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尘封的记忆————永远的J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13:54


歼-11战斗机

歼-11,苏-27型战斗机中国产型号。中国从1992年开始先后引进了一百多架苏-27型战斗机。1997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协议,从而使中国可以生产苏-27型战斗机。中国自己生产的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歼-11。

简介

歼-11系列战机是中国在引进俄罗斯苏-27SK后发展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是中国空军装备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歼-11战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极佳的空中机动能力和强大的中远距打击能力,装备性能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能够在极为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全天候作战。在近年来的重大作战演习任务中,处处飞翔着它猎鹰般矫捷的身影,是夺取制空权、实施远程火力打击的一柄“蓝天钢刀”。

发展

198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冰封30年的中苏关系终于揭开了新的篇章。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与北京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为此送出了一份厚礼——重启中苏军事合作。1989年9月,苏联《红星报》发表了对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的专访,他表示如果中国希望获得米格-29之类的高性能飞机,“苏联政府认为不存在政治障碍”。这番谈话如一声惊雷,在国际政治界、军事界引起轩然大波,外界把他的话看作是中苏全面和解的发轫。俄罗斯解密档案显示,1989年上半年,在苏共内部激烈讨论的诸多问题中,就包括苏联该不该与中国和解的内容。相当多的“知华派”人士认为,被阿富汗战争耗尽气血的苏联已不可能继续单独对抗美国,国际上将出现“美国单一超强”的局面。同时,美国认为它不再需要同中国结成对抗苏联的统一战线,“对华遏制” 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苏联政府对国际局势做出的这一判断,成为其推动中苏乃至后来中俄进行军事接触的首要动机。正如俄罗斯前外长普里马科夫所说:“现在轮到我们向美国打‘中国牌’了。”
  苏-27因其性能先进,当时只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即便在苏联国内,也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苏联在最初的谈判中,不愿出售苏-27。1990年5月31日,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这次访问中,双方签署了《会议纪要》,中国购买苏联武器的工作进入程序化谈判阶段。正是在那次会谈中,中国军人了解到除了米格-29战斗机之外,苏联还有更先进的苏-27。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访问期间,苏联空军在机密的库宾卡基地向客人们现场展示了苏-27战机。苏-27的优越性能让中方大为赞赏,坚定了中方引进苏-27的决心。据米高扬设计局总设计师别里雅柯夫回忆,苏联真正希望推销的是米格-29,因为该机航程短,属于战术飞机。但在会谈中途休息和进餐的过程中,那些曾在苏联留学的中方领导人与苏方领导人共同回忆起两国并肩前进的岁月,苏联官员被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感染。在中方代表团即将离开之际,苏方代表突然向中方转达说:苏联政府原则上批准向中国出售苏-27。在做出销售苏-27决定的同时,苏联又开始考虑是否按惯例将卖给中国的苏-27降低技术档次,但要用“简化版苏-27”糊弄住中国人,实在是太难了。1990年12月,中苏就苏-27出口事宜进行最后磋商。“会谈是封闭式的,吵吵争争、进进退退”,但结果皆大欢喜。28日,中国购买24架苏 -27SK单座战斗机和苏-27双座教练机的协定在北京签署。作为苏-27的首次出口,中国买到的苏-27在规格上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同时合同金额的 70%以易货交易形式支付。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苏-27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K。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而对于航空工业部门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将从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自行开发的项目,例如用AL-31F发动机改装新一代战机,用R-27、R-73空空导弹,R77,加强国产歼-7、歼-8的战斗力。对于仿制苏-27则不感多大兴趣,多数意见认为仿制俄制战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项目,例如歼-10战机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最高军事决策层——中央军委做出了以下发展策略:即在自力开发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同时,将仿制或者转让制造苏-27提上日程,保持并提升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
