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十九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7:34:20
排壅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四。
【组成】乌药6克藿香香附枳壳陈皮(去白)各4.5克槟榔木香各2.1克厚朴3克
【用法】水煎,热服。
【主治】疝瘕,邪气壅滞,刺痛之甚者。
【加减】气逆甚,加白芥子、沉香、青皮之类;痛在小腹,加小茴;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6~9克。排壅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四。
【组成】乌药6克藿香香附枳壳陈皮(去白)各4.5克槟榔木香各2.1克厚朴3克
【用法】水煎,热服。
【主治】疝瘕,邪气壅滞,刺痛之甚者。
【加减】气逆甚,加白芥子、沉香、青皮之类;痛在小腹,加小茴;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6~9克。
蟠葱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延胡索90克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甘草(爁)各250克茯苓(白者,去皮)蓬莪术三棱(煨)青皮(去白)各180克丁皮缩砂(去皮)槟榔各12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6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连根葱白1茎,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用】活血化瘀,芳香健胃。
【主治】脾胃虚冷,心腹痛连两胁,胸膈癌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及治妇人血气攻刺,癥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后,恶血不止,脐腹疼痛。
蟠龙散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组成】干地龙(蟠如钱样者佳,略去土)30克风化朴消6克
【用法】前药锉,焙,研为细末,与朴消和匀。每用6~9克,肛门湿润者干掺;如干燥,用清油调涂。先以见毒消,荆芥、生葱煮水候温浴洗,轻轻拭干,然后敷药。
【主治】阳证脱肛。
蟠桃果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芡实500克(炒)莲肉(去心)500克胶枣肉500克熟地500克胡桃肉(去皮)1千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猪腰6个,掺大茴香,蒸极熟,去筋膜,同前药末捣成饼。每日服2个,空腹时用滚白汤或好酒送下。
【功用】补脾滋肾。
【主治】遗精属脾肾虚弱者
【加减】人参、制附子俱可随意加用。
蟠桃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组成】沉香9克木香9克乳香9克(箬上炙)没药9克(箬上炙)琥珀3克或1.5克白丑(生用,头宋)24克黑丑(用牙皂煎浓汁浸半日,铺锅底焙,一半生,一半熟,取出研末)24克槟榔30克(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透,焙热)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牙皂水打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克,黎明时用砂糖煎汤送下。
【主治】水肿。浑身头面手足浮肿,肚腹胀满疼痛,上气喘急。
培脾舒肝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于术9克生黄耆9克陈皮6克川厚朴6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生麦芽6克生杭芍12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培脾舒肝,升清降浊。
【主治】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
【方论】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白术、黄耆,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气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况桂枝、柴胡与麦芽,又皆为舒肝之妙品。用芍药者,收敛肝胆之气,以防上升,且可解黄耆、桂枝之热。用生姜辛散温通之性,以助肝脾之气化。众药合用,则有培脾舒肝之功。
培土化瘕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组成】白术30克柴胡9克茯苓9克山药12克神曲6克山楂6克枳壳1.5克两头尖9克厚朴3克鳖甲4.5克白薇3克何首乌(生用)6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脾平肝,消瘕破癥。
【主治】食积气结,痰饮停聚而成癥瘕。
培土养阴汤
【来源】《不居集》上集卷十。
【组成】制首乌9克丹参扁豆谷芽各3克白芍车前各2.5克莲肉4.5克猪腰1具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肾健脾。
【主治】虚劳,食少痰多,阴分不足,自汗盗汗,遗精。
