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狼——赵国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46:56
司马迁为先秦各诸侯国作世家,《赵世家》篇幅最长,几为魏、韩、燕三家篇幅之和。春秋时晋称霸中原,为诸姬之最强者,及三家分晋,赵又为三晋最强,战国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秦赵争霸。

晋地囊括河朔,地当戎狄南下要道。幽云以南,至大河已一马平川,门户洞开,因此,晋的策略一向是向北固边,向南则与楚争霸。晋灭,赵改变与楚争霸策略,而向北拓边——这一策略其实与秦开西戎极相似,只是赵的策略实施已晚,又难以像秦那样倚仗山河之险,等待拓边后再行进取中原。

赵地既环戎狄,长期在斗争的第一线,《史记·货殖列传》:“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自全晋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而燕“大与赵、代俗相类,其民雕悍少虑。”

赵与秦有所不同(秦的人才唯一能自给的即为军事人才),曾出过一些文化人物,如荀子。但荀子十五岁游学于齐之稷下,他是儒家人物,倡导“强本节用”,但在赵孝成王面前却是议论兵法(《荀子·议兵篇》)。

赵君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秦、魏等国;赵烈侯、赵武灵王改革主要涉及军事,对农业几乎不作提及。《盐铁论》称赵地“民淫好末,侈糜而不务本”。赵与诸国不同,少有抑商措施,吕不韦也曾在邯郸为商。

以上述情形概括而论,赵地民风与一千年后唐时河朔一带并无大差别:剽悍任侠、重商轻农、尚武精神浓重,不以礼教文艺为归依。而这些,除了受夷夏杂处的影响(赵之先人与商人同出东夷,均重视商业),也因赵地乃是一个农业向草原过渡的半畜牧业地带,易于习染草原习俗也可解。

马与游牧文明

赵氏君主世代学习驾御之术,其祖先即以御马著称。赵之代北与秦之陇西同为古代重要的良马产地(宋之积弱,与丧失这两块良马产地不无关系),其后赵武灵王又在诸侯中率先推广胡服骑射,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法,并非偶然。

赵襄子嫁姊与代王,代王还以代之骏马。代之骏马是赵军车骑的重要装备。赵攻取代、中山、林胡、楼烦等北方诸戎狄之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夺取马匹。赵将赵奢号马服君:“马,兵之首也。号曰马服者,言能服马也。”(虞喜《志林》)赵简子名鞅,而鞅为一种马具。不难理解,战国时最擅长相马的伯乐(王良,邮无恤)也是赵国人。

近年的考古发现也证实赵人文化上受游牧民族的影响,例如以青铜帐篷顶随葬,及一些北方系铜壶(参沈长云《赵国史稿》第12章)。

赵向北武装拓殖,所征服的地域看来并不是一种农业军民屯田的模式。《史记》载李牧在代北“大纵畜牧,人民遍野”,《汉书·地理志下》称代地“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仍维持一种游牧文明的自治景象。

事实上,我们不妨把赵之代北想象为一种类似于辽朝南北分治的二元帝国情景,或类似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河洛与六镇的分立。代北被吞并后,仍有相当的自治,并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赵国有事,往往代北也卷入,如沙丘之变,公子章以代为基地发难;赵灭于秦,赵嘉仍能以代为基地,抵抗秦军达六年之久。

赵国文献流传不多,有些史实难以判定,但以当时情形论,自晋阳以北,赵之大部仍以游牧业为主,这一部分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华夏族的,不如说来自草原文明。简言之,当时赵国北方的自然及人文景象为一种农牧业交错地带。

头骨饮器

《史记·刺客列传》:“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沈长云《赵国史稿》:“据说为了镇压妖邪,襄子将知伯的头颅断下来作为饮器。”按,此说不确,以头骨为饮器,可视为赵氏被染胡风的例证之一。

希罗多德《历史》记载,斯基泰人有习俗,将敌人的头盖骨沿眉毛平处锯开,蒙上皮套,镶以金片,以作饮器。江上波夫认为,头骨饮器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习俗起源于藏系民族,传播于内陆亚洲各草原部族。

