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新译新解 第六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41:08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我的译文】孙子说:凡首先到达交战地点然后等待敌军到来的一方,就主动安逸;后来到达交战地点然后仓促应战的一方,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打仗的一方,能牵制敌方而不被敌方所牵制。
译文说明:
       “处”指停止,在这里指到达后不动。
       “趋”同“促”。
       “致”指招致,招引,引申为牵制,调动。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
     【我的译文】能使敌方军队自动来到我方预设地点,是因为我方利诱他们上当的缘故;能使敌军无法到达他们目的地,是因为我方制造困难阻碍他们的缘故。所以,敌军休整良好,我方就能使他们疲劳;敌军饱食无忧,我方就能使他们饥饿;敌军驻扎安稳,我方就能使他们挪动。我方能做到这些,是因为我军出击的所在都是敌军必须赶赴救援的地方。
译文说明:
      “趋”指奔赴,赶赴。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我的译文】我军行军千里却不疲劳,是因为行进在敌方没有设防的地区。我军进攻就必然取胜,是因为进攻敌方没有防守的地方。我军防御就必然牢固,是因为严守在敌军必来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一方,敌方不知道该严守何处;善于防守的一方,敌方不知道该攻击何处。微妙啊!微妙啊!我方的军队能够达到无影无踪;神奇啊!神奇啊!我方的军队能够达到无声无息。因此,我方能成为敌方命运的掌握者。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我的译文】我军向前推进时,敌军无法抵挡,是因为我军冲击敌方防守空虚的地方;我军撤退时,敌军无法追到,是因为我军行动迅速使他们追赶不上。所以,我军想交战,即使敌军高垒深沟不想出战,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敌方必须救援的地方;我军不想交战,即使我军随便占据地方防守,敌军也不会与我军交战,是因为背离了敌军希望交战的地点。
译文说明:
      “乖其所之”直译为“背离了敌军要去的地方”,“之”指往。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我的译文】所以,我方要知晓敌方军队的行踪,但又不能暴露我方军队的行踪。这样,我方就能集结兵力但敌方只能分散兵力。我方兵力集结一处,敌方兵力分散十处,我方是用十成的兵力去攻击敌方一成兵力,从而形成我多敌少的有利态势;在一个地方能以多击少的话,那么在我军出击的地点,能同我军作战的敌兵数量就更寥寥无几了。我军的驻地及希望和敌军交战的地点,不能让敌方知道;敌方不知道,那么敌方需防备的地方就多;敌方防备的地方多,那么在我军出击的地点,同我军作战的敌兵就少了。所以,防备前面,后面就兵力少;防备后面,前面就兵力少;防备左边,右边就兵力少;防备右边,左边就兵力少;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少。兵力少的一方是防备敌方的一方;兵力多的一方是使敌方防备已方的一方。
译文说明:
      “形人而我无形”直译为“使敌军显形但我军不显形”,就是“使敌军显露行踪但我方不暴露行踪”。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理解这句话关键是区别地方与地点的不同,攻击往往是一个点,但现在书籍的翻译都没有将这样细节译出来。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这里是两个地点,但现在书籍的翻译都只译出一个,而且译成的是“地方”而不是“地点”。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我的译文】所以,如果知道交战地点,知道交战日期,就可以跋涉千里去会战;如果不知道交战地点,不知道交战日期,却贸然出兵,一旦在行军途中受到攻击,那么左军不能救援右军,右军也不能救援左军;前军不能救援后军,后军也不能救援前军,更何况部队相距远的要有几十里,近的也要有几里呢?
译文说明:
      译文中“却贸然出兵,一旦在行军途中受到攻击,”是我加上去的,这样使上下文之间的衔接更合理。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我的译文】依我分析,越国的士兵虽然众多,但对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做到的。敌方兵力虽然众多,也可以使他们无法与我军战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我的译文】所以,我方要策算敌方的军情,从而了解敌方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要作弄敌方,从而掌握敌方军队的行动休息规律;要示形诱敌,从而知道关系敌方生死的关键所在;要试探敌方,从而摸清敌方兵力部署的强弱情况。
译文说明: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直译为“试探敌方,从而知道敌方兵力有多余或有不足够的地方”,“角”指用角顶。引申为试探。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我的译文】所以,隐藏军队行踪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没有任何形迹,我方的军队不露任何形迹,那么,再深潜的间谍也不能探知,再狡猾的敌人也不能算计。我军因为隐形巧妙取胜,当将此胜利摆在众人面前时,众人也不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人们都知道我军为何胜利的表象(外形),却不知道我军如何制敌取胜的关键(内形)。所以,这样的战胜方法是不可重复的,要顺应形势千变万化。
译文说明:
       “形兵之极”中的“形”指隐形,隐藏行踪。
       “至于无形”中的“形”指形迹,行迹,踪迹。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中的“形”指显形,露迹。“智者不能谋”,直译为“聪明的人不能谋划”,由于是敌人,采取贬义翻译。
       “因形而错胜于众”中的“形”指隐形,“错”同“措”指摆放。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中的“形”指外形,表象。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中的“形”指内形,内因。引申为关键。
