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五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01:32
家秘枳壳黄连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川连枳壳木通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热腹泻,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复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脉沉数。家秘枳壳黄连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川连枳壳木通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热腹泻,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复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脉沉数。
嘉禾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异名】谷神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谷神嘉禾散(《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枇杷叶(去毛尽,涂姜汁,炙令香熟)、薏苡仁(微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缩砂仁(去皮)各30克大腹子(微炒)随风子(如无,可用楝实、诃子代)杜仲(去皮,用姜汁与酒合和涂炙,令香熟微焦)石斛(细锉,酒拌,微炒)藿香叶木香沉香陈皮(去白)各22.5克谷蘖(微炒)槟榔(炒)丁香五味子(微炒)白豆蔻(微炒,去皮)青皮(去瓤)桑白皮(微炒)各15克白术(炒)60克神曲(微炒)半夏(汤洗七遍,生姜7.5克切片,与半夏同捣烂,作饼炙黄)各7.5克甘草(炙)4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大枣3枚,同煎至100毫升,温服,不计时候。如疗五噎,入干柿1枚同煎;如疗膈气,吐逆羸困,入薤白10厘米、枣5枚同煎。
【功用】养气安神,健脾开胃。
【主治】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不思饮食,或多痰涎,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倦怠,面色萎黄;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气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多食。
驾轻汤
【来源】《霍乱论》卷下。
【组成】鲜竹叶白扁豆各12克炒豆豉石斛各9克枇杷叶6克橘红(盐水炒)木瓜各3克焦栀子4.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霍乱后余邪未清,身热口渴,及余热内蕴,身冷脉沉,汤药不下而发呃者。
假苏散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荆芥陈皮香附麦芽(炒)瞿麦木通赤茯苓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开水送下。
【功用】利气通淋。
【主治】气淋,关格,小便久闭。
坚中丸
【来源】《医学纲目》卷二十三。
【组成】黄连黄柏赤茯苓泽泻白术各30克陈皮肉豆蔻人参白芍药官桂半夏曲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米饮送下。
【主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煎麦散
【来源】《博济方》卷一。
【异名】麦煎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八),麦煎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组成】大鳖甲60克(醋煮三五十沸后,净去裙襕,另用好醋煮令香)银州柴胡60克(去苗)大川乌头30克(炮裂,去皮、脐)元参90克干漆30克(炒)干葛30克秦艽60克(去土)人参30克茯苓3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先用小麦3~7粒,煎汤取150毫升,去麦,再入诸药,同煎至105毫升,食后或临卧时温服。
【功用】调补营卫。
剪草散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五。
【组成】槿树皮240克剪草120克白及120克巴豆14个(连壳研)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水调为糊,厚厚敷于癣上,干即去之再敷,立效。不须抓破,
【主治】顽癣延久不愈。
剪红丸1
【来源】《永类钤方》卷四。
【异名】秦川剪红丸(《奇效良方》卷十六)。
【组成】雄黄15克木香15克槟榔三棱莪术(煨)陈皮贯众(去毛)各30克大黄(春)60克(夏、秋、冬)30克干漆30克(炒烟起)
【用法】以上九味,研末糊丸,体壮者每服50丸。
【主治】膈气变翻胃;亦治虫心痛。按,原书云:上证用本方后“吐出瘀血及下虫而愈”。
剪红饮
【来源】《仙拈集》卷三。
【组成】侧柏叶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对入酒服。
【主治】月水淋沥不断。
剪红丸2
【来源】《幼科发挥》卷三。
【组成】当归身黄连(炒)槐角子(炒)侧柏叶(炒)荆芥穗枳壳(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陈米汤下。
【主治】小儿血痢。
建瓴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组成】生怀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轧细)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生怀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
【用法】磨取铁锈浓水,煎上药服。
【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烦躁不宁,舌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脉弦长而硬。
建脾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组成】白茯苓(去皮)人参各30克厚朴90克(用姜汁炙)苍术(米泔浸一宿)120克陈橘皮(去白)150克甘草60克(半生半熟)草果子(去皮)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湿滞中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
