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史集粹(绝非灌水)---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3:53
世界军史集粹---“俾斯麦”号的末日


“俾斯麦”号的末日

        元首授命,吕特宴斯脚踏“铁血”战舰披舰上阵,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围歼揭开序幕。
尽管英军胆颤心惊,飞机却像发疯了似的冒着密集的高炮火力,直扑“俾斯麦”号,“轰
隆”声响彻海面。

    把丘吉尔脖子的绳索再勒紧一扣

    1941年5月18日晚,德国波罗的海沿岸港口格丁尼亚(令波兰境内)。借助航标灯暗
淡的灯光,人们看到,两艘庞大的黑色舰影正悄悄驶向远海。走在前面的是刚完工服役的巨
型战列舰“俾斯麦”号,后面伴随的是“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吕特宴斯海军上将站立在“俾斯麦”号的指挥台前,注视着前方,嘴角不时流露出一丝
别人不易觉察的微笑。他海上征战几十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德兰大海战,可说
是经验丰富、沉着稳重。但今晚这次出航,仍使他激动不已。
    刚才的一幕似乎还在眼前。
    出航前,元首专门赶到格丁尼亚,接见了吕特宴斯和全舰1600名官兵,并参观了“俾
斯麦”号。为此,吕特宴斯感到十分荣幸。他目光追随着元首那上下不停挥动的手势,很清
清楚自己肩上所负的重任。自去年6月法国败降以来,英国处境危急,它赖以生存的大西洋
海上运输线极为脆弱。被德国击沉的英国商船无数,每月以50万吨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
这样的岛国一旦失去外部的供给,等待它的唯有毁灭!
    “你的任务,”元首说,“就是进入大西洋,把丘吉尔脖子上的绳索再勒紧一扣、扼死
他!明白?”元首边说,边用两手做了一个勒脖子的动作。
    吕特宴斯点点头,此行他感到信心十足。信心,就来自他脚下这艘以普鲁士著名“铁
血”首相的名字命名的战列舰“俾斯麦”号。
    “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的骄傲。希特勒无视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协定》和1935年
的《英德海军协定》,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建造了它,“俾斯麦”号满载排水量5万3千
吨,航速达30节,装有381毫米主炮8门,中小口径高平两用炮40余门,并搭有4架水上
飞机,而舷装甲最厚处有320毫米,被誉为“不沉的海上堡垒”。此次出海作战,堪称是它
的处女航。
    “为大日耳曼帝国建功立业的辉煌道路,将和这次航行紧系在一起。”吕特宴斯踌躇满
志地想。
    离格丁尼亚港越来越远了,“俾斯麦”号渐渐被淹没在黑暗里,吕特宴斯兴奋的心情也
随之变得沉重起来。他知道,英国向来是一个以海军立国的海洋帝国,不能轻视它的海军实
力。元首慷慨激昂的训示里,似乎隐藏着某种担忧,尽管他没有明说,但吕特宴斯还是能觉
察到。况且,北海已被英国人封锁,要进入大西洋,出波罗的海海峡后必须沿挪威海岸北
去,经过北极圈内的挪威海,然后再转头南下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俾斯麦”
号预定的航线,也正是这样一个环绕北大西洋的大弧形。眼下最重要的是,到达目的地之
前,不能让英国人觉察。为此,海军部严格封锁了消息,除雷德尔海军元帅和有关的几个人
外,其他人对这次出航一无所知。如果让英国情报部门得到消息……想到这里,吕特宴斯不
觉打了个寒颤。他正了正帽沿,转身对旁边的副官说:
    “告诉后舰,严格灯火管制!”

    英国海上生命线面临切断危险

    英伦三岛的远距离达电波,一遍又一遍地扫瞄着波罗的海峡的出口,那是波罗的海通往
大西洋的必经水道。雷达手一眼不眨地盯着荧光屏上每一个反射信号,心中反复默念着:
“俾斯麦”号在哪里!
    英国情报局可谓神通广大、无孔不入。早在“俾斯麦”号出航前,遍布德占区的谍报人
员就把情报发到了伦敦。
    消息震动了英国海军部。
    对付大西洋上那些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已经使他们焦头烂额。英国的造船速度,尚不
足以弥补每月的海上损失,如果“俾斯麦”号再出现在大西洋,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无疑将面
临被切断的危险。
    至于“俾斯麦”号的作战性能,海军部的官员们了解得一清二楚,结论是:英国海军目
前尚无一艘战舰能与之相匹敌。自从它去年下水,他们就惶惶不安地担心着。如今,它果然
来了。丘吉尔给海军部的命令是:在“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作战海域之前,必须不惜一切
代价击沉它!很快,一个截击、围歼“俾斯麦”号的计划形成了,全部英国大西洋的舰只和
飞机,都奉命作好战斗准备。随着5月18日“俾斯麦”号的出航,情报不断涌向海军部。
    5月21日清晨,伦敦得到报告:在丹麦和瑞典的卡特加特海峡,首次发现目标。
    第二天,海军的侦察机发现:两艘德舰出波罗的海海峡向北,正在挪威沿海的卑尔根附
近。
    根据德舰航向,英国人识破了“俾斯麦”号出丹麦海峡南下大西洋的企图。海军部命令
本土舰队司令托维海军上将,率快速舰只组成的突击编队,立即从英国北部的斯卡帕湾基地
出发,取捷径直插丹麦海峡南端,截击“俾斯麦”号。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围歼战揭开了序
幕。

    吕特宴斯战瘾大发只想饱餐一顿

    出航已经是第5天了。夜晚,天黑云暗。一场暴风雪袭击着横跨北极圈的丹麦海峡,海
面上波涛滚滚。吕特宴斯命令两艘德舰顶风冒雪,破浪高速前进。他要借恶劣气候的掩护,
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海峡。
    24日凌晨,“俾斯麦”号把暴风雪抛在后面,冲进了丹麦海峡。海上风平浪静,微波
不兴。虽然太阳尚未出海,但能见度良好,辽阔的大西洋就在面前。吕特宴斯兴奋得眼睛发
红,像一只听见了羊叫的饿狼,恨不得立即冲上去饱餐一顿。
    “发现英国战列舰!”副官发出尖利的惊叫声。
    “哪里?”吕特宴斯抓起高倍望远镜。他看准了,左前方20海里,有七八条英舰正高
速迎面扑来,为首的正是所熟悉的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
    原来,昨天晚上还在丹麦海峡时,一艘在该海域搜索的英国巡洋舰就悄悄盯上了“俾斯
麦”号。
    “果然不出所料!”托维得悉后,立即命令“胡德”号为首的分舰队全速迎敌。此刻,
两支舰队在丹麦海峡的出口处相遇了。英舰计划分割敌舰,“胡德”号和另一艘战列舰对付
“俾斯麦”号,其余船只攻击后来的“欧根亲王”号。
    过早与英舰相遇,完全出乎吕特宴斯意料之外。但他马上镇定下来,向一侧的副官道:
“告诉后舰,迅速摆脱英国人的纠缠,向我靠拢!”
    集中火力歼敌是军事上一条永恒的原则,德国人引以骄傲的军事理论的老祖宗克劳塞维
茨就是这样教导的。吕特宴斯要集中攻击英国的旗舰“胡德”号,破坏对方的企图。
    这时,英国人犯下了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他们误把“欧根亲王”号当作“俾斯麦”
号。等觉悟过来再调整队形时,仓促间已乱了阵脚。
    双方的大口径火炮几乎同时开火。刹那间,“胡德”号周围水柱冲天,舰桥后部中弹起
火,速个甲板上烟雾迷漫。当它左转20度准备发挥全部炮火威力时,“俾斯麦”号的又一
发炮弹击中了它的弹药舱。“轰隆”一声巨响,排水量4万2千吨,有着25年舰龄的巨舰
裂成两段,很快被海水吞没了。1400名舰员,只有3人死里逃生。

    追踪“俾斯麦”号却又怕撞上这个死神

    报捷的电报飞越大西洋,落到雷德尔海军元帅的办公桌上。雷德尔立即抓起电话,报告
了正在贝格霍夫山庄的元首。
    希特勒在“俾斯麦”号出航后,一直怀着不可名状的心情等候着消息。近一年来,英国
坚持不屈服,这使他一筹莫展,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海狮”计划只得无限期推迟。为了给丘
吉尔再施加点压力,在雷德尔的一再建议下,他才勉强同意派“俾斯麦”号出海。此一去谁
知吉凶如何呢?
    得知初战告捷,希特勒猛然一阵欢喜,几天来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他首先向雷
德尔表示祝贺,接着又说:
    “马上给吕特宴斯将军复电,嘉奖他和全舰官兵对我们伟大事业的忠诚。但是……”
    但是什么呢?他没有继续说下去,随即放下了听筒。
    希特勒意识到,“俾斯麦”号行踪暴露,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派大型水面战舰进入大
西洋的目的是袭击英国的商船队,而不是与英国海军正面对阵,特别是英国舰队中还有令人
生畏的航空母舰。
    希特勒的担忧不无道理。托维的主力舰队正向德舰逼近,其中就有航空母舰“胜利”
号,该舰原准备开往地中海,被托维紧急调来参加攻击,散布在大西洋其他海域的舰只也得
到召唤,正向该处聚集。
    吕特宴斯的处境也不乐观。“俾斯麦”号在清晨的海战中也中了三发炮弹,虽对舰体损
伤不大,但燃油流失不少。由于续航力降低,已不能执行大西洋计划,吕特宴斯临时决定转
航法国西海岸的布勒斯特港,而“欧根亲王”号则继续驶向原定的目标区亚速尔群岛。这使
吕特宴斯感到更为孤单。海上的风越刮越大,埋在恶浪中的航线预示着前程险恶。
    午夜时分,英国“胜利”号航空母舰迎了上来,19架鱼雷轰炸机开始发起轮番攻击。
夜幕深沉,气候恶劣,英机明知这种条件下要冒自我毁灭的危险,但只要能截住敌舰,为下
步的围歼创造战机,他们是不惜代价的。
    德舰集中了全部的对空火力,但苦于夜黑,难以捕捉目标;英国飞行员眼中的德舰,也
是隐隐约的一团。这场黑暗中的混战持续了半个小时,英国飞机才逐渐返航。
    “俾斯麦”号被一枚鱼雷击中,虽然超厚的舷装甲板使它损伤甚微,但吕特宴斯尤感紧
张。必须摆脱英舰的追踪,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凭藉着夜幕的掩护,“俾斯麦”号开足马力,
从英舰监视雷达的荧光屏上消失了。
    消息又一次震动了英国海军部,甚至比听到“胡德”号被击沉时引起的震动还要大,难
道已进入了大西洋?
    搜索机和巡逻舰倾巢出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西洋方向,一块海域一块海域搜寻。航行
于大西洋上的护航船队更是提心吊胆,唯恐撞上“俾斯麦”号这个死神。

    鱼雷激起的水柱淹没了德舰

    甩掉英舰之后,吕特宴斯大大松了口气。已经是26日上午了,距布勒斯特不到700海
里,按目前的速度,明天下午即可抵达。他顺手从口袋里摸出一支烟。悠然自得地点着了
火,把指挥航行的任务交给了值班军官。
    应该休息了。从前天凌晨的遭遇战到现在,他仅仅打了几个盹。虽然第一次出击遇到些
挫折,但只要到布勒斯特,补足燃油,休整一下,他仍可一酬壮志。
    隆隆的轰鸣声从远而近,一架飞机从云中钻出,飞临“俾斯麦”号上空。未等舰上的炮
手反应过来,又消失在云际里。
    刚走下指挥台的吕特宴斯睡意全无。他看得很清楚,那是一架英国“卡塔利纳”式水上
巡逻机。就是说,他又被英国人盯上了。一时间,舰上警铃不断,吕特宴斯命令以最高速
度,向东疾驶。
    重新发现“俾斯麦”号的消息传来,英国海军部又喜又急。这时托维的舰队正四散于大
西洋搜索,而且许多船只燃油将尽,对德舰鞭长莫及。但驻直布罗陀的“H”舰队正奔袭过
来,距敌较近,其中还有大型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
    天黑时候,“H”舰队迫近作战海峡。从“皇家方舟”号上起飞的鱼雷机对“俾斯麦”
号发起第一波攻击。德舰猛烈还击。飞机仓促投放的鱼雷都是落了空。望着远去的英机,吕
特宴斯感到侥幸。
    时隔不久,第二波攻击开始。这次,英国飞机像发了疯似的,冒着密集的高炮火力,直
扑“俾斯麦”号。吕特宴斯感到不妙,“轰隆”一声,舰舷命中一枚鱼雷,紧接着,舰尾又
是一抖。对舰舷的一枚吕特宴斯顾虑不多,前天,他的战舰装甲已经过一次考验。但舰尾受
击后,他明显感到军舰行驶不正常,赶忙要通了轮机舱:
    “喂!喂!快报告怎么回事?”
    “操纵舵失灵,我们正检查原因。”
    飞机飞远以后,吕特宴斯快步来到轮机舱。满脸油污的机械师告诉说,第一枚鱼雷击中
右舰尾,螺旋桨受创,方向舵卡死,一时难以修复。
    吕特宴斯不能坐以待毙,他一面组织人员抢修,一面向雷德尔发报,要求派舰艇或飞机
接应。
    英国人已经受了前天德舰趁夜幕逃脱的教训,继续赶来的几艘巡洋舰紧咬住“俾斯麦”
号不放,不时炮击或施施鱼雷,只待天亮主力舰队赶到,便彻底收拾它。
    “俾斯麦”号像个醉汉,踉踉跄跄,挣扎东行。
    27日上午,托维的本土舰队也赶了上来,最后的围歼开始了。无数条战舰团团围住
“俾斯麦”号,一道道火舌从四周伸向圆心,大西洋也在万炮轰鸣中瑟瑟发抖。炮弹不断在
甲板上爆炸,失去动力的“俾斯麦”号依赖剩下的几门火炮拼命顽抗,但这一切都无济于
事。
    吕特宴斯已经受伤,被卫生兵扶到舱内。他知道,援兵望,最后的时刻来了。昨天一
夜,他已直接向希特勒发电。
    “我的元首,我和我的士兵怀着对您的忠诚和德国必胜的信心,决心战斗到生命结
束。”
    此时,他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以报答元首的厚爱。对于德国这个民族来说,诺言的约
束力太大了。当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就是凭藉武器部队宣誓效忠的承诺,将其紧紧拴在罪恶的
战车上,直到最后的毁灭!
    吕特宴斯挣扎着站起来,想回到指挥台去,但一阵剧痛,又使他跌倒在舷梯旁。变化得
太快了,18日出航到现在,尚不足9天。
    托维站在他旗舰的指挥台前,注视着这场极为罕见、壮观的海上炮战。他终于报了一箭
之仇!自从“胡德”号沉没后,他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快活过。
    “俾斯麦”号的火炮全被打哑。眼看德舰沉没在即,为防止敌人潜艇和岸基轰炸机报
复,托维命令战列舰先行撤出,留下几艘巡洋舰继续攻击。
    又是三枚鱼雷命中,激起的水柱淹没了德舰。上午10时36分,德国超级战列舰“俾斯
麦”号,载着吕特宴斯和1600名德军官兵,在距布勒特斯450海里处沉入大西洋底。
    消息传到贝格霍夫山庄,希特勒和他的亲信正在研究东线即将向苏联发起的攻势。会场
上死一般的寂静,唯有墙上的挂钟滴嗒声不断。良久,他才抬起眼睛,目光黯然地对身边的
雷德尔说:
    “以后没有我的同意,任何大型水面船只不得进入大西洋……”世界军史集粹---“俾斯麦”号的末日


