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新论第五章 关于“天降陨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0:57
[编者按]本楼主转发此帖并非完全同意其观点,只是想提醒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时,可能会得到另一种不同的答案。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月球或地球表面的某些凹坑,都是被来自天外的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然而科学也已证明,别说能将月球或地球撞击

成坑的大陨石,既便是重量仅为10克左右的小陨石落在月球或地球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陨石——特别是坠落速度极快的大陨石,撞击地球的机率小而又小,笔者过去也一直认为,这事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几乎没发生过

!不料近来重读秦史,却吃惊地发现司马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就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大陨石撞击地球,但地球却丝毫无损的既奇又绝的故

事——这就是发生在全国统一10年后(秦始皇时年49岁)的“有坠星下东郡”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此事的记述是: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

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司马迁在这段长为60余字的文章中,说了些什么事呢?

  第一,天象凶险,“荧惑守心”,预示着君王有难。

  第二,有流星下坠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县南),流星坠地成石后,黔首(农民)在上面刻了七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字——“始皇

帝死而地分”。

  第三,秦始皇下令让御史赴现场了解情况,结果什么也没问出来。秦始皇便下令将“陨石”附近的农民全部处死;然后放火“燔销”了这

块“陨石”。

    对于“荧惑守心”,预示君王有难的真伪,笔者不多作分析。因为秦始皇毕竟于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年就过世了。而最最需要探究,也最最

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是能让“黔首”在其上镌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的石头,是否真是从天而降的“坠星”?二是体积和重量都很大

的“坠星”撞击地球后,还能停放在地面上让人去刻字吗?三是专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的人,能真是“黔首”吗?“地分”之后,

重又恢复到诸候割据,战乱不断的年代,对“黔首”有何好处?对此,只要联想六国余孽绝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便不难悟出其中的奥妙来

了!

  然而,如同先前认可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一样,长时期来人们都从未把这件“坠星”落地并未入土,而且仅在一夜之间就被“黔首

”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怪事,看作是六国余孽制造的攻击秦朝,特别是攻击秦始皇的政治谣言,同时还是试探能否举行叛乱的第二个政

治信号(第一个信号是“水神的预言——即‘今年祖龙死’”;第三个政治信号是所谓“东南有天子气”)。其目的还是在于利用百姓迷信鬼

神的心理,来制造混乱,动摇民心!有的专著可能是看到司马迁写了“黔首或刻其石”之后,便信以为真,附会将此事诠释为:这是“黔首”

不堪忍受秦朝的压榨,而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愤懑情绪的一个实例。有学者在其专著中说:“陨石落地,要钻入地下很深,把它挖掘出来,

再刻上字,这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天上落石,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很怪异的现象,都很好奇。因此,这件事是不会没有人知道的。但是,

秦始皇就是审问不出来,可见百姓的心齐。秦朝的严刑苛法,株连他人,百姓是不会不知道的。但是没有人揭发,直到他们全部牺牲,足见这

时候的秦始皇不得人心的程度。”(《细说秦始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版P233)。在这里虽把司马迁“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补圆

为“陨石落地,要钻入地下很深,把它挖掘出来,再刻上字,这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然而这“钻入地下很深……不是短时间内所

完成”的事,在作者的笔下还是“完成”了!此外,另一作者在专著中也说:“在陨石落地的当天夜间,便有人在陨石上刻下了‘秦始皇死而

地分’七个大字,诅咒秦始皇一死,秦帝国将四分五裂而亡。”尽管在接下来的文字中,该书作者写道:“第二天天明,当附近百姓争相前来

观看陨石时,发现陨石上的这7个字,便议论纷纷,并很快传播开来。显然,刻石者是利用百姓迷信鬼神上帝的心理,向人民大众传播秦帝国即

将灭亡的预言”。在这里作者虽然没写,刻了7个大字的“陨石”会入地很深,(《秦始皇大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P210))。

