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新论之第七章 休养生息与大秦盛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7:53:24
一、对秦始皇丰功伟绩的再认识
   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长时期来似乎都已经成了定论,从而不需要笔者再去老生常谈,尽说一些大家先前都已经知道了的事。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此说的依据一是:二千多年来,从没有人将秦始皇极富创意的睿智业绩,完整地放到构建大秦帝国所不可或缺的统一体中

去认识;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为建设大秦帝国的宏伟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二是:与现代文明所必不可少的诸多元素相比,不论政治的

、经济的、军事的,科教的……二千多年前,在秦始皇治下的疆域辽阔、实力雄厚的秦朝,都已经出现了;三是:有的事尽管您已经知道,但

在整体上并不一定有深刻理解;有的事不仅您不清楚,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全面说明事件本质的也为数不多;四是:这样的大帝国在世界上是

独一无二的(孙皓晖先生语)。

   诸位都一定知道,我们先前认定秦始皇是“暴君”的依据,大多来源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录,以及西汉官吏陆贾、贾谊、贾山

、晁错、董仲舒等人,对秦始皇休养生息与大秦盛世抨击。

  为说明秦始皇决非暴君,笔者特提请诸位注意以下事实:秦始皇之所以在郑国渠完成后发动统一战争,完全是建立在综合国力雄厚的基础

之上的。而综合国力中除包括经济、军事、科技(有资料证明,秦国生产的兵器,质量在七国中也是最好的)等外,更包括政治因素在内。如

果秦始皇把民心、把社会搞得“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不待他去征服六国,早被内部或外部的反对势力打倒了。所以如果根据陆贾等人

的言论,来指责华夏统一前的秦始皇推行了“暴政”,显然是说不过去的。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秦朝毕竟于统一后,只存在了15年便昙花

一现,过早地夭折了。因此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是否推行了“暴政”?以致理当早亡——即“天下苦秦”虽然不久,但却弄得鸡犬不宁,不

得不反,也就值得认真探究了。如果也不存在秦始皇推行“暴政”的事实,那么陆贾、贾山、蕫仲舒等人的恶意诬陷,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为便于认识和评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施政业绩,以及他所追求的构建大秦帝国的宏伟抱负,笔者特将统一后秦始皇所决策的、诸位也几

乎全都知道的主要大事,不嫌累赘地罗列于下,以供进一步研讨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所推行的到底是明智的睿政、还是导致天怒人怨的“暴

政”作参考。

  1,为坚定而有效地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毅然改“王”为天下共主的“皇帝”,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自称“始皇帝”。同

时还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封建专制制度。尽管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朝代几经变换更迭,但这一套制度却历经二千余年而不废,这在

世界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在全国实行郡县管理,反对分封诸公子及亲故为王。郡守及县令都由中央指派;中央有权对郡、县官员任免、调动、奖罚。

  3,在统一全国文字及道路标准的同时,也统一了律令。文字一律实行李斯整理的小篆;道路除具有军事功能外,对发展生产和往来交流的

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他还下令拆除了一切各诸侯国先前设立的关卡,及国中之“国”的工程设施。此外,他还亲自制定并带头遵守法律。并

以“事皆决于法”的人文政治理念,治理国家。

  4,统一全国的度量器皿。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桶、斗、升、合、龠;衡为铢、两、斤、钧、石;

  5,统一全国货币。将全国货币统一为上下两种:上币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币为外圆内方,携带方便;并可成串使用的铜制半两钱


  6,收缴散落民间的所有兵器,回炉熔化制成12铜人,以防止兵器扩散,导致社会动乱。 

  7,实施了标志着我国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的《使黔首自实田》法令。

《使黔首自实田》仅从字面上看,该项法令的内容似乎十分简单——

  第一,秦国崇尚黑色,农民大多以黑布包头挡尘。称农民为“黔

首”并无贬意。而“自实田”从一个“实”字中,就可以知道这是让农民如实申报自己所占有的土地数量。

  第二,按法令规定农民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土地属农民私有,并由国家按法律对其进行保护。

对于此项看似简单,实则令人震撼不已,直有天翻地覆之感的重大改革(即:自令下之日起通过登记,农民过去替奴隶主耕种的土地,就归自

己所有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二千多年前,也就是投射到秦始皇刚统一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中时,我们就会吃惊地发现,在我国自夏朝开始的

奴隶制社会中,作为奴隶的农民是根本没有田的!尽管秦国自秦孝公任命商鞅为相,早在秦始皇出生的一百多年前就实施了土地改革的政策,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极积性,并经六代秦王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最后才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在“战国七雄”的其它

六国中,却一直没有实行较彻底的土地改革,王亲勋贵仍然就是最大的奴隶主。他们在失去政权之后,又将失去奴隶主所占有和所享有的一切

特权!所以这场貌似波澜不惊的《使黔首自实田》,实际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一场意义深远的大发展、大变革、大突破。其所引起的阻力之

大,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远,都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它的贯彻实施,凭经验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如此,

秦始皇仍然以他特有的英雄气概,及天才的睿智和胆识,在完成国家统一后,立即马不停蹄地进行了这项与创建新型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配套

改革。终于使中国社会在取得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发展的同时,还为我国的历史竖立起了一座特征鲜明的断代丰碑——使我国的社会性质,在历

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的二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后,从此进入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时期。并且一直延绵了二千多年!对于这

件意义决不亚于统一中国的大事,在此之前您知道吗?抑或知道,您的认识又会如此深刻吗?反正笔者以前是不知道的。         

  8,秦灭六国后,北方的边境仍处在匈奴的威胁下,就在国内政局已基本稳定之后,秦始皇命令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击溃匈奴之后又命

令蒙恬率领军民大规模修筑长城。尽管对长城的修建,至今仍有人指责为秦始皇“滥用民力”的罪证之一。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却是:如果

没有长城,戍边的士卒不仅需要量大,后勤供应也十分困难,边境百姓也不得安宁。也许有人会说:“有了长城,边境上不也照样打仗吗?”

