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车辆的那点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4:29:05
http://bbs.ourail.com/thread-160205-1-1.html

在中国高铁这些年的发展中,车辆技术引进始终是一个让人诟病的话题。对于此,愤青谓之卖国,精英谓之山寨,一众媒体则不知所云、以讹传讹。这里从各家厂商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些高铁车辆的来龙去脉,希望对厘清真相有一些帮助。

    庞巴迪
    虽然现在是一家公司,但这个造火车的庞巴迪跟造飞机的庞巴迪还是有点区别的。火车庞巴迪的前身叫ADTranz(ABB戴姆勒-奔驰运输系统股份公司)),当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轨道运输车辆公司,上世纪90年代曾经卖过一列X2000给中国(后来在X2000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蓝箭和中华之星);另外,ADTranz还与西门子共同完成了ICE3的最初研发。
    2000年,ADTranz因经营不善而被庞巴迪(Bombardier)收购,组建了庞巴迪运输(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公司,总部设于德国柏林。所以,庞巴迪火车并不是被传的所谓加拿大技术,而是典型的德国技术,且是西门子的亲戚,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庞巴迪跟铁道部的交往也算比较久了,从X2000到青藏线的25T车厢。打了那么多年交道,一切条件可谈,有钱收就行。此外,庞巴迪运输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铁路设备制造及服务公司,但搞动车组的大部分本事还是在中国修炼的,并获得了得以施展拳脚的机会。
    当年参与铁道部投标的时候,庞巴迪只有一个为瑞典研制的Regina 车组,都是两节或三节的编组,但是运用起来很灵活,可以以三组单元编组成一列列车(6~9节),以重联方式运行。Regina共生产了70组,总计应该不超过200辆(节),换算成8节编组也就是20多列。
    CRH1是在Regina基础上开发的产品,但并不是简单的拼装,重新进行了整体设计,更换了大量部件。CRH1 跟 Regina 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外壳一样,也并没有什么庞巴迪的原厂车,说白了就是BST自己的产品,就是四方跟庞巴迪合伙攒的兼容机。CRH1目前生产了 120列,其中40列为16节的大编组。
    CRH1跑 200~250还是不错的,据说BST要停产,不知怎么想的,也许这个平台是没有多少提升的空间了,钢制车体也不符合当今高速列车的主流。另外,可能还有为ZEFIRO让路的意思。
    庞巴迪于2005年4月13日公布了超高速铁路旅行最新概念的高速电动车组ZEFIRO,与意大利工业设计公司Zagato共同设计了动车组外形。ZEFIRO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制成品投入运行,唯一沾了点边的就是CRH1E动卧车组用了为ZEFIRO 250设计的车头。
    ZEFIRO是重新规划的产品系列,目前只有几个用于展示的1:1模型。ZEFIRO 300在意大利叫做ETR 1000,仍处于开发过程中。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ZEFIRO 380,也就是CRH380D/DL。CRH380D/DL是完全新开发的产品,跟CRH1平台关系并不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CRH380D/DL将是ZEFIRO系列的第一个成品,性能到底如何,其实全世界都在看。

    西门子
    CRH3是整个CRH系列中唯一有原型车在中国以外投入实际运营的.但CRH3是ICE3的加宽版,车身宽度由2950mm提升到3265mm,这样就才可以放下2+3的二等座,而又使得走廊不会显得太狭窄。
    西门子的Velaro(ICE3)是真正的300水平,或者说350的水平,大牛。水平高开价也高,所以第一轮谈判失败,第二轮才谈成。Velaro原厂生产了101列,其中2列输入中国作为的CRH3C原型车。
    德国人很有意思,从最不合作的变成最合作的。在CRH系列中,其他都是200公里/小时的水平,只有CRH3是300的水平,唯一的一个型号3C上来就跑350,的确不是吹牛。另外,看来各方在CRH3上都没有恋战的意思,搞了80列3C直接就往380上走,大编组和动卧通通不玩。
    这个平台是目前最先进的,从CRH380系列安排了B和C两个号就可以看出来。从目前的一些公开信息看,380B是以西门子为主,原汁原味的ICE3升级版加国产化;380C应该是以北车为主,在Velaro平台上的二次创新。
    要从先进的程度来说,CRH3至少比CRH2高一个档次,前者是300~350起步,后者是300~350到顶。380B的起点自然比380A要高一些,北车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的话,这个平台是很有前途的。
    也许就是德国人比较古板的缘故,所以北车自己又搞了一个380C。在这方面,北车也不是白手起家,在跟西门子合作之前就以ICE-3为蓝本搞了两列“长白山”。又生产过CRH3,既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了。380C目前下线了一列做测试,希望能有好的表现。

