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的女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8:33
日本历史上的女王

古代日本女人的地位虽然还赶不上古代中国(其实真是谁比谁也强不到哪里去),但日本的女皇可比中国多多了。一共有10代8人之多。当然啦,日本女皇多,只是因为皇女并无明文剥夺其继承权而已,并不能说明日本女性的政治地位如何了得。查日本的10代女帝,虽然不乏纵横当世的人物,但去我国的则天大帝远矣。

日本头一位建功立业的女性,如果不算纯属胡说的天照姐姐,那么就是中国史书上的卑弥呼女王了,三世纪时邪马台国的首领,曾受中国曹魏政权“亲魏倭王”,赐金印。什么?爱情?卑弥呼的爱情,这个嘛,魏书上的记载是:“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嘿嘿,有弟弟没丈夫,“卑弥呼已死,……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像诛杀……复立卑弥呼宗女壹与年十三为王,国中遂定。”宗女就是一族的女子,并非卑弥呼的亲生女子也。

卑弥呼是中国史书上的人物,日本的史书上,头一位女性英雄算是神功皇后。既是皇后,自然是有丈夫的,就是仲哀天皇,该天皇在攻打熊袭时一命呜呼,皇后气长足姬尊遂摄政,为了扶保肚子里的遗腹子誉田皇子(后来的应神天皇),一举攻杀另两个皇子——不用问,准不是神功亲生的。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侵略事迹,是后来日本人屡屡发动侵朝战争的精神榜样,可以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座神像,虽然是有能力,但却没起好作用。神功皇后摄政69年,其子誉田熬到70岁才登基,又干了41年,南征北伐,武功颇盛,后来成为神的化身,就是著名的武家图腾——八幡神,现在日本的大大小小八幡宫,一般祭祀的都是神功皇后和应神天皇母子。日本人的一大爱好,就是把神功皇后附会成卑弥呼女王,但总的来说,神功皇后基本是个虚构人物。

公元6世纪,由于苏我、物部两氏的权力斗争,产生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推古天皇,原名额田部,谥号是丰御食炊屋姫尊,她是钦明天皇的三皇女,同时又是哥哥敏达天皇的皇后(俺倒,兄妹……推古的爱情……在哪里?)。崇峻天皇时她是额田部皇太后,崇峻这个倒霉蛋被权臣苏我马子捏掉后(这是可以确定的唯一一个被臣下干掉的日本天皇,看来天皇比起中国皇帝来,命运倒是不算太坏),她凭借身为苏我马子的外甥女、钦明天皇的女儿、敏达天皇的妹妹和皇后、崇峻天皇的姑姑这一系列复杂无比的关系,被保上皇位。推古女皇的最伟大之处是她立了一个好太子,就是日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可以说是日本成为制度化国家的奠基人,他修订官阶、宪法、国史、建立地方政权、派遣遣唐使,兴起了飞鸟文化的高潮,这些也可以说都是推古女皇治下实现的。不过不幸的是,圣德终于没有成为天皇,他49岁时就一命呜呼了,推古女皇比他晚死6年,享年75岁(当时日本天皇还没有早早让位的习惯,如果再晚几个世纪,推古女皇多半会很早传位给圣德太子的)。

推古女皇后隔了一代,舒明天皇,这个家伙干出了一票更加令人齿冷的勾当——立自己的亲侄女宝皇女为皇后(简直是……),该乱伦分子翘辫子后,权臣苏我虾夷学他老爸马子,不立舒明的儿子,而立皇后宝皇女,是为皇极天皇(皇极的爱情……)。苏我氏父子权倾朝野,天皇形同虚设,好在舒明和皇极这对荒唐叔侄近亲乱伦,居然生下了一个高智商儿子——中大兄皇子,奋起发难,一举刺杀苏我入鹿,尽灭苏我氏。皇极女皇糊里糊涂,让位给中大兄皇子,中大兄不受,乃又让位给弟弟轻皇子,这便是孝德天皇。中大兄接着当太子,而孝德这家伙也不是啥好种,他的皇后,是中大兄的妹妹、舒明和皇极这对荒唐叔侄的女儿,也就是孝德的外甥女!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大家都很清楚的了。后来中大兄专权,孝德帝郁闷死掉,皇极女帝再次登基,是为齐明天皇,中大兄还是做太子。又过7年,齐明女皇在侵朝的路上病死,年68岁。中大兄又称制数年,这才终于登基,便是日本历史上的名君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死后(他死时居然只有46岁,却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为激荡活跃的时期,确实是波澜壮阔的一生),皇弟大海人皇子与皇子大友皇子争位,经过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以关原为界的大战,大海人皇子以少胜多,登基称帝,即天武天皇。他的皇后鵜野是哥哥天智帝的女儿(天智把自己的4个女儿都嫁给了弟弟),也就是他的侄女(大家已经没脾气了吧?),鵜野,就是后来的持统女皇,日本女天皇中政治上最有作为的名君,人称“白凤女帝”,因为她一手开创了日本的唐风文化高峰——白凤文化。鵜野在做皇后时就与夫君共患难,在与大友皇子的殊死斗争中,鼓舞全军士气,表现活跃,天武朝中,又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天武天皇刚一翘辫子,她以风雷手段整肃了争位的大津皇子,准备让儿子草壁即位,结果这短命鬼居然一命呜呼,被大津索了命去,留下个7岁的娃娃。无可奈何之下,鵜野自己登基了(690年,非常巧,次年,中国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改号,中日的两大女强人,交相辉映,让7世纪末的东亚好生热闹),即位前称制5年,在位8年,让位给15岁的孙子轻皇子(文武天皇),又辅政5年,以58岁逝。持统女皇建立了庞大的新都藤原宫,同时锐意改革政治,使得日本律令国家最终形成,这是以唐朝为蓝本建立的政治体制。白凤女帝持统天皇死后,采用了火葬,成为天皇自土葬改为火葬的开拓者,这与她一贯的果决作风是蛮符合的。

持统崩去,其孙文武5年即死,又剩下个7岁娃,于是,文武天皇的母亲,草壁皇子妃阿“门中一个下字”皇女登基,即奈良时代的首位天皇——元明天皇。她下令迁都平城京,平城京为都城的75年,就是奈良时代,而奈良时代中一共有帝8人,其中女皇3人4代,历时近30年,再加上光明皇后控制圣武天皇的25年和孝谦女皇控制淳仁天皇的6年,一共只有称德女帝(孝谦)死后的14年的时间才是男人当家作主。奈良时代,是堪与英国16世纪相提并论的女主称雄的时代。

元明天皇,她是天智天皇的女儿,所以是她老公草壁皇子(天武子)的堂妹(咋?你还想说啥?),在位8年,让位给女儿冰高内亲王——这是第一个未婚登基的女皇,也是第一个独身女皇(因为女皇在位期间不准结婚,俺倒!),是为元正天皇,元正天皇在位9年,让位给侄子首皇子,即圣武天皇。这时候,藤原氏已经开始抬头。藤原不比立女儿光明子为圣武的皇后,光明子在藤原氏力量的支持下,玩弄丈夫于掌心,直到25年后圣武让位给皇女阿倍内亲王(即孝谦天皇),仍继续以太后身份总揽朝政,并对不比的孙子藤原仲麻吕——委以重任、排挤橘诸兄的势力。

等到圣武上皇、橘诸兄先后翘了辫子,藤原仲麻吕有光明老太后撑腰,无所顾忌,开始对20岁的年轻未婚单身女帝孝谦下手,很快两人打的火热,搞出种种不肖来。孝谦女皇是日本历史上以风流淫荡著称的女性强人,她在位9年,退位事佛,赐相好藤原仲麻吕“惠美押胜”之名,任命其为太政大臣——这是有此官后破天荒头一个不是皇族的太政大臣(不过别急,先例既开,来日方长,没多久有了第2个),惠美押胜骄横一时,忽然忘了他的实力,一是藤原家的老太太光明太后,一是生殖器,盖老太太早晚要死,而生殖器固不能垄断也,没多久,事情接连发生,光明子终于升天,而孝谦法皇(出了家的上皇)也另有新欢,就是日本史上伟大的妖僧——道镜。惠美押胜乃告失宠。中国历史上,经常有后宫的宠妃,忽然失宠,皇帝老儿爱上别人啦,她却不自量力,非奢望皇帝老儿还象以前那样宠她不可,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下场是皇帝老儿不但不回头,还烦的要死,皇帝既不能死,只好请她自己上吊。然而不幸的是,俺们在日本史上发现了一个性质相同的男人,惠美押胜就象中国多少失宠的妃子一样,也大搞起哀怨来,通过淳仁天皇向老情人孝谦示威,表示不满,孝谦乃如中国的帝王一样,勃然大怒,剥夺了他总政的特权,于是生殖器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惠美押胜利用淳仁天皇,企图搞掉孝谦,结果是被打的头破血流,命丧琵琶湖畔。而孝谦法皇乃废掉淳仁重祚,是为称德天皇。

称德天皇虽然已经因为男女感情问题造成了一次国家动乱,仍然没有吸取教训,她声称自己是出家的天皇,所以要用出家的大臣,于是乎这位道镜大师就成为朝臣国师,没两年,成为太政大臣、法王,嘿嘿,一切恍如昨日重来。称德女帝可能是日本的女皇中最充分的享受到了爱情的一人,她与道镜日则同出同入,夜则同寝同眠,共同接受百官朝贺,俨然有些国父国母的劲头。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称德女皇大概不能算是淫乱,反而算的上是勇于追求幸福的典型,不过她自己到是享尽了幸福,却下令禁止每年正月青年男女的踏歌会,禁止第三者恋爱,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伟大面庞,着实让人恶心。

称德天皇重祚8年而死,年52岁,她生前和道镜威风不可一世,搞的朝野人人含怨,因此她的死,也有多种说法。总之,这一代的风流女皇是死了,连带着她那成为后世文学家的绝好素材和百炒不厌冷饭的红尘爱恋归于尘土,而女帝的时代也过去了……对了,道镜,他后来被流放下野药师寺(嘿嘿,他本来就是为女皇治病而进入宫廷,经过一场奢靡的梦幻,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临走时在称德的陵前痛哭留连,大有生死不渝的劲头,用句大话台词,拜托,和尚就是和尚,别学别人做情圣……

称德后,900年内再无女皇,直到江户时代初期,德川幕府出于政治目的,又先后两次策立女帝,即明正和后樱町,具体可以看看俺以前的帖子。

其实日本历史上的女豪杰并不以女皇为限。有中世三女杰之称的,是北条政子、日野富子、春日局三人。北条政子、尼将军、“东国武士政权之母”、镰仓幕府的真正奠基者,被称为日本一的女将军,当然是日本历史上除了女皇外最为显赫的女性(最为恐怖的女性?),而日野富子,八代将军义政的正室,日本历史上最能捞钱的女人(商才绝对255)、“爱儿狂”,翻弄“应仁、文明”的举国大乱,梦想凭借亲子义尚成为将军来重新收拾足利幕府的荣华,却最终儿子早死、反而开启了战国乱世的大门,被称为日本的“潘多拉”也不过分。春日局,斋藤利三的女儿、三代将军的乳母,第一个以庶民身份朝觐天皇,搞的后水尾羞愤下台的风云女子。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除了皇室以外最强的三女性。日本历史上的女王

