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论军天下 第九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55:00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处置军情、观察敌情的一般原则是:穿越山地,须依傍溪谷行进;要观察生物,驻扎高地;作战时不要攀登高高隆起的山岩,这是处置山地军情的一般原则。横渡水域后,一定要迅速远离水边;如果敌军横渡水域杀来,不要在水中迎击他们,要等他们渡过一半左右时再攻击他们,这样对我军有利;如果想同敌军交战,不要靠近水边去迎击敌军;要观察生物,驻扎高地,不要在水流中游泳玩耍,这是处置水域军情的一般原则。通过盐碱池沼泽地带,一定要赶快离去,不要停留;如果在盐泽中与敌交战,将士们必须依傍水草、背靠众多树木作战,这是处置盐泽军情的一般原则。在开阔平原地区,需驻扎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右军的营房要背对高坡,前面的营房要固定牢靠,后面的营房要可移动,这是处置平原军情的一般原则。总之,上述四种处置军情的好处,正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因所在。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军事行动一旦展开,那么从军队出发地到军事行动的目的地之间的路程,就是军队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在春秋时期,解决路程问题,主要靠步行。军队行军途中会遇到环境和敌方可能设置的各种阻碍,为了应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危险,孙武在这里总结的四种地理环境下的军情处置原则,对陆地行军,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现在,各国基本都建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运输网络。解决路程问题,基本通过汽车、火车和飞机等机械化运输设备来实现。因此,对现在的行军来说,保障道路的通畅就成为首要问题。所以,现在的军队基本都有工程兵部队,对敌方对道路、桥梁等的破坏,做出迅速反应,或迅速修复、或另辟道路、或另架浮桥等。另外,军队也会对交通要道、关键设施等进行重点保护。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我的译文】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低地;喜好向阳处,厌恶阴湿处;这样既能休养人马又能居住在结实的地面上,将士们百病不生,可以说一定胜利。丘陵堤防驻军,一定要驻扎在它们朝阳的一面,右军的营房要背对它们。这些处置原则对军队有利,充分发挥了地理条件的辅助作用。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行军途中或运兵途中必然涉及到途中休息、驻扎等需要。在春秋时期,军队驻扎在高地向阳处,显然是首选。现在的驻军,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运输和补给问题,所以,驻军往往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绝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我的译文】上游下雨,冒着泡沫的水流涌过来,要想涉水渡河,就需等到水势稳定以后。
  通过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的天然溪谷、四面陡峭中间积水的天然大井、三面绝壁,易进难出的天然牢狱、草深林密,荆棘丛生的天然罗网、地势低洼,道路泥泞的天然陷阱、坑沟交错,深长难通的天然地缝,必须尽快离开它们,不要接近。我军要远离它们,让敌人靠近它们;我军要面向它们,让敌人背靠它们。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行军途中或运兵途中必然会受到不利天气或不利地理环境的阻碍,所以军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不好天气或不利地理环境,做好必要的准备。要对行军途中的地理、大气、海洋等环境进行事先勘察,远离可能会使军队陷入困境的环境。

       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我的译文】驻军附近如果有山险水阻、坑洼池泽、芦苇丛生、山高林密、草木繁茂的地方,必须对它们进行认真彻底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敌方设伏兵、藏奸细的好地方。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行军途中或运兵途中很有可能会受到敌方的伏击或破坏。所以,军队要对可能或容易藏身的地方地点进行认真彻底地搜索,特别是道路两侧和驻军四周。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我的译文】敌人逼近却保持安静,是因为他们倚仗险要的地形;敌军在较远处挑战我军,是因为想引诱我军前进;敌军居住在平坦的地方,是因为有好处。