但这只能证明战争所特有的复杂性,决不能就此认定秦长城是无用的。更何况在长城建成后的十多年内,秦国边境上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唐

朝诗人王昌龄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名句中,已点明了秦亡之后,长城仍屹立在边关上,成了后世王朝继续抗击匈奴的北

部屏障……

  事实已经证明:秦长城不仅具有军事功能,而且对保卫中原地区的先进经济和文化也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所以不管孟姜女哭也好,笑

也好,对于这项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创造力的伟大成果,我们应给予公正的评价才对。

  9,荡平六国后,秦始皇并没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开疆拓土,他东占辽东,西抚诸夷,北却匈奴,南平百越,为使中华帝国成为多民族国

家,和我国今日的地域规模,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征伐南越的战争中,随着战线向南方纵深推进,秦军的进展因岭南

地势丘陵遍布,山川纵横,交通不便,使秦军的军需运输碰到了重重困难。而越人凭籍熟悉地势之利,顽强抵抗,使秦军曾一度进退维谷,三

年不敢“解甲弛弩”。为了解决给养供应问题,秦始皇派监御史禄负责组织人力“凿渠运粮”,历经千辛万苦,并在解决了技术上的关键难题

后,终于修通了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水运功能的灵渠。最后终于全部占领了“百越”之地,并在这一地区设立了海南郡、桂林郡、象郡,

把整个百越地区归入到了华夏版图之内。与此同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为打通岭南山脉的阻隔,便于物资流通、人员往来和军队调动

,秦始皇还下令在整修、拓宽老路的同时,又兴建了一批新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完成的决非只是荡平了六国,而是除西藏、新疆等

地区外的山山水水!

  10,提出了建设新首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宏伟设想。遗憾的是二千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提出的“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朝宫

”下的重点符号,系笔者所加),几乎毫无所知。而对被司马迁偷换概念后,将象征国家中心的“朝宫”,改成了秦始皇仅为个人享乐的“阿

房宫”,津津乐道于二千年不绝!

  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所实施的一些大工程,都可以毫不夸张地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帝国工程”。

并由它们共同构成了帝国化完成的重要性标志!由于这些工程不仅重要,更还因为人少了工期势必拖长,而不利于尽快发挥实效!因而来势较

猛,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在根据国家需要而实施的所有大工程中,难免对家庭及个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笔者认为这只有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去考量了!

  以上10个方面,完整地构成了帝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四个特征:第一,有统一而辽阔的疆土;第二,有强力的国君施政;第三,有充分显

示国力强盛的宏伟壮丽的都城;第四,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孙皓晖先生语)。

  诸位一定知道,凡属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创新或制度改革,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最最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界标。全国统一后

,秦始皇没有举国大庆,而是在总结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既大刀阔斧,又雷厉风行地实施了一系列极富创意的、也包括《使黔首自实田》在

内的方针政策,有的成果还已成为激励我国人民强势生存的、万古不废的正源,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直到永远!从中难道我们还不能

得出结论:不论全国统一前、后,秦始皇所推行的不仅不是“暴政”,而是极富创意的睿智之政吗?正因如此,笔者的一位好友专此写了一段

文字来评价秦始皇治下的秦国,以及他被指责为“暴君”的原因。为与广大读者分享其见解并有所收获,笔者特将其抄如下,以求教读者及有

关专家: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治下的秦国可能是曾经的最开明的盛世和最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秦国仅二世就瞬间玉碎而亡的事件,以及随后的

文化学派竞争压力下自然形成的对事件的人为修饰,可能完全掩盖了真实的历史。这种通过解释以掩盖真实的历史和因解释而产生的‘真实’

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可能是一种巨大的灾难。这个事件终止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

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的秦国的哲学、人文政治理念,终止了这个理念下形成的“事皆决于法”的治国方针,终止了与这

个理念相应的郡县制政治制度模式,却代之以家天下的政治文化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诸侯制的政治制度。秦国二世而亡这个历史事件不仅断

送了秦国的历史,而且也断送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改良的基础。此外由于儒学仁政的貌似完美甚至封堵了制度创新的文化基础。秦亡之后,代

之以的儒学复兴和其转化为正统而定一尊,或许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倒退和停滞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中国也在中央集权制和分封制的集权和分

权的冲突中,分分合合地周期律中,循环往复震荡不已。

  三人成虎。历史则是等待被修饰的文弱小姑娘。文字作为重要的修饰工具,它所具有的表达、解释和解构权利世界的工具作用,令人敬畏

和恐惧。经过文字两千余年的修饰,秦国,这个历史长河中漂流的小姑娘,被修饰打扮成了‘暴政’的代名词,而真实的秦国很可能是文化高

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政清人和的盛世。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它强有力的修饰作用令人叹为观止,文字通过其所具有的记述、表达、解释和

解构的能力,充分展现了它无穷的修饰威力和魅力。它的威力可以使真实的事件变得模糊,变得不那么真实,甚至是虚伪的;也可以使虚伪的

、没有意义的事件变得有意义和价值。由儒生书写的秦国法家的‘暴政’的历史,完全隐去了‘暴政’下的富强和繁荣,以致真实的历史显得

那么不真实?!”

