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一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1:41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陈阿胶青子芩各9克甜杏仁生桑皮各6克生白芍3克生甘草2.4克鲜车前草甘蔗梢各15克
【用法】先用生糯米30克,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
【主治】秋燥。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陈阿胶青子芩各9克甜杏仁生桑皮各6克生白芍3克生甘草2.4克鲜车前草甘蔗梢各15克
【用法】先用生糯米30克,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
【主治】秋燥。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艾附暖宫丸
【来源】《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组成】艾叶(大叶者,去枝、梗)90克香附子(去毛)180克(俱要合时采者,用醋1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脑者)白芍药(酒炒)黄耆(取黄色、白色软者)各60克当归(酒洗)90克续断(去芦)45克生地黄30克(酒洗,焙干)官桂1.5克
【用法】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送下。
【功用】温经暖官,养血安胎。
【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不孕)
【禁忌】服药期间,忌恼怒、生冷。
艾附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组成】白艾叶枳壳(去瓤,取净)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当归(洗,焙)赤芍药没药(别研)木香各30克(炮)沉香1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将艾叶并枳壳用米醋于沙锅内煮,令枳壳烂,同艾细研为膏,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或米饮送下,空腹时服。
【主治】妇人血海虚冷,月水不行,脐腹疼痛,筋脉拘挛,及积年坚瘕积聚。
艾煎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组成】人参川芎菖蒲各30克(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白芍药熟干地黄各45克
【用法】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饮任下。
【功用】补营卫,固经脉。
【主治】妇人崩漏,小腹满痛。
艾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引阮河南方。
【异名】葶苈苦酒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六)。
【组成】苦酒(即米醋)300毫升葶苈(熬,杵膏)9克生艾汁(无生艾,以熟艾,或用艾根捣取汁)100毫升
【用法】上药煎取1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伤寒七八日,内热不解,发狂烦躁,面赤嚼痛。
安冲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白术18克(炒)生黄耆18克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大生地18克生杭芍9克海螵蛸12克(捣细)茜草9克川续断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养血,固涩安冲。
【主治】妇女月经过多,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
安虫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胡粉(炒黄)槟榔川楝子(去皮、核)鹤虱(炒)各60克白矾(铁器熬)7.5克干漆(炒烟尽)15克雄黄7.5克巴豆霜7.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0.25~0.5克,温米饮调下,痛时服。
【功用】驱虫止痛。
【主治】小儿虫积成团,腹中疼痛,肚腹胀满,大便秘结。(打虫)
【禁忌】脾胃虚弱者慎用,体虚者忌服。
安虫丸1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组成】干漆0.9克(杵碎,炒烟尽)雄黄巴豆霜各3克
【用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量儿大小,每服5~30丸,用石榴根煎汤下;痛者,煎苦楝根汤或芜荑汤下,发时服。
【主治】小儿虫痛。(打虫)
安虫丸2
【来源】《幼科发挥》卷下。
【组成】莪术(醋煨)木香黄连青皮槟榔使君子白芜荑仁白雷丸苦楝根皮(白者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醋面糊丸,麻子大。白汤送服。
【主治】小儿腹痛有虫。(打虫)
安奠二天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0克(去芦)熟地30克(九蒸)白术30克(土炒)山药15克(炒)山萸15克(蒸,去核)炙草3克杜仲9克(炒黑)枸杞6克扁豆15克(炒,去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妊娠小腹作疼,胎动不安,如有下堕之状。
安肺宁嗽丸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嫩桑叶30克儿茶30克硼砂30克苏子30克(炒,捣)粉甘草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
【主治】肺郁痰火或阴虚肺热所致之咳嗽,兼治肺结核。
安宫牛黄丸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真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30克黄芩30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3克,金箔为衣,蜡护。每服1丸,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成人病重体实者,每日二至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或下利脉实,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心窍者。现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肝炎、肝昏迷等属痰热昏厥者。