在紧接其后的文章中所论述的以下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即:“秦帝国境内的政治谣言,反应了六国贵族和人民大众的情绪和心声。但是,

它的制造者属于被推翻的贵族势力,出于他们对秦国和秦始皇的刻骨仇恨。至于人民大众,他们所走的是另一条反秦的道路”(书名同上,P21

1。重点符号系笔者所加)。

  “人民大众”所走的另一条是什么样的反秦道路呢?该书作者在其专著中写到:“至于当时走投无路的人民大众,他们则走上了另一条反

秦道路,这便是董仲舒所说的‘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当时在繁重徭役和重刑之下,失去生路的百姓被迫亡聚山林,多得不可胜

数,即所谓‘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汉书·贾山传》)。现举后来成为反秦义军的首领人物刘邦、黥布、彭越由亡

聚山林揭竿起义的史实,以见一斑”(《秦始皇大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P212)。对此,尽管该书作者以董仲舒,贾山的言论为据,但

笔者前已认定他们为证明“以汉代秦”的合法性,所编造的一切贬损秦朝的论据,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至于将刘邦、黥布、彭越称之为“义军

的首领人物”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此事若不挑明,董仲舒等人编造的“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还令人费解,现在一经挑明,就显得

董仲舒等西汉官吏攻击秦朝的言论,就全是一派胡言了!

  此外,对于笔者认定司马迁记史不实的依据,还可从“坠星下东郡”,必然会引起郡县官员的极大关注中看出来。如此之大的坠星,“至

地为石”后,哪怕再忙,他们也是一定会很快就亲临现场的。如果不得到他们应允及统一调度安排,不仅挖掘难以展开,刻字更是根本不可能

的。更何况能刻“七个大字”的“坠星”进入大气层后,必然带着耀眼的火光,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划过夜空,猛撞地面!能量如此之大的坠星

撞地,不仅会发出既令人心惊胆颤、也使得地动山摇的巨大响声。入地后岂能是立马就能挖出来的!对此,司马迁只说它“至地为石”,而没

说它深入地下,为能实现连夜刻字埋下了玄机,实在是最“聪明”不过的说法了!

  然而,事到此处并没有完结。这就是笔者在第三章,即“秦始皇并未焚书、坑儒生”中提到的:由于“坑儒”也是一桩假案,公子扶苏为

儒生求情的讲话,就更显得是一篇精心炮制的伪作,从而提出了公子扶苏不是因为替儒生求情,被秦始皇“逐”出咸阳,而是对“天降陨石”

的看法及处理,与秦始皇发生冲突后,被秦始皇忍痛让他暂时离开咸阳的。

那么,秦始皇与扶苏在处理此一“陨石”坠地,并被“黔首”刻上了“七个大字”的突发事件上,会有什么严重分歧,以致秦始皇不得不采取

让他离开咸阳的办法,来解决此一矛盾呢?对此,只要从《史记·李斯列传》中,赵高在胁迫李斯同意改诏,时所说的一句扶苏“刚毅而勇武

,信人而奋士”(请注意是“奋士”,而不是“奋事”)的生动而准确地道明了扶苏的性格和才干的话语中,便可以推断扶苏对此事的性质及

处理意见,一定比秦始皇的看法深刻得多!(这或许正是众多专家学者所一致认定,若让扶苏即位二世秦皇,秦国不仅不会早亡,而且还一定

会发展得更快更好的依据)。

  按司马迁的记述,御史到场后,因问不出在“陨石”上刻字者为谁,秦始皇一怒之下,便粗糙地下令处死了居住在“陨石”附近的百姓。

而扶苏却认为此一“至地为石”的“陨石”,决非是天上的“坠星”,而是六国余孽早有预谋地刻好字后,趁夜色的掩护从远处偷运过来的,

由于放在野地里无人知晓,御史因而问不出结果。再根据“坠星”较大而搬运不易,加上刻字也非一日之功,而郡县官员对此却毫无所知!指

出问题是出在秦国兵力不足,郡县更是人少事多,对如此大事竟然毫无察觉,以致使六国余孽的阴谋得逞。从而要求秦始皇颁旨征兵,以保卫

家国安宁!

