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粟总、粟大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7:04:00


粟裕,大家都很熟悉,十大将之首,共和国的著名军事家,也被称为过粟总。因为当年没有授上元帅,一帮子民主人士还找主席说过情。到了21世纪,粟裕成为了若干军事论坛上最热门的讨论人物之一,无数人为他的功过吵得头破血流,粟粉、素芬、黑粟成为了时髦名词,这恐怕是粟大将怎么也想不到的。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生于1907年,和林彪、肖克同年。一直到逝世,他都认为自己是汉族。不料,1986年,会同县政府经过长期“考证”,确认本县粟姓起源于从湖南通道迁来的侗族,于是已到了马克思家做客的粟裕又成了侗族人民的骄傲。

1925年春,18岁的粟裕进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学校,在当时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在这里,粟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后加入了共青团。随那个时代共起伏,常德二师的左右两派斗争也很激烈,还发生过械斗等流血事件。在二师领导左派学生斗争的是位著名人物:3年后与彭德怀共同发动平江起义的滕代远,比粟裕大3岁高一年级。滕代远的资格可老,建军级别的,井冈山上的红4军副党代表,毛、朱、陈、彭、滕五大股东之一。后来左权在抗战中牺牲后,别人不好与彭德怀搭档,中央就派滕代远去接替了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职务,非常可惜,1955年滕代远因转地方工作而没有授衔。林彪曾说过有一个人的资格可授元帅,指的就是滕代远。

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常德军警也发动了“敬日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粟裕的学校遭到了军警包围,他和同学们从下水道逃出校园,连夜乘火车逃到长沙,然后再转到武汉。在这里,粟裕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从此投笔从戎。

南昌起义的时候,粟裕所在的中队负责警卫江西大旅社,也就是周恩来所在的起义总指挥部。2007年时上映过一部电影《八月一日》,粟裕曾在片中两次出场。一次是在靶场上打枪不准,遭到军官训斥;另一次是警卫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当面挡住便装的周恩来和陈赓不让进去。陈赓当时还差点和粟裕动粗,两位未来的总长和副总长算是第一次照了面。

起义部队从南昌向广东进发,占领潮州后,粟裕所在的排留下看管物资仓库。不久从前方传来消息,起义军主力在汤坑受挫,后又遭到敌人重兵围攻,前途不明。粟裕等人也被迫撤出潮州,翻山越岭到达饶平。这时留守三河坝的第11军25师也在朱德率领下到了饶平,双方会合。很快敌人又围攻过来,朱德被迫率部向闽粤赣交界方向转移。在武平战斗中,粟裕第一次负伤,子弹从他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当即倒地。排长顾不了他,拿起他的驳壳枪就跑了。剧痛中的粟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跟上部队。他挣扎着滚下山坡,又向路上爬去。好在后边来了几名起义军士兵,搀扶着粟裕跟上了部队。
因连续战败,士气低落,部队在行军途中失散严重。到了江西大庾时,25师起初的2500多人只剩下800多人,师和团的架子也散了,主要干部仅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在这里,朱德主持对剩下的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以原25师为基础编为第1、第4两个步兵支队,其中原73团编为第1支队,原75团编为第4支队,共有9个连队。这两个支队的前身都来源于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战斗力很强,成为了宝贵的革命种子。粟裕被从班长直接提升为了5连指导员。当时的2连连长,就是林彪。20多年后,就是这两个人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一一消灭,气得委员长吐血痛哭。

上了井冈山后,粟裕从红4军28团5连党代表做起,和林彪一起在战斗中成长。在1928年6月的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指挥出色,率领3名战士俘虏了上百敌军,因而有了“青年战术家”之誉。不过,他的成长速度可远不及林彪。当林彪已成为了红4军主力团28团团长时,粟裕还只是28团3连连长。在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闽西途中,粟裕升为了红4军1纵队2支队党代表,当时的支队长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肖克。1930年2月,在富田一带与敌唐云山旅作战中,粟裕被一发迫击炮弹炸伤头部,因医疗条件所限,弹片留在颅内一直未能取出。结果粟裕从此落下了头痛病的根子,后来每当战事紧张时就要犯。淮海战役中,粟裕头痛得就不得不戴上健脑器指挥作战。缠绕了他半生的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也都拜这块弹片所赐。直到粟裕逝世后,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了这块弹片。

1930年6月组成红一军团时,粟裕去了红12军任第5支队支队长,当时的军长是伍中豪。这位名气很大,曾经考入过北京大学文学院,又是黄埔四期毕业,为毛泽东手下的“四骁将”之一。伍中豪文武全才,与毛泽东关系好,毛平时亲昵地称他为“豪子”。还在井冈山时,南昌起义余部以红28团为主力,秋收起义余部就以红31团为主力,伍中豪当仁不让成了31团团长。红28团善攻,红31团则善守,一时互为瑜亮。在井冈山遭到国民党军重兵“会剿”时,伍中豪力主下山向赣南发展。对此,毛泽东于一年多后还有夸赞:“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在肖克的回忆录中,一直称伍中豪是当时与林彪齐名的青年战将。林彪是红28团团长时,他是红31团团长;林彪是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时,他是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林彪是红一军团红4军军长时,他是红一军团红12军军长。在行军作战余暇,伍中豪一好喝酒,二好吟诗唱和。他和原红4军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曾是一对诗友,可惜袁崇全成了叛徒,害得王尔琢团长丢了性命。后朱德曾表示过,有意在自己进入新成立的中革军委后,让伍中豪接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之职。然而伍中豪因肺病休养了几个月,刚刚病愈就奉毛泽东的命令带补充兵员是支援攻打长沙。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到赣西南各县调集独立团,途经江西安福县时遭到当地民团袭击,伍中豪力战不屈牺牲,时年25岁。彭德怀闻讯后大怒,立即派兵将这股民团剿灭,并由谭震林亲自操刀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斩首。据说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也悲痛不已,几天都没出门。在2000年后中央军委组织编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伍中豪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可见评价之高。

1930年冬,粟裕调到红22军担任了红65师师长,而军长就是陈毅。这两位日后被称为“陈粟”的著名搭档,至此才有缘接近。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粟裕几次调职,但都是师长。直到1932年2月,粟裕才升为红4军参谋长,军长则是林彪。不久,林彪接替朱德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成为了著名的“红军之鹰”。后来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10军调入中央苏区,重新组建了红11军,粟裕又被调去担任该军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粟裕协助军长周建屏、政委肖劲光指挥部队佯动迷惑敌人,为方面军主力取得黄陂、草台冈大捷创造了宝贵战机。不久,粟裕在硝石战斗中左臂负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伤愈出院后,粟裕被调到新成立的红七军团担任了参谋长兼红20师师长。时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是寻淮洲,年仅21岁,少年才俊,17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作战勇猛,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军团政委则是未来的开国大将肖劲光,晕船的“终身海军司令”。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因黎川失守,肖劲光被撤销军团政委职务,送交军事裁判所审判。红七军团政委换成了乐少华,曾在苏联留过学,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年轻气盛,谁也不放在眼里。到了红七军团后,乐少华看不起军团长寻淮洲,蔑称他为“寻矮子”,又动辄搞惩罚措施,闹得军团内的气氛非常压抑。

因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中央红军没有打退国民党军的围剿,不得不放弃苏区准备长征。为此,李德、博古、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进行了周密策划。为了做到声东击西,使红军主力能安全转移,“三人团”决定派出一支部队率先东征,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当时中央红军共辖有7个军团10万部队,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是主力部队,战斗力强,不宜分散;红八军团为新组建,新兵多,战斗力较差;而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又担负了先行西征探路的任务。这样,东征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红七军团。为了师出有名,红七军团对外则称为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东征。该部东渡闽江,占领水口,直取福州,逼得国民党军不得不调动兵力过来围剿,客观上减轻了苏区红军主力的压力。红七军团全军不过6000余人,出发时还随行携带了160万份要在沿途散发的宣传品,足足捆成了500多副担子,费去了挑运人员2000多人,使战斗人员只剩4000余人。在连续转战中,伤亡很大,疲惫不堪,又因士气低落而逃散严重。更糟糕的是,军团长寻淮洲用兵机断专权,而政委乐少华和政治部主任刘英坚持执行中央命令不打折扣,军团会议上经常发生争吵,弄得指挥上也犹豫不决。粟裕虽急在心上,却帮不了多少忙。历时经近4个月的艰苦转战,红七军团终于突围到了方志敏等人建立的闽浙赣苏区,此时全军团减员已达一半。奉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新红10军合并组成红十军团,原新红10军军长刘畴西被任命为红十军团军团长,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本来红七军团中的19师就是以原老红10军为基础组建的,现在新老10军合编当然是大喜事,然而组织上却出了关门主义。在新成立的军团指挥体系中,军团长刘畴西是黄埔一期学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赴苏联学习过军事。他在战斗中失去过一条胳膊,为人沉默寡言;乐少华和粟裕则职务未动;比较不公平的是对寻淮洲,唯独将他从军团长职位上撤下来任了红19师师长。刘畴西在中央苏区时最高军职是师长,来闽浙赣苏区任军长时间也不长,缺乏独立领军的出色战绩。而乐少华对军事较生疏,却以政治正确自居,容不得不同意见。寻淮洲身经百战长于军事,但无法干预军团指挥。这个指挥班子在组建之初就已矛盾重重。

