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08:10:04
黄耆汤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组成】黄耆60克(锉)知母30克石膏60克白芍药30克麦门冬30克(去心)甘草15克(炙微赤,锉)白茯苓30克桂心30克川升麻30克熟干地黄30克人参30克(去芦头)
【用法】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至四次。
【功用】益气阴,去客热。
【主治】痈溃后,气血两虚,内热口渴者。黄耆汤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组成】黄耆60克(锉)知母30克石膏60克白芍药30克麦门冬30克(去心)甘草15克(炙微赤,锉)白茯苓30克桂心30克川升麻30克熟干地黄30克人参30克(去芦头)
【用法】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至四次。
【功用】益气阴,去客热。
【主治】痈溃后,气血两虚,内热口渴者。
黄耆汤2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组成】绵黄耆陈皮(去白)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用大麻仁6克研烂,以水投取浆150毫升,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20毫升,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时服。
【功用】补气通便。
【主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黄耆汤3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组成】黄耆(锉)60克人参滑石五味子白茯苓(去黑皮)磁石(煅,醋淬七遍)旱莲子各30克桑根白皮22克黄芩(去黑心)枳壳(去瓤,麸炒)各15克
【用法】上十味,粗捣筛。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主治】肾虚劳淋,结涩不利。
黄耆汤4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黄耆(去芦,蜜水炙)45克白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去心)麻黄根龙骨各30克五味子小麦(炒)防风(去芦)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主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或气虚自汗
黄耆汤5
【来源】《济阴纲目》卷九。
【组成】黄耆(炒)白术(炒)白茯苓前胡人参各9克川芎甘草(炒)各6克
【用法】哎咀。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功用】益气安胎。
【主治】妊娠胎不长。
黄耆汤6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黄耆9克五味子3克人参麦冬枸杞子大熟地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肺益肾。
【主治】消渴。肺肾两虚,饮少溲多。
黄耆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黄耆杜蒺藜川楝子茴香(炒)川乌(炮,去皮、脐)赤小豆地龙(去土,炒)防风(去芦、叉)各30克乌药60克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妇人醋汤送下。
【功用】益气温阳,祛风舒筋。
【主治】男子肾亏,虚风上攻,头面虚浮,耳内蝉鸣,头目昏眩,项背拘急;下注腰脚,脚膝生疮,行步艰难,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痛,腰腿冷痛,小便滑数,及风痹瘫痪,遍身顽麻。妇人血风,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
黄耆益损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八。
【组成】人参(去芦),石斛(去根)甘草黄耆(去芦)木香白术当归正桂茯苓芍药半夏川芎熟地黄(去土,酒炒)山药五味子牡丹皮(去骨)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数。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枚,小麦50粒,乌梅1个煎。空腹时服。
【主治】诸虚不足,荣卫俱弱,五劳七伤,骨蒸潮热,腰背俱急,百节酸痛,夜多盗汗,心常惊惕,咽燥唇焦,嗜卧少力,肌肤瘦瘁,咳嗽多痰,咯唾血丝,寒热往来,颊赤神昏,全不用食,服热药则烦躁,进凉药则膈满腹痛。
黄耆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组成】黄耆(锉)地榆桑寄生各45克艾叶15克白龙骨(研)60克生地黄60克生姜15克
【用法】上七味,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约隔半小时再服。
【功用】补益冲任,摄血安胎。
【主治】妊娠胎漏,月水时下。
黄芩半夏汤
【来源】《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经大旨》。
【组成】半夏枳壳黄芩(酒炒)桔梗紫苏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
【用法】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取32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喘证由于寒包热者。
【加减】天寒,加桂枝。
黄芩贝母汤
【来源】《医学摘粹》卷三。
【组成】黄芩6克柴胡玄参桔梗杏仁芍药贝母各9克五味子3克
【用法】以水450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主治】鼻孔发热生疮。
黄芩厚朴汤
【来源】《古今医彻》卷一。
【组成】黄芩4.5克白芍药(炒)厚朴(姜制)枳壳(炒)陈皮葛根各3克甘草(炙)1.5克柴胡2.1克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协热下利。
黄芩滑石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黄芩9克滑右9克茯苓皮9克猪苓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
【用法】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滓再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半夏6克(洗)生姜4.5克(切。一方9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
【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者。
黄芩利膈丸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生黄芩炒黄芩各30克半夏黄连泽泻各15克南星枳壳陈皮各9克白术6克白矾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化痰。
【主治】热痰内蕴,胸中有热感,时吐黄痰者。
【禁忌】服药期间,忌服酒、湿面。
黄芩茅花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五。
【组成】黄芩茅花各6克白芍药4.5克甘草3克
【用法】上哎咀。用水浓煎服。
【主治】上膈极热而衄。
黄芩牡丹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异名】黄芩散(《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
【组成】黄芩牡丹桃仁瞿麦芎藭各6克芍药枳实射干海藻大黄各9克虻虫3克水蛭3克蛴螬10枚
【用法】上十三味,哎咀。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服。
【主治】女人从小至大,月经未来,颜色萎黄,气力衰少,饮食无味。
黄芩清肺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七。
【异名】黄芩清肺饮(《玉机微义》卷二十八)、清肺饮(《赤水玄珠》卷十五)。
【组成】黄芩6克栀子2个(擘破)
