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南半岛遗事第二部(更新:决战之前(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4:42


                                           寮国烽火(一)


印度支那1952年底的西北战役在那产之战后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法国在西北战役前两个阶段被一度打得节节败退,丧师失地,劳师动众的“洛林行动”也无果而终,不过最后在那产仗着优势的空炮火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终于挫败了越盟的凌厉攻势,多少为在后面的战局争取了一些时间;在那产碰壁的越盟也坐下来盘点自己手里的牌,准备新一轮的牌局,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部队需要重新补充经过训练的新兵,需要组建新的重炮部队和高射炮部队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战役中对抗法国优势的火力。。。总而言之,需要从中国那里获取更多的物资以满足1953年的作战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在越盟内部,一些高级干部和将领,就已经开始背着中国顾问团在胡伯伯面前说三道四,贬低污蔑中国方面提出的对西北战役最终决策方案和之后的一系列指示,这里面就包括了越军的总后勤部的负责人陈登宁,此人在西北战役结束后就开始散步一种奇怪的言论,声称西北战役的最终结果不是有利于越盟,而是有利于中国,因为越盟控制了穷山恶水的西北地区,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还多了数十万嗷嗷待哺的嘴巴,使越盟窘迫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相反长期困扰中国方面的境外国民党残兵败将的匪患问题却由于那些土匪丧失了境外的匪巢而迎刃而解了。。。

而中国方面当然对这种宵小的举动不以为然,解放军总参谋部早就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为越盟的下一步的行动拟定了作战计划,那就是越军以主力发起上寮战役(也称桑怒战役),将上寮(老挝北部地区)和越南西北地区连成一片,鉴于拟定中的老挝上寮战役关系重大,1953年1月,韦国清奉命回北京报告工作并请示作战问题。 经过精心策划,一个完整的上寮战役计划逐步成形:以308,312,316师主力在越西北不动,而以文进勇的320师远程奔袭越南中部地区,以吸引和牵制法军的机动部队,为上寮战役创造机会。

1952年12月1日,越法双方的那产之战还在打生打死的时候,320师48团就已经秘密前出到红河以南地区,在南定(Nam Dinh)和海边之间的地域隐蔽待命。12月中旬在接到上级指示后,48团向宁平以南地区,塔西尼防线内的保大伪军控制地区发起了进攻。刚刚守住了那产,暂时稳定了西北战局,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沙朗见越盟居然这次直接打上门来了,大怒之下决心给这支不知好歹的越军部队点颜色看看,他雷厉风行,迅速调集了4个机动群的部队,由于是在靠近海边的河网地区作战,还调集了2个由de Berchoux将军指挥的两栖战斗群(Amphibian Sub-Groups),准备对48团饱以老拳,法军此次的作战代号是“布列塔尼行动”(Operation Bretange)。由de Berchoux将军全权负责指挥这次作战,de Monclard上校担任他的副手。而越军方面则加派了304师第7团协助320师48团实施诱敌,已经在游击战术上有了相当程度造诣的越军并不和法军的重兵集群死打硬拼,而是机动灵活地在几支法军主力部队间往来穿梭,同时进逼法军的敏感地区----裴朱(Bui Chu)天主教区,迫使法军主力一路跟着他们向南追击。1953年1月初,当法军一路狂奔即将咬住越盟主力部队时,这2个团却化整为零,换上了农民的服装,消失的无影无踪。失去了目标的法军只好于1953年1月4日宣布这次作战“胜利”结束。

参加扫荡的法军主力部队还没回到营地,1月中旬,在印度支那更遥远的南方,战斗再次打响了!这次越军的2个团在北纬16度以南地区,靠近越南的蜂腰部的地区又发起了攻击。攻势直指昆嵩( Kon Tum)和波莱古(Pleiku),这是2个战略要地,法国人是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绝对安全的。万般无奈之下,沙朗只能调动伞兵部队驰援,1月18日,第3殖民地伞兵营的340名伞兵首先空降在波莱古以加强当地的防御。2月12日,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第8殖民地伞兵营的665名伞兵也空降在潘切(Phan Thiet),空降行动代号是“达喀尔”(Operation Dakar)。第8殖民地伞兵营在抵达后不久即在2月21日全军出动执行“阿图瓦行动”(Operation Artois),668人在惠可(Vai Co)地区实施了空降,袭击了当地的越军部队营地;25日,第8殖民地伞兵营的193名伞兵和一支GCMA分队再次出击,执行代号为“朱拉行动”(Operation Jura)的搜索和摧毁当地越军秘密营地空降作战,这次行动的主要地区是在川木(Xuyen Moc),越军的活动在遭到伞兵部队和当地部队的一定打击和压制后即转入低谷,3月份双方没有发生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进入4月份后,越军再度活跃起来,四处出击,本来已经准备收队的法军伞兵部队不得不再次投入到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去,4月16日,第3殖民地伞兵营的138名伞兵空降在三乐(Tam La)以增强当地的防御力量;4月21日,第8突击伞兵营(原第8殖民地伞兵营)的400人再次在潘切实施空降,袭击了当地的越盟武装。就这样这几支伞兵部队在当地一直疲于奔命,从1月份折腾到4月份,等到局势最终平静了才陆续收兵。这是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第一次在这个地区(未来南北越分治后,这2个地区都是南越的辖区)爆发重大的战斗,这意味着战争的规模和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了,法国人面临的印度支那的这个烂摊子是越来越大了。

就在越军和法军在越南中部的蜂腰部地区捉迷藏的时候,整个西北地区却风平浪静,从那产之战结束后的1952年12月上旬一直到1953年3月,这里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焦头烂额的法国人虽然暂时击退了越盟武装对南部地区的袭扰,可是沙朗原先制定的重新夺回奠边府的计划也泡汤了。在1951年11月底奠边府失守后,西方新闻媒体一度非常关心是否这意味着越共已经打开了进攻寮国(老挝)的大门了。虽然法军的新闻发言人的一再信誓旦旦地保证奠边府的易手并不是一件多大点事,越共也没有进入寮国。此后,那产和莱州先后告急,法军全力应对,成功地保住了西北地区这2个最后的据点,挫败了越军的攻势。媒体的注意力也就转移到那里去了,奠边府这个话题很快被遗忘了。不过沙朗将军对奠边府的重视是别人想象不到的,他一直坚持认为奠边府有着无可比拟的战略上的重要意义,一旦失去奠边府将造成未来的极大的被动。1952年12月30日,沙朗下达了第40号作战命令,明确指示法军的伞兵部队准备再度出击西北,在空军的掩护下对奠边府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争取在1953年1月10日重新占领奠边府。命令称“。。。在即将开始的战役行动中,夺回奠边府是重新控制傣族地区,最后把越盟赶出黑水河左岸的第一步。。。”1953年1月7日,作战命令下达到伞兵部队,参战部队的任务是“1,摧毁越军的基地和交通枢纽;2,在该地区实施扫荡。”不过由于越南中部形势吃紧,原定出击的伞兵部队转兵它用,作战计划不得不被无限期推迟。

在韦国青去北京之后,武元甲,黄文泰和梅嘉生在西北地区会商了越军主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问题。为了商讨即将到来的上寮战役的细节,文哥和梅嘉生还专门到寮国边境秘密和“红色亲王”苏发努冯举行了会谈。

  1953年2月3日,越南劳动党中央电告中共中央:原拟雨季前打那产,因准备不及,决定雨季后再打,争取在4月间组织桑怒战役。9日,中共中央复电,表示赞成。3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建议越南劳动党中央和总军委:组织上寮战役,战前应做足够准备,特别要注意前进道路、敌军分布和工事构筑恃况的侦察和研究,粮弹供应一定要有保证;由于深入敌占区作战,交通运输线长,敌兵力分散,工事不坚固,战斗力不强,有可能采取远道奔袭的战术来对敌进行分割包围歼灭。战役准备工作要严守秘密,打响之前,不要暴露主力西移的情况,以防止敌军暴走式的逃跑或者空运部队增援。同时中共中央还通知越共,韦国青将于3月14日左右抵达凭祥,协助越军举行上寮战役。

  3月5日,韦国清奉命启程赴越南帮助组织桑怒战役,即上寮战役(法军称为Battle of Muong Khoua)。 同一天,国际共运的领袖斯大叔在莫斯科去世。中共和越共的领导人以各自不同复杂的心态吊唁了这个注定会在他身后引起巨大争议的人物。


  上寮是法军在印度支那的重要战略地区的后方。法军在越南西北地区遭受失败后,加强了广安的防御,同时把桑怒建成了有较强防御工事的重要据点。该据点有三个营加一个炮兵连,共约1500人防守,主要指挥官和士官都是法国人,士兵则是当地人,战斗力很差。在桑怒以南与之互为依托的川圹及芒绥,还有另外三个营的兵力防守。



地图上可以看见法军在莱州(Lai Chau),那产(Nasan)和上寮等地的据点。

  在解放军总参谋部为越军拟定的战役计划里,发动上寮战役的目的是破坏美、法在桑怒、川圹的空军基地,支援老挝人民的武装斗争,为老挝抗战政府开辟根据地,巩固西北战役的成果。并吸引那产之敌前往增援,相机歼灭之,使越南西北与老挝北部连成一片。因而,这一战役也是西北战役的延续,并为1953年至1954年冬春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老挝的情况和著名的红色亲王苏发努冯的身世。老挝是一个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界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总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湄公河流经西部1900公里。老挝境内80%多为森林覆盖的山地和高原,川圹高原上的查尔平原地处印度支那三国正中央,建有一个空军基地,使得法国空军飞机的飞行半径几乎可以达到整个印度支那地区。

老挝历史悠久,先人里有一部分是曾经居住在中国西南部地区,主要是今天的云南。老挝王国建立于公元749年,就是所谓“澜沧王国”的前身。公元13世纪忽必烈大军南下,这支部族不得不向南迁徙,于公元1353年正式建立了澜沧王国(意思是“万象之国”),为老挝历史鼎盛时期,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王朝、万象(Vientiane)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1886年,法国控制了老挝,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此后老挝与越南的关系逐步密切起来,从那时起到20世纪初,老挝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王公贵族子弟去西贡和河内留学镀金,未来的红色亲王苏发努冯就是其中的一个。苏发努冯于1909年7月13日出生,是当时国王之弟奔空的第20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他的母亲不是老挝贵族出身,他从小在王宫长大。少年的苏发努冯在河内完成了初等教育,于30年代留学法国,学习机械工程。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法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投身到老挝独立运动中去。他于1937年毕业,次年回到老挝,他在留学期间展示了语言天赋,他不仅学习了俄语和希腊语,法语和越南语更是可称精通。

回到老挝后,凭借着他显赫的身世,他进入法国殖民政府任职,后来又转到越南,一直到1945年。在越南,他认识了胡志明和许多后来的越盟高级领导人。

1940年9月老挝被日本占领,在此期间,老挝独立运动随即萌生。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武装起义,1945年10月12日宣布独立,此时的老挝独立运动的主要成员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在独立运动中,老挝王室先后有4位王子成为重要人物。佩差拉王子是“自由老挝运动”的领导人,1945年10月12日老挝成立了以佩差拉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任外交大臣兼革命军总司令临时政府。1946年3月,印度支那战争爆发,法军重新攻入老挝,苏发努冯率部抵抗,不过他手下那票临时拼凑的军队不是法国正规军的对手,一触即溃,他本人也在法军飞机空袭的时候背部受伤,撤入泰国,随后法军重新占领了老挝。临时政府不得不转移到泰国。

和呆在泰国混吃等死的兄长们不同,苏发努冯意识到仅仅靠等法国人良心发现是不现实的,他在伤愈后即进入老挝农村,开始组织游击队,展开武装斗争。这里就不得不赞扬一下胡伯伯的远见卓识了,虽然当时的越盟也是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可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盟还是向苏发努冯的游击队提供了急需的军火和财政援助,还派出人员协助他建立游击队,当然这些武装是“统一”在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指挥之下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胡伯伯那个雄心勃勃的“大印度支那联邦の野望”。事实上,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有意识地把老挝的党员发展为自己的一个支部。凯山•丰威汉和诺哈是这个支部的领导人。

1949年7月19日,法国和流亡在泰国的老挝临时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双方达成妥协,法国给予老挝王国政府有限的自治权,老挝流亡政府返回琅勃拉邦。法国之所以肯在当时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是因为受到了几个方面的情况影响:一个是中国的革命形势自当年4月份渡江战役后就急转直下,解放军的百万大军正在横扫国民党的残山剩水,不要多久解放军就将打到中越边境,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向越盟提供援助,法国需要最大限度集中一切必要的力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灭越盟;一个是美国向法国施加了压力,老挝王室流亡到泰国后,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哭诉法国人把他们赶出老挝的“野蛮”行径,早就对东南亚地区感兴趣,想插一手的山姆大叔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在美国的“严厉”关注下,战后本土一片萧条,还指望美国大力进行经济,军事援助的法国政府不得不低头;此外法国人也看出这些流亡在外的王室成员多数不堪大用,对法国人的实际统治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

1950年夏天,老挝的抗法力量举行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富米•冯维西为副总理的老挝抗战政府。1951年2月,在中国的强大压力下,胡伯伯不得不把印度支那共产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并将党的老挝和柬埔寨支部独立出来,分别成立了各自国家的政党。不过在改名大会上发表的最终会议公告仍然强调“。。。要在尊重3国人民意愿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强大,繁荣的越南,老挝,柬埔寨联邦。”这清楚地表明了越南的国家政策是最终建立“印度支那联盟”。

苏发努冯组建的老挝抗法力量是“巴特寮”,当时的实力比越盟弱,不过远远强于柬埔寨。在1952年旱季到来前,有将近1500人。不过法军在老挝的力量也相当薄弱(可以参见之前的法军在印度支那的战斗序列一文),如果越军主力部队进入老挝,那里的力量对比将顷刻间被改变。

1953年3月20日和21日,308师和312师分别离开集结地富寿,向南开赴老挝。印度支那战争新的一页,即将开始。



未完待续。。。。


                                           寮国烽火(一)


印度支那1952年底的西北战役在那产之战后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法国在西北战役前两个阶段被一度打得节节败退,丧师失地,劳师动众的“洛林行动”也无果而终,不过最后在那产仗着优势的空炮火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终于挫败了越盟的凌厉攻势,多少为在后面的战局争取了一些时间;在那产碰壁的越盟也坐下来盘点自己手里的牌,准备新一轮的牌局,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部队需要重新补充经过训练的新兵,需要组建新的重炮部队和高射炮部队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战役中对抗法国优势的火力。。。总而言之,需要从中国那里获取更多的物资以满足1953年的作战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在越盟内部,一些高级干部和将领,就已经开始背着中国顾问团在胡伯伯面前说三道四,贬低污蔑中国方面提出的对西北战役最终决策方案和之后的一系列指示,这里面就包括了越军的总后勤部的负责人陈登宁,此人在西北战役结束后就开始散步一种奇怪的言论,声称西北战役的最终结果不是有利于越盟,而是有利于中国,因为越盟控制了穷山恶水的西北地区,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还多了数十万嗷嗷待哺的嘴巴,使越盟窘迫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相反长期困扰中国方面的境外国民党残兵败将的匪患问题却由于那些土匪丧失了境外的匪巢而迎刃而解了。。。

而中国方面当然对这种宵小的举动不以为然,解放军总参谋部早就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为越盟的下一步的行动拟定了作战计划,那就是越军以主力发起上寮战役(也称桑怒战役),将上寮(老挝北部地区)和越南西北地区连成一片,鉴于拟定中的老挝上寮战役关系重大,1953年1月,韦国清奉命回北京报告工作并请示作战问题。 经过精心策划,一个完整的上寮战役计划逐步成形:以308,312,316师主力在越西北不动,而以文进勇的320师远程奔袭越南中部地区,以吸引和牵制法军的机动部队,为上寮战役创造机会。

1952年12月1日,越法双方的那产之战还在打生打死的时候,320师48团就已经秘密前出到红河以南地区,在南定(Nam Dinh)和海边之间的地域隐蔽待命。12月中旬在接到上级指示后,48团向宁平以南地区,塔西尼防线内的保大伪军控制地区发起了进攻。刚刚守住了那产,暂时稳定了西北战局,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沙朗见越盟居然这次直接打上门来了,大怒之下决心给这支不知好歹的越军部队点颜色看看,他雷厉风行,迅速调集了4个机动群的部队,由于是在靠近海边的河网地区作战,还调集了2个由de Berchoux将军指挥的两栖战斗群(Amphibian Sub-Groups),准备对48团饱以老拳,法军此次的作战代号是“布列塔尼行动”(Operation Bretange)。由de Berchoux将军全权负责指挥这次作战,de Monclard上校担任他的副手。而越军方面则加派了304师第7团协助320师48团实施诱敌,已经在游击战术上有了相当程度造诣的越军并不和法军的重兵集群死打硬拼,而是机动灵活地在几支法军主力部队间往来穿梭,同时进逼法军的敏感地区----裴朱(Bui Chu)天主教区,迫使法军主力一路跟着他们向南追击。1953年1月初,当法军一路狂奔即将咬住越盟主力部队时,这2个团却化整为零,换上了农民的服装,消失的无影无踪。失去了目标的法军只好于1953年1月4日宣布这次作战“胜利”结束。

