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论军天下 第三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2:31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一般用兵取胜的原则是:使用谋略迫使敌方整国降服为上策;武力打败敌国为次策;迫使敌方整支军队降服为上策,打败敌军为次策;迫使敌方整旅降服为上策,打败敌旅为次策;迫使敌方整卒降服为上策,打败敌卒为次策;迫使敌方整伍降服为上策,打败敌伍为次策。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厉害中最厉害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方的军队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政治利益集团对军队的主要要求就是能打胜仗。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研究的是:什么样的胜才是政治利益集团认可的胜?
      孙武认为不通过双方军队交战就能使敌军全部屈服投降是最高明的取胜策略。不可否认,这样的胜利确实是完美的胜利,必然能够得到政治利益集团的认可。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不战而胜呢?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我的译文】所以,优秀的军事家首先以谋略取胜,其次用外交手段取胜,接下来就是用兵取胜,最后的下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做法,是迫于无奈而做的。建造攻城用的高台、巨型战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以后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以后才能竣工。如果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强令士兵们像蚂蚁依附绳草一样去爬梯攻城,士兵伤亡三分之一,也没有将城池拿下的话,这真是强攻城池的灾难啊!
      首先,我们要通过战略谋划取胜,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军事发展计划,将国家建设成国力超强,军力超强的国家。这样,就能威慑敌对势力,使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也能吓阻有敌意势力,使有敌意的势力不敢采取敌对行动;也能在和其他国家发生利益纠纷时,使他国不敢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纷争,同时为外交取胜增加话语权。
      战略谋划取胜可以分为战略攻击取胜和战略防御取胜。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国家,他的取胜策略主要就是战略攻击取胜,为了本土的绝对安全和保护美国全球利益,美国建成了“决定性”的威慑力量,拥有“压倒性”的战略优势,做好了应对一切威胁的超前准备。其他国家基本都有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也有比自己弱小的对手,所以在制定计划时,要兼顾战略攻击和战略防御两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战略。
      其次,我们要通过外交取胜,谈判取胜。也就是与发生纠纷的国家或其他利益集团,通过谈判来解决纷争。
      最后,在其他方法和手段都无法解决纷争的情况下,只有采用军事手段,通过战争取胜。在战争取胜中,最差劲的取胜就是强攻对方坚城取胜。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取胜方法是不得已的下下策。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我的译文】所以,善于用兵取胜的一方,不用交战就能使敌方的军队降服,不需强攻就能拿下敌方的城池,不必久拖就能毁灭敌方的国家。必须在保全我方实力的前提下争胜天下。只有这样,才既能军力不受损又能保全胜利果实。这就是谋略攻敌的法则。
      无论是战略取胜,还是外交取胜,还是战争取胜,都应该通过计划、谋略、巧力等方法手段来实现。只有这样,才既能保全实力,又能获得胜利。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谋略制胜的精要所在。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我的译文】所以,用兵交战取胜的原则是: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十倍,就要能围歼他们;如果是五倍,就要能攻取他们;如果是两倍,就要能分割打败他们;如果我军的兵力与敌军的相当,就要能战胜他们;如果我军的兵力比敌军稍少,就要能防守对抗他们,如果我军的兵力与敌军无法相比,就要能躲避他们。所以,对小股敌军来说坚不可摧的我军小部队,必然会成为敌军大部队捉拿的对象。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研究的是:在双方不得不通过交战来决定胜负时,什么样的胜才是政治利益集团或军队高层认可的胜?
