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后勤(四):速度与储备之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45:52


1. 铁路的速度优势可以节省储备
不同的物流手段所能提供的补给速度和储备裕度是大不相同的。海运补给可提供最大的物资充裕度,但是速度较慢;空运可以提供最高的速度,但是补给数量较少——铁路居于两者之间。在地面战场上,例如苏德战争,铁路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补给系统。按照1940年代的运输能力,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输量可以折抵一条双轨铁路,但是在燃料消耗和零配件消耗方面,铁路显然远远优越于汽车运输。因此在200英里以上投送距离上,铁路才是具备战略价值的运输线路。而且,铁路运输需要的是煤炭、钢铁和蒸汽,这些是德国具备的资源禀赋;汽车运输需要的是汽油、橡胶和贵金属,这是德国不具备的资源禀赋,由此,希特勒对汽车寄予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德国发展铁路运输的投入。在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每天需要30列火车、南方集团军群每天需要24列火车,而北方集团军群需要10列火车,每列火车载重量450吨——然而,德军的后勤从未满足过这一需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德军的后勤需求量并不算很过分,毕竟当时德军装甲师的日消耗物资不过300余吨,相比之下,海湾战争时期美军机步师的每日物资消耗量已经超过5000吨。从希特勒开始重建武装的1933年到1939年,事实证明德国的汽车工业根本保证不了陆军需要的装备。战争前夕,在实有的103个师中,只有16个装甲师、摩托化师和“轻型”师实现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余部队均靠步行,汽车只能保证炮兵和一些特种单位。除了摩托化部队的战役战术行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对铁路的依赖,其余部队都要依赖于铁路。 从运输线路的特点来看,铁路可以在较长的距离上实现后方基地与战区之间的联系,而汽车运输需要进行接力赛,也就是在中途设置若干兵站,像古代的驿站那样接续补给。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仓库,人员和运输保障器材。

2.后勤补给精确化的意义
假如物流速度更快更精确,则仓储所需的空间就会变小,这样火车运力的优势在长距离运输当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在信息化的后勤补给系统中,现代军队越来越重视对部队实施精确的补给,这样就可以减小物资和运力的浪费。从东线的经验来看,德军在后勤吃紧的情况下照样存在大量浪费现象, 甚至包括高加索战役当中的A集团军群。如何实时掌握前线动态,以及快速投放补给,这是决定速度与储备之间平衡的关键要素。假如后勤系统对前方补给的实时掌握能力较差,且运输线路反应速度和补给效率较低,那么最安全的方法当然是大量建立补给仓库,提前储备“充足”的物资以便随时供应。其结果就是海湾战争时,美军一半的集装箱运力被浪费了,战争结束后还要大费周章地把物资运回去。现代战争中油料耗费是占大多数的运力,而弹药、食品的耗费所占比例在减少,那么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运输手段来实施补给。特别是采用物流网的技术手段后,依靠小规模补给车队和空运机群来为前线战斗群直接提供补给,减少了对中间环节的依赖,可能是减少后勤压力的一种途径。

例如,我国规划的未来重型直升机的载荷能力约为10吨~15吨,折合12000升~17800升柴油。豹2坦克的燃料容量约1200升,M1坦克的燃料容量约1900升,一架重型直升机可以为10~14辆豹2坦克或6~8辆M1坦克提供燃料补给。中国的99A型坦克的燃料容量估计更接近豹2坦克,因此一架重型直升机应当可以为一个10车制坦克连提供燃料补给。进一步来说,一个24架编制的运输直升机营可以为一个机步旅的坦克、步战车和自行火炮提供燃料补充。事实上,在中俄联合军演当中,俄军的米26直升机就已经展示过为装甲部队提供伴随燃料保障的能力,这也是冷战末期苏军提升装甲部队进攻速度,为战役机动集群的独立作战而提供的一种特殊保障形式。

