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粟大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39:36
粟裕,大家都很熟悉,十大将之首,共和国的著名军事家。当年没有授上元帅,一帮子民主人士还找主席说过情。

粟裕生于1907年,和林彪同年。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班长,起义时负责警卫周恩来的前敌指挥部。2007拍过一部电影《八月一日》,粟裕在剧中两次出场。一次是在靶场上打枪不准,遭到军官训斥;另一次是警卫起义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当面挡住便装的周恩来和陈赓不让进去。陈赓当时还差点和粟裕动粗,两位未来的总长和副总长算是在电影中第一次照了面。

红军初期,粟裕和林彪一起在红4军中战斗成长。后来去了12军,跟了军长伍中豪。再后来去了红7军团,又跟了军团长寻淮洲。1935年1月,红10军团兵败怀玉山。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和参谋长粟裕带领红7军团改编的19师余部800余人先冲出了包围,军团长刘畴西率军团主力却没有跟上来。责任感极重的方志敏放心不下,让粟裕及负伤的乐少华、刘英等带人先走,自己回去接应大部队。粟裕等带队连夜疾行,抢先一步冲破了国民党军在童家坊至暖水湾一线设置的封锁线,终于抵达了赣东北苏区。粟裕等人在此等了4天,仍不见大部队跟上来,而远处持续了几天的枪炮声也渐渐停息了,知道大势不妙,只好洒泪挥别,继续前行。

红10军团主力已被打散,刘畴西、王如痴等人都已被俘。方志敏在重围中不分昼夜地爬山越岭,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支撑,希望能闯出一条生路来。当时国民党军已搜山近一月,也是冻累交加,疲惫不堪。搜剿指挥部认为清剿任务已基本完成,方志敏可能已突围,要求撤回休整。就在这时,方志敏的警卫员魏长发叛变告密,在南昌的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说方志敏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军休整者杀无赦。就这样,国民党军再次加大了搜山的力度,一树一草地逐层搜索。1月29日傍晚,方志敏在德兴与玉山交界的垅首村被2个国民党兵搜出。同一天,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在监狱中,方志敏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后来人所熟知的文章。他写道:“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腔赤诚,跃然纸上。

1935年8月6日,蒋介石电令将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在南昌赣江下沙窝杀害。时年方志敏36岁。一脸正气的何政军曾在电视剧《方志敏》中饰演过方志敏,最后诀别的一幕,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被押出监狱时向方志敏挥手:“志敏,我们先走一步了。。。。。。”,相当感人。

就是这样,伍中豪、寻淮洲、方志敏等老领导相继牺牲,革命人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粟裕是幸存者,他看到了最后的辉煌。

抗日战争中,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在韦岗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陈毅闻讯后当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任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他主张采取积极的运动战,大量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第二副司令员张爱萍则反对,认为应以有限规模的运动战结合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做好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长期准备。不久,张爱萍乘卡车去津浦路前线指挥战斗,途中倒车时伸头瞭望,结果脑袋被挤在墙上,当场重伤,从此离开了解放战争前线。这是张爱萍的不幸,同时又给了粟裕以表演的舞台。很快,他就以苏中七战七捷拉开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大幕。

当时各解放区都遭到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原解放区四面被围,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皮定均、张体学等分头突围,部队损失惨重;华北军区连续在张家口、集宁、大同与傅作义部决战,都遭败北,以后只好躲着傅部走;东北组织了四平保卫战,想“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结果在杜聿明、廖耀湘等经过抗战锻炼的精锐国军的围攻下只好弃城而走,部队失散、逃亡严重,立脚不住,一直退到松花江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的打算。沧海横流中,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续打出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解放战争初期,除刘邓所部外,当别的军区一战歼敌1个师而不得时,粟裕指挥下已经连续创造一战歼敌1个师至几个师的战例。粟裕的威名,就是这样打出来的。在胆魄惊人的孟良崮战役后,陈毅又诗兴大发: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看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不愧是元帅诗人。

