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二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07:17
术附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五。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制,炙)茯苓(去皮)干姜(洗,炮)白术(炒)各120克半夏60克(酒泡七次)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45克
【用法】前五味,并锉骰子块,入大青州好枣180克,砂钵内水浸没一指许,煮水尽,取枣子去皮、核,用粗布绞取肉,再入附子、甘草一并焙干为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白酒送下。
【功用】温脾胃,消痰饮。
【主治】痰饮。术附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五。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制,炙)茯苓(去皮)干姜(洗,炮)白术(炒)各120克半夏60克(酒泡七次)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45克
【用法】前五味,并锉骰子块,入大青州好枣180克,砂钵内水浸没一指许,煮水尽,取枣子去皮、核,用粗布绞取肉,再入附子、甘草一并焙干为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白酒送下。
【功用】温脾胃,消痰饮。
【主治】痰饮。
术归桂草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组成】白术当归各15克肉桂1.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温里止痛。
【主治】妇人产后血虚,中寒腹痛。
术桂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麻黄苍术汤(《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苍术6克麻黄炒神曲橘皮白茯苓泽泻各3克桂枝半夏草豆蔻仁猪苓各1.5克黄耆0.9克炙甘草0.6克杏仁10个
【用法】上作一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功用】运脾化湿,散寒止痛。
【主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作痛,面色萎黄。
术蔻面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八。
【异名】术蔻散(《普济方》卷三九八)。
【组成】白术15克肉豆蔻(炮)2枚木香6克
【用法】上药研末,用白面60克,入药在内,加水搜和,切作条子。水煮令熟,用葱白、生姜、盐各少许和服。仍兼服神效鸡青丸。
【主治】小儿噤口痢。
术连丸
【来源】《医学正传》卷三。
【组成】白术120克黄连13.5克
【用法】共为细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每次服50~70丸,津咽下。
【主治】嘈杂。
术苓固脾饮
【来源】《辨证录》卷十一。
【组成】白术30克茯苓人参山药芡实各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主治】妇女行经前泄泻,日久不愈,腹痛喜按,倦怠神疲。
束毒金箍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组成】郁金(蝉肚者)白及白蔹白芷大黄各120克黄柏60克轻粉15克绿豆粉30克
【用法】共研细末。酸米浆调箍疔疮四边,夏热甚者蜜水调。
【功用】清热解毒,束毒消肿。
【主治】疔毒走黄,疮肿散漫不收。
漱风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九。
【组成】荆芥穗藁本细辛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乘热漱口,至冷吐出。不拘时候。
【主治】牙齿疼痛,齿龈肿胀。
漱口地黄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九。
【组成】黄芩240克甘草(生)75克荆芥穗30克薄荷叶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6克,用水150毫升,入薄荷少许,煎二三沸,去滓,乘热漱口,至冷吐出。不计时候。
【主治】脾经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生疮,闭塞不通,或口舌肿胀。
刷痰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组成】天南星半夏白附子川乌头(生,去皮)各60克全蝎15克天麻30克
【用法】上药先将前四味为细末,用水浸一宿,次日再研细末;再将全蝎、天麻研细,与前药和匀,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主治】痰饮。