【加减】阳经火甚,痰嗽喘急,加保金汤;心脾气虚失血,加苡仁、藕节6~9克;积瘀,胸膈胀满,加白茅根3克;血中气滞,加降香25克;气血大虚弱,加人参、燕窝各9克;尾闾骨痛,加鹿角霜3克;泄泻不止,加脐带;汗多,加桑叶3克;嗽不止,加枇杷叶、佛耳草各2克;遗精,加芡实、莲须各3克。
【方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今虚劳之人,温气则火生,补精则濡泄,虽六味,四物、生脉,皆非所宜。本方以制首乌为君,固精养血,有地黄之功,而无地黄之滞;以猪腰为臣,补肾生精,有生血之功,而无败胃之虞;扁豆、谷芽补脾阴而不燥肺金,丹参、莲肉交通心肾而不耗阴血,白芍酸收以缓肝,车前利小便而不走精气,皆为佐使之品。配合成方,扶脾保肺,平补肝肾,用于虚劳阴分不足,食少痰多者,极为适合。
培土饮
【来源】《辨证录》卷十。
【组成】人参9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半夏9克附子1克玄参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邪,狂呼大叫,见人大骂,大渴索饮,身体出汗,有似亡阳。
硼砂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十六。
【组成】硼砂(细研)琥珀赤茯苓蜀葵子陈橘皮(不去白)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7.5克,用葱头2片(去心),麦门冬21粒,蜜2匙,新水煎取清汁调下;或绿豆水浸,和皮研,取清汁调下。
【功用】化石利尿,通淋止痛。
【主治】沙石淋,急痛者。
硼砂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组成】麝香30克(研)硼砂(研)甘草(浸汁,熬膏)各300克牙消(枯研)60克梅花脑(别研)22.5克寒水石(烧通赤红)1.56千克
【用法】上为末,用甘草膏子和搜,每300克作400丸。每服1丸,含化咽津。
【功用】疏风清热,化痰利膈,生津止渴。
【主治】风壅隔热,咽喉肿痛,舌颊生疮,口子烦渴。
蓬莪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
【组成】蓬莪茂30克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棚)赤芍药15克槟榔30克肉桂30克(去皱皮)枳壳30克(麸炒微黄,去瓤)当归39克(锉,微炒)干姜15克(炮裂,锉)京三棱30克(炮,锉)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木香30克柴胡45克(去苗)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3.75克,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功用】破结通瘀,理气温中。
【主治】久积癖气不散,胁下如覆杯,多吐酸水,面目萎黄,或腹中疼痛。
蓬莪术散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组成】香附90克当归(酒洗)赤芍熟地蓬术元胡白术(土炒)枳壳黄芩青皮各45克川芎三棱砂仁(妙)干漆各60克红花甘草各30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酒调下。
【主治】妇人气禀虚弱,经断太早,瘀血来散,腹中常有块痛,头晕眼花,饮食少进。
蓬仙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一。
【组成】桂心(去皮)乳香蓬莪术(炮)各3克
【用法】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小豆大,一岁小儿每次服3丸,空腹时用钩藤汤下。
【主治】小儿心腹刺痛,偃身啼哭,肠冷便青,发稀面黄,肚腹膨胀。
砒油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三,
【组成】红砒3克(敲细)
【用法】用麻油30克,煎至砒枯烟尽为度,去砒留油听用。凡患风之处,先以火烘皮热,以油擦之,日三次,至愈乃止。
【主治】鹅掌风。手足掌心燥痒起皮,坚厚枯裂者。
霹雳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
【组成】大黑附子1枚(入急火内烧,在临出火时便用瓷器合盖,不令去却烟焰)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3克,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汗出立愈。
【主治】伤寒二日,头痛,腰脊强硬,憎寒壮热,遍身疼痛。
枇杷清肺饮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组成】枇杷叶桑白皮(鲜者更佳)各6克黄连黄柏各3克人参甘草各1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服,
【主治】肺风酒刺。
枇杷叶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枇杷叶(去毛,炙)陈皮(汤,去瓤,焙)丁香各15克厚朴(去皮,涂姜汁炙)120克白茅根麦门冬(去心,焙)干木瓜甘草(炙)各30克香薷23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6克,用水250毫升,入生姜2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温水调下亦得;如烦躁,用新汲水调下,不计时候。小儿三岁以下,可服1.5克。