1285年,番僧杨琏真珈盗挖南宋诸帝之陵,并将宋理宗的头颅制成饮器。这一事件曾使汉人切齿怨恨,但杨琏真珈之所以做出这一看似残暴至极的举动,原因也在于他出自吐蕃,被染这一习俗。

西汉匈奴老上单于击破月氏,即以月氏王的头骨制为饮器(《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元帝时汉使者与匈奴结盟,还曾以这一头骨饮器来“共饮血盟”(《汉书·匈奴传》)。赵襄子等破知伯三家分晋在前453年,当时匈奴尚未知名,其袭破月氏在二百年后,但华夏族并无头骨饮器之习俗,赵襄子之举可认为是受草原文化影响所致——他本人也有一半的狄人血统。


东夷之后

赵之先祖与秦同出东夷,始祖大业据说是其母女修吞食玄鸟之卵后生。这一传说与商、朝鲜、满族等东夷系统的如出一辄,是鸟崇拜的一种遗留。

赵氏祖先大廉,号“鸟俗氏”;大廉之玄孙中衍,则是赵先世的关键人物之一。韩厥曾云:“夫至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赵世家》,又《秦本纪》:云中衍“鸟身人言”)又赵襄子曾得家族之神霍泰山三神之令,卜示其后世“且有伉王,赤黑,龙面而鸟噣……界乘左衽,至于河宗。”此处所预言的即后世的赵武灵王。

《禹贡》云赵国所在的冀州“鸟夷皮服”。郑玄注:“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又有人认为此处当释为“岛夷皮服”,但冀州所临近的渤海岛屿极少。童书业《鸟夷考》认为这与当地尚存的东夷系鸟图腾崇拜有关,而“皮服”我想正合乎当地偏重畜牧业,以兽皮为衣的状况。

又,《吕氏春秋·爱士》:赵简子有两白骡,而所招贤士阳城胥渠病,须以骡肝来治。赵简子即杀白骡疗之。按,白色在古代通常被视为不吉,但在北方、西方戎狄各族中却有尚白之俗,以白色动物为祥瑞,如史载穆天子西征,“得四白马四白鹿而归”,即以白色马鹿为征服的象征。赵简子珍视白骡,或也与这种心理有关。

通婚

晋地本是戎人活动的区域,周成王封唐叔着眼于“疆于戎索”,即一种武装殖民活动。《左传·襄四年》魏绛向晋悼公献策“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以货物换取土地,此种行为类似于后世白人夺取印第安人土地的手法。

晋国历史上与戎狄通婚之多,为春秋列国所罕见。如晋献公始娶贾姬,无子;又纳父亲之妾齐姜(妻后母也是戎狄之俗,匈奴颇多);继而再娶戎狄二女,生重耳、夷吾;征骊戎,又得骊姬。

以晋献公的婚姻看,与外族通婚已习以为常;而重耳(晋文公)本已有戎狄血统,长成后也娶狄人女子季隗,而叔隗嫁大臣赵衰,生赵盾。

赵氏承袭这一传统,极少严华夷之防。如赵襄子母是“翟婢”,其姊嫁为代王夫人;襄子本人娶空同氏(当为西戎支系)。

赵氏早期诸君,对与外族通婚毫不在意,自武灵王以下,情形略少,但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不如说是戎狄已尽被征服,难以以平等的身份与赵氏嫁娶。赵氏相对来说仍是不太在意母系血统的,如末代赵王迁,史载“其母倡也”,出身卑微,悼襄王却废太子嘉而立迁。

赵氏不严礼教宗法,是因自晋初以来与戎狄杂处的现实所决定的,草原文明在家族及血统上的重视本就远不及农业文明。千年以下,唐室对血统、礼法观念,也屡为学界褒贬。

兄终弟及制

赵氏在继承制上,属立贤与嫡长子继承制并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实一直得不到真正确立,且屡次出现废长立幼,或立庶子。

如赵衰立赵盾(狄妻所生庶子);赵武生二子,次子赵成接替赵氏宗主;赵简子废嫡立庶次子赵毋恤(即赵襄子,其母为翟婢,他是庶子),赵襄子本人后来也不立自己的儿子,而立长兄之子,从而事实上成为兄终弟及制。赵武灵王、悼襄王都立庶次子为太子。正由于赵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战国时,赵国幼主即位,经常发生诸公子争立事件。

