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存在与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4:40
徐福东渡存在与否

徐福东渡一事,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琅琊,徐福再次来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获仙药,恐谴,乃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因为“梦与海神战,如人状”,占梦的博士又说了对徐福有利的话,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并配备了强弩射手,亲自督战。“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有载:徐福入海求仙药,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此外,《汉书》中也有相应记载:“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汉书·伍被传》)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最有权威性的两部史书,尤其《史记》,其年代与徐福东渡时相隔仅百年左右,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所以说,徐福东渡是存在的。
  ★ 徐福东渡的原因
  关于徐福东渡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笔者归纳了一下,应有如下几种:
  其一,求仙药说。
  据《十洲记》记载:“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
  在秦代及以前的战国时个,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齐地和燕地,这样的方士很多。战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便有大批齐、燕方士入海求蓬莱仙药。和徐福同时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卢生、韩终、侯公等,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始皇入海求药,是可能的。
  其二,避祸说。
  执这种说法的人很多,《汉书》及《后汉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汉书·郊祀志下》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
  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宋代《册府元龟·外臣部·种族》中说:“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
  南宋祖元和尚于宋亡那一年,为了逃避元代的统治,也东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明人李言恭、郝杰《日本考》也说:“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东澶州,号秦王国,居倭国,中国总称为徐倭,非日本正号。”
  就连日本新宫市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
  三、复仇说
  日本学者奥野利雄先生提出了一种复仇说。
  奥野先生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亡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行动。并为实现目标,徐福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始皇一再拨发经费、赏赐宝物、申请船只、组织人员、集结各种有用人士、准备粮食种子,为逃离后的安居乐业做好一切准备。
  四、海外开发说
  执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断不会轻信长生仙药之说,他派徐福出海,应有海外开发之意。
  《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秦穆公曾问圣者国界若何?大臣由余对他说:“臣闻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指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从这段记载看,秦穆公时,就有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出之地的理想。秦始皇继承其先祖的未竟之业,一再派徐福等入海寻找三神山,决不是单纯为了采神药,而是为了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出之地。
 《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就是东至扶桑,即后来所说的日本。这应该就是秦始皇对疆土四至的想法。
  始皇欲称王海外,还与邹衍有关。《汉书·郊祀志》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邹衍有一种说法,即大九州之说。
  《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引导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险家积极地开发海外。徐福就是在邹衍大九州学说的指导下,进行海外开发的。
  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只有十二年的时间,他不畏长途跋涉,四次至东方沿海巡视,北至碣石,南至会稽,三次到琅琊、之罘、黄腄。第一次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封禅以后,沿渤海到了黄腄、之罘、成山,在山东半岛转了一圈,南下到了琅琊。他在此住了三个月,派徐福入海采药。他在琅琊刻石中说:“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又说:“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所向望的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迹所到达的,都是他的臣民。
  始皇这样多次到沿海一带巡视,说明他对东方大海的极大关心。有的学者说:“始皇东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东至扶木的理想,而徐福探海东渡正是实现始皇理想宏愿的具体行动。”
  ★ 徐福船队的规模
  徐福东渡前后一共有两次,第一次规模较小没有成功。第二次的规模则相当大,有“千童百工”之说。《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遣振(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和史学家推算,徐福东渡是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得到国家全力支持和帮助的行动,除3000童男童女,还有百工巧匠、技师、驾驶船只的员工、指挥人员、护卫武士等,多达五六千人,楼船六七十只。
  这种规模比起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船队(三艘船九十余人)要大的多。
