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新论之第十章 关于众多碑刻及建国大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2:10:46

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并没有因胜利而冲昏头脑。第一,没有下令举国大庆;第二,在较短的两年时间内,就马不停蹄地及时推出了一系

列旨在国家统一体制下,推进华夏文明发展所必须的睿智政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所推出的任何一项政

策,应该说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就以“书同文”为例:决定作出后,范本虽然是李斯和赵高所写的,但可以想象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必

然经过他的审定,并在后来的政令中带头使用。仅此便不难推断,对于每一项政令的推出,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他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

上,勇于创新的结晶。从而因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极强的可操作性,而利于向全国迅速推广。有据于此,笔者以为不管我们用“夜以继日”、

“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披肝沥胆”……佳言美语来褒扬他勤奋工作,也是不为过的!相比之下,我们过去把他的“淫乱”与“残暴

”看得过重,而把他兢兢业业的高尚品德,看得轻如鸿毛,以致于对碑刻中所记述的:“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

利。”“细大尽力,莫敢怠荒。”……优秀品质,极错误地不屑一顾了!!

  秦始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极短的两年时间内,办完了作为一个新兴的大秦帝国,所必须统一的多项政务之后。在全国安定祥和,华夏

腾飞之势已然显现的大好形势下,他又作出了一个至今还有人将其称之为“秦亡之因”的决定——这就是他要仿效只有贤君明主,才有资格封

禅泰山的古制,亲往泰山行封禅大礼,祈求天父保佑大秦帝国风调雨顺,保佑大秦帝国国泰民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28年的艰苦拼搏(秦

始皇13岁即位,此时41岁),秦国在他的统率下,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的秦始皇,当他按早已安排好的计划,立于泰

山之巅,面对喷薄欲出的红日之时,史料中却没有记录下他有感而发的支言片语(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全过程,一定会被记录于秦朝文档,其中

也包括他的祭祀词。可惜都全被烧毁了!)”对此,不论从秦始皇的性格,及他的经历和政绩……来看,当他立于泰山之巅,面对喷薄欲出的

红日之时,他既无深沉而激烈的思想活动,也没有有感而言的强烈欲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是有备而来,一篇文辞优美流畅,内容深刻反

映其心声的、气势磅薄铿锵的祭文肯定是少不了的。然而不幸中的万幸却是:秦始皇于率众臣登泰山前,在游邹峄山时刻下了一块记功碑。碑

文以高度概括的简约手法,记述了他自即位至荡平群雄的过程,更谈到了他宏博深邃的理想和抱负!为与读者分享邹峄山碑的精髓所在,笔者

特将该碑刻的内容全文转抄如下: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二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

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注:尽管司马迁未将此碑文记录于《史记》中,但有幸被后人抄录于长安本中,否则也必然和原碑一样,早就失传了!参见《金石萃编》

卷四之《峄山刻石》。

  以上碑文在叙述过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荡平六国,并改“王”称为“皇帝”,即“上荐高号”这一历史性伟大功勋之后,情感深

沉地写道:“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他(他们)想了些什么呢?原来是想到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想到了“世

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在回顾了诸候混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连“五帝”都“莫能禁止”。之后,他以极其豪迈的气势,挥笔写下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

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二十四个万古不朽的、充分体现着他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的光辉大字!笔者以为这短短的二

十四个大字,不仅体现着秦始皇的建国理念,也是指导着他进行华夏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大纲!更是充分反映着他理想和抱负的铮铮誓言!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下,达到社会安定

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繁荣,并且还不断得到改善!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一早在二千多年由秦始皇提出的,指导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纲领

性方针。由于它不仅包含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内容,也包含着在国家领导下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以及改善人们生活的内容。因而将其称之为万古

不朽的建国大纲,是当之无愧的。二千余年已经过去,其原理不是还在指导着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活动吗?!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二千余年之后,当我们重读这些深刻体现着秦始皇作为一代圣君

,所独具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意,以及他所特有的视通万里的胆识和气魄的碑文,我们能不对他深感敬佩吗?!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难道是一个不顾人民死活的“暴君”,说得出来的话吗?!