“俾斯麦”号的末日

        元首授命,吕特宴斯脚踏“铁血”战舰披舰上阵,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围歼揭开序幕。
尽管英军胆颤心惊,飞机却像发疯了似的冒着密集的高炮火力,直扑“俾斯麦”号,“轰
隆”声响彻海面。

    把丘吉尔脖子的绳索再勒紧一扣

    1941年5月18日晚,德国波罗的海沿岸港口格丁尼亚(令波兰境内)。借助航标灯暗
淡的灯光,人们看到,两艘庞大的黑色舰影正悄悄驶向远海。走在前面的是刚完工服役的巨
型战列舰“俾斯麦”号,后面伴随的是“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吕特宴斯海军上将站立在“俾斯麦”号的指挥台前,注视着前方,嘴角不时流露出一丝
别人不易觉察的微笑。他海上征战几十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德兰大海战,可说
是经验丰富、沉着稳重。但今晚这次出航,仍使他激动不已。
    刚才的一幕似乎还在眼前。
    出航前,元首专门赶到格丁尼亚,接见了吕特宴斯和全舰1600名官兵,并参观了“俾
斯麦”号。为此,吕特宴斯感到十分荣幸。他目光追随着元首那上下不停挥动的手势,很清
清楚自己肩上所负的重任。自去年6月法国败降以来,英国处境危急,它赖以生存的大西洋
海上运输线极为脆弱。被德国击沉的英国商船无数,每月以50万吨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
这样的岛国一旦失去外部的供给,等待它的唯有毁灭!
    “你的任务,”元首说,“就是进入大西洋,把丘吉尔脖子上的绳索再勒紧一扣、扼死
他!明白?”元首边说,边用两手做了一个勒脖子的动作。
    吕特宴斯点点头,此行他感到信心十足。信心,就来自他脚下这艘以普鲁士著名“铁
血”首相的名字命名的战列舰“俾斯麦”号。
    “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的骄傲。希特勒无视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协定》和1935年
的《英德海军协定》,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建造了它,“俾斯麦”号满载排水量5万3千
吨,航速达30节,装有381毫米主炮8门,中小口径高平两用炮40余门,并搭有4架水上
飞机,而舷装甲最厚处有320毫米,被誉为“不沉的海上堡垒”。此次出海作战,堪称是它
的处女航。
    “为大日耳曼帝国建功立业的辉煌道路,将和这次航行紧系在一起。”吕特宴斯踌躇满
志地想。
    离格丁尼亚港越来越远了,“俾斯麦”号渐渐被淹没在黑暗里,吕特宴斯兴奋的心情也
随之变得沉重起来。他知道,英国向来是一个以海军立国的海洋帝国,不能轻视它的海军实
力。元首慷慨激昂的训示里,似乎隐藏着某种担忧,尽管他没有明说,但吕特宴斯还是能觉
察到。况且,北海已被英国人封锁,要进入大西洋,出波罗的海海峡后必须沿挪威海岸北
去,经过北极圈内的挪威海,然后再转头南下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俾斯麦”
号预定的航线,也正是这样一个环绕北大西洋的大弧形。眼下最重要的是,到达目的地之
前,不能让英国人觉察。为此,海军部严格封锁了消息,除雷德尔海军元帅和有关的几个人
外,其他人对这次出航一无所知。如果让英国情报部门得到消息……想到这里,吕特宴斯不
觉打了个寒颤。他正了正帽沿,转身对旁边的副官说:
    “告诉后舰,严格灯火管制!”

    英国海上生命线面临切断危险

    英伦三岛的远距离达电波,一遍又一遍地扫瞄着波罗的海峡的出口,那是波罗的海通往
大西洋的必经水道。雷达手一眼不眨地盯着荧光屏上每一个反射信号,心中反复默念着:
“俾斯麦”号在哪里!
    英国情报局可谓神通广大、无孔不入。早在“俾斯麦”号出航前,遍布德占区的谍报人
员就把情报发到了伦敦。
    消息震动了英国海军部。
    对付大西洋上那些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已经使他们焦头烂额。英国的造船速度,尚不
足以弥补每月的海上损失,如果“俾斯麦”号再出现在大西洋,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无疑将面
临被切断的危险。
    至于“俾斯麦”号的作战性能,海军部的官员们了解得一清二楚,结论是:英国海军目
前尚无一艘战舰能与之相匹敌。自从它去年下水,他们就惶惶不安地担心着。如今,它果然
来了。丘吉尔给海军部的命令是:在“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作战海域之前,必须不惜一切
代价击沉它!很快,一个截击、围歼“俾斯麦”号的计划形成了,全部英国大西洋的舰只和
飞机,都奉命作好战斗准备。随着5月18日“俾斯麦”号的出航,情报不断涌向海军部。
    5月21日清晨,伦敦得到报告:在丹麦和瑞典的卡特加特海峡,首次发现目标。
    第二天,海军的侦察机发现:两艘德舰出波罗的海海峡向北,正在挪威沿海的卑尔根附
近。
    根据德舰航向,英国人识破了“俾斯麦”号出丹麦海峡南下大西洋的企图。海军部命令
本土舰队司令托维海军上将,率快速舰只组成的突击编队,立即从英国北部的斯卡帕湾基地
出发,取捷径直插丹麦海峡南端,截击“俾斯麦”号。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围歼战揭开了序
幕。

    吕特宴斯战瘾大发只想饱餐一顿

    出航已经是第5天了。夜晚,天黑云暗。一场暴风雪袭击着横跨北极圈的丹麦海峡,海
面上波涛滚滚。吕特宴斯命令两艘德舰顶风冒雪,破浪高速前进。他要借恶劣气候的掩护,
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海峡。
    24日凌晨,“俾斯麦”号把暴风雪抛在后面,冲进了丹麦海峡。海上风平浪静,微波
不兴。虽然太阳尚未出海,但能见度良好,辽阔的大西洋就在面前。吕特宴斯兴奋得眼睛发
红,像一只听见了羊叫的饿狼,恨不得立即冲上去饱餐一顿。
    “发现英国战列舰!”副官发出尖利的惊叫声。
    “哪里?”吕特宴斯抓起高倍望远镜。他看准了,左前方20海里,有七八条英舰正高
速迎面扑来,为首的正是所熟悉的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
    原来,昨天晚上还在丹麦海峡时,一艘在该海域搜索的英国巡洋舰就悄悄盯上了“俾斯
麦”号。
    “果然不出所料!”托维得悉后,立即命令“胡德”号为首的分舰队全速迎敌。此刻,
两支舰队在丹麦海峡的出口处相遇了。英舰计划分割敌舰,“胡德”号和另一艘战列舰对付
“俾斯麦”号,其余船只攻击后来的“欧根亲王”号。
    过早与英舰相遇,完全出乎吕特宴斯意料之外。但他马上镇定下来,向一侧的副官道:
“告诉后舰,迅速摆脱英国人的纠缠,向我靠拢!”
    集中火力歼敌是军事上一条永恒的原则,德国人引以骄傲的军事理论的老祖宗克劳塞维
茨就是这样教导的。吕特宴斯要集中攻击英国的旗舰“胡德”号,破坏对方的企图。
    这时,英国人犯下了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他们误把“欧根亲王”号当作“俾斯麦”
号。等觉悟过来再调整队形时,仓促间已乱了阵脚。
    双方的大口径火炮几乎同时开火。刹那间,“胡德”号周围水柱冲天,舰桥后部中弹起
火,速个甲板上烟雾迷漫。当它左转20度准备发挥全部炮火威力时,“俾斯麦”号的又一
发炮弹击中了它的弹药舱。“轰隆”一声巨响,排水量4万2千吨,有着25年舰龄的巨舰
裂成两段,很快被海水吞没了。1400名舰员,只有3人死里逃生。

    追踪“俾斯麦”号却又怕撞上这个死神

    报捷的电报飞越大西洋,落到雷德尔海军元帅的办公桌上。雷德尔立即抓起电话,报告
了正在贝格霍夫山庄的元首。
    希特勒在“俾斯麦”号出航后,一直怀着不可名状的心情等候着消息。近一年来,英国
坚持不屈服,这使他一筹莫展,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海狮”计划只得无限期推迟。为了给丘
吉尔再施加点压力,在雷德尔的一再建议下,他才勉强同意派“俾斯麦”号出海。此一去谁
知吉凶如何呢?
    得知初战告捷,希特勒猛然一阵欢喜,几天来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他首先向雷
德尔表示祝贺,接着又说:
    “马上给吕特宴斯将军复电,嘉奖他和全舰官兵对我们伟大事业的忠诚。但是……”
    但是什么呢?他没有继续说下去,随即放下了听筒。
    希特勒意识到,“俾斯麦”号行踪暴露,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派大型水面战舰进入大
西洋的目的是袭击英国的商船队,而不是与英国海军正面对阵,特别是英国舰队中还有令人
生畏的航空母舰。
    希特勒的担忧不无道理。托维的主力舰队正向德舰逼近,其中就有航空母舰“胜利”
号,该舰原准备开往地中海,被托维紧急调来参加攻击,散布在大西洋其他海域的舰只也得
到召唤,正向该处聚集。
    吕特宴斯的处境也不乐观。“俾斯麦”号在清晨的海战中也中了三发炮弹,虽对舰体损
伤不大,但燃油流失不少。由于续航力降低,已不能执行大西洋计划,吕特宴斯临时决定转
航法国西海岸的布勒斯特港,而“欧根亲王”号则继续驶向原定的目标区亚速尔群岛。这使
吕特宴斯感到更为孤单。海上的风越刮越大,埋在恶浪中的航线预示着前程险恶。
    午夜时分,英国“胜利”号航空母舰迎了上来,19架鱼雷轰炸机开始发起轮番攻击。
夜幕深沉,气候恶劣,英机明知这种条件下要冒自我毁灭的危险,但只要能截住敌舰,为下
步的围歼创造战机,他们是不惜代价的。
    德舰集中了全部的对空火力,但苦于夜黑,难以捕捉目标;英国飞行员眼中的德舰,也
是隐隐约的一团。这场黑暗中的混战持续了半个小时,英国飞机才逐渐返航。
    “俾斯麦”号被一枚鱼雷击中,虽然超厚的舷装甲板使它损伤甚微,但吕特宴斯尤感紧
张。必须摆脱英舰的追踪,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凭藉着夜幕的掩护,“俾斯麦”号开足马力,
从英舰监视雷达的荧光屏上消失了。
    消息又一次震动了英国海军部,甚至比听到“胡德”号被击沉时引起的震动还要大,难
道已进入了大西洋?
    搜索机和巡逻舰倾巢出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西洋方向,一块海域一块海域搜寻。航行
于大西洋上的护航船队更是提心吊胆,唯恐撞上“俾斯麦”号这个死神。