古代日本女人的地位虽然还赶不上古代中国(其实真是谁比谁也强不到哪里去),但日本的女皇可比中国多多了。一共有10代8人之多。当然啦,日本女皇多,只是因为皇女并无明文剥夺其继承权而已,并不能说明日本女性的政治地位如何了得。查日本的10代女帝,虽然不乏纵横当世的人物,但去我国的则天大帝远矣。

日本头一位建功立业的女性,如果不算纯属胡说的天照姐姐,那么就是中国史书上的卑弥呼女王了,三世纪时邪马台国的首领,曾受中国曹魏政权“亲魏倭王”,赐金印。什么?爱情?卑弥呼的爱情,这个嘛,魏书上的记载是:“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嘿嘿,有弟弟没丈夫,“卑弥呼已死,……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像诛杀……复立卑弥呼宗女壹与年十三为王,国中遂定。”宗女就是一族的女子,并非卑弥呼的亲生女子也。

卑弥呼是中国史书上的人物,日本的史书上,头一位女性英雄算是神功皇后。既是皇后,自然是有丈夫的,就是仲哀天皇,该天皇在攻打熊袭时一命呜呼,皇后气长足姬尊遂摄政,为了扶保肚子里的遗腹子誉田皇子(后来的应神天皇),一举攻杀另两个皇子——不用问,准不是神功亲生的。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侵略事迹,是后来日本人屡屡发动侵朝战争的精神榜样,可以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座神像,虽然是有能力,但却没起好作用。神功皇后摄政69年,其子誉田熬到70岁才登基,又干了41年,南征北伐,武功颇盛,后来成为神的化身,就是著名的武家图腾——八幡神,现在日本的大大小小八幡宫,一般祭祀的都是神功皇后和应神天皇母子。日本人的一大爱好,就是把神功皇后附会成卑弥呼女王,但总的来说,神功皇后基本是个虚构人物。

公元6世纪,由于苏我、物部两氏的权力斗争,产生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推古天皇,原名额田部,谥号是丰御食炊屋姫尊,她是钦明天皇的三皇女,同时又是哥哥敏达天皇的皇后(俺倒,兄妹……推古的爱情……在哪里?)。崇峻天皇时她是额田部皇太后,崇峻这个倒霉蛋被权臣苏我马子捏掉后(这是可以确定的唯一一个被臣下干掉的日本天皇,看来天皇比起中国皇帝来,命运倒是不算太坏),她凭借身为苏我马子的外甥女、钦明天皇的女儿、敏达天皇的妹妹和皇后、崇峻天皇的姑姑这一系列复杂无比的关系,被保上皇位。推古女皇的最伟大之处是她立了一个好太子,就是日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可以说是日本成为制度化国家的奠基人,他修订官阶、宪法、国史、建立地方政权、派遣遣唐使,兴起了飞鸟文化的高潮,这些也可以说都是推古女皇治下实现的。不过不幸的是,圣德终于没有成为天皇,他49岁时就一命呜呼了,推古女皇比他晚死6年,享年75岁(当时日本天皇还没有早早让位的习惯,如果再晚几个世纪,推古女皇多半会很早传位给圣德太子的)。

推古女皇后隔了一代,舒明天皇,这个家伙干出了一票更加令人齿冷的勾当——立自己的亲侄女宝皇女为皇后(简直是……),该乱伦分子翘辫子后,权臣苏我虾夷学他老爸马子,不立舒明的儿子,而立皇后宝皇女,是为皇极天皇(皇极的爱情……)。苏我氏父子权倾朝野,天皇形同虚设,好在舒明和皇极这对荒唐叔侄近亲乱伦,居然生下了一个高智商儿子——中大兄皇子,奋起发难,一举刺杀苏我入鹿,尽灭苏我氏。皇极女皇糊里糊涂,让位给中大兄皇子,中大兄不受,乃又让位给弟弟轻皇子,这便是孝德天皇。中大兄接着当太子,而孝德这家伙也不是啥好种,他的皇后,是中大兄的妹妹、舒明和皇极这对荒唐叔侄的女儿,也就是孝德的外甥女!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大家都很清楚的了。后来中大兄专权,孝德帝郁闷死掉,皇极女帝再次登基,是为齐明天皇,中大兄还是做太子。又过7年,齐明女皇在侵朝的路上病死,年68岁。中大兄又称制数年,这才终于登基,便是日本历史上的名君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死后(他死时居然只有46岁,却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为激荡活跃的时期,确实是波澜壮阔的一生),皇弟大海人皇子与皇子大友皇子争位,经过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以关原为界的大战,大海人皇子以少胜多,登基称帝,即天武天皇。他的皇后鵜野是哥哥天智帝的女儿(天智把自己的4个女儿都嫁给了弟弟),也就是他的侄女(大家已经没脾气了吧?),鵜野,就是后来的持统女皇,日本女天皇中政治上最有作为的名君,人称“白凤女帝”,因为她一手开创了日本的唐风文化高峰——白凤文化。鵜野在做皇后时就与夫君共患难,在与大友皇子的殊死斗争中,鼓舞全军士气,表现活跃,天武朝中,又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天武天皇刚一翘辫子,她以风雷手段整肃了争位的大津皇子,准备让儿子草壁即位,结果这短命鬼居然一命呜呼,被大津索了命去,留下个7岁的娃娃。无可奈何之下,鵜野自己登基了(690年,非常巧,次年,中国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改号,中日的两大女强人,交相辉映,让7世纪末的东亚好生热闹),即位前称制5年,在位8年,让位给15岁的孙子轻皇子(文武天皇),又辅政5年,以58岁逝。持统女皇建立了庞大的新都藤原宫,同时锐意改革政治,使得日本律令国家最终形成,这是以唐朝为蓝本建立的政治体制。白凤女帝持统天皇死后,采用了火葬,成为天皇自土葬改为火葬的开拓者,这与她一贯的果决作风是蛮符合的。

持统崩去,其孙文武5年即死,又剩下个7岁娃,于是,文武天皇的母亲,草壁皇子妃阿“门中一个下字”皇女登基,即奈良时代的首位天皇——元明天皇。她下令迁都平城京,平城京为都城的75年,就是奈良时代,而奈良时代中一共有帝8人,其中女皇3人4代,历时近30年,再加上光明皇后控制圣武天皇的25年和孝谦女皇控制淳仁天皇的6年,一共只有称德女帝(孝谦)死后的14年的时间才是男人当家作主。奈良时代,是堪与英国16世纪相提并论的女主称雄的时代。

元明天皇,她是天智天皇的女儿,所以是她老公草壁皇子(天武子)的堂妹(咋?你还想说啥?),在位8年,让位给女儿冰高内亲王——这是第一个未婚登基的女皇,也是第一个独身女皇(因为女皇在位期间不准结婚,俺倒!),是为元正天皇,元正天皇在位9年,让位给侄子首皇子,即圣武天皇。这时候,藤原氏已经开始抬头。藤原不比立女儿光明子为圣武的皇后,光明子在藤原氏力量的支持下,玩弄丈夫于掌心,直到25年后圣武让位给皇女阿倍内亲王(即孝谦天皇),仍继续以太后身份总揽朝政,并对不比的孙子藤原仲麻吕——委以重任、排挤橘诸兄的势力。

等到圣武上皇、橘诸兄先后翘了辫子,藤原仲麻吕有光明老太后撑腰,无所顾忌,开始对20岁的年轻未婚单身女帝孝谦下手,很快两人打的火热,搞出种种不肖来。孝谦女皇是日本历史上以风流淫荡著称的女性强人,她在位9年,退位事佛,赐相好藤原仲麻吕“惠美押胜”之名,任命其为太政大臣——这是有此官后破天荒头一个不是皇族的太政大臣(不过别急,先例既开,来日方长,没多久有了第2个),惠美押胜骄横一时,忽然忘了他的实力,一是藤原家的老太太光明太后,一是生殖器,盖老太太早晚要死,而生殖器固不能垄断也,没多久,事情接连发生,光明子终于升天,而孝谦法皇(出了家的上皇)也另有新欢,就是日本史上伟大的妖僧——道镜。惠美押胜乃告失宠。中国历史上,经常有后宫的宠妃,忽然失宠,皇帝老儿爱上别人啦,她却不自量力,非奢望皇帝老儿还象以前那样宠她不可,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下场是皇帝老儿不但不回头,还烦的要死,皇帝既不能死,只好请她自己上吊。然而不幸的是,俺们在日本史上发现了一个性质相同的男人,惠美押胜就象中国多少失宠的妃子一样,也大搞起哀怨来,通过淳仁天皇向老情人孝谦示威,表示不满,孝谦乃如中国的帝王一样,勃然大怒,剥夺了他总政的特权,于是生殖器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惠美押胜利用淳仁天皇,企图搞掉孝谦,结果是被打的头破血流,命丧琵琶湖畔。而孝谦法皇乃废掉淳仁重祚,是为称德天皇。

称德天皇虽然已经因为男女感情问题造成了一次国家动乱,仍然没有吸取教训,她声称自己是出家的天皇,所以要用出家的大臣,于是乎这位道镜大师就成为朝臣国师,没两年,成为太政大臣、法王,嘿嘿,一切恍如昨日重来。称德女帝可能是日本的女皇中最充分的享受到了爱情的一人,她与道镜日则同出同入,夜则同寝同眠,共同接受百官朝贺,俨然有些国父国母的劲头。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称德女皇大概不能算是淫乱,反而算的上是勇于追求幸福的典型,不过她自己到是享尽了幸福,却下令禁止每年正月青年男女的踏歌会,禁止第三者恋爱,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伟大面庞,着实让人恶心。

称德天皇重祚8年而死,年52岁,她生前和道镜威风不可一世,搞的朝野人人含怨,因此她的死,也有多种说法。总之,这一代的风流女皇是死了,连带着她那成为后世文学家的绝好素材和百炒不厌冷饭的红尘爱恋归于尘土,而女帝的时代也过去了……对了,道镜,他后来被流放下野药师寺(嘿嘿,他本来就是为女皇治病而进入宫廷,经过一场奢靡的梦幻,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临走时在称德的陵前痛哭留连,大有生死不渝的劲头,用句大话台词,拜托,和尚就是和尚,别学别人做情圣……