  ★ 徐福船队的启航地
  关于徐福自何处入海求仙,传说纷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河北秦皇岛出海说。
  2.河北盐山县出海说。
  3.山东蓬莱出海说。
  4.山东槎山、苏山岛出海说。
  5.山东黄县(龙口市)出海说。
  6.山东青岛市崂山区徐福岛、登瀛村出海说。
  7.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徐山出海说。
  8.山东青岛市胶南(琅琊)出海说。
  9.江苏连云港出海说。
  10.江苏赣榆出海说。
  11.浙江宁波、舟山出海说。
  12.广东沿海出海说等等。
  从以上各处启航地点来看,范围十分广阔,几乎包括整个中国海域。但其中心则是山东半岛所在的渤海、黄海地区。之所以集中于这一地区,一则齐、燕之地方士众多,而倡导求仙及率船队出海的皆为齐、燕方士。其二则是因为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都位于渤海中,故方士上书言事和出海求仙均以渤海为是。在古代,渤海地区包括今渤海、黄海海域。《山海经》载:“琅琊台在渤海间”,即是明证,说明古渤海包括今渤、黄海。因此,徐福等人出海求仙,必在齐燕一带,其航海范围不可能遍及全国沿海,更不可能到属古南海范围的粤、浙沿海地区启航。
  在上述的十几种观点中,有两种相当风行。
  其一,河北盐山县出海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徐福入海确有其事,千童县是其侨寓地,无棣沟入海处即徐福入海处。至今犹存的古秦台 旧址就是见证。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巡行至东方齐国故地,在琅琊一带住了三个多月。“齐人徐市(音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干人,入海求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徐福第一次请求入海。因入海地点选择不当,中途受阻而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又见徐福,徐福请求再次入海。他根据秦始皇的旨意,在沿海一带挑选了数千易习水性的童男女,侨寓在原齐国旧地饶安(今盐山县旧县镇),筹措衣服、食品和船只等,然后经无棣沟入海。
  其二,山东青岛市胶南(琅琊)出海说
  琅琊出海说是最有可能的一种观点。徐福的渡海求仙,与琅琊的关系至为密切。秦始皇巡视天下曾三临琅琊,其间两次召见徐福。
  从《史记》来看,徐福出海求仙,至少有二次,第一次出海是在上书蒙准后。由于其上书地点在琅琊,其出海准备工作和入海地点自然就是琅琊。
  第二次出海时间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自海上抵达琅琊后。司马迁详细记载了这一经过:秦始皇巡幸江南,“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不久即病逝于沙丘平台。
  从所引上面段文字来看,秦始皇听信徐福谎言后,又因所梦与徐福所言相符,遂令徐福等“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自己则准备“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二人是一同离琅琊出海的,意在为求仙船队“除去”恶神,扫清航路障碍,其意极明。第三,船队自琅琊启航北上,绕成山至之罘,射杀一巨鱼后,秦始皇自以为恶神已除,徐福求仙航路障碍已除,求仙药有望,遂与之分手,“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不日逝世。而徐福则自之罘射巨鱼后即远航异域,为他的求仙活动划上了一个终结号。司马迁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徐福船队的启航港应是琅琊港。
  ★ 徐福东渡的路线
  从徐福出海的航行路线看,许多学者认为有两种情况,即北路航线和南路航线。
  北路航线一般是从早春到初夏季节,可借助西南风,经过琅邪、徐山、成山到山东半岛的南端;由此北上经芝罘渡黄海到达朝鲜半岛西岸,再从这儿南下到济州岛,然后横穿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沿岸。
  南路航线是从冬季到春季这个时节,借助北风的吹动,从连云港附近出发过宁波、杭州而南下,然后东进到东海,由东海乘黑潮的流动,可到达九州的南岸和西岸。这两种航行路线都是借助季节风,运用自然海流而实现日本登陆。
  ★ 徐福东渡的目的地
  关于徐福的目的地,历来说法很多,有说去了日本的,有说去了南洋的,也有说到了海南岛的,更有说到了美洲的。
  这当中,呼声最高的是说徐福当年去的地方是日本。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遣振(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由此可见,徐福登陆地是一平原广泽之地。这一鲜明的地理景观在日本屡有所见。日本是一个由三千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本州、九州、四国与北海道是其中四个大岛,总面积达到37.67万平方公里。全国有24%的面积为平原。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浓尾平原、畿内平原等。除日本列岛外,则无一岛屿具有“平原广泽”的地理特征。
  近代不少研究徐福的学者,如香港中山大学的卫挺生,在《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中认为:徐福登陆地点即史藉记载的平原广泽在日本是比较合适的。这从日本和歌山新宫町《秦徐福碑文》也得到验证:“今东海可当蓬莱者,无可舍皇国他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也必矣。”
  对徐福所去之地为日本,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也有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入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至,但得夷洲人还。”《后汉书》中,把徐福入海求仙事件附在倭国之后。五代后周时期义楚和尚所写《义楚六贴》中说:“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有不少日本学者也认定澶洲属日本,他们考证澶洲是九州之南的种子岛。《异称日本传》是日本人拙下欠林所著,他的见解是夷洲、澶洲皆指日本海岛。从以上记载和见解可以肯定地说,徐福入海求仙的船队一去不返的地方处在日本。
  在日本学术界,有很多学者,史料都记述徐福到日本的情况,在日本的文字记载中,认为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有《神皇正统记》《林罗山文集》《异称日本传》《同文通考》等文献。林下见林在《异称日本传》中说:“夷洲、澶州皆日本。相传纪伊国熊野之山下有徐福墓。熊野新宫东南有蓬莱山,山前有徐福祠。”新井君美在《同文通考》中说,“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土人相传为徐福居住之旧地。由此七八里有徐福祠。其间古坟参差,相传为其家臣之冢。如斯旧迹今犹相传,且又有秦姓诸氏,则秦人之来往乃必然之事”。
  近年来屡有学者指出:“先秦人所说的‘三神山’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指的日本列岛”。其说颇有道理。富士山是日本列岛最高的山峰,山顶常年积雪不化,呈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黄色的光芒,景色异常壮观、秀丽。这与战国秦汉方士们传言的“三神山”万物禽兽皆白色,宫阙为黄金白银砌成何其相似乃耳。富士山古称蓬莱,日语有长生不死的含义,山上生长一种草,服之可延年益寿。