参加扫荡的法军主力部队还没回到营地,1月中旬,在印度支那更遥远的南方,战斗再次打响了!这次越军的2个团在北纬16度以南地区,靠近越南的蜂腰部的地区又发起了攻击。攻势直指昆嵩( Kon Tum)和波莱古(Pleiku),这是2个战略要地,法国人是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绝对安全的。万般无奈之下,沙朗只能调动伞兵部队驰援,1月18日,第3殖民地伞兵营的340名伞兵首先空降在波莱古以加强当地的防御。2月12日,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第8殖民地伞兵营的665名伞兵也空降在潘切(Phan Thiet),空降行动代号是“达喀尔”(Operation Dakar)。第8殖民地伞兵营在抵达后不久即在2月21日全军出动执行“阿图瓦行动”(Operation Artois),668人在惠可(Vai Co)地区实施了空降,袭击了当地的越军部队营地;25日,第8殖民地伞兵营的193名伞兵和一支GCMA分队再次出击,执行代号为“朱拉行动”(Operation Jura)的搜索和摧毁当地越军秘密营地空降作战,这次行动的主要地区是在川木(Xuyen Moc),越军的活动在遭到伞兵部队和当地部队的一定打击和压制后即转入低谷,3月份双方没有发生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进入4月份后,越军再度活跃起来,四处出击,本来已经准备收队的法军伞兵部队不得不再次投入到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去,4月16日,第3殖民地伞兵营的138名伞兵空降在三乐(Tam La)以增强当地的防御力量;4月21日,第8突击伞兵营(原第8殖民地伞兵营)的400人再次在潘切实施空降,袭击了当地的越盟武装。就这样这几支伞兵部队在当地一直疲于奔命,从1月份折腾到4月份,等到局势最终平静了才陆续收兵。这是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第一次在这个地区(未来南北越分治后,这2个地区都是南越的辖区)爆发重大的战斗,这意味着战争的规模和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了,法国人面临的印度支那的这个烂摊子是越来越大了。

就在越军和法军在越南中部的蜂腰部地区捉迷藏的时候,整个西北地区却风平浪静,从那产之战结束后的1952年12月上旬一直到1953年3月,这里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焦头烂额的法国人虽然暂时击退了越盟武装对南部地区的袭扰,可是沙朗原先制定的重新夺回奠边府的计划也泡汤了。在1951年11月底奠边府失守后,西方新闻媒体一度非常关心是否这意味着越共已经打开了进攻寮国(老挝)的大门了。虽然法军的新闻发言人的一再信誓旦旦地保证奠边府的易手并不是一件多大点事,越共也没有进入寮国。此后,那产和莱州先后告急,法军全力应对,成功地保住了西北地区这2个最后的据点,挫败了越军的攻势。媒体的注意力也就转移到那里去了,奠边府这个话题很快被遗忘了。不过沙朗将军对奠边府的重视是别人想象不到的,他一直坚持认为奠边府有着无可比拟的战略上的重要意义,一旦失去奠边府将造成未来的极大的被动。1952年12月30日,沙朗下达了第40号作战命令,明确指示法军的伞兵部队准备再度出击西北,在空军的掩护下对奠边府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争取在1953年1月10日重新占领奠边府。命令称“。。。在即将开始的战役行动中,夺回奠边府是重新控制傣族地区,最后把越盟赶出黑水河左岸的第一步。。。”1953年1月7日,作战命令下达到伞兵部队,参战部队的任务是“1,摧毁越军的基地和交通枢纽;2,在该地区实施扫荡。”不过由于越南中部形势吃紧,原定出击的伞兵部队转兵它用,作战计划不得不被无限期推迟。

在韦国青去北京之后,武元甲,黄文泰和梅嘉生在西北地区会商了越军主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问题。为了商讨即将到来的上寮战役的细节,文哥和梅嘉生还专门到寮国边境秘密和“红色亲王”苏发努冯举行了会谈。

  1953年2月3日,越南劳动党中央电告中共中央:原拟雨季前打那产,因准备不及,决定雨季后再打,争取在4月间组织桑怒战役。9日,中共中央复电,表示赞成。3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建议越南劳动党中央和总军委:组织上寮战役,战前应做足够准备,特别要注意前进道路、敌军分布和工事构筑恃况的侦察和研究,粮弹供应一定要有保证;由于深入敌占区作战,交通运输线长,敌兵力分散,工事不坚固,战斗力不强,有可能采取远道奔袭的战术来对敌进行分割包围歼灭。战役准备工作要严守秘密,打响之前,不要暴露主力西移的情况,以防止敌军暴走式的逃跑或者空运部队增援。同时中共中央还通知越共,韦国青将于3月14日左右抵达凭祥,协助越军举行上寮战役。

  3月5日,韦国清奉命启程赴越南帮助组织桑怒战役,即上寮战役(法军称为Battle of Muong Khoua)。 同一天,国际共运的领袖斯大叔在莫斯科去世。中共和越共的领导人以各自不同复杂的心态吊唁了这个注定会在他身后引起巨大争议的人物。


  上寮是法军在印度支那的重要战略地区的后方。法军在越南西北地区遭受失败后,加强了广安的防御,同时把桑怒建成了有较强防御工事的重要据点。该据点有三个营加一个炮兵连,共约1500人防守,主要指挥官和士官都是法国人,士兵则是当地人,战斗力很差。在桑怒以南与之互为依托的川圹及芒绥,还有另外三个营的兵力防守。



地图上可以看见法军在莱州(Lai Chau),那产(Nasan)和上寮等地的据点。

  在解放军总参谋部为越军拟定的战役计划里,发动上寮战役的目的是破坏美、法在桑怒、川圹的空军基地,支援老挝人民的武装斗争,为老挝抗战政府开辟根据地,巩固西北战役的成果。并吸引那产之敌前往增援,相机歼灭之,使越南西北与老挝北部连成一片。因而,这一战役也是西北战役的延续,并为1953年至1954年冬春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老挝的情况和著名的红色亲王苏发努冯的身世。老挝是一个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界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总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湄公河流经西部1900公里。老挝境内80%多为森林覆盖的山地和高原,川圹高原上的查尔平原地处印度支那三国正中央,建有一个空军基地,使得法国空军飞机的飞行半径几乎可以达到整个印度支那地区。

老挝历史悠久,先人里有一部分是曾经居住在中国西南部地区,主要是今天的云南。老挝王国建立于公元749年,就是所谓“澜沧王国”的前身。公元13世纪忽必烈大军南下,这支部族不得不向南迁徙,于公元1353年正式建立了澜沧王国(意思是“万象之国”),为老挝历史鼎盛时期,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王朝、万象(Vientiane)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1886年,法国控制了老挝,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此后老挝与越南的关系逐步密切起来,从那时起到20世纪初,老挝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王公贵族子弟去西贡和河内留学镀金,未来的红色亲王苏发努冯就是其中的一个。苏发努冯于1909年7月13日出生,是当时国王之弟奔空的第20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他的母亲不是老挝贵族出身,他从小在王宫长大。少年的苏发努冯在河内完成了初等教育,于30年代留学法国,学习机械工程。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法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投身到老挝独立运动中去。他于1937年毕业,次年回到老挝,他在留学期间展示了语言天赋,他不仅学习了俄语和希腊语,法语和越南语更是可称精通。

回到老挝后,凭借着他显赫的身世,他进入法国殖民政府任职,后来又转到越南,一直到1945年。在越南,他认识了胡志明和许多后来的越盟高级领导人。

1940年9月老挝被日本占领,在此期间,老挝独立运动随即萌生。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武装起义,1945年10月12日宣布独立,此时的老挝独立运动的主要成员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在独立运动中,老挝王室先后有4位王子成为重要人物。佩差拉王子是“自由老挝运动”的领导人,1945年10月12日老挝成立了以佩差拉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任外交大臣兼革命军总司令临时政府。1946年3月,印度支那战争爆发,法军重新攻入老挝,苏发努冯率部抵抗,不过他手下那票临时拼凑的军队不是法国正规军的对手,一触即溃,他本人也在法军飞机空袭的时候背部受伤,撤入泰国,随后法军重新占领了老挝。临时政府不得不转移到泰国。

和呆在泰国混吃等死的兄长们不同,苏发努冯意识到仅仅靠等法国人良心发现是不现实的,他在伤愈后即进入老挝农村,开始组织游击队,展开武装斗争。这里就不得不赞扬一下胡伯伯的远见卓识了,虽然当时的越盟也是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可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盟还是向苏发努冯的游击队提供了急需的军火和财政援助,还派出人员协助他建立游击队,当然这些武装是“统一”在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指挥之下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胡伯伯那个雄心勃勃的“大印度支那联邦の野望”。事实上,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有意识地把老挝的党员发展为自己的一个支部。凯山•丰威汉和诺哈是这个支部的领导人。

1949年7月19日,法国和流亡在泰国的老挝临时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双方达成妥协,法国给予老挝王国政府有限的自治权,老挝流亡政府返回琅勃拉邦。法国之所以肯在当时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是因为受到了几个方面的情况影响:一个是中国的革命形势自当年4月份渡江战役后就急转直下,解放军的百万大军正在横扫国民党的残山剩水,不要多久解放军就将打到中越边境,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向越盟提供援助,法国需要最大限度集中一切必要的力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灭越盟;一个是美国向法国施加了压力,老挝王室流亡到泰国后,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哭诉法国人把他们赶出老挝的“野蛮”行径,早就对东南亚地区感兴趣,想插一手的山姆大叔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在美国的“严厉”关注下,战后本土一片萧条,还指望美国大力进行经济,军事援助的法国政府不得不低头;此外法国人也看出这些流亡在外的王室成员多数不堪大用,对法国人的实际统治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

1950年夏天,老挝的抗法力量举行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富米•冯维西为副总理的老挝抗战政府。1951年2月,在中国的强大压力下,胡伯伯不得不把印度支那共产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并将党的老挝和柬埔寨支部独立出来,分别成立了各自国家的政党。不过在改名大会上发表的最终会议公告仍然强调“。。。要在尊重3国人民意愿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强大,繁荣的越南,老挝,柬埔寨联邦。”这清楚地表明了越南的国家政策是最终建立“印度支那联盟”。

苏发努冯组建的老挝抗法力量是“巴特寮”,当时的实力比越盟弱,不过远远强于柬埔寨。在1952年旱季到来前,有将近1500人。不过法军在老挝的力量也相当薄弱(可以参见之前的法军在印度支那的战斗序列一文),如果越军主力部队进入老挝,那里的力量对比将顷刻间被改变。

1953年3月20日和21日,308师和312师分别离开集结地富寿,向南开赴老挝。印度支那战争新的一页,即将开始。



未完待续。。。。
好文要顶
第二部终于来了,支持原创...
支持,等待下文!
收藏之等下文
等下文


学习了。中越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冲突就是这个“印度支那联邦”,这个矛盾从始至终就没有解决。

学习了。中越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冲突就是这个“印度支那联邦”,这个矛盾从始至终就没有解决。
楼主,后文呐
学习了。中越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冲突就是这个“印度支那联盟”,这个矛盾从始至终就没有解决。
确实是啊

在自卫反击战之前
越南差不多取得成功
起码取得很大进展
必须表示支持啊!
越老柬三国合起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分开则都不足道。
所以中国决不能让他们合起来。
另外从历史上说,这三国从来没有合起来过,只有在法国人统治下成为短暂的整体。
有点象印度,在英国人手里才形成。
可惜历史不会再有这个机会
大白胖子 发表于 2012-2-4 18:28
越老柬三国合起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分开则都不足道。
所以中国决不能让他们合起来。
另外从历史上说 ...
在老挝已经半公开地倒向越南的前提下(越南还在老挝长期驻扎4万大军),即使红色高棉是恶魔,中国也要无条件第支持他,这是很残酷的现实,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
越老柬三国合起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分开则都不足道。
所以中国决不能让他们合起来。
另外从历史上说 ...
所以在台湾问题解决后TG的下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就是印度问题,目标是要把印度打回原型,将其肢解为多个土邦小国。
战略性标记
好精彩,以前看印度支那半岛战争总是一团雾水,这个帖子系列写的很有条理,线索也很清晰
说起来,如果越南保持从17度线分成2个国家,那就太理想了。
这个大好局面被美国老破坏了。

另外,按说兔子国有机会控制老挝的,没有在凯山丰威汉以外培养个代理人,也没有多派军事顾问控制军队,实在失策。
当然那是以后的故事。

大白胖子 发表于 2012-2-6 23:32
说起来,如果越南保持从17度线分成2个国家,那就太理想了。
这个大好局面被美国老破坏了。
...


你的前半句话我可不赞同。如果越南也像朝鲜南北分裂的话,那南越现在必然还是美国的殖民地,美国肯定在那里大量驻军。如此,美国对我们的封锁将更为严密,我们的战略空间将更小。比如说,目前在对南海的争夺上我们还可以控制西沙,影响南沙;倘若美国控制着南越,在那里驻扎上一个航母编队,我们究竟能不能在南海立足就很难说了。越南战争对越南来说是一场统一战争,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将美国赶出中南半岛,将美国的阵线打出缺口的战争。战争以越南统一告终,这个结果固然造就了一个狂妄自大,忘恩负义的猴子,但和赶走了白头鹰这个成果相比,此种代价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只猴子再怎么折腾,也不会比白头鹰更难对付吧?再者说,如果现在越南还没统一,那我们就还要继续援助北越防止他垮台,等于是除朝鲜之外又多了一个大包袱,这长年累月的援助花的钱恐怕要比打对越反击战花的钱多十倍不止吧?比较一下的话,帮助越南实现统一还是最划算的选择。
大白胖子 发表于 2012-2-6 23:32
说起来,如果越南保持从17度线分成2个国家,那就太理想了。
这个大好局面被美国老破坏了。
...


你的前半句话我可不赞同。如果越南也像朝鲜南北分裂的话,那南越现在必然还是美国的殖民地,美国肯定在那里大量驻军。如此,美国对我们的封锁将更为严密,我们的战略空间将更小。比如说,目前在对南海的争夺上我们还可以控制西沙,影响南沙;倘若美国控制着南越,在那里驻扎上一个航母编队,我们究竟能不能在南海立足就很难说了。越南战争对越南来说是一场统一战争,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将美国赶出中南半岛,将美国的阵线打出缺口的战争。战争以越南统一告终,这个结果固然造就了一个狂妄自大,忘恩负义的猴子,但和赶走了白头鹰这个成果相比,此种代价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只猴子再怎么折腾,也不会比白头鹰更难对付吧?再者说,如果现在越南还没统一,那我们就还要继续援助北越防止他垮台,等于是除朝鲜之外又多了一个大包袱,这长年累月的援助花的钱恐怕要比打对越反击战花的钱多十倍不止吧?比较一下的话,帮助越南实现统一还是最划算的选择。
大白胖子 发表于 2012-2-6 23:32
说起来,如果越南保持从17度线分成2个国家,那就太理想了。
这个大好局面被美国老破坏了。
...
凯山有一半越南血统。
这个。。。
越南原来是公鸡国的殖民地,公鸡顶不住以后白头鹰才上来的
所谓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公鸡顶着,白头鹰远远看着
好吧,我承认我在YY
闪。。
期待后文,谢谢
这个。。。
越南原来是公鸡国的殖民地,公鸡顶不住以后白头鹰才上来的
所谓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公鸡顶着, ...
其实最好的结局当然是越南统一后心甘情愿的给中国当小弟,可咱们没这个实力啊。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越战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不能说是最好的结局,但肯定不是最坏的结局,至少比南北越分裂这个结局好的多。
我到不是想和谁抬杠。只是我觉得,由于中越之间爆发了战争,很多人就下意识的认定当初援助越南是多余的,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并没有理解“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的真意。
楼主,下文呢,速度啊我等的花都开了又谢了又开了……
大家好,这次更新可能不会像上次那么快,刚开年,手头的事情很多,没办法


                                                         寮国烽火(二)


在法国方面,由于面临着越军随时可能大举进攻老挝的情况,河内的法军高级指挥部现在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把老挝的守备部队全部撤离,收拢兵力,等待时间重新占领老挝;另外一个就是死守一系列据点,尽可能地拖住越军,争取时间,把老挝的两个首都-----万象和琅勃拉邦打造成可以长期据守的要塞。由于老挝国王西萨旺冯拒绝从他在琅勃拉邦的王宫里跑路去避风头,此人声称要和首都“共存亡”(不过1946年法军打来的时候,他可跑的不慢);加上巴黎方面已经对印度支那法军接连丧师失地感到非常不满,要求“阵前换将”和“再派一个能干的人去印度支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压力下河内法军指挥部只能无奈地服从“政治上的需要”,命令法军死守各个据点,战斗到底。而河内的法军远征军参谋部本来是打算至少从老挝北部撤退,以缩短防线,集中兵力,同时拉长越军的补给线,增加越军进攻的后勤负担,这样也便于发挥优势空军的力量攻击越军的补给线。就这样,在老挝北部的那些据点都接到了上面的命令,呆在原地死守,尽可能长时间地拖住越军的攻势,有些据点的守军是别无选择的,那些据点位于根本没有道路的地区,在雨季中,飞机和汽车都没法到那个地区把守军撤出来。另外一些据点则接到了命令他们必须最少坚守的天数,以便给老挝的法军指挥部争取时间修筑第2道防线。Muong Khoua(孟夸)据点就是其中之一。

孟夸据点位于南帕河(Nam Pak river)和南汉河(Nam Hou river)的交汇点,在法军看来这里是一个理想的防御阵地,足以把越军拖住至少一阵子。孟夸据点外围还有一些小据点,其中在Sop Nao的据点守军只有1个加强排,指挥官是Grezy中尉。1953年4月3日,孟夸据点指挥官Teullier上尉接到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据点。同一天晚间,越军1个先头营抵达了奠边府附近的越老边境,同时派出小部队在巴特寮的配合下包围了Sop Nao据点,并且不断地对据点进行试探和袭扰。凭借着据点的工事,Grezy中尉指挥这支小小的部队坚守了6天(不过越军和巴特寮也的确没有进行强攻,否则战斗力极差的老挝部队是不可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到了4月9日,据点工事几乎全毁,人员伤亡很大,弹药也即将耗尽。。。总之一句话,据点守不住了!于是Teullier上尉下令Grezy中尉放弃Sop Nao据点,穿过丛林地带,向30公里外孟夸据点突围。

