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新译新解 第一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31:44
                                                                前言
     我很喜欢孙武的《孙子兵法》。参阅了大量有关《孙子兵法》的书籍,发现许多书籍的译文都好像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并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所以我决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孙子兵法》。我翻译的原则是:力争用词合理,思路连贯,逻辑清晰,语法合规;力争简单易懂,忠于原文,字字相扣,直译为主。希望我的译文能还原一部真实的《孙子兵法》。由于是个人理解,肯定有许多主观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如果大家觉得有些译文合理,想要引用,也请注明出处。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重要方面,是关系政权存亡的决定力量,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译文说明:
      “兵”如何翻译,颇费脑筋,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战争”,但我觉得不妥:既然是国家大事,必然与国家的某一重要人员组织有关,与“兵”相关的人员组织就是军队。“战争”只是军队任务的重要部分,还有许多其他方面,比如训练、武器装备等等都与军队相关。“兵”的意思在这里必然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译成“战争”范围显然太狭小。“者”与“事”相对应,“兵”就是“兵事”,所以译成军事,十分合适。另外,如果作者的意图真的是指战争,那么根据全书,作者的写法应该是“战者,国之大事也”。军事包括一切与“兵”相关的方方面面,这才能真正体现孙武的大局观。
      “死生”往往用于个体,“存亡”往往用于集体,在这里,个体就是指家,人民大众;集体就是指国,政权。军事上,官与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说明军事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再次体现了孙武的大局观。
       因为事关生死,所以句中的“地”必指要地、要所。有很多原因会造成民众大规模的非自然死亡,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所以军事行动是造成民众大规模非自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就翻译成“军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重要方面”。
      因为事关存亡,所以句中的“道”必指要道、关键路段。政权的存亡更替与军事更是息息相关,纵观中国历史,朝代的存亡更替又有几个与军事无关?可以说,军事决定政权的存亡。所以国家的国防建设是一日不能松懈,有备才能无患。所以我就翻译成“军事是关系政权存亡的决定力量”。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我的译文】所以,我们首先要按照以下五个根本方面来考察研究军事,其次要比较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优劣,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制定本国的军事计划,同时我方要获取敌方五个方面的军事情报,并时常更新。这五个根本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译文说明: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翻译的难点,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这样的翻译,粗看在逻辑上好像没有问题,但如果稍微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的目的真的如译文那样为了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就像学术研究那样为研究而研究,为探讨而探讨?如果探讨的结果是战争失败,也不做任何应对措施?这显然不是。因此,实际上,五个方面的比较和战争胜负的探讨是一样的,只是方式,而不是目的。那么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就要从理解原文的本意出发。
      文言文的字词都是浓缩的精华,只有非写不可的情况,才会写进去。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应该主要就是扩句,尽可能地留下原文的字词,才能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本意翻译出来。如果将“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这句话进行缩句的话,就是“校之,而索其情”。这样与原文一比较就会发现“以计”没有翻译出来。“以”如何翻译是关键,如译成“用或拿”,就是“用计较之”,但是,在这里“计”指代什么,文中没有任何描述,显然这样翻是不合理的。译成“用来”应该是合理的。“校之”的目的就是用来制计,制定军国大计。与下文“将听吾计”、“ 计利以听”相呼应,形成制定计划,采纳计划,实施计划的完美三部曲。同时也与篇题相呼应。所以“计”应该是动词,理解为“制计”。
      这样一来“而索其情”再翻译为“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就不合理了。我对“而索其情”的理解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如果要比较就必须要获取敌方五个方面的真实情报;其次,军情是动态的,所以需经常更新,并对计划进行修正修改;还有,这样翻译能与原文的每个字都很好匹配,意思明确;最后,这样翻还与用间篇相呼应;可见,孙武的《孙子兵法》在结构上是多么的严整。“其”指它,这里指他国、敌国的五个方面,敌国可以指现实敌对的国家,也可以是假想敌。“情”指军事情报。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我的译文】道就是指要使民众与国君有共同意愿,这样民众可以和国君同生共死,却不怕危难。天就是指昼夜、冷热、四季更替规律等气候因素。地就是指道路的远或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地域的宽广或狭窄、位置的高或低等地理条件。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五种品格。法就是指兵民合一制度、军官的职责管理、主要军用物资的掌管使用等规章制度。所有这五个方面,将帅不能不知道,知道这些的将帅能打胜仗;不知道这些的将帅不能打胜仗。
译文说明:
      “死生”的意思指消长。在这里指地理位置的高与低。这样翻译是合理的,因为低洼、低谷等由于不好防守、不易躲藏、难以逃脱,如果不拼命战斗,往往是死地,而高处正好相反。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我的译文】所以,我们先要比较敌我双方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劣,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制订本国的军事计划,同时不断获取敌方的军事情报,并时常更新。要进行比较的方面是:哪一方的国君更有道义?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占得天时地利? 哪一方的法令更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我根据上述分析对比,就能知道双方的胜败优劣了。
译文说明: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再次出现,说明这句话的重要性。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按“以计校之,而索其情”来翻译的。“计”指下文的的七“孰”,从而归结为七计。意思是“用七计比较”。但我认为这样翻译是不合理的:首先,七“孰”就是五事的具体展开,指七个重点的比较,所以所谓七计与五事的内容是相同的,没有必要分成五事七计;其次,“计”从来没有“比较”的意思,所以七计的称呼不合词语用法,总让人认为是七种计策,改成“七较”比较合理;还有,如果按“用七计比较”来翻译,那么原文中“之”指代什么?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实际上“之”指的就是七“孰”,就是比较的对象,这样理解才是合理的;最后,如果按“用七计比较”来翻译,那么前文中出现的“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中的“计”又指代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之”就指五事呢?一字不差的句子,意思应该基本一致才是合理的。