  二、西汉官吏的刻意贬损

  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马不停蹄地为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即使称之为与日月同辉,也不为过的杰出贡献。但因思虑不当,也

做了一些终于导致秦朝早亡的错事。其中最严重的是:

  第一,他不仅没提前嗣立储君,甚至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出巡前,还让长公子扶苏远离咸阳,去上谷郡担任毫无必要的“监军”。

  第二,三十余年来,秦始皇一直让奸佞的赵高留在自己的身边。胡亥即位后,实权便落在了赵高手中。后来发生的事,都无不与赵高有关



  第三,在土地和人口都已数倍或十数倍于原有秦国规模的形势下,秦始皇对如何确保国家安全、社稷康定,这一新课题关注不够。而是简

单地以为只要收缴散落民间的武器,就会天下太平——即:“舆舟不倾”了(见《会稽碑》原文)。

  以上三桩错事终于导致了秦朝早亡,但还不够具体。详细情况笔者将在后面的文章中向诸位奉告。现在需要说明的是:面对秦亡决非“暴

政”之始然,西汉官吏陆贾等人,为寻求以汉代秦的合法性,还是给他强行戴上了一顶秦国因“暴政”而亡的帽子。并顺理成章地捏造了许多

诬陷秦始皇推行“暴政”的言论。尽管他们的说法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都集中在“赋敛重数、徭役过重、刑罚惨酷”等方面。如:

  “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贾山语)。

  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贾山语)

  民力尽罢,赋敛不节……法令繁惨,刑罚暴酷。(晁错语)

  好用残酷之吏,赋敛无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董仲舒语)”

  众所周知,西汉官吏陆贾、晁错、贾山、董仲舒等人,对秦始皇所作的抨击,难免会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即:“秦亡汉兴”已成定论的影

响,及学派偏见的影响,贬斥秦始皇的语言,一定会有偏激过火之处。然而直到今天,有的学者在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仍然以为他们的观点

都具有无可动摇的权威性,这就值得商榷了。例如:董仲舒在《汉书·食货志》中的以下文字,就被认为:……董仲舒所出生的年代,上距秦

亡不到三十年,他所说的秦代暴政,大体上应属于真实,有助于了解秦帝国时期百姓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为便于与读者赏析,笔者特将董仲舒

的有关奇文原样抄录于下: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

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

已复,正为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门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不难看出,在董仲舒的这段二百余字的“奇文”中,尽管初始不知其文中的“古者”二字所指何时,以为他说的还有点道理。然而从其笔

锋一转,所写出的“……至秦则不然”五字中,终于使我们解读出董仲舒是把诸侯多如牛毛,神州战乱不止的春秋时代,称之为“古者”的。

正当笔者对此产生疑惑“至秦则不然”什么之际,董仲舒接着就对其所论进行了精心的诠释,这就是:“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买卖”至此他刻意贬损秦朝的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董仲舒不仅将自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以来所取得的,对推进社会发展卓有成效的改革

;及秦始皇改帝王之制,废除分封等措施,骂了个狗血喷头,一无是处!而且还以当时并不存在的“富者田连仟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强烈

对比,把促进文明发展的农田私有制改革,说得比毒蛇猛兽还要可怕!

  如同任何新生事物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一样,对于在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土地私有制(即《令黔首自实田》之后,因各种原因造

成的土地兼并是无可避免的,但在孝公至秦亡的一百多年中,此项顺应历史发展的政策,正处在广受农民欢迎的上升时期,兼并影响是微不足

道的,更何况此项政策在统一后的旧六国中,还只刚刚开始实施。因此有的学者,对董仲舒的上述言论用“大体上”来肯定这种影响于当时的

社会之大,已使广大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够确切的。退一万步设想,如果秦国的土地兼并已使“农民”无立锥之地……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的话,不待秦国去灭诸侯,自己就早被外部的诸侯,或内部的“豪杰”先灭了!董仲舒不是说秦朝的暴政,已使“民愁亡聊

,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了吗?董仲舒在其大作中还说:

  “至于始皇,逐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敌,收泰半之赋,发闾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以奉其政,

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按照董仲舒的此一词语尖锐、针对性极强的说法,秦始皇所做的一切——包括统一天下之后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以及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征百越、修建灵渠……在内,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谈得上是对促进华夏文明的贡献?!简直就是一个不顾民众死活,不给民众生路的“竭天

下之资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的,比夏桀商纣还要残酷的暴君了!

  董仲舒全盘否定自秦孝公任命商鞅为相,特别是秦始皇在继承先祖基业上,不仅守土有成,还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才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的观点——即按照董仲舒的言下之意,只有不改“帝王之制”,只有不“除井田”……才不为“暴政”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合时宜的。

  更为可笑的是,颜思古生怕“泰半”之说他人不懂,便明确地将“泰半”二字解释为:“泰半者,三分取其二”!试问秦朝是什么时候执

行过“三分取其二”赋税政策的?是秦孝公时代?还是秦始皇时代的全国统一前后?此外,有的学者还是将秦国在各地建立的一批大粮仓,认

定是秦始皇推行“暴政”,剧敛民脂民膏的罪证,以此来证明董仲舒所言:“贫者无立锥之地,过猪狗生活”是有根据的,似乎只有国贫如洗

,才无“暴政”之嫌!试问:如果没有物质基础,秦国如何防灾?如何去扫荡群雄?如果丰腴的仓中粮食,并非来自“收泰半之赋”,而是来

自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即来自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如贯彻《使黔首自实田法令》),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如郑国渠的修建),不是一件天大的

好事吗?秦国的实力难道不正是这样增强的吗?!