西周时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其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这一点到春秋中叶基本已被诸侯国接受,但在赵国,几乎从未被贯彻执行过。

此外,在其他国家,自春秋中叶以降,如不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往往引起内乱。《左传》开篇就讲到武姜欲废嫡长子郑桓公,立幼子共叔段,结果引起郑国内乱。又如前608年,鲁国发生杀嫡立庶事件,鲁宣公即位,“市人皆哭”,“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西周初,吴太伯知道父亲欲立弟弟,为不使父亲为难,南避于吴。晋献公废太子申,欲立幼子奚齐,而国家大乱,诸子争立。

但在赵国,屡次废长立幼或废嫡立庶,却很少引起内乱(沙丘之变是一次),其原因不可不说是社会风气使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在草原文明中,立贤和兄终弟及是两个强大的原则,无论匈奴还是后世蒙古、满清均是如此。赵氏继承制上,或也与此相关?

地名、人名

晋地本大多从戎狄手中取得,地名、人名仍有戎狄痕迹。如赵盾之母隗氏,按王国维之说,隗姓出自鬼方,而我甚疑“魏”之名也出自鬼方,虽然周初即有此一封国。

赵襄子名赵毋恤,与著名的相马者伯乐(邮无恤)同名。按,“无”作为字头,屡见于古籍,如无终、无棣、无极(汉为毋极县)、无盐(以上为齐、赵、燕一带地名);无启、无肠(以上见《山海经·海外北经》);乌伤、乌程、无锡、芜湖(以上为南方吴越一带地名);此外有无夷(即冯夷,河神)、无支祁(淮河神)、乌余(齐大夫)、无怀氏、徐无鬼(王国维考证,怀氏为鬼方后人,而“无鬼”即“无畏”,也与鬼方相关)。以上以“无”为字头的地名、人名,多见于东夷地带,或入于鬼方。魏公子也有名无忌者。

赵地有皋狼、狼孟、光狼城,均以狼命名,或也与草原文化相关?赵先祖有名宅皋狼者,一说皋狼是以他为命名,仍与东夷习惯有关。又如赵成侯名种,种亦是代北之地名。司马迁为先秦各诸侯国作世家,《赵世家》篇幅最长,几为魏、韩、燕三家篇幅之和。春秋时晋称霸中原,为诸姬之最强者,及三家分晋,赵又为三晋最强,战国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秦赵争霸。

晋地囊括河朔,地当戎狄南下要道。幽云以南,至大河已一马平川,门户洞开,因此,晋的策略一向是向北固边,向南则与楚争霸。晋灭,赵改变与楚争霸策略,而向北拓边——这一策略其实与秦开西戎极相似,只是赵的策略实施已晚,又难以像秦那样倚仗山河之险,等待拓边后再行进取中原。

赵地既环戎狄,长期在斗争的第一线,《史记·货殖列传》:“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自全晋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而燕“大与赵、代俗相类,其民雕悍少虑。”

赵与秦有所不同(秦的人才唯一能自给的即为军事人才),曾出过一些文化人物,如荀子。但荀子十五岁游学于齐之稷下,他是儒家人物,倡导“强本节用”,但在赵孝成王面前却是议论兵法(《荀子·议兵篇》)。

赵君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秦、魏等国;赵烈侯、赵武灵王改革主要涉及军事,对农业几乎不作提及。《盐铁论》称赵地“民淫好末,侈糜而不务本”。赵与诸国不同,少有抑商措施,吕不韦也曾在邯郸为商。

以上述情形概括而论,赵地民风与一千年后唐时河朔一带并无大差别:剽悍任侠、重商轻农、尚武精神浓重,不以礼教文艺为归依。而这些,除了受夷夏杂处的影响(赵之先人与商人同出东夷,均重视商业),也因赵地乃是一个农业向草原过渡的半畜牧业地带,易于习染草原习俗也可解。

马与游牧文明

赵氏君主世代学习驾御之术,其祖先即以御马著称。赵之代北与秦之陇西同为古代重要的良马产地(宋之积弱,与丧失这两块良马产地不无关系),其后赵武灵王又在诸侯中率先推广胡服骑射,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法,并非偶然。