  群树摇动,是因为敌军正穿行奔来;草丛中设有许多障碍物,是因为敌军企图迷惑我军;鸟雀惊飞,是因为下面有敌方设的伏兵;野兽惊骇四逃,是因为敌军正大规模前来攻击。
  尘埃高扬而且尖锐,是因为敌军的战车正奔驰而来;尘土低浮而且广阔,是因为敌军的步兵正在开来;尘埃分散而且呈条缕状,是因为敌军正在打柴和采集果草;尘埃稀少而且往来移动,是因为敌军正在安营扎寨。
  敌使措辞谦卑然而敌军真在加强战备,是因为敌军要进攻;敌使措辞强硬而且敌军做出进攻架势,是因为敌军要撤退。
  轻型战车首先出列,部署到军队两侧,是因为敌军正在布置阵型;没有约请,敌方却来主动求和,是因为敌方在搞阴谋;敌兵跑步布列战车,是因为敌军正期待同我军交战;敌军一会儿进攻,一会儿又撤退,是因为敌军想诱骗我军出击。
敌兵拄着兵器站立,是因为饥饿无力;敌兵打水却自己先喝,是因为干渴至极;敌兵看见钱财却不过去,是因为极度疲劳。
  敌营上空鸟鹊群集,是因为敌营空虚的缘故;敌营夜间传惊呼,是因为敌兵恐惧不安的缘故;敌方军阵中有扰乱,是因为敌方的将帅对军纪不够重视的缘故;旌旗摇动歪斜,是因为敌军混乱的缘故;敌方军官发怒,是因为士兵们疲倦厌战的缘故;敌军杀马吃肉,是因为敌军没有粮食的缘故;敌军炊具悬置不用,士兵又不返回他们的营房休息,是因为敌军已经走投无路的缘故。
  敌将帅反反复复嘱咐、慢声细语地与部下讲话,是因为失去众将士支持的缘故;频繁赏赐,是因为处境困迫的缘故;动辄处罚,是因为一筹莫展的缘故;先粗暴然后又害怕他的部众,是因为敌将帅不精明到极点的缘故。
      敌方遣使者前来委婉谢罪言好,是因为想休兵息战的缘故。敌军气势汹汹前来迎战我军,但久拖不与我军交战,而且又不退去,那么我军必须要谨慎观察敌军的一举一动。
      本段,孙武总结的相敌三十三法,是战场上,通过观察生物的表现、或物质物体的运动、或敌兵敌将的表现等来获知战场信息或敌方大致军情的方法。
      现在的战场要比古战场复杂得多,所以,军队会成立专门的战场监视和侦察部队,利用各种监视侦察设备和各种监视侦察手段,及时获取战场信息,为军队高层的决策和各级部队的应变提供信息支持。信息包括敌情、攻击效果、损毁程度、天气、环境、民事等。连续监视侦察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一个因素。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我的译文】对将帅来说,士兵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只要自己不逞能冒进,自己能够使士兵们形成合力、能够判断敌情和能够选择合适的将士指派任务就可以了;只有那种既没有考虑又轻敌的人,才必然会被敌军生擒。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参与军事行动的士兵不是越多越好,只要能够对付敌人,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但要完成任务,指挥官的能力就很重要。合格的指挥官要有说服力、敌情判断力和指挥应变力等。不合格的指挥官往往头脑简单、轻敌冒进。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我的译文】将帅由于俘虏不亲近、不归附我方,就用惩罚他们的办法来使他们归顺,那么他们就不会心悦诚服,不服,就难以为我方所用;俘虏已经表示亲近归附我方,但是由于我方的奖罚等军纪还没有对他们生效,他们还不是我方真正的士兵,所以他们还不可以为我方所用。所以,我方应该用怀柔的方式去感化、说服他们,用和我方士兵等同的待遇来约束、训练、对待他们,这样可以说一定会获得他们真心的归附。
       战俘问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春秋时期,孙武有如此大胸襟善待战俘,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现实情况,往往难以做到。一方面,由于战争,交战双方的物资供应必然紧张,连自己的军队都无法满足,又怎么可能让战俘吃饱吃好呢?另一方面,战俘,特别是军官战俘往往拥有重要情报,为了让他们开口,酷刑是难免的。轰动一时的美军虐囚案,只是冰山一角。所以要真正实现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战俘待遇,签订各方还需确实履行责任,国际社会也要加强监督。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我的译文】将帅一向能够严格践行法令来教育、约束自己的士兵,那么士兵们就会口服心服;将帅一向不能够严格践行法令来教育、约束自己的士兵,那么士兵们就口不服心更不服。只有一向能够严格践行法令的将帅,才能与部众和睦相处,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戴。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军队的军法军纪是权威,是不容触犯的。一旦有军人触犯,就必须按条例进行惩戒。在春秋时期,一方面,军法军纪大多粗线条;另一方面,将帅往往选择性执法,所以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现在的军法军纪大多规定得非常细致,如有处理不公的情况,也有申诉渠道,可再次审核。