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二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4:24
温通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椒目(炒,捣)24克小茴香(炒捣)6克威灵仙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通小便。
【主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温通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椒目(炒,捣)24克小茴香(炒捣)6克威灵仙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通小便。
【主治】下焦受寒,小便不通。
温胃丁香散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组成】当归9克白术6克黑姜1.2克丁香1.2克人参3克陈皮1.5克炙草15克前胡1.5克藿香1.5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温胃降逆。
【主治】产后胃寒呕吐,饮食不下者。
温胃化痰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五。
【组成】半夏90克橘皮(去白)干姜(炮)白术各60克
【用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用温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温胃化痰。
【主治】寒饮停留脾胃,胸膈不快,痰涎不尽者。
温胃汤1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组成】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3克干姜4克蜀椒2克
【用法】上九味哎咀。以水900毫升,煮取5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治】胃寒气逆,腹胀咳嗽,食欲不振。
温胃汤2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四。
【组成】肉桂3克(夏月减半)厚朴3克陈皮3克香附3克当归4.5克川芎3克车前子3克枳壳4.5克黑姜1.5克桃仁3克半夏3克砂仁1.5克生芝麻3克炒米50粒
【用法】水煎服。
【主治】孕妇临产,忽然呕吐。
温胃汤3
【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组成】厚朴砂仁甘草陈皮干姜白豆蔻黄耆人参姜黄益智仁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邪在里,胃脘痛,脉沉弦。
温胃汤4
【来源】《会约医镜》卷四。
【组成】山药(炒)9克扁豆(炒,研)9克甘草(炙)4.5克茯苓4.5克白术6克干姜(炒)3~6克吴茱萸2.4克(开水泡用)补骨脂(炒)4.5克肉豆蔻(去油)3.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腹冷痛下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及下利清谷者。
【加减】如阳虚寒盛者,加附子3~6克;如腹痛者,加木香0.9~1.2克;如滑脱不禁者,加乌梅2个,木香(煨用)0.9克,如肝邪侮脾者,加肉桂3~6克。
温胃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组成】人参3~6克(或用至30克)白术(炒)3~6克(或用至30克)扁豆(炒)6克陈皮3克(或不用)干姜(炒焦)3~6克炙甘草3克当归3~6克(滑泄者勿用)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中和胃。
【主治】脾胃虚寒,呕吐吞酸,大便泄泻,不思饮食,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
【加减】下寒带浊者,加破故纸3克;气滞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兼外邪及肝肾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脾气陷而身热者,加升麻2克;水泛为痰,胸腹痞满者,加茯苓3~6克;脾胃虚极,大呕不吐,不能止者,倍用参、术,加胡椒0.3~0.6克,煎熟徐徐服之。
温脏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白术(米泔浸,炒)当归各120克芍药(酒炒焦)茯苓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细榧肉使君子(煨,取肉)槟榔各60克干姜(炮)吴茱萸(汤泡一宿,炒)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神曲调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或10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主治】脏气虚寒,虫积既逐而又复生者。
【加减】如脏寒者,加制附子30~60克;脏热者,加黄连30~60克。
温中补脾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黄耆(蜜炙)白术(土炒)干姜陈皮半夏(姜制)附子(制)茯苓砂仁肉桂(去粗皮,研)白芍(炒焦)甘草(炙)丁香
【用法】上药用煨姜为引,水煎服。
【主治】小儿慢脾风,闭目摇头,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呕清水者。
温中化痰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异名】温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组成】青皮(去白)良姜(去芦,炒)干姜(炒)陈皮(去白)各150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粒,用温开水送下,不拘时服。
【主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心眩目晕,嗜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恶心。
温中平胃散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组成】炮姜1,5克砂仁3克木香1.5克谷芽9克(炒)神曲9克(炒)广皮3克茅术3克厚朴3克枳壳3克青皮3克陈香橼皮2.4克
【用法】上研为末,水煎服。
【主治】胃胀,脘痛,腹满,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温中汤1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组成】厚朴(去皮,细锉)甘草(锉细)生姜(洗,切)青州枣(切)各等分