果然,在随后的浙西谭家桥伏击战中就出了岔子。因军事部署失误,红十军团没能在有利的地形下歼灭国民党军王耀武部补充第1旅,反而遭到了敌人的重创,不得不撤围而去。寻淮洲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在送往茂林医院的途中因山路颠簸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导致失血过多,于第二天牺牲,年仅22岁。死前寻淮洲恨恨地说:“死我是不怕的,不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汉奸手里,我痛心啊!”方志敏命人将寻淮洲就地埋藏,并作了记号。后来国民党军根据红军俘虏的供词掘出了寻淮洲的遗体,将其头颅割下向上请功,一时大加宣传。解放后,党和政府重建了寻淮洲的陵墓,并由朱德元帅亲自作了碑序。14年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包围山东省会济南,提出的口号就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可见对当年谭家桥之败是如何的刻骨铭心。

失去了寻淮洲后,红十军团更是进退失序,一误再误。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虽极富政治韬略,但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擅长,难以在关键时刻下决心把握住战机。60年后,方志敏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这与他当年的历史表现是不相称的。还是毛泽东慧眼独具,他曾经把方志敏、彭湃、瞿秋白三人评价为“我党内完全不懂军事的三个领袖”。

1935年1月,红十军团终于在国民党重兵围堵下遭到失败。方志敏和粟裕带领红19师余部800余人先冲出了包围,军团长刘畴西率军团主力却没有跟上来。责任感极重的方志敏放心不下,让粟裕及负伤的乐少华、刘英等带人先走,自己回去接应大部队。粟裕等带队连夜疾行,抢先一步冲破了国民党军在童家坊至暖水湾一线设置的封锁线,终于抵达了赣东北苏区。粟裕等人在此等了4天,仍不见大部队跟上来,而远处持续了几天的枪炮声也渐渐停息了,知道大势不妙,只好洒泪挥别,继续前行。

那边红十军团主力已只剩2000余人,被围在了方圆仅15里左右的怀玉山地区。因刘畴西指挥犹疑不决,最终失去了突围的希望。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中,国民党军逐山逐垅进行搜剿,不断搜出打死冻馁交加的红军官兵。后来国军干脆就放起火来,跟着火势搜剿。就这样,红20师参谋长王如痴被搜出来了,红21师师长胡天桃被搜出来了,原红10军参谋长曹仰山被搜出来了,彭杨陆军学校校长彭干臣牺牲了……。1月27日,冻饿交加的刘畴西昏倒在程家湾附近,也被搜出。刘被押到搜剿军指挥部,总指挥俞济时和他是黄埔时期的同学,但俞连顿饱饭热水都没给他。后来黄维还奚落俞济时:大家都是同学,你也真不地道。

面对如此惨景,方志敏痛苦万分。他怀着生的信念,不分昼夜地爬山越岭,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支撑,希望能闯出一条生路来。此时国民党军已搜山近一个月,也是冻累交加,疲惫不堪。搜剿指挥部认为清剿任务已基本完成,方志敏可能已突围,要求撤回休整。就在这时,方志敏的警卫员魏长发叛变告密,在南昌的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说方志敏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军休整者杀无赦。就这样,国民党军再次加大了搜山的力度,一树一草地逐层搜索。1月29日傍晚,方志敏在德兴与玉山交界的垅首村被两个国民党兵搜出。同一天,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2月2日,方志敏等人被押到南昌。他们受到了酷刑对待,但始终信仰不变。蒋介石亲自来劝降,也被方志敏回绝。在6个月的铁窗生活中,方志敏积极鼓励狱中难友团结起来和敌人斗争,并争取看守的同情准备越狱。他借着敌人要他写供状的机会,分秒必争的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6篇文章。他写道:“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腔赤诚,跃然纸上。

当时社会各界强烈要求蒋介石释放方志敏等人,宋庆龄、何香凝等人连续给蒋去电。为防夜长梦多,蒋介石电令将方志敏一干人秘密处决。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在南昌赣江下沙窝被秘密杀害。方志敏时年36岁。一脸正气的何政军曾在电视剧《方志敏》中饰演过方志敏,最后诀别的一幕,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被押出监狱时向方志敏挥手:“志敏,我们先走一步了……”,相当感人。

曾经轰轰烈烈赣东北红军和红七军团就这样失败了。朱德后来评价说:“编成一个军团,不编不垮,一编正规战打不成,游击战也打不成。”这是红军战史上的一个重大教训。粟裕和刘英等人突围出去后,很快再起武装,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闽浙边坚持游击战争,吸引牵制了大量敌人。刘英是个坚定的革命者,担任了红军挺进师的政委。然而因为山头主义因素,他和粟裕、叶飞等人一度闹得离心离德,甚至兵戎相见,错杀了自己的同志,还搞出了著名的“南阳事件”。抗战爆发后,粟裕、叶飞等率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成新四军北上,刘英留在浙江省委工作。1939年初,他在浙江温州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遭到秘密杀害。就是这样,伍中豪、寻淮洲、方志敏、刘英等老领导和战友相继牺牲,革命人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粟裕是幸存者,他看到了最后的胜利。

乐少华这个人值得一说。在突围到了闽浙赣苏区后,乐少华因伤重离队转去了上海治疗。1936年8月,伤愈后的乐少华去了陕北,先后在组织干部和军工生产岗位任职。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东北主持军工生产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只能用炸药包、爆破筒和手榴弹打坦克,伤亡很大。在乐少华主持下,东北的军区企业根据缴获的美制新型M20式88.9毫米火箭筒,仿制出了51式90毫米火箭筒装备给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少华的夫人叫浦代英,其有个妹妹叫浦琼英,后改名卓琳,就是邓小平的夫人。原来乐少华和总设计师还是连襟关系。不过,在那个时代,这种亲属关系在党内不但不能成为保护伞,反而要极力回避。就如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不能免于大姐浦熙修被打成“右派”一样,卓琳也救不了姐姐浦代英的场。1952年初,乐少华在三反运动中被怀疑有严重违法乱纪问题,遭到了高岗主持的东北局严厉追究。他性子烈,竟愤而自杀。1980年,中央对乐少华的问题进行重新审查,终于为他平反昭雪。

在红军时期,粟裕虽然位列军团级干部,但独立领军的机会少,创造的辉煌战绩也少,因此名气远逊于当年同在井冈山斗争的林彪、肖克等战友,更不要说和彭德怀、陈毅等人相比了。到了抗日战争中,粟裕迅速崭露头角,终于大踏步成长起来。抗战初期,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部队在镇江以西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20多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十余支、军旗一面、军刀2把、望远镜2具、日元7000余元,以及车中所载的军需物品,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当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闻讯后,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发生在1940年10月的黄桥决战,歼敌1.1万人,是新四军历史上的空前胜利,初步显示了粟裕的大兵团作战指挥才能。只是很可惜,这次打得不是日本人。而在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中,粟裕指挥叶飞等部5个多团兵力,周密部署,猛虎掏心,一举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碉堡50余座,收复敌伪据点12处,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而新四军只伤亡200余人。新华社闻讯后,还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在华中地区坚持作战,相继开辟了苏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中,粟裕的第1师战绩最佳,歼敌最多。不过,仅以这些历史战绩而论,将来到了55年授衔时,能不能跻身大将的位置就难说了。然而,解放战争给了粟裕进行表演的辉煌舞台,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猛烈爆发出来,由此踏上了共和国第一大将之路。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任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他主张采取积极的运动战,大量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第二副司令员张爱萍则反对,认为应以有限规模的运动战结合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做好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长期准备。不久,张爱萍乘卡车去津浦路前线指挥战斗,途中倒车时伸头瞭望,结果脑袋被挤在墙上,当场重伤,从此离开了解放战争前线。这是张爱萍的不幸,同时又给了粟裕以表演的舞台。很快,他就以苏中七战七捷拉开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大幕。