  而在日本,关于徐福的遗迹和传说也有很多。其佐贺市、新宫市等地都被传为是徐福当年登陆日本的地方。
  现在有一些日本人说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们的理由是:在日语中,秦与羽田的发音相同。前日本首相羽田孜就称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曾言道:“我是秦人的后裔,我的姓念‘八 ’,在很早以前汉字写作‘秦’,我当首相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我的家族进行了调查,并在祖墓碑上发现了‘秦’字,原是我们家族的姓。”
  近年来随着考古的发现,徐福东渡去了美洲之说也热了起来。
  台湾前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卫聚贤《中国人发现美洲》考证,列举四十多种美洲特产的动植物矿产为先秦人民所知。如《春秋》中“六□退飞过宋都”,“□”即美洲特有的“蜂鸟”。是殷朝被灭国后,部分殷人逃到北美后,回国观光带回六只蜂鸟,齐桓公为纪念此次远征,特在旗上绘制“蜂鸟图”。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拒绝购买美洲的玄狐皮。作者认为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已有130多位中国人到过美洲。后来的徐福难道未到过美洲,难到没向美洲移民?吴人《外国图》指出“亶洲去琅琊万里”,显然不是日本而是美洲。最早记述倭国的《后汉书》是把亶洲与日本区别开来的。“亶”字有大岛的涵义,美洲大陆像“亶”字。故以字形命名。徐福东渡两次,第一次前219年,到达日本的蓬莱山(富士山),第二次前210年东渡所率领的三千人则是到美洲去的,并在美洲自立为王不归。檀香山遗留下带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旧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国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这些古代文物当是徐福这批秦人经过时所遗留的。
  墨西哥湾地区有批居住山区的黄种人,据称是秦采药人的后代。
  ★ 徐福在日本的地位
  徐福在日本的地位很高。尤其日本各地民众,称徐福为“王”、为“御”、为“弥生文化的旗手”,奉为丰收神、农耕神、纺织神、医药神、冶炼神、渔业神、造船神、水利神、殖产神等世代祭祀。
  日本现有徐福陵墓5座,祭祀庙祠37座,因徐福登临而得名的蓬莱山有13座,各种遗址和出土文物数以百计,各地历代传承和近代成立的徐福纪念组织和研究机构有90多个,祭祀节典和仪式多达50多个,以秦和徐为姓氏的有17个,出版相关著作50余部。《朝日新闻》刊登的调查结果说“氏子和信徒达3400多万个”,其中尤以佐贺、新宫、富士吉田为最。在这三个地方,祭祀徐福不仅是当地民众的重要信仰,而且已发展成重要文化和旅游产业。参加徐福祭祀和纪念活动的,不仅有工、商、学、军和各界著名人士及民众,还有政界官员,例如佐贺、新宫、富士吉田的县长、议长、市长等就兼任当地徐福会会长。这些活动受到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三木武夫等人的支持。羽田孜还把自己的住所称为“秦阳馆”并刻匾悬于门首。徐福东渡存在与否

徐福东渡一事,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琅琊,徐福再次来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获仙药,恐谴,乃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因为“梦与海神战,如人状”,占梦的博士又说了对徐福有利的话,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并配备了强弩射手,亲自督战。“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有载:徐福入海求仙药,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此外,《汉书》中也有相应记载:“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汉书·伍被传》)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最有权威性的两部史书,尤其《史记》,其年代与徐福东渡时相隔仅百年左右,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所以说,徐福东渡是存在的。
  ★ 徐福东渡的原因
  关于徐福东渡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笔者归纳了一下,应有如下几种:
  其一,求仙药说。
  据《十洲记》记载:“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
  在秦代及以前的战国时个,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齐地和燕地,这样的方士很多。战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便有大批齐、燕方士入海求蓬莱仙药。和徐福同时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卢生、韩终、侯公等,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始皇入海求药,是可能的。
  其二,避祸说。
  执这种说法的人很多,《汉书》及《后汉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汉书·郊祀志下》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
  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宋代《册府元龟·外臣部·种族》中说:“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
  南宋祖元和尚于宋亡那一年,为了逃避元代的统治,也东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明人李言恭、郝杰《日本考》也说:“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东澶州,号秦王国,居倭国,中国总称为徐倭,非日本正号。”
  就连日本新宫市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
  三、复仇说
  日本学者奥野利雄先生提出了一种复仇说。
  奥野先生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亡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行动。并为实现目标,徐福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始皇一再拨发经费、赏赐宝物、申请船只、组织人员、集结各种有用人士、准备粮食种子,为逃离后的安居乐业做好一切准备。
  四、海外开发说
  执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断不会轻信长生仙药之说,他派徐福出海,应有海外开发之意。
