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新译新解 第五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2:17:50
                                                           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就像管理小部队一样有效,靠的是严密的组织编制;攻打大部队就像攻打小部队一样奏效,靠的是高效的指挥系统;可以让全军众将士处在必然受到敌人猛烈攻击的情况下也不会被打败,靠的是合理的兵力部署;军队所到之处,就好像用石头砸鸡蛋那样所向披靡,靠的是了解敌方的强弱所在。
译文说明:
       “分数”直译为“划分数量”。
       “形名”直译为“形成固定名号”,也就是统一号令。
       “奇正”直译为“奇兵和正兵的部署”。
       “兵之所加”可变为“兵加之所”直译为“军队投放到的地方”。“加”指加上,放到上面。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我的译文】一般的作战,总是用主力正面迎战,用奇兵巧妙取胜。所以,善于使出奇兵的人,他的用兵方法,像天地那样没有尽头,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落而又升,这是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这是四季的更替。音阶不过五个,但五音的组合变化是听不完的;色素不过五种,但五色素的组合变化是看不完的;味道不过五样,但五味的组合变化是尝不尽的。战场态势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的组合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的无头无尾,谁能穷尽它呢?
译文说明: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直译为“五音的组合变化是不可能尽听的”,“胜”指尽,完,全。
      “如循环之无端”直译为“就像圆环的无端头无端尾”。“端”指物体表面的突出物。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我的译文】汹涌水流的迅猛撞击,致使石块漂浮,是因为水流的强大冲击力造成的;猛禽的快速扑击,致使猎物死伤,是因为猛禽发力的时机控制得精准实现的。所以,善于打仗的一方,他们进攻时产成的冲击力、破坏力是非常凶险的,可谓势如破竹;他们发力的时机是瞬间精准的,可谓一击毙命。积聚的强大力量就像张满的弓弩,瞬间的发力时机就像扣动扳机。
译文说明:
      本处的翻译是首创,现在书籍的翻译基本都泛泛而谈,没有这样译到位的。
      “势”指能量,惯性,力。
      “节”指节骨眼,关键,时机。
      “短”指短促,瞬间。
      “发”指引发,扣动。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我的译文】战场情况杂乱不堪,战斗混乱,但要控制我军不能混乱;战场形势模糊不清,只要我军兵力部署周全就不可能被打败。
译文说明:
      “纷纷纭纭”指杂乱。
      “浑浑沌沌”指模糊。
     “形”指兵力,与上篇合。
     “圆”指圆满,周全。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我的译文】敌方的混乱是由于我方的严整造成的,敌方的怯懦是由于我方的勇敢造成的,敌方的弱小是由于我方的强大造成的。严整还是混乱,取决于组织;勇敢还是怯懦,取决于气势;强大还是弱小,取决于实力。
译文说明: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可变为“乱于治生,怯于勇生,弱于强生”,直译为“混乱由严整产生,怯懦由勇敢产生,弱小由强大产生”,但这实在不合逻辑,关键缺少主体,加上敌我各方后,逻辑就合理了,没有比较就无谓治乱,勇怯,强弱。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我的译文】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一方,向敌方显露自己的行踪,敌军必然尾随我军而来;给敌些好处,敌军必然来夺取它们。用小利去诱动敌军,再用强兵劲卒去伏击他们。
译文说明:
       “形之”直译为“向敌方示形”,“向敌方显示我方的身形”。
        “待”指等待,引申为伏击。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我的译文】所以,善于打仗的将帅,会通过营造强大的气势来寻求胜利,不会对属下过分苛求,因此,他们能够选用适当的人员去担任营造强大的气势。担任造势的人,他们是战士、勇士,就像滚动的圆木巨石一样,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圆木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会静止,放在高峻险陡的地方就会滚动;方形的结构就会静止,圆形的结构就会滚动。所以,   善于战斗的勇士们所造成的气势,就像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正滚落一样,无坚不嶊,这就是战力啊!
译文说明:
      本处的翻译是首创,现在书籍的翻译基本都无法与原文字字相扣,没有这样译到点的。翻译的重点就在于细节,译出细节,才能体会原文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前三个“势”指造势;最后一个“势”指战斗力,无坚不嶊的战斗力,与篇题合。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其核心是“人如木石”,这样“转”必然是形容词,指转动的,滚动的。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其核心是“人如圆石”,“势如石转”,所以“转”必然是名词,指转动,滚动。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从军事战术层面,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正军与奇兵组合运用的多样性以及奇兵的重要性;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三要素——组织、兵力、气势。从战术运用层面,重点阐述了通过造势来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方法。
                                                           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就像管理小部队一样有效,靠的是严密的组织编制;攻打大部队就像攻打小部队一样奏效,靠的是高效的指挥系统;可以让全军众将士处在必然受到敌人猛烈攻击的情况下也不会被打败,靠的是合理的兵力部署;军队所到之处,就好像用石头砸鸡蛋那样所向披靡,靠的是了解敌方的强弱所在。