    阿尔斯通
    做事慢节奏,这大概是法国人加意大利人做事的风格吧。
    CRH5这个车很有意思,虽然是阿尔斯通中标,但不是法国技术而是意大利技术。这个意大利阿尔斯通以前叫Fiat Ferroviaria,在欧洲是动力分散式的大哥,产品系列叫Pendolino,原来是菲亚特旗下的火车公司,后来卖给了阿尔斯通。
    阿尔斯通的拿手绝活是动力集中式,但铁道部要的是动力分散式,所以就由这个意大利小弟Alstom Ferroviaria来操刀了,于是这个小弟就按照铁道部的要求攒了一款车出来,取消了Pendolino典型的摆式功能,以在意大利营运的ETR600的车头造型,ETR470的牵引动力系统,出口芬兰的SM3(ETR460)的车身,出口西班牙的TAV-S104转向架,装了3列CRH5原型车运到中国。
    有个玩笑说CRH5在意大利上船的时候还没有最终完工,线缆都是在海上那1个月时间接的,而且到了中国还继续接了一段时间。玩笑归玩笑,不过CRH5的整列调试的确是在中国完成的。
    据说因为CRH5开始经常坏,老是修,修着修着就把它给吃透了。这车应该也有提升到300的底子,但是不确定还会不会再升级了,因为在380系列里没有排上号。但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等380D出来,跟CRH5摆在一起;大部分人会以为前者是后者的升级版。都是意大利风格的车头,非常像。
    SM3在芬兰有18列6节编组,CRH5目前生产了120列8节编组,其中原厂3列。
    CRH5目前也没衍生出大编组和动卧型号。但这车有些独到之处,一是原来的平台上有摆式功能,不知道以后是不是会往这方面提升,估计当初引进这个平台也是有这方面考虑的。二是这车特别耐寒。有这两个特点,CRH5自有其用武之地。

    如果仔细翻翻家谱,CRH1、CRH3、CRH5的原型车之间多少有点沾亲带故,不是堂兄弟,也是表兄弟关系,最终又在铁道部的撮合下在中国聚首了;以后能否在技术整合方面做到触类旁通,就看南北二车的本事了。

    在CRH家族里面,CRH2作为日系车则比较另类一些。

    川崎
    一般认为CRH2的原型车是E2-1000,这样说即对也不对。因为E2这款车的研发者是JR东日本,制造商则有4家,分别是:川崎重工业、日立制作所、东急车辆制造、日本车辆制造。如果要转让E2的技术或者说知识产权,转让方应该是JR东日本(台湾高铁就是这个模式),而不是制造商之一的川崎。
    E2系列在日本生产了50多列,普遍认为E2系列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但是简单实用,运行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是不错的。毕竟原型车投入运营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是一个经过长期运营考验的成熟平台,这一点相对于CRH1/3/5还是有优势的。
    CRH2的原型车应该理解为,川崎制造的车体加上住友的转向架、三菱的电机和其他部件的组合。这个原型车的构成方式跟CRH5颇为相似,但CRH5的所有部件都由Alstom Ferroviaria一家提供,只是这些部件之前用于不同的产品。而CRH2则是多家供应商生产的部件构成的一个组合,这个部件组合由“日本企业联合体”(由川崎重工、三菱商事、三菱电机、日立制作所、伊藤忠商事、丸红六家日本企业组成)提供,集成商川崎用自己生产的车体组装了3列车卖给中国,另外还有6套完整的散件。   
    CRH1/3/5系列谈的都是技术转让合同,而2系谈的则是卖车合同。与庞巴迪、四门子、阿尔斯通的合作方身份不同,在CRH这件事上,川崎从来就不是合作方。除了第一批CRH2A的前10几列,川崎可以算是整车和成套供应商外,后续的CRH2系列就只能算是部件供应商了。
    也许正是因为不受技术转让合同的限制,CRH2的改型是走的最快的。CRH2是目前衍生型号最多的系列,生产了190列,其中30列为大编组。四方能在几年之内把这个平台吃得很透,这也就多少说明这个平台实在是不算很先进,另外也跟南车之前搞的两个动力分散型动车组:中原之星和先锋号的技术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380A型可以算是CRH2平台的底子(其实还有CRH1),但已经属于根本性的产品升级。目前,380A的后续研发思路是最明确的。最重要的一点,380A现在已经在实际运行,这是380系列其他车所不能比的,毕竟更新车型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对大量使用数据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部件更换和拼装。380A能往前走多远就看四方的本事了。
    另外,川崎在2008年公布了一个未来350车系efSET计划,有种说法380A跟其外形很像,就是两者的头都比较尖。但这个efSET现在连样车都没有,目前只能看到效果图和模型,而380A在2010年就已经投入运营,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了。


