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六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2:41
大红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组成】南星60克银朱血竭消石朝脑各9克轻粉乳香各6克猫头骨1具(煅)石灰30克(用大黄9克,切片,同炒石灰成红色后去大黄)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陈米醋熬稠,调药敷核,三日一换。
【主治】瘰疬痰核结块。不分新久,但未穿破者。大红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组成】南星60克银朱血竭消石朝脑各9克轻粉乳香各6克猫头骨1具(煅)石灰30克(用大黄9克,切片,同炒石灰成红色后去大黄)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陈米醋熬稠,调药敷核,三日一换。
【主治】瘰疬痰核结块。不分新久,但未穿破者。
大红丸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何首乌(焙干)500克川乌710克(火煨坼)天南星500克(焙)芍药500克(焙)土当归300克(焙)骨碎补500克(姜制,焙)牛膝300克(酒浸,焙)细辛250克(去苗、叶,焙)赤小豆540克(焙)自然铜120克(煅存性)青桑炭2.5千克(煅,醋淬,少此一味亦可,其上俱要制、焙后方称)
【用法】上药同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丸,温酒送下,醋汤亦可。损在上,食后服;损在下,空腹时服;伤重不拘时服。
【主治】跌打损伤,骨碎筋断,疼痛痹冷,内外俱损,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
【禁忌】孕妇忌服。
大胡连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胡黄连银柴胡黄芩当归白芍茯苓陈皮熟地知母各30克人参白术川芎桔梗甘草地骨皮半夏秦艽各24克黄耆36克黄柏五味子各45克牛黄6克犀角6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桐梧子大,每服60~70丸,茶清下。
【主治】传尸痨热,面红咳嗽。
大黄当归散1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大黄(酒蒸)黄芩(酒炒)各30克红花6克苏木屑当归栀子(酒炒)木贼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12克。水煎,食后服。
【主治】眼胞壅肿,瘀血凝滞不散,渐生翳膜。
大黄当归散2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八。
【组成】大黄30克当归6克木贼30克黄芩30克栀子15克菊花9克苏木15克红花24克
【用法】上为细末和匀。每服6克,空腹时用茶清调下。
【主治】肝热迫血,血灌瞳人,目睛疼痛,服止痛没药散后,痛已止者。
大黄附子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用法】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功用】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方论】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大黄附子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用法】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功用】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方论】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大黄黄连泻心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
【用法】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牡丹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大黄12克牡丹3克桃仁9克。瓜子12克芒消9克
【用法】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论】本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大黄朴消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组成】大黄牛膝各15克朴消牡丹甘草紫菀各9克(千金翼作紫葳)代赭10克桃仁虻虫水蛭干姜细辛芒消各6克麻仁10克
【用法】上十四味,哎咀。用水1.5升,煮取500毫升,去滓,纳消令烊,分五次服,五更时第一次,以后每隔约一小时服一次。自下后将息,须避风。
【主治】妇人经年月水不利,属风寒瘀血阻于胞中者。
大黄牵牛散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大黄30克牵牛(头末)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有厥冷,用酒调9克,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食后用蜜汤调下。微利为度。
【主治】大便秘结。
大黄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集验方>。
【组成】大黄120克黄连120克黄芩120克
【用法】上三味,捣筛为散。先食服3克,一日三次。亦可为丸服。
【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
大黄汤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组成】大黄(锉,炒)牡丹皮消石(研)芥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5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主治】肠痈。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来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大黄汤1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
【组成】大黄6克黄连6克(去毛)黄柏6克栀子6克(擘)
【用法】上四味,切。用水800毫升,煮六七沸,纳豉12克,葱白7茎,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天行,五六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禁忌】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
大黄汤2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大黄10克
【用法】上药细锉。用好酒300毫升,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230毫升,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
【主治】久痢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大黄丸1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引《古今录验》。
【组成】大黄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葶苈7.5克
【用法】上七味,捣末下筛,以蜜和丸,如小豆大。先食饮服1丸,一日二次。渐增,以知为度
【主治】十水。
大黄丸2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组成】大黄(炮,锉)15克桔梗(炒)枳壳(麸炒,去瓤)川芎羌活(去芦头)木香柴胡(去苗)独活(去芦头)各8克牵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用法】上药九味,捣罗为末,煮莱莱菔熟,入药末。同于木臼内捣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后、临卧温开水送下。
【功用】通便泄热,理气止痛。
【主治】大肠热秘,心胸烦躁。头痛便难,腹胁胀满,口舌干燥。
大黄消石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
【用法】上四味,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纳消石,更煮取200毫升,顿服。
【主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大黄泻热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大黄9克(细切,用水100毫升别渍一宿)泽泻茯苓黄芩细辛芒消各6克甘草9克橘皮6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用水700毫升,煮取350毫升,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主治】脾有实热,腹中热而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
大黄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五。
【组成】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栀子仁23克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黄芩30克川朴消4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都细锉和匀。每服15克,用水3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主治】时气五日,大热,三部脉悉洪数者。
大黄蟅虫丸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大黄75克(蒸)黄芩60克甘草90克桃仁200克杏仁200克芍药120克干地黄300克干漆30克虻虫200克水蛭100枚蛴螬200克蟅虫100克
【用法】上十二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用酒送下5丸,一日三次。
【功用】破瘀消癥。
【主治】虚劳内有干血,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亦治妇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癥瘕刺痛。
大黄枳壳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大黄枳壳厚朴陈皮甘草木通
【用法】煎汤调服六散9克。