  对董仲舒其人,笔者没作全面了解。但仅从他向汉武帝刘彻进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从而使“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及他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天道不变”……使儒家学说神秘

化、宗教化、庸俗化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保守及由此形成的陈旧观念,或许正是我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吧。

  此外,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还纪录着如下的一段文字:
  
  “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婪为俗。非有德于教训天下也……又好用惨酷之吏,赋敛无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

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
  
  从上文可知,董仲舒对秦始皇的贬损,并非是只对某一事,或某一方面进行指责,而是通过秦始皇对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生的三位优

秀的法家人物——申不害、商鞅、韩非,进行了全面的否定。他这样做并不因为别的,就因为“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用现在的话来

说,就因为:秦始皇以申不害、商鞅的学说为宝典,并以实践韩非的学说为行动的依据,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董仲舒看来,这不仅不

是好事,反而是一桩“非有德于教训天下”的恶行!紧接着董仲舒又以夸张得离谱的“又好用惨酷之吏,赋敛无度,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

,死者相望,而奸不息”。对秦始皇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进行了肆意攻击。不难看出按董仲舒的观点就只有按照貌似完美的儒学仁政来“

改造”社会,他才认为是“有德于教训天下”的好事。因此西汉官吏——特别是董仲舒对秦始皇的贬损,实际上是自春秋战国开始的儒法两种

观点的较量,是他对法家学说的刻骨仇恨的大暴露。秦始皇是继申不害,商鞅、韩非之后的,又一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法家不断进取,“以

法治国”的理念,在秦始皇的身上,体现得相当突出。秦朝灭亡后,汉朝官吏虽然绝口不提“汉袭秦制”是不争的事实,但法家的政治理念并

没有断代。秦始皇所倡导的“事皆决于法”的人文、政治理念,必将光照千秋,引导着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境界!

  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影响,笔者并不否定秦始皇曾有过寻仙求药的行为,但规模是否真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的那么大?

是值得怀疑的。司马迁连“陈胜、吴广”的事都敢作假,难道以夸大得离谱的数字写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中的“童男女数千

人”就一定可靠吗?不仅如此,后世的好事者,还将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的“童男女数千人”,改写为“三千名年轻的男人和

女人,让他们带上五谷的种子和各种技艺,下海而行”,把司马迁没想到的“童男女”们远去之后的生活漏洞全都给堵上了。

  综上所述,西汉官吏说秦始皇是“暴君”,语言虽然尖锐,但大多举不出实例。董仲舒说:“泰半之赋”,可能只有他自己才相信,而今

人所举的例子又多属牵强附会,不经一驳。儒学大师们,在秦亡汉兴的现实面前,为维护己派的私利和自身的利益,他们睁眼不看,绝口不提

秦始皇的众多创新成果,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说到底是一个他们必须从理论上,肯定汉朝政权的“合法性”。否则的话,他们怎

么向刘邦交待!而肯定汉朝政权“合法性”的惟一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秦始皇,他们果然这样做了!一、对秦始皇丰功伟绩的再认识
   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长时期来似乎都已经成了定论,从而不需要笔者再去老生常谈,尽说一些大家先前都已经知道了的事。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此说的依据一是:二千多年来,从没有人将秦始皇极富创意的睿智业绩,完整地放到构建大秦帝国所不可或缺的统一体中

去认识;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为建设大秦帝国的宏伟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二是:与现代文明所必不可少的诸多元素相比,不论政治的

、经济的、军事的,科教的……二千多年前,在秦始皇治下的疆域辽阔、实力雄厚的秦朝,都已经出现了;三是:有的事尽管您已经知道,但

在整体上并不一定有深刻理解;有的事不仅您不清楚,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全面说明事件本质的也为数不多;四是:这样的大帝国在世界上是

独一无二的(孙皓晖先生语)。

   诸位都一定知道,我们先前认定秦始皇是“暴君”的依据,大多来源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录,以及西汉官吏陆贾、贾谊、贾山

、晁错、董仲舒等人,对秦始皇休养生息与大秦盛世抨击。

  为说明秦始皇决非暴君,笔者特提请诸位注意以下事实:秦始皇之所以在郑国渠完成后发动统一战争,完全是建立在综合国力雄厚的基础

之上的。而综合国力中除包括经济、军事、科技(有资料证明,秦国生产的兵器,质量在七国中也是最好的)等外,更包括政治因素在内。如

果秦始皇把民心、把社会搞得“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不待他去征服六国,早被内部或外部的反对势力打倒了。所以如果根据陆贾等人

的言论,来指责华夏统一前的秦始皇推行了“暴政”,显然是说不过去的。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秦朝毕竟于统一后,只存在了15年便昙花

一现,过早地夭折了。因此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是否推行了“暴政”?以致理当早亡——即“天下苦秦”虽然不久,但却弄得鸡犬不宁,不

得不反,也就值得认真探究了。如果也不存在秦始皇推行“暴政”的事实,那么陆贾、贾山、蕫仲舒等人的恶意诬陷,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为便于认识和评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施政业绩,以及他所追求的构建大秦帝国的宏伟抱负,笔者特将统一后秦始皇所决策的、诸位也几

乎全都知道的主要大事,不嫌累赘地罗列于下,以供进一步研讨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所推行的到底是明智的睿政、还是导致天怒人怨的“暴

政”作参考。

  1,为坚定而有效地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毅然改“王”为天下共主的“皇帝”,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自称“始皇帝”。同

时还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封建专制制度。尽管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朝代几经变换更迭,但这一套制度却历经二千余年而不废,这在

世界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在全国实行郡县管理,反对分封诸公子及亲故为王。郡守及县令都由中央指派;中央有权对郡、县官员任免、调动、奖罚。

  3,在统一全国文字及道路标准的同时,也统一了律令。文字一律实行李斯整理的小篆;道路除具有军事功能外,对发展生产和往来交流的

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他还下令拆除了一切各诸侯国先前设立的关卡,及国中之“国”的工程设施。此外,他还亲自制定并带头遵守法律。并

以“事皆决于法”的人文政治理念,治理国家。

  4,统一全国的度量器皿。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桶、斗、升、合、龠;衡为铢、两、斤、钧、石;

  5,统一全国货币。将全国货币统一为上下两种:上币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币为外圆内方,携带方便;并可成串使用的铜制半两钱


