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1:03:13
归麦榆草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
【组成】生甘草60克当归30克麦冬30克地榆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盐卤中毒,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倦脚缩。归麦榆草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
【组成】生甘草60克当归30克麦冬30克地榆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盐卤中毒,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倦脚缩。
归脾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白术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人参木香(不见火)各15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主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归脾汤1
【来源】《正体类要》卷下。
【异名】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一)、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归脾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耆(炙)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3克木香1.5克甘草(炙)0.9克人参3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成淋漓不止者。现用于心脏病,神经衰弱,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心脾气血两虚者。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归气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9~15克茯苓6克扁豆6克干姜(炮)丁香陈皮各3克藿香4.5克炙甘草2.4克
【用法】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脾肾虚寒,气逆不顺,呃逆呕吐。
【加减】中气寒甚者,加制附子;肝肾寒者,加吴茱萸、肉桂,或加当归。
归茸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鹿茸(酒蒸)当归(酒蒸)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用乌梅水煮去核,与前末捣匀,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主治】精血枯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暗,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者。
归芍地黄汤1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生地归身白芍药枸杞丹皮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益气,滋阴清热。
【主治】血虚咳嗽,盗汗自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或弦数。
【方论】方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人参、甘草补脾益气,白芍、枸杞补肝敛阴,地骨皮、丹皮、知母清热除蒸。共奏养血益气,滋阴清热之功。
归芍地黄汤2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当归白芍药生地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养血。
【主治】肝肾阴亏,头昏头痛,耳鸣目眩,腰脚酸软,午后潮热,骨蒸盗汗,吐血,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论】方中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之阴;茯苓、丹皮、泽泻清热利湿。六味相配,补中有泻,开合得宜。再配当归、白芍养血益阴,使阴血充足,则肝肾阴亏诸证自可痊愈。
归芍地黄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熟地240克山药120克山萸肉(炙)120克丹皮90克茯苓90克泽泻90克白芍(酒炒)60克当归60克
【用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滋肾补肝,养阴退热。
【主治】肝肾不足,耳痛耳鸣,骨蒸潮热,阴虚自汗。
归芍甘麦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当归6克杭芍12克白术9克柴胡6克茯神9克甘草3克小麦30克(或麦芽18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温服,不拘时。
【功用】舒肝解郁。
【主治】产后肝经郁热,乳汁自出,面色苍黄,间有潮红,心烦易怒,头晕胁胀,苔黄,脉弦数。
归芍红花散
【来源】《审视瑶函》卷四。
【组成】当归大黄栀子仁黄芩红花(以上俱酒洗,微炒)赤芍药甘草白芷防风生地黄连翘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9克,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眼胞肿硬,内生疙瘩。
归芍六君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0克甘草30克陈皮半夏各45克当归白芍各60克
【用法】研末为丸。每服9克,开水送下。
【功用】补气养血,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虚弱,气郁痰阻,饮食不思,胸脘痞闷,腹部胀痛,呕吐痰水,面色萎黄,四肢无力。
归芍六君子汤
【来源】《笔花医镜》卷二。
【组成】归身白芍药各6克人参白术茯苓各4.5克陈皮半夏各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阴虚弱,大便下血。
归芍天地煎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天门冬生地当归白芍药丹皮山栀
【用法】玄武胶收厚膏服。
【主治】房劳精竭,肾火刑金,咳嗽吐血者。
归芍异功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六。
