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的粟大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14:44


1925年春,18岁的粟裕进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学校,在当时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在这里,粟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后加入了共青团。随那个时代共起伏,常德二师的左右两派斗争也很激烈,还发生过械斗等流血事件。在二师领导左派学生斗争的是位著名人物:3年后与彭德怀共同发动平江起义的滕代远,比粟裕大3岁高一年级。滕代远的资格可老,建军级别的,井冈山上的红4军副党代表,毛、朱、陈、彭、滕五大股东之一。后来左权在抗战中牺牲后,别人不好与彭德怀搭档,中央就派滕代远去接替了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职务,后来还主持了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非常可惜,1955年滕代远因转地方工作而没有授衔。林彪曾说过有一个人的资格可授元帅,指的就是滕代远。

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常德军警也发动了“敬日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粟裕的学校遭到了军警包围,他和同学们从下水道逃出校园,连夜乘火车逃到长沙,然后再转到武汉。在这里,粟裕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从此投笔从戎。

南昌起义的时候,粟裕所在的中队负责警卫江西大旅社,也就是周恩来等人所在的起义总指挥部。2007年时上映过一部电影《八月一日》,粟裕曾在片中两次出场。一次是在靶场上打枪不准,遭到军官训斥;另一次是警卫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当面挡住便装的周恩来和陈赓不让进去。陈赓当时还差点和粟裕动粗,两位未来的总长和副总长算是第一次照了面。

起义部队从南昌向广东进发,占领潮州后,粟裕所在的排留下看管物资仓库。不久从前方传来消息,起义军主力在汤坑受挫,后又遭到敌人重兵围攻,前途不明。粟裕等人也被迫撤出潮州,翻山越岭到达饶平。这时留守三河坝的第11军25师也在朱德率领下到了饶平,双方会合。很快敌人又围攻过来,朱德被迫率部向闽粤赣交界方向转移。在武平战斗中,粟裕第一次负伤,子弹从他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当即倒地。排长顾不了他,拿起他的驳壳枪就跑了。剧痛中的粟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跟上部队。他挣扎着滚下山坡,又向路上爬去。好在后边来了几名起义军士兵,搀扶着粟裕跟上了部队。

因连续战败,士气低落,部队在行军途中失散严重。到了江西大庾时,25师起初的2500多人只剩下800多人,师和团的架子也散了,主要干部仅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在这里,朱德主持对剩下的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以原25师为基础编为第1、第4两个步兵支队,其中原73团编为第1支队,原75团编为第4支队,共有9个连队。这两个支队的前身都来源于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战斗力很强,成为了宝贵的革命种子。粟裕被从班长直接提升为了5连政治指导员。当时的2连连长,就是林彪。20多年后,就是这两个人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一一消灭,气得委员长吐血痛哭。

随朱德、陈毅、王尔琢转战湘粤赣时,粟裕先后调任第5纵队第2支队2连指导员、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5连党代表,和林彪一同在战斗中成长。1928年4月上了井冈山后,粟裕又调任红4军28团3连连长。在1928年6月的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指挥出色,率领3名战士俘虏了上百敌军,因而有了“青年战术家”之誉。不过,他的成长速度可远不及林彪。当林彪已成为了红4军主力团28团团长时,粟裕仍还是28团3连连长。在1929年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闽西途中,粟裕先后升为了红4军第1纵队1支队3大队党代表、2支队党代表,而此时林彪已成为了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1929年底,粟裕调任红4军特务支队政委,并参加了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见证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诞生。1930年2月,在富田一带与敌唐云山旅作战中,粟裕被一发迫击炮弹炸伤头部,因医疗条件所限,弹片留在颅内一直未能取出。结果粟裕从此落下了头痛病的根子,后来每当战事紧张时就要犯。淮海战役中,粟裕头痛得就不得不戴上健脑器指挥作战。缠绕了他半生的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也都拜这块弹片所赐。直到粟裕逝世后,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了这块弹片。