1950年代,粟裕因身体的原因,错过了带兵抗美援朝的历史机遇,颇为遗憾。在徐向前、聂荣臻之后,粟裕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第三任总参谋长。当时的副总长张爱萍回忆:粟裕任总长的时期,大家可以激烈地争论,但从不计较,相互之间没有隔阂,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然而,粟裕和时为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彭德怀之间却一直疙疙瘩瘩。因为总参和国防部的关系问题,彭德怀经常批评粟裕。弄得粟裕非常无奈,有时该报告的也不敢向彭报告,只好去找彭的老部下副总长陈赓、张爱萍托其代报,有时还哭鼻子。按理说都是上过井冈山的战友,本不至如此。但事情愈演愈烈。

1958年,中央军委招开扩大会议,开始就是批判总长粟裕的“个人主义”。彭德怀主持会议,给粟裕扣上了“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罪名,还不许粟裕申辩。事后来看,所谓“一贯反领导”,不过是当时“左”的观念影响下的恶果。领导就代表党,不管领导说的正确与否,和领导有了不同意见,就是反领导,就是反党,什么党员权利,党章规定,都只是纸上权利,如此逻辑而已。粟裕也是多年带兵的一方大员,自己有意见,也会和彭德怀据理力争,性烈如火的彭当然不能容忍,加上粟裕当副总长时和代总长聂荣臻也曾闹过不愉快。但那毕竟是同志之间的分歧,扣上“一贯反领导”的帽子,只能说彭也被“左”的逻辑所左右,一年后他也自食恶果;“向国防部要权”,是粟裕想划分总参和国防部之间的职权范围,本也是很正常的事。熟悉中共建军体制的人都知道,军委主席和军委会决定军中大事,总参负责执行,到现在也是如此。国防部属于国务院系统,是个虚名,当年是仿效苏联体制才建立的,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彭德怀当时正抗美援朝归来,建有不世之功,以军委副主席兼任国防部长,手中实权很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后来林彪同样以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却再没有掌握彭当初那么大的权力。国防部建立之初,为了体现其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但哪些该由国防部署名,哪些不该由,并没有明确规定。粟裕为此提出意见,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结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成了罪名,不过是欲加之罪;“告洋状”是说粟裕在访苏时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询问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问题,真是动辄得咎。粟裕可能有点自由主义,但也到不了什么“告洋状”的地步。

实际上,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是以苏联发生“朱可夫事件”为契机,防止中国军队出现“朱可夫”式的人物,在军队中要重新洗牌。彭德怀开始还不理解,把粟裕整出来泄愤。后来在林彪向毛报告并建议后,会议主题才转向“反教条主义”,把刘伯承、肖克等人又拉了出来。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也倒了霉,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当时军队的一帮老总对粟裕批得很厉害,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都很积极。陈毅还说粟裕为人“阴”。话说陈粟当年是一面旗帜,进城后却少有往来,尽管陈毅夫妇逝世后二家还成了儿女亲家。有意思的是,饶漱石当年也认为粟裕为人比较阴,不宜共事。1952年初调饶进京时,饶非常不满,当面向毛提出三个问题,其一就是为何要用粟裕陪我进京的方式调京。看来粟大将在这点上自身还是需要检讨一下的。

军委扩大会议后,粟裕去了军科院,当了有名无权的副院长。还有人通知他,不要过问军队的事。不过塞翁失马,粟裕早早下台,也躲开了日后多年的政治风浪,文革初期林彪照顾了一下他,文革后期在周恩来提携下还一度在军中有了实权。

珍宝岛武装冲突后,苏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形势非常紧张。总参有人找了粟裕,要他拿一份北方边境的防御计划。粟裕经过一番调查,还真给搞了出来,并得到了总参的认可。

