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颠覆文:祸国殃民东林党,公忠体国魏公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08:28


转自这里 ->http://tieba.baidu.com/f?kz=975609660

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三十五岁的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吊死在紫禁城北面煤山一棵槐树上。
   
崇祯吊死的时候,太监的评价是“若魏忠贤还在,天下本不会如此的。”文官的评价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
崇祯皇帝临死才看穿了东林党祸国殃民的真正面目,发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的感叹----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在明朝后期有一个“怪现象”——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一致的制抵排斥,而且这样的制抵活动,几乎无一例外的获得了成功,而且这样的成功进一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正确性。

“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不言利,只言义”,那都是对国家政府,对皇帝说的话,意思是你政府,你皇帝只要说说义就可以了,来说利就不好,就不光彩!
   
明代的财政在万历之前以农业税为主。而张居正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的税收。这自然大大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开始形成。
   
张居正一死,他们就废除这个税收制度。想逃税,没那么容易!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微薄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的资本家中收入税收。由于管理外库的的户部不接受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迷。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的工商税。
   
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他们马上逼迫泰昌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
   
正当北方农民水深火热之时,江南的行商坐贾们又是怎样一番情景?《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不仅仅是明朝成化以来广泛流行的房中术和性享乐主义风潮下一位虚拟的集大成者,他的故事更是真实再现了晚明江南“市井贩鬻”、“逐末营利”的商业盛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时其地,那些为富不仁者的真实面目。
“西门庆除了正常的经营方式外,还涉嫌偷税漏税。按照明朝税制,三十税一。《第八十一回 韩道国拐财远遁汤来保欺主背恩》中,韩道国一万两银子的绸缎货物,应当纳税300多两银子。但经过税卡时,西门庆启动关系网,用50两银子行贿,得了钱老爷一封人情书信,过税卡时,货物“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了两停”,最后货也不验,只交了35两5钱银子,就蒙混过关。当然,事后西门庆还要送一份厚礼给钞关。大概连交税带送礼,只花了100两银子。来保的货船从南京来,西门庆又用100两银子行贿,备了酒席礼物送给税官谢主事,至少漏税五六百两银子。——在这里,国家吃了大亏,税官得了小利,获利最大的是西门庆。”
   
然而,辽东战事吃紧,国库空虚。怎么办!?
   
正是这种背景下,魏忠贤出现了。怎么做的,当然是找东林党人交税。经过几年时间,国库开始又充足起来。各地开始出现魏忠贤的生祠。东林党怎么坐得住呢!
   
天启的死是好机会。崇祯站在了东林党一边。东林党欲杀魏忠贤而后快,然而崇祯只免除了他的职务,令其守陵。魏忠贤忧愤而死,崇祯厚葬之。
于是东林党又掌权了。当然,废除工商税是第一步。
   
至于辽东,怎么少花钱怎么搞。辽东缺饷,愈演愈烈。加上各层军官的层层盘剥,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气及为低下。明军的将领天天写奏折要钱,崇祯皇帝一筹莫展。东林党则指责辽东军官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贪污军饷。节流往往流于道德说教;不开源怎么行!当然,东林党不会增收工商税,负担自然又落到农民身上。
   
终于,最贫穷的西北农民起义了。还攻进了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悲剧开始了。
国破家亡,人财皆失,时人短视,疯狂逃税数十年,自以为占了大便宜,却不知这实乃地地道道的自杀之举,可悲可叹。
   
东林党人一方面指责皇帝与民逐利,而他们自己何尝不言利?简直就是对利言到了缁铢必究的程度,国家要想增加一丁点的商业税收都好似老虎拔牙一般困难。类似汉武帝时期那种加强对私人经济管制,对偷税漏税行为严厉打击的政策,在明朝,那是休想得以成功实施的,连做梦都不要想。

......李自成进北京,查抄国库,仅余银10万两;查抄官员富商,得银7000万两

难道这才是真相!!!!.......

转自这里 ->http://tieba.baidu.com/f?kz=975609660

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三十五岁的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吊死在紫禁城北面煤山一棵槐树上。
   
崇祯吊死的时候,太监的评价是“若魏忠贤还在,天下本不会如此的。”文官的评价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
崇祯皇帝临死才看穿了东林党祸国殃民的真正面目,发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的感叹----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在明朝后期有一个“怪现象”——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一致的制抵排斥,而且这样的制抵活动,几乎无一例外的获得了成功,而且这样的成功进一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正确性。

“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不言利,只言义”,那都是对国家政府,对皇帝说的话,意思是你政府,你皇帝只要说说义就可以了,来说利就不好,就不光彩!
   