    鱼雷激起的水柱淹没了德舰

    甩掉英舰之后,吕特宴斯大大松了口气。已经是26日上午了,距布勒斯特不到700海
里,按目前的速度,明天下午即可抵达。他顺手从口袋里摸出一支烟。悠然自得地点着了
火,把指挥航行的任务交给了值班军官。
    应该休息了。从前天凌晨的遭遇战到现在,他仅仅打了几个盹。虽然第一次出击遇到些
挫折,但只要到布勒斯特,补足燃油,休整一下,他仍可一酬壮志。
    隆隆的轰鸣声从远而近,一架飞机从云中钻出,飞临“俾斯麦”号上空。未等舰上的炮
手反应过来,又消失在云际里。
    刚走下指挥台的吕特宴斯睡意全无。他看得很清楚,那是一架英国“卡塔利纳”式水上
巡逻机。就是说,他又被英国人盯上了。一时间,舰上警铃不断,吕特宴斯命令以最高速
度,向东疾驶。
    重新发现“俾斯麦”号的消息传来,英国海军部又喜又急。这时托维的舰队正四散于大
西洋搜索,而且许多船只燃油将尽,对德舰鞭长莫及。但驻直布罗陀的“H”舰队正奔袭过
来,距敌较近,其中还有大型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
    天黑时候,“H”舰队迫近作战海峡。从“皇家方舟”号上起飞的鱼雷机对“俾斯麦”
号发起第一波攻击。德舰猛烈还击。飞机仓促投放的鱼雷都是落了空。望着远去的英机,吕
特宴斯感到侥幸。
    时隔不久,第二波攻击开始。这次,英国飞机像发了疯似的,冒着密集的高炮火力,直
扑“俾斯麦”号。吕特宴斯感到不妙,“轰隆”一声,舰舷命中一枚鱼雷,紧接着,舰尾又
是一抖。对舰舷的一枚吕特宴斯顾虑不多,前天,他的战舰装甲已经过一次考验。但舰尾受
击后,他明显感到军舰行驶不正常,赶忙要通了轮机舱:
    “喂!喂!快报告怎么回事?”
    “操纵舵失灵,我们正检查原因。”
    飞机飞远以后,吕特宴斯快步来到轮机舱。满脸油污的机械师告诉说,第一枚鱼雷击中
右舰尾,螺旋桨受创,方向舵卡死,一时难以修复。
    吕特宴斯不能坐以待毙,他一面组织人员抢修,一面向雷德尔发报,要求派舰艇或飞机
接应。
    英国人已经受了前天德舰趁夜幕逃脱的教训,继续赶来的几艘巡洋舰紧咬住“俾斯麦”
号不放,不时炮击或施施鱼雷,只待天亮主力舰队赶到,便彻底收拾它。
    “俾斯麦”号像个醉汉,踉踉跄跄,挣扎东行。
    27日上午,托维的本土舰队也赶了上来,最后的围歼开始了。无数条战舰团团围住
“俾斯麦”号,一道道火舌从四周伸向圆心,大西洋也在万炮轰鸣中瑟瑟发抖。炮弹不断在
甲板上爆炸,失去动力的“俾斯麦”号依赖剩下的几门火炮拼命顽抗,但这一切都无济于
事。
    吕特宴斯已经受伤,被卫生兵扶到舱内。他知道,援兵望,最后的时刻来了。昨天一
夜,他已直接向希特勒发电。
    “我的元首,我和我的士兵怀着对您的忠诚和德国必胜的信心,决心战斗到生命结
束。”
    此时,他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以报答元首的厚爱。对于德国这个民族来说,诺言的约
束力太大了。当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就是凭藉武器部队宣誓效忠的承诺,将其紧紧拴在罪恶的
战车上,直到最后的毁灭!
    吕特宴斯挣扎着站起来,想回到指挥台去,但一阵剧痛,又使他跌倒在舷梯旁。变化得
太快了,18日出航到现在,尚不足9天。
    托维站在他旗舰的指挥台前,注视着这场极为罕见、壮观的海上炮战。他终于报了一箭
之仇!自从“胡德”号沉没后,他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快活过。
    “俾斯麦”号的火炮全被打哑。眼看德舰沉没在即,为防止敌人潜艇和岸基轰炸机报
复,托维命令战列舰先行撤出,留下几艘巡洋舰继续攻击。
    又是三枚鱼雷命中,激起的水柱淹没了德舰。上午10时36分,德国超级战列舰“俾斯
麦”号,载着吕特宴斯和1600名德军官兵,在距布勒特斯450海里处沉入大西洋底。
    消息传到贝格霍夫山庄,希特勒和他的亲信正在研究东线即将向苏联发起的攻势。会场
上死一般的寂静,唯有墙上的挂钟滴嗒声不断。良久,他才抬起眼睛,目光黯然地对身边的
雷德尔说:
    “以后没有我的同意,任何大型水面船只不得进入大西洋……”
世界军史集粹---“赤城”号航空母舰


“赤城”号航空母舰

1942年6月5日夜,一场空前规模的航空母舰大战在中途
岛海域刚刚结束,硝烟仍然弥漫在海战战场上空。此时隐约可见数以千计的帝国海军官兵列
队在“卷云”号等驱逐舰的左舷,惊魂甫定,神情沮丧地注视着执行特殊任务的“舞风”
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驱逐舰正以12节航速,由西而东鱼贯而行。23
时50分稍过,4舰行进中各自发射一条鱼雷,击中了正在水面徘徊掐扎的一艘巨型战舰。
这艘很快就消失在大洋中的巨舰,就是帝国海军的王牌航空母舰“赤城”号。
    海战正酣时,“赤城”号连中了两颗225公斤炸弹,炸弹引起连锁爆炸,使它完全丧失
了战斗力。战场指挥官无可奈何地向远在几百海里之外、坐镇“大和”号的山本五十六请示
处置措施,山本一向头脑清晰、指挥果断,但此时却犹豫不定,难下决心。最后不得已才电
令第4驱逐队,击沉“赤城”号。对山本来说,这个决心太难下了。因为除了种种原因外,
在当时帝国海军的10艘航空母中,还只有“赤城”号与他的关系最为密切。

    山本与“赤城”号

    山本在帝国海军中算得上一名具有锐敏战略眼光的干将。他原是海军炮术出身,但并不
眷恋大舰巨炮主义,却率先大声疾呼,以航空母舰取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战列舰。他身体力
行,于1924年9月建了日本海军的第一个航空队--霞浦海军航空队,接着改革航空队的训
练,转变飞行员的守旧思想,为组建正规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奠定了基础。
    1928年,日本海军以小型航母“凤翔”号和新近改建的“赤城”号编成第1航空战
队。这年12月10日,山本便赶赴广岛湾出任“赤城”号舰长,为实现海军战略战术思想的
转变迈出了第一步。1932年10月,山本晋升少将,同时出任第1航空战司令,旗舰就是
“赤城”号。
    1939年8月,山本担任联合舰队司令,爬上了帝国海军最高长官的宝座。此后他开始
研究、制定对美海军作战的战略,果断地放弃防御性的截击作战的战略指导思想,极力主张
以航母兵力实施远程奔袭,出奇兵(航母编队)一举歼灭美太平洋舰队主力,企图以初战之
胜利夺取海战的主动权。袭击珍珠港,正是山本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并由他本人担任最
高指挥官所实施的一次作战。此次作战中唱主角的是由南云海军中将率领的航母机动部队,
即第1航空舰队。该舰队的旗舰,正是“赤城”号。此役的成功,使山本一跃而成为世界海
军名将。山本的步步高升与“赤城”号紧密相关,而珍珠港作战的成功使山本在帝国海军中
的威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赤城”号与华盛顿条约

    日俄对马海战(1905年5月)之后,日本虽已跻身于海军大国之列,然而论实力,其
海上力量仍逊于美、英海军。为同美、英海军,尤其是同美国海军相抗衡,取得太平洋的霸
主地位,日本海军于1920年制定了庞大的“八。八舰队计划”(以8艘战舰和8艘战列巡
洋舰组成),“赤城”号就是该计划中的第6号舰,一艘新式战列巡洋舰。该舰1920年在
横须贺造船厂动工建造,但不久碰上华盛顿裁军条约,即《五国海军协定》。协定规定,主
力舰(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吨位,日本海军对美、英的比例为5:3。据此,日本海军需要
停止建造2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而航空母舰却尚有较大发展余地。
    按规定,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可拥有81000吨,而当时却只有一艘小型航母“凤翔”号
(7500)吨。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将停建的“赤城”号改建成航空母舰。1925年4月实施
改建工程,1927年3月终于建成航母“赤城”号,随即编入现役。
    “赤城”号标准排水量29500吨(颂为26900吨),航速31。7节(公布为28。5
节),成为仅次在美国航母“列克星敦”号的世界第2大航空母舰。现在,不妨看一看这艘
航母是个啥样子吧。

    舰桥、烟囱、飞行甲板

          “赤城”号改建成航母时碰到的一大棘手问题是舰桥、烟囱
如何设置,飞行甲板采取的样式。参照“凤翔”号的经验,“赤城”号的上层建筑须符合两
个条件:烟囱排烟对飞机着舰引起的舰尾区气流不致造成不良影响;对飞机的起降无妨碍。
据此,“赤城”号的飞行甲板采用平型甲板,上下分为3层。最上层是起降两用甲板,全长
190。2米,宽30。5米,舰首尾处的飞行甲板略向外倾斜,以利于舰载机的起降。中层飞
行甲板可供小型飞机起飞,长约15米,原与上部机库相接,后在现代化大改装时撒除。最
下层飞行甲板长55。2米,宽22。9米,前端略有倾斜,以便大型飞机加速起飞。在中层飞
行甲板不能使用时,战斗机也可由此飞行甲板起飞。
    “赤城”号建成后明显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1935年,日本海军决定对其进行现代化
改装。飞行甲板由3层改为1层,并在舰首甲板上新装两组圆柱形支柱,以支持延伸到舰首
前端的飞行甲板。
    “赤城”号的舰桥设置与众不同,初建时设在飞行甲板下面的罗经舰桥甲板上,这种舰
桥相当宽大,横跨舰体的两舷。舰桥的顶部开有工作口,以便与上面的飞行甲板人员保持联
系。“赤城”号建成后,发现舰桥太低,不利于观察、指挥和操舵,便在现代化改装时将舰
桥上移,并改装成岛状舰桥。航母的岛状舰桥通常设在右舷,而“赤城”号却设在左舷
(“飞龙”号也在左舷),与烟囱左右对称配置。
    烟囱如何设置也颇煞费苦心。当时英国海军的航母有的采用水平式烟囱(“百眼巨
人”),有的是直立式,并与舰体一体化(“鹰”号、“竞技神”号);而美国海军的航母
虽然也是直立式烟囱,但与舰桥分离。通过研究对比,“赤城”号采用了伸向舷外的横卧式
弯曲烟囱。

    主要武器装备

    “赤城”号是按照《八。八舰队计划》,作为“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的2号舰建造的。
原计划装备的武器主要双联装400毫米炮5座,140毫米单管炮16座,120毫米高炮4座,
610毫米固定式鱼雷发射管8具。1922年决定改建成航母时,“赤城”号的武备也作了相应
的改变,主要武备有双联装200毫米炮2座,单管炮6座(10门200毫米炮为条约所允许
的最大装备数量,主要用来打击敌巡洋舰等水面目标),以及双联装120毫米高炮6座。
    “赤城”号火炮的设置有其特点:2座双联装200毫米炮装备在中段炮塔甲板的两侧,
并列装在罗经舰桥的前面(编入现役之初尚无200毫米炮,1928年才装备)。200毫米单管
炮每组3座,分别装在靠近舰尾的中甲板两舷,有炮廓防护。还设有空炮座,需要时可增装
火炮。另外还计划将联装炮改为具有70度大仰色的高平两用炮,未能实现。45倍身长的
120毫米联装高炮装在上部机库甲板的两个舷台上,因位置远低于上部飞行甲板,难以对另
一舷的目标进行射击。
    经过1935~1938年的现代化改装,中层飞行甲板前面的2座双联装200毫米炮撒除了,
但保留6座单装200毫米炮。因经费困难,未能装备最新式的127毫米高炮,但保留了双联
装120毫米炮。舰桥上面和两舷新装3座九一式高射装置,提高了高炮的射击精度。高炮的
炮位虽有提高,但射界依然较小。此外,还新装了双联装九六式25毫米机关炮14炮,分4
组,前部2组各3座,后部两组各4座,各组均增设一个九五式机关炮射击装置,从而有效
地提高了武器的射击精度。

    舰首与舰尾

    “赤城”号的舰首同“陆奥”号、“长门”号战列舰的一样,从舰底到水线处保持60
度的倾斜角,水线以上也有同样的倾斜角,外展较小。舰首前端明显向前突出,舰首外舷也
略呈外展状,以提高耐波性。由于它是在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改建的,与一般的航母相比舰
体细长,舰尾末端细尖,从水线处起向后突出。
    “赤城”号在舰底外伸部的中央装有2个平衡舵,舵轴垂直。推进轴4个,推进器是直
径达4。75米的大型螺旋桨。后甲板设有构架式和钢板箱式的大型支柱,用来支持飞行甲板
的后端部分。大改装后,飞行甲板加长,一直延伸到舰尾后端。

    结束语

    中途岛海战时,“加贺”号、“苍龙”号和“赤城”号相继中弹被毁,使机动部队司令
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只好狼狈地转移到“长良”号轻巡洋舰上。开战伊始,南云就以“赤
城”号为旗舰,率领机动部队驰骋于太平洋、印度洋,威风一时。然而,他最终也落了个和
“赤城”号一样的下场,于1944年7月8日在塞班岛上因作战失利自杀身亡。与“赤城”
号关系非同一艘的山本五十六更是好景不长,于1943年4月18日在布干维尔岛上空被美机
击毙。
世界军史集粹---“富兰克林”号蒙难记