主席逝世以后,华国锋、叶帅等粉碎“四人帮”,粟裕等人是主要的军事依靠力量,这点上后来不太宣传粟裕,实是功不可没。晚年的粟裕,身体非常不好,又把给自己平反当作大事,几次三番向中央申诉,最后没有在有生之年解决,真是非常遗憾。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大将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据其夫人楚青所说,其逝世还有医疗事故嫌疑,令人郁闷呢。
粟裕,大家都很熟悉,十大将之首,共和国的著名军事家。当年没有授上元帅,一帮子民主人士还找主席说过情。

粟裕生于1907年,和林彪同年。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班长,起义时负责警卫周恩来的前敌指挥部。2007拍过一部电影《八月一日》,粟裕在剧中两次出场。一次是在靶场上打枪不准,遭到军官训斥;另一次是警卫起义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当面挡住便装的周恩来和陈赓不让进去。陈赓当时还差点和粟裕动粗,两位未来的总长和副总长算是在电影中第一次照了面。

红军初期,粟裕和林彪一起在红4军中战斗成长。后来去了12军,跟了军长伍中豪。再后来去了红7军团,又跟了军团长寻淮洲。1935年1月,红10军团兵败怀玉山。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和参谋长粟裕带领红7军团改编的19师余部800余人先冲出了包围,军团长刘畴西率军团主力却没有跟上来。责任感极重的方志敏放心不下,让粟裕及负伤的乐少华、刘英等带人先走,自己回去接应大部队。粟裕等带队连夜疾行,抢先一步冲破了国民党军在童家坊至暖水湾一线设置的封锁线,终于抵达了赣东北苏区。粟裕等人在此等了4天,仍不见大部队跟上来,而远处持续了几天的枪炮声也渐渐停息了,知道大势不妙,只好洒泪挥别,继续前行。

红10军团主力已被打散,刘畴西、王如痴等人都已被俘。方志敏在重围中不分昼夜地爬山越岭,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支撑,希望能闯出一条生路来。当时国民党军已搜山近一月,也是冻累交加,疲惫不堪。搜剿指挥部认为清剿任务已基本完成,方志敏可能已突围,要求撤回休整。就在这时,方志敏的警卫员魏长发叛变告密,在南昌的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说方志敏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军休整者杀无赦。就这样,国民党军再次加大了搜山的力度,一树一草地逐层搜索。1月29日傍晚,方志敏在德兴与玉山交界的垅首村被2个国民党兵搜出。同一天,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在监狱中,方志敏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后来人所熟知的文章。他写道:“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腔赤诚,跃然纸上。

1935年8月6日,蒋介石电令将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在南昌赣江下沙窝杀害。时年方志敏36岁。一脸正气的何政军曾在电视剧《方志敏》中饰演过方志敏,最后诀别的一幕,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被押出监狱时向方志敏挥手:“志敏,我们先走一步了。。。。。。”,相当感人。

就是这样,伍中豪、寻淮洲、方志敏等老领导相继牺牲,革命人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粟裕是幸存者,他看到了最后的辉煌。

抗日战争中,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在韦岗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陈毅闻讯后当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任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他主张采取积极的运动战,大量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第二副司令员张爱萍则反对,认为应以有限规模的运动战结合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做好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长期准备。不久,张爱萍乘卡车去津浦路前线指挥战斗,途中倒车时伸头瞭望,结果脑袋被挤在墙上,当场重伤,从此离开了解放战争前线。这是张爱萍的不幸,同时又给了粟裕以表演的舞台。很快,他就以苏中七战七捷拉开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大幕。