【用法】前二味药捣碎,再入生姜,又杵令匀,取出,同大枣一起焙令微燥,却入锅内,慢火炒至紫色,又焙干,研为细末,每服3克,擦生姜少许,沸汤调,空腹时服。以知为度。
【主治】年老体弱,饮啖生冷,多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者。
温中汤2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良姜官桂益智仁砂仁木香(另研)香附厚朴陈皮茴香当归玄胡索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一剂,加生姜1片,水煎服。
【主治】虚寒腹痛。
温中汤3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克白术4.5克当归6克厚朴2.4克黑姜L2克茯苓3克草豆蔻1.8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健脾。
【主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腹痛无块者。
温中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温白丸(《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
【组成】人参(切,去顶,焙)甘草(锉,焙)白术(为末)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姜汁调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0~20丸,用米饮送下,不拘时服。
【主治】小儿胃寒泻白,腹痛肠鸣,时吐酸水,不思饮食;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饮冷,肢体倦怠者。
文蛤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文蛤70克麻黄甘草生姜各42克石膏70克杏仁50个大枣12枚
【用法】以水1.2升,煎取400毫升,温服200毫升,汗出即愈。
【功用】清里疏表。
【主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墨丹
【来源】《青囊秘传》。
【组成】五倍子1个乌梅肉1个白矾2克南星1个雄黄1块大梅片0.9克麝香0.15克
【用法】前五味,皆以面裹煨,研细。再入梅片、麝香和匀。吹患处。
【主治】走马牙疳。
文武膏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异名】桑椹膏(《外科理例》卷三)。
【组成】文武实15千克(里熟者)
【用法】上以布袋取汁,银石器中熬成薄膏。白开水点服1匙,日三服。
【主治】瘰疬。
沃雪汤
【来源】《百一选方》卷七。
【组成】苍术240克(去皮)厚朴120克(去皮)当归(洗)川芎白芍药防风橘皮(去白)葛根甘草各60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9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未解,壮热恶风,声重鼻塞,头痛身疼。
卧龙丹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引《治疔汇要》。
【组成】西黄金箔各1.2克梅冰荆芥闹羊花各6克麝香辰砂各L5克牙皂角4.5克细辛3克灯心灰7.2克
【用法】上药九味,共研细末,瓷瓶密收。以少许搐鼻取嚏,垂危重症,亦可以凉开水调灌0.3克左右,外用涂患处。
【功用】开窍通闭。
【主治】诸痧中恶,霍乱,五绝,诸般卒倒急暴之证,痰热内蒙,口闭不语如厥者;亦治痈疽、发背、蛇虫咬伤。
乌沉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天台乌药3千克沉香1.5千克人参90克甘草(爁)135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1.5克,入生姜3片,盐少许,空腹时沸汤点服。
【功用】行气散寒,调中补虚。
【主治】中虚寒滞,胸腹胀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甚则呕吐,或寒疝腹痛,或经行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乌豆威灵汤
【来源】《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组成】川乌6克草乌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黑豆90克红花3克黄耆12克威灵仙9克麻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寒邪袭于经络,肢体关节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痛有定处,关节屉伸不利,触之不热,苔白,脉弦紧。
乌鸡煎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组成】乌雄鸡1个乌药石床牡丹皮人参(去芦)白术黄耆各30克苍术(米泔浸,切,焙)45克海桐皮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白芍药蓬莪术川乌(炮)红花陈皮各60克延胡索木香琥珀熟干地黄(洗,焙)肉豆蔻草果各15克
【用法】上细锉,用乌雄鸡1只,汤捋去毛及肠肚,将上药安放鸡肚内,用新瓷瓶盛好酒6.6升,同煮令干,去鸡骨,以油单盛,焙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胎前产后伤寒,蜜糖、酒送下;胎前气闷壮热,炒姜酒下;赤白带下,生姜、地黄煮酒下;产后败血攻心,童便、炒姜酒吞下;产后血块攻筑,心腹疼痛,玄胡索酒下;胎前呕逆,姜汤下。催生,炒蜀葵酒下;安胎,盐酒下;室女经脉当通不通,四肢疼痛,煎红花酒下;血气攻刺,心腹疼痛,煎当归酒下;血运,棕榈烧灰,酒调吞下;血邪,研朱砂、磨香,酒下;血闷,煎乌梅汤,研朱砂下;子宫久冷,温酒或枣汤下,空腹日一服;血风劳,人参酒吞下;小腹疴痛,炒茴香、盐酒下;血散四肢,遍身虚浮黄肿,赤小豆酒下;常服,温酒、醋汤任下,空腹时服。
【主治】妇人胎前产后诸般疾病。
乌金散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组成】附子蛇蜕皮干姜故纸(多年者)黄丹川大黄重台黎芦槟榔旧绵絮乱发胡粉蓼叶榆皮楸皮各30克
【用法】上药细锉,入瓷瓶中固济,烧令熟,取出捣罗为末,入麝香、龙脑各7.5克,更于乳钵中细研。先以甘草30克,捶葱白7茎,白矾15克,以水1.3升,煎取660毫升,看冷暖,净洗疮后,将上药干掺患处,一日二次。
【主治】恶疮。
乌金散2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组成】麒麟竭百草霜,乱发(要男子发,烧灰)松墨(煅,醋淬)鲤鱼鳞(烧,为末)延胡索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赤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
【主治】产后血迷,血运,败血,沥沥不断,脐腹疼痛,头目昏眩,无力多汗,崩中下血不止。
乌金散3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四。
