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恒定后座原理班用轻机枪的设想(11.02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17:05
]]
TG不接受分离式拉机柄........这个就不太好办了......
没有美国的血统 ? 设计者是哪国的
弹鼓装填容易?

为什么新加坡不搞同族的步枪?  新加坡现在用哪些步枪?
]]
  我赞同黄教授的看法,毕竟轻机枪使用恒定后坐力原理,在减轻后坐力、提高精度上有很大的优势。
我也对这原理的机枪有兴趣,就是不知道这原理能否通过TG的可靠性测试。
如果不放心就把95班机改装成有托的、恒定后座原理的、闭膛待击轻机枪好了。通不过测试才怪呢。
什么啊!核心自动原理都变了,可靠性测试都得重来,哪有必过的道理?
95那样还改恒定后坐?原来机匣就长,再加长那射手还怎么抵肩?适合人操作的扳机与抵肩距离也就在400毫米上下。
]]
有关方面不轻易下决心,没有迫切需要,改进工作很困难。
还有很多因素也阻碍新事物的诞生,就象美陆战队,05年的测试选型,用了的人都说好,想要,最后也还是没成,摆明了可能以突击步枪的名义抢走米尼米的饭碗,海军的米尼米就难受了,国会里FN的爪牙和吃过他们好处的议员也未必肯答应。
我看着乌第麦克斯也挺顺眼的,机匣也不是长的离谱,把扳机组件和击发组件适当后移,完全可以更好解决人机工程问题。
有托就有托,我现在还是倾向于突击步枪有托化。
希望楼主能上Ultimax的结构图和恒定后坐原理图!
虚心并肯切呼唤科普!
我倾向于使用专业机枪来作为班用火力压制武器,95机枪作为火力延伸够了,火力压制还是拿不上台面,枪族化的班用机枪并没有太大意义
原帖由 酒后胡言 于 2007-10-31 23:37 发表
希望楼主能上Ultimax的结构图和恒定后坐原理图!
虚心并肯切呼唤科普!

http://www.gun-world.net/singapore/ultimax/elements.htm
嗯,我没把话说明白,我觉得机枪有托更理想些。
无托枪作为压制机枪有个弱点:因为人要把脸贴在机匣上,这位置温度本来就高,估计射多了就够烫,也正因为离弹膛近,有的还要加防爆板,又增加了厚度,热容量增加了,可真烫起来,降温也就慢了。
问一句,这个恒定后座原理适合用在步枪上么?:o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11-1 07:57 发表
问一句,这个恒定后座原理适合用在步枪上么?:o

当然可以.............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7-11-1 07:57 发表
问一句,这个恒定后座原理适合用在步枪上么?:o


此原理,最初就是被应用在步枪上的。   参看2战中德国佬的MKB42和MP43/44突击步枪。
黄教授的说法是可行的,把恒定后座原理移植到95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势必增加了重量.

为什么新加坡不搞同族的步枪?  新加坡现在用哪些步枪?
说说一些和主题没多大干系的闲话吧。
》》》目前新加坡武装部队配备SAR-21标准型步枪,U100 MK3为班轻机枪,M16S1+M203。
之前为了实现SAR-21无托系列曾经纷纷嚷嚷的推出重枪管的SAR-21 LMG和多种SAR-21+M203, 但作为班支援武器,无托的SAR-21 LMG的实用性显然没有U100的好;SAR-21+M203 至今还没有完全确定使用哪个方案。
U100自推出后就一直在新加坡武装部队服役至今,在90年代也曾受到热捧,但终究不是出师名门虽然有些买家也都是些名不经传的国家,所以很快的又冷却了下来。直到05年在美陆战队的测试选型中取得很不错的成绩才再度的被重视。
多次与美军举行联合军演时美军对U100很满意,一些军中高层人物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但就象PRSOV所说的“有关方面不轻易下决心,没有迫切需要,改进工作很困难。”尤其老美的武器采购均与军火商的关系密切,要美国会点头还是相当的困难。
说实在的,U100在外型上的确不怎么样,从MK1到MK3改变并不多,直到05年参加美陆战队的选型测试在MK4稍微的增加些附件以符合美军的需求。
黄教授说得好,U100缺乏“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外观”,单从外表确是无法吸引人,也只有亲身使用过才能体会它的好。据了解,目前有几套改进方案,以便跟得上目前的需求。
原帖由 papop 于 2007-11-1 10:16 发表