      既然敢于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说明双方的实力相差不会过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战斗中,双方兵力的多寡,往往决定战斗的胜负。所以,政治利益集团或军队高层认可的取胜原则,大致如下:
      第一: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十倍,就要能围歼取胜;第二: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五倍,就要能全攻取胜;第三,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二倍,就要能夹攻取胜;第四:如果我军的兵力和敌军的相当,就要能战斗取胜;第五:如果我军的兵力比敌军稍少,比如三分之二,就要能防御取胜;如果我军的兵力与敌军无法相比,比如十分之一,就要能躲避取胜。面对数倍的敌军,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胜利。
      这样的取胜原则,实际上,为各军种、各级部队的作战和备战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比如一个营级部队的作战和备战大致目标:能围歼一个排级部队取胜,能全攻一个连级部队取胜,能通过战斗取胜一个营级部队,能防御一个半营级部队的攻击,能逃避一个师级部队的追捕。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我的译文】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如果辅佐周密,国家必然会强盛;如果辅佐不力,国家必然会衰弱。
       所以,国君受到军中将士诟病的原因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的原因却强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撤退的原因却强令军队撤退,这就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行政管理,这样将士们就会感到迷惑;不懂军队的权谋应变,却干预军队的任务、行动,那么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军中将士们既迷惑又疑虑,那么敌对国家乘机来攻的灾难就会降临,这就叫做自乱军心、自毁胜果。
      本段,作者想论述的主题就是政治利益集团的高层和军队各级指挥官之间,必须在对军队的领导、指挥上的职责、权限等问题,划清界限。如果权限职责不明,指挥混乱,军队的战斗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在春秋时期,国君能否掌控军队,决定着自己王位的得失,所以经常会对军中将帅进行防范和打压,也会经常干预军队事务,以体现和维护自己的威望和权威。
      现在的国家,基本都有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军队领导指挥体制,通过明确的制度条文来限定各方的职责权利。从而较好地保障了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的有效运转。
      在军队领导指挥体系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拥有将帅等军中重要职务的高级指挥官们的个人能力和品性,善不善于治兵用兵等,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我的译文】所以预知胜利的方法有五种:知道可以交战和不可以交战的一方胜利;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一方胜利;全军上下团结一心的一方胜利;用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无准备的军队的一方胜利;将帅有才能而且君主不加干预的一方胜利。上述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孙武在这里总结的知胜五法,为战争双方或第三方判断战斗形势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但对战争双方来说,仅仅限于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己方成为胜利的一方,才是战争双方的目的所在。那么,在现在的战斗中和接下来的战斗中,如何才能使己方成为胜利的一方呢?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我的译文】所以说,既了解对手又了解自己,那么百战不危;不了解对手仅仅了解自己,那么胜败各半;既不了解对手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必危。
      要想使己方成为胜利的一方,己方必须要既了解对手又了解自己。那么,接下来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了解对手和自己的具体哪些方面呢?这些方面就是第一篇始计篇中的“五事”——道、天、地、将、法。
      “道”从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政治利益集团制定和实行的各种法规政策等,符合民意,从而获得人民的广泛拥护;在战争时期,国家政治利益集团进行的作战是正义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获得人民的坚决拥护;
      “天”就是指战场的天气、气候条件。春秋时期,主要指地面气候;现在已经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海洋气候、高空气候等等。
      “地”就是指战场的地理条件。春秋时期,主要指陆地的地理条件。现在已经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海洋地理、太空环境等等。
      “将”就是指高级指挥官们的才能和品性。
      “法”就是指军制,包括军事体制,军队体制等等。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还会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研究。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一般用兵取胜的原则是:使用谋略迫使敌方整国降服为上策;武力打败敌国为次策;迫使敌方整支军队降服为上策,打败敌军为次策;迫使敌方整旅降服为上策,打败敌旅为次策;迫使敌方整卒降服为上策,打败敌卒为次策;迫使敌方整伍降服为上策,打败敌伍为次策。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厉害中最厉害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方的军队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政治利益集团对军队的主要要求就是能打胜仗。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研究的是:什么样的胜才是政治利益集团认可的胜?
      孙武认为不通过双方军队交战就能使敌军全部屈服投降是最高明的取胜策略。不可否认,这样的胜利确实是完美的胜利,必然能够得到政治利益集团的认可。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不战而胜呢?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我的译文】所以,优秀的军事家首先以谋略取胜,其次用外交手段取胜,接下来就是用兵取胜,最后的下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做法,是迫于无奈而做的。建造攻城用的高台、巨型战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以后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以后才能竣工。如果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强令士兵们像蚂蚁依附绳草一样去爬梯攻城,士兵伤亡三分之一,也没有将城池拿下的话,这真是强攻城池的灾难啊!
      首先,我们要通过战略谋划取胜,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军事发展计划,将国家建设成国力超强,军力超强的国家。这样,就能威慑敌对势力,使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也能吓阻有敌意势力,使有敌意的势力不敢采取敌对行动;也能在和其他国家发生利益纠纷时,使他国不敢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纷争,同时为外交取胜增加话语权。
      战略谋划取胜可以分为战略攻击取胜和战略防御取胜。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国家,他的取胜策略主要就是战略攻击取胜,为了本土的绝对安全和保护美国全球利益,美国建成了“决定性”的威慑力量,拥有“压倒性”的战略优势,做好了应对一切威胁的超前准备。其他国家基本都有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也有比自己弱小的对手,所以在制定计划时,要兼顾战略攻击和战略防御两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战略。
      其次,我们要通过外交取胜,谈判取胜。也就是与发生纠纷的国家或其他利益集团,通过谈判来解决纷争。
      最后,在其他方法和手段都无法解决纷争的情况下,只有采用军事手段,通过战争取胜。在战争取胜中,最差劲的取胜就是强攻对方坚城取胜。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取胜方法是不得已的下下策。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我的译文】所以,善于用兵取胜的一方,不用交战就能使敌方的军队降服,不需强攻就能拿下敌方的城池,不必久拖就能毁灭敌方的国家。必须在保全我方实力的前提下争胜天下。只有这样,才既能军力不受损又能保全胜利果实。这就是谋略攻敌的法则。
      无论是战略取胜,还是外交取胜,还是战争取胜,都应该通过计划、谋略、巧力等方法手段来实现。只有这样,才既能保全实力,又能获得胜利。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谋略制胜的精要所在。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我的译文】所以,用兵交战取胜的原则是: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十倍,就要能围歼他们;如果是五倍,就要能攻取他们;如果是两倍,就要能分割打败他们;如果我军的兵力与敌军的相当,就要能战胜他们;如果我军的兵力比敌军稍少,就要能防守对抗他们,如果我军的兵力与敌军无法相比,就要能躲避他们。所以,对小股敌军来说坚不可摧的我军小部队,必然会成为敌军大部队捉拿的对象。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研究的是:在双方不得不通过交战来决定胜负时,什么样的胜才是政治利益集团或军队高层认可的胜?