于是9日至10日间,Grezy中尉带着他剩下的残兵一路退向孟夸,和通常没什么区别,越盟和巴特寮武装在通向孟夸的道路上设下了埋伏,就等着他们自投罗网。不过Grezy中尉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菜鸟,他率队一路向南,在茂密的丛林里艰难地跋涉,企图摆脱追击的越盟和巴特寮。当然越盟也不是省油的灯,想甩掉追兵可没那么容易。11日清晨,一个亲法的老挝山民告诉那些已经精疲力竭的法国人和老挝士兵,越盟在占领Sop Nao据点后,2个连正对他们实施平行超越追击,很快就要赶上他们了。事实上,越军已经在巴特寮的配合下,把大多数通向孟夸的道路都切断了。这下子,去孟夸的路是走不通了,无奈之下,Grezy中尉只好领着他的手下,带上武器弹药和无线电,转向丰沙里(Phongsaly)方向,那里虽然路远,不过有个好处是有飞机场。现在他打算先到在孟夸据点以北20英里的南汉江边的一个叫做Pak Ban(帕般)的小村子,然后再想办法渡江。当这支小队伍抵达江边后,运气总算是来了-----------一队从丰沙里据点驶来的独木舟正运送军火和物资顺流而下向孟夸据点驶去!押送那队独木舟的法军指挥官还不知道越军已经抵达帕般和孟夸之间的地带了,在和那队独木舟联系上之后,Grezy中尉和他的手下坐在了独木舟,顺利地在第二天抵达了孟夸据点。

Teullier上尉在听了Grezy中尉的报告后马上意识到他已经没时间了!现在必须马上丢下一切非必要的物资撤退到安全地区!在此之前Teullier上尉已经感觉到情况不妙,和几个月前在义路一样,法军的巡逻队明显发现孟夸周围的村寨的头人现在对他们是敬而远之,保持距离,回答他们的问题也是含含糊糊的,加上村寨里的人明显减少了,原先热闹的集市现在门可罗雀,再也看不见那些山民赶着家养的猪羊,带着自种的水果和其他土特产来赶集。这一切再结合有越军要发起进攻的传言,Teullier上尉知道这一次是轮到自己大祸临头了。

回到越军方面,此次上寮战役计划是以3个师沿6号公路齐头并进,308师为主力居中,留下1个团监视那产的法军,其余2个团进入老挝后直插琅勃拉邦;312师为北路,进入老挝后攻击孟夸,得手后即转向南方与308师在琅勃拉邦前线会合;316师在南路,主要攻击目标是桑怒(Xam Nua)。与此同时,已经在越南中部蜂腰部的304师部队也将西进老挝,从义安沿7号公路向川圹(Xiengkhuang)进攻,截击从桑怒南逃的法伪军。另以五个连的兵力由奠边府向西南再沿南呼河向南发展,作为配合;另以主力一部在府里南北一线积极活动,钳制法军机动兵力,使其不敢向解放区大举进攻。

  1953年3月23日,韦国清、梅嘉生率部分顾问人员随人民军前指赴上寮帮助组织战役。
越军主力部队于4月6日到达木州地区,10日渡过马江,同时组织一个轻装营日夜兼程,准备以迅速突然动作占领桑怒机场,切断敌退路。但如同往常一样,意外再次发生了!4月11日晚,越军一个侦察排长投敌,泄漏了越军的战役企图。面对越军的攻击,法军指挥部本来想命令部队坚守待援,后来发现桑怒机场太小,没法支持守军坚守的需要,加上获得了越军的准确情报,法国人准确地估计到了在越军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很难指望那些老挝伪军死撑到底,于是于12日下令桑怒守军放弃据点向南撤退,不过还是太晚了!

4月12日,孟夸据点的Teullier上尉也在做着准备。他先将前一天抵达孟夸据点的独木舟船队组织起来,准备让船队继续顺流而下,到40英里外的Muong Ngoi(孟埃)。再一次,越军抢在了法国人的前面设下了圈套。在孟夸据点下游大约600码的地方,这里有2个沙洲,使得河道在这里变的很狭窄,最窄的地方仅有数米宽。就在这里,独木舟船队陷入了越军的伏击!这次伏击和往常一样,是精心准备的,那个狭窄的河道被越军用原木堆成的障碍给切断了。河床的两边越军部队有几挺机关枪和1门迫击炮,突然从两面射来的交叉火力让独木舟上的法伪军一时间狼狈不堪。不过越军选的伏击地点虽然地形极为有利,可是太靠近孟夸据点了,战斗一打响,据点里的老挝伪军就在法国军官的指挥下杀了出来,直扑伏击点,现在的关键是遭伏击的船队能否坚持到援军赶来。当第1艘独木舟在水流的带动下势不可挡地一头撞在那堆障碍上时,第2艘独木舟上一个眼尖的老挝兵立即将船头指向沙洲方向,在靠岸后立即登岸,利用沙洲上的沙堆掩护。在双方接下来的对射中,伪军顶住了越军的第一轮攻击。不过眼看着他们的弹药就要耗尽,好在从孟夸据点赶来的4个排的伪军及时杀到,对越军发起了反冲锋,见情势不妙,越军立即放弃了他们的阵地,化整为零,消失在茂密的丛林之中。这次伏击,越军13人阵亡,4人受伤被俘。法军方面是1死1伤,还有7人失踪。2只独木舟被密集的火力几乎打成了碎片,只能放弃。



孟夸据点(可以清楚地看见据点旁边就是孟夸村,有公路通往丰沙里(Phong Saly),南帕江对岸的阿尔法高地和Pi高地)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了,想沿着水路跑是不可能的了。船队垂头丧气地返回了孟夸据点,现在大家得在这里同舟共济了。法伪军开始拼命加固工事准备抵抗可能遭到的进攻。孟夸据点所在的孟夸村位于南帕江和南汉江交汇处的一个角上,在南汉江一侧有高大的砂石坝以保护村庄和农田免遭洪水的威胁。宽阔的堤坝上的直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周边环境使人心旷神怡。在据点所在的角的顶部,面对着南汉江的一边是砂石坝,面对着南帕江的另外一边是陡峭的堤坝,据点就设在可以俯视南帕江的堤坝上。这样子,据点守军可以随时监视2条河流和孟夸村的情况。不过据点本身同时又面对着另外2个位于南帕江右岸的高地。这2个高地与孟夸据点之间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大约是200码。早在孟夸据点遭到攻击之前,Teullier上尉在部署据点的防御时就注意到如果不控制住南帕江对岸的那2个制高点,据点是根本守不住的。南边的高地被法国人命名为“阿尔法”(Alpha),北面的被称为“Pi”,法伪军在高地上挖掘了战壕,构筑暗堡,还围上了铁丝网。Teullier上尉不得不从已经捉襟见肘的兵力中分兵把守这2处高地。他把独木舟船队上的所有物资全部都用来加强防卫,同时把从Sop Nao据点里溜出的Grezy中尉的人也全用上了。整个孟夸据点的防御就是3个点,相互成犄角之势。守军总兵力是1个法国上尉,1个法国中尉,还有几个临时工性质的非现役法国军官,指挥着300人的老挝伪军。武器只有可怜巴巴的3门81迫击炮,2门60炮和2挺机关枪。
Teullier上尉现在就指望着这些力量能够守住据点,击退越军了。

面对着孟夸据点的法伪军,越军扑来的部队是312师148团910营的部队,这个营还加强了1个120重迫击炮连,并且得到了316师一些部队的支援。4月13日的早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到来了,这是一个宁静的清晨。空旷了好一阵子的孟夸的集市上居然有些老人带着孩子重新出现了,这使得三处法军的紧张了好几天的精神略有放松。中午11时,Teullier上尉接到了来自老挝法军最高指挥官鲍彻•德•柯略凯尔上校(Col Boucher de Crevecoeur)发来的密电“命令你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孟夸据点至少14天,在此期间,你们将得到空投物资的补充和空中支援。”这份电报决定了孟夸的最终命运,此前或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有先见之明,法国人已经把孟夸(Muong Khoua)称为“捕鼠器”(Mousetrap)(两者读音接近)。

孟夸守军不清楚的是,桑怒地区的法伪军已于13日拂晓在越军到达前便向南撤退,越军原定发起的进攻战遂变为追击战。当日17时,越军先头部队到达桑怒市,吸取西北战役部队因背粮远程追击、行动迟缓而让敌逃脱的教训,越军追击部队的一个营轻装日夜兼程,另两个营背粮紧随。在这种情况下,法军指挥部迫切需要一个据点能够拖住至少一部分越军以便其他部队有时间可以逃出生天。孟夸据点就成了老挝法军的这根救命稻草。

越军指挥部也急于解决孟夸据点,以便能够利用水路来转运部队和物资,并且进一步进逼丰沙里。4月13日23时,第一排越军的迫击炮弹纷纷扬扬地落在了阿尔法高地的伪军头上,孟夸攻防战开始了!从那天晚上开始一直到一个多月之后孟夸据点最后被打垮,守军每天夜里都遭到越军的攻击,从未间断。第一次进攻被击退后,越军在铁丝网外留下了22具尸体。现在越军也开始小心翼翼地避免挥霍人命了,攻击没有出现那种一拥而上的猛攻,而是很有耐心和技巧地一寸一寸慢慢蚕食法军的阵地------这种“剥笋”战术,将在1年后的奠边府大放异彩,并且最终成为越军使用的主要战术之一。当然鲍彻上校是言而有信的人,每到白天,只要天气允许,法军的B26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和运输机就会出现在孟夸据点上空,轰炸扫射越军的阵地,给守军空投军火和各种给养,甚至包括手术器械。如果在夜间越军的进攻太过凶猛,守军感到难以为继时,带着照明弹的“萤火虫”就会飞来为守军提供夜间照明,使越军的攻击暴露在强光之下成为守军的靶子。

虽然孟夸守军表现相当不错,可是在整个上寮战场,法伪军已经是溃不成军,败局已定。4月15日,越军312师的追击部队终于在桑怒西南30公里处的那侬村追上了桑怒据点逃跑的法伪军,歼其一个营。18日,余敌逃窜至7号公路,为越军304师西进部队预伏兵力拦截,大部被歼。这一仗,越军俘敌869名,毙104名,打散逃入山林者200余人。至此桑怒守军2500多人,最终逃到 川圹的,只有235人,十不存一,这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惨败。而越军仅阵亡六人,伤34人,未用一发炮弹。

越军中路308师的部队于4月9日进入南伞河峡谷,向琅勃拉邦推进。4月18日,308师和312师在琅勃拉邦以北64公里处的帕森会合。随后312师继续向琅勃拉邦进军,308师则向琅勃拉邦以南的老挝政治中心万象实施迂回。同一天,316师也开到了离川圹只有40公里的地方。越军316师部队从奠边府南下后进展就一直很快,4月16日在会昏、索闹歼敌40余人。23日,又在芒隘歼敌130余人。同日,老挝巴特寮武装在越军配合下,进逼芒夸,守敌南逃。

在沿7号公路进入老挝的越军304师部队消灭了农黑地区的法伪军后,4月19日,法军指挥部下决心继续撤退,于是法伪军放弃扳班和川圹,逃至查尔平原,并派兵增援。在丰沙里和芒赛方向,越军也一举攻占了四个据点,法伪军继续向琅勃拉邦方向逃窜,并调集四个机动营加强琅勃拉邦的防御,使那里的总兵力达到了5个营,并且开始拼命构筑集团防御据点。这是个明智之举,否则越军就有可能迅速突破这里,直逼万象。老挝法伪军力量之弱甚至远远超出了中国顾问团的想象,4月28日,越军312师兵临琅勃拉邦城下!法军在上寮的整个防御面临着完全崩溃!

未完待续。。。


                                                         寮国烽火(二)


在法国方面,由于面临着越军随时可能大举进攻老挝的情况,河内的法军高级指挥部现在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把老挝的守备部队全部撤离,收拢兵力,等待时间重新占领老挝;另外一个就是死守一系列据点,尽可能地拖住越军,争取时间,把老挝的两个首都-----万象和琅勃拉邦打造成可以长期据守的要塞。由于老挝国王西萨旺冯拒绝从他在琅勃拉邦的王宫里跑路去避风头,此人声称要和首都“共存亡”(不过1946年法军打来的时候,他可跑的不慢);加上巴黎方面已经对印度支那法军接连丧师失地感到非常不满,要求“阵前换将”和“再派一个能干的人去印度支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压力下河内法军指挥部只能无奈地服从“政治上的需要”,命令法军死守各个据点,战斗到底。而河内的法军远征军参谋部本来是打算至少从老挝北部撤退,以缩短防线,集中兵力,同时拉长越军的补给线,增加越军进攻的后勤负担,这样也便于发挥优势空军的力量攻击越军的补给线。就这样,在老挝北部的那些据点都接到了上面的命令,呆在原地死守,尽可能长时间地拖住越军的攻势,有些据点的守军是别无选择的,那些据点位于根本没有道路的地区,在雨季中,飞机和汽车都没法到那个地区把守军撤出来。另外一些据点则接到了命令他们必须最少坚守的天数,以便给老挝的法军指挥部争取时间修筑第2道防线。Muong Khoua(孟夸)据点就是其中之一。

孟夸据点位于南帕河(Nam Pak river)和南汉河(Nam Hou river)的交汇点,在法军看来这里是一个理想的防御阵地,足以把越军拖住至少一阵子。孟夸据点外围还有一些小据点,其中在Sop Nao的据点守军只有1个加强排,指挥官是Grezy中尉。1953年4月3日,孟夸据点指挥官Teullier上尉接到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据点。同一天晚间,越军1个先头营抵达了奠边府附近的越老边境,同时派出小部队在巴特寮的配合下包围了Sop Nao据点,并且不断地对据点进行试探和袭扰。凭借着据点的工事,Grezy中尉指挥这支小小的部队坚守了6天(不过越军和巴特寮也的确没有进行强攻,否则战斗力极差的老挝部队是不可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到了4月9日,据点工事几乎全毁,人员伤亡很大,弹药也即将耗尽。。。总之一句话,据点守不住了!于是Teullier上尉下令Grezy中尉放弃Sop Nao据点,穿过丛林地带,向30公里外孟夸据点突围。

于是9日至10日间,Grezy中尉带着他剩下的残兵一路退向孟夸,和通常没什么区别,越盟和巴特寮武装在通向孟夸的道路上设下了埋伏,就等着他们自投罗网。不过Grezy中尉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菜鸟,他率队一路向南,在茂密的丛林里艰难地跋涉,企图摆脱追击的越盟和巴特寮。当然越盟也不是省油的灯,想甩掉追兵可没那么容易。11日清晨,一个亲法的老挝山民告诉那些已经精疲力竭的法国人和老挝士兵,越盟在占领Sop Nao据点后,2个连正对他们实施平行超越追击,很快就要赶上他们了。事实上,越军已经在巴特寮的配合下,把大多数通向孟夸的道路都切断了。这下子,去孟夸的路是走不通了,无奈之下,Grezy中尉只好领着他的手下,带上武器弹药和无线电,转向丰沙里(Phongsaly)方向,那里虽然路远,不过有个好处是有飞机场。现在他打算先到在孟夸据点以北20英里的南汉江边的一个叫做Pak Ban(帕般)的小村子,然后再想办法渡江。当这支小队伍抵达江边后,运气总算是来了-----------一队从丰沙里据点驶来的独木舟正运送军火和物资顺流而下向孟夸据点驶去!押送那队独木舟的法军指挥官还不知道越军已经抵达帕般和孟夸之间的地带了,在和那队独木舟联系上之后,Grezy中尉和他的手下坐在了独木舟,顺利地在第二天抵达了孟夸据点。

Teullier上尉在听了Grezy中尉的报告后马上意识到他已经没时间了!现在必须马上丢下一切非必要的物资撤退到安全地区!在此之前Teullier上尉已经感觉到情况不妙,和几个月前在义路一样,法军的巡逻队明显发现孟夸周围的村寨的头人现在对他们是敬而远之,保持距离,回答他们的问题也是含含糊糊的,加上村寨里的人明显减少了,原先热闹的集市现在门可罗雀,再也看不见那些山民赶着家养的猪羊,带着自种的水果和其他土特产来赶集。这一切再结合有越军要发起进攻的传言,Teullier上尉知道这一次是轮到自己大祸临头了。

回到越军方面,此次上寮战役计划是以3个师沿6号公路齐头并进,308师为主力居中,留下1个团监视那产的法军,其余2个团进入老挝后直插琅勃拉邦;312师为北路,进入老挝后攻击孟夸,得手后即转向南方与308师在琅勃拉邦前线会合;316师在南路,主要攻击目标是桑怒(Xam Nua)。与此同时,已经在越南中部蜂腰部的304师部队也将西进老挝,从义安沿7号公路向川圹(Xiengkhuang)进攻,截击从桑怒南逃的法伪军。另以五个连的兵力由奠边府向西南再沿南呼河向南发展,作为配合;另以主力一部在府里南北一线积极活动,钳制法军机动兵力,使其不敢向解放区大举进攻。

  1953年3月23日,韦国清、梅嘉生率部分顾问人员随人民军前指赴上寮帮助组织战役。
越军主力部队于4月6日到达木州地区,10日渡过马江,同时组织一个轻装营日夜兼程,准备以迅速突然动作占领桑怒机场,切断敌退路。但如同往常一样,意外再次发生了!4月11日晚,越军一个侦察排长投敌,泄漏了越军的战役企图。面对越军的攻击,法军指挥部本来想命令部队坚守待援,后来发现桑怒机场太小,没法支持守军坚守的需要,加上获得了越军的准确情报,法国人准确地估计到了在越军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很难指望那些老挝伪军死撑到底,于是于12日下令桑怒守军放弃据点向南撤退,不过还是太晚了!