  6,收缴散落民间的所有兵器,回炉熔化制成12铜人,以防止兵器扩散,导致社会动乱。 

  7,实施了标志着我国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的《使黔首自实田》法令。

《使黔首自实田》仅从字面上看,该项法令的内容似乎十分简单——

  第一,秦国崇尚黑色,农民大多以黑布包头挡尘。称农民为“黔

首”并无贬意。而“自实田”从一个“实”字中,就可以知道这是让农民如实申报自己所占有的土地数量。

  第二,按法令规定农民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土地属农民私有,并由国家按法律对其进行保护。

对于此项看似简单,实则令人震撼不已,直有天翻地覆之感的重大改革(即:自令下之日起通过登记,农民过去替奴隶主耕种的土地,就归自

己所有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二千多年前,也就是投射到秦始皇刚统一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中时,我们就会吃惊地发现,在我国自夏朝开始的

奴隶制社会中,作为奴隶的农民是根本没有田的!尽管秦国自秦孝公任命商鞅为相,早在秦始皇出生的一百多年前就实施了土地改革的政策,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极积性,并经六代秦王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最后才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在“战国七雄”的其它

六国中,却一直没有实行较彻底的土地改革,王亲勋贵仍然就是最大的奴隶主。他们在失去政权之后,又将失去奴隶主所占有和所享有的一切

特权!所以这场貌似波澜不惊的《使黔首自实田》,实际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一场意义深远的大发展、大变革、大突破。其所引起的阻力之

大,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远,都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它的贯彻实施,凭经验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如此,

秦始皇仍然以他特有的英雄气概,及天才的睿智和胆识,在完成国家统一后,立即马不停蹄地进行了这项与创建新型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配套

改革。终于使中国社会在取得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发展的同时,还为我国的历史竖立起了一座特征鲜明的断代丰碑——使我国的社会性质,在历

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的二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后,从此进入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时期。并且一直延绵了二千多年!对于这

件意义决不亚于统一中国的大事,在此之前您知道吗?抑或知道,您的认识又会如此深刻吗?反正笔者以前是不知道的。         

  8,秦灭六国后,北方的边境仍处在匈奴的威胁下,就在国内政局已基本稳定之后,秦始皇命令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击溃匈奴之后又命

令蒙恬率领军民大规模修筑长城。尽管对长城的修建,至今仍有人指责为秦始皇“滥用民力”的罪证之一。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却是:如果

没有长城,戍边的士卒不仅需要量大,后勤供应也十分困难,边境百姓也不得安宁。也许有人会说:“有了长城,边境上不也照样打仗吗?”

但这只能证明战争所特有的复杂性,决不能就此认定秦长城是无用的。更何况在长城建成后的十多年内,秦国边境上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唐

朝诗人王昌龄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名句中,已点明了秦亡之后,长城仍屹立在边关上,成了后世王朝继续抗击匈奴的北

部屏障……

  事实已经证明:秦长城不仅具有军事功能,而且对保卫中原地区的先进经济和文化也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所以不管孟姜女哭也好,笑

也好,对于这项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创造力的伟大成果,我们应给予公正的评价才对。

  9,荡平六国后,秦始皇并没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开疆拓土,他东占辽东,西抚诸夷,北却匈奴,南平百越,为使中华帝国成为多民族国

家,和我国今日的地域规模,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征伐南越的战争中,随着战线向南方纵深推进,秦军的进展因岭南

地势丘陵遍布,山川纵横,交通不便,使秦军的军需运输碰到了重重困难。而越人凭籍熟悉地势之利,顽强抵抗,使秦军曾一度进退维谷,三

年不敢“解甲弛弩”。为了解决给养供应问题,秦始皇派监御史禄负责组织人力“凿渠运粮”,历经千辛万苦,并在解决了技术上的关键难题

后,终于修通了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水运功能的灵渠。最后终于全部占领了“百越”之地,并在这一地区设立了海南郡、桂林郡、象郡,

把整个百越地区归入到了华夏版图之内。与此同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为打通岭南山脉的阻隔,便于物资流通、人员往来和军队调动

,秦始皇还下令在整修、拓宽老路的同时,又兴建了一批新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完成的决非只是荡平了六国,而是除西藏、新疆等

地区外的山山水水!

  10,提出了建设新首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宏伟设想。遗憾的是二千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提出的“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朝宫

”下的重点符号,系笔者所加),几乎毫无所知。而对被司马迁偷换概念后,将象征国家中心的“朝宫”,改成了秦始皇仅为个人享乐的“阿

房宫”,津津乐道于二千年不绝!

  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所实施的一些大工程,都可以毫不夸张地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帝国工程”。

并由它们共同构成了帝国化完成的重要性标志!由于这些工程不仅重要,更还因为人少了工期势必拖长,而不利于尽快发挥实效!因而来势较

猛,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在根据国家需要而实施的所有大工程中,难免对家庭及个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笔者认为这只有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去考量了!

  以上10个方面,完整地构成了帝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四个特征:第一,有统一而辽阔的疆土;第二,有强力的国君施政;第三,有充分显

示国力强盛的宏伟壮丽的都城;第四,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孙皓晖先生语)。

  诸位一定知道,凡属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创新或制度改革,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最最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界标。全国统一后

,秦始皇没有举国大庆,而是在总结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既大刀阔斧,又雷厉风行地实施了一系列极富创意的、也包括《使黔首自实田》在

内的方针政策,有的成果还已成为激励我国人民强势生存的、万古不废的正源,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直到永远!从中难道我们还不能

得出结论:不论全国统一前、后,秦始皇所推行的不仅不是“暴政”,而是极富创意的睿智之政吗?正因如此,笔者的一位好友专此写了一段

文字来评价秦始皇治下的秦国,以及他被指责为“暴君”的原因。为与广大读者分享其见解并有所收获,笔者特将其抄如下,以求教读者及有

关专家: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治下的秦国可能是曾经的最开明的盛世和最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秦国仅二世就瞬间玉碎而亡的事件,以及随后的