当时各解放区都遭到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原解放区四面被围,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皮定均、张体学等分头突围,部队损失惨重;华北军区连续在张家口、集宁、大同与傅作义部决战,都遭败北,以后只好躲着傅部走;东北组织了四平保卫战,想“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结果在杜聿明、廖耀湘等经过抗战锻炼的精锐国军的围攻下只好弃城而走,部队失散、逃亡严重,立脚不住,一直退到松花江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的打算。沧海横流中,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续打出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解放战争初期,除刘邓所部外,当别的军区一战歼敌1个师而不得时,粟裕指挥下已经连续创造一战歼敌1个师至几个师的战例。粟裕的威名,就是这样打出来的。在胆魄惊人的孟良崮战役后,陈毅又诗兴大发: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看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不愧是元帅诗人。

1950年代,粟裕因身体的原因,错过了带兵抗美援朝的历史机遇,颇为遗憾。在徐向前、聂荣臻之后,粟裕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第三任总参谋长。当时的副总长张爱萍回忆:粟裕任总长的时期,大家可以激烈地争论,但从不计较,相互之间没有隔阂,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然而,粟裕和时为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彭德怀之间却一直疙疙瘩瘩。因为总参和国防部的关系问题,彭德怀经常批评粟裕。弄得粟裕非常无奈,有时该报告的也不敢向彭报告,只好去找彭的老部下副总长陈赓、张爱萍托其代报,有时还哭鼻子。按理说都是上过井冈山的战友,本不至如此。但事情愈演愈烈。

1958年,中央军委招开扩大会议,开始就是批判总长粟裕的“个人主义”。彭德怀主持会议,给粟裕扣上了“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罪名,还不许粟裕申辩。事后来看,所谓“一贯反领导”,不过是当时“左”的观念影响下的恶果。领导就代表党,不管领导说的正确与否,和领导有了不同意见,就是反领导,就是反党,什么党员权利,党章规定,都只是纸上权利,如此逻辑而已。粟裕也是多年带兵的一方大员,自己有意见,也会和彭德怀据理力争,性烈如火的彭当然不能容忍,加上粟裕当副总长时和代总长聂荣臻也曾闹过不愉快。但那毕竟是同志之间的分歧,扣上“一贯反领导”的帽子,只能说彭也被“左”的逻辑所左右,一年后他也自食恶果;“向国防部要权”,是粟裕想划分总参和国防部之间的职权范围,本也是很正常的事。熟悉中共建军体制的人都知道,军委主席和军委会决定军中大事,总参负责执行,到现在也是如此。国防部属于国务院系统,是个虚名,当年是仿效苏联体制才建立的,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彭德怀当时正抗美援朝归来,建有不世之功,以军委副主席兼任国防部长,手中实权很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后来林彪同样以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却再没有掌握彭当初那么大的权力。国防部建立之初,为了体现其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但哪些该由国防部署名,哪些不该由,并没有明确规定。粟裕为此提出意见,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结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成了罪名,不过是欲加之罪;“告洋状”是说粟裕在访苏时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询问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问题,真是动辄得咎。粟裕可能有点自由主义,但也到不了什么“告洋状”的地步。

实际上,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是以苏联发生“朱可夫事件”为契机,防止中国军队出现“朱可夫”式的人物,在军队中要重新洗牌。彭德怀开始还不理解,把粟裕整出来泄愤。后来在林彪向毛报告并建议后,会议主题才转向“反教条主义”,把刘伯承、肖克等人又拉了出来。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也倒了霉,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当时军队的一帮老总对粟裕批得很厉害,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都很积极。陈毅还说粟裕为人“阴”。话说陈粟当年是一面旗帜,进城后却少有往来,尽管陈毅夫妇逝世后二家还成了儿女亲家。有意思的是,饶漱石当年也认为粟裕为人比较阴,不宜共事。1952年初调饶进京时,饶非常不满,当面向毛提出三个问题,其一就是为何要用粟裕陪我进京的方式调京。看来粟大将在这点上自身还是需要检讨一下的。

军委扩大会议后,粟裕去了军科院,当了有名无权的副院长。还有人通知他,不要过问军队的事。不过塞翁失马,粟裕早早下台,也躲开了日后多年的政治风浪,文革初期林彪照顾了一下他,文革后期在周恩来提携下还一度在军中有了实权。