      既然敢于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说明双方的实力相差不会过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战斗中,双方兵力的多寡,往往决定战斗的胜负。所以,政治利益集团或军队高层认可的取胜原则,大致如下:
      第一: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十倍,就要能围歼取胜;第二: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五倍,就要能全攻取胜;第三,如果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二倍,就要能夹攻取胜;第四:如果我军的兵力和敌军的相当,就要能战斗取胜;第五:如果我军的兵力比敌军稍少,比如三分之二,就要能防御取胜;如果我军的兵力与敌军无法相比,比如十分之一,就要能躲避取胜。面对数倍的敌军,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胜利。
      这样的取胜原则,实际上,为各军种、各级部队的作战和备战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比如一个营级部队的作战和备战大致目标:能围歼一个排级部队取胜,能全攻一个连级部队取胜,能通过战斗取胜一个营级部队,能防御一个半营级部队的攻击,能逃避一个师级部队的追捕。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我的译文】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如果辅佐周密,国家必然会强盛;如果辅佐不力,国家必然会衰弱。
       所以,国君受到军中将士诟病的原因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的原因却强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撤退的原因却强令军队撤退,这就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行政管理,这样将士们就会感到迷惑;不懂军队的权谋应变,却干预军队的任务、行动,那么将士们就会产生疑虑。军中将士们既迷惑又疑虑,那么敌对国家乘机来攻的灾难就会降临,这就叫做自乱军心、自毁胜果。
      本段,作者想论述的主题就是政治利益集团的高层和军队各级指挥官之间,必须在对军队的领导、指挥上的职责、权限等问题,划清界限。如果权限职责不明,指挥混乱,军队的战斗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在春秋时期,国君能否掌控军队,决定着自己王位的得失,所以经常会对军中将帅进行防范和打压,也会经常干预军队事务,以体现和维护自己的威望和权威。
      现在的国家,基本都有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军队领导指挥体制,通过明确的制度条文来限定各方的职责权利。从而较好地保障了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的有效运转。
      在军队领导指挥体系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拥有将帅等军中重要职务的高级指挥官们的个人能力和品性,善不善于治兵用兵等,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我的译文】所以预知胜利的方法有五种:知道可以交战和不可以交战的一方胜利;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一方胜利;全军上下团结一心的一方胜利;用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无准备的军队的一方胜利;将帅有才能而且君主不加干预的一方胜利。上述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孙武在这里总结的知胜五法,为战争双方或第三方判断战斗形势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但对战争双方来说,仅仅限于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己方成为胜利的一方,才是战争双方的目的所在。那么,在现在的战斗中和接下来的战斗中,如何才能使己方成为胜利的一方呢?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我的译文】所以说,既了解对手又了解自己,那么百战不危;不了解对手仅仅了解自己,那么胜败各半;既不了解对手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必危。
      要想使己方成为胜利的一方,己方必须要既了解对手又了解自己。那么,接下来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了解对手和自己的具体哪些方面呢?这些方面就是第一篇始计篇中的“五事”——道、天、地、将、法。
      “道”从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政治利益集团制定和实行的各种法规政策等,符合民意,从而获得人民的广泛拥护;在战争时期,国家政治利益集团进行的作战是正义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获得人民的坚决拥护;
      “天”就是指战场的天气、气候条件。春秋时期,主要指地面气候;现在已经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海洋气候、高空气候等等。
      “地”就是指战场的地理条件。春秋时期,主要指陆地的地理条件。现在已经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海洋地理、太空环境等等。
      “将”就是指高级指挥官们的才能和品性。
      “法”就是指军制,包括军事体制,军队体制等等。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还会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