文化学派竞争压力下自然形成的对事件的人为修饰,可能完全掩盖了真实的历史。这种通过解释以掩盖真实的历史和因解释而产生的‘真实’

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可能是一种巨大的灾难。这个事件终止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

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的秦国的哲学、人文政治理念,终止了这个理念下形成的“事皆决于法”的治国方针,终止了与这

个理念相应的郡县制政治制度模式,却代之以家天下的政治文化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诸侯制的政治制度。秦国二世而亡这个历史事件不仅断

送了秦国的历史,而且也断送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改良的基础。此外由于儒学仁政的貌似完美甚至封堵了制度创新的文化基础。秦亡之后,代

之以的儒学复兴和其转化为正统而定一尊,或许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倒退和停滞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中国也在中央集权制和分封制的集权和分

权的冲突中,分分合合地周期律中,循环往复震荡不已。

  三人成虎。历史则是等待被修饰的文弱小姑娘。文字作为重要的修饰工具,它所具有的表达、解释和解构权利世界的工具作用,令人敬畏

和恐惧。经过文字两千余年的修饰,秦国,这个历史长河中漂流的小姑娘,被修饰打扮成了‘暴政’的代名词,而真实的秦国很可能是文化高

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政清人和的盛世。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它强有力的修饰作用令人叹为观止,文字通过其所具有的记述、表达、解释和

解构的能力,充分展现了它无穷的修饰威力和魅力。它的威力可以使真实的事件变得模糊,变得不那么真实,甚至是虚伪的;也可以使虚伪的

、没有意义的事件变得有意义和价值。由儒生书写的秦国法家的‘暴政’的历史,完全隐去了‘暴政’下的富强和繁荣,以致真实的历史显得

那么不真实?!”

  二、西汉官吏的刻意贬损

  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马不停蹄地为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即使称之为与日月同辉,也不为过的杰出贡献。但因思虑不当,也

做了一些终于导致秦朝早亡的错事。其中最严重的是:

  第一,他不仅没提前嗣立储君,甚至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出巡前,还让长公子扶苏远离咸阳,去上谷郡担任毫无必要的“监军”。

  第二,三十余年来,秦始皇一直让奸佞的赵高留在自己的身边。胡亥即位后,实权便落在了赵高手中。后来发生的事,都无不与赵高有关



  第三,在土地和人口都已数倍或十数倍于原有秦国规模的形势下,秦始皇对如何确保国家安全、社稷康定,这一新课题关注不够。而是简

单地以为只要收缴散落民间的武器,就会天下太平——即:“舆舟不倾”了(见《会稽碑》原文)。

  以上三桩错事终于导致了秦朝早亡,但还不够具体。详细情况笔者将在后面的文章中向诸位奉告。现在需要说明的是:面对秦亡决非“暴

政”之始然,西汉官吏陆贾等人,为寻求以汉代秦的合法性,还是给他强行戴上了一顶秦国因“暴政”而亡的帽子。并顺理成章地捏造了许多

诬陷秦始皇推行“暴政”的言论。尽管他们的说法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都集中在“赋敛重数、徭役过重、刑罚惨酷”等方面。如:

  “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贾山语)。

  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贾山语)

  民力尽罢,赋敛不节……法令繁惨,刑罚暴酷。(晁错语)

  好用残酷之吏,赋敛无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董仲舒语)”

  众所周知,西汉官吏陆贾、晁错、贾山、董仲舒等人,对秦始皇所作的抨击,难免会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即:“秦亡汉兴”已成定论的影

响,及学派偏见的影响,贬斥秦始皇的语言,一定会有偏激过火之处。然而直到今天,有的学者在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仍然以为他们的观点

都具有无可动摇的权威性,这就值得商榷了。例如:董仲舒在《汉书·食货志》中的以下文字,就被认为:……董仲舒所出生的年代,上距秦

亡不到三十年,他所说的秦代暴政,大体上应属于真实,有助于了解秦帝国时期百姓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为便于与读者赏析,笔者特将董仲舒

的有关奇文原样抄录于下: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

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

已复,正为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门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不难看出,在董仲舒的这段二百余字的“奇文”中,尽管初始不知其文中的“古者”二字所指何时,以为他说的还有点道理。然而从其笔

锋一转,所写出的“……至秦则不然”五字中,终于使我们解读出董仲舒是把诸侯多如牛毛,神州战乱不止的春秋时代,称之为“古者”的。

正当笔者对此产生疑惑“至秦则不然”什么之际,董仲舒接着就对其所论进行了精心的诠释,这就是:“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买卖”至此他刻意贬损秦朝的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董仲舒不仅将自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以来所取得的,对推进社会发展卓有成效的改革

;及秦始皇改帝王之制,废除分封等措施,骂了个狗血喷头,一无是处!而且还以当时并不存在的“富者田连仟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强烈

对比,把促进文明发展的农田私有制改革,说得比毒蛇猛兽还要可怕!

  如同任何新生事物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一样,对于在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土地私有制(即《令黔首自实田》之后,因各种原因造

成的土地兼并是无可避免的,但在孝公至秦亡的一百多年中,此项顺应历史发展的政策,正处在广受农民欢迎的上升时期,兼并影响是微不足

道的,更何况此项政策在统一后的旧六国中,还只刚刚开始实施。因此有的学者,对董仲舒的上述言论用“大体上”来肯定这种影响于当时的

社会之大,已使广大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不够确切的。退一万步设想,如果秦国的土地兼并已使“农民”无立锥之地……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的话,不待秦国去灭诸侯,自己就早被外部的诸侯,或内部的“豪杰”先灭了!董仲舒不是说秦朝的暴政,已使“民愁亡聊

,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了吗?董仲舒在其大作中还说:

  “至于始皇,逐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敌,收泰半之赋,发闾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以奉其政,

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按照董仲舒的此一词语尖锐、针对性极强的说法,秦始皇所做的一切——包括统一天下之后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以及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征百越、修建灵渠……在内,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谈得上是对促进华夏文明的贡献?!简直就是一个不顾民众死活,不给民众生路的“竭天

下之资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的,比夏桀商纣还要残酷的暴君了!

