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史集粹----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7:25
海空大战中途岛
海湾战争中的新闻战
韩战(中苏最高机密档案)
和平号上六个月
滑翔机天安门空中受阅
回首自从容
击沉日舰“大和”号
机群毁于人为失误
记东方红三号卫星总师范本尧
记中国的原子弹科学家海空大战中途岛
海湾战争中的新闻战
韩战(中苏最高机密档案)
和平号上六个月
滑翔机天安门空中受阅
回首自从容
击沉日舰“大和”号
机群毁于人为失误
记东方红三号卫星总师范本尧
记中国的原子弹科学家
世界军史集粹---海空大战中途岛


海空大战中途岛

    作者:佚名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主要基地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美国陆海
军及其航空力量损失惨重,太平洋战争爆发。但是令日本海军深感不安的,是美太平洋舰队
的三艘航空母舰,全部未受损失。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坚持要打中途岛大
战,企图一举围歼对方的海空力量。于是军事史上一场以航母和空中力量决定胜负的最大战
役打响了。
    到了1942年4月,日本侵略者已在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占领了大片地区,掠夺了数不
清的财富和自然资源,包括东南亚丰富的石油,这为他们进行更大规模的海陆征战创造了条
件。
    在日本领导人物中,至少有一个人没有沉溺在独霸天下的幻想里,此人便是日本帝国海
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偷袭珍珠港的胜利,虽然是他的杰作,但他并没有被一时
的胜利冲昏头脑。因为他对美国和美国人,比其它所有日本人了解得更清楚。
    山本曾任日本驻华府的海军武官多年,在此期间,他曾在美国广泛游历,并深刻地研究
了美国的军事潜力。他看到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了解一旦这个国家完全纳入战争轨道,日
本就很少有获胜的希望。所以他希望在这种情形出现之前就迅速结束太平洋战争。
    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在珍珠港事变后临危受命,接任太平洋舰队的司令。
    鉴于该舰队在珍珠港被炸得支离破碎,几个月来他一直避免和山本强大的舰队正面交
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山本首先得引诱美国人出战。他坚信,进攻位于珍珠港西北
的美军中途岛基地,将能实现这一诱敌计划。
    中途岛是夏威夷群岛的一部分,距离珍珠港1828公里,由沙岛和东岛两个环礁小岛
组成。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美军把它扩建为海军巡逻机的前进基地,在岛上修建了机场跑
道。它对保卫珍珠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作为前方空中观察基地的中途岛失守,美军就无法
派遣侦察机进行远程搜索,不能掌握日军舰队动向,珍珠港将无法固守,太平洋也会随之沦
入日军之手,一旦如此,美国的西海岸也就门户大开了。

前哨战:
    1942年5月4-8日,在新几内亚南面的海面上,美日海军进行了“珊瑚海之
战”。
    由美国“约克城”号和“列克星顿”号两艘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截击了日军一支进入
珊瑚海,企图攻占莫里斯比港的舰队,并将其逐回。
    战斗结果,美方“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约克城”号受到破坏。日方小型航
空母舰“祥凤”号被击沉,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遭重创。
    同时,这两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几乎全部损失,许多技术娴熟的日本飞行员也被击
毙。日本“瑞鹤”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也失去了战斗力。
    这是历史上首次由航空母舰编队之间进行的海空战,双方舰队谁也看不见谁,也是历史
上首次双方舰队在视距之外进行的战斗。日本人虽然击沉对方的吨位多,获得战术上的胜
利,但是从战略上来讲,这次战役是美国人的一次胜利,也是日军自珍珠港以来所遭到的第
一次失败。
    同时,日本本土于同年4月18日受到一次无情打击。
    由詹姆斯·杜立特上校指挥的一批B-25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
飞,袭击了东京等城市。这次空袭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虽然微不足道,但对日本人的自尊
心的挫伤却是无可估量的。被奉若神明的日本天皇,曾经得到过他的司令官们的保证:决不
允许炸弹落在他的国土上。山本大将再三向天皇请罪,并决定毫不疑迟地进军中途岛,伺机
摧毁美国的航空母舰舰队。

联合舰队倾巢出动
    1942年5月20日,投入中途岛战役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濑户内海中的柱岛锚地集
结待命。
    这支舰队拥有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8艘航空母舰,2艘水上飞机母舰,65
艘驱逐舰和21艘潜艇,连同后勤船只在内,总计200多艘。
    而美国太平洋舰队所能集结的,仅有3艘航空母舰(上载233架飞机)
    7艘重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17艘驱逐舰和19艘潜艇。如果日本人集中使用兵
力,中途岛的胜利将唾手可得。
    但是山本犯了一个大错误。为了迷惑并包围美国舰队,山本将他的庞大舰队分成了五个
部分:
    一、潜艇先遣队,16艘潜艇分成4个支队,被派往珍珠港西南潜伏攻击二、阿留申群
岛牵制舰队,拥有2艘航空母舰(上载101架飞机)和4艘战列舰,向东部的阿图岛和基
斯卡岛担负佯攻任务,并在岛上登陆;该舰队的一部分将沿着群岛北上,攻击荷兰港。
    三、中途岛攻击编队,拥有1艘航空母舰(上载24架飞机),两架水上飞机母舰(上
载32架飞机),2艘战列舰,以及12艘运兵船,运载共5000名士兵。该编队任务为
功占中途岛。
    四、南云突击舰队,拥有4艘航空母舰(上载261架飞机),2艘战列舰,为轰炸中
途岛并寻歼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
    五、山本主力舰队,由山本大将亲自率领,拥有3艘战列舰,1艘轻航空母舰(上载8
架飞机),2艘水上飞机母舰,它将跟在南云舰队的后面,最终消灭美国舰队。5月25日
晚,山本五十六大将在他的64000吨超级战列舰“大和”号上举行宴会,把包括南云中
一海军中将和草鹿龙之介海军少将在内的几百名将领请到这艘旗舰上赴宴,共祝出征胜利。
    5月27日是日本的海军节,清晨6时,南云的航空母舰突击舰队,徐徐开出了濑户内
海,向丰后水道驶去。其它舰只上的水兵向他们欢呼打气。
    次日,阿留申群岛牵制舰队从九州北端的港口出发。在南边,满载着5000名士兵的
运输舰也从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岛出发了。
    5月29日晨,联合舰队的其它舰只也从濑户内海出发--打头阵的是由近藤信竹海军
中将率领的中途岛攻击编队,其后是山本的旗舰“大和”号为首的主力舰队,由34艘舰只
组成。这是日本海军在二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仅这次行动要消耗的油量,就相当
于和平时期日本海军一年消耗的油量。

日军密码被美方破译
    与偷袭珍珠港一样,日军把成功寄托于保守秘密。但是在珊瑚海,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
米兹却预见获悉,对方即将对莫里斯比港发动大规模的入侵。
    尼米兹之所以知道这一点,完全要归功于他的作战情报处。该处有约120名工作人
员,由约瑟夫·罗奇福特少校领导。这些情报人员日以继夜地在珍珠港海军司令部的地下室
里工作。这个地下室没有窗户,门是拱型的,装着铁栅大门,由卫兵日夜守卫。日本联合舰
队发出的密码电报有90%都被这些情报人员截收了。
    有关中途岛行动的情报,可以说是日本海军送上门来的礼物。
    早在5月1日,日本联合舰队就计划更换主要密码。由于定期更换密码,在日本海军的
主要密码被罗奇福特的工作人员破译之前,外界根本无法掌握日本海军动向的情报。因为工
作仓促,日本仍在使用老密码。日本的海军情报专家认为他们的的密码是不会被破译的。
    但是这一次美国人却对日本人暗中进行的中途岛战役的部署了解得一清二楚。约瑟
夫·罗奇福特少校已经破译了日本人正在使用的JN25密码。在日军一系列发过太平洋的
电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F”两个字母。这一代号显然表示某一大军事行动。破译小组
发现,在一份水上飞机袭击珍珠港一事的日方电报中曾经提到“AF”。电文说水上飞机奉
命到“AF”附近的一个珊瑚小岛上加油。因此他们推断,“AF”只能是指中途岛。
    为了进一步查实,中途岛上的海军司令部受命用浅显的英语拍了一份作为诱饵的无线电
报,报告中途岛上的淡水设备发生故障。果然不久以后美军截获的一份日军密码电报声称:
AF可能缺少淡水。
    经过这一证实,尼米兹决定把舰队埋伏在中途岛附近,给日军迎头痛击。他知道尽管他
的力量单薄,但也必须对付山本的挑战。
    美国的破译人员不仅查明了有多少日本战舰和部队驶向中途岛,而且获悉参与这次行动
的具体部队番号,舰艇舰长的姓名,甚至舰只的航线。
    美国人实在幸运得很,因为日军刚起程驶往中途岛,JN25密码就被更换了。
    由于洞悉了日本方面的计划,美国太平洋舰队就能将计就计,设置陷阱。尼米兹手下第
16和第17特混编队的指挥官弗莱彻少将和斯普鲁恩斯少将奉命率领航空母舰埋伏在中途
岛东北320公里的海面上。虽然尼米兹上将本人相信日军的目标是中途岛,但也有人不相
信,因此他将埋伏的位置选择在中途岛东北方,这样万一敌舰不是开往中途岛,他的航空母
舰编队也可以转而保卫夏威夷或者美国的西海岸。
    当南云中将的4艘航空母舰离开濑户内海的次日,斯普鲁恩斯少将率领他的第16特混
舰队,包括“企业”号,“大黄蜂”号,6艘巡洋舰和16艘驱逐舰驶出了珍珠港。两天
后,弗莱彻少将也乘着“约克城”航空母舰,率领第17特混舰队的另外2艘巡洋舰,6艘
驱逐舰,跟着出发了。
    “约克城”号在珊瑚海战中严重受损,靠了1400名工匠超凡的努力,预计要3个月
才能修好的这艘母舰,只用了3天就完工了。
如意算盘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选定6月7日作为进攻中途岛的N日。那时的月光对夜间登陆极为
有利。
    预定在N日前2天,当南云的舰队到达中途岛西北400公里处的时候,就对中途岛发
起大规模的空袭。南云舰队的飞机,不仅要摧毁中途岛上的美国陆军航空力量和防御工事,
而且要击沉附近的所有美国战舰。
    N日前一天,一支由藤田将军率领的小型水上飞机供应部队,准备在中途岛西北96公
里的库雷小岛上降落,建立基地,一方面接应登陆部队,一方面进行远程侦察,监视诱入圈
套的美国舰队的来临。
    N日天一亮,日本海军陆战队将在栗田少将的重型巡洋舰的炮火掩护下,对中途岛的沙
岛和东岛同时发动进攻,并强行登陆。在实施入侵的整个过程中,近藤中将的主要入侵舰队
将控制中途岛南方和西南方。
    山本的战列舰将守候在中途岛西北1000公里的洋面上,南云的舰队则埋伏在中途岛
以东480公里处。在整个作战海域周围,部有3道日军潜艇警戒线,监视敌舰的逼近,及
早发出警报。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指望美国人会被对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的同时进攻搞得晕头转向,
以致在日军登陆中途岛之前,来不及组织认真的抵抗。

目标:中途岛
    6月2日,南云的突击舰队在没有雷达帮助下,在浓雾中向着中途岛的方向驶去。南云
和草鹿站在“赤城”号航空母舰的舰桥上,焦急地注视着周围的浓雾。这浓雾虽然能把他们
隐藏起来,但也给舰只近距离间隔行驶带来危险。由于能见度太差,无法派出弹射观测机,
使得整个舰队成了一个睁眼瞎。
    敌人的舰队在什么地方?南云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南云的参谋班子有人认为:“即使
美国人已经知道了我们的行动,并且已经出击了,此刻离他们的基地也不会远,当然也不会
离我们很近。”因此突击舰队应该按原计划进攻中途岛,其它人表示同意。
    到了6月3日黎明,迷雾更浓,甚至探照灯也不能穿透周围的一片昏暗。由于有碰撞的
危险,南云不得不动用一直保持沉默的无线电,向他的舰艇发布命令。
    不久,9架从中途岛起飞的美国陆军B-17型“空中堡垒”轰炸机在日军登陆舰队上
方出现。但是它们的轰炸准确性太差,炸弹都白白地丢在大海里,日军的运输舰和护航舰都
完好无损地向前行进。
    清晨,一小队掠海飞行的美军鱼雷轰炸机又全力紧逼袭击,但只有一枚鱼雷奏效,击中
了日军护航舰队后面的一艘油船。
    尽管如此,山本大将还是感到忧虑不安。他原来指望南云的俯冲轰炸机会在美国人尚未
怀疑有入侵舰队逼近之前,就能轰炸中途岛和岛上的飞机场,现在看来行迹已经败露。
    南面,南云的突击舰队继续前进。6月3日上午10时,迷雾消失,海天明朗,前方的
航路波涛汹涌,日军舰队以24节的航速破浪前进,蔚蓝色的海面上掀起层层白浪。灰色的
钢铁战舰,编成一支巨大的环形队列,炮筒林立的战列舰“榛名”号和“雾岛”号不可一
世,4艘大型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和“苍龙”号,威风凛凛地航
行在中央。
    6月3日傍晚,日舰迅速地从西北方向朝中途岛聚拢,次日拂晓前就能抵达离目标32
0公里的起飞地点了。
    此时美军的两支特混编队,由弗来彻和斯普鲁恩斯率领,正在中途岛东北方向500公
里的地方。
    统率这两支特混编队的弗莱彻少将正确地判断出,日军的航空母舰编队就在不远的地
方。6月3日晚7:50分,他率领舰队朝着西南方向驶去。他深信第二天将是“美国海军
史上最重要的日子”。次日拂晓,他就能驶抵中途岛北面,恰好能袭击日军的进攻舰队。
    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判断。因为当晚美国的航空母舰离日军南云舰队只有160公里。
    斯普鲁恩斯通过目视信号通知部下说:他们可能碰上占优势的敌人。
    日军有4-5艘航空母舰,此次战斗的胜利对美国国家安危,是极为重要的。在美国军
舰上,小道消息总是不径而走。关于日本密码已经被破译,此刻正在布下陷阱的说法很快就
传开了。在军官室里,饭厅里,到处都是一片振奋的情绪。

进攻中途岛
    1942年6月4日凌晨2点45分,“赤城”号航空母舰上的扩音器突然响了起来,
进攻的时刻到了。
    渊田美津雄中佐在日本联合舰队中是率领第一波的舰载机群轰炸珍珠港的人,此次轰炸
中途岛本来也安排由他来领队,但是此刻他却躺在舰上的病房里。出海的第一夜,他得了阑
尾炎。
    联合舰队另一名干将源田实中佐,也躺在同一间病房的吊床上。他本来应该在舰上具体
指挥攻击机群的出动,但是他却得了重感冒,双眼布满了血丝。就连这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官
山本五十六大将,此时正在遭受胃痉挛的折磨,日本出击舰队的将佐们,可谓流年不利。
    源田听见出击的广播,身穿睡衣,跌跌撞撞爬上舰桥,向南云中一海军中将保证,他的
病已经好了,可以亲自负责这次袭击。南云拍了拍他的肩膀。
    舰上的官兵,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不知是受了感动,还是预感不详。
    在甲板上,飞行人员正在匆匆地进早餐:米饭,酱汤,干饭栗和白酒。
    当黎明的一抹曙光出现在海天之际时,日本四艘航空母舰上的探照灯都已经打开,照亮
了宽敞的飞行甲板。这四艘航空母舰上配备的飞机数量分别是:“赤城”54架,“加贺”
63架,“飞龙”54架,“苍龙”56架。
    此刻这四艘航空母舰位于中途岛西北240海里,正迎着风全速行驶,为舰载机起飞作
准备。
    源田中佐命令飞行部队作好对中途岛发动第一波进攻的准备。
    4:30分,南云中将的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下达了进攻的命令。这时渊田中佐也从
病房里出来了。他在下面呆不住,爬上甲板来看代替他率领第一攻击波的友永城市大尉。
    指挥起飞的军官挥了挥绿灯,第一架“零”式战斗机掠过灯火通明的起飞甲板,冲向黎
明前黑暗的天空。甲板上的水兵齐声欢呼为他鼓气。接着,8架战斗机相继起飞,然后是1
8架爱知D3A1“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99”式被盟军方面叫做VAL轰炸机。
该机为固定式起落架,但机动性能好,可当战斗机使用;机身下挂250公斤炸弹,两翼下
各挂60公斤炸弹,时速386公里。
    15分钟内,108架飞机--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和“零”式战斗机各36架,
从4艘航空母舰上同时起飞。它们以壮观的环形队列轰鸣着绕行舰队一周,然后向着东南方
的中途岛扑去。舰上的人们注视着它们翼尖上一长串红蓝灯光闪烁着逐渐远去。
    第一攻击波刚刚起飞完毕,南云中将立刻命令第二攻击波作好出击准备。
    与此同时,南云突击舰队的7架川崎H8K水上侦察机,受命前往东面和南面搜索美国
航空母舰。其中5架侦察机顺利起飞走了,但是重巡洋舰“利根”号上的2架侦察机,却因
为弹射器发生故障,起飞时间耽误了半个小时。这一耽误,给日本舰队以后带来了意想不到
的厄运。
    中途岛此时已有准备,正严阵以待南云的第一批突击飞机。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在了解到日军即将进攻中途岛的意图后,往这个弹
丸小岛调集了大批飞机,包括侦察机,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战斗机和鱼雷攻击机。其
中有:

    PBY-5A“卡特莱纳”(CATALINA)水上侦察机32架。
    F4F-3“野猫”(WILDCAT)战斗机6架。
    F2A-3“水牛”(BUFFALO)战斗机20架。
    B-17“飞行堡垒”(FORTRESS)轰炸机4架。
    B-26“劫掠者”(MARAUDER)轰炸机4架。
    SBD-3“无畏”(DAUNTLESS)俯冲轰炸机16架。
    SB2U“守护者”(VINDICATER)俯冲轰炸机11架。
    TBF-1“复仇者”(AVENGER)鱼雷攻击机6架。