【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伤冷,饮食不化,胸膈痞闷,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口于烦渴,肢体困倦.全不思食,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筋,烦躁引饮。
脾积丸
【来源】《仁斋直指》卷十五。
【组成】蓬莪术90克京三棱60克良姜15克(上三药用米醋600毫升,于瓷瓶内煮干,乘热切碎,焙)青皮(去白)30克南木香15克不蛀皂角3大锭(烧存性)百草霜
【用法】上药为末。用川巴豆15克,去壳研如泥,渐入药末,研和得所,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5丸,加至10丸,用橘皮汤送下。
【主治】饮食停滞,腹胀痛闷,呕恶吞酸,大便秘结者。
脾肾双补丸
【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
【组成】人参(去芦)500克莲肉(去心,每粒分作八小块,炒黄)500克菟丝子(如法研细末)750克五味子(蜜蒸,烘干)750克山茱萸肉(拣鲜红肉厚者,去核,烘干)500克真怀山药(炒黄)500克车前子(米泔淘净,炒)360克肉豆蔻300克橘红180克砂仁180克(炒,最后入)巴戟天360克(甘草汁煮,去骨)补骨脂(圆而黑色者佳,盐水拌炒,研末)500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次15克,空腹时服之。
【主治】脾肾两亏,阴阳不固,以致虚寒飧泄,腹痛泻痢,食少神倦者。
【加减】如虚而有火或火盛肺热者,去人参、肉豆蔻、巴戟天、补骨脂。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羊肉、羊血。
脾泄丸
【来源】《脉因证治》卷上。
【组成】白术(炒)60克白芍(酒炒)30克神曲(炒)45克楂子半夏备45克黄芩(炒)15克苍术60克
【用法】上药用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
【功用】运脾止泻,
【主治】脾泄,腹胀满,呕吐者。
【加减】气虚者,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
脾泻丸
【来源】《医学六要》卷三。
【组成】人参白术(土炒)白茯苓山药陈皮各30克黄连(炒)15克山楂15克麦芽30克肉豆蔻9克泽泻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虚久泻。
痞气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组成】大乌头7.5克(炮,去皮、尖)附子15克(炮,去皮、脐)赤石脂(煅,醋淬)川椒(炒出汗)干姜(炮)各60克桂心15克
【用法】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5~7丸,用米汤送下,渐加至10丸。
【主治】脾积。胃脘有块,覆大如盘,久久不愈,四肢不收,黄疽消瘦,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浮大而长者。
螵蛸膏
【来源】《幼幼新书》卷九。
【组成】真桑螵蛸7个(炒微黄)天麻15克蝎梢白僵蚕(宜,微炒)麻黄(去根、节)各7.5克捣罗待用朱砂(飞)15克乳香7.5克硼砂麝香各3克龙脑1.5克
【用法】上药研末,蜜和丸如鸡头子大,金、银箔为衣。荆芥、薄荷汤化下1粒。
【主治】慢惊久不愈。
螵蛸散1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八。
【组成】桑螵蛸(炙,盐末)远志(去心)石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鳖甲(一方用龟甲)(醋煮)各30克
【用法】上药为末。夜卧时以人参汤调下。
【主治】小便频数,白浊。
螵蛸散2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海螵蛸(不必浸淡)人中白(或人中黄、硇砂亦可)等分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先以百草多煎浓汤,乘热熏洗后,以此药掺患处,如干者,以麻油或熬熟猪油,或蜜水调敷。
【主治】湿热破烂,毒水淋漓等疮,或下部肾囊足股肿痛,下疳诸疮。
【加减】若肿痛甚者,加冰片少许更妙;若湿疮脓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煅过官粉亦可,煅制炉甘石更佳。
螵蛸丸1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组成】桑螵蛸(炒)15克菖蒲23克山茱萸(微炒)15克磁石(煅,醋淬,研)15克附子(炮裂,去皮、脐)3枚续断23克五味子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炙)山芋当归(切,焙)沉香各15克茴香子(炒)7.5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或荆芥盐汤送服。
【主治】肾虚耳聋,胀满,腰脊强直,小便黄赤。
螵蛸丸2
【来源】《类证治裁》卷七。
【组成】桑螵蛸(炙)30个鹿茸(酥炙)炙黄耆各90克煅牡蛎赤石脂人参各60克
【用法】上药为末,山药糊丸。每服6克,盐汤下。
【主治】下元虚冷,梦中遗尿。
平安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组成】公丁香广陈皮神曲枳实草果木香茯苓山楂元胡砂仁沉香麦芽肉果白术槟榔青皮香附蔻仁母丁香各300克
【用法】上药共轧细面,炼蜜为大丸,重6克,蜡皮封固。每次1丸,白开水送下。
【功用】理气和中,健脾消痞。
【主治】胃脘疼痛,胸膈痞满,噎膈反胃,气逆不舒。
