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二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26:46
三仙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长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三圣丸(《普济方》卷一二O)、三仙丸(《普济方》卷二二三)。
【组成】乌头30克(生,去皮,锉作骰子块,用盐15克,同炒黄色,去盐)茴香90克(炒令香透)苍术60克(米泔浸一宿,刮去皮,切碎,取葱白一握,同炒黄色,去葱)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场送下。
【功用】温肾散寒,健脾明目。
【主治】肾经虚寒,神衰力怯,寒疝腹痛,目暗耳聋。三仙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长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三圣丸(《普济方》卷一二O)、三仙丸(《普济方》卷二二三)。
【组成】乌头30克(生,去皮,锉作骰子块,用盐15克,同炒黄色,去盐)茴香90克(炒令香透)苍术60克(米泔浸一宿,刮去皮,切碎,取葱白一握,同炒黄色,去葱)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场送下。
【功用】温肾散寒,健脾明目。
【主治】肾经虚寒,神衰力怯,寒疝腹痛,目暗耳聋。
三仙酒
【来源】《仙拈集》卷三。
【组成】龙眼肉500克桂花蕊120克砂糖250克
【用法】上药浸高烧酒一坛,愈久愈妙。
【主治】心血不足,心悸面黄。
三仙散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干姜大附子(炮,去皮、脐)官桂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9克,滚酒调服。
【主治】阴症腹痛,手足厥冷。
三仙丸
【来源】《百一选方》卷五。
【组成】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汤泡七遍)各150克(二味碾为细末,用生姜汁和,不可太软,但手捏得聚为度,摊在筛内,用楮叶盖之,令发黄色,晒干收之)香附子(略炒,去毛)150克
【用法】上用南星、半夏曲饼子60克,净香附子30克,同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食后、临卧时用生姜汤送下。
【主治】中脘气滞,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三痫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荆芥穗60克白矾30克(半生半枯)
【用法】上药为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20丸,用姜汤送下。
【主治】小儿惊痫。
三香散1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沉香紫苏白豆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2.1克,柿蒂煎汤调下。
【主治】胃冷呃逆,经久不止。
三香散2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丁香川椒(取红。如无,以荜茇代之)等分冰片少许
【用法】上药为未。敷痛处。
【主治】牙根肿痛。
三香散2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丁香川椒(取红。如无,以荜茇代之)等分冰片少许
【用法】上药为未。敷痛处。
【主治】牙根肿痛。
三香散3
【来源】《痧胀玉衡》卷下。
【组成】木香沉香檀香等分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克,用砂仁汤微冷送下。
【主治】过饮冷水,痧不愈者。
三香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栝楼皮9克桔梗9克黑山栀6克枳壳6克郁金6克香豉6克降香末9克
【用法】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治】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者。
三香丸
【来源】《痧胀玉衡》卷下。
【组成】木香沉香檀香各15克砂仁卜子各24克五灵脂18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水泛为丸。温白开水送下。
【主治】过服冷水,胸腹痞闷者。
三消散
【来源】《医学正传》卷六三引《疮疡集》。
【组成】朴消焰消大黄桅子(炒黑色)寒水石南星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用生地黄汁调涂贴;或用芙蓉叶汁调敷亦可。
【主治】痈疡诸疮,赤肿焮痛者。
三消汤
【来源】《验方新编》卷四。
【组成】真台党白术当归茯苓生地各3克黄柏知母黄连麦冬天花粉黄芩各2.1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三消。口渴饮水不止,或饮水多而作泻,或多食而易饥。
三星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三。
【组成】金银花60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对口痈。
【禁忌】阴症大溃者,此方不可复投。
三一肾气丸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九。
【组成】熟地费生地黄山药(俱怀庆者)山茱萸肉各120克牡丹皮赤白茯苓泽泻锁阳龟版各90克牛膝(川者)枸杞子(甘川)人参(辽)麦门冬天门冬各60克知母黄柏五味子(辽)肉桂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渐加至60~70丸,空腹淡盐汤或温酒进下。
【主治】心肾阴亏,火动遗精,头目眩晕,腰膝酸软,惊悸失眠。
【加减】虚甚者,加鹿茸30克,虎股骨30克。
三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当归6~9克熟地9~15克炙甘草3克芍药(酒炒)6克枣仁6克人参适量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补肝脾,养气血,益阴精。