      所以只有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本篇作者所想表达的主旨。我所翻译的本句译文是首创,前人没有这样翻译的,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胜负”在这里应该主要指优劣。因为敌我双方七个方面的比较,如果是一边倒,就可以译成胜败,但一般情况下,总会有好有差,所以应该只有优劣之分。正因为有优有劣,所以才要制定军事计划,我方自己要保优补差,同时要削弱敌方的优势,并使敌方的劣势更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我的译文】如果采纳我的计划,用兵打战一定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采纳我的计划,用兵打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开这里。
译文说明:
       “将” 读江音,如果。
      前面的“之”指兵。后面的“之”指这里。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是孙武说给阖闾听的。
      由于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将“计”翻译成“计划”,所以在这里对该字的翻译可谓五花八门。翻译成计划,与篇题相呼应,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我的译文】军事计划的好处已经接纳,接下来就要为计划的实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用来帮助改善计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势就是根据有利原则而采取一些应变措施,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译文说明:
      前面的“以” 通“已”,已经。后面的“以”指用来。
      前面的“势”是动词,造势。“制”指制定,采取。
      由于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将“计”翻译成“军事计划”,所以对该句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
       我的译文与原文字字相扣,逻辑清晰,目的明确,其合理性是经得起推敲的。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我的译文】军事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隐蔽的。所以,会做却假装不会做,想使用却假装不使用,在近处却假装在远处,想走远路却假装走近路。如果敌方贪图钱财,就要用好处去诱惑他们;如果敌方混乱无序,就要乘机攻取他们;如果敌方力量充实,就要防备他们;如果敌方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们;如果敌方气势嚣张,就要不断地骚扰他们;如果敌方小心谨慎,就要设法使他们骄傲;如果敌方休整充分,就要设法使他们疲劳;如果敌人内部亲和团结,就要设法离间他们。在敌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这是军事家的胜招,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译文说明:
      对于“兵”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用兵打仗”,但我认为不妥,根据全书作者的书写特点,如果作者的意图真的是指用兵打仗,那么作者会写成“用兵者,诡道也”。另外用兵打仗的范围过窄,比如间谍的使用,更是诡中诡了。
      “者”与“道”相对应,“兵”就是“兵道”,也就是军道,军事方法,军事手段。
       对于“诡” 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诡诈”,但我认为不妥,因为诡诈往往是指人,将用兵打仗或军事手段用诡诈来形容,实在不符合用词习惯。译成“隐蔽”是合理的,能与下文“不可先传”相呼应;另外“诡与诈”的本意都是欺骗,实际上欺骗的目的就是为了隐蔽、隐藏自己真正的意图。所以我将“兵者,诡道也”翻译成“军事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隐蔽的方法和手段。
       “示之”指示敌,显示给敌方,也就是假装。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我的译文】战前在沙盘用兵推演中能够获胜,是因为谋算充分,计划周全;战前在沙盘用兵推演中不能获胜,是因为谋算不足,计划不周。谋算充分就能够取胜,谋算不足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没有谋算呢!我根据谋算是否充分来观察战事,就能看出谁胜谁败了。
译文说明:
      “庙算”可以指沙盘推演。
      “多”指大量、充分。“少”指量少、不足。
      “未战而”直译是“没有开战就”。
       “得算多”直译是“获得的谋算多”。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阐述了军事的重要性;其次从军事战略层面阐述了制定军事计划的依据以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最后从军事战术层面,揭示了军事行动的隐蔽性以及战前谋算的必要性。
                                                                前言
     我很喜欢孙武的《孙子兵法》。参阅了大量有关《孙子兵法》的书籍,发现许多书籍的译文都好像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并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所以我决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孙子兵法》。我翻译的原则是:力争用词合理,思路连贯,逻辑清晰,语法合规;力争简单易懂,忠于原文,字字相扣,直译为主。希望我的译文能还原一部真实的《孙子兵法》。由于是个人理解,肯定有许多主观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如果大家觉得有些译文合理,想要引用,也请注明出处。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的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重要方面,是关系政权存亡的决定力量,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译文说明:
      “兵”如何翻译,颇费脑筋,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战争”,但我觉得不妥:既然是国家大事,必然与国家的某一重要人员组织有关,与“兵”相关的人员组织就是军队。“战争”只是军队任务的重要部分,还有许多其他方面,比如训练、武器装备等等都与军队相关。“兵”的意思在这里必然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译成“战争”范围显然太狭小。“者”与“事”相对应,“兵”就是“兵事”,所以译成军事,十分合适。另外,如果作者的意图真的是指战争,那么根据全书,作者的写法应该是“战者,国之大事也”。军事包括一切与“兵”相关的方方面面,这才能真正体现孙武的大局观。
      “死生”往往用于个体,“存亡”往往用于集体,在这里,个体就是指家,人民大众;集体就是指国,政权。军事上,官与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说明军事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再次体现了孙武的大局观。
       因为事关生死,所以句中的“地”必指要地、要所。有很多原因会造成民众大规模的非自然死亡,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所以军事行动是造成民众大规模非自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就翻译成“军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重要方面”。
      因为事关存亡,所以句中的“道”必指要道、关键路段。政权的存亡更替与军事更是息息相关,纵观中国历史,朝代的存亡更替又有几个与军事无关?可以说,军事决定政权的存亡。所以国家的国防建设是一日不能松懈,有备才能无患。所以我就翻译成“军事是关系政权存亡的决定力量”。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我的译文】所以,我们首先要按照以下五个根本方面来考察研究军事,其次要比较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优劣,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制定本国的军事计划,同时我方要获取敌方五个方面的军事情报,并时常更新。这五个根本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译文说明: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翻译的难点,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这样的翻译,粗看在逻辑上好像没有问题,但如果稍微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的目的真的如译文那样为了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就像学术研究那样为研究而研究,为探讨而探讨?如果探讨的结果是战争失败,也不做任何应对措施?这显然不是。因此,实际上,五个方面的比较和战争胜负的探讨是一样的,只是方式,而不是目的。那么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就要从理解原文的本意出发。