称德后,900年内再无女皇,直到江户时代初期,德川幕府出于政治目的,又先后两次策立女帝,即明正和后樱町,具体可以看看俺以前的帖子。

其实日本历史上的女豪杰并不以女皇为限。有中世三女杰之称的,是北条政子、日野富子、春日局三人。北条政子、尼将军、“东国武士政权之母”、镰仓幕府的真正奠基者,被称为日本一的女将军,当然是日本历史上除了女皇外最为显赫的女性(最为恐怖的女性?),而日野富子,八代将军义政的正室,日本历史上最能捞钱的女人(商才绝对255)、“爱儿狂”,翻弄“应仁、文明”的举国大乱,梦想凭借亲子义尚成为将军来重新收拾足利幕府的荣华,却最终儿子早死、反而开启了战国乱世的大门,被称为日本的“潘多拉”也不过分。春日局,斋藤利三的女儿、三代将军的乳母,第一个以庶民身份朝觐天皇,搞的后水尾羞愤下台的风云女子。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除了皇室以外最强的三女性。
神武天皇(前660-前585)开始到现在的明仁天皇(1989-),一共是125任,其中有八位十任女天皇,她们分别是推古天皇(592-628)、皇极(齐明)天皇(642-645、655-661)、持统天皇(686-697)、元明天皇(707-715)、元正天皇(715-724)、孝谦(称德)天皇(749-758、764-770)、明正天皇(1629-1643)、后樱町天皇。其中皇极和孝谦两位女皇都是两次登基(前后的称号并不相同)。
  这些女天皇登基之前,有些是皇女,有些是皇后,大部分都是因为较特别的原因才得以继承皇位的,说白了就是上层贵族派系斗争在特别状态的产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多女天皇在继承皇位的时候,皇族实际上是有男性继承人的,这一点欧洲很多王室在没有男性继承人才立女王是有很大不同的。之所以出现这种传女不传子的情况,只不过是因为朝廷里有很多掌实权的大贵族(比如说早期的苏我氏和后来的藤源氏甚至更后来的德川氏)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选择了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皇女,象推古天皇、明正天皇的例子都很典型。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男性皇位继承人年龄太小,为了防止皇族内部产生纠纷,就暂时找一个女性继承人临时顶上去。换句话说也是皇室内部斗争的产物。
  不过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日本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主要是飞鸟、奈良时期),并不太在意女性成为天皇的。
  不过有些人可能要问了——女天皇的皇位继承人是怎么选的呢?有这种疑问实际上是很正常的,就拿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来说,晚年对于是传位给儿子还是传位给侄子犹豫了很长时间的,这可是关系到皇室血统的问题呀。皇后继承皇位还好说,如果是皇女继承皇位将来再传儿子皇位岂不变成了外姓人?
  我要说不必担心,这一点对于欧洲王室确实如此,但在日本不是,日本人的解决方法很“妙”——没有皇室血统就不能当皇后(当然有违背这条规矩的特例,近代这条规矩也有些放松),还没明白?说白了就是近亲结婚(其实严重的多,很多是不分辈分的,只看政治需要,跟战国时期收兄弟做养子当继承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关键是这种结婚方式当时是被看作很正常的而不受任何非议。
  不过有一点我不明白,从医学上来讲,近亲结婚后一代受影响是非常大的,更何况是这种世世代代的近亲结婚?倒没听说哪任天皇是傻子先天不足什么的,抑或就是而只是我们不知道?
  在结束这篇概述之前,还要特意提一下,大化改新大家都知道吧,可大化改新开始于皇极(齐明)天皇执政期间,大家是不是有些吃惊(也就是说当时是女天皇执政)?
还有就是明正天皇,看看她在位的时间,是不是和战国时代很接近?其实她和德川家康还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呢?还有“岛原之乱”时在位的就是这位女天皇,大家知道吗?

