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五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9:10
除热清肺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石膏9克黑参生地黄赤芍贝母栝楼根各3克麦门冬(去心)4.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麻疹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秘结者。除热清肺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石膏9克黑参生地黄赤芍贝母栝楼根各3克麦门冬(去心)4.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麻疹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秘结者。
除热汤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三。
【组成】白芷根苗苦参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散。用清浆水煎,再入盐少许,以此浴儿。浴毕用凉肌粉粉之。
【主治】小儿于立夏之后,有病身热者。
除热饮子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三。
【异名】除渴饮子(《普济方》卷一二○)。
【组成】甘草(炙)陈小麦麦门冬赤茯苓(去皮)于葛灯心木通人参各等分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入竹叶数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主治】心经客热,小便不通,口燥烦渴。
除湿补气汤1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清神补气汤(《兰室秘藏》卷下)、清阳补气汤(《医学纲目》卷十二)。
【组成】升麻18克苍术12克酒黄柏柴胡黄耆各9克酒知母藁本生甘草当归各6克五味子陈皮各4.5克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起空腹时服,待少时再进早饭。
【功用】清热燥湿,益气升阳。
【主治】湿热内蕴,脾气不足,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语声不出,寸脉洪大。
除湿补气汤2
【来源】《医学纲目》卷十二,
【组成】黄耆24克甘草梢18克五味子120粒升麻梢当归,柴胡梢泽泻各6克红花7.5克陈皮3克青皮12克
【用法】上药哎咀,分作四服。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益气除湿。
【主治】左腿麻木沉重。
除湿达原饮
【来源】《松峰说疫》卷二。
【组成】槟榔6克草果仁1.5克(研)厚朴3克(姜汁炒)白芍3克甘草3克栀子1.5克(研)黄柏1.5克(酒炒)茯苓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燥湿清热,开达膜原。
【主治】瘟疫兼湿热者。
除湿丹
【来源】《宜明论方》卷七。
【组成】槟榔甘遂威灵仙赤芍药泽泻葶苈各60克乳香没药各30克(别研)黑牵牛15克大戟60克(炒)陈皮120克(去白)
【用法】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80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并食温粥以助药力。
【功用】逐水活血,行气消肿。
【主治】湿邪客于肌肤筋脉,腰膝重痛,足胫浮肿,筋脉紧急,二便不利;兼治瘾疹、疽痈、发背、疥癣、脚气、疮疖。
【禁忌】服药前后,忌酒一日。药后忌湿面。
除湿化痰汤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六。
【组成】橘红桔梗枳实川芎白芍药各2.1克半夏茯苓甘草黄连黄芩各3克苍术神曲山楂贝母各2.4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用】清热燥湿,化痰止咳。
【主治】湿痰咳嗽。
除湿解毒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白鲜皮15克大豆黄卷12克生苡米12克土茯苓12克山栀子6克丹皮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地丁9克木通6克滑石块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自家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
除湿酒
【来源】《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组成】虎胫骨9克防己9克独活6克云苓9克杜仲9克萆薢9克晚蚕砂9克松节9克茄根12克木瓜12克苍耳子12克枸杞子12克秦艽9克桑枝15克牛膝3克狗脊9克续断9克伸筋草9克豨莶草12克白酒2.5千克
【用法】虎胫骨炙酥为面,防己等十八味药共研粗末,再将虎胫骨面掺入粗末中,用消毒纱布包好,用绳悬于酒中泡两周备用(冬季泡一月),每日服二次,每次服9~15克。勿须多服。
【功用】除湿通经。
【主治】风寒湿痹。
【禁忌】孕妇禁用。
除湿蠲痛汤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异名】除热蠲痛汤(《金匮翼》卷六)、除湿捐痹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6克羌活茯苓泽泻白术各4.5克陈皮3克甘草1.2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姜汁、竹沥各20~30毫升同服。
【主治】风湿外客,周身骨节沉重酸痛,天阴即发。
【加减】上肢痛,加桂枝、威灵仙、桔梗;下肢痛,加防己、木通、黄柏,牛膝。
除湿羌活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二。
【组成】羌活4.5克防风升麻柴胡各3克藁本苍术(米泔浸)各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犯表,发热,一身尽痛,脉浮而缓。
除湿羌活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二。
【组成】羌活4.5克防风升麻柴胡各3克藁本苍术(米泔浸)各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犯表,发热,一身尽痛,脉浮而缓。
除湿汤1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组成】茯苓干葛各120克甘草(炙)白术各6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服。
【功用】健脾除湿。
【主治】湿郁经络,血溢作衄或吐血。
【加减】头痛,加川芎6克。
除湿汤2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甘草9克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燥湿健脾。
【主治】周身重着;或多食生冷,吐利俱作。
除湿汤2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甘草9克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燥湿健脾。
【主治】周身重着;或多食生冷,吐利俱作。
除湿汤3
【来源】《丹台玉案》卷三。
【组成】茯苓泽泻茵陈猪苓各2.4克黄芩黄连知母天花粉白术各1.8克防己陈皮青皮苍术各0.9克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内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除湿丸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威灵仙30克猪苓30克栀仁30克黄芩30克黄连30克连翘30克归尾30克泽泻30克紫草45克茜草根45克赤苓皮45克白鲜皮60克粉丹皮30克干生地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6克,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婴儿湿疹,牛皮癣,单纯糠疹,多型红斑等属湿热证者
除湿胃苓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四。
【组成】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肉桂甘草(生)各1克