译文说明:
       “分数”直译为“划分数量”。
       “形名”直译为“形成固定名号”,也就是统一号令。
       “奇正”直译为“奇兵和正兵的部署”。
       “兵之所加”可变为“兵加之所”直译为“军队投放到的地方”。“加”指加上,放到上面。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我的译文】一般的作战,总是用主力正面迎战,用奇兵巧妙取胜。所以,善于使出奇兵的人,他的用兵方法,像天地那样没有尽头,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落而又升,这是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这是四季的更替。音阶不过五个,但五音的组合变化是听不完的;色素不过五种,但五色素的组合变化是看不完的;味道不过五样,但五味的组合变化是尝不尽的。战场态势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的组合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的无头无尾,谁能穷尽它呢?
译文说明: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直译为“五音的组合变化是不可能尽听的”,“胜”指尽,完,全。
      “如循环之无端”直译为“就像圆环的无端头无端尾”。“端”指物体表面的突出物。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我的译文】汹涌水流的迅猛撞击,致使石块漂浮,是因为水流的强大冲击力造成的;猛禽的快速扑击,致使猎物死伤,是因为猛禽发力的时机控制得精准实现的。所以,善于打仗的一方,他们进攻时产成的冲击力、破坏力是非常凶险的,可谓势如破竹;他们发力的时机是瞬间精准的,可谓一击毙命。积聚的强大力量就像张满的弓弩,瞬间的发力时机就像扣动扳机。
译文说明:
      本处的翻译是首创,现在书籍的翻译基本都泛泛而谈,没有这样译到位的。
      “势”指能量,惯性,力。
      “节”指节骨眼,关键,时机。
      “短”指短促,瞬间。
      “发”指引发,扣动。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我的译文】战场情况杂乱不堪,战斗混乱,但要控制我军不能混乱;战场形势模糊不清,只要我军兵力部署周全就不可能被打败。
译文说明:
      “纷纷纭纭”指杂乱。
      “浑浑沌沌”指模糊。
     “形”指兵力,与上篇合。
     “圆”指圆满,周全。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我的译文】敌方的混乱是由于我方的严整造成的,敌方的怯懦是由于我方的勇敢造成的,敌方的弱小是由于我方的强大造成的。严整还是混乱,取决于组织;勇敢还是怯懦,取决于气势;强大还是弱小,取决于实力。
译文说明: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可变为“乱于治生,怯于勇生,弱于强生”,直译为“混乱由严整产生,怯懦由勇敢产生,弱小由强大产生”,但这实在不合逻辑,关键缺少主体,加上敌我各方后,逻辑就合理了,没有比较就无谓治乱,勇怯,强弱。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我的译文】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一方,向敌方显露自己的行踪,敌军必然尾随我军而来;给敌些好处,敌军必然来夺取它们。用小利去诱动敌军,再用强兵劲卒去伏击他们。
译文说明:
       “形之”直译为“向敌方示形”,“向敌方显示我方的身形”。
        “待”指等待,引申为伏击。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我的译文】所以,善于打仗的将帅,会通过营造强大的气势来寻求胜利,不会对属下过分苛求,因此,他们能够选用适当的人员去担任营造强大的气势。担任造势的人,他们是战士、勇士,就像滚动的圆木巨石一样,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圆木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会静止,放在高峻险陡的地方就会滚动;方形的结构就会静止,圆形的结构就会滚动。所以,   善于战斗的勇士们所造成的气势,就像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正滚落一样,无坚不嶊,这就是战力啊!
译文说明:
      本处的翻译是首创,现在书籍的翻译基本都无法与原文字字相扣,没有这样译到点的。翻译的重点就在于细节,译出细节,才能体会原文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前三个“势”指造势;最后一个“势”指战斗力,无坚不嶊的战斗力,与篇题合。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其核心是“人如木石”,这样“转”必然是形容词,指转动的,滚动的。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其核心是“人如圆石”,“势如石转”,所以“转”必然是名词,指转动,滚动。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从军事战术层面,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正军与奇兵组合运用的多样性以及奇兵的重要性;阐述了在实际作战时,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三要素——组织、兵力、气势。从战术运用层面,重点阐述了通过造势来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方法。
现在的其他书籍的大致译文如下:
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楼主,错误太多了。。。
不是拿本现代汉语字典就能翻古文的
你首先得去弄套大学文科教材《古代汉语》通读一遍
你才能避免一些纯粹是拍脑子的胡思乱想。。。
fangle 发表于 2016-5-14 00:07
楼主,错误太多了。。。
不是拿本现代汉语字典就能翻古文的
你首先得去弄套大学文科教材《古代汉语》通读 ...
举例几个吧!求求你了!我好想知道错在哪里!
形名就是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形是指实际的、具体的东西或者内容,名是指名称或者名义的、虚拟的或者概念的东西,形名连用是指方法的意思。另有曹操的解释解释是形指旌旗,名指金鼓,指代的是指挥方法。