当时各解放区都遭到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原解放区四面被围,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皮定均、张体学等带队分头突围,部队损失惨重;北线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集宁大同战役失利,被傅作义部打得很惨,以致还丢失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和重镇承德;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发起泗县战斗也败于桂军之手,山野主力第8师伤亡较大,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淮北形势更显恶化;东北的林彪指挥民主联军组织了四平保卫战,想“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结果在杜聿明、廖耀湘等经过抗战锻炼的精锐国军的围攻下只好弃城而走,部队失散、逃亡严重,立脚不住,一直退到松花江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的打算。沧海横流中,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续打出苏中七战七捷,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朱德总司令对此评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此后,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与陈毅的山东野战军联合,相继发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整编第26师、整编第51师及第1快速纵队等部,共计7.4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特别是还有很多重炮和战车,可谓战果辉煌。粟裕在战役中显示的卓越指挥才能赢得了各级将领的信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组建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负责战役指挥。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则放心地将战役指挥权交给了粟裕,并产生了一句著名的口头禅:“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粟裕精心部署,持重待机,一举吃掉李仙洲兵团,取得了辉煌大胜。在3天之内,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1个前进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其中俘敌中将2人、少将7人;缴获各种火炮414门、轻重机枪1869挺、长短枪支15700支、枪炮弹30多万发、汽车56辆,以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战役的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闻讯后气急败坏,大骂道:“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而陈毅更是兴奋异常,在战后接受山东《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盛赞了粟裕:“……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3个月后,更是爆发了三野战史上经典的孟良崮战役。粟裕首先提议并精心策划,与陈毅共同指挥华东野战军27万人,与实施重点进攻的徐州方向国民党军40余万人展开了一场大会战。粟裕指挥华野部队两翼穿插,从敌重兵集团中迅猛楔入,将当中直进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分割包围在孟良崮上。经过三昼夜勇猛攻击,全歼了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歼灭整编第25、65、83、48、11师一部,其中毙伤13000人,俘虏19676人,合计歼灭32676人;缴获山野炮28门、步兵炮和战防炮14门、轻重迫击炮235门、轻重机枪987挺、长短枪9828支、火箭筒43具,以及大量弹药、物资。整编第74师师长、著名帅哥张灵甫也殒命于孟良崮上。这一仗打得胆魄惊人,成为了粟裕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典力作。战后的陈毅如释重负,感叹道:“嗨呀,这三昼夜总算是熬过来了!”“以后我儿子长大了,不能让他带兵打仗,这不是人干的!”为了纪念这一辉煌胜利,陈毅又欣然赋诗: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看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就是这样,在解放战争初期,除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外,当别的军区部队一战歼敌一个师而不得时,粟裕指挥下的华东野战军已经连续创造一战歼敌一个师至几个师的战例。粟裕的威名,就是这样一步步打出来的。

不过,七月分兵后的华东野战军走了一段下坡路。因山东地区连日降雨,山洪暴发,弹药淋湿,对于部队行军作战十分不利。打起来后,叶飞、陶勇部2个纵队在鲁南被国民党军追得丢盔弃甲;陈士榘、唐亮部3个纵队在鲁西连战不克,徒然腾挪;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先后攻击南麻、临朐受挫,一直打不开局面。折腾月余,华野全军减员5万余人,却丢了山东解放区大部分地盘。部队人心波动,什么“反攻反攻,丢掉山东”的论调都出来了。在指挥南麻、临朐攻坚战时,粟裕的短处也暴露出来。他的实战嗅觉敏锐,敢打攻坚,敢于行险,依靠临机应变的时候多。反过来说,为抓住战机往往准备不足就出动,有时马虎大意,容易打成乱仗。这几仗过后,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写了一封长信给粟裕,对他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出其“在军事指挥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并提醒道:“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与此同时,粟裕也认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致电中央军委请求处分。毛泽东很快回电,勉励了粟裕,要他安心工作,以利再战。此后粟裕指挥部队干净利索地在沙土集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近万人,一举扭转了连战失利的气氛,为恢复鲁西南解放区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华野主力由此得以挺进豫皖苏,配合刘邓、陈谢部经略中原,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5月城南庄会议后,陈毅奉中央命令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粟裕以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身份执掌华东野战军。在6月发起的豫东战役中,粟裕指挥华野20万大军与25万国民党军再次展开大会战。面对地势广阔、便于机动的中原战场,粟裕精心运筹,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指挥华野部队攻坚城,打野战,先后攻克河南省会开封,吃掉国军区寿年兵团整编第75师等部,重创整编第25师黄百韬部,经20个昼夜连续作战共歼敌 9万余人。这一战显示华东野战军的攻坚、打援、野战能力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在有利于国民党军调动的中原平坦地区克敌坚城,阻敌增援,歼敌野战兵团,动摇了国民党军据守战略要地和远程机动增援的信心。粟裕后来回忆说,豫东战役是他“亲身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在东北的林彪闻讯后,也感慨称“粟裕尽打神仙仗”。

在进行豫东战役的同时,许世友指挥的山东兵团也连克泰安、兖州、曲阜、蒙阴、邹县、泗水诸城,将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并与华北、中原解放区打通了联系,彻底切断了济南与徐州国民党军和华北傅作义集团的联系,济南已成为了一座孤城。后粟裕率华野主力由豫东返回了鲁西南,与山东兵团会合。奉中央军委命令,粟裕主持将华野主力分成攻坚和阻援两大集团,决心攻克济南。其中攻坚集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共14万人;阻援集团由粟裕亲自指挥,共18万人。本来预想这又是一场里外夹心的大战,然而北上解济南之围的国民党军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兵团动作迟缓,畏缩不前,导致华野阻援集团迟迟打不到敌人。而华野攻坚集团则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仅用8天就解放了济南,南线的国军援敌闻讯后立即就缩了回去。攻克济南,活捉了王耀武,相信粟裕其时一定眼含热泪:老战友寻淮洲,你的在天之灵可以瞑目了!

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是粟裕一生军事指挥的辉煌顶峰。他指挥华东野战军打主攻,在碾庄吃掉黄百韬兵团,在徐东挡住邱清泉、李弥兵团,分兵双堆集打黄维兵团,又威胁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最后全师跃进陈官庄围住杜聿明集团,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军40余万。整个战役节奏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了其军事生涯中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扛鼎之作。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粟裕,华东解放战争的进程就会完全改写。

渡江后,粟裕指挥三野先在朗广吃肉,后围上海攻坚,打得顺风顺水。比较遗憾的是,叶飞的十兵团渡海打金门遇到重大挫折,铸成了历史的遗憾。到了1950年,粟裕本已挂帅攻台,后又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援朝。但他多年积劳成疾的身体撑不住了,不得不转去青岛休养。这样一来,就错过了带兵抗美援朝的历史机遇,终于没能最后封帅。在徐向前、聂荣臻之后,粟裕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第三任总参谋长。当时的副总长张爱萍回忆:“粟裕任总长的时期,大家可以激烈地争论,但从不计较,相互之间没有隔阂,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然而,粟裕和时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之间却一直疙疙瘩瘩。因为总参和国防部的关系问题,彭德怀经常批评粟裕。弄得粟裕非常无奈,有时该报告的也不敢向彭报告,只好去找彭的老部下副总长陈赓、张爱萍托其代报,有时还哭鼻子。按理说都是上过井冈山的老战友,本不至如此。但事情却愈演愈烈。

1958年,中央军委招开扩大会议,开始就是批判总长粟裕的“个人主义”。彭德怀主持会议,给粟裕扣上了“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罪名,还不许粟裕申辩。事后来看,所谓“一贯反领导”,不过是当时“左”的观念影响下的恶果。领导就代表党,不管领导说的正确与否,和领导有了不同意见,就是反领导,就是反党,什么党员权利,党章规定,都只是纸上权利,如此逻辑而已。粟裕也是多年带兵的一方大员,自己有了意见,也会和彭德怀据理力争,性烈如火的彭当然不能容忍。而粟裕当副总长时和代总长聂荣臻也曾闹过不愉快,就更加了一码。但那毕竟是同志之间的分歧,扣上“一贯反领导”的帽子,只能说彭德怀也被“左”的逻辑所左右。一年后,彭也自食恶果;“向国防部要权”,是粟裕想划分总参和国防部之间的职权范围,本也是很正常的事。熟悉中共建军体制的人都知道,军委主席和军委会决定军中大事,总参负责执行和上承下达,到现在也是如此。国防部属于国务院系统,是个虚名,当年是仿效苏联体制才建立的,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彭德怀当时正抗美援朝归来,建有不世之功,以军委副主席兼任国防部长,手中实权很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后来林彪同样以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却再没有掌握彭当初那么大的权力。国防部建立之初,为了体现其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但哪些该由国防部署名,哪些不该署名,并没有明确规定。粟裕为此提出意见,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结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成了罪名,不过是欲加之罪;“告洋状”是说粟裕在访苏时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询问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问题,真是动辄得咎。粟裕可能有点自由主义,但也到不了什么“告洋状”的地步。

多年后,《彭德怀全传》出版,其中披露了粟裕还有两项错误,即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和用总参谋部名义调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总的来看,粟裕确实不太谨慎,多次越权下令,客观上造成了擅权行为。而军队一直是毛泽东的禁脔,是不容他人随便染指的。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整风,就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是以苏联发生“朱可夫事件”为契机,防止中国军队出现“朱可夫”式的人物,在军队中要杀一儆百,重新洗牌。在这种气氛下,粟裕自然成了出头的椽子,被反了“个人主义”。彭德怀开始整粟裕既是执行上意,又是自己泄愤,这个是需要注意的。然而毛泽东更大的意图并不在粟裕身上。后来在林彪向毛报告并建议后,会议主题转向了“反教条主义”,把刘伯承、肖克等人也拉了出来,一举撸下来一批军中将领。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也倒了霉,再次倒下一批将领。归到底,他们倒台的原因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就看毛泽东在会上评价刘伯承历史功过的一段话吧:“伯承身上的旧军阀习气就完全没有了吗?当着他的面我也要说,我看还是有的。他一到苏区,就和‘洋大人’搞在一块儿,军事上完全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那一套。抗战时期,好一点。解放战争初期,特别是进了大别山,也不行。办了军事学院,好为人师,搞起了老本行教条主义,莫误人子弟哟。”这里有多少实事求是的东西呢?难道只为达到某种目的?