双补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究原方》。
【组成】鹿角霜90克熟地黄(洗,再蒸)沉香菟丝子(酒浸,蒸,研,焙)覆盆子(去枝、蒂)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宜木瓜薏苡仁(炒)黄耆(炙)苁蓉(洗,酒浸)五味子(去枝,炒)石斛(去根,炒)当归(去芦,酒浸)泽泻(切块,再蒸)各30克麝香3克(别研)朱砂15克(别研为衣)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盐汤下。
【主治】一切虚损,五劳七伤,面色黧黑,唇口干燥,发渴,目暗耳鸣,心忪气短,食少神倦,夜梦惊恐,四肢酸痛,寒热盗汗,小腹拘急,小便滑数。
双和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六。
【组成】白芍药75克黄耆熟地黄川芎当归各30克甘草(炙)官桂各22.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75毫升,去滓温服。
【功用】补血益气。
【主治】虚劳少力。
双和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白芍药225克当归(洗,酒浸)黄耆(蜜炙)川芎熟地黄(净洗,酒蒸)各90克甘草(炙)肉桂(去皮,不见火)各67.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4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心肾俱虚,精血气少,遂成虚劳。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萎黄。或伤于寒,则宿食不消,肚腹疼痛,泻痢吐逆;或伤于热,则头目眩晕,痰涎气促,五心烦热;或因饥饱动作,喜怒惊恐,病随而至,或虚胀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长肉,心烦则虚汗盗汗,一切虚劳不敢服燥药者。
双解贵金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组成】生大黄500克白芷300克
【用法】上二味,为末,水丸。每服10~15克,五更时用连须葱(大者)3根,黄酒250毫升,煮葱烂,取酒送药。服毕,盖卧出汗。过三二时,俟大便行一二次,立效。
【主治】背疽诸毒初起,木闷坚硬,大便秘结,脉沉实者。
双解散
【来源】《宜明论方》卷六。
【组成】益元散210克防风通圣散210克
【用法】上药一处相和入拌匀。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葱白15厘米,盐豉50粒,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温服。
【功用】疏风解表,通便泻热。
【主治】风寒暑湿、饥饱劳疫、内外诸邪所致恶寒发热。或小儿生疮疹,透发不快,有汗或无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者。
双解通圣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
【组成】防风荆芥当归白芍(炒)连翘(去心)白术(土炒)川芎薄荷麻黄栀子各15克黄芩石膏(煅)桔梗各30克甘草60克(生)滑石90克
【用法】共研粗末。每次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澄清温服。外以黄连膏抹之。
【功用】清热祛风,泻火解毒。
【主治】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致患唇风,多生下唇,初起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唇不时晌动。
双解消毒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组成】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甘草大黄麻黄羌活白芷防风荆芥射干苍术当归川芎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空腹时热服。
【主治】大头风,脖子肿。
双芝丸
【来源】《宜明论方》卷十二。
【组成】熟干地黄(焙,取末)石斛(去根,酒浸)五味子(焙)黄耆(锉)肉苁蓉(酒浸)牛膝(酒浸)杜仲(蜜水浸泛)菟丝子(酒浸三日,炒)糜鹿角霜各250克沉香9克麝香6克(研)人参白茯苓(去皮)覆盆子干山药水瓜天麻(酒浸)秦艽各30克薏苡仁(炒)60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40丸,温酒、盐汤或米饮送下。
【功用】补精气,填骨髓,壮筋骨,助五脏,调六腑,久服驻颜不老。
【主治】虚劳早衰。
霜梅
【来源】《同寿录》卷尾。
【组成】牙皂(去弦净)120克食盐30克桔梗60克天南星25枚大半夏35粒甘草30克朴消120克防风120克白矾120克
【用法】五月五日采半熟大梅100个,先将盐、消二味同梅拌匀,过一日夜,候水浸透,再将各药研细入内同拌,取起晒干,又浸以药水收干为度。晒干起霜衣白者佳,收贮封固。凡遇咽喉肿痛用丝绵裹1枚含口内,有酸水吞下,即有痰涎涌出,候痰净口内有清水,去梅即愈。
【主治】咽喉肿痛。
霜叶红
【来源】《外科十三方考·补编》。