    清晨5:50分,中途岛上的雷达发现了来袭的日军机群。岛上的战斗警报尖锐的响了
起来。此时友永大尉率领的日本108架攻击机群,离中途岛大约还有150公里。
    尼米兹上将命令岛上的所有飞机立即起飞。他用战斗机迎击敌机群,轰炸机和鱼雷攻击
机全部飞往海上去寻歼日军舰队。
    6架“复仇者”鱼雷攻击机和4架装有鱼雷的B-26轰炸机,起飞后迳直朝北方的日
军航空母舰方向飞去。19架B-17轰炸机和37架“无畏”,“守护者”俯冲轰炸机也
紧跟着它们前进。
    20架“水牛”式战斗机和6架“野猫”式战斗机则向西北飞去,迎击向岛上飞来的敌
机。
    清晨6:16分,当中途岛上的所有飞机刚刚起飞完毕,美国战斗机就和日本飞机遭遇
上了。
    日本护航的“零”式战斗机队,在美国飞机还来不及冲入自己的轰炸机群时,就和他们
干上了。双方的飞机俯冲,跃升,相互紧咬追逐。日本的战斗机不但在数量上超过迎击的美
国飞机,而且在性能上也比对手优越。
    由三菱公司生产的A6M2“零”式战斗机,虽然只装一台950马力的发动机,但是
由于机体轻巧,最大高空时速可达534公里,海平面可达454公里;机上装两挺7·7
毫米机枪和两门20毫米机炮。
    由格鲁门公司生产的F4F-3“野猫”战斗机,装一台1200马力发动机,最大高
空时速515公里,海平面时速441公里,装6挺12·7毫米机枪。
    由布鲁斯特公司生产的F2A-3“水牛”式战斗机,性能则更差一些。
    它装一台950马力的发动机,高空最大时速517公里,只有4挺12·7毫米机
枪。
    空战的结果,美军战斗机17架被击落,7架被击伤。日军“零”式战斗机未受损失,
也没有让美军战斗机击落1架轰炸机。
    没有了美国飞机的拦截,日本攻击机群直扑中途岛。轰炸机冒着猛烈的高射炮火频频俯
冲,肆意轰炸了20分钟,炸中了岛上建筑物,油库和一个海上飞机库。可是日本轰炸机想
要在中途岛消灭对方航空力量的企图却落空了。它们所能找到的轰炸目标,不过是空的飞行
跑道和几座空机库,岛上所有的飞机都已飞上了高空。
    领队的友永大尉在袭击结束后,驾机巡视了全岛。他虽然看到中途岛已经成了一片浓烟
滚滚的火海,但是也发现岛上的飞机跑道并未被彻底摧毁。
    他认为有必要对中途岛实施第二波攻击。但此时他率领的第一攻击波飞机,弹药已尽,
油料也所剩无几,只得返航了。
    这时已是太平洋中部时间早晨7点。友永大尉从飞机上向南云舰队发出电报:“突击机
群返航,有必要再次袭击。”他的机群在轰炸中途岛的过程中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了三分之
一,其余的飞机在霞光映红的天空中逐渐远去。

美国舰队反击
    就在南云的突击舰队向中途岛发动第一波空袭的同时,美国方面也在积极准备发动队日
本入侵舰队的反击。
    6月4日黎明,日出前半小时。美国海军第17特混编队指挥官弗莱彻少将,从“约克
城”号航空母舰上派出了10架侦察机去搜寻敌人的舰队。不过首先发现日本航空母舰的,
还是从中途岛起飞的“卡特莱纳”式水上侦察机。
    清晨5:25分,霍华德·艾迪上尉驾驶一架从中途岛起飞的“卡特莱纳”水上侦察
机,在靠近南云突击舰队航行的海域,恰巧钻出了云层。
    当他发现那一大批灰色的舰只时,着实吓了一跳。“发现敌人的航空母舰”艾迪用无线
电向基地报告。
    弗莱彻少将接到敌人舰队的确切情报后,却不能从他所乘坐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
派出舰载机首先出击。因为他所派出的10架侦察机的燃油快用完了,需要把飞行甲板空出
来,先让侦察机降落。
    清晨6:07分,弗莱彻少将向“企业”号航空母舰上的斯普鲁恩斯少将发去电报,命
令第16特混编队首先向敌舰队发起空袭,第17特混编队随后跟上。
    斯普鲁恩斯少将本来计划再航行3小时,也就是当天上午9时,再出动舰载机进行攻
击。因为到那时,他同日本舰队之间的距离,将缩短到160公里以内。这对于航程有限的
舰载攻击机和战斗机,作战比较有利。
    不过他的参谋人员提出了不同意见。特混编队参谋长米切尔·布朗宁上校认为,如果把
出击时间定在上午7时而不是9时,那么就能使出击的飞机在日军航空母舰最脆弱的时刻,
也就是在他们空袭中途岛的飞机返回母舰降落的时刻,正好抵达敌舰上空发动攻击。
    这是一个大胆冒险的主意。因为飞行距离比原计划远了,危险也增大了。他的攻击机和
护航的战斗机都可能由于油料耗尽而无法返航。要是在平时,斯普鲁恩斯是不会冒这个险
的。而这一次,由于有可能给日本舰队来个突然袭击,他也就把危险置之度外了。
    经过深思熟虑,他作出的关系此次战役胜败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采纳布朗宁上校的意
见,把出击时间提前到上午7时;第二个同样重要的决定,是命令两艘航空母舰上的大部分
飞机出动参加袭击,把宝一次全部都押上。
    当时,第16特混编队所辖的两艘航空母舰,拥有飞机数量分别是:
    “企业”号79架,“大黄蜂”号79架。
    上午7:02分,14架“毁灭者”式鱼雷攻击机,32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1
0架“野猫”式战斗机护航下,从“企业”号航空母舰上起飞;15架“毁灭者”、35架
“无畏”在10架“野猫”护航下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这样,总共29架鱼雷
攻击机,67架俯冲轰炸机,在20架战斗机的护航下,离开航空母舰,远程奔袭敌人舰
队。
    他们的油料只够勉强返航,但是飞行勇士们义无反顾,杀奔战场。斯普鲁恩斯少将只留
下8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和36架“野猫”式战斗机来保卫自己编队的安全。
    弗莱彻少将率领的第17特混编队跟在斯普鲁恩斯后边大约15海里。
    他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命令飞机起飞。他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载机95架。等到12
架“毁灭者”式鱼雷攻击机和17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6架“野猫”式战斗机的护航
下飞离“约克城”的甲板,已经是上午9点06分了。
南云舰队受袭
    南云突击舰队在送走袭击中途岛的第一波攻击机群后,第二批突击飞机立即从各航空母
舰的下层甲板,一架一架地由升降机提升到上层的飞行甲板上。
    当四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再次停满飞机时,初升的红日,象耀武扬威的日本国旗,已
经完全跃出了太平洋海面。
    这次留在航空母舰上等待出击的第二批飞机,大部分是中岛B5N2“97”式舰载鱼
雷攻击机。鱼雷机的飞行员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精华。
    尽管这支日本舰队的所有指挥官都确信,在附近根本不可能有美国的航空母舰;根据山
本大将的估计,美国航空母舰最早也要到6月7日,才能赶到中途岛海域。不过南云中将为
了防备万一,还是把他最优秀的飞行员留在舰上,以便对付美国舰队的进攻。
    “97”式鱼雷攻击机是当时世界上性能优越的舰载轰炸机,盟军方面称其为KATE
轰炸机。时速378公里,载弹800公斤。它既可挂鱼雷,攻击对方的航空母舰或其它舰
只,也可以挂炸弹,轰炸机场等地面目标。这时,它们挂的都是鱼雷。
    6月4日凌晨6时,南云的旗舰“赤城”号发现空中有美国侦察机在活动。它就是艾迪
上尉驾驶的“卡特莱纳”水上飞机。日军舰队开始感到不安,担心遭到随之而来的空袭。
    7:00,南云中将收到了友永大尉发来的关于需要对中途岛施行第二次攻击的电报。
他还来不及作出反应,7:10分,处于舰队最前方的一艘驱逐舰打出了旗语:“发现敌
机。”信号旗在日舰桅杆上升起,警报声响彻海空。
    6架“复仇者”鱼雷攻击机和4架B-26轰炸机在“赤城”号航空母舰右舷出现。这
是从中途岛起飞的第一批美国攻击机群。
    它们从1200米高度的云层中钻出。日本主力战舰重炮齐鸣,高射炮的连发炮火震耳
欲聋,20多架“零”式战斗机扑来阻击。
    美国飞机列成单行,不顾猛烈的炮火,朝着“赤城”号扑来。“零”式战斗机迅速击落
了3架,其余7架鱼雷攻击机继续向日本航空母舰进逼,越飞越近。它们轮番丢下鱼雷,又
跃上高空。其中一架几乎同“赤城”号相撞,接着被击中焚毁。
    这10架美国轰炸机的全体飞行人员,在没有战斗机护航下,自知难以生还,仍然视死
如归。只可惜它们发射的鱼雷都错过了目标,无一命中敌舰。最后只有1架“复仇者”和2
架B-26返回了中途岛。
    遭到美机首次空袭之后,南云判定这些美国飞机必定来自中途岛。他感到必须尽快把中
途岛的航空力量消灭干净。再加上友永刚才发来的再次袭击的建议,南云终于下令再次进攻
中途岛。为了空袭中途岛,就要把已经停放在“赤城”和“加贺”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的
飞机,重新用升降机运回下层甲板,以便将挂在机身下的鱼雷卸下,再往飞机上配挂炸弹。
为鱼雷机改挂炸弹的命令,是7:15分发出的。当机械兵把这些飞机从飞行甲板上往下降
时,航空母舰上到处是一片紧张混乱的气氛。南云改装鱼雷机的决心,实际上是他的参谋长
草鹿替他下的。因为草鹿认为,对他们的航空母舰来说,此时来自中途岛的飞机,比可能碰
上的美国舰队更危险。
    与偷袭珍珠港时一样,草鹿是南云舰队里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许多大主意都是他出
的。当然,每次在采取行动之前,他都要征求南云的同意。而南云对他总是言听计从。
    但是,舰上飞机换装炸弹的作业开始后还不到15分钟,就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巡
洋舰“利根”号派出的一架远程侦察机,完成了500公里的弧形搜索任务准备返回时,突
然发现10艘美国军舰正在向东南方向破浪前进。这时大约是上午7:30分。
    南云接到这个报告大吃一惊。航图室迅速计算的结果表明,美国舰队离他只有320公
里。如果那10艘舰只中有敌人的航空母舰的话,那么南云的4艘航空母舰此刻就处于相当
不利的境地。因为“赤城”,“加贺”两艘航空母舰上的鱼雷机,几乎全在下层甲板上重新
装挂高爆炸弹,无法立即派他们出发去攻击美国舰队;而对方的航空母舰却可能已经派出飞
机前来攻击。
    日本人确实运气不佳。“利根”号巡洋舰上那架侦察机,如果不是因为弹射器出了故障
而推迟半小时起飞,本来会在鱼雷机降到下层甲板去换装炸弹之前发现美国舰只的。那样的
话,日本的鱼雷攻击机此刻就可能正朝美国航空母舰飞去了。而现在,就在日本舰上人员手
忙脚乱的给飞机卸装武器的时候,取胜的时机丧去了。
    7:45分,南云下令暂停对鱼雷机的换弹,他需要重新估计一下形势。
    但是日本人还来不及做出新的决定,美国飞机的第二次袭击又开始了。来的是中途岛的
后续轰炸机。领头的是16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这种舰载机是美国陆军A-24B陆
基攻击机的改型,时速410公里,航程1243公里。它们没有战斗机的护航,当然不是
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对手。还没有靠近敌人的航空母舰,就被击落了一半;其余的也被驱
散。接踵而至的,是15架时速475公里的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它们从600
0米高空朝海面星罗棋布的日本舰队水平投弹。可惜由于瞄准精度太低,一颗也没有命中。
接下来的11架“守护者”俯冲轰炸机,也没有战斗机的护航,在敌人的防空炮火和战斗机
的阻击下,未能突破敌舰防线。
    中途岛美机对南云舰队的这两次攻击,虽然都未成功,但是却打乱了日本人的作战计
划。美军多机型的轮番进攻,先是鱼雷机,再是俯冲轰炸机,还有高空重型轰炸机,虽然未
给日本舰队造成损害,却给南云很大的压力,使他感到中途岛基地的厉害。同时,就在美机
第二次袭击的高潮中,8:09分,南云受到了“利根”号派出的侦察机发出的令人宽慰的
消息:“10艘美国军舰乃是5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没有航空母舰的美国舰队是构成
不了危险的。于是,南云下令继续准备攻击中途岛的陆地目标。甲板上再次陷入一片混乱:
飞机继续卸下鱼雷,换挂普通炸弹。但是10分钟后,大约8:20分,南云受到了另一个
危险的消息:“利根”号派出的侦察机用无线电报告:“发现敌舰队,后方似乎随有航空母
舰。”舰队的参谋们不相信。
    因为附近如果真有美国的航空母舰,他们早该发动进攻了。
    但是草鹿少将相信这个报告,南云也相信。这位日本海军中将根据经验判断:具有这样
规模的敌人舰队,至少会有一艘航空母舰。
    他下令立即停止往飞机挂炸弹,相反地,要马上发起对美国舰队的攻击。
    面对敌方航母的威胁,日本人只得把中途岛暂时丢开了。
    换挂鱼雷的紧急命令,使日本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更加混乱。为了争取时间,卸下的炸
弹,都堆放在甲板上。
    8:30分,袭击中途岛返回的友永机群,已飞抵日本舰队的上空。
    现在,南云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这正是所有航空母舰司令官们最害怕发生的事情:他
派往中途岛的第一批突击飞机,已经返航,需要立即让他们在母舰上降落;第二批突击飞机
还未能起飞。还有那些保护航空母舰的“零”式战斗机,燃料快要用完了,也要降落加油。
    要不要把飞行甲板上的攻击机派出去攻击敌舰呢?这些飞机还没有换装鱼雷,只能用装
在弹架上的杀伤力较低的炸弹去空袭,而且也没有战斗机护航。而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
去攻击防卫森严的航空母舰,恐怕只会落得个同刚才那些美国飞机同样的下场。
    到底怎么办呢?草鹿少将心想,如果马上发动进攻,舰上的跑道被起飞的飞机占用,那
么油箱空空的友永机群,就无法返回母舰,日本海军就将白白损失几十名最优秀的飞行员。
他征求渊田中佐的意见。渊田焦虑地望着友永的机群在母舰上空盘旋,许多飞机的油箱中只
剩下最后几滴燃料了,而那些飞行员许多都同他有私交。“我看,我们的飞机得首先降落加
油。”渊田说。
    于是停在“赤城”和“加贺”两艘航空母舰甲板上的飞机再次入库,给急待补充油料的
“零”式战斗机和从中途岛归来的精疲力尽的袭击者腾出地方。这一大批飞机,一架接一架
着舰,总共花了40分钟的时间。当最后一架飞机的轮子触到甲板时,已经是上午9:18
分了。
    这时,南云中将命令突击舰队把时速增至30海里,把前进方向从东南改为东北,暂时
撤离美军舰队所在的方向。他要等舰上的飞机重新装备好,再用他那庞大的海空力量,给美
国的航空母舰以致命的打击。
    日军四艘航空母舰上的人员,都在拼命地为36架俯冲轰炸机,54架鱼雷攻击机和为
他们护航的战斗机,做着出击前的最后准备。
    这项准备工作需要延续一个小时。攻击机都挂装了致命的“长枪”攻舰鱼雷。时间紧
迫,来不及把卸下的炸弹送到下面的弹药库中去,而是匆忙地把它们堆在一边。日本人怎么
也想不到,他们这样卖力地摆弄鱼雷和炸弹,恰恰是在安排自己的坟场!
    当日本人避开美国舰队的方向,在自己的航空母舰上埋头为进攻飞机作准备的时候,美
国飞机还是找到头上来了。
    9:25分,从美国“大黄蜂”号起飞的15架“毁灭者”鱼雷攻击机,低低掠过海面
朝“加贺”号右舷飞来。
    他们经过2小时又20分钟的远程飞行,已经相当疲劳了。更糟的是,为他们护航的1
0架“野猫”战斗机,此刻也同他们失散了。“野猫”为了占据对“零”式战斗机的有利高
度,一直在高空云上飞行。当云层下的鱼雷机发现敌舰队的时候,不得不在没有战斗机护航
下投入进攻。
    几十架“零”式战斗机向他们扑来,20毫米的机炮喷出猛烈的炮弹,这些老式的鱼雷
机毫无还手之力。当空中15个黑点中的最后一个,化为一阵轻烟消失时,在舰上观战的日
本水兵欣喜若狂,狂叫喝彩。
    然而贺采声未绝,在舰队边缘警戒的驱逐舰就接连发出紧急警报:“敌鱼雷攻击机正从
低空飞向右舷!”“敌鱼雷机逼近右舷!”
    这时是上午9:40分,从美国“企业”号上起飞的14架“毁灭者”鱼雷攻击机,也
抵达了日本舰队上空。他们同样与自己的护航战斗机失散了。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奋不顾身地向“加贺”号航空母舰发动攻击。发出的鱼雷,几次险
些命中目标,但是在猛烈的防空炮火和敌人的战斗机的阻击下,进攻又一次失败了。只有4
架“毁灭者”死里逃生,返回了中途岛。
    没让日本人喘口气,上午10时整,南云舰队遭到了美国舰载鱼雷机的第三次攻击。这
次是来自“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的12架“毁灭者”鱼雷机,有6架“野猫”战斗机护
航。
    当他们逼近“苍龙”号航空母舰时,数量远比“野猫”多的“零”式战斗机,已经把美
国的护航机团团围住。
    失去护航的美国鱼雷机,对“苍龙”号的攻击,也未能取得战果。最后只有2架美国攻
击机,逃脱了被击落的命运。其它美国飞机,全部丧身海底。
    这样,从3艘美国航空母舰上派出的41架鱼雷攻击机,损失了35架,只有6架勉强
返航。
    6月4日从黎明到现在,日本人的运气似乎好得不得了。美国近百架轰炸机和鱼雷机发
动的5、6个批次的轮番空袭,竟然全部落空,未伤日舰一根毫毛,而自己却落得个大败而
归。
    上午10:24分,南云舰载飞机的全部出击准备已经完成,第一架护航战斗机已经滑
出甲板起飞。南云突击舰队的飞机就要实现对美国航空母舰的毁灭性打击了。