当时军队的一帮老总对粟裕批得很厉害,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都很积极。陈毅还说粟裕为人“阴”,必须“脱裤子”。话说陈粟当年是一面旗帜,进城后却少有往来,尽管陈毅夫妇逝世后两家还成了儿女亲家。不过,在当年的党内体制下,要是批判某个人,他以前的领导同僚们就必须表现出更加激烈的批判态度,否则就有“反党集团”的嫌疑呀。陈老总高调批粟,客观上也是不得不然吧。谁让他们是“陈粟”呢?粟裕后来说过一句掏心的话:“陈老总关键的时候还是陈军长。”

有意思的是,饶漱石当年也认为粟裕为人比较阴,不宜共事。1952年初饶奉调进京时,非常不满,当面向毛泽东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就是为何要用粟裕陪我进京的方式调京。看来粟大将在这点上自身还是需要检讨一下的。

军委扩大会议后,粟裕去了军科院,当了有名无权的副院长。还有人通知他,不要过问军队的事。不过塞翁失马,粟裕早早下台,也躲开了日后多年的政治风浪。文革初期时林彪照顾了一下他,文革后期在周恩来提携下粟裕还一度在军中有了实权。

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苏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形势非常紧张。北京军区有人找了粟裕,要他拿一份北方边境的防御计划。粟裕经过一番调查,还真给搞了出来,并得到了总参的认可。

说起当年的中苏军事对峙,两个字:危险,三个字:真危险!

1970年代苏军在亚洲地区的部署是:中苏边境东部,远东军区3个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共1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2个空降突击旅;后贝加尔军区3个集团军,共10个摩步师、3个坦克师;西伯利亚军区5个摩步师,驻蒙苏军3个摩步师、2个坦克师。中苏边境西部,中亚军区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土耳其斯坦军区5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1个空降师。陆军共计59个师,总兵力127万、坦克14300辆、飞机4200架。其中有45个师靠近中苏边境,共计67.5万人。

驻亚洲空军拥有各型飞机约2500架,其中作战机约2000架,人数约10.2万人。

太平洋舰队拥有各型舰艇420艘、排水量100多万吨,其中主要作战舰艇172艘、潜射弹道导弹342枚、海军飞机406架,海军人数约13万人。

战略火箭军拥有洲际导弹492枚、中程导弹165枚,有洲际导弹基地14个、中程导弹基地21个组成,人数约12万人。

如果中苏开战,苏军还会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迅速调运兵员和物资,向中苏边境地区再增加50~60个陆军师,兵力火力规模真是非常吓人。

苏军1个坦克师编制3个坦克团、1个摩步团,有325辆主战坦克。战斗起来,还有大量先进火炮和空军的支援。其以T-62、T-64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根本不是只拥有陈旧的轻型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军队所能抵挡的。

日本人曾写过一部政治幻想小说《明斯克号出击》,想像了苏联同时向中国和日本开战的可怕景象。当然,现在那曾令人谈虎色变的明斯克号航母已成了深圳的一个主题公园。

战争打起来,苏军最有可能由四个方向发起进攻:

一.东北方向
因为有当年闪击关东军的经验,苏军对东北的地形较为熟悉,非常可能依然采取当年的战略。远东军区从松花江和牡丹江两个方向进攻,分向南北满攻击;后贝加尔军区的合成机械化集团军直出大兴安岭,沿多伦、赤峰、锦州突进,切断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各部向心突击,一举全歼沈阳军区所属6个野战军和4个坦克师。

二.内蒙方向
这是最危险的方向,因为是草原沙漠,无险可守,且离北京太近。以驻蒙苏军为主,加强地空力量,2个机械化集团军并肩突进,以中国军队当年薄弱的反坦克武器是绝难挡住机械化苏军的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突击的。北京基本上守不住,又不能破坏古都,只能放弃,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退向内地建立临时指挥中心。北京军区8个野战军和4个坦克师坚守燕山山脉和长城一线,掩护中央撤退。

三.新疆方向
这是次要攻击方向。新疆地区苏军也是很熟悉的,地势开阔,沙漠、戈壁纵横,适合机械化兵团突击。新疆军区6个步兵师加1个炮兵师是难以建立稳固防线的,估计会且战且退,与兰州军区3个野战军、1个坦克师会合,在兰州至西安一带建立防线。

四.渤海湾方向
苏军太平洋舰队分向威海和旅顺攻击,夺取登陆点,然后直逼塘沽,配合陆军切断东北和华北联系并夺取北京。济南军区的26军、67军和北京军区的66军要联手守住渤海湾防线,不得已时退到山区进行抵抗。

另外,苏军会以部分舰艇和空军向华东地区进行骚扰,阻止中国军队北援,破坏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纵深腹地。

战争一旦开始,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只能是依托高山密林与沙漠戈壁进行节节阻滞,争取时间集结反击力量和进行全国总动员。三北部队虽也有9个坦克师和若干坦克团,但都是仿制苏联T-54的59式坦克,防护及火力都远不如苏军的T-62和T-64坦克。3个月内,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都有可能丢掉。38军、27军、63军、66军、26军等华北中国军队会依托山西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鲁中山区进行坚守。一旦燕山失守,苏军机械化兵团便会漫过华北平原,直抵河南、湖北、安徽的大别山、伏牛山一线。再往前走就是山区和水网平原,机械化部队不好机动;成都军区13军和50军北调,与兰州军区19军、21军、47军守住秦岭至关中一线;以54军、43军为首的预备队出动,在秦岭至大别山、淮河一带建立防线,寻机反击。在苏军占领区,以大量的生产建设兵团、民兵、没有撤下来的正规军组成游击队,向苏军实施袭击骚扰,进行“人民战争”。

中苏大战,必然是一场总体战。苏军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是难以持久的。况且苏联的战略重点是欧洲,无法在中国投入更多的人力,吃不下中国。中国只要挡住苏军的第一次打击,把战争拖下去,就能迎来转机。而且国际上也会有变化的,美国会有行动,苏联不能不顾忌美国。但是,战端一开,中国必然会在人民生命及物质财产上遭受巨大的损失,这是无法避免的。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国避免了1969年以后的苏联军事打击,怎么说也是幸运的。

回到粟大将这边。主席逝世以后,华国锋、叶帅等粉碎“四人帮”,粟裕等人是重要的军内依靠力量,这点上后来不太宣传粟裕,实是功不可没。晚年的粟裕,身体非常不好,又把给自己平反当作大事,几次三番向中央申诉,最后没有在有生之年解决,真是非常遗憾。不过,相比刘帅也仅是在其逝世后的悼词中体现了为58年事情平反的中央精神,粟裕大张旗鼓的要求也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呢?反正笔者认为,粟总有点过于爱惜羽毛。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大将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据其夫人楚青回忆,其逝世过程还有医疗事故嫌疑,令人郁闷呢。


粟裕,大家都很熟悉,十大将之首,共和国的著名军事家,也被称为过粟总。因为当年没有授上元帅,一帮子民主人士还找主席说过情。到了21世纪,粟裕成为了若干军事论坛上最热门的讨论人物之一,无数人为他的功过吵得头破血流,粟粉、素芬、黑粟成为了时髦名词,这恐怕是粟大将怎么也想不到的。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生于1907年,和林彪、肖克同年。一直到逝世,他都认为自己是汉族。不料,1986年,会同县政府经过长期“考证”,确认本县粟姓起源于从湖南通道迁来的侗族,于是已到了马克思家做客的粟裕又成了侗族人民的骄傲。

1925年春,18岁的粟裕进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学校,在当时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在这里,粟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后加入了共青团。随那个时代共起伏,常德二师的左右两派斗争也很激烈,还发生过械斗等流血事件。在二师领导左派学生斗争的是位著名人物:3年后与彭德怀共同发动平江起义的滕代远,比粟裕大3岁高一年级。滕代远的资格可老,建军级别的,井冈山上的红4军副党代表,毛、朱、陈、彭、滕五大股东之一。后来左权在抗战中牺牲后,别人不好与彭德怀搭档,中央就派滕代远去接替了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职务,非常可惜,1955年滕代远因转地方工作而没有授衔。林彪曾说过有一个人的资格可授元帅,指的就是滕代远。

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常德军警也发动了“敬日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粟裕的学校遭到了军警包围,他和同学们从下水道逃出校园,连夜乘火车逃到长沙,然后再转到武汉。在这里,粟裕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从此投笔从戎。

南昌起义的时候,粟裕所在的中队负责警卫江西大旅社,也就是周恩来所在的起义总指挥部。2007年时上映过一部电影《八月一日》,粟裕曾在片中两次出场。一次是在靶场上打枪不准,遭到军官训斥;另一次是警卫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当面挡住便装的周恩来和陈赓不让进去。陈赓当时还差点和粟裕动粗,两位未来的总长和副总长算是第一次照了面。