珍宝岛武装冲突后,苏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形势非常紧张。总参有人找了粟裕,要他拿一份北方边境的防御计划。粟裕经过一番调查,还真给搞了出来,并得到了总参的认可。

主席逝世以后,华国锋、叶帅等粉碎“四人帮”,粟裕等人是主要的军事依靠力量,这点上后来不太宣传粟裕,实是功不可没。晚年的粟裕,身体非常不好,又把给自己平反当作大事,几次三番向中央申诉,最后没有在有生之年解决,真是非常遗憾。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大将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据其夫人楚青所说,其逝世还有医疗事故嫌疑,令人郁闷呢。
老彭是不是跟谁都不对付啊?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2-3-16 15:35
老彭是不是跟谁都不对付啊?
那也不一定,邓平,左权,习仲勋 合作的还好!
粟裕到了93(?)年才正式平反,好像还是托了张震的福,加上286也老了?粟裕被整好像是286主持的,所以平反的也迟!?

沈大说说!
道听途说:彭总自朝凯旋,国内外颂声震天,有功高不赏之虞,主上遂特意模糊军委与国防部之间的职权,欲以总参制衡国防部,以第一大将牵制彭帅。其中内情不明,反正最后这事弄得不好。。。粟大将论军事没的说,论政治就不知道鸟。
飞扬的中国心 发表于 2012-3-16 15:46
粟裕到了93(?)年才正式平反,好像还是托了张震的福,加上286也老了?粟裕被整好像是286主持的,所以平反 ...
粟这个其实算不上什么大事,当年党内也没有做结论。同样一起挨整的,刘帅也没有“正式平反”呀,还是邓在追悼会的悼词中说当年批判军事教条主义是错误的,就这样一风吹了。粟的问题在94年也是,在人民日报上由刘华清、张震联名发了篇文章,算是公开平反。

粟晚年一直要求将当年下发到县团级的会议简报收回,再公开平反。小平、叶帅、胡总都批了,这个工作量比较大,触动的人也比较多,总政一直拖了下来,当时是韦国清当主任。后来杨尚昆过问,但也没有推动下去。其中原因到现在也不清楚。
沈大的好文章,必须支持
粟裕乃是解放战争时期功劳第一人
老彭对粟裕的不满主要是工作方面的,由于粟裕主张军队全盘苏化,也就是全部照搬苏军的各种条例,但在实践中遭到很多指战员的反对,就拿军校上课来说,从早一直上到晚,中间没有休息,就使得学员们叫苦连天。这使得彭总很不满,他是亲身经历过朝鲜战争的,知道我军真正缺的是什么,所以就批判粟裕的教条主义,顺便还挂上了刘帅,因为刘帅是支持粟裕的。
跟太祖打电报说不过长江的,结果打区寿年还真赢得漂亮!当年副统帅跟太祖打电报最后还是听话了。粟没听。太祖心里会怎么想?!
毛最后整出一句粟裕是“坏人”来,让人寒心。好人坏人他还不知道?
你要把这几大将几大帅都闲聊一遍啊
粟裕与自己的上级关系处理的都不好,自身不是没有缺点
航潜 发表于 2012-3-16 17:13
粟裕乃是解放战争时期功劳第一人
101表示没有任何鸭梨
楼主历史知识丰富
沈晨曦 发表于 2012-3-16 15:54
粟这个其实算不上什么大事,当年党内也没有做结论。同样一起挨整的,刘帅也没有“正式平反”呀,还是邓在 ...
286上台后,粟裕的子女找286要求为其父平反,据说286把材料往桌上一扔,看也没看就说,我比你们了解这件事,然后只问工作学习的事,但286复出后第一次视察部队,就带上了粟裕一起去的,全程陪同,算是恢复地位吧。但无论在什么大会上,粟裕坚持不坐主席台,坚持要和士兵们坐在一起听286讲话。