“富兰克林”号蒙难记

一、
    1945年春,太平洋战争已近尾声。美军挟菲律宾战役大胜的余威,集中20万兵力、近
千艘舰船、约二千架飞机,准备发动一次新的大规模对日作战──“冲绳战役”。3月18
日凌晨,美海军第58特混舰队所属17艘航空母舰、18艘巡洋舰、56艘驱逐舰驶入冲绳岛
以北、九州以南海域,大批美机离舰升空,前去袭击九州南部的日军机场,任务是进行压制
性轰炸,以消除美军登陆时的空中威胁。
    日机发现了第58特混舰队的行踪。3时30分,日第5航空舰队司令宇垣缠迫不及待地
下令出击,193架日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急速腾空,直扑九州东南大约90海里的洋面。
    双方机群恰好在途中相互错过,各自飞赴攻击目标。就在美机轰炸日本机场的同时,宇
垣缠的日机编队也对美舰进行了猛烈反击。第58特混舰队第4特混大队遭到了日机的凶猛
攻击,“企业”号、“勇猛”号和“约克城”号受了轻微损伤。然而,灾难性的事件却发生
在第二天,不幸降临在第2特混大队旗舰“富兰克林”号上。
    3月19日,“富兰克林”号(CV-13)一马当先,逼所距日本九州南部海岸仅50
海里的海域,准备出动30架飞机,攻击在吴港的日本海军舰只。
    “富兰克林”号是埃塞克斯级航母的第5艘舰,1944年竣工,随后编入现役。该舰标
准排水量27100吨,可载80~100架飞机,舰员约3500人。
    凌晨3点,“富兰克林”号全体舰员进入战位。天色微明时,海上仍有低低的乌云笼
罩,阴郁的天空和黑色的海面那种令人压抑的调子似乎预示着某种不祥。
    5点30分,30架满载特种重型火箭的F4U“海盗”式战斗机从“富兰克林”号起飞,
与此同时,几海里以外的美航母“汉科克”号(CV-14)也开始起飞飞机。
    在美机出击的同时,日本飞机也从各处起飞,扑向第58特混舰队。美航母“黄蜂”号
被日本炸弹击中爆炸起火,造成数百人伤亡。由于云层遮掩,“富兰克林”号对正逼近的威
胁尚未觉察。
    7点03分,“汉科克”号发来电报:“在你舰前方不远,敌机正在迫近……”,舰长
莱斯利。盖尔斯上校当即发出警报,此时,“富兰克林”号第二批飞机正在紧张起飞升空。
    片刻,第7架飞机刚离开“富兰克机”号的甲板,从低低的云层中,突然钻出一架双引
擎“慧星”舰载俯冲轰炸机,向“富兰克林”号猛扑下来。日机俯冲至30米高度投弹,然
后迅速拉起飞走。两颗250公斤炸弹旋转落下,第一颗落在机库甲板上爆炸,将76毫米厚
的装甲甲板撕开一个大洞,使准备起飞的飞机起火燃烧;第二颗炸弹落在舰尾,穿透两层甲
板,在第三层甲板靠近军官住舱处爆炸。巨大的爆炸震动全舰,大火冲起30多米高,烟柱
直冲云层之上,顷刻间,爆炸声接二连三,大火和浓烟笼罩了“富兰克林”号庞大的身影。
    飞机加满了燃油,挂了炸弹,大火引爆了炸弹和火箭,在航空母舰上引起了可怕的连锁
反应。弹片和火箭四处横飞,大火迅速蔓延开来,不断引起新的爆炸和燃烧。两部升降机均
被破坏,几十架飞机被炸成碎片。
    全舰一片混乱。20多分钟后,特混大队司令拉尔夫。戴维林海军少将将告诉盖尔斯上
校,他可以下达弃舰命令了。
    此时,已有数百名水兵丧生。“富兰克林”号开始倾斜,爆炸和大火仍在持续,爆炸波
及到机舱,恶运降临“富兰克林”号,眼看就要全舰覆没。
    盖尔斯舰长仍十分镇定,他一面下令往弹药仓紧急注水,以防再发生大爆炸,一面对戴
维森将军说:只要你提供空中和水面掩护和支援,“富兰克林”号还有救。将军同意了。
    第2特混大队的其他舰只迅速赶来救援,“圣菲”号(CL-60)巡洋舰企图用钢
缆控制住“富兰克林”号的倾斜,以免其倾覆。此时,“富兰克林”号被自身的连锁爆炸和
大火折磨得早已面目全非,舰上到处是飞机残骸,上层建筑被乱窜的弹片打得满是弹洞,大
炮和炮塔内堆放的弹药被烧着爆炸,又引起更大的火焰。远处,坐镇“邦克山”号航空母舰
指挥第58特混舰队的米切尔海军中将听到从“富兰克林”号传来6次巨大的爆炸声,忧心
如焚。
    9点30分,“富兰克林”号的锅炉停止工作,巨大的螺旋浆沉默了。此时,该舰右倾
更加严重,甲板几乎触及海面,“圣菲”号已无力控制其庞大的身躯,为防缆绳反将自身拖
翻,“圣菲”号斩断缆绳,离远一点。“匹兹堡”号(CA-72)巡洋舰在“富兰克林”舰首
接着布缆阻止它继续倾斜。终于,“富兰克林”号停止倾斜,“圣菲”号再次靠近它的左
侧,以前主炮作支点,用粗大的钢缆系住“富兰克林”号,开足马力向后拉,竭力矫正巨大
的航母歪斜的躯体,并防止其再次倾斜。
    盖尔斯舰长坚持自救的决心和全舰官兵的历力抢救,在渐渐发生作用。尽管零星的爆炸
还在发生,火势仍然很猛,浓烟冲上云空达2000米高,但航母总算避免了倾覆的命运。第
2特混大队的5艘驱逐舰“亨特”号、“马歇尔”号、“希科克斯”号、“米勒”号和“廷
吉”号环绕“富兰克林”号周围缓缓行驶,一边搭救落舰员,一边为母舰提供保护。
    中午,又一架日飞机来,但攻击未能奏效。此时距日本主要空军基地不足100海里,敌
机袭击只是时间问题,抢救“富兰克林”号的工作十分急迫。
    时值早春,海面寒意十足,落水士兵被冷冰的海水冻得半死。在航母飞行甲板上幸免于
难的士兵,由于被救援舰只射来的高压灭水柱浇得浑身透湿,这时也冷得直打哆嗦。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富兰克林”号上的许多官兵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崇高的
互助精神。爆炸发生后,水兵唐纳德。加里和大约300人被困在第5层甲板下的一个舱室
里,爆炸切断了他们上来的通路。通讯早已断绝,照明设备也被破坏,浓烟和烈火包围着他
们,在近2个小时里,人们不知他们在何处,他们也无法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他们已走投
无路,似乎只能等待死神的降临了。
    加里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可能的逃生办法。他摸索着站起来,穿过呛人的浓烟,跌
跌撞撞地寻找有新鲜空气的通道,这样的通风道一般在烟囱附近,加里冒着高温,在烈焰热
浪中一点一点向烟囱靠近。此时舰上的大火还未扑灭,他的厚厚的水兵服的袖子也被烧着
了。终于,加里找到了那个通风道,这里紧靠烟囱壁,温度十分高。这是一个为锅炉舱输送
空气的狭窄通风道。加里拼命吸着新鲜的空气,忍着烧灼的疼痛,顺着通道爬过了5层甲
板,从一个炸开的洞口,钻到了上层甲板的一个安全的炮台上。加里无法去找救援人员,因
为爆炸还在持续。他知道困在下面的伙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时间不容他再犹豫。他透了几
大口鹇空气,又返身顺首来路下到浓烟弥漫的第5层甲板,找到那300名水兵。“当我重新
进入舱门,我看到每个人脸上那种焦急和希望的表情,这种表情令我终生难忘。所有的人都
忘记了爆炸声,等待我开口。我告诉他们我找到了一条出路,如果他们能保持镇静,忍耐住
浓烟和灼热,他们一定会逃出去的。”加里事后回忆道。
    一连往返三次,加里带着300名陷于绝境的水兵沿着烤人的通风道,奇迹般地逃了出
来,危险和一种责任感刺激着加里,他一次比一次行动得更快。他最后一个离开那个危险的
地方。
    在飞行甲板上,“富兰克林”号随舰牧师约瑟夫。O。卡拉汉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入到
救援工作中。他小心地穿过火焰和还在冒烟的弹片,安慰着呻吟的伤员,并为那些不幸死去
的官兵举行简短的祈祷,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他神态从容镇定,仿佛周围的爆炸和混乱不
存在似的。做完了牧师应尽的工作,他又加入到消防队员的灭水行列里。他的行为鼓舞和感
染了许多人。
    经过几个小时紧张的抢救,飞行前甲板和机库的大火被扑灭了。水兵们在后机库甲板继
续灭火。飞机残骸中炸弹不时爆炸,迫使第二层和第三层甲板下和尾部机库里的幸存者纷纷
逃离险境。谁也不知道新的爆炸何时发生。许多人找不到爬到上层甲板或通往其他安全地带
的通道,仓促间只得跳进冰冷的海里。
    渐渐的,爆炸停止了,大火也被逐一扑灭,残剩的黑烟一缕缕从千疮百孔的“富兰克
林”号上缓缓飘散。在这次可怕的灾难里,有724人死于非命,伤265人。
    使“富兰克林”号官兵感到欣慰的是,遭到如此重创的“富兰克林”号在其他军舰的支
援下,靠全舰二千多官兵奋力抢救,挣脱了死神的怀抱。
    在“匹兹堡”号巡洋舰的拖下,遍体鳞伤的“富兰克林”号被缓缓拖回到马利西环礁基
地。
    3月25日,“富兰克林”号静静地泊在港内,一片肃穆和悲哀笼罩着劫后余生
的母舰,幸存的水兵肃立在飞行甲板上,聆听卡拉汉神父为死难者的追悼和祈祷。一阵稀疏
的春雨带着寒意飘过军港,飘洒在那些经受战火洗礼的士兵身上。
    经过短时间的抢修,“富兰克林”号的轮机恢复了运行,可以自航,于是,在“圣菲”
号的护送下,启程箭往珍珠港。4月9日,“富兰克林”又启程向东航行,17日穿过巴拿巴
运河,然后向纽约驶去。4月28日,饱受创伤的“富兰克林”号终于回到了布鲁克林海军
基地。
    盖尔斯上校受到嘉奖,6月30日,他被任命为圣迭戈海空军基地司令。
    唐。加里被授予国家荣誉勋章。1984年,美海军佩里级护卫舰第41艘舰“加里”号就
是为纪念他的英雄事迹而命名的。
    卡拉汉神父也被授予最高荣誉勋章,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位牧师获此殊荣。1968
年7月,诺克斯级护卫舰“卡拉汉”号在圣迭戈服役,即是以这位神父命名。
    1964年11月1日,“富兰克林”号退出现役,被封存起来。
    1969年夏,“富兰克林”号被卖给朴次茅斯一家民船公司拆掉。一批在该舰服役的水
兵,满怀依恋的心情目睹了它最后一次启程,他们在落目的余辉中目送这艘灰色的巨舰渐渐
远去,象与一个最亲爱的朋友告别。
世界军史集粹---“迷宫”号小传