所以,现在的军事执法制度基本能保证公平公正。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处置军情、观察敌情的一般原则是:穿越山地,须依傍溪谷行进;要观察生物,驻扎高地;作战时不要攀登高高隆起的山岩,这是处置山地军情的一般原则。横渡水域后,一定要迅速远离水边;如果敌军横渡水域杀来,不要在水中迎击他们,要等他们渡过一半左右时再攻击他们,这样对我军有利;如果想同敌军交战,不要靠近水边去迎击敌军;要观察生物,驻扎高地,不要在水流中游泳玩耍,这是处置水域军情的一般原则。通过盐碱池沼泽地带,一定要赶快离去,不要停留;如果在盐泽中与敌交战,将士们必须依傍水草、背靠众多树木作战,这是处置盐泽军情的一般原则。在开阔平原地区,需驻扎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右军的营房要背对高坡,前面的营房要固定牢靠,后面的营房要可移动,这是处置平原军情的一般原则。总之,上述四种处置军情的好处,正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因所在。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军事行动一旦展开,那么从军队出发地到军事行动的目的地之间的路程,就是军队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在春秋时期,解决路程问题,主要靠步行。军队行军途中会遇到环境和敌方可能设置的各种阻碍,为了应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危险,孙武在这里总结的四种地理环境下的军情处置原则,对陆地行军,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现在,各国基本都建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运输网络。解决路程问题,基本通过汽车、火车和飞机等机械化运输设备来实现。因此,对现在的行军来说,保障道路的通畅就成为首要问题。所以,现在的军队基本都有工程兵部队,对敌方对道路、桥梁等的破坏,做出迅速反应,或迅速修复、或另辟道路、或另架浮桥等。另外,军队也会对交通要道、关键设施等进行重点保护。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我的译文】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低地;喜好向阳处,厌恶阴湿处;这样既能休养人马又能居住在结实的地面上,将士们百病不生,可以说一定胜利。丘陵堤防驻军,一定要驻扎在它们朝阳的一面,右军的营房要背对它们。这些处置原则对军队有利,充分发挥了地理条件的辅助作用。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行军途中或运兵途中必然涉及到途中休息、驻扎等需要。在春秋时期,军队驻扎在高地向阳处,显然是首选。现在的驻军,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运输和补给问题,所以,驻军往往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绝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我的译文】上游下雨,冒着泡沫的水流涌过来,要想涉水渡河,就需等到水势稳定以后。
  通过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的天然溪谷、四面陡峭中间积水的天然大井、三面绝壁,易进难出的天然牢狱、草深林密,荆棘丛生的天然罗网、地势低洼,道路泥泞的天然陷阱、坑沟交错,深长难通的天然地缝,必须尽快离开它们,不要接近。我军要远离它们,让敌人靠近它们;我军要面向它们,让敌人背靠它们。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行军途中或运兵途中必然会受到不利天气或不利地理环境的阻碍,所以军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不好天气或不利地理环境,做好必要的准备。要对行军途中的地理、大气、海洋等环境进行事先勘察,远离可能会使军队陷入困境的环境。

       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我的译文】驻军附近如果有山险水阻、坑洼池泽、芦苇丛生、山高林密、草木繁茂的地方,必须对它们进行认真彻底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敌方设伏兵、藏奸细的好地方。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行军途中或运兵途中很有可能会受到敌方的伏击或破坏。所以,军队要对可能或容易藏身的地方地点进行认真彻底地搜索,特别是道路两侧和驻军四周。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我的译文】敌人逼近却保持安静,是因为他们倚仗险要的地形;敌军在较远处挑战我军,是因为想引诱我军前进;敌军居住在平坦的地方,是因为有好处。
