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八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0:45
丁沉透膈汤
【来源】《卜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丁香15克沉香15克木香15克(并不见火)人参(去芦)15克青皮(去白)神曲各30克茯苓(去皮)甘草(炙)陈皮(去白)厚朴(姜汁制)草果仁藿香叶(去土)半夏(泡七次)缩砂仁(去壳)各60克白豆蔻(去壳)白术(去芦,炒)麦蘖(炒)香附子(炒去毛)各3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1枚同煎,去滓热服。
【主治】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饮食不入。丁沉透膈汤
【来源】《卜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丁香15克沉香15克木香15克(并不见火)人参(去芦)15克青皮(去白)神曲各30克茯苓(去皮)甘草(炙)陈皮(去白)厚朴(姜汁制)草果仁藿香叶(去土)半夏(泡七次)缩砂仁(去壳)各60克白豆蔻(去壳)白术(去芦,炒)麦蘖(炒)香附子(炒去毛)各3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1枚同煎,去滓热服。
【主治】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饮食不入。
丁沉透膈汤
【来源】《卜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丁香15克沉香15克木香15克(并不见火)人参(去芦)15克青皮(去白)神曲各30克茯苓(去皮)甘草(炙)陈皮(去白)厚朴(姜汁制)草果仁藿香叶(去土)半夏(泡七次)缩砂仁(去壳)各60克白豆蔻(去壳)白术(去芦,炒)麦蘖(炒)香附子(炒去毛)各30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1枚同煎,去滓热服。
【主治】胸膈痞闷,或时膨胀,腹中刺痛,饮食不入。
丁附理中汤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三。
【组成】丁香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加吴茱萸官桂砂仁陈皮)
【用法】水煎,蘑木香、姜汁温服。
【主治】胃寒呕逆,及服寒凉药过多,伤胃呃忒者。
【加减】呃逆甚者,加良姜;冷气逆上者,加沉香。
丁附汤
【来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炮)青皮陈皮丁香附子
【用法】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主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饮食暮热者。
丁桂散
【来源】《外科传薪集》。
【组成】丁香9克肉桂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人伤膏内贴之。
【主治】头痛。
丁胡三建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组成】丁香良姜官桂各4.5克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水250毫升,煎至170毫升,用胡椒50粒,炒黄色为末,调人汤药内顿服。
【主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蔻散
【来源】《仙拈集》卷一。
【组成】丁香3克豆簆9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1.5克,用酒送下。
【主治】胃冷恶心。
丁夏汤
【来源】《医学人门》卷七。
【组成】丁香半夏各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同煎,温服。
【主治】脾胃虚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丁香阿魏丸
【来源】《痧胀玉衡》卷下。
【组成】卜子五灵脂楂肉神曲青皮枳实各30克蓬术厚朴各24克三棱槟榔各21克白豆仁乌药姜黄各15克木香沉香各9克阿魏6克丁香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丸,紫荆皮汤送下。
【主治】食积成块,痛而不已,推上移下,病久不愈者
丁香半夏丸2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丁香(不见火)30克干姜(炮)半夏(汤泡七次)橘红各60克白术4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主治】胃有宿寒,呕吐吞酸。
丁香饼子
【来源】《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组成】半夏(汤泡)60克白茯苓(去皮)30克丁香15克(不见火)白术30克(炒)川白姜30克(泡)甘草30克(炙)白扁豆(用姜汁浸,蒸熟,焙)30克橘红60克(去白膜,姜汁浸一宿,焙)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姜汁煮薄面糊为饼,如大棋子大。每服一饼,细嚼,生姜汤送下,不拘时。
【功用】温胃去痰,解酒进食,宽中和气。
【主治】积滞不消,心腹坚胀,痰逆呕哕,噫酢吞酸,胁肋刺痛,胸膈痞闷,反胃恶心。