“迷宫”号小传

    西班牙航空母舰“迷宫”号,原先是美国二次大战期间建造的轻型航空母舰“卡伯特”
号,1967年,它被租借给西班牙海军,更名为“迷宫”号,1973年卖给了西班牙。1988
年,“迷宫”号又被当作一件礼物赠送给美国。
    1941年12月以前,美国政府预见到太平洋战争将会爆发,而在约克城级航母的第3艘
舰“大黄蜂”号(CV-8)服役(1941年10月)与埃塞克斯级航母的第二批舰服役(1943年
末至1944年初)之间在航母建造上存在着一个空白。为了加速航空母舰的建造,美国政府
决定把当时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建造的一批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立即改建为独立级轻型航空
母舰。独立级航母共建造9艘,“卡伯特”号是其中的第7艘舰。“卡伯特”号是在珍珠港
事件以前作为克利夫兰级的“威尔明顿”号轻巡洋舰(CL-79)始建的。1942年1月7日,
纽约造船公司奉命将“威尔明顿”号等正在建造中的轻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舰号为CV-
28;6月23日,更名为“卡伯特”号;1943年4月4日下水,同年7月15日又改为轻型航
空母舰,舰号为CVL-28;7月24日服役。第一任舰长为M.F.休费尔海军上校。
    “卡伯特”号建造时的标准排水量为10662吨,满载排水量14750吨;舰长为189。74
米(全长),飞行甲板长165。81米;舰宽21。79米,飞行甲板宽22。25米;吃水(平
均)6。4米。动力装置:4部蒸汽轮机,4台锅炉,4轴,10万马力;航速31节,续航力
1。3万海里(15节时);搭载飞机30架。武备:2门127毫米炮,16门40毫米炮,10门
20毫米火炮。编制人数1569人。
    “卡伯特”号在改建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性问题。由于舰体宽度小,其机库和飞行甲
板和面积均受到极大限制。飞行甲板是无装甲的木板结构。舰首处设有2部H2型弹射器,
舰尾设有8根阻拦索。舰载机航空大队原先配备45架飞机;后来减为30架,组成3个航空
中队,其中1个战斗机中队(装备F6F恶妇式战斗机),1个鱼雷轰炸机中队(装备TBM复
仇式鱼雷机)和1个轰炸机中队(装备A-24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太平洋战争后期,
“卡伯特”号及其姐妹舰常被用作飞机运输舰,每艘舰的机库可容纳40架飞机;此外,飞
行甲板上还可停放60~70架飞机,具体载机数量通常要视机种而定。“卡伯特”号建成后所
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足够有经验的舰员来操纵它。舰上,60%以上的舰员是后备役
人员,而且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乘舰出海。
    经过3个月紧张的训练之后,“卡伯特”号于1943年11月8从罗得岛匡塞特角驶出,
前往太平洋;12月2日,驶抵珍珠港。1944年1月15日,“卡伯特”号驶离珍珠港,前往
马朱罗岛,编入了第58航母特混编队,开始参加太平洋上的战斗。
    1944年,“卡伯特”号参加了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
两栖登陆作战役中的每一次主要作战行动。
    “卡伯特”号第一次参战是攻击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堡垒岛屿~特鲁克岛。“卡伯特”号
航母的舰载机轰击了日本舰队。然而,在一次反击中,它所在的特混编队中的一艘航母“勇
猛”号被鱼雷击中致伤,“卡伯特”号遂奉命将“勇猛”号护送回珍珠港。
    “卡伯特”号第二次大的作战行动是1944年6月19日参加历史上最著名的海空战斗
“马里亚纳火鸡大捕杀”,这是菲律宾海战最激烈的一天。这一天,在395架被击落的日机
中,就有52架是被“卡伯特”号的舰载机击落的。它的舰载战斗机中队因此而赢得了“肉
斧中队”的绰号。“肉斧中队”迄今一直保持了人均击落10架敌机的美国海军空战的最高
记录。
    1944年,“卡伯特”号还参加了太平洋上一次最富有戏剧性的作战活动。这年10月,
日本在南太平洋依然拥有一支力量强大的舰队。当时的美国海军第3舰队司令哈尔西海军上
将希望将日军的这支南太平洋舰队引诱出来,以期在一镒决战中将其全歼。为此,他决定进
行“钓鱼”,并使用了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诱饵”:受伤致残的巡洋舰“堪培拉”号
和“休斯顿”号、5艘驱逐舰以及“卡伯特”号航母。这2艘受伤的巡洋舰被拖着,由“卡
伯特”号和5艘驱逐舰进行护航。哈尔西认为,日本人非常渴望一次作战胜利,以激励日本
人的作战情绪和增强日本天皇继续“圣战”的决心,而且美国人的上述“诱饵”也确实相当
诱人;因而,日本人上钩的可能性极大。不过,日本人不知道的是,美国的主力舰队正杀气
腾腾地位于水天线“恭候”日本舰队的到来。
    然而,哈尔西将军没有料到的是“卡伯特”号舰载机航空大队高超的作战技能。日军派
出一个由70架飞机组成的机群对哈尔西海军的“诱饵”编队实施了攻击,“卡伯特”号航
母的“肉斧中队”的架战斗队立即起飞迎战。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内,“肉斧中队”击落
日机27架,而自己无一架损失。就在这次战斗中,“肉斧中队”的3名飞行员成为空中英
雄。
    日本舰队遭到美国“诱饵”的痛击之后,掉头逃窜。尽管哈尔西全歼敌舰的如意算盘被
打乱,他依然欣喜地向“卡伯特”号的全体人员发出了“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的贺电。
    1944年10月24日~25日的莱特湾海战,被认为是海战史上最大的海战。在这次海战
中,“卡伯特”号的舰载机参加了击沉日本超级战级战列舰“武藏”号的攻击行动。1944
年10月24日,“卡伯特”号的复仇者式鱼雷机驾驶员霍华德。
    斯基德莫尔海军上尉,在他的飞机着火、一名机组人员负伤的情况下,驾机冲向已被打
得千疮百孔的“武藏”号战列舰,并最终将它击沉。
    1944年秋,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为了扭转其惨局,便发动了“神风队”自
杀攻击。11月25日,“卡伯特”号在3分钟内就被2架日本自杀飞机撞中。在这次日军的
自杀攻击中,“卡伯特”号死35人,伤67人,整个舰体被打上96个洞,机库和飞行甲板
均遭到严重破坏。尽管这样,“卡伯特”号仍坚守在战斗阵位上。当时,美国著名的战地记
者欧尼。派尔恰好在该舰上随舰采访。他被“卡伯特”号的顽强战斗意志和舰员的英勇牺牲
精神所感动,遂为“卡伯特”号起了一个“铁女人”的绰号。
    二次大战中,“卡伯特”号最后一次主要战斗是参加击沉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的
行动。1945年4月7日,“卡伯特”号的舰载机与第58特混编队的其他舰载机一起在日本
九州西南海域对日本“大和”号超级战列舰连续发动了五次攻击。仅“卡伯斯”号的舰载机
所投掷的鱼雷就有4枚击中“大和”号。“大和”号中弹累累,发生了爆炸,最终沉入海
底。
    “卡伯特”号在太平洋战争中,共击落日机360架,炸沉和炸伤日舰265艘,摧毁了日
军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海岸设施。
    为此,它先后荣获了9枚战役铜星纪念章和一次总统传令单位集体嘉奖。
    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卡伯特”号返回美国。1947年2月11日,“卡伯
斯”号在费城退出现役,编入海军后备役;1948年10月27日,它又重新入役,担负海军
航空兵后备役训练任务;1955年1月21日,它再次退出现役;1959年5月15日,改为辅
助飞机运输舰(AVT-3)。
    1965年至1967年,“卡伯特”号在费城造船厂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并于1967年8月
30日租借给西班牙海军(为期5年),改名为“迷宫”号;1973年12月5日,又卖给了西
班牙,成为西班牙海军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在西班牙海军服役22年的岁月里,“迷宫”
号航母一直担任舰队的旗舰,为西班牙的海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在反潜巡逻方面出
色的服务得到了西班牙国王和北约组织的赞赏。1970年10月,西班牙政府在美国的协助下
开始新建一艘名为“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的航空母舰,用以取代老迈的“迷宫”号。
    “卡伯特”号/“迷宫”号航空母舰在二次大战以后和西班牙海军服役期间,曾进行过
整个和改装,其性能、设备和武备都有一些变化。现在,“迷宫”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3000
吨,满载排水量16416吨。武备:22门40毫米炮(1座四联装,9座双联装);舰载飞
机:自1976年起,“迷宫”号除载有通常编制的20架“海王”反潜直升机外,还载有4~6
架AV-8A“斗牛士”飞机。雷达设备:SPS-6和SPS-40对空搜索雷达,SPS-8测高雷达,以
及2部导航雷达。自70年代末,还装备了三座标搜索雷达。编制人数:1112人。
    1989年,西班牙新建航母“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迷宫”号便
退出了现役。早在1987年,一位美国年轻学者丹佛。马利坎在得知“迷宫”号将退役时,
便萌生了用“迷宫”号航母在美国新奥尔良建立战舰博物馆的念头,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硕
士论文。马利坎多次风尘仆仆地去西班牙进行交涉,与有关机构进行了无数次的电话联系,
并与美国各级政府机关进行多次协商。在马利均等人和“卡伯特”号/“迷宫”号航母基金
会的不懈努力下,新奥尔良人获得“迷宫”号航母的夙愿终于1989年8月5日得以实现。
当时,争要“迷宫”号航母的,除新奥尔良外,还有美国其他8个城市,而新奥尔良则独占
鳌头。
    “迷宫”号海~空博物馆建在新奥尔良附近的河边。
世界军史集粹---“牛兰事件”始末


“牛兰事件”始末

    □  罗威
    三十年代初,南京国民党军事当局关押、审判外籍人士牛兰夫妇的事件,曾成为当时世
界的头条新闻,国际国内舆论和各界人士对于“牛兰事件”的关注反响持续了近两年的时
间。后来,这一热点渐渐变为一个研究课题,尤其是九十年代莫斯科共产国际档案公开后,
西方学者继续发表有关论文,探讨“牛兰事件”的始末。但是,牛兰夫妇的来历和下落始终
是一个谜,“牛兰事件”本身也存在许多疑点和细节。能对此作出解答的当属牛兰夫妇唯一
的儿子吉米。吉米先生不仅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了若干年,而且这位母语是德语、专业是
法文的俄罗斯老人搜集到大量的有关档案和文字资料。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和依据就是吉米
先生提供和叙述的。

    一、牛兰夫妇为何来华

    二、三十年代中苏关系呈现多方并存的状态。既存在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地方势力之
间的关系及经贸、边贸往来,也有政党之间的关系。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主
要通过总部设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1922年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后,便成为共产国际
领导下的一个重要支部,双方的联系和人员往来十分频繁。
    1927年4月,北京奉系军阀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远东银行和中东铁路办事处,逮
捕共产党员李大钊等60多人,劫去大批文件;天津法租界苏联几家商行被搜查;苏联驻上
海领署被万国商团包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一连串突发事件,
使苏共和共产国际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共产国际联络部、远东局等机构则因在中国的工作不
力,负有失察之责而受到严厉的批评。各方检讨之后,决定派遣得力人员来中国了解情况,
探讨建立秘密联络站,用新的方式加强与亚洲各国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牛兰夫妇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受命来华的。
    西方学者认为,牛兰事件之所以扑朔迷离,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弄不清牛兰夫妇的真实姓
名。牛兰有十几个化名,牛兰则是他在中国的化名之一,他的真实姓名:亚可夫·马特耶维
奇·鲁尼克,1894年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工人家庭,10岁时便失去父母,独立谋生求学,
1914年毕业于基辅的一所商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作战勇敢被送入圣彼得堡军事学
校学习。1917年2月,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中,牛兰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成为布
尔什维克的一员,曾担任“芬兰团”政治委员,十月革命时率队攻打冬宫。1918年牛兰被
选入捷尔任斯基领导的“契卡”(非常委员会)。在苏联的几十年历史中,不论是早期的
“契卡”,还是后来的“克格勃”(国家安全委员会),其选择工作人员的标准极高,诸如
政治上可靠、富有献身精神、智力体力过人等。牛兰进入“契卡”后,先后到乌克兰及欧洲
数国执行特殊任务,曾在法国被捕,判处两年有期徒刑。1924年刑满返回苏联,调入共产
国际联络部担任与奥地利、意大利、德国等国共产党联络的秘密信使。1927年共产国际选
定牛兰作为派往中国的最佳人选,并指示他以私人身份经欧洲赴上海,以商业公司作掩护建
立秘密联络站,而且任何情况下都不许与苏联在华的公开机构联系。
    1927年11月,牛兰到达上海,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中,他来往于上海与欧洲之间疏通贸
易和联络渠道;在上海租界区内活动;到中国其它城市旅行。至1929年牛兰开始全面负责
中国联络站工作,他的妻子带着2岁的儿子吉米也来到上海。
    牛兰夫人的原名:达吉亚娜·尼克莱维娅·玛依仙柯。1891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显
赫的贵族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就读于当地的一所贵族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后
来从事教师职业,专业是数理逻辑。她的爱好广泛,对语言的悟性极高,精通法、德、英、
意大利语,还研究过格鲁吉亚语和土耳其语。1917年在史无前例的十月革命中,牛兰夫人
加入布尔什维克。像许多出身不好的革命者一样,她经过一段时间手上磨起老茧、身上沾满
油污的“劳动教育”后,开始被委以重任。先后到土耳其、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工作,1925
年在维也纳与牛兰相识相知相恋。1930年初来到中国上海,协助丈夫工作。
    牛兰夫妇在华期间,利用其在上海租界区内的各种合法身份,从事共产国际执委会以及
远东局、青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和亚洲各国党的联络:信件、电报、邮
包的接收与中转;建立秘密印刷点;租用公寓和举行秘密会议的场所;为赴苏联学习开会述
职的共产党人办理各种必要的手续等。牛兰的述职报告和其它档案资料显示,当时掩护这些
活动的主要是上海租界区内的三家贸易公司。
    其中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大都会贸易公司”。当时这家公司资金雄厚,在生意人圈
内口碑颇佳。共产国际通过秘密渠道将援助亚洲各国党的资金汇入该公司。据记载,1930
年8月到1931年6月,援助中国共产党的资金平均每月达二万五千美元,高出其它支部十
几倍。

    二、牛兰夫妇因何被捕

    牛兰夫妇是经验丰富的特工,来到上海后面对异常复杂的环境。
    各租界区内人流混杂,管理混乱,但警方对共产党人的活动十分警惕。
    共产国际来沪人员和中国共产党在沪人员变化不定,经常出现意外。
    为了安全起见,牛兰夫妇持有比利时、瑞士等国护照,使用数个假姓名,登记了八个信
箱,七个电报号,租用十处住所,两个办公室和一家商店,并频繁更换联络地点,尽可能避
免与中国共产党联络人员直接接触。
    1931年6月15日,牛兰和夫人儿子及他们的娘姨(保姆)赵杨氏先后被上海公共租界
警务处英国巡捕逮捕,罪名是共产党嫌疑。从现有资料看,牛兰夫妇被捕的主要原因是连续
发生了两次意外事件。
    1931年6月1日,共产国际信使约瑟夫在新加坡被捕,英国警察从约瑟夫携带的文件
中发现一上海的电报挂号和邮政信箱,并将其通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警务处密探
寻查监视后发现两处可疑地点,上海四川路235号4室和南京路49号30室,前一处是牛兰
夫妇的住处之一,后一处则是“泛太平洋产业同盟秘书处”驻上海办事机构。
    当时该同盟是一个公开的工会组织。英国巡捕马上将牛兰夫妇逮捕,从现存审讯笔录中
看,牛兰夫妇被捕后并未暴露真实身份,他们拒绝回答警方的讯问,指定德籍律师费舍尔博
士出面交涉。警方力图从嫌疑犯所持的护照入手,查清牛兰夫妇的来历。比利时驻沪领事否
认牛兰夫妇比利时护照的真实性,瑞士领事则对牛兰夫妇的瑞士籍不置可否。而当时上海外
籍人士中持有几国护照和不同姓名的外国人并不罕见,甚至有“我们的面孔就是护照,就是
身份”的说法。警方试图从牛兰一家人所操语言上打开缺口,证实嫌疑犯是苏联人,但当时
年仅4岁的吉米只会说德语。警方未曾料到的是他们秘密逮捕牛兰夫妇的举动引发了一次次
抗议。已被释放的保姆赵杨氏通过律师两次发表公开声明,她在牛兰家中一直受到尊重,表
示愿意将小吉米从狱中接出来抚养,等待牛兰夫妇无罪释放;法国工会联盟从巴黎发来电报
抗议警方逮捕工会秘书牛兰夫妇;国际反帝同盟主席明岑贝尔格发起“保卫无罪的工会秘
书”运动。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官员私下对律师威廉姆斯说:这个案子很棘手,若查无实
据,只好放人。然而,8月10日,牛兰一家人突然被移交给国民党军事当局。
    国民党强烈要求“引渡”牛兰夫妇源于另一突发事件———中国特科负责人之一顾顺章
叛变。在1931年初,共产国际派遣两名军事人员到上海准备去中央苏区做军事顾问,在上
海由牛兰将两人装扮成传教士。中国共产党方面则由顾顺章安排两人潜入瑞金。但此举未能
成功,两人返回上海后牛兰迅速将他们送上外轮离境。4月26日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
供出共产国际在上海有一个“洋人俱乐部”(指联络站),其负责人是德国人,绰号“牛轧
糖”。(Nougat,德法文意指牛轧糖。顾顺章早年曾留德)同年6月上旬,牛兰获悉中国特
科负责人变节的消息,马上通知联络站三名苏联工作人员携带机密文件以最快的速度分别离
开上海,而牛兰则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留在上海静观事态发展。当国民党特务机关得知牛兰
夫妇被捕后其国籍得不到确认,认定牛兰就是顾顺章所说的“中国联络站”负责人,遂要求
“引渡”牛兰一家人,以一举破获中国共产党上层机关,切断其国际联络渠道。
    8月14日,大批全副武装的宪兵押解牛兰一家从上海去南京,牛兰夫妇意识到从此他
们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三、营救牛兰一家人