明代的财政在万历之前以农业税为主。而张居正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的税收。这自然大大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开始形成。
   
张居正一死,他们就废除这个税收制度。想逃税,没那么容易!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微薄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的资本家中收入税收。由于管理外库的的户部不接受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迷。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的工商税。
   
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他们马上逼迫泰昌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
   
正当北方农民水深火热之时,江南的行商坐贾们又是怎样一番情景?《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不仅仅是明朝成化以来广泛流行的房中术和性享乐主义风潮下一位虚拟的集大成者,他的故事更是真实再现了晚明江南“市井贩鬻”、“逐末营利”的商业盛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时其地,那些为富不仁者的真实面目。
“西门庆除了正常的经营方式外,还涉嫌偷税漏税。按照明朝税制,三十税一。《第八十一回 韩道国拐财远遁汤来保欺主背恩》中,韩道国一万两银子的绸缎货物,应当纳税300多两银子。但经过税卡时,西门庆启动关系网,用50两银子行贿,得了钱老爷一封人情书信,过税卡时,货物“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了两停”,最后货也不验,只交了35两5钱银子,就蒙混过关。当然,事后西门庆还要送一份厚礼给钞关。大概连交税带送礼,只花了100两银子。来保的货船从南京来,西门庆又用100两银子行贿,备了酒席礼物送给税官谢主事,至少漏税五六百两银子。——在这里,国家吃了大亏,税官得了小利,获利最大的是西门庆。”
   
然而,辽东战事吃紧,国库空虚。怎么办!?
   
正是这种背景下,魏忠贤出现了。怎么做的,当然是找东林党人交税。经过几年时间,国库开始又充足起来。各地开始出现魏忠贤的生祠。东林党怎么坐得住呢!
   
天启的死是好机会。崇祯站在了东林党一边。东林党欲杀魏忠贤而后快,然而崇祯只免除了他的职务,令其守陵。魏忠贤忧愤而死,崇祯厚葬之。
于是东林党又掌权了。当然,废除工商税是第一步。
   
至于辽东,怎么少花钱怎么搞。辽东缺饷,愈演愈烈。加上各层军官的层层盘剥,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气及为低下。明军的将领天天写奏折要钱,崇祯皇帝一筹莫展。东林党则指责辽东军官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贪污军饷。节流往往流于道德说教;不开源怎么行!当然,东林党不会增收工商税,负担自然又落到农民身上。
   
终于,最贫穷的西北农民起义了。还攻进了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悲剧开始了。
国破家亡,人财皆失,时人短视,疯狂逃税数十年,自以为占了大便宜,却不知这实乃地地道道的自杀之举,可悲可叹。
   
东林党人一方面指责皇帝与民逐利,而他们自己何尝不言利?简直就是对利言到了缁铢必究的程度,国家要想增加一丁点的商业税收都好似老虎拔牙一般困难。类似汉武帝时期那种加强对私人经济管制,对偷税漏税行为严厉打击的政策,在明朝,那是休想得以成功实施的,连做梦都不要想。

......李自成进北京,查抄国库,仅余银10万两;查抄官员富商,得银7000万两

难道这才是真相!!!!.......
个人认为,此文虽然有点偏激,但是大多数还是比较靠谱的。不可否认,东林之中有好官,但是大多数都是一帮子混蛋。
回复 2# 冰特凉

这个“大多数”怎么说?除了李三才还有?
真TM扯……瞎说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1-13 21:17
俺个人觉得吧
对东林党评价

废物腐儒可矣,混蛋稍显太过


另外 袁崇焕 毛文龙之类的边将对魏公公起码是不讨厌
因为魏公公当国有军饷拿是不假滴,比如袁崇焕就给魏忠贤修过生祠~

魏忠贤时期,浙江一年光茶税就入账20万两白银,大大填补了国家亏空,
而东林党上台以后,出现最夸张的记载是是浙江茶税一年12两~
这种对于工商业近乎免税的政策,尽管让当时把持舆论工具的工商业集团对东林党感恩戴德,但是却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极大困难
基层办事员发不出饷是常有的事~而这就是李自成造反的最大诱因