起义部队从南昌向广东进发,占领潮州后,粟裕所在的排留下看管物资仓库。不久从前方传来消息,起义军主力在汤坑受挫,后又遭到敌人重兵围攻,前途不明。粟裕等人也被迫撤出潮州,翻山越岭到达饶平。这时留守三河坝的第11军25师也在朱德率领下到了饶平,双方会合。很快敌人又围攻过来,朱德被迫率部向闽粤赣交界方向转移。在武平战斗中,粟裕第一次负伤,子弹从他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当即倒地。排长顾不了他,拿起他的驳壳枪就跑了。剧痛中的粟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跟上部队。他挣扎着滚下山坡,又向路上爬去。好在后边来了几名起义军士兵,搀扶着粟裕跟上了部队。
因连续战败,士气低落,部队在行军途中失散严重。到了江西大庾时,25师起初的2500多人只剩下800多人,师和团的架子也散了,主要干部仅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在这里,朱德主持对剩下的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以原25师为基础编为第1、第4两个步兵支队,其中原73团编为第1支队,原75团编为第4支队,共有9个连队。这两个支队的前身都来源于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战斗力很强,成为了宝贵的革命种子。粟裕被从班长直接提升为了5连指导员。当时的2连连长,就是林彪。20多年后,就是这两个人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一一消灭,气得委员长吐血痛哭。

上了井冈山后,粟裕从红4军28团5连党代表做起,和林彪一起在战斗中成长。在1928年6月的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指挥出色,率领3名战士俘虏了上百敌军,因而有了“青年战术家”之誉。不过,他的成长速度可远不及林彪。当林彪已成为了红4军主力团28团团长时,粟裕还只是28团3连连长。在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闽西途中,粟裕升为了红4军1纵队2支队党代表,当时的支队长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肖克。1930年2月,在富田一带与敌唐云山旅作战中,粟裕被一发迫击炮弹炸伤头部,因医疗条件所限,弹片留在颅内一直未能取出。结果粟裕从此落下了头痛病的根子,后来每当战事紧张时就要犯。淮海战役中,粟裕头痛得就不得不戴上健脑器指挥作战。缠绕了他半生的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也都拜这块弹片所赐。直到粟裕逝世后,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了这块弹片。

1930年6月组成红一军团时,粟裕去了红12军任第5支队支队长,当时的军长是伍中豪。这位名气很大,曾经考入过北京大学文学院,又是黄埔四期毕业,为毛泽东手下的“四骁将”之一。伍中豪文武全才,与毛泽东关系好,毛平时亲昵地称他为“豪子”。还在井冈山时,南昌起义余部以红28团为主力,秋收起义余部就以红31团为主力,伍中豪当仁不让成了31团团长。红28团善攻,红31团则善守,一时互为瑜亮。在井冈山遭到国民党军重兵“会剿”时,伍中豪力主下山向赣南发展。对此,毛泽东于一年多后还有夸赞:“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在肖克的回忆录中,一直称伍中豪是当时与林彪齐名的青年战将。林彪是红28团团长时,他是红31团团长;林彪是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时,他是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林彪是红一军团红4军军长时,他是红一军团红12军军长。在行军作战余暇,伍中豪一好喝酒,二好吟诗唱和。他和原红4军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曾是一对诗友,可惜袁崇全成了叛徒,害得王尔琢团长丢了性命。后朱德曾表示过,有意在自己进入新成立的中革军委后,让伍中豪接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之职。然而伍中豪因肺病休养了几个月,刚刚病愈就奉毛泽东的命令带补充兵员是支援攻打长沙。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到赣西南各县调集独立团,途经江西安福县时遭到当地民团袭击,伍中豪力战不屈牺牲,时年25岁。彭德怀闻讯后大怒,立即派兵将这股民团剿灭,并由谭震林亲自操刀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斩首。据说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也悲痛不已,几天都没出门。在2000年后中央军委组织编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伍中豪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可见评价之高。

1930年冬,粟裕调到红22军担任了红65师师长,而军长就是陈毅。这两位日后被称为“陈粟”的著名搭档,至此才有缘接近。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粟裕几次调职,但都是师长。直到1932年2月,粟裕才升为红4军参谋长,军长则是林彪。不久,林彪接替朱德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成为了著名的“红军之鹰”。后来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10军调入中央苏区,重新组建了红11军,粟裕又被调去担任该军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粟裕协助军长周建屏、政委肖劲光指挥部队佯动迷惑敌人,为方面军主力取得黄陂、草台冈大捷创造了宝贵战机。不久,粟裕在硝石战斗中左臂负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伤愈出院后,粟裕被调到新成立的红七军团担任了参谋长兼红20师师长。时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是寻淮洲,年仅21岁,少年才俊,17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作战勇猛,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军团政委则是未来的开国大将肖劲光,晕船的“终身海军司令”。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因黎川失守,肖劲光被撤销军团政委职务,送交军事裁判所审判。红七军团政委换成了乐少华,曾在苏联留过学,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年轻气盛,谁也不放在眼里。到了红七军团后,乐少华看不起军团长寻淮洲,蔑称他为“寻矮子”,又动辄搞惩罚措施,闹得军团内的气氛非常压抑。

因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中央红军没有打退国民党军的围剿,不得不放弃苏区准备长征。为此,李德、博古、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进行了周密策划。为了做到声东击西,使红军主力能安全转移,“三人团”决定派出一支部队率先东征,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当时中央红军共辖有7个军团10万部队,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是主力部队,战斗力强,不宜分散;红八军团为新组建,新兵多,战斗力较差;而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又担负了先行西征探路的任务。这样,东征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红七军团。为了师出有名,红七军团对外则称为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东征。该部东渡闽江,占领水口,直取福州,逼得国民党军不得不调动兵力过来围剿,客观上减轻了苏区红军主力的压力。红七军团全军不过6000余人,出发时还随行携带了160万份要在沿途散发的宣传品,足足捆成了500多副担子,费去了挑运人员2000多人,使战斗人员只剩4000余人。在连续转战中,伤亡很大,疲惫不堪,又因士气低落而逃散严重。更糟糕的是,军团长寻淮洲用兵机断专权,而政委乐少华和政治部主任刘英坚持执行中央命令不打折扣,军团会议上经常发生争吵,弄得指挥上也犹豫不决。粟裕虽急在心上,却帮不了多少忙。历时经近4个月的艰苦转战,红七军团终于突围到了方志敏等人建立的闽浙赣苏区,此时全军团减员已达一半。奉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新红10军合并组成红十军团,原新红10军军长刘畴西被任命为红十军团军团长,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本来红七军团中的19师就是以原老红10军为基础组建的,现在新老10军合编当然是大喜事,然而组织上却出了关门主义。在新成立的军团指挥体系中,军团长刘畴西是黄埔一期学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赴苏联学习过军事。他在战斗中失去过一条胳膊,为人沉默寡言;乐少华和粟裕则职务未动;比较不公平的是对寻淮洲,唯独将他从军团长职位上撤下来任了红19师师长。刘畴西在中央苏区时最高军职是师长,来闽浙赣苏区任军长时间也不长,缺乏独立领军的出色战绩。而乐少华对军事较生疏,却以政治正确自居,容不得不同意见。寻淮洲身经百战长于军事,但无法干预军团指挥。这个指挥班子在组建之初就已矛盾重重。

果然,在随后的浙西谭家桥伏击战中就出了岔子。因军事部署失误,红十军团没能在有利的地形下歼灭国民党军王耀武部补充第1旅,反而遭到了敌人的重创,不得不撤围而去。寻淮洲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在送往茂林医院的途中因山路颠簸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导致失血过多,于第二天牺牲,年仅22岁。死前寻淮洲恨恨地说:“死我是不怕的,不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汉奸手里,我痛心啊!”方志敏命人将寻淮洲就地埋藏,并作了记号。后来国民党军根据红军俘虏的供词掘出了寻淮洲的遗体,将其头颅割下向上请功,一时大加宣传。解放后,党和政府重建了寻淮洲的陵墓,并由朱德元帅亲自作了碑序。14年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包围山东省会济南,提出的口号就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可见对当年谭家桥之败是如何的刻骨铭心。

失去了寻淮洲后,红十军团更是进退失序,一误再误。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虽极富政治韬略,但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擅长,难以在关键时刻下决心把握住战机。60年后,方志敏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这与他当年的历史表现是不相称的。还是毛泽东慧眼独具,他曾经把方志敏、彭湃、瞿秋白三人评价为“我党内完全不懂军事的三个领袖”。

1935年1月,红十军团终于在国民党重兵围堵下遭到失败。方志敏和粟裕带领红19师余部800余人先冲出了包围,军团长刘畴西率军团主力却没有跟上来。责任感极重的方志敏放心不下,让粟裕及负伤的乐少华、刘英等带人先走,自己回去接应大部队。粟裕等带队连夜疾行,抢先一步冲破了国民党军在童家坊至暖水湾一线设置的封锁线,终于抵达了赣东北苏区。粟裕等人在此等了4天,仍不见大部队跟上来,而远处持续了几天的枪炮声也渐渐停息了,知道大势不妙,只好洒泪挥别,继续前行。