  对于俄罗斯来说,似乎更愿意向中国销售的是产品而不是技术。但在中国方面强烈要求技术转移,否则该机的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的压力下,双方于1993年8月展开谈判。在经过3年的拉锯之后,1996年12月6日,俄中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整个合同总额估计为25亿美元。
  根据合同,中国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12厂)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年产约14架),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由中国航空工业根据俄罗斯转让的全套工艺文件自行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中国沈阳生产的苏-27不允许出口给第三国。如果生产数量达不到要求,中国可以要求俄罗斯生产。
  中国制造苏-27代号为“11号工程”,装备部队的正式名称则是歼击-11型战斗机。在谈判的开始阶段,KnAAPO向中国推荐的型号是单座多用途型苏-27SK,但中国空军的评估认为在现代高威胁环境中,飞行员显然难以单独担负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F-15E这样的双座多用途型才是最佳选择。最终放弃自行制造苏-27SK而选择了购买苏-30MKK、自行生产并改进苏-27SK型的道路。
  1997年夏天,俄罗斯向中国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艺文件。1998上半年,沈飞开始组织生产首批2架苏-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组装飞机首飞,第二架年底试飞。首席试飞员为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军委领导亲自观摩了首飞过程。这标志着仿制苏-27工作的第一个胜利。
  1999年9月后,这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他们被装备到空2师6团,与俄罗斯原装的苏-27进行对比,据信经飞行员的对比使用,认为达到了俄罗斯原装飞机的水平。
  获得国产苏-27的主导权,让当时处于困境的沈飞公司绝处逢生。根据协议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飞公司负责组装,并按20%的年进度将苏-27国产化。俄方将提供技术支援与人员培训,并与中方合作改建沈阳飞机工业公司。
  苏-27的国产化是分多个步子走的,开始时进行进口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仿制雷达、发动机,全面实现国产化。最初将采用散件组装的形式,至2002年根据公开报道判断,组装已获得成功。此后进而谋求提高国产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产品和改进,例如优于俄罗斯相应产品的国产电子设备等,最终彻底提高国产歼-11的技术水平。从俄罗斯订购的SK成品机在80架左右,整个协议的金额约在60亿美元上下。1996年,俄罗斯正式批准了向中国出口200架苏-27SK战斗机生产许可证的合同,总价值25亿美元(一说60亿美金)。 经过努力,沈飞第一次在国产苏-27飞机主承力结构中大量采用了钛合金焊接结构;获得了整体壁板压弯成形、防尘隔栅电火花加工、钛合金化铣、电子束钎焊散热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电子束焊接起落架项目,为国家和用户节约了资金,也使电子束焊接设备及工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苏-27的中俄协议分两部分,一是改造沈飞,引进生产线仿制;二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苏-27SK的成品及散件,总数量为200架。先引进24架苏-27SK成品,后由中国组装进口散件。此外有一条很重要的补充协议,当中方国产化进度跟不上时,由俄罗斯提供成品机补上。台海形势也要求立即装备更多的先进战斗机。国内率先装备苏-27的部队包括负责模拟主要假想敌的“蓝军”部队,此前“蓝军”由于缺乏先进战斗机,模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影响练习效果。还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送到中国的部分苏-27是直接从防空军现役部队中过来的“二手货”,据说但因为俄厂家全新生产的苏-27质量水平有波动,虽然苏联解体前装备的苏-27转到我们手里就是“二手货”,但却比全新生产的要好用。  
2001年,沈阳军区空军的空1师1团——中国空军资格最老的部队,开始批量换装歼-11战斗机。
  2002年,有消息说歼-11装备了位于河北张家口的空7师,这是北京军区空军的第一支苏-27部队(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为空军直属)。
  2003年,据称位于宁夏银川的空6师也开始装备歼-11,这是兰州军区空军的部队。至此,中国的七大军区空军部队都部署了苏-27系列战斗机,以适应不同方向的作战需求。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歼-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