      文言文的字词都是浓缩的精华,只有非写不可的情况,才会写进去。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应该主要就是扩句,尽可能地留下原文的字词,才能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本意翻译出来。如果将“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这句话进行缩句的话,就是“校之,而索其情”。这样与原文一比较就会发现“以计”没有翻译出来。“以”如何翻译是关键,如译成“用或拿”,就是“用计较之”,但是,在这里“计”指代什么,文中没有任何描述,显然这样翻是不合理的。译成“用来”应该是合理的。“校之”的目的就是用来制计,制定军国大计。与下文“将听吾计”、“ 计利以听”相呼应,形成制定计划,采纳计划,实施计划的完美三部曲。同时也与篇题相呼应。所以“计”应该是动词,理解为“制计”。
      这样一来“而索其情”再翻译为“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就不合理了。我对“而索其情”的理解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如果要比较就必须要获取敌方五个方面的真实情报;其次,军情是动态的,所以需经常更新,并对计划进行修正修改;还有,这样翻译能与原文的每个字都很好匹配,意思明确;最后,这样翻还与用间篇相呼应;可见,孙武的《孙子兵法》在结构上是多么的严整。“其”指它,这里指他国、敌国的五个方面,敌国可以指现实敌对的国家,也可以是假想敌。“情”指军事情报。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我的译文】道就是指要使民众与国君有共同意愿,这样民众可以和国君同生共死,却不怕危难。天就是指昼夜、冷热、四季更替规律等气候因素。地就是指道路的远或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地域的宽广或狭窄、位置的高或低等地理条件。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五种品格。法就是指兵民合一制度、军官的职责管理、主要军用物资的掌管使用等规章制度。所有这五个方面,将帅不能不知道,知道这些的将帅能打胜仗;不知道这些的将帅不能打胜仗。
译文说明:
      “死生”的意思指消长。在这里指地理位置的高与低。这样翻译是合理的,因为低洼、低谷等由于不好防守、不易躲藏、难以逃脱,如果不拼命战斗,往往是死地,而高处正好相反。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我的译文】所以,我们先要比较敌我双方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劣,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制订本国的军事计划,同时不断获取敌方的军事情报,并时常更新。要进行比较的方面是:哪一方的国君更有道义?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占得天时地利? 哪一方的法令更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我根据上述分析对比,就能知道双方的胜败优劣了。
译文说明: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再次出现,说明这句话的重要性。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按“以计校之,而索其情”来翻译的。“计”指下文的的七“孰”,从而归结为七计。意思是“用七计比较”。但我认为这样翻译是不合理的:首先,七“孰”就是五事的具体展开,指七个重点的比较,所以所谓七计与五事的内容是相同的,没有必要分成五事七计;其次,“计”从来没有“比较”的意思,所以七计的称呼不合词语用法,总让人认为是七种计策,改成“七较”比较合理;还有,如果按“用七计比较”来翻译,那么原文中“之”指代什么?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实际上“之”指的就是七“孰”,就是比较的对象,这样理解才是合理的;最后,如果按“用七计比较”来翻译,那么前文中出现的“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中的“计”又指代什么呢?为什么这里的“之”就指五事呢?一字不差的句子,意思应该基本一致才是合理的。
      所以只有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本篇作者所想表达的主旨。我所翻译的本句译文是首创,前人没有这样翻译的,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胜负”在这里应该主要指优劣。因为敌我双方七个方面的比较,如果是一边倒,就可以译成胜败,但一般情况下,总会有好有差,所以应该只有优劣之分。正因为有优有劣,所以才要制定军事计划,我方自己要保优补差,同时要削弱敌方的优势,并使敌方的劣势更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我的译文】如果采纳我的计划,用兵打战一定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采纳我的计划,用兵打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开这里。
译文说明:
       “将” 读江音,如果。
      前面的“之”指兵。后面的“之”指这里。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是孙武说给阖闾听的。
      由于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将“计”翻译成“计划”,所以在这里对该字的翻译可谓五花八门。翻译成计划,与篇题相呼应,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我的译文】军事计划的好处已经接纳,接下来就要为计划的实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用来帮助改善计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势就是根据有利原则而采取一些应变措施,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译文说明:
      前面的“以” 通“已”,已经。后面的“以”指用来。
      前面的“势”是动词,造势。“制”指制定,采取。
      由于现在的书籍基本都没有将“计”翻译成“军事计划”,所以对该句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
       我的译文与原文字字相扣,逻辑清晰,目的明确,其合理性是经得起推敲的。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我的译文】军事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隐蔽的。所以,会做却假装不会做,想使用却假装不使用,在近处却假装在远处,想走远路却假装走近路。如果敌方贪图钱财,就要用好处去诱惑他们;如果敌方混乱无序,就要乘机攻取他们;如果敌方力量充实,就要防备他们;如果敌方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们;如果敌方气势嚣张,就要不断地骚扰他们;如果敌方小心谨慎,就要设法使他们骄傲;如果敌方休整充分,就要设法使他们疲劳;如果敌人内部亲和团结,就要设法离间他们。在敌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这是军事家的胜招,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译文说明:
      对于“兵”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用兵打仗”,但我认为不妥,根据全书作者的书写特点,如果作者的意图真的是指用兵打仗,那么作者会写成“用兵者,诡道也”。另外用兵打仗的范围过窄,比如间谍的使用,更是诡中诡了。
      “者”与“道”相对应,“兵”就是“兵道”,也就是军道,军事方法,军事手段。
       对于“诡” 现在的书籍基本都译成“诡诈”,但我认为不妥,因为诡诈往往是指人,将用兵打仗或军事手段用诡诈来形容,实在不符合用词习惯。译成“隐蔽”是合理的,能与下文“不可先传”相呼应;另外“诡与诈”的本意都是欺骗,实际上欺骗的目的就是为了隐蔽、隐藏自己真正的意图。所以我将“兵者,诡道也”翻译成“军事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隐蔽的方法和手段。
       “示之”指示敌,显示给敌方,也就是假装。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我的译文】战前在沙盘用兵推演中能够获胜,是因为谋算充分,计划周全;战前在沙盘用兵推演中不能获胜,是因为谋算不足,计划不周。谋算充分就能够取胜,谋算不足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没有谋算呢!我根据谋算是否充分来观察战事,就能看出谁胜谁败了。
译文说明:
      “庙算”可以指沙盘推演。
      “多”指大量、充分。“少”指量少、不足。
      “未战而”直译是“没有开战就”。
       “得算多”直译是“获得的谋算多”。