1930年6月组成红一军团时,粟裕去了红12军任第5支队支队长,当时的军长是伍中豪。这位名气很大,曾经考入过北京大学文学院,又是黄埔四期毕业,为毛泽东手下的“四骁将”之一。伍中豪文武全才,与毛泽东关系好,毛平时亲昵地称他为“豪子”。还在井冈山时,南昌起义余部以红28团为主力,秋收起义余部就以红31团为主力,伍中豪当仁不让成了31团团长。红28团善攻,红31团则善守,一时互为瑜亮。在井冈山遭到国民党军重兵“会剿”时,伍中豪力主下山向赣南发展。对此,毛泽东于一年多后还有夸赞:“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在萧克的回忆录中,一直称伍中豪是当时与林彪齐名的青年战将。林彪是红28团团长时,他是红31团团长;林彪是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时,他是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林彪是红一军团红4军军长时,他是红一军团红12军军长。在行军作战余暇,伍中豪一好喝酒,二好吟诗唱和。他和原红4军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曾是一对诗友,可惜袁崇全成了叛徒,害得王尔琢团长丢了性命。后来朱德曾表示过,如果伍中豪不牺牲,自己在担任中革军委主席后,他将是接任红一军团总指挥的合适人选。然而伍中豪因肺病休养了几个月,刚刚病愈就奉毛泽东的命令带补充兵员是支援攻打长沙。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到赣西南各县调集独立团,途经江西安福县时遭到当地民团袭击,伍中豪力战不屈牺牲,时年27岁。彭德怀闻讯后大怒,立即派兵将这股民团剿灭,并由谭震林亲自操刀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斩首。据说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也悲痛不已,几天都没出门。在2000年后中央军委组织编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伍中豪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可见评价之高。

1930年冬,粟裕调到红22军担任了红65师师长,而军长就是陈毅。这两位日后被称为“陈粟”的著名搭档,至此才有缘接近。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粟裕几次调职,但都是师长。直到1932年2月,粟裕才升为红4军参谋长,军长则是林彪。不久,林彪接替朱德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成为了著名的“红军之鹰”。后来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10军调入中央苏区,重新组建了红11军,粟裕又被调去担任该军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粟裕协助军长周建屏、政委萧劲光指挥部队佯动迷惑敌人,为方面军主力取得黄陂、草台冈大捷创造了宝贵战机。不久,粟裕在硝石战斗中左臂负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伤愈出院后,粟裕被调到新成立的红七军团担任了参谋长兼红20师师长。时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是寻淮洲,年仅21岁,少年才俊,17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作战勇猛,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军团政委则是未来的开国大将萧劲光,晕船的“终身海军司令”。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因黎川失守,萧劲光被撤销军团政委职务,送交军事裁判所审判。红七军团政委换成了乐少华,此人曾在苏联留过学,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年轻气盛,谁也不放在眼里。到了红七军团后,乐少华看不起军团长寻淮洲,蔑称他为“寻矮子”,又动辄搞惩罚措施,闹得军团内的气氛非常压抑。

因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中央红军没有打退国民党军的围剿,不得不放弃苏区准备长征。为此,李德、博古、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进行了周密策划。为了做到声东击西,使红军主力能安全转移,“三人团”决定派出一支部队率先东征,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当时中央红军共辖有7个军团10万部队,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是主力部队,战斗力强,不宜分散;红八军团为新组建,新兵多,战斗力较差;而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又担负了先行西征探路的任务。这样,东征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红七军团。为了师出有名,红七军团对外则称为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东征。该部东渡闽江,占领水口,直取福州,逼得国民党军不得不调动兵力过来围剿,客观上减轻了苏区红军主力的压力。红七军团全军不过6000余人,出发时还随行携带了160万份要在沿途散发的宣传品,足足捆成了500多副担子,费去了挑运人员2000多人,使战斗人员只剩4000余人。在连续转战中,伤亡很大,疲惫不堪,又因士气低落而逃散严重。更糟糕的是,军团长寻淮洲用兵机断专权,而政委乐少华和政治部主任刘英坚持执行中央命令不打折扣,军团会议上经常发生争吵,弄得指挥上也犹豫不决。粟裕虽急在心上,却帮不了多少忙。历时经近4个月的艰苦转战,红七军团终于突围到了方志敏等人建立的闽浙赣苏区,此时全军团减员已达一半。奉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新红10军合并组成红十军团,原新红10军军长刘畴西被任命为红十军团军团长,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本来红七军团中的19师就是以原老红10军为基础组建的,现在新老10军合编当然是大喜事,然而组织上却出了关门主义。在新成立的军团指挥体系中,军团长刘畴西是黄埔一期学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赴苏联学习过军事。他在战斗中失去过一条胳膊,为人沉默寡言;乐少华和粟裕则职务未动;比较不公平的是对寻淮洲,唯独将他从军团长职位上撤下来任了红19师师长。刘畴西在中央苏区时最高军职是师长,来闽浙赣苏区任军长时间也不长,缺乏独立领军的出色战绩。而乐少华对军事较生疏,却以政治正确自居,容不得不同意见。寻淮洲身经百战长于军事,但无法干预军团指挥。这个指挥班子在组建之初就已矛盾重重。