汉武帝时期,商业税是2000钱纳一算(一算120钱),偷税漏税就抄家;而明末对工商业的税收居然降到了三十税一,还对偷税漏税的没啥惩处办法~
这种税收情况下的明庭打不起仗发不起饷实在太正常了

另外 袁崇焕 毛文龙之类的边将对魏公公起码是不讨厌
因为魏公公当国有军饷拿是不假滴,比如袁崇焕就给魏忠贤修过生祠~

魏忠贤时期,浙江一年光茶税就入账20万两白银,大大填补了国家亏空,
而东林党上台以后,出现最夸张的记载是是浙江茶税一年12两~
这种对于工商业近乎免税的政策,尽管让当时把持舆论工具的工商业集团对东林党感恩戴德,但是却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极大困难
基层办事员发不出饷是常有的事~而这就是李自成造反的最大诱因

汉武帝时期,商业税是2000钱纳一算(一算120钱),偷税漏税就抄家;而明末对工商业的税收居然降到了三十税一,还对偷税漏税的没啥惩处办法~
这种税收情况下的明庭打不起仗发不起饷实在太正常了
所以说史书不可尽信啊!
没有税收,国家机器没法运转,明朝的倒掉也很正常,东林党其实算是革了自己的命。。


没有东林党,就没有大清国!

清谈高论俱竖儒,负剑挟弓有厂公。

没有东林党,就没有大清国!

清谈高论俱竖儒,负剑挟弓有厂公。
熊猫潘 发表于 2011-1-14 10:11
读起来不够连贯啊
改成
清谈高论推竖子 负剑挟弩唯厂公 会不会比较好
tr19821201 发表于 2011-1-14 11:04

全文如下啊

阉党诸公好古风,行止无愧褒贬空。
立马横戈胡虏溃,摐金伐鼓狄夷崩。
焚琴煮鹤万民饱,花间问道天下同。
清谈高论俱竖儒,负剑挟弓有厂公。
熊猫潘 发表于 2011-1-14 11:24

俺终于知道SB论坛的阉党典出何源鸟

阉党V5啊
tr19821201 发表于 2011-1-14 08:52

能在朝廷混的,不可能废也不可能腐,都是人精,不是人精的都当了别人的垫脚石了。
官商勾结是主要原因,皇帝想收工商税,收的可不只是商人地主们的钱,收的还是朝廷大臣们的钱。
朝廷大臣们不但和地主商人们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而且一些朝廷大臣更是通过亲戚直接参与商业活动。
看看今天就知道,国家为什么三令五申政府官员不得进行商业活动,也不允许官员的直系亲属进行商业活动呢。但是实际上各地的商人,那个不是和当地官员们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官员的亲戚直接从商的还少吗?
明朝后期非常依赖太监集团,就是因为官员在这些利益链条中陷得太深了。

文官有文官的利益链,武将也有武将们的利益链条,关宁军就是最大的利益集团,以前有人贴过一个数据,明末,国家财政的一大半都投入到东北的关宁军去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国家财政收入的50%投入到东北军区,会是什么概念?
所以养贼自重就成了必然了,随着满人势力越来越大,关宁军要的钱也就一年比一年多,中下级军官就不用说了,完全烂在军饷上了,高级军官同样,朝廷空降几个高级将领,最终的结果不是被腐化,就是被排挤。

再说,崇祯的和满清议和的想法,为什么满朝文武反对?最终逼的崇祯只能杀兵部尚书?现在都以明朝的官员迂腐来解释,似乎官员们太有气节了,不肯和蛮夷议和。事实呢?还是那句老话,迂腐的当不了官,议和了,原来投入到关宁军的超过一半的税收不就没了?这是多大的利益链啊?从京城的满朝文武到前线的大小将领,所以崇祯也只能杀兵部尚书了。
再看看最后明亡,这群不肯议和的官员们的表现:先投李自成,再投满清,他们的气节呢?

都是狗屁啊,腐败的不是官员,腐败的是整个文人集团,从上到下,从中央大员到官员预备役的秀才举人,从根子里就烂透了。

朱元璋上台,从肉体上打击文人,毛主席上台,直接从精神上打击文人们。
不过今天文人们改头换面,又开始上台忽悠人民了,不然“砖家”“叫兽”这些名词怎么来的呢?