粟任副总长时,总长聂帅受主席批评,聂帅不以为然,而粟副总长向毛书面检讨,结果毛高兴、聂靠边、粟任总长。聂帅从此不原谅粟,粟的平反也就更难一点。

毛说粟是坏人,也不是没原由的。粟长期远离中央作战,有君命有所不受的习惯,任总长也有擅自调动部队的胆大妄为之举,犯了大忌,被骂作坏人、受惩处是应该的,否则后来者总会狡辩:粟总长做得,我为什么做不得,我又不是搞政变、谋害主席

粟任副总长时,总长聂帅受主席批评,聂帅不以为然,而粟副总长向毛书面检讨,结果毛高兴、聂靠边、粟任总长。聂帅从此不原谅粟,粟的平反也就更难一点。

毛说粟是坏人,也不是没原由的。粟长期远离中央作战,有君命有所不受的习惯,任总长也有擅自调动部队的胆大妄为之举,犯了大忌,被骂作坏人、受惩处是应该的,否则后来者总会狡辩:粟总长做得,我为什么做不得,我又不是搞政变、谋害主席
据说原来台湾战役是准备给他指挥的
打的精妙,军中诸葛。
1954年是关键。
心里一直有个假设,如果当初是粟裕指挥入朝作战,结果是不是会更加辉煌
杀生丸 发表于 2012-3-17 00:20
心里一直有个假设,如果当初是粟裕指挥入朝作战,结果是不是会更加辉煌
不好说
粟没有彭的那种气势,驾驭属下的能力远不及彭林。
太祖当年选彭入朝还是恰如其分滴
杀生丸 发表于 2012-3-17 00:20
心里一直有个假设,如果当初是粟裕指挥入朝作战,结果是不是会更加辉煌
彭总脾气不好,但是打仗可不是凭的匹夫之勇。
事实上,没有比彭总更适合的人选。我相信,打国民党,也许林、粟都很强,但是打美国这样强大到变态的敌人,没有比彭大将军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更适合的人选。
一据纪登奎儿子回忆,珍宝岛后,是北京军区(纪任政委?)请粟裕看地形作防御计划,和总参不沾边.做出的计划是军科院评估的,也和总参不沾边.
二粟裕和老彭还有个冲突点,粟裕建议平时建立一支机动部队作为类似苏军统帅部预备队的人马.彭主张战争时从各军区抽调.粟说那会很仓促,战斗力成问题.彭就....现在土工的五十四军就实际起到了粟裕建议的作用.
三据说文革期间有一夜批粟裕的大字报上街,太祖传话给101,批倒粟裕,打台湾是你去还是我去?101立刻命令撕掉所有批粟大字报.
粟这个其实算不上什么大事,当年党内也没有做结论。同样一起挨整的,刘帅也没有“正式平反”呀,还是邓在 ...
沈大,有时间写下老彭吧,中国第一元帅!还有左权,尧漱石,这些现在有点边缘的人.
还有一个,彭雪枫,活着感觉也就是一个地方军队主官,后来为何架这么高?
射声 发表于 2012-3-17 00:43
一据纪登奎儿子回忆,珍宝岛后,是北京军区(纪任政委?)请粟裕看地形作防御计划,和总参不沾边.做出的计划是军科 ...
纪当北京军区第二政委已经是1971年的事了,是毛的“搀沙子”。

关于粟大字报的事史无明据。
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飞扬的中国心 发表于 2012-3-17 01:31
沈大,有时间写下老彭吧,中国第一元帅!还有左权,尧漱石,这些现在有点边缘的人.
还有一个,彭雪枫,活着 ...
彭雪枫是新四军四师的,参谋长是张震,继任师长是张爱萍,都是改革开放后的军队主要领导人,有渊源呢。
沈大,有时间写下老彭吧,中国第一元帅!还有左权,尧漱石,这些现在有点边缘的人.
还有一个,彭雪枫,活着 ...
第一元帅不是朱老总么?
沈晨曦 发表于 2012-3-17 01:37
纪当北京军区第二政委已经是1971年的事了,是毛的“搀沙子”。