赵襄子嫁姊与代王,代王还以代之骏马。代之骏马是赵军车骑的重要装备。赵攻取代、中山、林胡、楼烦等北方诸戎狄之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夺取马匹。赵将赵奢号马服君:“马,兵之首也。号曰马服者,言能服马也。”(虞喜《志林》)赵简子名鞅,而鞅为一种马具。不难理解,战国时最擅长相马的伯乐(王良,邮无恤)也是赵国人。

近年的考古发现也证实赵人文化上受游牧民族的影响,例如以青铜帐篷顶随葬,及一些北方系铜壶(参沈长云《赵国史稿》第12章)。

赵向北武装拓殖,所征服的地域看来并不是一种农业军民屯田的模式。《史记》载李牧在代北“大纵畜牧,人民遍野”,《汉书·地理志下》称代地“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仍维持一种游牧文明的自治景象。

事实上,我们不妨把赵之代北想象为一种类似于辽朝南北分治的二元帝国情景,或类似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河洛与六镇的分立。代北被吞并后,仍有相当的自治,并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赵国有事,往往代北也卷入,如沙丘之变,公子章以代为基地发难;赵灭于秦,赵嘉仍能以代为基地,抵抗秦军达六年之久。

赵国文献流传不多,有些史实难以判定,但以当时情形论,自晋阳以北,赵之大部仍以游牧业为主,这一部分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华夏族的,不如说来自草原文明。简言之,当时赵国北方的自然及人文景象为一种农牧业交错地带。

头骨饮器

《史记·刺客列传》:“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沈长云《赵国史稿》:“据说为了镇压妖邪,襄子将知伯的头颅断下来作为饮器。”按,此说不确,以头骨为饮器,可视为赵氏被染胡风的例证之一。

希罗多德《历史》记载,斯基泰人有习俗,将敌人的头盖骨沿眉毛平处锯开,蒙上皮套,镶以金片,以作饮器。江上波夫认为,头骨饮器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习俗起源于藏系民族,传播于内陆亚洲各草原部族。

1285年,番僧杨琏真珈盗挖南宋诸帝之陵,并将宋理宗的头颅制成饮器。这一事件曾使汉人切齿怨恨,但杨琏真珈之所以做出这一看似残暴至极的举动,原因也在于他出自吐蕃,被染这一习俗。

西汉匈奴老上单于击破月氏,即以月氏王的头骨制为饮器(《史记·大宛列传》);西汉元帝时汉使者与匈奴结盟,还曾以这一头骨饮器来“共饮血盟”(《汉书·匈奴传》)。赵襄子等破知伯三家分晋在前453年,当时匈奴尚未知名,其袭破月氏在二百年后,但华夏族并无头骨饮器之习俗,赵襄子之举可认为是受草原文化影响所致——他本人也有一半的狄人血统。


东夷之后

赵之先祖与秦同出东夷,始祖大业据说是其母女修吞食玄鸟之卵后生。这一传说与商、朝鲜、满族等东夷系统的如出一辄,是鸟崇拜的一种遗留。

赵氏祖先大廉,号“鸟俗氏”;大廉之玄孙中衍,则是赵先世的关键人物之一。韩厥曾云:“夫至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赵世家》,又《秦本纪》:云中衍“鸟身人言”)又赵襄子曾得家族之神霍泰山三神之令,卜示其后世“且有伉王,赤黑,龙面而鸟噣……界乘左衽,至于河宗。”此处所预言的即后世的赵武灵王。

《禹贡》云赵国所在的冀州“鸟夷皮服”。郑玄注:“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又有人认为此处当释为“岛夷皮服”,但冀州所临近的渤海岛屿极少。童书业《鸟夷考》认为这与当地尚存的东夷系鸟图腾崇拜有关,而“皮服”我想正合乎当地偏重畜牧业,以兽皮为衣的状况。

又,《吕氏春秋·爱士》:赵简子有两白骡,而所招贤士阳城胥渠病,须以骡肝来治。赵简子即杀白骡疗之。按,白色在古代通常被视为不吉,但在北方、西方戎狄各族中却有尚白之俗,以白色动物为祥瑞,如史载穆天子西征,“得四白马四白鹿而归”,即以白色马鹿为征服的象征。赵简子珍视白骡,或也与这种心理有关。