  《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秦穆公曾问圣者国界若何?大臣由余对他说:“臣闻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指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从这段记载看,秦穆公时,就有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出之地的理想。秦始皇继承其先祖的未竟之业,一再派徐福等入海寻找三神山,决不是单纯为了采神药,而是为了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出之地。
 《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就是东至扶桑,即后来所说的日本。这应该就是秦始皇对疆土四至的想法。
  始皇欲称王海外,还与邹衍有关。《汉书·郊祀志》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邹衍有一种说法,即大九州之说。
  《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引导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险家积极地开发海外。徐福就是在邹衍大九州学说的指导下,进行海外开发的。
  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只有十二年的时间,他不畏长途跋涉,四次至东方沿海巡视,北至碣石,南至会稽,三次到琅琊、之罘、黄腄。第一次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封禅以后,沿渤海到了黄腄、之罘、成山,在山东半岛转了一圈,南下到了琅琊。他在此住了三个月,派徐福入海采药。他在琅琊刻石中说:“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又说:“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所向望的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迹所到达的,都是他的臣民。
  始皇这样多次到沿海一带巡视,说明他对东方大海的极大关心。有的学者说:“始皇东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东至扶木的理想,而徐福探海东渡正是实现始皇理想宏愿的具体行动。”
  ★ 徐福船队的规模
  徐福东渡前后一共有两次,第一次规模较小没有成功。第二次的规模则相当大,有“千童百工”之说。《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遣振(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和史学家推算,徐福东渡是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得到国家全力支持和帮助的行动,除3000童男童女,还有百工巧匠、技师、驾驶船只的员工、指挥人员、护卫武士等,多达五六千人,楼船六七十只。
  这种规模比起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船队(三艘船九十余人)要大的多。
  ★ 徐福船队的启航地
  关于徐福自何处入海求仙,传说纷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河北秦皇岛出海说。
  2.河北盐山县出海说。
  3.山东蓬莱出海说。
  4.山东槎山、苏山岛出海说。
  5.山东黄县(龙口市)出海说。
  6.山东青岛市崂山区徐福岛、登瀛村出海说。
  7.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徐山出海说。
  8.山东青岛市胶南(琅琊)出海说。
  9.江苏连云港出海说。
  10.江苏赣榆出海说。
  11.浙江宁波、舟山出海说。
  12.广东沿海出海说等等。
  从以上各处启航地点来看,范围十分广阔,几乎包括整个中国海域。但其中心则是山东半岛所在的渤海、黄海地区。之所以集中于这一地区,一则齐、燕之地方士众多,而倡导求仙及率船队出海的皆为齐、燕方士。其二则是因为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都位于渤海中,故方士上书言事和出海求仙均以渤海为是。在古代,渤海地区包括今渤海、黄海海域。《山海经》载:“琅琊台在渤海间”,即是明证,说明古渤海包括今渤、黄海。因此,徐福等人出海求仙,必在齐燕一带,其航海范围不可能遍及全国沿海,更不可能到属古南海范围的粤、浙沿海地区启航。
  在上述的十几种观点中,有两种相当风行。
  其一,河北盐山县出海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徐福入海确有其事,千童县是其侨寓地,无棣沟入海处即徐福入海处。至今犹存的古秦台 旧址就是见证。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巡行至东方齐国故地,在琅琊一带住了三个多月。“齐人徐市(音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干人,入海求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徐福第一次请求入海。因入海地点选择不当,中途受阻而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又见徐福,徐福请求再次入海。他根据秦始皇的旨意,在沿海一带挑选了数千易习水性的童男女,侨寓在原齐国旧地饶安(今盐山县旧县镇),筹措衣服、食品和船只等,然后经无棣沟入海。
  其二,山东青岛市胶南(琅琊)出海说
  琅琊出海说是最有可能的一种观点。徐福的渡海求仙,与琅琊的关系至为密切。秦始皇巡视天下曾三临琅琊,其间两次召见徐福。
  从《史记》来看,徐福出海求仙,至少有二次,第一次出海是在上书蒙准后。由于其上书地点在琅琊,其出海准备工作和入海地点自然就是琅琊。
  第二次出海时间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自海上抵达琅琊后。司马迁详细记载了这一经过:秦始皇巡幸江南,“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不久即病逝于沙丘平台。
  从所引上面段文字来看,秦始皇听信徐福谎言后,又因所梦与徐福所言相符,遂令徐福等“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自己则准备“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二人是一同离琅琊出海的,意在为求仙船队“除去”恶神,扫清航路障碍,其意极明。第三,船队自琅琊启航北上,绕成山至之罘,射杀一巨鱼后,秦始皇自以为恶神已除,徐福求仙航路障碍已除,求仙药有望,遂与之分手,“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不日逝世。而徐福则自之罘射巨鱼后即远航异域,为他的求仙活动划上了一个终结号。司马迁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徐福船队的启航港应是琅琊港。
  ★ 徐福东渡的路线
  从徐福出海的航行路线看,许多学者认为有两种情况,即北路航线和南路航线。
  北路航线一般是从早春到初夏季节,可借助西南风,经过琅邪、徐山、成山到山东半岛的南端;由此北上经芝罘渡黄海到达朝鲜半岛西岸,再从这儿南下到济州岛,然后横穿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沿岸。
  南路航线是从冬季到春季这个时节,借助北风的吹动,从连云港附近出发过宁波、杭州而南下,然后东进到东海,由东海乘黑潮的流动,可到达九州的南岸和西岸。这两种航行路线都是借助季节风,运用自然海流而实现日本登陆。