3.  后勤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的实质
战争史上的摩托化保障总是会面对交通拥塞的难题:后方第二梯队要前行,第一梯队的后勤保障车队要来回运输,前方的伤员、战利品和战俘还要后送。无论是波兰战局、法国战局还是巴巴罗萨计划,但凡是德军试图采取快速纵深攻击,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其中法国战局里德军在阿登地区的交通大堵塞最为凶险,一旦英法空军展开空中遮断行动,德军的镰刀收割计划就会胎死腹中。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也出现了拥堵问题,但是却是前线进展较慢,而后方的海运效率较高导致的结果。盟军在后勤收发统计和分配上面一直处于较弱的状态,特别是部队的后勤纪律较差——这也是为何人们对美军有“少爷兵”评价的原因。那么,如果能够把一部分后勤工作交给直升机或者倾转旋翼机,则可以节省出来不少地面运力。这样就可以采用空地联合补给的方式,减轻后勤交通压力,提升补给的速度和效率。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大量设置补给仓库和储备多余物资的需求。

无论是古德里安还是巴顿,他们都曾经抱怨后勤补给不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摩托化部队一旦进入到纵深攻击状态,其活动半径可在短短数日内消耗殆尽。以德军的经验为例,在入侵苏联时每个装甲师拥有430吨燃料在车里,另外使用小型燃料罐携带了数百吨燃料。这些燃料加在一起估计可供车辆行驶600英里。假设以20英里时速连续行驶,用不了30个摩托小时就会耗光,这时就只有停下等待后方兵站补给车队了。但是,防线遭到突破的敌人很难及时重新建立防线,这样一来,在经过数日的快速挺近之后,尽管敌军还未能来得及重建防线,但是进攻部队的补给品已经耗尽,结果浪费了不少战机。这种情况其实和当年马车补给与步兵推进的关系是类似的:当进攻部队与后勤部队基于类似的机动平台时,进攻部队的推进往往会甩掉后勤部队。铁路和汽车的补给速度超过了步兵,但是汽车补给却无法跟上摩托化部队的前进。

因此,如果一支陆军部队实现了摩托化或者机械化,那么比较理想的战术补给方式是利用重型直升机或者倾斜旋翼机,结合小型地面车队的方式实施空地联合补给,从而保证前方快速部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纵深攻击能力。假设方面军群的战役推进纵深为500公里,那么可以组织一批重型旋翼机负责垂直补给。旋翼机的运输半径可达800千米,载重15吨,能够从我方纵深300千米出发,涵盖整个战略战役纵深。60架战略运输机和120架重型旋翼机可以提供涵盖整个进攻纵深的空运补给,每个波次可运输5000吨~6000吨物资,每天每架飞行2架次,即可投送10000~12000吨物资,足够1个集团军的使用了。


1. 铁路的速度优势可以节省储备
不同的物流手段所能提供的补给速度和储备裕度是大不相同的。海运补给可提供最大的物资充裕度,但是速度较慢;空运可以提供最高的速度,但是补给数量较少——铁路居于两者之间。在地面战场上,例如苏德战争,铁路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补给系统。按照1940年代的运输能力,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输量可以折抵一条双轨铁路,但是在燃料消耗和零配件消耗方面,铁路显然远远优越于汽车运输。因此在200英里以上投送距离上,铁路才是具备战略价值的运输线路。而且,铁路运输需要的是煤炭、钢铁和蒸汽,这些是德国具备的资源禀赋;汽车运输需要的是汽油、橡胶和贵金属,这是德国不具备的资源禀赋,由此,希特勒对汽车寄予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德国发展铁路运输的投入。在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每天需要30列火车、南方集团军群每天需要24列火车,而北方集团军群需要10列火车,每列火车载重量450吨——然而,德军的后勤从未满足过这一需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德军的后勤需求量并不算很过分,毕竟当时德军装甲师的日消耗物资不过300余吨,相比之下,海湾战争时期美军机步师的每日物资消耗量已经超过5000吨。从希特勒开始重建武装的1933年到1939年,事实证明德国的汽车工业根本保证不了陆军需要的装备。战争前夕,在实有的103个师中,只有16个装甲师、摩托化师和“轻型”师实现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余部队均靠步行,汽车只能保证炮兵和一些特种单位。除了摩托化部队的战役战术行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对铁路的依赖,其余部队都要依赖于铁路。 从运输线路的特点来看,铁路可以在较长的距离上实现后方基地与战区之间的联系,而汽车运输需要进行接力赛,也就是在中途设置若干兵站,像古代的驿站那样接续补给。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仓库,人员和运输保障器材。