“加贺”灭顶
    差不多就在这同一时刻,32架从“企业”号上起飞的美国海军“无畏”式俯冲轰炸
机,由克拉伦斯·麦克拉斯基少校率领,已经飞临日本舰队上空。
    这批俯冲轰炸机是早晨7点多钟从“企业”号上起飞的,已经飞了近3个小时。由于南
云的突击舰队一度改变航向,麦克拉斯基飞到预定的海域没有发现目标后,转而向中途岛飞
去。可是到了中途岛也没有发现敌人,所以又朝北飞回来搜寻敌舰。
    上午9:55分,他在高空发现了一艘掉队的日本驱逐舰激起的白色浪花。这艘驱逐舰
正朝东北方向行驶。他判定这艘日舰可能是要追赶他的航空母舰编队,便悄悄地尾随着它。
    他跟在驱逐舰后面飞行了20分钟,什么也没有发现。这时他的机队的燃料已经减少到
了危险的程度,再往前飞就回不去了。但是他们不甘心,仍然决定再往前飞一两分钟。这时
是上午10:20分。
    就在这时,麦克拉斯基少校和他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们,从高空看到海面
上的日本航空母舰,正在掉头转到迎风的方向,准备舰上的飞机起飞。
    麦克拉斯基立即下达攻击敌舰的命令。他命令理查德·贝斯特上尉率领的中队去攻击南
云中将的旗舰-“赤城”号航空母舰,威尔默·加拉赫上尉率领的中队,跟随他本人攻击
“加贺”号航空母舰。
    一声令下,早就渴望为珍珠港报仇的美国飞行员们,个个奋勇争先,往日本舰队俯冲下
去。
    “俯冲轰炸机!俯冲轰炸机!”一名日本军舰上的防空哨兵尖叫起来。
    他发现了美国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前锋正从云端飞来。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
逼近,在好在日本航空母舰编队无法还手的恰当时刻来到。
    对于任何一个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来说,这都是一幅蔚为壮观的景象:
    在洋面上阵容庞大的战舰,组成一个巨大的环形队列,在这护卫圈的当中,是4艘大型
航空母舰。更妙的是,在舰队的上方和周围,连日本护航飞机的影子都没有;所以的飞机都
排列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似乎对它们的危险处境一无所知。
    俯冲下去的加拉赫上尉,瞄准了画在“加贺”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的太阳旗,那血红
的太阳的直径,足有15米。
    他俯冲到500米的高度,投下第一颗炸弹,然后急剧拉起飞机。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他
投下的炸弹,终于看到它在“加贺”号的飞行甲板的后部炸开了。接着,又有3颗炸弹飞往
这艘航空母舰,在飞行甲板的前中后部分别炸开。飞行甲板上那些排得整整齐齐等待起飞的
飞机,以及上面日本海军航空兵优秀飞行员们,霎那间全部被漫天大火所吞没。
    “加贺”号这艘巨舰在几分钟内就被彻底摧毁了:舰上油烟滚滚,船身被烈火烤得发
黑,船舱里不断发生爆炸,整个“加贺”号被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

“赤城”遭殃
    “加贺”号航空母舰的命运,把在“赤城”号上目睹这一切的草鹿少将惊得呆若木鸡。
他没有注意到俯冲轰炸机也在向他这艘母舰扑来。
    突然,一道明亮夺目的爆炸闪光,照得“赤城”号航空母舰舰桥上的日本军官眼花缭
乱。一支往上高窜的火柱将他们掀翻在地。几乎同时,舰上火焰乱窜,浓烟四起。
    俯冲轰炸机投下一枚接一枚炸弹,穿透“赤城”的飞行甲板,在舰体深处爆炸。舰上飞
机及其炸弹和鱼雷,接二连三连锁爆炸。
    灭火人员东奔西跑,穷于应付。大火蔓延到胡乱堆放在甲板上的燃料和弹药,再度引起
大爆炸,把飞行甲板大块大块炸飞到空中。舰桥象在暴风雨中的树梢那样猛烈摇晃。
    几秒钟内,炽烈的大火从舱内腾起,四下蔓延,吞没了飞行甲板上的飞机。船尾的舵机
也失灵了。这艘几分钟前还威风凛凛的大型航空母舰,如今在大海上绝望地颠簸摇晃,把燃
烧着的飞机从甲板上抛进沸腾的大海。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舰桥上的南云中将呆若木鸡。
    火舌已经舔着舰桥上的玻璃窗。草鹿朝南云喊道:“咱们得撤离啦!”
    但是南云拒绝离开。
    成千加仑燃烧着的汽油流向下层甲板,放在机库内的鱼雷也开始爆炸了。
    一团团火球从舰身两侧喷射出来。南云仍然不肯离开舰桥。
    “赤城”号航空母舰舰长青木大二郎大佐朝南云喊道:“这艘舰由我负责,你和你的人
员留在这里毫无用处,请转移到另一艘舰上去吧!”草鹿也劝南云说:他是整个突击舰队的
司令,而不是某一艘舰的舰长。
    当南云被说服同意离开时,整个舰桥几乎都被大火围住了。“把玻璃打碎!”草鹿喊
道。打碎玻璃后,他们垂下两条绳子,草鹿先把南云推出来,这位身材矮小的将军滑了下
去,落到比舰桥低14米的飞行甲板上,草鹿跟在后面。
    短短的6分钟内,“赤城”号被彻底炸毁了。
    当然,美国飞机也有损失:攻击“加贺”和“赤城”的32架俯冲轰炸机,被日本舰队
的防空炮火击落了14架。
    就在麦克拉斯基少校率队向南云舰队发动进攻时,从“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
7架俯冲轰炸机,由马克斯韦尔·莱斯利少校率领,正飞行在距离日本舰队东南方约10公
里。
    莱斯利看见天际黑烟冲天,便朝西北方向飞去。透过云层,他瞥见了“飞龙”和“苍
龙”号两艘航空母舰。他立即下令全队进攻,从4500米的高空向“苍龙”号猛冲下去。
    一颗450公斤的炸弹首先击中“苍龙”号的飞行甲板,几分钟内,又有两颗炸弹命
中,“苍龙”号很快就被大火吞没了。它成了一座爆炸燃烧的地狱。最后,“苍龙”号航母
的舰长柳本柳作大佐不得不下令弃舰。
    美国飞机的袭击于10:30分结束。
    前后短短的8分钟,日本三艘大型航空母舰覆灭的命运,全都无可挽回地注定了。几分
钟前它们还是那么威风凛凛,转瞬间就变成了烈火熊熊的庞大残骸。随后的一天里,它们一
一沉入波光粼粼的太平洋。

“约克城”号遭报复
    南云突击舰队现在只剩下“飞龙”号一艘航空母舰了。日本反击的最后希望,寄托在该
舰舰长山口多闻少将身上。舰上飞行员听到舰长的训示时,不禁大吃一惊。
    山口舰长告诉他们说:“你们已是突击舰队的最后一批飞行员了。”
    这些飞行员们很难相信,几分钟之前,他们对美国舰队的寻歼,还是胜券在握;可是转
眼之间,却变成要同优势之敌决一死战,为已遭覆灭的三艘姊妹舰报仇。
    上午10:40分,18架“99”式俯冲轰炸机,在6架“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
从“飞龙”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前去搜索攻击美国航空母舰。
    单靠他们自己本来是找不到的。是莱斯利少校率领的返航机群成了他们的向导。这些轰
炸机无意中把敌机带回了弗莱彻将军的旗舰-“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在高空盘旋的12架“野猫”式战斗机,居高临下,冲入日本机群进行阻击,一举击落
敌机6架。
    其余的日本轰炸机迅速向下低飞,进行俯冲轰炸。虽然有更多的敌机被炮火击毁,但还
是有3颗炸弹命中“约克城”号。炸弹在巨舰体内爆炸,美军人员死伤无数。
    当日本飞机消失之后,洋面上一片沉寂,留下13架“99”式轰炸机和3架“零”式
战斗机的残骸。
    返航的日本机群立即向山口少将报告:命中“约克城”号,敌航空母舰爆炸起火。
    但是靠着“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的损管人员的奋力抢救,舰上的火势被扑灭了,母舰
不仅能低速航行,而且飞行甲板上的飞机还能继续起飞。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又有10架日本“97”式鱼雷攻击机在6架“零”式战斗机的
护航下,掠海飞来。
    这是从“飞龙”号上起飞的第二批突击机群。他们把已经不再冒烟的“约克城”号当作
了美军其它的航空母舰,对它再度发起攻击。日本飞机发射的鱼雷,击中了这艘大型航空母
舰的右舷和中部,破坏了舰上的全部动力、照明和通讯设备。
    “约克城”号剧烈地向左侧倾斜摇晃,听任风浪的摆布。舰长伊利奥特·巴克马斯特上
校尽可能地坚持,最后还是发出弃舰的命令。
    这样,美国方面只剩下斯普鲁恩斯少将指挥的两艘航空母舰了。
    此后,受伤的“约克城”号依然在海上漂浮,由一艘扫雷舰拖向珍珠港。
    6月6日清晨,日本I-168号潜艇发现了受伤的“约克城”号,偷偷地向它发射了
两条鱼雷,还向为它护航的驱逐舰“哈曼”号发射了一条鱼雷。
    驱逐舰当即被击沉,舰上241名官兵,有三分之一丧身大海。航空母舰虽中了鱼雷却
还在坚持。直到6月7日早晨,它的舰身突然倾侧翻转,在起伏的波浪中坠入海底。
“飞龙”号难逃厄运
    美国人决心为“约克城”号报仇。6月4日下午2:45分,一架美国侦察机发现,一
支日本舰队正在西面行进。它们包括: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以及由这些战
舰护卫着的“飞龙”号航空母舰。
    这一消息通过无线电传到“企业”号航空母舰之后,斯普鲁恩斯将军便集结起所有还能
作战的飞机。
    24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轰鸣着飞离“企业”号的甲板,向“飞龙”号奔袭而去。
    下午5时,日军舰队了望哨惊呼:“敌人俯冲轰炸机!”
    在已成惊弓之鸟的“飞龙”号上,水兵们看见在西南方,从夕阳映照的天际,窜出一长
串飞机,宛如一条长蛇。这可怕的情景,使他们个个胆颤心惊。
    6架“零”式战斗机猛扑过去进行阻击,击落了2架美国飞机。但是其余的美国飞机继
续俯冲了下来。
    它们从耀眼的太阳方向钻出,呼啸着向日本航空母舰冲去。炸弹就落在舰旁,激起一柱
柱水浪。最后,接连投下的4枚450公斤重磅炸弹,穿透飞行甲板,相继轰然爆炸。
    正当“飞龙”号上的水兵疯狂地同满船烈火搏斗的时候,由中途岛飞来的B-17“空
中堡垒”轰炸机,又出现在高高的天空。它们扔下的重磅炸弹,激起越来越多的水柱。接
着,又有更多的“空中堡垒”,从遥远的夏威夷飞来助战。“飞龙”号从头到尾,都淹没在
火海里。
    中途岛西北的海面,成了燃烧的坟场。
    “苍龙”号倾斜了。晚上7:15分,这艘航空母舰的幸存者站在附近的驱逐舰上,痛
苦地注视着“苍龙”号的最后沉没。
    当海水淹没舰上的火焰时,发出了强烈的嘶嘶声。与“苍龙”号一起下沉的,有718
名已死或被困在舰内的日本官兵,包括那位把自己绑在舰桥上而拒不离开的舰长柳本大佐。
    “飞龙”和“赤城”两舰上的大火仍在猛烈地燃烧,无法控制。
    经过整夜的燃烧,6月5日黎明前,“赤城”号的舰长请求山本大将允许把该舰沉掉。
山本大将热泪盈眶。多年前,他曾在“赤城”号上当过舰长。
    他无可奈何地表示:“那就让驱逐舰向‘赤城’发射鱼雷吧。”有221名日本官兵随
该舰沉没。
    6月4日21:23分,海水大量涌入,“飞龙”号倾斜15度,随后完全失速。“飞
龙”的舰长山口多闻将军,决定让驱逐舰“凤云”号将“飞龙”炸沉。6月5日凌晨2:3
0分,山口把舰上人员召到甲板上,对着他的800名官兵说,“飞龙”、“苍龙”两艘航
空母舰的沉没,由他一人负责。“我决心与舰共存亡。我命令你们全体离舰,继续为天皇效
忠。”

山本承担向天皇请罪
    山本大将的航空母舰遭到灭顶之灾的时候,他正率领主力舰队,在南云舰队后面450
海里的洋面上破浪前进。
    6月4日上午10:30分,“‘赤城’号着火”的电报猛然打破了山本的美梦。这位
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一言不发。对20分钟后送来的第二封电报,他也同样保持沉默。
    这封电报是南云中将打来的,说:“由于遭到中途岛基地和敌人航空母舰飞机的袭击,
‘加贺’、‘苍龙’和‘赤城’三舰全身起火。我们正向北撤退,并重新组织力量。”这份
电报暗示,幸免于难的“飞龙”号将进行反击。
    山本表面上显得很镇定。他若无其事的与经常陪他下棋的渡边安次中佐下棋。后来再有
消息传来,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哦,是这样。”
    直到收到首次报告的90分钟后,他才命令让运输舰后撤,而让佯攻荷兰港的两艘轻型
航空母舰继续前进,开往中途岛援助南云。他自己的强大主力,仍然全速向东行驶。掩护运
输舰的近藤信作中将,则把他的舰队,包括“瑞风”号航空母舰,从南改道向北。
    这三支强大的增援力量,从三个方向朝中途岛聚集。山本大将仍然要同美军决一死战。
他的感情要求他率领全部舰只继续前进,将巨大的炮口对准中途岛,对准美国军舰,狠狠地
报复。
    现在夜幕已经降临,他的主力舰队正被迷雾团团围住,但是他还是命令舰队以20节的
速度冒险向前急驶。海面蒙胧,能见度几乎降到零,舰只随时都有碰撞的危险。
    山本的心境并不平静。他虽然率领着他的火力猛烈的大型战列舰向战场逼近,但他的内
心已经无数遍地审时度势。他不得不痛苦地暗自承认,这次战役已告失败。
    他的4艘航空母舰全部毁灭,而美国人还有2艘航空母舰,正在伺机进攻他的舰队。中
途岛还远未被征服。面对这种情况,山本作为一个极为精明的海战行家,心里很清楚,他的
战列舰一旦遇到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进攻,连招架的能力都没有。珍珠港事件和英国“威
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马来亚洋面的覆灭,都证实了这一点。日本飞机怎样击沉敌人的战列
舰,美国飞机也就能怎样回敬日本的战列舰。
    山本一度打算从阿留申群岛调回两艘小型航空母舰来中途岛。但是浓雾在阿留申群岛周
围滞留不散。那些战舰要赶到中途岛,至少要花三天时间。
    到那时,要挽回这场日本帝国海军的灾难,已为时太晚。
    6月5日凌晨2:55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大将终于痛苦地下令:
    “取消中途岛的占领行动。”
    他也需要一些谎言。他电告舰队所有指挥官:“敌人舰队几乎已遭全军覆没,正在向东
败退……”这个弥天大谎,突出地显示了他不敢公开承认失败的苦衷。
    他的将军们问山本:“我们一败至此,该如何向天皇陛下请罪呢?”
    山本铁青着脸,说:“要向天皇陛下请罪的只有我山本一个人。”
    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空大战,到此宣告结束。
    美国方面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307名官兵和147架飞机。
    日本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被炸沉。180架飞机随同航
空母舰沉入大海;另有54架飞机被击落;大约2500名官兵,包括几百名经验丰富,身
经百战的飞行和机务人员葬身大海。联合舰队从此一厥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海空作
战。从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人一直拥有的太平洋战区的战略主动权,也就拱手交出了。
    对日本海军来说,更严重的,是他们妄自尊大的自信遭到了无情的打击。
    中途岛战役之后,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这一打击使他们再也无法对战局作出正确的判
断。

    (全文完)
世界军史集粹---海湾战争中的新闻战


海湾战争中的新闻战

    刘恩亮 康永升
    在信息争夺日趋激烈的现代战场上,新闻媒介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已为越来越多的军事
家所重视。美国陆军1993年版《野战条令》就指出,“视觉媒介对实施军事行动的影
响,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对于这种影响,透过海湾战争可以窥见一斑。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新闻界首次通过全球新闻网向全世界报道了战争景况,1
600多名新闻记者云集沙特,美军中央总部共举行了98次新闻发布会,其中53次介绍
战况,45次介绍背景情况;有159名记者和摄影师报道了“沙漠风暴”行动。另外还有
大批记者到达作战前线,采访前线部队。战后美军认为,以美国有线电视台新闻网为代表的
国际新闻媒介,广泛而及时地报道了美军的行动情况,对尽快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可以预见,在未来战场上,新闻战将伴随战争过程的始终。

