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史集粹----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3:06
记中越战争中的“两山轮战”
甲午悲歌
《甲午战史》
《蒋介石的“公民投票”卖国学》
蒋介石谈承认外蒙独立之苦衷
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
金日成之死
巨型战舰“大和”号
决战幕后
开发西北和中国航空工业的曲折记中越战争中的“两山轮战”
甲午悲歌
《甲午战史》
《蒋介石的“公民投票”卖国学》
蒋介石谈承认外蒙独立之苦衷
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
金日成之死
巨型战舰“大和”号
决战幕后
开发西北和中国航空工业的曲折
世界军史集粹---记中越战争中的“两山轮战”


记中越战争中的“两山轮战”

        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后并入成都军区)第14军40师,49师分别对老山,者
阴山一线越军展开大规模拔点战斗,经一日激战,40师一部7分钟占领662.6高地,5小时
20分攻上老山主峰,下午,两个主力营向船头,八河里东山方向推进,占领敌10余个高
地。49师在师长廖锡龙带领下,以阵亡不到百人的辉煌战绩,占领者阴山全线,前推松毛
岭一线,全歼敌两个连,毁灭性打击敌两个营,击溃敌三个团,敌伤亡数字不详,这是因为
我纵深重炮部队对敌纵深增援团队(如者阴山之战中,越增援一个团被我一个排阻击时,被
我两个重炮团集火密集炮击,敌尚未下车),炮击,使敌伤亡重大,但伤亡数字不详。
    两山血战,以老山战场最激烈,最残酷,以者阴山之战打得最有魅力,廖锡龙不愧将
才,大战之前,亲自侦察敌情,勘察道路,为迂回部队选择最佳迂回道路,总攻之前,两度
推迟总攻时间,在老山之战开战后40分钟才发起攻击,使得迂回掉队部队得以及时到位,
匆忙赶到部队指战员得以利用宝贵时间调整部署,休整部队,事实证明,两次调整总攻时间
十分必要,部队战前准备了200口棺材,战后,100口都多,此战之战果,不仅14军军
长,军区首长没想到,许多参战官兵都没想到,须知,当时越军炮兵还是有对等还击的气概
的,双方炮弹空中相撞的事情并不罕见。战后,廖锡龙升任14集团军军长,当选84年十大
风云人物,数年后,晋升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老山之战则打得十分艰苦,你来我往,拉锯战频繁,比较有名的战事有84年“4.28”
之战,“6.12”之战,“7.12”之战,其中“7.12”之战规模最大,越军313师两个团,
316师一个团,312师一个团,345师一个团,一个特工团,共计六个团的部队对我14军40
师一个团的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松毛岭大战打得惊心动魄,7.12敌反扑情况战前我已
掌握,凌晨,我以两个炮连在阵地前300米处进行火力侦察,两轮炮击,击毙敌两名营长,
敌伤亡重大,但敌军轻伤员无一呻吟,重伤员致死不动,失去指挥的部队蛰伏如前,不慌
乱,不暴露,无线电静默,纪律和素质令人敬佩,颇有志愿军邱少云之精神传统。前指见没
有情况,下令除一线保持警惕外,其余睡觉,凌晨越军扑上我军一线阵地,来势十分凶猛,
我军集中老山地区所有炮群,甚至师属坦克营也一字排开,展开火力封锁,打敌后续梯队,
封锁我阵地前沿300米一线,打成3道火墙,整整一个上午,敌军主力没有接近我主阵地,
下午,2.5个基数的炮弹全部打光,越军一个营趁机抢占我一个高地,下午,我军一个榴弹
炮营配合进攻,一个排45人15分钟夺回,当我军攻上高地时,敌军一个营几百人,只剩下
6个活人,越军十分顽强,六个团轮番冲锋,少有的发动了营团级集团冲锋,事后证明,这
是本此战斗中最愚蠢的举动,白白遭受灭顶之炮火覆盖,一整天,敌被阻于松毛岭一线寸步
难进,阵地前流下了3000余尸体,占整个两山之战越军伤亡总数的43%。
    84年至89年,七大军区轮番派部队参战,兰州军区47军,沈阳军区16军23军,北
京军区27军,38军(侦察部队),南京军区12军,1军,广州军区42军,41军,济南军
区67军,26军,20军,成都军区13军均分别参战。
    其中27军,38军,67军侦察部队表现出色,67军199师担任老山防御作战,取得重
大战果,是轮战部队中表现十分出色的部队,14军是参战最久的部队,战斗中先后涌现了
“李海欣高地”,孤单英雄陈洪远,史光柱,英勇无畏九战士等光荣集体和个人,老山对越
轮战,对我军建设影响深远,众多新星从中涌现,大批部队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越南长
期被我牵制,无法修养生息,30年的战争经历,并不是值得夸耀的历史,越南的国力日见
空虚,更重要的是浪费了10年的大好时机,错过了起飞的大好机遇,同时越南也拖住了苏
联的后腿,每年的大量援助和阿富汗极大的削弱了苏联,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军史集粹---甲午悲歌


甲午悲歌

        我国海岸线达18000公里。远在秦汉时期,造船、航海事业就颇具规模。中国发明的指
南针是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贡献。公元1405年-1435年间,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庞
大舰队七次远航,访问亚非两洲30余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记有他伟业的
《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中写道:“……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
山;视诸夷城向隔于烟波缥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若履通衢者。”表现了中
华民族征服大自然的豪迈气概。当时郑和远航的“宝船”,最大的长44。4丈,宽18丈,
有8桅,排水量达3000吨。它比葡萄牙航海家华斯哥。达。迦马所乘的“圣。迦布里埃
尔”号大得多。郑和大规模远洋航海的时间比迦马首次绕过好望角的时间要早70多年。这
说明我国古代的航海、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统治者死抱着落后的封建制度,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残酷剥削压
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断送了中国海洋事业。而帝国主义列强大部分从海上入侵,
利用坚强利炮,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华民族推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
    1840年,英国侵略者乔治、懿律和查理。
    义律率领装备着540门大炮的48艘舰船和4000名远征军进攻中国,揭开了罪恶的鸦片
战争序幕。从此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看出大清帝国极为虚弱,纷纷派遣舰队和军队,逼迫
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把一根根绞索套在中国人民脖子上。太平天国起义时,帝国主义军
舰开入长江,威胁起义军。1858年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舰队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逼迫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6月,英国海军上将阿伯率领由英、法、美三国20
艘军舰组成的入侵舰队从大沽溯白河而上,突然炮击大沽炮如。对于这些穷凶极恶的侵略行
径,中国军队给予了猛烈的回击。然而,清政府腐败沦落,帝国主义者们有恃无恐,一次又
一次凶狠地扑向中国。
    1883年、法国殖民军在越南北方扩大侵略,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8月4日,法国政
府派遣利士比海军少将率舰队侵犯台湾。8月5日,利士比舰队炮击基隆炮台,被中国巡抚
刘铭传打退。法国远征军司令、海军少将孤拔见台湾无法得手,便移师福建马尾,马尾船政
局是中国洋务派筹建最早的造船厂,最先时由法人日意格和德碑把持,造了一些质量很差的
木质帆舰。后来,一些中国留学生设计制造了10余艘蒸汽船。福建水师就由这些军舰组
成,归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管辖。
    孤拔以“游历”为名。率舰队溯闽江而上直抵马尾,在李鸿章、闽浙总督何景和何如璋
的投降主义命令下,法国舰队大摇大摆经过沿江炮台未遇抵抗。法国军舰在马尾船厂附近和
福建水师舰队混合抛锚。福建水师由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指挥,备有各种军舰共11艘。张
佩纶根本不懂海战战术,当一些留学生出身的管带(相当于舰长)向他提出密集下锚和法舰
混于一港的危险时,他把将领们斥出。8月19日,张佩纶发觉不妙,向李鸿章发电:“密
集舰队与法决战。”被李鸿章批驳“撤散,言战非是。”当天,法国大使向清政府递交最后
通牒,要求赔款8000万法郎。中国政府拒绝,战争形势危迫。
    福建水师各管带再次请张佩纶立即备战,张佩纶竟拒绝下令发子弹。中国海军官兵眼看
束手待毙,真是悲愤欲绝。8月23日,法国最后通牒期限已到,神州一家领事馆告诉李鸿
章:“法国于本日准时开火。”李鸿章竟然发电云:“祸在眉睫,设法挽回。”何如璋接到
法军战书,竟要求法国人推迟一天开战,遭到孤拔拒绝。
    闽江上,中国管带已经认出法国旗舰“伏尔他”号升起战斗准备信号旗。中国旗舰“扬
武”号管带向张佩纶请战,要求先发制人,即便不开炮也要冲撞法国同归于尽。张佩纶拒
绝。法舰完成准备后,下午1时45分大炮齐鸣,突然轰击中国舰队。法国第一排炮轰沉中
国军舰2艘,重伤4艘,中国军舰连锚也顾不上拔就仓促应战。
    中国部分军舰和广大水兵打得非常英勇。“扬武”号用尾炮准确射击法国旗舰“伏尔
他”号,首先命中舰桥,炸死法军6人,打伤孤拔。法舰2艘夹击“扬武”。有14门大炮
的铁壳舰“扬武”号奋战到最后,被鱼雷击沉。击沉“扬武”号的法国鱼雷艇被中国海岸炮
打中锅炉,失去战斗力。中国军舰“振威”号在法舰开炮后砍断锚缆,奋勇还击。在舰体已
被打穿下沉的情形下,“振威”号仍然不断开炮,最后一发炮弹还重伤法舰舰长。木质军舰
“福星”(管带陈英)、“仗波”号开战后不顾一切冲入法国舰队,用两舷炮火将“伏尔
他”号打得团团乱转。9艘法舰在数量和火力上占优势,“福星”号火药舱中弹爆炸,“伏
波”号也被击沉。其余军舰如“飞云”(管带高腾云)、“福胜”也都奋战不退,直至船
沉,参将高腾云、五品军功陈英壮烈战死。
    马尾海战在投降主义的罪恶指挥下失败了。福建水师的11艘军舰、19艘商船在30分
钟内全被击沉击毁,海军将士伤亡760人。8月24日上午,法国舰队猛烈炮击马尾造船
厂,引起大爆炸,费时10余年耗银2000万两的马尾造船厂焚于一炬。法舰炮击船厂后,顺
闽江而下开往大海。虽然马尾海战失败,中国军队在陆战中连获胜利。中国将领冯子材和黑
旗军刘永福部队在镇南关和谅山大捷中歼灭法国数千,1885年3月,中国军队在镇海海战
中击沉击伤法舰各一艘,重伤孤拔。中国取得了中法战争的胜利。腐朽的清政府却和法国政
府签定了《巴黎停战协定》和天津《越南条约》,把胜利果实拱手送给敌人。这回,所有的
列强都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军阀也向中国开刀了。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强盛,走上军事专制和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是个
资源贫乏的岛国,搞扩张先要发展海军。日本全盘照搬英国海军的战略战术,派遣大批留学
生赴英充当下级军官和水手,购买刚发明不久的鱼雷等先进武器,在英国船厂定造装甲舰。
日本政府的宗旨是:不惜重金,宁可负债,军舰和武器越新越好。
    相比之下,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后的8年喘息时间中,在海洋事业上却无所做为,仅仅是
买了几条军舰。1857年,清政府从德国伏尔康船厂购买了“定远”、“镇远”二艘铁甲战
列船,共花银364。7万两。接着,又花68。6万两白银买了“济远”号铁甲舰。英国朴次
茅斯造船厂等也接到中国定单。1891年时,“致远”、“经远”、“靖远”、“来远”4艘
巡洋舰也编入北洋水师。此外,北洋水师还有快舰、炮船、教练船、鱼雷艇共20余艘,在
当时的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水师中是实力最强的。除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外,清政府还
设有海军衙门,醇亲王奕擐总理事务,奕匡、李鸿章、善庆、曾纪泽等官僚都插手海军,主
要拿事的是李鸿章。
    除了买船外,清政府还花了几千万两银子修筑旅顺、威海卫等军港,并且配了数百门克
虏伯大炮。从表面上看,这些军港、炮台也颇具规模,然而德国商人从中渔利,满清官员中
饱私囊,军港的防护能力并不强。好在不少中国留学生担任各舰管带,粗熟船舶。北洋海军
水兵也很勇敢,富于家国热情,士气很高,并不亚于日本海军。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不久,吞并了琉球。1874年,日本政府又派海盗西乡从道带兵
3000名在台湾琅桥登陆,美国船“纽约”号充当帮凶。在台湾军民抗击下,日本侵略者死
伤甚众,中国舰队也开赴台湾海峡增援,迫使日军撤退。清政府竟然赔偿侵略者50万两白
银。一位外国作家写道:“这次对日赔款,能和而不能战,为中国向世界宣布衰落之开
始。”
    日本军阀贪得无厌。侵占琉球之后,接着又把魔爪伸向朝鲜,并蓄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
争。为了侵略朝鲜和中国。日本训练了30万军队,它的海军舰队已达40艘军舰,总吨位6
万多吨。1893年,日本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偷偷侦察了山、仁川、天津、北京、上海、南京
等朝中城市,绘制了详细地图。日本外务相大本在议会中煽动战争情绪:“为什么日本人民
不多考虑一些帝国的对外政策呢?如果你们回溯你们国家的历史到足利时代,你们就会看到
日本南部的人们椘渲杏行┮?
    许可以称作海盗椮饴佑涤屑竿蛲蛉丝诘闹泄睾#醋匀纾吻槿∩帷U庋恢秩说
暮蟠拱阉堑睦硐胪耆窒?
    在‘修改条约’这四个字上,未免太不足取了。”
    1894年(中历甲午年)春天,朝鲜南部农民对日本奸商敲骨吸髓的剥削忍无可忍,在
“东学党”领导下,爆发大规模起义,反抗朝鲜封建王朝和日本侵略者。朝鲜王朝处在风雨
飘摇之中,朝鲜政府请求清朝统治者派兵入朝镇压东学党起义。6月5日,淮军叶志超部队
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部共1500人在朝鲜牙山登陆。日本见中国军队入朝,便寻找发动战争
的借口。日本政府以“保护桥民”、“护送公使”为借口,先后派兵7000余名在8艘战舰
护舰下于朝鲜仁川登陆,意在对朝中发动战争。日本驻朝鲜公使奉有密令:不异任何手段,
立即挑起军事冲突,日军占领汉城后,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并且断其后路,两军对峙,局势
很紧张。
    英国、俄国出于各自利利益。在中日之间调停,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害怕打仗,一味避战
求和。六、七两月,各方都在进行外交活动,但日本侵华宗旨既定,拒绝了“调停”。7月
19日,日本公使向中、朝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政府继绝中朝关系,中国军队从牙
山撤退。
    7月22日午夜,日本最后通牒期满,没有答复,日本军队立刻进攻朝鲜王宫,组织了
傀儡政府。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伊东佑亨接到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炊仁亲王密令:日
本海军袭击丰岛附近的中国护航队。
    日本海军,从水兵、士官、军舰,到战术思想,都打着英国印记。日本根据英国皇家海
军理论,坚持在战区消灭敌人主力舰队夺取制海权的战略目标:在战术上,它主张突然而猛
烈的攻击,最好的战术是不宣而战,发动战术奇袭,取得先发制人的速决战效果,清朝北洋
水师在李鸿章控制下,从来就没有制定出攻势战略,仅仅准备防御沿海和为运兵船提供战术
护航。清政府的消极战略战术是造成中国海军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广大官兵空有一腔爱国
势自,也无法挽回统治阶级造成的败局。
    为了支援牙山的中国军队,清朝政府从陆海两路调兵入朝。李鸿章想借洋人的船来确保
海运安全,雇用了3艘英国船“高升”号、“飞鲸”号和“爱仁”号。日本间谍将中国援兵
开船时间等绝密情况探得后,电告日军大本营。日本海军舰队中火力最强、航速最快的“浪
速”、“秋津州”、“吉野”3舰埋伏在朝鲜牙山湾丰岛附近海面,准备偷袭中国军舰。
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广忆”从牙山驶回天津,行至丰岛海面时,遇到日
本舰队的突然袭击。当时向中日两国尚未宣战,日舰首先开炮。中国战舰被迫还击,丰岛海
战开始了。
    “广忆”舰愿各南洋水师,因到北方参加巡阅,遇到战争爆发暂时编入北洋舰队。“广
忆”船小火力弱,开始不久就被击伤,船身倾斜。管带林国祥连忙把“广忆”舰开向朝鲜海
岸,在浅滩处座礁焚毁。
    “济远”是5000吨级铁甲战列舰,火力猛,防护好,它单独和3艘日舰周旋,“济
远”舰官兵作战非常勇敢,可是管带方伯谦却胆小如鼠,炮声一响就躲在舱内装甲最厚的地
方,战斗紧张关头,方伯谦下令逃跑。恰好这时英国商船“高升”号和中国运兵船“操江”
号运载1000名陆军和各种弹药器材驶来。方伯谦丢下运输船不管只顾自己逃命,日舰“吉
野”仗着21节航速对“济远”穷追不舍。“济远”只有12节航速,是条服役10余年的旧
舰,逃是无法逃脱的。怕死鬼方伯谦下令挂白旗投降。“吉野”残酷地继续炮击,方伯谦又
让悬挂日本海军旗。舰上水兵万分愤怒。水手王国成、李仕茂等向“吉野”发射尾炮,连射
4发,命中3弹,其中一发中“吉野”要害,它立刻受伤,船头低俯,不敢再追。如果不是
方伯谦的逃跑命令,“济远”用全部火力轰击“吉野”,是会重创它的。
    “济远”撤走后,“高升”、“操机”两船失去保护,没有任何自卫能力。“操江”号
及其运载器材被日舰俘去。日舰“浪速”号逼近“高升”号后,命令它投降。“高升”号宁
可人船俱焚,誓死不投降。日舰野蛮地用大炮和鱼雷射击,中国士兵仅能用步枪反抗。“高
升”号沉没时,日舰还用大炮机关枪射击落水士兵。全船1000余官兵仅有数人生还。
    “济远”、“广忆”出发护航时,丁汝昌提督已令北洋水师各舰升火待发。李鸿章以为
日舰不会先行开火,电令北洋水师不要出动。如果全体北洋舰队都出发护航,想那3艘偷袭
日舰占不了便宜。关于丰岛海战,西方海军评论家写道:
    “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
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
    丰岛海战后,清朝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各次陆战中一败再败。清军将领叶志超成了有名的
“逃跑将军。”李鸿章以保存实力为名,限制北洋舰队作战,把黄海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舰
队。日军兵员和补给源源运到朝鲜,取得了战场优势,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894年9月中旬,中日陆军在平壤激战。北洋舰队全体16艘战舰在丁汝昌率领下护送
招商局运输船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补充中国军队。护航任务完成后,舰队准备17日返航旅
顺。17日早晨,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亨率领日本联合舰队共14艘军舰前来袭击,中日海军
进行了激烈的黄海海战。
    17日上午9时,太阳映着浑黄的海水,气氛阴沉,中国海军观测兵发现西南方天水线
上遥遥升起了几缕黑烟,等看清来船时,军舰上挂着美国国旗。来舰快进入大炮射程时,突
然将星条旗换成日本太阳旗。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上和“定远”舰长刘步蟾议定,以
“分段纵列”迎战。
    在大东沟外海的中国军舰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没有投入战斗,参战军舰10艘共
31000吨。日本海军实际参战12艘军舰共38000吨。日舰大多是下水不久的新船,航速
高,火炮射速快。为了专门对付“定远”舰的新船,有的日舰还安装了320毫米的大口径
炮,中国海军的特点是:“定远”、“镇远”两舰排水量7,430毫米的多层装甲,都是远
东数一数二的铁甲战列舰。它们的缺战是航速较慢,仅14。5节。尽管如此,中日海军各有
长短,只要指挥得力,仍可一决高下。
    日本海军仗着数量和航速优势,以“吉野”、“高千穗”、“秋津州”、“浪速”4艘
快速巡洋舰为前锋,采取鱼贯纵列依次衔尾前进。日本旗舰“松岛”率领“千代田”、“岩
岛”、“桥立”、“比睿”、“扶桑”6舰组成核心舰队。
    最小的日舰“西京丸”、“赤城”置于本队左舷侧。伊东佑亨坐镇“松岛”,日海军军
令部长桦山资纪乘“西京丸”观战。
    丁汝昌、刘步蟾、德籍顾问汉纳根、英藉顾问泰勒原商定以“分段纵列”迎敌,确定
“定远”、“镇远”两舰要冲在阵前。但是临阵刘步蟾发出“横列”信号,使队形成为“定
远”居中,其余军舰居其两翼。这时中国两翼弱舰发觉位置突出,减速航行,结果整个舰队
成半月形投入战斗,只能发挥前主炮主力。双方舰队接近到1万米时,日舰准备先攻击中国
舰队最弱的右翼,丁汝昌下令全舰队向右移动4度,让主力二舰先接触敌人,亦可称加掩护
“扬威”、“超勇”、“经远”3舰。各舰遵令移动。当距敌舰6000米时,刘步蟾下令
“定远”号上射程只有5000米的大炮开火,丁汝昌当时正舰桥上指挥,由于军舰下水12
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受重任。他拒绝随从把自
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中国舰队就失去
了指挥。
    炮战开始后,日本“吉野”等4舰横越中国舰队前方,利用航速优势绕攻中国舰队右翼
“超勇”、“扬威”两弱舰。
    波涛汹涌的黄海上空滚动着沉雷般的炮声,硝烟腾腾,火光闪闪。日本从英国购买的阿
姆斯特朗120毫米速射炮威力较大,刚一开始,“超勇”,“扬威”两舰就中弹起火。不
久,“超勇”舰伤重沉没,中国军舰“定远”、“镇远”拦腰切断日本舰队后卫的“比睿”
“扶桑”“西京丸”“赤城”4弱舰,给予它们冰雹般的炮弹,敌舰中弹起火,伤亡惨重。
第一回合战斗,双方集中火力打击弱舰,一时胜负难分。
    日本的前锋4艘,看到后卫被截,开始左舵回转,援救“赤城”舰。“松岛”号为首的
日本核心队则打右舵,沿着中国舰队火力渐弱的右翼切入中国舰队后方,日本海军的战斗队
形,始终有利于发挥侧舷火力。这时,如果中国舰队能集中兵力将已截住的4艘日军弱舰击
沉,则起码可打成平局。可是自从丁汝昌负伤后,中国舰队实际上已经无人指挥,处于各自
为战的局面,无法保持海战队形和施展战术。目舰渐渐形成了包围中国军舰的队形。
    在失去指挥的不利形势下,中国军舰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畏牺牲,表现出与外
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连外藉顾问。甚至日本军都承认中国水兵“可称善战”,“炮术
极佳”。可惜极佳的战术并未给敌舰带来致命打击,许多日舰连挨数炮后竟未起火。原来外
国军火商和清朝军需官狼狈为奸,许多炮弹是内充砂子的假货或教练弹,真正有杀伤力的实
弹不多。
    日本军舰速射炮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一直冲杀在前的中国“致远”舰中了不少炮弹。
“致远”是一条航速18节的快速巡洋舰,它的管带邓世昌作战非常英勇,对日军威胁很
大。在日本舰队半包围的队形势下“致远”舰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
“致远”全身着火,拖着浓烟在大海上穿行,但仍狠狠还击敌舰,刚勇爱国的管带邓世昌对
大副陈金揆说:“偻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邓世昌下令撞沉“吉
野”。“致远”舰象一条火龙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
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
鱼雷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
    “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本是丰岛海战中的逃兵,在大东沟海战中又被日舰猛烈炮火吓破
了胆。当方伯谦看到“致远”舰中雷沉没以后,以巨锤击坏各炮,然后假报“本舰重伤”,
勾结“广甲”舰管带吴敬荣逃跑。“济远”慌不择路之际,竟将受伤的“扬威”舰拦腰撞
沉。“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害怕敌舰追赶,沿辽东半海岸浅水处迂回航行,不料中途搁浅。
    吴敬荣弃舰乘小船逃生。几天后,日军发现并击沉了“广甲”舰。方伯谦后被清延正
法。
    中国舰队越来越单薄了。敌舰的炮火集中到“经远”舰上。“经远”管带林永升也是一
位留学外国的福建知识分子,他卑视逃跑的懦夫,以爱国主席激励将士们英勇作战。军舰负
伤后,林永升临危不惧,鼓轮撞击日舰。不幸,“经远”舰也中鱼雷沉没,全舰270人除
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
    悲壮的黄海大海战接近了尾声。中国军舰“来远”号负了重伤,全舰官兵坚守战位,奋
力控制损害,保证了军舰浮航,“定远”、“镇远”两舰,尤如巨从一样屹立在黄海的波涛
上。它们身上精心设计的厚甲,抵住了日寇如雨的炮弹,中国水兵在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
将士牺牲精神的感召下,无畏地和日军苦战。英国顾问泰勒事后回忆;中国“军舰上的巨炮
喷着火焰和硝烟,……水手们严肃、乐观,他们当中丝毫没有恐惧形迹。”下午3时30
分,“镇远”舰的305毫米大炮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二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
塔中弹后,火焰引发装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5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
日军炮塔指挥官海军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余人皆被击毙。死尸堆积,血流满船,“松岛”
号不得不败走。“松岛”是1892年刚下水的英制快速巡洋舰,排水量4278吨,舰速16
节,为击穿“定远”装甲而特地安装了一门325毫米口径大炮,结果也未能如愿。“松岛”
在黄海海战中弹百处,虽然挣孔回港,但难以再修复,终于被迫退出日本海军战斗序列。
    “定远”追击着负伤的“松岛”。“吉野”、“浪速”等4艘日舰前来围攻它。虽然打
了许多120毫米炮弹,可是对它损害不大。中国快速巡洋舰“靖远”号看出旗舰无力指挥,
主动升旗接替指挥。这时,鸭绿江口大东沟内的“平远”、“广丙”两舰也投入战场。日舰
“轰城”、“比睿”、“西京丸”被“定远”、“镇远”轰得不知去向。战斗结束后很外,
日本舰队才在远方海面上找到它们。其中“西京丸”已成废船。被拖行后不久,“西京丸”
和“赤城”舰就沉没了。
    日舰“吉野”、“扶桑”也受了重伤,无力再战。日舰“桥立”号升起将旗,指挥日舰
向南退去。血色的烟云布满天空,天海都昏暗下来,历时5小时的大东沟海战结束了。中国
军舰“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和“广丙”、“平远”共4艘,拖着带伤的
躯身离开血战的沙场,向旅顺驶去。
    黄海海战中,中国海军损失了5艘战舰,但给日本海军以沉重打击,日本并未战多大便
宜。他们“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妄想破灭了,以满清政府那样的虚弱状态,中国海军8年
未置一艘新军舰;又有方伯谦这般蛆虫官员把持着海军重要职位;刚开战整个舰队就失去了
指挥;炮弹极度缺乏……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邓世昌,林永升等中国官兵如此奋不顾身,
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是多么可歌可泣!
    1894年11月,北洋水师重要基地旅顺失守,1895年1月,日军围攻威海卫。2月12
日,北洋水师的洋顾问们和部分清军卖国将领在日军海陆猛攻下投降,煊赫一时的北洋海军
就这样全军覆没了。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
约》,中国近代史又翻开了悲惨的一页。
    ……岁月流逝,血泪写成的中国近代史已经成为过去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国
内外反动派的压迫站立起来了,那些封建统治者们导演的民族悲剧也不会重演,而在甲午海
战和其他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国人民气壮山河的斗争业绩将永世长存。
《甲午战史》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
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
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
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
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法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
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
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
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
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
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
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
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
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
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
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
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二、锋芒初露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
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1870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
《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
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
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
的琉球是清朝附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
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
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
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
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
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5月,日军在台湾琅桥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
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
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
    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
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
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
“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
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
“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
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
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
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
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
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
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
    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
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
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
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
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
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
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
    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
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
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
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清军调查
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
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
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
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
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
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
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
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
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
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
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
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倒
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说,光绪1875年登
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我什么
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三、风云乍起