【方论】方中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凉血解毒,麝香开窍醒神,三味共为君药;黄连、黄芩、栀子清三焦火热,雄黄豁痰,共为臣药;郁金、冰片芳香去秽,通窍开闭,以内透包络,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蜂蜜和胃调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功。
【实验研究】1.抗惊厥作用《中医药信息》报1989(106):2,本方能对抗苯巴胺对小鼠的兴奋作用,明显延缓小鼠戊四氮性阵挛发作,降低惊厥和死亡率。说明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对生命中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尚有抗士的宁惊厥作用。2.解热作用《中医药信息报》1989(106):2,本方对细菌毒索引起的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给药后一小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O.001),并可维持5~6小时以上。
安蛔散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四。
【组成】乌梅肉9克黄连蜀椒藿香槟榔各3克胡粉白矾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时服。
【主治】吐蛔。所吐蛔虫,色赤成团而活,属热者。
安魂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龙眼肉18克酸枣仁(炒捣)12克生龙骨(捣末)15克生牡蛎(捣末)15克清半夏9克茯苓片9克生赭石(轧细)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停有痰饮,致惊悸不眠。
安老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人参30克黄耆30克(生用)大熟地30克(九蒸)白术15克(土炒)当归15克(酒洗)山茱萸15克(蒸)阿胶3克(蛤粉炒)黑芥穗3克甘草3克香附1.5克(酒炒)木耳炭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脾补肝,育阴止漏。
【主治】老年妇女肝脾两虚,肾水亏耗,月经已绝,忽而复行,或下紫血块,或下血淋漓如红血淋。现用于生殖道炎症,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绝经后子宫出血,见上述症状者。
安眠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五。
【组成】款冬花乌梅肉佛耳草麦门冬(去心)各7.5克陈皮(去白)15克甘草(炙)10.5克御米壳22.5克(酥炒)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黄蜡如枣核大,伺煎至120毫升,去滓,临卧温服。
【主治】上喘咳嗽,久而不愈。
安荣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麦门冬(去心)通草滑石各6克当归(去芦,酒浸)灯心甘草(炙)各15克人参细辛(洗)各3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煎麦门冬汤调服,不拘时候。
【主治】妇人妊娠,平素酒色过度,伤其血气,水脏闭涩,遂成子淋。
安荣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四。
【组成】当归(去尾)9~15克熟地15~18克丹参6克淮山药9克白芍(酒炒)4.5克丹皮3.6克阿胶(蛤粉炒)6克川续断6克甘草(炙)3克
【用法】水煎服。另用发灰、百草霜、败棕灰、蒲黄炒黑存性,各等分研匀。上药煎就后,加药末2克调服。
【主治】血分有热,崩漏日久,六脉虚弱,体亏无神。
【加减】如实火盛,迫血妄行,口渴,舌黄,便燥,六脉洪滑,加黄柏、黄芩、栀仁之类,或加生地、赤芍、青蒿各6~9克,不应,加黄连。
安神定志丸
【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组成】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克石菖蒲龙齿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6克,开水送下。
【主治】因惊恐而失眠,夜寐不宁,梦中惊跳怵惕。
安神散1
【来源】《宜明论方》卷九。
【组成】御米壳(蜜炒)30克人参陈皮(去白)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3克,煎乌梅汤调下,临卧服。
【主治】喘嗽。
安神散2
【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三。
【组成】款冬花佛耳草各9克钟乳石白矾甘草(生用)各0.3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蜡少许,煎至100毫升,食后和滓温服,每日二次。
【主治】痰涎喘嗽,久不愈。
斑龙丸
【来源】《医学正传》卷三。
【异名】青囊斑龙丸(《医学正传》卷三)。
【组成】鹿角胶(炒成珠子)鹿角霜菟丝子(酒浸,研细)柏子仁(取仁,洗净)熟地黄各250克白茯苓补骨脂各120克
【用法】上药磨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或以鹿角胶人好酒烊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
【功用】温补元阳,益寿延年。
【主治】真阳不足,腰膝疼痛,阳痿早泄,或小便增多,耳鸣,体倦心烦,或老年阳虚,时常畏寒,气力衰微。
【方论】方中鹿角胶、鹿角霜通督脉,补命门,大补精髓,最能补精生血而益元阳;菟丝子、补骨脂助肾阳;熟地黄滋补肾阴,益阴以配阳;柏子仁养心安神,茯苓健脾助运。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元阳,延年益寿之功。
斑蝥醋浸剂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全虫16个斑蝥12个皮消12克乌梅肉30克米醋500克
【用法】将上药入醋内,浸泡七昼夜,过滤备用。用时涂于患处。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禁忌】皮肤有损伤者勿用。
斑蝥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
【组成】斑蝥10枚(去头、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黄为度)真珠15克(细研)蝟皮15克(炙令黄)雄黄7.5克(细研)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日空腹时用温酒调下1.5克,午后再服。
【主治】瘰疬瘘,生于项上,结肿有脓。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补。