4月12日,孟夸据点的Teullier上尉也在做着准备。他先将前一天抵达孟夸据点的独木舟船队组织起来,准备让船队继续顺流而下,到40英里外的Muong Ngoi(孟埃)。再一次,越军抢在了法国人的前面设下了圈套。在孟夸据点下游大约600码的地方,这里有2个沙洲,使得河道在这里变的很狭窄,最窄的地方仅有数米宽。就在这里,独木舟船队陷入了越军的伏击!这次伏击和往常一样,是精心准备的,那个狭窄的河道被越军用原木堆成的障碍给切断了。河床的两边越军部队有几挺机关枪和1门迫击炮,突然从两面射来的交叉火力让独木舟上的法伪军一时间狼狈不堪。不过越军选的伏击地点虽然地形极为有利,可是太靠近孟夸据点了,战斗一打响,据点里的老挝伪军就在法国军官的指挥下杀了出来,直扑伏击点,现在的关键是遭伏击的船队能否坚持到援军赶来。当第1艘独木舟在水流的带动下势不可挡地一头撞在那堆障碍上时,第2艘独木舟上一个眼尖的老挝兵立即将船头指向沙洲方向,在靠岸后立即登岸,利用沙洲上的沙堆掩护。在双方接下来的对射中,伪军顶住了越军的第一轮攻击。不过眼看着他们的弹药就要耗尽,好在从孟夸据点赶来的4个排的伪军及时杀到,对越军发起了反冲锋,见情势不妙,越军立即放弃了他们的阵地,化整为零,消失在茂密的丛林之中。这次伏击,越军13人阵亡,4人受伤被俘。法军方面是1死1伤,还有7人失踪。2只独木舟被密集的火力几乎打成了碎片,只能放弃。



孟夸据点(可以清楚地看见据点旁边就是孟夸村,有公路通往丰沙里(Phong Saly),南帕江对岸的阿尔法高地和Pi高地)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了,想沿着水路跑是不可能的了。船队垂头丧气地返回了孟夸据点,现在大家得在这里同舟共济了。法伪军开始拼命加固工事准备抵抗可能遭到的进攻。孟夸据点所在的孟夸村位于南帕江和南汉江交汇处的一个角上,在南汉江一侧有高大的砂石坝以保护村庄和农田免遭洪水的威胁。宽阔的堤坝上的直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周边环境使人心旷神怡。在据点所在的角的顶部,面对着南汉江的一边是砂石坝,面对着南帕江的另外一边是陡峭的堤坝,据点就设在可以俯视南帕江的堤坝上。这样子,据点守军可以随时监视2条河流和孟夸村的情况。不过据点本身同时又面对着另外2个位于南帕江右岸的高地。这2个高地与孟夸据点之间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大约是200码。早在孟夸据点遭到攻击之前,Teullier上尉在部署据点的防御时就注意到如果不控制住南帕江对岸的那2个制高点,据点是根本守不住的。南边的高地被法国人命名为“阿尔法”(Alpha),北面的被称为“Pi”,法伪军在高地上挖掘了战壕,构筑暗堡,还围上了铁丝网。Teullier上尉不得不从已经捉襟见肘的兵力中分兵把守这2处高地。他把独木舟船队上的所有物资全部都用来加强防卫,同时把从Sop Nao据点里溜出的Grezy中尉的人也全用上了。整个孟夸据点的防御就是3个点,相互成犄角之势。守军总兵力是1个法国上尉,1个法国中尉,还有几个临时工性质的非现役法国军官,指挥着300人的老挝伪军。武器只有可怜巴巴的3门81迫击炮,2门60炮和2挺机关枪。
Teullier上尉现在就指望着这些力量能够守住据点,击退越军了。

面对着孟夸据点的法伪军,越军扑来的部队是312师148团910营的部队,这个营还加强了1个120重迫击炮连,并且得到了316师一些部队的支援。4月13日的早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到来了,这是一个宁静的清晨。空旷了好一阵子的孟夸的集市上居然有些老人带着孩子重新出现了,这使得三处法军的紧张了好几天的精神略有放松。中午11时,Teullier上尉接到了来自老挝法军最高指挥官鲍彻•德•柯略凯尔上校(Col Boucher de Crevecoeur)发来的密电“命令你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孟夸据点至少14天,在此期间,你们将得到空投物资的补充和空中支援。”这份电报决定了孟夸的最终命运,此前或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有先见之明,法国人已经把孟夸(Muong Khoua)称为“捕鼠器”(Mousetrap)(两者读音接近)。

孟夸守军不清楚的是,桑怒地区的法伪军已于13日拂晓在越军到达前便向南撤退,越军原定发起的进攻战遂变为追击战。当日17时,越军先头部队到达桑怒市,吸取西北战役部队因背粮远程追击、行动迟缓而让敌逃脱的教训,越军追击部队的一个营轻装日夜兼程,另两个营背粮紧随。在这种情况下,法军指挥部迫切需要一个据点能够拖住至少一部分越军以便其他部队有时间可以逃出生天。孟夸据点就成了老挝法军的这根救命稻草。

越军指挥部也急于解决孟夸据点,以便能够利用水路来转运部队和物资,并且进一步进逼丰沙里。4月13日23时,第一排越军的迫击炮弹纷纷扬扬地落在了阿尔法高地的伪军头上,孟夸攻防战开始了!从那天晚上开始一直到一个多月之后孟夸据点最后被打垮,守军每天夜里都遭到越军的攻击,从未间断。第一次进攻被击退后,越军在铁丝网外留下了22具尸体。现在越军也开始小心翼翼地避免挥霍人命了,攻击没有出现那种一拥而上的猛攻,而是很有耐心和技巧地一寸一寸慢慢蚕食法军的阵地------这种“剥笋”战术,将在1年后的奠边府大放异彩,并且最终成为越军使用的主要战术之一。当然鲍彻上校是言而有信的人,每到白天,只要天气允许,法军的B26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和运输机就会出现在孟夸据点上空,轰炸扫射越军的阵地,给守军空投军火和各种给养,甚至包括手术器械。如果在夜间越军的进攻太过凶猛,守军感到难以为继时,带着照明弹的“萤火虫”就会飞来为守军提供夜间照明,使越军的攻击暴露在强光之下成为守军的靶子。

虽然孟夸守军表现相当不错,可是在整个上寮战场,法伪军已经是溃不成军,败局已定。4月15日,越军312师的追击部队终于在桑怒西南30公里处的那侬村追上了桑怒据点逃跑的法伪军,歼其一个营。18日,余敌逃窜至7号公路,为越军304师西进部队预伏兵力拦截,大部被歼。这一仗,越军俘敌869名,毙104名,打散逃入山林者200余人。至此桑怒守军2500多人,最终逃到 川圹的,只有235人,十不存一,这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惨败。而越军仅阵亡六人,伤34人,未用一发炮弹。

越军中路308师的部队于4月9日进入南伞河峡谷,向琅勃拉邦推进。4月18日,308师和312师在琅勃拉邦以北64公里处的帕森会合。随后312师继续向琅勃拉邦进军,308师则向琅勃拉邦以南的老挝政治中心万象实施迂回。同一天,316师也开到了离川圹只有40公里的地方。越军316师部队从奠边府南下后进展就一直很快,4月16日在会昏、索闹歼敌40余人。23日,又在芒隘歼敌130余人。同日,老挝巴特寮武装在越军配合下,进逼芒夸,守敌南逃。

在沿7号公路进入老挝的越军304师部队消灭了农黑地区的法伪军后,4月19日,法军指挥部下决心继续撤退,于是法伪军放弃扳班和川圹,逃至查尔平原,并派兵增援。在丰沙里和芒赛方向,越军也一举攻占了四个据点,法伪军继续向琅勃拉邦方向逃窜,并调集四个机动营加强琅勃拉邦的防御,使那里的总兵力达到了5个营,并且开始拼命构筑集团防御据点。这是个明智之举,否则越军就有可能迅速突破这里,直逼万象。老挝法伪军力量之弱甚至远远超出了中国顾问团的想象,4月28日,越军312师兵临琅勃拉邦城下!法军在上寮的整个防御面临着完全崩溃!

未完待续。。。
支持楼主更新。话说,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法军在军事上明明守不住情况下,却被政治绊住了脚,只能硬着头皮去守,结果招来大败。毛主席的那套歼灭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的战略,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学的。
写得不错啊。楼主。可以投稿了。
唯有天使生双翼 发表于 2012-2-4 19:26
在老挝已经半公开地倒向越南的前提下(越南还在老挝长期驻扎4万大军),即使红色高棉是恶魔,中国也要无条 ...
所以,当越南扶持韩桑林政权时,我们就打亲王牌了
lhr817 发表于 2012-2-7 00:08
你的前半句话我可不赞同。如果越南也像朝鲜南北分裂的话,那南越现在必然还是美国的殖民地,美国肯定在 ...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单独控制南方最理想了,可惜不现实
楼主写的精彩,看客回的绝妙。
                                                                       寮国烽火(三)

琅勃拉邦岌岌可危,法国方面再次派人劝说老挝国外西萨冯旺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没想到他还是出奇的“硬气”,又一次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河内法军指挥部实在是黔驴技穷了,只好给守军下了死守的命令。说来也是“天不灭法”,越军虽然兵临城下,不过也已经是师老兵疲了。补给线拉的太长,后勤跟不上,部队缺粮,不得不缓兵数日(越军的攻势屡次因为后勤问题不得不中止,这点给法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最终将在奠边府坑了法国人)。这就给了法军以难得的时间继续抢运部队和物资增援琅勃拉邦。就在越军停止的这几天,法军已经空运抵达琅勃拉邦的部队拼命构筑工事,敷设地雷,架设铁丝网,很快强化了那里的防御力量。4月底,越军虽然包围了琅勃拉邦和查尔营地,控制了上寮的大部分地区,可是面对法军已经初步成形的集团据点,几个月前在那产的教训让越军各部队心有余悸,不敢贸然下手,双方遂开始对峙。不过越军此次战役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

再回到孟夸据点这里,这个小小的据点摇摇欲坠地坚持到了4月27日,从遭到越军的第一次攻击开始算起,已经14天了。河内法军最高指挥部为了给这支还在越军纵深苦苦坚持的小部队打气助威,专门派出飞机给孟夸据点空投了授予守军的勋章和奖章,守军指挥官Teullier上尉荣获了军团荣誉勋章(Legion of Honor),此外还授予他手下一些人圣十字勋章(Croix de guerre)以表彰他们的勇气,贡献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Teullier上尉在夜色的掩护下和卫兵一起悄悄游过了南帕江,爬上地势陡峭的Pi高地,然后又去了已经被迫击炮弹炸的一片狼藉的阿尔法高地,把勋章发到了守军的手里。随后在当天深夜,他又回到了那个“捕鼠器”里。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他的整支部队。

此时在越军方面,前线指挥部对孟夸据点久攻不下已经很不耐烦了,越军迫切需要尽快攻占孟夸,以便打通南汉江这个重要的航道,进一步向老挝中部进攻。孟夸据点的命运还没有来得及最终确定,越军就于1953年5月3日宣布上寮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共歼敌三个营和11个连(相当于驻老挝法伪军总兵力的1/5),控制了桑怒全省、川圹省和丰沙里省各一部分(相当老挝全国面积1/5),30多万人获得解放,扩大了老挝的抗战根据地,使它与越南的西北、越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整个印度支那抗法战争的大后方。而巴特寮的部队也借机发展了起来。

在回师越北的路上,梅嘉生说道,由于西北战役和上寮战役的胜利,完全实现了中国军事顾问团的预想,现在越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他确信,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一度遭到以武元甲为首的越军高层制抵的西北战役的胜利为越军在印度支那最终取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军事顾问团和解放军总参谋部的看法)



上寮战役形势图

孟夸据点的守军此时仍然在坚持。不过这场战斗已经无关大局了,法军在上寮一败涂地,只能是勉强保住琅勃拉邦。孟夸守军现在主要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对他们来说,每天夜里从21时到第二天早晨9时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雨季的山谷里有时会出现稠密的浓雾,令能见度降到几乎零的程度,飞机无法出动,而越军的进攻就往往会趁机展开。不过到目前为止,法国人的好运还没用完。原先孟夸村的村民早就奔走一空了,留下个空荡荡的村庄。Teullier上尉命令部下每天都必须到村子里和附近巡逻。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会到附近的丛林去看看。希望可以发现越军的伪装的阵地,然后呼叫空中支援攻击越军。即使在夜间,有时他也要让手下在村子里设伏,一方面是人部队随时保持警觉和战斗力,另外一方面是希望能够提早发现越军的大规模进攻的迹象。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孟夸好像已经被越军遗忘了。一转眼已经是5月中旬了,正在日复一日强化防御准备固守的法国人发现越军突然出人意料地开始从老挝中部开始撤退了!空中侦察和地面巡逻队都发现越军正在开始往越老边境方向开去。5月13日,法军重新占领了越军撤出的川圹,17日,法军已经推进到了距离孟夸大约80公里的地方,孟夸守军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

虽然曙光好像就在法国人的前头,可是眼下还得好好守好据点。当天晚上,一支巡逻队按照惯例离开了被戏称为“捕鼠器”的据点,再次被派出去到空无一人的村子里巡逻。当天的雾特别的浓密,使得夜色变得更加的阴森,完全就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22时,几只被附近的村民抛弃的狗突然狂吠起来,声音在浓雾里听起来显得非常沉闷,不过对于养狗的人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声音---------明显是有人不慎踩了狗尾巴,引得狗狂吠的。法伪军立即加强了戒备,23时,巡逻队发现在孟夸村的主街上有不少黑影正在向据点方向扑来。巡逻队立即小心翼翼地退回了据点,通知了Teullier上尉,他立即下达了备战的命令,同时另外2个山头的守军也收到了无线电报警。

1953年5月18日凌晨0时30分,第一排迫击炮弹劈头盖脑地砸在了孟夸据点守军的头上。越军的120重迫击炮,57无坐力炮猛烈炮击守军阵地。越军使用的燃烧弹很快就使守军一些木质结构的工事开始燃烧,白磷燃烧弹发出的绿色火焰照的夜幕下的法伪军据点如同阿鼻地狱一般。在据点的地下指挥部里已经躺满了大呼小叫的伤员,孟夸据点根本没有医生来处理那些伤员。Teullier上尉现在顾不上那些伤员,他命令据点的无线电通讯员雷内•诺瓦克军士(Rene Novak):“立即呼叫空军支援!让他们马上派“萤火虫”过来,最好也派战斗轰炸机,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空中支援!”

此时孟夸据点南边的坡度比较平缓的阿尔法高地上(守军1个加强排,指挥官是1个法国军士长),迫击炮弹也不时在法军阵地上爆炸,好像要把这个小小的高地撕成碎片。Pi高地是在Grazy中尉的指挥下,那里的守军暂时还没有遭到越军的炮击,这就使得Grazy中尉可以命令高地上的1门迫击炮对孟夸据点和阿尔法高地进行火力支援。

1时10分,孟夸据点西角的碉堡由于被越军炮弹数次命中而开始坍塌,大块的砖石和混凝土从陡峭的堤坝上翻滚着掉进了南帕江中。随着西角的崩溃,孟夸据点的末日也快降临了。1时30分,诺瓦克军士收到了河内对他们要求紧急空中支援的回复:“三角洲地区所有机场的能见度均极低,飞机无法起飞。支援的飞机将在能见度改善后起飞。”这消息不啻是晴天霹雳,将法国人的最后一线希望粉碎了。

2时30分,越军阵地传来了低沉的呼喊声,随着距离的缩短,声音开始逐渐变大----那是越军突击队发起的进攻的喊杀声!大批黑影很快就出现在据点墙外,越军高呼“前进!”开始猛攻据点。在法军军官和军士的压阵下,老挝士兵以密集的机枪火力和步枪的齐射连续击退了越军的2次进攻。不过借助浓雾和夜色的掩护,越军一部从据点的北面渗透成功!那部分越军沿着南汉江的砂石坝慢慢接近据点的北墙,然后一举突入据点。现在据点两面受敌,老挝伪军在法国人的指挥下又击退了4次进攻。不过占优势的越军还是完全控制了据点的大部分,把守军逼入了碉堡和不同的建筑物里。接下来是残酷的近战和肉搏战,越军开始逐个碉堡,逐个建筑物清除守军。凌晨3时50分,孟夸据点残余的守军被逼到了靠南帕江一侧的据点外墙边,在一阵激烈而短促的白刃战后,守军被越军汹涌而至的人潮吞没。而在此前的1个半小时,阿尔法高地的最后一个碉堡被越军的重迫击炮直接命中,守军非死即降,越军随后占领了阿尔法高地。

这时就只剩下坚守Pi高地的Grazy中尉和2个排的守军了,因为地势险要,越军之前一直没有重点料理他们,这使得他们仿佛就像坐在戏院看大戏一样,眼巴巴地看着阿尔法高地的碉堡被越军那在夜间也打的出奇得准的120重迫击炮轰成碎片;看着核心据点守军为了节省弹药,机枪射手不得不使用短点射甚至单发射击来压制越军的进攻。当其他2个点的枪声,爆炸声和喊杀声突然沉寂下来后,Pi高地守军知道现在轮到自己了。

在Grazy中尉的指挥下,那票老挝兵虽然都只是普通的轻步兵,没有受过精锐部队的训练,不过在这最后的关头,他们打得的确非常卖命。凭借着Pi高地陡峭的山势,他们一直死撑到了白天。当第一架法国侦察机来察看情况时,飞行员吃惊地发现虽然孟夸主据点的法国三色旗和老挝军队的旗子都已经躺倒在废墟上,可战斗还在继续!越军的重迫击炮仍然在炮击Pi高地,炸点是大朵大朵的棕色的烟云,可是只要越军炮火一停,山头上那门孤零零的迫击炮就会开火,在越军的战斗队形里也炸出一朵朵的烟云。没多久,2架慢腾腾的C47运输机飞到了据点上空,准备进行日常的空投补给任务。可它们绕着战场盘旋了几圈,又飞走了----Pi高地太小了,无法空投。到了中午12时,Pi高地终于在越军的猛攻下崩溃。