【主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神疲乏力,头昏目眩,面色萎黄,夜寐少安,及营虚失血,中风血不养筋,疟疾汗多邪散但未热犹不能止者。
【加减】如呕恶者,加生姜3~5片;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14粒;汗多气虚者,加黄耆3~6克;小腹隐痛者,加枸杞6~9克;如有胀闷者,加陈皮3克;如腰膝筋骨无力者,加杜仲、牛膝。
三油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八。
【组成】牛油柏油香油银朱各30克官粉麝香(研细)各6克
【用法】先将三油混合用火化开,入黄蜡30克,熔化尽离火;再人朱、麝、官粉等末搅匀成膏。搽擦患处,用火烘之,以油干滋润为度。
【主治】鹅掌凤,手掌叠起硬厚白皮,干枯燥裂,瘙痒者。
三子养亲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山楂子莱菔子白芥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消食化痰。
【主组】食积痰滞,胸腹饱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遗大肠,时泻时止,或时吐痰,口中觉甘。
三子养亲汤1
【来源】《韩氏医通》卷下。
【异名】三子汤(《寿世保元》)。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每剂不过9克,布包,煮作汤饮。不宜煎熬太过。
【主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
【加减】若大便素实,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
散疔膏
【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四。
【组成】磁石(嚼细)适量葱头14根(取汁)
【用法】上药加蜜少许,调匀敷患处,上留一孔。一敷即散。
【主治】疔毒。
散风除湿活血汤
【来源】《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当归川芎赤芍鸡血藤前胡苍术白术忍冬藤红花枳壳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火疳。
散火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组成】黄连(炒)白芍(炒)栀子(炒)枳壳(去瓤)厚朴(去皮)香附川芎各3克木香砂仁茴香各I.5克甘草1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1片,水煎,温服。
【功用】泻火行气。
【主治】热郁气滞,肚腹胀满,痛久不止,大便秘结者。
【加减】痛甚不止,加延胡索。
散结定疼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异名】散结安枕汤(《辨证录》卷十二)。
【组成】当归30克(酒洗)川芎15克(酒洗)丹皮6克(炒)益母草9克黑芥穗6克乳香3克(去油)山楂10粒(炒黑)桃仁7粒(泡,去皮、尖,研)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血行瘀,散结止痛。
【主治】妇人产后少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按之愈疼。
散聚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槟榔当归各22克陈皮杏仁(麸炒,去皮、尖)桂心各60克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脐)川芎枳壳(麸炒,去瓤)厚朴(姜汁制)吴茱萸(汤洗)各30克
【用法】上药锉细。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主治】气机郁结,痰湿内阻,血行不畅,致生积聚,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腰胁,上气室塞,喘咳满闷,小腹腆胀,大小便不利。
散偏汤
【来源】《辨证录》卷二。
【组成】白芍15克川芎30克郁李仁3克柴胡3克白芥子9克香附6克甘草3克白芷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主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遂致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其痛时轻时重,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
散热饮子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组成】防风羌活黄芩黄连各30克
【用法】上药共锉为末。每次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食后温服。
【功用】散风清热。
【主治】眼赤暴肿。
【加减】如大便秘涩,加大黄30克;如痛甚者,加当归、地黄;如烦躁不能眠睡,加栀子30克;如服寒凉药过多,加升麻、柴胡、苍术。
散血膏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七。
【组成】紫金皮白芷大黄姜黄南星大柏皮赤小豆寒水石
【用法】上为细末,用生地黄汁调成膏。敷眼四周。
【主治】目赤肿不能开,睛痛,热泪如雨者。
散血葛根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异名】散瘀葛根汤(《医宗金鉴》卷十二)。
【组成】干葛半夏川芎防风羌活升麻桔梗各2.4克白芷甘草细辛苏叶香附红花各1.8克
【用法】上药以水400毫升,加葱3根、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不拘时服。
【功用】疏风理气,活血化瘀。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凝滞,结成流注,身发寒热者。
散血消肿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川芎3.6克当归尾半夏各3克莪术人参各2.1克砂仁7枚木香五灵脂官桂各1.5克甘草1.2克紫苏1克芍药1.5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散血消肿。