丁香和胃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三。
【组成】丁香木香沉香各15克藿香叶白茯苓(去皮)白豆菠仁陈皮(去白)白术人参各30克半夏(姜制)90克
【用法】上药同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煎生姜汤送下,不拘时侯。
【功用】温中和胃,止呕进食。
【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痞,胸膈停痰,呕吐恶心,胁肋刺痛,饮食无味,肢体倦怠。
丁香胶艾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组成】熟地黄白芍药各0.9克川芎丁香各1.2克阿胶1.8克生艾叶3克当归3.6克
【用法】上药(除阿胶)为末,用水1.5升,煎作200毫升,去滓,入阿胶,微煎,空腹时温服。
【主治】劳役饮食不节,以致心气不足,崩漏不止,自觉脐下如冰,欲求厚衣被以御其寒,白带量多,时有鲜血,右尺脉时微洪者。
丁香烂饭丸
【来源】《内外伤辨》卷下。
【组成】丁香京三棱广茂(炮)木香各3克甘草(炙)甘松(去土)缩砂仁丁香皮益智仁各9克香附子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白汤送下,或细嚼亦可,不拘时侯。
【主治】饮食所伤,及卒心胃痛。
丁香楝实丸
【来源】《医学发明》卷五。
【组成】当归(去芦,锉碎)附子(炮制,去皮、脐,锉)川楝子(锉碎)茴香(炒)各30克上四味锉碎,以好酒2升同煮,酒尽为度。烙干作细末,每称药末30克,再入下项药:丁香木香各6克全蝎13个玄胡30克
【用法】上四味,同为细末,入在前项当归等药末内拌和,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10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主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
丁香脾积丸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丁香木香各15克皂荚3大枚(烧存性)青橘皮(洗)30克莪术90克三棱60克高良姜60克(以上同用米醋650毫升,于瓷瓶内煮干,莪术、三棱、良姜并乘热切碎,同焙干)巴豆(去壳)15克
【用法】上药入百草霜3匙,同碾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仁大。每服5~20丸。食伤,随物下;脾积气,陈橘皮汤送下,口吐酸水,淡姜汤送下;翻胃吐食,藿香、甘草汤送下;男子小肠气,炒茴香酒送下;妇人血气刺痛,淡醋汤送下;呕逆,菖蒲汤送下;小儿疳气,使君子汤送下。更量虚实加减。如欲下,可加丸数,五更初用冷茶清送下。大便三五行后,以自粥补之。
【主治】诸般食伤积聚,胸膈胀满,脘腹膨胀,噫气吞酸,宿食不化,腹疼翻胃,及妇人血气刺痛。
【禁忌】孕妇忌服。
丁香脾积丸2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八。
【组成】三棱(煨,去皮、毛)莪术(去皮、炒)神曲(炒)各21克青皮巳豆霜小茴香(炒)陈皮各15克丁香木香各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醋调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7丸,生姜汤送下。
【主治】脾积腹满,宿食不消。
丁香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组成】丁香柿蒂各3克甘草(炙)良姜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乘热服,不拘时。
【主治】胃寒哕逆。
丁香柿蒂散1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二。
【组成】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主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丁香柿蒂散2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四。
【异名】温中散(《古今医鉴》卷五)、丁香柿蒂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组成】人参茯苓橘皮半夏良姜(炒)丁香柿蒂各30克生姜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调苏合香丸亦妙。
【主治】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
丁香柿蒂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功用】温中降逆,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有寒,呃逆不止,或恶心呕吐,得热则减,得寒则甚者。
【方论】方中丁香、柿蒂温胃散寒,降气止呃,人参补气益胃,生姜温胃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温中降逆,益气和胃之功。
丁香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猪牙皂角(去皮,炙焦黑,为细末)好墨(烧、醋淬)肉桂(去粗皮)干姜(炮)丁香木香各30克干漆(碎,炒令烟尽,为细末)黑牵牛(炒,为细末)川大黄(别为细末)蓬莪术(炮,捣碎)京三棱(炮,捣碎)硇砂(别研)附子(炮,去皮、脐)各60克青皮(去白)90克巴豆霜4.5克(先用醋煎硇砂令热。下巴豆霜,煎三两沸,下大黄末,熬膏)