孟夸守军在接到上级的命令后,整整坚持了36天才最终被打垮。他们的英勇事迹在西方的媒体上广为报道,大肆渲染,包括英国的报纸和美国的《时代》都不同程度地介绍了这次小小的战斗,法国人想借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便使得自己在上寮的惨败变得不那么“难看”。就连法国远征军最高指挥部也专门发布了第14号通报,宣称“孟夸是遭到了越军压倒优势兵力的进攻而失守的,之前守军已经成功地击退了越军的许多次进攻。”对这次失败的涂脂抹粉以及对幸存者的吹捧使得未来法国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的行动更具有投机性。到了最后,那些勇敢的人的牺牲已经失去意义了。

孟夸失守4天后,孟夸据点的无线电通讯员诺瓦克军士和另外2个老挝兵逃到了法军在老挝北部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丰沙里。诺瓦克军士当年只有25岁,不过他当时的样子和50岁一样苍老,他在茂密的丛林里连续走了四天四夜,才最终甩掉了尾追的越军。他几乎完全失去了知觉,只知道一个劲地往前走,甚至到了丰沙里据点,他还是一直向据点中心走去,直到有人制止了他,他的样子狼狈不堪,宛若恶鬼。2天后,另外一个Pierre Blondeau军士也逃到了丰沙里,就这样,整个据点(310-315人)只有这4人得以最终生还。
(1954年1月,孟夸再次被老挝伪军占领。可是越军316师很快就杀了回来。越军行动神速,甚至老挝伪军的指挥官还没来得及从村里的家中赶到据点就被击毙。法国外籍军团费了不少劲才把守军救出。孟夸最终成为越军联通奠边府的一个重要补给线上的要点。)

随着前线的节节失利,巴黎终于彻底丧失了对沙朗的信心,法国新政府一纸调令将他召回巴黎,然后把他打发到当时局势尚比较平静的阿尔及利亚去了。在这里我想花点笔墨介绍一下沙朗这个人物,他的一生颇为坎坷,而且很有几分传奇色彩,最终的结局令人扼腕。1924年,时年25岁的沙朗上尉就到过印度支那,驻扎在老挝,在那里,他学会了流利的老挝语。二战爆发后,沙朗回到欧洲参战,他一直在塔西尼将军麾下作战,战争结束时,他已经升任第14师师长。1946年初至47年初,他再一次来到印度支那,出任法国远征军驻越北地区的指挥官,在此期间,他指挥部队把草创的越盟武装打的丢盔弃甲,一路狂奔逃进了越北的原始森林。其间他也多次到中国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接洽越南事务。眼看着越盟已经在深山老林里奄奄一息,法军高层就又把他调回欧洲去了。1950年底,印度支那战争局势崩盘,塔西尼将军临危受命来挽救看起来不可收拾的局面,就把沙朗选作自己的副手一起前往印度支那。由于数次在东南亚任职,沙朗对东南亚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当熟悉,是法军高级将领中一个难得的“印度支那通”。塔西尼将军取得的胜利也有他的协助的功劳。

1957年1月16日,时任第10军区司令和阿尔及利亚法国殖民军最高指挥官的沙朗在当地遭到了一次暗杀,刺客使用火箭筒企图刺杀他,幸亏在事发前几分钟他的侍从Michel Houet提醒他当心,才逃过一劫,这次刺杀造成1名法军少校身亡。刺客是当地的一些法国居民,这些人暗杀沙朗的理由居然仅仅是想让“更有活力”的Rene Cogny将军能接替他的位置。(这个理由如此“出色”,实在是让笔者不知说什么好。。。)

随着阿尔及利亚战争再次让法国陷入泥潭,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焦头烂额,已经无法应对这又一次的崩溃。为了挽救局面,1958年5月13日,沙朗率领驻阿尔及利亚法军部队参加了“复活行动”( Résurrection operation),这次类似兵变的行动旨在要求让夏尔•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掌法国的最高权力,他和戴高乐两人的关系此时达到了最高点,不过双方的关系很快就急转直下。戴高乐上台后就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同时任命沙朗出任军队总检察长,借以剥夺他的兵权,并且让他离开军队返回法国本土。不久后他又被戴高乐勒令提早退休,对此极为不满的沙朗于是就出走西班牙,在那里他会见了西班牙极右翼政客Ramón Serrano Súñer(此公在佛朗哥治下曾经出任内政部长,心狠手毒,和包括希姆莱在内的一众纳粹首领关系密切),在他的影响下,沙朗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开始向极右翼靠拢。沙朗于1961年4月21日和一批人秘密抵达阿尔及利亚,企图利用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发动兵变,不过兵变没有成功。在这次失败后,沙朗转而又组织了法国极右翼秘密军事组织OSA(地下军),他也成了地下军的领袖,致力于颠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和暗杀总统戴高乐,推翻导致阿尔及利亚独立的《艾维昂协议》。阴谋败露后,沙朗被法国军事法庭以叛国罪缺席判处死刑并且剥夺了他的军籍和一切荣誉。1962年4月,他在阿尔及尔被法国特工抓获,立即被押回法国本土。不过他的死刑最终被改成了无期徒刑,1968年7月,他获得大赦出狱。1982年11月,根据一项新的法律,沙朗恢复了军籍并且重新获得了一些有限的荣誉。1984年7月3日,这个老军人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拉乌尔•沙朗将军这个严谨的法国军人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日暮途穷的法兰西的殖民事业,在二战后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潮中顽固地企图保住法国殖民地的最后一点残山剩水。他对殖民事业的忠诚和执着最终毁了自己。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战后一代法国军人的缩影,他们为保卫殖民地流血拼命,却最终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原来是一个海市蜃楼。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回到印度支那这里,1953年雨季的豪雨使得越法双方在行动再次停了下来,双方都在进一步积蓄力量,等待着下半年的旱季再一决胜负。法军方面在沙朗将军黯然去职后,时任法国总理的勒内•梅耶( René Mayer)看上了原来搞情报工作的亨利•纳瓦尔将军(General  Henri Navarre),决心派他出任自1950年以来印度支那法军的第4任总指挥。1953年5月21日,纳瓦尔将军抵达西贡,正式接任法国远征军总指挥一职。随着他的走马上任,印度支那战争的最高潮就快要到来了!



请看下一部《决战之前》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http://apgp.blog.163.com/
决战之前(一)

时年55岁的亨利•纳瓦尔是法国陆军上将,军界公认的后起之秀。他思维敏捷,却寡言少语。可以连续听别人几个小时的争论而一言不发。可是只要他一发言,那就是长篇大论,而且往往能切中要点。他举止温文尔雅,很有贵族的气度,不过和其他总是过度热情的法国人不一样的是,他不怎么善于交际。为此他总是与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给自己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扮演着一个思想者和孤独者的角色。他19岁即毕业于法国的圣西尔军校,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基层部队服役,直到1937年调入陆军情报部门后,才开始展露出自己的才华。二战时,他领导法国地下秘密情报组织,功勋卓著,声名鹊起。在法国解放后,他官运亨通,先后出任阿尔及利亚军区司令,法国驻德第5装甲师师长,北约中欧战区地面部队司令部参谋长等要职。

1953年5月7日,法国政府决定由他出任印度支那法国远征军总司令。法国总理梅耶亲自找他谈话,主题就是要求他“在不大量增加援军的前提下尽快体面地结束这场旷日持久,不得人心的战争”,纳瓦尔不是白痴,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做法令他极为反感,他回头就找了自己的上司朱安元帅,要求继续在中欧留任原职。不过这位家乡是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元帅没有答应(实际上就是他向梅耶推荐了纳瓦尔),反而极力劝说他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在法国高层的软磨硬缠下,纳瓦尔最终接受了这个后来令他身败名裂的职务。

纳瓦尔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之前没有在印度支那出任过任何职务,对那里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他指挥野战部队,尤其是大兵团作战的时间很短,能力非常可疑。不过在法国高层看来,他曾经在阿尔及利亚镇压过当地的独立运动,应该有丰富的反游击战经验;他又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心思缜密;虽然没有去过印度支那,不过这反而使他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印度支那的战局;由于在北约盟军总部工作的关系,他和美国人关系密切,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全球政治的角度来指挥作战。。。一句话,他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了!

1953年5月21日,他抵达西贡,正式接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一职。他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为了鼓舞士气和斗志,他声称现在的情况比1年前还要好,因为1年前还看不到胜利,而现在是“曙光在前头”,云云。当然他也知道说这种空话是无助于最终达成目的的,为了能够迅速熟悉印度支那这个陌生的战场,他不辞辛劳,在抵达后就不久立即开始了一次为期3周的巡视。他乘坐飞机到各地同当地的驻军指挥官和民政官员会晤,甚至“深入敌后”,到被越军重重包围的那产和莱州视察当地的部队,还看望了傣族部落的法国特种部队和亲法的傣族武装。巡视期间他的座机几次被越军的轻武器火力击中,这是他的前任从未有过的惊险遭遇,幸亏最后都化险为夷。

纳瓦尔的这次有惊无险的旅程使得西方的新闻媒体有了值得一吹的话题,各大媒体纷纷将他打造成一个英雄似的神话人物,他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就已经名满天下了。美国的《时代》周刊不但把他的头像登在封面,还对他进行了肉麻的吹捧“他散发着18世纪的芳香,是路易十五时代浮雕宝石上的雕像。人们甚至可以触摸到他衣服的褶边,嗅到他假发上扑粉的香气。。。在我们认识的将军中,他是最坚毅,最无情的。。。他除军队外什么都不信。。。依我们之见,纳瓦尔是位有勇气,有想象力,精力充沛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对高层政治和军事的考虑,有一种天生的高超悟性。。。”欧洲和法国的媒体就更不用说了,各种赞美,歌颂,褒扬之词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由于受到了法国政界,军界的一致支持,还有舆论界那些不要钱的溢美之词的鼓舞,纳瓦尔开始由最初的“赶鸭子上架”的心态逐步转变为渴望在印度支那大显身手,以永垂青史。

他现在开始把原来笼罩在自己身上的那层神秘色彩脱去,尝试着和下层官兵交往,以了解第一手的战局,同时也为了提高自己在官兵心中的威信。他很快就对自己接手的这个烂摊子的情况有了个初步的了解。1953年初,法国远征军在印度支那的总兵力是大约19万人,其中地面部队17.5万人,包括5.4万法国籍军人,2.1万非洲籍军人,2万外籍军团军人和5.3万征召的当地土著军人,以及5.5万后勤部队,这些部队共编为83个步兵营,7个伞兵营,8个装甲营,19个炮兵营和1个高射炮营。此外,归纳瓦尔指挥的部队还有20万越南保大政权伪军,1.5万老挝伪军和1万柬埔寨伪军,这些部队编为87个步兵营,4个炮兵营和4个伞兵营(其中只有1个有空降作战能力,其他3个还需要训练,眼下只能当步兵)。法国人面对的是越军正规军6个主力师(304,308,312,316,320,325师)和1个工炮师(351师),大约12.5万人,此外还有7.5万地方部队(14个独立团和15个独立营,这些部队不少也是可以野战)和15万游击队。单纯比数量的话,法国人不居劣势,但是老挝和柬埔寨的伪军多数是不堪一击的老弱残兵,别说是出去和越军野战,就是守备都成问题(好在他们本国的对手也实在不怎么样,大家半斤八两,彼此彼此);保大伪军还算能打,在法国人的压阵下进行防御是没问题的,进攻就很勉强了,除了几支刚成立不久的伪军机动群拥有“理论上”的野战能力外,绝大部分伪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也是没指望的。说来说去,法国远征军还是只能靠自己了。刨去必要的守备队,法军可以进行机动作战和进攻任务的部队只有7个机动群和8个伞兵营,大约相当于3个师,在数量上,越南人以3比1压倒了法国人。更要命的是,印度支那法军是奉行“消极防御”战略的,越军控制着战场的主动权,不但在外线出击频频得手,就连法军腹地红河三角洲也是烽火遍地,越军有3个独立团渗透进塔西尼防线,建立了和法军据点犬牙交错的游击根据地,控制了三角洲地区7000个村庄中的5000个,牵制了该地法军半数以上的机动部队;在南边,越军部队还控制了中部高原,切断了贯通越南南北交通的铁路线并且威胁1号公路,迫使当地法伪军不得不退缩到顺化,岘港和归仁等地,经常得靠着海上运输线才能进行补给。

比起这些岌岌可危的地区,越南南方的局势要缓和的多,法军仍然牢牢地控制着以西贡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未来将成为血与火的杀戮战场的湄公河三角洲此时还是宁静的鱼米之乡,很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景象,西贡更是一片歌舞升平。不过这种情况恐怕也持续不了多久了,根据确切的情报显示,南下的越军已经在越南和柬埔寨边境地区建立了几小块根据地,还积极对湄公河三角洲进行渗透,准备把游击区延伸到三角洲地区的边缘地带,就是在最南端的平定省也出现了越军的小分队。

柬埔寨局势是最让法国人放心的,那里的游击队人数少,武器烂,且组织不严密,在印度支那战争中,他们就是一个完全打酱油的角色。虽然说总兵力不足1万的柬埔寨伪军部队松松垮垮,战斗力在伪军部队里是垫底的,不过这些临时工对付那些打酱油的还是绰绰有余。柬埔寨名义上的统治者是年轻的西哈努克亲王殿下。在1952年4月,他刚刚和莫尼克公主殿下结婚,婚后他宣称自己将告别往日的风流的宫廷生活,专心国家大事。由于他年纪渐长,对国家的控制逐步增强,而且长期的儿皇帝的日子,也使得他的民族独立意识逐步增长,因此有时他也会在口头上高喊着“自治”和“独立”之类的流行口号,不过实际上却相当务实,他对法国的态度一直比较友好,对法国殖民当局有求必应(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年轻的西哈努克亲王同时应付法国和日本这两个他谁也得罪不起的老大,游刃有余,这种与生俱来的墙头草的作风保证了他未来在柬埔寨政治上的不倒翁的地位)。法国人当然也清楚“会叫的X一般是不咬人”的,所以也就对这位风流倜傥的大嘴巴眼开眼闭,只要局势还能控制,法国人也乐得清闲。事实上,由于他比较听话而且柬埔寨的局势也一直比较平静,在印度支那三国中,柬埔寨是比较早从法国人手里得到较高的自治权力和地位的,法国的行政人员和军队正在逐步撤离那里,这一方面是对西哈努克亲王“合作”的奖励,另外一方面是法国现在急需腾出兵力应付越南的危局。

老挝的情况在上寮战役后就急剧恶化了,那里的伪军和警察部队约有1.5万人,压制红色亲王苏发努冯领导的巴特寮还算能勉强胜。可巴特寮现在是越发地活跃,再加上有了越军主力部队的撑腰,逼得伪军只能坐困愁城。为此法军把在那里的兵力增加到了7500人,加上辅助部队,老挝现有的总兵力是29900人。而且法国人打算进一步向那里增兵。

情况是如此的险恶,不过总算还没到绝望的地步,况且纳瓦尔手里也不是没有王牌-----第一张王牌就是法国远东空军和海军。没有海空军的支援,法军根本不可能保持目前的态势.。下面列出的一张表说明印度支那法军的空军战斗序列以及部署情况:

越南北部战区下辖             驻在机场                      实力
第1/8战斗机中队             河内白梅(Bach Mai)空军基地        18架F8F战斗机
第2/8战斗机中队             海防吉碑(Cat Bi)空军基地             20架F8F
第1/21战斗机中队分遣队      海防吉碑空军基地                          7架F8F
第1/25轻型轰炸机中队        海防吉碑空军基地                    15架B26轰炸机
第1/19轻型轰炸机中队分遣队  海防吉碑空军基地              3架B26和1架RB26侦察机
第80照相侦察中队            河内白梅空军基地                           11架F8F
第2/62运输机中队分遣队      河内白梅空军基地                  12架C47运输机
第1/64运输机中队分遣队      河内嘉林(Gia Lam)空军基地      5架C47,3架Ju52
第2/64运输机中队分遣队      河内嘉林空军基地                       5架C47
第2/62运输机中队            海防涂山(Do Son)空军基地             6架C47
(注:虽然Ju52容克大婶已经不再适合直接参加作战行动了,可是财政窘迫的法国人还是用她执行一些非战斗任务)

越南中部战区下辖
第1/21战斗机中队            土伦(Tourane)空军基地               12架F8F
第2/9战斗机中队分遣队       邦美蜀(Ban Me Thout)空军基地         5架F8F
第1/19轻型轰炸机中队        土伦空军基地                    16架B26和3架RB26
第1/64运输机中队分遣队      土伦空军基地                          2架Ju52
第1/64运输机中队分遣队      芽庄(Nha Trang)空军基地       5架C47和6架Ju52
(注:此处的土伦就是后来的岘港(Da Nang))

越南南部战区下辖
2/9战斗机中队         西贡新山一(Tan Son Nhut)空军基地    10架F8F和8架F6F
2/64运输机中队               西贡新山一空军基地                     16架C47
1/64运输机中队分遣队         西贡新山一空军基地                     4架Ju52

此外还有各种轻型飞机和直升机(用于侦察,联络,运输伤病员和教练机)    152架

法国远东空军飞机合计                                                345架

法国海军航空兵
舰载机                                                           22架F6F
                                                                12架SB2C-5
陆基飞机
PB4Y-2巡逻机                                                    8架
JRF5水上飞机                                                    11架
S51“西科斯基”直升机                                            2架
M500“蟋蟀”侦察机                                              6架
C47A运输机                                                     1架
共计                                                             28架

法国远东海军航空兵飞机合计                                        62架

法军还有不少各型飞机因为缺乏飞行员和零配件不得不停飞,计         179架

法军的空中力量总计                                               586架

法国远东海军实力为
轻型航空母舰1艘(由“阿罗芒什”号和“拉法叶”号2舰轮番上阵)
炮舰(PG)2
巡逻护航舰(PCE)8艘
猎潜舰(PC)11艘
小型猎潜艇(SC)5艘
摩托扫雷艇(AMS)6艘
两栖舰艇
LST(坦克登陆舰)4艘
LSIL(大型步兵登陆艇)13艘
LSSL(火力支援型登陆艇)6艘
LCU(大型登陆艇)19艘
各种小型登陆艇211艘
各种辅助舰船62艘

海军总兵力9700人,此外还有越南籍的水兵277人。

纳瓦尔的第2张王牌就是美国的援助了。山姆大叔按照之前和塔西尼将军达成的协议,已经把1952年度的军事援助送到了法国人手里,总计是13.7万吨军火,包括900辆各种战斗车辆,1500辆运输车辆,2500门各型火炮,24000挺(具)各型自动武器,75000支各式枪支,9000太无线电通讯工具,各种炸弹98000枚。可以这么说,现在印度支那的法军已经是到了离开美国的援助就一天也无法继续作战下去。不过随着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入住白宫,美国人对自己的援助产生的效果开始有了质疑,艾森豪威尔本身就是身经百战的老将,法国人必须要拿出更多的战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说服他继续提供援助。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见法国总理梅耶时,已经把印度支那提到了和朝鲜一样重要的地位了。这让法国人大伤脑筋,因为朝鲜半岛的和平谈判已经接近尾声,而印度支那的和平则根本还没影呢,法国人该如何才能赢得一个“体面的胜利”呢?