【组成】川文蛤(捣碎)香油250克
【用法】将文蛤入油内炸之,现色时取出,贴子疮口,七日去之。
【主治】发背久不愈者。
水沉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三。
【异名】水沉汤(《朱氏集验方》卷一)。
【组成】香薷叶90克白茯苓30克(去皮)厚朴(去粗皮,蘸生姜汁炙令紫色)90克白扁豆30克丁香15克甘草15克(炙)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好酒75毫升,同煎至150毫升,水中沉冷服,不拘时候。
【主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虚烦躁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逆冷。
水澄膏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组成】雄黄9克(水飞)黄连15克蔚金6克黄柏15克大黄15克黄丹15克(水飞)
【用法】上为细末,量所肿处,用药多少,新汲水75毫升,抄药在内,须臾药沉,慢取其澄者,水尽,然后用槐,柳枝搅药数百余转,如面糊相似匀,以小纸花子摊药。涂肿处。更以鸡翎捺冷水,不住扫之。
【主治】痈肿。
水葫芦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二。
【组成】人参干葛紫苏叶各6克乌梅肉木瓜甘草(炙)各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30丸。每用1丸,绵裹含化咽津,不计时候,或新汲水化服亦得。
【功用】生津液,止烦渴,利咽喉。
【主治】烦渴。
水火既济丹
【来源】《惠直堂经验方》卷一。
【组成】茯苓120克山药柏子仁(去油)各90克归身(酒洗)生地(酒洗)五味龙眼肉(捣膏)枸杞(盐炒)秋石麦冬(去心)莲肉(去心)元参各60克丹参45克
【用法】共为末,用芦根捣汁,打芡实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克,渐加至6克,早、晚白汤送下。
【功用】养心血,益心气,滋肾水。
【主治】心肾两虚,失眠,健忘,遗精。
水火两补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2克茯神15克车前子9克人参6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肉桂3克白术1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关格。肾气衰惫,膀胱闭结,上吐下结,气逆不顺,饮食不得入,溲便不得出,腹中作痛,手按之少可,脉涩而伏。
水解散1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引《延年秘录》。
【组成】麻黄120克(去节)大黄90克黄芩90克桂心60克甘草60克(炙)芍药60克
【用法】上六味,捣筛为散。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和服1克。覆取汗,或利则便愈。体强人服2克。
【功用】解表攻下。
【主治】天行头痛,壮热一二日。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海藻、生葱、菘菜、生菜。
【方论】方中麻黄开腠发汗,桂心行血化汗,芍药和里益营,黄芩清上中焦之热,大黄泻中下焦之热,甘草调胃和中。盖天行瘟疫,郁热自内达外,与伤寒由表传里者不同,故虽一二日之浅,可以汗下兼行。
水解散2
【来源】《医方类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
【组成】柴胡知母瓜蒌青木香升麻茵陈各30克大黄栀子仁石膏芒消各45克黄芩干葛各37.5克枳壳(炒)芍药各22.5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空腹时以冷水和散1匙,调顿服。以利为度。春、夏用冷水,秋、冬用暖水,不退再服。
【主治】伤寒时疾。
水浸鳖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组成】鳖甲(九胁者,去裙襕,醋炙)升麻柴胡(去苗)人参白茯苓(去黑皮)槟榔(锉)肉豆蔻(去壳)诃黎勒皮犀角(镑)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甘草(炙,锉)缩砂仁茴香子(炒)陈曲(炒)各15克
【用法】上十五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浸二日,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细呷,以食压之。
【主治】气劳羸瘦,四肢疼痛,心腹妨闷,不思饮食。
水晶丸
【来源】《幼科折衷》卷上。
【组成】南星半夏滑石益智巴霜
【用法】研末,为丸服。
【主治】乳哺失节,水浆停滞,胃肠不得宜行,冷气搏之,结聚成癖。
水精丹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四引汉东王先生方。
【异名】水晶丹(《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三)。
【组成】天南星3克滑石6克水银粉15克芜荑仁100片巴豆50粒