【用法】上以大黄、硇砂、巴豆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2丸,茶、酒任下。如要取其化癥瘕癖块,每服7丸,食后、临卧用生姜汤送下。
【功用】消食行滞。
【主治】积滞不消,心腹坚胀,痰逆呕哕,噫醋吞酸,胁肋刺痛,胸膈痞闷;或反胃恶心,食饮不下,气上冲胸,痞噎不通;及食癥酒癖,血瘕气块,时发刺痛,全不思食。
丁香五套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异名】五套丸(《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60克,研碎,调人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半夏(切破)各60克干姜(炮)白术良姜茯苓各30克丁香(不见火)木香青皮陈皮(去白)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另用神曲30克,大麦蘖60克,同研取末,打糊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温熟水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温中祛寒,消饮化食。
【主治】脾胃虚弱,痰饮内停,聚于胸膈,头目昏眩,胸膈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疼;或伏于中脘,臂疼不举,腰腿沉重,脘腹虚满,不欲饮食。
丁香止痛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组成】良姜150克茴香(炒)甘草(炙)各45克丁香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沸汤调服,不拘时。
【主治】胃寒疼痛,不可忍者。
丁香茱萸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异名】丁香安胃汤(《医学正传》卷三)。
【组成】黄柏0.9克炙甘草丁香柴胡橘皮各1.5克升麻2.1克吴茱萸苍术人参各3克当归身4.5克草豆蔻仁黄耆各6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稍热服。
【主治】脾胃虚寒,呕吐哕者。
丁香煮散1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丁香(不见火)红豆(去皮)青皮(去白)甘草(炙)川乌(炮,去皮、脐)陈皮(去白)干姜(炮)良姜(炮、去芦头)各120克益智(去皮)165克胡椒60克
【用法】上药锉为粗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盐1捻,煎至10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滓再煎。病退即止。
【主治】脾脏伏冷,胃脘受寒,胸膈痞闷,心腹刺痛,痰逆恶心,咳嗽中满,脏腑虚滑,饮食减少,翻胃吐逆,四肢逆冷。
丁香煮散2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组成】丁香15克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白术白芷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遍,生姜作曲,焙)甘草(炙,锉)人参各30克干姜(炮裂)15克槟榔(锉)高良姜肉豆寇(去壳)各7.5克
【用法】上药13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9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主治】噫醋吞酸,不欲饮食。
疔毒复生汤
【来源】《普济方》卷二七四。
【异名】疔毒回生汤(《灵验良方汇编》卷二)。
【组成】牡蛎大黄山栀子金银花地骨皮牛蒡子连翘木通乳香没药皂角刺栝楼各等分
【用法】上药用水250毫升,酒120毫升,同煎服。
【主治】疔毒走黄,头面发肿,毒气内攻,烦闷欲死。
【加减】脉实便秘者,加朴消。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科正宗》卷二补。
定崩四物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组成】生地15克(炒松)白芷4.5克(炒黑)白芍4.5克(醋炒)川芎3克当归9克(醋炒)蒲黄9克(炒炭)阿胶9克(血余炭炒)小蓟根9克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去瘀生新,止血定崩。
【主治】产后风湿袭于冲任,不能去瘀生新,以致崩漏如豆汁,腹胁阵痛,脉浮涩微数。
定喘饼子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二。
【组成】芫花(醋浸一宿,炒)桑白皮吴茱萸(炒)陈皮(去白)各30克寒食面90克马兜铃30克白牵牛90克(半生半炒,取净末60克)
【用法】上药为末,入牵牛末和匀,滴水和丸,如樱桃大,捏作饼子。取热灰半碗,于铛内同炒饼子热,每服1饼,如心头不快,加1饼或2饼,烂嚼,临卧时用马兜铃汤送下。至明微利下,神效。
【主治】喘嗽。
【禁忌】孕妇忌服。
定喘汤
【来源】《扶寿精方》。
【异名】千金定喘汤(《寿世保元》卷三)。