歼-11战斗机

歼-11,苏-27型战斗机中国产型号。中国从1992年开始先后引进了一百多架苏-27型战斗机。1997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协议,从而使中国可以生产苏-27型战斗机。中国自己生产的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歼-11。

简介

歼-11系列战机是中国在引进俄罗斯苏-27SK后发展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是中国空军装备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歼-11战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极佳的空中机动能力和强大的中远距打击能力,装备性能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能够在极为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全天候作战。在近年来的重大作战演习任务中,处处飞翔着它猎鹰般矫捷的身影,是夺取制空权、实施远程火力打击的一柄“蓝天钢刀”。

发展

198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冰封30年的中苏关系终于揭开了新的篇章。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与北京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为此送出了一份厚礼——重启中苏军事合作。1989年9月,苏联《红星报》发表了对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的专访,他表示如果中国希望获得米格-29之类的高性能飞机,“苏联政府认为不存在政治障碍”。这番谈话如一声惊雷,在国际政治界、军事界引起轩然大波,外界把他的话看作是中苏全面和解的发轫。俄罗斯解密档案显示,1989年上半年,在苏共内部激烈讨论的诸多问题中,就包括苏联该不该与中国和解的内容。相当多的“知华派”人士认为,被阿富汗战争耗尽气血的苏联已不可能继续单独对抗美国,国际上将出现“美国单一超强”的局面。同时,美国认为它不再需要同中国结成对抗苏联的统一战线,“对华遏制” 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苏联政府对国际局势做出的这一判断,成为其推动中苏乃至后来中俄进行军事接触的首要动机。正如俄罗斯前外长普里马科夫所说:“现在轮到我们向美国打‘中国牌’了。”
  苏-27因其性能先进,当时只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即便在苏联国内,也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苏联在最初的谈判中,不愿出售苏-27。1990年5月31日,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这次访问中,双方签署了《会议纪要》,中国购买苏联武器的工作进入程序化谈判阶段。正是在那次会谈中,中国军人了解到除了米格-29战斗机之外,苏联还有更先进的苏-27。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访问期间,苏联空军在机密的库宾卡基地向客人们现场展示了苏-27战机。苏-27的优越性能让中方大为赞赏,坚定了中方引进苏-27的决心。据米高扬设计局总设计师别里雅柯夫回忆,苏联真正希望推销的是米格-29,因为该机航程短,属于战术飞机。但在会谈中途休息和进餐的过程中,那些曾在苏联留学的中方领导人与苏方领导人共同回忆起两国并肩前进的岁月,苏联官员被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感染。在中方代表团即将离开之际,苏方代表突然向中方转达说:苏联政府原则上批准向中国出售苏-27。在做出销售苏-27决定的同时,苏联又开始考虑是否按惯例将卖给中国的苏-27降低技术档次,但要用“简化版苏-27”糊弄住中国人,实在是太难了。1990年12月,中苏就苏-27出口事宜进行最后磋商。“会谈是封闭式的,吵吵争争、进进退退”,但结果皆大欢喜。28日,中国购买24架苏 -27SK单座战斗机和苏-27双座教练机的协定在北京签署。作为苏-27的首次出口,中国买到的苏-27在规格上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同时合同金额的 70%以易货交易形式支付。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苏-27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K。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而对于航空工业部门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将从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自行开发的项目,例如用AL-31F发动机改装新一代战机,用R-27、R-73空空导弹,R77,加强国产歼-7、歼-8的战斗力。对于仿制苏-27则不感多大兴趣,多数意见认为仿制俄制战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项目,例如歼-10战机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最高军事决策层——中央军委做出了以下发展策略:即在自力开发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同时,将仿制或者转让制造苏-27提上日程,保持并提升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