……

  据史料,秦始皇除在邹峄山勒石刻碑外,还在泰山、梁父、芝罘、琅玡台等地让李斯撰文刻碑,内容除肯定他:“皇帝躬圣,既平天下,

不懈于治”,“细大尽力,莫敢怠荒”外,大都涉及到体现他坚持“事皆决于法”这一治国方针的理念,而亲自参与制定法律,即:“作制明

法”,“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并告诫“后嗣”要把他为大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制度,永远奉行下去,不许更改,即:“顺承勿革”、“遵奉

遗诏,永承重戒”,同时还明确地提出了“圣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的要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始皇所立的碑刻中,尽管每块碑都有颂扬他功超五帝的言辞,但也各具特色。其中的“琅玡石刻”,更因其内容

丰富翔实(文字也相应较多,共六百余字),而且还是至今尚完好存留于世的惟一实物,为研究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物证,其价值之高可想

而知!

  “琅玡石刻”内容广泛,其中既有称颂秦始皇“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

次行。”,“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但也记录了秦帝国建立之后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明法度、统一度

量衡及重农抑商等诸多重大举措……还记录了秦帝国辽阔疆域的四边所至,即:“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秦始皇于数次出巡中到底立了多少碑?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了九块,但碑文仅记了六块!从所记碑文未包括邹峄山碑、

泰山碑、和芝罘碑来看(秦始皇曾两次到芝罘都刻了碑,但《史记》中仅记了一块),特别是邹峄山碑及泰山碑的内容不仅极其重要,更是秦

始皇于出巡中所立的第一块碑,和专程祭祀的主题碑,按常理司马迁是不该漏记的(更联系到兵马俑他也没记,而所记又多有不实,可见司马

迁在选材上之 “独到”,不得不令人叹服!)。笔者估计秦始皇在多次出巡中,所刻的石碑不超过10块。由于这些碑刻,都具有语言朴实,词

语生动的特点,除叙事的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外,就是对秦始皇的功德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颂扬!然而有的史家却不屑一顾地,指责秦始皇在这些

颂扬面前昏昏然至忘乎所以,从而为秦亡埋下了祸根。其中犹以《细说秦始皇》中,所表达的以下观点,最具典型性——在叙述过秦始皇自即

位至荡平六国,所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之后,该书写道:

  “……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基本上没有公开的敌人了。在朝中,没有人同他争夺帝位,在国内,六国刚刚被压服(请注意:该书作者以

“压服”二字来表达六国的灭亡。不知此 “压服”二字当作何解?),看不出有谁还有反抗的力量;在国外,西方还没有出现较强大的力量;

北方的胡人(匈奴)和南方的百越,也都被秦打败,或者远逃,或者臣服。

  在他的耳边,不同的声音出现过几次,如王绾等人要求分封,但他们都是代表腐朽和没落,不堪一击,在李斯等人的反驳和他的权力面前

,几乎连招架之功也没有。从此,他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了。再没有人要当二十八宿,再没人要不拜而见,有的,只是一片恭维,一片颂扬

。他巡游到哪里,以李斯为首的大臣们都立碑刻石,在所到的每座山的顶峰,都要立上刻有颂扬语言的石碑。他自已也晕了起来,他觉得自己

是天下古往今来最了不得的人,三皇五帝全不在话下,更不用说活着的人。至于百姓,那只是供他役使的奴隶。他确实还不懂得“载舟覆舟”

的道理,他甚至认为人们的嘴是可以封得住的,把书烧掉人们就再不会知道书中的道理了。

  因此他失去了任何节制。他听不得任何不同的意见了,哪怕这意见由他最重视的儿子提出来的,也要受到他的惩罚。他指示什么,立即有

人去做,只要他想要的,人们一定要满足他,哪怕是根本无法满足的。他的欲望愈来愈强烈,行为愈来愈荒唐,做的坏事也就愈来愈多。

  于是,焚书坑儒,修阿房宫,修骊山陵……接踵而至,几乎天下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残害。于是,他成了有史以来最残忍最

暴虐、害人最多的一个君主。

  伟大和暴虐,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却又是现实地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了。

  所以,笔者认为,说他好是对的,说他不好也是对的,但是,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了。”(《细说秦始皇》春风文艺出版

社1997年10月版,P325、326)。

  不难看出,尽管该书作者在文章中对秦始皇的好与“不好”,似极公允地各打了五十大板,然而从笔者探究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该书作者

用以作据的事例,许多都是假的(如茅焦谏秦王及阿房宫……)!至于说秦始皇在“一片恭维,一片颂扬声中,他自己也晕起来了……”就更

值得商榷了。

  毋须讳言,秦始皇于出巡中所立的碑刻都有——而且是必须有——颂扬其功德的内容,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如果没有,那才是不可理喻的