那边红十军团主力已只剩2000余人,被围在了方圆仅15里左右的怀玉山地区。因刘畴西指挥犹疑不决,最终失去了突围的希望。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中,国民党军逐山逐垅进行搜剿,不断搜出打死冻馁交加的红军官兵。后来国军干脆就放起火来,跟着火势搜剿。就这样,红20师参谋长王如痴被搜出来了,红21师师长胡天桃被搜出来了,原红10军参谋长曹仰山被搜出来了,彭杨陆军学校校长彭干臣牺牲了……。1月27日,冻饿交加的刘畴西昏倒在程家湾附近,也被搜出。刘被押到搜剿军指挥部,总指挥俞济时和他是黄埔时期的同学,但俞连顿饱饭热水都没给他。后来黄维还奚落俞济时:大家都是同学,你也真不地道。

面对如此惨景,方志敏痛苦万分。他怀着生的信念,不分昼夜地爬山越岭,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支撑,希望能闯出一条生路来。此时国民党军已搜山近一个月,也是冻累交加,疲惫不堪。搜剿指挥部认为清剿任务已基本完成,方志敏可能已突围,要求撤回休整。就在这时,方志敏的警卫员魏长发叛变告密,在南昌的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说方志敏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军休整者杀无赦。就这样,国民党军再次加大了搜山的力度,一树一草地逐层搜索。1月29日傍晚,方志敏在德兴与玉山交界的垅首村被两个国民党兵搜出。同一天,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2月2日,方志敏等人被押到南昌。他们受到了酷刑对待,但始终信仰不变。蒋介石亲自来劝降,也被方志敏回绝。在6个月的铁窗生活中,方志敏积极鼓励狱中难友团结起来和敌人斗争,并争取看守的同情准备越狱。他借着敌人要他写供状的机会,分秒必争的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6篇文章。他写道:“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腔赤诚,跃然纸上。

当时社会各界强烈要求蒋介石释放方志敏等人,宋庆龄、何香凝等人连续给蒋去电。为防夜长梦多,蒋介石电令将方志敏一干人秘密处决。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在南昌赣江下沙窝被秘密杀害。方志敏时年36岁。一脸正气的何政军曾在电视剧《方志敏》中饰演过方志敏,最后诀别的一幕,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被押出监狱时向方志敏挥手:“志敏,我们先走一步了……”,相当感人。

曾经轰轰烈烈赣东北红军和红七军团就这样失败了。朱德后来评价说:“编成一个军团,不编不垮,一编正规战打不成,游击战也打不成。”这是红军战史上的一个重大教训。粟裕和刘英等人突围出去后,很快再起武装,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闽浙边坚持游击战争,吸引牵制了大量敌人。刘英是个坚定的革命者,担任了红军挺进师的政委。然而因为山头主义因素,他和粟裕、叶飞等人一度闹得离心离德,甚至兵戎相见,错杀了自己的同志,还搞出了著名的“南阳事件”。抗战爆发后,粟裕、叶飞等率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成新四军北上,刘英留在浙江省委工作。1939年初,他在浙江温州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遭到秘密杀害。就是这样,伍中豪、寻淮洲、方志敏、刘英等老领导和战友相继牺牲,革命人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粟裕是幸存者,他看到了最后的胜利。

乐少华这个人值得一说。在突围到了闽浙赣苏区后,乐少华因伤重离队转去了上海治疗。1936年8月,伤愈后的乐少华去了陕北,先后在组织干部和军工生产岗位任职。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东北主持军工生产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只能用炸药包、爆破筒和手榴弹打坦克,伤亡很大。在乐少华主持下,东北的军区企业根据缴获的美制新型M20式88.9毫米火箭筒,仿制出了51式90毫米火箭筒装备给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少华的夫人叫浦代英,其有个妹妹叫浦琼英,后改名卓琳,就是邓小平的夫人。原来乐少华和总设计师还是连襟关系。不过,在那个时代,这种亲属关系在党内不但不能成为保护伞,反而要极力回避。就如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不能免于大姐浦熙修被打成“右派”一样,卓琳也救不了姐姐浦代英的场。1952年初,乐少华在三反运动中被怀疑有严重违法乱纪问题,遭到了高岗主持的东北局严厉追究。他性子烈,竟愤而自杀。1980年,中央对乐少华的问题进行重新审查,终于为他平反昭雪。

在红军时期,粟裕虽然位列军团级干部,但独立领军的机会少,创造的辉煌战绩也少,因此名气远逊于当年同在井冈山斗争的林彪、肖克等战友,更不要说和彭德怀、陈毅等人相比了。到了抗日战争中,粟裕迅速崭露头角,终于大踏步成长起来。抗战初期,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部队在镇江以西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20多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十余支、军旗一面、军刀2把、望远镜2具、日元7000余元,以及车中所载的军需物品,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当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闻讯后,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发生在1940年10月的黄桥决战,歼敌1.1万人,是新四军历史上的空前胜利,初步显示了粟裕的大兵团作战指挥才能。只是很可惜,这次打得不是日本人。而在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中,粟裕指挥叶飞等部5个多团兵力,周密部署,猛虎掏心,一举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碉堡50余座,收复敌伪据点12处,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而新四军只伤亡200余人。新华社闻讯后,还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在华中地区坚持作战,相继开辟了苏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中,粟裕的第1师战绩最佳,歼敌最多。不过,仅以这些历史战绩而论,将来到了55年授衔时,能不能跻身大将的位置就难说了。然而,解放战争给了粟裕进行表演的辉煌舞台,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猛烈爆发出来,由此踏上了共和国第一大将之路。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任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他主张采取积极的运动战,大量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第二副司令员张爱萍则反对,认为应以有限规模的运动战结合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做好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长期准备。不久,张爱萍乘卡车去津浦路前线指挥战斗,途中倒车时伸头瞭望,结果脑袋被挤在墙上,当场重伤,从此离开了解放战争前线。这是张爱萍的不幸,同时又给了粟裕以表演的舞台。很快,他就以苏中七战七捷拉开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大幕。

当时各解放区都遭到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原解放区四面被围,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皮定均、张体学等带队分头突围,部队损失惨重;北线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集宁大同战役失利,被傅作义部打得很惨,以致还丢失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和重镇承德;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发起泗县战斗也败于桂军之手,山野主力第8师伤亡较大,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淮北形势更显恶化;东北的林彪指挥民主联军组织了四平保卫战,想“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结果在杜聿明、廖耀湘等经过抗战锻炼的精锐国军的围攻下只好弃城而走,部队失散、逃亡严重,立脚不住,一直退到松花江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的打算。沧海横流中,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续打出苏中七战七捷,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朱德总司令对此评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此后,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与陈毅的山东野战军联合,相继发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整编第26师、整编第51师及第1快速纵队等部,共计7.4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特别是还有很多重炮和战车,可谓战果辉煌。粟裕在战役中显示的卓越指挥才能赢得了各级将领的信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组建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负责战役指挥。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则放心地将战役指挥权交给了粟裕,并产生了一句著名的口头禅:“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粟裕精心部署,持重待机,一举吃掉李仙洲兵团,取得了辉煌大胜。在3天之内,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1个前进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其中俘敌中将2人、少将7人;缴获各种火炮414门、轻重机枪1869挺、长短枪支15700支、枪炮弹30多万发、汽车56辆,以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战役的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闻讯后气急败坏,大骂道:“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而陈毅更是兴奋异常,在战后接受山东《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盛赞了粟裕:“……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3个月后,更是爆发了三野战史上经典的孟良崮战役。粟裕首先提议并精心策划,与陈毅共同指挥华东野战军27万人,与实施重点进攻的徐州方向国民党军40余万人展开了一场大会战。粟裕指挥华野部队两翼穿插,从敌重兵集团中迅猛楔入,将当中直进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分割包围在孟良崮上。经过三昼夜勇猛攻击,全歼了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歼灭整编第25、65、83、48、11师一部,其中毙伤13000人,俘虏19676人,合计歼灭32676人;缴获山野炮28门、步兵炮和战防炮14门、轻重迫击炮235门、轻重机枪987挺、长短枪9828支、火箭筒43具,以及大量弹药、物资。整编第74师师长、著名帅哥张灵甫也殒命于孟良崮上。这一仗打得胆魄惊人,成为了粟裕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典力作。战后的陈毅如释重负,感叹道:“嗨呀,这三昼夜总算是熬过来了!”“以后我儿子长大了,不能让他带兵打仗,这不是人干的!”为了纪念这一辉煌胜利,陈毅又欣然赋诗: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看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就是这样,在解放战争初期,除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外,当别的军区部队一战歼敌一个师而不得时,粟裕指挥下的华东野战军已经连续创造一战歼敌一个师至几个师的战例。粟裕的威名,就是这样一步步打出来的。