2.后勤补给精确化的意义
假如物流速度更快更精确,则仓储所需的空间就会变小,这样火车运力的优势在长距离运输当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在信息化的后勤补给系统中,现代军队越来越重视对部队实施精确的补给,这样就可以减小物资和运力的浪费。从东线的经验来看,德军在后勤吃紧的情况下照样存在大量浪费现象, 甚至包括高加索战役当中的A集团军群。如何实时掌握前线动态,以及快速投放补给,这是决定速度与储备之间平衡的关键要素。假如后勤系统对前方补给的实时掌握能力较差,且运输线路反应速度和补给效率较低,那么最安全的方法当然是大量建立补给仓库,提前储备“充足”的物资以便随时供应。其结果就是海湾战争时,美军一半的集装箱运力被浪费了,战争结束后还要大费周章地把物资运回去。现代战争中油料耗费是占大多数的运力,而弹药、食品的耗费所占比例在减少,那么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运输手段来实施补给。特别是采用物流网的技术手段后,依靠小规模补给车队和空运机群来为前线战斗群直接提供补给,减少了对中间环节的依赖,可能是减少后勤压力的一种途径。

例如,我国规划的未来重型直升机的载荷能力约为10吨~15吨,折合12000升~17800升柴油。豹2坦克的燃料容量约1200升,M1坦克的燃料容量约1900升,一架重型直升机可以为10~14辆豹2坦克或6~8辆M1坦克提供燃料补给。中国的99A型坦克的燃料容量估计更接近豹2坦克,因此一架重型直升机应当可以为一个10车制坦克连提供燃料补给。进一步来说,一个24架编制的运输直升机营可以为一个机步旅的坦克、步战车和自行火炮提供燃料补充。事实上,在中俄联合军演当中,俄军的米26直升机就已经展示过为装甲部队提供伴随燃料保障的能力,这也是冷战末期苏军提升装甲部队进攻速度,为战役机动集群的独立作战而提供的一种特殊保障形式。

3.  后勤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的实质
战争史上的摩托化保障总是会面对交通拥塞的难题:后方第二梯队要前行,第一梯队的后勤保障车队要来回运输,前方的伤员、战利品和战俘还要后送。无论是波兰战局、法国战局还是巴巴罗萨计划,但凡是德军试图采取快速纵深攻击,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其中法国战局里德军在阿登地区的交通大堵塞最为凶险,一旦英法空军展开空中遮断行动,德军的镰刀收割计划就会胎死腹中。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也出现了拥堵问题,但是却是前线进展较慢,而后方的海运效率较高导致的结果。盟军在后勤收发统计和分配上面一直处于较弱的状态,特别是部队的后勤纪律较差——这也是为何人们对美军有“少爷兵”评价的原因。那么,如果能够把一部分后勤工作交给直升机或者倾转旋翼机,则可以节省出来不少地面运力。这样就可以采用空地联合补给的方式,减轻后勤交通压力,提升补给的速度和效率。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大量设置补给仓库和储备多余物资的需求。

无论是古德里安还是巴顿,他们都曾经抱怨后勤补给不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摩托化部队一旦进入到纵深攻击状态,其活动半径可在短短数日内消耗殆尽。以德军的经验为例,在入侵苏联时每个装甲师拥有430吨燃料在车里,另外使用小型燃料罐携带了数百吨燃料。这些燃料加在一起估计可供车辆行驶600英里。假设以20英里时速连续行驶,用不了30个摩托小时就会耗光,这时就只有停下等待后方兵站补给车队了。但是,防线遭到突破的敌人很难及时重新建立防线,这样一来,在经过数日的快速挺近之后,尽管敌军还未能来得及重建防线,但是进攻部队的补给品已经耗尽,结果浪费了不少战机。这种情况其实和当年马车补给与步兵推进的关系是类似的:当进攻部队与后勤部队基于类似的机动平台时,进攻部队的推进往往会甩掉后勤部队。铁路和汽车的补给速度超过了步兵,但是汽车补给却无法跟上摩托化部队的前进。