此原理,最初就是被应用在步枪上的。   参看2战中德国佬的MKB42和MP43/44突击步枪。

是啊,D教授的网站上提到了这个。

而此后的30多年里,也一直没有人知道恒定后坐,直到1970年代詹姆斯•沙利文在研究Stg44的时候才重新发现了这种后坐系统的妙用,取名为“恒定后坐”,并在设计Ultimax机枪时采用了与MkB-42突击步枪相同的射击系统——开膛待击和长行程后坐。开膛待击的主要缺点是发射时枪机的移动改变了武器的质心,从理论上说闭膛待击应该更准确,但轻机枪在战斗中主要以连发射击方式为主,不需要对远距离点目标进行精确的单发射击,假如采用闭膛待击,射手不得不利用战斗间隙手动挂机来加速枪膛的散热和防止枪弹自燃。而采用开膛待击系统则可以在射击停顿期间就能自动打开枪机散热,也降低了枪管过热导致枪弹自燃的机会。事实上,MKb-42的设计目的是优先考虑以点射形式进行战斗的,尽管是突击步枪的鼻组,但这确实是按冲锋枪的使用要求来设计的减威力步枪。
——枪炮世界网站
是不是说它不适合步枪啊?40年代开发,70年代就被发掘,可现在也没听说其它步枪应用这种原理啊。
国产的81式自动步枪也是采用长行程后坐来提高点射时的武器稳定性,但81式自动步枪的枪机组运动能量仍然会传递到枪上,射击时枪托仍然会撞击射手肩部,而Ultimax机枪在射击时枪托却不会向后“撞”,而只是缓慢、轻柔地向后“推”。所以恒定后坐并并不是简单地延长枪机组的后坐距离,其关键是要使枪机组在后坐过程中不撞击任何物体而停下来。
——枪炮世界网站
似乎81式比较有潜质改成这种原理哦。
原帖由 我是狙击手 于 2007-10-31 23:54 发表

http://www.gun-world.net/singapore/ultimax/elements.htm

非常感谢科普!看来世上真没有完美的事物,Ultimax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啊,牺牲射速保精度及控制!即便是步兵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还是需要较高射速的,不过精度的提高使压制效率提高了,至于两者如何平衡就需要大量的数据统计了。
还有,在某份行业内刊上提到过国外评价Ultimax在野战环境下,故障率偏高,不知道是该理论固有的缺陷还是工程设计制造行程的缺陷。
]]
  我也觉得作为步兵武器。特别是班用机枪,射速低换取精度高,是更加符合实战需要。
原帖由 新侨联委员 于 2007-11-1 17:50 发表
  我也觉得作为步兵武器。特别是班用机枪,射速低换取精度高,是更加符合实战需要。


对!作为步兵手持武器,恒定后坐的枪,射速低只是理论射速,实际射速并不低,反而可能更高。
  那有请新军兄来说说,就你个人的射击体验来说,U100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个人认为,既然恒定后座是通过枪机后座不到底实现的,自然就有在复杂环境下因后座能量不足导致后座不到位引起卡弹等原因的停射的担心,而目前广泛使用的撞击式,虽然有冲击,但可以确保能量的富裕,对可靠性要求高的需方看来,必定是要舍弃恒定后座方式的。其次,恒定后座必然带来机匣尺寸长的弊病,相应也会增加武器系统的重量,并有便携行不好的问题。
偶还是觉得我军装备的81班机,这种轻枪机、长后座、到位冲击小的方式是综合了2者的长处,权衡利弊的最佳选择。95班机的原理与81类似,输却是输在了无托上面。
周末比较多事情,回晚了,不好意思,委员.
这几年由于职务与工作的关系不象之前经常接触到枪械了.
U100的结构等方面大家都有个底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就谈谈一些使用心得吧.
之前在新加坡军队里接触的多是MK3A,只有单发/连发2种选择.进行长点射比起其他的要容易控制得多了,命中率也高.100米立姿抵肩短点射,10组射击里本人可以9组全部上靶(标准人型靶子).
几年前在美国与美军举行联合演习之余曾临时的"粘"上(就只用胶带)3倍光瞄,在校正后以单发的对400米的狙击训练靶进行射击,结果与M16重枪管的射击成绩不相上下.
感受最深的是后座力,尤其是在2种LMG的对比,射击完2种后,感觉完全不同.
单从外表来看,U100决不会吸引力,把供弹具卸下后活象一根长长的烧火棍.
在供弹具方面当时U100设计成可与M16弹匣通用,在使用100发弹鼓没问题,但那插口对M16弹匣来说稍微过浅了点,不熟练的话可能不是很顺利的插好.在使用老化的M16弹匣有时会出现上膛不到位的情况.记得以前在一次的多国中高级军官交流期间,有U100的实弹射击体验,有位外国军官没掌握好技巧第一次没成功的把M16弹匣插进去,第2次硬把弹匣给插了进去,结果发生了double feeding发生炸膛,幸好人一点事情都没有,但也很没有面子.
自U100生产自今,在材料与工艺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改进,根本无法与现今的枪械相比拟.这也跟之前在对U100留与弃没有确定下来有关系.在野战训练里,3,4天不做保养的话,暴露在外的金属容易生锈,连接拉机柄的长条型金属由于生锈有时会导致上膛动作有点生涩.