建脾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组成】钟乳粉赤石脂(煅)各45克枯矾干姜(炮)苁蓉(酒浸)石斛(酒浸)五味子桂心泽泻桑寄生远志(去心,炒)人参柏子仁当归酸石榴皮龙骨(煅)天雄(炮,去皮、脐)牡蛎粉白头翁(去苗)甘草(炙)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主治】虚劳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或作滞下,久变五色秽臭
建胃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组成】厚朴(去粗皮,生姜制)30克川黄连(去须)30克白术肉豆蔻(面裹煨)各30克缩砂仁15克干姜15克(炮)木香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粟米各少许,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主治】小儿泄泻,身热烦渴。
建元定喘汤
【来源】《万氏家传点点经》卷三。
【组成】干葛陈皮枳壳当归腹皮桑皮冬花白术桂心天雄甘草
【用法】上药以姜、枣为引,水煎服。
【主治】喘息不休,四肢逆冷,不渴,脉迟缓,胸膈胀闷。
建中丹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组成】胡椒蓬莪术(煨)全蝎各3克肉豆蔻(面裹煨)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10粒,乳、食前用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泄泻,腹痛啼哭。
建中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青州枣厚朴(姜汁制)各500克干姜(炮)半夏(汤洗去滑)甘草各150克陈皮(去白)240克(以上六味,用水6升煮令水尽,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参藿香诃子(煨,取皮)白茯苓(去皮)白术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服,食前。
【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呜泄利,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建中汤1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组成】生姜芍药干地黄甘草芎藭各15克大枣30枚
【用法】上药六味,哎咀。以水600毫升渍一宿,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
【主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
建中汤2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黄耆芍药各6克桂(去粗皮)人参当归(切,焙)各3克
【用法】上药五味,锉如麻豆大。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4克(劈碎)、大枣2枚(擘破),煎至100毫升,去滓,下饧7.5克,搅令消,温服,一日三次。
【主治】虚劳,下焦虚冷,不渴,小便自利。
【加减】若失精,加龙骨、白薇各30克。
建中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组成】白术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60克木香诃黎勒(去核)肉豆蔻(去皮)芎藭各30克
【用法】上药六味,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米饮送下30丸。
【主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健步虎潜丸
【来源】《伤科补要》卷三。
【组成】龟胶(蛤粉炒成珠)鹿角胶(制同止)虎胫骨(酥油炙)何首乌(黑豆拌,蒸、晒各九次)川牛膝(酒洗,晒干)杜仲(姜汁炒断丝)锁阳威灵仙(酒洗)当归(洒洗,晒干)各60克黄柏(酒洗,晒干,盐水拌,酒少许炒)人参羌活白芍(微炒)白术(土炒)各30克熟地60克大川附子45克(童便、盐水各250毫升,生姜30克切片,同煮一日,令极熟,水干再添盐水,煮毕取出,剥皮切片,又换净水,入川黄连15克、甘草15克,同煮约二小时,取出晒干,如琥珀色,明亮可用)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冬日淡黄酒送下。
【主治】跌打损伤,血虚气弱,下部腰胯膝腿疼痛,筋骨酸软无力,步履艰难。
健步丸1
【来源】《兰室秘藏》卷八。
【组成】防己(酒洗)30克羌活柴胡滑石(炒)炙甘草瓜蒌根(酒洗)各15克防风泽泻各9克苦参(酒洗)川乌各3克肉桂1.5克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腹时服。
【功用】祛风燥湿,温经通络。
【主治】风湿侵袭下焦,腰背腿膝沉重,膝中无力,伸而不得屈,屈而不能伸,行步艰难。
健步丸2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生地黄15克归尾芍药陈皮苍术各30克吴茱萸条芩各15克牛膝30克桂枝6克大腹子3个
【用法】上药为末,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煎白术、木通汤送下。
【主治】湿热脚气。
健骨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组成】白僵蚕。
【用法】上药为末。三岁儿用1.5克,薄荷酒调下。后用生筋散贴。
【主治】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天柱骨倒,医者不识,谓之五软。
健固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15克白茯芩9克白术30克(土炒)巴戟15克(盐水浸)薏苡仁g克(炒)
【用法】水煎服。连服十剂。
【功用】补脾渗湿。
【主治】妇人脾虚湿盛,经前泄水。
健脾除温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薏米15~30克生扁豆15~30克山药15~30克芡实9~15克枳壳9~15克萆藓9~15克黄柏9~15克白术9~15克茯苓9~15克大豆黄卷9~15克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慢性湿疹渗出液较多,慢性下肢溃疡,慢性足癣渗出液较多者,下肢浮肿,盘状湿疹。