因此,如果一支陆军部队实现了摩托化或者机械化,那么比较理想的战术补给方式是利用重型直升机或者倾斜旋翼机,结合小型地面车队的方式实施空地联合补给,从而保证前方快速部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纵深攻击能力。假设方面军群的战役推进纵深为500公里,那么可以组织一批重型旋翼机负责垂直补给。旋翼机的运输半径可达800千米,载重15吨,能够从我方纵深300千米出发,涵盖整个战略战役纵深。60架战略运输机和120架重型旋翼机可以提供涵盖整个进攻纵深的空运补给,每个波次可运输5000吨~6000吨物资,每天每架飞行2架次,即可投送10000~12000吨物资,足够1个集团军的使用了。
好贴,増长了不少知识,可惜只找到(二)~(四),楼主可否把(一)的链接也重新贴上来,谢谢。
风雨鹏程 发表于 2016-1-31 13:19
好贴,増长了不少知识,可惜只找到(二)~(四),楼主可否把(一)的链接也重新贴上来,谢谢。
就在相关帖子一栏里。
较为理想的空地联合补给方式应当是使用倾转旋翼机和混合传动的战术车辆系统。前者可以保证较大的补给半径,机械化部队很难超过这个半径作战,而且运输机飞行速度很快,可以根据前线需要灵活的进行补给,减少了物资储备占用空间和物资浪费。后者拥有更好的燃油消耗效率,标准化模块化的装载车厢,信息化的导航和任务分配系统以及更好的装甲防护,从而可以快速地组建补给车队,为前方战斗群直接输送补给物资。
按照这个理论,战区的陆军防空和运输线警戒压力也很大
物流的英文logistics就是来源于战争后勤,
个人感觉,对于台海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渡海,把海量的补给物资运过去。这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美日攻击的。
台湾虽小,西部平坦,山不多,人口密集,交通极为发达,中东部地区,人口少,道路条件也比较差。。如果PLA从北、中、南三路进击,最大可能的作战形式是城市战。像苏联这种高速突破形式,我个人感觉除了初期外,很难碰到。

红影 发表于 2016-1-31 16:20
按照这个理论,战区的陆军防空和运输线警戒压力也很大
美军的机动增强旅不但编入后勤单位,还有工兵、防空、警卫等单位。后方综合保障需要把作战支援和后勤支援力量实施整合,形成合成化的保障链条。
littlekitty 发表于 2016-1-31 17:28
个人感觉,对于台海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渡海,把海量的补给物资运过去。这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美日攻 ...
海上运输因为分散度比较高,如果南北两个端口能够守住,问题并不是很大。台湾本土是比较富裕的,因此可以就地征用物资来补充部队,当然这需要提前做好铺垫,特别是找好“代理人”和“向导”。很多人担心城市战,而城市战是极为消耗人力的一种作战方式,如果能够阻止台湾本身的动员,那么国军实际是没有本钱打城市战的。
这系列帖子非常不错
这个帖子好。让我想起一篇文章,大意是成昆铁路和贝阿铁路的战略博弈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6-1-31 18:03
海上运输因为分散度比较高,如果南北两个端口能够守住,问题并不是很大。台湾本土是比较富裕的,因此可以 ...
从灯灰时代起,台湾本土意识开始苏醒且逐步提升,台湾动员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个人感觉,还是用经济方式打压最好,破坏其动员能力,后面日子就好过了。
littlekitty 发表于 2016-1-31 17:28
个人感觉,对于台海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渡海,把海量的补给物资运过去。这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受到美日攻 ...
美日攻击可以先不考虑,这种大规模综合物流调度,TG能否顺利实现还是个疑问。美军有战略运输司令部,每年有一系列相关的演习,经常有全球规模的。近年来,TG作战部队演习走上正轨了,后勤好像还不清楚。