    1894年,农历甲午之年,机会终于来了。朝鲜的封建王朝,积弱多年,国家日益贫
困,内乱不断。是年2月,“东学道”在南部的全罗道发动了农民起义,星火燎原,势不可
当。朝鲜政府几次商议从中国借兵,但顾虑到日本若借机出兵,局面会难以收拾,所以议而
不决。到了6月1日,东学道攻克全罗道的首府全洲,军锋直逼汉城,京城震动。至6月3
日,终于下决心请求袁世凯出兵。袁世凯接到电文,立即向李鸿章请示派兵。
    按照《天津条约》,中国向朝鲜派兵,则日本也可借口出兵。袁世凯对此不是不知道。
但他天真地认为,即使日本以护卫使馆出兵,也不过数百名士兵而已,不至于引起大麻烦。
    其实,日本一直密切关注着朝鲜局势的发展。到了6月2日,日本判断韩王必将向中国
求助,连忙派人向袁世凯打探,并表示“我政府必无它意”,极力怂恿袁世凯出兵。当天夜
里,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虽然尚不清楚清政府是否派兵,但应作好迅速出
兵的准备。会议据此作了出兵的决定,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也被蒙
蔽,在给清政府的电报中认为,日本议会正在争执不休,绝无对外生事的可能性。
    清政府因而下了出兵的决心。李鸿章当即命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派济远、扬威二舰开
赴仁川口,与先期到达的平远合为一小队,以观形势。
    6月3日,袁世凯正式通知日本驻朝代理公使,朝鲜已正式向清政府请求派兵,6月4
日,日本外相向正在本国度假的驻朝公使大鸟发出训令,要求他一旦确认清政府向朝鲜派兵
时,日本应立即出兵。6月5日,日本议会通过了关于日本出兵朝鲜致中国的照会,同一天
成立了战时大本营。6月6日,汪凤藻根据《天津条约》照会陆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
鲜政府的请求,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带兵赴朝鲜剿匪,“一俟事
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6月7日,日本驻中国代理公使照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日本将出兵朝
鲜。同日,日本外务省照复汪凤藻:“查贵国照会中有‘保护属邦’之语,但帝国政府从未
承认朝鲜为中国之属邦。”为“属邦”二字,双方激烈辩论。对此,李鸿章态度很坚决,电
告汪凤藻:“文内‘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
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故不问日之认否,碍难酌改。”
    清军分三批渡海,共计2465人,自6月6日下午6时起,至6月25日全部到达朝
鲜牙山。同时又派了北洋水师的超勇舰前往保护,恐其力量单薄,又令在仁川港的扬威舰赴
牙山,留济远、平远二舰泊仁川港。(注:
    牙山在朝鲜西海岸,仁川港向约南一百公里。仁川港则是汉城的门户。)
    6月7日,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急电李鸿章,告知大鸟带兵乘军舰八重山赴韩。袁世凯
也电告李鸿章:“大鸟来,虑生事”。6月8日,日军开始出动,6月10日起,日本运兵
船络绎到达朝鲜。大和、筑紫、赤城三舰亦泊仁川港,并派出汽艇探测牙山。至16日,日
本海军共出动了松岛、吉野、千代田、八重山、筑紫、大和、高雄、赤城共八舰,载陆军约
4000人、陆战队500人入朝,兵力达到赴朝清军的二倍。
    6月8日,日本驻韩代理公使正式通知朝鲜,日本将派兵。朝鲜外务督办赵秉稷当即强
烈要求日本停止登陆,谈判历经两个多小时,赵秉稷说得舌敝唇焦,一再要求日军停止登
陆,日方则断然拒绝,声称:“贵督办虽千言万语重复其不必要,而我政府既认定其为必
要,则不能听从尊说。”当天下午,赵秉稷再次正式照会日本公使,要求停止派兵,结果再
次遭到拒绝。6月10日,大鸟率兵入京,朝鲜政府得知后,又赶忙派代表前往劝阻,也被
大鸟拒绝。当天午后,大鸟带领海军陆战队420人,野炮4门进入汉城。
    与此同时,朝鲜政府见东学党人势大,全州久攻不克,便由清剿改为招抚。
    太原总兵聂士成的清军先头部队910人到达牙山后,也派出一百余人带着翻译前往全
州招抚。东学党人也得知了中、日出兵的消息,于是提出十二项停战条件。朝鲜政府见日本
大军入境,知道大麻烦临头,希望早日平定东学党之乱,好让中日两国撤兵。6月11日朝
鲜政府接受了东学党人的条件,签署了停战协定。12日,东学党人退出了全州。(注:东
学党人后来并未解散,到了11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月余平定。)
    朝鲜东学党之乱解救了伊藤内阁。当时由于日本经济危机,伊藤内阁岌岌可危,正出于
要么内阁总辞职,要么解散议会的境地。伊藤博文已决意采取后一手段。清军出动的消息传
来,内阁的紧急对策赢得了天皇和议会的认可,国内政治危机因而缓解。
    6月11日,大鸟致电外相陆奥,说朝鲜局势已趋平静,出于外交考虑已失去派兵的理
由,并于12日主动拜访袁世凯,开始谈判撤兵。同时,朝鲜政府先后照会了日本和中国,
要求撤军。在各方外交压力下,撤军谈判开始比较顺利。
    但日本政府怎肯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13日陆奥复电,指示大鸟设法拖延撤军,等到
政府想出对策。因此在15日继续谈判时,大鸟提出暂缓撤兵的两点理由:第一,派出大批
兵力,如果什么也没干就回国,不仅极不体面,而且政府在国内难以交代;第二,不信任中
国,害怕受到欺骗。
    在此同时,伊藤与陆奥终于商议出了一个对策。16日陆奥约见汪凤藻,提出两点方
案:第一,由中日两国共同出兵镇压叛乱;第二,叛乱平定后,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内政
改革。这意味着在今后朝鲜政府中,日本将与中国取得平等的参政地位。汪凤藻当场拒绝,
认为中日都不应该干涉朝鲜事务。李鸿章也指示袁世凯“任他多方恫喝,当据理驳辩勿
怖”。17日李鸿章又在会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时表示“国际事务,本皆依条约及国际公法之
规定外无他。日本与朝鲜缔约时,视朝鲜为独立国家。但此次陆奥氏提出之有关议案,实难
以理解其有丝毫道理”,因此“绝不能同意陆奥大臣之设想”,如日本“欲强遂之,除诉武
力外无他”。
    李鸿章在与总理衙门商量后,6月21日电令汪凤藻照复日本:“一、韩乱告平,已不
烦中国兵伐剿,两国会剿之说,自无庸议;二、善后办法,用意虽美,只可由朝鲜自行厘
革。中国尚不干预其内政,日本素认朝鲜自主,尤无干预其内政之权;三、乱定撤兵,乙酉
年两国所定条约俱在,此时无可更议。”理直气壮,义正辞严。
此时的日本,已不象九年前那样,用几句强硬的外交词令就能吓回去的了。
    进入朝鲜的日本海、陆军已占了压倒优势,因此日本也毫不示弱。6月21日,日本御
前会议决定继续向朝鲜派出第二批部队,并单独促成朝鲜政府的内政改革。22日,日本照
复汪凤藻,强硬地表示:为了保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防止该国日后的变乱,“我断不能撤
现驻朝鲜之兵”。这个照会被日本人称为“对中国的第一次绝交书”。同日陆奥电告大鸟:
“中日两国之冲突,终于达到不可避免之时刻。”第二天又命令大鸟“立即向朝鲜政府提出
改革建议,不必顾及朝鲜政府之听从否。”
    大鸟接到训令后,决定首先向朝鲜政府出示6月6日中国给日本照会的抄件,问朝鲜是
否承认“保护属邦”四字:若朝鲜回答其为主权国家,则迫其接受清兵入境是侵犯朝鲜主权
的说法,朝鲜有义务及时将其驱逐出去。
    若朝鲜无力自行驱逐,则日本愿以武力相助;若朝鲜承认是中国的“属邦”时,则可指
责其违背了日韩友好条约的规定(因为条约中日本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应当为十几年来的
欺骗行为向日本谢罪;又若朝鲜声称虽然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国“属邦”,但内政、外交完全
自主时,日本则可提出:
    平定内乱属于内政,指责清兵借“保护邦属”派兵是干涉朝鲜内政。不愧是资深外交
家。
    这个照会于6月28日向朝鲜政府发出,限29日前答覆。朝鲜一时不知所措,到了2
9日杳无音信。30日,日本代表上门催促,朝鲜外务督办无奈回答说:“朝鲜从来就是自
主的国家,清国对我作何等称呼,系清国自己所决定,与我国无关。清兵驻在我国内,是应
当时我国之邀请而来,故不能予以驱逐。”情急之中,竟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难题。日本代表
一时语塞,只得先回去报告了。
    接到日本政府的“第一次绝交书”后,清政府最高层中主战空气逐渐高涨。
    光绪皇帝主战最力,政府核心人物户部尚书翁同和、礼部尚书李鸿藻都主张开战。6月
25日,光绪皇帝谕李鸿章加紧备战。6月29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向李鸿章请战:
“各舰齐作整备,候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往,并力拼战,决一雌雄。”7月1日,光绪
再次谕李鸿章备战。
    当时,日本在外交上尚有顾虑:出兵理由不充分,对开战后列强的态度也没有完全弄清
楚。7月初,大鸟听到风传清兵准备进军汉城后,非常惊慌,准备如果对方不听劝告就以武
力制止。陆奥外相连忙回电说:“不可使用武力。目前英国正在两国间进行斡旋,非到万不
得已时不可使用武力。”
    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已处于绝对优势,不希望别国来分沾;俄国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克里米
亚战争中被英、法、土耳其联军打败,向西南的扩张宣告失败,因此把希望都寄托在东方,
从1891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矛头对准中日朝。正是看到英、俄两国都非常关心
中日纠纷,以李鸿章、慈禧为代表的一派人,主张利用各国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来牵制日
本,即“以夷制夷”的方针。这个策略在中法战争中收到过成效。在中外实力悬殊的情况
下,为了能够保持和平,争取时间发展自己,用心可谓良苦。
    但是,也是出于上述考虑,李鸿章失掉了一个争取主动的机会。6月底至7月初,叶志
超、袁世凯等人先后建议适当进军,施加军事压力。如前所述,日本当时并未在外交上做好
准备,增加军事压力可以给和谈创造机会。
    但李鸿章没有采纳,他认为军事行动会使日本找到借口。到了7月10日,驻朝清军又
建议撤兵回国,以在政治上争取主动,而李鸿章又没有采取行动。
    6月22日两国互致态度强硬的照会以后,中日的和谈基本上陷入僵局。
    在此期间,李鸿章先后于6月20日、7月1日向俄、英两国请求出面调停,两国出于
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向日本提出过警告,但日本早有心理准备,向两国保证中日冲突不会影
响他们的利益,又看准了两国又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因而软硬兼施,说如果对方硬要干涉的
话,“日本将不惜举国化为焦土拚死抵抗”。这样,两国对调停就没有了积极性。特别是俄
国,刚在新疆吃了苦头,感到有必要利用日本削弱清朝的力量,不然日后自己弄起来中国也
费劲。
    史学家认为,6、7月间李鸿章过于倚靠外交手段,并寄希望于英、俄的调停,而没有
看到外交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从而导致丧失主动,这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最大失误。
但我个人认为,当时的事情,后世看来洞若观火,设身处地时却是很难判断的。增兵确能施
加压力,但那时日本已经相当强大,如果不买帐,则自己在外交上也是很被动的;撤兵是能
避免战争,但这意味着放弃朝鲜,继而东北大门将受到威胁,后果不可预料。
    万一日本根本打不过中国,岂不遭后代唾骂为“卖国”?(就是这样还被后来的腐儒们
骂得狗血喷头哪。)
    日本加紧外交攻势。在“属邦”问题上碰壁后,7月3日大鸟向朝鲜外务督办正式提出
内政改革纲领。改革纲领的内容主要是促使朝鲜向现代化制度过渡,并使日本在朝鲜取得与
清朝“略同”的地位。如果不论其对于朝鲜内政的干涉,其内容若被采纳,对朝鲜应该说是
积极的。可是朝鲜政府内保守势力强大,满朝文武对此提案一片反对声,但又不敢明确向日
本提出反对,不得已成立个“改革调查委员会”,企图敷衍了事,蒙混过关。
    那大鸟何许人?一眼就看穿了这个把戏,在7月10日又向朝鲜“改革调查委员会”提
出具体实施方案,限期明确答复,并准备了如方案被拒绝时应采取的手段。
    朝鲜政府受逼不过,7月14日朝鲜外务督办赵秉稷复函大鸟说,日本的提案违背日朝
之间自主平等的和平原则,如果接受,则各国必定“纷纷恣意提出要求,则有伤朝鲜自主之
体面”,还望日本撤兵为盼。
    与此同时,在英国主持下,中日之间的谈判表面上也在进行。7月7日、9日,总理衙
门与日本代表小村寿太郎举行了两次会晤,中国坚持两国同时撤军再谈朝鲜问题。小村认为
这表明清政府缺乏诚意,愤然离席。陆奥外相得知消息,高兴地说:“该仲裁之失败,令我
国在将来之行动上渐得自由,宁可为喜。”与伊藤商量后,陆奥指示小村在7月14日向清
政府提出照会:“近闻驻京英国大臣顾念睦谊,甚愿日清两国言归于好,出力调停等语。但
清国政府仍惟主撤兵之言,其于我政府之意毫无可依之情形。
    推以上所开,总而言之,清国政府有意滋事也。则非好事而何乎?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
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个照会被陆奥称为“第二次绝交书”。
    当时,李鸿章仍对和平抱有一线希望,并担心“我去兵愈多,彼必愈不肯减退”,所以
在行动上犹疑不决。在李鸿章按兵不动的同时,日本的陆军源源而至,到6月底已达到一万
人。对此,英国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代理赫德评论说:“日本是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
除非借口代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但我不相信
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象我不相信单靠一根筷子可以吃饭一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根筷子—
—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
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日本发出“第二次绝交书”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5日,光绪皇帝颁旨命翁同禾、李
鸿藻与军机大臣及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商朝鲜问题的对策。
    在16日的会议中,翁同禾、李鸿藻主张继续增加军队,而奕(匡力)等持观望态度,
所以会议没有结果。光绪知道后大为震怒,严责上次办理失当,此番须加整顿,宣示主战之
意,“并传懿旨亦主战”(指慈禧)。根据皇帝的旨意,当天军机处电寄李鸿章一道谕旨:
    “现在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膺重寄,熟谙兵事,
断不可意存畏葸。著懔遵前旨,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迅筹复奏。
    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李鸿章接到圣旨后,开始准备增兵。同日复奏增兵计划:总兵卫汝贵率盛军马步六千人
向平壤进发,马玉昆统毅军二千,由海道进军义州,与盛京将军左宝贵商量派马步八个营进
平壤,会合各军,增援汉城。与叶志超商量是否由海路移师平壤,以集中兵力。若叶同意,
则派丁汝昌带一部分海军战舰到朝鲜海面策应。
    在此关键时刻,7月16日,英国和日本间拖延了五年之久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在
伦敦正式签订。这个条约废除了英国以往在日本的特权,承认日本的平等地位。这使日本摆
脱了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这件事明确地表明了英国对日本的支持。英国外相在签字
仪式上说:“这个条约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了清国大军还更为有利。”虽然英国担心日本对
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但因为当时在远东,英、俄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两
国都不愿把日本逼到对方一边。所以,尽管他们开始都告诫日本,到后来反而争着讨好起日
本来。
    日本政府因此倍受鼓舞。第二天,战时大本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通过了向中国开战
的决议。19日,海军舰队改编为战时编制:合并常备舰队、西海舰队及其它舰只,编入联
合舰队,任命海军中将伊东佑亨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其控制朝鲜西岸海面。改编后的联
合舰队配制如下:

    常备舰队:松岛、浪速、吉野、千代田、严岛、桥立、高千穗、秋津洲、比睿、扶桑;
    通讯舰:八重山;
    附属舰:筑紫、爱宕、摩耶、鸟海、天城;
    鱼雷艇:山鹰、七号艇、十二号艇、十三号艇、二十二号艇、二十三号艇;
    西海舰队:金刚、天龙、大岛、大和、磐城、葛城、高雄、赤城、武藏;

    军港警备:

    横须贺港:筑波、干珠;
    吴港:凤翔、海门、馆山;
    佐世保港:满珠。

    海军大臣又提出,若发现清国舰队或是增援部队时,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
困难,陆奥果断地答称:“作为外交上的程序,没有什么问题。”大本营又根据未来海战的
胜负,制定了三条作战大方针:第一,如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进攻北
京;第二,如海战胜负未决,则陆军进占平壤,海军则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第三,若海
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并以海军防守日本沿海。至此,日本在军事上已经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
    也是在7月19日,日本政府通过英国驻日公使转告清政府,如果中国派兵增援驻朝军
队,应视为对日本表示敌意的行动。
    7月19日,大鸟接到陆奥的电训,立即于当天向朝鲜政府提出四项强烈要求:

    一、由日本自己动手架设汉城至釜山间军用电话线;
    二、根据日朝条约,朝鲜立即为日军建造兵营;
    三、驻牙山清军师出无名,应迅速令其撤退;
    四、废除中朝之间一切与朝鲜独立相抵触的条约和协定。

    当天夜里,清政府驻朝鲜通商交涉大臣袁世凯见大局已不可挽回,悄然回国。后事留给
驻汉城代办唐绍仪。
    第二天,大鸟再次向朝鲜政府提出通牒,限令“22日止予以确复,倘贵政府拖延示
复,则本公使自有所决意从事”。到了半夜里,大鸟再次发出照会,说中朝间一切条约均与
日本国的平等地位冲突,必须加以废除。可怜朝鲜政府接到通牒,惊恐不知所措。拖延到2
2日,勉强复照推说:
    “清兵久在境内,实因我国请援而来,南匪稍平之后,已屡请其撤回而未即退,亦如贵
兵之今尚住留也。方更要唐代办转请中国政府从速退兵。”
    大鸟接到复照,大发雷霆,立即发出最后通牒,说“贵政府如不予以满意之回答,则为
保护我权利,或须用兵也未可知”。同时与大岛旅团长约定,于23日调日军入汉城,并决
定无论朝鲜政府如何回答或是不回答,都要举事。
    7月23日凌晨,日军按计划进入汉城,一路鸣枪放炮。大鸟亲率一个联队包围了王
宫。守卫王宫的朝鲜士兵寡不敌众,被日军攻破。日军掳走国王,成立了亲日政府。
    7月25日,朝鲜亲日政府宣布废除以前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
朝清军。至此,日本终于具备了开战的所有条件。
三、初次交锋

    7月16日李鸿章提出的增兵计划,在取得了各方协调之后开始实施。不过驻朝清军因
叶志超怕海路不安全,陆路又怕兵力单薄,通不过驻汉城的日军防线,所以一直停留在牙山
一线,而没有收缩回平壤。
    朝鲜陆路多山,道路崎岖,进兵迟缓;而从北洋军队的大本营天津出发,由海路进军则
非常快捷。所以,增援的路线采用了两条海路:一是由天津渡海,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
陆,再由陆路驰援平壤;另一路由天津登船,到牙山登陆,增援叶志超部。第一条路较为靠
近本土,路程也短,所以比较安全;而第二条路,要经过日军重兵驻扎的仁川一带,虽然中
日尚未开战,但也不可不防,所以决定租用英国商船运兵,并派军舰护航。
    7月21日,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六个营、提督马玉昆率毅军二千名,由大沽口乘船,到
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登陆后直奔平壤。
    同时,选派总兵江自康所部及天津练军共二千五百人,增援牙山叶志超部。
    雇用英轮高升、爱仁、飞鲸三船运兵,并从威海的北洋水师基地派济远、广乙二舰护
航。考虑到牙山只有驳船30只,每船一次只能渡兵30人,进港70里才能上岸,这样往
返需要两天时间,如果三船同时到达牙山,则需要多日登陆,其间停留在海上的运兵船容易
受到袭击,因此决定三船分批由塘沽出发:爱仁21日下午开,飞鲸22日傍晚开,高升2
3日早晨开。三船载兵情况如下:
    爱仁,载兵1000名,长夫等150人,二十八生的大炮二门。
    飞鲸,载兵400名,马夫、长夫、营帐等近300人,马47匹,另载四个营的粮
饷、炮械、帐房等物资。
    高升,载兵935名,营哨官16人,营务处、文案、军械、管帐、长夫等165人,
另载山炮4门、七生的半炮4门。
    22日早晨,丁汝昌命济远、广乙、威远三舰由威海出发,护卫爱仁等运兵船到牙山。
舰队以副将方伯谦为队长。本来,丁汝昌还准备率海军大队随后接应,但李鸿章来电否定了
这个计划,所以海军大队没有出海。23日,舰队抵达牙山。24日早晨4时爱仁进港,6
时驳船到达,军队开始登陆。7时许,仅用了一个小时,两营士兵及弹药器械全部登岸。8
时,爱仁出牙山口返航。同日下午2时,飞鲸来到。因为飞鲸载有大量锱重,卸货较慢。到
下午5时半,舰队得到报告:日韩已经开战,日本大队军舰第二天就到。方伯谦见事情紧
急,考虑到威远是木船,行动迟缓,不能承受炮火,万一开战,白白损失一船,就令威远于
当天9:15先行离开牙山。到第二天(7月25日)早晨4时,大部分兵马器械已登陆,
方伯谦不敢再耽搁,率济远、广乙返航。因为区区二舰决不是日本主力舰队的对手。
    清军运兵船的出发时间,早有日本细作报知本国。日本自1872年开始向中国派间
谍,逐年增加活动。到战争前夕,日本对于中国的各方面情况已了如指掌。比如,日本估计
当时中国各省防军、练军的步、骑兵为349,700人,这与清政府1898年统计的各
省练、防军为360,000人相差无几。日本绘制的东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地图,精
确到每个村、每条道路甚至水井。
    7月20日,日军大本营获得北洋军队将赴牙山的情报后,于7月22日向联合舰队司
令长官伊东佑亨下达秘密作战命令,令其到朝鲜海面伺机袭击。当天上午11时,伊东召集
舰长会议,会上决定编队如下:

    第一游击队:吉野(常备舰队旗舰)、秋津洲、浪速;
    第二游击队:葛城(西海舰队旗舰)、天龙、高雄、大和;

    本队:

    第一小队:松岛(联合舰队旗舰)、千代田、高千穗;
    第二小队:桥立、筑紫、严岛;
    鱼雷舰队:

    母舰:比睿;
    鱼雷艇:山鹰、七号艇、十二号艇、十三号艇、二十二号艇、二十三号艇;
    护卫舰:爱宕、摩耶。

    7月23日上午11时,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港出发。第一游击队先发,次为本队,
再次为第二游击队、鱼雷舰队、护卫舰等。舰队离港时,海军大臣乘船亲自为舰队送行。他
的船上高挂“发扬帝国海军荣誉”的信号旗,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答以“完全准备就绪”;
联合舰队旗舰松岛答以“坚决发扬帝国海军荣誉”;第二游击队旗舰葛城答以“待我凯旋归
来”;护卫舰先头舰爱宕则答以“永远谨志不忘”。下午4:20,舰队全部离港。
    7月25日早晨6时半,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到达牙山湾外丰岛西南。
是日,晴朗无云,遥见丰岛方向有两舰喷烟而来,随即判断为军舰,常备舰队司令坪井航三
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以15节的速度向目标接近。7:20,看清迎面而来的是北洋水
军的济远和广乙,坪井航三随即下达战斗命令。
    再说济远和广乙。在威海临行前,广乙管带(相当舰长)林国祥请示丁汝昌:“若日船
首先开炮,我等当如何应敌?”丁汝昌根据李鸿章“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的指示精
神,回答说:“两国既未言明开战,岂有冒昧从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开炮,尔等亦岂有束
手待毙之理?纵兵回击可也。”25日晨4时二舰起锚,鱼贯开出牙山口,7时,看见吉
野、浪速、秋津洲三舰驶来,清军将领推断日本必定求战,即命令站炮位,准备御敌。
    当时中日双方参战军舰情况如下:

舰名   排水量   马力  速度(节) 火炮  乘员 制地 下水年代

济远  2300  2800 15.0  23 202 德  1883
广乙  1030  2400 15.0   9 110 闽局 1890

吉野  4225 15968 22.5  34 385 英  1892
浪速  3709  7328 18.0  20 357 英  1885
秋津洲 3150  8400 19.0  32 311 日  1892

舰名      主要炮火        装甲厚度(公分)

济远    21公分克虏伯大炮2门     12
      15公分克虏伯大炮1门
广乙    12公分克虏伯大炮3门      无

吉野    15公分速射炮4门       10
      12公分速射炮8门
浪速    26公分克虏伯大炮2门      5
      15公分速射炮6门
秋津洲   15公分速射炮4门        5
      12公分速射炮6门

    日军的优势实在太明显了。
    下面是关键部分。中日之战,始于丰岛海战,中日两国历史学者均持此说。
    问题是,谁先开的第一炮?日本海军司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的记载是:“七
时五十二分,彼我相距约三千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开炮。
    旗舰吉野立即应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史书多用7:52开战说。
    而《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时]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
刻还炮。”究竟事实如何,本人当时不在场,以网上读者的智商,做出合理的推断不难吧。
    速射炮的发射速度为克虏伯炮的5-10倍。日舰炮火极猛,济远、广乙在弹雨中仍苦
战不已。8时20分,济远发出的15公分炮弹,击中吉野右舷,击毁几艘舢板,又击穿钢
板,损坏其发电机,再转入机器间,但炮弹没有爆炸,吉野幸免于沉没。事后日军拆开炮
弹,发现里面没装炸药。
    浪速左舷尾也被济远击中,海图室被炸毁。
    由于广乙排水量小、火力弱,在浪速和秋津洲的合击下受伤严重,炮击四十多分钟后,
死伤已达七八十人。见难以支撑,转舵向东走避。浪速在一片欢呼声中尾追,被广乙回击一
炮,弹穿浪速左舷钢甲板,将锚机击碎。
    坪井航三见广乙舰体已毁,命停止追击,而以三舰合击济远,广乙得以逃脱,但后来却
撞入朝鲜西海岸搁浅,后自凿锅炉焚毁。8时半,广乙驶离济远,而济远也有57人死伤,
更受三舰合攻,势难抵挡,便全速向西驶避。日舰在后猛追,济远见敌舰渐近,挂出白旗,
然犹疾驶不已。浪速追到3000米处时,以舰首炮猛击。济远在白旗之下又加挂日本海军
旗,浪速挂出信号:“立即停轮,否则炮击!”两舰相距只有2700米了,济远不得已发
出停轮信号。浪速正要驶近,忽见高升、操江从旁驶过,又去命令停船,济远乘机全速驶
离。后面的吉野则去追济远,两船航速相差近8节。12时半,吉野追近至2000米时,
以右舷炮猛击。在此紧要关头,济远以15公分尾炮还击,连发四炮:第一炮命中舵楼,第
二炮命中船头,第三炮未中,第四炮命中船身要害处。吉野受伤,舰头立时低俯,不敢停
留,转头驶离。
    前面提到,高升是第三艘英国运兵船,按照前述计划从塘沽起航,而操江是北洋舰队的
运输船,从威海出发,装载文件、武器和饷银前往牙山。驶近丰岛时两船不期而遇,于是同
行。当时局势已如此紧张,而北洋海军仍派一运输船单独出海,实在是冒险。
    两船驶近丰岛时,正遇上济远驶离。吉野去追击济远,秋津洲责令操江停船,浪速则命
令高升停船。
    操江是一旧式木船,舰龄已有二十年,航速只有8节,船上5门旧炮火力甚弱,所以改
为运输船。船上官兵,管带王永发以下共82人。王永发见前面高升被拦住,知道事情不
好,连忙转舵西驶。下午2时许,秋津洲逼近,挂出停驶信号,并发出12公分炮弹以示警
告。王永发见情况紧急,慌乱间六神无主,准备自尽,被船上丹麦籍职员劝住。王永发便挂
起白旗,又加挂日本国旗表示投降。操江后被解往佐世保港,船上官兵在战后遣返回国,船
上20万两饷银、20门大炮、步枪3000支和大批弹药悉数为日方所得。
    广乙搁浅,操江被俘,济远带伤驶回威海卫修整不题,再说高升。上午9时,浪速看见
一悬挂英国旗的英国船驶来,断定船内必定有中国军队,于是命令停船,英国船长被迫停
驶。10点左右,浪速派代表乘一小艇登船,检查商船的执照。英国船长出示执照并提请日
本人注意是英国商船,但日本代表不予理会,反问英国船长:“高升要跟浪速去,同意
吗?”英国船长答道:“如果命令跟着走,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抗议下服从。”于是日本
代表回去后,浪速再次挂出信号:“立刻起锚或者斩断缆绳,随我前进!”英国船长正准备
遵命,船上许多清军将士攘臂而起,全船骚动。船上清兵帮带高继善对大家说:“我辈同舟
共命,不可为日兵辱!”他拔刀冲向船长大喝:“敢有降日本者,当污我刀!”大家齐声响
应,一船鼎沸。
    因语言不通,高继善通过翻译告诉船长:“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船长则
试图说服清军将士投降,于是船上展开了一场辩论:
    船长:“抵抗是无用的,一颗炮弹就能在短时间内使船沉没。”
    帮带:“我们宁死不当俘虏!”
    船长:“请再考虑,投降实为上策。”
    帮带:“除非日本人我们同意退回大沽口,否则拼死一战,决不投降!”
    船长:“倘使你们决计要打,外国船员必须离船。”
    清兵不同意,把他看管起来,并看守了船上所有的吊艇,不准任何人离船。
    英国船长要求发信号请浪速再派人来,以便通知船上发生的情况。于是日本代表又乘小
艇靠近高升轮。翻译对日军代表说:“船长已失去自由,不能服从你们的命令,船上的士兵
不许他这样做。”船长说:“请带信给舰长,说华人拒绝高升船当俘虏,坚持退回大沽
口。”他还指出,高升是一艘英国商船,而且离开中国海港时尚未宣战;即使现在已经宣
战,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日本代表含糊其辞,驾艇回去了。
    这时已经是12时半,交涉已历经了三个小时。浪速挂出信号:“欧洲人立刻离船!”
可是清兵不许放船,英国船长用信号告诉浪速:“不准我们离船,请再派一小船来。”浪速
回答:“不能再派小船。”并向前开动,绕高升号一周,停在150米开外。下午1时,浪
速突然发射一枚鱼雷,但没有命中,又用六门右舷炮轰击。十五六响后,高升开始下沉。船
上官兵在炮火下用步枪还击,直至船身完全沉没。浪速对落水的士兵继续开炮射击。
    高升沉没后,法舰利安门号从桅杆上救出44人,德舰伊力达斯号救出118人,英舰
播布斯号救出87人;浪速在高升沉没后救起船长、大副和另外一名英国水手,同时俘获两
名清军士兵;德国人、北洋水师总教习汉纳根自己游到了岸上;另有两名清军士兵游到附近
孤岛上,四十余日后遇救。其余871名清军官兵及62名中外船员全部遇难。
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出后,英国舆论大哗。英国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重抗
议,指出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无故击沉中立国商船,是粗暴地违反国际法。陆奥
接到报告后,怕引起英国干涉,连忙下令调查,并向英国方面赔礼道歉,同时优待英国船
长、船员以博得好感。8月8日,日本复照英国外交大臣说:“我能给予英国政府关于我国
政府之忠实希望及保证:一旦证明日本海军军官之行动是违约的,日本政府将尽力给予一切
赔偿。”后来,随着日本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英国考虑“不欲多事,得罪强者”,又从利
用日本抵制俄国的大方针出发,不愿为了一艘小小的商船引起冲突,所以渐渐地不再坚持赔
款和道歉。后来上海的英国海事仲裁也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判决,认为日本军舰有权击沉高
升轮,于是英、日两国达成谅解。其实,早在7月23日,英国见日本发动战争决心已定,
无法挽回,就向日本政府提出如下要求:“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欲日本政府承
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为战争的运动。”意思就是说,只要不在上海及附近发动战争,英国就
不会干涉了。
    丰岛海战打响的当天,日本陆军混成旅一部约四千人,也由汉城出发,进攻牙山清军。
牙山清军本来只有二千多人,24日援军登陆后,总兵力达到3880人。但牙山地势不利
于防守,故分出一队二千人,由太原总兵聂士成率领,进驻东北20公里处的成欢布防。
    29日凌晨,南下日军在安城渡遭到前沿清军的伏击,伤亡颇重。但由于日军人数众
多,激战二小时终于突破前沿,清晨5时开始进攻在成欢的主防线。日军看到聂士成将炮兵
主力布置在左翼,而右翼阵地未配备大炮,兵力薄弱,于是以一队佯攻清军左翼,而集中八
门大炮猛攻右翼。双方激战二小时,清军右翼失守。日军两路夹攻,聂士成终于不支,率众
突围,向南与叶志超部会合。聂、叶合军后,考虑到牙山不利防守,乃主动退出,并准备在
当夜偷袭日营。哪知日军早已料到清军在牙山驻守多日,大量锱重不可能走远,便命令戒
备。果然当清军夜袭时,日军早有防备,清军受挫而退,丢下大量武器弹药。聂、叶主力绕
道朝鲜东海岸,行程两千多里,历时二十多天到达平壤,与左保贵、马玉昆、卫汝贵诸军会
合。
    成欢、牙山之战清军共伤亡二百多人,日军伤亡八十多人。战斗规模不大,但影响不
小。因为此后朝鲜南部全部为日军控制,并切断了中国到达朝鲜西海岸的航道,日军可以专
心北顾,解除了来自海上和南部的后顾之忧。
    陆奥宗光说:“牙山战捷的结果,汉城附近已无中国军队的踪影,朝鲜政府完全掌握在
我帝国之手中等喜讯,立时传遍全国。从前那些应否以强硬手段迫使朝鲜改革,以及高谈我
军先攻中国军队的得失等议论,已被全国城乡到处飘扬的太阳旗和庆祝帝国胜利的欢呼所淹
没。”8月5日,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返回汉城,大鸟圭介在汉城南郊扎凯旋门,举行盛大
的欢迎仪式。混成旅团经过凯旋门时,打出一面白旗,上写“成欢之战利品”和“清兵大败
之证”两行大字。

    四、八一宣战

    在得知日军围韩宫拘王及丰岛海战的消息后,7月28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明确
表示了与日本决裂的姿态,同时着手进行备战。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主要抓了四件事:第
一,严催朝鲜北路进兵。清军终于抢先进驻平壤,并集结了一万多人的军队,在战略上意义
重大;第二,国内禁止拍发密电。这样,日谍只能用明码传递情报,易被识破;第三,建议
总理衙门严查间谍。此后,沿海各省都加强了防范,并破获了几起重大日谍案件。
    第四,采纳丁汝昌建议,在威海口增添挡雷铁链和木桩,以防日本鱼雷偷袭。
    7月29日,军机处令李鸿章转电汪凤藻:“日本击我兵船,业已绝好开衅。出使日本
大臣汪凤藻应立即撤令回国。”30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领事馆,指出日本
首先挑战。当天,朝廷下谕撤回所有驻日使馆、领事署,同时经美国政府同意,委托美国政
府代为保护居住于日本侨民的合法利益。31日,总理衙门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办小村寿太
郎:
    “倭先开衅,致废修好之约,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殊为可惜!”并对其下了逐客令。
    同一天,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向驻东京各国公使发出通告:“帝国政府为使日清之
间之争议合理解决,并使彼此关系永远协调,虽曾使用各种光明正大之手段,迄今显然未奏
其效。为解决此事,本大臣荣幸地通知阁下:帝国与清国现进入战争状态。”
    8月1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
    8月3日,清朝总理衙门向各国公使馆致送保护各国商民教士的照会,称:
    “现与中国寻衅者只日本一国,此外有约各国悉皆交好如常。”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国政
府保护中国境内日本侨民的安全,4日,总理衙门复照美国公使,同意保护中国境内的日本
公民免受凌辱。随后,欧美各主要国家,除俄国外,都先后声明局外中立。
    8月1日正式宣战后,中日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清政府的作战计划可归结为
两点:一、以北洋海军扼守渤海湾口,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
    二、集结陆军于平壤,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8月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制订出“作战大方针”,其大体要点是:
    这次战争的目标,是最后在直隶(河北)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打败清军,迫其投降。
上述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海军作战之胜负。预计到中国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
舰队,吨位、兵力都超过日本,海战胜负难以预料,因此设计了三种作战方案:甲案,海战
胜利,夺得制海权,立即由渤海湾输送陆军,在直隶平原寻求与清军主力决战;乙案,海战
胜负不分,则派陆军击退在朝鲜之清军,实现扶植朝鲜独立之目的;丙案,海战失败,制海
权被中国夺得,则尽可能增派陆军加强在朝鲜的防御,击退清军的进攻。
    根据后来的情况发展,日军大本营实际上执行的是乙案。