  对于俄罗斯来说,似乎更愿意向中国销售的是产品而不是技术。但在中国方面强烈要求技术转移,否则该机的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的压力下,双方于1993年8月展开谈判。在经过3年的拉锯之后,1996年12月6日,俄中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整个合同总额估计为25亿美元。
  根据合同,中国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12厂)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年产约14架),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由中国航空工业根据俄罗斯转让的全套工艺文件自行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中国沈阳生产的苏-27不允许出口给第三国。如果生产数量达不到要求,中国可以要求俄罗斯生产。
  中国制造苏-27代号为“11号工程”,装备部队的正式名称则是歼击-11型战斗机。在谈判的开始阶段,KnAAPO向中国推荐的型号是单座多用途型苏-27SK,但中国空军的评估认为在现代高威胁环境中,飞行员显然难以单独担负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F-15E这样的双座多用途型才是最佳选择。最终放弃自行制造苏-27SK而选择了购买苏-30MKK、自行生产并改进苏-27SK型的道路。
  1997年夏天,俄罗斯向中国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艺文件。1998上半年,沈飞开始组织生产首批2架苏-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组装飞机首飞,第二架年底试飞。首席试飞员为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军委领导亲自观摩了首飞过程。这标志着仿制苏-27工作的第一个胜利。
  1999年9月后,这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他们被装备到空2师6团,与俄罗斯原装的苏-27进行对比,据信经飞行员的对比使用,认为达到了俄罗斯原装飞机的水平。
  获得国产苏-27的主导权,让当时处于困境的沈飞公司绝处逢生。根据协议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飞公司负责组装,并按20%的年进度将苏-27国产化。俄方将提供技术支援与人员培训,并与中方合作改建沈阳飞机工业公司。
  苏-27的国产化是分多个步子走的,开始时进行进口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仿制雷达、发动机,全面实现国产化。最初将采用散件组装的形式,至2002年根据公开报道判断,组装已获得成功。此后进而谋求提高国产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产品和改进,例如优于俄罗斯相应产品的国产电子设备等,最终彻底提高国产歼-11的技术水平。从俄罗斯订购的SK成品机在80架左右,整个协议的金额约在60亿美元上下。1996年,俄罗斯正式批准了向中国出口200架苏-27SK战斗机生产许可证的合同,总价值25亿美元(一说60亿美金)。 经过努力,沈飞第一次在国产苏-27飞机主承力结构中大量采用了钛合金焊接结构;获得了整体壁板压弯成形、防尘隔栅电火花加工、钛合金化铣、电子束钎焊散热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电子束焊接起落架项目,为国家和用户节约了资金,也使电子束焊接设备及工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苏-27的中俄协议分两部分,一是改造沈飞,引进生产线仿制;二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苏-27SK的成品及散件,总数量为200架。先引进24架苏-27SK成品,后由中国组装进口散件。此外有一条很重要的补充协议,当中方国产化进度跟不上时,由俄罗斯提供成品机补上。台海形势也要求立即装备更多的先进战斗机。国内率先装备苏-27的部队包括负责模拟主要假想敌的“蓝军”部队,此前“蓝军”由于缺乏先进战斗机,模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影响练习效果。还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送到中国的部分苏-27是直接从防空军现役部队中过来的“二手货”,据说但因为俄厂家全新生产的苏-27质量水平有波动,虽然苏联解体前装备的苏-27转到我们手里就是“二手货”,但却比全新生产的要好用。  
2001年,沈阳军区空军的空1师1团——中国空军资格最老的部队,开始批量换装歼-11战斗机。
  2002年,有消息说歼-11装备了位于河北张家口的空7师,这是北京军区空军的第一支苏-27部队(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为空军直属)。
  2003年,据称位于宁夏银川的空6师也开始装备歼-11,这是兰州军区空军的部队。至此,中国的七大军区空军部队都部署了苏-27系列战斗机,以适应不同方向的作战需求。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歼-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
其实我还是有疑问的 过去听人拉过,毛子给的S27质量不好但是比咱自己生产的还是好了不少,真正成熟起来的还是从B起飞~
型号