关于粟大字报的事史无明据。
71年也是珍宝岛战后,而且难道粟裕要被总参和北京军区分别邀请做两份防御方案?一稿两投的年代似乎当年还没有到。纪公子的回忆写得很明确,当时纪登奎与军区一干人不大懂怎么做防御计划,总参又催得紧,所以借助粟裕,如果是总参自己要搞这个东东也搞不出来,还要去请被军委禁止接触军队多年的粟总,那中国当年的国防可堪忧了,黄永胜再差,也不至于这样吧?而且总参可借助的资源就比一个军区多了,徐帅叶帅那时候不还组成了一个顾问组吗?叶帅还推荐了虎式坦克的设计师。
粟大字报的事情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文革连周公和江贵妃都有人贴大字报,怎么就没人贴粟裕的大字报?
我怎么记得这以前在历史版LZ发过了
wwwbak 发表于 2012-3-17 00:24
不好说
粟没有彭的那种气势,驾驭属下的能力远不及彭林。
太祖当年选彭入朝还是恰如其分滴
那全军覆没的就不是180一个了
射声 发表于 2012-3-17 09:51
71年也是珍宝岛战后,而且难道粟裕要被总参和北京军区分别邀请做两份防御方案?一稿两投的年代似乎当年还 ...
wg开始后,在林彪的提议下,总理同意,粟裕已回军队担任工作,抓国防工业建设,让他搞防御计划也是与此有关的。已经不是“被军委禁止接触军队多年”的情况了。

纪坡民转述他老子的回忆,准确性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他老子88年就死了,很多事情都是死无对证的。纪坡民在大风社出了一本书专门写他父父子二人的回忆。

关于粟裕大字报的事核心不是什么“打台湾你不行我不行”吗?这哪有明确的史据?
写写老彭啊
关于打仗,内战内行的很多,林,粟......................
外战恐怕刘比粟要好,没有打过,所以没有证据,至于彭肯定是打出来了.
惨胜?能惨胜已经很不错
有功之臣
打抗美援朝关系新政权生死存亡,指挥多个大山头的队伍,也只有彭总有这个威信。林总或粟大将指挥可能仗打得更巧一些,但最终38线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大不同。其他人更指挥不了了。
楼主真是相当的闲啊,比不了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陈毅与粟裕的矛盾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产生的。当时陈毅和粟裕是同个军区军事指挥的一二把手,两人经常在军事指挥上产生分歧,虽然粟的水平确实要高不少,但是在陈的压制下,最终还是不得不采取了陈的意见结果导致部队吃了不少亏。后来粟看着不行了,就绕过陈直接给中央发电报提战术建议,使的中央也明白了两者的军事冲突,后来老毛就找了个理由把陈调回中央,彻底解开了粟的束缚,才有了粟后来的辉煌。这也是陈说"粟裕很阴险"的跟本原因。
林彪则是因为粟裕打仗很飘亮才比较关照他,夸粟裕打的都是神仙仗,凡是粟打的仗都要让人第一时间把战报送过来详细研究。能让林看上眼的人就没几个。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力陈中原歼敌,不过长江。否则中原少了三个主力纵队,敌军还未必如愿调动,解放战争可能会推迟一两年。
其实刘邓挺近大别山前也曾建议继续在鲁西南打两仗,效果后更好(相对来说鲁西南也可算是外线作战了)。但太祖一句“陕北甚为困难”,二话不说就走了,弄得元气大伤。其实太祖当时还是从善如流的(尤其军事问题,相当尊重战场指挥员意见),多几次电报往来,肯定会同意。当时粟裕率西兵团已有联合行动的条件,鲁西南继续打大仗条件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