能在朝廷混的,不可能废也不可能腐,都是人精,不是人精的都当了别人的垫脚石了。
官商勾结是主要原因 ...
zchzyh 发表于 2011-1-14 12:17


:handshake 同感 同感

文人集团的整体堕落和腐烂,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明末文人集团操持国政,垄断话语权,甚至胁迫皇帝,已经成为明帝国不折不扣的顽疾

而现代嘛,由于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已经成为为文人所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文人们尽管把持了话语权,但在专业人士看来,其观点却往往错漏百出,沦为笑柄
俺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专业教育的普及,文人们能说的话,会说的话,懂说的话会越来越少的
届时,就是丫们的末日
能在朝廷混的,不可能废也不可能腐,都是人精,不是人精的都当了别人的垫脚石了。
官商勾结是主要原因 ...
zchzyh 发表于 2011-1-14 12:17


:handshake 同感 同感

文人集团的整体堕落和腐烂,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明末文人集团操持国政,垄断话语权,甚至胁迫皇帝,已经成为明帝国不折不扣的顽疾

而现代嘛,由于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已经成为为文人所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文人们尽管把持了话语权,但在专业人士看来,其观点却往往错漏百出,沦为笑柄
俺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专业教育的普及,文人们能说的话,会说的话,懂说的话会越来越少的
届时,就是丫们的末日
同感 同感

文人集团的整体堕落和腐烂,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明末文人集团操持国政,垄断话语权,甚至胁迫皇帝,已经成为明帝国不折不扣的顽疾

而现代嘛,由于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已经成为为文人所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文人们尽管把持了话语权,但在专业人士看来,其观点却往往错漏百出,沦为笑柄
俺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专业教育的普及,文人们能说的话,会说的话,懂说的话会越来越少的
届时,就是丫们的末日


+1

其实,文人们的手段比以前是更高明了。
这文章看的我后背发凉,用来讽今亦可以。
利益集团,国家毒药!
《窃明》?;P
f22 发表于 2011-1-14 14:53

:D这你都看出来了

最近穿越文阉党势大啊
这不稀奇啊,捍卫皇权最坚决的,除了皇帝就是宦官——很简单,没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当年唐朝的时候也是一样。
先顶后看,有道理的,不失为是一个新观点。看看华尔街那帮资本家维护自己的利益所能干出的事就可见一斑。

这不稀奇啊,捍卫皇权最坚决的,除了皇帝就是宦官——很简单,没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当年唐朝的时候也是 ...
一九八四 发表于 2011-1-14 15:32

在工商业大发展之际
放着资货巨利的工商业不收税,却去打农民的主意,把浙江茶税从年入20万两搞到年入12两
导致整个帝国财政呜呼哀哉,摧毁滴可不仅仅是皇权
这不稀奇啊,捍卫皇权最坚决的,除了皇帝就是宦官——很简单,没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当年唐朝的时候也是 ...
一九八四 发表于 2011-1-14 15:32

在工商业大发展之际
放着资货巨利的工商业不收税,却去打农民的主意,把浙江茶税从年入20万两搞到年入12两
导致整个帝国财政呜呼哀哉,摧毁滴可不仅仅是皇权
在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从流通领域抽取财富才是王道。
明朝则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例外,一遇危机,就只有向土地加派一道。最后恶性循环,直到自我崩溃。
反面的例子就是清朝,清朝没有搞加派,而是出厘金。
至少在魏忠贤时期,后金势力没有威胁到大明的核心地区。。。。。
崇祯重用东林党人,却导致山东、直隶地区饱受劫掠之苦;皇太极的满清骑兵打到北京城下,从这点看,杀袁崇焕一点都不冤枉。。。。。
东林党人与江南富商集团勾结,将税收摊派到广大佃农身上,这就动摇了统治的根本了。
tr19821201 发表于 2011-1-14 12:45
说的很有逻辑性
若文人集团能把赋税收上来,皇帝何派出太监监税。太监专权实际是皇权与仕林争权的产物。


很有道理。
东林党王化贞和楚党熊庭弼之间的对立,导致10万明军被屠,
就很能说明阉党掌政期间,东林党治军就何以不堪。

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体系,难得选出求真务实的实干家。
骚人墨客的绣花枕头倒是不少,被蛮族打垮了,
还大言不惭的美其名曰“蛮族最后也被同化了”,
草包一般的绣花枕头们不去找原因,
借口和安慰倒是能扯上不少。