全篇解读:
      本篇作者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阐述了军事的重要性;其次从军事战略层面阐述了制定军事计划的依据以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最后从军事战术层面,揭示了军事行动的隐蔽性以及战前谋算的必要性。
楼主辛苦了,继续更新,留个脚印有空看
现在的译文大致如下: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楼主真 大手子 666 收藏了 慢慢研读 跪求全书翻完
同等全部古文今译本。


如果全文全部翻译完成,@JFMaverick,版主是不是可以给加精啊?楼主的翻译确实很符合原文的正确解读和现代人的理解习惯。楼主如果能全本翻译完成我就自己打印一份自己看,另外会转发到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楼主大人大量,不会怪我侵权吧?

如果全文全部翻译完成,@JFMaverick,版主是不是可以给加精啊?楼主的翻译确实很符合原文的正确解读和现代人的理解习惯。楼主如果能全本翻译完成我就自己打印一份自己看,另外会转发到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楼主大人大量,不会怪我侵权吧?
卡尔文森号航母 发表于 2016-5-10 20:24
如果全文全部翻译完成,@JFMaverick,版主是不是可以给加精啊?楼主的翻译确实很符合原文的正确解读和现代 ...
不会,只要注明出处ok!
如果是原创的话...
核辐射 发表于 2016-5-10 20:40
如果是原创的话...
绝对原创!
LZ大牛!希望能译完。我也想打印出来读。
最近也在看孙子兵法,如果楼主继续更新,那么我会一直看下去的
核辐射 发表于 2016-5-10 20:40
如果是原创的话...
复制比会很高,尤其是剽窃表述
楼主,就我看完的感觉来说,你的翻译偏差挺大的