    五、决战平壤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陆军的一次决战。从中国方面来说,早在两个月前
以经开始为这次决战进行准备了。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
丰开阿四路大军,32营编制,共计13526人,从7月21日开始启程入朝。
    7月底,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往平壤。清军得知消息后,最先
入朝盛军统帅卫汝贵见情况紧急,全队开拔已赶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带领亲兵马队先
行,于7月31日抵达平壤。当日,日军破坏了电报局后匆忙撤走。盛军先头部队把大同江
上小船都收至北岸,并与朝鲜兵连夜守城,鸣枪惊退偷袭的日军。
    8月4日至9日,四路大军先后开进平壤。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也分别在
8月21日和28日抵达平壤。至此,清军已集结了北洋陆军为主的部队一万五、六千人,
人数上超过了日军。朝廷命诸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但李鸿章看到陆军实力有限,进攻没
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图进取”,并要求再集兵三万,稳固后路,然后分兵南下。
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坚持进兵汉城。此时北洋陆军已调走一半,不能再抽,于是清政府下令
奉(天)、晋、豫、鄂、湘诸军抽调军队入朝,但各省行动缓慢,至9月13日,除总兵吕
本元率马队两营驰抵义州外,其余没有一军渡过鸭绿江。这样,平壤诸军无法出击,只能据
守了。[注:义州与丹东(当时称安东)隔鸭绿江相望。]当清军在攻守之间踌躇时,日军
也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加紧向朝鲜增援,目标是把清军驱逐于朝鲜境外。8月下旬,第五师
团在朝鲜集结完毕,兵力再次超过清军。9月上旬,第三师团的一半兵力进入朝鲜,与第五
师团组成第一军,由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官,兵力达到19,600人。
    此时,日军重兵集结,而由于朝鲜老百姓对日军的抵制,日军的补给极其困难,不利于
持久作战。同时考虑到抑制国内滋长的厌战情绪,以及避免给西方列国的干涉留下空间,都
要求立即发动这次战役,而不能等到布署完毕的时候再进行。而且,清军也在不断增援,待
其防御加强后进攻会更加困难。因此,先到汉城的第五师团长野津决定不等第三师团开到,
就以所部16,000人强攻平壤,并决定以9月15日为期发动总攻,各部队必须按时到
达指定位置。
    9月8日,为了便于指挥作战,日本政府把大本营由东京移到广岛。12日,日本第一
军司令山县有朋大将到达朝鲜仁川,指挥平壤战役。他对麾下将士训示道:“万一战局极端
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
誉。”15日,天皇睦仁到达广岛,亲自指挥对华作战。
    9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运动,12日以后陆续到达平壤,15日完成了对平壤的包
围。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计16,000多人,山炮44门。
    日军进军平壤,李鸿章不敢怠慢,急电叶志超及诸将加强防守。叶志超见后援迟迟不
到,恐后路被日军自海上登陆所断,遂分兵数千驻扎在安州、肃州和义州。这样,驻守平壤
城内外的清军只有约9,500人,山炮、野炮和机关炮38门。至9月13日,防御部署
基本就绪。
    9月12日,日军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率领下,进至大同江边,试图渡
江。清军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退。于是日军分成左右两翼,配备大炮二十门。双方首
先展开了激烈的炮战,10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毅军、盛军士
兵顽强抵御,大同江北岸的清军炮兵也发炮支援,日军被击退。13日下午,双方又炮战许
久,日军仍未能渡江。与此同时,其它三路日军也先后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与清军防守阵
地对峙。
    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按计划开始了总攻,战役首先由大岛率领的混成旅团在平壤南
战场展开。大岛因成欢之战的胜利,颇有些轻敌骄傲,急于建功。他在14日许愿说“本旅
团将以明日午前8时前后攻陷平壤,共握手于城中,以祝万岁”。凌晨4时许,当日军前队
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时,担任警卫的清兵鸣枪示警。于是,双方枪炮
齐鸣,平壤之战打响了。
    参加船桥里之战的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清军是马
玉昆指挥的毅军和卫汝贵指挥的盛军各一个营,共二千人。
    是时,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船桥里的三个桥头堡,大小火炮不间断地猛烈轰击清军堡垒,
大同江北岸的清军也连连发炮还击。据桥本海关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
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
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
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干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将领早即闻马玉昆
骠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虚传。”
    不久,东方渐白。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
正营二百人过江作战。日军缺乏隐蔽物而强行接近桥头堡,完全暴露在清军枪口下,伤亡甚
众。同时,清军不断通过船桥向江南堡垒运送弹药,而日军则弹药殆尽,士气低落。清军在
船桥里的反攻战,在马玉昆和卫汝贵的指挥下,一直进行到午后。下午2时半,大岛见弹药
用尽,而且部队全天未进餐,便下令停止射击,撤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战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也受了伤,无功
而返。有诗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
日本诗人衫浦梅谭

    同一天,平壤西战场的战斗在上午8时许开始打响。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共5,400余
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指挥,在大同江上游渡江后,到达城西的普通江。盛军、芦榆防
军依据堡垒,与之枪炮对射,日军受阻。
    清军见状,派出骑兵出城反攻,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炮、步兵配合射击,清兵纷纷落
马。清军又组织第二次骑兵出击,仍然伤亡严重,两次冲击共战死130人,战马273
头。清军见出战不利,便据堡垒固守,日军亦不敢渡江,两军休战,以待明日。
    平壤北战场是日军进攻平壤的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了总兵力的将近一半,包括两个
支队,共7,800人。按预定计划,两支队于15日拂晓分成东西两路向玄武门外的清军
展开了钳形攻势。守卫在平壤城玄武门外的清军,一是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三个营,守卫玄武
门、牡丹台及城外堡垒,计1,500人;一是江自康率领的仁字两营四哨,守卫在箕子陵
一带,计1,400人。攻守双方的兵力相差2·7倍。日军集中两个支队主力,先进攻清
军城外的内外重三垒。而守卫的奉军兵力不到其五分之一。日军素闻左宝贵挠勇,知宝贵不
死,平壤不可得,于是弃江自康而专攻奉军。
    清晨5时正,日军支队长下令发射进攻平壤城北的第一炮,清军堡垒寂静不应。日军进
至堡垒附近低地时,清军的毛瑟十三连发枪突然齐射,飞弹如猛雨骤至。日军支队长正指挥
间,忽有一弹飞来,击中前额。因射程太远,弹力已衰,幸免于丧命。日军势将不支时,山
炮阵地连放榴霰弹,不断命中清军阵地,清兵死伤众多。日军趁势攻入外重堡垒之东垒,双
方展开肉搏,堡垒中五十余清兵全部战死阵地。7时半,日军终于占领此垒。
    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奉军其余堡垒不断发起进攻。奉军虽顽强抵抗,但仅配备了
3门野炮、1门速射炮,在日军的12门山炮轰击下,寡不敌众。上午8时,清军的城外堡
垒全部丢失。日军重新部署兵力,分三路进而攻击牡丹台。牡丹台虽然配备有野炮、速射炮
和七连发步枪,火力较强,但日军的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摧毁清军速射炮及掩蔽墙,清兵多
杀伤。日军步兵乘势蚁附而上,牡丹台守军终于不支。8时半,日军攻上牡丹台后,把炮兵
移到台上,对玄武门和全城构成了极大威胁。
    左宝贵当时正在玄武门上督战,见牡丹台失守,知势不可挽,以死当之。
    他换上御赐朝服,亲燃大炮,连发36颗。双方均拚死一战,“日军三突之,清兵三退
之”。激战中,左宝贵两处中弹,犹里伤指挥,后日军榴霰弹连至,炮中当胸而亡。后光绪
皇帝作《御制祭文》悼曰:“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鸣之
壮气不消,仓猝而雄躯遽殉。”有诗叹曰:“本期痛饮黄龙府,不意难回落日戈。”[王蕲
新:
    《为左忠壮公书衣冠墓门坊》]
    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当天结束战
斗。而在平壤西、南两处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189人,伤516人,
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
艰难。
    作为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在此关键时刻却没有看到这些有利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门的失
守和奉军统帅左宝贵的战死,因而丧失了抵抗信心。当晚,他召集各统领商议放弃平壤,撤
军至鸭绿江设防。诸将中只有马玉昆提出反对,叶志超不听,于是下令部队撤离平壤。
    当夜8时,清军开始撤退。叶志超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
    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日军在黑暗中听到人马奔腾,以为是清军劫寨,
于是拦路截杀。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
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
    16日拂晓,日军进入平壤,发现城内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而被清军丢弃的武器、弹
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数为日军所得。
    当初清政府听信叶志超谎报牙山战功,任命他为入朝诸军统帅,实乃一大失误。叶志超
作为一个败军之将,一味消极防守,几次错过了趁敌未稳,主动出击的机会,最后主动撤出
平壤,导致清军雨夜之溃。清军装备最精良的北洋陆军由此锐气顿失。日本历史学者说:
“苦于粮食不足、担心清兵加强防御阵地的野津师团长,感到后援的第三师团一到,补给将
更加困难,于是决定在后援部队尚未到达时,便以第五师团进行强攻,这种作战是极其冒险
的。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
却。”
    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出,清政府震动,下令严办。叶志超被械送京师,由刑部定斩监候。
连在平壤战役中立有军功的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和在朝鲜纵兵抢掠而被斩决。
    平壤战役后,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六、黄海鏖战

    早在几路日军逼近平壤的同时,日本海军按照大本营的作战大方针,也在极力寻求与北
洋海军主力决战。在大同江外海面,日本海军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
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
洋舰。
    本来,李鸿章认为北洋海军快舰过少,不宜出外海与日本争夺制海权,因而采取保证近
海防御的方针,保持威慑力,使日本不敢轻易进犯渤海湾和中国海防线。李鸿章深为了解战
争双方的力量优势所在,采取这一策略是合理的。但是,这与当时朝野上下激昂的抗战情绪
很不协调,李鸿章、丁汝昌等屡遭抨击,朝廷甚至下旨严令李鸿章撤换丁汝昌。后来,由于
叶志超心怯,担心驻朝清军力量单薄,屡次电请李鸿章增兵,特别强调保护平壤的后路——
安州。李鸿章见朝鲜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各省的援军又遥遥无期,只得一面告诫叶志超“仍
督同各军镇静严守,勿涉张皇”,一面调用驻守旅大的主力部队,刘盛休的铭军由海路增援
安州,同时命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主力护航。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
大连湾,等候运兵船装载陆军及辎重。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
兵船,由北洋舰队护送,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到次日
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同时进行上午常操。舰上的美籍海员
马吉芬写道:“自午前九钟起,各舰犹施行战斗操练一小时,炮手并复习射击不辍。舰员
中,水兵等尤为活泼,渴欲与敌决一快战,以雪广乙、高升之耻。士气旺盛,莫可名状。”
10时半,操练结束,各舰准备午饭。
    当北洋舰队演习常操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也正在向大东沟方向搜索敌
舰,并在航行中进行操练。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
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霎时,战斗
喇叭长鸣,响彻全舰队。
    各舰的烟囱都吐出浓烟,轮机兵将机室隔绝,进行强压通风,储蓄饱满火力和汽力,以
备战斗行动。马吉芬写道:“中日启衅之后,我舰队员无不锐意备战。有鉴丰岛一役济远、
广乙之覆辙,各舰皆将舢舨解除,意在表示军舰之命运即乘员之命运,舰存与存,舰亡与
亡。此外,与战斗无益之木器、索具、玻璃等项,悉行除去无余。各舰皆涂以深灰色,沿舱
面要部周围积置沙袋,高可三、四英尺。通气管及通风筒咸置之舱内,窗户与防水门概为锁
闭。凡有乘员俱就战斗部署,战斗喇叭余响未尽,而战斗准备业已整然。”
    11时半,吉野先发现两缕黑烟,继而遥见三、四缕,于是判断为北洋舰队,发出信号
“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见到信号,立即传令改为鱼贯纵
阵。于是,第一游击队居前,本队六舰继后,西京丸和赤城移至本队左侧,作为非战斗行
列。双方舰队距离越来越近,在日本军舰上用望远镜已经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军舰上“两臂
裸露而呈浅黑色的壮士,一伙一伙地伫立在大炮旁,正准备着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伊东佑亨见北洋舰队阵势严整,怕士兵临战畏惧,特别下令准许“随意吸烟,以安定心
神”。
    此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刘步蟾、德国籍总教习汉纳根都登上旗舰定远号
的舰桥,一面密切注视日舰动向,一面商讨对策。到了12时20分,迎面驶来的日舰逐渐
接近,已经能清晰地分辨出12艘军舰。
    丁汝昌见来势凶猛,觉得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发挥各舰舰首主炮的威力,他下令把阵形
改为犄角雁行小队阵。此阵的要点是:每一小队中前舰为队长,其僚舰位于右后45度线
上,相距400码,各小队间距1200码。
    同时,丁汝昌还向各舰管带发出以下指令:㈠各小队姊妹舰协同行动,互相援助;㈡始
终以舰首向敌,发挥重炮威力;㈢全队尽可能集中,随同旗舰运动。“因日舰船炮皆快,我
军必须整队攻击,万不可离,免被敌人所算。”具体分队情况是:旗舰定远和镇远两艘巨舰
居中,为第一队;致远、靖远为第二队在左;经远、来远为第三队居右;济远、广甲为第四
队在左,超勇、扬威为第五队在右。由于两翼的第四、第五小队舰速较慢,所以变阵后的舰
队形成一个扁V字形,向日舰的一字阵拦腰冲去。
    日本海军根据舰速快、舷侧速射炮多的特点,一直视单纵阵为制胜法宝。
    此时日舰见到北洋舰队的阵形,决定避开定远和镇远两艘巨舰,以快速的第一游击队先
攻击敌人最薄弱的右翼。于是,行驶在一字阵前部的第一游击队由8节航速加速至10节,
并向右转舵,渐渐地与本队拉开了距离。
    这样,一字阵就断为前后两截。
    北洋舰队仍保持8节的航速,并将扁V字形展开,以便各舰首炮都能轰击敌舰。
    中午12时50分,双方舰队接近至5300米时,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据高
千穗舰记载:“定远的炮座吐出一团白烟,轰然一声巨响,其30公分半的巨弹冲开烟雾,
飞过日舰头顶,落在驶在最前面的吉野舰侧100米处,海水顿时腾高数丈。”定远的第一
炮,也是全队发动进攻的信号,“是为黄海海战第一炮声,盖此炮声唤起三军士气也。”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
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
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其中速射炮) 鱼雷发射管 总排水量 总兵力  平均航速
日舰 273(192)   36  40849 3500 16.4
清舰 180(27)    27  34496 2000 15.1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
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
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  舰长    排水量  速度(节) 主要火炮(门) 鱼雷

第一游击队:
吉野  河原要一  4225 22.5 15公分速射 4  5
                    12公分速射 8
高千穗 野村贞   3709 18.0 26公分   2  4
                    15公分速射 6
秋津洲 上村彦之丞 3150 19.0 15公分速射 4  4
                    12公分速射 6
浪速  东乡平八郎 3709 18.0 26公分   2  4
                    15公分速射 6

本队第一群阵:
松岛  尾本知道  4278 16.0 32公分   1  4
                    12公分速射 12
千代田 田内正敏  2439 19.0 12公分速射 10 3
严岛  横尾道立  4278 16.0 32公分   1  4
                    12公分速射 11

本队第二群阵:
桥立  日高壮之承 4278 16.0 32公分   1  4
                    12公分速射 12
比睿  樱井规矩之 2284 13.5 17公分   2  2
    左右              15公分速射 6
扶桑  新井有贯  3777 13.0 28公分   4  2
                    15公分速射 4

本队左侧: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4100 15.0 12公分速射 4
赤城  坂元八郎太  622 10.3 12公分速射 4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  舰长    排水量  速度(节) 主要火炮(门) 鱼雷

定远  刘步蟾   7335 14.5 30.5公分 4  3
                    15公分   2
镇远  林泰曾   7335 14.5 30.5公分 4  3
                    15公分   2
经远  林永升   2900 15.5 21公分   2  4
                    15公分   2
来远  丘宝仁   2900 15.5 21公分   2  4
                    15公分   2
致远  邓世昌   2300 18.0 21公分   3  4
                    15公分   2
靖远  叶祖圭   2300 18.0 21公分   3  4
                    15公分   2
济远  方伯谦   2300 15.0 21公分   2  4
                    15公分   1
平远  李和    2100 11.0 26公分   1  1
                    15公分   2
超勇  黄建勋   1350 15.0 25公分   2
扬威  林履中   1350 15.0 25公分   2
广甲  吴敬荣   1296 14.0 15公分   2
广丙  程璧光   1030 15.0 12公分   3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世界军史集粹---《蒋介石的“公民投票”卖国学》


《蒋介石的“公民投票”卖国学》

    李敖先生
——外蒙“独立”真相
——再论《谁是卖国者?
    我在《千秋评论》第十期发表《谁是卖国者?》揭发国民党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的事。当时签这卖国条约的是外交部长王世杰,在签约之前,先经宋子文、傅秉常、蒋经
国、胡世泽等在苏联洽谈细节。据国民党御用史家、并且看过国民党秘密档案的梁敬錞在一
九四五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与其内幕真相》所述,宋子文告诉斯大林:
    任何中国政府均不能割弃领土而存在,尤以国民政府自孙总理起,即向全国人民灌输领
土完整之观念,更不能割弃外蒙古。且外蒙古如可割让,西藏问题,必立继起,英国如控西
藏,对苏亦有不利。斯大林对此虽似同情,但谓不妨先立密约,俟日本投降后再行公表。又
谓外蒙乃苏联西伯利亚之防卫线,如外蒙是中国领土,苏联势必不能在彼驻兵。宋子文以事
逾训令范围,必须先向蒋委员长请示。
    为什么要“请示”呢?
    为什么要请示呢?因为宋子文他们抵苏之前,还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外蒙古,梁敬錞
说:
    对苏交涉方针,在子文离渝以前,中国政府本已议有宿案,当时众意所集,多谓谈判难
关,将在租界Laees与优越利益Eminentinterest之两点,外蒙问题拟不置议,此与苏联
“维持外蒙现状”之要求沿非正面枘凿,或易就绪,遂未深筹对策,今僵局发生,乃在外
蒙,故子文散会后,即将外蒙交涉提出三种意见电渝请示:(一)准苏联在同盟期内,驻兵外
蒙。(二)予外蒙以高度自治,并准苏联驻兵。(三)授权外蒙军事内政外交自主,但不得脱离
宗主国。
    但是,外蒙古问题出现后:
    宋子文久候训令不至,乃请蒋经国先生径谒斯大林,作会外接洽,在斯(大林)、蒋
(经国)谈话中,斯大林虽承认中国实有不能割弃外蒙之理由,但仍持其保卫西伯利亚之观
点,不肯让步。又谓:中国无力驱逐日本,既要苏联帮忙,自应接受苏联之要求。凡此强横
之论,固皆不足重述,但下列数语,则美国今日,似应加警惕,斯大林说:
    老实告诉你,(指经国先生)我要外蒙古,是基于军略上的观点……倘使有一个军事力
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断,俄国就完了,……你说日本和中国没有力量占
领外蒙古,来打俄国,但是不能说就没有第三个力量出来这样做。
    这第三个力量是谁?经国先生追问,是不是美国?斯大林朗然回答“当然”。
    梁敬錞写道:
    斯大林之真意,虽已探明,而重庆之新训令迟至四日仍未到达,宋子文似因无法再缓,
乃即以其上述“高度自治”之办法,提出第三次会谈。
    第三次会谈,为七月七日,时间自下午十一时至十一时四十五分,宋子文指出原协定只
有“维持外蒙古现状”之文,并不承认独立之说,斯大林谓曰:外蒙今日,已日“人民共和
国”,故其现状,即是独立。宋子文提出中国愿畀处蒙以高度自治之地位,使其军事外交方
面,可以自主订约。则苏联尽可与外蒙订立驻兵之约,以达其防卫西伯利亚之目的。斯大林
仍不可,且出示中苏同盟条约草案四种,一为友好同盟条约,一为中东路南满路协定,一为
旅顺大连协定,一为外蒙独立宣言,宋子文以外蒙独立宣言,如不解决,中苏盟约,无从讨
论。双方辩难,至为炽烈,如左:
    宋:外蒙问题,吾人已有现实之建议。
    斯:此建议并不现实。
    宋:自我政府视之,则属现实。
    斯:然则吾人未能同意。
    宋此为予所接到之训令。
    斯:容吾人与此结束。
    宋:阁下不能了解吾人之立场,至为遗憾……
    斯:阁下不能了解吾人之立场,亦至遗憾,容吾人到此为止。
    显然的,斯大林态度强硬,明着告诉老K,你不卖国:一切都免谈!
    并没有要你卖这么多!
    在这种情况下,老K终于示弱了:
    蒋委员长于七月四日接获宋子文三日第二次谈话报告后,五日返渝,六日召集高级幕
僚,盱衡全局,通筹审议,当晚发出训令,其电文要旨如次:
    (一)外蒙独立问题,须待我国国内真正统一,领土主权真正无缺,行政真正完善,始能
考虑。
    (二)苏俄如能保证东三省领土主权之完整,不支持中国之割据,不鼓励新疆之叛乱,则
(三)中国政府愿意自动提出外蒙独立议案经外蒙公民投票许其独立,但此宜俟抗日胜利后,
始能办理。
    (四)大连应为自由港,旅顺应作中苏共用军港,铁路干线,应有中苏共营,但管理权仍
在中国。
    电中谓“此系中国最低之期望,如无切实保障,则牺牲无益,即可相机中止交涉,先行
回国,俟报告后,再复苏联”辞意坚决,嗣后又于七日续发两电,均同此旨,并有此是一劳
永逸之指示。
    照老K的自圆其说说法,外蒙古独立是因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私下答应了苏联,以致不
得不屈从,但是,照梁敬錞所说:
    外蒙独立所以成为问题,系由于“维持现伏”一语之解释。此解释罗斯福与斯大林便已
不同。罗斯福面请魏道明大使转告蒋介石,谓在维持外蒙现状之下,中国仍有宗主权。
    可见美国并没有要你卖国卖这么多!据王世杰、胡庆育《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有
这样一段:
    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各国”)的现状应予保持”。我方认为这只是
早明当时的情势:即蒙古自称独立,中国中央政府没有承认,中国对蒙古的宗主权仍然存
在。可是斯大林却坚说“现状应予保持”几个字放在括弧里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名词之
后,其意义乃系外蒙的“现状”即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保持“现状”即是保持外蒙的
“独立”地位。谈判开始时,我方坚拒承认外蒙独立,斯大林则以外蒙问题如无法获获致解
决,则条约不能订立相要挟。嗣我方以外蒙问题既为中苏关系症结之所在,为中苏共同利害
与永久和平计,我在原则上承认外蒙独立,但须:(一)由外蒙人民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愿
否独立;(二)俄国声明尊重外蒙独立;(三)应明白划分外蒙与中国之边界,以杜纷扰。关于
疆界问题,我方最初主张以丁文江等所绘外蒙地图及一九二六年苏联旧图之边界为界线,斯
大林表示不能接受,亦不愿于换文中作任何关于疆界之声明,我方坚持,苏方让步,并决定
“以现在之边界为边界”。
    可见老K当时明明也“认为”中国至少有宗主权。由此反证,老K卖国连宗主权都给卖
了,显然是杠上开花式的卖法,如今怪老美,但老美并没要你卖那么多啊!

