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36:35
黑云散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组成】五倍子(炒)百药煎生胡桃皮青石榴皮诃子肉青木瓜皮青柿子皮何首乌猪牙皂角(炒黑)青矾细辛水银各等分
【用法】上药先将水银放入石榴皮内月余,再将榴皮晒干,同诸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小钱大。常于木炭灰内焙养,勿得离灰。如要乌须发时,先用皂角水洗净,次用热酒或好热醋调化涂之。
【主治】须发白。黑云散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组成】五倍子(炒)百药煎生胡桃皮青石榴皮诃子肉青木瓜皮青柿子皮何首乌猪牙皂角(炒黑)青矾细辛水银各等分
【用法】上药先将水银放入石榴皮内月余,再将榴皮晒干,同诸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小钱大。常于木炭灰内焙养,勿得离灰。如要乌须发时,先用皂角水洗净,次用热酒或好热醋调化涂之。
【主治】须发白。
黑枣丁香汤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
【组成】大黑枣7个(去校)
【用法】将每个大黑枣内纳入丁香1只,煮烂去丁香,再将枣连汤空腹时服下。
【主治】胃寒呕吐;寒疟。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从众录》卷三补。
黑枣胡椒散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
【组成】大黑枣(去核)
【用法】上每个中间加入胡椒7粒,仍将枣包好,炭火上煅焦黑存性,研末。每服0.9~1.2克,用陈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加木香、枳壳、红花、当归、五灵脂少许更妙。
【主治】心口胃脘痛。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从众录》卷三补,
恒山甘草汤
【来源】《肘后方》卷三。
【组成】常山9克甘草4.5克
【用法】上药二味,叹咀,以水600毫升,加酒适量,煎至200毫升,疟发前服。
【主治】疟疾。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补。
恒山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异名】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
【组成】恒山9克乌梅3~7枚香豉9克竹叶12克葱白l握。
【用法】上药五味,哎咀。以水1.2升,煎至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首次应在疟发前半日许服下,至发时服完。
【功用】截疟宣邪。
【主治】肾热发为疟疾。发时寒颤,先寒后热,腰脊酸痛,转动不利,头昏目眩,大便不爽。
恒山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组成】恒山知母甘草大黄各18克麻黄24克
【用法】上药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每日二次,食前服。未见效者,可适当增加用量。
【功用】截疟。
【主治】温疟。寒热往来,脉浮大者。
红豆丸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组成】胡椒缩砂拣丁香红豆各21粒
【用法】上药为末,姜汁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1丸,以去核枣1个填药,面裹煨熟,细嚼,空腹时用白汤下,日三服。
【主治】呕逆膈气,反胃吐食。
红豆丸2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二。
【组成】麦芽(炒)半夏(汤泡七次)缩砂仁神曲(炒)各45克硇砂(醋化)甘草青皮(去瓤)陈皮(去白)郁金红豆藿香棠球蓬莪术良姜荜茇各60克丁香15克(不见火)
【用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病甚者,日三服。
【主治】脏腑泄泻,名为飧泄。
红膏药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六。
【组成】黄丹(飞炒)60克乳香没药儿茶血竭朱砂樟脑水银各3克麝香冰片各0.3克黄蜡水牛油猪油各30克
【用法】先将黄蜡熔化,次入猪油、水牛油和匀,候冷将诸药末投入,搅匀,油纸摊贴;臁疮作隔纸膏贴敷。
【主治】杖疮及臁疮。
红花当归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异名】凌霄花散(《玉机微义》卷四十九)。
【组成】刘寄奴150克当归(去芦)牛膝(酒浸)甘草(炙)紫葳红花苏木各60克赤芍药270克肉桂(去粗皮)白芷各4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热酒调下,空腹、临卧时各一服。若血久不行,浓煎红花酒调下。
【主治】妇人经候不行,或断续不定,时作腹痛,腰胯疼重攻刺,小腹紧硬;室女月经不通。
【禁忌】孕妇不可服。
红花散1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组成】干荷叶牡丹皮当归红花蒲黄(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15克,酒煎和滓温服。如胞衣不
红花散2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
【组成】好红花(细擘)苏枋木(捶碎)当归各等分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30克,以水300毫升,先煎红花、苏木,然后入酒150毫升及当归,再煎至200毫升。每服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妇女经脉不通,血膈。
红花散瘀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当归尾皂角针红花苏木僵蚕连翘石决明穿山甲乳香贝母各3克大黄9克牵牛6克
【用法】上药用水、酒各2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大便五六次后,方吃稀粥补之。
【主治】便毒。入房忍精,强固不泄,瘀精浊血凝结,两胯或小腹肿痛,小便涩滞。
红花桃仁煎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组成】红花当归桃仁香附延胡索赤芍川芎乳香丹参青皮生地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人月水不通,属瘀血者,小腹时时作痛,或少腹板急。
【加减】有热者,加酒炒大黄;兼寒者,加肉桂、熟艾。