示假掩真,达成行动的突然性
    由于先进的侦察、监视设备不断用于战场,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要想完全不被对方
察觉几乎是不可能的。有鉴于此,外军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欺骗造成敌方的麻痹和错觉,
才能使敌“虽可预见到进攻,但仍能在进攻的性质、时间的选择和力量的使用等方面对敌达
成突然性”。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实施示假掩真的军事欺骗,就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公开
性,借助报纸、电视、广播大张旗鼓地把假情报传播出去,混淆视听,将敌方领导人及士兵
的心理引向假情报的误区从而放松对己方真实情况的警惕;即使敌方警惕性较强,不轻易上
当,但也能达到扰乱敌方心理的目的。
    海湾战争初期,多国部队为了达成战争的突然性,打伊拉克于始料之不及,便实行了一
系列政治、军事欺骗措施,其中通过新闻媒介实施心理欺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动
地面战争之前,多国部队故意抛出多个地面作战的假方案,并通过新闻媒介着力渲染。例如
美、英、法几家有影响的报刊以及CNN有线新闻广播电视网都曾接二连三地报道了对伊发
动地面作战的各种作战方案。其中,既有五角大楼制定的所谓“夜间骆驼行动”方案,又有
海湾美军中央总部拟定的“四面出击”应急方案,还有美军人士透露的对伊作战构想。这些
方案一经新闻发布会抛出,纷纷被各大报纸当作头条新闻,没有派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报
纸也纷纷转载,广播、电视更是充分利用其传播手段的快速性捷足先登,有的在新闻发布会
刚刚结束就播放出来。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从公开渠道不断传到伊拉克的决策层,扰乱了他们
的心理,使得他们无法对多国部队的真实意图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多国部队达成了地面
作战的突然性。

先声夺人,打击对方士气
    现代条件下的先声夺人之法,由于借助先进的宣传手段,其效果是过去所难以比拟的。
电视可以真实地展示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巨大威力及官兵的高昂士气;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可以
通过形形色色的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电视讲话等方式,宣传己方的强大、战斗到底的
决心、高昂的斗志,甚至打败敌人的对策等。还可以把敌人的俘虏以及缴获的敌方武器装备
在电视上展示,在报纸上登载,这些对于瓦解敌人的士气,显示自己的强大,震慑敌人的心
理,作用相当明显。
    海湾战争期间,美伊双方都在全力开动各种宣传机器,鼓吹己方武装力量的强大,用以
威胁对方,打击对方的士气。特别是伊拉克,其利用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的威慑心理战更令
人毛骨悚然。1991年1月2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对美国有线新闻广播公司的记者
说,他不能断言海湾战争将持续多长时间,但每一方都将流很多的血;他向记者炫耀:“伊
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具有携带核弹头、化学弹头和生物弹头的能力。”在进行核威慑的同
时,伊拉克故意让被俘虏的美国飞行员在电视上露面,展示他们惊恐的神情,然后声称要把
他们当作“人肉盾牌”,放到伊拉克最易遭受多国部队轰炸的目标中去。伊拉克的威慑宣
传,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多国部队的官兵终日处在紧张状态下,神经受着巨大压力,弄
得草木皆兵,人心惶惶,士气也因此受到影响。

以弱示强,导致对方的心理错觉
    现代化的传播、通信工具,拓宽了实施弱而示强的心战谋略的手段,使之更易实现,不
要花太大的气力,只要往报上一登,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出去,很快就能达到示强的目的。
1990年8月,美军向海湾地区部署兵力的初期,先期到达的第82空降师因其兵力和装
备不足,和伊拉克几十万虎视耽耽的大军相比,显得势单力薄,因而美军一些重要人士认
为,如果萨达姆闯进沙特边界,82空降师将无力坚守宰赫兰基地,他们很可能会被赶出那
里。为了掩盖真相,五角大楼使用了“兵不厌诈”的谋略,编造了一系列各种部队部署在海
湾地区的公开声明,通过新闻媒介大肆吹嘘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如何强大,警告萨达姆不要轻
举妄动。同时,施瓦茨科普夫每天都让记者去拍摄巨型C5“银河”运输机降落的镜头,
报道大批美军正在向海湾进发的途中,很快即可到达海湾。由于萨达姆没有卫星或间谍飞机
侦察海湾部队的集结情况,他的大部分情报都是从美国有线新闻广播公司得到的,因而,新
闻媒介的宣传壮大了美军的声势,伊拉克丧失了反击的有利时机。

唇枪舌战,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人心向背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至关重要因素。在战争中,敌
对双方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揭露对方的不义,甚至有意散布谣言,以使世人之心向
己而背敌。现代化的新闻传播手段,既为揭露对方的不义、诋毁对方的国际形象提供便利,
也为宣传己方的正义、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创造条件。
    海湾战争中,为了使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加重对萨达姆政权稳固性的怀疑、削
弱对伊拉克政府的支持,美国先是通过报纸向外界“透露”伊拉克可能发生政变,煞有介事
地说伊国内反对派及军方有人要暗杀萨达姆。为了进一步制造混乱,美国又通过报纸散布谣
言,说萨达姆已被打死,其家属已逃出伊拉克。同时,美国还通过举办有关伊拉克暴行的听
证会等各种手段,运用现场直播、宣传广告等多种宣传方法,揭露伊拉克政府的不义行径。
为了替自己正名,伊拉克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宣传。当美国报纸说萨达姆被炸死时,伊拉
克的电视上很快出现了萨达姆视察南方军营的镜头。针对美国关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不义
宣传,伊拉克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宣扬自己是应科威特人民的邀请,是深得民心的,是为了保
卫科威特的未来,维护科威特的安全。伊拉克的这番宣传,既美化了其侵略行径,同时又赢
得了阿拉伯世界一部分民族主义者及激进分子的支持。
世界军史集粹---韩战(中苏最高机密档案)


韩战(中苏最高机密档案)

        最近,看到网友们讨论韩战的问题,对中国是不是应该加入韩战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看
法.正好,我有一本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的一部名叫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最高
机密档案的书,书中引用了大量中俄已结密的档案材料,论术了中苏俩国结成同盟的过程,
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各自目标和立场的变化.因为全书厚达434页,因此,只能引用该书的
主要观点(也是大家可能感信趣的文题)。

    1.朝鲜战争是谁挑起的.

    是北朝鲜."1950年4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时,金日成与斯大林会谈,争取苏联的其
统一朝鲜半岛战争准备的支持.据金日成的译员文日说:
    金日成在会谈中提出了四条理由向斯大林保证,美国不会参与韩战.

    1)北朝鲜将在三天内取的军事胜利。
    2)将有20万南朝鲜共产党员举行起义。
    3)南朝鲜游击队支源人民军作战。
    4)美国对此没有时间进行准备.

    斯大林显南相信了金日成的判断.正是在这此秘密会晤后,斯大林最终同意了金对南韩
采取军事进攻行动的计划。
    此外,朝鲜人民军作战部长俞成哲直接参于了北朝鲜作战计划的全过程,他在90年初
回忆说,苏联军事顾问团认为北朝鲜的作战计划行不通,便自己起抄了一个以反击南方入侵
而进行的军演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各部队的行军路线和作战命令,以及各兵种协同的方法.进
攻部队分为俩部.以金雄为司领的第一方面军直取汉城,一武亭为司令的第二方面军为掣翼
部队,实现从南面对汉城的包围。
    当难,斯大林当时从其全球战略考虑是不希望同美国发生直接的冲突。
    作为处事警慎的他,当然会想到万一美国出面干于的话,苏联如何应对的问题.其对策
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因由中国军队直接面对美国的危协并于之抗衡.正是出与这种
考虑,斯大林反复要求金日成争取毛泽东的意见。
    早在1949年5月,毛等中国领导人已查觉朝鲜半岛的警张形势,已及北朝鲜需要援助
的情况.毛答应帮助金日成,但并不主张金日成主动采取军事行动。
    1949年4月底,金日成委托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访问中国,金一先到沈阳
与高冈会面,并与中国中央取的了联系.金一在北平与朱德,周恩来会晤了四次.一次会见了
毛泽东,于中国领导人讨论了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编成的朝鲜师转属朝鲜政府以及朝鲜局势
等。
    毛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三个朝鲜师中,有两个驻扎在沈阳和长春,另一个正在南
方作战.中国随时可以将在东北的两个师连同装备移交给朝鲜政府,另一个师,只有在战争
结束后移交.在会议通报中,毛泽东非常明确的劝告金日成不要主动进攻.在金给莫斯科的报
告中称:"毛泽东曾说,按照他的意见,北方现在不应采取军事行动,因为第一,这在政治
上不利,第二,中国朋友在忙于自己国内的事,不会给于他们有力的帮助."

    第二.中国是怎么参加了韩战的?

    韩战爆发后,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完全打乱了金日成的计划,朝鲜人
民军陷入了危机之中,9月26日,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苏联顾问马特耶夫在平壤的报告
称:
在占有绝对优势的空军的支援下,美国人对人民军的前线和后方进行了狂轰婪炸,....
敌人的汉城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已成功地向清州方向发展,并构成对第一方面军的包围之
势,....人民军部队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坦克和许多大炮,正进行困难的阻击战,部队缺少弹
药和汽油,....整个部队的指挥组织的很差."这时,斯大林显得十分焦操不安,并对朝鲜军
队和苏联顾问大加指责,在9月27日的电报中,斯大林先是责备朝鲜军队的"前线司令部,
集团军司令部及各部队在战术方面有严重的错误,接者有严厉批评苏联军事顾问对这些错误
有更大的责任,指责他们在坦克战术运用方面的"愚蠢在情报工作方面的"无知"。
    斯大林显然忘记了中国领导人早在7月初就要苏联领导人提信朝鲜人美国军队在仁川或
朝鲜人民军后方登陆的危险性.而当时的金日成也因求胜心切而无视中国人的警告。
    在美国人登陆仁川后,斯大林立即考虑到中国出兵的问题,斯大林曾发电报给毛泽东,
讯问中国在东北的军事部署,是否能购派兵的朝鲜作战.10月1日,斯大林直接发电报给毛
泽东,比较明确的要求中国出兵以挽救金日成的军队.接到电报后,毛立即召开了中央书记
处紧急会议.会议中,对于是否出兵,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但是由于,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
主张出兵的意见占了上风.但是,由于会议上,多数领导人主张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要谨慎
从事.因此,毛泽东只得告书苏联方面,中国暂时不能出兵,并暗示中国内部对是否出兵是
有分歧的。
    应该说,毛泽东决心出兵的决心是迫不得以的,他完全了解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困难和
风险.经过20余年的对外和国内战争,新中国面临这一片衰败的经济景象.在如此境况下,
和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作战,困难可想而知。
    在10月5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为志愿军主帅的彭德怀的讲话对于统一意见起了
很大的作用.在这次会议后,正式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作出决定后,中国中央即派周恩来到莫斯科商讨苏联派空军掩护及提供军火的问题.但
是苏联人确不愿意提供空军掩护,因为斯大林并不愿意苏联为此卷入于美国的正面冲突。
    在决定出兵后,中国军事领导人对于空军掩护的要求显得十分迫切,10月9日,彭德
怀在召开支愿军军以上干部的会以上,很多与会者,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以至于彭德怀和高
岗在会议还没有结束就发电报给毛泽东询问:"我军出国作战,军委可以派出多少飞机掩
护?何时能出动并由何人指挥?"。
    10月13日中午,毛再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对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关系再次
展开讨论.彭德怀在知道苏联不给予空军支援后,十分气愤,表示要辞去志愿军司令.毛泽东
再次掌握了会场,他说服了彭和其它与会者,虽然,苏联空军在战争初期不能进入朝鲜战
场,但斯大林已同意对中国领土提供空中保护,并向中国提供大量的军援.会议最后决定,
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上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困难,中国也必须出兵,预
敌于国门之外。

    3.中国为何出兵朝鲜?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已有很多论术.许多人认为毛泽东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利益
的考虑,为了保护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免初敌对势力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危协,中国只能进
行一场御底于国门之外的战争。
    现在发表出来的毛和中国其它领导人的讲话都可以成为这种观点的证据.这些看法都是
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中苏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出兵
虽然不是为了满足斯大林的要求,但毛泽东也不可能不考虑到苏联的因素。
    如果金日成在战争中失利,其结果很可能是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而莫斯科对于战争局
势恶化的对策和安排,显然大大增加了这种可能性,苏联驻朝鲜军事代表团团长扎哈罗夫曾
建议金日成将失去战斗力的部队转移到满州整编,斯大林在于周恩来会谈时也提出:要朝鲜
同志作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并答应他们将主要力量,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干部撤
到中国东北,以便日后重新进入朝鲜.斯大林甚至通知中国要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
府.这样,一旦战争扩大,中国东北就有可能成为战场.毛泽东当然考虑到,如果美军夸入中
国境内,斯大林有可能根据中苏友好互助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这一点,
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已表露无遗,如战争扩大,由于中苏同盟的关系,苏联也将参于
进来.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籍口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从而迫使蒋结石
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也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于苏联的
艰苦谈判,中苏新条约规定苏联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是"虎口夺食"逼出来的.因
此,一旦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那么,这一地区不是美国占领就是被苏联控制,就是说,无
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当然是把战争
阻止于中国边境之外。
世界军史集粹---和平号上六个月


和平号上六个月

        本文原作者为美国女宇航员香农·露西德。文章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她作为美国宇航员参
加美俄航天飞机/和平号计划,在俄和平号空间站六个月的生活、工作与感受;介绍了长期
空间飞行所遇到的心理及生理学上的问题。
    指出了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特别是进行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意义。为叙述方便,我们将
文章由露西德自叙,改为第三人称,并对个别文字做了删节与处理。
    7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空间机构开始探索在空间长期居住的可能性。1974年第三次
天空实验室飞行后,美国把计划的重点放在短时间飞行的航天飞机上。而苏联(及后来的俄
罗斯)则一直致力于延长宇航员的在轨时间,它先是发射了礼炮号空间站,后来又发射了和
平号空间站。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和俄罗斯在下一次重要的太空探索活动—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中进行密切合作成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俄罗斯在1993年正式加入了
国际空间站计划,其他合作成员还有欧洲、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空间局等。
    国际空间站合作的第一阶段是航天飞机/和平号计划。美国航宇局制定了把美国宇航员
送到俄罗斯空间站上的航天飞机飞行计划。每个宇航员要在和平号上停留大约4个月,在多
个领域进行科学实验。航天飞机定期与和平号对接,交换机组人员和补充给养。除了科学实
验外,美国航宇局的目标是学习怎样与俄罗斯人一起工作;获取长期空间飞行的经验,减少
国际空间站建造中的风险。从1995到1998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进行了9次对接。共有7
名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作过长期停留。诺曼·萨加德是第一个在和平号上生活的美国人,
安德鲁·托马斯是最后一个。美国女宇航员香农·露西德于1996年3月登上和平号空间
站,并在站上生活和工作了6个月,创造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

飞行前任务培训
    露西德1994年开始参加航天飞机/和平号计划。那时她已是美国航宇局的一位有着15
年飞行经验的宇航员了,曾乘航天飞机飞行过4次。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露西德接到了美国
航宇局宇航员办公室主任罗伯特·金普森的电话,问她是否对用全部时间学习俄语,以便为
去俄罗斯接受飞赴和平号的训练作准备感兴趣。露西德立即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但金普森为她的热情泼冷水说,目前,她只是被派去学俄语。也就是说,她不一定能去
俄罗斯,更不用说飞往和平号了。但是飞往和平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学习俄语需要时
日,他劝露西德应对此事慎重考虑。
    放下电话,露西德开始认真考虑要面对的事实。如果能够成行,此时距上天只有不到一
年半的时间。她必须首先在这段时间内,熟练地掌握完全陌生的俄语,不仅要能够与在轨伙
伴交流,还要接受在俄罗斯进行的任务培训;熟知和平号和联盟号飞船的系统配置和操作方
法;熟悉她所乘坐的航天飞机的飞行任务;另外,还要学习在空间站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方
法。
    露西德面临的任务可以说是十分艰巨的,那么,她为什么渴望在和平号上生活和工作
呢?从大的范围来说,当然,首先是科学研究。空间站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长时间的、几乎
不存在任何引力的微重力环境,而在地球上却难以找到类似环境。这也是那么多国家联合起
来共同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原因。其次,人类连续空间飞行的经验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在人类飞
向其它星球时会需要些什么。
    从个人角度而言,露西德把飞往和平号视作一个可以同时满足她飞行和在实验室工作两
大爱好的良机。露西*20岁时就拿到了飞行执照,并且一直在从事飞行。在成为宇航员之
前,她是位生化学家,并于1973年获得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对一位喜欢飞行的
科学家来说,有什么能比在每小时绕地球飞转27000公里的实验室内工作更让人激动呢?
    在美国接受了3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后,1995年1月露西德来到俄罗斯星城宇航员培
训中心接受培训。当时正是莫斯科的严冬。每天早晨,露西德5点钟就起床开始学习。从住
处走向教室的时候,她总是小心翼翼。她知道,如果在冰面上走错了一步,就有可能把腿跌
折,那么她飞向和平号的梦想也就会成为泡影。露西德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教室学习
用俄语讲授的和平号和联盟号的知识。晚上,还要继续阅读用俄语写成的技术手册,直到午
夜,精疲力竭的露西德才得以上床休息。
    这是露西德一生中工作最紧张的阶段。相比之下,想当初她边读书边抚养孩子所遇到的
困难真是微不足道。
    1996年2月,露西德通过了所有体格和技术考核,俄罗斯空间飞行委员会批准她为和
平号机组人员。之后,她来到拜科努尔发射场,目送她的两名俄罗斯伙伴乘联盟号飞往和平
号。接着,露西德回到美国,为编号STS-76的航天飞机飞行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1996年
3月22日,露西德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三天后,航天飞机与
和平号对接,露西德正式加入空间站机组,开始了预计4个半月的空间站生活。

