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后勤(二):跨越朱日和的实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5:02:19


1979年,苏联军事出版社出版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前院长阿·依·拉齐耶夫斯基大将编写的《突破》一书。该书突出地反映了苏军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强调大纵深连续进攻,总结了在苏德战争及之后苏军的进攻与突破经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的《国外军事论著评介》中对此曾作了详细的分析。

苏军在作战指导上,强调连续不断地由战术突破、战役突破发展到战略突破。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军突破理论强调从行进间发起进攻"利用阵地间隙突入敌后作战“。苏军进攻发起的方式,分行进间和直接接触两种。它的战斗条令规定:“由纵深前出并从行进间发起进攻乃是基本方法”。这与卫国战争期间主要由直接接触状态转入进攻的方式,有明显的变化。苏军从行进间发起进攻时,通常由深远纵深向前线机动,在距敌防御前沿四十至六十公里处暂停待机,八至十二公里处成营纵队展开,四至六公里处成连纵队展开,一公里左右成冲击队形,乘车实施高速冲击,企图一举突破对方的防御阵地。只有在遭到对方顽强抵抗和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才下车徒步进攻。1979年3月,苏军在蒙古举行的针对中国华北方向的方面军规模的演习中,部队就是在演习地区的千里之外,以日行军三百公里的速度,紧急开进,到达“战区”后即乘车发起了进攻。

从朱日和军演的情况来看,PLA正在全力打造的正是前苏联“行进间展开”,即“驻地--战场”双极作战模式。当年苏联在“第聂伯”系列演习和“西方”系列演习中着力打造的战斗力,正在被解放军获得。在第聂伯演习当中,苏军部队离开驻地后不停歇的快速挺近,直接突破第聂伯河,对对岸敌军阵地展开进攻,同时大量空降兵实施垂直突破。其运动速度以小时计算,几乎无需集结和准备即可跨越河流障碍。在“跨越”系列演习里,PLA的合成作战旅离开驻地后便要与敌人的空袭进行斗争,争分夺秒克服各种障碍前往战场。进入朱日和演习场后,红军旅稍作调整便展开进攻,与当年的第聂伯演习比较类似。

但是,跨越演习也有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虽然借鉴了苏军“深远纵深前进机动"和”行进间连续突破“的战法,但是在突破战斗当中综合利用了空地打击、垂直突袭和电子对抗等战法,把指挥控制权下放给旅司令部,由其控制一个小型合成战术兵团。

这种战法对于后勤保障的考验是非常严酷的。1970年代初期,苏军摩步师每日进攻作战的物资消耗高达800余吨,依靠载重5吨的卡车运输,需要160多辆才能满足一天的需求,而到了1980年代这个数字上升到了2000余吨。主要是因为履带式车辆和轮式车辆的数量增长较快,性能提升较高,而伴随数量的和性能的提升,是油料、弹药和零配件的消耗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苏军依靠携行给养的作战持续时间不能超过3天,否则就要依靠后方第二梯队的进攻,或者等待兵站补给的送达。北约的空地一体战,正是针对苏军后勤补给线和后续部队的打击。



1979年,苏联军事出版社出版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前院长阿·依·拉齐耶夫斯基大将编写的《突破》一书。该书突出地反映了苏军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强调大纵深连续进攻,总结了在苏德战争及之后苏军的进攻与突破经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的《国外军事论著评介》中对此曾作了详细的分析。

苏军在作战指导上,强调连续不断地由战术突破、战役突破发展到战略突破。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军突破理论强调从行进间发起进攻"利用阵地间隙突入敌后作战“。苏军进攻发起的方式,分行进间和直接接触两种。它的战斗条令规定:“由纵深前出并从行进间发起进攻乃是基本方法”。这与卫国战争期间主要由直接接触状态转入进攻的方式,有明显的变化。苏军从行进间发起进攻时,通常由深远纵深向前线机动,在距敌防御前沿四十至六十公里处暂停待机,八至十二公里处成营纵队展开,四至六公里处成连纵队展开,一公里左右成冲击队形,乘车实施高速冲击,企图一举突破对方的防御阵地。只有在遭到对方顽强抵抗和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才下车徒步进攻。1979年3月,苏军在蒙古举行的针对中国华北方向的方面军规模的演习中,部队就是在演习地区的千里之外,以日行军三百公里的速度,紧急开进,到达“战区”后即乘车发起了进攻。

