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收入”只是一条腿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52:39
应降低财产性收入的比重

  2007年,“靠钱生钱”的“财产性收入”首次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所谓的“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财产因吃进和卖出的往复而带来的财产增值,炒股、炒房、炒黄金和将资金直接投入经营一样,都属于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方式。
  但是,如果政策对“财产性收入”给予过分的偏爱,由于财产自身特有的能量,偏爱一份,它就要实际超出数份。我的一个朋友瞄准了一个职位,我问他把握多大,他很干脆地说:“应该没有问题,学历、能力和资历我都够了,如果冒出了比我更强的竞争者,我还有钱作后盾。”他果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那个职位,据我所知他没花钱买官,但他手上的钱的确起了作用,因为还真冒出了更强的竞争者,他在得知我朋友不但学历和能力足以胜任这个职务,而且曾经停薪留职成了有钱人,“更强的竞争者”最后怯场弃权。财产的能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财产天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话语权。这种心理作用是以财产自身的行动能力作基础的。我们将我国中等发达地区的家庭财富分成0元、1万元、十万元、百万元和千万元5个级别,假设每年增值10%,则一年后:
  0万元户 增加0元,财产性收入对他毫无意义
  一万元户 增加1千元,财产性收入对他没有意义
  十万元户 增加1万元,财产性收入对他有点意义,但不大
  百万元户 增加10万元,一家人不工作也能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
  千万元户 增加100万元,财富快速增加

  须知,10%的增值率只是不用动脑筋躺在床上就能得到的,实际增长速度是这个数字的数倍,如果将10%改为20%,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认为高估了。2007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31%,地球上最硬通的货币——黄金——差不多也是这个增值比例。从全国范围来说,除去不能进入流通的房产等生活必需品,家庭财产不足10万元的占绝大多数,因此,绝大多数国民事实上不能获得“财产性收入”,能从“财产性收入”获利的主要局限于20~30%的中高收入家庭。
  中央自然了解这一点,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也就是说,不光要让1千万的家庭有财产性收入,还要让100万元、10万元的家庭也有财产性收入。但无论如何,财产性收入的春风不会吹进低收入家庭的狭小房子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0.47的基尼系数已经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显示,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基尼系数比中国高。因此,“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只能缓解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的脚步如果得不到遏制,蹲守在不远处草丛里的社会动荡很可能一个箭步跃到路中间来,经济发展的进程不倒退也要停止。
  基于此,十七大报告要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资本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过高,且呈上升趋势,某些富者在短时期内拥有的资本迅速达到百亿千亿元,就是因为支付的劳动报酬太低的缘故,说白点,除去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就是巧取豪夺的,鲜有正经经商能那么快积累财富的。中国的劳动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尤其是城市底层和农村的劳动人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89年所占比重为16%,而2003年下降为12%,2007年更低。目前的中国,除非他工资本来就高,如高职称者、垄断行业、高级白领,否则,调皮一点的都不会看重那点微薄的工资收入——如果有可能的话。
  那么,十七大报告提到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应该如何理解?办法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政策性的,比如加强社会保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就业机会等等。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这里不多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中国劳动力只多不缺,业主可以变相消化这个政策,比如将更多的人打入最低工资行列以及提高劳动强度,你不愿干马上有人顶上;创造就业机会谈何容易,国家大规模的投入,首先从中获益的必然是权力和资本集团,比如说修高速公路,不但修路本身需要吸纳很多劳动力,也能辐射沿线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能不说是个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获利最大的还是拍板者和承包商,不是那些每天50元干一天有一天哪天不干哪天没有的群体。我们单位从前过年总是给职工分发桔子、墨鱼什么的,久而久之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当事人”能从年货的采购中捞到好处,由于职工数以千计,每一次采购捞到的好处还真不少,于是,后来过年就强烈要求别再分发年货了,改为直接给钱。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的另一个办法是直接给钱,也就是上海市政协委员刑普提出的给全国人民每人1000元。笔者是非常赞同这个提案的,只不过,如果将1000元提高到2000元意义更大。按照4口一家计算,他可以得到8000元。这笔钱对广大低收入家庭意义非同小可。8000元可以大大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小孩上大学的经济负担,可以大大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虽然这点钱对富裕家庭只是九牛一毛,但由于是按人头完全平均发放,很难被指责为“不公平”。大年初三,我在小卖部买烟,看到店家指着小本本对一妇女说:“你某月某日买的ABCD还没有付钱”,那妇女尴尬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过了十五我保证还”。弄堂里的小卖部无非就是卖卖油盐酱醋卫生纸什么的,估计欠账不会超过20块钱。8000元对这样的家庭,估计相当于天文数字。