红花桃仁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红花桃仁当归尾赤芍药泽兰叶楂肉丹皮红曲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吐血,表邪已解,吐血色紫,上焦蓄血,血臌腹胀。
红蓝花酒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红蓝花14克
【用法】以酒200毫升,煎至100毫升。顿服50毫升,未止再服。
【主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亦治产后血晕。
红灵丹
【来源】《中医外科学讲义》。
【组成】雄黄18克乳香18克煅月石30克青礞石9克没药18克冰片9克火消18克朱砂60克麝香3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麝香外,共研细末,最后加冰片、麝香,瓶装封固。用时将药粉撒于膏药或油膏上,敷贴患处。
【主治】痈疽未溃;初、中期阴茎癌。
红棉散
【来源】《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组成】煅龙骨枯矾各9克海螵蛸胭脂(烧灰)各3克飞丹6克冰片0.9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先以绵纸搅去耳内脓汁,将药吹入。
【主治】耳中流脓或黄水。
红升丹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组成】朱砂15克雄黄15克水银3克火消120克白矾30克皂矾18克
【用法】先将白矾、皂矾、火消研细拌匀,入大铜勺内,加火酒150毫升炖化,一干即起,研细;另将水银、朱砂、雄黄研细,至不见星为度,入消、矾末研匀。将阳城罐内壁用纸筋泥搪1厘米厚,阴干,不使有裂纹;入前药于内,罐口密封盖严,再用棉纸捻条蘸蜜,塞牢罐口缝间;外用煅石膏细末醋调封固。然后将罐直接放炭火上加热。先用底火(火苗不升腾)烧半小时;再用大半罐火(火苗高至罐腰上)烧半小时,同时以笔蘸水擦罐盖;最后以大火(火苗平罐口)烧半小时。去火冷定,启罐盖,以刀刮下盖上的丹药,研细备用。每用少许,撒布疮口,外加膏药覆盖,或纱布包扎。
【功用】拔毒去腐,生肌长肉。
【主治】疮疡溃后,疮口坚硬,肉黯紫黑。
【实验研究】毒性作用《天津中医》1986(4):24,本方对小鼠一次经口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120.98士1,71毫克/公斤,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中等毒性药物。局部皮肤创口给药,证明方中汞化物能从伤口吸收,其中肾含汞量最高。本方毒性具蓄积性,属轻度蓄积,但与中等蓄积系数相临界,这可能是临床慢性中毒的原因。
红藤煎
【来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组成】红藤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丹皮元胡甘草大黄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
红丸子1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牛膝(酒浸一宿)川乌(炮)南星(醋煮三次)细辛(去苗,净洗)何首乌(用水煮熟)桔梗(去芦)山桂(去粗皮)当归自然铜(煅,醋淬七次,别研)白蔹赤芍药骨碎补(去毛)没药(别研)羌活(去芦)赤小豆(不见火)
【用法】上药除自然铜、乳香外,炒干研末,酒煮面糊为丸。每服50丸,随病上下服之。
【主治】打扑伤损,骨碎筋断,瘀血留滞,外肿内痛。
【禁忌】孕妇忌用。
红丸子2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组成】蓬莪术京三棱各60克(醋煮)胡椒30克青皮90克(炒香)阿魏7.5克(醋化)
【用法】上药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以"老疟饮"送下50~100丸。
【主治】久疟,胁下结为癥瘕癖块。
红雪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
【异名】通中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红雪通中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组成】川朴消5千克羚羊角屑90克川升麻90克黄芩90克枳壳60克(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60克人参60克(去芦头)淡竹叶60克甘草60克(生用)木香60克槟榔60克葛根45克大青45克桑根白皮45克蓝叶45克木通45克栀子45克朱砂30克(细研)苏枋90克(捶碎)麝香15克(细研)
【用法】上药除朱砂、麝香外,皆锉细,以水15升,煎至5.4升,去滓过滤,再以微火煎沸,下朴消,以柳木篦不住手搅,候凝,下朱砂、麝香等末搅匀;倾子新瓷盆中,经宿即成;再研细。每服3~6克,以新汲水调下。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解热破积。
【主治】伤寒狂躁,温瘴脚气,湿热黄疸,头昏目昏,鼻口生疮,喉痹重舌,肠痈。
红油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升黄蜡250~500克
【用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同入大铜锅内,置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去滓;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薄涂患处。使用时先试涂一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即停用。
【功用】润肤止痒。
【主治】鹅掌风,银屑病,手足皲裂,脚湿气。
【禁忌】大面积银屑病勿用。
洪宝丹
【来源】《仙传外科集验方》。
【异名】破血丹(《仙传外科集验方》)、抑阳散(《保婴撮要》卷十五)、洪宝膏(《寿世保元》卷九)
【组成】天花粉90克姜黄30克白芷30克赤芍药60克,
【用法】上药四味,共为细末。茶水或酒调和,热敷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痈肿阳证,焮热红肿疼痛。
【方论】方中天花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赤芍药凉血行血,解毒消肿;姜黄行气破血,以助疏通;白芷辛香散结,以助消散;调用茶水,可以疏肌解毒;或用酒,可以宣行药势,调和血气。诸药相合,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活血消肿,故适用于阳证疮疡。