果然,在随后的浙西谭家桥伏击战中就出了岔子。因军事部署失误,红十军团没能在有利的地形下歼灭国民党军王耀武部补充第1旅,反而遭到了敌人的重创,不得不撤围而去。寻淮洲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在送往茂林医院的途中因山路颠簸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导致失血过多,于第二天牺牲,年仅22岁。死前寻淮洲恨恨地说:“死我是不怕的,不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汉奸手里,我痛心啊!”方志敏命人将寻淮洲就地埋藏,并作了记号。后来国民党军根据红军俘虏的供词掘出了寻淮洲的遗体,将其头颅割下向上请功,一时大加宣传。解放后,党和政府重建了寻淮洲的陵墓,并由朱德元帅亲自作了碑序。14年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包围山东省会济南,提出的口号就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可见对当年谭家桥之败是如何的刻骨铭心。

失去了寻淮洲后,红十军团更是进退失序,一误再误。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虽极富政治韬略,但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擅长,难以在关键时刻下决心把握住战机。60年后,方志敏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这与他当年的历史表现是不相称的。还是毛泽东慧眼独具,他曾经把方志敏、彭湃、瞿秋白三人评价为“我党内完全不懂军事的三个领袖”。



1925年春,18岁的粟裕进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学校,在当时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在这里,粟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后加入了共青团。随那个时代共起伏,常德二师的左右两派斗争也很激烈,还发生过械斗等流血事件。在二师领导左派学生斗争的是位著名人物:3年后与彭德怀共同发动平江起义的滕代远,比粟裕大3岁高一年级。滕代远的资格可老,建军级别的,井冈山上的红4军副党代表,毛、朱、陈、彭、滕五大股东之一。后来左权在抗战中牺牲后,别人不好与彭德怀搭档,中央就派滕代远去接替了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职务,后来还主持了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非常可惜,1955年滕代远因转地方工作而没有授衔。林彪曾说过有一个人的资格可授元帅,指的就是滕代远。

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常德军警也发动了“敬日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粟裕的学校遭到了军警包围,他和同学们从下水道逃出校园,连夜乘火车逃到长沙,然后再转到武汉。在这里,粟裕加入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从此投笔从戎。

南昌起义的时候,粟裕所在的中队负责警卫江西大旅社,也就是周恩来等人所在的起义总指挥部。2007年时上映过一部电影《八月一日》,粟裕曾在片中两次出场。一次是在靶场上打枪不准,遭到军官训斥;另一次是警卫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当面挡住便装的周恩来和陈赓不让进去。陈赓当时还差点和粟裕动粗,两位未来的总长和副总长算是第一次照了面。

起义部队从南昌向广东进发,占领潮州后,粟裕所在的排留下看管物资仓库。不久从前方传来消息,起义军主力在汤坑受挫,后又遭到敌人重兵围攻,前途不明。粟裕等人也被迫撤出潮州,翻山越岭到达饶平。这时留守三河坝的第11军25师也在朱德率领下到了饶平,双方会合。很快敌人又围攻过来,朱德被迫率部向闽粤赣交界方向转移。在武平战斗中,粟裕第一次负伤,子弹从他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当即倒地。排长顾不了他,拿起他的驳壳枪就跑了。剧痛中的粟裕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跟上部队。他挣扎着滚下山坡,又向路上爬去。好在后边来了几名起义军士兵,搀扶着粟裕跟上了部队。

因连续战败,士气低落,部队在行军途中失散严重。到了江西大庾时,25师起初的2500多人只剩下800多人,师和团的架子也散了,主要干部仅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在这里,朱德主持对剩下的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以原25师为基础编为第1、第4两个步兵支队,其中原73团编为第1支队,原75团编为第4支队,共有9个连队。这两个支队的前身都来源于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战斗力很强,成为了宝贵的革命种子。粟裕被从班长直接提升为了5连政治指导员。当时的2连连长,就是林彪。20多年后,就是这两个人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一一消灭,气得委员长吐血痛哭。