不过,七月分兵后的华东野战军走了一段下坡路。因山东地区连日降雨,山洪暴发,弹药淋湿,对于部队行军作战十分不利。打起来后,叶飞、陶勇部2个纵队在鲁南被国民党军追得丢盔弃甲;陈士榘、唐亮部3个纵队在鲁西连战不克,徒然腾挪;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先后攻击南麻、临朐受挫,一直打不开局面。折腾月余,华野全军减员5万余人,却丢了山东解放区大部分地盘。部队人心波动,什么“反攻反攻,丢掉山东”的论调都出来了。在指挥南麻、临朐攻坚战时,粟裕的短处也暴露出来。他的实战嗅觉敏锐,敢打攻坚,敢于行险,依靠临机应变的时候多。反过来说,为抓住战机往往准备不足就出动,有时马虎大意,容易打成乱仗。这几仗过后,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写了一封长信给粟裕,对他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出其“在军事指挥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并提醒道:“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与此同时,粟裕也认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致电中央军委请求处分。毛泽东很快回电,勉励了粟裕,要他安心工作,以利再战。此后粟裕指挥部队干净利索地在沙土集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近万人,一举扭转了连战失利的气氛,为恢复鲁西南解放区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华野主力由此得以挺进豫皖苏,配合刘邓、陈谢部经略中原,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5月城南庄会议后,陈毅奉中央命令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粟裕以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身份执掌华东野战军。在6月发起的豫东战役中,粟裕指挥华野20万大军与25万国民党军再次展开大会战。面对地势广阔、便于机动的中原战场,粟裕精心运筹,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指挥华野部队攻坚城,打野战,先后攻克河南省会开封,吃掉国军区寿年兵团整编第75师等部,重创整编第25师黄百韬部,经20个昼夜连续作战共歼敌 9万余人。这一战显示华东野战军的攻坚、打援、野战能力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在有利于国民党军调动的中原平坦地区克敌坚城,阻敌增援,歼敌野战兵团,动摇了国民党军据守战略要地和远程机动增援的信心。粟裕后来回忆说,豫东战役是他“亲身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在东北的林彪闻讯后,也感慨称“粟裕尽打神仙仗”。

在进行豫东战役的同时,许世友指挥的山东兵团也连克泰安、兖州、曲阜、蒙阴、邹县、泗水诸城,将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并与华北、中原解放区打通了联系,彻底切断了济南与徐州国民党军和华北傅作义集团的联系,济南已成为了一座孤城。后粟裕率华野主力由豫东返回了鲁西南,与山东兵团会合。奉中央军委命令,粟裕主持将华野主力分成攻坚和阻援两大集团,决心攻克济南。其中攻坚集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共14万人;阻援集团由粟裕亲自指挥,共18万人。本来预想这又是一场里外夹心的大战,然而北上解济南之围的国民党军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兵团动作迟缓,畏缩不前,导致华野阻援集团迟迟打不到敌人。而华野攻坚集团则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仅用8天就解放了济南,南线的国军援敌闻讯后立即就缩了回去。攻克济南,活捉了王耀武,相信粟裕其时一定眼含热泪:老战友寻淮洲,你的在天之灵可以瞑目了!

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是粟裕一生军事指挥的辉煌顶峰。他指挥华东野战军打主攻,在碾庄吃掉黄百韬兵团,在徐东挡住邱清泉、李弥兵团,分兵双堆集打黄维兵团,又威胁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最后全师跃进陈官庄围住杜聿明集团,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军40余万。整个战役节奏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了其军事生涯中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扛鼎之作。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粟裕,华东解放战争的进程就会完全改写。

渡江后,粟裕指挥三野先在朗广吃肉,后围上海攻坚,打得顺风顺水。比较遗憾的是,叶飞的十兵团渡海打金门遇到重大挫折,铸成了历史的遗憾。到了1950年,粟裕本已挂帅攻台,后又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援朝。但他多年积劳成疾的身体撑不住了,不得不转去青岛休养。这样一来,就错过了带兵抗美援朝的历史机遇,终于没能最后封帅。在徐向前、聂荣臻之后,粟裕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第三任总参谋长。当时的副总长张爱萍回忆:“粟裕任总长的时期,大家可以激烈地争论,但从不计较,相互之间没有隔阂,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然而,粟裕和时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之间却一直疙疙瘩瘩。因为总参和国防部的关系问题,彭德怀经常批评粟裕。弄得粟裕非常无奈,有时该报告的也不敢向彭报告,只好去找彭的老部下副总长陈赓、张爱萍托其代报,有时还哭鼻子。按理说都是上过井冈山的老战友,本不至如此。但事情却愈演愈烈。

1958年,中央军委招开扩大会议,开始就是批判总长粟裕的“个人主义”。彭德怀主持会议,给粟裕扣上了“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罪名,还不许粟裕申辩。事后来看,所谓“一贯反领导”,不过是当时“左”的观念影响下的恶果。领导就代表党,不管领导说的正确与否,和领导有了不同意见,就是反领导,就是反党,什么党员权利,党章规定,都只是纸上权利,如此逻辑而已。粟裕也是多年带兵的一方大员,自己有了意见,也会和彭德怀据理力争,性烈如火的彭当然不能容忍。而粟裕当副总长时和代总长聂荣臻也曾闹过不愉快,就更加了一码。但那毕竟是同志之间的分歧,扣上“一贯反领导”的帽子,只能说彭德怀也被“左”的逻辑所左右。一年后,彭也自食恶果;“向国防部要权”,是粟裕想划分总参和国防部之间的职权范围,本也是很正常的事。熟悉中共建军体制的人都知道,军委主席和军委会决定军中大事,总参负责执行和上承下达,到现在也是如此。国防部属于国务院系统,是个虚名,当年是仿效苏联体制才建立的,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彭德怀当时正抗美援朝归来,建有不世之功,以军委副主席兼任国防部长,手中实权很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后来林彪同样以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却再没有掌握彭当初那么大的权力。国防部建立之初,为了体现其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但哪些该由国防部署名,哪些不该署名,并没有明确规定。粟裕为此提出意见,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结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成了罪名,不过是欲加之罪;“告洋状”是说粟裕在访苏时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询问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问题,真是动辄得咎。粟裕可能有点自由主义,但也到不了什么“告洋状”的地步。

多年后,《彭德怀全传》出版,其中披露了粟裕还有两项错误,即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和用总参谋部名义调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总的来看,粟裕确实不太谨慎,多次越权下令,客观上造成了擅权行为。而军队一直是毛泽东的禁脔,是不容他人随便染指的。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整风,就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是以苏联发生“朱可夫事件”为契机,防止中国军队出现“朱可夫”式的人物,在军队中要杀一儆百,重新洗牌。在这种气氛下,粟裕自然成了出头的椽子,被反了“个人主义”。彭德怀开始整粟裕既是执行上意,又是自己泄愤,这个是需要注意的。然而毛泽东更大的意图并不在粟裕身上。后来在林彪向毛报告并建议后,会议主题转向了“反教条主义”,把刘伯承、肖克等人也拉了出来,一举撸下来一批军中将领。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也倒了霉,再次倒下一批将领。归到底,他们倒台的原因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就看毛泽东在会上评价刘伯承历史功过的一段话吧:“伯承身上的旧军阀习气就完全没有了吗?当着他的面我也要说,我看还是有的。他一到苏区,就和‘洋大人’搞在一块儿,军事上完全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那一套。抗战时期,好一点。解放战争初期,特别是进了大别山,也不行。办了军事学院,好为人师,搞起了老本行教条主义,莫误人子弟哟。”这里有多少实事求是的东西呢?难道只为达到某种目的?

当时军队的一帮老总对粟裕批得很厉害,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都很积极。陈毅还说粟裕为人“阴”,必须“脱裤子”。话说陈粟当年是一面旗帜,进城后却少有往来,尽管陈毅夫妇逝世后两家还成了儿女亲家。不过,在当年的党内体制下,要是批判某个人,他以前的领导同僚们就必须表现出更加激烈的批判态度,否则就有“反党集团”的嫌疑呀。陈老总高调批粟,客观上也是不得不然吧。谁让他们是“陈粟”呢?粟裕后来说过一句掏心的话:“陈老总关键的时候还是陈军长。”

有意思的是,饶漱石当年也认为粟裕为人比较阴,不宜共事。1952年初饶奉调进京时,非常不满,当面向毛泽东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就是为何要用粟裕陪我进京的方式调京。看来粟大将在这点上自身还是需要检讨一下的。

军委扩大会议后,粟裕去了军科院,当了有名无权的副院长。还有人通知他,不要过问军队的事。不过塞翁失马,粟裕早早下台,也躲开了日后多年的政治风浪。文革初期时林彪照顾了一下他,文革后期在周恩来提携下粟裕还一度在军中有了实权。

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苏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形势非常紧张。北京军区有人找了粟裕,要他拿一份北方边境的防御计划。粟裕经过一番调查,还真给搞了出来,并得到了总参的认可。

说起当年的中苏军事对峙,两个字:危险,三个字:真危险!