歼-11A

歼-11A 即中国生产的苏-27SK,其主要性能指标与苏-27SK基本相同。沈阳生产的歼-11A在俄罗斯与中国都没有列入苏-27系列进出口统计,被另外计算。所以沈阳生产的歼-11具体数量外界难以了解。但是根据已装备了三个团的情况计算,那么应该是已经生产并装备了72架战斗机(中国空军的每个战斗机团一般装备24架飞机)。另外加拿大汉和防卫评论的最新报道,沈阳飞机公司最近已经收到了第95套苏-27SK的组装套件。并称“目前整个组装生产非常顺利”。根据所见到的少量照片,中国自行生产的苏-27在工艺方面甚至超越俄罗斯生产的原型。苏-27的国产化研制工作中,导弹武器仍需不断的向俄方采购。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航天局八部在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武器方面提出对国内现有的霹雳11导弹作适当的改进,用来替代原有的中程导弹。
2006年,中国最后一批17架歼-11A战斗机下线,苏霍伊飞机公司希望中国追加订购新的苏-27/歼-11A战斗机零件,但目前尚未签署新的合同。随着性能更加优异的歼-11B的投产,预计未来中国将不会再从俄罗斯订购歼-11A的相关零部件或整机。

歼-11B

歼-11B 是中国在完全吃透苏-27SK后,在苏-27SK/歼-11A基础上研制的新型战机。中国从1996年开始,以在辽宁省沈阳市组装生产的苏-27战机为模型,利用十年时间研究开发了此型战斗机。此一机体款式等方面几乎是复制了苏-27,但各种功能却都利用中国技术予以提高改进。相比于苏-27SK/歼-11A,歼-11B的主要设备全部换成国产型号,是脱胎换骨的改造。歼-11B进行的改进包括:采用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飞机的机体重量减少700多公斤,机体寿命增加一万小时;重新设计发动机的进气口,以减少雷达横截面,再加上采用复合材料,并应用雷达吸收材料;将航电设备换成了国产的标准装备,可以混合装备R-77与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等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对地攻击能力强大;驾驶舱采用四个新的平视显示器;装备WS-10涡扇发动机,2002年6月,付国祥成功完成了配备一台涡扇-10发动机的苏-27的试飞;2005年,涡扇-10A发动机通过初始寿命试车考核,标志着该发动机顺利完成设计定型的全部考核试验。这型发动机研制历时18年,凝结着两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在六○六所试车台正式启动,经过85天的试车考核、完成规定的长试科目,9月27日涡扇10设计定型持久试车顺利通过航定办评审,全部定型考核项目计划于2005年完成。特别是中国一航成立后,该重点型号发动机被列入重点工程,各参研单位激情进取,受挫不馁,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质的突破。
  采用国产新型火控雷达,据估计可同时探测2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而苏-27SK仅能同时攻击2个目标;新安装了一个紫外波段导弹临近预警系统,两个传感器安装两边的尾部;采用的153项随机研制的国产最新电子设备。据称歼-11B载油系数达到37%,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5200公里。另外,歼-11B上的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具备了自我检测/修复系统项目。首架装备WS-10发动机的歼-11B原型机于2003年试飞,目前至少有三架原型机,编号为523、524、525。
  2009年10月1日,歼-11B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阅兵及随后向各国空军领导人的静态展示活动,这也是该型战机首次公开亮相, 歼11B战机被定位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重点型号”,“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赋予沈飞的“崇高历史使命”。随着一系列技术瓶颈的成功突破,歼11B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性能已远远超过其原型机苏27SK,现已进入加速生产的“黄金时代”。
  J11B采用的153项先进电子设备,全部是首次随机研制的国产最新电子设备;2001年8月23日,某型飞机综合航电系统发图开辟了601所型号发图的第三个主战场。该部在重点型号飞机设计中重构整个航电系统,任务相当艰巨。但他们知难而进,勇挑重担,与时间赛跑。经过7个月奋力拼搏,于今年3月底按时完成了某型飞机综合航电系统发图工作,共发出图纸2万多张A4。国外完成一种型号飞机航电系统设计通常需要两年时间,而601所仅仅用了不到8个月!
  J11B上的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具备了自我检测/修复系统项目,J11B里面的设备都换成国产的了.相对SK,是脱胎换骨的改造.
维护性大幅度提高;歼11B已经装有国产新型电子干扰装置,类似f18上面的东西;J11载油系数达到37%;J11B机体寿命1500小时。