【用法】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缠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除湿饮
【来源】《揣摩有得集》。
【组成】苍术(炒)白术(炒)地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炒)秦艽连翘白芷羌活各3克防风3克蝉蜕9克生草3克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燥湿清热,祛风止痒。
【主治】身受潮湿,遍体瘙痒,或起疙瘩,或成疥疮。
除痛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五。
【组成】木香乳香(别研)沉香藿香叶(去土)肉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枳实(麸炒,去瓤)吴茱萸(汤洗七次)京三棱(煨香,切)蓬莪茂(煨香,切)各15克黑牵牛120克(取头出细末45克,余者不用)麝香4.5克(别研)陈橘皮(去白)15克(锉,用巴豆去壳60克,炒令紫色,去巴豆)
【用法】上药为细末。入麝香、乳香别研匀,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温生姜汤送下。
【功用】温中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中焦积寒,脘腹疼痛,呕逆清水,自汗短气。
除瘟化毒汤
【来源】《白喉治法抉微》。
【组成】粉葛根6克金银花6克枇杷叶(去毛、蜜炙)4.5克薄荷1.5克生地6克冬桑叶6克小木通2.4克竹叶3克贝母(去心)6克生甘草2.4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至二剂。
【功用】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初起,症状轻而白膜未见者。
除饮汤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组成】附子(生,去皮)30克白附子6克天南星(炮)白术(炒)白茯苓各15克(去皮)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20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功用】温化痰饮。
【主治】痰饮。
楮白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
【组成】楮白皮30克(锉)桑根白皮90克(锉)陈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90克猪苓90克(去黑皮)木通60克(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主治】风水毒气,遍身肿满。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二补。
楮实煎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二。
【组成】海桐300克牛膝270克楮实210克枳壳180克木香150克芍药120克桂心240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用酒送下。
【主治】久患脚膝湿痹,行步不得,
楮实丸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楮实300克(水淘去浮者,微炒,捣如泥)牛膝250克(去苗)干姜90克(炮裂,锉)桂心150克附子60克(炮裂,去皮、脐)石斛60克(去根,锉)巴戟60克麋角屑60克(酥拌,微炒。一方用鹿茸)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时用温酒送下30丸,渐加至40丸。
【功用】温肾壮阳。
【主治】下元虚冷惫极。
楮实丸2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组成】楮实600克(炒)牛膝(酒浸,切,焙)当归(切,焙)干姜(炮)各30克
【用法】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主治】产后感受风寒,腰部疼痛。
楮实子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二一。
【组成】川牛膝60克(酒浸,焙干)川萆薢30克楮实子90克(焙)山药白姜(炮)川芎各30克
【用法】上为末,另用大北枣蒸去皮取肉,研为膏,同上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蜜丸亦可。
【主治】妇人忧思伤脾,水湿不化,带下赤白,淋沥不干。
搐鼻散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异名】搐鼻通天散(《医学心悟》卷六)。
【组成】细辛(去叶)皂角(去皮、弦)各30克半夏(生用)15克
【用法】为极细末,瓷瓶收贮,勿泄气。临用吹0.3~0.6克,入鼻孔中取嚏。
【功用】豁痰开窍。
【主治】中风证或诸喉证,牙关紧闭,不醒人事。
搐药麻黄散
【来源】《兰室秘藏》卷上。
【异名】搐鼻散(《异授眼科》)。
【组成】麻黄30克当归3克
【用法】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含水,鼻内搐之。
【主治】内外障眼。
川粉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组成】穿山甲(炒)铅粉(炒)轻粉(隔纸微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掺患处;干则用麻油调敷,
【主治】月蚀疮及黄水等疮。
川黄连丸
【来源】《仁斋直指》卷十七。
【组成】川黄连(净)150克白天花粉麦门冬(去心)各7.5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生地黄汁、牛乳汁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用粳米饮送下。
【主治】消渴。
川黄连丸
【来源】《仁斋直指》卷十七。
【组成】川黄连(净)150克白天花粉麦门冬(去心)各7.5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生地黄汁、牛乳汁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用粳米饮送下。
【主治】消渴。
川椒乌梅汤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二。
【组成】川椒(去合口的)4.5克乌梅2只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虫扰腹痛,其痛有时者。
川槿散
【来源】《鲁府禁方》卷四。
【组成】大斑蝥7个(小者10个,去头、足)巴豆5个(去油)川槿皮9克(为末)
【用法】上药三味,共为细末。用醋调搽。稍时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主治】一切顽癣。
川槿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二。
【组成】川槿皮白蔹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痈日久不敛者。
川苦楝散
【来源】《医学发明》卷五。
【组成】木香30克(另为细末)茴香30克(拣净,用盐1匙,同茴香炒至黄色,去盐不用)川楝子30克(锉碎,用巴豆10个,微破皮,与川楝子一起炒黄,不用巴豆)
【用法】上药为极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适量调下。
【主治】瘢疝。
川苦楝散
【来源】《医学发明》卷五。
【组成】木香30克(另为细末)茴香30克(拣净,用盐1匙,同茴香炒至黄色,去盐不用)川楝子30克(锉碎,用巴豆10个,微破皮,与川楝子一起炒黄,不用巴豆)
【用法】上药为极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适量调下。
【主治】瘢疝。
川连戊己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组成】白芍药甘草川黄连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实腹胀,肚腹时热。
川连枳壳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组成】川连枳壳木通甘草大腹皮地骨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实腹胀,肚腹肘热,肛门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