形名可以理解为兵力运用方法。
乌良海 发表于 2016-5-14 01:06
形名就是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形是指实际的、具体的东西或者内容,名是指名称或者名义的、虚拟的或者概念的 ...
谢谢!只是理解的方式不同,我只是从词语的本意出发,意思不是差不多的吗?
fangle 发表于 2016-5-14 00:07
楼主,错误太多了。。。
不是拿本现代汉语字典就能翻古文的
你首先得去弄套大学文科教材《古代汉语》通读 ...
只会损人,肚量也太小了!
fangle 发表于 2016-5-14 00:07
楼主,错误太多了。。。
不是拿本现代汉语字典就能翻古文的
你首先得去弄套大学文科教材《古代汉语》通读 ...
怎么没有回音啊!看来,就是一只缩头乌龟!
只会损人,肚量也太小了!
古文翻译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你要想干得比人好,你得投入巨大精力

楼上有人举例你对“形名”的解释太扯
其实“形名”在先秦已经算常用概念
哪怕只通读墨法道三家的文献
就能找到大量的形名之辨
可见你基础有多薄,却认为自己能译出“新意”
外人看起来是很无语的
fangle 发表于 2016-5-14 14:21
古文翻译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你要想干得比人好,你得投入巨大精力
我翻译的目的,是让现代的人更容易理解。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古文。既然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还要拐弯抹角呢?别在这里装专家,没有自己主见的人,胸中墨水再多,又有何用?你翻一篇给我看看。
我翻译的目的,是让现代的人更容易理解。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古文。既然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还要 ...

为了更容易理解就乱翻?
形名=“形成统一的名号”=“统一号令”?

在先秦语境中
形是事实,是具体的言行
名是对事实的认知,是评价体系
形名连用表示对各种言行建立评判标准,就是赏罚清单!
你要意译,用“赏罚分明”四个字比较准确
形名就是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形是指实际的、具体的东西或者内容,名是指名称或者名义的、虚拟的或者概念的 ...

形是事实,是具体言行,是客观的
名是对事实的认知和评价,是主客的
形名连用表示针对客观言行建立评价标准
也就是赏罚清单,可意译为赏罚分明

曹操所称旗、鼓,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赏罚分明”
因为古代战场上旗代表励,鼓代表激
励而行则赏,激而怠则罚
fangle 发表于 2016-5-14 16:11
为了更容易理解就乱翻?
形名=“形成统一的名号”=“统一号令”?
你说的我当然知道。翻译之前我当然要考察。形名=“形成统一的名号”=“统一号令”,又怎么是乱翻了?从词义出发和你从古人的理解出发,只是方式不同,结果是一样的,所谓殊途同归。
赵括兄也说得头头是道
你说的我当然知道。翻译之前我当然要考察。形名=“形成统一的名号”=“统一号令”,又怎么是乱翻了?从词 ...
还嘴硬,统一号令和赏罚分明是一个意思?
什么叫乌合之众?
“合”足以证明人家也是“统一号令”的

一支军队交给你统一号令,那只是基础条件
能不能战,有没有战斗力,是要看你怎么号令的
有的统帅是靠人治的
人格魅力强,战士愿意为他死战
也是一条路,你能否认?
楼主用现代汉语字词的含义去生硬对应古文,美其名曰“直译”,真是太扯淡了。。。
fangle 发表于 2016-5-14 16:25
形是事实,是具体言行,是客观的
名是对事实的认知和评价,是主客的
形名连用表示针对客观言行建立评 ...
你好!我上面一些言辞激烈的语言,实际上是激将法。希望对方为了反驳我,然后拼命找出我译文中不合理的地方。今后,我们就不要用贬低对方的言语了。互相尊重,友好讨论,共同提高!其实,古代的一些词语的固定意思,也是从词的本意出发,逐步演化而成的。
希望大家从原文和译文的词义,语法,逻辑,修辞出发,探讨译文的合理性。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
其实翻译得还是比较精彩的。我要说的是“”以卒待之"这一句。翻译成为以伏兵等待。其实不太妙。"卒"应该在这里理解为“”猝不及防"的猝。
fyeldlee 发表于 2016-5-15 01:34
其实翻译得还是比较精彩的。我要说的是“”以卒待之"这一句。翻译成为以伏兵等待。其实不太妙。"卒"应该在 ...
谢谢,"卒"理解为“猝“的话,如何将原文,合理地表达出来呢?
汹涌水流的迅猛撞击,致使石块漂浮,是因为水流的强大冲击力造成的!
以卒待之--在敌人有所松懈的适当时机给予痛击
fyeldlee 发表于 2016-5-16 09:44
以卒待之--在敌人有所松懈的适当时机给予痛击
需要和“以利动之”,合起来一起理解为好。
得利必自满,自满则泄之,卒而击之,必大破。
fyeldlee 发表于 2016-5-16 12:48
得利必自满,自满则泄之,卒而击之,必大破。
这样理解的确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