【用法】先研巴豆,次研芜荑及众药,烂饭丸,粟米大。每服3-5丸,量岁数加减,米汤泡葱,空腹及临卧时吞下。
【主治】夹食伤寒,虫积,食积。
水陆丹
【来源】《政和本草》卷十三引《本草图经》。
【异名】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卷三)。
【组成】金樱子(去刺、子,洗净,捣碎,入甑中,蒸令熟,取汁慢火成稀膏)芡实(肉研为粉)各等分
【用法】上以金樱膏与芡实扮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盐汤送下。
【功用】补脾益肾,收涩固精。
【主治】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
水仙膏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水仙花根不拘多少
【用法】上药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主治】湿毒外肿,一切痈疮。
水银扁丸子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组成】黄明胶(炒令黄燥)4克腻粉干蝎(全者)百草霜(研)牛黄(研)铅霜(研)青黛(研)各7.5克巴豆(去皮、膜、脂,煮黄)黑铅(同水银结砂子)水银各30克香墨(烧、淬)9克
【用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以陈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捏扁。每一岁儿服1丸,四岁儿以上服4丸,乳食后用干柿汤或薄荷汤送下。以利下青粘滑涎为度。此药不得化破。
【功用】清热定惊,化痰利气。
【主治】小儿惊风壮热,涎盛喘粗,或发抽搐,目睛上视。及因乳哺不节,胸满呕逆,精神迷闷,发病瘈疭。
水蛭丸
【来源】《古今医统》卷三十二引《仁斋直指》。
【组成】三棱(炮)莪术(炮)干漆(炒烟尽)牛膝(酒洗)虻虫(糯米炒)琥珀肉桂硇砂水蛭(石灰炒赤色)大黄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同生地黄自然汁与米醋和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童便送下。
【主治】血蛊、气蛊,腹硬如石。
水蛭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组成】水蛭80枚(糯米同炒,米熟去米)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100枚虻虫(去翅、足,微炒)80枚大黄(锉,炒)90克
【用法】上四味,细锉。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服,有顷再服。当下血。如未下,明日再服。
【功用】祛瘀通经。
【主治】室女月水不通,腹满有瘀血。
水中金丹
【来源】《宣明论方》卷十二。
【组成】阳起石(研)木香乳香(研)青盐各7.5克茴香(炒)骨碎补(炒)杜仲(去皮,生姜炙丝尽)各15克白龙骨30克(紧者,捶碎,绢袋盛入,豆蒸熟取出,焙干,研)黄戍肾1对(酒适量,煮熟,切作片子,焙)白茯苓30克(与肾为末)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皂子大。每服2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主治】元脏气虚,夜梦遗精。
【禁忌】服药期间,忌房事。
水肿茯苓煎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九。
【组成】茯苓白术椒目各30克防己葶苈泽泻各37.5克赤小豆前胡芜花桂各22.5克芒消53克甘遂15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粒,日一服,渐加之。以小便利为度。
【功用】利水逐饮。
【主治】支饮上气,黄疸,及脚气,消渴后成石水,腹胁坚胀,足胫浮肿,上气不得卧,口干,颈脉动,腹胁间冷,大小便不利。
水肿至神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引《随山宇方钞》。
【组成】浙茯苓60克(切小块)生于术(黄土炒)杜赤小豆、车前草各30克大麦须15克小枳实6克六神曲12克
【用法】大罐浓煎,须一日夜服尽。连服三剂,溺畅肿消。
【功用】健脾利水。
【主治】脾虚水肿。
水煮金花丸
【来源】《洁古家珍)。
【组成】半夏30克(洗)天南星30克(洗)天麻15克寒水石(烧存性)30克、雄黄22.5克白面18克(一方改寒水石为轻粉少许)
【用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先于沸浆水内下药,煮令浮为度,漉出,空腹时用生姜汤下。
【主治】风痰羁留脾胃,泄痢不止,甚则呕吐下利而不能食。
水煮木香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组成】当归(洗,去芦)诃子(炮,去棱)木香(不见火)各180克、青皮(去白)甘草(烂赤)各72克罂栗壳(去瓤)84克
【用法】上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用水120毫升,煎至8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