在综合分析了以上情况后,纳瓦尔估计在1953年的旱季中,越军最有可能向3个地区发起攻势。首当其冲的目标自然是红河三角洲,这里一直是胡伯伯和文哥等越盟高级领导人梦寐以求的地区,不过这里法军重兵云集,据点林立,海空军优势明显,挫败越军的进攻问题不大;越军的另外一个攻击目标可能是越南中部蜂腰部地区,随后再进入老挝的下寮,逐步威胁西贡。纳瓦尔认为如果越军这么做,主力将远离根据地长途跋涉,造成后勤供应的严重困难,而法军就可以趁机“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纳瓦尔最担心的是越军可能继续在上寮发起进攻,攻势直指琅勃拉邦和万象,不过经过计算,纳瓦尔认为越军在这里同样将面临后勤问题的压力,漫长的距离,茂密的丛林,陡峭的地形,多变的气候等等,无一不是后勤上的噩梦,所以他认为在这里他也有信心击败越军的攻势。

纳瓦尔自认为自己心思缜密,考虑问题全面,可他这次千算万算,还是少算了越盟方面拥有的最大的一张“王牌”-----就是中国军事顾问团和中国的援助。对中国因素的低估和误判,已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一再使得西方列强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碰壁,面对着惨痛的教训,纳瓦尔居然还能对中国因素无动于衷,这等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和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悲剧性的结局。

经过一阵子瞻前顾后,反复思量后,1953年6月16日,在西贡举行的远征军高级军事会议上,纳瓦尔提出了一个计划纲领-----这就是“纳瓦尔计划”。在这次会议上,纳瓦尔提出准备将那产的部队撤离,因为那里既不是什么政治经济中心,也不是交通要道,越军可以轻易绕过那产进入上寮。把那产的部队撤出后,就可以把他们重新投入一个新地方,而这个地方,纳瓦尔明确无误地告诉部下,就是奠边府!不过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纳瓦尔计划还有待于法国政府的批准,纳瓦尔也只能点到为止。根据部下的意见和建议,纳瓦尔对自己的计划做了一些修改,7月13日,他飞回巴黎,准备向政府首脑进行汇报。

纳瓦尔临走前,秘密签署了一份重要的作战命令,命令伞兵部队对越北重镇谅山实施大规模空降突击作战,以破坏越军设在那里的后勤基地,这就是法国伞兵在印度支那取得的最辉煌的一次胜利------“燕子行动”(Operation Hirondelle)。


未完待续。。。
辛苦了
期待下文
Very good~
期待下文~~~


看了楼主的文章,我觉得法国的这些将领也都是优秀的人才,只可惜生不逢时,在国家日渐没落的时代他们只能扮演悲剧角色。“运去英雄不自由”,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对抗不了整个国家国运的衰落啊。

看了楼主的文章,我觉得法国的这些将领也都是优秀的人才,只可惜生不逢时,在国家日渐没落的时代他们只能扮演悲剧角色。“运去英雄不自由”,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对抗不了整个国家国运的衰落啊。
lhr817 发表于 2012-2-4 19:39
所以在台湾问题解决后TG的下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就是印度问题,目标是要把印度打回原型,将其肢解为多个土邦 ...
应该想办法让他们通过种族矛盾,自己瓦解
lhr817 发表于 2012-2-29 13:37
看了楼主的文章,我觉得法国的这些将领也都是优秀的人才,只可惜生不逢时,在国家日渐没落的时代他们只能扮 ...
军人的悲哀莫过与此!
                                                                          决战之前(二)



谅山市是谅山省的省会,这座越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位于直面中国广西的越南北部,北距中越边境18公里,南距越南首都河内130公里,从谅山走1号公路可以直通河内。谅山以北,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越北山地,这里地势险恶,易守难攻;而谅山以南,是稻田纵横、水网密布的北部平原,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大兵团运动和作战。由于谅山是屏护河内的战略要点,所以自中法战争以来一直是法军防御的重中之重,自从法国人被4号公路战役的惨败吓破胆后,于1950年10月17日放弃谅山不战而逃,越盟接踵而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里,并且捎带缴获了法国人丢下来的大批物资,其中光是军火就有1300吨。作为越军占领的第一个省会,谅山受到了胡伯伯和文哥以下越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由于这里同中国方面的交通比较方便,胡伯伯每次去天朝化缘来的东西基本都是先运到这里,然后再进行分配,转运到各个战场。越盟已经把谅山经营成了一个接收来自中国援助物资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为了防止法国飞机的轰炸和特务的破坏,聪明绝顶的越南人把不少仓库和囤积点都安置在谅山附近的山洞里,并且派了重兵把守,认为这样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过越南人不知道的是,法国人早就盯上谅山了。195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援助的到来(请参看本人以前贴的53年上半年中国援越物资清单),越法双方的实力开始越来越接近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法军一时没有力量重新夺回谅山,不过法军指挥部已经拟定了一个计划以切断来自中国的物资供应,这次行动代号是“燕子”。这次行动计划出动伞兵部队直捣谅山,占领并且还要摧毁那些重要的物资囤积点。初步计划是:首先空投2个伞兵营以夺取谅山这座城市和那些“严密”设防的军火库,粮仓和其他物资囤积点,并且彻底摧毁这些物资;然后第3个营将占领奇穷河(Song-Ky-Cung)上的一个重要渡口以保证另外2个营的退路,这个渡口位于谅山省的禄平县(Loc Binh)附近,是法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在破坏仓库的任务完成后,3个营的伞兵必须在越盟大部队做出有效反应前于赶来接应的地面部队会合,随后所有部队再一同撤往塔西尼防线。

当然这个计划有许多问题问题需要一一解决。首先法军的运输机和飞行员不足一直是令人极为头疼的大问题;只能采用1952年11月初对富寿地区进行的伞降突击“马里奥行动”一样,抓民航飞行员的壮丁来凑数,此外3个营的伞兵部队将分为2个攻击波投入战斗。由于谅山这一地区的地形多山,林木茂密,公路和道路都非常少,这些因素都给这次行动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行动开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法军经常出动侦察机对谅山和附近地区进行反复侦察,有时法军飞行员甚至驾机冒险低飞以试探越军是否有防空火力。法军对谅山的地面侦察在那一段时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受到越盟根据地1952年底开始的土改的影响,从越盟控制区逃往法军控制区的人数开始急剧增加。甚至越军部队官兵和党政干部,地方工作人员也时有叛逃(上寮战役就前就已经发生过一次了,要不是桑怒的老挝伪军撤逃时行动太过缓慢,越军说不定就要扑空)。法军的情报部门在这段时间很是渡过了一段“快乐时光”,通过对数以千计的逃亡者和叛徒的仔细甄别和询问,法国人拿到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第一手的情报。其中就包括了谅山地区的仓库的分布,兵力和火力配置以及其他相关情报。

根据法国人得到的情报:谅山地区的越军部队是正规军1个营和地方部队2个连,此外还有不少人民武装(警察,民兵之类的准军事部队)在离中国边境大约8英里的地方,还部署有一些装备轻型防空武器的部队。在越军的老巢太原省附近有1个师可以在48小时内赶来对谅山实施增援。法军最关心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会不会直接从中越边境那里直扑过来,毕竟谅山距离中国边境只有不到20公里,而且有公路直通。不过据情报显示,解放军在边界地区只有一些人数不多的边防军部队,应该不会对这次行动产生太大的影响。

法军当时在越北地区的部署是:在先安(Tien Yen)地区(此地距离谅山约72公里)法军的地面部队有8个机动营,还有其他一些精锐的保大伪军部队,这些部队都已整装待发,是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另外还有4-6个营的部队需要1天的时间准备,随后才可以投入战斗。“燕子行动”预定接应伞兵部队的地面部队是第5机动群(指挥官是Raberin中校),下辖3个营(第1印度支那后备步兵营,第5外籍军团步兵团),2支突击队和1个工兵连(配备3台推土机),1个坦克排(M24坦克5辆)。法军地面部队从先安出发预计用3天时间(17日-21日)抵达渡口附近地区,接应并且掩护伞兵部队,使其可以从陆路由禄平县向亭立县(Dinh Lap)方向撤退。此外还有1个伞兵营附1个75mm无坐力炮排将作为这次行动的总预备队。参战部队定于7月17日清晨对谅山发起空降突击作战。行动前他们将在河内的嘉林机场和白梅机场待命出发。

预定参加空降突击作战的部队包括1个前进指挥部和3个伞兵营,分别是第2外籍军团伞兵营,第6殖民地伞兵营和第8突击伞兵营,为了完成这次突袭行动,法军给伞兵部队加强了携带橡皮艇的工兵排(每排3艘),以便于部队在河网地区运动。吉勒斯将军将亲自指挥这次空降突击行动。行动的成功取决于完全的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垮越军部队任何可能的抵抗。出于这种考虑,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直接指挥行动的指挥官吉勒斯将军和1名G3的军官(负责通信)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由纳瓦尔将军签署生效的书面作战命令是在7月15日下达的,而此前所有3个伞兵营的参战部队早在从7月1日开始就都被限制呆在军营里24小时随时待命,没有命令一律不得外出,违者严惩不贷。7月16日下午14时,各营发出战斗警报,全体进入一级战备;15时,各营指挥官开始向部队各级军官下达这次任务简报;16时,各连连长向士兵传达命令。由于伞兵只能随身携带轻武器和有限的弹药,因此强有力的空中支援就显得非常关键,法国远东空军对空袭目标经过了仔细的反复核对,确保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将对那些被侦察机发现并且标定的可能干扰空降作战行动的越军兵营,据点,党政机关,交通枢纽等要害目标实施全面压制,大规模空袭在跳伞前15分钟开始,在伞兵跳伞和在地面重新集结期间,空军将进行不间断的航空火力支援。此外,空军还将应伞兵的呼叫随时提供轰炸和扫射,即使在夜间,空军飞机也将使用照明弹支援伞兵作战。这次行动将由部署在河内和海防两地的56架F8F战斗机和10架B26轰炸机提供空中火力支援。此外还有M500“蟋蟀”侦察机和一些直升机配合作战。

7月17日清晨7时55分,谅山街头已经非常热闹了,因为夏天的日出时间很早,人们起得也很早,如同往常一样忙碌着。这时,远处传来了大机群出动时特有的隆隆的发动机的轰鸣声,由于法军飞机对谅山的空袭不是第一次了,谅山的市民倒也不是十分慌乱,人群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始散去,熙熙攘攘的街头瞬间就冷冷清清,当法军机群出现在谅山上空时,映入飞行员眼中的是空荡荡的一座死城。飞行员们按照事前确定的各自目标,开始大肆轰炸扫射。谅山市区及其附近地区一时间火光冲天,爆炸声不绝于耳。

8时10分,空降突击作战正式开始,前进指挥部,第6殖民地伞兵营和第8突击伞兵营分别搭乘56架C47运输机在谅山附近实施空降,整个行动按计划展开了!空降着陆区选择了市区外的稻田,越军各部队完全被打懵了!他们先是遭到了空前猛烈而准确的航空火力打击,虽然对遭到空袭他们早已有心理准备,毕竟法国飞机不是头一次光顾谅山了,可是这次空袭也太狠了些!压得他们完全抬不起头,区区几挺高射机枪瞬间就被法军飞机打哑,无奈之下,他们只有在掩体里抱着自己的脑袋,把身子蜷缩地更紧些,祈祷空袭快些结束。可接下来法军伞兵部队的大规模空降那就是完全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了。在跳伞过程中,按照预定计划,F8F战斗机低空穿梭飞行,在烟雾中看见什么就扫射什么,不过这没有阻挡住吓破了胆的越军逃跑的脚步。带头逃跑的是当地的警察和地方部队,那些人仗着地形熟,脚板硬,一个个脚底抹油逃的飞快,很快就消失在崇山峻岭和密林之中。第8突击伞兵营很快就控制了几乎整个谅山。不过因为时间仓促且兵力有限,法军没有对谅山市进行地毯式的仔细搜捕,使得不少丢掉武器,脱下军服换上便衣的越军得以混在平民里逃脱或者蛰伏起来。



法军在谅山地区实施空降

据说当时正在谅山视察的胡伯伯也一度被法军伞兵堵在城里,一大早他老人家就被来势凶猛的空袭逼得躲进了地下掩体聊以藏身,当他听说法军伞兵开始空降后,顿时生出豪情万丈,准备亲自指挥英勇的人民军部队消灭这些居然胆敢进入解放区纵深的撒野的敌人!可是当他走出掩体后,看到街上那些逃难的人群,里面明显有不少是军人,干部模样的人在争先恐后地城外逃去,他们抱头鼠窜,丢掉了一切武器甚至军服和鞋子,只恨自己少生了两条腿。。。他立即改变了主意,和几个贴身警卫员一声不吭地甩开早年练就的铁脚板,避开了醒目的大路,专门走小街小巷,他在警卫员的掩护下很快就出了城,随后走小路往中国边境方向狂奔而去,终于再次从法军伞兵的虎口下平安脱险。当陪同胡伯伯的越共中央其他同志好不容易才收拢了一些残兵败将“光复”了法军撤退后的谅山,大家都在为他下落不明而焦急万分时,胡伯伯的警卫员打来电话,请大家放心,他老人家安然无恙,现在正气定神闲地坐在解放军的边防哨所里喝茶。(这个关于胡伯伯历险记的段子来自很早以前家里的老人和他的老战友聊天时听到的,目前没有查到越南官方的关于胡伯伯那天行程的资料。大家信则有,不信则无,欢迎有资料的朋友指出)



第8突击伞兵营的机枪手封锁了谅山市区的一个路口,在他身边的宣传画上可以看见太祖和斯大叔等国际共运领袖的头像



法军机枪手封锁的另外一个路口



难道是越南的“指路党”?

中午12时,在禄平县(在谅山以南20公里)附近,第2外籍军团伞兵营和附属工兵排搭乘29架C47运输机成功地空降在预定的着陆区,由于着陆区介于河流与村庄之间,面积较小,运输机编队无法完全展开,第2外籍军团伞兵营不得不分2次才跳完。

第6殖民地伞兵营攻击的主要目标是谅山市郊的各个仓库,那些受命保卫仓库的越军正规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丢了这些重要的仓库,那胡伯伯和文哥是肯定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可是在空中火力的打击和伞兵的猛攻下,抵抗很快灰飞烟灭,那些“顽强”的抵抗没有一处持续了30分钟以上。由于情报准确,法军对当地越军部队的实力和情况了若指掌,许多守备部队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打垮,在空军的掩护下伞兵们进攻频频得手,很快就全部占领了全部仓库。战斗结束后,法军对各个仓库里的物资进行了初步的清点,共计有1000支捷克冲锋枪,50门迫击炮,各种弹药约100吨,6辆卡车(4辆苏制“莫洛托夫”和2辆美制“通用”卡车),100多桶汽油,2万双袜子,500箱苏联香烟(@#¥%&*!)以及堆积如山的其它物资。接着法军工兵对各个仓库实施了纵火和大爆破,共炸毁,烧毁军火,粮食,油料以及各种物资5000多吨!按照几个月后奠边府战役的后勤标准,这些物资可以供越军1个主力师进行大约45天的高强度(比如攻坚战)作战。



第6殖民地伞兵营占领了越军1座洞库



法军空中侦察拍摄的照片,图中的2个山洞是是越军一个主要仓库的所在地,左边是圻卢(Ky Lua)洞,在右边的安潭(Tham Than)洞里法军缴获了包括1000支捷克冲锋枪在内的20吨武器,还有4辆“莫洛托夫”卡车。