微重力环境中的生活
    到达和平号头几天,露西德的任务主要是熟悉两位俄罗斯同伴和空间站的布局。和平号
空间站是一个采用模块式设计、分段建成的多用途永久性载人航天系统。它的第一部分是于
1986年2月发射的基础舱。在基础舱的一端对接着于1987年发射的量子1号舱,在基础舱
的另一端是过渡节点舱。尤如住房的门厅,过渡节点舱呈球形,上面有6个舱门。它的侧翼
对接部件上对接有量子2号舱舱(1989年)、晶体舱(舱1990年)和光谱舱(1995年)。
在露西德在和平号上停留期间俄罗斯又送上来自然舱(1996)。她所有的大多数实验设备都
安装在自然舱里。晚上她睡在光谱舱,大部分个人物品也放在该舱内。露西德用于上下班的
时间非常短,只需几秒钟,她就可以从一个舱飞到另一个舱。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在基础舱内
休息。
    和平号采用莫斯科时间。机组人员之间的交谈全部用俄语进行。宇航员们每天早晨8点
钟起床,20分钟盥洗和穿戴完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耳机与地面飞行控制人员联系。与
航天飞机利用一对通信卫星随时与地面保持联系不同,和平号利用地面通信设施,每隔90
分钟,即当和平号飞越地面站上空时宇航员方能与地面控制人员通话,每次历时约10分
钟。如果地面人员需要和宇航员们交谈,指令长希望每个人每次都能与地面通话。每天早晨
的这次例行通话效果很好,因为它可以使宇航员们在一天中得到暂时放松。在与飞行控制人
员通话前后宇航员们会聚集在基础舱内,颇有聚会的意味。
    每天与地面首次通话结束后,宇航员们开始早餐。对露西德来说,作为和平号的机组人
员,最愉快的事情之一就是与同伴们漂浮在位于基础舱的餐桌旁一同进餐。在飞行前,露西
德曾担心由于食物单调而没有食欲,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虽然吃的是美国和俄罗斯生产
的临时注入热水的脱水食品,但宇航员们尝试着通过把不同的食品包装重新组合,往往会
“烹调”出新口味的食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并且会彼此互相推荐。早餐,露西德
通常喜欢喝一袋俄罗斯红菜汤或蔬菜汤以及一袋果汁。午餐或晚餐,露西德喜欢吃俄罗斯口
味的肉和土豆。而俄罗斯宇航员则喜欢不论吃什么都要抹上美国的蛋黄酱。
    每天,宇航员们按照详细安排的时间表工作,俄罗斯宇航员称该时间表为“FORM24”。
俄罗斯宇航员通常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和平号系统的维修上。露西德则为美国航宇局进行各种
实验。为了防止肌肉在失重状态下萎缩,每天午饭前,宇航员们都要进行锻炼。和平号上装
有原地跑步仪和自行车测力器等健身设备。俄罗斯生理学家为宇航员们编排了3套健身操,
每套45分钟,每天作一套,3天为一个循环。做完操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原地跑步锻炼。
锻炼时要加上橡皮带以增加宇航员们感觉不到的重力。在飞行将要结束时,露西德发现她需
要进行更多的训练,每天她会多跑几公里。每日的锻炼既艰苦又单调,是露西德在和平号空
间站上最不喜欢的事情。这是因为,首先,它太艰苦了。宇航员们要先戴上背带并把它与跑
步仪上的橡皮带连接起来。再者,它太单调了。跑步仪噪音很大,跑步的时候根本无法交
谈。于是跑步的时候,露西德只好听随身听录音机,但不久她就发现犯了一个大错误,她带
来的磁带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快节奏的。幸运的是,和平号上有很多磁带,在6个月期间,她
把大部分磁带都用上了。
    训练结束后是午餐时间。下午宇航员们仍要继续各自的工作。傍晚时,他们往往会聚在
一起喝杯茶。晚餐则安排在较晚的时候才吃。晚饭后,一天的规定任务就算全部完成了,但
宇航员们仍有许多“家务”要作:收集垃圾、准备食物、擦试凝结在冰冷物体表面的水珠等
等。杂乱和拥挤是和平号上的一大难题。每隔两三个月,进步号货运飞船会为和平号送来新
的补给。宇航员们先卸下补给品,再把生活垃圾放进已经腾空的进步号上。已用过的科学仪
器也应该清理出和平号,但由于进步号空间太小,许多仪器无法带走,因此,空间站上显得
很拥挤。
    晚餐后,地面控制人员向和平号发出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指示。在晚上10点到11点和平
号与地面进行一天中最后一次通信联络之前,如果有时间,宇航员们会在一起喝茶或吃些甜
点之类的食品。最后一次通话后,宇航员们互道晚安,到各自的就寝区休息。露西德漂进光
谱舱,打开睡袋,并把它系在扶拦上。睡前露西德会看看书,用自己的计算机给家里写信。
空间站上的一个无线电装置会把这些信传给地面控制人员,再由他们通过E-MAIL传到露西
德的家中。午夜时分露西德关灯睡觉,并且总是一觉睡到起床铃声响起。

科学实验
    和平号上的日常工作鲜有变化,但并不千篇一律,那段时间,露西德真是生活在科学家
的梦境中。在和平号上,她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独立的实验工
作。当一个实验变得索然无味时,就开始利用新设备进行另一个领域内的实验。身在俄罗斯
飞行控制中心的美国航宇局地面控制人员每天与她至少通话一次,及时向她通告实验项目主
持人——美国、加拿大科学家们对实验工作的意见。有时,当露西德开始实验时,安排项目
主持人旁听,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时回答露西德可能提出的问题。
    在实验中,露西德的任务是按程序操作。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样品由航天飞机送回地
面,供研究人员进行分析。露西德的工作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载人空间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在某些实验中,露西德会观察到录像机或照相机可能错过的细微变化。她对每项实验涉及的
知识都很精通,所以往往能在现场检验实验结果,还会根据需要调整实验程序。露西德及同
伴还常常修复发生故障的实验仪器。在露西德进行的28项实验中,只有一项实验由于仪器
出现了不可修复的故障而没有得到结果。
    露西德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的第一项实验是观察受精鹌鹑蛋胚胎的发育状况。这些蛋
是用航天飞机送到和平号上的。一到空间站,它们就被放进培育箱内。在以后的16天内,
露西德把这30个卵从培育箱内一个一个地拿到4%的伸甲醛溶液中,以固定发育过程中的胚
胎,留待日后进行分析。
    这个实验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微重力环境下却颇费周折。美国航宇局和俄罗斯安全
规则都要求固定液至少要有三层包装,这是因为,哪怕只有一滴溶液泄漏,都可能飘进宇航
员的眼睛或引起严重的火灾。为了把受精鹌鹑蛋胚胎放进固定液并把它们打开,美国航宇局
阿姆斯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专门设计了一个由多个装有安全装置的透明袋子组成的系统。另
外,整个实验是在一个较大的袋子中进行的,袋子表面配有一副手套,这样,露西德不打开
袋子就可以把手伸进去操作。
    阿姆斯研究中心和其他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受精鹌鹑蛋胚胎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
和平号上胚胎的死亡率为13%,比在地面孵化高出4倍。这是因为空间站上的温度和放射程
度都较高的原因。和平号上接受的平均辐射量相当于每天在地面接受8次X光透视。美国航
宇局的科学家认为,如果一名宇航员在轨道上停留上几年,就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露西德还参加了在光谱舱的温室中进行的小麦生长实验。科学家们想要了解小麦在微重
力环境下是怎样生长和成熟的。这个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正在生长的植物可
为长期空间飞行提供氧气和食物。露西德把小麦种子种在有吸收能力的颗粒状沸石生长床
上。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光照时间和湿度。宇航员们每天为小麦照相并监
视其生长状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宇航员们把少量正在生长的小麦收割下来,放进固定液
中,用于日后在地面进行分析。在播种大约40天后的一个晚上,露西德注意到小麦开始抽
穗了,她激动得大喊起来,招呼另两名宇航员来看。可惜的是,没等到小麦成熟,露西德就
返回了地面。几个月后,另一名美国宇航员把300多束麦穗带回地面。遗憾的是,科学家们
发现这些麦穗全都是空的。他们怀疑,空间站环境中乙烯含量过低可能会影响花粉的传授。
后来在类似的一次实验中,宇航员们成功地解决了授粉问题。
    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还为流体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实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但是空间
站本身存在着振动,虽然这种振动很小,小到甚至难以察觉,但却会影响高敏感性实验。机
组人员的活动和空气流动也会形成振动。为避免振动影响实验效果,宇航员们把实验设备放
在由加拿大空间局建造的微重力隔离装置中。这个装置的顶端可借助电磁场自由地浮动。
    在对微重力隔离装置进行了检查之后,露西德利用它进行了金属熔化-扩散实验。她把
金属样品放进一个专门设计的熔化炉中,让不同的金属液体扩散到各个试管中去,之后慢慢
地冷却。研究人员想要确定在没有对流影响的情况下,熔化了的金属是怎样扩散的。在微重
力环境中,冷、热液体或气体之间不存在对流现象。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在空间环境中
金属的扩散速度比在地球上慢得多。在这项实验中,熔化炉内的一个支架发生了变形,这会
影响到实验的完成。但俄罗斯飞行工程师手到病除,轻而易举地修复了支架。如果在无人飞
行器上进行实验,要进行类似的修复是不可能的。
    在和平号上所做的实验为未来国际空间站的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例如,露西
德进行的流休物理学实验结果有助于未来空间站通风和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微重力环境中
火焰如何扩散的研究可能会导致空间站上消防措施的改进。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露西德在飞行中进行了一系列对地观测。科学家们请求美国航宇局拍摄不同季节、不同
光照下的地球照片。海洋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可把这些照片用于他们各自领域的研究
中。露西德经常用照相机通过光谱2号舱的观测窗口拍摄照片。她发现,与航天飞机的短期
飞行不同,在空间站上6个月的飞行中,她可以看到地球表面四季的变化。3月底她刚到和
平号时,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还覆盖着冰雪。几周后,她看到冰雪开始融化,海面上漂浮着巨
大的冰块。仿佛是一夜之间,北半球的春天就来到了,到处是一片绿色。
    露西德还观察到了地球表面发生的不寻常事件。一天,当空间站飞越蒙古时,露西德看
到了滚滚浓烟,好像整个国家都着了火。于是,她向地面人员报告了这一信息。几天之后,
蒙古境内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的消息得到了蒙古官方的证实。

飞行安全
    露西德认为,在长时间载人空间飞行中,最需要考虑的不是航天器的技术问题,而是机
组人员的组成。露西德这次和平号飞行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是她与她的两位俄罗斯伙伴相处
得非常融洽。而他们三人语言、性别和文化背景各异,本来是很容易彼此隔阂的。这是很值
得庆幸的。露西德的俄罗斯同伴总是让露西德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只要条件允许,他们总
是一道工作。如果谁犯了错误,他们从不互相指责,而是抱着理解的态度加以改正,然后把
它忘掉。最重要的是3个人常常一起开怀大笑。
    俄罗斯宇航员的出色能力是使露西德总是感到很安全的原因之一。露西德来到和平号
时,该站已经在轨运行了10年,是设计寿命的两倍。与航天飞机不同,和平号不能运回地
球修理,所以俄罗斯宇航员要接受维持空间站正常运行的训练。和平号上的宇航员会更换发
生故障的部件,并监视对生命保障至关重要的系统。不久,露西德就发现她的同伴们几乎能
修理任何部件。
    在和平号上储备着很多备件,而且有的部件在需要的时候会由进步号货运飞船送上站
来。
    和平号上的机组人员对大多数故障有充分的反应时间。这与航天飞机有很大差别。因为
航天飞机是宇航员们返回地面的唯一途径,所以一旦航天飞机发生了硬件故障,会立刻引起
注意。如果机上一个重要设备失灵,要立即修复或提前结束飞行。但空间站则不同,站上有
一艘救生飞船:至少有一艘联盟号飞船总是停靠在站上。如果硬件发生了故障,并不会危及
到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地面。只要空间站的居住条件不被破坏,机组人员就会分析发生了什
么,通过与控制人员通话修正故障或者找出问题。只有在空间站内着火或压力迅速下降两种
情况下,和平号上的机组乘员才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这两种情况都曾于1997年发生,那
时,露西德已离开了空间站。但是机组人员很快修复了故障。
    露西德的和平号之行原定在1996年8月结束,但她返回时乘坐的航天飞机由于技术原
因推迟6周起飞。因此她在空间站上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延长。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她的第
一个想法就是“噢,这不等于我还要在跑步机上再跑一个半月吗?”但事实摆在眼前,她也
不得不坚持下去。由于这一推迟,当新一组俄罗斯机组人员乘联盟号来替换她最初的两位伙
伴时,她仍然留在和平号上。最后,1996年9月26日露西德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回到
地面。她的这次飞行历时188天,创造了美国宇航员空间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谈到这次和平号飞行的体会,露西德觉得航天飞机/和平号飞行计划可为国际空间站提
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首先,宇航员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机组人员不能一起愉快地工
作,这种飞行是很可怕的。第二,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的飞行时间差别很大,就像100米短跑
与马拉松一样。在一次典型的为期14天的航天飞机飞行中,美国航宇局的地面控制人员把
宇航员每时每刻的时间都安排满任务。而对待长时间飞行的宇航员必须更像对待在地面实验
室工作的科学家那样。一天中他们有权控制自己的一部分时间。
    同样,当航天飞机的机组人员为一次科学飞行接受培训时,他们要练习每一个程序,直
到甚至不用考虑就能够完成的地步。为国际空间站培养宇航员时就需要有所不同。当一名宇
航员在长期飞行中开始一项新的实验时,距他学习实验程序的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了6个月或
更长时间了。因此,他还要重新熟悉实验程序。他们应该多进行技能培训,而不是各个具体
的程序。而且,长期空间飞行还要求宇航员成为地面研究人员的主动合作伙伴。进行实验的
宇航员应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就怎样进行实验做出判断。一名能够在专业
上参与实验的机组人员是一名快乐的机组人员。
    6个月的空间飞行结束了,但露西德对飞行中发生的一切仍历历在目。她常常想起一件
飞行中对她触动最大的事。那是一个晚上,晚餐之后露西德与两个异国伙伴飘浮在桌旁一边
喝茶、吃点心,一边讲述着各自童年的故障。不一会儿,大家就意识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都曾面临过同样的恐惧: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战争。
    学生时代露西德一直生活在对苏联的恐惧之中,她和她的同学们在教室内进行躲避炮弹
的演习,所有的人都躲在桌子下面,而不用问为什么。同样,那时的苏联少年也总是担心美
国的炮弹或导弹会在一瞬间摧毁他们的家园。讲述完各自童年的故事之后,三名来自几年前
还剑拔驽张的两个敌对国度的宇航员十分庆幸他们曾经担心的事情最终并没有发生。更让他
们高兴的是,现在两个国家化剑为犁,它们的宇航员正和谐而友好地生活在空间站上。