通婚

晋地本是戎人活动的区域,周成王封唐叔着眼于“疆于戎索”,即一种武装殖民活动。《左传·襄四年》魏绛向晋悼公献策“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以货物换取土地,此种行为类似于后世白人夺取印第安人土地的手法。

晋国历史上与戎狄通婚之多,为春秋列国所罕见。如晋献公始娶贾姬,无子;又纳父亲之妾齐姜(妻后母也是戎狄之俗,匈奴颇多);继而再娶戎狄二女,生重耳、夷吾;征骊戎,又得骊姬。

以晋献公的婚姻看,与外族通婚已习以为常;而重耳(晋文公)本已有戎狄血统,长成后也娶狄人女子季隗,而叔隗嫁大臣赵衰,生赵盾。

赵氏承袭这一传统,极少严华夷之防。如赵襄子母是“翟婢”,其姊嫁为代王夫人;襄子本人娶空同氏(当为西戎支系)。

赵氏早期诸君,对与外族通婚毫不在意,自武灵王以下,情形略少,但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不如说是戎狄已尽被征服,难以以平等的身份与赵氏嫁娶。赵氏相对来说仍是不太在意母系血统的,如末代赵王迁,史载“其母倡也”,出身卑微,悼襄王却废太子嘉而立迁。

赵氏不严礼教宗法,是因自晋初以来与戎狄杂处的现实所决定的,草原文明在家族及血统上的重视本就远不及农业文明。千年以下,唐室对血统、礼法观念,也屡为学界褒贬。

兄终弟及制

赵氏在继承制上,属立贤与嫡长子继承制并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实一直得不到真正确立,且屡次出现废长立幼,或立庶子。

如赵衰立赵盾(狄妻所生庶子);赵武生二子,次子赵成接替赵氏宗主;赵简子废嫡立庶次子赵毋恤(即赵襄子,其母为翟婢,他是庶子),赵襄子本人后来也不立自己的儿子,而立长兄之子,从而事实上成为兄终弟及制。赵武灵王、悼襄王都立庶次子为太子。正由于赵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战国时,赵国幼主即位,经常发生诸公子争立事件。

西周时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其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这一点到春秋中叶基本已被诸侯国接受,但在赵国,几乎从未被贯彻执行过。

此外,在其他国家,自春秋中叶以降,如不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往往引起内乱。《左传》开篇就讲到武姜欲废嫡长子郑桓公,立幼子共叔段,结果引起郑国内乱。又如前608年,鲁国发生杀嫡立庶事件,鲁宣公即位,“市人皆哭”,“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西周初,吴太伯知道父亲欲立弟弟,为不使父亲为难,南避于吴。晋献公废太子申,欲立幼子奚齐,而国家大乱,诸子争立。

但在赵国,屡次废长立幼或废嫡立庶,却很少引起内乱(沙丘之变是一次),其原因不可不说是社会风气使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在草原文明中,立贤和兄终弟及是两个强大的原则,无论匈奴还是后世蒙古、满清均是如此。赵氏继承制上,或也与此相关?

地名、人名

晋地本大多从戎狄手中取得,地名、人名仍有戎狄痕迹。如赵盾之母隗氏,按王国维之说,隗姓出自鬼方,而我甚疑“魏”之名也出自鬼方,虽然周初即有此一封国。

赵襄子名赵毋恤,与著名的相马者伯乐(邮无恤)同名。按,“无”作为字头,屡见于古籍,如无终、无棣、无极(汉为毋极县)、无盐(以上为齐、赵、燕一带地名);无启、无肠(以上见《山海经·海外北经》);乌伤、乌程、无锡、芜湖(以上为南方吴越一带地名);此外有无夷(即冯夷,河神)、无支祁(淮河神)、乌余(齐大夫)、无怀氏、徐无鬼(王国维考证,怀氏为鬼方后人,而“无鬼”即“无畏”,也与鬼方相关)。以上以“无”为字头的地名、人名,多见于东夷地带,或入于鬼方。魏公子也有名无忌者。