  ★ 徐福东渡的目的地
  关于徐福的目的地,历来说法很多,有说去了日本的,有说去了南洋的,也有说到了海南岛的,更有说到了美洲的。
  这当中,呼声最高的是说徐福当年去的地方是日本。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遣振(童)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由此可见,徐福登陆地是一平原广泽之地。这一鲜明的地理景观在日本屡有所见。日本是一个由三千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本州、九州、四国与北海道是其中四个大岛,总面积达到37.67万平方公里。全国有24%的面积为平原。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浓尾平原、畿内平原等。除日本列岛外,则无一岛屿具有“平原广泽”的地理特征。
  近代不少研究徐福的学者,如香港中山大学的卫挺生,在《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中认为:徐福登陆地点即史藉记载的平原广泽在日本是比较合适的。这从日本和歌山新宫町《秦徐福碑文》也得到验证:“今东海可当蓬莱者,无可舍皇国他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也必矣。”
  对徐福所去之地为日本,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也有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入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至,但得夷洲人还。”《后汉书》中,把徐福入海求仙事件附在倭国之后。五代后周时期义楚和尚所写《义楚六贴》中说:“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有不少日本学者也认定澶洲属日本,他们考证澶洲是九州之南的种子岛。《异称日本传》是日本人拙下欠林所著,他的见解是夷洲、澶洲皆指日本海岛。从以上记载和见解可以肯定地说,徐福入海求仙的船队一去不返的地方处在日本。
  在日本学术界,有很多学者,史料都记述徐福到日本的情况,在日本的文字记载中,认为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有《神皇正统记》《林罗山文集》《异称日本传》《同文通考》等文献。林下见林在《异称日本传》中说:“夷洲、澶州皆日本。相传纪伊国熊野之山下有徐福墓。熊野新宫东南有蓬莱山,山前有徐福祠。”新井君美在《同文通考》中说,“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土人相传为徐福居住之旧地。由此七八里有徐福祠。其间古坟参差,相传为其家臣之冢。如斯旧迹今犹相传,且又有秦姓诸氏,则秦人之来往乃必然之事”。
  近年来屡有学者指出:“先秦人所说的‘三神山’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指的日本列岛”。其说颇有道理。富士山是日本列岛最高的山峰,山顶常年积雪不化,呈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黄色的光芒,景色异常壮观、秀丽。这与战国秦汉方士们传言的“三神山”万物禽兽皆白色,宫阙为黄金白银砌成何其相似乃耳。富士山古称蓬莱,日语有长生不死的含义,山上生长一种草,服之可延年益寿。
  而在日本,关于徐福的遗迹和传说也有很多。其佐贺市、新宫市等地都被传为是徐福当年登陆日本的地方。
  现在有一些日本人说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们的理由是:在日语中,秦与羽田的发音相同。前日本首相羽田孜就称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曾言道:“我是秦人的后裔,我的姓念‘八 ’,在很早以前汉字写作‘秦’,我当首相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我的家族进行了调查,并在祖墓碑上发现了‘秦’字,原是我们家族的姓。”
  近年来随着考古的发现,徐福东渡去了美洲之说也热了起来。
  台湾前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卫聚贤《中国人发现美洲》考证,列举四十多种美洲特产的动植物矿产为先秦人民所知。如《春秋》中“六□退飞过宋都”,“□”即美洲特有的“蜂鸟”。是殷朝被灭国后,部分殷人逃到北美后,回国观光带回六只蜂鸟,齐桓公为纪念此次远征,特在旗上绘制“蜂鸟图”。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拒绝购买美洲的玄狐皮。作者认为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已有130多位中国人到过美洲。后来的徐福难道未到过美洲,难到没向美洲移民?吴人《外国图》指出“亶洲去琅琊万里”,显然不是日本而是美洲。最早记述倭国的《后汉书》是把亶洲与日本区别开来的。“亶”字有大岛的涵义,美洲大陆像“亶”字。故以字形命名。徐福东渡两次,第一次前219年,到达日本的蓬莱山(富士山),第二次前210年东渡所率领的三千人则是到美洲去的,并在美洲自立为王不归。檀香山遗留下带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旧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国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这些古代文物当是徐福这批秦人经过时所遗留的。
  墨西哥湾地区有批居住山区的黄种人,据称是秦采药人的后代。
  ★ 徐福在日本的地位
  徐福在日本的地位很高。尤其日本各地民众,称徐福为“王”、为“御”、为“弥生文化的旗手”,奉为丰收神、农耕神、纺织神、医药神、冶炼神、渔业神、造船神、水利神、殖产神等世代祭祀。
  日本现有徐福陵墓5座,祭祀庙祠37座,因徐福登临而得名的蓬莱山有13座,各种遗址和出土文物数以百计,各地历代传承和近代成立的徐福纪念组织和研究机构有90多个,祭祀节典和仪式多达50多个,以秦和徐为姓氏的有17个,出版相关著作50余部。《朝日新闻》刊登的调查结果说“氏子和信徒达3400多万个”,其中尤以佐贺、新宫、富士吉田为最。在这三个地方,祭祀徐福不仅是当地民众的重要信仰,而且已发展成重要文化和旅游产业。参加徐福祭祀和纪念活动的,不仅有工、商、学、军和各界著名人士及民众,还有政界官员,例如佐贺、新宫、富士吉田的县长、议长、市长等就兼任当地徐福会会长。这些活动受到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三木武夫等人的支持。羽田孜还把自己的住所称为“秦阳馆”并刻匾悬于门首。
★ 徐福东渡的若干迷团
  一、 徐福是不是神武天皇之迷
  历史上率先提出日本开国天皇为中国人的是中国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驻日公使馆一等书记官黄遵宪。他在所著《日本国志》一书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证也。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将军,又周秦语也。自称神国,立教首重敬神;国之大事,莫先于祭;有罪则诵禊词以自洗濯,又方士之术也。崇神立国,始有规模,计徐福东渡已及百年矣,当时主政者,非其子孙殆其党徒欤?至日本称神武开国基,盖当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无事足记,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辞乎?”