平补镇心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镇心丹(《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
【组成】酸枣仁7.5克(去皮,隔纸炒)车前子(去土,碾破)白茯苓(去皮)五味子(去枝、梗)肉桂(去粗皮,不见火)麦门冬(去心)茯神(去皮)各37.5克天门冬(去心)龙齿熟地黄(洗,酒蒸)山药(姜汁制)各45克人参15克(去芦)朱砂15克(细研为衣)远志(去心)甘草(炙)各45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或温酒送下,渐加至50丸。
【功用】益气养血,镇心安神。
【主治】心气不足,志意不定,神情恍惚,夜多异梦,忪悸烦郁,及肾气伤败,血少气多,四肢倦怠,足胫酸疼,睡卧不稳,梦寐遗精,时有白浊,渐至羸弱。
平肝开郁止血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白芍30克醋炒)白术30克(土炒)当归30克(酒洗)丹皮9克三七根9克(研末)生地9克(酒炒)甘草6克黑芥穗6克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人肝气郁结,致患血崩,口干舌渴,呕吐吞酸。
【加减】入贯众炭9克更妙。
平肝开郁止血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白芍30克醋炒)白术30克(土炒)当归30克(酒洗)丹皮9克三七根9克(研末)生地9克(酒炒)甘草6克黑芥穗6克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人肝气郁结,致患血崩,口干舌渴,呕吐吞酸。
【加减】入贯众炭9克更妙。
平肝流气饮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当归3克(酒洗)白芍1.2克(酒炒)川芎1.8克橘皮3克(盐汤洗)茯苓3克(去皮)半夏(姜制)青皮各1.8克(醋炒)黄连2.4克(酒炒)柴胡2.1克香附2.4克(童便浸,炒)厚朴2.1克(姜汁炒)栀子2.4克(盐水拌炒)甘草1.2克(炙,去皮)吴茱萸1.2克(煮三次,去水,炒)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热服。
【功用】疏肝理气,养血活血。
【主治】胁痛。
平肝清脑汤
【来源】《中医临证撮要》。
【组成】羚羊角粉2.4克(冲服)明天麻3克嫩钩藤白蒺藜各12克冬桑叶9克天竺黄4.5克京赤芍6克
【用法】水煎,用鲜竹沥100毫升冲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脑开窍。
【主治】产后发痉。新产之后,猝然抽风,神志不清,口眼抽动,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舌苔薄腻或厚腻,脉象细紧或弦或滑。
平肝顺气保中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组成】香附米90克(童便浸三日,炒)川芎60克陈皮90克(去白)白术120克(土炒)厚朴30克枳实60克(炒)黄连60克(姜汁炒)神曲60克(炒)麦芽21克(炒)木香9克栀子30克(姜汁炒)莱菔子30克(炒)半夏45克(姜汁炒)白茯苓30克砂仁12克(炒)干生姜30克山楂60克(取肉)青皮18克(香油炒)甘草12克(炙)
【用法】上为末,竹沥打神曲糊为丸,绿豆大。每服100丸,食后用白滚汤送下,一日二次。
【功用】顺气和中,化痰清火。
【主治】郁火伤脾,中气不运,胃中伏火,郁结生痰,致令呕吐,吞酸嘈杂,心腹胀闷。
平肝消瘕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组成】白芍30克当归15克白术30克柴胡3克鳖甲6克神曲3克山楂3克枳壳3克半夏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癥瘕。
平肝饮子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防风(去芦)桂枝(不见火)枳壳(去瓤,微炒)赤芍药桔梗(去芦,锉,炒)各30克木香(不见火)人参槟榔当归(去芦,酒浸)川芎橘红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哎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胀满,连及两胁妨闷,头晕呕逆,脉来浮弦。
平胬丹
【来源】《药奁启秘》。
【组成】乌梅肉(煅存性)4.5克月石4.5克扫盆(轻粉)1.5克冰片0.9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每次用少许掺疮口,上盖薄贴。
【功用】腐蚀平胬。
【主治】疮痈有胬肉突出者。
平胃地榆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六。
【组成】苍术3克升麻3克黑附子3克(炮)地榆2.1克陈皮厚朴白术干姜白茯苓葛根各1.5克甘草(炙)益智仁人参当归神曲(炒)白芍药各0.9克
【用法】上十六味,作一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中散寒,除湿和胃。
【主治】结阴便血。
平胃敛阴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四。
【组成】扁豆(炒,研)9克甘草3克麦冬3克牛膝3克白术2.4克山药4.5克葛根3克三七2.1克白芍3克五味子(微炒,捣碎)0.9~1.2克当归3克
【用法】水煎,加百草霜、发余、蒲黄(炒黑)各0.9克,调服。
【主治】胃气上冲,脾不统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加减】如胃热,加石膏9~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