    从1931年9月开始,营救牛兰夫妇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次世界性的运动。国际红色
救济会率先发动强大的舆论攻势。当时该组织是一个非党性的国际救援组织,在77个国家
和地区拥有1300万会员,以十几种文字定期不定期地出版散发几十种报刊杂志和救援公
告。国际三·八妇女节的倡导人蔡特金曾出任该组织的主席。在国际红色救济会的组织下,
一份份声援牛兰夫妇的呼吁书传到各地,一封封抗议信电发给南京国民党军事当局。但是此
后近十个月内南京政府采取沉默态度,始终未作公开答复。有消息说牛兰夫妇已被证实是苏
联间谍,也有消息说牛兰夫妇已被秘密处决。
    共产国际综合各种情报后认为:牛兰夫妇并未暴露真实身份,仍被关押在南京某监狱
中。苏联军事情报局在中国的情报人员佐尔格建议:利用官吏贪婪腐败的弱点,用美元打通
关节,营救牛兰夫妇。
    1932年春,德国共产党员西伯勒尔和布劳恩(后者即李德)每人携带二万美元现金赴
上海与佐尔格汇合,由佐尔格亲自实施营救方案。但此举的效果未见明文记载。不过可以肯
定的是:1932年5月,国民党军事当局迫于种种压力,以江苏省高等法院刑事庭的名义开
庭审理牛兰案件。庭审在南京、苏州两地进行了多次,先后几十名中外记者经特许到庭旁
听。
    在法庭上,牛兰夫妇及辩护律师一次次揭露和抗议国民党当局的非法行为,诸如,中国
法院审理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外国人违反中国有关法规;法院不允许被告聘请外籍律师、
阻止律师了解案情;嫌疑犯被关押一年超过了中国法律允许的时限;被告被关押的一年中在
六所监狱里转换,遭受非人待遇;开庭审理时公诉人拒绝向法庭出示证明被告有罪的物证和
人证。当牛兰夫妇以绝食相抗争而处于昏迷状态时,南京“第一模范监狱”监狱长邝宽请来
美国医生协助他们强制犯人进食,遭到医生的拒绝。当法官李勉同意宋庆龄和蔡元培两人具
保牛兰夫妇时,司法行政部长罗文干则认为这种处理“违背法治原则”而坚决反对。所有这
一切由法国路透社、德国新闻社、上海英文版《中国论坛》、《申报》等中外传媒作了大量
连续报道。声援营救牛兰夫妇,谴责国民党的法西斯行径的国际性运动也因此达到高潮。
    爱因斯坦、肖伯纳、罗曼罗兰、德莱塞、杜威等数百名国际知名人士或联名或单独发出
公开呼吁营救牛兰夫妇,抗议国民党当局。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由瑞金致电国民政府,要求释放牛兰夫妇,并以释放苏区所有帝国
主义传教士作为条件。
    1932年5月27日,共产国际执委会224号文件决定公开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对牛兰夫妇
的关押审判。此后《真理报》几乎天天刊登牛兰事件经过和审判过程的报道,文章冠以“工
会秘书处于危险之中”、“绝食第九天”、“狱中遗嘱”等标题。
    一位西方记者写道:国民党军事当局审判一对外国夫妇的过程中,一分未得,满盘皆
输。
    国际性营救牛兰夫妇的运动中,众望所归,作用最大的人物是宋庆龄。
    1932年7月宋庆龄发起组织“牛兰营救会”并亲任主席。她亲自到南京找蒋介石、汪
精卫、罗文干交涉,数次亲往监狱探望牛兰夫妇并两次书面具保牛兰夫妇保外就医。当时数
次绝食的牛兰夫妇已不抱生还的希望,唯一担忧的是他们的儿子吉米。这对四海漂泊居无定
所的夫妇中年得子,视儿子为掌上明珠。在异国监狱中,牛兰夫人目睹年幼无知的独子把玩
着同狱女犯(指帅孟奇等,详见中央文献出版社《模范共产党员帅孟奇》)用碎布头作成的
小猫小虎,其心绪可想而知。虽然当时有几家人表示愿意抚养吉米,但是在牛兰夫妇的心目
中宋庆龄是唯一可以信赖的人,也是知道他们真实身份的人,便请求宋庆龄出面将吉米送到
一个他们共同认识的德国人赫尔兹家中。吉米写道:我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的,记得那时我
有两个家,一个在上海,赫尔兹夫妇照顾我供我读书;另一个在南京的监狱里关押着我的生
身父母,每年我都去探望他们,而且总是在我生日时去南京探监,据母亲说,我探监的权力
和日期都是宋庆龄争取到的和有意安排的。
    1936年,赫尔兹夫妇回德国前,到南京监狱征求我父母的意见。那年我已9岁了,记
得当时父母很焦急地说:吉米不能去德国,吉米去找宋庆龄想办法。后来宋庆龄把我接到她
的家里,住了几个月,还让我戴着中国小帽子穿着长袍照相,像片送给狱中的父母。1936
年底,宋庆龄又将我送上去海参崴的“北方号”轮船。

    四、牛兰一家人的下落

    1932年8月19日,国民党当局在内部分歧中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下,以扰乱治安、触犯
“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罪名,判处牛兰夫妇死刑,援引大赦条例,减判无期徒刑。此后
若干年,很少有人知道牛兰一家人的下落。
    1937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炮轰南京时,牛兰夫妇逃出监狱,来到上海躲藏起来,
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没有身份证明,缺少生活来源,而且按特工人员的纪律不能寻求苏联
驻华公开机构的帮助。在宋庆龄的资助和帮助下,他们坚持下来,1939年最终将一封救援
信辗转万里送到了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手中,也因此而顺利地返回苏联。
    牛兰夫妇返回祖国后的命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牛兰在中国期间与托派有来
往,并由此推断牛兰夫妇回苏联后很可能九死一生。
    事实上,牛兰夫妇后半生的生活是平静的,而且一直没有停止工作。1943年至1948年
牛兰担任苏联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部长,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此后他的工作岗位总
是与中文有关,曾在两所大学的汉语教研室搞研究工作,一直到1963年病故。牛兰夫人于
1964年病故前则一直从事她喜爱和擅长的语言研究和翻译工作。
    牛兰夫妇的儿子吉米1936年底回到苏联,在两所国际儿童院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1944年回到莫斯科与父母团聚。这位现已年愈古稀的老人说道:人的命运就是一连串偶然
的组合。我的父母是俄罗斯人,而我却出生在意大利的罗马。我的一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
缘,在上海生活了六年,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八年中结识了许多中国伙伴,同班同学有毛岸
青、赵施格(赵世炎烈士之子)、刘允斌(刘少奇之子)、郭志诚(郭亮烈士之子)等。晚
年我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写回忆录,虽然父母生前认为他们是普通人,工作性质要求他们不
能透露身份和真实姓名,但是现在我有责任让我的后代了解我们家的百年沧桑;二是期望重
返中国,到上海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看一看,到宋庆龄的墓前献上一朵小花,说声谢谢,这也
是我父母的遗愿。
世界军史集粹---“平海”与“宁海”


“平海”与“宁海”

          1931年“9。18”事变前夕,国民党海军部长陈绍宽派军械处长李世甲为监造
官,向日本播磨造船所订造一艘轻巡洋舰“宁海”号,“宁海”号长106。7米,宽1
1。9米,吃水3。96米;排水量2526吨,航速30节。
    配备140毫米双联装炮3座6门,最大射程10000米;76毫米高炮6门,机关
炮10门;535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鱼雷8枚;设深水炸弹投放装置,配深水炸弹9
枚;可载水上侦察机2架,飞机用吊车吊至水面从水上起飞,系由日本时计社研制,代号为
“爱知AB-3”(即“宁海-1号”,巡航时速137公里,升限4300米,航程97
0公里)。我国江南造船厂由马德树任主设计师,仿造出“宁海-2”号1架,配于此舰,
性能相近。“宁海”号于1931年2月21日动工,同年10月10日下水,经过各种性
能试验,符合我方技术要求,于1932年8月26日驶抵上海,9月1日举行升旗典礼,
编入第1舰队。
    鉴于江南造船厂历年承造各种舰艇能够达到要求,海军部决定由该厂仿“宁海”再造1
艘姐妹舰“平海”号。这是中国自制的一艘经巡洋舰,排水量2383吨,舰长109。8
米,宽11。89米,吃水4。04米。配备140毫米主炮6门,76毫米高炮4门,机
枪10挺,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时速25海里,舰载水上侦察机1-2架,性能接
近“宁海”号。该舰于1931年6月28日动工。为了鼓励国产新舰的自制,海军部长陈
绍宽亲自到厂出席该舰的开工典礼。1935年9月下水,1936年6月18日竣工,1
937年4月编入第1舰队,成为旗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发动进攻,抗日战争爆发。前往英国参加英
皇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的中国海军部长陈绍宽立即回国投入抗战。按照8月7日最高国防会议
的决定,本拟采取突然封锁江阴、聚歼敌舰于长江的措施,不米这一军事机密竟被汪精卫的
机要秘书黄浚泄露给日本驻南京总领事,致使“瓮中捉鳖”的计划完全落空。
    为了阻遏日本海军长驱南入长江,中国军事当局决定堵塞江阴航道。陈绍宽于8月1日
奉令构筑江阴封锁阻塞工程,当晚即率“平海”、“宁海”等中国海军主力舰艇连夜驶抵江
阴备战。12日抢干一天,即将事先驻此备用的逾龄陈旧舰艇8艘一一自沉于江底。它们是
炮舰“大同”、“自强”、“德胜”、“威胜”、“武胜”;练习舰“通济”;鱼雷艇
“辰”、“宿”;还有征用商轮20艘;旋又增沉趸船8艘。9月25日,复将陈旧的“海
圻”、“海容”、“海筹”、“海琛”4艘巡洋舰沉作辅助阻塞线。前后共沉大小舰艇、船
舶43艘,达63800吨。又向各地征用民船、盐船185艘,装石子3000方填补空
隙,工程浩大,构成具有国防意义的江阴阻塞线。
    江阴位于长江镇江下游,江流至此宽不到2000米,水深流急,地势险要,扼长江咽
喉,为南京之屏障。南京国民政府战前即对江阴要进行整建,计装要塞炮21门。为了监视
阻塞线和保卫这一国防堡垒,海军遂集中主力舰艇驻泊江阴。
    陈绍宽命令第1舰队司令陈季良率领“平海”、“宁海”、“逸仙”、“应瑞”4艘较
新、较强的轻巡洋舰列阵封锁线内,而以第2舰队司令曾以鼎所率舰艇随后接应。
    日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慑于江阴要塞的强大火炮和江中布设水雷的巨大威
力,始终未敢动用优势的日舰直取江阴。他就利用海军航空兵出动飞机,大举袭击驻守阻塞
封锁线内的中国舰艇。
    淞沪会战之初,日军在沪尚未控制机场,敌人主要使用以台北、朝鲜济州岛和日本大村
为基地的海军第1联合航空队,空袭京、沪、杭地区和南昌等地。其次,利用第1航空战队
(辖“风翔”、“龙骧”号航空母舰)和第2航空战队(辖“加贺”号航空母舰)的战机进
行近程空袭作战。随着敌地面部队的进展,占领区不断扩大,日军在控制机场之后,即于9
月10让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从大连进驻上海。该队下辖第12、第13两个航空队,拥有战
斗机24架,轰炸机30架,攻击机12架。而中国空军开战时的305架作战飞机,虽曾取得
重大成果,但损耗严重且难以进口补充,到江阴海军鏖战之时,集中用于防卫南京尚且不
足,已无力配合江阴海军舰队反击敌人。
    8月13日淞沪战起,16日,敌机7架即飞临江阴“平海”等4艘军舰上空投弹,但遭
我舰对空炮火的猛烈还击,向北遁去。此后,敌机一再前来骚扰,但各舰无恙。8月22
日,“加贺”号起飞12架,袭击“宁海”舰,敌94式舰载轰炸机1架被击落。25日,从
“加贺”号起飞的日机再次扑来,但均遭我江面舰艇与陆地要塞防空武器构成的严密火网的
反击。敌与我周旋达一个月之久,但炸沉我舰的计划始终未能得逞。
    9月22日,敌第12航空队奉第2联合航空队司令三立贞三海军大佐命令,由飞行长由
中率92式攻击机12架,在6架95式战斗机掩护下,从三个方向直扑“平海”,力求炸沉
这艘旗舰。高宪申船长立即命令全舰炮猛烈射向日机。与此同时,兄弟舰艇也一齐开火,迫
使敌机不敢近舰而北飞。但是,在接踵而来的第2批敌机的攻击下,“平海”右舷中弹,旋
即前舱进水。舰长腰部重伤,血染军衣,但仍坚持指挥作战。一等炮兵周兆发右胁突被弹片
穿入,又横贯左臂,血流不止,但他忍痛坚守炮位,奋力反击敌机,直到补充兵接替后才倒
地,经抢救无效光荣陈亡。上士张玉成在舰尾机炮发生故障时,冒险前去抢修,中弹重伤。
中士严肃冠不顾弹片纷飞,奋勇前去补替,中弹身亡。“平海”舰官兵前赴后继,坚持战
斗,迫使敌机退去。中午,敌第3批飞机来袭,从上游方向飞临高空投弹,在我炮火反击
下,均未炸中而散去。但敌并不甘心,当天下午,敌“加贺”号又起飞舰载攻击机7架来
袭。下午5时30分,敌第12航空队92式攻击机6架、95式战斗机3架,一天内第5次来
轰炸这艘旗舰,向左舷投弹4枚。这一天战斗长达6个小时,我舰发射炮弹265发,机枪弹
4000多发,阵亡5人,轻、重伤23人,击落敌机5架。舰身中弹多处,当晚彻夜警戒,抢
修舰械,准备再战。
    23日上午11时左右,敌侦察机两架在我舰附近上空窥伺,约30分钟离去,这预示着
敌机编机的大举出动。下午2时,敌第12航空队首先以92式攻击机9架,在3架95式战
斗机配合下,攻击、压制我要塞炮火;而以主力94式轰炸机12机,会同第13航空队96式
轰炸机14架,敌“加贺”号起飞舰载轰炸、攻击机各8架,在舰载战斗机4架掩护下,集
中轰炸“平海”号。弹落如雨,两枚重弹击中舰体,周围江面水柱冲天,此起彼伏。“平
海”号不得不驶向上游,但敌机紧追而来,分批轮番轰炸。高射机枪指挥刘馥接替伤员自充
射手。正酣战时,不料枪架纵轴因发射过量而折断,他冒险抢修时,突见一架日机急降投
弹,他忍痛抓起灼热的无架枪管向敌猛射。“平海”号在鏖战中各炮炮管、炮闩均因发射逾
量而烫手,但炮手们仍奋战不止。这一天又击落日机4架,其中两架机体碎片竟落于了望台
上。激战中敌弹3枚炸穿机舱、弹药库,江水涌入,官兵们争先恐后跳入水中堵塞漏洞,抢
护炮弹,终因舰身遍体鳞伤,舰体倾斜20多度,吐着浓烟,搁沉于十二圩浅滩。

