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新译新解 第二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2:18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我的译文】孙子说:一般动用军队作战的规律是:需要四马快速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十万军队,还需要长途运送粮草;那么里里外外的费用,招待各国使节的开支,维修保养各种战具所需胶漆等的材料费,以及将士的俸禄,每天要耗费千金。只有准备好这些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征。
译文说明:
       “用”应该理解为动用,启用。
       “兵”应该理解为军队。
      “车甲”应理解为乘车的将领、穿甲的士兵。这样才与“奉”相呼应。“奉”同“俸”。现在的书籍都没有这样翻译的。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我的译文】十万大军用于远征作战的目的是为了速胜,如果战事拖得太久,就会使军队士气低下,锐气挫伤。如果强攻城池,必然会导致兵力大量损耗。如果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开支不足。如果军队士气低下、锐气挫伤、兵力损折、物资耗尽,那么敌对国家就会利用此次危机起兵发难,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处理好它所造成的后果。所以,关于远征作战,只听说过虽然战术笨拙但力求速战速决的战例,却没有见过因为战术巧妙而故意拖延时间的战例。远征作战久拖不决会对国家有利的情况,是不曾有过的。所以,不完全了解使用军队的害处,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使用军队的好处。
译文说明:
      “诸侯”应该理解为敌对国家。如果不是敌国也不会起兵了。“诸侯”在本兵法中基本都指敌对国家。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中的“兵”应该理解为远征作战合理。因为在战争中,远征攻击的一方往往希望速战速决,而防守的一方往往拖时间拼消耗。比如八年抗日,久拖为我国赢得了最后胜利。本段中其余的“兵”都应指军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我的译文】善于使用战术的将帅,兵员不会二次从国内征集,粮草不会再三从国内长途运送;在敌国当地获取物资,征用人员,从敌军手里缴获粮草,这样军队的粮食供给就可以满足了。
译文说明:
      “兵”应该理解为战术。
      “者”应该理解为有决定权的人。
      “国”应该理解为敌国。现在的书籍都翻译成国内,这显然与前面的叙述相矛盾。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我的译文】国家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远征又会使百姓贫穷。因为军队所到之处,商家会乘机抬高物价卖货,高价卖货就会使百姓钱财用尽,钱财用尽又会使百姓迁怒于赋税劳役,导致民怨沸腾。军队兵力折损、军资耗尽,国内又家家囊中空虚。百姓的钱财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经费,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铠甲、头盔、箭枝、弓弩、战戟、盾牌、帐篷、高台、牛车等军需品的损失,也消耗掉十分之六。
译文说明:
       “近于师”直译是靠近军队,但军队是运动的,所以译成“军队所到之处”更合理。
      “财竭则急于丘役”,现在的书籍都基本翻译成“钱财用尽导致加重赋役”,这实在难于理解,两者之间毫无因果关系,根据前文,这里的钱财用尽是指百姓钱财用尽。如果硬说是国家钱财用尽,那么加重赋税又有何用呢?百姓拿得出吗?所以我的译文应该是合理的。“急”指恼火,发怒。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上有艹)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我的译文】所以,明智的将帅都务求从敌方取得粮草。吃敌方一钟粮食,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钟;用敌方一石草料,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译文说明:
       “食”应该理解为取食。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我的译文】因此,要使将士们奋勇杀敌,就必须激励他们;要使将士们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奖励他们。所以,在车战中,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要奖赏首先夺得战车的人,同时更换这些战车上的旗帜,再将这些战车混合编入我方战车,从而供我军使用。如果降兵归顺,我方要收养,训练他们,从而为我军效力。这就叫做战胜敌人的同时又使自己更强大。
译文说明:
      “卒”指降卒,降兵,俘虏。“善”指友善,友好,归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我的译文】综上所述,战争最好速战速胜,最不宜久拖不决。
译文说明:
     “兵”应理解为作战,战争。“贵”指重要,好。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我的译文】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士兵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译文说明:
     “兵”应理解为用兵。包括指挥管理,战术使用,计谋措施等等。
     “生民”指活着的士兵。本篇主要写作战,所以“民”理解为士兵合理。