  董仲舒全盘否定自秦孝公任命商鞅为相,特别是秦始皇在继承先祖基业上,不仅守土有成,还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才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的观点——即按照董仲舒的言下之意,只有不改“帝王之制”,只有不“除井田”……才不为“暴政”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合时宜的。

  更为可笑的是,颜思古生怕“泰半”之说他人不懂,便明确地将“泰半”二字解释为:“泰半者,三分取其二”!试问秦朝是什么时候执

行过“三分取其二”赋税政策的?是秦孝公时代?还是秦始皇时代的全国统一前后?此外,有的学者还是将秦国在各地建立的一批大粮仓,认

定是秦始皇推行“暴政”,剧敛民脂民膏的罪证,以此来证明董仲舒所言:“贫者无立锥之地,过猪狗生活”是有根据的,似乎只有国贫如洗

,才无“暴政”之嫌!试问:如果没有物质基础,秦国如何防灾?如何去扫荡群雄?如果丰腴的仓中粮食,并非来自“收泰半之赋”,而是来

自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即来自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如贯彻《使黔首自实田法令》),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如郑国渠的修建),不是一件天大的

好事吗?秦国的实力难道不正是这样增强的吗?!

  对董仲舒其人,笔者没作全面了解。但仅从他向汉武帝刘彻进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从而使“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及他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天道不变”……使儒家学说神秘

化、宗教化、庸俗化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保守及由此形成的陈旧观念,或许正是我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吧。

  此外,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还纪录着如下的一段文字:
  
  “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婪为俗。非有德于教训天下也……又好用惨酷之吏,赋敛无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

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
  
  从上文可知,董仲舒对秦始皇的贬损,并非是只对某一事,或某一方面进行指责,而是通过秦始皇对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生的三位优

秀的法家人物——申不害、商鞅、韩非,进行了全面的否定。他这样做并不因为别的,就因为“秦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用现在的话来

说,就因为:秦始皇以申不害、商鞅的学说为宝典,并以实践韩非的学说为行动的依据,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董仲舒看来,这不仅不

是好事,反而是一桩“非有德于教训天下”的恶行!紧接着董仲舒又以夸张得离谱的“又好用惨酷之吏,赋敛无度,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

,死者相望,而奸不息”。对秦始皇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进行了肆意攻击。不难看出按董仲舒的观点就只有按照貌似完美的儒学仁政来“

改造”社会,他才认为是“有德于教训天下”的好事。因此西汉官吏——特别是董仲舒对秦始皇的贬损,实际上是自春秋战国开始的儒法两种

观点的较量,是他对法家学说的刻骨仇恨的大暴露。秦始皇是继申不害,商鞅、韩非之后的,又一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法家不断进取,“以

法治国”的理念,在秦始皇的身上,体现得相当突出。秦朝灭亡后,汉朝官吏虽然绝口不提“汉袭秦制”是不争的事实,但法家的政治理念并

没有断代。秦始皇所倡导的“事皆决于法”的人文、政治理念,必将光照千秋,引导着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境界!

  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影响,笔者并不否定秦始皇曾有过寻仙求药的行为,但规模是否真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的那么大?

是值得怀疑的。司马迁连“陈胜、吴广”的事都敢作假,难道以夸大得离谱的数字写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中的“童男女数千

人”就一定可靠吗?不仅如此,后世的好事者,还将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的“童男女数千人”,改写为“三千名年轻的男人和

女人,让他们带上五谷的种子和各种技艺,下海而行”,把司马迁没想到的“童男女”们远去之后的生活漏洞全都给堵上了。

  综上所述,西汉官吏说秦始皇是“暴君”,语言虽然尖锐,但大多举不出实例。董仲舒说:“泰半之赋”,可能只有他自己才相信,而今

人所举的例子又多属牵强附会,不经一驳。儒学大师们,在秦亡汉兴的现实面前,为维护己派的私利和自身的利益,他们睁眼不看,绝口不提

秦始皇的众多创新成果,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说到底是一个他们必须从理论上,肯定汉朝政权的“合法性”。否则的话,他们怎

么向刘邦交待!而肯定汉朝政权“合法性”的惟一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莫须有的罪名,丑化秦始皇,他们果然这样做了!
三、休养生息与大秦盛世

  自唐之韩愈在《平淮西碑》中,提出“休养生息,造福于民”以来,国君施政是“休养生息,造福于民”,还是“贪婪暴虐,穷困万民”

,便成了界定国君是否贤明的二句对比鲜明的常用语,然而二千多年来由于秦始皇一直以“暴君”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尽管他于全国统

一前,在尚未亲政的情况下,便乾纲独断修建了郑国渠,使关中地区的数万顷土地变成了良田,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劳作条件;全国统一后从

建设大中华帝国的总体需要出发,他又及时地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使黔首自实田》法令,使万千农奴解脱了枷锁,从而实现了意义更为

深远的:“休养生息,造福于民”。但无论在古籍或今人的专著中,都从无一人说他因推行了更高层次的“休养生息”政策,使中国农民的社

会地位及生产水产,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文明水平,并由此使秦朝出现了盛世,而将他称为圣君或贤君。秦亡之后西汉官吏更把继陈胜

、吴广叛乱,特别是刘邦、项羽拼争五年后出现的萧条,全都归罪于“秦始皇推行暴政的必然结果”!之后,还将汉初实行的所谓“无为之治

”, 及“调整经济政策”后出现的“繁荣”,顺理成章地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以此来显示以汉代秦的合理及必然!