【主治】瘀血阻滞,胀满烦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妄,小便利,大便黑者。
散瘀和伤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八十八。
【组成】番木鳖(油燥去毛)红花生半夏各15克骨碎补甘草各9克葱须30克
【用法】上药用水1升煎滚,加醋60克,再煎十数滚,熏洗患处,一日十数次。
【主治】一切蹦撞损伤,瘀血积聚。
散瘀拈痛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如意金黄散30克樟冰9克(研匀)
【用法】以白石灰1千克,用水400毫升和匀,候一时许,将灰上面清水倾入碗内,加麻油对分,以竹箸搅百转,自成稠膏,调前药稀稠得所,听用。若伤处带血,不用汤洗,将药通便敷之,纸盖布扎,夏月一日,冬月二日,方用葱汤淋洗干净,仍再敷之。痛止肿消,青紫即退。伤重者,另搽生肌玉红膏完口。
【功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后皮肉破损,红紫青斑,焮肿疼痛重坠者。
散肿溃坚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散毒溃坚散(《普济方》卷二九一)。
【组成】黄芩24克(酒洗,一半炒四遍,一半生用)草龙胆(酒洗,炒四遍)瓜蒌根(锉细,酒洗)黄柏(酒制)酒知母桔梗昆布各15克柴胡炙甘草京三棱(酒洗)广茂(酒洗,炒)连翘各10克葛根白芍当归梢黄连各6克升麻1.8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8~21克,用水300毫升,先浸大半日,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热服。另用半料作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0~150丸,用此药汤留一口送下。
【功用】疏肝活血,散肿溃坚。
【主治】马刀疮结硬如石者。
桑白皮散1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
【组成】桑白皮30克(锉)赤茯苓60克汉防己15克木香15克紫苏子7.5克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木通22克(锉)大腹皮15克(锉)槟榔22克青橘皮22克(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药捣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功用】利水退肿,下气降逆。
【主治】妇人脚气盛发,两脚浮肿,小便壅涩,腹胁胀满,气急,坐卧不得。
桑白皮散2
【来源】《政和本草》卷十三引《经验方》。
【组成】鲜桑根白皮500克
【用法】上药用米泔浸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120克,焙干为末。每服3~6克,米饮调下。
【功用】清肺止咳。
【主治】肺经有热,咳嗽极甚,或吐血鲜红者。按:《政和本草》所载此方,原无方名,现据《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补。
桑白皮散3
【来源】《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
【组成】桑白皮(炒)桔梗川芎防风薄荷黄芩前胡柴胡紫苏赤茯苓枳壳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21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服。
【主治】风热上壅,咳嗽连声,胸闷心烦,喉间有血腥气者。
桑白皮汤1
【来源】《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
【组成】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2.4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通口服。
【功用】清肺降气,化痰止嗽。
【主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
桑白皮汤2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桑白皮4.5克泽泻黑玄参各2.4克甘草0.75克麦门冬(去心)黄芩旋复花各3克菊花1.5克地骨皮桔梗白茯苓各2.1克
【用法】上研末。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温服。
【功用】清肺利湿。
【主治】肺脾湿热熏蒸,两目涩痛,不红不肿,名曰白涩症。现用于慢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由于肺脾温热而成者。
桑丹泻白散
【来源】《喉科家训》卷四。
【组成】桑叶丹皮桑皮地骨牛蒡前胡杏仁土贝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肺止咳。
【主治】喉痧。痧回热退,舌化脉和,余邪未尽,时时手足心热者。
桑丹泻白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霜桑叶9克生桑皮12克淡竹茹6克清炙草1.8克粉丹皮4.5克(醋炒)地骨皮15克川贝母9克(去心)生粳米9克金橘脯1枚(切碎)大蜜枣1枚(对擘)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肝火,泻肺热。
【主治】肝火灼肺,咳则胁痛,不能转侧,甚则咯血,或痰中夹有血丝、血珠。
【方论】方中桑叶、丹皮辛凉泄肝为君;桑皮、地骨皮泻肺中之伏火,竹茹、川贝涤肺中之痰为臣;炙甘草,粳米温润甘淡,缓肝急以和胃为佐;橘皮、蜜枣微辛甘润,畅肺气以养肺液为使。洵为清肝保肺,蠲痰调中之良方。然惟火椰生热,液郁为痰,因而治节不行,上壅为咳喘肿满者,始为相宜。若由风寒而致者切忌,误服多成痨嗽。
桑防白膏汤
【来源】《喉科家训》卷四。
【组成】桑叶防风豆豉牛蒡桔梗前胡杏仁土贝人中黄霍石斛西河柳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主治】喉痧。痧透喉宽,脉转洪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