  然而秦始皇却自信,在推行了一系列适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措施后,与当年诸候割据,战乱不断,血流于野相比,秦国此时正处在“大治濯

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会稽碑)全国安定,万象更新的发展中。忽略了秦朝此时才立国11年,六

国余孽还大量存在,因而未采纳扶苏的意见。于是父子间便在是否应该以征兵来维护社会安定及秦朝的长治久安?这一关键问题上产生了严重

分歧。由于扶苏具有“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的优点,在大臣中有一定威望。解决此一尖锐对立的办法,便只有让扶苏离开咸阳去上郡担

任毫无必要的“监军”。而秦始皇果然就这样做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会稽碑》是秦始皇一生中所刻的最后一块石碑。此时距他驾崩已不

到一年,而他对危险就在身边,仍浑然不觉。反而以为在他的“大治濯俗”之下,全国均处在“和安敦勉”之中!

  此外,由于“至地为石”的“坠星”,只可能是偷运过来,放在荒郊野地里的。否则的话,撞击地球的巨大能量,早把附近的民房震塌了

。司马迁说秦始皇“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石旁的“居人”应该是一个也没有吧?!

  随着扶苏的离去,六国余孽精心制造的这桩“有坠星下东郡”的严重政治事件,就这样结束了。尽管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于次年

的7月14日死于河北省的沙丘平台。但是如果扶苏仍在咸阳的话,以赵高为主谋的“沙丘政变”,就不可能得逞!笔者信笔到此,猛然想到蔡东

藩先生的一句名言:谁谓冥冥中无主宰乎?这“主宰”不就是面对大事决不含糊手软、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的明智和决断吗!秦始皇一生行事

刚毅大气,创意极多。然而竟然因一念之差,做出了一件遗憾千古的蠢事,既害了自己,也害了扶苏,更害了秦国!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的

那位智者所说的以下名言,于治国安邦来说,确实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由于“天降陨石”是紧接“坑儒”之后发生的大事。全国统一后,在人口和土地均已数倍或十数倍地扩大之后,在如何巩固新政权这一重

大课题上,秦始皇仅在全国统一之初,采取了收缴散落的武器,铸造为十二金(铜)人之后,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再也没做这方面的工作

。甚至对“天降陨石”这类极其严重的政治事件,也未能引起他的高度重视!笔者从扶苏的性格及才干,以及之后便离开了咸阳等方面分析,

认定扶苏在如何保卫政权此一重大课题上,一定与秦始皇有不同看法的观点,应该是符合逻辑的。

  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这话出自奸佞的赵高之口,足可证明扶苏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了!

  综上所述,笔者除指出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的“天降陨石”一事十分玄乎外,并以扶苏的性格和才干为据,指出了扶苏

绝不会糊涂至全国统一九年后,还以“天下初定……”为由,去替“儒生”求情(这件事本来就是假的)。更不会因此而触怒秦始皇让他离开

咸阳。从秦始皇让他去上谷郡“监军”来看,秦始皇对他的这位长公子的才干,应该说还是十分满意的。

  此外,关于天降陨石的能量,笔者手中尚有一则发表在云南省《生活新报》上刊登的消息。说的是今年(06年)6月7日凌晨2时许,在北欧

挪威的山区落下了一颗陨石。陨石多大没说,但能量却如广岛上的原子弹一般!由此不难想象,濮阳“坠地”的如果真是能刻七个大字的陨石

,石旁还会有居人吗?!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残暴地下令:“尽取石旁居人,诛之。”不也是一桩冤案吗?!
  公子扶苏远赴上谷郡担任毫无必要的监军,秦朝的败亡由此走上了无可挽回的歧途!秦始皇对此应负主要责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编者按]本楼主转发此帖并非完全同意其观点,只是想提醒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时,可能会得到另一种不同的答案。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月球或地球表面的某些凹坑,都是被来自天外的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然而科学也已证明,别说能将月球或地球撞击