    在22、23日两天“平海”号遭敌轰炸时,“宁海”号同时也遭敌机轮番袭击。22日上
午10时半,浓云细雨,敌机12架从舰尾左方以小队水平轰炸阵形进攻。6门高射炮昂首齐
吼,火光闪闪,机枪嘎嘎,敌机纷纷向东南退去,舰首中弹1枚。11时许,又来机6架,
“宁海”号仍以密集炮火反击,但舰板及舱面铁板中弹,洞穿10多个孔。下午4时半,9
架再来袭击,但在我舰官兵奋勇还击下,未能得逞。23日,“平海”遭重创驶往十二圩,
“宁海”遂成为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下午2时,敌12架自舰尾来袭,同时左舷正面也出
现14架,左后方更有12架,显然敌人进行俯冲攻击时,两架被我防空炮火击落,但舰首、
了望台、左右舷多处中弹,舰身震战剧烈,炮弹舱顿时涌入江水,海军官兵一面堵塞,一面
鏖战。船长陈宏泰腿部重伤仍在了望台坚持不下火线。
    枪炮上士陈永和发射机枪,脸部重伤血流不辨眉目,仍沉着应战,大喊杀敌。见习生孔
繁均看到高射机枪手智囊团伤不能射击,就立刻冒险接过迎战敌机。枪炮官陈嘉村腿部受
伤,当即包扎继续指挥各炮猛烈射击敌机。这天战斗,“宁海”号发炮700多发,消耗枪弹
15000发,击落日机4架,伤亡官兵62人。敌机投弹150枚,弹中舰首,洞穿左右舷、弹
舱、米舱…………等。“宁海”号失去战斗力,舰长不得不下令驶往上游,当它挣扎着航行
到八圩港口时,江水漫过甲板,淹没了舰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竟打起了“平海”、“宁海”的主意,将两舰打捞后运往
日本加以装修利用。“平海”被改名为“八十岛”号,“宁海”被名之为“五百岛”。1944
年6月列为海防舰,同年9月25日又改为二等巡洋舰。“八十岛”于1944年11月25日被
美机炸沉,“五百岛”则早在这年9月19日即被美机击中沉没。
    “平海”、“宁海”的江阴抗战是民国海军史和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最壮烈、光辉的一
页。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殉国的“平海”、“宁海”及其爱国官兵们,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
的怀念与崇敬。
世界军史集粹---“原子杀手”的证词


“原子杀手”的证词

        今天是8月15日,日本投降53周年。在漫长的半个世纪里,日本政府和人们对他们的
罪恶行径百般抵赖。尤其是借助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日,反复强调他们是原子弹的受害
者,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此,好象他们是二战的受害者,他们进行的是“保卫国家的正义战
争”。并且某些国家的电视台总在这一天报道这个所谓的“原子弹受害者纪念日”。前年我
看到报道一个曾经参加过扔原子弹行动的美国士兵由于看到此类的新闻报道而受良心的谴责
自杀了,这使我感到无比的悲愤和许多话要说,但终因我没有参加那场战争而不能说的让人
心服口服。终于我在《世界军事》上看到这篇文章,从今天起我把他转载过来。以此向被日
本人屠杀的中国人表示哀悼,向抗日的人们和英烈表示我最崇高的敬意!

“原子杀手”的证词(前言)
吕广祥编译
    1995年,日本借二战胜利50周年之机,在其本土及美国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把自
己打扮成二战的受害者,蓄意歪曲历史。其中一个重要活动就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原子轰炸
后果”展览,把美国对日本的原子轰炸说成是炫耀武力的“暴行”。对此,作为唯一两次参
与对日本实施原子轰炸的飞行员、美国退役空军少将查尔斯。斯文尼挺身而出,于1995年
5月11日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本质及其暴
行。斯文尼是美国人,他当然是用美国人的立场、视角观察和陈述二战的历史。本刊选登斯
文尼的证词,仅供读者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一)

    我是美国退役空军少将查尔斯。斯文尼。我是唯一一位参加了两次对日本原子轰炸的飞
行员。在对广岛的轰炸中,担任驾驶员蒂贝茨上校的右座领航员,在对长崎的轰炸中,任编
队指挥员。
    作为唯一一个参与两次对日本原子轰炸的飞行员,我将陈述本人亲身经历的往事。我要
强调指出,我所陈述的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有些人就是无视这些明显的事实,因为这些
事实与他们头脑中的偏见不符。
    此刻,作为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们,我要陈述我的思考、观察和结论。我相信杜鲁门总
统作出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不仅符合当时的情况,而且具有压倒其他可能选择的道义
上的必要性。
    象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战争。我们作为一个民族
不是骑士,我们不渴望那种辉煌。当我国正在大萧条中挣扎时,日本开始了对邻国的征服-
-搞什么“大东亚共荣圈”。法西斯总是打着漂亮的旗帜去掩饰最卑鄙的阴谋。
    这种“共荣”是通过对中国进行残酷的总体站进行的。日本作为一个国家,认为自己命
中注定要统治亚洲,并由此据有亚洲的自然资源和广袤土地。未有丝毫的怜悯和犹豫,日本
屠杀无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屠
杀。这是犯罪。
    这是事实日本认为美国是阻止其实现在亚洲的“神授”命运的唯一障碍。于是日本对驻
扎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精心策划的偷袭。偷袭时间定于一个星期天的早
晨,因为此时行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摧毁舰队实力、消灭人员,给予美国海军以致命的打击。
    数千名美国水兵的生命湮灭于仍然沉睡在珍珠港湾底的美海军亚利桑那号军舰里。其中
的许多士兵甚至不清楚为什么受到突然袭击。战争就这样强加在美国的头上。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随后对盟军战俘的屠杀,驱散了对日军兽性的最后一丝怀疑。即使是
在战时,日军的残暴也是令人发指的。巴甘省的死亡进军充满恐怖。日本人认为投降是对自
身、对家庭、对祖国、对天皇的污辱。他们对自身和对敌人都毫不手软。7000名美军和菲
律宾战俘惨遭殴打、枪杀、被刺刀捅死,或惨死于疾病和讥饿。
    这都是事实随着美国在广阔的太平洋向日本缓慢、艰苦、一步一流血地进军,日本显示
出自己是冷酷无情、桀骜不逊的杀人机器。无论战事是多么令人绝望,无论机会是多么渺
茫,无论结果是多么确定,日本人都战至最后一人。为了取得可能大的光荣,日军全力以赴
去杀死尽可能多的美国人。
    美军开进的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为就变得越疯狂。
    塞班岛:美军阵亡3000人,其中在最后几小时就死了1500人。
    硫黄岛:美军阵亡6000人,伤21000人。
    冲绳岛:美军阵亡12000人,伤38000人。

    这是沉重的事实

    凯米卡兹,即“神风敢死队”,驾驶装载炸弹的飞机撞击美国军舰。队员认为这是天上
人间至高的光荣,是向神之境界的升华。在冲绳海域,神风敢死队的自杀性攻击要了5000
命美国海军军人的命。
    日本用言语和行动表明,只要第一个美国人蹋上日本本土,他们就处决所有的盟军战
俘。日本为大屠杀作准备,强迫盟军战俘为自己挖掘坟墓。即使在投降后,他们仍然处决了
一些战俘。

    这是事实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人认为这是荒唐可笑而不屑考虑的。我们从
截获的密码得知,日本打算拖延时间,争取以可接受的条件经谈判投降。
    在8月6日之前的几个月里,美国飞机开始轰炸日本本土。一个个日本城市化为火海,
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死去。但日军发誓决不投降。他们准备牺牲自己的人民,以换取他们所理
解的光荣和荣誉--不管死多少人。
    他们拒绝救助平民,尽管我们的飞行员事先已就可能来临的空袭投撒了传单。
    在一次为期10天的轰炸行动中,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的许多地方化为灰烬。

    这是事实

    即使在用原子弹轰炸了广岛之后,日本军部仍然认为美国只有一枚炸弹,日本可以继续
坚持。在8月6日之后,他们有3天的时间用于投降,但他们不。只有在长崎受到原子轰炸
后,日本天皇才最后宣布投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军方仍声称他们可以而且应该继续战
斗。一个陆军军官团体发起叛乱,试图截获并销毁天皇向日本人宣布投降的诏书。

    这是事实

    这些事实有助于说明我们所面临的敌人的本质,有助于认清杜鲁门总统在进?
    行各种选择时所要考虑的背景,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对日本进行原子轰炸是必要的。
    像每一个男女军人一样,杜鲁门总统理解这些事实。伤亡不是某种抽象的统计数字,而
是惨痛的事实。

    ---原子弹是否结束了战争?
    ---是的。
    ---它们是必须的吗?
    ---对此存在争议。

    50年过去了,在某些人看来日本成为受害者,美军成为凶残成性的征服者和报复者;
原子弹的使用是核时代的不正义、不道德的起点。自然,为了支撑这种歪曲,他们必然要故
意无视事实或者编造新的材料以证明这种论调。其中最令人吃惊的行经之一,就是否认日军
曾进行过大屠杀。
    事物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呢?
    答案也许会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中找到。
    当前关于杜鲁门总统为什么要下达对日本进行原子轰炸的命令的争论,在某些情况下已
演变成数字游戏。史密斯策划的“原子轰炸后果”展览,显示了卑微的修正主义论调,这种
论调造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原子轰炸后果”展览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日本是受害者,美国是罪恶的侵略者。想
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去看展览,他们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他们还会知道事实的真相吗?
    在一个全国性的电视辩论中,我听到这样一位所谓的杰出历史学家声称,原子弹是没有
必要的,杜鲁门总统是想用原子弹吓唬俄国人,日本本来已经打算投降了。
    有些人提出,艾森豪威尔将军曾说过,日本已准备投降,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然而,
基于同样的判断,艾森豪威尔曾严重低谷了德国继续战斗的意志,在1944年就下结论说德
国已无力进行攻势作战。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判断,其结果既是步尔兹战役的失败。是
役,数万盟军毫无必要地牺牲了,并冒着允许德国拖延战争和有条件投降的风险。
    一个相当公正的结论是,根据太平洋战争的情况,可以合理地预期日本将是比德国更疯
狂的敌人。
    最后,有一种理论认为,如果盟军进攻日本本土,我们的伤亡不是100万,而是只要死
上46000人就够了。只不过是46000!你能够想象这种论调的冷酷吗?
    仅46000人,好象这些是无关紧要的美国人的生命。
    在此时此刻,我要承认,我不清楚在对日本本土的部队进攻中美军将会伤亡多少人--
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根据对日本战时行为的判断,我的确认为,一个公正合理的假设是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将
是漫长而代价高昂的。根据我们所知道的情况,不是根据某些人的臆想,日本不打算无条件
投降。
    在对硫黄岛--太平洋中一个8平方英里的岛礁--的进攻中,6000名海军陆战队官
兵牺牲,伤亡总数达27000人。
    但对那些认为我们的损失仅是46000人的人,我要问:是哪46000人?谁的父亲?
    谁的兄弟?谁的丈夫?
    是的,我只注意到了美国人的生命。但是,日本的命运掌握造日本人的手中,而美国不
是。数以万计的美军部队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着进攻--他们的命运取决于日本下一步怎么
走。日本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刻投降,但他们选择了等待。
    而就是日本“无所作为”的时候,随着战事的进行,美军每天伤亡900多人。
    我曾听到另一种说法,称我们应该与日本谈判,达到一个日本可以接受的有条件投降。
我从来没听任何人提出过与法西斯德国谈判投降。这是一个疯狂的念头,任何有理性的人都
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与这样一个邪恶的法西斯魔鬼谈判,就是承认其合法性,即使是已经在
事实上打败了它。这并不是那个时代空洞的哲学上的原则,而是人类的正义要求,必须彻
底、干净地铲除法西斯恶魔的势力,必须粉碎这些邪恶的力量。法西斯的领导者已经无情地
打碎了外交的信誉。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这么容易就被遗忘了呢?
    也许原因就存在于目前正在进行着的对历史的歪曲,对我们集体记忆的歪曲。
    在战败50年后,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杀在实
质上是一回事!
    整整几代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干了些什么。这可以理解为什
么他们不理解日本为什么要道歉。
    与德国认罪的姿态不同,日本坚持认为它没干任何错事,它的行为是受当时局势的拖
累。这种态度粉碎了任何真正弥合创伤的希望。
    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
    通过精心策划的政治和公关活动,日本现在建议使用“太平洋胜利日”来取代“对日本
胜利日”这一术语。他们说,这一术语将会使太平洋战争的结束不那么特别与日本有关。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这些文字能说明什么呢?对日本胜利--太平洋的胜利--让我们
庆祝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胜利。
    我要说,话语就是一切。
    庆祝一个事件!类似于庆祝一个商场开业典礼,而不是欢庆战争的胜利。这将分裂整个
地球。数以千万计的死者、数以千万计受到身心伤害的人和更多的人将会不知所措。
    这种对语言的攻击是颠倒历史、混淆是非的工具。文字或话语可以像任何一种武器一样
具有毁灭性:上是下;奴役是自由;侵略是和平。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抹除精确的描述文字而对我们语言所展开的攻击,要比50年前日
本对我们进行的真正的侵略更具有危害性,至少在真正的侵略中,敌人是清楚的,威胁是清
楚的。
    今天日本巧妙地打起种族主义这张牌,以此来宣示其行为的正义性。日本不是进行罪恶
的侵略,而只是从白人帝国主义中解放受压迫的亚洲大众。
    解放!是的,他们用屠杀“解放”了2000万无辜的亚洲人。我坚信,这2000万无辜的
人,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后代,永远也不会欣赏日本崇高的行为。
    经常有人问我,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否是出于报复,是否是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
敬的文明。
    对此,有如下事实:其一,在最初的轰炸目标清单上包括京都。虽然京都也是一个合法
的目标,在先前的空袭中未曾予以轰炸,国务卿史迪文森把它从目标清单中去掉了,因为京
都是日本的古都,也是日本的文化宗教中心。其二,在战时我们受到命令的严格约束,在任
何情况下,不得轰炸东京的皇宫--尽管我们很容易识别皇宫并炸死天皇。毕竟我们不是为
了报复。我经常想如果日本有机会轰炸白宫,是否也会像美国这样克制。我认为日本不会。
    在此让我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那就是我们故意选择人口密集的城
市轰炸。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
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在这两个城
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
    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是一个不可
动摇的目标。
    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不仅两国,而且是世界。我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
乐,我不希望我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
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
止战争。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也许如果日本人真切地了解过去,认清他们国家在战争中的责任,他们将会看到是日本
战犯要负起战争的罪责。日本人民应该给远东人民一个答复,是谁把灾难强加给远东各国,
最后强加给日本自己。当然如果我们与日本人一道抹煞历史的真相,那么这一点是永远也做
不到的。
    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与自己相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
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们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
    今天,我战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后
一次。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应该对原子弹的存在感到恐惧。我就感到恐惧。
    但这并不意味着回到1945年8月,在战时情况下,在敌人顽固凶残的条件下,杜鲁门
总统没有义务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结束战争。我同意杜鲁门总统的决定,当时以及现在。
    战后几年,有人问杜鲁门总统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他响亮地说:没有。接着他提醒提问
者:记住,珍珠港的死难者也没有其它选择。
    战争总是代价高昂的,正如罗伯特。李将军所说:“战争如此残酷是件好事,否则就会
有人喜欢它。”
    感谢上帝使我们拥有原子武器,而不是日本和德国。科学有其自身的逻辑,迟早会有人
设计出原子弹。科学不能被否定。关于制造原子弹是否明智的问题,终将被原子弹已被制造
出来这一事实所压倒。
    由于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被击败,世界变得更好了。
    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互杀戮,而是生长、成家立业,在和平中生活。作为10个
孩子的父亲和21个孩子的祖父,我可以表明,我很高兴战争这样结束。
世界军史集粹---1950年后国共两党三次秘密和谈始末