    毋庸置疑,中国高铁车辆并不是原始创新,所谓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有人说CRH一次买几种技术是浪费。但是如果当初只买一种,不让厂商博弈的话,花与现在同样多的钱才只能买到其中一种技术,而且不会转让的那么彻底。二次创新根本无从谈起,380系列就真的是浮云了。只有兼收并蓄,才有机会成为天下武功之集大成者。

    高铁当初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明智之举。中国没技术,但中国有市场,中国铁路下的第一张订单就已经超过当时全世界的高铁车辆保有量,这就是核心竞争力。不管你是大牛、小牛还是吹牛,都一样坐下来谈。到如今,卖家后悔也好,说是盗版也好,山寨也好,阴阳怪气也好,愤愤不平也好,但又能如何。这么大的市场放在那里,公司再大也不会跟钱有仇吧。

    中国高铁几乎买到了地球上所有的动力分散型动车组技术,同时也引进了不同的造车理念。简单地说,欧洲高铁追求的是便捷性,以小编组居多;日本的高铁讲求的是大运量,以大编组为主。欧洲车更强调格调,日本车更注重实用。能否把不同的造车理念有效的融合,是除了技术整合之外的又一个挑战,也是中国高铁由大而强的重要标志。

2011/9/5

后记:这篇文章最初是在论坛上发的贴,早期的版本口水比较多一些,现在网上还能搜索到。之所以要反反复复的改很多次,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妄自尊大虽然要不得,但妄自菲薄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表现。


新浪博客:山下种着几颗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d9f1b0100xigh.htmlhttp://bbs.ourail.com/thread-160205-1-1.html

在中国高铁这些年的发展中,车辆技术引进始终是一个让人诟病的话题。对于此,愤青谓之卖国,精英谓之山寨,一众媒体则不知所云、以讹传讹。这里从各家厂商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些高铁车辆的来龙去脉,希望对厘清真相有一些帮助。