7月17日下午5时,第6殖民地伞兵营的部队正在撤离已经彻底炸毁的圻卢洞仓库,在他们后面可以看见滚滚的黑烟。

到了下午16时,法军已经彻底破坏了全部的仓库,并且把所有的通往西面和南面的道路都布了雷(这2个方向是越军赶来增援的主力部队最有可能出现的方向)谅山的2个伞兵营随后开始撤退。在禄平第2外籍军团伞兵营此时也在空军的掩护下攻占了奇穷河渡口,并且向中国边境的方向展开战斗队形,以掩护撤退中的部队的侧翼。(实际上谅山市,甚至整个谅山省此时已经没有成建制的越军部队了)在2个营通过后,第2外籍军团伞兵营也随后撤离,3个营一同沿着破败不堪的4号公路向东南方向强行军。7月18日23时,经过长时间的急行军,伞兵部队的先头斥侯在亭立县边界与从先安赶来接应的第5机动群会合,工兵随后开着推土机赶造了一条道路,把山间崎岖的小路修成卡车可以通行的简易公路,7月19日黄昏时分,疲惫不堪的伞兵部队终于可以全部坐上来自总预备队的第515运输群的通用卡车撤退了,在第5机动群的M24坦克,M8装甲车,M3半履带车,吉普车的护送下,义路浩浩荡荡开往红河边。20日清晨,法军抵达红河边,科尼将军(General Cogny)和Auboyneau海军上将亲自到场迎接伞兵部队。他们在列队的法军官兵之前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对“燕子”行动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科尼将军建议全体官兵将军帽抛向空中为伞兵部队的成功致敬。随后3个营的伞兵列队登上美制A656“火神”(Vulcain)号登陆舰,许多人一上船就立即睡着了。登陆舰一路开往海防,在那里伞兵们再次换乘汽车返回河内。由于连日在高温湿热的天气下进行强行军,伞兵们每人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1磅之多。



参加“燕子行动”航行在红河里的“火神”号登陆舰

在这次战斗中参战的2001名伞兵伤亡简直不值一提,共计有1人阵亡,1人失踪,3人在强行军过程中因为中暑死亡,21人受伤(所有的伤病员和阵亡者的尸体全部由直升机运走)。这次令人瞩目的胜利的后果在整个印度支那都是影响深远的,越军部队在红河三角洲地区的进攻也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而且这次胜利极大的提高了法军的士气和斗志,同时对亲法的地区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越南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此前由于越军后勤部门以陈登宁为首的某些领导同志对中国顾问一直苦口婆心要求对后方重要地区进行“肃奸防特”,严防“内潜外逃”的建议置若罔闻,使得法军在战前进行的一切侦察行动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派出的特务对各个仓库,军营,党政机关和交通要道的守卫情况,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都进行了刺探,收集了大量的情报。而且越军的所谓“戒备森严”仅仅是针对单纯的空袭或者是小分队袭击的,对伞兵部队的大举空降突击完全没有料到。造成了这次惨痛的损失(从后来越南战争的情况来看,越军这种顾头不顾腚,忽视后勤物资安全的毛病压根就没改,因为东西从来不用自己生产,没了去要便是,反正仔卖爷田不心痛)。

关于前面提到的越南“土改”发生的问题,这里顺带提一下,众所周知,土改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作,是需要进行大量的事前调查研究,并且培训大量的可靠干部和工作人员,弄清楚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然后对症下药。中国的土改是一项成功的先例,为此,太祖是费了很多心思的,在全党的共同努力下才最终得以成功,而期间仍然发生了一些左或者右的错误,全国范围的土改最终是在50年代初才完成的,这的确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不过在斯大叔的鼓励和催促下,52年底在莫斯科拜山的胡伯伯没有仔细考虑前因后果就匆匆答应斯大叔要进行土改,而越盟此时根本还没有做任何前期的准备工作。1953年1月,越南劳动党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准备实行土地改革的决议,决定在越南解放区有步骤地进行土地改革。胡伯伯随后指定长征同志领衔进行土改,长征同志是聪明人,当然不可能选中共那种按部就班地先调查研究,培训干部。。。那个太慢了!赶不上革命的大好形势,他选的方法是照抄斯大叔当年在苏联农村推行的一刀切式的集体化土改。(题外话:在越南北方独立后,长征同志的前程最终栽在了对红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土改上面,他把事情搞到了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以至于胡伯伯都不得不出来替他洗地,他的去职为来自南方的黎笋(化名:三哥)上位铺平了道路)决议还没有传达,部队中一些地主家庭出身的干部思想上就产生了波动和顾虑。

中国顾问团对地方上的事情是无法干预的,只能干瞪眼。他们能做的只有建议胡伯伯和越共中央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成功地进行新式整军运动的经验,结合越军的实际馆况,在部队中进行一次以土地政策教育和纯洁组织为中心的政治整军。如同之前一样,顾问团先请来了太祖的圣旨,然后再向越共中央传达了中共中央的精神:既然土地纲领已通过,迟早要公布实行,如不采取主动,及早进行教育,则问题会更多,更不易解决。同时指出,整军整党应当是分清敌我界限,分清地主与农民界限。其他问题可留待将来再说。还明确指出在整军中进行政治教育是不难的,困难的问题是审查干部与组织处理问题。问题的中心,主要的不在干部的地主家庭出身及其一般联系,而在于干部现在的思想、立场和表现。

最终在中国顾问团的努力下,还有胡伯伯的亲临指示,加上越军中负责政工工作的阮志清同志的全力配合,整军过程中虽然有一些人叛逃,同时也清除了一些人,但是基本保证了部队的稳定。而且政治整军以后,越军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提拔干部的工作。在一年多时间里,全军共提拔各级干部2万多名。其中,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经过战斗考验的约占50%以上。干部中的工农成分比重大大增加。虽然早在1950年,陈赓就建议越军从下而上大胆提拔经过实际工作、战斗锻炼的同志,尤其要注意培养提拔工农骨干和改造提高使用非工农出身干部的方针,他的意见直到到政治整军以后,才真正得到较好的贯彻。即使是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也认为,1953年的政治整军“为奠边府决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回到法国方面,纳瓦尔上台后的打的第一仗就赢了,而且赢的非常漂亮!这使得他在巴黎对政府首脑解释说明自己拟定的计划时的发言份量加重了不少,法国政府最终通过了他提出的《纳瓦尔计划》。现在他就要把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了。纳瓦尔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印度支那,开始为最后的决战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未完待续。。。。。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http://apgp.blog.163.com/

唉,看来大败之前必有小胜啊。


                                                                    决战之前(三)



正当纳瓦尔将军精神抖擞地回到了印度支那,准备大展宏图时,朝鲜战争结束了。1953年7月27日,就在法军取得“燕子行动”的胜利之后的第10天,在板门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军队代表先后在停火协议上签字。这场前后持续3年战争,把当时世界上几乎数得着的强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流的军队第一次被刚刚获得独立不久,还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打得不得不在一项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显示了新中国的强大的力量,这个可怕的力量将使以后任何超级大国在和中国打交道时都不得不事先掂量一下自己。

对印度支那的法军来说,朝鲜停战是亦喜亦忧,喜的是,纳瓦尔望眼欲穿的援兵终于要来了!而且来的是一等一的强兵,这就是法国外籍军团名声在外的“朝鲜营”。这个营在朝鲜战争期间配属于美2师23团,先后参加过双子隧道(Twin Tunnels),砥平里( Chipyong-ni),原州(Wonju),箭头岭(Arrowhead Ridge—白马山的281.2高地),昌原(ChongWon)和伤心岭(Heartbreak Ridge---851高地)等地的战斗,表现非常出色,官兵们战斗经验丰富,士气相当高,比那些刚从本土来的菜鸟和从殖民地拉来的土著强太多了!巴黎已经答应纳瓦尔,一旦防务交接完毕,“朝鲜营”就会立即开拔,奔赴印度支那。不过正如俗话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朝鲜停战也意味着中国将有更多的力量来援助越盟,法军的情报部门众口一词地说中国的援助肯定会大量增加,就连纳瓦尔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纳瓦尔对自己拟定的计划还是相当有信心的。经过和巴黎的官僚们讨价还价,另外又和总参谋部,国防部的高级将帅们共同商讨,一个完整的计划终于出笼了!《纳瓦尔计划》先是详细列出了印度支那战场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优缺点,然后提出了以下几点:
1,        以北纬18°为界线,将这个印度支那战场分为南,北2个战区;
2,        北部战区的法军将在1953-1954年度的旱季采取战略防御态势,避免和越军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战役;
3,        要求巴黎向印度支那增派12个步兵营,1个装甲营和3个炮兵营的地面部队,此外继续加强远东的海空军力量以抵消越军数量上的优势;
4,        在强化北部战区防御的同时,对红河三角洲附近地区进行几次战术出击,以牵制越军主力部队;
5,        对红河三角洲内部的越军进行大扫荡,争取将越军彻底清除出三角洲地区;
6,        加紧训练和组建保大伪军部队,以腾出法军部队作为机动部队;
7,        如果在53-54年能够稳住阵脚的话,那么到54年底,印度支那的法军机动部队数量将增加到6-7个师,其中包括1个伞兵师。这样子双方的机动部队数量就基本扯平了。到了1955年,法国在印度支那三国控制的部队数量将增加到64万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将寻找战机和越军主力进行决战,从根本上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8,        在南方战区,则极力进行“绥靖”和扫荡,稳定那里的局势,争取把黎笋为首的越南南方的游击队和地方部队踢出去。

在和巴黎方面讨论《纳瓦尔计划》的细节问题时,纳瓦尔也提到了法军是否有能力保卫老挝的问题,他明确地说,法国有决心和能力保卫老挝,在下一个旱季开始后,他将占领奠边府。他拍胸脯保证,他一定可以守住奠边府,击退越军对奠边府的一切攻击。对于他的保证,巴黎方面非常满意,于是正式通过了《纳瓦尔计划》。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这个宏伟的计划,纳瓦尔决定从一南一北两个方向同时下手开始准备。在南部战区,他命令调集大军,对越南中部地区,也就是古称为“安南”的地区进行一次大扫荡,打通连接越南南北交通的大动脉---1号公路,并且消灭那里的越军敌后武装,为最后的决战扫除后顾之忧,使法军可以全力对付北方的越军正规军。

长期以来,安南地区附近出没的越共的游击队就一直骚扰着1号公路,这些游击队的根据地在顺化(Hue)到广治(Quang Tri)之间的地区,那里有许多靠近海边的沙丘和盐碱沼泽地的村庄,游击队把其中不少村子变成了一个个堡垒,盘踞在那里,随时对1号公路和附近的法伪军据点虎视眈眈。虽然前后几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都曾经下令对那里进行扫荡和清剿,可是那些游击队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次次地卷土重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更难对付。随着战斗力很强的越军第95团渗透过法军的防线抵达了这里后,这支穿着黑衣服的越军部队大大加强了这里的本来就相当猖獗的袭扰活动。到了1953年,法军在1号公路上的损失已经大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几乎每支法军的运输车队都会遭到袭击和伏击,饱受血与火的洗礼。1号公路的情况是如此地令法国人绝望,以至于驻守在公路沿线的一些具有黑色幽默感的法军士兵开始以玩世不恭的语气称呼这条公路为“la rue sans joie”,意思是“没有欢乐的道路”,这个称谓后来很快就在法军士兵中流传开来。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这个称谓并没有随着法国人的撤离而烟消云散,接踵而来的美国大兵不久之后也开始沮丧地称1号公路为“street without joy”,这是后话不提。

现在为了一劳永逸第彻底解决越军第95团这个威胁1号公路的大毒瘤,打通“没有欢乐的道路”,纳瓦尔调集了规模空前庞大的部队准备扫荡这里,这次扫荡的代号是“卡玛格行动”(Operation Camargue),因为卡玛格是法国马赛附近一片平坦的盐碱沼泽地,地形和法军扫荡地区极为相似,故此命名。“卡玛格行动”计划由数支加强有装甲部队的大军以“分进合击”的攻势对第95团实施合围。伞兵部队将作为预备队待命,随时准备空降投入战斗,以粉碎越军可能的突围行动。参加扫荡的部队分别来自10个步兵团,2个伞兵营,3个装甲团的部分部队,1个中队的装甲架桥车(主要考虑到需要装甲部队在海边和河网地区作战),1列装甲列车,4个炮兵营,34架运输机,6架侦察机,22架战斗轰炸机,还有海军的12艘各型舰艇,包括3艘LST登陆舰,不过貌似块头庞大的LST不太适合执行这种敌前登陆任务,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已经证明了这点。很显然,一旦法军完成合围,越军第95团和其他几支游击队是绝对没有任何机会突出重围的。这是法军第一次调集如此之多的部队围攻越军的敌后根据地,卡玛格行动的规模仅次于几个月后同样是为了清剿敌后的越军武装而展开的“亚特兰大行动”。

“卡玛格行动”由勒布朗将军(General Leblanc)负责指挥,参战部队分为2个两栖战斗群,3个地面战斗群,1个伞兵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都由1名上校指挥。作战计划是:A战斗群将于7月28日黎明率先在海滩登陆;B战斗群于2小时后在A战斗群登陆场的北面的海滩登陆,随后就转向南方,跟在A战斗群的战斗队形后面向前推进;C战斗群将在7时15分几乎和B战斗群同一时间发起攻击,C战斗群向文郑运河(Van Trinh Canal)方向推进,力图把越军部队向西压缩到运河边,迫使他们背水一战或者把他们赶过运河,C战斗群是和D战斗群必须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因此该群接到的命令是必须使自己的推进速度和D群步调一致,D战斗群在A战斗群的南面的一个泻湖里的半岛的北端登陆。

D战斗群接到的命令是尽早登陆,因此定于当天凌晨3时,D战斗群的两栖部队抢先登陆,凌晨5时,步兵部队开始登陆。D战斗群随后要扫过整个半岛,按照计划,他们将和C战斗群尽量组成一个宽大的“铁壁”。2个伞兵营将留作扫荡的总预备队,由指挥部直接掌握。伞兵部队将只有在战局出现最严重的情况时才能投入战斗。

法军的这次大扫荡投入的兵力之多咋一看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总兵力超过13个营!装甲部队等于2个团,炮兵也等于2个团。这么庞大的兵力即使在印度支那的正面战场也是非常可观了。按照纳瓦尔的想法是,牛刀杀鸡,这么多部队用来打通这条“没有欢乐的道路”,捎带消灭越军一个不满员且没有什么重武器的团,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可是他错了,他对印度支那情况不熟,在这里,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是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很大制约,往往有力使不出。从海岸线往内陆方向看,这次扫荡的区域分为七个不同的自然地区。第一个地区是海岸线,相当的平直,海岸是沙质的,比较坚硬,对部队的运动没有什么阻碍。然而,仅仅100米后,就是高低起伏的沙丘了,这些沙丘高15到60英尺不等,沙丘面朝大海的正面虽然坡度比较平缓,可是由于沙质松软,无论是步兵还是车辆都很难攀爬,而一旦翻过沙丘的顶端,朝向陆地的一面坡度就很陡峭了,而且在沙丘的低端还往往有沟壑。在沙丘地带,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渔村苟延残喘,这片沙丘一直向内陆延伸,绵延2公里宽。接下来约800米宽的地域有不少当地人建立的佛塔,寺庙,坟墓等等,给防御者提供了极好的天然掩体。穿过这个危机四伏的地区后,再接下来的地区就可以抵达那条所谓“没有欢乐的道路”了,1号公路靠海岸的一侧杂乱无章地散布着不少小村子,很多村子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200-300码,每个村子都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迷宫,虽然多数村子都很小,长宽不过分别是200(约60米)和300英尺(90米)而已,或者略大一些,在村子四周通常环绕着树木,灌木丛,竹林和矮墙,这一切都使得空中侦察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越军95团在此地已经苦心经营了2年,把不少村子都变成了堡垒,越军和当地村民挖掘了交通壕,地道和地下仓库,甚至还包括了地下救护所,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防御体系。这使得法军很难通过一次疾风暴雨式的大扫荡就彻底破坏和摧毁这块小小的根据地。通过种种不懈的努力,越军把这块长20英里,宽仅仅300多码的根据地建设成了整个中央安南海岸地区的抵抗中心。

在1号公路的另外一边,同样分布着连绵不绝,难以辨认的一个个小村子,有一个位于中间位置的村子叫做文郑(Van Trinh)。这里的地形同样险恶,到处是面积广大广大的沼泽地,沙坑和流沙带,这些一直延伸到1号公路的近旁,这个地带宽大约是8公里,是法国军队的坦克和机动车辆根本无法进入的地区----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条小路,当然,越军在那些小路上埋下了无数的地雷,还挖掘了无数的陷阱,路面本身也被严重破坏。这就是令前后几任印度支那法军总指挥一筹莫展的“没有欢乐的道路”,这次纳瓦尔命令法军大举出动,打算以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方式一举捣毁这里!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来难。还有一个令扫荡的法军更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当地的平民。那些小村子里还住着不少的渔民和农民,这些人通常在“理论上”被法国人视为“良民”,因为法国殖民者很早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这里,并且进行了长期有效而稳固的统治,比起桀骜不驯的越北地区,相当一部分法国人对这里还是相当有“感情”的。因此法军最高指挥部在行动开始前对参战的各部队都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在行动中时刻注意“人道主义”,并且“尊重”当地的平民。此外,部队奉命不得对村子进行炮击和轰炸,也不许纵火。这命令毫无疑问地使法军装备的那些大量的重武器无用武之地,对此进攻的法军步兵怨声载道,对这道命令腹诽不已。尤其是在步兵直接进攻那些越军设防坚固的堡垒村时,就更是如此。