    (许彤译)
世界军史集粹---滑翔机天安门空中受阅


滑翔机天安门空中受阅

    ——访王勃同志
韩明阳
    据《体育年鉴》记载:1956年5月1日,九架高级滑翔机,以双横队跟进的队形通过
天安门上空,接受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以及首都人民的检阅。受检阅的滑翔运动员
有王勃、张云生、马福春、王明亮、王治安、姚长根、姚伟良、赵承斌、辛承辉。预备队员
是张金鹏。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拜访了当时的滑翔队长王勃,还找原国防体协分管航空的副主
任王敬之同志作了对正。
    据王敬之介绍,他是1955年5月从空军第三航校参谋长岗位上,戴着上校军衔调来国
防体协担任副主任的。以前空军每年都要组织国庆节天安门空中受阅,而且都很成功,社会
反应很好。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下,为推动滑翔事业的发展,他这个刚上任的副主任,初生牛
犊不怕虎,产生了用滑翔机在天安门空中受阅的设想。他曾去东郊民巷22号空军司令部将
这一想法报告过刘亚楼司令员,随后,他又报告了贺龙元帅,并得到贺龙元帅大力支持。
    据王勃同志讲:“1956年春节刚过不久,我刚离开空军,在国防体协当滑翔队长。一
天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体协主任贺龙元帅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亲自交代要在‘五
一’国际劳动节时,组织滑翔机通过天安门,接受党中央、毛主席和首都人民的检阅。”
    王勃因毫无思想准备,突然听说,虽然感到任务光荣,但又感到很艰巨,有些担心安全
问题。因为滑翔机不同于飞机,它是一种无动力的飞行器,一遇到下降气流,没有发动机就
很难飞出北京市区,危险性太大。而且,能参与受阅的飞行员只有王勃、马福春、张云生三
人是从空军调来的老飞行员,有几百小时飞行经验。其他六人都是16至17岁的青年学生,
从1955年夏才开始训练,飞滑翔机只有半年,空中飞行时间不到30小时。因此,王勃不想
执行这个任务,提出很多困难,想把这个受阅任务免掉,或者推迟到第二年再进行,并如实
地向贺龙元帅作了汇报。
    贺龙元帅鼓励他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今年不走今年不会,明年不走明年还不会,不
闯是永远学不会的。当然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把具体组织工作做好就是
了。”
    王勃又提出国防体协的牵引飞机数量很少,接受检阅,机群要同时起飞,没有这么多牵
引飞机怎么办?贺龙元帅马上就让国防体协副主任王敬之作预算。王敬之向中央写了一个专
门报告,亲自面呈刘少奇副主席。刘副主席马上就批了1400万元。国防体协跟着就派沈阳
滑翔机制造厂的工程师张汝瑛去南昌320飞机制造厂订货。不久就买回来了南昌飞机工厂新
生产的14架初教五(雅克-18)飞机。飞机专门用油漆进行了外观处理,十分整洁、漂
亮。
    对于受阅飞行航线的通信、导航保障问题,贺龙元帅向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交代说:“要
象保障空军国庆节受阅一样,保障‘五一’劳动节滑翔机的受阅飞行。”空军随后把这个任
务又交给了空军通信团和华北军区空军。
    为组织完成好这次受阅任务,国防体协和北京空军抽调的10多名飞行人员,以及相应
的机务人员混编在一起,临时组成了“飞行、滑翔大队”大队长王勃,副大队长王洪滨。春
节之后不久,即开始在南苑机场进行训练。训练大约进行了三个月左右,先场内,后场外,
并选了一条和受阅飞行航线近似的航线,进行模拟训练。最后,又在受阅飞行航线上进行了
合练,王勃、马福春等五个长机还在天安门上空进行了试航。训练期间,贺龙元帅、空军副
司令员常干坤、国防体协副主任李达和王敬之,都经常深入训练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
题。
    “五一”滑翔机受阅飞行航线是:北京南苑-通县-建国门(脱钩)
    -天安门-玄武门(左转弯)-南苑机场。飞行的高度1500米,牵引速度120公里/小
时。空中受阅指挥所设在北京饭店的楼顶上,受阅地面总指挥员是王敬之。“五一”当天,
在滑翔机受阅之前,刘亚楼司令员到北京饭店指挥所检查过准备情况,他面带笑容,满意而
去。
    五月一日上午九时许,王敬之按统一部署,下令起飞。王洪滨等人驾驶九架初教五,牵
引着王勃等九名滑翔员驾驶的九架滑翔机,从南苑机场起飞,然后通过通县。沿受阅飞行航
线设在地面的信号点点燃了烟火。混合机群保持飞行高度在1500米,时速120公里。10时
左右,滑翔机按计划准时牵引到建国门上空脱钩。九架初教五牵引机拖着牵引绳,继续以
1500米的飞行高度和120公里的时速飞越天安门。紧接着,9架高级滑翔机以80公里的时
速,以整齐壮观的编队飞过了天安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和游行群众频频向空中招手,整
个会场一片欢腾。
    滑翔机飞过玄武门以后,随即左转弯飞向南苑。王勃驾驶的波卡双座高级滑翔机和马福
春、张云生驾驶的雅斯库勒卡(“燕子”)单座高级滑翔机降落在南苑机场;其它六架穆哈
(“苍鹰”)滑翔机降落在大红门至南苑机场之间的地面后,由拖车拖回了机场。至此,整
个受阅飞行取得了巨大成功。
    滑翔机天安门空中受阅,在我国滑翔史上还是第一次,是我国滑翔史上的壮举。苏联
《真理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滑翔队长王勃,并以《农民的儿子驾驶滑翔机通过天安门》为题
作了报道。
    这次空中受阅,是由国防体协和空军共同按照中央指示组织力量密切协作完成的。牵引
飞机、滑翔机和滑翔员,是由国防体协派出的;牵引飞机的空、地勤人员,受阅飞行航线的
通信、导航、信号烟火点的保障,以及起降机场的后勤保障,都是由空军提供的。
    对我国的滑翔事业,党中央十分重视。1955年10月21日,中央军委向党中央、国务
院建议:开展人民业余航空运动。针对空军飞行人员缺乏后备力量的严重状况,还建议对全
国各大、中城市年满16岁的青少年,有领导地逐步开展业余航空运动的组织和训练工作。
    没几天,10月28日,少奇同志就批示:“同意这个建议。”周总理也作出了“军委与
国务院商办”的批示。毛主席、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邓小平、李富春等都表示同
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的滑翔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6年8月,在张家口榆
林建立了第一滑翔机制造厂,并于次年搬至沈阳。该厂先是仿制ABC、萨拉曼特、穆哈、雅
斯库勒卡、波其安等初、中、高级滑翔机,后逐步设计、制造了我国自己的滑翔机,如V型
尾翼双座滑翔机“解放”3、“解放”5型初级双座教练滑翔机“解放”9型中级滑翔机、
“前进”号高级滑翔机。还配套生产了绞盘车收索机和搬运车等。1966年3月,又在成都
建立了第二滑翔机制造厂。该厂当年就试制、试飞成功了“解放”7型玻璃钢滑翔机。
    到1960年,我国各省、市航空运动俱乐部已达到85个,在1963年又调整为47个,滑
翔运动在全国已初具规模。从1960年起,我国还推广了“聊城经验”,以学习他们业余训
练滑翔员的方法,并收到了明显成效。到文化大革命前,各俱乐部一共向空军、海军航空兵
和民航输送了8599名滑翔员,受到了接收单位的重视和欢迎。
世界军史集粹---回首自从容


回首自从容

                                ——导弹控制专家陈德仁散记

山娃子

    陈德仁简介

    1922年10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45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解放前,在上海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研究所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50年代,在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副研究员。
    1958年开始从事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工作。
    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为我国导弹控制专家,研究员,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
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
    满头白发,一把黑扇。说话时浓浓的上海口音中,不时冒出些许“麻辣”味。这就是我
初次见到的陈德仁。
    曾为我国导弹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陈老,青年时期在重庆生活过将近4年,我们的话题
便从九龙坡、小龙坎说起。
    抗战时期,上海交大改名私立南洋大学,同时在重庆九龙坡成立了交大总校。青年陈德
仁就在这个山多坡陡的城市完成了他本应学四年,实际却读了五年的大学生涯。回忆在重庆
的日子,他记忆最深的是当时重庆宿舍的竹排抹泥墙,以及从深井打水的动作。他比划着介
绍,把水桶系在绳子上,垂到井里,贴着水面稍稍提起一定距离,手腕一抖,“扑嗵”一
声,就是满满一桶水。
    话语间,陈老流露出淡淡的微笑。那神情,让我情不自禁地神往“悠然见南山”的从
容。一如陈老随口说起的四川人的一句口头禅:“好安逸”。

    “天资不高,但相信勤能补拙”

    谈及事业,陈老沉思良久。等话一出口,我几乎不相信这话出自一名院士之口。他说:
“我是一个笨人。天资不高,但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
    陈老的高小是在无锡县立第六小学上的,经常一起学习,开始成绩平平。但快毕业时,
便跨入了前几名的行列。后来顺利地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从农村来到大城市,他成了成
绩比较差的一个。但是,中学毕业时,他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当
时,他因家贫,原本只想中学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但正应了一句话,天道酬勤,他意外获得
了一份奖学金。正因如此,他进了大学,并最终成了我国导弹事业的早期工作者之一。
    “赶上一班车,再努力往前挪。”陈老用这话来总结自己的人生之路。
    50年代,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老大哥”从中国撤走了所有的军事专家,原来
许诺的一切也成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陈德仁那种“勤能补拙”的倔强性格,使他发愤图
强,自力更生,依靠群众,摸索前进。当时,国内惯性平台和计算机还不具备上弹条件,他
主持并参与捷联补偿研究工作,独立自主地开发出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导方案,并将预研
成果及时用于几个型号的工程研制,为我国早期导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担任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期间,他带领全室人员,克服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条件差
等困难,边干边建。他们经常一起学习,一起试验,无论对与不对,都乐于畅谈自己的构
思,进行讨论,进行争辩,全无专利之心,独创之意。陈德仁身为领导,但他却始终把自己
当成大伙的同学,说及当年的融洽气氛,陈老仍然流露出深深的向往。
    数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位于北京永定路的航天大院里,不论让他干什么,他都无怨地
接受,无悔地完成。他说:“现在有些年轻人,总是挑工作,时不时的跳槽,可对于我们那
一代人来说,服从需要就是个人对事业全部的注释。”
    稍停,他仿佛自言自语:“活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说这话时,他的声音很平静。
一缕阳光从窗外挤进来,爬满他的白发,形成了一道银色的光圈。

    “哦,金婚……”

    不知不觉中,话题转到了婚姻和家庭。陈老说:“我是49年结的婚。”我惊讶地说:
“那明年,岂不是你们的金婚年。”陈老点点头,淡淡地重复到:“哦,金婚。”他好像在
说一个遥远的话题。
    如今,他和老伴两人生活在一起。儿子成家后,在单位宿舍居住,平时不大回家,陈老
就同老伴过起了“两人世界”。老伴身体不太好,陈老就每天陪她散散步。随着陈老的讲
述,我脑海中慢慢出现了一个场景:两个满头银发的老人,肩并肩,在开满各种花的小路
上,并排走着。两人不说什么,只是慢慢地、安详地走。过一会,其中一个累了,另一个便
找一个长凳,先俯下身,在长凳上吹一吹,然后,用手或用衣袖擦一擦,慢慢地扶着他(她)
坐下来。
    休息一会,体力恢复一点,两人对视一下,又慢慢地起身,接着走。
    陈老不会做饭,但老伴做饭时,他也会摘菜,吃过饭后,他会主动去刷锅、洗碗。
    也许是出于对婚姻生活的无知,我突然问陈老:“你们也吵架吗?”陈老再一次笑了:
“生活中哪能没有嗑嗑绊绊的时候呢?不过,婚姻生活中,最大的矛盾也许是谁当家,谁说
了算的问题。但是,家只有一个,谁当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80年代,陈老同时担任了两个型号的总设计师,工作十分繁忙。老伴就竭心尽力,从
生活上照顾他。1985年,“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及潜艇水下发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
奖,作为主要获奖人之一的陈老,回忆当年,他说:“老伴尽管不能从我从事的工作上帮助
我,但是,俗话说得好,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那一刻,看着陈老宽容的笑,我竟有点痴了。

    平平凡凡才是真

    陈老现在的日常生活,只能也只需用两个字来概括“恬淡”。
    如今,他虽已不再承担一线任务,但零星的技术性工作,如成果鉴定、论文答辩、书稿
校审等任务却还不少,有时还忙不过来。他生活很有规律,6点左右起床,打打太极拳,白
天手头没有工作时,他就纵情地看书,看报。向院士赠阅的报纸期刊,多得看不过来。既使
工作了一天,临睡前,他也还要看点什么。否则,总有一定的“饥饿”感。他家的沙发上,
全是口袋。一袋袋的又全是书报。他说:“记不住也要看看,这是打扫脑子。”
    陈老的眼睛近两年不太好使,最累的便是看药瓶。小米粒般大小的字,对陈老的确是一
个相当大的考验。
    陈老看电视,主要是看新闻,但他兴趣广泛,有好节目也爱看。他喜欢听音乐,贝多
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是他的“老朋友”。中国音乐,他只喜欢那些古典名曲。流行歌
曲,他是不感兴趣的,说是年轻人的“玩意儿”。
    夜里11点过后,陈老就要准备休息了。他闭上眼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相比那些辗转反侧的人,陈老的幸福触手可及。我想,不争不比,睿智而从容,又怎会
睡不香呢?文/山娃子1922年10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45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解放前,在上海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研究所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50年代,在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副研究员。
    1958年开始从事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工作。
    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为我国导弹控制专家,研究员,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
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
世界军史集粹---击沉日舰“大和”号


击沉日舰“大和”号

        1983年,日本共同通讯社发出一则电讯:有史以来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的沉没地
点已经探明,它位于鹿儿岛以西160公里的中国东海海域,水深300多米。电视台还播放了
一组水下拍摄的镜头:巨舰成侧伏状,泥沙淹没了大半个舰体,靠底部的舷甲板上,几个被
鱼雷爆炸撕裂的破口清楚可见,叫不上名的海底鱼成群地自由进出,舰首微抬,似乎显示着
不屈。
    随后,是否打捞这艘沉舰又成了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时至今日,“大和”号仍沉睡海
底,但当时可真是热闹了一通,搅得一些知之不多的青年人奔资料去,去图书馆,追溯这段
逝去的往事。

    战舰未出已见一片嚎啕大哭

    1945年春,战争像个出嫁后省亲的新娘,又回到了她的娘家日本本上。4月1日,美国
发起冲绳战役。为了挽救失败,日军展开了以神风自杀飞机为主的“菊水一号”作战。冲绳
海域的作战和冲绳岛上一样,惊天地,泣鬼神。隆隆的炮声震动了日本的一亿国民,再加上
那每日从天而降的飞蝗般的炸弹,日本战败,战争即将结束的传言已没有人不相信了。
    4月5日晚,日本列岛南部的濑户内海,集结起一支舰队。组成这支舰队的军舰很不协
调,最大和最小的比,体积和吨位都相差几十倍。倘若从空中俯视,拱卫在一般巨舰四周的
几艘小舰,小得都可以使人忽略。
    为防空考虑,舰队实施了灯火管制,外表看漆黑一团。但如果进舱看,每条舰都是灯火
通明,人声鼎沸。餐桌上杯盘狼籍,饮酒的官兵拼命地狂喧暴嚣。有些士兵从穿上军装起,
还没有这样放纵过。没有官长约束他们,而且声音再大,也用不着担心美国飞机在天上有听
见。间或有人从贴胸的衣袋里掏出亲人的照片,狂暴的喧嚣又变成了一片嚎啕大哭。
    中央巨舰的一个密封很紧的舱内,也有一个小规模的宴会。就座的是各舰舰长和第二舰
队司令伊藤整一中将,以及从东京乘水上飞机赶来的联合舰队司令丰田福武大将。和大舱里
的气氛截然不同,这里显得凝重、拘谨,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举杯。
    桌上一份由丰田将军亲笔签署的命令,众人已看过。而且无须看,和天前,他们已按命
令的精神进行了集结和准备。
    命令上写着:
    “帝国命运在些一战,卑职命令以伊藤第二舰队为主,组织一支海面特攻部队,以壮烈
无比之英勇突入冲绳作战,以此一举振我帝国海军声威,荣光后世,为皇国奠定永恒的基
础!”
    这时的第二舰队和联合舰队几乎是同义词。经马里亚纳和莱特湾海战后,联合舰队损失
殆尽。除伊藤属下的超级巨舰“大和”号、巡洋舰“矢矧”号和几艘驱逐舰外,剩下的就是
出不了远海的巡逻艇。
    命令中所说的“特攻”,在座的都明白其中含意。每天都有近百架神风机去冲绳“特
攻”,没有一架返回。伊藤舰队只装了仅够到达冲绳的单程燃油,而弄到这些油也几乎是搜
刮尽了海军的油库。由于美军攻占了菲律宾。日本到南洋的资源补给线已完全中断。到晚
上,日本列岛除了美机空袭燃起的大火外,到处都黑暗一片,堂堂的“日出之国”也只能靠
太阳给它恩赐点光明了!
    “你们到冲绳海域后,即对美军登陆船队展开猛烈攻击,待弹药耗尽后,便凫水上岸,
加入陆上抵抗部队!”
    丰田把作战计划的安排再次述说一遍,众人默然领命。当天下午,他们已把伤病员和
40岁以上的老兵遣送上岸,但不少人拒绝服从。甚至咬破手指写了血书。有人嫌闷,把舱
门开了条缝,大舱里的声音顺着门缝钻了进来。不知谁嘶哑的嗓子唱起了《樱花谣》,转而
变成了众人的合唱,本来很美、很柔的歌唱得凄惨不忍听:
    “……
    万里长空白云起,美丽芬芳任风飘。”
    “阁下从东京来,上野公园的樱花开了吗?我真想去赏樱啊!”伊藤忍不住向丰田问
道。长期在海上颠簸的人,对陆地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更别说能给人带来美意的樱花了。
    东京已快成一片废墟,哪有人去赏樱呢?况且才4月初,还不是最佳观樱时节,但丰田
不忍在这时候扫伊藤等人的兴,连忙答道:
    “啊,开了!开了!可真妩媚多姿,绚丽溢彩呀!等你们归来,可携夫人去看,一定还
能看到!来,预祝诸君胜利归来,干杯!”
    伊藤等人无言。眼角沁出几点泪水。
    “阁下,去舱内看看官兵们吗。”
    丰田无语,这时,大舱的“樱花谣”已唱完,又有人在带头狂呼:
    “日本万岁!”
    “大和万岁!”