!之所以如此,一是作为政治影响极大的出巡,刻石立碑不仅是显示皇权威仪的需要,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政治性标志。同时还让我们看到了

秦始皇行事的风格和魅力,从而加深了对他的理解和敬佩;此外,由于颂扬的内容都基本属实,因此轻率地以蔑视的语言和态度,来贬损秦始

皇的形象和刻石立碑的意义,笔者以为都是不妥的。

……

  秦始皇于车辆及道路条件根本没法和现代相比的条件下,不顾辛劳地多次出巡,一定有着其深谋远虑的政治意义:这就是他要以大秦帝国

的成就,及一代圣君的形象,来震慑六国余孽,以保卫大秦帝国长治久安!此外,正是由于秦始皇于出巡中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记事准确、文辞

生动的碑刻,才使我们有可能在二千余年后,特别是“汉焚秦书”之后,得到了正确评价其政治胆识和人格魅力的宝贵资料!如果没有邹峄山

碑,我们就无法知道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在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全在于“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没有

琅玡石刻,我们就无法知道他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是“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的艰辛努力后的成果!

同时就更不知道他坚持以法治国,并告诫后嗣“顺承勿革……永承重戒。”的孜孜不倦……如果没有这些碑刻,不仅秦始皇的形象、更是整个

中国历史都将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那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秦始皇在出巡中所刻立的石碑,既为自己也为华夏文明留下了光彩灿烂的无价瑰宝,我们真得衷心地感谢他才对。否则我们就只有凭西汉

官史贾谊、董仲舒及司马迁等人杜撰的许多记述来评价他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二千多年来,至今尚无一卷收集整理、完整诠释秦始皇碑

刻的专著,致使众多读者对此事毫无所知!

  此外,既便同样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各碑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如: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讨伐乱逆,威动四极”(邹峄山碑),

  “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教,成人以仁。四守之内,

  莫不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民庶蕃息,天禄永得”(泰山碑。此碑文《史记》也未载,转引自晋太康《郡国志》。见黄中业先生《

秦始皇大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P154);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梁父碑);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碑文的内涵不仅极其丰富,更由于以前对碑文中有关颂扬秦始皇“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琅玡碑)中的“泽极

牛马”存在片面理解,总认为是夸张得十分离谱,以至令人愤然不已的谀诵之词。直到云梦竹简发现后,才知道秦律中对“牛瘦一寸”,也要

追究饲养者的责任!这就不得不令人叹服了!笔者对此的理解是:当时——甚至是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耕牛的作用,就相当于现

代工厂里最先进的设备,“牛瘦一寸”就相当于最好的设备出现了故障,是会严重影响生产力发挥的!“功盖五帝,泽及牛马”,不仅使我们

清晰地透过对耕牛的关注,看到了秦始皇对农事的关切,更折射出他行事贯有的人文理念。这决不是一个粗俗霸道、不顾人民死活的“暴君”

,所能具有高尚情操及品德的具体表现。仅凭此一感人的“小事”,我们不也该反思一下,我们对秦始皇的一切,到底有多少真知灼见的了解

?对司马迁、陆贾、董仲舒等西汉官吏的恶意诬陷,为什么又会是那样的偏听偏信!

  总之,为能更好地研究秦史,也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笔者以为在对秦始皇评价时,他于出巡中在各地所刻的碑文是决不能忽视的

(特别是在“汉焚秦书”之后)。因此,一卷有关秦始皇碑文注释之类的专著,是一定会受到众多学者和广大读者欢迎的!



  附:秦始皇刻石碑文汇编如下:



  一、邹峄山碑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二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

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

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记。

  注:1、这是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所刻的第一块碑。与秦始皇所刻的其它碑一样,其碑文不但具有内容丰富,语言朴实的特点。立意深邃,

巍然大气却更是其它碑刻无法比拟的!

  2、尽管司马迁未将此碑文记录于《史记》,但有幸被后人抄录于长安本中,否则也必然和原碑一样,早就失传了 (参见《金石萃编》卷四

之《峄山刻石》) 。

  3、鉴于此碑既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第一碑,碑文并由战国时代的大书法家李斯收写。因此不论从政治上或书艺上来说,都当属精品无疑!