    庞巴迪
    虽然现在是一家公司,但这个造火车的庞巴迪跟造飞机的庞巴迪还是有点区别的。火车庞巴迪的前身叫ADTranz(ABB戴姆勒-奔驰运输系统股份公司)),当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轨道运输车辆公司,上世纪90年代曾经卖过一列X2000给中国(后来在X2000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蓝箭和中华之星);另外,ADTranz还与西门子共同完成了ICE3的最初研发。
    2000年,ADTranz因经营不善而被庞巴迪(Bombardier)收购,组建了庞巴迪运输(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公司,总部设于德国柏林。所以,庞巴迪火车并不是被传的所谓加拿大技术,而是典型的德国技术,且是西门子的亲戚,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庞巴迪跟铁道部的交往也算比较久了,从X2000到青藏线的25T车厢。打了那么多年交道,一切条件可谈,有钱收就行。此外,庞巴迪运输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铁路设备制造及服务公司,但搞动车组的大部分本事还是在中国修炼的,并获得了得以施展拳脚的机会。
    当年参与铁道部投标的时候,庞巴迪只有一个为瑞典研制的Regina 车组,都是两节或三节的编组,但是运用起来很灵活,可以以三组单元编组成一列列车(6~9节),以重联方式运行。Regina共生产了70组,总计应该不超过200辆(节),换算成8节编组也就是20多列。
    CRH1是在Regina基础上开发的产品,但并不是简单的拼装,重新进行了整体设计,更换了大量部件。CRH1 跟 Regina 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外壳一样,也并没有什么庞巴迪的原厂车,说白了就是BST自己的产品,就是四方跟庞巴迪合伙攒的兼容机。CRH1目前生产了 120列,其中40列为16节的大编组。
    CRH1跑 200~250还是不错的,据说BST要停产,不知怎么想的,也许这个平台是没有多少提升的空间了,钢制车体也不符合当今高速列车的主流。另外,可能还有为ZEFIRO让路的意思。
    庞巴迪于2005年4月13日公布了超高速铁路旅行最新概念的高速电动车组ZEFIRO,与意大利工业设计公司Zagato共同设计了动车组外形。ZEFIRO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制成品投入运行,唯一沾了点边的就是CRH1E动卧车组用了为ZEFIRO 250设计的车头。
    ZEFIRO是重新规划的产品系列,目前只有几个用于展示的1:1模型。ZEFIRO 300在意大利叫做ETR 1000,仍处于开发过程中。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ZEFIRO 380,也就是CRH380D/DL。CRH380D/DL是完全新开发的产品,跟CRH1平台关系并不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CRH380D/DL将是ZEFIRO系列的第一个成品,性能到底如何,其实全世界都在看。

    西门子
    CRH3是整个CRH系列中唯一有原型车在中国以外投入实际运营的.但CRH3是ICE3的加宽版,车身宽度由2950mm提升到3265mm,这样就才可以放下2+3的二等座,而又使得走廊不会显得太狭窄。
    西门子的Velaro(ICE3)是真正的300水平,或者说350的水平,大牛。水平高开价也高,所以第一轮谈判失败,第二轮才谈成。Velaro原厂生产了101列,其中2列输入中国作为的CRH3C原型车。
    德国人很有意思,从最不合作的变成最合作的。在CRH系列中,其他都是200公里/小时的水平,只有CRH3是300的水平,唯一的一个型号3C上来就跑350,的确不是吹牛。另外,看来各方在CRH3上都没有恋战的意思,搞了80列3C直接就往380上走,大编组和动卧通通不玩。
    这个平台是目前最先进的,从CRH380系列安排了B和C两个号就可以看出来。从目前的一些公开信息看,380B是以西门子为主,原汁原味的ICE3升级版加国产化;380C应该是以北车为主,在Velaro平台上的二次创新。
    要从先进的程度来说,CRH3至少比CRH2高一个档次,前者是300~350起步,后者是300~350到顶。380B的起点自然比380A要高一些,北车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的话,这个平台是很有前途的。
    也许就是德国人比较古板的缘故,所以北车自己又搞了一个380C。在这方面,北车也不是白手起家,在跟西门子合作之前就以ICE-3为蓝本搞了两列“长白山”。又生产过CRH3,既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了。380C目前下线了一列做测试,希望能有好的表现。