    官样文章出笼

    老K既然“愿自动提出外蒙独立议案经外蒙公民投票许其独立”,剩下的问题,就是官
样文章了。官样文章可分两类,一类是国民党政府对苏联的,一类是国民党政府对中国人民
(包括外蒙古人民)的。
    在国民党政府对苏联方面,首先有所谓《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王部长致苏联外交人
民委员部莫洛托夫部长照会》,全文如下:

    部长阁下:
    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
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
    上开之声明,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批准后,发生拘束力。
    本部长顺向
    贵部长表示崇高之敬意。
    此照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莫洛托夫部长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西历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王世杰(签字)

    官样文章去后,苏联有所谓《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莫洛托夫部长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
交部王部长照会》,全文如下:

    部长阁下:
    接准阁下照会内开:
    “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
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独立,即以现在之边界为边界。
    上开之声明,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签订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批准后,发生拘束
力。”
    苏联政府对中华民国政府上项照会,业经奉悉,表示满意,兹并声明苏联政府将尊重蒙
古人民共和国(外蒙)之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
    本部长顺向
    贵部长表示崇高之敬意。
    此照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王部长世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
    西历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莫洛托夫(签字)
    老K明明出卖了外蒙古,却说“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其谎言无
耻,真是中外罕见。
如此参观

    在国民党政府对中国人民(包括外蒙古人民)方面,另一类官样文章是如何完成“公民
投票”假戏的,以便使国民党得以御卖国之责。演出这幕假戏的国民党代表是雷法章。据一
九五七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名人传之四》,雷法章“湖北汉川人,生于民国纪元前九年,民
国十二年,毕业于华中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旋即应聘入天津南开学校服务;廿一年,转赴青
岛教育局局长,在职六年,建树良多。廿六年,抗战军兴,先生开始随军转移,从事敌后工
作,初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继又调兼民政厅厅长。卅一年,改任农林部政务次长。
卅三年,调任内务部常务次长。抗战胜利后,转任渐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卅七年,又调
任考试院秘书长。四十一年六月,复膺待命,出铨叙部部长,以迄于今。”雷法章当年被派
到外蒙古去“参观”时,他的身份,正是内政部常务次长。
    一九八一年三月,雷法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奉派赴外蒙参观公民投票之经过》,
有回忆如下:
    抗战胜利以后,中苏签订条约。政府同意外蒙古完成法津手续之后,允许其独立。而所
谓法律手续,即是举行外蒙公民投票。至于投票之筹备与执行,均由外蒙当局,自行主持,
政府不予过问。仅在举行投票之际,遣派代表前往参观。法章为政府派往外蒙“参观”公民
投票之代表。而非“监督”投票之代表。监督者,有指挥纠正投票工作之权,并有判定其是
否合法之责。而参观者,仅有观察其实际情况,详实报告政府之使命。对于投票工作之进
行,并不能主动干涉。法章之任务,属于后者,且奉派之后,迭次晋见先总统蒋公,即当时
国民政府主席。奉谕,代表政府参观投票情形,兼可考察外蒙政治社会情况,而不与外蒙当
局,进行任何交涉。关于投票一事,只宜细心观察,但不得干涉或发表任何声明。关于外蒙
古独立问题,则应促请外蒙当局,派遣代表团至渝,与我外交当局商定之,在居留外蒙期
间,一切言语行动,务须特别审慎,避免发生任何枝节。法章外蒙之行,即在奉行此项使
命。归国后所提出之报告,亦在上述使命范围之内,并无逾越。参观与监督不同,任务范围
亦大有差异也。
    政府遣派参观外蒙公民投票之代表,虽为法章一人,而奉派与法章同行赴蒙者,尚有十
一人。居留库仑六日,实地参观投票情形,并考察外蒙各种事业情况。归国之后,编制报
告,赍呈中央。该报告共分四节,都六千言。一为在外蒙古工作概述,二为外蒙古公民投票
情形,三为在外蒙古各种参观情形,四为参观后之感想。内中对外蒙当局甘受苏俄诱编,而
不自觉,以致背叛祖国,附庸苏俄,以及苏俄对于外蒙施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控制外蒙政权各节,叙述颇多。因苏俄侵蒙,人所共知,法章赴蒙参观,所得实际认识尤为
深切,据实报告政府,乃责所应当,焉能有所忽漏。
    关于公民投票情形,除详细报道其办理之程序、方法、与手续而外,并特别指陈“其办
理投票事务人员,对于人民投票,名为引导,实系监视,且甚严密,乃显然之事实也。”及
“此项公民投票,据称为外蒙人民重向世界表示独立愿望之行动,实则在政府人员监督之
下,以公开之签字方式表示赞成与否,人民实难表示自由之意志。故此项过程纯系掩耳盗铃
之举”等语,报告中央。至于当年政府公允许外蒙独立,系根据中苏条约之规定,事关政府
适应当时国际情势之最高决策,初非依据法章之报告,而所作之决定,事理甚明。因原报告
系属秘密文件,政府始终未予公布。是以除外交当局外,鲜有知悉其内容者。
    苏俄侵略外蒙,而又欺骗世界,迫使我国承认其独立,本为一复杂万端之国际大事。政
府当年抱定忍辱负重之宗旨,从权应变,实具有重大苦心,不容否认,法章奉命之后,深感
责任艰巨,不敢稍有错误。在蒙时慎重将事,归国则忠实报道。唯除书面报告政府,并口头
备供咨询外,对外未发表任何谈话,或书面声明,藉保机密,即如中央大学与中央政治大
学,曾数次邀请,作公开讲演,均经婉谢。而奉最高当局面谕,预定在中央纪念周之报告,
亦未果行。……
    雷法章又说:
    回忆法章从政,逾二十年。忠党爱国,笃实谨慎,为生平素志,从未曾取巧亏职,自背
良心。先是,主持青岛市教育,当九一八前后,推行爱国教育,不遗余力,差幸卓著成效。
当地日本官民,竟目为排日巨头,攻击甚力,必欲去之而甘心,此为青市同胞所周知之事
实。抗战发生随沈主席鸿烈,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厅长,继并代理主席职务。号召青
年,争取民众,从事游击战争,树立敌后政权,破坏敌人统治,日军竟悬赏伪币百万元,求
购法章首级。其衔恨之深,可以想见。凡此种种,当足以证明法章忠于国家之事实。抗战胜
利之后,奉派赴外蒙参观公民投票,深入塞外不毛之地,代表政府办理此一忍辱负重之历史
任务,体念国家付托之事,安肯违心论事,丧权辱国,自毁历史哉?
    苏俄强暴,举世愤恨。政府今日从事反共抗俄,胜利在望。光复大陆之后,拯救名存实
亡之外蒙古,当为急要之图,惟是已往史实,本有其时代背景,非可一笔抹杀。法章确信当
年政府当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之自尊心,与保存民族光荣历史之自信心,远在任何爱国志
士之上。然所以必采断然处置,允许外蒙独立者,当有其万不得已之理由与苦衷,非局外人
所可了解者,吾人信仰领袖,拥护政府似已勿庸于再议。法章才识谫陋,谬膺政府派遣,曾
为参与此重大国事有关事务之一员,鉴于当时情况,难以得人了解,易生误会,用为说明实
际情况于上。

    奉命谕,不吭气

    雷法章这一回忆,令我们长了不少见识:
    第一、在“公民投票”结公布之前,外蒙古是中国领土,外蒙古人民是中国人民,在
“完成法律手续”之前,自然当受中国政府管辖。中国政府派中央大员去,理该是“监
票”,怎么可以是“参观”?“投票之筹备与执行,均由外蒙当局,自行主持,政府不予过
问。仅在举行投票之际,遣派代表前往参观。”这叫什么话?
    第二、雷法章说“奉派之后,迭次晋谒先总统蒋公,即当时国府主席。奉谕,代表政府
参观投票情形,兼可考察外蒙政治社会情况,而不与处蒙当局,进行任何交涉。关于投票一
事,只宜细心观察,但不得干涉或发表任何声明。”这又是奉命放水了。
    第三、雷法章报告中已指出“此项公民投票,据称为外蒙人民重向世界表示独立愿望之
行动,实则在政府人员监督之下,以公开之签字方式表示赞成与否,人民实难表示自由之意
志。帮此项过程,纯属掩耳盗铃之举”等语,则所谓“公民投票”之说,在老K大员的眼
里,也是不足采信的假戏,这一点自为老K所深知。深知而要瞒天过海,就只好封锁真相。
于是:“因原报告系属秘密文件,政府始终未予公布。是以除外交当局外,鲜有知悉其内容
者。”而雷法章“在蒙时谨慎将事,归国则忠实报道。唯除书面报告政府,并口头备供咨询
外,对外未发表任何谈话,或书面声明,借何机密。即如中央大学与中央政治大学,曾数次
邀请,作公开讲演,均经婉谢。而奉最高当局面谕,预定在中央纪念之报告,亦未果行。”
为什么如此?原因无他,老K要卸责,要骗中国人民,说外蒙古不是我要它独立的,乃是
“公民投票”结果独立的。如今“公民投票”既是假的,则外蒙古独立失其依据。外蒙古不
独立,老K就不能完成卖国的壮举了,所以只好一切遮盖。雷法章当然不也不敢吭气了。

    “公民投票”大特写

    毛以亨《俄蒙回忆录》中说外蒙古“公民投票”,四十九万合格投票人,参加者有百分
之九十八,一致赞成独立,这一真相,雷法章在《中外杂志》发表《故国河山话外蒙——民
国三十四年库仑视察记》,有大特写如下:
    外蒙古的公民投票,是一件法律的滑稽剧,不仅外蒙政府自己知道,我们知道,甚至于
世界各国又哪有不知道的呢?我们的论断,决不是主观的偏见,是有具体的事实与理由为根
据的。第一、投票是公开的记名签字方式,投票者要当着办理公民投票的事务人员的面签
字,谁敢签名在反对栏之中?即令鼓起勇气这样做了,难道不怕事后遭受严重的清算?在这
种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情况之下,人民便失去了自由意志,这是“控制”了人民的真正愿望。
假如改用了秘密的无记名方式,其结果一定要改观。第二、外蒙人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文
盲,即以投票的四十八万多人估计,就有将近廿九万人是不识字的,已是投票人数中的多
数。他们之中纵有坚定的意志要在反对栏中捺指印,但是不认识哪里是反对栏,只有听从事
务人员的指示,在指定的一栏中捺指印。这些事务人员绝对不会尊重他们的意见,也绝对不
会指示他们捺印在反对栏之中,结果他们是被欺骗着捺了一个违心指印而不能自觉。这是
“强奸”了人民的真正愿望。假如改用别种易于辩识的方式,如赞成者用红票,反对者用蓝
票,随人民的志愿去领用,则结果的差别一定很大。第三、人民如果反对独立,不敢公然表
示,他却可以采取消极抵抗办法,拒绝前往投票。如果实际投票的人数不及应投票人数的半
数,这个投票的结果当然无效。但是投票人的姓名,早已书写居投票簿上,并且编定了号
数,全部投票人数早已有统计。来投票的人只给你一条“赞同”的路走,如果不来投票的则
由事务人员在代你有赞同栏签上一个名字,轻而易举,毫无稽考,等于来一个缺席裁判,又
有何不可?观乎投票人数的比例之高,这样情形的可能性,是不容漠视的。这是“伪造”了
人民的真正愿望。假如不采取这种空白的公开记名签字方式,则投票人数比例很可能减少,
所谓“伟大的行动”也者,可能就不够有“光荣的成就”了。外蒙政府偏偏非常聪明,实在
也是非常惧怕,有些做贼心虚,惟恐投票结果发生意外的情势,妨碍了他们做苏俄附庸的机
会,所以采用也上公开的记名签字方式。这种方式既有“控制”的作用作为基础,又有“强
奸”机会可补损失,更有“伪造”的便利作为保障,最后才能完成自我陶醉的得意之作,揆
其用心,也就实在可怜而可笑了。
    “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回想有关外蒙古独立谈判之初,据蒋经国《风雨中的
宁静》,曾有这样的回忆:
    关于外蒙古的独立问题——实际上就是苏联吞并外蒙古的问题,他(斯大林)坚持决不
退让;这就是谈判中的症结所在。谈判既没有结果,而当时我们内外的环境又非常险恶。这
是父亲打电报给我们,不要我们正式同斯大林谈判;要我以个人资格去看斯大林,转告他为
什么我们不能让外蒙古独立的道理。我遂以私人资格去见斯大林,斯大林问我:
    “你们对外蒙古为什么坚持不让他‘独立’?”
    我说:
    “你应当理解,我们中国七年抗战,就是为了把失土收复回来,今天日本还没有赶走,
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复,一切失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
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的情形
之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支持抗战;所以,我们不能同意外蒙古归并
给俄国。”
    我说完了之后,斯大林就接着说:
    “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要你来帮忙,而
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败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
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
    蒋经国这段话是很能道出国民党的立场的,国民党清楚知道中国的“国民”“一定不会
原谅”、中国的“国民”一定会说国民党“出卖了国土”,正因为有这一清楚知道,所以国
民党要一切遮盖,想用“先立密约”、“公民投票”种种的方式,来达到他们既卖国又脱罪
的目的。但是,正如苏联独裁者所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国民党辛苦多年来的舟张
为幻,最后还是落了个欲盖弥彰。连雷法章自己,在蒋介石死后,在信基督教走火入魔以
后,都要小心翼翼地把内幕抖落出来,使我们恍然当时的一些真相。这真是“主耶稣”的
“奇迹重现”了!(雷法章曾写《奇迹重现》一文,发表在《基督教论坛》。特此借喻一
下。)

    代结论

    所有的文章都该有结论,这篇文章的结论,不必我来写了,我抄一段《蒋总统秘录》做
为“代结论”:
    尽管这个条约的缔结,并非出于中华民国之所以乐意,但是中国政府对它还是寄托了一
线希望,就是说如果斯大林还能够在“道义”上尊重这个条约的话,则至少在亚洲地区能有
二十年左右的和平保障。
    谁知道,斯大林就在签署条约的同时,却已表现出毫不顾惜地毁弃这个条约的背信行
为。
    在八月九日拂晓展开攻击行动的苏军,迅速将日军压制;仅仅在两个星期之内,差不多
已经占领了整个的东北地区。苏联凭借了他的实力,造成了正中下怀的“既成事实”。
    在苏军出动进入东北地区作战的那一天,中华民国以蒋主席名义对斯大林发出佩慰的电
报,电文如下:
    贵国对日本宣战,使全体中国人民奋起……贵国的英勇部队在阁下的领导之下,清除暴
虐纳粹势力,攻下柏林,带给欧洲和平。这一次贵国趁战胜余威,基于促进世界全面和平的
观点,对世界的侵略者宣战……本人相信由于贵国压倒性的力量加入,日本的抵抗必会迅速
崩溃。
    当然,电文的内容,只不过是“外交辞令”;而在内心,则由于从《雅尔塔密约》到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交涉原委,未来的不安,是难以拂拭掉的。
    中国的存亡,外蒙同胞的祸福,乃至东方民族的盛衰强弱,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不得
不满怀戒惧!
    这是蒋主席在九日夜晚的日记中,预感到将来的危机,而留下的一段文字。
    一如预感,“世界全面和平”并没有来临!

    一九八五年三月六日
世界军史集粹---蒋介石谈承认外蒙独立之苦衷


蒋介石谈承认外蒙独立之苦衷

        ……战后情势的发展,竟不出我们预想之外。我们中央处于这样的内忧外患交相煎迫,
而国内社会、经济、在长期抗战之后,更是百孔千疮,随时可以发生危险的局势;在这种局
势之下,自然要求一时之安定,以从事复员建设。当时我个人的决策,就是要求战后确保胜
利战果,奠定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基础,必须求得二十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只要能够
争取这一个建设机会,那就是任何牺牲,亦是值得的。于是我们政府对俄帝,乃决定忍辱谈
判,不惜承认外蒙独立,做此最大牺牲,来忍痛签订和约和附件。无如墨迹未干,竟被俄帝
一手毁弃,这是万万所不料的。我亦永不相信,这样一个中国,就会被俄帝囫囵的永远吞下
去。
    而且我深信,只要我们中华民国今后能够自立自强,统一独立的时候,那我们固有的领
土外蒙古,必会归还到其祖国怀抱里来。这是我对外蒙古问题最后解决的信心,是始终一
贯,而没有动摇过的。至于承认外蒙独立的决策,虽然是中央正式通过,一致赞成的,但是
我个人仍愿负其全责。当时我决心的根据有三点:

    第一、我对于民族平等、自由的思想,向来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只要其民族有独立自
主的能力,我们应该予以独立自主的。
    第二、外蒙所谓"蒙古人民共和国",自民国十年设立以来,事实上为俄帝所控制,我们
政府对于外蒙领土,实已名存实亡了。
    第三、只要我们国家能够自立自强起来,外蒙这些民族,终久必会归到其祖国怀抱里来
的,与其此时为虚名而蹈实祸,不如忍痛割弃一时,而换得国家二十年休养生息的机会。那
是值得的;因为割弃外蒙寒冻不毛之地,不是我们建国的致命伤,如果我们因为保存这一个
外蒙的虚名,而使内外更加不安,则国家更无各平建设之望了。
    我主张放弃外蒙的的决心,实基于此。这在现在看起来,实在是一个幼稚的幻想,决非
谋国之道;但我在当时,对外蒙问题惟有如此决策,或有确保战果,争取建国的机会。这是
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所以我不能不向大会报告的。

    ---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治报告》1952年10月13
世界军史集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


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

    (一九五一年十月八日至二十二日)
    一九五一年秋季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粉碎敌人在东
线发动的“秋季攻势”的阵地防御战。志愿军第20兵团第67军,第68军,先后粉碎了敌
人共六个师在大量坦克,飞机支援下的进攻,打击了美军疯狂气焰,直接配合了朝鲜停战谈
判。

第一,战前情况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双方都转入了战略防御,并于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
开始停战谈判,战线基本上对峙于“三八线”附近地区。美军趁志愿军防御尚未巩固之际,
于一九五一年夏,秋季发动有限目的攻势,企图改善态势,配合其在停战谈判中妄图把军事
分界线划在实际控制线以北以便多得一万二千余平方公里土地的政治讹诈。
    八月十八日,美军开始发动了所谓“有限度的夏季攻势”,纠集了美军和韩国伪军三个
多师兵力向东线北汉江以东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第2军团,第3军团约八十公里正面发起
猛烈进攻,企图夺取东线突出阵地,与其中部战线取齐。朝鲜人民军在极端困难情况下,经
一个月激战,至九月十八日,终于粉碎了美伪军的进攻。同时,美军第7师,韩伪军第2
师,伪第6师各一部,于九月十二日,二十一日两次向金城西南的中国志愿军第67军刚接
防不久的阵地发起攻击,亦均被志愿军粉碎。
    美伪军“夏季攻势”被挫败后,于九月二十九日又在西线发起了“秋季攻势”。敌人发
动“秋季攻势”的目的在于威胁志愿军西线战略要地开城侧翼,为夺取开城创造条件,以便
继续达到其攫取“三八线”以北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土地之狂妄目的。敌人进攻重点指向朔
宁,市边里方向,同时在东线北汉江东西地区进行配合行动。
    西线进攻之敌为美军骑兵第1师,美第3师和英联邦师,在坦克二百多辆及大量航空兵
支援下,向中国志愿军第64军,第47军防御正面进攻,志愿军在“坚守防御,节节抗击,
反复争夺,歼灭敌人”的原则指导下,与敌展开英勇顽强战斗,大量杀伤敌人,至十月十八
日,中国志愿军完全粉碎了敌军在西线的进攻,共歼敌二万二千余名。
    敌西线进攻正在进行之际,又在东线金城和文登里方向向中国志愿军第67军,第68军
防御正面发起进攻,金城以南地区和文登里地区防御战由此开始。

    (一)美伪军情况:

    进攻金城以南地区之敌,为美军第7军之第7师(位于凤堂德里,黑云吐岭及其以南地
带),伪军第2师(位于松洞,凤堂德里及其以南地带),伪军第6师(位于443高地以南,后
洞及其以南地带),美军第24师(位于华川及其以南地区)为预备队。
    进攻文登里地区之敌,为美军第10军之美第2师(位于白云山,520.1高地以南地
带),伪第8师(位于水于口,白云山东南地带)。
    其主要进攻指向瑞云里,金城及文登里,柏岘岭方向。美军及韩伪军企图占领金城,昌
道里地区,造成侧击我志愿军五圣山和平康之势态;直插文登里纵深,攻占志愿军鱼隐山要
点,配合金城方向之敌进攻。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情况:

    志愿军第20兵团于一九五一年六月入朝,七月下旬奉命准备接替第27军和朝鲜人民军
第5军团防务。第67军于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十日与第27军换班完毕,第68军于十月八
日至十日与人民军第5军团换班完毕。
    第67军第一防御地带由三道阵地编成,其前沿为537.7,491.8,602.2,588,818,9
高地,旧岱以东二公里无名高地地区;团预备队阵地前沿为牙沈里北山,522.8,385.2高
地,522.6,科湖里西南高地地区;师预备队阵地前沿为鹫峰,城山,栗沙里,472.7高地
地区。第二防御地带在532高地,大谷峰,庆坡山,丁山,718.0高地以北地区。
    军战斗队形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展开两个师,以200师配属榴炮第11团二个营,防坦克炮第401团二个连在
537.7高地,602.2高地,笼岩里,塔距里地带进行防御,阻止敌人由北亭岭,602.2高地
向金城方向进攻,防坦克火炮集中使用在桥田里,外野洞地区及榛岘里,开野里地区,阻止
敌坦克沿公路进攻;第199师配属军炮兵团一个营,榴炮第20团一个营,防坦克炮第401
团一个连在后洞里北山,旧岱东无名高地,泗川里,笼岩里地带进行防御,阻止敌军由细岘
里向金城方向进攻,防坦克火炮集中使用在瑞云里,渊居里地域,防止敌坦克沿公路进攻。
    以第201师为军第二梯队,位于下塔巨里,马加之,城山,古直木里地域,以一个团为
反空降预备队,配置在板桥里,歧城里地域,歼灭可能在板桥地区空降之敌。
    该军右邻为第26军,在上甘岭及以西地区进行防御,战斗分界线为下甘岭,五云里,
748.9高地,梅桧里之线,线上各点属第26军。左邻为第68军,分界线为北汉江,北汉江
属第67军。
    第68军以第204师配属第202师第604团接替北汉江以东水洞里,728,891.5,742.8
高地,文登里,635.8高地一线人民军第5军团防御阵地。正面一线展开三个团,以第604
团位于鱼隐山地区为该师预备队。该师在文登里,上深浦,下深浦,柏岘岭地区组织防坦克
地域。第68军左邻为人民军第2军团,战斗分界线为635.8,904。
    2,771.0高地之线,线上各点属第68军。
    第67军进入阵地后,第一梯队各师重点加强基本阵地工事,各主要支撑点构筑了多道
断续堑壕,以交通壕相连接,加强了掩蔽部和发射点,设置防坦克障碍。并在第二防御地带
构筑工事。

第二,作战经过
    十月八日,正当志愿军第68军第204师接替北汉江以东人民军第5军团防务之际,美
军第2师及韩伪军第8师向文登里公路及其西侧发动进攻。志愿军一面仓卒应战,一面交接
防务,于10日交接完毕,敌军已在文登里公路及其西侧地区突入志愿军纵深六公里。志愿
军第204师在缺少工事,炮兵火力不足,对敌情,地形均不熟悉的情况下,继续顽强抗击敌
之进攻。
    在文登里地区,志愿军第601团充分利用文登里至柏岘岭公路两侧山谷狭窄的有利地
形,以加强的防坦克炮兵一个营,山炮一个连及工兵一个连和本团的无座力炮,火箭筒(共
四十九门)变成团的防坦克大队,在文登里,上下深浦,柏岘岭地区组织防坦克地域。
    十一日,美军第2师,法国营等部,以坦克为先导,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向志愿军文
登里地区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由于当时志愿军工事尚未构成,也对敌坦克缺乏斗争经验,
致使敌坦克一度突入志愿军防御纵深上深浦地区,在志愿军反坦克火炮和反坦克小组密切协
同下,一举击伤敌坦克五辆,击退了敌坦克之进攻。
    十二日,敌以十余架飞机向志愿军柏岘岭及纵深地域进行轰炸,又以炮兵,坦克炮向志
愿军文登里公路两侧635.8,709.6高地及纵深上下深浦地域进行火力准备。二小时后,美
军第23团在四十八辆坦克支援下向志愿军文登里公路突击,志愿军根据十一日打敌坦克经
验,集中反坦克火炮在近距离上突然开火,击毁敌先头坦克,趁敌坦克速度减慢,队形密集
之际,以交叉火力猛烈射击,当其回窜时,又以反坦克小组截击。敌坦克始终被阻于下深浦
附近地域,至十六时被迫逃窜。志愿军共击毁,击伤敌坦克十八辆。
    十三日,敌坦克未敢进攻。
    十四日,敌又以坦克八辆成人字队形向志愿军文登里公路进攻,八辆坦克全部被志愿军
击毁。
    十九日,敌坦克又被志愿军地雷炸毁两辆。此后敌坦克再不敢向志愿军纵深突出。
    配合美军第2师进攻文登里的韩伪军第八师,十三日后集中兵力攻击志愿军974,
742.8,650,922等高地。我军在仓卒占领防御防御的情况下,顽强抗击敌之进攻,反复争
夺,予敌重大杀伤。如志愿军第612团一个连坚守的938.2高地,在敌人四个营猛烈攻击
下,坚守阵地四昼夜,击退敌数十次冲击,歼敌一千八百余名,全连壮烈牺牲。至二十日志
愿军连续十昼夜战斗,毙伤敌七千六百余名,将战线稳定在水洞里,边岩洞,1098.6,
709.6高地,文登里之线,粉碎了敌人进占文登里的企图。
    志愿军第67军当面之敌,从十月十三日开始,集中美军第7师,第24师,韩伪军第2
师,第六师共四个师,七个工兵营,在十四个榴炮营及坦克二百余辆,飞机一百余架支援
下,向志愿军芳通里,犁实洞,后洞里北山,旧岱以南二十四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十三日
至十六日敌攻势最为猛烈。
    十三日,美军第7师,韩伪军第2师,第六师共十七个营,坦克九十余辆,重点进攻志
愿军491.8,602.2,569.5高地及旧岱以西无名高地;十四日敌又投入美军第24师共二十
七个营向志愿军进攻,志愿军依托阵地坚决抗击,反复争夺,多次打退敌之进攻。至十四日
完,志愿军第200师正面,敌占芦洞北山,462.3,491.8,734,632.5,602.2等高地;志
愿军第199师正面,敌占居里室北山472.3高地及金城川以南全部阵地。
    十五,十六日敌继续全线向志愿军进攻,在志愿军第200师方向,敌向上枫洞,二青洞
一线进攻被击退。向月峰山进攻之敌,以坦克伴随步兵先占栗洞西山,又突进至三南里,志
愿军守军一个连在敌四面包围下,坚守至十六日晚胜利突围。在602.2以北高地坚守的志愿
军第598团两个连,与敌逐山争夺,击退敌一个营至一个团的进攻,至十六日夜,敌仅占志
愿军602.2以北二个高地,有利的迟滞了美军第24师的前进。第199师正面,敌攻占志愿
军细岘里东北高地,541,551.6高地后,被阻于585.2高地前沿。
    在连续四天战斗中,志愿军已判明美军主要突击方向在602.2高地,梨船洞,金城,昌
道里。敌军虽然全线突入志愿军阵地二至四公里,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美军第7师因伤亡
惨重于十五日撤出战斗整补,志愿军仅十五,十六两日即歼敌约七千余人,敌占梨船洞以西
高地之企图仍未得逞。
    十六日晚,志愿军第67军首长鉴于第199师,第200师伤亡较大,为巩固阵地,继续
挫败敌人进攻,决心将第二梯队的第201师和战役中归第67军指挥的第203师,第202师
(欠第604团)投入战斗。以第203师与第200师换班,第201师与第199师换班,第202师
为军第二梯队,进至昌道里以南庆坡山,烽火山,唐蛾山地区。第199师,第200师为军预
备队,分别以淮东里和楸田里为中心集结。
    十七日后,敌军因伤亡惨重,已无力全线进攻,改变为集中兵力,在坦克,飞机,火炮
支援下,对志愿军各主要阵地进行逐个夺取的战法。
    志愿军第203师仓卒投入战斗,防御正面又较宽,纵深工事薄弱,地形利于敌坦克活
动,虽经顽强抗击,但敌军进展较快。十七日敌占476.8,418.6高地及南屯里北山,十八
日占522.1,415高地,十九日占552.8高地,二十日占烽火山。当日该师撤出金城以南阵
地,在城山,422高地地带组织防御。敌占领灰古介,434高地后即停止进攻。
    第201师正面,十七日敌军以五个营兵力组织对梨船洞以西高地围攻,志愿军坚守梨船
洞地区的三个连在敌包围下,激战终日,当晚撤出阵地。志愿军坚守梨船洞五天,毙伤美军
四千余人,对整个防御战斗起了重大作用。十八日敌人向326.9高地,商山里,585.2,
482.2高地进攻,重点转向轿岩山。十九日敌以大量坦克向志愿军443高地进攻,志愿军轿
岩山阵地右侧受到威胁。二十日凌晨,志愿军第201师以三个连向443,362.9高地反击,
收复阵地。敌军继续集中兵力从东,西,南三面向轿岩山进攻,当晚,除主峰外,443高
地,渊巨里东北高地,轿岩山西南高地,448高地均被敌占。激战至二十一日下午,志愿军
轿岩山守军大部伤亡,敌即占领轿岩山。二十二日敌又向栗洞东山,690.1,522.8高地进
攻,均被击退。二十二日后敌即在其占领阵地组织形式防御。美军的所谓“秋季攻势”到此
结束。
    经过十天激战,志愿军第67军共毙伤敌军二万三千余人,击毁,击伤敌坦克五十六
辆。该军也付出了一万五千余人伤亡代价,挫败了敌人进攻。

第三,经验教训
    此次金城以南地区和文登里地区防御战,是在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不久,阵地尚不巩
固,部队刚换班或正在换班时,对敌情,地形均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的。敌人在“秋季攻
势”中,集中六个师兵力,,使用数百辆坦克,实行所谓“坦克楔入战”,变全线进攻为重
点进攻逐个夺取。
    敌军虽然攻占近一百九十平方公里土地(金城以南地区一百三十二平方公里,北汉江以
东五十七平方公里),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始终没有突破志愿军第一防御地带,敌人最后
也不得不承认其“逐山夺取”战略的失败。志愿军以顽强英勇的斗志,克服一切困难,胜利
地粉碎敌人进攻,取得了在野战筑城阵地进行坚守防御和打敌坦克的宝贵经验,使敌人在尔
后长期对峙作战中,再未使用如此大量坦克直接配合作战。
    一。组织大纵深防御,抗击敌人连续突击志愿军第67军接防后,组织力量加强基本阵
地和纵深的防御工事,在第一防御地带构筑成了十四至十七公里纵深的三道阵地,在基本阵
地若干要点上,有选择地构筑了防御枢纽部和支撑点,与堑壕联接,形成了独立环形防御。
因而在战斗中不仅能依托基本阵地顽强抗击敌人,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争取一定时间,而且
可以依托第二,第三阵地节节抗击敌人。在敌我装备悬殊情况下,依托野战工事抗击敌人连
续进攻,加大防御纵深,适当加强纵深工事,对于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是极为重要的。
    山地防御作战,要注意控制制高点和重要山脊,特别是对防御起稳定作用的要点。每个
制高点从山顶,山腰,山脚组成多层火网,依托山顶支援山腰,山脚。在火力能控制的条件
下,阵地尽量前伸,防止敌人沿山沟谷地迂回侧后,确保主阵地安全。志愿军第67军在
602.2北高地,轿岩山和第68军在635.8,938.2高地,能够持续几昼夜抗住敌人进攻,阵
地编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反,志愿军有些阵地由于只守山头。遭敌人迂回分割后,只
得被迫撤离。
    工事构筑,除了战斗工事外,还应有待避的工事,以便保存有生力量,减少伤亡。这次
防御战中,第67军某些阵地出现了将射击掩体与防炮洞结合的战斗工事和简单的坑道式掩
护部,在保存自己,减少伤亡,保持持续战斗能力方面,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是坑道工
事的雏形,为中国军队以后修筑坑道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兵力部署要重点配置,前轻后重,保持一定数量预备队,确保主要防御方向的稳
定。
    在防御正面较宽的情况下,应实行重点配置。以营为战术单位组成防御地域,保持三分
之一兵力的预备队(在主要防御方向的营预备队兵力还应更多些),各连既可以依托支撑点和
前哨阵地独立作战,也便于营集中兵力火力及时支援第一线作战。
    这次志愿军第67军,第68军第204师在兵力部署上,总的是体现了把主要兵力兵器配
置在北亭岭至广大洞和文登里及其西侧地段上,但防御正面过宽,第一线兵力摆得比较分
散,这样不仅增加伤亡,也缺少机动兵力,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如第199师第597团主力
七个半连,在战斗第二日即大部消耗在金城川南岸阵地上,对尔后的战局发展有一定影响。
若能在主要方向适当加强力量,在次要方向果断收缩兵力,以便集中兵力,确保重点,保存
力量,争取主动,则有些阵地不至于当天丢失,有生力量也不至于一开始就遭很大消耗。
    为减少消耗,一线兵力不能摆的过多,各级都应保持一定数量的预备队。师,团预备队
可适当靠前,根据情况发展,也可提前占领预备队阵地,这对刚上阵地的部队来说,既可熟
悉地形,加强工事,又不至于在敌人突破第一线阵地后仓卒应战。但第二梯队不宜过早投入
战斗,一般应在第一梯队给敌以重大杀伤,而本身已缺乏继续抗击敌人能力时再进入战斗。
这次战役中,各级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均过早一些,团第二梯队在第二日即投入战斗,师第二
梯队在第三日投入战斗,第67军第二梯队师在第四夜投入战斗,由于军第二梯队第203
师,第201师在地形不熟,二线工事薄弱情况下仓卒进入战斗,虽然投入新生力量,但没有
取得战场主动权。实际上第一梯队第200师,第199师伤亡虽比较大,但还是有能力继续坚
持战斗的。如果第203师,第201师预先在烽火山,轿岩山一线展开,第200师,第199师
再坚持战斗一至二日,在敌人伤亡惨重,而没有新的后续梯队增加情况下,志愿军有可能在
烽火山,轿岩山地区阻止住敌人的进攻。再如第200师不过早撤出战斗,而是放弃次要阵
地,集中兵力依靠主要阵地节节抗击,坚持到金城附近,以第203师和第201师一部兵力依
托忠贤山,白杨里向韩伪军第2师侧背出击,不仅可消灭一部分敌人,战场势态也可能有所
改观。
    三。火力组织要有重点,并应前重后轻,多线配备,明确分工,组成多层火网。
    打好防御战役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运用好炮兵和组织好火力。这次战役,在火力组
织运用上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是把加强的炮兵使用到主要防御方向;其次是通盘组织各种火
力,明确任务和指挥,以冲锋枪,步枪,轻机枪,手榴弹为第一层火网,重机枪,六零炮,
八二炮为第二层火网,步兵炮,山炮为第三层火网,野榴炮为第四层火网。步兵火器主要由
连,营掌握,炮兵分别由团,师掌握,充分发挥了步兵火器和炮兵近战集火歼敌的威力。
    炮兵既可以集中火力打击敌人的主要目标,又可不失时机地支援步兵作战。特别是野榴
炮兵,志愿军炮弹有限,主要集中对付敌坦克群和连以上密集目标,并以一定兵力压制敌炮
兵群,力求在火力上达到集中突然。志愿军在梨船洞地区,商山里以南和平共处938.2高地
等的作战中,炮兵积极有力的支援,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
    火力组织上还要注意封锁控制谷地,山沟,防敌迂回分割。志愿军在后一阶段作战中,
没有能够组织有效火力制止敌人沿山沟和接合部向其侧后迂回,暴露出志愿军火力组织上的
缺陷。
    四。对敌坦克防御,要重点保障主要防御方向,并发挥各种反坦克力量的整体威力。
    组织对坦克的防御,直接关系到防御战役的安危。志愿军在缺少反坦克兵器的情况下,
保障重点和充分发挥各种反坦克力量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次战役加强的防坦克炮兵为数不
多,都用于主要防御方向和便于坦克突入的地区,将这些力量与各部队本身可用于防坦克的
兵力,兵器紧密结合,构成防坦克地域。在防坦克地域中,将各种反坦克火器按火箭筒,无
座力炮,防坦克炮,山野榴炮层层配置,构成多层反坦克火网。防坦克小组和无座力炮,火
箭筒穿插配置,混和编组,达到互相掩护,积极配合。以两翼阵地为依托,利用山脚棱坎,
沟渠自然地形,设置防坦克壕及防坦克地雷,构成纵深梯次多道反坦克阵地,以便层层阻
击,加强阵地的稳定性。并使前进阵地,基本阵地,预备阵地,假阵地巧妙结合,达到发扬
火力,迷惑敌人,突然歼敌。加之反坦克分队沉着机智,勇敢顽强,力求近战歼敌,在此次
防御战中,达成了对敌坦克的有效防御。如十月十二日敌坦克四十八辆向志愿军第68军第
204师在文登里公路两侧的阵地进攻,志愿军采取拦头,截腰,断尾打法,以防坦克炮,山
炮直接瞄准射击,无座力炮,火箭筒游动射击,反坦克小组以手雷,爆破筒拦截逃窜坦克,
共击毁击伤敌坦克十八辆,取得了反坦克作战成功经验。第67军在榛岘里和瑞云里地区的
防坦克地域,也连续击退敌坦克由该两地区向志愿军梨船洞高地两侧之进攻,仅榛岘里地域
就击毁击伤敌坦克十辆,保障了主阵地的安全。
世界军史集粹---金日成之死