一、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554~628)是广泛被认可的日本第一任女帝(总排行是第33位,在此之前有神功皇后即位为女帝一说,但疑点颇多,未被广泛接受),是第29任钦明天皇的第3皇女,母亲是苏我稻目的女儿,在位时间是592~628年,相当于中国的隋末唐初。
  公元五、六世纪,日本中部的大和政权渐渐地统一了东到关东、西到九州的国土。但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部民的反抗,关于部民我不想多解释,毕竟和本文的关系不大,大家可以查一下日本史,很容易找到答案的。第二是地方豪强的势力大大加强,对抗中央,这个也不消说了,日本历史上很长的时间都是这样的,第三是掌握中央政权的大氏姓贵族内部的矛盾大规模爆发,这和本文关系比较密切一些,下文着重讲讲。
  当时掌握中央政权的大贵族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葛城氏、平群氏、苏我氏为首,一派是以大伴氏和物部氏为首。
  539年12月,钦明天皇在苏我氏的大力支持下即位,任命苏我稻目、大伴金材、物部尾兴等为大臣,葛城氏和平群氏以在先前的权力斗争中失势,后来因为朝鲜半岛上日本支持的任那国被灭亡等问题,负责军事的大伴金材也被排挤。由此朝政成了苏我氏和物部氏总揽的局面。
  552年10月,百济圣明王谴使向日本天皇献“释迦牟尼金铜像”等物,钦明天皇向大臣询问是否接受佛教,苏我氏认为应该接受佛教,而物部氏反对。
  围绕着“尊佛灭佛”的斗争进行了30多年,这期间钦明天皇死(571年4月),其子敏达天皇(第30代天皇)即位,注意:本文的主角推古天皇是敏达天皇的皇后,参照附录的皇室谱系,大家可以看出敏达天皇、推古天皇实际上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妹!585年8月,敏达天皇死,用明天皇即位(第31代天皇,也是钦明天皇的儿子,更是推古天皇的同父同母兄弟),用明天皇只在位不到两年时间,587年4月死。其时苏我稻目已死,其子苏我马子专权更甚。
  为了自己推举的皇位继承人即位,苏我氏和物部氏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最后苏我氏获胜,苏我马子推举了自己的外甥为崇峻天皇(注意,用明天皇、推古天皇也都是苏我马子的外甥(女),但他们和崇峻天皇并不是一个母亲,苏我稻目先后将两个女儿嫁给了钦明天皇)。
  苏我马子的如意算盘打的叮当响,偏偏事与愿违,崇峻天皇和他并不一条心,时常想除掉苏我马子,苏我马子就指使手下东汉直驹暗杀了崇峻天皇,又找理由杀了东汉直驹,于592年12月推立推古天皇(主角闪亮登场)!!
  罗嗦了这么多,才讲到正题,但我想还是必要的,从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看出几点问题:敏达天皇、用明天皇、崇峻天皇、推古天皇4位实际上是兄妹关系,属于平辈分,这种平辈分的皇位继承人先后即位在日本历史上很正常的,但在中国就不可想象,当然是“父传子,子传孙”了。不过我个人想法觉得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轮流坐庄,不同派系的皇子(女)轮流即位,好在大氏姓贵族外戚之间来个平衡。
  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推古天皇得以即位(按说她至少有3个成年的兄弟,这些兄弟的皇子会有一大堆吧!),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也!
  推古天皇一即位就显示出非常强的政治实力,事实上她在作为敏达天皇皇后时,在政治上就已经很有作为。推古天皇改变了崇峻天皇那种直接与苏我马子对抗的方法,而是采取一种怀柔政策,巧妙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古天皇任命其兄用明天皇的儿子厩户丰聪耳王子为皇太子并摄政,这位就是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圣德太子!他的母亲是苏我马子的女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推古天皇的用人艺术,也可以看出苏我氏与朝廷关系的密切(世代联姻呀!)。
  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为了加强皇权,先后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大致如下:
  首先是加强了对佛教的支持。这当然不是只支持佛教这么简单,当时佛教在日本流行的并不广泛,苏我氏支持佛教,只不过是捞取政治资本。现在佛教变成了朝廷直接支持的了,一方面有利于统治,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苏我氏。所以说宗教重来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加强统治的工具。
  第二项举措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官制——冠位十二阶制。就象科举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一样,这个“冠位十二阶制”在当时也是非常进步的,其实说白了这个制度就是两条,一条是冠位的授予权在朝廷,另一条是冠位的授予只看个人功绩和能力与出身门第无关,这一条实际上对大贵族势力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可以说,虽然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但改新的基础是从推古天皇即位后开始的。
  第三条举措就是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联系,试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其实中日的交流来往可以追述到汉朝,《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里都有相关记载,但真正开始和中国密切加强联系往来确是从推古天皇开始的。
  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团前往中国,并携带国书,国书中一改以往甘为中国属国的提法,追求与中国(当时是隋朝)平等的外交关系(国书中出现“日出处天子”、“东天皇”等字样)。对于这一点我是很赞赏的,我知道我这么讲可能会有人骂我卖国贼什么的,不过我想,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两个国家,我们不能被日本欺负,也决不需要日本臣从,很多中国人这种“大国”史观该改改了,这种妄自尊大的想法只会使自己落后,落后就会被欺负。据说当时的隋炀帝对这国书也十分不满,只不过山高皇帝远,拿对方没辙也就作罢了。
  虽然推古天皇不肯臣于中国,但从中国吸取有用的东西却从来没停止过,想想隋朝的统治时间才多长,在这段时间里推古天皇共4次派使团访隋。唐王朝建立以后,日本的使节团也没有因中国朝代的更迭而中止访华。
  在推古天皇的大力支持下,圣德太子依据中国儒家德思想指定了《十七条宪法》,这《十七条宪法》成为日本最早的管理国家德守则,内容我就不多说了,跟中国古代的那些法典也没什么区别。
  政治上的交流必定带来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大量的汉文化的输入使日本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飞鸟时代,这个想来大家都会比较清楚就不多说了(限于篇幅也只能如此,好在飞鸟文化的介绍也很容易找到)。
  需要指出的是:推古天皇虽然重用了皇室出身的圣德太子,加强了中央集权,控制了苏我氏等大豪族的权势,但这一点做的很不彻底,或者我们可以认为她并不具有从根本上去除这些豪族的能力,或者是她不想(毕竟她本人也和苏我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不管怎么说,在推古天皇去世后,苏我氏专权依旧,并且越来越无法控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不过我们实在也不能对推古天皇求全责备的。
  621年2月,圣德太子去世,推古天皇也进入了风烛残年,但他们努力去进行的变革和改新的效果已明显表露出来,日本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
  628年3月,推古天皇病逝(75岁,很高寿的),但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却起了轩然大波,因此也引出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二任女天皇——皇极天皇。
  前面主要是推古天皇即位前后日本的局势以及推古天皇进行的各种改革,最后这一回想从“人”的角度谈一下这位政绩卓著的女皇,当然这种评论基本上就是个人的感觉了。
  前文已经提过推古天皇同苏我氏亲密血缘关系以及她得以即位的原因。所以推古天皇一即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苏我氏及其他大贵族。
  推古天皇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手腕和不同寻常的个人魅力,这从她采取了很多削弱大贵族的手段(这些手段前文已经提到),却没有使以苏我氏为首的大贵族有什么过激反应(崇峻天皇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事实上苏我氏在推古天皇执政期间也还是非常“规矩”的。
  女皇即位有一个普遍性的头痛问题——皇嗣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推古天皇也做的不错,她没有立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敏达天皇的儿子)为太子,其实她有足够多的理由这么做。
  她立用明天皇的儿子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显然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既考虑了才能方面又利用了圣德太子与苏我氏的特别关系,使得圣德太子能立即被广泛接受而地位稳固。
  她对圣德太子各项改革措施的支持也是坚定不移的,在圣德太子死后还想立其子山背大兄皇子为嗣(由于推古天皇病逝没能实现)。
  推古天皇在病逝之前,下诏要求不要厚葬自己,而把自己和儿子竹田皇子葬在一起,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推古天皇做为“人”应该具有的一些优秀品格。
总体来说,推古天皇在8位女天皇中可以算是政绩最显赫的之一,能与她媲美的只有天平女皇孝谦。相比之下,孝谦晚年宠幸妖僧道镜,政治日趋腐化,为人为帝就远不及推古了。
二、皇极天皇
  推古天皇在圣德太子死后,想立其子山背大兄皇子为嗣,但这件事并没有确定下来。但推古天皇病中曾经几次召见山背大兄皇子,明确地希望他可以继承皇位,谨慎执政。
  不过这只是推古天皇一方面的愿望而已。自从圣德太子死后(621年2月),苏我氏的势力重新抬头,626年5月,苏我马子死,其子苏我虾夷继承了他的位置,苏我虾夷的能力和野心又远在其父之上,他开始暗中扩充势力。
  628年3月,推古天皇殁。苏我虾夷开始向外散布谣言说推古天皇要将帝位传于敏达天皇的皇孙田村皇子,为了达到立田村皇子为帝的目的,苏我虾夷把朝廷中有势力的大臣都请到自己家里,胁迫他们支持田村皇子即位(让我想起了董卓,看来古今中外权奸都是一个样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不肯服从于苏我虾夷,其中还包括苏我虾夷的叔叔摩里势,但此时苏我虾夷的势力已无法控制,他攻灭了摩里势并摆平部分皇室成员的反抗,于629年1月拥立田村皇子为舒明天皇,此时距推古天皇死已有10个月。
  舒明天皇即位后封自己的亲兄弟茅淳王的女儿(亲侄女)宝皇女为皇后,这就是本文的主角——后来的皇极天皇。
  苏我虾夷虽然如愿以尝的拥立了舒明天皇,而且舒明天皇确实成了他的傀儡,苏我氏大权在握,但他还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舒明天皇总会死的,而理应继承皇位的两个继承人——圣德太子的长子山代大兄皇子以及舒明天皇于苏我马子的女儿所生的古人大兄皇子,都不能让他满意。
  641年舒明天皇死,苏我虾夷采用其父推举推古天皇为帝的方法,推举舒明天皇皇后宝皇女为帝。642年1月,宝皇女正式即位,是为皇极天皇。
  皇极天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即位称帝的,她同死了的舒明天皇一样,也是苏我虾夷的傀儡,这么一比她同推古天皇可就差的远了(同样都是被权臣拥立的),事实上皇极天皇在政绩上完全没法同推古天皇相提并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她两次登上了天皇之位(加一起9年的时间),并且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大化改新,所以在提起女天皇时,皇极天皇还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在皇极天皇执政期间,苏我氏的权势急剧扩张(盛极而衰的先兆)。苏我氏的各种罪恶暴行这里就不多说了,只特别提出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苏我虾夷不经朝廷允许就把象征最高官阶的紫冠授予了自己的儿子苏我入鹿,这事情发生在642年初。第二件事发生在642年11月,苏我入鹿派兵杀死了可能继承皇位的山背大兄王一家。因为这两件事,不但平民百姓反抗苏我氏的斗争加强,就是上层贵族甚至皇室内部人员也开始结成反苏我氏的联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不论日本的统治阶级内部如何争权夺利,他们实行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对唐的政策)却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赴唐的留学生和僧人回到日本后,对日本在各个方面的革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南渊请安,他回国以后开了一家私塾,很多贵族子弟都前来学习,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中臣镰足。
  中臣镰足的出身门第我查了很久,也没找到统一的说法,就不提了。中臣镰足属于很有报负、在政治上也有野心的那种人,当然这么讲并不是否认他对皇室的忠诚,后来的藤源氏(中臣镰足的后代)的专权也不能全怪到他的头上。
  中臣镰足先联络了不满苏我氏的皇极天皇的弟弟轻皇子(这种事当然要有皇室的人出头了,中臣镰足只不过是智囊而已),后来又与中大兄皇子(皇极女皇之子,后来的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结为密友,他们同拜南渊请安为师,学习中国唐朝的思想文化和治国方略,渐渐地形成了反苏我氏的小集团。
  难能可贵的是中臣镰足的思路十分清晰,他并没有不顾实力对比的盲动。他努力用各种手段争取一部分朝廷重臣,比较典型的是苏我石川麻吕,苏我石川麻吕本是苏我入鹿的堂兄弟,但在中臣镰足的说和下将女儿远智娘嫁给了中大兄皇子,从而完全地站在了反苏我入鹿势力这一边。同样被争取的还有拥有军权的阿倍内麻吕和佐伯连子麻吕等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中臣镰足高明的政治手段,一方面也表明苏我入鹿人心尽失、离灭亡不远了。
  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等反复商议,觉得要消灭苏我入鹿就必须使用政变这一特别的手段,他们默默地等待着机会……
  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645年6月12日,韩国使者向皇极天皇进献贡礼,这天清晨,苏我入鹿来到皇宫前,在宫殿门口,一名歌舞伎的巧言戏语使苏我入鹿“笑而解剑”(这是史书上的原话,具体的过程无法考证,不过至少可以说明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对政变做了充分的准备而苏我入鹿一无防备)。
  皇极天皇亲自出席了进贡典礼,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各持武器埋伏在殿侧,宫中的近卫军按中大兄皇子的命令将十二道朝门关闭上锁。这种不寻常的举动依旧没有让苏我入鹿生疑,看来他死的一点儿也不冤枉,整个儿一蠢材……
  殿上由苏我石川麻吕朗读表文,原定的计划是他在读表文时发出信号,佐伯连子麻吕等一齐动手杀死苏我入鹿。
  但是由于佐伯连子麻吕等在关键时刻不敢动手,表文快读完了,苏我石川麻吕连紧张带着急也是汗流浃背。蠢材苏我入鹿居然还问苏我石川麻吕为什么这么紧张!!!幸亏苏我石川麻吕巧妙的演示了过去。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机会失去就不再来,中大兄皇子当机立断,冲上殿堂举剑刺伤苏我入鹿,其他人也都跟着动手。
  苏我入鹿见逃不掉,就向皇极女皇求饶,皇极女皇开始也很吃惊,但在听完中大兄皇子斥责苏我入鹿罪行的话后,没有做任何表示,只是默默转身离开大殿返回内宫,于是苏我入鹿死于乱剑之下。
  政变的过程大致就是这样的,但皇极天皇在政变中到底是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有些说法说皇极天皇知道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的政变计划,还有些说法是女皇实际上支持至少默许了政变,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没什么事实根据,从皇极天皇在政变当时的反应以及政变后三天做出退位决定这两条来看,皇极天皇根本就不知道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的政变计划,更谈不上默许或支持了。
  还有一种提法——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杀死苏我入鹿,逼迫由苏我氏拥立的皇极天皇退位,这种说法我也不敢苟同,首先我认为皇极天皇不太可能是被逼退位的,这从后来她又一次的登上皇位就可以证明。
  作者个人的观点觉得:皇极天皇本身不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只是在苏我氏的拥立下才“不得已”即位的,她本人估计也没什么政治才能,这一点从她几无政治上的建树也可以推论,更重要的是她没有任何实权,完全是傀儡,估计这个天皇也当的没什么意思!所以就借这个机会退位大吉了!
  书归正传,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在诛杀了苏我入鹿政变取得初步成功后,紧接着采取了非常有效的后续手段,首先,他们没有把矛盾扩大化,而是做了很细致的“统一战线”工作,很快就得到了皇室其他成员和权贵毫族的归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王允和吕布诛杀董卓后的举动以及后来的事态发展)。
  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在得到苏我入鹿的死讯后决定起兵反抗,但此时已经众叛亲离,不得已于6月13日自焚身亡,大贵族苏我氏独霸朝纲的历史也告结束,苏我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皇极天皇退位后本来想把皇位传给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本人也就此事征求了中臣镰足的意见。中臣镰足劝中大兄皇子将皇位让给轻皇子(皇极天皇的亲弟弟,中大兄皇子的舅舅),这也是题中之意,显示自己不是为了夺权才杀死苏我入鹿的,更何况当时中大兄皇子上有长辈(轻皇子),平辈分中还有兄长(古人大兄皇子)。当然中大兄皇子的这一举动进一步得到了皇室其他成员和大豪族的支持。
  645年6月,轻皇子在中大兄皇子的大力支持下登上了天皇的宝座,这就是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改年号为大化。
  当时中大兄皇子是大权在握,孝德天皇也只是傀儡,中大兄皇子发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关于大化改新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再多说了,否则就严重跑题了,好在这些内容很容易就查的到的)。
  654年10月,孝德天皇病死,中大兄皇子在仔细权衡后推举自己的母亲——皇极天皇复位,并与655年1月正式登基,是为第37代天皇——齐明天皇。
  大家注意,在孝德天皇死后,中大兄皇子没有选择自己登基,也没有让孝德天皇的儿子有间皇子登基(在孝德天皇在位期间,古人大兄皇子谋叛被诛,后来齐明天皇执政期间,有间皇子也因谋反被杀),而是选择了皇极天皇复位,是大动了一番脑筋的。皇极(齐明)天皇又一次被动的成为了天皇,也可以说是造化弄人呀!
  齐明(皇极)天皇在重新登基以后,依旧只是个傀儡。朝廷大权依旧掌握在中大兄皇子手中。
  齐明天皇对于大化改新的各种政策也基本上是采用了中立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去大力提倡和发展,不过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大化改新的成果已经大打了折扣。
  齐明天皇晚年开始变得奢侈挥霍,大规模地修建亭台楼阁,大量的征用民工使得社会矛盾大大加剧。
  658年—659年,齐明天皇派大将阿部比罗夫(象西方人的名字?)平定虾夷(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征的可就是这个“夷”呀)!
  661年,以救援百济为名,皇极天皇派兵侵略朝鲜半岛(注1)。
  661年7月,齐明天皇病死。
  皇极(齐明)女皇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二任女天皇,而且还是第一个两度登上帝位的女天皇,但她在政治上的作为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既无法和前面的推古天皇比较也远远不及后来的持统天皇和孝谦天皇,只能以“平庸”来形容,但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重要时期,而作为在位天皇也多多少少发挥些作用,所谓时势造英雄,她也算得半个英雄吧。
  注1:关于日本本次侵朝事件,我也大致考证了一下,来龙去脉大致如下所述吧。
  562年,新罗兼并了与日本关系甚密的朝鲜半岛南端的任那(这段史实在介绍推古天皇时提过)。到七世纪中期,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战(这个中学历史讲过)。654年,新罗武烈王即位,与中国唐朝结盟以牵制高句丽、百济势力。659年,百济攻新罗,武烈王求援于唐朝。660年唐高宗派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军十三万人援助。7月大败百济。百济两次派使往日本求援,并要求送还在日本作人质的丰璋王子。
  日本答应了百济的要求,但具体出兵的日期我并没有查到,应该是661年上半年到662年上半年的事情。据此看来,很多资料上的提法“天智天皇出兵朝鲜……”就值得商榷(天智天皇就是中大兄皇子),因为齐明天皇661年7月才死,那么出兵朝鲜应该是齐明天皇在位期间发生的才对,更何况在齐明天皇死后中大兄皇子并没有立即即位而只是称制,直到668年1月才正式即位为天智天皇,所以即使出兵朝鲜是在齐明天皇死后,“天智天皇出兵朝鲜……”的说法还是有问题,因为那时他还没即位呢,不能叫天智天皇。
好了,不钻这个牛角尖了,下面接着讲。
  662年春,丰璋王子归国后继位执政。紧接着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3月日本派军27000支援百济。8月,又派万余人增援。
  得知日本军事动向的唐、新罗联军,以战舰170艘埋伏于白村江口,大败日本、百济联军(具体战况我故意省去,是不想大家看着太高兴而忘记我们直到现在在很多方面还在受日本欺负,“白村江口”海战也许是中日战争中唯一的中国全胜的战例。它改变了中日关系数百年甚至更久,为什么这么讲大家往下看)。
  军事上失败后,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新罗联军进攻本土,自664年开始,花费巨额资财,先后建筑了四道防线。又不得不重新审查自己的对外政策,先后与唐、新罗恢复了国交关系。
  简单地说,那个年代的日本是被中国打“服”了。不得不与唐朝交好,又不停地派遣唐使学这儿学那的,想想那时侯唐朝要是打不赢,倭寇只怕从唐朝时就有了吧……
  再想想甲午海战,如果那时中国还能大赢(当然实力决定一切,那时侯我们已经不可能赢了),或者我们就没有了这一百多年来的屈辱……
  我们常说日本是崇拜强权的国家,充满了奴性,这个是不错,但是我要说实力才是一切的保证,我们要再次将日本打翻在地……
  哎……又会被人说跑题了,不过有些话还是不吐不快呀!!!