随朱德、陈毅、王尔琢转战湘粤赣时,粟裕先后调任第5纵队第2支队2连指导员、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5连党代表,和林彪一同在战斗中成长。1928年4月上了井冈山后,粟裕又调任红4军28团3连连长。在1928年6月的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指挥出色,率领3名战士俘虏了上百敌军,因而有了“青年战术家”之誉。不过,他的成长速度可远不及林彪。当林彪已成为了红4军主力团28团团长时,粟裕仍还是28团3连连长。在1929年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闽西途中,粟裕先后升为了红4军第1纵队1支队3大队党代表、2支队党代表,而此时林彪已成为了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1929年底,粟裕调任红4军特务支队政委,并参加了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见证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诞生。1930年2月,在富田一带与敌唐云山旅作战中,粟裕被一发迫击炮弹炸伤头部,因医疗条件所限,弹片留在颅内一直未能取出。结果粟裕从此落下了头痛病的根子,后来每当战事紧张时就要犯。淮海战役中,粟裕头痛得就不得不戴上健脑器指挥作战。缠绕了他半生的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也都拜这块弹片所赐。直到粟裕逝世后,才从他的骨灰中找到了这块弹片。

1930年6月组成红一军团时,粟裕去了红12军任第5支队支队长,当时的军长是伍中豪。这位名气很大,曾经考入过北京大学文学院,又是黄埔四期毕业,为毛泽东手下的“四骁将”之一。伍中豪文武全才,与毛泽东关系好,毛平时亲昵地称他为“豪子”。还在井冈山时,南昌起义余部以红28团为主力,秋收起义余部就以红31团为主力,伍中豪当仁不让成了31团团长。红28团善攻,红31团则善守,一时互为瑜亮。在井冈山遭到国民党军重兵“会剿”时,伍中豪力主下山向赣南发展。对此,毛泽东于一年多后还有夸赞:“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在萧克的回忆录中,一直称伍中豪是当时与林彪齐名的青年战将。林彪是红28团团长时,他是红31团团长;林彪是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时,他是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林彪是红一军团红4军军长时,他是红一军团红12军军长。在行军作战余暇,伍中豪一好喝酒,二好吟诗唱和。他和原红4军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曾是一对诗友,可惜袁崇全成了叛徒,害得王尔琢团长丢了性命。后来朱德曾表示过,如果伍中豪不牺牲,自己在担任中革军委主席后,他将是接任红一军团总指挥的合适人选。然而伍中豪因肺病休养了几个月,刚刚病愈就奉毛泽东的命令带补充兵员是支援攻打长沙。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到赣西南各县调集独立团,途经江西安福县时遭到当地民团袭击,伍中豪力战不屈牺牲,时年27岁。彭德怀闻讯后大怒,立即派兵将这股民团剿灭,并由谭震林亲自操刀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斩首。据说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也悲痛不已,几天都没出门。在2000年后中央军委组织编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伍中豪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可见评价之高。

1930年冬,粟裕调到红22军担任了红65师师长,而军长就是陈毅。这两位日后被称为“陈粟”的著名搭档,至此才有缘接近。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粟裕几次调职,但都是师长。直到1932年2月,粟裕才升为红4军参谋长,军长则是林彪。不久,林彪接替朱德担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成为了著名的“红军之鹰”。后来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10军调入中央苏区,重新组建了红11军,粟裕又被调去担任该军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粟裕协助军长周建屏、政委萧劲光指挥部队佯动迷惑敌人,为方面军主力取得黄陂、草台冈大捷创造了宝贵战机。不久,粟裕在硝石战斗中左臂负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伤愈出院后,粟裕被调到新成立的红七军团担任了参谋长兼红20师师长。时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是寻淮洲,年仅21岁,少年才俊,17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作战勇猛,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军团政委则是未来的开国大将萧劲光,晕船的“终身海军司令”。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因黎川失守,萧劲光被撤销军团政委职务,送交军事裁判所审判。红七军团政委换成了乐少华,此人曾在苏联留过学,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年轻气盛,谁也不放在眼里。到了红七军团后,乐少华看不起军团长寻淮洲,蔑称他为“寻矮子”,又动辄搞惩罚措施,闹得军团内的气氛非常压抑。