【异名】归芍异功散(《类证治裁》卷七)。
【组成】人参白术(土炒)广陈皮白芍(酒炒)当归身各3克白茯苓6克甘草(炙)1.5克灯心150厘米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功用】益气扶脾,健胃止泻。
【主治】舌疳,舌菌,兼见大便溏薄。
归芍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各3克白术人参生地香附陈皮各4.5克
【用法】加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临经并经后腹痛。
归神丹
【来源】《百一选方》卷一。
【组成】颗块朱砂60克豮猪心2个灯心90克
【用法】先将猪心切开,入朱砂、灯心在内,麻线系合,于银石器内煮一昼夜取出,不用猪心及灯心,只将朱砂研极细,另用真茯神末60克,酒煮薄糊,和朱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5丸,加至21丸,用去心麦门冬煎汤下,癫痫至甚者,乳香、人参煎汤下;夜寝不寐,或多乱梦,炒酸枣仁汤下。
【主治】忧思过度,心气不足,惊悸健忘,痴痫狂乱。
归肾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25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肉120克茯苓120克当归90克枸杞120克杜仲(盐水炒)120克菟丝子(制)120克
【用法】先将熟地熬成膏,余药共为细末。炼蜜同熟地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余丸,空腹时用滚水成淡盐汤送下。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脚软,形容憔悴,阳痿遗精。
归尾泽兰汤
【来源】《妇科玉尺》卷四。
【组成】归尾泽兰牛膝红花延胡索桃仁各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活血祛瘀。
【主治】产后儿枕腹痛,恶露不下。
归养心脾汤
【来源】《理虚元鉴》卷下。
【组成】人参黄耆白术芡实北五味甘草熟地枣仁茯神当归身山药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补肾固精。
【主治】脾肾两虚,梦遗滑精。
【加减】遗甚,加萸肉、莲须;思虑过度,加莲肉;不禁,加石莲、金樱膏;足痿,加牛膝、杜仲、龟版胶。
归元散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人参(去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远志(去心)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黄柏(童便炒)知母(童便炒)芡实莲花须枸杞子陈皮川芎各等分升麻减半甘草减半
【用法】上锉一剂。加莲肉3个,枣子1枚,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梦遗日久,气虚下陷者。
龟柏姜栀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龟版90克黄柏30克干姜(炒)3克栀子7.5克
【用法】上药为末,酒糊为丸,用白汤送下。
【主治】赤白带下,或时腹痛。
龟柏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龟版60克侧柏叶45克芍药45克椿根皮23克升麻香附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粥糊为丸。用四物汤加白术、黄连、陈皮、甘草、生姜煎汤送下。
【主治】便血久而致虚,腰脚软痛。并治麻风疮痒见血。
龟背丸
【来源】《永类钤方7)卷二十一。
【异名】龟胸丸(《婴童百问》卷五)。
【组成】大黄0.9克(炒)天门冬(去心,焙)百合杏仁(去皮、尖,炒)木通桑白皮(蜜炙)甜葶苈(隔纸炒)朴消制枳壳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蜜和为丸。食后用温汤化服。
【主治】饮热伤肺,肺气胀满,而成龟胸、龟背。按:本方原名龟背散,现据剂型改。
龟鳖地黄汤
【来源】《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引陶慕章方。
【组成】龟版30克鳖甲30克熟地15克丹皮9克萸肉9克山药9克泽泻9克茯苓9克
【用法】上药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功用】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主治】骨痨(骨与关节结核)阴虚者。
【加减】托里透脓,加皂角、生黄耆、炙山甲;阴虚火旺重者,加丹皮、地骨皮。
龟樗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龟版30克樗白皮苍术滑石各15克白芍香附各12克
【用法】为末,粥和为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下。
【主治】湿痰腰痛。
【加减】大便泄,加苍术、威灵仙;腹胀,加木香。
龟甲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组成】龟甲(炙)木通(锉)远志(去心)菖蒲各15克
【用法】上四味,捣罗为细散。空腹时用酒调服1.5克,渐加至3克。
【主治】健忘。
龟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
【组成】龟甲(醋炙)虎骨(酥炙)各180克海桐皮羌活(去芦头)丹参独活(去芦头)牛膝(去苗,酒浸,切,焙)萆薢五加皮酸枣仁(炒)各90克附子(炮裂,去脐、皮)天雄(炮裂,去脐,皮)天麻(去蒂)防风(去叉)威灵仙(去土)芎藭各75克当归(切,焙)桂(去粗皮)紫参各90克薄荷(焙干)180克槟榔(煨)180克菖蒲(九节者,去须,泔米浸,切,焙)45克
【用法】上二十二味,锉如麻豆,每用24克,加水150毫升、酒150毫升、生姜10片,同煎去滓,取200毫升,于中午,夜卧空腹时分二次温服。要出汗,两次用量一并服。半小时后,饮以热生姜稀粥,厚衣覆盖发汗,慎外风。
【主治】中风手足不随,举体疼痛,或筋脉挛急。
龟龄集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鹿茸(去毛)770克人参(去芦)620克熟地180克制山甲240克(用苏合油60克制)生地240克石燕300克(用鲜姜30克制)苁蓉(酒蒸)270克家雀脑100个地骨皮120克(用蜜30克制)杜仲炭(盐炒)60克甘草30克(用蜜6克制)天冬120克(用黄酒30克制)枸杞子90克(用蜜30克制)川牛膝120克(用黄酒90克制)大蜻蜓(去足、翔)60克海马300克(用苏合油90克制)大青盐(清炒)240克淫羊藿60克(用牛乳30克制)蚕蛾(去足、翅)27克故纸90克(用黄酒60克制)砂仁120克锁阳90克(用黄酒60克制)硫黄9克菟丝子90克(用黄酒助克制)急性子75克(水煮)细辛45克(用醋45克制)公丁香75克(用川椒6克炒,去川椒)生黑附子560克(用清水煮一次,用醋560克煮一次,用蜜90克制)