三、持统天皇
  介绍持统天皇,还得从齐明天皇去世开始。661年7月齐明天皇死后,中大兄皇子并没有立即即位(理由考察中),而是以皇太子称制得名义总揽大权,直到668年1月才正式即位为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在位之初,继续进行着内政改革,并宣布立自己的胞弟大海人皇子为皇太子,并陆续将自己包括鸬野皇女在内的4个女儿都嫁给了大海人皇子(以弟位嗣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弟弟,真是怪怪的……)。这位鸬野皇女就是后来的第40代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皇后、第41代天皇——持统天皇。
  为了把事情交代清楚,我们还得讲讲天智天皇,他雄才大略,是推动大化改新的主力,但到了晚年也昏庸起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所以开始疏远和排斥大海人皇子。671年10月,天智天皇病中中召见了大海人皇子,假意以天下相托,同样雄才大略的大海人皇子自然明白皇兄的意思,表示愿放弃
  天下为天皇的病体出家,天智天皇同意了他出家的请求(看来是老病糊涂了,这种表态也能信?)。
  大海人皇子在其妻鸬野皇女(持统天皇)等的陪同下前往吉野出家。天智天皇则宣布了大友皇子为皇太子。
  671年12月3日天智天皇死,丧事还没办完,大友皇子就在5日匆匆登基,是为第39代弘文天皇。
  这位弘文天皇估计是那种典型志大才疏的,刚一登基就想除掉大海人皇子。672年5月,以修造皇陵为理由,准备袭击大海人皇子的出家地——吉野。大海人皇子闻讯于6月潜回自己的领地——美浓、尾张。
  7月初,大海人皇子挥师近江击败弘文天皇,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壬申之乱(当年是壬申年)。
  准确的说,大海人皇子与弘文天皇之间的这次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完全是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不过从结果来看,大海人皇子的胜利还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673年2月,大海人皇子正式即位,就是第40代天武天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天武天皇执政的14年里,成为皇后的鸬野皇女一直参与其中,并在朝廷的很多大政方针问题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其中包括对“壬申之乱”的善后处理、682年《飞鸟净御原朝廷令》的颁布等等。681年,天武天皇立鸬野皇后的长子草壁皇子为皇太子。
  686年7月,天武天皇死前留下遗诏“今后天下事不论大小,皆听命于皇后和皇太子……”由此可看出天武天皇对这位皇后的信重。鸬野皇后也没有让天武天皇失望,于686年10月以果断措施粉碎了大津皇子的谋反阴谋。
  可惜天不遂人愿,草壁皇子急病死(是否为正常病死无从考证),鸬野皇后不得不亲自执政。
  690年1月,鸬野皇后正式即位为第41代天皇——持统天皇(正式即位前的3年多鸬野皇后仿其父中大兄皇子的旧例“称制”)。
  持统天皇即位后,继续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进行的改革,但这其中还有些须不同。天武天皇时代,废除了天智天皇设立的太政大臣、左右大臣等官制,有一点点朱元璋“废丞相、设六部”的感觉,宗旨是加强中央集权,权利只集中在天皇、皇后及少数皇室成员手里。持统天皇在位期间,又重新设立了太政大臣等官位,由高市皇子出任。
  持统天皇在文化上的贡献也非常巨大,前文已经介绍过了飞鸟文化,可以算的上是日本文化的第一个大繁荣期。在持统天皇的倡导和扶持下,日本文化又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白凤文化(白凤据说是天武天皇未正式采用的年号)。白凤文化和飞鸟文化是一脉相乘的,都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一般的说法是以大化改新作为时间分隔点。
  持统天皇在执政期间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用了四年的时间在大和三山修建了藤原宫,藤原宫采用着完全的中国式风格,十分雄伟壮丽。
  持统天皇还有一个创举——“太上天皇”称号。697年8月,她让位给自己的孙子(草壁皇子的儿子),是为第42代文武天皇(当时仅15岁)。持统天皇作为“太上天皇”辅佐朝政(持统天皇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天皇)。
  701年,在持统上皇的支持下,文武天皇公布了《大宝律令》,史学界把《大宝律令》的制定和颁布作为日本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这是持统天皇又一重大贡献。
  讨论持统天皇的政治成就时,也是无法把她和其夫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分开来讨论的。她在位时间不长(690-697年),只当了不到8年的天皇,但真正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时间却很长(大约是670-702年,有30年之久),这让人联想起中国清朝初年的孝庄太后,确实有很多相象的地方。
  在天武天皇没有正式即位之前的所有“政治磨难”中,持统天皇始终都是坚持站在天武天皇一边(大家也可以注意到她与天智天皇和后来的弘文天皇都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
  可以说,持统天皇一直是在背后支持天武天皇的主要力量,天武天皇的政治成就有很大一部分要记在持统天皇的头上。
  天武天皇死后,持统天皇又转而支持自己和天武天皇的儿子草壁皇子,在草壁皇子意外急死后才不得不走上前台即位执政。古人云“开创难,守成更难”,持统天皇能把父(天智天皇)、夫(天武天皇)所力导的大化改新坚持下去并大力发展,确实十分不易。
  持统天皇看来也不是那种权力欲很强的女人,当自己的孙子成年以后,立即就让了位做了太上天皇,这在以前没有先例,所以基本上应该不存在“被迫”让位的可能性。
  当了太上天皇后,她还支持文武天皇重用藤原不比等(这个名字在以后的章节中会经常看到,大家注意了),颁布了著名的《大宝律令》。
  702年12月,持统天皇病死。死前下诏,改天皇死后土葬为火葬、厚葬为薄葬,确实也是个了不起的革新。
  在研究持统天皇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也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的年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史学界也没有定论,连《日本书纪》中的记载也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
  持统天皇的父亲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生于626年,死于671年。持统天皇本人生于645年,死于702年。那么我们认为天武天皇是生在626-645年之间,理由还是比较充分的。
  天武天皇和持统天皇的长子草壁皇子死于689年(28岁),应该是662年出生。诛杀苏我入鹿的时间是645年6月,并无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参与其中的说法,以其后来表现的政治能力等考虑,他没有参与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尚在年幼。而史籍记载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在大化改新过程中做出很大贡献,因此我个人的意见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的出生日期应该在635-645年之间。
四、元明天皇、元正天皇
  本次将两位天皇放在一起介绍基于以下原因:元明天皇、元正天皇系母女关系,在位时间均不长,元明天皇(661-721、707-715年在位),元正天皇(680-748、715-724年在位),而且两位天皇都是中途让位成为“上皇”,在政治上也继续发挥着作用,很多事情无法割裂开来,所以就一并讲了。
  702年12月持统天皇死后不久,707年6月年仅25岁的文武天皇也因病夭亡。其时文武天皇的儿子首皇子只有7岁,所以由文武天皇之母草壁皇子妃(其父为天智天皇,她同持统天皇实际上是姐妹,却做了持统天皇的儿媳)即位,这就是第43代天皇——元明天皇。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下:草壁皇子是天武天皇和持统天皇的长子(皇太子),在天武天皇死后不久急病死。这个前文都有介绍。
  另外,元明天皇即位时是皇太后的身份(相对于文武天皇而言),这一点也很特别。日本女天皇即位时多为皇后的身份(前面介绍的都是如此),而后面将要介绍的孝谦天皇和明正天皇均是以皇女的身份即位的。
  因为皇位继承人只有7岁而另选人即位也是很有日本特色,也是很明智的,这在中国是不可以想象的(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强),中国的皇帝在这个年龄即位的还很有一些。这种小皇帝即位的坏处显而易见,想想看也就能想起来康熙皇帝成为了千古一圣君。
  把中、日的皇位继承制度对比一下,重视血统关系上是一致的,相对来说日本的宽松一些,只要有皇室血统就可以考虑,而中国却会强调“唯一”性,举个例子:日本皇位中以弟继兄称帝的情况很多,而在中国以弟继兄多半都伴随着“篡位、谋反”等特别事件。
  闲话就说这些,下面转入正文。
  元明天皇即位后立即有了三项重要举措。首先是改元为和铜元年(708年),并开始铸银钱和铜钱流通;其次是下诏令兴建平城京(奈良),最后是任命藤原不比等为右大臣。表现出了很大的政治魄力。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诏把国都从飞鸟的藤原宫迁到平城京,从710年起到794年,国都定在奈良这将近1个世纪的时间,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奈良城完全模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城建造,南北长4.7公里,东西长4.2公里,总面积近22平方公里。中间的朱雀大道将奈良分为东、西两京(也叫左右两京,这也是官位左京大夫和右京大夫的由来)。
  迁都奈良之后,元明天皇继续实行了很多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措施,而且也成效明显,盛世的前兆已显。
  712年,太安万侣将所撰的《古事记》进献给元明天皇,《古事记》记载了日本从古到推古天皇年间的史事,是日本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无论如何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开始有修史(哪怕只是私史),这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开始繁荣的表现。
  元明天皇在政治上的另一个比较有效的举措是设立巡察使,有点儿象中国的钦差大臣,分付各地监督检查。
  713年,元明天皇又下令要求各国开始撰写《风土记》。714年2月开始命人修国史(这是官修史书,和《古事记》的性质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715年中,元明天皇决定退位(其时55岁,年龄并不算大),估计也是和皇室内部的矛盾有很大关系,而且以藤原不比等为首的大贵族势力也逐渐抬头。这一点从元明天皇没有让位给首皇子(其时已经15岁,当时已经算是成年了),而是让位给自己的女儿冰高内亲王(文武天皇之姐,首皇子之姑)也可以看出些端倪。
  冰高内亲王于715年9月即位,是为日本第44代天皇——元正天皇,元明天皇成为太上天皇。
  元正天皇即位后立即于当年10月颁布了“劝农诏”和“土断法”,都是关于土地和农民的法令,我大致查了一下内容,也没发现有什么对农民老百姓很有利的地方,但估计这些政令很适合当时的发展形势。
  718年,在藤原不比等的支持下,在《大宝律令》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唐朝的很多法令,编撰了《养老律令》(养老是年号,别想到别处去)。但这个律令直到757年才公开实施(原因以后会谈到)。
  720年,舍人亲王(天武天皇3子)将编写了40年之久的《日本书纪》(30卷)进献给元正天皇,这部官修史书从内容到体例都规范、完备了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题外话说一句:《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在“野望”系列和“太阁”系列等战国游戏中,宝物等级定的都是很高的,而事实上它们在日本的地位决不次于《史记》在中国的地位。
  元正天皇即位后的一系列执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的,母女两个有着极强的一脉相成的特点,在这两位天皇执政期间,政治趋于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元正天皇很重视农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的法令和制度,比较有名的算是《三世一身法》(我没查到更具体的内容),在说别的什么政绩就谈不上了。
  下面的篇幅还是介绍一下元正天皇在位后期的形势,也为我们下一篇的主角孝谦天皇的出场做一下铺垫。
  720年5月,藤原不比等病死。
  721年12月,元明上皇驾崩,留下遗诏要求将自己火葬,并要求元正天皇及文武百官都不要大肆操办葬礼,这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
  元明上皇和藤原不比等相继死后,皇族和官僚大贵族之间势力对抗的状态大大改变,新一轮的斗争开始了。
  藤原不比等算的上是老谋深算的人了,虽然藤原家族一直是很显赫的贵族(主要是吃中臣镰足在大化改新功劳的老本),但他明白直接和皇族对抗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会得到任何好处的,于是他就采取了变通的方法——首先他把女儿宫子嫁给了文武天皇,前文反复提到的首皇太子就是宫子和文武天皇的儿子。