       “而应形于无穷”中的“形”指形势。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我的译文】军队的阵形就像流水一样,流水的行踪,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军队的去向,是避开强敌攻击弱敌。流水根据地形来控制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制敌取胜。所以,军队没有固定的阵势,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根据敌情的变化来取得胜利的人,可以称他为兵神。所以,五行没有固定的胜者,四季没有不变的赢家;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
译文说明:
      本处的翻译内容和现在书籍的翻译内容有较大区别。
      本段中的“兵”,我理解为军队,现在书籍中的译文基本没有这样解释的。
      “夫兵形象水”中的“形”指阵形,阵型。
      “水之形”中的“形”指形迹,行迹,行踪。
      “兵之形”中的“形”指形迹,行踪,去向。
      “水无常形”中的“形”指形状。
      “四时无常位”,直译为“四季没有不变的一位”,为了与前文对应,就译成“四季没有不变的赢家”。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从军事策略层面,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军队的作战原则——避强击弱;从战术运用层面,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削弱,分散敌军战斗力的方法以及获知敌方军队军情的方法,同时揭示了军队隐形的重要性。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我的译文】孙子说:凡首先到达交战地点然后等待敌军到来的一方,就主动安逸;后来到达交战地点然后仓促应战的一方,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打仗的一方,能牵制敌方而不被敌方所牵制。
译文说明:
       “处”指停止,在这里指到达后不动。
       “趋”同“促”。
       “致”指招致,招引,引申为牵制,调动。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
     【我的译文】能使敌方军队自动来到我方预设地点,是因为我方利诱他们上当的缘故;能使敌军无法到达他们目的地,是因为我方制造困难阻碍他们的缘故。所以,敌军休整良好,我方就能使他们疲劳;敌军饱食无忧,我方就能使他们饥饿;敌军驻扎安稳,我方就能使他们挪动。我方能做到这些,是因为我军出击的所在都是敌军必须赶赴救援的地方。
译文说明:
      “趋”指奔赴,赶赴。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我的译文】我军行军千里却不疲劳,是因为行进在敌方没有设防的地区。我军进攻就必然取胜,是因为进攻敌方没有防守的地方。我军防御就必然牢固,是因为严守在敌军必来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一方,敌方不知道该严守何处;善于防守的一方,敌方不知道该攻击何处。微妙啊!微妙啊!我方的军队能够达到无影无踪;神奇啊!神奇啊!我方的军队能够达到无声无息。因此,我方能成为敌方命运的掌握者。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我的译文】我军向前推进时,敌军无法抵挡,是因为我军冲击敌方防守空虚的地方;我军撤退时,敌军无法追到,是因为我军行动迅速使他们追赶不上。所以,我军想交战,即使敌军高垒深沟不想出战,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敌方必须救援的地方;我军不想交战,即使我军随便占据地方防守,敌军也不会与我军交战,是因为背离了敌军希望交战的地点。
译文说明:
      “乖其所之”直译为“背离了敌军要去的地方”,“之”指往。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我的译文】所以,我方要知晓敌方军队的行踪,但又不能暴露我方军队的行踪。这样,我方就能集结兵力但敌方只能分散兵力。我方兵力集结一处,敌方兵力分散十处,我方是用十成的兵力去攻击敌方一成兵力,从而形成我多敌少的有利态势;在一个地方能以多击少的话,那么在我军出击的地点,能同我军作战的敌兵数量就更寥寥无几了。我军的驻地及希望和敌军交战的地点,不能让敌方知道;敌方不知道,那么敌方需防备的地方就多;敌方防备的地方多,那么在我军出击的地点,同我军作战的敌兵就少了。所以,防备前面,后面就兵力少;防备后面,前面就兵力少;防备左边,右边就兵力少;防备右边,左边就兵力少;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少。兵力少的一方是防备敌方的一方;兵力多的一方是使敌方防备已方的一方。
译文说明:
      “形人而我无形”直译为“使敌军显形但我军不显形”,就是“使敌军显露行踪但我方不暴露行踪”。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理解这句话关键是区别地方与地点的不同,攻击往往是一个点,但现在书籍的翻译都没有将这样细节译出来。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这里是两个地点,但现在书籍的翻译都只译出一个,而且译成的是“地方”而不是“地点”。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我的译文】所以,如果知道交战地点,知道交战日期,就可以跋涉千里去会战;如果不知道交战地点,不知道交战日期,却贸然出兵,一旦在行军途中受到攻击,那么左军不能救援右军,右军也不能救援左军;前军不能救援后军,后军也不能救援前军,更何况部队相距远的要有几十里,近的也要有几里呢?
译文说明:
      译文中“却贸然出兵,一旦在行军途中受到攻击,”是我加上去的,这样使上下文之间的衔接更合理。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我的译文】依我分析,越国的士兵虽然众多,但对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做到的。敌方兵力虽然众多,也可以使他们无法与我军战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我的译文】所以,我方要策算敌方的军情,从而了解敌方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要作弄敌方,从而掌握敌方军队的行动休息规律;要示形诱敌,从而知道关系敌方生死的关键所在;要试探敌方,从而摸清敌方兵力部署的强弱情况。