    准备就诸:谁来实施主攻

    丰后水道联接濑户内海和太平洋,它的进口处是一片布雷区。年初时一艘美国潜艇企图
闯进去,结果艇毁人亡。此刻,克劳利少校指挥“线鳍鱼”号潜艇也在进口处徘徊。他并不
想闯进去,因为他的任务是侦察。
    冲绳战役打响后,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除考虑招架神风飞机的攻击,支援陆上作战
外,还惦挂着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和”号的侵袭。按理说,击沉日本的军舰已有上百,
一艘军舰的存在用不着他这种高层次的人士关心。其实不然,“大和”号不比一般的军舰,
它太强大了。
    1934年年底,日本退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国际协定后,开始酝酿建造巨舰。“大和”
号1937年动工,1941年底建成水下。没有赶上袭击珍珠港,却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它舰长
263米,排水量达6万4千吨,装有9门46厘米口径的巨炮。这些数字都创造了世界造舰
史之最,当年震惊西方海军界的德“俾斯麦”号和它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1发炮
弹一吨半,壮汉可以自由地在炮筒里爬进爬出。舷侧钢甲厚近半米,被称为“永不沉没的大
和。”“大和”既是军舰,又是民族,就是这条舰,象征着日本的民族之魂,服役后就成为
联合舰队的旗舰。理论上说,没有一艘美舰是它的对手,如果让它闯进冲绳近海,那些美军
的登陆舰艇可经不起它一发炮弹,因此,当“大和”号还停在吴军港整修时,美机就盯上
它,4月1日冲绳开战后,它突然失踪了。斯普鲁恩斯估计到日本人会拿它来孤注一掷,克
劳利只得戴上墨镜。
    “‘大和’号!”
    克劳利惊叫着。远看“大和”号像一堵墙、一座山,正压过来。
    “线鳍鱼”紧急下潜。驶近后,它再将上浮,舰桥上架起天线,向第五舰队司令冲击紧
急发报。
    斯普鲁恩斯在他的旗舰“新墨西哥”号上收到电报,随后,冲绳海面的各型军舰都展开
了紧急部署,分散的舰群集中起来,运送弹药、油料的支援舰只穿梭其间,进行快速补给。
时到深夜,物资准备就绪后,内部却掀起一场风波:谁来实施主攻?
    斯普鲁恩斯着意于战列舰队。他计划率冲绳海面的十艘战列舰和众多巡洋舰,设下口
袋,集火聚歼“大和”号。但是,他属下的航空母舰编队第五十八特混编队的司令米彻尔中
将坚决反对,说这个功劳他是抢定了,热电厂他莫属。就在双方电文来往互不相让时,新的
消息来,日本失踪。
    原来,伊藤命令舰队出丰后水道后,沿九州东海岸南下,然后经大隅海峡西去,进入了
中国东海。他知道,迳直南下,必躲不过美国人的眼睛。“大和”号的希望在奇袭,在东海
绕一个大弧,或许可以掩人耳目。
    斯普鲁恩斯指示海上的潜艇和巡逻机扩大搜索范围。4月7日早上,“埃塞克斯”号航
空母舰上起飞的一架飞机电称:
    目标重新出现,在鹿儿岛以西海域。
    目标出现,争执也重起。米彻尔坚持不让,是因为另有一番考虑。去年10月的莱特湾
海战中,“大和”号的姐妹舰“武藏”号被击沉,但功劳归谁却难以分清。舰载机部队和潜
艇都声称自己的攻击是决定性的,米彻尔和潜艇司令小洛克伍德争得面红耳赤,也没论出高
低。“大和”号的出现,给他再次试刀提供了机会。
    米彻尔舰队位于冲绳岛西北海域,“大和”号转了个弯,恰恰投他怀里而来。上午11
时,米彻尔利用赋予他的临场机动权,命令第一波飞机紧急起飞。随后,他给斯普鲁恩斯发
去一份电报:
    “我已起飞了。你攻还是我攻请速决断!”
    水上的军舰再快也赶不上飞机,斯普鲁恩斯无可奈何在他来电的空白处批道:
    “你攻!但必须干得彻底!”

    炸弹在甲板上不计其数地命中

    11时30分,设在冲绳以北一个小岛上的日军观察站看到,约200多架美机遮天蔽日,
向北飞去。报警的电报急速北飞:
    “他们来了!”
    伊藤舰队的各条舰上警铃大作,炮手就位,大小口径的高射炮都抬起了头。
    午夜不久,位于菱形舰阵最前端的“矢矧”号首先发现来袭的飞机,它迅即向“大和”
号通报,就在美机要临顶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乌云蔽住了高空,海面上变得暗淡,
天上的飞机和海面上的军舰被隔了开来。
    “感谢天照大神佑护!”炮手们欢呼雀跃。
    好景不长。10分钟后,乌云过去,候在高空的飞机盘旋着扑了下来。舰群高炮齐呜,
拉起一张火网,但美机突破了火网。鱼雷机飞到舰群贴近海面的侧方,投下一枚枚鱼雷,然
后再拉起,消逝在远空中。俯冲轰炸机则直扑军舰,炸弹从机腹下滑落。军舰即要对空射
击,躲开炸弹,又要海面机动规避鱼雷,一时间乱了阵脚。
    “矢矧”号首先受创,在海面直打转。“大和”号在它后面两海里,甲板上中了几颗炸
弹。歪七扭八躺着一大堆炮手的尸体。后部的雷达室被炸毁,八个操纵手连完整的尸体都没
有。它的左舷中了一枚鱼雷,但厚厚的装甲保护了它,似乎毫不在乎,仍以二十节的速度向
冲绳前进。指挥舱内,舰长有架幸夫大佐在指挥作战,伊藤伫立在旁边,表情漠然。
    第二、第三波攻击接踵而至,每波都有近150架飞机。米彻尔的3个航母突击群、16
艘航空母舰的攻击机几乎全部出动,他在200海里自己的旗舰“列克星顿”号上,目送一批
批战鹰远去,又一批批把它们收回来。舰上的升降机一刻不停,把归来的飞机送入底舱加油
装弹,再举上舱面,作好再次出击的准备。
    “大和”号周围的海面上,鱼雷像洁白的银丝,直真诚而来,有架幸夫指挥着庞大的军
舰作钮齿形机动,然而,躲了这个躲不过那个,不断有鱼雷命中的爆炸声。周围护航的驱逐
舰也有几艘受伤,它们仍对“大和”号紧跟不舍,试图挡住鱼雷,但无任何效果。美机中也
有中弹起火的,但中弹时都把鱼雷和炸弹投躲出来,其勇猛之态不亚于冲绳海域的日本神风
机。军舰上的日本官兵有些想不通,因为长官一贯教导他们,大鼻子的美国人都是“脓
包”。
    第二波攻击,“大和”号左舷中了三枚鱼雷。第三波中了五枚。有架和伊藤在指挥舱看
到,倾斜器的指针表示舰体横倾已达18度,左部舱室不断传来进水的报告。甲板上命中了
多少炸弹已不可计数。
    “快,右舱室注水,恢复平衡!”有架抓过通往右舱室的话筒,高声叫着。这是唯一的
挽救办法,舰体横倾到一定程度,就会翻覆。
    右舷轮机舱的水手匆忙打开注水开关。但这时右舷也被鱼雷击中,大量的海水突涌而
进,一百多名水手来不及撤出,竟被淹在舱内。“大和”号横倾还在加剧,航速已降到九
节。
    这一切伊藤都看在眼里,他取下眼镜,用手绢擦了擦,对有架说:
    “有贺君,一切由你指挥,拜托了。”
    “长官,您?”
    “我回舱去!”
    鱼雷仍在不断地命中,舰体横倾到30度,左舷已贴近水面,恢复平衡已属妄然。有架
决定弃舰,但在弃舰前,他必须完成一个动作:
    “转左舵,舰首向北!”
    按日本民间习俗,死人应该头向北。“大和”也应这样。再则,北边是日本列岛,是
“太阳升起的地方!”
    “大和”利用列剩的一点动力,扭动着笨重的躯体,但只转到一半角度,再也转不动
了。
    有架要通了伊藤的舱室,请长官离舰。伊藤拒绝了,他站在倾斜的司令舱门口,尽力保
持身体平衡。他握了握副官的手,反身把自己扣在舱里。
    舱里的一切摆设物都滑到了一角。在沉入海底前的这一刻,伊藤不知应做些什么。他想
起等他归去赏樱的妻子,不觉黯默泪下。
    军舰的倾斜度还在不可遏止地增大,命中的炸弹爆炸声不断。有架获悉伊藤的决定后,
也安排好了自己的结局。他让一个士兵找来一根绳子,把自己绑在罗盘仪上。他怕万一自沉
不成,当战俘受辱。几个士兵也想学有贺的样子,他的副官则拔出指挥刀,准备切腹。有贺
一脚把他踢翻,暴叫道:
    “八格!年轻人要活下去效忠天皇,快去跳海!”
    成群的士兵,有的穿着救生衣,有的抱着一块木块,跑向大海。
    “矢矧”号已经沉没了,护卫的八艘驱逐舰四艘沉没,其余均受创。美国飞机显然对剩
下的几个小不点不感兴趣,攻击减弱,准备打道回府了。
    下午2时25分,“大和”号终于横倒在海面上,主桅上的太阳旗也落水。弹药舱特制
的1170发巨型炮弹只打了三发,随着舱体的旋转开始猛烈撞击,只要有一发爆炸,就会引
起全舰爆炸,“大和”号将粉身碎骨。
    战舰在急速下沉,就在没入水的那一刹那,海面形成一个深50米的巨大水窝,许多临
近的落水者也被吸了进去。紧接着,弹药舱在水下爆炸,溅起的水柱直升云霄,几乎要吞噬
低空掠过的美机。
    “大和”魂归海底,带着伊藤、有架和不在愿离舰的官兵。
    冈田是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舰队出航前不久才被分到“大和”号上当通信兵,军舰
沉没前他跳海了。这时,他看到一架美国水上飞机低空飞来,在他前面不远处的水上降落,
慢速滑行。一个落水的美国飞行员从救生筏里爬起来,钻进了飞机。飞机又像水鸭子一样,
呼呼地飞离海面。
    冈田很羡慕,觉得飞机救生的动作很美。
    冈田和其他的一些落水者在海上漂流了一个小时。天上一阵轰鸣声,冈田抬头,看到一
架和刚才一样机翼下有两个浮筒的水上飞机。他下意识地搞下头上的帽子,向天上挥动。他
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飞机降落了,并且向他们滑过来。
    冈田不顾一切地奋臂划过去,把自己的手送到伸过来的两只美国大兵的手里。
    战后的春天,上野公园的樱花依然烁烂耀眼,冈田再一次向妻子儿女讲述“大和”号的
自己的经历,结尾时说:
    “活着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呀!”
世界军史集粹---机群毁于人为失误


机群毁于人为失误

        始俄罗斯空军著名的飞行表演队“俄罗斯勇士”在参加完马来西亚“利马’95航展”
后,于1995年12月12日,由一架伊尔-76、5架苏-27组成混合编队途经中国、越南返
回。当机群准备在中继机场——越南金兰湾机场降落时,3架苏-27不幸撞山坠毁。飞行员
格里戈里耶夫中校、瑟罗沃伊少校、科尔久科夫少校、格列恰诺夫少校4人遇难身亡。这起
重大的飞行事故曾引起世人震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3架苏-27的坠毁呢?
    开始俄罗斯有关当局为调查失事情况和原因用了两年多时间。前不久,莫斯科军区军事
法院开庭审判,为这一由飞行专家、检察官和法院共同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调查画上了句号。
    开始法庭判定:伊尔-76飞机机长、空军少将格列比翁尼科夫有罪,他违反飞行的有
关规定,直接导致了这场空难。法庭根据俄联邦刑法第253条判处格列比翁尼科夫6年徒
刑;但考虑到他曾立过大功,获得过国家最高奖赏,随后宣布对其特赦。
    开始由于苏-27战斗机机上的导航设备性能较差,因此由伊尔-76飞机在那次转场飞
行中担任领航机。当混合编队飞至距金兰湾120公里的空域时机长格列比翁尼科夫和机场的
飞行指挥中心值班员阿尔布佐夫中校取得了联系。因为当时机场上空天气状况不佳(云层下
缘仅高600米),所以飞行指挥下令苏-27机群下降高度至600米,以便值班员可以目视指
挥降落。同时,值班员阿尔布佐夫两次指示领航机机长,让伊尔-76运输机在1500米的空
中待命。然而,格列比翁尼科夫少将无视地面指挥,自行决定整个编队按“大盒子”方案降
低高度。在实施过程中,机队又违反了进近降落的程序,提前10公里开始第1转弯;而且
全队下降至600米的高度。接下来,伊尔-76机长又错误地延长了第3转弯,拖延了53秒
才向地面飞行指挥报告通过正切方向。格列比翁尼科夫的这些错误引导,导致了机群实际上
是向着山坡的方向机动。即使这样,如果能马上纠正也还来得及,因为在作第4转弯时,伊
尔-76驾驶舱内的事故警报信号已报警:飞机正处在距地面很近的危险距离中。可惜格列比
翁尼科夫未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在25秒之内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直至飞机距地面32米时,
他才向上拉起飞机。重新爬升的伊尔-76迅速脱离了编队。而跟在后面的苏-27飞行员们
却不知所措。编队左翼的2架苏-27飞行员利奇昆和科瓦利斯基反应迅速,他们立即拉起飞
机,稍后降落在不远的藩朗机场;而编队右翼的3架苏-27却未能幸免于难,在雨雾中失
踪,最后发现坠毁在距机场25.5公里远的一座高604米的山坡上。3架飞机上的4名飞行
员全部罹难。
    开始后来找到的机上“黑匣子”,记录下了飞机撞山前一刹那格里戈里耶夫中校绝望的
呼喊声“跳!……”然而,为时已晚,飞行员们未来得及跳伞,他们和高速飞行的座机一起
粉碎在长满热带雨林的山坡上……
    开始“人为因素”在这场事故中起了主导作用。除格列比翁尼科夫的错误引导外,法庭
在调查中还查明,俄罗斯国防部有关单位在准备和组织国际转场飞行中,曾多次违反有关规
定。调查表明,空军总部违反了向国防部请示报告的程序;而总参谋长对此事作出的批示也
不妥。由于使用金兰湾机场作为中转机场的文件未同海军总部协商,因此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和舰队航空兵司令部感到为难:因为金兰湾机场一直缺少专业人员和器材设备事故发生时,
该机场只有少量的场站人员留守。此外,空军总部也违反了“飞机、直升机转场飞行组织保
障条例”的规定,未向空军第1集团军和太平洋舰队航空兵提出使用所属空域的申请。后者
因此未能作出协调计划海军航空兵和太平洋舰队海军航空兵负责人未采取应有措施,未能及
时向金兰湾机场通报表演队去马来西亚以及返回的时间。这一疏忽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失事当
日地面飞行指挥和伊尔-76机长在飞机准备进场降落时发生争执。
    开始此外,金兰湾机场的装备和设施不符合1992年颁发的“军用机场合格标准”。按
照机场当时的实际状况和能力,只能接收单架飞机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昼间降落。然而这些飞
行表演队的飞行员们事先并不知道。事故发生后,俄罗斯舰队航空兵司令部负责人为了开脱
责任(未采取措施修理和更换从1969年开始使用的机场设备),采用了倒填日期的手法,
并对“金兰湾机场飞行守则”作了补充修改,增补了“严格控制最低气象条件下起降”一
条。法庭查明,有关修改“守则”的指示是在空难发生三天后才下达给金兰湾机场场站主任
的;而上报给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则是在12月18日。
    开始法庭调查还表明,俄国防部国家试飞中心司令部对伊尔-76机组成员的训练考核
放任不管。机上没有相关的飞行图,没有大比例尺的机场地区详图,缺少关于金兰湾机场必
要的情报数据。这一切间接促成了空难的发生。在无人监督和无机队跨国飞行转场经验的情
况下,领航机机长刚愎自用,又违反了安全飞行的规定,最终导致了这场罕见的空难,损失
了三架先进的苏-27战斗机和4名优秀的飞行员。
世界军史集粹---记东方红三号卫星总师范本尧


记东方红三号卫星总师范本尧

        随着一阵摧枯拉朽般的巨响,有空中美男子之称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着我国最新
研制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拔地而起,直刺蓝天。作为卫星设计总师,范本尧坐在指挥大厅
里显得很安详。然而他的安详并非出于对卫星的自信,而是没有到该紧张的时候。
    1957年,钱学森、钱伟长等科技界前辈为发展新中国自己的空间技术,在清华大学
创办了一个研究班。钱伟长当班主任,学生从各研究单位、高等院校挑选。范本尧作为上海
交大的毕业生参加了这个研究班的学习。在这里,老师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杰出科学家,学生
是有才华有志气的年轻人。尽管由于大跃进的影响,这个班只办了一年半就停止了,但在这
里学到的知识、受到的训练却为他终生从事航天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初他参加探空火箭的研制,在火箭上搭载小动物,为人类进入太空积累经验。后来他
开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先后参加了返回式卫星、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
等近10颗卫星的研究。
    “从1958年到现在,最辛苦的算‘东三’了。”范总心里念叨。80年代中期,我
国科技界围绕发展大容量卫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有人主张买,有人主张自己造。主张买的
道理是,我们发射成功的东方红二号甲只有4个转发器,所采用的技术大都比较落后,要在
此基础上开发24个转发器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技术继承性只有20%—30%,而外国开
发新星的技术继承性一般为70%左右。技术继承性越低,意味着开发的风险越大。在时间
紧、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上,敢不敢冒这个险?
    与外国著名空间技术公司相比,我们明显处于劣势。但是,不干,中国空间技术人员就
没有用武之地,国产通信卫星就会被挤出商业市场,空间飞行器制造工业就会萎缩。这是关
系国家安全、民族荣辱、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尊的大事!
    “硬着头皮上!”航天部门领导拍板,范本尧与他的同志们积极行动。他们大胆采用一
流技术,向国际最高水平看齐。卫星在空间稳定采用三轴稳定方案,烧料系统采用双组元统
一推进系统,电源采用展开式太阳翼,并广泛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卫星的寿命从原来
的4年延长到8年……
    这些设计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但与之相伴的是风险性。仅以延长寿命来说,寿命延长到
8年,电子器件要使用8级—9级产品,即1亿个元件中只允许有一个失效的,而当时国内
产品只能达到6级,即失效率比要求的大100倍—1000倍!他们只能派人到器件厂一
个一个地挑选,一个一个地做2000小时的老化试验,拿回来后自己再做二次筛选。这已
远不是百里挑一,而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几年时间过去了,通过组织攻关、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小到器件大到系统方案,一项
又一项的新技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他们制作了两颗卫星。
    第一颗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4年11月30日发射成功。不幸的是,由于出现烧料
泄漏,卫星无法定点,像断了线的风筝。耗资数亿元的星丢了,大家心里很沉重,范本尧的
压力更大。
    卫星在3万多公里的太空,看不见摸不着,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范本尧几天几夜睡不
着,躺在床上眼睛直瞪瞪地看着天花板。专题调查组成立了。航天总公司组织了一些有几十
年经验的老专家进行会诊,与设计师们一起探索、分析,并进行了仿真试验。4个多月以
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星箭分离成功!”西昌卫星发射指挥大厅响起一阵掌声。这掌声打断了范本尧的回
忆,他的心一下子揪到了一块———火箭完成了任务,现在该卫星表演了。
    他全神贯注地与大家一起指挥卫星完成了几百个高难度动作。8天后,卫星准确地定点
在东经125度、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在轨测试表明,星上仪器工作正常,技术性
能良好,话音和电视图像清晰。得到这些宝贵的数据,范本尧舒心地笑了。
    东方红三号中容量通信卫星从低水平摸索起步,把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提高到了一个崭
新的水平。今后当人们坐在家里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在为亿万个家庭传输电视
信号的卫星中,有一颗我国自己制造的东方红三号!
世界军史集粹---记中国的原子弹科学家