还有一点就是U100好象不是很适合165CM以下的矮个子使用.
不好意思,时间不是很多,以后再慢慢补充.
枪机撞击机匣壁或缓冲器后是损失了能量的,所以,恒定后坐式枪机如果正常无阻碍在设计状况下后坐,但不能把复进簧压缩到底,此刻枪机仍然蓄积了足够的复进势能。
之所以U100存在可靠性问题,这可疑点就多了,说不清楚,如果它的枪机轻了,就可能出现M16那样的毛病,如果重了,那它还得在现有基础上加长复进簧和后机匣才能保证相当的后坐力,此外,对恶劣环境的设计不足也可能是原因。
U100的后机匣稍长而已,但是握把太靠前,所以枪托抵肩后显得很长,若不长点枪后坐可能都威胁眼睛了。U100要想进一步成功,这点值得注意。
USP复进簧导杆上有很独特的后座缓冲装置,这种缓冲装置用在恒定后坐的武器上应该能缩短机匣的长度............
原帖由 千千小虾 于 2007-11-3 16:48 发表
,既然恒定后座是通过枪机后座不到底实现的,自然就有在复杂环境下因后座能量不足导致后座不到位引起卡弹等原因的停射的担心,而目前广泛使用的撞击式,虽然有冲击,但可以确保能量的富裕,对可靠性要求高的需方看来,必定是要舍弃恒定后座方式的。 ...


这个有商榷!

同样大小的枪机后坐能量,用恒定后坐原理的话,复进簧可以基本上把枪机后坐能量全部吸收,形成更大的势能,用于接下来的枪机复进。

而非恒定后坐原理,枪机撞击机匣后壁的枪,只有一部分枪机后坐能量是被复进簧吸收,形成相对较小的势能,用于接下来的枪机复进,而其他的都浪费在撞击机匣后壁,给射手更大后坐力上去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恒定后坐原理不仅对减小后坐力有利,而且在可靠性方面应该更有优势才对。
请问如果用非线性的变节距复位簧或者在机匣后部并联辅助复位簧的话,效果如何?
具体设想于前面的新版正文中已作说明。
原帖由 singaporearmy 于 2007-11-3 18:01 发表
  U100的结构等方面大家都有个底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就谈谈一些使用心得吧.
  之前在新加坡军队里接触的多是MK3A,只有单发/连发2种选择.进行长点射比起其他的要容易控制得多了,命中率也高.100米立姿抵肩短点射,10组射击里本人可以9组全部上靶(标准人型靶子).
  几年前在美国与美军举行联合演习之余曾临时的"粘"上(就只用胶带)3倍光瞄,在校正后以单发的对400米的狙击训练靶进行射击,结果与M16重枪管的射击成绩不相上下.
  感受最深的是后座力,尤其是在2种LMG的对比,射击完2种后,感觉完全不同.
  单从外表来看,U100决不会吸引力,把供弹具卸下后活象一根长长的烧火棍.
  在供弹具方面当时U100设计成可与M16弹匣通用,在使用100发弹鼓没问题,但那插口对M16弹匣来说稍微过浅了点,不熟练的话可能不是很顺利的插好.在使用老化的M16弹匣有时会出现上膛不到位的情况.记得以前在一次的多国中高级军官交流期间,有U100的实弹射击体验,有位外国军官没掌握好技巧第一次没成功的把M16弹匣插进去,第2次硬把弹匣给插了进去,结果发生了double feeding发生炸膛,幸好人一点事情都没有,但也很没有面子.
  自U100生产自今,在材料与工艺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改进,根本无法与现今的枪械相比拟.这也跟之前在对U100留与弃没有确定下来有关系.在野战训练里,3,4天不做保养的话,暴露在外的金属容易生锈,连接拉机柄的长条型金属由于生锈有时会导致上膛动作有点生涩.
  