【用法】用方内家雀脑、硫黄二味装入猪大肠内,用清水煮之,至硫黄和家雀脑溶合一起时倒出,去猪大肠,晒干;再合以上药轧成粗面,装入银桶内蒸之,蒸至三十二小时,将粗面倒出,再将朱砂面75克,和药面和匀,再装入银桶内继续蒸三十二小时,倒出晾干装瓶,每瓶装3克,每瓶分十次服,白开水送下。
【功用】益肾助阳,大补真元。
【主治】阳气虚弱,盗汗遗精,筋骨无力,行步艰难,头昏眼花,神经衰弱,妇女气虚血寒,赤白带下。
龟鹿补冲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党参30克黄耆18克龟版12克鹿角胶9克乌贼骨30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补肾,益气,固冲。
【主治】劳伤冲任,肾气不固,致生崩漏,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
【加减】腹痛,加广三七1.5~3克。
龟鹿二仙胶
【来源】《医便》卷一。
【异名】龟鹿二仙膏,(《摄生秘剖》卷四),二仙胶(《杂病源流犀烛》卷八)。
【组成】鹿角(用新鲜麋鹿杀取角,解的不用,马鹿角不用,去角脑梢骨6.6厘米,绝断劈开,净用)5千克龟版(去弦,洗净,捶碎)2.5千克人参450克枸杞子900克
【用法】鹿角、龟版二味,袋盛,放长流水内浸三日,用铅坛二只(如无铅坛,底下放铅一大片亦可),将角并版放人坛内,用水浸高10~15厘米,黄蜡90克封口,放大锅内,桑柴火煮七昼夜。煮时坛内一日添热水一次,勿令沸起。锅内一昼夜添水五次,候角酥取出,洗滤净去滓(其滓即鹿角霜,龟版霜),将清汁另放。人参、枸杞子,用铜锅加水9升,熬至药面无水,以新布绞取清汁。将渣置石臼中木槌捣细,用水3.5升,又熬如前,又滤又捣又熬,如此三次,以滓无味为度,将前龟、鹿汁并参、杞汁和入锅内,文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乃成胶也。候至初十日起,日晒夜露至十七日,七日夜满,采日精月华之气。如本月阴雨缺几日,下月补晒如数。放阴凉处风干。每服初起4.5克,十日加1.5克,加至9克止,空腹时用酒化下。
【功用】填补精血,益气壮阳。
【主治】男、妇真元虚损,久不孕育;精极,梦泄遗精,瘦削少气,目视不明。(不孕)
【禁忌】脾胃虚弱者忌用。
桂附地黄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
【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山药各6克丹皮泽泻茯苓各4.5克附子(制)肉桂各3克
【用法】上锉。水煎服,
【主治】产后肾虚,遗尿不禁者。按:原书用本方治疗上证,更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
桂附苓术饮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厚附片9克肉桂3克,茯苓12克茅术炒远志生姜皮各6克制台乌4.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妊娠数月,面浮肢肿,面色灰黯,心悸气短,下肢畏寒,腰胀腹满,舌淡苔薄白而润,脉迟。
桂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组成】桂心30克附子30克(去皮、脐,生)白矾60克细辛30克白芷30克五加皮60克桑叶6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度用药90克,入葱连根10茎,以水66.5升,煎十余沸,渐添,淋熨。
【主治】伤折筋骨疼痛。
桂附汤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四。
【组成】肉桂3克附子9克黄柏1.5克(为引用)知母1.5克
【用法】上药哎咀。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
【主治】妇人白带腥臭,多悲不乐,大寒。
【加减】不思饮食,加五味子;烦恼,面上麻如虫行,乃胃中元气极虚,加黄耆4.5克,人参2.1克,炙甘草、升麻各1.5克。
桂附止带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附片9克肉桂1.5克续断焦艾茯苓芡实各9克盐小茴3克乌贼骨15克金樱子9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温肾固摄。
【主治】带下黑色,稀薄量多,绵绵不止,月经紊乱,甚或停闭,色多晦黯,小腹不痛,但有冷感,腰部酸软,面色苍白,喜暖恶寒,大便时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
【加减】腰痛甚,加鹿角霜6克;下腹坠胀,阴中如有物坠出者,加升麻4.5克。
桂苓白术丸
【来源】《宜明论方》卷九。
【组成】拣桂干生姜各0.3克茯苓(去皮)半夏各30克白术、红皮(去白)泽泻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0~30丸,用生姜煎汤送下,日三服。病在膈上,食后;在下,食前;在中,不计时候。
【功用】消痰止咳,散痞开结。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咳嗽,胸腹痞满,水肿腹胀,呕吐泄泻。名。见该条。
桂苓甘露散1
【来源】《宜明论方》卷六。
【异名】桂苓白术散(《宜明论方》卷六)。
【组成】茯苓30克(去皮)甘草60克(炙)白术15克泽泻30克官桂15克(去皮)石膏60克寒水石60克滑石120克猪苓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9克,温汤调下,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3克。
【功用】清暑泄热,化气利水。
【主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小儿吐泻惊风等。
桂苓甘露散2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组成】官桂人参藿香各15克茯苓白术甘草葛根泽泻石膏寒水石各30克滑石60克木香7.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白汤调下,生姜汤亦可。
【功用】清暑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伏暑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及水泻不止,疟疾等。
桂苓神术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组成】桂枝2.4克,茯苓9克白术3克茅术3克苡仁24克广皮3克半夏4.5克厚朴3克砂仁3克姜3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溢饮。水气溢于四肢,肢节作肿,身重无力。
桂苓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8丸。每服1丸,用新汲水或熟水嚼下;化下亦得。
【主治】暑月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