  我们看一个实际操作的例子。2008年2月15日,新加坡政府宣布:由于过去一年新加坡财政收入大增,政府决定从财政中拨出18亿新元(约101亿人民币)直接发放给国民。具体分配方案是:大多数国民可获300新元(约人民币1682元),低收入者可获400新元(约人民币2290元),低收入年长者可获600新元(约人民币3415元)。
  再回到中国,我们看看可行性如何。13亿人口,总共要拿出2万6千亿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003年中国的财政总收入,是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因此,如果将每人2千元分两年发放,国家财政是有足够能力负担的。
  现在的人民币有个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快速升高,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快速下降,今年1月份CPI高达7.1%。在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总是和更换足球教练一样效果不如预期,稍微动点脑筋,放哪里也比放银行好,银行再调利息,终归还是负利息。行政手段平抑物价,效果是局部的、暂时的,正面作用是等到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再松手不迟,负面作用是危险性增加,如果不能巧遇环境的改善,有可能新帐旧账一起算,通货膨胀大爆发。行政手段压抑物价的另一个危险是,外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高烧不退,热钱流进国内,改变国内资产结构,控制国家资本,经济安全形势恶化。将货币直接发放到国民手中,增加货币总量,可以降低提高汇率预期,有利于经济安全。
  脚趾头都想得到,直接发放人民币有利于拉动内需,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存度,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从而使得直接发放人民币成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一旦发放,当然是人人有份,但什么时候开始发放,发放速度快慢,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这一杠杆必然撬动世界经济,从而影响世界政治经济,而主动权却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有了这根杠杆,就可以大大提高对不良外部环境的免疫力,该搭车的时候搭车,不便搭车咱下车自己走路。由于不存在发放渠道的“滴漏”现象,资本集团不能直接从中获得好处,只能从民众的消费中获益,因而这笔钱最终是最需要的人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后的获益者是包括资本集团在内的全体国民。
  降低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不定期地直接发放货币到每个国民手中,不但能促进社会和谐,而且终将惠及每个国民,国家财政也能因为民富而强大。应降低财产性收入的比重

  2007年,“靠钱生钱”的“财产性收入”首次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所谓的“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财产因吃进和卖出的往复而带来的财产增值,炒股、炒房、炒黄金和将资金直接投入经营一样,都属于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方式。
  但是,如果政策对“财产性收入”给予过分的偏爱,由于财产自身特有的能量,偏爱一份,它就要实际超出数份。我的一个朋友瞄准了一个职位,我问他把握多大,他很干脆地说:“应该没有问题,学历、能力和资历我都够了,如果冒出了比我更强的竞争者,我还有钱作后盾。”他果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那个职位,据我所知他没花钱买官,但他手上的钱的确起了作用,因为还真冒出了更强的竞争者,他在得知我朋友不但学历和能力足以胜任这个职务,而且曾经停薪留职成了有钱人,“更强的竞争者”最后怯场弃权。财产的能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财产天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话语权。这种心理作用是以财产自身的行动能力作基础的。我们将我国中等发达地区的家庭财富分成0元、1万元、十万元、百万元和千万元5个级别,假设每年增值10%,则一年后:
  0万元户 增加0元,财产性收入对他毫无意义
  一万元户 增加1千元,财产性收入对他没有意义
  十万元户 增加1万元,财产性收入对他有点意义,但不大
  百万元户 增加10万元,一家人不工作也能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
  千万元户 增加100万元,财富快速增加

  须知,10%的增值率只是不用动脑筋躺在床上就能得到的,实际增长速度是这个数字的数倍,如果将10%改为20%,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认为高估了。2007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31%,地球上最硬通的货币——黄金——差不多也是这个增值比例。从全国范围来说,除去不能进入流通的房产等生活必需品,家庭财产不足10万元的占绝大多数,因此,绝大多数国民事实上不能获得“财产性收入”,能从“财产性收入”获利的主要局限于20~30%的中高收入家庭。
  中央自然了解这一点,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也就是说,不光要让1千万的家庭有财产性收入,还要让100万元、10万元的家庭也有财产性收入。但无论如何,财产性收入的春风不会吹进低收入家庭的狭小房子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0.47的基尼系数已经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显示,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基尼系数比中国高。因此,“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只能缓解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的脚步如果得不到遏制,蹲守在不远处草丛里的社会动荡很可能一个箭步跃到路中间来,经济发展的进程不倒退也要停止。