【用法】用水23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主治】肺燥所致的小便不通。
黄芩芍药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组成】黄芩白芍药白术干地黄各30克
【用法】上药锉于麻豆大。每服15克,以水150毫升,煎至)0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
【加减】寒则加生姜,同煎服。
黄芩射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组成】黄芩(去黑心)射干各30克枳实(去甑,麸炒)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甘草(炙,锉)各23克升麻45克桂(去粗皮)38克
【用法】上七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咽喉似有物噎塞。
黄芩汤1
【来源】《伤寒论》。
【异名】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
【组成】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
【方论】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黄芩汤2
【来源】《外台秘要》卷一引《深师方》。
【组成】黄芩桂心各9克茯苓12克前胡24克半夏9克(洗)
【用法】上五味,切。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间食生姜粥。以小便畅利为愈。
【主治】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饧、生葱、醋物。
黄芩汤3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黄芩山栀桔梗麦门冬(去心)当归生地黄干葛人参天花粉白芍各等分乌梅1个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水煎,食后频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上消渴证。
黄芩汤3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黄芩山栀桔梗麦门冬(去心)当归生地黄干葛人参天花粉白芍各等分乌梅1个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水煎,食后频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上消渴证。
黄芩五味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15克黄耆12克龙骨18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次用4克,以温开水送下,日二服。渐加至8~12克,病愈乃止,
【主治】水痢,心腹甚痛,饮食无妨,但食后即痢,多食多下,少食少下。
黄芩泻白散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肺热,利小便。
【主治】肺经有热,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小便不利。
黄芩知母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组成】黄芩(去黑心)知母(焙)各30克萎蕤23克黄柏(去粗皮,炙)15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五味,粗捣筛。一至三岁儿每服1.5克,以水150毫升,煎至8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晨起、午后各一服。
【主治】小儿热痢不止。
黄芩栀子汤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三。
【组成】黄芩栀子各4.5克石膏干葛各6克豉1.5克葱白(切3厘米长)6克
【用法】上药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伤寒头痛壮热,心烦不安;兼治夏月伤暑毒。
黄芩茱萸丸
【来源】《简明医彀》。
【组成】黄连30克(陈土炒)苍术23克黄芩(土炒)陈皮吴茱萸各38克
【用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3~6克,津液咽下。
【主治】湿热吐酸。
黄蓉散
【来源】《疡医大全》卷八引胡言爵方。
【组成】生大黄15克芙蓉叶30克
【用法】研细为末。苦茶调敷。
【主治】手足肿毒。
黄石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二。
【组成】狗肝1具消石黄丹各4.5克
【用法】其上消石、黄丹研匀,将狗肝披开,掺药在内,以麻线缠缚,用水200毫升煮熟,去麻。将肝、药一顿细嚼,用煮肝药汁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心风发狂。
黄土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克灶中黄土25克
【用法】上七味,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虚阳衰,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论】方中灶心黄土温中止血为君;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君药以复统摄之权为臣;出血量多,阴血亏耗,而辛温之术、附又易耗血动血,故用生地,阿胶滋阴养血,黄芩清热止血为佐;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黄芽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60克焦干姜9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白蜜为丸,如芡实大,常嚼服之。
【功用】益气温中。
【主治】脾胃虚寒,或饮食不化,或时多胀满泄泻,吞酸呕吐。
黄紫丹
【来源】《辨证录》卷五。
【组成】白术15克茯苓9克当归15克羌活3克紫苏3克甘草3克细辛1.5克黄芩3克麦冬15克人参3克贝母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肾两虚,风邪外客,头痛发热,身疼腰重,骨节酸痛,恶风无汗者。
回春酒
【来源】《同寿录》卷一。
【组成】人参30克(切片)荔枝肉(去核)1千克
【用法】上二味,用上好烧酒5升,浸三日后服。每日早、晚服15~30毫升。
【功用】助阳道,益精神。
【主治】老年阳痿。
回春散1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组成】白矾3克黄丹2.4克胡椒0.6克焰消0.3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醋调,摊于手内,覆于外阴部。
【主治】阴冷。
回春散2
【来源】《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上。
【组成】白丑60克(生、熟各半)白鲜皮120克(生、熟各半)土茯苓(焙)120克五加皮连翘(去心)银花薄荷山豆根各60克花粉山栀皂角子(炒)桔梗甘草各30克人参60克
【用法】上为末,和匀。每服12克,加灯心0.3克,煎汤服。
【主治】口鼻喉疳。
回春丸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七。
【异名】八味茴香丸(《医学入门》卷七)、茴香丸(《仁术便览》卷三)。
【组成】茯苓30克白术30克山楂子30克(炒)枳实24克八角茴香30克(炒)茱萸30克(炒)橘核90克(炒)荔枝核30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丸,每丸重4.5克。每服1丸,空腹细嚼,姜汤送下。
【主治】疝气。
回疔饮
【来源】《仙拈集》卷四。
【组成】苍耳子(炒)120克生甘草60克
【用法】上药用水浓煎250毫升,温服,亦可烧灰存性,米醋调敷。
【主治】疔疮。
回乳四物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熟地各6克麦芽60克(炒,为粗末)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用布束紧两乳,以手按揉,其肿自然消散。甚者再用一服。
【主治】产妇无儿吃乳,乳房肿胀坚硬,疼痛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