     “司命”指命运的掌握者。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从军事策略层面,阐述了在军队远征作战中,速胜的重要性和就地取材的必需性。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我的译文】孙子说:一般动用军队作战的规律是:需要四马快速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十万军队,还需要长途运送粮草;那么里里外外的费用,招待各国使节的开支,维修保养各种战具所需胶漆等的材料费,以及将士的俸禄,每天要耗费千金。只有准备好这些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征。
译文说明:
       “用”应该理解为动用,启用。
       “兵”应该理解为军队。
      “车甲”应理解为乘车的将领、穿甲的士兵。这样才与“奉”相呼应。“奉”同“俸”。现在的书籍都没有这样翻译的。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我的译文】十万大军用于远征作战的目的是为了速胜,如果战事拖得太久,就会使军队士气低下,锐气挫伤。如果强攻城池,必然会导致兵力大量损耗。如果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开支不足。如果军队士气低下、锐气挫伤、兵力损折、物资耗尽,那么敌对国家就会利用此次危机起兵发难,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处理好它所造成的后果。所以,关于远征作战,只听说过虽然战术笨拙但力求速战速决的战例,却没有见过因为战术巧妙而故意拖延时间的战例。远征作战久拖不决会对国家有利的情况,是不曾有过的。所以,不完全了解使用军队的害处,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使用军队的好处。
译文说明:
      “诸侯”应该理解为敌对国家。如果不是敌国也不会起兵了。“诸侯”在本兵法中基本都指敌对国家。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中的“兵”应该理解为远征作战合理。因为在战争中,远征攻击的一方往往希望速战速决,而防守的一方往往拖时间拼消耗。比如八年抗日,久拖为我国赢得了最后胜利。本段中其余的“兵”都应指军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我的译文】善于使用战术的将帅,兵员不会二次从国内征集,粮草不会再三从国内长途运送;在敌国当地获取物资,征用人员,从敌军手里缴获粮草,这样军队的粮食供给就可以满足了。
译文说明:
      “兵”应该理解为战术。
      “者”应该理解为有决定权的人。
      “国”应该理解为敌国。现在的书籍都翻译成国内,这显然与前面的叙述相矛盾。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我的译文】国家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远征又会使百姓贫穷。因为军队所到之处,商家会乘机抬高物价卖货,高价卖货就会使百姓钱财用尽,钱财用尽又会使百姓迁怒于赋税劳役,导致民怨沸腾。军队兵力折损、军资耗尽,国内又家家囊中空虚。百姓的钱财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经费,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铠甲、头盔、箭枝、弓弩、战戟、盾牌、帐篷、高台、牛车等军需品的损失,也消耗掉十分之六。
译文说明:
       “近于师”直译是靠近军队,但军队是运动的,所以译成“军队所到之处”更合理。
      “财竭则急于丘役”,现在的书籍都基本翻译成“钱财用尽导致加重赋役”,这实在难于理解,两者之间毫无因果关系,根据前文,这里的钱财用尽是指百姓钱财用尽。如果硬说是国家钱财用尽,那么加重赋税又有何用呢?百姓拿得出吗?所以我的译文应该是合理的。“急”指恼火,发怒。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上有艹)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我的译文】所以,明智的将帅都务求从敌方取得粮草。吃敌方一钟粮食,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钟;用敌方一石草料,就相当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译文说明:
       “食”应该理解为取食。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我的译文】因此,要使将士们奋勇杀敌,就必须激励他们;要使将士们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奖励他们。所以,在车战中,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要奖赏首先夺得战车的人,同时更换这些战车上的旗帜,再将这些战车混合编入我方战车,从而供我军使用。如果降兵归顺,我方要收养,训练他们,从而为我军效力。这就叫做战胜敌人的同时又使自己更强大。
译文说明:
      “卒”指降卒,降兵,俘虏。“善”指友善,友好,归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我的译文】综上所述,战争最好速战速胜,最不宜久拖不决。
译文说明:
     “兵”应理解为作战,战争。“贵”指重要,好。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我的译文】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士兵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译文说明:
     “兵”应理解为用兵。包括指挥管理,战术使用,计谋措施等等。
     “生民”指活着的士兵。本篇主要写作战,所以“民”理解为士兵合理。
     “司命”指命运的掌握者。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从军事策略层面,阐述了在军队远征作战中,速胜的重要性和就地取材的必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