  还有一点就是U100好象不是很适合165CM以下的矮个子使用.

  
  :handshake ,大家都有工作和生活,都忙,你看我到现在才有时间回复你的帖子。:L
  我有些不理解……不是恒定后座原理天生单发射击精度差么?怎么还和M16重枪管的射击成绩不相上下?
  U100不很适合165CM以下的矮个子,那就有麻烦了……解放军的征兵标准是165,虽然这几年身高普遍上涨了,但是过长的枪,机动性总是成为问题。我堂弟一米八多,在野战时候偏偏喜欢G36CBB枪,为了就是在密集丛林中机动性好。
  我同野战党的交流经验是……长枪在丛林中确实施展不开……特别是很多人喜欢的M14BB枪,结论都是……美军在越战中还是扔掉它好;P
大家都有工作和生活,都忙,你看我到现在才有时间回复你的帖子。
  我有些不理解……不是恒定后座原理天生单发射击精度差么?怎么还和M16重枪管的射击成绩不相上下?
  U100不很适合165CM以下的矮个子,那就有麻烦了……解放军的征兵标准是165,虽然这几年身高普遍上涨了,但是过长的枪,机动性总是成为问题。我堂弟一米八多,在野战时候偏偏喜欢G36CBB枪,为了就是在密集丛林中机动性好。
  我同野战党的交流经验是……长枪在丛林中确实施展不开……特别是很多人喜欢的M14BB枪,结论都是……美军在越战中还是扔掉它好

呵呵,理解万岁。不好意思,上次去厦门的时间太短无法去泉州与委员见面。希望以后有机会吧。
比M16还要长4CM的U100虽然重量轻,但比较不适合手臂教短的使用者,机匣部分要改可能比较麻烦了,可以在枪托动手脚,在MK4上就体现出来了,前握把也稍微往后挪了点,换上了导轨,多少能比较符合现在枪械的实用性。
恒定后座原理天生单发射击精度差这说法我倒不是很认同,当时就是和老美的一位中校讨论这事情的时候兴起就粘上3倍光瞄和M16重枪管一起做个比较的。
过去几年的使用上在野战训练里对U100的可靠性倒不觉得有多大的问题。
我又仔细看了一下MK4的图,好象后握把没怎么移动,这个后握把位置后移5公分,即使机匣长度不变,也可以很大的改善人的抵肩适应性。估计这种改动不难,适当改击发机就可以,这至少比改枪机简单。
原帖由 PRSOV 于 2007-11-4 18:18 发表
我又仔细看了一下MK4的图,好象后握把没怎么移动,这个后握把位置后移5公分,即使机匣长度不变,也可以很大的改善人的抵肩适应性。估计这种改动不难,适当改击发机就可以,这至少比改枪机简单。

呵呵,目前MK4在网上的图片还是很少的,有的也是05年那时候入选美陆战队的测选型号,那时候MK4的改动不多,换了枪托加了导轨,在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后虽然还是没被采用但ST还是很受鼓舞,新加坡军方也提议要继续使用U100,ST接下来又稍微的做了些改进以更适合新加坡军队的使用,前握把是其中之一.
MK4的图片太难找了。想找到更多啊。根据STK网站介绍,还说Mk4还有安装M4伸缩枪托的型号呢。这样的枪托可能人机工效会更好。
正如LZ所说的...03...怪胎...真理啊!同志们哪,我遇到真理啦!
LZ你说得太对了:handshake
原帖由 我是狙击手 于 2007-10-31 21:59 发表
TG不接受分离式拉机柄........这个就不太好办了......

每当有人提起这个,总有人举85冲的反例......
补图.........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