    阿尔斯通
    做事慢节奏,这大概是法国人加意大利人做事的风格吧。
    CRH5这个车很有意思,虽然是阿尔斯通中标,但不是法国技术而是意大利技术。这个意大利阿尔斯通以前叫Fiat Ferroviaria,在欧洲是动力分散式的大哥,产品系列叫Pendolino,原来是菲亚特旗下的火车公司,后来卖给了阿尔斯通。
    阿尔斯通的拿手绝活是动力集中式,但铁道部要的是动力分散式,所以就由这个意大利小弟Alstom Ferroviaria来操刀了,于是这个小弟就按照铁道部的要求攒了一款车出来,取消了Pendolino典型的摆式功能,以在意大利营运的ETR600的车头造型,ETR470的牵引动力系统,出口芬兰的SM3(ETR460)的车身,出口西班牙的TAV-S104转向架,装了3列CRH5原型车运到中国。
    有个玩笑说CRH5在意大利上船的时候还没有最终完工,线缆都是在海上那1个月时间接的,而且到了中国还继续接了一段时间。玩笑归玩笑,不过CRH5的整列调试的确是在中国完成的。
    据说因为CRH5开始经常坏,老是修,修着修着就把它给吃透了。这车应该也有提升到300的底子,但是不确定还会不会再升级了,因为在380系列里没有排上号。但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等380D出来,跟CRH5摆在一起;大部分人会以为前者是后者的升级版。都是意大利风格的车头,非常像。
    SM3在芬兰有18列6节编组,CRH5目前生产了120列8节编组,其中原厂3列。
    CRH5目前也没衍生出大编组和动卧型号。但这车有些独到之处,一是原来的平台上有摆式功能,不知道以后是不是会往这方面提升,估计当初引进这个平台也是有这方面考虑的。二是这车特别耐寒。有这两个特点,CRH5自有其用武之地。

    如果仔细翻翻家谱,CRH1、CRH3、CRH5的原型车之间多少有点沾亲带故,不是堂兄弟,也是表兄弟关系,最终又在铁道部的撮合下在中国聚首了;以后能否在技术整合方面做到触类旁通,就看南北二车的本事了。

    在CRH家族里面,CRH2作为日系车则比较另类一些。

    川崎
    一般认为CRH2的原型车是E2-1000,这样说即对也不对。因为E2这款车的研发者是JR东日本,制造商则有4家,分别是:川崎重工业、日立制作所、东急车辆制造、日本车辆制造。如果要转让E2的技术或者说知识产权,转让方应该是JR东日本(台湾高铁就是这个模式),而不是制造商之一的川崎。
    E2系列在日本生产了50多列,普遍认为E2系列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但是简单实用,运行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是不错的。毕竟原型车投入运营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是一个经过长期运营考验的成熟平台,这一点相对于CRH1/3/5还是有优势的。
    CRH2的原型车应该理解为,川崎制造的车体加上住友的转向架、三菱的电机和其他部件的组合。这个原型车的构成方式跟CRH5颇为相似,但CRH5的所有部件都由Alstom Ferroviaria一家提供,只是这些部件之前用于不同的产品。而CRH2则是多家供应商生产的部件构成的一个组合,这个部件组合由“日本企业联合体”(由川崎重工、三菱商事、三菱电机、日立制作所、伊藤忠商事、丸红六家日本企业组成)提供,集成商川崎用自己生产的车体组装了3列车卖给中国,另外还有6套完整的散件。   
    CRH1/3/5系列谈的都是技术转让合同,而2系谈的则是卖车合同。与庞巴迪、四门子、阿尔斯通的合作方身份不同,在CRH这件事上,川崎从来就不是合作方。除了第一批CRH2A的前10几列,川崎可以算是整车和成套供应商外,后续的CRH2系列就只能算是部件供应商了。
    也许正是因为不受技术转让合同的限制,CRH2的改型是走的最快的。CRH2是目前衍生型号最多的系列,生产了190列,其中30列为大编组。四方能在几年之内把这个平台吃得很透,这也就多少说明这个平台实在是不算很先进,另外也跟南车之前搞的两个动力分散型动车组:中原之星和先锋号的技术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380A型可以算是CRH2平台的底子(其实还有CRH1),但已经属于根本性的产品升级。目前,380A的后续研发思路是最明确的。最重要的一点,380A现在已经在实际运行,这是380系列其他车所不能比的,毕竟更新车型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对大量使用数据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部件更换和拼装。380A能往前走多远就看四方的本事了。
    另外,川崎在2008年公布了一个未来350车系efSET计划,有种说法380A跟其外形很像,就是两者的头都比较尖。但这个efSET现在连样车都没有,目前只能看到效果图和模型,而380A在2010年就已经投入运营,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了。


    毋庸置疑,中国高铁车辆并不是原始创新,所谓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有人说CRH一次买几种技术是浪费。但是如果当初只买一种,不让厂商博弈的话,花与现在同样多的钱才只能买到其中一种技术,而且不会转让的那么彻底。二次创新根本无从谈起,380系列就真的是浮云了。只有兼收并蓄,才有机会成为天下武功之集大成者。