  由上似乎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元明天皇在退位后没有让位给首皇子,而是让位给自己的女儿冰高内亲王实质上是元明天皇对藤原家族某种形式的压制。联系到以前的“任命藤原不比等为右大臣”,这是种典型的“又打又拉”的政治行为(这是715年以前的事)。
  一计不成又来一计,716年,藤原不比等又将自己16岁的小女儿光明子嫁给了首皇太子(当时首皇太子也是16岁),就是把女儿嫁给外孙,这样藤原不比等既是首皇太子的外公又是岳父,关系又亲密了一层。
可以说藤原不比等的谋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他确实是独掌大权,暂时压制了皇族的势力。
  藤原不比等病死之后,藤原氏的势力一分为四,被均分之后的四份权力被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分别把持,这四人就是长子藤原武智麻吕(南家)、次子藤原房前(北家)、三子藤原宇合(式家)、四子藤原麻吕(京家)。虽然说藤原氏的势力并没有减小,但没有了藤原不比等这个主心骨,加之这四兄弟自己内部也有矛盾,所以反藤原氏的势力开始抬头,天武天皇的长孙长屋王被任命为大纳言,另外一家大贵族大伴家族的大伴旅人也站在皇室这一边,新的一轮斗争开始了。
  元正天皇在位期间,大致的政治形势就是如此,想来她这个天皇也不是很好当的,两头都不能得罪,其母元明天皇死后她更显得势单力薄。史载元正天皇一生未嫁,原因大概怕自己的婚姻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吧。不过疑问也不是没有,因为元正天皇即位时已经35岁了,
  按说这个年龄早就该嫁人了。除非解释为她确实是为了皇位才一直独身的,不过还是有点儿说不通,也太深谋远虑了吧!
  723年9月,有人向朝廷献上了一只双目赤红的小白龟(这种报祥瑞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更多),由着这个契机,元正天皇宣布让位给首皇太子,这位皇太子已经24岁了,他有足够多的理由即位为天皇,更何况不论是皇室成员还是藤原氏豪族都支持他即位,这又是政治斗争中互相妥协的产物吧。
  724年2月,首皇太子即位,是为第45代天皇——圣武天皇,改年号“养老”为“神龟”。圣武天皇即位后就封长屋王为左大臣,考虑到圣武天皇的藤原氏血统,可以说皇族和外戚
  豪族又打了个平手,暂时维持了稳定。
  727年10月,光明子皇妃(大家注意这个人,以后会有大篇幅的介绍)生下了一个皇子,被封为基亲王,11月又破例进为皇太子。但好景不长,728年9月,不满1岁的基亲王病夭,紧接着大事是“长屋王事件(729年2月)”和“藤原广嗣之乱(740年9月)”,这期间在738年1月,圣武天皇和光明子的女儿阿倍内亲王被封为皇太子,她就是后来的孝谦(称德)天皇,这些都留待后文介绍吧。
  关于元正天皇的介绍大致就到这里了,元正天皇724年让位,748年以近70的高寿病死,但她退位后在政治上虽然还发挥着作用,但估计只是在幕后指挥的那种,在后来震动天下的“长屋王事件”和“藤原广嗣之乱”中也看不出她发挥了什么明显的作用(至少笔者没有看到相关的记载),不过她是全力支持阿倍内亲王(孝谦天皇)继承皇位的。
五、孝谦(称德)天皇
  先把标题解释一下,孝谦和称德是一个人,是先后两次登上皇位时不同的帝号。
  孝谦天皇也许是所有女帝中最出名的一位,可以找到的关于她的资料非常的多,本文也会用稍大一些的篇幅介绍她。
  细究孝谦天皇比较出名的原因,我想大致是两方面的,一个是她的政绩比较突出,可以这么说,大化改新以来历代天皇的努力在孝谦这一代终于显示出丰厚的成果,她是个“集大成者”。另外,孝谦天皇本人采用了全面的“亲唐”、“学唐”的方针策略,通过对中国唐王朝的学习,使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天平盛世”(天平是孝谦的父亲圣武天皇的年号,圣武天皇还用过天平感宝的年号,孝谦天皇用过天平胜宝的年号)成为了奈良时期最繁荣的一段时间。
  孝谦天皇出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一生的经历丰富多采,虽然前后两次在位也只有十五、六年的时间,但该经历的事件一件也没有少(诸多事件以后详述)。加之孝谦是以皇女的身份被立为皇位继承人,为了皇位一生没有结婚,晚年宠信妖僧道镜(让人想起武则天和怀义和尚)等诸多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比较惹人注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孝谦天皇和其时的历史,本章节还是做些铺垫,介绍一下孝谦天即位前的大致情况。
  724年2月,孝谦的父亲首皇太子即位,是为第45代天皇——圣武天皇,看过前文的读者该知道他其实应该在文武天皇死后就即位的,由于年龄原因,中间才插进了元明天皇、元正天皇两个,在元明天皇、元正天皇以及外戚藤原氏多重的“保护”下,这位天皇接受了极为良好的教育,但政治上却没有经历过任何风浪,是那种典型的“才子皇帝”,他在位的20多年基本上是傀儡,朝政是由元正上皇、光明皇后及藤原氏操持的。
  下面再说说光明皇后,她是孝谦的母亲,也可以说是圣武天皇末年、孝谦执政初期的实际统治者,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前文介绍过,光明子是藤原不比等的女儿,16岁时嫁给同是16岁的圣武天皇(当时还没有即位)。史载光明子“美艳无伦”、“聪明绝顶”,加之与圣武天皇一样笃信佛教,所以深得圣武天皇的宠爱,这一点从光明皇妃的儿子生下来不久就被立为皇太子就可以看出。
  圣武天皇即位后,藤原氏家族与皇室贵族争权夺势的斗争日趋激烈,由于光明皇妃的原因,圣武天皇始终站在藤原氏一边(藤原不比等的计谋厉害呀),这直接导致了“长屋王事件”。
  728年9月,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妃的儿子皇太子基亲王病夭,此时圣武天皇的另外一个妃子又生了一个男孩子——安积亲王,围绕着要不要立安积亲王为皇太子的问题争论及其激烈。藤原氏家族主张立阿倍内亲王(孝谦)为皇太子,立光明皇妃为皇后。长屋王坚决反对(他是天武天皇嫡孙,高市皇子之子),立嗣的问题也就搁置下来了。
  其实长屋王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想让自己的儿子膳夫王娶阿倍内亲王(孝谦)从而继承皇位,这也是藤原氏所不能接受的,而后来孝谦天皇终身未嫁,多少也和这次失败的联姻企图有关系。
  两方就这么僵持着,毕竟是藤原氏棋高一着,他们开始散布谣言说“基亲王是长屋王行妖法害死,长屋王图谋篡位……”,这两条都是圣武天皇不能忍受的,于是长屋王的死期就到了。729年2月,长屋王被逼自尽,藤原氏大获全胜。
  729年8月,光明子被立为皇后,成为日本第一个非皇族出身的皇后(这个也正是长屋王反对光明子立后的理由)。
  为了下文交代清楚,还要特别提出讲一下的人物是县犬养桔三千代和吉备真备和鉴真。
  县犬养桔三千代是光明皇后的母亲,孝谦的外祖母。
  吉备真备的名字大家应该比较熟悉的,他和阿倍仲麻吕一起被当成遣唐学者的代表(中学历史书上就会有,不信去查),他是孝谦天皇当皇太子时的老师,孝谦即位后更成了有力的辅佐,这些后文将重点说明。
  鉴真相信大家一定知道了,这位为宏扬佛法而六次东渡的高僧的事迹这里不多讲了,只在配合介绍主角孝谦天皇时连带介绍一下,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考虑写专文介绍。
  “长屋王事件”之后,朝政稳定了一段时间,藤原氏虽然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获胜,但皇族的势力并没有减弱多少。因为藤原氏之所以获胜和圣武天皇的坚决支持是分不开的,而斗争的目标也不是皇族的全部而只是长屋王一系而已。
  很快的,皇族中的葛城王桔诸兄的势力就极度膨胀起来(桔诸兄的生母就是前文提到的县犬养桔三千代,她也是光明子皇后的母亲,这样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桔诸兄可以迅速“走红”)。
  同时,日本遣唐的留学生和僧人也陆续归国,这些人可以说是受了极良好的教育,而且想来他们可以得到“去唐朝留学”的机会,本身基本上也是权贵出身,所以这些人一回到日本,就在政治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吉备真备和玄(日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人有旦夕祸福,藤原氏四兄弟虽然虽然成功的把持了朝政,但人力毕竟无法同天相抗衡。737年初,日本国内瘟疫横行,从4月开始,房前(北家)、麻吕(京家)、武智麻吕(南家)、宇合(式家)相继病亡。桔诸兄成为右大臣,遣唐回来的留学生和僧人也向桔诸兄靠拢,藤原氏的形势大大不妙。
  738年1月,阿倍内亲王(孝谦)正式立为皇太子。
  740年8月,宇合(式家)之子藤原广嗣(当时在太宰府任太宰少贰)为了恢复藤原氏的权势,在九州起兵做乱,叛军人数多达万人以上。虽然叛乱两个月以后就被平息,但对圣武天皇的打击十分巨大,他不停地搬迁首都,并且开始考虑让位给皇太子,而且更加笃信佛教,希望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741年7月,在“藤原广嗣之乱”中始终陪伴在圣武天皇身边为平叛做出卓越贡献的吉备真备被任命为皇太子孝谦的老师,而玄(日方)则因为人品等个人原因被贬后死。 孝谦成为皇太子之后,地位也不是十分的稳固,她最大的靠山藤原氏的势力起起落落,而且圣武天皇的儿子安积亲王已经成年,以桔诸兄为首的大贵族都支持他即位。744年,17岁的安积亲王猝死,桔诸兄受挫,藤原氏的势力又重新抬头。
  佛教传入日本不久就得到了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阶级的认可和支持,大化改新后历代天皇都信仰并大力支持佛教,这其中又以圣武天皇在位时为甚,孝谦即位后,又继续维持了圣武天皇的一贯方略。
  关于圣武天皇礼佛的各类措施这里只简单的讲一下,毕竟和本文的主题相关性不强。
  743年,圣武天皇开始筹建东大寺、铸造卢舍那大佛,工程一直到749年初基本完工,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从大僧正行基受“菩萨戒”,可谓虔诚到了极点。但铸造大佛的工程到了收尾阶段却有了大麻烦——黄金不足,无法对大佛进行粉饰。749年2月,东北边陲的陆奥产出黄金的消息传到京城,圣武天皇认为是自己出家的虔心感动了佛祖所至,于是改年号“天平”为“天平感宝”。
  于此同时,圣武天皇的健康情况恶化,加之专心礼佛无心朝政,他决定让位给自己的女儿孝谦。
  749年7月,阿倍内亲王正式即位,是为日本第46代天皇——孝谦天皇,改年号“天平感宝”为“天平胜宝”。
  孝谦即位时的情况已经与她刚被立为皇太子时的情况大不相同,皇室中已经没有了可以于她争位的继承人。加之光明皇太后和藤原仲麻吕(藤原武智麻吕次子)大力支持,其他权臣藤原丰成(藤原武智麻吕长子)、藤原永手(藤原房前之子)等也不反对,桔诸兄等皇室成员也无异意。
  孝谦即位时实际上已经32岁了,因为要遵守即位不能结婚的决定,所以孝谦本人不可能有直系的皇嗣,选什么人为皇太子的问题就摆在了明面上。
  756年5月,圣武太上皇死,死前指天武天皇之孙道祖王为皇太子,但光明皇太后和孝谦天皇对道祖王都不是很满意。757年1月,桔诸兄病死,藤原氏势力更加膨胀,在藤原仲麻吕的坚持和光明皇太后的默许下,757年4月,舍人亲王之子大炊王被立为皇太子。
  藤原仲麻吕在光明皇太后的恩宠下日益专横跋扈,但孝谦天皇毕竟已经是年近40在政治上完全成熟了的雄主,同藤原仲麻吕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也少不了。所谓圣极必衰,古今万物都是遵循着这个道理。
  孝谦天皇笃信佛教的程度决不在其父圣武天皇之下,而且她可能是日本历来的统治者中比较亲近中国的一个,可以说就是这两条造就了这位天平女皇的“万世功业”。
  孝谦的信佛很好解释,毕竟她的父母亲都是虔诚的信徒。孝谦即位初期,与其父圣武天皇一起完成了建造东大寺和各国分寺的工程(准确的讲,国分寺的工程一直到孝谦的后任光仁天皇时期才全部完成)。753年底,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成功,规范了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的制度,使日本佛教有了稳定的发展,使以佛教文化和“仿唐文化”为中心的天平文化更散发出绚丽的光彩(关于鉴真大和尚的事迹后文介绍)。
  孝谦的亲唐也很好解释,因为她的老师吉备真备是唐文化的忠实追随者。
  吉备真备(695-775),出身中小贵族家庭(关于吉备真备的出生日期及出身,现在还有争论,只好采用比较通俗的说法),22岁左右被选为赴唐留学生,717年10月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唐朝呆了19年。
  真备天资聪颖,加之后天的勤奋,使他很快就成了“唐学”的集大成者。公元734年11月,真备随第九次遣唐使返日,并向日本朝廷献上了大量由唐朝带回的供物,这些物品在《续日本记》中都有记载,数量之多、品种之杂令人惊讶,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学唐的程度。
  725年,真备晋正六位下,736年从五位上中宫亮,741年7月成为东宫学士,成为孝谦(当时的皇太子阿倍内亲王)的老师。
  743年5月,在宫廷的大型宴会上,孝谦(当时的皇太子阿倍内亲王)当众表演了五节舞(估计和唐朝当时的舞蹈没什么区别)引起轰动,吉备真备因为教学得力直接晋位从四位下。
  747年中,吉备真备被任命为右京大夫,孝谦天皇正式即位后又升为从四位上。
  藤原仲麻吕渐掌大权后,为了削弱对手桔诸兄,就排挤桔诸兄派系的吉备真备,750年初,吉备真备左迁筑前守。
  752年初,孝谦天皇派出了第十次遣唐使,应吉备真备自己的要求,他被任命为副使。从754-763年,吉备真备一直在太宰府任职。
  暂且放下吉备真备不表,再说说孝谦天皇,出乎意料的是,孝谦在位的747-758年的十多年里,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可言,仔细想一想也好理解,上有圣武太上皇(756年死)、光明皇太后(760年死),朝中还有桔诸兄(757年死)、藤原仲麻吕(764年死)这样实力雄厚而且各有靠山的重臣,束手束脚的地方当然很多,这期间值得一说的有三件大事,一是753年的鉴真东渡、二是757年的《养老律令》的全面实施、三是757年的桔奈良麻吕之乱。
首先说说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佛教传到日本以后,一直是受到统治阶级支持的,所以发展的也比较快,但到了公元七、八世纪也显露出很多不能为统治阶级接受的“弊端”——为了逃避繁重的税役,农民们都竞相出家,由于寺院的某些特权,过多的出家使得劳力减少,税收降低。
  由此,到了元明、元正、圣武时期,对佛教和寺院也做了一定繁荣限制,最主要的就是“确立严格的受戒制度”,这就需要有高僧掌管受戒权柄,主持受戒仪式。