【组成】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麻黄款冬花桑皮(蜜炙)各9克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4.5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锉碎。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
【功用】宜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现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禁忌】新感风寒,无汗而喘,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气虚脉弱者,均不宜用。白果有小毒,不宜过服和久服。
【方论】方中麻黄宜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一开一收为君;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为臣;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为使。合而用之,共成宜肺平喘,化痰泄热之功。
定肺汤
【来源】《仁斋直指》卷八。
【组成】紫菀茸北五味子橘红杏仁(去皮、尖,略炒)甘草(炙)真苏子(炒)桑白皮(炒)半夏(制)枳壳(制)各等分
【用法】上药细锉。每服9克,加生姜5片,紫苏5叶,食后煎服。
【主治】上气喘嗽。
定吼丸
【来源】(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组成】南沙参1.5千克豆豉1.5千克黑苏子2.5千克杏仁2.5千克橘红1千克制半夏1.5千克白桑皮2,5千克象贝2.5千克白芥子500克蒌皮500克莱菔子1千克
【用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次6~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化痰降气。
【主治】哮喘。
定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菟丝子(酒炒)30克白芍(酒炒)30克当归30克(酒洗)大熟地15克(九蒸)山药15克白茯苓9克芥穗6克(炒黑)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舒肝补肾,养血调经。
【主治】肝肾气郁,经来断续,或前或后,行而不畅,有块,色正常,少腹胀痛,或乳房胀痛连及两胁。
定命一宇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组成】干蛤蟆1枚(炙令焦黄)葶苈子(隔纸炒令紫色)五灵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药各别捣,细罗为散。各抄3克,调和令匀。每服以清粥饮调0.25克服之。
【主治】小儿咳逆,上气喘息,
定衄散
【来源】《女科万金方》卷一。
【组成】竹茹熟地人参白芍桔梗川芎当归甘草桂心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衄血。
定魄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六。
【组成】人参琥珀茯苓远志朱砂菖蒲天门冬酸枣仁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蜜丸,如皂子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灯心、薄荷煎汤化下。
【主治】小儿惊风已退,神魂胆志未定者。
定神至宝丹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组成】生地黄(姜汁炒)15克橘红贝母白茯苓(去皮)黄连远志(去心)石菖蒲酸枣仁(炒)枳实(麸炒)瓜蒌仁天花粉甘草(少许)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诸痫神志不宁,时发狂躁,多言好怒,面容不泽。按:原方除生地黄、甘草外均无用量。
定疼托里散
【来源】《玉机微义》卷十五。
【组成】粟壳(去蒂,炒)90克当归白芍川芎各15克乳香没药桂各90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次15克,水煎服。如少壮气实,先用疏利,再服此药。
【主治】一切疮肿,疼痛不可忍。
定痛膏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六。
【组成】芙蓉叶60克紫金皮独活南星(生)白芷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加生采马蓝菜、墨斗菜(即旱莲草)各30克,杵捣极烂,和末一处,用生葱汁、老酒和炒,暖缚患处。
【功用】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及疮疡初期焮肿疼痛。
【加减】若跌打损伤,骨肉凌痛,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乌、肉桂、良姜各9克,研末,姜汁调,温贴;若紫黑色已退,除良姜、肉桂,草乌,却以姜汁、茶清调,温贴之;若折骨出臼者,加赤葛根皮、宝塔草各60克,捣烂,和前药一处;又用肥皂10枚,童便煮,去皮、弦、子、膜,杵捣极烂,入生姜汁少许,生白面30克,砍烂和匀,入前药同杵捣匀,用芭蕉叶托,用前后正副夹,须仔细整顿其骨,紧缚,看后上下肿痛消,方可换药,肿痛未退,不可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