兵者,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战争,还应包括 练兵,养兵,用兵,育兵   哪一条做不好,都是国之大事

当兵的没思想,没信仰,没斗志,出操不出力,演习当演戏,当官的窝里斗往上爬,一窝子贪污腐败,这样的军队能抵御外敌,保家卫国?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写出来,原文的每一个字,我都会解释清楚。
WW昨天说要用孙子兵法对付我们。
翻译得不咋的,首先译文辞不达意,曲解较多,二,可以直译的地方偏偏用意译,还能译得离奇…,实话。
蘇煙中华 发表于 2016-5-10 21:40
翻译得不咋的,首先译文辞不达意,曲解较多,二,可以直译的地方偏偏用意译,还能译得离奇…,实话。
请不要用这么模糊的话语,直接说哪儿有不同意见。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翻译的什么东西驴唇不对马嘴,狗屁不通!
主体思想放光芒 发表于 2016-5-11 13:48
翻译的什么东西驴唇不对马嘴,狗屁不通!
这里还有这样只会骂人的狗?
求李卫公兵法和练武纪实翻译。
霍骠骑3 发表于 2016-5-11 13:55
求李卫公兵法和练武纪实翻译。
不好意思,我没有译。今后有时间,也许会译。
兵者可以译为国防。

诡兵家 发表于 2016-5-11 13:52
这里还有这样只会骂人的狗?