碑文中特别是关于“攻战日昨,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

定,利泽长久。”一段,更是充分反应了神州分裂,诸候混战,给国家及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颂扬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反对分

封的不朽功勋;更还真实地反应了秦始皇关于建设国家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因此,笔者认为不论从政治上,文词上,书艺上等方面来说,此碑都

当属华夏碑林中意义最大,品味最高的天下第一碑。



    二、封禅泰山碑

  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教,成人以仁。四守之内,莫不郡县。四夷八蛮,咸未贡职。民遮蕃息,天禄永得,刻石改号。

 注:1,上述碑文《史记》也未记载。黄中业先生于大作《秦始皇赢政传》中录记此文时,特别注称:“刻石之文《史记》未载。晋太康《

郡国志》所记刻石,不知所据何书,现录之以供参考。”

  2,秦始皇命李斯手书的“泰山石刻”,由于现存残碑中仅有“斯臣”等10字,与上述碑文显然不对。要么是上述碑文有误;否则残碑并非

当年真迹。

  3,黄中业先生录记上文时,虽然声明“以供参考”,但总还算补了一缺(于浩繁的书海中,查到此文也十分不易)!然而,由于泰山碑属秦

始皇当年封禅泰山的主题碑,而此碑文的内涵与“邹峄山碑”相去甚远,因而不可能是准确反应秦始皇思想的原创!如果笔者的这个看法有一定

道理。那么“泰山碑文”的缺失,实在是一桩令人痛心的重大损失了!



  三、梁父碑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卧思迹,本原事业,衹诵

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注:1、按古制,祭天曰:封;祭地曰:禅。以上碑文是秦始皇封祭泰山后,于回到山下在梁父禅祭土地时的碑文。

        2、碑文中的“二十有六年”,系指秦始皇即秦王位26年后,统一了中国。而“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修明,垂于后

世,顺承勿革。”不仅词语朴实,更因内容详实生动,而感人至深。



  四、芝罘碑(一)



  (秦始皇于秦山、梁父立碑后,在芝罘也立碑一块,但却未见碑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事的记述仅是:“……于是乃并勃海以东,

过黄、狼,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而去。”)



  五、琅玡碑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

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

,监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

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讙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

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

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玡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上王

绾、卿李斯、卿王、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仗不

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

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旁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注:1、封禅泰山后,于返归途中秦始皇因“大乐之”,而在琅玡台地区停留了三个月之久。其间他办的最值得赞许的两件大事,一是移民

三万户,免赋十二年,以使荒芜的琅玡台地区尽快发展起来;二是为后世留下了一块内容翔实,语言简明,文字也最多(共600余字)的《琅玡碑

》。
 
  2、更值得庆幸的是这块国宝级的碑刻,历经二千余年的风雨雷电,霜雪寒暑后,至今仍完好无损。成了研究秦史所不可多得的物证,其珍

贵价值可想而知。



  六、芝罘碑及东观碑

  1、芝 罘 碑(二)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

教诸候,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强

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2、东 观 碑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芝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虹暴强。

武威旁暢,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卧

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衹诵圣烈,请刻之罘。



  注:这是秦始皇于第二次东巡中,再次到达芝罘时记下的两块石碑的碑文。

  七、碣石门碑(实际是第八块)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候,初一泰平。

堕环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

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注:1、这是秦始皇出巡大秦帝国的北部疆域时,在碣石门刻下的碑文。

    2、碑文中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再次表露出了秦始皇企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

美好心愿!



  八、会稽碑(实际是第九块)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泬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

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

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

禁止淫泆,男女赲诚。夫为寄僸,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

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注:1、这是秦始皇南巡时,在浙江会稽山刻下的碑文。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块碑文。

  2、此碑可贵之处还在于除赞颂秦德外,另有部分文字的内容涉及整顿风俗教化。它有力地证明了秦始皇在建立、建全了大秦帝国的一系列

行之有效的制度之后,已将对国民进行道德教化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重读上述当属无价之宝的碑文(特别是在秦朝文档缺失的情况下),终于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即血肉丰富、性格坚毅,文化素养极

高的秦始皇;也亦是决非“暴虐成性”,更非以“严刑酷罚”治理秦国的秦始皇!二千余年来“秦亡于暴政”的观念之所以流传至今。问题恰恰

出在我们对秦史研究的片面上。以至于对上述史料价值极高的诸多碑文,都嗤之以鼻,而不屑一顾了!
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并没有因胜利而冲昏头脑。第一,没有下令举国大庆;第二,在较短的两年时间内,就马不停蹄地及时推出了一系