译文说明: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直译为“试探敌方,从而知道敌方兵力有多余或有不足够的地方”,“角”指用角顶。引申为试探。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我的译文】所以,隐藏军队行踪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没有任何形迹,我方的军队不露任何形迹,那么,再深潜的间谍也不能探知,再狡猾的敌人也不能算计。我军因为隐形巧妙取胜,当将此胜利摆在众人面前时,众人也不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人们都知道我军为何胜利的表象(外形),却不知道我军如何制敌取胜的关键(内形)。所以,这样的战胜方法是不可重复的,要顺应形势千变万化。
译文说明:
       “形兵之极”中的“形”指隐形,隐藏行踪。
       “至于无形”中的“形”指形迹,行迹,踪迹。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中的“形”指显形,露迹。“智者不能谋”,直译为“聪明的人不能谋划”,由于是敌人,采取贬义翻译。
       “因形而错胜于众”中的“形”指隐形,“错”同“措”指摆放。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中的“形”指外形,表象。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中的“形”指内形,内因。引申为关键。
       “而应形于无穷”中的“形”指形势。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我的译文】军队的阵形就像流水一样,流水的行踪,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军队的去向,是避开强敌攻击弱敌。流水根据地形来控制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制敌取胜。所以,军队没有固定的阵势,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根据敌情的变化来取得胜利的人,可以称他为兵神。所以,五行没有固定的胜者,四季没有不变的赢家;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
译文说明:
      本处的翻译内容和现在书籍的翻译内容有较大区别。
      本段中的“兵”,我理解为军队,现在书籍中的译文基本没有这样解释的。
      “夫兵形象水”中的“形”指阵形,阵型。
      “水之形”中的“形”指形迹,行迹,行踪。
      “兵之形”中的“形”指形迹,行踪,去向。
      “水无常形”中的“形”指形状。
      “四时无常位”,直译为“四季没有不变的一位”,为了与前文对应,就译成“四季没有不变的赢家”。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从军事策略层面,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军队的作战原则——避强击弱;从战术运用层面,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削弱,分散敌军战斗力的方法以及获知敌方军队军情的方法,同时揭示了军队隐形的重要性。
  现在其他书籍的大致译文:   
      孙子说:凡先到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战地而仓碎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以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以各种方法阻碍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

  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疲困的,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及其没有设防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这样,就能主宰敌人的命运。

  前进时,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进攻方向。

  所以,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未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使敌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

  能预料同敌“交战的地点,能预料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就是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既不能预料交战的地点,又下能预料交战的日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具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

  所以要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行动的规律;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看不出一点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

  根据敌情而取胜,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来。人们只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困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军队的阵形就像流水一样,流水的行踪,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军队的去向,是避开强敌攻击弱敌。
孙子兵法没那么复杂,概括起来就几个词而已,“师出有名,训练有素,知己知彼,集中兵力,攻击不备”。
这篇就是整部孙子兵法的精髓所在。前面几篇和后面几篇,主要是谈作战前的准备和作战时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唯有这篇谈的是指挥作战的指导思想。
希望大家从原文和译文的词义,语法,逻辑,修辞出发,探讨译文的合理性。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
llq1qaz1 发表于 2016-5-15 00:18
孙子兵法没那么复杂,概括起来就几个词而已,“师出有名,训练有素,知己知彼,集中兵力,攻击不备”。
孙子兵法大约有6000字以上,许多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