成坑的大陨石,既便是重量仅为10克左右的小陨石落在月球或地球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陨石——特别是坠落速度极快的大陨石,撞击地球的机率小而又小,笔者过去也一直认为,这事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几乎没发生过

!不料近来重读秦史,却吃惊地发现司马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就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大陨石撞击地球,但地球却丝毫无损的既奇又绝的故

事——这就是发生在全国统一10年后(秦始皇时年49岁)的“有坠星下东郡”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此事的记述是: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

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司马迁在这段长为60余字的文章中,说了些什么事呢?

  第一,天象凶险,“荧惑守心”,预示着君王有难。

  第二,有流星下坠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县南),流星坠地成石后,黔首(农民)在上面刻了七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字——“始皇

帝死而地分”。

  第三,秦始皇下令让御史赴现场了解情况,结果什么也没问出来。秦始皇便下令将“陨石”附近的农民全部处死;然后放火“燔销”了这

块“陨石”。

    对于“荧惑守心”,预示君王有难的真伪,笔者不多作分析。因为秦始皇毕竟于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年就过世了。而最最需要探究,也最最

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是能让“黔首”在其上镌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的石头,是否真是从天而降的“坠星”?二是体积和重量都很大

的“坠星”撞击地球后,还能停放在地面上让人去刻字吗?三是专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的人,能真是“黔首”吗?“地分”之后,

重又恢复到诸候割据,战乱不断的年代,对“黔首”有何好处?对此,只要联想六国余孽绝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便不难悟出其中的奥妙来

了!

  然而,如同先前认可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一样,长时期来人们都从未把这件“坠星”落地并未入土,而且仅在一夜之间就被“黔首

”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怪事,看作是六国余孽制造的攻击秦朝,特别是攻击秦始皇的政治谣言,同时还是试探能否举行叛乱的第二个政

治信号(第一个信号是“水神的预言——即‘今年祖龙死’”;第三个政治信号是所谓“东南有天子气”)。其目的还是在于利用百姓迷信鬼

神的心理,来制造混乱,动摇民心!有的专著可能是看到司马迁写了“黔首或刻其石”之后,便信以为真,附会将此事诠释为:这是“黔首”

不堪忍受秦朝的压榨,而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愤懑情绪的一个实例。有学者在其专著中说:“陨石落地,要钻入地下很深,把它挖掘出来,

再刻上字,这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天上落石,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很怪异的现象,都很好奇。因此,这件事是不会没有人知道的。但是,

秦始皇就是审问不出来,可见百姓的心齐。秦朝的严刑苛法,株连他人,百姓是不会不知道的。但是没有人揭发,直到他们全部牺牲,足见这

时候的秦始皇不得人心的程度。”(《细说秦始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版P233)。在这里虽把司马迁“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补圆

为“陨石落地,要钻入地下很深,把它挖掘出来,再刻上字,这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然而这“钻入地下很深……不是短时间内所

完成”的事,在作者的笔下还是“完成”了!此外,另一作者在专著中也说:“在陨石落地的当天夜间,便有人在陨石上刻下了‘秦始皇死而

地分’七个大字,诅咒秦始皇一死,秦帝国将四分五裂而亡。”尽管在接下来的文字中,该书作者写道:“第二天天明,当附近百姓争相前来

观看陨石时,发现陨石上的这7个字,便议论纷纷,并很快传播开来。显然,刻石者是利用百姓迷信鬼神上帝的心理,向人民大众传播秦帝国即

将灭亡的预言”。在这里作者虽然没写,刻了7个大字的“陨石”会入地很深,(《秦始皇大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P210))。