  到大唐去寻找主持受戒的高僧,就成了遣唐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唐高僧鉴真也因此成为了遣唐使团的目标。
  鉴真大师是江苏扬州人,俗姓淳于,生于公元688年,鉴于本文的主题,鉴真的事迹就不多介绍了。
公元742年底,鉴真应日僧荣睿和普照的约请,决意赴日宏扬佛法,其时鉴真已经是54岁的老人了。
  鉴真先后六次东渡,前后经历了11年时间,当他成功地来到日本时已经是65岁高龄了。期间因积劳成疾而双目失明。
  鉴真到达日本后受到了很隆重的欢迎,不久就亲自主持了天皇受戒仪式,圣武上皇、光明皇太后和孝谦天皇先后受戒,756年,鉴真被任命为大僧都。758年孝谦天皇让位给淳仁天皇后,鉴真被免除大僧都之职,763年5月,鉴真大师圆寂,享年76岁。
  接着说一下《养老律令》。
  前文实际上已经提到过,《养老律令》是藤原不比等支持下在公元718年编撰的,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一直没有能够真正实行。藤原仲麻吕掌握大权后,在他的极力要求和光明皇太后的支持下,《养老律令》才得以实施,这当然是藤原仲麻吕在政治上的大胜利,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孝谦天皇的不满,由此又引出很多事端。
  最后说一下“桔奈良麻吕之乱”
  桔奈良麻吕是桔诸兄的长子,历来同藤原仲麻吕不睦,桔诸兄死后(公元757年初)在政治上也失势了。757年,孝谦天皇废掉道祖王而立大炊王为皇太子成了直接的导火索。桔奈良麻吕联合了一些皇室成员及少数贵族开始了反对藤原仲麻吕的政变。
  这场政变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很快就被镇压了,桔奈良麻吕自杀于狱中,受牵连而被处刑的有数百人,其中不乏皇室成员和大臣权贵。这是发生在757年7月的事情。
  藤原仲麻吕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胜利后,变得更加飞扬跋扈、肆无忌惮,将朝廷的军政大权一手掌握,甚至将政见不合的胞兄藤原丰成也贬为太宰帅,孝谦天皇也成为其政治野心的障碍。
  公元758年8月,孝谦天皇退位,皇太子大炊王即位,为日本第47代天皇——淳仁天皇。可以肯定的说,孝谦的退位决非出于自愿,但光明皇太后是支持大炊王即位的,也许她觉得选和藤原家有很亲密关系的男性皇室继承人即位是正确的;孝谦本人虽不愿意退位,但却不好违背母亲的意见,也许同时藤原仲麻吕还许给了孝谦什么好处,这就不得而知了,事实上,从758年8月孝谦退位起到760年中这段时间里,孝谦上皇与淳仁天皇以及藤原仲麻吕之间还是相安无事的。孝谦上皇还赐予藤原仲麻吕以“惠美押胜”之名。
  760年6月,光明皇太后病亡,这位圣武朝及至孝谦朝的实际统治者死后,留下了很大的权力真空,当然孝谦上皇和淳仁天皇及惠美押胜都想来填补它,双方的明争暗斗就开始了。
  761年8月,孝谦上皇和淳仁天皇巡幸药师寺,10月前往近江的保良宫,孝谦就在保良宫养病,保良宫内道场的道镜和尚以“治病禅师”的身份接近了孝谦上皇,并得到了孝谦上皇的宠幸,这段情节同武则天和怀义和尚的情节很象,关于道镜和尚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从761年10月到762年5月,孝谦在保良宫修养了半年有余,这半年时间对于孝谦来说改变是很大的,当然也不只是修养那么简单,也许在同时也谋划着反惠美押胜反淳仁天皇的计谋。
  对于孝谦来说,这半年的时间过的一定很愉快,但听到了孝谦和道镜和尚风言风语的惠美押胜和淳仁天皇就一定不会高兴。在惠美押胜的授意下,淳仁天皇于762年5月亲自来到保良宫,他同孝谦对话的焦点可想而知,谈话的结果是孝谦上皇同意返回平城京,但是却要道镜和尚同行。也正是这段谈话,使孝谦下定了从淳仁天皇和惠美押胜那里夺回权力的决心。
  762年6月3日,在孝谦上皇返回平城京不久后就召集了五位以上官员的大会,并公开宣布“凡国家大政和官员赏罚等大事均由朕亲自掌握”。
  对于孝谦的“夺权宣言”,老谋深算的惠美押胜并没有直接对抗,相反他倒是收敛了很多,但是双方都晓得脸皮已经撕破,都在找机会一举制对方于死地。
  763年9月,孝谦解除了亲惠美押胜的少僧都的职务,任命道镜为少僧都。同时调回了可以与惠美押胜抗衡的藤原永手、藤原真盾。孝谦和惠美押胜都对藤原永手、藤原真盾进行了拉拢,但藤原永手、藤原真盾均站在孝谦上皇一边。
  孝谦在进行自己的部署,惠美押胜也没闲着,他把京城附近的重要战略要地都换了自己的人掌握,包括依势铃鹿关、美浓不破关、越前爱发关。京城附近各国的地方行政长官也进本上换成惠美押胜的人。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孝谦上皇调用了她最重要的一个棋子——764年1月,吉备真备以督造东大寺的名义从九州调回平城京。真备回京以后,并没有真的去督造东大寺,而是称病留了下来,这当然是孝谦的安排,更妙的是惠美押胜虽然控制了近江、越前,但越中等广大地区却因为收成归东大寺所有而成为真备的势力范围。 时间到了764年夏天,孝谦上皇和惠美押胜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双方的部署也基本完成了,就等着最后的一战,但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两边实力差不多,盲动的话就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764年9月2日是惠美押胜正式决定叛乱的日子,但在此前被他的手下将计划泄露给了孝谦上皇。孝谦上皇决定先发制人,她派人拘捕了淳仁天皇,将玉玺和兵符(日本不是这个称呼,不过意思相同)取到手中,惠美押胜闻讯以后拥立盐烧王为天皇,公开讨伐孝谦。
  此时,孝谦上皇组成了以藤原藏下麻吕为总大将,吉备真备为军师的讨逆军,并宣布剥夺惠美押胜的一切职务,吉备真备派兵迅速派兵包围惠美押胜的府邸,惠美押胜侥幸逃脱,但他紧接着的行动都已在吉备真备的预料之中。
  惠美押胜从京都逃往近江和越前的通道都被吉备真备派兵卡住,惠美押胜的小撮判军被重重包围,9月17日,经过激战后,惠美押胜兵败被杀,叛乱仅半月有余就被平定。
  “惠美押胜之乱”平定后,淳仁天皇在10月被废而放逐到淡路,孝谦上皇再次登上天皇之位,是为日本第48代天皇——称德天皇(本文以后将称呼孝谦为称德)。
  称德即位后任命忠心耿耿的吉备真备为中卫大将,统领近卫军队,同时改组太政宫,将与“惠美押胜之乱”有牵连的人清除,晋升了一批自己的亲信,值得注意的是道镜和尚被封为大臣禅师,开始掌握实权。
  称德天皇重祚后最大的政绩是对疆土的开拓,新增的疆土主要包括西南(大隅、萨摩)和东北(陆奥),不过老实说这种开疆扩土的行动从很早(天武天皇时代)就开始了,只不过称德时代效果最明显。
  在陆续又镇压了一些反对称德天皇的政变后,称德朝的统治慢慢稳固,发展走上正轨。但好景不长,随着道镜和尚逐步走上政治前台,新的动荡正在悄悄酝酿。
  765年10月,道镜由原来的大臣禅师晋升为太政大臣禅师。766年10月,又晋位为法王,法王的一应供奉同天皇是完全相同的。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称德天皇在不停地提拔道镜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同自己共患难的老臣,藤原丰成为从一位左大臣,吉备真备为正二位右大臣,藤原永手和藤原真盾也身居高位,这一点对后来平定道镜的反叛阴谋至关重要。
  毫无疑问,道镜是有非常大的政治野心的,爬上高位之后就大量地晋升了自己的亲信和家族成员,他的弟弟弓削净人甚至成为了太宰帅。他还在他的家乡大肆建造宫殿,并号之为西京与京城相对应。很快就有了道镜是皇胤的说法,然后就是各种祥瑞,甚至连称德天皇本人也有了让位给道镜和尚的想法,她就这个想法征求了很多亲信大臣的意见,除了藤原真盾外,其他人均明确地反对,这让称德天皇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道镜及其亲信为了尽快达到其政治目的,很快就阴谋策划了“八幡神谕”事件。位于宇佐的八幡神宫,历来很受朝廷重视,百姓也很信奉那里。769年5月,神宫主神官假托八幡神谕,说什么“道镜即位天皇,天下就会太平”,神谕传到京城,朝廷上下一片哗然,皇族大臣坚决反对,称德天皇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在吉备真备等人的一再坚持下。就想派自己身边的侍女法均尼去宇佐确认此事,法均尼以自己是女流出入不便为由推荐自己的弟弟和气清麻吕代为前往,称德天皇也同意了。
  769年8月,和气清麻吕从宇佐返回,带回了新的八幡神谕,与道镜期待的相反,神谕里出现“无道之人,宜早清除”等话语,矛头直指道镜本人,道镜企图利用神谕登基的野心最终破灭了,但法均尼姐弟却因道镜报复被放逐。
  从769年秋起,称德天皇在道镜的陪伴下在各地巡游,途中染病成疾,770年4月回到平城京后就一病不起了。当然,天皇病重的消息是被严密封锁的,朝中规定任何大臣都不能谒见天皇,道镜在此时也不主动谒见天皇而开始密谋天皇的身后事,唯一可见天皇并常侍左右的是吉备真备之女吉备由利。
  770年6月,称德天皇在病床上接到了吉备由利带来的道镜及其党羽密谋政变的密报,弥留之际做出正确的选择,她命令平城京中近卫军队归左大臣藤原永手统辖,内卫部队由右大臣吉备真备统辖,彻底粉碎了道镜及其党羽的阴谋。
  770年8月4日,称德天皇病死,众大臣(吉备真备除外)依称德天皇遗诏推举白壁王(天智天皇之孙)为皇太子,吉备真备主张从天武天皇的后裔中推举皇太子,不过他并没有坚持己见。
  白壁王权衡利弊后觉得道镜的事情由于称德天皇的原因无法深究,只能以他在担任太政大臣禅师和法王期间的罪行论罪(说白了只是渎职罪),770年8月底,道镜被贬为“造下野国药师寺任别当”,失去了后台且众叛亲离同时基本没有什么政治斗争经验的道镜连“一点浪”都没翻起来,就在772年4月死去。9月,被流放的法均尼姐弟被重新迎回京城。
  白壁王于770年10月登基,是为第49代光仁天皇,孝谦(称德)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按惯例总要有个综合评价,但我想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虽然我竭力声称孝谦(称德)在位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但是我也承认奈良时期(尤其是是孝谦在位期间)是日本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六、明正天皇
  首先要声明一下,在介绍前面的诸位女天皇时,都会用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她们的政绩,但这后两位女天皇的情况却大大不同。实际上,自源赖朝的武家政权建立后,天皇的政治权利就已经变得很小,所以这后两位天皇就只着重介绍她们的生平。
  明正天皇生于元和9年(1623年)11月19日,熟悉日本战国阶段历史的朋友应该对元和这个年号很熟悉,“元和偃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看成战国时代真正结束的标志。
  明正天皇的父亲是后水尾天皇,母亲是源和子,千万别被这“源和子”的名字蒙了,她实际上是德川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女儿(德川家康的孙女)。 明正天皇幼名兴子,所以未即位前又称为兴子内亲王,兴子出生的时候,德川幕府的统治已经十分的稳固,并已在1615年制定公布了《禁中並公家諸法度》,明面上说,天皇要把学问的修行和和歌的精通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就是限制天皇对政治的干预。该法度十七条中唯一认可天皇的权力是第8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年号。
  兴子出生时,父亲后水尾天皇28岁,母亲和子17岁,就一般来讲,兴子根本没有在短时间内即位的可能性,且不说天皇再生育男性继承人的可能性很大,就算没有,要等28岁天皇死也还有年头呢。 从表相上看,后水尾天皇对和子皇后(1624年册封)的感情还是不错的,1625年同母妹昭子内亲王出生,1626年同母弟高仁亲王出生并被立为皇储,1628年高仁亲王死,同母弟若宫生(生后不久就病死)。
  列举上面的后水尾天皇子嗣出生年表,还想说明的问题是——在兴子以后后水尾天皇还有两个儿子出生,只不过没有长成,兴子才有机会即位,这也是照化弄人呀。
  本来兴子可以四平八稳地过自己皇女的生活,可是不久就发生了赫赫有名的“紫衣事件”。“紫衣”是授予僧人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在《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中明确规定朝廷不能私自授予紫衣,但向僧人授予紫衣是朝廷的一大经济来源,所以后水尾天皇一次向70多位僧人授予了紫衣。当然,我觉得这种行动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虑,也是尝试着向幕府的权威提出挑战。
  所以,德川幕府的反应也是很快,1627年,德川家光授意京都所司代板仓重宗宣布,今后只要是违反《公家諸法度》中关于紫衣条文的人,一律免职受罚。朝廷则表示:“今后总之不会再做这种无效的事”。
  事件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但紧接着的“春日局参拜事件”完全改变了兴子内亲王的一生。春日局是斋藤利三的女儿,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奶妈,这个事实在“野望”系列游戏中介绍斋藤利三时都会提及,当时我还纳闷呢,不就是将军的老妈子吗,哪个将军不是有一大堆,后来深入了解了,才知道这老太婆不简单,关于春日局的事情足够写一篇专门文章介绍了。
  “紫衣事件”发生不久,春日局在幕府的授意下近京谒见后水尾天皇,但历来的规定是只有“从五位下”以上官位的人才能入宫晋谒天皇。而春日局当然不可能有从五位上以上的官位,但是迫于幕府的压力,后水尾天皇不得不接见了她。
  后来,接受了朝廷紫衣的很多高僧因拒绝幕府的命令而被放逐。“紫衣事件”和“春日局参拜事件”以后,后水尾天皇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但他又无力进行其他反抗活动,就宣布退位,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的兴子内亲王得以即位,成为日本历史上的第109代天皇——明正天皇。这一年是1630年,其时兴子内亲王只有7岁。
  明正天皇在位13年,1643年明正天皇异母弟素鹅宫亲王已经11岁,明正天皇决定让位给他,是为第110代后光明天皇。
  退位以后的明正天皇又活了50多年,于1696年11月死,享年73岁。先后经历了后光明、后西、灵元天皇数朝。明正天皇终身未婚,当然也没有子女,我想如果让她自己选择的话,她大概宁可生在普通百姓家,过普通百姓的日子……