  至近代,香港学者卫挺生教授提出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1950年在香港出版《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他根据中日史籍、古物、古钱及徐福在日本的行踪等,从地理、时代、舟师等方面的十大巧合,证明“秦代使者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天皇神武”。第三位撰写专著论述“徐福即神武”的为台湾学者彭双松。他在研究兰花中发现徐福在日本的遗迹,先后八次自费赴日本考察徐福千童百工散落在日本各地的遗迹和传说,并拍下许多珍贵的文物遗迹和民间祭祀活动照片,于1973年出版《徐福即神武天皇》一书,1984年出版《徐福研究》一书,从田野调查角度丰富和补充了卫挺生教授“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
  卫氏《徐福入日本建国考》和彭氏《徐福即神武天皇》两部书发表后,在日本学界和政界曾引起强烈反响,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反对者多为右翼分子和军国主义者,支持者多为具有正义感和科学精神的学者,并由此形成了国际性研究和纪念“徐福千童百工集团东渡事件”的热潮。日本各地先后涌现出90多个纪念徐福的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日本各界对日本开国史的重新审视,发出重新编撰开国史的呼声。在裕仁天皇之弟三笠宫殿下的支持下,1977年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在日本翻译出版,至今尚无人提出系统有据的反驳意见来。
  二、 徐福与弥生文化之迷
  距今约一万年以前,日本进入新石器时代,因为这一时代的陶器外部饰有草绳样花纹,故称为绳纹文化时代。绳纹文化时代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人群多居住在简陋的竖穴,使用打制和磨制石器工具,过着渔猎采集生活,尚不懂稻作农耕,甚至连米粒都不曾品尝过。但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日本列岛突然从渔猎采集经济跃进到以稻作农耕为中心的农业经济。代表这一时代文化特征的陶器,首先发现于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因而被称为弥生文化时代。
  弥生文化是日本列岛由绳纹时代进入文明开化的里程碑。其主要特征是,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进化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产方式和铁器的使用。
  先看稻米,据考证,日本列岛在弥生之前并无人工种植的稻米。那么,这些稻米是从何而来的呢?
  其次,日本弥生时代另一显著特征是金属文化的突然出现。从上个世纪以来,在日本弥生文化遗址中,陆续出土了数以百计的铜铎、铜剑、铜犁等。与青铜器相应出土的还有铁斧、铁镞等。众所周知,人类文化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但在日本列岛,青铜器和铁器几乎同时并存,而看不出铁器时代之前还有个青铜时代,即是说,日本社会是由新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铜铁并用的时代。日本弥生时代还没有发现青铜和铁资源,日本本地所产的所谓“和铜”是八世纪以后才发现的。在原始社会的条件下,日本也不可能有青铜器、铁器熔范设备和制作技术。
  日木考古学家们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断定,促使发生这一巨大飞跃的原因,为“秦汉归化人”所传播。2000多年前的“秦汉归化人”,虽然不只徐福一班,但任何零星东渡人都不可能使当时连建立国家条件还不具备的日本土著民族发生跨时代的变化,只有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高文化高素质的集团才具备这种能力和力量。当时由秦国抵达日本九州岛的徐福集团,就是这样一个集团。
  在前文我们提到过,徐福船队的规模相当庞大。除3000童男童女外,还有水手、随从、百工、善射者及组织指挥者等,多达五六千人。他们所带去的不仅是秦帝国高度发展的造船、航海技术和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生活方式,还有冶炼、农耕、建筑、医药、文字、货币、宗教、武术、服饰、瓷器和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才使在绳纹时代徘徊了数千年之久的日本列岛发生了巨变,进入了文明的弥生时代。
  而日本人民也称徐福为 “弥生文化之旗手”。
  三、 徐福东渡日本是否以讹传讹之迷
  最早在文献中确切指出徐福东渡到日本的人是五代后周时期义楚和尚。
  五代后周时(951-960年),日本僧人弘顺来到中国,对僧人义楚说,“徐福他们在日本的富士山麓,现在的子孙自称秦姓。” 义楚和尚便在《义楚六贴》写道:“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
  其后,元代吴莱的《听客话熊野徐福庙》诗说:“大瀛海岸古纪州,山石万仞插海流,徐福求仙乃得死,紫芝老尽令人愁。”更明确地指出徐福所到达的为日本纪州熊野(今和歌山县新宫市),或许那时在日本已建立了徐福庙,不过徐福渡海到达日本毕竟是五代宋元以来的传说,不可能作为真实史料来对待。
  明清以来的方志、谱牒以及口碑相传的徐福传说更加普遍,广泛分布的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四省的沿海地区,如徐福出海地点的传说便达十余处之多,大抵缺乏佐证、至于近来所传的赣榆大王村的“徐福造船遗址”,所谓地下的木材埋藏可属于天然的埋没林,同时碳-14断代为距今8500年,显然年代过早,当与徐福无关。至于“徐福宅基地”出土的遗物,大抵属汉代及其以后的遗存,也无法同徐福相联系。因此,凡在考古学上无从实证的传说,也都不能作为真实的史料。
  再观日本方面。徐福的传说在日本也相当盛行,从九州到本州的二十多处地点,流传着有关徐福的登陆地点、活动遗迹、祠庙和墓葬等传说,同类遗迹往往重复地见于多处地点,并且长期以来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像徐福一人便因地域不同而被祀为农业、医药、乞雨、温泉或纺织之神等等。不过以上的遗迹传说,其年代可考者不早于江户时代(1606-1667年),大抵比较晚近,甚至不少是近现代的产物。