空中突击旅对于后勤问题更加敏感。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第101空降师在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配合下,自左翼发起迂回运动。地面上由700辆汽车组成的补给车队沿着工兵开辟的补给线路,为前方前进基地提供补给。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庞大的,美军一个二战标准的步兵师配置车辆约2000余辆。而这700辆汽车只是为前卫旅提供补给品。也就是说,从总体的运输规模来说,即便直升机可以提供一定规模的运力,地面车队补给仍然不可或缺。按照10吨级中型直升机的运力为4吨,30吨级重型直升机的运力为12吨来计算,一个陆航旅30架中型直升机和30架重型直升机可以提供480吨的运力。但是这些直升机要运输兵员、火炮、车辆和其他装备,能够运输补给品的容量是比较有限的。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为第101空降师提供的700辆车,如果按照每辆车运输5吨货物,可形成3500吨级运力。如果折合战略运输机,相当于60~70架次,可以由一个运输航空团分成三个批次投送。因此,如果在当时提供一个运输航空团,应该也足以为空中突击旅提供足够的补给品了。这批补给品估计可以满足空中突击旅3天~4天的使用需求。

空中突击师和空中突击集团军的真正限制性因素,恐怕在于其空中摩托化后勤能力的约束。古德里安筹备德国装甲兵是从摩托化运输开始的,如果没有强大的汽车运输力量,德国人将无法组建兵团级的装甲作战集群。对于空中突击部队来说,如果要建立大型作战集群,就必须解决对地面摩托化运输的依赖问题。另外一点,就是要适当增加轻型装甲车辆的空运能力,以便加强装甲兵。



空中突击旅对于后勤问题更加敏感。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第101空降师在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配合下,自左翼发起迂回运动。地面上由700辆汽车组成的补给车队沿着工兵开辟的补给线路,为前方前进基地提供补给。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庞大的,美军一个二战标准的步兵师配置车辆约2000余辆。而这700辆汽车只是为前卫旅提供补给品。也就是说,从总体的运输规模来说,即便直升机可以提供一定规模的运力,地面车队补给仍然不可或缺。按照10吨级中型直升机的运力为4吨,30吨级重型直升机的运力为12吨来计算,一个陆航旅30架中型直升机和30架重型直升机可以提供480吨的运力。但是这些直升机要运输兵员、火炮、车辆和其他装备,能够运输补给品的容量是比较有限的。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为第101空降师提供的700辆车,如果按照每辆车运输5吨货物,可形成3500吨级运力。如果折合战略运输机,相当于60~70架次,可以由一个运输航空团分成三个批次投送。因此,如果在当时提供一个运输航空团,应该也足以为空中突击旅提供足够的补给品了。这批补给品估计可以满足空中突击旅3天~4天的使用需求。

空中突击师和空中突击集团军的真正限制性因素,恐怕在于其空中摩托化后勤能力的约束。古德里安筹备德国装甲兵是从摩托化运输开始的,如果没有强大的汽车运输力量,德国人将无法组建兵团级的装甲作战集群。对于空中突击部队来说,如果要建立大型作战集群,就必须解决对地面摩托化运输的依赖问题。另外一点,就是要适当增加轻型装甲车辆的空运能力,以便加强装甲兵。



不同编制部队的后勤需求大不相同,一般来说应当以最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为基准设置高级单位。后勤可以分为携行给养和兵站补给两个部分,从兵站向部队输送补给品,需要一个个车队向前输送。如果以师为单位集结部队,那么后勤车队的规模是可以控制在一定限度的。按照二战时德军装甲师每日300吨补给算来,需要80辆4吨卡车。如果以装甲军为最高单位,那么补给的规模就要大大增加了。但是如果是对步兵军进行补给,那么需要的车队规模就比较有限了。因此,越是机械化程度高,补给需求大,编制的高级单位应该有所控制。

不同编制部队的后勤需求大不相同,一般来说应当以最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为基准设置高级单位。后勤可以分为携行给养和兵站补给两个部分,从兵站向部队输送补给品,需要一个个车队向前输送。如果以师为单位集结部队,那么后勤车队的规模是可以控制在一定限度的。按照二战时德军装甲师每日300吨补给算来,需要80辆4吨卡车。如果以装甲军为最高单位,那么补给的规模就要大大增加了。但是如果是对步兵军进行补给,那么需要的车队规模就比较有限了。因此,越是机械化程度高,补给需求大,编制的高级单位应该有所控制。