在紧接其后的文章中所论述的以下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即:“秦帝国境内的政治谣言,反应了六国贵族和人民大众的情绪和心声。但是,

它的制造者属于被推翻的贵族势力,出于他们对秦国和秦始皇的刻骨仇恨。至于人民大众,他们所走的是另一条反秦的道路”(书名同上,P21

1。重点符号系笔者所加)。

  “人民大众”所走的另一条是什么样的反秦道路呢?该书作者在其专著中写到:“至于当时走投无路的人民大众,他们则走上了另一条反

秦道路,这便是董仲舒所说的‘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当时在繁重徭役和重刑之下,失去生路的百姓被迫亡聚山林,多得不可胜

数,即所谓‘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汉书·贾山传》)。现举后来成为反秦义军的首领人物刘邦、黥布、彭越由亡

聚山林揭竿起义的史实,以见一斑”(《秦始皇大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P212)。对此,尽管该书作者以董仲舒,贾山的言论为据,但

笔者前已认定他们为证明“以汉代秦”的合法性,所编造的一切贬损秦朝的论据,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至于将刘邦、黥布、彭越称之为“义军

的首领人物”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此事若不挑明,董仲舒等人编造的“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还令人费解,现在一经挑明,就显得

董仲舒等西汉官吏攻击秦朝的言论,就全是一派胡言了!

  此外,对于笔者认定司马迁记史不实的依据,还可从“坠星下东郡”,必然会引起郡县官员的极大关注中看出来。如此之大的坠星,“至

地为石”后,哪怕再忙,他们也是一定会很快就亲临现场的。如果不得到他们应允及统一调度安排,不仅挖掘难以展开,刻字更是根本不可能

的。更何况能刻“七个大字”的“坠星”进入大气层后,必然带着耀眼的火光,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划过夜空,猛撞地面!能量如此之大的坠星

撞地,不仅会发出既令人心惊胆颤、也使得地动山摇的巨大响声。入地后岂能是立马就能挖出来的!对此,司马迁只说它“至地为石”,而没

说它深入地下,为能实现连夜刻字埋下了玄机,实在是最“聪明”不过的说法了!

  然而,事到此处并没有完结。这就是笔者在第三章,即“秦始皇并未焚书、坑儒生”中提到的:由于“坑儒”也是一桩假案,公子扶苏为

儒生求情的讲话,就更显得是一篇精心炮制的伪作,从而提出了公子扶苏不是因为替儒生求情,被秦始皇“逐”出咸阳,而是对“天降陨石”

的看法及处理,与秦始皇发生冲突后,被秦始皇忍痛让他暂时离开咸阳的。

那么,秦始皇与扶苏在处理此一“陨石”坠地,并被“黔首”刻上了“七个大字”的突发事件上,会有什么严重分歧,以致秦始皇不得不采取

让他离开咸阳的办法,来解决此一矛盾呢?对此,只要从《史记·李斯列传》中,赵高在胁迫李斯同意改诏,时所说的一句扶苏“刚毅而勇武

,信人而奋士”(请注意是“奋士”,而不是“奋事”)的生动而准确地道明了扶苏的性格和才干的话语中,便可以推断扶苏对此事的性质及

处理意见,一定比秦始皇的看法深刻得多!(这或许正是众多专家学者所一致认定,若让扶苏即位二世秦皇,秦国不仅不会早亡,而且还一定

会发展得更快更好的依据)。

  按司马迁的记述,御史到场后,因问不出在“陨石”上刻字者为谁,秦始皇一怒之下,便粗糙地下令处死了居住在“陨石”附近的百姓。

而扶苏却认为此一“至地为石”的“陨石”,决非是天上的“坠星”,而是六国余孽早有预谋地刻好字后,趁夜色的掩护从远处偷运过来的,

由于放在野地里无人知晓,御史因而问不出结果。再根据“坠星”较大而搬运不易,加上刻字也非一日之功,而郡县官员对此却毫无所知!指

出问题是出在秦国兵力不足,郡县更是人少事多,对如此大事竟然毫无察觉,以致使六国余孽的阴谋得逞。从而要求秦始皇颁旨征兵,以保卫

家国安宁!