【功用】泻积泄热。
【主治】肠胃积热,泄泻腹痛,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泻下黄沫,或欲便不得,肛门重滞,小便赤涩,右脉数大者。
【加减】元气虚积热甚而应下者,加人参。
大茴香丸
【来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
【组成】茴香(炒)良姜官桂各15克苍术(泔浸)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姜汤送下;痛者,酒下。
【主治】疝气。一核偏坠,或俱肿胀,或一核缩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还旧者。
大活络丹
【来源】《兰台轨范》卷一引《圣济》。
【组成】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俱酒浸)草乌天麻(煨)全蝎(去毒)首乌(黑豆水浸)龟版(炙)麻黄贯仲炙草羌活官桂藿香乌药黄连熟地大黄(蒸)木香沉香各60克细辛赤芍没药(去油,另研)丁香乳香(去油,另研)僵蚕天南星(姜制)青皮骨碎补白蔻安息香(酒熬)黑附子(制)黄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元参白术各30克防风75克葛根虎胫骨(炙)当归各45克血竭(另研)21克地龙(炙)犀角麝香(另研)松脂各15克牛黄(另研)片脑(另研)各4.5克人参90克
【用法】上药五十味,为末,蜜丸,如桂圆核大,金箔为衣。陈酒送下。
【主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拘挛疼痛,痈疽流注,跌扑损伤,小儿惊痛,妇人停经。
大五柔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大黄芍药枳实苁蓉葶苈甘草黄芩牛膝各60克桃仁100枚杏仁40枚
【用法】上十味,研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酒下3丸,渐加至20丸,一日三次。
【主治】藏气不调,大便难。
大戊已丸
【来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
【组成】荜茇肉桂各120克干姜(炮)良姜各180克
【用法】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米饮送下30丸。
【主治】湿泻。
大陷胸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0克(去皮)芒消10克甘遂1克
【用法】上三味,用水600毫升,先煮大黄,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1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功用】泻热逐水,破结通便。
【主治】结胸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者。现用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大陷胸丸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25克葶苈子17克(熬)芒消17克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
【用法】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效。
【功用】泻热开结,化饮通便。
【主治】结胸证,颈项强直,朐脘痞满,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者。
大香连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组成】黄连(去芦、须)600克(用吴茱萸300克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146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米饮吞下。
【功用】清肠燥湿,行气止痢。
【主治】肠胃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1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消瘦。
大效琥珀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七引《灵苑方》。
【异名】琥珀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组成】乌药莪茂各60克当归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温酒调服6克,服后以食压之。如是产后诸疾,用炒生姜酒调下。
【主治】妇人心膈迷闷,腹脏掐撮疼痛,胸闷气急,月信不调。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大醒风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组成】南星(生)240克防风(生)120克独活(生)附子(生,去皮、脐)全蝎(微炒)甘草(生)各60克
【用法】上药嚼咀。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20片,煎至320毫升,去滓温服,一日二次,不拘时候。
【主治】中风痰厥,涎潮昏晕,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历节痛风,筋脉挛急。
大芎黄汤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川芎60克羌活黄芩大黄各30克。
【用法】上药叹咀。每服15~20克,用水230毫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三服即止,宜利为度。
【主治】破伤风,脏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
大续命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组成】麻黄芎藭各90克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各30克杏仁40枚
【用法】上九味,唆咀。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大岩蜜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组成】栀子15枚甘草干地黄细辛羊脂(青羊角亦可)茯苓吴茱萸芍药干姜当归桂心各3克
【用法】上十一味,哎咀。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脂令烊,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一至二小时。
【主治】贼风,腹中绞痛,并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即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刀刺,并治少阴伤寒。
【加减】若痛甚者,加羊脂9克,当归、芍药、人参各3克;心腹胀满坚急者,加大黄9克。
大养胃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组成】厚朴(去皮)生姜各60克肥枣90克(锉,上三味同炒)白术山药(炒)人参川芎橘皮当归五味子藿香甘草(炙)枇杷叶(刷毛,姜炙)黄耆各30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
【主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大已寒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荜茇肉桂各2千克干姜(炮)高良姜3千克
【用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粒,食后用米饮汤送下。
【主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疴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
大茵陈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组成】茵陈黄柏各4.5克大黄白术各9克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3克栀子10枚
【用法】上十一味,哎咀。用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得快下,即停服。
【主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大营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当归6~15克熟地9~ZI克枸杞6克炙甘草3~6克杜仲6克牛膝4.5克肉桂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前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
【加减】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3~6克;如带浊腹痛者,加破故纸3克(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3~6克。
大枣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组成】大枣15枚黄耆12克附子6克生姜6克麻黄6克甘草3克
【用法】上六味嚼咀。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历节疼痛。
大造丸
【来源】《本草纲目》卷五十二引《诸征辨疑》。
【组成】紫河车1具(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生者,米泔洗净,新瓦焙于研末,或以谈酒蒸熟。捣晒研末,气力尤全,且无火毒)败龟版(年久者,童便浸三日,酥炙黄,或以童便浸过,石上磨净,蒸熟晒研,尤妙)60克黄柏(去皮,盐酒浸,炒)45克杜仲(去皮,酥炙)45克牛膝(去苗,酒浸,晒)36克肥生地黄75克(入砂仁18克,白茯苓60克,绢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黄为膏,听用)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各36克
【用法】上药各不犯铁器,为末,同地黄膏入酒,米糊丸,如小豆大。每服80~9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冬月酒下。
【功用】滋阴养血,补益肺肾。
【主治】虚损劳伤,肺肾阴虚,精血不足,咳嗽少痰,潮热盗汗,夜梦遗精,形体消瘦;老年气血衰少,精血不足,腰膝酸软,步履不便,小儿发育不良,筋骨软弱;以及久病虚损,舌红少苔,脉细数。
【加减】五月加五味子21克。女人去龟版,加当归60克,以乳煮糊为丸;男子遗精,女子带下,并加牡蛎粉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