歼-11BS

歼-11BS 是在歼-11B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型战机。该机原来被认为是歼-11B的双座教练型,但后来一般认为该机是类似于F-15E的多用途战斗机。苏霍伊公司曾经多次公开提出为中国提供改进苏-27/歼-11的相关技术,但最终这些尝试均没有了下文。歼-11BS中的S是双座的意思。歼-11BS将安装WS10A新型涡扇发动,机载火控雷达、机载电子 设备和国产新型武器装备,歼-11BS的作战性能将达到苏-30MKK和苏-30MK2的水平,也有人称歼-11BS超越俄最新苏-35多任务多用途战机,其研制工作始于2007年。同年6月,曾有一架歼-11BS的模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过展示。据其研制工作始于2007年。在研制过程中,研制方充分借鉴歼-11B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使进度大幅缩短。歼-11BS在外观上类似苏-27UB,机身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复合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同时喷涂有国产新型雷达吸波涂料,提高了隐身能力。而且借鉴苏-30MK2的布局,优化体结构,增加了载油量,增大了航程和作战半径以及载弹量。在航电系统方面,歼-11BS使用了目前国产最新型数字式有源主动电扫描相控阵雷达,具备强大的对空—对地/海目标探测能力,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机头风挡前安装有国产最新型量子阱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统。座舱中安装有一部与美国F-35类似的的国产最新型大型整体式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矩阵,采用了国产最新型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和国产新型综合导航系统和国产最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所有火控探测系统、航电系统和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都通过国产新型开放式光纤网络与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交联,构成整体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在发动机方面,早期型号将继续采用国产WS-10A“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后期将逐步换装更先进的改进型WS-10B。在机载武器上,歼-11BS可以使用所有现役和在研的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如霹雳-9近程空-空导弹、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远程空-空导弹、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反辐射导弹、鹰击-83亚/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鹰击-82D远程空地导弹、飞腾-2型反辐射导弹以及“雷石”制导炸弹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苏-30战斗轰炸机配套引进的各种俄制精确打击武器如Kh-59ME远程防区外空地导弹。歼-11BS在保持原有空战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悍的对地/海攻击能力,综合性能强于俄制苏-30MK2。目前已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今后将逐步取代苏-30系列成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远程打击力量的主力。

分析

歼-11与苏-27的关系

歼-11是国内引进俄罗斯的SU27SK零部件组装成的战斗机,只有少量的国产零部件,由沈阳飞机公司建立生产线。直到歼-11B型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和国产零部件,在A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良,加装大量国产武器。使用了全新的航电系统和玻璃化座舱。并换装国产WS-10“太行”发动机。

比较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我们进口了苏-27各型76架,苏-30各型100架,沈飞历年累计生产歼-11各型约200架,这近370架苏系列战斗机,目前是我空军、海军航空兵的绝对主力。
  空军耗费巨资引进苏系列是有理由的,不考虑机载设备,苏-27系列在飞机设计上无疑达到了三代机的一个顶峰,除了EF2000、阵风之类的三代半可以之匹敌外,苏-27对目前大量装备现役机型均占优势。作为一款大型战斗机,做到了高低速性能的完美结合,并有极大的多功能拓展空间,对此中国空军看的很清楚,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很多人置疑美印、美俄之间多次苏-27、苏-30对抗F-15的结果,如果看到苏-27和F-15的飞行性能对比就不会感到意外了。F-15除了在中速时加速能力、爬升能力优于苏-27以外,其他方面均具劣势,尤其是在低速时,苏-27的有些性能指标领先接近30%。对于飞行品质不如F-15的其他机型,苏-27在近距空战中,“可以牢牢的掌握主动权,即使在初期不利的态势下。”当年中国空军在东海驱赶F-14,可以作为一个旁证。