  同时在日本古文献中载有徐福传说者以《神皇正统记》(1339年)为最早,其他大约是十七八世纪的记载,而且主要集中在纪州熊野,实际上今天遗迹传说的分布地域又比过去扩大了许多,徐福传说在日本文献的出现比较晚近,大抵是受了宋元以来中国文献的影响。同时所描写的又相当具体,甚至出现一些中国史籍上所未曾有过的记述,颇多牵强附会之处。特别是这些传说,又往往与日本的神道相结合,甚至不少的人还以徐福的后裔自居。
  尤其值得人思考的地方是,随唐时,日本与中国交往极为频繁,但在文献之中却罕见“徐福”二字。
  ★ 比徐福早到日本的中国人
  一、 殷商及周时到日本的中国人
  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当日本列岛处于绳纹时代中期,中国已进入殷商奴隶制时代。当时,中国东部沿海一带居民因出海捕捞,有的无意中被海浪漂流到日本列岛。殷商末年,商纣王对东夷大规模用兵,夷人被迫出海逃亡,有的辗转流入日本列岛。
  周灭商以后,商贵族箕子率遗民五千人渡海亡命朝鲜半岛。到战国末年,箕子在朝鲜已传至四十代。日本和朝鲜近在咫尺,箕子一行后裔有的很可能到了日本列岛,传播了殷文化。西周初年,纣王子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对滨海地带负隅顽抗的“顽民”残酷镇压,走投无路的夷人不得不出海逃亡,其中有人也可能到了日本列岛。《论衡·儒增篇》:“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同书《恢国篇》:“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按:鬯,古畅字,香草也。同书《越奇篇》又曰:“畅卓献于倭,珍物产于四方,幽远之地,未可言无奇人也。”(日)松下见林著《异称日本传》认为,倭人所贡畅草产于日本。这说明早在西周初,日本列岛上的倭人也有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大陆的。
  二、 春秋战国时去日本的中国人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由于青铜器、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逐利海上者的激烈竞争和航海事业的发达,出现了像齐国那样的“海王之国”。同时青铜和铁兵器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杀伤力,使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其他天灾人祸,迫使东部沿海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亡命于海上。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齐、燕、赵等国不断有人逃亡到朝鲜半岛,有的还直接或间接地流入日本列岛。据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在204户大陆移民中,有14户其祖先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战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有大批齐、燕方士入海求蓬莱仙药。这些人中有的到了日本。齐、燕人流入日本,从出土文物可以得到证实。例如齐、燕用的刀币在朝鲜半岛陆续有所发现。在平安北道的清远曾和属于中国北方系统的铸铁农具一起发现。在全罗南道的康津出土过二十几枚燕明刀币,而同样的明刀在日本广岛县三原市附近和岛根县出云簸川郡杵筑町命主神社都有发现。刀币流入日本,说明绳纹时代晚期,中国的齐、燕文化经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列岛。
  战国时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达,从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世界地理知识,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说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邹衍总结了前人海上活动的经验,对世界地理提出了一种推论性质的假说。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九个像赤县神州那样大的州,合为一个大州,周围有小海环绕着;这样的大州又有九个,周围都有大瀛海环绕,再往外便是天地的边际。因此,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虽出臆测,但它扩展了人们的空间观念,有利于破除保守闭塞的成见,因而受到梁惠王、赵平原君、燕昭王等的尊崇和礼遇。燕昭王派方士入海寻找神山仙岛,可能是受了邹衍“大九州”说的影响和启发,与向海外开疆拓土有关。
  那些奉命出海寻神求仙的方士,唯恐无功而归遭到杀戮,因而亡命海外,有的人被飘流到日本列岛是完全可能的。
  三、 吴太伯与日本
  中国史籍中有关于倭人自称是吴太伯之后的记载。
  据《史记》等记载,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生子名昌(即周文王),有“圣瑞”,深受古公亶父宠爱。太伯知其父欲立季历以传位于昌,便以米药为名,和仲雍奔亡荆蛮(吴越之地),断发纹身,与当地人同俗,被拥立为王,国号“吴”,是为吴国始祖。
  倭人自称是吴太伯之后,始见于三国奥豢撰写的《魏略》,其后《晋书·东夷传》、《梁书·东夷传》也有类似记载。倭人是吴太伯之后,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至少说明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已有吴太伯子孙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日本人祖先的传说了。日本方面也有自认为是吴太伯后裔的。如《神皇正统记》应神天皇条下记载:某朝的一书中说,日本人系吴太伯之后。此书在桓武天皇时下令烧毁。日本南北朝僧人中岩圆月曾到中国六朝学习佛教,撰《日本书》说:吴太伯逃至荆蛮,断发纹身,与蛟龙共居,其子孙至筑紫(今日本福冈县),时人以为神,将太伯比作日本天皇的祖先。书成后,被日本朝廷下令焚毁,不准流传,此后虽然还有人主张此种观点,但在“天神后裔”支配下的日本,这种观点之不容存在,是不言而喻的。
  四、 秦以前中国对日本的认识
  先秦时代,由于战争、天灾人祸等原因,中国大陆沿海一带已有人经过朝鲜半岛或直接流入日本列岛,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间己有信息往来。