从由后勤历史来看,大兵站牵头通过汽车团,沿着工兵开辟的道路向作战部队提供补给品。作战部队的移动仓库接收物资后,由部队自己的运输车辆向基层分队提供补给。军区汽车团,师汽车营,团汽车连可以形成完整的补给线路。

在模块化改造后,可以由机动增强旅提供补给,然后由旅支援营负责接收和分配,每个合成营编有支援连。实际仍然是三级补给线路。但是这种合成化改造后,补给链更加深入到了基层单位。考虑到现在信息化改造后,作战兵器更加细密复杂,确实需要把补给链向基层扩展,以便及时进行修复和补充。

从由后勤历史来看,大兵站牵头通过汽车团,沿着工兵开辟的道路向作战部队提供补给品。作战部队的移动仓库接收物资后,由部队自己的运输车辆向基层分队提供补给。军区汽车团,师汽车营,团汽车连可以形成完整的补给线路。

在模块化改造后,可以由机动增强旅提供补给,然后由旅支援营负责接收和分配,每个合成营编有支援连。实际仍然是三级补给线路。但是这种合成化改造后,补给链更加深入到了基层单位。考虑到现在信息化改造后,作战兵器更加细密复杂,确实需要把补给链向基层扩展,以便及时进行修复和补充。


美军在86型机步师的编制下,对师支援司令部进行补给需要大量的载货卡车。按照海湾战争的日均5300吨补给量计算,需要1000辆5吨级卡车,而事实上当时美军101空降师执行空中突击作战时,投入了700辆补给车用于为前进基地供应物资。但是如果按照美军模块旅改革的思路,把一个机步师划分为3~4个机步旅,那么每个旅的补给量实际只需要800~1000辆。之所以大幅度降低,一个是没有炮兵司令部所辖多种支援火炮的需求,一个是没有师航空旅的补给需求。模块化战斗旅的兵力兵器是比较有限的,特别是缺少大量的重炮兵和陆航兵,而这两个兵种被划入到火力旅和战斗航空旅当中,他们的补给工作另外单算。

这样一来,在实际作战时可以根据战役战术任务的需要灵活分配兵力,减少了兵力浪费的情况。曼施坦因说过,在战略要点上从来不嫌兵力过多,那么相应地就要在其他非重点方向适当减少兵力。这也是二战中期德军组建团级战斗群的优点所在,通过缩小合成战斗群的规模,以便更加灵活的分配兵力和进行战役机动,适应兵力劣势条件下的机动防御需求。而且小型化的战斗群也比较适合空运补给的投放,可以更加灵活地、有针对性的投放补给品。

美军在86型机步师的编制下,对师支援司令部进行补给需要大量的载货卡车。按照海湾战争的日均5300吨补给量计算,需要1000辆5吨级卡车,而事实上当时美军101空降师执行空中突击作战时,投入了700辆补给车用于为前进基地供应物资。但是如果按照美军模块旅改革的思路,把一个机步师划分为3~4个机步旅,那么每个旅的补给量实际只需要800~1000辆。之所以大幅度降低,一个是没有炮兵司令部所辖多种支援火炮的需求,一个是没有师航空旅的补给需求。模块化战斗旅的兵力兵器是比较有限的,特别是缺少大量的重炮兵和陆航兵,而这两个兵种被划入到火力旅和战斗航空旅当中,他们的补给工作另外单算。

这样一来,在实际作战时可以根据战役战术任务的需要灵活分配兵力,减少了兵力浪费的情况。曼施坦因说过,在战略要点上从来不嫌兵力过多,那么相应地就要在其他非重点方向适当减少兵力。这也是二战中期德军组建团级战斗群的优点所在,通过缩小合成战斗群的规模,以便更加灵活的分配兵力和进行战役机动,适应兵力劣势条件下的机动防御需求。而且小型化的战斗群也比较适合空运补给的投放,可以更加灵活地、有针对性的投放补给品。


空地联合补给和空中突击战术被质疑的一个因素是制空权问题。这里就得简单谈谈制空权:

制空权在战略上服从于消耗战略,在战役上服从于歼灭战略:太平洋战场上真正导致制空权易手的不是中途岛海战,而是长达10个月的所罗门群岛海空战,后者使日本损失飞机7096架,相当于开战时日本飞机保有量的三倍,飞行员损失高达7196名,几乎让日本航空兵的鲜血流干。德国在不列颠空战损失超过2000名空勤人员和近2000架作战飞机,对于此后的战争进程也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而英美空军对德国战略轰炸所承受的战损也非常惊人,损失飞机2万架,空勤人员阵亡高达10万人!但是,在战役层面上制空权的易手可以通过猛烈的突袭来获得,例如德国对波兰的闪击行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的大规模空袭,以色列对埃及空军的突袭等等。因此,制空权的得失取决于战略纵深与空中攻击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取决于战争的层次。只要能够避免遭到敌人突袭,那么在这个持久战当中,双方都要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才能够获取制空权。

这是因为飞行器的制造和飞行员的培养更加类似于坦克集群的搭建而不是海军舰队的建设。二战时,苏联美国的飞机生产能力和坦克生产能力都在数万级别。因此可以大规模组建空战集群和装甲集群。要想完成对其实施歼灭打击是极为困难的。当年坎尼会战之所以对罗马造成重大震动,是因为罗马的人口数量和军队训练不足以支撑规模更多的军团,一次会战的失利就可能有亡国之虞。海军舰队的规模是有限的,即便是英国大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如果失败也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但是数量以千计、以万计的空战集群却能够承受更多的、更大规模的损失。

在具体战役层面上使用空地补给和空中突击战术,当然就是要建立在成功的战役突袭基础之上,获取了战役主动性,这时敌人的空中武力已经被排除在战场空间之外,那么就可以比较方便地使用空中通道了。

空地联合补给和空中突击战术被质疑的一个因素是制空权问题。这里就得简单谈谈制空权:

制空权在战略上服从于消耗战略,在战役上服从于歼灭战略:太平洋战场上真正导致制空权易手的不是中途岛海战,而是长达10个月的所罗门群岛海空战,后者使日本损失飞机7096架,相当于开战时日本飞机保有量的三倍,飞行员损失高达7196名,几乎让日本航空兵的鲜血流干。德国在不列颠空战损失超过2000名空勤人员和近2000架作战飞机,对于此后的战争进程也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而英美空军对德国战略轰炸所承受的战损也非常惊人,损失飞机2万架,空勤人员阵亡高达10万人!但是,在战役层面上制空权的易手可以通过猛烈的突袭来获得,例如德国对波兰的闪击行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的大规模空袭,以色列对埃及空军的突袭等等。因此,制空权的得失取决于战略纵深与空中攻击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取决于战争的层次。只要能够避免遭到敌人突袭,那么在这个持久战当中,双方都要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才能够获取制空权。

这是因为飞行器的制造和飞行员的培养更加类似于坦克集群的搭建而不是海军舰队的建设。二战时,苏联美国的飞机生产能力和坦克生产能力都在数万级别。因此可以大规模组建空战集群和装甲集群。要想完成对其实施歼灭打击是极为困难的。当年坎尼会战之所以对罗马造成重大震动,是因为罗马的人口数量和军队训练不足以支撑规模更多的军团,一次会战的失利就可能有亡国之虞。海军舰队的规模是有限的,即便是英国大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如果失败也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但是数量以千计、以万计的空战集群却能够承受更多的、更大规模的损失。

在具体战役层面上使用空地补给和空中突击战术,当然就是要建立在成功的战役突袭基础之上,获取了战役主动性,这时敌人的空中武力已经被排除在战场空间之外,那么就可以比较方便地使用空中通道了。


曼施坦因元帅在《失去的胜利》里,专门有一段论述战役思维能力的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专业的军事将领素质在于能够清晰地思考战役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辩证关系。每一次战役的时空条件是有限的,能够在这个时空中投入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预先做出“庙算”,则会进退失据。当年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求取应对之道,大夫文种对越王勾践说:“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里说的就是一种战略预判能力,而对于战役来说,就必须提前做好应对,以便能够确实地投入兵力于一定的战场时空之内。