金日成之死

        1994年6月,朝鲜半岛的局势再度紧张起来,起因是美国指控朝鲜正在试验核武器,
要求朝鲜无条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特派人员前去检查,如果拒绝检查人员入境,美国将呼
吁国际社会联合对朝鲜进行严厉制裁。
    金日成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人,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老来更是如此。对于
美国人空洞的威胁,他就像对付一只讨厌的小飞虫一样,只需轻轻一掸。就在美国总统克林
顿扬言要和英、法等国家联合行动,使朝鲜屈从的时候,朝鲜人民军导弹部队在日本海试射
了一枚反舰导弹。这是一枚常规的蚕式改进型导弹,而不是可怕的“劳动—1号”导弹。这
个行动只是表明了金日成的一个姿态,你要敢对我来硬的,我就敢给你回硬的。
    就在国际社会以忧虑的心情注视着金日成的一举一动时,美国亚洲问题专家哈里森获准
来到平壤。6月9日,哈里林受到金日成的接见。此时的金日成已是82岁高龄,但哈里森
见到的却好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他红光满面,声音宏亮,个子不高却很健壮,只是
过于肥胖这一点不似中年人。更让哈里森吃惊的是,金日成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好斗而固
执,而是表现出了外交家的机智与灵活,他告诉哈里森,朝鲜方面完全可以冻结核计划,但
美国方面必须有所表示,比如在外交上承认朝鲜。金日成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朝鲜发
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护自己,美国如果能给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的话,朝鲜具有了生产核
武器的可能性,反而会保证朝鲜半岛的安全。哈里林从金日成的谈话中得出一个重要信息,
金日成不想在核武器问题上采取行动,他还希望与欧美国家加强沟通,增强相互了解。会见
结束后,立刻把这个重要信息通报给美国国务院。得到了哈里森传来的信息后,美国国务院
发言人正式对外公布了前总统卡特准备访问朝鲜的信息。
    6月12日,卡特乘大韩民国的班机抵达汉城。美国和朝鲜还没有外交关系,卡特将从
韩国一侧越过停战线进入朝鲜。朝鲜外交部副部长已经恭候在停战线另一侧,负责护送卡特
去平壤。从汉城到停战线之一段,卡特则由美国驻韩国大使拉尼陪同。就在卡特从美国动身
的时候,朝鲜核危机突然变化。6月13日,朝鲜政府宣布立即退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如果
因为不允许其核设施遭到检查而受到制裁的话,它就准备打仗。没有人敢把金日成的话视为
儿戏,尽管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朝鲜一直闹粮荒,但朝鲜人民军的武器准备更新仍然没有
放慢速度,最令韩国人和美国人生畏的,还不是朝军的武器准备,而是朝鲜人民军高昂的斗
志和不怕死的作风。
    有一次,3名朝鲜军人遭到韩国军队的追剿,为了对付这3个人,韩国方面出动了3000
人,还配备了直升飞机,在这样险恶的情况下,这3名朝鲜军人根本没有想到缴械投降,而
是以大无畏的勇气力闯重围,虽然有2人壮烈牺牲,但最终还是有一个人回到国内。
    卡物和所有美国政界要人一样,一边关注金日成的一举一动,一边关注中国政府的态
度。6月9日上午10时,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北京会见来访的韩国外务部长韩升洲,韩
国方面希望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能够支持对朝鲜进行制裁,这个请求遭到了中
国政府的严厉拒绝。但钱外长又表示,中国方面认为有必要维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和那里的
和平与稳定,朝鲜核危机应该寻求坚持不懈的谈判解决问题,卡特相信中国人说话是算数
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外交承诺,而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91年10月,金日成访华,与江泽民、杨尚昆会谈,邓小平以老朋友的身份参加会
见。金日成认为,苏联解体,东欧转向,美国却挟海湾战争胜利之余威,很可能采取各个击
破的策略,迫使剩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范,中国应该负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的责任,与
美国抗衡,同时要求中国协助其发展弹道导弹。江泽民告诉金日成,中国“决不当头”,当
务之急是发展经济,世界已进入多元时代,美国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朝鲜受到军事威胁,
中国绝不会坐视不顾,可以帮助朝鲜发展防御性武器。在这次会谈中,金日成通报中国方
面,因为年龄关系,他将逐渐退出一线,由其子金正日主持工作。
    6月16日,卡特在平壤见到了金日成。
    金日成对这次会见显然寄托了很大希望,热情洋溢地与卡特拥抱,又再三表示欢迎。参
加会见的朝方官员中,卡特没有看到金正日,事后才听说他最近身体欠佳。
    在如此重大时刻,金正日不能为父亲分忧解愁,显然整个担子都要压在年事已高的金日
成肩上。
    卡特带来了一个令金日成激动不已的信息:韩国方面提议邀请金日成访问汉城。能够在
有生之年再看一眼阔别多年的汉城,举行有史以来南北朝鲜之间的第一次会谈,进而促进朝
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进程,将使他名垂青史。
    金日成当即指示朝鲜政务院总理姜成山为这次历史性会谈做好准备,姜成山原先当过副
总理,因为敢讲真话受到了处分,被贬到某道当了个管农业的书记。有一次,金日成到这个
道视察,发现这里的农业搞得很好,而主持农业的竟是遭到贬斥的姜成山,不禁喜出望外,
再度把他提拔上来。
    姜成山落实金日成指示向来是雷厉风行,他很快就提出了一个3人小组名单,并打电话
与韩国政府商定,本月28日在板门店就这次首脑会谈举行预备会议。
    在与卡特的会谈中,金日成还获得了这样一个印象,美国人远远不像当年那样专横跋
扈,气势凌人,而且也不想用武力来解决这场核危机。他颇为感慨地对卡特说:
    “平壤和华盛顿之间存在的是信任危机,而缺乏的是互相信赖。”卡特不失时机地接上
去说:“我这次来访,就是双方在建立彼此信任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卡特在平壤逗留了3天,天天都与金日成会谈,每次会谈的时间都很长,最后一次会谈
加上参观宴请活动一共持续了6个小时,中间只休息了20分钟,金日成的夫人金圣爱看在
眼里,急在心上,再三劝告金日成要注意保重自己,而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的金日成却没
有往心里去,照样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白天参加会谈,晚上还要处理文件,朝鲜其他党政
领导人都被他旺盛的精力所迷惑,忘了他的实际年龄。
    卡特走后,金日成仍未休息,他要亲自布置北南首脑会谈,制定方案,还要修改与克林
顿的谈判方案。审查完北南会谈方案后,金日成又马不停蹄赶往农村视察。
    近几年来,朝鲜的农业形势一直不好,据说有的地方饿死了人,可各级领导不敢上报。
现在正当夏收季节,虚报产量之风又可能刮起来,金日成实在信不过,这样的大问题他必须
事必躬亲。
    金日成亲自下到田间检查作物生产情况,放眼望去,只见遍地杂草,庄稼长得稀稀落
落。金日成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刚才在道委员会听取汇报时,他得知此地没有完成粮食收
购计划,他已经发了一通脾气,如今亲眼看到这副景象,反倒默不作声了。
    离开农田,他又到村中访问,一家农舍的主人连声说托金主席的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过了。但金日成环顾四周,又看见一些破破烂烂的家当,大人小孩都是面黄肌瘦的模样,心
头不禁一阵酸楚,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当年参加革命时,农村的生活也不过如
此,革命了这么多年,没想到农村还是这么穷,这是为什么?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让劳动人民
当家做主过好日子,看来都是我没有领导好,我对不起你们!”
    说到这里,金日成不由得落下泪来。领袖一动感情,陪同他视察的官员,警卫人员以及
村中的百姓也受到了感染,全都掉下了眼泪。道委书记见状,急忙跪倒在地请求处分,金日
成将他扶起来,安慰道:“责任在我,在中央,不在你们。”
    离开农舍后,金日成对道里的官员就农业问题作了一番指示后,就准备马上赶到他的夏
季办公地妙香山别墅,那里还有很多公务等着他处理。就在这时,老天突然变脸,风雨大
作,飞机无法起飞。当地官员都请求金日成住上一夜再走,金日成却不答应,他决定改乘火
车。
    德国制造的普尔门专列在雨中疾驰,透过车窗,三千里江山雄伟壮丽,但金日成却没有
观觉雨中风光的兴致。
    此次农村之行对他刺激太大了,看来农业不能再照老样子搞下去了,应该虚心学习中国
解决问题的经验。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金日成多次到中国参观访问,有一次邓小平还亲自陪同他
去了一趟四川。中国的变化对他的震动很大,回国之后他也搞起了罗津经济技术开发特区,
还指示吸引外资,与外商合作,大胜银行率先和英国进行了合资经营。但由于金日成这方面
还有些疑惑,因而改革的步伐相当缓慢。
    想到了中国,金日成自然就会联想起中国的那些老朋友,他这一生之中识人甚多,一想
起毛泽东,金日成的心头就涌起一股歉疚之情。他的长子毛岸英报名参加了志愿军,而且和
15万志愿军英灵一道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他立刻提出要亲自前往
中国吊唁,但中国中央明确表示不邀请外国人来北京,事后他听说那是四人帮”出的主意。
于是,他和夫人金圣爱亲自动手选摘鲜花,制成花圈,委派副外长全明珠(后任朝鲜驻华大
使)送到北京。和其他中国党政军领导人,他也保持了极亲密的关系。金日成一边回忆着一
边看文件,毕竟是年岁不饶人,连日来的奔波使他体力上的疲劳难以恢复,保健医生一再来
催他休息,他才放下了文件,可是却无法入睡。7月7日夜里,金日成乘坐的专列一路颠簸
来到熙川。他下了火车,又乘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妙香山别墅。他太累了,太需要休息了。
可是他却不肯休息,刚住下,就催秘书把近日发生的情况一一报来。
    他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76岁的赵明选上将病故。
    这个消息就像重锤一样敲在金日成的心上。赵明选自从14岁开始就追随金日成参加抗
联打游击,几十年来真可以说患难与共,情同手足。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里,已经先后有三
位上将离他而去,赵明选是第三位。
    金日成极重感情,尤其是对老同志更是关怀备至,对于朝鲜革命的元老林春秋、崔庸健
等人,他一向极为尊敬。老干部犯了错误也不会坐牢,免职后经一段时间考验又会重新录
用。朝鲜党和政府规定,抗联干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家属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可享受特殊待
遇。
    每逢“2·8”、“4·25”、“7·27”等军事节日,官方都要进行庆祝,金日成只要有
空,必和抗联老战士聚会。金日成定了定神,开始追问病因,有人报告说赵明选死于脑溢
血。金日成又问采用了什么救治方法,有人报告说采用的是保守疗法。
    金日成闻言,一股怒火从心底烧起来,连声地斥问道:“为什么不开颅抢救?这些医生
就是怕负责任,是不是住的烽火医院!把院长给我找来,当面给我解释清楚!”
    他越说越生气,全身打起了哆嗦,左右连忙上前相劝,但越劝他气越大,突然,他一口
气没上来,倒在地上,人们顿时乱作一团,手忙脚乱。保健医生闻讯赶来,经过检查后认定
是心脏病急性发作,金日成以前从未有过心脏病,因而整个别墅里竟找不出速效救心丸来。
    经过紧急商量,决定把金日成送进平壤的烽火医院抢救。直升飞机立即奉命而来。可是
由于当夜天降暴雨,山区能见度太差,匆忙赶来的直升飞机还未赶到,竟撞在半山腰上坠毁
了。第二架直升飞机再次起飞,经过一番努力,才在离别墅区50米处的地方降落下来。一
行人打着雨伞,七手八脚把金日成用担架抬上飞机,急送平壤烽火医院。
    金日成的身边并非没有医生,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常识,病人心脏病发作时,切忌
大动,而应让其静卧,作胸部按摩和人工呼吸,像这样乱折腾,对病人极为不利。
    烽火医院是全朝鲜最高级的医院,但终究回天无术,7月8日凌晨2时,金日成的心脏
永远停止了跳动,终年82岁。
    俄罗斯一家报纸在报道金日成逝世的消息时,提到了勃列日涅夫。他们的发病非常想
似,勃列日涅夫当年也是因为三位老战友(克格勃首脑茨维贡、齐涅夫和苏军上将谢沃伊)相
继去世而伤心过度导致心脏病发作的。
    金日成逝世的消息传出去后,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对抗性的国
际政治格局将随着他的离去而降下帷幕。而朝鲜普通百姓听到这个噩耗,全都目瞪口呆,继
而流下了眼泪。在平壤市中心区的金日成塑像前,成千上万的市民长跪不起,痛哭失声。
世界军史集粹---巨型战舰“大和”号


巨型战舰“大和”号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
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
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
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
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
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
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
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
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
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
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
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
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
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
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现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情况。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
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
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
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
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
“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
国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
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
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
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
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
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
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
    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
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
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
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
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
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
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
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
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
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
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
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
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
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
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
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
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
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
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
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
炮塔后部装有长15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
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
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
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
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
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苦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
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
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
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15米,装在中心
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
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
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
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
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
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
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
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
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
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
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
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
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
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
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
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
1944年4月7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
洋舰“矢矧”号及8般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
到美航母群的突击,千磅航弹7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
“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
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世界军史集粹---决战幕后


决战幕后

        苏联红军敞开东北大门

    八路军开赴热察和东北的行动,自8月底就开始了,但总共不过几个团的兵力。除李运
昌部以外,原定万毅部从海上运去,却因种种原因,直至9月底也只有一个连到达东北。大
批部队9月下旬才分别开始从晋冀鲁豫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
往热、察和东北。书记处很快就发现,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在冀东地区集中起8到
10万人。待布置妥当,两个月左右才有把握投入战斗,“更快则不可能”。而蒋介石运兵
可能较我迅速,就是我军先期控制了冀热辽和辽东半岛,蒋军也仍有可能深入东北。因此,
书记处的意见是,我军进入东北的部署应做长期打算,将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苏联、朝鲜、蒙
古等有依托、有重点的城市和乡村,建立持久斗争的基点。
    对于中国面临的困难,苏联方面自然很少了解。9月30日美军进一步北上天津登陆,
10月1日又北上秦皇岛登陆。眼看美军节节逼近东北,苏方迅速做出决定:利用中国武装
阻挠美蒋势力在东北立足。
    10月3日,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苏共中央军委委员,在后贝加尔方面军近卫军第六集团
军克拉夫钦科大将、图马尼扬中将等陪同下,专门出面招待了中国东北局的负责人彭真等。
他特地转达了斯大林的话,称赞“中国共产党是勇敢的、聪明的、成熟了的,我们很有信
心”。
    在得知中国中央准备夺取全东北时,他高度赞赏地说:“你们气魄很大”。但他不同意
中国关于让开南满,争取背靠苏蒙朝鲜的东西北满的军事部署,说这表明你们还没有脱离游
击战争的观念,你们应该在山海关方面部署15万主力部队,在沈阳周围地区部署10万兵
力。他说:
    “你把南边,特别是山海关方向抓住(长春路是商办,谁若运兵需要交涉),北面自然
是你们的。东三省人力、财富主要在南边,又是门户,把这里掌握了,北面还有什么要
紧。”
    东北局领导人表示:八路军还有很多不足,武器落后,特别是没有炮……这位军委委员
当即笑着说:现在就有了,可以多给一些。第二天,即10月4日,苏方更进一步通知东北
局:他们愿意把保存在沈阳、本溪、四平、吉林、长春、安东、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缴获日
本关东军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全部转交中国接收。说是主要的武器库在北面,至少可以
装备几十万人。当东北局领导人说明以中国目前在东北的力量还无力全部接收时,苏军领导
人很痛快地说,一个月内他可代为保存。
    苏方变得这样慷慨,使东北局领导人大为兴奋。他们立即电告延安,称苏军“前门已
开”,“数量极大”,“确系远方决定”,机不可失。故建议:“下最大决心,立即从各区
抽调30万主力,于一个月内赶到,用尽一切方法控制此间。这是决定全局的一环,为了争
取这一环,宁肯牺牲其他地区,即使化为游击区,即使是暂时的丧失都值得。”
    这时关内战争已四处打响,因而书记处颇觉犹豫,答复说:“30万办不到,一个月可
有10万到达冀东和东北,本月底可再出动5万到8万。现因国民党有将近50万大军从平
绥、同浦、平汉、津浦向平津、东北前进,我冀鲁豫、太行、五台等区部队均不能抽调,必
须阻止顽军北进,并消灭其一部,才能掩护我出动30万到达目的地。”为此,书记处甚至
提出,是否请苏军从张家口、绥远方面给中国以必要的援助。
    10月11日,毛泽东回到延安。他一了解到这一情况,马上表示了不同意见。他提出,
我冀鲁豫、太行、山东、五台等区部队虽一时不能抽调,但在平汉、津浦等八条铁路线上全
面阻击国民党军队,迟滞并牵制其推进,并非不可能。目前情况下,既然苏方态度已明,集
中部队拒止蒋军已是关键一环。确保山海关一线暂时做不到,至少可以按照苏方建议,在南
满实施防堵。据此,他在书记处给东北局的指示中专门加上了这样一段话:“我党方针是集
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之线,坚决拒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
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
    10月中下旬,美军开始协助蒋军强行抢修被八路军破坏了的、从秦皇岛通往山海关的
铁路交通,并公然武装护路。这更加让苏军大为恼火,于是开始给国民党脸色看。
    10月24日,苏军首先突然搜查了国民党刚刚建立起来的吉林省党部等机关,并封锁了
其东北行营,中断了同国民党的交涉。25日,苏军代表通知中国东北局:“如果说过去需
要谨慎些,现在应该以主人自居,放手些干”。他宣称,所有兵工厂、武器弹药和工业中心
将统统交给中国,并要求中国准备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包括封锁所有机场。他并且表
示,如果在11月15日苏军正式撤退之前国民党方面发动进攻的话,苏军将协同八路军作
战。
    苏军如此积极,毛泽东颇为振奋。他爽快地表示,我军正在组成55万至60万野战军,
尚有70万至100万地方军,只要“友人”能够给以有力援助,完全有把握取得华北和东北
的优势地位。他唯一希望的就是,苏军应尽可能推延撤退时间。
    10月27日,两艘美国军舰运送国民党军抵达葫芦岛,遭到李运昌部三十一团的武装抵
抗,被迫退回秦皇岛。武装拒止美蒋进入东北的行动由此开端。
    但真的打起来了,苏方的态度又开始有些退缩。莫斯科毕竟不希望直接与美国人冲突。
因此,苏军代表于28日通知中国东北局称,莫斯科指示,苏军不能同美军发生直接冲突,
一旦美军与国民党军队联合登陆,苏军奉命采取退让方针。不过,中国如果抵抗,苏军不加
干涉。苏军并且希望中国对敢于强行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进行打击和歼灭。考虑到营口、葫
芦岛两处均为国民党准备登陆的地点,苏军指挥部迅速指示当地苏军撤出原防,全部设施交
中国。同时,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称,该两处已经没有苏军,对那里出现的任何冲突概不
负责。
    11月初,中国在平汉战役等阻截国民党军进兵东北的战斗中相继取得胜利,国民党军
两个师起义,约20个师被歼,华北各主要铁路均被切断,国民党从陆路进入东北的计划严
重受阻。而这时东北各个口岸又多被八路军占领,长春等重要城市的机场也在苏军允许下由
八路军设防,国民党军通往东北的各种通道几乎都被堵死。已经和即将进入东北的中国部
队,总计将达到15万人左右。沈阳地区的大批军火,包括大量轻重机枪和步兵炮,亦开始
陆续输送给关内作战部队,整个军事形势明显变得对中国有利。
    1946年2月13日,改称“民主联军”的东北中国军队对进占秀水河的国民党军发起了
攻击,一举歼灭其5个营。国民党恼羞成怒,公开宣布军事调处不包括东北在内。这样一
来,战争自然不可避免地要继续下去。
    3月8日,苏军突然开始从抚顺、吉林撤退,将政权交中国接收。
    9日,苏军代表通知中国东北局:沈阳红军将于13日撤退,希望中国占领,沈阳以南
苏军也将不再向国民党交接;一切苏军撤走地区,中国可以自由破坏。
    东北局提议,趁苏军突然撤退,国民党不敢冒进,迅速控制长春路沿线城市,以阻止国
民党军北进,并将后者吸引在长春路沿线。但是,在重庆负责谈判的周恩来认为:目前局势
是美苏趋向于解决问题,故东北问题也应争取得到解决。他建议,继续承认政府军有权进驻
长春路及苏军撤退区,但同时要求对方承认我在东北之地位,并不得随便增兵。这时仍在负
责中央工作的刘少奇,也倾向于争取东北和平前途,故明确指示东北局:苏军退出沈阳后,
我军不要去进攻沈阳城。
    不仅沈阳不必去占,即沈阳至哈尔滨沿途地区苏军撤退时我们都不要去占领,让国军去
接收。只是,不能一般性地承认国军有权进驻全部长春路及苏撤区,因苏军已经交我接收的
安东、通化、延吉、海龙、合江、佳木斯、黑龙江、兆南、通辽、辽源等地,我不能让。
    东北问题至此又面临一次重大抉择。苏方得知中国意见后,首先就持反对态度。苏军代
表声称,目前不是主动让步的时候。他们一再询问:你们为什么对美国如此客气?为什么会
容许国民党派五个军到东北来?他们强调:凡苏军撤退之地,包括沈阳、四平,中国均可
“放手大打”,也希望放手大打,而长春以北,如哈尔滨等地,则应坚决控制,不让国民党
进兵。甚至抚顺、营口等地也应力争双方都不驻兵。
    毛泽东毫无疑问是倾向于东北局的意见的。注意到局势的复杂,他不顾医生劝告,停止
了休养,又开始参加到中央关于东北问题的决策中来了。
    3月15日,毛泽东亲自致电周恩来:哈尔滨决不能让国民党驻兵,抚顺及营口要力争
双方不驻兵。不要答应国民党其他条件,苏军态度极强硬,将有重大发展。
    16日,毛泽东在转发东北局给中央的电报时,再度提醒周在东北问题上要强硬,称停
战协定并未规定让国民党接收长春路全部及苏军全部撤退区,具体问题必须协商解决,让他
们去与我东北前方将领商谈。
    17日,毛泽东批转周恩来发来的东北停战协定草案时批示:请东北局速与苏军接洽,
“将整个中东路(包括哈市)让我驻兵,永远占住,不让国民党进驻一兵一卒”。他并且明
确要求东北局根据苏方建议,立即进驻沈阳以北长春路沿线所有苏军撤退区。
    21日,鉴于蒋介石坚持不同意在条约中限制国民党接收范围,毛泽东明令周恩来:
“我们不签含有重大危险之协定”,“宁可战而失地,不可在谈判中失地”。
    至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已全无可能。毛泽东明确主张:立即动手大破北宁路及沈阳附
近之长春路,立刻动员全军趁敌立足未稳之时“坚决彻底歼灭国民党进攻军队,愈多愈好,
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毛泽东此时决心之大,可以想见。
    3月22日晚,苏联大使奉命通知国民政府,苏军将于4月底前全部撤退完毕。与此同
时,苏军以瘟疫、交通不便等各种借口推延国民党军队沿长春路北进,以配合中国破坏北宁
路及沈阳附近的长春路,便利中国军队迅速接防苏军撤退的各个城市及战略要点。毛泽东为
此要求东北局,“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
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发展方向。”毛泽东甚至考虑:“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
们的首都”;在取得苏军同意后,东北局亦应准备迁往长春。
    3月27日,在马歇尔的催促下,国共之间达成了一项关于派遣停战小组到东北调停的
训令。但它对国共两党实际上都没有约束性,形同一纸空文。
    3月29日,苏军通知中国东北局,苏军同意尽速撤退长春驻军以便中国军队占领。4月
上旬,苏军开始向中国转交北满的日军武器库,其中仅轻重机枪就在万挺以上,各种炮上千
门。苏军要求中国派主力分别控制长、哈、齐等城郊,并派少数部队入城,以便苏军撤出时
可顺利夺取三市。他们明确表示,希望中国坚持东北;使东北问题悬而不决,让国、美双方
都不能达到目的。
    4月14日,苏军撤出长春,中国军队迅速向城内国民党军队发动攻势,并第一次使用
了包括坦克和大炮在内的重型武器,于19日将该城完全占领。毛泽东得讯后非常高兴,当
即通电嘉奖有功部队,并电告东北局:抽调大批干部加强长、哈中心地区的工作,确保四
平、海龙以北在我控制之下,“做长期保持计划”,并考虑迅速召开东北人民代表会议,成
立东北自治政府问题。