  儒家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又说:“予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是古代对东方沿海一带夷人的总称,因居东方,又称东夷。又因种类众多,故称九夷。据考证有玄菟、乐浪、文丽、满饰、扶臾(扶余)、索家、东屠、倭人、无鄙。包括今朝鲜和日本。孔子晚年政治上不得志,曾产生浮海居九夷的想法,说明先秦时代中国人对日本列岛的存在已有所认识。
  这从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的记载也可得到证实。该书记载:“巨燕在东北陬,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这里所说的盖国,当指朝鲜半岛盖马高原。“巨燕”指战国时代燕国。“倭”指日本。“属”的含义,除有“属于”之意外,还有通,接近的意思。“倭属燕”可解释为“倭与燕相近”或“倭与燕相通”。战国时代,燕昭王胡服骑射,大破东胡,开疆拓土,其势力远达朝鲜半岛北部。朝鲜与日本近在咫尺,燕与倭通过朝鲜半岛发生交往是完全可能的。燕国金属货币明刀,不但在中国辽东半岛出土,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也先后发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山海经》相当准确地指明日本列岛的地理位置,这是对中国人海外活动的根据和总结,说明战国时代中国和日本的交往已不是个别现象,中国人通过朝鲜半岛间接或直接进入日本列岛是确凿的事实。
徐福,也名徐市,秦始皇时齐地琅邪人。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东巡琅邪,“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史记》的这一说法,为中日两国许多史书引用转述,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徐福堪称知名人物。
但是,围绕着徐福,有许多悬而不决的疑谜。首先,有无徐福其人,就有人提出怀疑。认为有关徐福的事迹,只是司马迁根据传闻所记,目的是借秦始皇信神仙、迷方士的行为,来讽喻汉武帝相似的爱好。有关这一点,在本世纪初,中日学者查证大量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基本上肯定了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司马迁的记载是可靠的。
其次,是关于徐福的故里。《史记》记徐福为“齐地琅邪人”。1982年6月,江苏赣榆县进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叫“徐阜”的自然村。据当地人说,“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另据出土文物可知,赣榆县在战国时属齐地,秦时属琅邪郡。由此看来,位于今江苏赣榆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徐阜村,应是徐福故里。也有人根据历史地理沿革情况认为,江苏赣榆不可能是徐福故里,徐福故里应是汉代的徐乡县,故城在今山东龙口市黄县镇西北。
第三,在徐福为何东渡的问题上,论者说法各异。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东渡求神仙自是一说。但不少学者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认为秦灭六国时,大批燕、齐遗民渡海避难,徐福的童男童女就是其中一支。还有人说,徐福是利用秦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是“预定之计划”。
第四,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这是诸谜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最早提出徐福到日本定居的,是五代后周的义楚和尚,其著《义楚六帖·城廓·日本》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据义楚自述,这一说法得之于他的日本朋友弘顺和尚。近代的中日学者最初也都首肯此说,并指出至今日本新宫市还保留着徐福和他的侍员七人墓、徐福祠等遗迹,每年八月新宫市还要举行大祭仪式。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徐福到过日本一说,提出疑问。他们认为,徐福的船队无法战胜海洋上的狂风恶浪,只能停留在中国千里海岸的各个港口成沿海大小岛屿上,并逐步向中国内陆移居。日本学者更有兴起否定之说者。他们认为,涂福东渡日本多属牵强附会,日本神武天皇是神话时代的人物,根本无法与徐福挂钩。新宫市的徐福遗迹,是后世好事者的伪造。传说中徐福到达的三神山,只是渤海湾的小岛,并非日本境内,他们还进一步考证说,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产生于十世纪左右的日本,随着中日交流的频繁,常有日本和尚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有关徐福的传说。中国的义楚和尚不辨真伪,记人《义楚六帖》中。到了宋代,中国人已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以讹传讹.直至今日。
即使是同意徐福曾到日本的学者,对于徐福的登陆地点,也各执一辞有的认为,徐福是在今新宫市东北数里的波多须浦登陆的,此处至今又名“秦住”、“秦须浦”,并留有秦氏后裔、波多须浦面临太平洋,自古以来就是船舶出人的港口,稍向内陆深入,便是广“大的近畿平原,有关徐福的遗迹如徐福祠、徐福冢等,都在这里。但据《日本书纪》和《续日本纪》记载:东汉灵帝曾孙河智使主曾“率十七县人夫归化”。这些汉人,被集中安置在高市郡桧前村居住,这一地区成为汉人主要活动天地。因此,另有人认为。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与航海技术.徐福一行的路线应与他们相似,登陆点不会是波多须浦徐福东渡,虽是二千多年前的旧事,却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可惜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有关徐福的疑谜无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这是司马迁著史时所始料而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