列旨在国家统一体制下,推进华夏文明发展所必须的睿智政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秦始皇于全国统一后所推出的任何一项政

策,应该说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就以“书同文”为例:决定作出后,范本虽然是李斯和赵高所写的,但可以想象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必

然经过他的审定,并在后来的政令中带头使用。仅此便不难推断,对于每一项政令的推出,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他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

上,勇于创新的结晶。从而因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极强的可操作性,而利于向全国迅速推广。有据于此,笔者以为不管我们用“夜以继日”、

“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披肝沥胆”……佳言美语来褒扬他勤奋工作,也是不为过的!相比之下,我们过去把他的“淫乱”与“残暴

”看得过重,而把他兢兢业业的高尚品德,看得轻如鸿毛,以致于对碑刻中所记述的:“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

利。”“细大尽力,莫敢怠荒。”……优秀品质,极错误地不屑一顾了!!

  秦始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极短的两年时间内,办完了作为一个新兴的大秦帝国,所必须统一的多项政务之后。在全国安定祥和,华夏

腾飞之势已然显现的大好形势下,他又作出了一个至今还有人将其称之为“秦亡之因”的决定——这就是他要仿效只有贤君明主,才有资格封

禅泰山的古制,亲往泰山行封禅大礼,祈求天父保佑大秦帝国风调雨顺,保佑大秦帝国国泰民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28年的艰苦拼搏(秦

始皇13岁即位,此时41岁),秦国在他的统率下,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的秦始皇,当他按早已安排好的计划,立于泰

山之巅,面对喷薄欲出的红日之时,史料中却没有记录下他有感而发的支言片语(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全过程,一定会被记录于秦朝文档,其中

也包括他的祭祀词。可惜都全被烧毁了!)”对此,不论从秦始皇的性格,及他的经历和政绩……来看,当他立于泰山之巅,面对喷薄欲出的

红日之时,他既无深沉而激烈的思想活动,也没有有感而言的强烈欲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是有备而来,一篇文辞优美流畅,内容深刻反

映其心声的、气势磅薄铿锵的祭文肯定是少不了的。然而不幸中的万幸却是:秦始皇于率众臣登泰山前,在游邹峄山时刻下了一块记功碑。碑

文以高度概括的简约手法,记述了他自即位至荡平群雄的过程,更谈到了他宏博深邃的理想和抱负!为与读者分享邹峄山碑的精髓所在,笔者

特将该碑刻的内容全文转抄如下: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二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

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注:尽管司马迁未将此碑文记录于《史记》中,但有幸被后人抄录于长安本中,否则也必然和原碑一样,早就失传了!参见《金石萃编》

卷四之《峄山刻石》。

  以上碑文在叙述过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荡平六国,并改“王”称为“皇帝”,即“上荐高号”这一历史性伟大功勋之后,情感深

沉地写道:“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他(他们)想了些什么呢?原来是想到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想到了“世

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在回顾了诸候混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连“五帝”都“莫能禁止”。之后,他以极其豪迈的气势,挥笔写下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

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二十四个万古不朽的、充分体现着他的政治素质和人格魅力的光辉大字!笔者以为这短短的二

十四个大字,不仅体现着秦始皇的建国理念,也是指导着他进行华夏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大纲!更是充分反映着他理想和抱负的铮铮誓言!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下,达到社会安定

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繁荣,并且还不断得到改善!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一早在二千多年由秦始皇提出的,指导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纲领

性方针。由于它不仅包含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内容,也包含着在国家领导下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以及改善人们生活的内容。因而将其称之为万古

不朽的建国大纲,是当之无愧的。二千余年已经过去,其原理不是还在指导着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活动吗?!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二千余年之后,当我们重读这些深刻体现着秦始皇作为一代圣君

,所独具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意,以及他所特有的视通万里的胆识和气魄的碑文,我们能不对他深感敬佩吗?!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难道是一个不顾人民死活的“暴君”,说得出来的话吗?!