斑玄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异名】斑延丸(《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组成】斑蝥(去头、足、翅,炒)延胡索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糊丸。用酒送下。以胎堕为度。
【主治】妊娠异胎,状似癥瘕,及气血痛等。
半贝丸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半夏生川贝各9克
【用法】上药研细,姜汁调和,捣匀为丸。每服0.09~0.15克,生熟汤送下。
【功用】截疟。
【主治】疟疾。
半边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四十。
【组成】芫花(醋漫,焙干)大戟甘遂大黄各9克土狗7枚(五月内取,会飞的)
【用法】上药除土狗以外,均研为末。先以葱捣烂为饼,摊新瓦上,却将土狗安葱上焙干,去翅、足、嘴,每个剪作两片,分左右成对记之,再焙干为末。欲退左边肿,即以左边7片为末,入前药末调服;右边依前四味末,每服6克,入土狗末和匀,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汤调,五更服。候左边退,至第四日服右边。如或未动,只以大黄9克,煎至一半助之;如更不动,茶清助之。
【功用】逐水消肿。
【主治】诸般水肿。
半豆饮子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组成】半夏白豆蔻苍术干姜藿香陈皮归尾川芎人参白术甘草猪苓砂仁莲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祛寒,健脾和胃。
【主治】产后脏腑虚损,触冒风冷,阴阳不和,饮食失调,或冷或热,致成上吐下泻,肚腹疼痛者。
半附理中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组成】半夏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用法】上以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主治】妊娠胃中虚冷,呕吐不止。
半附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生附子半夏各7.5克生姜10片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或加木香少许尤妙。
【功用】温胃化痰。
【主治】胃冷生痰,呕吐不止。
半瓜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半夏瓜萎仁各150克贝母桔梗各60克枳亮45克知母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生姜汁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姜汤下。
【功用】化痰止嗽,
【主治】痰嗽。
半黄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组成】黄芩45克南星半复各30克
【用法】上药研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生姜汤送下30~50丸。
【功用】清热化痰。
【主治】热痰留滞于内,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足乍有冷时,其脉洪滑者。
半解汤
【来源】《辨证录》卷二。
【组成】白芍30克柴胡6克当归9克川芎15克甘草3克蔓荆子3克半夏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祛风。
【主治】郁气不宣,风邪外袭,半边头痛,多在左边者。
半金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六。
【组成】乌蛇肉(酒浸,去皮、骨,焙)30克天麻30克全蝎(去毒,炒)30克僵蚕(去丝、嘴,妙,为末)30克朱砂15克(研,飞)龙脑3克(研)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拌匀。每服1.5克,温汤调下,不拘时。
【主治】心肺中风,昏困不省,心胸满闷,抽掣短气,汗出不休。
半苓平胃散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半夏白茯苓熟苍术厚朴广皮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燥湿,化痰消饮。
【主治】湿气伤脾,痰饮内停,呕吐清水,胸脘饱闷。
半苓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半夏15克茯苓块15克川连3克厚朴9克通草24克
【用法】用水1.2升,煮通草成800毫升,再入余药,煮成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燥湿利水。
【主治】湿郁于脾,胸部痞满,不饥不食。
半苓丸
【来源】《医学正传》卷六。
【组成】神曲半夏猪苓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15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燥湿利水。
【主治】湿热下注,小便白浊。
半硫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异名】半桃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
【组成】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下,妇人醋汤下。
【功用】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
【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
半墨丸
【来源】《古今医统》卷二十四引《丹溪》。
【组成】半夏(生姜制)南星(生姜制)软石膏香附子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火化痰。
【主治】痰火气嗳。
半夏白术天麻汤1
【来源】《脾胃论》卷下。
【组成】黄柏(酒洗)0.6克干姜0.9克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耆泽泻人参各1.5克白术炒神曲各3克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蘖面橘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带热服。
【功用】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
【主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虚风上扰,致成痰厥头痛,证见头痛如裂,目眩头晕,胸脘烦闷,恶心呕吐,痰唾稠粘,气短懒言,四肢厥冷,不得安卧者。
【方论】方中人参、黄耆、白术补脾胃,养元气;干姜、苍术、半夏、茯苓、泽泻祛寒湿,化痰饮;天麻定虚风,止眩晕;神曲、大麦蘖面、陈皮理脾胃,助消化;黄柏以制苍术之爆,并能降内伏之虚火。配合成方,共奏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