侯氏黑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菊花300克白术75克细辛23克茯苓23克牡蛎23克桔梗60克防风75克人参23克矾石23克黄芩38克当归23克干姜23克芎藭23克桂枝23克
【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每次3~9克,用酒调服,日一服。
【功用】清肝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禁忌】服药期间,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
喉痹饮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组成】桔梗玄参贝母荆芥薄荷僵蚕前胡甘草花粉灯心牛蒡子款冬花
【用法】水煎服,
【主治】喉痹。
猴枣散
【来源】《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
【组成】羚羊角3克麝香1.2克猴枣12克月石(煅)3克伽楠香3克川贝母(去心)6克青礞石(煅成绛色,水飞)3克天竺黄(飞)9克
【用法】上药各取净粉,除麝香、伽楠香外,先将其余药粉充分和匀,研至极细,随后加入麝香、伽楠香二味细粉和匀,瓶装固封。每次服0.3~0.6克,每日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化痰镇惊,清热开窍。
【主治】小儿惊风,四肢抽搐,痰多气急,喘声如锯,烦躁不宁者。
后辛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组成】柴胡陈皮栀子皮(姜汁炒)枳壳各3克郁金当归茯苓合欢花各6克蒺藜12克佛手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胆胀,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厚朴草果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厚朴4.5克杏仁4.5克草果3克半夏6克茯苓块9克广皮3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治】湿疟,热少湿多,舌苔白腻,胸脘痞闷,寒起四肢,渴喜热饮。
厚朴大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组成】厚朴15克大黄18克枳实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治】支饮胸满者。
厚朴麻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组成】厚朴9克麻黄12克石膏9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6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咳而脉浮者。
厚朴三物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厚朴汤(《千金翼方》卷十八)。
【组成】厚朴15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厚朴、枳实二味,取500毫升,纳大黄,煮取300毫升,温服。以利为度。
【功用】行气除满,去积通便。
【主治】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
【方论】本方与《伤寒论》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小承气汤意在荡积攻实,故以大黄为君;本方意在行气泄满,则以厚朴为主。方中厚朴行气消满;大黄、枳实泻热导滞。三药相合,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以通畅,则诸证自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厚朴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厚朴人参汤(《伤寒总病论》卷二)。
【组成】厚朴12克(炙,去皮)生姜9克(切)半夏6克(洗)甘草6克(炙)人参3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汤1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厚朴干姜阿胶各6克黄连15克石榴皮艾叶各9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服。
【主治】久痢不止。
厚朴汤2
【来源】《索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厚朴(姜制)30克白术150克半夏曲60克枳实30克(炒)陈皮(去白)30克甘草90克(炙)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胃虚气滞,大便秘结,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厚朴丸
【来源】《奇效良方》卷十四。
【组成】白龙骨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制)诃子(炮,去核)肉豆蔻(面煨)陈皮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主治】脾肾虚寒,泄泻不止。
厚朴温中汤
【来源】《内外伤辨》卷上。
【组成】厚朴(姜制)橘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各15克干姜2.1克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禁忌】服药期间,忌一切冷物。
【方论】方中厚朴理气燥湿,消胀除满3草豆蔻、干姜、生姜温中散寒;木香、陈皮行气宽中;甘草、茯苓健脾渗湿。诸药合用,共成温中理气,燥湿除满之功。
胡粉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组成】胡粉黄连蛇床子白蔹各1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面脂调涂,湿即干掺。
【主治】干癣瘙痒不止。
胡黄连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组成】胡黄连柴胡(去苗)鳖甲(去裙襕,醋炙)甘草(炙,锉)白蒺藜(炒)黄耆附子(炮裂,去皮、脐)各15克威灵仙(去土)30克
【用法】上八味,锉如麻豆,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童便、酒共80毫升,乌梅1枚打碎,同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主治】虚劳,寒热心悸,骨节酸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