从朱日和军演的情况来看,PLA正在全力打造的正是前苏联“行进间展开”,即“驻地--战场”双极作战模式。当年苏联在“第聂伯”系列演习和“西方”系列演习中着力打造的战斗力,正在被解放军获得。在第聂伯演习当中,苏军部队离开驻地后不停歇的快速挺近,直接突破第聂伯河,对对岸敌军阵地展开进攻,同时大量空降兵实施垂直突破。其运动速度以小时计算,几乎无需集结和准备即可跨越河流障碍。在“跨越”系列演习里,PLA的合成作战旅离开驻地后便要与敌人的空袭进行斗争,争分夺秒克服各种障碍前往战场。进入朱日和演习场后,红军旅稍作调整便展开进攻,与当年的第聂伯演习比较类似。

但是,跨越演习也有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虽然借鉴了苏军“深远纵深前进机动"和”行进间连续突破“的战法,但是在突破战斗当中综合利用了空地打击、垂直突袭和电子对抗等战法,把指挥控制权下放给旅司令部,由其控制一个小型合成战术兵团。

这种战法对于后勤保障的考验是非常严酷的。1970年代初期,苏军摩步师每日进攻作战的物资消耗高达800余吨,依靠载重5吨的卡车运输,需要160多辆才能满足一天的需求,而到了1980年代这个数字上升到了2000余吨。主要是因为履带式车辆和轮式车辆的数量增长较快,性能提升较高,而伴随数量的和性能的提升,是油料、弹药和零配件的消耗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苏军依靠携行给养的作战持续时间不能超过3天,否则就要依靠后方第二梯队的进攻,或者等待兵站补给的送达。北约的空地一体战,正是针对苏军后勤补给线和后续部队的打击。

集结的后勤部队.png (392.67 KB, 下载次数: 3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集结的后勤部队

2016-1-30 10:36 上传

铁路系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的战略系统,是核武器之前最具有战略价值的工具。由于铁路的快速大容量运输能力,可以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动员进行整合,使其集中力量向边境地带集中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导致能够更快实现动员的国家,在战场上享有更大的数量优势。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军队的武器系统仍然以步枪和速射火炮为主,数量即火力,人力即战斗力——与后来机械化时代凭借机械性能决胜是不同的。因此,一旦开始动员,各国必须争分夺秒地把军队从后方纵深投送到边境线上,立刻对潜在敌人实施战役打击。

机械化部队的出现形成了一种具有战略战役价值的兵团,也就是“快速兵团”。它的物质基础是摩托化后勤和机械化战斗载具。铁路可以提供战略动员能力,但是无法解决从铁路终点站到部队之间的战术运输问题。虽然德国人建立了铁道兵部队,试图边进攻边修路,但实战证明铁道兵无法跟上战局变化的进度。而挽马大车的缓慢和低效,甚至会脱离与作战部队的接触,最后找不到部队在哪里。作战部队只能依靠抢掠来填饱肚子。在机械化作战时代,如果没有汽车运输,装甲车辆也将寸步难行。但是当时很多国家只能做到“半摩托化”,结果导致快速部队与步兵部队之间的脱节,不但在战役战术上造成了巨大的空隙,形成了很大的作战风险,而且导致后续交通堵塞。如果要为前方的快速兵团提供补给,就必须把公路交给汽车运输队。但是汽车运输队占据公路后,将会导致后续的步兵部队寸步难行。实际结果就是古德里安、隆美尔等将领率领快速部队猪突猛进,而后方步兵只能慢慢前行。最后前方的机械化军团还是得在原地停留几日等待后方的步兵和补给前来。
淮海战役的时候,为何国民党军表现的非常奇怪,只能沿着铁路线一团一块儿缓慢移动,而无法在广阔的江淮平原上快速机动呢?原因也是出自后勤问题。实际上当时国共双方都极度依赖铁路提供战略后勤补给,所以徐州作为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将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区别在于,国军的战术补给系统极为薄弱。即便是覆灭前的整编74师,机动车也只有300辆, 骡马1000匹,人员却高达三万人。对比之下,德军二战时期的步兵师只有一万余人,可机动车有900多辆,马匹1200匹。