……

  据史料,秦始皇除在邹峄山勒石刻碑外,还在泰山、梁父、芝罘、琅玡台等地让李斯撰文刻碑,内容除肯定他:“皇帝躬圣,既平天下,

不懈于治”,“细大尽力,莫敢怠荒”外,大都涉及到体现他坚持“事皆决于法”这一治国方针的理念,而亲自参与制定法律,即:“作制明

法”,“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并告诫“后嗣”要把他为大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制度,永远奉行下去,不许更改,即:“顺承勿革”、“遵奉

遗诏,永承重戒”,同时还明确地提出了“圣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的要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始皇所立的碑刻中,尽管每块碑都有颂扬他功超五帝的言辞,但也各具特色。其中的“琅玡石刻”,更因其内容

丰富翔实(文字也相应较多,共六百余字),而且还是至今尚完好存留于世的惟一实物,为研究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物证,其价值之高可想

而知!

  “琅玡石刻”内容广泛,其中既有称颂秦始皇“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

次行。”,“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但也记录了秦帝国建立之后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明法度、统一度

量衡及重农抑商等诸多重大举措……还记录了秦帝国辽阔疆域的四边所至,即:“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秦始皇于数次出巡中到底立了多少碑?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了九块,但碑文仅记了六块!从所记碑文未包括邹峄山碑、

泰山碑、和芝罘碑来看(秦始皇曾两次到芝罘都刻了碑,但《史记》中仅记了一块),特别是邹峄山碑及泰山碑的内容不仅极其重要,更是秦

始皇于出巡中所立的第一块碑,和专程祭祀的主题碑,按常理司马迁是不该漏记的(更联系到兵马俑他也没记,而所记又多有不实,可见司马

迁在选材上之 “独到”,不得不令人叹服!)。笔者估计秦始皇在多次出巡中,所刻的石碑不超过10块。由于这些碑刻,都具有语言朴实,词

语生动的特点,除叙事的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外,就是对秦始皇的功德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颂扬!然而有的史家却不屑一顾地,指责秦始皇在这些

颂扬面前昏昏然至忘乎所以,从而为秦亡埋下了祸根。其中犹以《细说秦始皇》中,所表达的以下观点,最具典型性——在叙述过秦始皇自即

位至荡平六国,所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之后,该书写道:

  “……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基本上没有公开的敌人了。在朝中,没有人同他争夺帝位,在国内,六国刚刚被压服(请注意:该书作者以

“压服”二字来表达六国的灭亡。不知此 “压服”二字当作何解?),看不出有谁还有反抗的力量;在国外,西方还没有出现较强大的力量;

北方的胡人(匈奴)和南方的百越,也都被秦打败,或者远逃,或者臣服。

  在他的耳边,不同的声音出现过几次,如王绾等人要求分封,但他们都是代表腐朽和没落,不堪一击,在李斯等人的反驳和他的权力面前

,几乎连招架之功也没有。从此,他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了。再没有人要当二十八宿,再没人要不拜而见,有的,只是一片恭维,一片颂扬

。他巡游到哪里,以李斯为首的大臣们都立碑刻石,在所到的每座山的顶峰,都要立上刻有颂扬语言的石碑。他自已也晕了起来,他觉得自己

是天下古往今来最了不得的人,三皇五帝全不在话下,更不用说活着的人。至于百姓,那只是供他役使的奴隶。他确实还不懂得“载舟覆舟”

的道理,他甚至认为人们的嘴是可以封得住的,把书烧掉人们就再不会知道书中的道理了。

  因此他失去了任何节制。他听不得任何不同的意见了,哪怕这意见由他最重视的儿子提出来的,也要受到他的惩罚。他指示什么,立即有

人去做,只要他想要的,人们一定要满足他,哪怕是根本无法满足的。他的欲望愈来愈强烈,行为愈来愈荒唐,做的坏事也就愈来愈多。

  于是,焚书坑儒,修阿房宫,修骊山陵……接踵而至,几乎天下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残害。于是,他成了有史以来最残忍最

暴虐、害人最多的一个君主。

  伟大和暴虐,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却又是现实地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了。

  所以,笔者认为,说他好是对的,说他不好也是对的,但是,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了。”(《细说秦始皇》春风文艺出版

社1997年10月版,P325、326)。

  不难看出,尽管该书作者在文章中对秦始皇的好与“不好”,似极公允地各打了五十大板,然而从笔者探究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该书作者

用以作据的事例,许多都是假的(如茅焦谏秦王及阿房宫……)!至于说秦始皇在“一片恭维,一片颂扬声中,他自己也晕起来了……”就更

值得商榷了。

  毋须讳言,秦始皇于出巡中所立的碑刻都有——而且是必须有——颂扬其功德的内容,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如果没有,那才是不可理喻的