1953年7月28日凌晨是进攻发起的H时,笨拙的LST坦克登陆舰缓慢地驶离了夜间的集结海域,一直开向预定的登陆点----那是安南海岸的中央地带,正对着那条“没有欢乐的道路”。凌晨4时,两栖登陆艇的引擎开始发出隆隆的咆哮声,艇上的金属部件也叮当作响。登陆艇载运着第3两栖战斗群的“蟹”(Crab)式履带车(美制M29“黄鼠狼”的法国昵称)和“短吻鳄”(Alligator)式两栖战车(美制LVT4和4A“水牛”的法国昵称),登陆编队趁着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杀气腾腾地直扑夜幕笼罩下的安南中央海岸。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法军的两栖战斗群的一些简况。法军装备的美制的M29“黄鼠狼”履带式车原先根本就不是设计用来执行战斗任务的,美国人原先设计的初衷是打算把这种车子用在交通不便的阿拉斯加地区,用于载货的。不过印度支那的法军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巴不得把手头所有的车辆都安装上武器投入战斗,尤其是这种轻巧灵敏的两栖车可以载运部队通过越南海岸地区和河网地带密布的沼泽地,水稻田,除了不能泅渡,甚至连步兵都很难通过的地方它都能过去,因此深受法军官兵的喜爱。心思活络的法国人打起了M29的主意,决定把它变成一种“真正的”战车,只要M29的底盘受得了,法军把几乎所有能安装在M29上的武器都装上去了,甚至包括了迫击炮和无坐力炮这种大家伙。M29很快一度就成为了法军两栖部队的中坚,为了保护车辆和乘员,法国人对M29进行了简单的改进,安装了轻装甲,以防御轻武器和弹片。可是随着中国的援助大批抵达,越军部队里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火箭筒和无坐力炮,这使得M29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相对于M29薄弱的装甲防护,它的车身又太高,很容易成为对方的目标。到了1953年,法军不得不改革了M29的使用战术,半路出家的M29将只负责执行侦察和追击的任务,而突破的任务则交给了LVT4履带式两栖车。同一年,印度支那地区的法军两栖战斗群和突击群都并入了装甲部队的建制,新的两栖群下辖2个装备M29两栖车的中队,每中队装备33辆,负责侦察,追击;3个装备LVT4“短吻鳄”两栖车的中队负责突破,此外,还有1个排(6辆)的LVT4A两栖75mm自行榴弹炮负责提供火力支援。

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的两栖战斗群给人印象深刻,不过两栖车的弱点法国人可没办法改变,相对于其他“正宗”的装甲车辆,两栖车是相当易损的,而且平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保养和维护,这对于已经陷在印度支那这个大泥潭的法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短吻鳄”的装甲较厚,火力也比较强,可以渡水,不过缺点是太重了。而且在恶劣地形下发动机功率略显不足,履带也容易受损,此外由于它在陆地上的行程很短,为了节省发动机的摩托小时和降低磨损,“短吻鳄”通常不得不依赖特殊的大型平板拖车来进行陆地机动(这点轻便的M29就好很多了,陆地机动时一辆普通卡车就能拉走)。

现在在海岸附近,令人蔚为观止的第3两栖战斗群的登陆大编队,总共由160台各型两栖车组成,正从海上扑来,逐步接近安南中央海岸地区,此时天色已经蒙蒙亮了,借助若明若暗的光线,可以看见众多的两栖车在铅灰色的海水中划出了一道道宽大的尾迹,各中队为了能够识别隶属于自己的车辆,分别在无线电天线上挂上了颜色不同的识别小旗,这些小旗在清晨强劲的海风中猎猎作响。法军官兵士气高涨,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在这次以众击寡的大扫荡里将越军碾碎。凌晨6时,第一攻击波抵达海岸线,随即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他们很快就控制了海边那几个孤零零的小渔村,并且继续推进,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可以俯视海边沙丘地带的第一道小山坡。“卡玛格行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未完待续。。。。


                                                                    决战之前(三)



正当纳瓦尔将军精神抖擞地回到了印度支那,准备大展宏图时,朝鲜战争结束了。1953年7月27日,就在法军取得“燕子行动”的胜利之后的第10天,在板门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与中朝军队代表先后在停火协议上签字。这场前后持续3年战争,把当时世界上几乎数得着的强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流的军队第一次被刚刚获得独立不久,还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打得不得不在一项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显示了新中国的强大的力量,这个可怕的力量将使以后任何超级大国在和中国打交道时都不得不事先掂量一下自己。

对印度支那的法军来说,朝鲜停战是亦喜亦忧,喜的是,纳瓦尔望眼欲穿的援兵终于要来了!而且来的是一等一的强兵,这就是法国外籍军团名声在外的“朝鲜营”。这个营在朝鲜战争期间配属于美2师23团,先后参加过双子隧道(Twin Tunnels),砥平里( Chipyong-ni),原州(Wonju),箭头岭(Arrowhead Ridge—白马山的281.2高地),昌原(ChongWon)和伤心岭(Heartbreak Ridge---851高地)等地的战斗,表现非常出色,官兵们战斗经验丰富,士气相当高,比那些刚从本土来的菜鸟和从殖民地拉来的土著强太多了!巴黎已经答应纳瓦尔,一旦防务交接完毕,“朝鲜营”就会立即开拔,奔赴印度支那。不过正如俗话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朝鲜停战也意味着中国将有更多的力量来援助越盟,法军的情报部门众口一词地说中国的援助肯定会大量增加,就连纳瓦尔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纳瓦尔对自己拟定的计划还是相当有信心的。经过和巴黎的官僚们讨价还价,另外又和总参谋部,国防部的高级将帅们共同商讨,一个完整的计划终于出笼了!《纳瓦尔计划》先是详细列出了印度支那战场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优缺点,然后提出了以下几点:
1,        以北纬18°为界线,将这个印度支那战场分为南,北2个战区;
2,        北部战区的法军将在1953-1954年度的旱季采取战略防御态势,避免和越军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战役;
3,        要求巴黎向印度支那增派12个步兵营,1个装甲营和3个炮兵营的地面部队,此外继续加强远东的海空军力量以抵消越军数量上的优势;
4,        在强化北部战区防御的同时,对红河三角洲附近地区进行几次战术出击,以牵制越军主力部队;
5,        对红河三角洲内部的越军进行大扫荡,争取将越军彻底清除出三角洲地区;
6,        加紧训练和组建保大伪军部队,以腾出法军部队作为机动部队;
7,        如果在53-54年能够稳住阵脚的话,那么到54年底,印度支那的法军机动部队数量将增加到6-7个师,其中包括1个伞兵师。这样子双方的机动部队数量就基本扯平了。到了1955年,法国在印度支那三国控制的部队数量将增加到64万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将寻找战机和越军主力进行决战,从根本上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8,        在南方战区,则极力进行“绥靖”和扫荡,稳定那里的局势,争取把黎笋为首的越南南方的游击队和地方部队踢出去。

在和巴黎方面讨论《纳瓦尔计划》的细节问题时,纳瓦尔也提到了法军是否有能力保卫老挝的问题,他明确地说,法国有决心和能力保卫老挝,在下一个旱季开始后,他将占领奠边府。他拍胸脯保证,他一定可以守住奠边府,击退越军对奠边府的一切攻击。对于他的保证,巴黎方面非常满意,于是正式通过了《纳瓦尔计划》。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这个宏伟的计划,纳瓦尔决定从一南一北两个方向同时下手开始准备。在南部战区,他命令调集大军,对越南中部地区,也就是古称为“安南”的地区进行一次大扫荡,打通连接越南南北交通的大动脉---1号公路,并且消灭那里的越军敌后武装,为最后的决战扫除后顾之忧,使法军可以全力对付北方的越军正规军。

长期以来,安南地区附近出没的越共的游击队就一直骚扰着1号公路,这些游击队的根据地在顺化(Hue)到广治(Quang Tri)之间的地区,那里有许多靠近海边的沙丘和盐碱沼泽地的村庄,游击队把其中不少村子变成了一个个堡垒,盘踞在那里,随时对1号公路和附近的法伪军据点虎视眈眈。虽然前后几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都曾经下令对那里进行扫荡和清剿,可是那些游击队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次次地卷土重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更难对付。随着战斗力很强的越军第95团渗透过法军的防线抵达了这里后,这支穿着黑衣服的越军部队大大加强了这里的本来就相当猖獗的袭扰活动。到了1953年,法军在1号公路上的损失已经大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几乎每支法军的运输车队都会遭到袭击和伏击,饱受血与火的洗礼。1号公路的情况是如此地令法国人绝望,以至于驻守在公路沿线的一些具有黑色幽默感的法军士兵开始以玩世不恭的语气称呼这条公路为“la rue sans joie”,意思是“没有欢乐的道路”,这个称谓后来很快就在法军士兵中流传开来。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这个称谓并没有随着法国人的撤离而烟消云散,接踵而来的美国大兵不久之后也开始沮丧地称1号公路为“street without joy”,这是后话不提。

现在为了一劳永逸第彻底解决越军第95团这个威胁1号公路的大毒瘤,打通“没有欢乐的道路”,纳瓦尔调集了规模空前庞大的部队准备扫荡这里,这次扫荡的代号是“卡玛格行动”(Operation Camargue),因为卡玛格是法国马赛附近一片平坦的盐碱沼泽地,地形和法军扫荡地区极为相似,故此命名。“卡玛格行动”计划由数支加强有装甲部队的大军以“分进合击”的攻势对第95团实施合围。伞兵部队将作为预备队待命,随时准备空降投入战斗,以粉碎越军可能的突围行动。参加扫荡的部队分别来自10个步兵团,2个伞兵营,3个装甲团的部分部队,1个中队的装甲架桥车(主要考虑到需要装甲部队在海边和河网地区作战),1列装甲列车,4个炮兵营,34架运输机,6架侦察机,22架战斗轰炸机,还有海军的12艘各型舰艇,包括3艘LST登陆舰,不过貌似块头庞大的LST不太适合执行这种敌前登陆任务,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已经证明了这点。很显然,一旦法军完成合围,越军第95团和其他几支游击队是绝对没有任何机会突出重围的。这是法军第一次调集如此之多的部队围攻越军的敌后根据地,卡玛格行动的规模仅次于几个月后同样是为了清剿敌后的越军武装而展开的“亚特兰大行动”。

“卡玛格行动”由勒布朗将军(General Leblanc)负责指挥,参战部队分为2个两栖战斗群,3个地面战斗群,1个伞兵战斗群,每个战斗群都由1名上校指挥。作战计划是:A战斗群将于7月28日黎明率先在海滩登陆;B战斗群于2小时后在A战斗群登陆场的北面的海滩登陆,随后就转向南方,跟在A战斗群的战斗队形后面向前推进;C战斗群将在7时15分几乎和B战斗群同一时间发起攻击,C战斗群向文郑运河(Van Trinh Canal)方向推进,力图把越军部队向西压缩到运河边,迫使他们背水一战或者把他们赶过运河,C战斗群是和D战斗群必须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因此该群接到的命令是必须使自己的推进速度和D群步调一致,D战斗群在A战斗群的南面的一个泻湖里的半岛的北端登陆。

D战斗群接到的命令是尽早登陆,因此定于当天凌晨3时,D战斗群的两栖部队抢先登陆,凌晨5时,步兵部队开始登陆。D战斗群随后要扫过整个半岛,按照计划,他们将和C战斗群尽量组成一个宽大的“铁壁”。2个伞兵营将留作扫荡的总预备队,由指挥部直接掌握。伞兵部队将只有在战局出现最严重的情况时才能投入战斗。

法军的这次大扫荡投入的兵力之多咋一看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总兵力超过13个营!装甲部队等于2个团,炮兵也等于2个团。这么庞大的兵力即使在印度支那的正面战场也是非常可观了。按照纳瓦尔的想法是,牛刀杀鸡,这么多部队用来打通这条“没有欢乐的道路”,捎带消灭越军一个不满员且没有什么重武器的团,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可是他错了,他对印度支那情况不熟,在这里,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是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很大制约,往往有力使不出。从海岸线往内陆方向看,这次扫荡的区域分为七个不同的自然地区。第一个地区是海岸线,相当的平直,海岸是沙质的,比较坚硬,对部队的运动没有什么阻碍。然而,仅仅100米后,就是高低起伏的沙丘了,这些沙丘高15到60英尺不等,沙丘面朝大海的正面虽然坡度比较平缓,可是由于沙质松软,无论是步兵还是车辆都很难攀爬,而一旦翻过沙丘的顶端,朝向陆地的一面坡度就很陡峭了,而且在沙丘的低端还往往有沟壑。在沙丘地带,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渔村苟延残喘,这片沙丘一直向内陆延伸,绵延2公里宽。接下来约800米宽的地域有不少当地人建立的佛塔,寺庙,坟墓等等,给防御者提供了极好的天然掩体。穿过这个危机四伏的地区后,再接下来的地区就可以抵达那条所谓“没有欢乐的道路”了,1号公路靠海岸的一侧杂乱无章地散布着不少小村子,很多村子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200-300码,每个村子都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迷宫,虽然多数村子都很小,长宽不过分别是200(约60米)和300英尺(90米)而已,或者略大一些,在村子四周通常环绕着树木,灌木丛,竹林和矮墙,这一切都使得空中侦察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越军95团在此地已经苦心经营了2年,把不少村子都变成了堡垒,越军和当地村民挖掘了交通壕,地道和地下仓库,甚至还包括了地下救护所,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防御体系。这使得法军很难通过一次疾风暴雨式的大扫荡就彻底破坏和摧毁这块小小的根据地。通过种种不懈的努力,越军把这块长20英里,宽仅仅300多码的根据地建设成了整个中央安南海岸地区的抵抗中心。

在1号公路的另外一边,同样分布着连绵不绝,难以辨认的一个个小村子,有一个位于中间位置的村子叫做文郑(Van Trinh)。这里的地形同样险恶,到处是面积广大广大的沼泽地,沙坑和流沙带,这些一直延伸到1号公路的近旁,这个地带宽大约是8公里,是法国军队的坦克和机动车辆根本无法进入的地区----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条小路,当然,越军在那些小路上埋下了无数的地雷,还挖掘了无数的陷阱,路面本身也被严重破坏。这就是令前后几任印度支那法军总指挥一筹莫展的“没有欢乐的道路”,这次纳瓦尔命令法军大举出动,打算以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方式一举捣毁这里!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来难。还有一个令扫荡的法军更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当地的平民。那些小村子里还住着不少的渔民和农民,这些人通常在“理论上”被法国人视为“良民”,因为法国殖民者很早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这里,并且进行了长期有效而稳固的统治,比起桀骜不驯的越北地区,相当一部分法国人对这里还是相当有“感情”的。因此法军最高指挥部在行动开始前对参战的各部队都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在行动中时刻注意“人道主义”,并且“尊重”当地的平民。此外,部队奉命不得对村子进行炮击和轰炸,也不许纵火。这命令毫无疑问地使法军装备的那些大量的重武器无用武之地,对此进攻的法军步兵怨声载道,对这道命令腹诽不已。尤其是在步兵直接进攻那些越军设防坚固的堡垒村时,就更是如此。

1953年7月28日凌晨是进攻发起的H时,笨拙的LST坦克登陆舰缓慢地驶离了夜间的集结海域,一直开向预定的登陆点----那是安南海岸的中央地带,正对着那条“没有欢乐的道路”。凌晨4时,两栖登陆艇的引擎开始发出隆隆的咆哮声,艇上的金属部件也叮当作响。登陆艇载运着第3两栖战斗群的“蟹”(Crab)式履带车(美制M29“黄鼠狼”的法国昵称)和“短吻鳄”(Alligator)式两栖战车(美制LVT4和4A“水牛”的法国昵称),登陆编队趁着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杀气腾腾地直扑夜幕笼罩下的安南中央海岸。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法军的两栖战斗群的一些简况。法军装备的美制的M29“黄鼠狼”履带式车原先根本就不是设计用来执行战斗任务的,美国人原先设计的初衷是打算把这种车子用在交通不便的阿拉斯加地区,用于载货的。不过印度支那的法军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巴不得把手头所有的车辆都安装上武器投入战斗,尤其是这种轻巧灵敏的两栖车可以载运部队通过越南海岸地区和河网地带密布的沼泽地,水稻田,除了不能泅渡,甚至连步兵都很难通过的地方它都能过去,因此深受法军官兵的喜爱。心思活络的法国人打起了M29的主意,决定把它变成一种“真正的”战车,只要M29的底盘受得了,法军把几乎所有能安装在M29上的武器都装上去了,甚至包括了迫击炮和无坐力炮这种大家伙。M29很快一度就成为了法军两栖部队的中坚,为了保护车辆和乘员,法国人对M29进行了简单的改进,安装了轻装甲,以防御轻武器和弹片。可是随着中国的援助大批抵达,越军部队里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火箭筒和无坐力炮,这使得M29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相对于M29薄弱的装甲防护,它的车身又太高,很容易成为对方的目标。到了1953年,法军不得不改革了M29的使用战术,半路出家的M29将只负责执行侦察和追击的任务,而突破的任务则交给了LVT4履带式两栖车。同一年,印度支那地区的法军两栖战斗群和突击群都并入了装甲部队的建制,新的两栖群下辖2个装备M29两栖车的中队,每中队装备33辆,负责侦察,追击;3个装备LVT4“短吻鳄”两栖车的中队负责突破,此外,还有1个排(6辆)的LVT4A两栖75mm自行榴弹炮负责提供火力支援。

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的两栖战斗群给人印象深刻,不过两栖车的弱点法国人可没办法改变,相对于其他“正宗”的装甲车辆,两栖车是相当易损的,而且平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保养和维护,这对于已经陷在印度支那这个大泥潭的法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短吻鳄”的装甲较厚,火力也比较强,可以渡水,不过缺点是太重了。而且在恶劣地形下发动机功率略显不足,履带也容易受损,此外由于它在陆地上的行程很短,为了节省发动机的摩托小时和降低磨损,“短吻鳄”通常不得不依赖特殊的大型平板拖车来进行陆地机动(这点轻便的M29就好很多了,陆地机动时一辆普通卡车就能拉走)。

现在在海岸附近,令人蔚为观止的第3两栖战斗群的登陆大编队,总共由160台各型两栖车组成,正从海上扑来,逐步接近安南中央海岸地区,此时天色已经蒙蒙亮了,借助若明若暗的光线,可以看见众多的两栖车在铅灰色的海水中划出了一道道宽大的尾迹,各中队为了能够识别隶属于自己的车辆,分别在无线电天线上挂上了颜色不同的识别小旗,这些小旗在清晨强劲的海风中猎猎作响。法军官兵士气高涨,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在这次以众击寡的大扫荡里将越军碾碎。凌晨6时,第一攻击波抵达海岸线,随即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他们很快就控制了海边那几个孤零零的小渔村,并且继续推进,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可以俯视海边沙丘地带的第一道小山坡。“卡玛格行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