对于后勤补给来说,最大的困难恐怕就在于预先的计划和战场的便宜行事总是不能踩到一个步点上。因此,补给的平台速度最好是比战斗平台要快一些,灵活一些,这样才能做到较为完整的契合。一场战役的成败,就要看后勤的准备程度,而后勤的准备程度,反映了统帅部的战略战役决心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程度。可惜的是,这方面的数据和历史,常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准备一场战役,其进攻方案和防御方案不仅是要从军事上考虑合理性,还要从后勤的角度考虑,国家究竟能够拿出多少战略资源投入到这场赌博之中?兵力、油料、弹药、粮食、被服、卫勤、铁路、海运、空运等等,而投入的人才资源更是不可挽回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构成的舞台上,恐怕很难再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及时投入了。

曼施坦因元帅在《失去的胜利》里,专门有一段论述战役思维能力的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专业的军事将领素质在于能够清晰地思考战役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辩证关系。每一次战役的时空条件是有限的,能够在这个时空中投入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预先做出“庙算”,则会进退失据。当年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求取应对之道,大夫文种对越王勾践说:“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里说的就是一种战略预判能力,而对于战役来说,就必须提前做好应对,以便能够确实地投入兵力于一定的战场时空之内。

对于后勤补给来说,最大的困难恐怕就在于预先的计划和战场的便宜行事总是不能踩到一个步点上。因此,补给的平台速度最好是比战斗平台要快一些,灵活一些,这样才能做到较为完整的契合。一场战役的成败,就要看后勤的准备程度,而后勤的准备程度,反映了统帅部的战略战役决心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程度。可惜的是,这方面的数据和历史,常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准备一场战役,其进攻方案和防御方案不仅是要从军事上考虑合理性,还要从后勤的角度考虑,国家究竟能够拿出多少战略资源投入到这场赌博之中?兵力、油料、弹药、粮食、被服、卫勤、铁路、海运、空运等等,而投入的人才资源更是不可挽回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构成的舞台上,恐怕很难再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及时投入了。
这是一篇论文啊
古德里安在《闪击英雄》里曾经专门谈到他就后勤问题与希特勒发生了争吵。当时正是在1941年冬天,古德里安的将士们得不到足够的军靴、手套、寒衣,这些物资堆积在华沙的火车站数个星期,由于铁路运输混乱而无法下放到前线士兵手里。古德里安本来要求在九月获得这些物资,但是挨了一顿官腔,结果到了冬天也就来不及了。

志愿军在长津湖遇到的困境,也是一样的。
机动战与阵地战之间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战争艺术修养,但是也以客观的情势变化为依据。假如后勤补给不济,那么就只能放弃机动作战的思路,改为固守待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礼拜攻势”便是受制于补给线路的效率。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处于劣势的一方也可能主动放弃机动作战的选项,改为固守于某些特别的线路或要塞,以图迟滞敌方的进攻,例如在白俄罗斯战役时,希特勒命令一些部队守住某些城市作为“要塞”,不可撤离这些地区。当然,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挡住苏军的攻势。进攻方可以选择绕过这些要塞,把他们留给步兵部队和炮兵去解决。

未来的台海会战当中,国军可能会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模仿希特勒,宣布某些地区和要塞是不可撤离的地方,把军队留在那里展开城市战或者要塞战;一个是实施机动防御,让部队运动起来随处打击PLA的登陆兵团。前者将会大量的消耗交战双方的兵力和火力,假如台湾仍然采用普遍义务兵役制,那么这种战法是可行的,因为国军可以得到足够的步兵补充力量。但是现在台湾已经开始转向募兵制,其结果是获得更多的技术兵器操作手,可是普通步兵的规模却难以保持。后者更加对应目前台湾要做的兵役制度改革,但是这种机动作战方式在台湾岛上能够获取的周转空间实在有限。更何况PLA可以利用敌军的南北运动,实施“双向镰刀收割计划”,如同当年曼施坦因在刻赤半岛上展开的“猎鸨行动”。
物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