很有道理。
东林党王化贞和楚党熊庭弼之间的对立,导致10万明军被屠,
就很能说明阉党掌政期间,东林党治军就何以不堪。

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体系,难得选出求真务实的实干家。
骚人墨客的绣花枕头倒是不少,被蛮族打垮了,
还大言不惭的美其名曰“蛮族最后也被同化了”,
草包一般的绣花枕头们不去找原因,
借口和安慰倒是能扯上不少。
满清八大皇商,山西的,满人入关后,特别优待山西商人,山西人也凭着朝廷的优待,成了清朝最大的商人集团,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也有所反应。
满人为什么优待山西商人?这和山西商人在满清入关前对满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晋商在满人入关前就开始大量向满人出售粮食、铁器等战略物资,满人几次天灾人祸都是靠晋商支援度过的,这些是有相关历史记录的。所以满人入关后,会给予晋商这么高的地位。
当然还有些没历史记录的,比如商人们把明军的布防、出兵线路等等卖给满人什么的。
商人们这么大规模的通敌行为,为什么没有被制止?还是崇祯说的对,都是亡国之臣啊。
皇帝和大臣的心态三国里就说的很清楚了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yayokonato 发表于 2011-1-15 06:06


    士绅阶层还在不断兼并土地的,而士绅还是免税阶层,事实就是交税的地越来越少,而要交的税去越来越多,怎么可能不造反。。

   其实除了本土商税,还有个对外贸易问题,明朝也是一塌糊涂

中央政策名为海禁,实际上地方却是完全不海禁,只是走私利益全部进了士绅和官员的口袋,谁敢说开海禁收海税,那就是全体官绅集团的大敌。。

  另外边疆特别是东北的贸易,一样是涉及整个士绅官僚集团的走私利益链,卖个给鞑子禁运的战屡物资以及各种资敌情报,收购鞑子抢回来的金银珠宝给鞑子销赃,明军的任何情报,鞑子可能比北京更清楚,满清入关这些人摇身一变成了满清八大皇商

一句话,自古汉奸多JY
Q6 发表于 2011-1-15 19:54

其他的不说,单说明末,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都是看得到的,
    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体系得到举世公认,西方近代以来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是推崇的
虽然不是很懂明史 不过还是特别鄙视东林党
风君子 发表于 2011-1-16 17:32


    人家推崇的是考试选拔制度,总比血缘门阀制度先进,不过考试的内容就不以为然
SB的历史同仁哪里去了?没人报到呢?
hu_bird 发表于 2011-1-16 17:53 清谈误国
回复 29# 风君子
科举取士的中国古代文官体系最大的好处就是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权贵阶层对权力的垄断造成对皇权的威胁,相较于西方的贵族或领主统治,文官体系也有其优越性。
中国古代文官体系的弊病的确在与过于强调孔孟之道的核心意识形态和对正统社会伦理的偏执,而轻视忽略了具体的技术性事务性研究与实践的价值。这个流弊不是王朝里出了几个明白人和实干家就能掩盖的


只要看看近代普鲁士、沙俄、拿破仑的法国是怎样选拔官员,
形成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就明白这些国家近代如何强大起来的。

首先,这些国家对公务员的自然科学素养要求很高,
像彼得、拿破仑本人就非常热爱几何和工程技术,
身边就围了不少这样的专家,成为他们的核心幕僚和顾问。
再者,他们对公务员的选拔,除了必须要求他们是大学毕业以外,
而且必须在在多门学科总体取得好成绩,像历史、地理、哲学、法律、经济
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口试及品能测试。
其三,他们对公务员的要求和考核非常严格。原则上,公务员不允许兼职,
同时按照能力及业绩分为多种等级。

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国王颁布公务员考试聘用制度以来,形成的完善的官员或者公务员制度,
实际上就是近代德国常常创造战后经济奇迹的根源。