赵地有皋狼、狼孟、光狼城,均以狼命名,或也与草原文化相关?赵先祖有名宅皋狼者,一说皋狼是以他为命名,仍与东夷习惯有关。又如赵成侯名种,种亦是代北之地名。
老赵怎么一点都不象祖先

倒是爱新觉罗(假如真是赵......)比较象
赵和秦是一个祖先,都是赢姓分出来的。不过赵迁到赵地之后改了姓氏。
一:汉夷之间有无融合的历史?
答案是:没有

汉族的祖先是華夏族,而華夏族的始祖是黄帝和炎帝。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華夏族。早期華夏族分为许多部族,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夏族地处中原;商族地处东方,临近东夷;周族和秦族地处西方,临近戎狄。夏、商、周三代華夷之辨都相当严格,華夷不杂居,而且矛盾尖锐,除了极少数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与戎狄通婚外,華夏族人是不会与外族人通婚的。所以在夏、商、周三代華夏族血统一直保持纯正。

秦族因为对戎狄作战有功而被封为诸侯,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成为第一强国,扫灭六合而一统華夏,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由于当时大规模对外战争,民族矛盾尖锐,秦朝華夏族人是不会与外族人通婚的。因此秦朝華夏族人保持着纯正的血统。

汉朝辟土开疆,而華夏族也因为汉朝的赫赫威名而改名汉族。汉朝和唐代对外的和亲政策是将汉族女子嫁给外族统治者,而不是迎娶外族女子,所以不会乱華夏血统。绝大多数汉族人都是族内通婚,因此在汉朝和唐代,汉族人都保持着纯正的華夏族血统。

西晋末年,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五胡乱華”的局面。但动乱的是局势,并非婚姻情况。少数民族统治者残酷压迫汉族人民,民族矛盾极其尖锐,不同民族是不可能通婚的。虽然北魏孝文帝主张与汉族的士族(汉族之地位高贵者)通婚,但士族在汉族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且多迁于南方,与北朝对立,当然不会与北魏通婚,而北方之汉族人在鲜卑族残暴统治之下,也绝对不愿与敌对民族通婚。所以与鲜卑人通婚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南北朝、宋代、蒙元、明代和满清,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都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元清时期更是明文禁止与汉通婚。因此在这些朝代,汉族人都保持着纯正的華夏族血统。

而那些不幸遭到牲畜强奸的汉女,也都是因为丧失了亲友保护才遭遇不幸的,在那种局势下,她们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更别提腹中胎儿了。

華夏族(汉族的前身)在迁往某地之前,一定要先将当地土著迁离,所以当地以后只有華夏族人,而无原住民,这样就避免了民族纠纷。以后的汉族南迁也是如此,南方大批的当地土著人被迁移到更远的边疆,而留下来的土地则为汉族所有。汉族入居南方各地后,当地已没有了土著人。因此,所谓的“汉族与土著人融合”是子虚乌有之事。

因此,今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吹捧的“民族融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汉族从来没有跟其他民族(说白了就是土著原始民族)有过所谓的“融合”,也不可能和其他的民族“融合”,原因很简单:谁愿意和土著通婚?


二:有什么民族有资格说汉血统?
答案是:没有

我们汉人的血统是世界上最纯正的,但是其他的族群则恰恰相反,比如北方的那几个族群,已经是完完全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比如铁木真,自己的老婆被别人搞大了肚子之后送回来,他望着老婆的肚子不仅不生气,还乐了个半死。诸如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这些鞑子王尚且不知道自己是被谁搞出来的,更何况其他的鞑子胡孙呢?而满清则向来有乱伦的习俗。比如蝗太极跟孝庄和其姑妈“融合”,康熙跟其亲外甥女“融合”,奴尔哈赤要他的老婆和自己的儿子“融合”,最厉害的是宣统,居然干脆和男人“融合”....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北方那几个族群完全是杂交出来的产物,再看西方,同样如此:现在的50%以上英格兰人有野蛮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血统,他们却在近代宣传他们血统的“高贵”,法国和英国的百年战争,当时发动对法国战争的英国国王来自于法国的诺曼底大公,丹麦和挪威分裂的时候的挪威国王来自于丹麦,美国呢?美国的纯美利坚民族血统的人在哪里?是英格兰民族的后裔才算,还是爱尔兰?犹太?华裔?