  群树摇动,是因为敌军正穿行奔来;草丛中设有许多障碍物,是因为敌军企图迷惑我军;鸟雀惊飞,是因为下面有敌方设的伏兵;野兽惊骇四逃,是因为敌军正大规模前来攻击。
  尘埃高扬而且尖锐,是因为敌军的战车正奔驰而来;尘土低浮而且广阔,是因为敌军的步兵正在开来;尘埃分散而且呈条缕状,是因为敌军正在打柴和采集果草;尘埃稀少而且往来移动,是因为敌军正在安营扎寨。
  敌使措辞谦卑然而敌军真在加强战备,是因为敌军要进攻;敌使措辞强硬而且敌军做出进攻架势,是因为敌军要撤退。
  轻型战车首先出列,部署到军队两侧,是因为敌军正在布置阵型;没有约请,敌方却来主动求和,是因为敌方在搞阴谋;敌兵跑步布列战车,是因为敌军正期待同我军交战;敌军一会儿进攻,一会儿又撤退,是因为敌军想诱骗我军出击。
敌兵拄着兵器站立,是因为饥饿无力;敌兵打水却自己先喝,是因为干渴至极;敌兵看见钱财却不过去,是因为极度疲劳。
  敌营上空鸟鹊群集,是因为敌营空虚的缘故;敌营夜间传惊呼,是因为敌兵恐惧不安的缘故;敌方军阵中有扰乱,是因为敌方的将帅对军纪不够重视的缘故;旌旗摇动歪斜,是因为敌军混乱的缘故;敌方军官发怒,是因为士兵们疲倦厌战的缘故;敌军杀马吃肉,是因为敌军没有粮食的缘故;敌军炊具悬置不用,士兵又不返回他们的营房休息,是因为敌军已经走投无路的缘故。
  敌将帅反反复复嘱咐、慢声细语地与部下讲话,是因为失去众将士支持的缘故;频繁赏赐,是因为处境困迫的缘故;动辄处罚,是因为一筹莫展的缘故;先粗暴然后又害怕他的部众,是因为敌将帅不精明到极点的缘故。
      敌方遣使者前来委婉谢罪言好,是因为想休兵息战的缘故。敌军气势汹汹前来迎战我军,但久拖不与我军交战,而且又不退去,那么我军必须要谨慎观察敌军的一举一动。
      本段,孙武总结的相敌三十三法,是战场上,通过观察生物的表现、或物质物体的运动、或敌兵敌将的表现等来获知战场信息或敌方大致军情的方法。
      现在的战场要比古战场复杂得多,所以,军队会成立专门的战场监视和侦察部队,利用各种监视侦察设备和各种监视侦察手段,及时获取战场信息,为军队高层的决策和各级部队的应变提供信息支持。信息包括敌情、攻击效果、损毁程度、天气、环境、民事等。连续监视侦察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一个因素。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我的译文】对将帅来说,士兵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只要自己不逞能冒进,自己能够使士兵们形成合力、能够判断敌情和能够选择合适的将士指派任务就可以了;只有那种既没有考虑又轻敌的人,才必然会被敌军生擒。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参与军事行动的士兵不是越多越好,只要能够对付敌人,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但要完成任务,指挥官的能力就很重要。合格的指挥官要有说服力、敌情判断力和指挥应变力等。不合格的指挥官往往头脑简单、轻敌冒进。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我的译文】将帅由于俘虏不亲近、不归附我方,就用惩罚他们的办法来使他们归顺,那么他们就不会心悦诚服,不服,就难以为我方所用;俘虏已经表示亲近归附我方,但是由于我方的奖罚等军纪还没有对他们生效,他们还不是我方真正的士兵,所以他们还不可以为我方所用。所以,我方应该用怀柔的方式去感化、说服他们,用和我方士兵等同的待遇来约束、训练、对待他们,这样可以说一定会获得他们真心的归附。
       战俘问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春秋时期,孙武有如此大胸襟善待战俘,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现实情况,往往难以做到。一方面,由于战争,交战双方的物资供应必然紧张,连自己的军队都无法满足,又怎么可能让战俘吃饱吃好呢?另一方面,战俘,特别是军官战俘往往拥有重要情报,为了让他们开口,酷刑是难免的。轰动一时的美军虐囚案,只是冰山一角。所以要真正实现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战俘待遇,签订各方还需确实履行责任,国际社会也要加强监督。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我的译文】将帅一向能够严格践行法令来教育、约束自己的士兵,那么士兵们就会口服心服;将帅一向不能够严格践行法令来教育、约束自己的士兵,那么士兵们就口不服心更不服。只有一向能够严格践行法令的将帅,才能与部众和睦相处,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戴。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军队的军法军纪是权威,是不容触犯的。一旦有军人触犯,就必须按条例进行惩戒。在春秋时期,一方面,军法军纪大多粗线条;另一方面,将帅往往选择性执法,所以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现在的军法军纪大多规定得非常细致,如有处理不公的情况,也有申诉渠道,可再次审核。所以,现在的军事执法制度基本能保证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