因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中央红军没有打退国民党军的围剿,不得不放弃苏区准备长征。为此,李德、博古、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进行了周密策划。为了做到声东击西,使红军主力能安全转移,“三人团”决定派出一支部队率先东征,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当时中央红军共辖有7个军团10万部队,其中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是主力部队,战斗力强,不宜分散;红八军团为新组建,新兵多,战斗力较差;而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又担负了先行西征探路的任务。这样,东征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红七军团。为了师出有名,红七军团对外则称为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东征。该部东渡闽江,占领水口,直取福州,逼得国民党军不得不调动兵力过来围剿,客观上减轻了苏区红军主力的压力。红七军团全军不过6000余人,出发时还随行携带了160万份要在沿途散发的宣传品,足足捆成了500多副担子,费去了挑运人员2000多人,使战斗人员只剩4000余人。在连续转战中,伤亡很大,疲惫不堪,又因士气低落而逃散严重。更糟糕的是,军团长寻淮洲用兵机断专权,而政委乐少华和政治部主任刘英坚持执行中央命令不打折扣,军团会议上经常发生争吵,弄得指挥上也犹豫不决。粟裕虽急在心上,却帮不了多少忙。历时经近4个月的艰苦转战,红七军团终于突围到了方志敏等人建立的闽浙赣苏区,此时全军团减员已达一半。奉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新红10军合并组成红十军团,原新红10军军长刘畴西被任命为红十军团军团长,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本来红七军团中的19师就是以原老红10军为基础组建的,现在新老10军合编当然是大喜事,然而组织上却出了关门主义。在新成立的军团指挥体系中,军团长刘畴西是黄埔一期学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赴苏联学习过军事。他在战斗中失去过一条胳膊,为人沉默寡言;乐少华和粟裕则职务未动;比较不公平的是对寻淮洲,唯独将他从军团长职位上撤下来任了红19师师长。刘畴西在中央苏区时最高军职是师长,来闽浙赣苏区任军长时间也不长,缺乏独立领军的出色战绩。而乐少华对军事较生疏,却以政治正确自居,容不得不同意见。寻淮洲身经百战长于军事,但无法干预军团指挥。这个指挥班子在组建之初就已矛盾重重。

果然,在随后的浙西谭家桥伏击战中就出了岔子。因军事部署失误,红十军团没能在有利的地形下歼灭国民党军王耀武部补充第1旅,反而遭到了敌人的重创,不得不撤围而去。寻淮洲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在送往茂林医院的途中因山路颠簸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导致失血过多,于第二天牺牲,年仅22岁。死前寻淮洲恨恨地说:“死我是不怕的,不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汉奸手里,我痛心啊!”方志敏命人将寻淮洲就地埋藏,并作了记号。后来国民党军根据红军俘虏的供词掘出了寻淮洲的遗体,将其头颅割下向上请功,一时大加宣传。解放后,党和政府重建了寻淮洲的陵墓,并由朱德元帅亲自作了碑序。14年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包围山东省会济南,提出的口号就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可见对当年谭家桥之败是如何的刻骨铭心。

失去了寻淮洲后,红十军团更是进退失序,一误再误。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闽浙赣苏区创始人方志敏虽极富政治韬略,但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擅长,难以在关键时刻下决心把握住战机。60年后,方志敏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这与他当年的历史表现是不相称的。还是毛泽东慧眼独具,他曾经把方志敏、彭湃、瞿秋白三人评价为“我党内完全不懂军事的三个领袖”。

1935年1月,红十军团终于在国民党重兵围堵下遭到失败。方志敏和粟裕带领红19师余部800余人先冲出了包围,军团长刘畴西率军团主力却没有跟上来。责任感极重的方志敏放心不下,让粟裕及负伤的乐少华、刘英等带人先走,自己回去接应大部队。粟裕等带队连夜疾行,抢先一步冲破了国民党军在童家坊至暖水湾一线设置的封锁线,终于抵达了赣东北苏区。粟裕等人在此等了4天,仍不见大部队跟上来,而远处持续了几天的枪炮声也渐渐停息了,知道大势不妙,只好洒泪挥别,继续前行。

那边红十军团主力已只剩2000余人,被围在了方圆仅15里左右的怀玉山地区。因刘畴西指挥犹疑不决,最终失去了突围的希望。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中,国民党军逐山逐垅进行搜剿,不断搜出打死冻馁交加的红军官兵。后来国军干脆就放起火来,跟着火势搜剿。就这样,红20师参谋长王如痴被搜出来了,红21师师长胡天桃被搜出来了,原红10军参谋长曹仰山被搜出来了,彭杨陆军学校校长彭干臣牺牲了……。1月27日,冻饿交加的刘畴西昏倒在程家湾附近,也被搜出。刘畴西被押到搜剿军指挥部,总指挥俞济时和他是黄埔一期的同学,但俞连顿饱饭热水都没给他。后来黄维还奚落俞济时:大家都是同学,你也真不地道!