!之所以如此,一是作为政治影响极大的出巡,刻石立碑不仅是显示皇权威仪的需要,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政治性标志。同时还让我们看到了

秦始皇行事的风格和魅力,从而加深了对他的理解和敬佩;此外,由于颂扬的内容都基本属实,因此轻率地以蔑视的语言和态度,来贬损秦始

皇的形象和刻石立碑的意义,笔者以为都是不妥的。

……

  秦始皇于车辆及道路条件根本没法和现代相比的条件下,不顾辛劳地多次出巡,一定有着其深谋远虑的政治意义:这就是他要以大秦帝国

的成就,及一代圣君的形象,来震慑六国余孽,以保卫大秦帝国长治久安!此外,正是由于秦始皇于出巡中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记事准确、文辞

生动的碑刻,才使我们有可能在二千余年后,特别是“汉焚秦书”之后,得到了正确评价其政治胆识和人格魅力的宝贵资料!如果没有邹峄山

碑,我们就无法知道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在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全在于“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没有

琅玡石刻,我们就无法知道他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是“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的艰辛努力后的成果!

同时就更不知道他坚持以法治国,并告诫后嗣“顺承勿革……永承重戒。”的孜孜不倦……如果没有这些碑刻,不仅秦始皇的形象、更是整个

中国历史都将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那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秦始皇在出巡中所刻立的石碑,既为自己也为华夏文明留下了光彩灿烂的无价瑰宝,我们真得衷心地感谢他才对。否则我们就只有凭西汉

官史贾谊、董仲舒及司马迁等人杜撰的许多记述来评价他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二千多年来,至今尚无一卷收集整理、完整诠释秦始皇碑

刻的专著,致使众多读者对此事毫无所知!

  此外,既便同样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各碑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如: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讨伐乱逆,威动四极”(邹峄山碑),

  “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教,成人以仁。四守之内,

  莫不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民庶蕃息,天禄永得”(泰山碑。此碑文《史记》也未载,转引自晋太康《郡国志》。见黄中业先生《

秦始皇大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P154);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梁父碑);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碑文的内涵不仅极其丰富,更由于以前对碑文中有关颂扬秦始皇“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琅玡碑)中的“泽极

牛马”存在片面理解,总认为是夸张得十分离谱,以至令人愤然不已的谀诵之词。直到云梦竹简发现后,才知道秦律中对“牛瘦一寸”,也要

追究饲养者的责任!这就不得不令人叹服了!笔者对此的理解是:当时——甚至是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耕牛的作用,就相当于现

代工厂里最先进的设备,“牛瘦一寸”就相当于最好的设备出现了故障,是会严重影响生产力发挥的!“功盖五帝,泽及牛马”,不仅使我们

清晰地透过对耕牛的关注,看到了秦始皇对农事的关切,更折射出他行事贯有的人文理念。这决不是一个粗俗霸道、不顾人民死活的“暴君”

,所能具有高尚情操及品德的具体表现。仅凭此一感人的“小事”,我们不也该反思一下,我们对秦始皇的一切,到底有多少真知灼见的了解

?对司马迁、陆贾、董仲舒等西汉官吏的恶意诬陷,为什么又会是那样的偏听偏信!

  总之,为能更好地研究秦史,也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笔者以为在对秦始皇评价时,他于出巡中在各地所刻的碑文是决不能忽视的

(特别是在“汉焚秦书”之后)。因此,一卷有关秦始皇碑文注释之类的专著,是一定会受到众多学者和广大读者欢迎的!



  附:秦始皇刻石碑文汇编如下:



  一、邹峄山碑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二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

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

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记。

  注:1、这是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所刻的第一块碑。与秦始皇所刻的其它碑一样,其碑文不但具有内容丰富,语言朴实的特点。立意深邃,

巍然大气却更是其它碑刻无法比拟的!

  2、尽管司马迁未将此碑文记录于《史记》,但有幸被后人抄录于长安本中,否则也必然和原碑一样,早就失传了 (参见《金石萃编》卷四

之《峄山刻石》) 。

  3、鉴于此碑既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第一碑,碑文并由战国时代的大书法家李斯收写。因此不论从政治上或书艺上来说,都当属精品无疑!