而倭奴岛,则更是直接要它们的雌性倭人在南宋的时候到我们这里来配种,以至于它们现在自己身上都拥有了30%~40%的汉人血统!

从上面可以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汉族历史上的文化都是几千年来的精髓,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只有这样的灿烂,我们融合才其他的民族文化,让他们得到了升华。我们汉民族血统是最纯正的,相比而言,我们更有发言权去攻击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还没有资格来挑剔我们汉民族的血统!

现在有各种无耻之徒,自己就是杂交出来的劣质品种,居然好意思厚着脸皮去污蔑我们汉民族的血统,真可谓人不要皮,天下无敌。

所以我们不要中某些杂交出来的劣等货的奸计,它们之所以造这么多的谣言无非有三:
1.打击大汉民族的自尊心,瓦解五千年来的汉人凝聚力(只可惜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2.由于它们自己是乱伦杂交出来的,所以在我们面前有自卑感,怕我们耻笑它们的杂交血统,故而想贼喊捉贼,先发制人。(不过由于杂交出来的劣等货的智商永远比我们纯正的汉血要低那么几等,所以这种小花招的结局同样是失败)
3.某些御用文人为当前和谐社会服务。


三:教你打狗棒法

那么,当我们遇到这些不要脸的跳梁小丑叫嚣时该怎么办?
1.不要犹豫,可以立即把我的这篇帖子前几段复制粘贴给那些杂交产物看。高傲地告诉它们:我的汉族血统永远是最纯正的!你们这些跳梁小丑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2.马上反击,明确指出它们自己就是杂交出来的劣等货,不要超越等级,来污蔑我们汉血统。然后把它们鞑清蝗朝的乱交史公诸于众,让它们羞愧难当,再也不敢提血统二字。(当然了,这些杂交品本身就是那种毫无廉耻感的劣等货,会不会感到惭愧是个问题,但将它们的乱交史公诸于众后,至少可以让它们永远闭嘴,所以,一定要反击,这很重要!)
黄汉你丫有种就去收复那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去~~~~~~~
人果粉,花粉虽然脑残,毕竟还敢骂骂现ZF呢~~~
我看你们这些黄汉连这点胆子都没有~~~~~~~
战国中山国也形容为中山狼,真狼
东夷人自称“狼”或者“囊”,在安徽南部方言以及闽南方言中依然这么称“人”为“囊”,朝鲜人自称“傻狼”,和东夷或许有关系,但是几千年前的事情谁说得清楚?

东部沿海在黑龙江流域有一些民族喜欢在家人死后几年收拾其骨殖装在坛子里集中放到一个小房子里,而这一习惯在东南沿海惊人地存在着,广东福建很多地方的原住民都是这么样的。

华夏之华通花,意思是什么呢?后人中说华贵、华丽、高贵什么的,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混血的世界,多个民族混杂一统的地方,因为花可以指漂亮,也可以指地方物产丰富,还可以指混杂。

要使一个人的外貌被各族人称为漂亮,那么最好就是混血。我们见到河南人经常会惊讶地发现长得和庙里的雕塑一样或者和古代人物画像一样又或者发现和近代人物画像一样,为什么?

中原之地,多民族的逐鹿场,这逐鹿二字在远古可不是政治意味的词汇,而是实际的写照。远古时代有大群的鹿、牛、马等野生动物南北季节性迁徙,而中原就是这些动物迁徙的最重要地域,这里不像山区交通不便,原始人类因逐鹿而在这一块地方上发生了合作、斗争,最后融合,因为这里物产丰富,众多民族向往因此被称为花花世界。一直到汉代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被彻底融合而存在在中原,而周边少数民族也一直追随心中向往的花花世界,用各种手段要进入中原。
1# starwing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啊!:D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民族大融合,到现在北方还有没有真正纯血统的汉族人了?


请教LS:什么叫“真正纯血统的汉族人” ?

请教LS:什么叫“真正纯血统的汉族人” ?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09-7-13 19:29
就是,我也想问他什么叫“真正纯正的汉族人”
地球上没有纯种人。
楼主这篇东西很多内容非常之牵强,极尽附会之能事。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7-14 12:28


地球上现存的人类都属同一种——人科人属智人种。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7-14 12:29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