    高铁当初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明智之举。中国没技术,但中国有市场,中国铁路下的第一张订单就已经超过当时全世界的高铁车辆保有量,这就是核心竞争力。不管你是大牛、小牛还是吹牛,都一样坐下来谈。到如今,卖家后悔也好,说是盗版也好,山寨也好,阴阳怪气也好,愤愤不平也好,但又能如何。这么大的市场放在那里,公司再大也不会跟钱有仇吧。

    中国高铁几乎买到了地球上所有的动力分散型动车组技术,同时也引进了不同的造车理念。简单地说,欧洲高铁追求的是便捷性,以小编组居多;日本的高铁讲求的是大运量,以大编组为主。欧洲车更强调格调,日本车更注重实用。能否把不同的造车理念有效的融合,是除了技术整合之外的又一个挑战,也是中国高铁由大而强的重要标志。

2011/9/5

后记:这篇文章最初是在论坛上发的贴,早期的版本口水比较多一些,现在网上还能搜索到。之所以要反反复复的改很多次,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妄自尊大虽然要不得,但妄自菲薄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表现。


新浪博客:山下种着几颗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d9f1b0100xigh.html
顶楼主,写得浅显易懂、不卑不亢。
我发觉美分党才是最爱国,有一颗螺丝钉不是自己研发的,那就不能叫国产
这个博主有水平。
顶楼主的好文
看着就觉得是以前写的文章,至少是在380B营运前,看到最后果然如此。
现在380B的表现比380A差,这是因为它技术太先进呢?还是因为厂家不够努力?
khui1984 发表于 2012-8-24 01:22
我发觉美分党才是最爱国,有一颗螺丝钉不是自己研发的,那就不能叫国产
那照你这么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造出国产的东西!美国波音、欧洲空客上可都有不少别国生产的部件呢!甚至不少还是中国造的呢!
文章写的很好,但有一些地方需要补充一下。

1. CRH5的列车网络挺烂的,典型攒的网,MVB+CAN。
2. 二型车确实技术比较落后,采用硬线控制,列车网络主要用于监。
3. CRH3C绝对体现了德国整体工业水平,典型的德国货,设计精巧,但略显复杂,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运用效果没有二型车好。
4. 380C是长客自己搞的,用了380BL的车体,但牵引网络是日立的。
5. 380C和380D目前订单不多。
6. 现在TDB已经开始统型工作。
上个月出差,在高铁上听一个铁路系统的说盛返祖现在订了不少普速的列车,南车明年都没高铁的单了?
听说党求解
算是了解了些信息
德国货追求尖端,但是可靠性可能不一定有使用成熟技术的日本货高。

感觉做的动车和高铁里,最常见的就是2型及其发展型。
逍遥叹 发表于 2012-8-24 12:57
上个月出差,在高铁上听一个铁路系统的说盛返祖现在订了不少普速的列车,南车明年都没高铁的单了?
听说党 ...
普速车常年都有很大需求的,至于南车,应该是说没有新增的单吧?在建线路的需求应该是老早下的单
逍遥叹 发表于 2012-8-24 12:57
上个月出差,在高铁上听一个铁路系统的说盛返祖现在订了不少普速的列车,南车明年都没高铁的单了?
听说党 ...
高铁单子前两年下的多,未来短时间内新线路又修的慢,所以没单子倒也正常

至于25系车厢,铁道部主要是要更新长途线路,新订单中硬座比例大跌。
可以看出订单中,卧铺车的比例比硬座还要高。估计以后短途运输中,25会大规模给CRH让道,而转向扩展长途运输
小菜不爱学习,看了之后学到了一点。
如果制作一张高铁谱系图,就更一目了然了。



不管怎样,通过引进,还是提高了不少
ybds99 发表于 2012-8-24 08:56
看着就觉得是以前写的文章,至少是在380B营运前,看到最后果然如此。
现在380B的表现比380A差,这是因为它 ...
根据之前的一些帖子来看,北车的技术人眼确实不怎么行啊,从之前的大面积召回380B就可以看出!还有,软件编程到现在仍旧是莫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