七、后樱町天皇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位女天皇了,不过她的生平事迹等资料及其稀少,我反复查找好久,能找到的也就只是生殁时间、在位时间等资料。
  后樱町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的第117代天皇,是樱町天皇的二公主,小名叫智子,1740年8月生,1813年11月死。
  1762年23岁的智子内亲王即位,在位8年,1770年让位,终生未婚。
  后樱町天皇之所以能够即位,并没有什么特出的原因,仅仅是当时皇室没有合适的男性继承人而已,下面大致讲一讲。
  后樱町天皇的父亲樱町天皇生于1720年,死于1750年,死时才31岁,算是比较短命的,而且他是在死前3年(1747年)就已经让位了的。樱町天皇有子女3人——盛子内亲王(此人应该也是早夭的,但没有查清具体的生卒年月日)、智子内亲王(后樱町天皇)、遐仁亲王(桃园天皇)。遐仁亲王生于1741年,1747年即位为桃园天皇时只有7岁,好在当时其父樱町上皇还在世。1762年,桃园天皇急死,年仅22岁,此时其子英仁亲王(后桃园天皇)只有5岁(1758年生),所以由23岁的智子内亲王即位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折中选择了。而且由智子内亲王即位可能是早就“安排”好的,因为23岁的智子内亲王还没有嫁人这本身就说明问题,嫁了人就无法继承皇位,在直系继承人较少的情况下,已过了待嫁之龄的公主不能嫁人而等待着继承皇位,而一旦即位就更不能嫁人(男性帝王却可以有三妻四妾),同时一旦有男性继承人成年就要马上让位,这种牺牲是很大而且对当事人是很不公平的,智子内亲王虽然即位为帝,但她的一生又有否幸福快乐?是不是只象提线木偶一样被人摆弄……1770年英仁亲王(后桃园天皇)成人,后樱町天皇就让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