记中国的原子弹科学家

    ·虞 昊  应兴国·
    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永载中国史册的日子。当天下午3时(北京时
间),新疆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次相当于几万吨
TNT炸药威力的核炸弹产生的地震波,绕地球转了好几圈,以至远在万里之外的国际权威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它的存在。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这次核爆炸在世
界政治、军事格局中引起的震撼,在全球炎黄子孙心灵上引起的震撼,将是带有永久性的。

    ◆先驱者

    193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王淦昌考取了官费留学生,来到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在这个世界物理学研究最前沿的大学,王淦昌以他对实验物理学的特殊兴趣和对科学热点的
敏锐洞察力,在导师梅特涅的指导下辨识着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并于1933年12
月取得了博士学位。
    1934年4月,王淦昌博士乘船回到了灾难深重的中国,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
物理系任教授。王淦昌身在落后的中国,却时刻关注着国际上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937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院的居里实验室,来了一位中国留学生钱三强。他与王
淦昌一样都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来到巴黎后,钱三强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
下,从事放射线研究。1946至1947年,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发现了铀核的“三分
裂”。后来他们还发现了几率更小的“四分裂”现象。他们的这一工作被约里奥-居里夫妇
认为是该实验室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最主要的成果之一。
    同在清华,比钱三强高一级的彭桓武,是个潇洒倜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1938年冬,他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投奔鼎鼎大名的玻恩(M.Bor
n)教授做博士研究生。众所周知,玻恩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并在德
国最著名的格廷根大学建立起一个学派,使该校物理系成了当时世界上理论物理的研究中
心。
    彭桓武在玻恩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理论和量子场论,并在这两个领域中取得了突出
的成就,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这在那时的中国留学生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里还必须提到另一位先驱者,那就是德高望重的赵忠尧先生。他是第一个亲眼看到
核爆炸的中国物理学家。1946年6月30日,美国在太平洋小岛比基尼上又爆炸了一颗
原子弹。距该岛25公里远的“潘敏娜”号驱逐舰上,有应美国政府之邀前来观“战”的
英,法,苏,中四个同盟国的代表,其中那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代表就是物理学家赵忠
尧。他一面仔细观看着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一面将目测现场算出的数据默默牢记在自己的脑
海中。这次演习完毕代表们回到美国。当美国国防部代表在机场欢送盟国参观团回国时,他
们发现那个黑头发的中国代表“失踪”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赵忠尧此次出国负有当时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物理学家萨本栋托付的重任:尽可能多地了解美国在核物理方面的新进
展,并设法购买核物理研究设备,萨在国内设法筹款给他汇去。
    就这样,赵忠尧神秘地“失踪”了。他设法回到加州理工学院,这是他1927至19
30年间攻读博士学位的地方。他常周旋于原先的老师和同事之间,利用机会在加速器的操
作台和零部件上爬来爬去,以获取加速器设计和制造的细节知识。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诺
贝尔物理奖得主劳伦斯敬佩赵忠尧的爱国之心,出重金聘用他,还有意安排他多接触实验设
备和有关图纸。萨本栋秘密汇来12。5万美元,作为赵忠尧购买实验设备及个人生活之
用。赵仔细核算一下,订购一台加速器起码要40万美元,还不能拿到出口许可证,因为美
国政府严禁此尖端技术出口。因此,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回国设计制造,一些国内无法制造的
精密部件则在美国秘密定制。从此,赵忠尧成了“临时工”,他经常到几个熟悉的物理实验
室去签订“换工协议”,以替实验室完成某些科研项目来换取有关加速器制造的技术资料和
零件。每天,他工作平均在16小时以上,一日三餐多数是开水、面包加咸菜,为的是节省
12。5万美元中的每分钱。1950年初,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早已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中
传遍,赵忠尧也完成了预订的计划准备回国了。当年8月29日,他和钱学森夫妇等一起登
上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轮船,正要启航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突然上船搜查。钱学森的
800多公斤的书籍和笔记本被扣下来,他本人也被说成是“毛的间谍”被关到特米那岛
上。赵忠尧的几十箱东西也遭到翻查。其实,他早在一个月前已将其中的重要资料和器材托
人带回中国,而把其余的零部件拆散打烂了任意堆放,为的是迷惑搜查官员。尽管如此,当
轮船途经日本横滨时,赵忠尧还是被美军最高司令部关进巢鸭监狱。消息一经走漏,立即引
起世界舆论的关注,并引起美国国内科学界的质问和抗议。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不得
不放行。1950年年底,赵忠尧带着大批加速器资料和关键设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
国。1955年,赵忠尧用带回的器材和零部件,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加速器,开展了原
子物理的研究。就是这时,被美国海军次长说成“抵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也回到了中国。
五角大楼忘了估算一下,赵忠尧及其带回中国的技术设备和仪器设备能抵得上多少个师。

    ◆第一幕(1949-195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950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建立,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彭桓武为副所长。大批有造
诣、有理想、有实干精神的原子能科学家,从美、英、法、德等国回国,来到原子能所。只
经过十年,该所就发展到4000多人,在20个学科及其60个分支学科上开展研究,成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的主力军。
    1955年1月15日,在中南海一间会议室里召开了中国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
研究中国原子能发展问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彭
真,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薄一波等中国最高层围在一起,听钱三强,李四光等介绍原子
能的情况。新中国的领导人一个一个传看着李四光带来的铀矿标本,对这种看似普通实为重
要的石头感到惊奇。
    中国研制原子弹关键的一步是在1957年夏天迈出的:在二机部下面成立了一个核武
器局,对外称九局,后来又改称九院。出任局长的是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觉少
将。他的三位副手是:吴际霖,他原是学化学的;朱光亚,毕业于西南联大,并获美国密执
安大学博士学位;郭英会,他是周总理的科研秘书,在九局负责与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随着九局的组建,大批风华正茂的中青年科学家被调到这个研制原子弹的第一线,其中
就有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1958年8月,邓稼先被调到九局任理论部主任。新上任的邓稼先先到几所名牌大学
招募了28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他的“战斗”。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是什么样子的,
更不用说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了。邓稼先办起了“原子理论扫盲班”,他们找来了与此有关
的外文原版经典著作,边阅读,边翻译,边油印。就这样,邓稼先和他的“28宿”很快进
入了角色。他们的攻坚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验证苏联专家提出的一个关键数字:原子弹
爆炸时其中心压力将达几百万个大气压。他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三班制,运用手摇计算机
和算盘这样的古老计算工具,进行最现代的理论计算。每一次要花一个月,而他们总共计算
了9次!最后,邓稼先他们否定了苏联专家的这个数据,又经过刚刚应招回国的周光召的验
证,证明他们的计算是严谨周密,无懈可击的。否定了错误的不等于找到了正确的,邓稼先
马不停蹄,又率领一批青年人继续寻找这个神秘的数据。经过艰苦卓绝的复杂计算,他们用
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终于在一天深夜找到了这个关系到中国第一颗原子
弹成败的关键数字。

    ◆“596工程”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叫“596工程”,这与中苏两国的关系密切相连。从1953
年1月到1956年8月,中苏两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共签订了四个协定。1957年10
月,两国政府又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里面列有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条款,主
要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随着中苏分歧的扩大,苏联决定,提前终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
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
弹的技术资料。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激怒了中国人。中国中央马上在1959年7月作出决
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造出来。为了记住1959年6月发生
的这段“国耻”事,中国领导人特意将研制自己的原子弹的工程定名为“596工程”。
    从1959年到1962年,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这样的极端困难时期
要研制原子武器,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主持国防科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指出,“靠人
家靠不住,也靠不起,党和国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本国科学家身上了。”1961年春中央
调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三位中国顶尖科学家内心思潮翻滚。王
淦昌当时迸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说出了当时参加“596工程”所有科学家的心声,在这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
的严峻时刻,他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历史的重任。原子弹工程是国家最高机密,参加研制工
作的人都必须断绝同国外的一切联系。因此,王淦昌等人从那时起就神秘地“失踪”了,他
化名为“王京”。为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这批高级科学家隐姓埋名十几年,这对他们来
说是一种巨大的牺牲。
    在中国的高级科学家中,恐怕只有郭永怀一人跟“两弹一箭”都打过交道。他是学空气
动力学出身的,从1941年起,郭永怀,钱学森,钱伟长,林家翘(后来是美国科学院院
士)一起当上了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冯·卡门的博士生,并且深得导师赏识,都取得了博士
学位,在美国航空和火箭界享有盛誉。在钱学森的带动下,他紧随其后于1956年回到祖
国。第二年,他就在钱学森任所长的中科院物理学研究所任副所长,负责抓“高速空气动力
学”,“爆炸力学”等尖端课题。
    王,彭,郭三位大师的到来大大加强了核武器研究院的力量。与此同时,经中国中央总
书记邓小平的批准,从全国选调了程开甲、陈宽能等105名高、中级科技骨干参加到原子
弹的研制工作中来。从1960年春天开始,全部由中国人自己组织的,全是中国人参加的
原子弹研制的攻坚战开始了。

    ◆高潮(1963—1965)

    经过数万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终于推进到决战阶
段。1962年底,中国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有7位副总理和7位部长级干部参加
的15人专门委员会。同时,李觉,吴际霖,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九院领
导,率领在北京的大批科技人员来到位于青海的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原子弹的组装与
实验。这里平均海拔3200多米,年平均温度为-0.4°C,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
恶劣。王淦昌等人年近花甲,又患有高血压等病症,在那种环境里呼吸困难,吃不下饭,睡
不好觉,但是他们仍日日夜夜同大家一起紧张地工作。为了制造中国的原子弹,大家都在拼
命!
    与此同时,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原子弹实验基地也在紧张地建设。中国核试验基地的
司令员张蕴珏,原是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三兵团的参谋长(司令员是陈庚)。1
962年底,总参谋部在这里成立了核试验研究所,任命张超为所长,程开甲为副所长。核
试验所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原子弹试爆取得成功,并测得所需的数据。程开甲建议采取地面
爆炸较为妥当。根据他的建议,1964年9月,在罗布泊戈壁的深处矗立起一座102米
高的铁塔。
    为了测试这次核爆炸的性质、当量、效应,在铁塔四周方圆60公里范围内布置了90
多项效应工程,3000多台测试仪器,它们包括飞机中队,坦克群,钢铁水泥工程,油料
库,食品供应点等等。由于要测量的效应涉及几乎所有种类的物理效应,以及一部分生物、
化学效应,而这一切都没有现成的仪器可用,因此,如何测量这些效应及研制相应的仪器是
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担负此重任的是王淦昌的研究生和助手唐孝威。正是由于他的出色工
作,首次核爆炸的关键数字无一遗漏地全部测到了。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甘肃酒泉的一座机密工厂里组装完成。一辆列由中国
最优秀的司机驾驶的专列火车负责把这颗凝聚着千百万人心血的炸弹运到实验基地。为了确
保万无一失,专列所用的100多吨优质煤都经过专门的筛选,以防可能混进的雷管等爆炸
物。沿途经过的所有火车都要为专列让路,连横跨铁路线的高压输电线在专列经过时都要断
电,以防电磁感应引起电火花爆炸。
    1964年10月1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为主任,二机部副部长
刘西尧为副主任的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宣布了中央的命令:经中央专委确定,原子弹实
验的零时定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当晚7时,组装好的原子弹被
送到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并安装好。
    10月16日凌晨6时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的人员都撤离到距铁塔几十里远的地
方。一线指挥所由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指挥,基地司令员张蕴珏和李觉、工人赵维晋乘
坐吉普车到塔下,再乘升降机上到顶端,把原子弹的心脏——XY小球(即点火中子源)接
插上。10时整,张蕴珏和李觉在操作规程表上签字。
    总指挥张爱萍最后一次往北京打电话,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最后安装工作已经结束,
请指示。”周总理平静地说:“中央批准零时定在15时,祝你们成功。”14时59分4
0秒,主控站操作员按下了启动电钮,10秒钟后整个系统进入自控状态,记数器倒记开
始。当它从10倒转到0时,按事先的设计,原子弹进行着爆轰、压缩、超临界、出中子、
爆炸的全过程。顿时,金光喷发,火球凌空,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了。
    在指挥所里,身经百战的张爱萍将军还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他对着话筒说:
    “总理,我们成功啦!原子弹爆炸成功啦!”周恩来的声音也有些异样,听得出他也十
分激动,但他毕竟是总理,用极平静的口气问道:“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呢?”这
时,程开甲是权威,他指出:⒈根据压力测量仪记录的数据推算,爆炸的当量约是几万吨T
NT炸药爆炸的水平,普通爆炸不可能有这样的威力;⒉爆心处核污染严重,普通爆炸是不
可能产生核污染的。几小时后,最早进入到爆心处(即铁塔)的防化兵的报告,有力地证明
了程开甲的结论。防化兵惊讶地发现,那座100多米高,用无缝钢管焊成的,重80吨的
铁塔,在原子爆炸中竟化为一小摊细细的“面条”,周围的沙砾卵石在熔解之后重新凝固成
一颗颗紫色玻璃球。机群已变成一具具“骷髅”,坦克则像回炉的一堆赤色毛铁……

    ◆新的高度(1965—1967)

    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全球性影响还没有散去,中国人又在向新的高度迈进了:
    1967年6月17日,在距首次原子弹试爆两年零八个月之后,中国就成功地进行了
首次氢弹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飞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美国走了7年,苏联走了4年,
英国走了将近5年,法国走了8年多,而中国只走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标志着中国的原子能
科学家的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早在原子弹研制工作紧张进行着的时候,氢弹的理论研究已经开始了。60年代初,在
原子能研究所里就成立了一个由彭桓武的大弟子黄祖洽领导的“氢核理论小组”,来承担氢
弹的预研工作。不久,做核理论研究的于敏也过来和他们合在一起。于敏在50年代初大学
毕业后就从事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并在短短几年里崭露头角。钱三强评价他“填补了我国原
子理论工作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中不断出成果的时候,领导上点名调他去
从事核武器研究,他二话没说,一头扎进了这与世隔绝的神秘世界,一干就是30多年。
    在九院的安排下,1965年8月于敏带领一支队伍奔赴在上海的华东计算所,利用那
里的一台大型计算机开始了氢弹的理论设计。经过三个月苦战,他们拿出了站得住脚的氢弹
设计方案。通过各方面的论证后,中央专委于1965年底批准了这个氢弹设计方案。
    正当氢弹研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的当口,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
浩劫给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带来了一场灾难。黄祖洽在事后回忆道:
    “我们这些人必须在遭受大字报围攻和群众组织批判的同时,去做研究。虽然大多数群
众都还通情达理,没有过分为难我们这些‘业务干部’,但总要费去不少时间,分散不少注
意力。”“1969年,‘文革’造成的混乱越来越严重,核武器研究所中也进驻了工宣队
和军宣队,知识分子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而我也在刚刚领导完成了一种型号的氢弹设计,
把设计方案提交生产部门后,就被送到河南蔡县一个‘五七干校’去‘学习’,实际上是去
劳动改造了。”中国知识分子忍辱负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优秀品质,在这些氢弹研制者
身上充分地得以体现。

    ◆中国人的原子弹

    1959年6月苏联单独撕毁协定后,美、英、法、苏4个核大国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
术上都实行严密的封锁,中国别无选择,只有自己摸索着研制原子弹。西方国家和西方科学
家在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突然意识到中国拥有很杰出的原子能科学家群体,这大大改
变了他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中国科技很落后。
    杨振宁在悼念挚友邓稼先的文章里谈到了这么一件事: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试爆成
功以后,就有谣言说一个名叫寒春(原名JoanHinton)的美国女研究生曾参与中
国的原子弹工程,此人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工
作。1971年8月,杨振宁回到阔别22年的祖国访问,在北京他见到了邓稼先就问他,
有没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研究生参加过中国的原子弹工程?邓稼先回答说他去查一下再告诉
杨振宁。事后,邓马上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对他说:“你可以告诉杨振宁先生,中国的原子
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邓稼先激动不已,马上写了一封信托民航带到上海交给正
在上海访问的杨振宁。杨振宁看到这封信,感情激荡,热泪盈眶。事后他追忆自己为什么会
那么激动,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挚友而感到骄傲?似乎二者兼而有之。
    80年代以来,杨振宁教授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他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看法,他认为2
1世纪中国的科技发展将是绝对乐观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有优秀人才。
    中国有句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能在极短时间内发展起自己的核武器,
除了这批科学精英之外,还有一批培养出这些人才的教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一下中国物
理教学的先驱——叶企孙教授。中国第一代及第二代的原子能科学家中,大部分毕业于清华
大学及抗战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或是在清华及西南联大当过
教师。这些“清华籍”人士或多或少地受教于叶企孙教授,因为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始
人,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委员。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
程开甲,唐孝威等人,都是他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他领导过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出过五六十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所有的大学中是最突出的。教育的力量与教育的重要性,在此
一览无余。
    今天,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实力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关口时,我们不
应该忘记这些“种树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尽管这些著名的学者们无意向世界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但
道义昭示我们:应该为他们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