  平心而论,凡于朝代更迭之初,后世君王都会在政策上有所调整,社会也相应地有所稳定。然而,对于“汉袭秦制”的汉朝(特别是汉初

)而言,由于秦之所亡其原因不仅在中国历史,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特殊的个案。因此笔者除在上述三小节中论述了秦始皇决非暴君外,

还拟从“休养生息,并非只限于战后”,及“大秦盛世,灿烂辉煌”两个方面,继续阐述“秦始皇决非暴君”。

  第一,关于“休养生息,决非只限于战后”。对此笔者除在前述文字中,以郑国渠的修建及《使黔首自实田》法令的颁布为例,证明了尽

管司马迁及众多史家,从来都不在文字上认定秦始皇推行的涉农政策,不论从深、广的范畴,或于华夏文明发展的总体上,都是战乱后方知“

休养生息”,从无长远考虑的“明君”们的政策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针对“汉袭秦制”的汉初而言,尽管刘邦及其追随者所标榜的“无为之治

”,实际是“承袭之治”、“照办之治”!然而,由于“承袭”、“照办”对刘邦及其追随者来说,实在无颜接受,所以董仲舒等儒学大师,

除了放肆地诬陷秦始皇外,更是从来不提“汉袭秦制”是不争的事实,而将之所以实行“无为之治”的理由,说成是“萧规曹行”,即萧何已

制定好了律令,他们只要照办就行了。殊不知“云梦竹简”已经证明:过去一直认为萧和丰富了秦国的律令,将“秦六律”更全面地发展为“

汉九律”的说法也是不对的。从而还证明了秦始皇通过他的睿智和胆识,特别是在他为构建大中华帝国的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一整套维护国

家统一,及促进社会发展的方针都是无可撼动的。刘邦及其追随者在想“为”、想“改”,也无从“为”、无从“改”的尴尬中,干脆提出既

可怜,又可笑的“无为之治”及“萧规曹行”来遮掩,来挡拦也就不奇怪了!笔者之所以如此说,只要看一下在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

中,当秦始皇通过颁布《使黔首自食田》法令,将万千农奴转变为自由农之后。仅在这一点上,刘邦及其追随者还能不承袭?不照办?而能想

出别的什么,比这更绝妙的高招来吗!!此外,与所谓“轻徭薄赋”相对应的,咒骂秦始皇“贪狠暴虐,穷困万民………”的人,都是西汉官

吏,他们的话显然是不可信的。

  第二,业绩辉煌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笔者此说的依据全在于,在国家统一及秦始皇锐意改革的大环境中,秦朝完全

达到了,通常被称之为盛世所应具备的三条标准,即:

  其一、全国无战乱,社会安定太平;

  其二、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其三、施政开明,文明发达;

  总之,如果按上述三原则来作为权衡社会是否达到“盛世”的标准,而无重大不妥的话。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肯定:秦始皇于统一全国后,

立即马不停蹄地推行了一系列睿智政策之后的硕果,就是终于将秦朝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业绩辉煌的盛世!此说的依据,可由以下实例

证明:

  第一,全国统一后,直到陈胜、吴广叛乱前,秦朝没发生过战乱,社会是安定的;

  第二,除推行《使黔首自实田》法令外,秦始皇还亲自接见过以发展畜牧致富的商人乌氏倮,和以承继祖业冶炼致富的巴蜀寡妇清(此寡

妇姓氏不详,单名就一个“清”字)。此外,秦始皇还实施了多项移民开荒,均免赋十年左右,鼓励致富的政策……由于农畜兴旺,商贸发达

。九年后终于导致秦孝公始建于130多年前的咸阳,已不适应发展需要,秦始皇从而提出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择地建新朝宫,即兴建一个充

分体现着大秦帝国兴旺发达,国势强盛的新都城的宏伟设想!

  第三,在施政上,秦始皇除以“事皆决于法”来规范自己和臣属行动外,还从不为自己的儿子和后宫外戚牟取好处……至于“文明发达”

,除众所周知的他坚决推行“书同文”……措施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较小篆字体更方便的隶书字体(即秦隶)也已经在秦国成型,并已经在

逐步推广了(著名的“云梦竹筒”,就是用隶书体书写的。至西汉初年,隶书已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时称“今文”。这可能就是把“秦字”

称之为“汉字”,并一直延用至今的原因吧!)……综上可知,在秦朝的总体业绩,完全达到界定“盛世”的标准。某些成果的意义,更已构

成了华夏文明的正源而光耀千秋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自豪地大声激呼:创造了辉煌业绩的秦朝,是我国历史

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创造了这一切成果的伟大圣君秦始皇,决不是暴君!

  据上述三条标准衡量,那种把“文景”之治,称作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的说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与数百上千年后的“贞观

盛世”、“康乾盛世”相较,“大秦盛世”不仅较早,在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上,后者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不管是谁
祖龙,千古一帝的称号
也只有始皇帝才配的上!
“第一,全国统一后,直到陈胜、吴广叛乱前,秦朝没发生过战乱,社会是安定的”
灭六国之战,贾谊形容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自此后至始皇崩,使蒙恬北击匈奴,筑塞长城,延修直道;发卒屯戍渔阳、上谷,欲东击;使尉佗因灭楚而南击百越,开桂林、象郡;期间十年,无战事么?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时社会形势可见一斑。史记载:尉佗既下南越,上书言军中士卒孤苦,衣裳絮襦损破,请配纺织缝补女子。于是始皇乃发河内、关东良家女子凡三四万,输南越屯军以备纫补,韩魏之家比比相哭,欲死之者率十之六七。这是盛世么?
秦汉两朝是让人魂牵梦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