碑文中特别是关于“攻战日昨,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

定,利泽长久。”一段,更是充分反应了神州分裂,诸候混战,给国家及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颂扬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反对分

封的不朽功勋;更还真实地反应了秦始皇关于建设国家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因此,笔者认为不论从政治上,文词上,书艺上等方面来说,此碑都

当属华夏碑林中意义最大,品味最高的天下第一碑。



    二、封禅泰山碑

  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教,成人以仁。四守之内,莫不郡县。四夷八蛮,咸未贡职。民遮蕃息,天禄永得,刻石改号。

 注:1,上述碑文《史记》也未记载。黄中业先生于大作《秦始皇赢政传》中录记此文时,特别注称:“刻石之文《史记》未载。晋太康《

郡国志》所记刻石,不知所据何书,现录之以供参考。”

  2,秦始皇命李斯手书的“泰山石刻”,由于现存残碑中仅有“斯臣”等10字,与上述碑文显然不对。要么是上述碑文有误;否则残碑并非

当年真迹。

  3,黄中业先生录记上文时,虽然声明“以供参考”,但总还算补了一缺(于浩繁的书海中,查到此文也十分不易)!然而,由于泰山碑属秦

始皇当年封禅泰山的主题碑,而此碑文的内涵与“邹峄山碑”相去甚远,因而不可能是准确反应秦始皇思想的原创!如果笔者的这个看法有一定

道理。那么“泰山碑文”的缺失,实在是一桩令人痛心的重大损失了!



  三、梁父碑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卧思迹,本原事业,衹诵

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注:1、按古制,祭天曰:封;祭地曰:禅。以上碑文是秦始皇封祭泰山后,于回到山下在梁父禅祭土地时的碑文。

        2、碑文中的“二十有六年”,系指秦始皇即秦王位26年后,统一了中国。而“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修明,垂于后

世,顺承勿革。”不仅词语朴实,更因内容详实生动,而感人至深。



  四、芝罘碑(一)



  (秦始皇于秦山、梁父立碑后,在芝罘也立碑一块,但却未见碑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事的记述仅是:“……于是乃并勃海以东,

过黄、狼,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而去。”)



  五、琅玡碑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

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

,监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

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讙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

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

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玡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上王

绾、卿李斯、卿王、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仗不

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

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旁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注:1、封禅泰山后,于返归途中秦始皇因“大乐之”,而在琅玡台地区停留了三个月之久。其间他办的最值得赞许的两件大事,一是移民

三万户,免赋十二年,以使荒芜的琅玡台地区尽快发展起来;二是为后世留下了一块内容翔实,语言简明,文字也最多(共600余字)的《琅玡碑

》。
 
  2、更值得庆幸的是这块国宝级的碑刻,历经二千余年的风雨雷电,霜雪寒暑后,至今仍完好无损。成了研究秦史所不可多得的物证,其珍

贵价值可想而知。



  六、芝罘碑及东观碑

  1、芝 罘 碑(二)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

教诸候,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强

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2、东 观 碑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芝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虹暴强。

武威旁暢,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卧

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衹诵圣烈,请刻之罘。



  注:这是秦始皇于第二次东巡中,再次到达芝罘时记下的两块石碑的碑文。

  七、碣石门碑(实际是第八块)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候,初一泰平。

堕环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

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注:1、这是秦始皇出巡大秦帝国的北部疆域时,在碣石门刻下的碑文。

    2、碑文中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再次表露出了秦始皇企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

美好心愿!



  八、会稽碑(实际是第九块)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泬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

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

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

禁止淫泆,男女赲诚。夫为寄僸,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

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注:1、这是秦始皇南巡时,在浙江会稽山刻下的碑文。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块碑文。

  2、此碑可贵之处还在于除赞颂秦德外,另有部分文字的内容涉及整顿风俗教化。它有力地证明了秦始皇在建立、建全了大秦帝国的一系列

行之有效的制度之后,已将对国民进行道德教化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重读上述当属无价之宝的碑文(特别是在秦朝文档缺失的情况下),终于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即血肉丰富、性格坚毅,文化素养极

高的秦始皇;也亦是决非“暴虐成性”,更非以“严刑酷罚”治理秦国的秦始皇!二千余年来“秦亡于暴政”的观念之所以流传至今。问题恰恰

出在我们对秦史研究的片面上。以至于对上述史料价值极高的诸多碑文,都嗤之以鼻,而不屑一顾了!
建议附上之前九章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