相比之下,1. 自明中叶以来,明朝皇帝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呢? 会堆青词的,会对对联的,歪曲事实的华丽词,奉承话说得中听,就会得到皇帝重用。其中虽不乏徐阶这样的良臣,可误国害民的严嵩、混淆崇祯视听的周延儒也不少吧,其余多为平庸多无建树之辈吧?
2.文官选拔,考核的不是官员的综合素质和普通文化素养。仅仅针对儒教经典的诠释和解读,辅以华丽对仗工整的华丽词藻和文采,便可担当辅国利民的要职,从务实角度,实属荒缪。有明一朝虽然能够出几个不受古人干扰,不钻古书字眼的明清醒人士,如张居正、熊廷弼、徐光启等人。他们这些清醒的能人的出现,并不是得益于儒家科举的选拔,而是因为他们多少还保存了一些常人质朴的求真务实精神。换到今天,这样的能人可以多如牛毛,并不稀罕。
3.明朝的官员除了张居正时代有绩效考核及相应升迁贬谪制度之外,其后的年代似乎变本加厉,与皇亲国戚勾结侵夺百姓财产不说,对办实事的大臣也是恶语中伤,那言官诋毁的水平也是科举选拔出来的。

只要看看近代普鲁士、沙俄、拿破仑的法国是怎样选拔官员,
形成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就明白这些国家近代如何强大起来的。

首先,这些国家对公务员的自然科学素养要求很高,
像彼得、拿破仑本人就非常热爱几何和工程技术,
身边就围了不少这样的专家,成为他们的核心幕僚和顾问。
再者,他们对公务员的选拔,除了必须要求他们是大学毕业以外,
而且必须在在多门学科总体取得好成绩,像历史、地理、哲学、法律、经济
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口试及品能测试。
其三,他们对公务员的要求和考核非常严格。原则上,公务员不允许兼职,
同时按照能力及业绩分为多种等级。

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国王颁布公务员考试聘用制度以来,形成的完善的官员或者公务员制度,
实际上就是近代德国常常创造战后经济奇迹的根源。

相比之下,1. 自明中叶以来,明朝皇帝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呢? 会堆青词的,会对对联的,歪曲事实的华丽词,奉承话说得中听,就会得到皇帝重用。其中虽不乏徐阶这样的良臣,可误国害民的严嵩、混淆崇祯视听的周延儒也不少吧,其余多为平庸多无建树之辈吧?
2.文官选拔,考核的不是官员的综合素质和普通文化素养。仅仅针对儒教经典的诠释和解读,辅以华丽对仗工整的华丽词藻和文采,便可担当辅国利民的要职,从务实角度,实属荒缪。有明一朝虽然能够出几个不受古人干扰,不钻古书字眼的明清醒人士,如张居正、熊廷弼、徐光启等人。他们这些清醒的能人的出现,并不是得益于儒家科举的选拔,而是因为他们多少还保存了一些常人质朴的求真务实精神。换到今天,这样的能人可以多如牛毛,并不稀罕。
3.明朝的官员除了张居正时代有绩效考核及相应升迁贬谪制度之外,其后的年代似乎变本加厉,与皇亲国戚勾结侵夺百姓财产不说,对办实事的大臣也是恶语中伤,那言官诋毁的水平也是科举选拔出来的。
对的。。。所以,我们对宦官集团的误会太深了。什么祸水都推给宦官。。宦官只不过是皇帝制衡文官集团的工具。

明亡于党争、亡于文官集团!!!!~~~~~ 崇祯上吊前终于醒悟:“群臣误我!” 早知道的话多好~~~~
因为是前很多太监都说要南迁,但是崇祯年代太监不敢干政啊,只能说些流言蜚语,结果事实证明太监说对了,所以崇祯才这么一说,崇祯了解的可能没有我们想得这么清楚全面,特别是税收问题,在近十年之前就没人想到这个明末工商税收不上来的问题,还都为那个枪手问“五人墓碑记”叫好呢。

话说五人墓碑记也是有记载以来一篇比较厉害的挑起事端的枪手文呐。
文臣皆可杀,隔一段时间杀一批"砖家,叫兽"利国又利民.真是没错啊
乌良海 发表于 2011-1-19 09:35

应该不是没人想到,而是搞历史研究的文科们固守文人的一贯立场,不喜欢的轻描淡写,合口味的大书特书

而现在这个时代是基础知识全民普及化,再非某阶层能把持的专利私器,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也因为社会的富裕及互联网也给非专业的爱好者拥有的考证思考交流的金钱时间资源和平台,而无需再像近代以前,没知识的P民只能被拿着笔杆子的文人忽悠了。。。。。。

不过历史翻案风也是泥沙俱下就是了,某些阶层也不会甘心失去掌握了几千年的话语权拼命把水弄混
和N年前的清官误国一个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