面对如此惨景,方志敏痛苦万分。他怀着生的信念,不分昼夜地爬山越岭,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支撑,希望能闯出一条生路来。此时国民党军已搜山近一个月,也是冻累交加,疲惫不堪。搜剿指挥部认为清剿任务已基本完成,方志敏可能已突围,要求撤回休整。就在这时,方志敏的警卫员魏长发叛变告密,在南昌的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说方志敏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军休整者杀无赦。就这样,国民党军再次加大了搜山的力度,一树一草地逐层搜索。1月29日傍晚,方志敏在德兴与玉山交界的垅首村被两个国民党兵搜出。同一天,中央红军开始一渡赤水。

2月2日,方志敏等人被押到南昌。他们受到了酷刑对待,但始终信仰不变。蒋介石亲自来劝降,也被方志敏回绝。在6个月的铁窗生活中,方志敏积极鼓励狱中难友团结起来和敌人斗争,并争取看守的同情准备越狱。他借着敌人要他写供状的机会,分秒必争的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6篇文章。

当时社会各界强烈要求蒋介石释放方志敏等人,宋庆龄、何香凝等人连续给蒋去电。为防夜长梦多,蒋介石电令将方志敏一干人秘密处决。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在南昌赣江下沙窝被秘密杀害。方志敏时年36岁。一脸正气的何政军曾在电视剧《方志敏》中饰演过方志敏,最后诀别的一幕,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被押出监狱时向方志敏挥手:“志敏,我们先走一步了……”相当感人。

曾经轰轰烈烈赣东北红军和红七军团就这样失败了。朱德后来评价说:“编成一个军团,不编不垮,一编正规战打不成,游击战也打不成。”这是红军战史上的一个重大教训。粟裕和刘英等人突围出去后,很快再起武装,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闽浙边坚持游击战争,吸引牵制了大量敌人。刘英是个坚定的革命者,担任了红军挺进师的政委。然而因为山头主义因素,他和粟裕、叶飞等人一度闹得离心离德,甚至兵戎相见,错杀了自己的同志,还搞出了著名的“南阳事件”。抗战爆发后,粟裕、叶飞等率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成新四军北上,刘英留在浙江省委工作。1939年初,他在浙江温州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遭到秘密杀害。就是这样,伍中豪、寻淮洲、方志敏、刘英等老领导和战友相继牺牲,革命人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粟裕是幸存者,他看到了最后的胜利。

乐少华这个人值得一说。在突围到了闽浙赣苏区后,乐少华因伤重离队转去了上海治疗。1936年8月,伤愈后的乐少华去了陕北,先后在组织干部和军工生产岗位任职。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东北主持军工生产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只能用炸药包、爆破筒和手榴弹打坦克,伤亡很大。在乐少华主持下,东北的军区企业根据缴获的美制新型M20式88.9毫米火箭筒,仿制出了51式90毫米火箭筒装备给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少华的夫人叫浦代英,其有个妹妹叫浦琼英,后改名卓琳,就是邓小平的夫人。原来乐少华和总设计师还是连襟关系。不过,在那个时代,这种亲属关系在党内不但不能成为保护伞,反而要极力回避。就如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不能免于大姐浦熙修被打成“右派”一样,卓琳也救不了姐姐浦代英的场。1952年初,乐少华在三反运动中被怀疑有严重违法乱纪问题,遭到了高岗主持的东北局严厉追究。他性子烈,竟愤而自杀。1980年,中央对乐少华的问题进行重新审查,终于为他平反昭雪。

在红军时期,粟裕虽然先后当过师、军、军团干部,但独立领军的机会少,创造的辉煌战绩也少,因此名气远逊于当年同在井冈山斗争的彭德怀、林彪、陈毅、萧克等战友,连牺牲了的伍中豪、黄公略、寻淮洲、董振堂等人也比不上。要到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才崭露头角,终于大踏步成长起来。
方志敏~挺可惜的,不过他的性格太不武断了和项英有点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