作用

歼-11重型空优战斗机的服役,极大的改善了中国空军作战能力。中国空军拥有了此前几十年都不曾拥有的远程作战能力。歼-11使中国具备了远程奔袭,在敌方纵深或远海空域夺取制空权的能力。歼-11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属于典型的空优战斗机,主要以制空为主,缺乏对地/海攻击能力。即便是新型歼-11B,虽然已经具备多用途能力。但依然以制空为主。现代化空军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执行远程精确对地/海攻击能力,这已经成为世界空军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原有的单座型歼-11B由于只有一名飞行员,无法适应远程高强度的对地/海攻击任务。目前世界上执行这种任务的主要是双座型战机。因此,为强化远程精确对地/海攻击能力,中国一方面从俄罗斯引进了先进的苏—30系列重型战斗轰炸机,另一反面则在已有歼-11B技术基础上,研制了新型战机。当初有很多苏-27对抗F-16的分析文章,很多评论都以苏-27相当于F-16某型作为结论,似乎F-16就是评价俄式战机的标准,尤其是台湾方面。在仔细的看过资料后才发现,单纯就飞行性能来讲,苏-27除了下滑速率不如F-16稳定、F-16座椅的轴向偏转有利于飞行员承受长时间高G之外,所有的指标均超过20-25%的幅度。机载电子设备基本相当,而且苏-27系列还有光电探测仪和头盔瞄准具的优势。
    苏-27对比F-16的数据和对比F-15不同,前者是实际飞出来的结果,后者纸面计算的成分多。大陆对于F-16并不陌生,从巴基斯坦引进F-16开始,我们就开始熟悉F-16了。最早是用F-16模拟前苏联的米格-29,后来恢复到F-16的本来角色,我们的高级试飞员飞出过F-16的极限数据,看的巴方心惊肉跳。巴基斯坦方面也乐于这样的对比飞行,因为他们要对抗印度的苏-30。不但得到过巴基斯坦的协助,我们还得到过其他中东国家的帮助。
  当然,现代空战是系统对抗,我们从1992年开始得到第一批苏-27,到2002年前后两种预警机研制成功,到现在形成战斗力,可以说台海制空权已经易手。
假如1992年没有引进苏-27,10年后中国空军能够达到现在的战力水平,那么引进就是亏本的买卖;相反,则是一桩合算的交换。

问题

歼-11的前身就是苏-27。苏-27融翼身融合、静不稳设计、电传、前后缘机动襟翼、边条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于一身,被无数人广为看好。人们习惯上把它与F-15相提并论,的确,F-15没有前后缘机动襟翼,没有电传、静不稳、边条、翼身融合等,也比苏-27更轻小一些,从这些方面看,苏-27确实优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27就符合中国的需求。苏-27于1991年底设计定型,正好是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个时候F-15已经装备美军17年了(苏-27在未设计定型之前,就于八十年代大量装备苏军),在某些方面超越F-15并不值得奇怪。然而,苏-27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在没有解决之前,仍然会困扰中国空军。

机体寿命、故障率、维修难易等

这是苏式战机的通病,以米格-29为例,其寿命约为美国F-16的1/3左右,换句话说,3架米格-29的寿命才相当于一架F-16。网上曾经流传过中国空军早期引进的苏-27图片,显得有些旧的感觉,这可能是苏-27迅速哀老的外在表现,在进口十多年后,首批进口的苏-27还有无升级的必要,其机体寿命可能已经到达尽头了。苏式战机寿命短、易出故障,出了故障更难修理,需要更多人力、设备来维护,这是其固有缺陷。