1970年代苏军在亚洲地区的部署是:中苏边境东部,远东军区3个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共1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2个空降突击旅;后贝加尔军区3个集团军,共10个摩步师、3个坦克师;西伯利亚军区5个摩步师,驻蒙苏军3个摩步师、2个坦克师。中苏边境西部,中亚军区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土耳其斯坦军区5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1个空降师。陆军共计59个师,总兵力127万、坦克14300辆、飞机4200架。其中有45个师靠近中苏边境,共计67.5万人。

驻亚洲空军拥有各型飞机约2500架,其中作战机约2000架,人数约10.2万人。

太平洋舰队拥有各型舰艇420艘、排水量100多万吨,其中主要作战舰艇172艘、潜射弹道导弹342枚、海军飞机406架,海军人数约13万人。

战略火箭军拥有洲际导弹492枚、中程导弹165枚,有洲际导弹基地14个、中程导弹基地21个组成,人数约12万人。

如果中苏开战,苏军还会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迅速调运兵员和物资,向中苏边境地区再增加50~60个陆军师,兵力火力规模真是非常吓人。

苏军1个坦克师编制3个坦克团、1个摩步团,有325辆主战坦克。战斗起来,还有大量先进火炮和空军的支援。其以T-62、T-64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根本不是只拥有陈旧的轻型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军队所能抵挡的。

日本人曾写过一部政治幻想小说《明斯克号出击》,想像了苏联同时向中国和日本开战的可怕景象。当然,现在那曾令人谈虎色变的明斯克号航母已成了深圳的一个主题公园。

战争打起来,苏军最有可能由四个方向发起进攻:

一.东北方向
因为有当年闪击关东军的经验,苏军对东北的地形较为熟悉,非常可能依然采取当年的战略。远东军区从松花江和牡丹江两个方向进攻,分向南北满攻击;后贝加尔军区的合成机械化集团军直出大兴安岭,沿多伦、赤峰、锦州突进,切断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各部向心突击,一举全歼沈阳军区所属6个野战军和4个坦克师。

二.内蒙方向
这是最危险的方向,因为是草原沙漠,无险可守,且离北京太近。以驻蒙苏军为主,加强地空力量,2个机械化集团军并肩突进,以中国军队当年薄弱的反坦克武器是绝难挡住机械化苏军的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突击的。北京基本上守不住,又不能破坏古都,只能放弃,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退向内地建立临时指挥中心。北京军区8个野战军和4个坦克师坚守燕山山脉和长城一线,掩护中央撤退。

三.新疆方向
这是次要攻击方向。新疆地区苏军也是很熟悉的,地势开阔,沙漠、戈壁纵横,适合机械化兵团突击。新疆军区6个步兵师加1个炮兵师是难以建立稳固防线的,估计会且战且退,与兰州军区3个野战军、1个坦克师会合,在兰州至西安一带建立防线。

四.渤海湾方向
苏军太平洋舰队分向威海和旅顺攻击,夺取登陆点,然后直逼塘沽,配合陆军切断东北和华北联系并夺取北京。济南军区的26军、67军和北京军区的66军要联手守住渤海湾防线,不得已时退到山区进行抵抗。

另外,苏军会以部分舰艇和空军向华东地区进行骚扰,阻止中国军队北援,破坏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纵深腹地。

战争一旦开始,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只能是依托高山密林与沙漠戈壁进行节节阻滞,争取时间集结反击力量和进行全国总动员。三北部队虽也有9个坦克师和若干坦克团,但都是仿制苏联T-54的59式坦克,防护及火力都远不如苏军的T-62和T-64坦克。3个月内,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都有可能丢掉。38军、27军、63军、66军、26军等华北中国军队会依托山西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鲁中山区进行坚守。一旦燕山失守,苏军机械化兵团便会漫过华北平原,直抵河南、湖北、安徽的大别山、伏牛山一线。再往前走就是山区和水网平原,机械化部队不好机动;成都军区13军和50军北调,与兰州军区19军、21军、47军守住秦岭至关中一线;以54军、43军为首的预备队出动,在秦岭至大别山、淮河一带建立防线,寻机反击。在苏军占领区,以大量的生产建设兵团、民兵、没有撤下来的正规军组成游击队,向苏军实施袭击骚扰,进行“人民战争”。

中苏大战,必然是一场总体战。苏军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是难以持久的。况且苏联的战略重点是欧洲,无法在中国投入更多的人力,吃不下中国。中国只要挡住苏军的第一次打击,把战争拖下去,就能迎来转机。而且国际上也会有变化的,美国会有行动,苏联不能不顾忌美国。但是,战端一开,中国必然会在人民生命及物质财产上遭受巨大的损失,这是无法避免的。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国避免了1969年以后的苏联军事打击,怎么说也是幸运的。

回到粟大将这边。主席逝世以后,华国锋、叶帅等粉碎“四人帮”,粟裕等人是重要的军内依靠力量,这点上后来不太宣传粟裕,实是功不可没。晚年的粟裕,身体非常不好,又把给自己平反当作大事,几次三番向中央申诉,最后没有在有生之年解决,真是非常遗憾。不过,相比刘帅也仅是在其逝世后的悼词中体现了为58年事情平反的中央精神,粟裕大张旗鼓的要求也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呢?反正笔者认为,粟总有点过于爱惜羽毛。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大将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据其夫人楚青回忆,其逝世过程还有医疗事故嫌疑,令人郁闷呢。
传说中的毛泽东,有木有?可不可以有?
先生可否列举参考史料、书目?
原创吧

不及时给他平反,也是有点顾忌他功高震主
楼主想把每个人都黑一遍么?内容不夹私货可以不?!
老沈你个老匹夫,没想到你这么阴险狡诈,就像某超大网友给我说的:老沈这个人不行,为什么版主不待见他,这个人私货太多!
爱惜羽毛一说有点过了,本来就批错了,要求平反有什么不对。看看那批将帅到最后有几个没被平反,连陈光这样的都能平反,何况粟裕这样的问题。粟之所以抗争还有个原因就是在有生之年,军委没能发挥他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将其束之高阁
  虽有不世战功,但毕竟是人,没有缺点那是不可能的,不算黑
加了太多自己的东西(评论),当小说看不错……
是人都有缺点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腾代远大粟三岁缺只高一年级,是亮点。。
不错,作者不单熟军务,也通政治。
建国之后,高级将领之间的互相残害,既有政治上的复杂背景,也有人性上的简单原因: 嫉妒。
珍视自己的身份和名誉怎么可以说过于爱惜羽毛呢?
围观看热闹,不过有一个人始终绕不过去,不多说
楼主哪弄的那么吊开国将帅系列,建国后内斗的部分笔墨颇多,用心良苦呦。
设计师要夺淮海的功,肯定是要打压真正的军前主将
腾代远大粟三岁缺只高一年级,是亮点。。
你是来卖萌的吗 同一个班里差三岁都很正常 何况高一级的
仗打得在好可惜既莫名其妙不受186待见被打压【传闻粟裕靠的大腿是胡服】
等286上台又因为淮海战役功劳被打压 倒霉蛋。。。。。
没有收复台湾,一大遗憾啊
老沈你个老匹夫,没想到你这么阴险狡诈,就像某超大网友给我说的:老沈这个人不行,为什么版主不待见他,这 ...
看文章找黑点系列
原创吧

不及时给他平反,也是有点顾忌他功高震主
哪呢?淮海战役的天功都给总设计师贪去了,怎么能平反呢
  文章很长,看的累。
知道得真多啊。
看历史,感觉粟大将是政治小白。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看历史,感觉粟大将是政治小白。
军事满分,政治确实不及格。连他自己都说,没经历过党内斗争,这是必修课啊。但是说粟总阴,的确是三人成虎了。
济南战役,粟裕只是名义上的指挥。老毛钦点,许世友操刀。
文章很长,看的累。
这样的好文章才有嚼劲啊。
济南战役,粟裕只是名义上的指挥。老毛钦点,许世友操刀。
你是来卖萌的吧?
你是来卖萌的吧?
说错但批无妨。
看文章找黑点系列
不是找黑点,而是沈听雪有这个问题,写历史人物不主要写其业务,而是在其政治思想上着力甚大,甚至代人思考,引人思考、揣测人性阴暗面。而这一切都没有事实支持。
传说中的毛泽东,有木有?可不可以有?
老毛就应该被抹黑,抹黑他是一种啥改不了那啥的纯傻B行为,是按老毛的“粉身碎骨”指示在办,应该多支持,我就非常支持楼主,真心实意的支持。
是人都会有缺点,能有这样的战绩就很不错了。
终极赌王 发表于 2015-2-23 07:44
老沈你个老匹夫,没想到你这么阴险狡诈,就像某超大网友给我说的:老沈这个人不行,为什么版主不待见他,这 ...
哪里不对说哪里,不用这么批判。
说错但批无妨。
什么是总指挥你知道吗?整个战役计划粟裕都安排好了,只是老毛喜欢许世友,一定要让他来摘这个头彩。许不来,粟裕换其他的纵队司令来指挥,一样可以。
什么是总指挥你知道吗?整个战役计划粟裕都安排好了,只是老毛喜欢许世友,一定要让他来摘这个头彩。许不 ...
历时不容假定。这么大的战役,粟裕还真做不了主。
粟裕是做不了主,需要中央批准。但是他的确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那知道许为何淮海被撇一边玩去了吗?
据说是“第十一位元帅”
不是找黑点,而是沈听雪有这个问题,写历史人物不主要写其业务,而是在其政治思想上着力甚大,甚至代人思 ...
能引人思考就很难得,就是好文章。任何文章都可以挑刺,但为挑刺而挑刺就不知其可也。
若实在瞧他不顺眼,you can you up?
不是找黑点,而是沈听雪有这个问题,写历史人物不主要写其业务,而是在其政治思想上着力甚大,甚至代人思 ...
在他面前不能提毛一提就炸毛。有个人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