【组成】熟地黄(洗、切、焙干、酒炒)真蒲黄大当归交趾桂扬芍药早姜(去皮)粉草各30克小黑豆120克百草霜15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米醋100毫升,沸汤70毫升,浸取汁温服。
【主治】难产热病,胎死腹中。
乌金散4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五。
【组成】百草霜(锅内炒烟尽为度)紫金皮(米泔浸,煮熟,炒焦色)粉草(炙)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艾汤或用淡醋调服。
【主治】身热口燥,头痛如破,气块筑痛,下黄水如葵汁。
乌金丸1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一。
【组成】坯子燕脂(别研)朱砂(别研)人参(去芦头)乳香(别研)藕节羊蹄根青竹茹乌贼鱼骨甘草(炙)细松烟墨(烧)川芎各9克草乌头(炮,去皮、脐、尖)6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每30克作10丸。每服1丸,细嚼,茶清下,不拘时候。
【主治】大风疾,眉须堕落,鼻柱崩倒,语言不利。
乌金丸2
【来源】《寿世保元》卷七。
【组成】真阿胶(蛤粉炒)48克苏木30克艾叶(端午日收,去根)60克谷芽麦芽(晒干)各60克蛇蜕(要全者,焙干,又要蛇头下向者方好)1条
【用法】上共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童便和酒化下。
【主治】难产,胎死不下,及产后诸病。
乌金丸3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引《良方集成》。
【组成】台乌熟大黄人参莪术三棱赤药黄芩延胡索丹皮阿胶蒲黄香附乌豆衣生地(忌铁器)川芎各90克寄奴蕲艾白扁豆各60克(以上用苏木水炙)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蜡皮封固,每次1丸,温开水送下。
【功用】理气解郁,调经止带。
【主治】妇人七情抑郁,气滞食减,口苦咽燥,五心烦热,面黄肌瘦,胸胁刺痛,崩漏带下。
乌苓通气散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乌药当归芍药香附糖球陈皮各3克茯苓白术(去芦)槟榔玄胡索泽泻各15克木香甘草各0.9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一切疝气。
【加减】如恶寒,脉沉细,加吴茱萸。
乌龙丹
【来源】《仁斋直指》卷三。
【组成】真川乌(生,去皮、脐)好五灵脂各60克
【用法】上药研末,入脑、麝1.5克同研,滴水为丸,如小弹子大,阴干。每服1丸,先用姜汁研开,次用好酒调下,空腹时服,一日二次。
【主治】诸风瘫痪,口眼歪斜,语言謇涩。
乌龙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组成】元武版25克生地18克天冬6克南沙参12克蛤粉12克女贞子6克料豆9克山药9克茯苓6克泽泻4.5克车前6克
【用法】用藕90克,煎汤代水煎药服。
【主治】下消。肾阴久亏,孤阳无依,不安其宅,饮一溲一,夹有浊淋,腿股枯瘦。
乌梅木瓜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组成】木瓜(干)乌梅(打破,不去仁)麦蘖(炒)甘草草果(去皮)各15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煮16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
【功用】酸甘化阴,调中止渴。
【主治】酒食过度,中焦蕴热,烦渴枯燥,小便频多,遂成中消。
乌梅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
【组成】乌梅肉22.5克(微炒)黄连22.5克(去须,微炒)熟艾22.5克(微炒)赤石脂30克当归22.5克(锉,微炒)甘草90克(炙微赤,锉)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阿胶30克(捣碎,炒令黄燥)肉豆蔻30克(去壳)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6克。
【主治】霍乱后,下痢不止,冷汗出,腹胁胀。
乌梅丸
【来源】《伤寒论》。
【组成】乌梅300枚细辛84克干姜140克黄连224克当归56克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人参84克黄柏84克
【用法】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论】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实验研究】排胆及驱蛔等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而单用乌梅作用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实验还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虫体,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尤对痢疾杆菌作用明显。
乌梅丸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组成】乌梅肉22克(微炒)黄连22克(去须,微炒)当归22克(锉,微炒)诃黎勒皮22克(煨微黄)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干姜7.5克(炮裂,锉)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粥饮调下,不计时候。
【主治】伤寒,下痢腹痛。
乌梅丸2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组成】乌梅30克(微炒)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升麻30克柴胡45克(去苗)甘草20克(生用)麦门冬30克(去心,焙)虎头骨60克(涂酥,炙令黄)天灵盖30克(涂酥,炙令黄)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桃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每于空腹时以粥饮下20丸。
【主治】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亦治劳疟。
乌蛇膏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
【组成】乌蛇120克当归60克黄耆45克生干地黄45克乱发22克(烧灰)防风30克(去芦头)甘草60克黄丹180克胡粉120克蜡60克松脂60克
【用法】上药都细锉,以清油1.25千克,于铛内入蜡、松脂及药末,煎令黑色,绵滤去滓,都纳铛中,下黄丹,便于武火上不住手搅,候黑色,滴水中如珠子,硬软得所,即成,摊干故帛上。贴患处,一日换二次,以愈为度。
【主治】一切远年恶性毒疮,发背,冷漏疔疮,刀箭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