  基于此,十七大报告要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资本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过高,且呈上升趋势,某些富者在短时期内拥有的资本迅速达到百亿千亿元,就是因为支付的劳动报酬太低的缘故,说白点,除去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就是巧取豪夺的,鲜有正经经商能那么快积累财富的。中国的劳动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尤其是城市底层和农村的劳动人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89年所占比重为16%,而2003年下降为12%,2007年更低。目前的中国,除非他工资本来就高,如高职称者、垄断行业、高级白领,否则,调皮一点的都不会看重那点微薄的工资收入——如果有可能的话。
  那么,十七大报告提到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应该如何理解?办法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政策性的,比如加强社会保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就业机会等等。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这里不多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中国劳动力只多不缺,业主可以变相消化这个政策,比如将更多的人打入最低工资行列以及提高劳动强度,你不愿干马上有人顶上;创造就业机会谈何容易,国家大规模的投入,首先从中获益的必然是权力和资本集团,比如说修高速公路,不但修路本身需要吸纳很多劳动力,也能辐射沿线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能不说是个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获利最大的还是拍板者和承包商,不是那些每天50元干一天有一天哪天不干哪天没有的群体。我们单位从前过年总是给职工分发桔子、墨鱼什么的,久而久之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当事人”能从年货的采购中捞到好处,由于职工数以千计,每一次采购捞到的好处还真不少,于是,后来过年就强烈要求别再分发年货了,改为直接给钱。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的另一个办法是直接给钱,也就是上海市政协委员刑普提出的给全国人民每人1000元。笔者是非常赞同这个提案的,只不过,如果将1000元提高到2000元意义更大。按照4口一家计算,他可以得到8000元。这笔钱对广大低收入家庭意义非同小可。8000元可以大大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小孩上大学的经济负担,可以大大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虽然这点钱对富裕家庭只是九牛一毛,但由于是按人头完全平均发放,很难被指责为“不公平”。大年初三,我在小卖部买烟,看到店家指着小本本对一妇女说:“你某月某日买的ABCD还没有付钱”,那妇女尴尬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过了十五我保证还”。弄堂里的小卖部无非就是卖卖油盐酱醋卫生纸什么的,估计欠账不会超过20块钱。8000元对这样的家庭,估计相当于天文数字。
  我们看一个实际操作的例子。2008年2月15日,新加坡政府宣布:由于过去一年新加坡财政收入大增,政府决定从财政中拨出18亿新元(约101亿人民币)直接发放给国民。具体分配方案是:大多数国民可获300新元(约人民币1682元),低收入者可获400新元(约人民币2290元),低收入年长者可获600新元(约人民币3415元)。
  再回到中国,我们看看可行性如何。13亿人口,总共要拿出2万6千亿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003年中国的财政总收入,是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因此,如果将每人2千元分两年发放,国家财政是有足够能力负担的。
  现在的人民币有个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快速升高,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快速下降,今年1月份CPI高达7.1%。在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总是和更换足球教练一样效果不如预期,稍微动点脑筋,放哪里也比放银行好,银行再调利息,终归还是负利息。行政手段平抑物价,效果是局部的、暂时的,正面作用是等到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再松手不迟,负面作用是危险性增加,如果不能巧遇环境的改善,有可能新帐旧账一起算,通货膨胀大爆发。行政手段压抑物价的另一个危险是,外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高烧不退,热钱流进国内,改变国内资产结构,控制国家资本,经济安全形势恶化。将货币直接发放到国民手中,增加货币总量,可以降低提高汇率预期,有利于经济安全。
  脚趾头都想得到,直接发放人民币有利于拉动内需,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存度,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从而使得直接发放人民币成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一旦发放,当然是人人有份,但什么时候开始发放,发放速度快慢,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这一杠杆必然撬动世界经济,从而影响世界政治经济,而主动权却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有了这根杠杆,就可以大大提高对不良外部环境的免疫力,该搭车的时候搭车,不便搭车咱下车自己走路。由于不存在发放渠道的“滴漏”现象,资本集团不能直接从中获得好处,只能从民众的消费中获益,因而这笔钱最终是最需要的人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后的获益者是包括资本集团在内的全体国民。
  降低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不定期地直接发放货币到每个国民手中,不但能促进社会和谐,而且终将惠及每个国民,国家财政也能因为民富而强大。
忽然想起了早些年很多学者呼吁的高薪养廉
发钱?呵呵,不多说了,想都没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