价格高昂,性价比不高

苏-27的售价不高,但这种不高的售价是基于其低寿命的机体、低性能的机载设备、较低可靠性、较低维护性的状况之上的。而且,由于受到欧美的武器制裁,外传老毛子售给我国的价钱,要高于售给印度等国家的较多。

不具备隐身性能,一些的机载设备落后

在这方面与西方战机的差距,甚至大于其机体寿命的差距。早期交付我国的苏-27战机,仍然在使用卡塞格伦天线,座舱内满是仪表,飞机的可操性、人机界面,比西方同时期战机要差较多。在机载武器方面,俄国的主动式中距弹项目一度中断,在外国投资方的资助下,才终于定型交付,即使这样,其R77仍被我国设计师认为电子设备较差,是其软肋。
  苏-27升级缓慢,兼容性不够好。以发动机为例,美国F-15的发动机,经过历次升级,其性能早已大大超过早期的水平,而AL31则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AL31的实际寿命也明显低于俄国人的“理论”数据。在兼容性上,美国F-15、F-16、F-18等具有较多的功能,兼顾各种任务,兼容各种武器,而苏-27在很长时期内,只能用于制空,后来终于补进了攻海、地功能(苏-30MKK)。
  再说说授权生产苏-27的意义。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生产苏-27,将中国的水平提高了一代。并且,外界还估计,中国会全面仿制苏-27的一切,如雷达、航电、导弹、发动机,等等。在原先的外界想象中,中国也就歼-7、歼-8的水平,与苏-27代表的水平相差甚远。因此,授权生产苏-27并使它国产化,“至少使中国的水平提高了一代半”——无数的人这样说道。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国产歼-10的诞生,我国总体水平的提高,对苏-27/歼-11的认识,需要重新评估了。
首先,我国的水平,并非如外界所估计的那样弱。实际上,同任何国家一样(九十年代的俄国除外),中国的水平不断在提升,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目光来衡量中国是不对的。中国也在进步,水平也在提高。另外,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异乎普通国家,这一点,只要查一查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增长率和占世界的比例变化就一清二楚了。再有,由于受台独的挑衅、美国干涉的威胁,我国发展国防压力也大于普通国家。 以发动机为例,我国并未引进AL-31的生产线,未取得AL-31的生产权,但WS10A仍然成功了,而且其水平高于原定目标AL-31F。但在使用寿命还无法与其相比
参数

基本参数
  机长:21.935米
   机高:5.935米
  翼展:14.948米
  翼面积:62平方米
  后掠角:42°
  空重:15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37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000千克
  载弹:6000千克
  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4390千米
  作战半径:1500千米
  实用升限:18000米
  起飞距离:650米
  着陆距离:620米
  动力装置:2台AL-31F
  发动机推力:2*12500公斤
性能
  最高速度: 2,500 km/h 于高空 (1,550 mph Mach 2.35)
  航程: 1,340km 于海平面 3,530 km于高空(800 mi 于海平面 / 2070 mi于高空)
  实用升限: 18,500 m(60,700 ft)
    爬升率: 325 m/s(64,000 ft/min)
  翼负荷: 371 kg/m²(76 lb/ft&sup2')
  推重比: 1.09
武器
  机载武器:30毫米GSh-30-1机炮(150发)
  8000千克的10个外挂点(可挂载各类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等)
资料贴,谢谢楼主!
 8000千克的10个外挂点(可挂载各类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等)
这段记忆有尘封么、、、?

一看标题还以为是老歼11呢。。。
楼上好眼力啊 俺是转载一模型网的 没仔细核对 不好意思了
好多年之后。。。。
奇多圈 发表于 2012-6-21 21:33
基本参数
  机长:21.935米
   机高:5.935米
确实是很矛盾啊
lz是转帖吧?提醒lz,注意要添加链接地址啊,不然有可能会被扣分的
先顶一下
我也挺喜欢27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