如果缺乏足够的汽车的话,就要大量使用挽马大车来进行补给。而挽马车辆能够提供的机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一旦脱离火车终点站20英里外,其补给效率就会大大下降。部队就只能依靠就地征集来过活。所以当年日军在中原地区虽然可以依靠铁路来快速移动,但是一旦要脱离铁路线进入战术机动状态,即便是以日军的挽马大车的配置程度,也难以保证其补给效率,常常要依靠士兵抢掠农村来填饱肚子。淮海战役时,国军不但在战略部署上居于劣势,而且数十万人的军团移动时,只能沿着铁路线行动,从而获得补给物资。如果被迫脱离铁路线,仅靠一点汽车和挽马大车,是不能为这么多士兵提供必要的粮食、弹药等补给品。因此,从宏观来看,国军就只能一团一块儿的向前移动。

从组织结构来说,国军仍然是带有强烈军阀色彩的军队,为了保存实力,无法派出大量小部队分散机动,形成连续的战线。而且为了保存自己,经常要去友军向自己靠拢。那么如果人人都这么做,结果就是整个大军团完全凝固成了一团,就像一群靠拢在一起取暖的动物那样。这样一来,不但目标巨大,行动迟缓,而且补给起来也会更加困难。
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工作决定了前线的生死,这和解放战争没有区别,也和其他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一样。部队在地图上的移动并不需要多少智谋,可是如何保障部队能够移动的开,却让人殚精竭虑。这场战争首要的一个难题是缺乏战略储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陆军储备了1000多万发75毫米炮弹,结果没有几个月就全部打光了,不得不动员大量民间企业,包括雷诺公司来生产弹药。这还是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列强,当时如果要与美国交战,则粮食、被服、弹药、药品、油料的消耗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1950年的中国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毕竟国内战争刚刚结束,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为了准备这场战争,从1950年夏天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就做了一些物资生产安排,但是这个安排是以当年12月作为时间节点,可没有想到朝鲜半岛时局变化剧烈,10月底志愿军就参战了。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物资消耗水平只有美军的十分之一。根据统计,志愿军全军日消耗物资550吨,美军二战水平的步兵师日消耗物资便已经达到530吨。整个战争期间,美军消耗物资7300万吨,志愿军只有560万吨。固然这里面有美军机械化程度高,汽车、坦克装甲车辆物资消耗巨大的因素,另一方面来讲,也和国内较为落后的铁路和汽车输送能力有关。当时志愿军一个军只有120辆汽车,而美军一个军的汽车数量高达7000余辆。再考虑到美国空军猛烈的战场遮断行动,志愿军后勤输送的效率被大大降低了。这导致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能够击退美军,但是歼灭敌军建制的情况比较少。同时,输送能力的下降也是导致志愿军伤员死亡比较较高的重要原因,前线缺乏良好的医疗救护条件,而伤员后送又比较困难。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朝鲜本地经过了战争破坏,无法为志愿军提供后勤保障。在国内,解放军作战时必须有大量的支前民工提供后勤,淮海战役的时候动员了500多万人参加后勤保障,而第9兵团可能就是基于这样的经验,对于入朝作战的困难在主观上有些轻视了。
后勤是入朝作战永远的痛
如果把后勤完全安装到车轮之上,后勤本身就成为了物资消耗的重点单位,并且将会暴露在敌人强大的空地火力打击之下。美军在冷战末期开始推出的“空地一体战”理论,其中一个重要战役阶段就是对苏军后续梯队发动攻击,从而破坏苏军的连续突破理论的实施。机械化部队防空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是个难题了,随着导弹技术的成熟和履带式底盘的普及,苏军以机动防空车辆为基础的野战防空系统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从后勤的角度来看,需要对兵站、补给线路、野战部队三者进行防空支援。兵站基地是较为固定的后勤资源集中地,包括油库、粮库、弹药库等军队补给仓库系统,其防空掩护的要求类似于空军的要地防空,实际上主要依靠空军防空反导部队来实施防空支援。补给线路上运行的火车或汽车运输队是“重型运输队”,负责兵站基地到部队之间的运输。这条线路较为固定,可以采用防空哨所和防空阵地混合部署的方式,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机动部署一定的中近程防空单位,对敌机实施伏击。同时,建立防空预警系统,随时提醒重型运输队进行防空掩蔽。物资输送到前线部队的移动仓库后,就要由部队的供应营\汽车营来分发物资。前线部队的防空要突出伴随性能和机动打击能力,并且对敌人浅近纵深构成威胁。