你好像很不服气呀,看看我的翻译,老子已经很客气了。
原文:  【始计第一】
      1.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孙子说:军事理论与战略研究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不能不能谨慎从事,不能不周密观察分析。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2.所以要从历代战争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3.首先是道,道指的的民情舆论道德制高点,善加利用可以兴国利民,不善加利用则会国灭人亡。然后是气候,某国某地的光照、温度、风雨、寒霜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治国方式与军事行动方式。然后是地缘,某个国家位置、远近、地形都会相当程度上影响国家战略。但是对于国家的治理,军队的管理还是能探讨出一定规律的不外乎是依法治国下的智、信、仁、勇、严这些元素罢了。所以必须好好利用各种对自己有利的元素,如果不能善加利用必败,能善加协调促进则必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4.总结出历代兴亡军队胜负后得出的结论与规律就要用来指导,怎么才能让军队得到民心?怎么让地缘气候等自然元素为我所用?怎么才能让治国之策治军之策得以贯彻实行?怎么才能让军队士气装备得到提升?怎么才能做到赏罚分明?胜负就要从你所总结的规律制定的条令中看出以后战争的胜负。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5.总结出来的条令必须认真遵照执行,不能执行好的必败。执行不好的则必败,如果制定的条令不符合实际的则要删除。所以将领与统帅必须要多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形成一种人人遵纪守法的习惯与风气,这样才能为军队注入灵魂,才能因势利导得心应手指挥。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6.军事行动的规律,人人都说不过是计谋的运用罢了。所以不能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这些方法不重要,而是不能完全迷信其中蒋它们当做夺取军事斗争取胜的首要条件。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7.关键在于战场之外的战略谋划......
诡兵家 发表于 2016-5-11 13:52
这里还有这样只会骂人的狗?


你好像很不服气呀,看看我的翻译,老子已经很客气了。
原文:  【始计第一】
      1.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孙子说:军事理论与战略研究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不能不能谨慎从事,不能不周密观察分析。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2.所以要从历代战争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3.首先是道,道指的的民情舆论道德制高点,善加利用可以兴国利民,不善加利用则会国灭人亡。然后是气候,某国某地的光照、温度、风雨、寒霜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治国方式与军事行动方式。然后是地缘,某个国家位置、远近、地形都会相当程度上影响国家战略。但是对于国家的治理,军队的管理还是能探讨出一定规律的不外乎是依法治国下的智、信、仁、勇、严这些元素罢了。所以必须好好利用各种对自己有利的元素,如果不能善加利用必败,能善加协调促进则必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4.总结出历代兴亡军队胜负后得出的结论与规律就要用来指导,怎么才能让军队得到民心?怎么让地缘气候等自然元素为我所用?怎么才能让治国之策治军之策得以贯彻实行?怎么才能让军队士气装备得到提升?怎么才能做到赏罚分明?胜负就要从你所总结的规律制定的条令中看出以后战争的胜负。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5.总结出来的条令必须认真遵照执行,不能执行好的必败。执行不好的则必败,如果制定的条令不符合实际的则要删除。所以将领与统帅必须要多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形成一种人人遵纪守法的习惯与风气,这样才能为军队注入灵魂,才能因势利导得心应手指挥。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6.军事行动的规律,人人都说不过是计谋的运用罢了。所以不能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这些方法不重要,而是不能完全迷信其中蒋它们当做夺取军事斗争取胜的首要条件。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7.关键在于战场之外的战略谋划......
时代变化,词义变化造成的。
兵,在古代含义非常广,包括武器、士兵、军队、战斗等等一些列军事活动。
个人愚见:要读古文,不要用今义去理解,也别试图能翻译好。

楼主的一家之言,我是支持的。


庙算不能单独理解成沙盘。还有战略的意思。
战争,要从整个战略上去考虑,考虑的越周全,胜算就越大。
结合前文,那就是庙算要考虑到国内外的情况,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所谓道天地将法)。
其实这个胜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我胜敌败,还有我胜敌胜,或者两权相害取其轻之意。
如果再结合不在而屈人之兵,那么这个庙算就不是为了战争胜负而算了,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去算是否要发动战争,不发动战争如何胜,发动后如何胜。这都计入庙算。