  然而秦始皇却自信,在推行了一系列适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措施后,与当年诸候割据,战乱不断,血流于野相比,秦国此时正处在“大治濯

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会稽碑)全国安定,万象更新的发展中。忽略了秦朝此时才立国11年,六

国余孽还大量存在,因而未采纳扶苏的意见。于是父子间便在是否应该以征兵来维护社会安定及秦朝的长治久安?这一关键问题上产生了严重

分歧。由于扶苏具有“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的优点,在大臣中有一定威望。解决此一尖锐对立的办法,便只有让扶苏离开咸阳去上郡担

任毫无必要的“监军”。而秦始皇果然就这样做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会稽碑》是秦始皇一生中所刻的最后一块石碑。此时距他驾崩已不

到一年,而他对危险就在身边,仍浑然不觉。反而以为在他的“大治濯俗”之下,全国均处在“和安敦勉”之中!

  此外,由于“至地为石”的“坠星”,只可能是偷运过来,放在荒郊野地里的。否则的话,撞击地球的巨大能量,早把附近的民房震塌了

。司马迁说秦始皇“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石旁的“居人”应该是一个也没有吧?!

  随着扶苏的离去,六国余孽精心制造的这桩“有坠星下东郡”的严重政治事件,就这样结束了。尽管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于次年

的7月14日死于河北省的沙丘平台。但是如果扶苏仍在咸阳的话,以赵高为主谋的“沙丘政变”,就不可能得逞!笔者信笔到此,猛然想到蔡东

藩先生的一句名言:谁谓冥冥中无主宰乎?这“主宰”不就是面对大事决不含糊手软、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的明智和决断吗!秦始皇一生行事

刚毅大气,创意极多。然而竟然因一念之差,做出了一件遗憾千古的蠢事,既害了自己,也害了扶苏,更害了秦国!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的

那位智者所说的以下名言,于治国安邦来说,确实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由于“天降陨石”是紧接“坑儒”之后发生的大事。全国统一后,在人口和土地均已数倍或十数倍地扩大之后,在如何巩固新政权这一重

大课题上,秦始皇仅在全国统一之初,采取了收缴散落的武器,铸造为十二金(铜)人之后,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再也没做这方面的工作

。甚至对“天降陨石”这类极其严重的政治事件,也未能引起他的高度重视!笔者从扶苏的性格及才干,以及之后便离开了咸阳等方面分析,

认定扶苏在如何保卫政权此一重大课题上,一定与秦始皇有不同看法的观点,应该是符合逻辑的。

  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这话出自奸佞的赵高之口,足可证明扶苏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了!

  综上所述,笔者除指出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的“天降陨石”一事十分玄乎外,并以扶苏的性格和才干为据,指出了扶苏

绝不会糊涂至全国统一九年后,还以“天下初定……”为由,去替“儒生”求情(这件事本来就是假的)。更不会因此而触怒秦始皇让他离开

咸阳。从秦始皇让他去上谷郡“监军”来看,秦始皇对他的这位长公子的才干,应该说还是十分满意的。

  此外,关于天降陨石的能量,笔者手中尚有一则发表在云南省《生活新报》上刊登的消息。说的是今年(06年)6月7日凌晨2时许,在北欧

挪威的山区落下了一颗陨石。陨石多大没说,但能量却如广岛上的原子弹一般!由此不难想象,濮阳“坠地”的如果真是能刻七个大字的陨石

,石旁还会有居人吗?!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残暴地下令:“尽取石旁居人,诛之。”不也是一桩冤案吗?!
  公子扶苏远赴上谷郡担任毫无必要的监军,秦朝的败亡由此走上了无可挽回的歧途!秦始皇对此应负主要责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