健脾利水生化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川芎3克茯苓4.5克归身6克黑姜1.2克陈皮1.5克炙草1.5克人参9克肉果1个(制)白术3克(土炒)泽泻2.4克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产后块已除,患泄泻者。
【加减】寒泻,加干姜2.4克;寒痛,加砂仁、炮姜各2.4克;热泻,加炒黄连2.4克;泻水腹痛,米饮不化,加砂仁2.4克,麦芽、山楂各3克;泻有酸臭气,加神曲、砂仁各2.4克;泻水者,加苍术3克以燥湿;诸泻,俱加升麻(酒炒)2.4克,莲子10粒。
健脾利水汤
【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组成】人参茯苓各3克白术(土炒)当归(酒洗)各6克川芎大腹皮(黑豆水制,净)紫苏陈皮各14克炙草0.9克
【用法】加姜皮一片,水煎服,
【主治】孕妇脾胃气虚,或久泻不止,以致面目虚浮者。
健脾祛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苍术9克陈皮6克茯苓9克泽泻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木香3克乌药9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理气,祛风散寒。
【主治】肠胃型荨麻疹。
【方论】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大枣健肿助运;荆芥、防风、羌活、生姜祛风散寒;木香、乌药理气止痛。用于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腹疼阵作等证
健脾散
【来源】《苏沈良方》卷四,
【组成】乌头(炮)22克厚朴(姜炙)甘草(炙)干姜(炮)各7.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3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200毫升,热服,一日二次。
【功用】温中燥湿。
【主治】寒湿泄泻,老人脏泄尤效。
健脾丸1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组成】白术(炒)75克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22克白茯苓(去皮)60克人参45克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取面)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煨熟,纸包,捶去油)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陈米汤送下,一日二次。
【功用】健脾消食,泻热导滞。
【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脘腹痞胀,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濡弱。
【方论】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补益脾胃,山药补中健脾;神曲、麦芽、山檀消食化滞;木香、砂仁、陈皮行气宽中;肉豆蔻温中涩肠;黄连清热燥湿,诸药相配,补消兼施,并有清化湿热之效。
健脾丸2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人参白术(土炒)陈皮麦芽(炒)各60克山楂(去核)45克枳实9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神曲糊丸,每次10克,米饮送下,一日二至三次。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脾虚气弱,饮食不消。
【方论】脾虚气弱,不能运化,故用参、术补气,陈皮利气,气运则脾健而胃强;饮食不消,须助共消化,故用山植消肉食,麦芽消谷食,枳实消积化痞。补消合用,饮食既消,而又不致伤气。
健脾养胃汤
【来源】《伤科补要》卷三。
【组成】大参白术黄耆归身白芍陈皮小茴山药云苓泽泻
【用法】河水煎服。
【功用】调理脾胃。
【主治】唇口受伤。
江鳔丸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异名】左龙丸(《医宗金鉴》卷三十九)。
【组成】江鳔15克(炒)野鸽粪15克(炒)雄黄3克(水飞)蜈蚣1对天麻30克白僵蚕15克(炒)
【用法】上为细末,分作三份:先用二份,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余一份加巴豆霜3克拌匀,亦以烧饭为丸,不用朱砂为衣。每服有朱砂者20丸,有巴豆霜者1丸、渐加至2丸,至下利为度,得利后只服有朱砂者,至病愈为止。
【主治】破伤风,惊而发搐,脏腑秘涩。
姜茶散
【来源】《续易简方》卷四。
【异名】姜茶汤(《古今医鉴》卷五)。
【组成】老生姜(切片)9克陈细茶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赤白痢疾,腹痛,寒热疟疾。
姜附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加减】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姜桂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干姜肉桂良姜各2克枳壳(去瓤,麸炒)陈皮砂仁厚朴(姜汁炒)吴茱萸(炒)各3克香附4.5克木香1.5克(另研入服)甘草0.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1片,水煎服。
【主治】寒性腹痛。绵绵而痛,喜温喜按,苔白,脉沉迟者。
【加减】痛不止,加延胡索、茴香,乳香;寒极手足冷,加附子,去茱萸、良姜;泄泻,去枳壳。
姜黄散1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组成】川姜黄(成片子者)120克蓬莪术红花桂心川芎各30克延胡索牡丹皮当归各60克白芍药9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克,用水75毫升,酒75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主治】子脏久冷,月水不调,及瘀血凝滞,脐腹刺痛。
姜黄散2
【来源】《活幼口议》卷二十。
【组成】姜黄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1.5克,用红酒调下,连二三服。以通为度。
【主治】小儿血淋。
姜橘皮汤
【来源】《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组成】生姜30克(切)陈橘皮30克(炙,为末)
【用法】上以水600毫升,煎取420毫升,去滓,空腹时分二至三次服。
【主治】老人冷气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