孙武是兵家。
家在先秦是属于治世学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学说。
各家都希望大同(世界太平和谐)的,只是切入点不同。

庙算不能单独理解成沙盘。还有战略的意思。
战争,要从整个战略上去考虑,考虑的越周全,胜算就越大。
结合前文,那就是庙算要考虑到国内外的情况,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所谓道天地将法)。
其实这个胜也不能单纯理解为我胜敌败,还有我胜敌胜,或者两权相害取其轻之意。
如果再结合不在而屈人之兵,那么这个庙算就不是为了战争胜负而算了,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去算是否要发动战争,不发动战争如何胜,发动后如何胜。这都计入庙算。

孙武是兵家。
家在先秦是属于治世学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学说。
各家都希望大同(世界太平和谐)的,只是切入点不同。
主体思想放光芒 发表于 2016-5-11 14:31
你好像很不服气呀,看看我的翻译,老子已经很客气了。
原文:  【始计第一】
      1.孙子曰: 兵 ...
我的前提是尽量直译,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你是意译、曲意,实际我们没有直接的冲突。
待到荼蘼花事了 发表于 2016-5-11 14:41
庙算不能单独理解成沙盘。还有战略的意思。
战争,要从整个战略上去考虑,考虑的越周全,胜算就越大。
结 ...
谢谢!问题是:前提条件已经设定为准备开战。
诡兵家 发表于 2016-5-11 13:45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 ...
《孙子兵法》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兵者,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战争,还应包括 练兵,养兵,用兵,育兵   哪一条做不好,都是国之大事

当兵的 ...
张嘴就喷,想喷有地方,出门左转养猪网。
你这直译偏差太多,有问题地方太多。
张嘴就喷,想喷有地方,出门左转养猪网。
其实那位网友说的是有道理的,一支军队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和严明的纪律,不知道为何而战,是一定会军心涣散,斗志全无,不战而溃的。
你这直译偏差太多,有问题地方太多。
楼主翻译有问题要一一指出,不要这样笼统说话。
楼主翻译有问题要一一指出,不要这样笼统说话。
这哪里说的完,就说第一句,兵者,含有军事、战争、军队、用兵多个意思,哪能用一个词就准确直译。死生之地并无主语,直译就是关系到生死存亡。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就算加主语,那也是加国家、社稷之类,哪里轮得到民众。翻译这东西又不是拿去当教材,有这质量也没啥问题,是楼主自己把flag立的太高,自己找不痛快。
诡兵家 发表于 2016-5-10 21:17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写出来,原文的每一个字,我都会解释清楚。
得算多,应该解释为“得分较多”。在进行“庙算”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太庙里进行筹划,包括祈祷,制定计划,进行沙盘推演等等。而“算”,乃“胜负之筹”,也就是表明胜负关系和内容的一个竹片。把获胜的条件列出,每一个条件为一个“算”,那么当然是“得算多则胜”。
这哪里说的完,就说第一句,兵者,含有军事、战争、军队、用兵多个意思,哪能用一个词就准确直译。死生之 ...
楼主就是想把孙子兵法翻译成通顺的,符合现代人用词方式,通俗易懂的文章,这是一件好事,大家应该多多帮助才是,而不是指责他好高骛远,有错误或者别的地方应当指出,而不是一味批评。
第一句里面的兵,说的就是军事,没有更适合的词。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说的是国家,这个没错。
楼主就是想把孙子兵法翻译成通顺的,符合现代人用词方式,通俗易懂的文章,这是一件好事,大家应该多多帮 ...
古文翻译本来就无法完全表达含义,所以都是当参考用的,要完全理解古文只能靠看注释。
楼主自己写的“发现许多书籍的译文都好像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并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我翻译的原则是:力争用词合理,思路连贯,逻辑清晰,语法合规;力争简单易懂,忠于原文,字字相扣,直译为主。希望我的译文能还原一部真实的《孙子兵法》”
他自己先把话说满了,怪谁?他这译文比其他人的高明在哪里?表达出了多少原文意思?相反从他的翻译解释上很多地方表明他古文底子不够,很多地方理解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