1950年后国共两党三次秘密和谈始末

    历史的遗憾
--------1950年后国共两党三次秘密和谈始末
董康

    一.章士钊请缨出使,蒋介石欲动又止.

    5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步稳定,岛内人民期望和平。另外,自1953年韩
战交战各方达成停战协议后,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又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使一度紧
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致力于大陆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在此情
况下,中国的台湾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单纯靠武力解决的方针改变为立足武力伺
机彻底解决和力争和平解放相结合的方针。
    中国政策的变化,对国共对峙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参加过国共谈判的人
士都认为,新一轮的国共两党谈判一定会到来。
    1949年参加过北平和谈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代表章士钊更是激动不已,向周恩来主动请
缨去香港,找他滞留在香港的国民党旧故,去向蒋介石做工作,沟通与台湾的关系,争取实
现国共谈判。
    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了尽早打通与台湾的关系,同意了章士钊的请求。为此,中国中央专
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交章士钊带到香港,通过关系转交给蒋介石。
    在信中,中国主张国共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并提出了两岸统一的四条具体办
法:第一,除外交由中央统管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第二,如台
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有待条件成熟,
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
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信中结尾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希望蒋介石
能在祖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
    1956年春,在周恩来的具体安排下,章士钊带着中国给蒋介石的信,身负重任来到香
港,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先生。
    许孝炎知道事情重大,即从香港飞往台北,直接到总统府,亲手将中国的信交蒋介石,
并将他与章士钊的会谈情况向蒋作了详尽报告。蒋介石听后,再展开中国的信件,反复看了
几遍,长时间沉默无语,没有作任何表示。
    经过一年的考虑,蒋介石于1957年初突然召许孝炎回台北,在总统府与他进行了长时
间的密谈。蒋介石说:“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针对中国发动的和平统一攻势,
决定派人到北平一行,实际了解一下中国的真实意图。至于人选,不拟自台湾派出,而在海
外选择”。让许孝炎推荐人选。
    许孝炎考虑再三,提出三个人选。蒋介石反复权衡后,选中了宋宜山。
    宋宜山是蒋的学生,曾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其胞弟宋希濂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中
国俘虏后,关在战犯管理所改造。宋宜山到北京去,可以说是探亲。
    1957年4月,宋宜山从香港入境,经广州乘火车抵北京。第三天,周恩来在北京有名
的东兴楼饭店会见了宋宜山,与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周恩来谈起宋宜山的弟弟宋希濂,说
宋希濂是抗日名将,在滇西惠通桥指挥的战役中重创日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还说今年是
宋希濂50岁生日,让宋宜山去看看胞弟.这使宋宜山深为感动。
    话题转到国共和谈,宋宜山告诉周恩来,台湾派他来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国关于和谈的意
向.周恩来听后说:
    “我们都是一家人吗!抗战胜利后在重庆谈判时,蒋先生就说,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
的同志们曾在一个屋里开会,共一个大锅吃饭.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具体的问题,李维
汉先生跟你商谈.”周恩来还表示,欢迎滞留海外的国民党人员回大陆考察,观光,探亲,
访友,工作和定居,并表示来去自由。
    不久,在周恩来安排下,中国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出面与宋宜山商谈,就第三次国共
合作,祖国统一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李维汉提出中国关于合作的四条具体条件:

    (1)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2)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
    (3)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国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
央政权的领导。
    (4)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蒋介石并没让他回台湾当面汇报,而是让他先写一书面报告。
    宋宜山即写了一篇1万5千字的报告,交许孝炎转蒋介石.由于宋宜山的报告对共产党
和大陆的成就赞扬过多,蒋介石看后大为不悦,认为宋宜山被赤化了.再加上大陆此时已开
始了反右斗争,使蒋介石认为国共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从而中止了国共间进一步的接触。

    二.曹聚仁穿梭往返,风云起谈判搁浅

    1956年7月,当章士钊受中国委托,从北京到香港为国共和谈穿针引线的时候,另一
个神秘人物也风尘仆仆地负着同样使命从香港来到北京.这个神秘人物就是曹聚仁。
    曹聚仁虽说是个做学问的人,却与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有很深的交情。
    曹聚仁回到大陆,即受到中国方面的热情接待.7月16日下午,周恩来在颐和园宴请曹
聚仁,陈毅,绍力子,张治中出席作陪.三个月后,即10月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曹
聚仁。
    毛泽东一见曹聚仁便说:“你这次回来,可以多看看,到处走走,看我们这里还存在什
么问题,不要有顾虑,给我们指出来.”在谈到国共合作,谈到蒋介石的时候,毛泽东肯定
了蒋介石在某些历史时期的作用,并表示了他准备再次与蒋介石握手的想法。
    与毛泽东的谈话,使曹聚仁对国共和谈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希望能尽快促成这一历史性
的谈判.回到香港后,他立即将他在大陆和中国领导人接触的详细情况转告了台湾方面,并
静等台湾的消息。
    不久,台湾传来指令,让曹聚仁再去大陆一趟,主要任务是到浙江奉化,看看蒋氏祖坟
是否完好。
    1957年5月,正是万木葱茏的初夏,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陆.这此,他仅在北京呆了短
短几天,便匆匆赶往浙江。
    在奉化溪口镇,他住进了当年蒋介石回溪口时常住的妙高台,游览了武岭,雪窦寺,并
在蒋介石寓居过的丰镐房和蒋经国住过的文昌阁仔细看了很久.同时,还代表蒋氏父子到蒋
母的墓园扫墓,进香烧纸,行民族传统的孝仪.所到之处,曹聚仁都一一拍摄了照片。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向蒋经国和台湾方面通报了他大陆之行的情况,并寄去了他在
溪口拍摄的照片。
    在另一封信中,他还谈了自己对国共两党重开谈判,再次合作的看法。
    台湾方面对国共再次谈判采取了一种既不让曹聚仁撒手,又不具体表态的态度,这样一
拖就是几年。
    1965年夏,当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陆受到北京方面热烈欢迎的时候,蒋介石
父子也展开了行动。
    经常来往于香港和台北负责联络工作的王君通知曹聚仁,蒋经国在近期将亲临香港,接
他到台湾商量要事。
    曹聚仁听到消息喜出望外,急忙飞往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商讨了谈判的大纲要目,然后
匆匆返回香港,等候蒋经国的到来。
    一天,曹聚仁正在寓所午睡,突然听到门铃急响.他急忙快门,只见王君气喘吁吁的进
来说:“经国来了,不方便上岸,在海上等你.”曹聚仁急忙随王君出来,一辆小车将他们
送到码头,然后登上小快艇,一直驶到一艘大轮船边。
    曹聚仁登上轮船,立即被引进一间豪华客舱,一个西装笔挺,商人打扮的人连忙迎上来
和他握手,这就是蒋经国。
    蒋经国和曹聚仁寒暄叙旧后,便斥退左右随从,关起舱门密谈.蒋经国告诉曹聚仁,台
湾想和北京方面谈判,但不知北京的具体意向,希望曹聚仁多介绍些北京的情况.曹聚仁详
细谈了中国关于谈判的条件,蒋经国仔细听后,也谈了蒋介石关于国共谈判的一些想法.他
希望曹聚仁将双方情况吃透,以便曹与蒋介石见面谈话时做到时间短,效率高,也可使曹聚
仁秘密赴台不走露消息,被外界察觉。
    轮船秘密在台湾一个偏僻小港停泊.曹聚仁和蒋经国立即上岸登机,飞往台中蒋介石官
邸.第三天,蒋介石在自己的官邸,由蒋经国陪同,接见了曹聚仁,并在极秘密的状态下开
始了谈话。
    整个谈话自始至终只有他们三个人.开始由曹聚仁介绍中国方面的条件,然后逐条讨
论,商谈,蒋氏父子也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很快达成六项条件,其主要内
容为:

    (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
裁。
    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
    (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
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
    (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援数额
照拨补助。
    (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4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
三个师驻台湾。
    (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
长由驻军师长兼任。
    此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
    (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在日月潭谈妥了这六项条件后,立即返回香港,将谈判情况及6项条
件报告给了中国。
    然而,当此事正在进行之际,1966年,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运动的风浪也波
及到台湾,蒋介石对国共重开谈判产生了疑虑,从而改变了主意.这样,国共两党重开谈判
之事又一次搁了浅。

    三.出师未捷身先死,历史遗憾任评说

    70年代初,大陆取代台湾代表中国坐进了联合国的席位,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
表,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些重大的事件使台湾的处境急转直下,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因
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又把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国共两党重开谈判,仍然需要一个在两方面都说得上话的人居中调解。
    由于曹聚仁已于1972年7月2日因癌症病逝,这方面的人选一下子成了空白.于是,90
岁高龄的章士钊再度请缨赴港,担当居中调解的和平专使。
    周恩来得知章士钊的想法,感到十分为难.因为章士钊几年前从病床上摔下来造成骨
折,一直行动不便,只能靠轮椅代步.如此情况,怎能作长途旅行呢?于是,周恩来便向毛
泽东汇报了此事。
    毛泽东反复权衡,认为章士钊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于是提出:“如果准备得好
一点,是不是可以去呢?
    比如说派个专机去.”最后,在征得章士钊家属同意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决定派章士钊
到香港。
    经过周密的安排,1973年5月25日,章士钊从北京乘专机启程赴港,周恩来亲自到机
场为他送行。
    章士钊到香港后不到一个月,因频繁的活动,过度的兴奋及对香港气候的不适,加之年
事已高,到六月下旬便一病不起。
    周恩来得知章士钊病重的消息,即派医疗队紧急赴港,指示尽一切办法稳定章士钊的病
情,然后护送其回京治疗。
    然而,当医疗队风尘仆仆赶到香港时,章士钊已于7月1日与世长辞。
    章士钊在完成民族使命的过程中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在香港的活动却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由于中国多次发出和谈建议和邀请,也出于对台湾的前途的考虑,蒋介石经过一年多的
思考,又动了与中国重开谈判的念头。
    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将这一使命交给了抗战前曾主持过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国民
党元老陈立夫。
    陈立夫接受任务后,即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国中央发出邀请毛泽
东到台湾访问的信息。
    也许是蒋介石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也许是陈立夫心情迫切,在中国还没有回音的情况
下,陈立夫便写了”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
    他在文章中殷切欢迎毛泽东或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
和人民。
    他特别希望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时期国共合作的先例,
握手一笑,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然而,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没有能够看到国共重开和谈和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现.蒋
介石在此之后不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第二年的9月9日,毛泽东也与世长辞。
    历史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