野战防空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前线部队的防空营,编入到模块化战斗旅,主要装备红旗17和09式自行高炮;一个是集团军防空旅,装备红旗16和近防系统,负责集团军的防空掩护。还有一个是独立保障旅,应当编入中近程防空系统,负责补给线上的防空掩护。
这么复杂。。。。还是三百战斧来得简单快捷。兵团过去之前,先给你三百战斧,三百东风再说
朱日和是个旅级的对抗,而且实兵对抗只有不到一天时间,弹药消耗大多也是虚拟的,这和你说的后勤关系好像不大。
歼击风 发表于 2016-1-30 13:41
这么复杂。。。。还是三百战斧来得简单快捷。兵团过去之前,先给你三百战斧,三百东风再说
传说中的东风洗地吧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6-1-30 14:38
朱日和是个旅级的对抗,而且实兵对抗只有不到一天时间,弹药消耗大多也是虚拟的,这和你说的后勤关系好像不 ...
演习能虚拟,真打起来呢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6-1-30 16:09
演习能虚拟,真打起来呢
就是因为是虚拟弹药,所以无法真正检验部队在实战下的后勤能力。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6-1-30 17:21
就是因为是虚拟弹药,所以无法真正检验部队在实战下的后勤能力。
慢慢来吧,毕竟跨区机动也是最近才常态的。
好资料  楼主经常发干货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6-1-29 18:35
淮海战役的时候,为何国民党军表现的非常奇怪,只能沿着铁路线一团一块儿缓慢移动,而无法在广阔的江淮平原 ...
解放战争时期TG的补给可不是依赖铁路线的,200万支前民工是主力,TG的就地补给能力是很强的。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6-1-29 18:35
淮海战役的时候,为何国民党军表现的非常奇怪,只能沿着铁路线一团一块儿缓慢移动,而无法在广阔的江淮平原 ...
解放战争时期TG的补给可不是依赖铁路线的,200万支前民工是主力,TG的就地补给能力是很强的。
这么专业的文章不收藏,天理难容啊。这些楼主。
歼击风 发表于 2016-1-30 13:41
这么复杂。。。。还是三百战斧来得简单快捷。兵团过去之前,先给你三百战斧,三百东风再说
火力准备阶段也是要计算后勤消耗的,只不过是在防区外投射,敌人的干扰较小罢了。另外,台海战争将会是领土征服型战争,大量的陆军部队投送依旧不可或缺,而且一旦登陆,油料、弹药的消耗主要依靠后勤输送。这个规模是无法减小的。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6-1-30 17:25
慢慢来吧,毕竟跨区机动也是最近才常态的。
跨越系列演习已经检验了部队伴随保障的能力,“跨越”本身就是深远纵深机动,前线行进间展开的行动模式。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6-1-29 18:35
淮海战役的时候,为何国民党军表现的非常奇怪,只能沿着铁路线一团一块儿缓慢移动,而无法在广阔的江淮平原 ...
300辆机动车就不错了,整个徐州剿总的战役输送兵团也就两个汽车团又1个营而已,加起来估计不会超过800辆汽车。东北剿总的情况也类似,两个汽车团。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6-1-30 12:41
如果把后勤完全安装到车轮之上,后勤本身就成为了物资消耗的重点单位,并且将会暴露在敌人强大的空地火力打 ...
假设对台作战,美日介入,估计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需要组建或者新部署若干个防空旅团和交通部队,保障后勤畅通。
看来“物流行业”还是很重要啊
littlekitty 发表于 2016-1-31 17:14
假设对台作战,美日介入,估计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需要组建或者新部署若干个防空旅团和交通 ...
现在已有的防空系统已经比较严密了,但是性能上可能有所欠缺。主要是CEC能力的情况不明。如果具备CEC能力和远程拦截能力,那么一套防空系统部署在福建沿海,便可以控制整个台湾岛和台湾以东海域。这就是S400导弹的价值。如果红旗9改进型具备400公里(200海里)级的远射拦截性能,类似于S400和标准6导弹,那么东部沿海所需的防空系统数量其实是比较有限的。关键不在于防空系统的数量,而在于远程防空反导警戒系统的性能和使用。
littlekitty 发表于 2016-1-31 17:14
假设对台作战,美日介入,估计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需要组建或者新部署若干个防空旅团和交通 ...
三套S400导弹正面展开后可以覆盖2400公里的低空区域,相当于从辽宁丹东到广西防城港的距离。当然,考虑到这个400公里可能只是对低空目标有效, 为了涵盖高空目标,应当增加几套防空系统。
朱日和模式比较适合平原地区,对山地较多和丛林地形效果怎么样不好说,而且地勤支援模式面对的挑战也不相同,不知道陆军现在有什么对策
看来打台湾我们真的需要s400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