    摘自《百年潮》1998年4月号
世界军史集粹---开发西北和中国航空工业的曲折


开发西北和中国航空工业的曲折

    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宋宜昌
发表时间:11/17/981:26:54PM
    开发西北和中国航空工业的曲折宋宜昌(版权所有,若转载需经《舰船知识》网络版同
意)
    陕西,东有潼关,西有散关,北有长城高原,南有秦岭险阻险阻,形成一个天然的坚固
城堡,进可图中原以制天下,退可据险以御四面雄兵。故周、秦、汉、隋、唐定都西安达千
年之久,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厚重而辉煌的历史。元、明、清三朝,陕西依然是建都
北方,以北京辅控西北、绾毂西南的政治军事轴心,其在中国版图上所据的中心位置十分重
要。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长期依托浙赣财团和英美系帝国主义势力,军事上封屏陕北革
命根据地,因此造成陕西工业落后,发展非常缓慢,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
1.3%,与陕西的重要地理位置不相符合。
    从一五到1965年国家在陕西大量投资,尤其侧重机械、电气、仪表、棉纺几种部
类,使陕西工业有很大发展。宝成铁路建成,西北西南连成一体,对经济促进很大。沿西安
兴平、宝鸡的秦川走廊,布建了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1个国防工业和电子工业项
目,与之配套的17个大中型项目和民主德国援建的一个项目也相继建成。尤为重要的是:
在陕西良好的文化基础上,从沿海迁建、组建、合并、分设和扩建了大批高等工科院校,其
中包括: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陕西师范大
学、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西北
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安矿业学院等21所高等院校,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大专院校网群。
学科比较齐全,专业比较配套。在校大学生3.3万人,相当与1949年的15倍。陕西
省的中等专业和中等师范教育、普通中学也迅速发展,中专一度曾达180余所,中师60
余所,普通中学1400余所(1965年)。这些大中学校,显示出陕西的文化教育资源
有极大的潜力。它们未能得以充分利用,反而在文革中遭到空前剧烈的破坏,实在令人痛
心。
    到三五计划实施之前,陕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经过扩建和技术改造,60年代初建成的陕西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
力电容器厂、西安高压电瓷厂(156项中的4项)组成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生产出全
国最关键最急需的高压电力输送成套设备材料。
    铜川、韩城、澄合、蒲白矿务局已经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业对能源的需求。9个大中型
纺织企业全部采用当时的先进设备,形成从纺织到印染的完整生产体系。其生产能力、产品
产量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已经举足轻重。电网电力充足,为1949年的30倍,煤炭富裕,
是1949年的7倍。建材业发达。在国防工业中,尤其以航空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
业,规模大、设备精、技术先进,许多是同行业中的独门产品。
    陕西三线建设,投资重点在铁路、能源、国防科技和民用机械。1966年1月,中国
中央批准成立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由刘澜涛、王林、安志文、宋平负责,机构设在
西安。同年4月,陕西也成立“三线建设委员会”,与四川情况不同,陕西三线建设开始较
晚,没有四川那三年“黄金时光”,刚铺摊子,就遇到文革,一下就被冲乱了。
    很难理解毛泽东既然铺开那么大那么艰巨的建设摊子,其工程即使处于和平环境,干部
群众奋力拼命,完成也相当困难,却又发动文革,从上到下清洗领导班子,造成群众大轰大
嗡,无视法制秩序,接着争全2不休,大打派仗武斗,又如何能去执行他深谋远虑的三线建
设战略布局署。他既然不信任干部,为何又委他们以重任;他既然准备早打大打战争,却又
临战内乱,自扰阵脚,他难道又不想打仗了吗?又不想在西部中国建设国防工业的铜墙铁壁
了吗?果真发生战争,象彭德怀等领导过朝鲜战争那些现代化战役的老将老帅,其能力和作
用难道是四野林彪、黄用胜等人(他们其实并未亲身经历朝鲜战争)
    所能够取代的吗?想打恶仗,(当时美国、苏联均为假象敌,再加上台湾蒋帮和印度)
却又自折久经考验,战功卓著的名将,一生用兵如神的毛泽东真以为自己一人就胜似雄兵百
万,猛将千员吗?从他所指挥过的战役看,显然不出不是如此;如果中国真处于战争状态,
那些少不更事,没有任何经验,私心极重(通过派仗足以看出)的造反派和江青、张春桥、
姚文元之流,就能替代几十年革命实践考验中的干练有效毫无利己动机的刘少奇、邓小平、
周恩来为代表的几十万干部群众吗?……许多这样的问题,使人们困惑:毛泽东是否真要战
争,真准备打仗?战备也好,三线建设也好,会不会是他从刘少奇、陈云手中夺取他们经过
三年调整,已经驾轻就熟的中国经济领导权利和领导能力?总之,文化革命在经济上破坏
的,正是毛泽东精心谋划,下定决心干成的那些规模宏大的蓝图。这些计划如此之大,不但
中外历史上从未有过,(除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工业东迁),就是国民党政府抗战时期的
内迁,与之相比,形同儿戏。
    从1966年到1969年,陕西全境在文革中动荡,风急雨骤,无人不受其累。19
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12.7%,其中工业下降18.4%,重工业下降
达21.8%。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在很低的基础上又下降了28.3%,其中农业
下降11.5%,工业下降38·6%,重工业下降竟达52.8%。从而使1968年的
工农业总产值大大低于50年代末期水平。农业有些产品产量,甚至低于50年代除的水
平。仅仅两年时间,生产倒退了十年,就是发生一场战争,就是真正有某个敌国长趋入侵关
陕(连日军侵华部队在整个八年战争期间也未曾做到过),所造成的破坏,也决不至于如
此。
    与川、黔、滇一样,陕西省三线建设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铁路建设。共累计完成铁路建设
投资33.1亿元,正线铺轨里程1009公里,交付营运里程887公里,建成电气化铁
路510公里。先后开工建成的线路是:阳(平关)安(康)线、西(安)韩(城)线、梅
(家坪)七(里镇)线和跨省的襄渝铁路干线陕西段。
    阳关线飞越嘉陵江、汉江等27条讲话江河,穿过高耸的秦岭巴山绵延不绝的山峰。全
线沟豁纵横,地形复杂,工程浩大,环境艰苦,任务艰巨,隧道桥梁长度占铁路总长的26
%。襄渝铁路陕西段,是整条襄渝铁路工程最艰巨的地段:从白河站到大巴山站262公
里,隧道180座,桥梁203座,桥隧占总长80%。山坡险陡,连支帐蓬的平地都没
有。先要放炮炸出巴掌大的平地才能支帐蓬安家。汉江两岸大多地段为易碎岩石,铁路沿线
又多不同公路。大大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根据成昆铁路经验,铁道部工程系统、铁道兵部
队、百万陕南民工和大批年轻的中学毕业生,在陕南的山沟江河畔顶风沐雨,日夜施工,仅
用3年,就于1972年10月铺通阳安线。由于山陡运量大,1973年9月铁路电气化
工程上马,1978年全线电气化。阳安线对于加强关中和陕南的交通,开发陕南经济和三
线建设,保障湖北、陕西、四川的联系,意义十分重大。
    陕西的三线从一开始就被冲乱了。到1969~1970年陆续恢复时,结合四川经验
教训略为调整了部署。为了保障已建成的庞大机加工、轻纺工业体系以及新建工程,西北电
力设计院、西北电力建设局、陕西省建设公司分别设计、施工和建成了秦岭、韩城、渭河、
略阳、石泉等中型火电站,使用了当时先进的2×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和
400吨/小时悬吊式中间再热直流锅炉。甘肃刘家峡大型水电站建成后,使用当时全国最
高的33万伏超高压远程输电线路(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于1972年将,电力
输入陕西电网。
    陕西的煤炭储量在2000亿吨(1992年)以上。占全国第二位。由于文革动乱,
1968年产量一度跌到1958年以下。1970年采开始恢复建设,又受到批林批孔影
响,直到1980年才陆续达到矿井设计能力,全省原煤产量1792万吨,开始由煤炭输
入省变为输出省。后来乡镇中小煤矿蓬勃发展,到80年代末期,竟占有煤炭总产量之一
半。1989年陕西产煤3149万吨,回想起国家对大中型煤矿的大量投资,而对中小煤
矿窑的投资甚少(主要靠集资),所产生的利益、效率、抗冲击性(如58年大跃进、文
革)以及个人、地方得到的实惠和对其相关产业、生活的拉动、发人深省。
    1970年开始的四五计划,已无法称其为一个经过周密计算建筑在客观基础上的理性
计划。
    它本身就是一个“纲要”,而且还是“草案”。昔日那些睿智、精明、干练的高级行
政干部已经被大量的新面孔所取代,其中大部分穿着军装,没有谁了解他们的业务能力。偶
然剩下几个老干部也惊魂未定,言辞谨慎。有鉴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多数指标没有完成,6
8年的经济水平倒退了3~5年,武斗峰烟刚熄,大学停办5年,研究院所门可罗雀,高级
知识分子大部分失去了工作机会,谁真正相信那些抽象的数字和文章能变成行动和产品。林
彪一派此刻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权利,顺着毛泽东的意愿提出许多闪光的指标:1975年钢
产量3500~4000万吨(实际上1976年采生产了2046万吨);棉花产量72
00万担(1975年产量4100万担);石油、天然气在我国动力结构中比重由17%
上升到31~38%,煤炭比重由83%降为69~62%,南方各省区到1972年煤炭
自给(五十无视地下子夜资源的现实,其结果是每年把数千万吨宝贵的原油烧掉,花大量人
力物力在少煤的南方图劳无益地找煤);划分西南、西北、中南、华南、华东、华北、山
东、闽赣、新疆10个经济协作区。每个大协作区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冶金、国防、
机械、燃料动力、化学等工业。山东、闽赣、新疆等地区,要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本来
中国经济就已经够封闭了。59年中苏之争以始,进一步封闭,尤嫌其还不够,自己又给自
己划地为豁,造成完全闭死型的小农经济体系——连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也未如此干
过);各省、市、自治区都要大办小煤矿、小钢厂、小有色金属厂矿、小化肥厂、小电站、
小水泥长和小机械厂,轻工产品除少量由资源限制,需要由国家统一调拨外,省内尽量自
给。
    划分经济区,实际上各省农业连续两年下降,已无力提供积累,重要企业的利税有被中
央划去,即便有心也无力去实现纲要草案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九大之后,林彪一伙权利大大
膨胀,急于巩固和消化成果,四人帮也忙于站稳脚跟,采取了“稳住上海,搞乱全国”的恶
毒方针,根本不管中国人民的死活。他们哪里能反应下情,汇报文革带来的残烈破坏、生活
凋弊,去拂逆毛泽东的意志和欲望。周恩来总理虽然页提出了计划生育等正确的方针,但无
法坚决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即无力也不想去行使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绝对经济权
利,说是下放,实际是一部分撒手不管,最关键的部分管起来又不会管。毛泽东此刻非常关
心削弱和平衡林彪一伙大大膨胀的权利,中国国民经济象一个无头巨人,跌跌撞撞地前行。
并终于在庐山会议上把想法付注实施。
    一五、二五期间,陕西的国防工业以常规兵器为主。60年代以后,重点投资在航空工
业上。这种投资事先事后都争议颇多。
    航空工业,属于二十世纪的新型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涡轮发动机为代表(涡轮
喷气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现代航空工业是人类
科学、技术、管理智慧的结晶,它的投资量巨大,涉及的基础工业和尖端产业极广,所需的
各类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极多,倾城倾国,对决策者尤其是高级决策者,专业知
识的要求十分苛刻,一念之差,一招不慎,就会使大量金钱、物质、时间付与流水。因而,
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里,对航空工业敬畏有加,谁也不敢贸然投资。稍大些的项
目,往往几国和办。当今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前苏联发展出一整套军用、民用航空工业和
科研体系,法国。英国仅在几种部类上有自己的或联合的航空工业科研体系,其余列强,只
能望而兴叹。
新中国刚成立,就卷入了朝鲜战争中的激烈空战,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米格—1
5喷气式战斗机。战争,使共和国认识到必须有自己的现代航空工业。旧中国的工业科研基
础薄弱落后,新中国的决策者敢于优先建立现代航空工业,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其胆识魄
力相当惊人。
    最初,国家领导人对发展航空工业相当慎重。1952年,周恩来、陈云、聂荣臻、李
富春等多次开会研究航空工业部署。李富春强调,要积极创造从修理过渡到制造必须的=具
备的几个条件:整套的技术资料,整套的技术装备,必须的生产面积,保证原材料供应和有
关工业部门的配合发展。陈云指出,飞机工厂严格地说就是精密机械制造厂。
    由落后到先进,由简单到复杂,才合乎规律,急躁是不行的。飞机是由零件组成的,一
定要把制造零件的继承打好,否则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
    在苏联援华的156项中,航空工业占13项,包括飞机制造厂、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和
机载设备制造厂,构成了航空工业第一批骨干企业。当我们分析陕西航空工业基本建设的成
败得失时,回顾一下早期那些航空项目高效建成,高效投产,很快形成生产能力的经验是有
意有益的。
    这些骨干企业在建设中,充分利用了多数厂址座落在大中城市,地质、水文条件清楚,
交通运输便利,以及生产产品对象明确,并有定型的图纸技术资料等有利条件。沈阳航空发
动机厂很有代表性。它是依托临近老的修理厂建设起来的。厂房建成一部分,就验收一部
分,使用一部分。设备一面安装,一面验收,一面投入生产。为达到即建设又生产的目的,
工厂在组织上实行*一长双跨”,统一指挥,老厂的成长厂长同时也是新厂的厂长。总工程
师和各职能机构负责人也同样“双跨”。新厂的每一个职能机构都从老厂的相应机构中一分
为二。施工队伍和工厂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紧密配合,日夜施工,有效地缩短了建
设周期。在新厂建设时,老厂就开始试验新的喷气式发动机零部件。新厂每简称一个车间,
老厂就连人带工艺设备、带新产品向新厂转移一个车间,并立即投入试制和批生产。所谓
“在生产中建厂,在建厂中生产”,大大赢得了时间和效益。沈阳航空发动机长共投资
2.1亿元,从开工到建成投产只用了一年半。这个2000台设备万人大厂建成之时,也
是新的喷气发动机试制合格之日。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多。
    在这种谨慎而富有进取精神的方针指导下,在共和国主要经济领导人关怀和支持下,年
轻的中国航空工业在1956年8月成功地试飞了一架完全由自己制造的喷气式歼击机—歼
5(相当于米格17—Ф)。对中国工业基础而言,起点相当高,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
能生产喷气式歼击机的国家之一。到1960年,航空工业向空军工交付了飞机1086架
(其中歼击机767架,教练机278架,运输机41架),向民航提供飞机216架。歼
5飞机成为空军装备的主力,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飞机装备开始实现从以进口为主转变
为立足于国内的战略性转变。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相当于世界50年代除的水平,对新中国
而言,是一个惊人的飞跃。
    1958年沈阳飞机厂首先试制米格19Л全天候超音速歼击机。这次除图纸是由苏联
提供外,工艺技术资料全部自行编制,工艺装备全部由自己设计制造。1959年9月,由
中国制造的米格19的改进型—歼6飞机首飞成功,然后投入大批生产和各种技术、性能、
装备、机型改进。1966年,根据苏联转让的米格—21及其发动机制造特许权,沈阳飞
机公司试制成功高空高速的歼7飞机(飞行最大高度2万米,最大空速达音速的2.02
倍)。除此之外,中国航空工业还实质试制成功并生产了直升机(直5—1958年)、轻
型喷气轰炸机(轰5—1966年)、强击机(强5—1965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
航空工业完全自己制造出与飞机相配套的航空发动机、起落架、机轮、全套液压系统、舵
机、弹射座椅、航空机炮、航空磁电机组等重要部件。
    航空工业集中了一个国家科学和技术的精华,它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
才密集的尖端产业。飞机能飞上蓝天,远距离执行各种任务,除飞机本身空气动力性能和发
动机动力外,还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机载设备。对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扩大功能,提高
自动化程度,增强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来讲,机载设备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机载设备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现代飞机先进性的主要指标。
    机载设备涉及领域非常宽广,除传统的精密机械、材料科学、超精加工、电器等技术
外,还包括了红外、超声、激光、电子、计算机及时等新兴学科。在国产歼击机中,机载设
备成本已经占整架飞机成本的一半以上。
    象歼5那样的早期歼击机,没有机载雷达,只能在白天晴空中依靠飞行员目视作战,在
50年代对抗台湾蒋机中与美制F—86型机互由短长,尚能一争高下。但进入60年代
后,同各种先进型号的美机作战已感非常吃力,急切需要新型战机。是在西南大规模扩建新
建主机工厂呢?还是不断改进机型,老厂实施技术改造,研究更先进的机载设备,机载武器
系统,利用我国地面雷达网指挥系统和地空导弹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国土防空体系呢?后
者花钱少,见效快,投资效益高,几乎无需千里人员、机器大搬迁,带来许多实际生产和生
活困难。如果能够集思广益,特别是倾听专家意见,一定能找出合理的途径。
    在1965年的战备形势下,中国航空工业和共和国的决策者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
的方式去抗击假设的敌人呢?
    做为防御一方,显然没有足够的飞机、地空导弹以及高射炮去保卫每一个城市、交通枢
纽和重要工业中心。只能三者互相配合,在地面雷达指挥下,实施机动防御,。鉴于新型飞
机研制周期长(一般要3~5年才能定型生产),只能依靠增加现有防空装备的数量并局部
改进它们的性能、功能和质量。通过对老厂技术改造、局部扩建、加强管理、更好地协调、
高强度高密度生产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新厂从土建到进入正常生产一般3~5年,生产
新式飞机,一切都没有把握,生产旧型号飞机,这段时间老厂早能生产足够的数量。
    如果设想战争在70年代爆发,则更是应该加强科研工作,大大改进雷达、地空导弹、
空空导弹和电子战能力,也并非生产,特别是大量生产型号未定的新型飞机。1973年中
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正是采取上述方针和以色列打成平局。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相
比,阿拉伯人的飞机并没有多少改进,基本仍是米格—21,而且他们也不相信在空中格斗
中能制胜以色列人,因而把飞机藏在机窝中。但他们采用了改进电子对抗能力的萨姆6地空
导弹,在战争初期就击落了几十架以色列先进的F—4战斗机(阿拉伯人在纯粹的空战中几
乎从未击落过以色列飞机),打破了以色列的制空权,保障了战争初期的胜利。此战例很有
说明意义。
    做为反击一方,中国航空兵将深入敌境攻击。如敌方为苏军,中国的轰5、轰6均为亚
音速轰炸机,在没有歼击机护航的情况下,显然无法与苏军现役的大量高性能歼击机匹敌。
轰6的航程远远超过歼6,在当时中国电子战水平下,战损率肯定很高,而轰炸成果却很
小。通过美军B—52轰炸机在越战中轰炸河内的战例就可以看出。以中国之财力物力,无
法生产出足够的轰6以完成整个战时的轰炸任务。如果以美军为假设敌,以日本、冲绳、泰
国、南越的基地为目标,势将遭到更猛烈的舰载航空兵、陆基航空兵和地空导弹的阻截,战
损率同样惊人。在英阿马尔维那斯群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就遭到这种命运。
    由此看来,在没有远程歼击机的条件下,在没有发展出较成熟的现代电子系统前,决定
早上、大上中型轰炸机项目,其命运事先就注定不会太妙。
    但历史车轮一经滚动,即无人想、也无人能去阻止它。那金子堆成的耗资极昂贵(尤其
对中国这个穷国)的中型轰炸机工业基地,就在陕西的黄土地上跌跌撞撞地往前运行。
    从今天来看,当时最明智的决策是发展民用飞机。无论支线飞机(20~50座)、干
线飞机(70~150座)、大型干线飞机(150~200座)
    和洲际飞机在中国都有极广阔的市场和前途。如果从60年代初,制定出慎重周密一步
一个脚印的民用飞机发展规划,以中国航空工业的能力和中国人的智慧,30余年后,中国
民用飞机早就走向第三世界的广大市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70年印巴战争
中,一架巴航波音707运输机在我国新疆实属失事,这是我国首次得到美国大型喷气客机
可拆卸实物样品。1970年8月21日,国家计委、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批准
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决定由上海仿制波音707并定
名为运—10。1980年,最大起飞重量为102吨运10在上海试飞成功。运10的设
计制造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并改变了传统的前苏联规范,首次采用了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条
例。设计师们大规模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进行总体、气动、强度、结构和系统的计算,全机采
用了国产新材料76项(占总数18%),新成品305项(占70%)。选用新标准16
4项(占全部标准的17%)。全机首次采用“安全寿命”和“破损安全”的概念(这时民
机与军机本质区别之处)设计飞机结构。由于国产材料强度不够,缩短了机身,解决了大型
机翼整体油箱液密封和大型座舱的气密封问题。运10首次采用先进的由调整片带动舵面的
操纵方式以及机翼下调装发动机总体布局(我国其它飞机从未采用过)。
    为飞行安全和旅客生命保险,运10进行了大规模最大的全机、全尺寸模拟试验:即操
纵、液压、燃油、电网络四大系统的模拟试验。
    在完全没有周密计划和基本建设的情况下,在文革那种动荡混乱生产科研秩序被破坏的
环境下,没有全套图纸、工艺、各种专用设备和专用工、夹、量、刃、模具,没有配套的全
部科研和工业基础,没有外国专家帮助,仅凭一架残破样机,仅凭中国人的智慧和干劲,横
空出世地研制出如此大型的民用客机,显示了中国工业、航空工业、科研、技术和协调管理
的巨大潜力。如果一切反过来,那中国的民机事业又该如何呢?
    正是由于运10的研制成功,震动了美国民机大厂商。
    麦道公司破天荒在美国境外首次与外国合资办厂组装生产民机,即上海工厂的MD—8
2和MD—90。
    1970年大规模开始的陕西三线建设,其重大工程集中在汉中地区江汉河谷地带的中
型运输机运8飞机生产基地。
    运8飞机装有4台涡桨6型发动机。能空运武装士兵96名或散装货物20吨,起飞重
量61吨,航程5600公里以上。它原属航空工业“三五”计划的重要目标。1968年
航空工业部下达研制运8飞机任务。1969年初,西安飞机厂以苏制安—12飞机为原型
进行设计,历时二年多完成了设计。又用了二年完成了零部件制造和装配,1974年底,
试飞成功。
    从军民空运需要讲,运8不失为一种好机型,本来可以由西安飞机厂批量生产,即便与
轰6生产有冲突,只需在附近建几个车间即可。(后来运7飞机的批生产就采用了这种办
法)但时间已到1972年,原来航空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的领导人大部分被“打
倒”,,航空工业各系统也由“造反派”夺权,接着军管(即由使用飞机的人管理生产飞
机)后来由周洪波任革委会主任,林彪一伙曾插手空军和航空工业很深,瞎指挥造成了大量
浪费。林彪事件后,李际秦任航空工业部部长。从上层到基层走马灯似的换了许多领导,谁
也没能制定并实施一个合理的连续的长期规划。1972年,航空部决定运8飞机转到陕南
的陕西飞机厂生产。1975年12月29日,在西安飞机厂的协助下,由汉中基地(陕西
飞机厂)生产的运8试飞上天。根据航空界“上天不易,定型更难”的俗话,直到1980
年2月,运8飞机才正式设计定型投入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