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外交前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56:11
2006年中国外交前瞻
2006-1-12


【大公网讯】2005年的中国外交,克服了区域政治上的重重困难,在和平崛起的呼声中稳步前进。
2006年,和平发展的中国在外交上依然面对很多悬疑:对日关系僵局能否打破,中俄合作能否深化,欧洲对华军售禁令能否解除,中美关系能否保持积极稳定的发展态势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南方周末特约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相关领域的国际问题专家展开讨论,爲您系统分析2006年中国外交的前景和走势。
同时,本报还将陆续推出中国外交(下)、世界局势前瞻等报道,敬请关注。
中美正在成爲「连体婴儿
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2005年,中美啓动了战略对话,两国元首多次直接对话,两国高层互动频繁。
2005年9月,佐立克就美国对华政策发表重要演讲,用「利益相关者」一词来描述中美关系,反映出布什政府中国观的新变化。在美国看来,过去美国政府一直力图将中国拉入国际体系,而今中国已经成爲国际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已变得利害相关。既然享受了现有国际体系的好处,那么美国期望中国维护并完善此一体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说,美国实际上承认了,中国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者、接触者变成有重大利害的「准成员」的事实。
2006年,中美关系会继续进步。中美相互依赖的广度、深度史无前例。在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中美需要协调;在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中美有广大的合作空间;在经贸领域,仅中国手中的25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就非同小可。可以说,中美两国,正在成爲一对「连体婴儿」。
而这样两个大国,这样紧密的联系,没有摩擦才是不正常的事情。2006年,知识産权、纺织品问题仍然会成爲中美经贸关系的突出一环。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要避免贸易摩擦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
在人权、宗教等方面,美国也会继续加大对中国的压力。
在地区问题上,美国会担心,一个崛起的中国是不是要把美国从东亚排斥出去。对此,中国也许应该多做解释工作。和平发展的中国,也必须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东亚峰会应该成爲中美利益交融、相互合作的平台。
2005年,台海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其在战略上的挑战性丝毫没有削弱。
中日关系也在2005年第一次成爲了中美首脑会晤所触及的话题。2006年中美首脑峰会的情形会不会依然如此,那就要看日本的态度了。美日相互需要,但日本更会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日本对邻国的行爲过于出格,就可能冲击到美国的战略期望,使美国处于一种两难境地,甚至卷入一场美国并不心甘情愿被卷入的中日纠纷与争执,正如美国自己说的:「(美国)不是所有问题的最好仲裁者。」中美日相互都有重大利害关系,这需要三方政治家适时表现自己的政治勇气,培育一种良性的大国互动。
中美关系最大变量:汇率问题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05年,中美双方努力寻找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中美关系的焦点出现位移:台湾问题第一次没有成爲中美高层会晤中的重点,而中美间巨额贸易赤字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産权保护问题等等成爲了中美两国最关心的内容。
这个变化意义深远,美国已经意识到来自中国的经贸问题将是长期性的,中国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对美国同样也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今天,中美两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离不开两个最大的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是除欧盟外,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已经超过墨西哥,成爲了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巨额财政赤字面前,美国经济在2005年依然增长强劲,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中美之间越来越具有结构性互补关系的经贸往来。
去年中美有很密切的内阁级的往来。如此频繁的对话不是说明中美关系如何亲密,只能说明中美关系如何重要。2006年,中美对话将继续维持这种高层级、高频率的发展方向。
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将展开他第一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这次会谈能不能确立双方关系新的内涵,值得关注。
今年陈水扁的「元旦讲话」充满挑衅。针对他提出的「06修宪」,中美双方如何进一步巩固共识,进一步积极管理台湾海峡有可能出现的新举动,这同样是今年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看点。
而如果说2006年的中美关系存在什么变量,最大的变量就在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参议院指责中国政府涉嫌「操控人民币汇率」,通过了要求人民币升值27.5%的法案。美国政府也一再将人民币汇率问题视爲其主要的对华政策关注。但中美在此问题上的交锋不会失控,因爲美国人知道中国有自己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内在需求,不会屈从于美国的政治压力。
经贸关系上继续磨合,战略问题上加强对话。中美关系冲突也好,合作也好,不仅事关两个国家自身的战略和利益选择,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今天整个国际关系「单极」的权力结构特征。然而,全球化、经济的相互依存、核武器的技术特点以及彼此作爲开放社会而发展起来的紧密交流等因素已经改变了传统大国战略冲突的历史轨迹,而使中美双方可以在一个相互兼容的环境中,寻找和实现各自的利益。
2006,中日关系「关键年」
胡继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2006年是中日关系的关键一年。近5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5度参拜靖国神社,成爲中日间最重要的指标性事件。而今年日本将选出新首相,新首相是谁,对参拜是什么态度,日本国内舆论走向如何,这些因素将对2006年以及今后几年中日关系的走向産生重大影响。
由于日本国内保守势力主导政局的情况短期内难有改变;而中国在中日关系的原则问题上也无路可退,可以预见,2006年的中日关系将继续冷淡。事实上,只要日本在参拜问题上不改变态度,包括双方政府首脑会晤在内,重大的中日关系的调整都没有可能。
政治上的持续冷淡以及未来走向的不确定,已经影响到中日经贸关系。2003年中日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排名第一,2004年降到了第三,而2005年日本很有可能要再降一位。日本政府也一直希望和中国签订投资协定,但在现在的局面下,这类政府间的合作也停了下来。2006年,「政冷」对经济的影响恐怕还会加大。
而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敏感点,东海问题,却有可能成爲今年中日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如果,中日东海问题第三轮磋商所达成的「共同开发」共识能够落实,那对于中日关系的解冻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日关系的核心是日本的态度。不过,9月之前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很小。自民党党首选举将在9月举行,今年3月日本国会也将通过年度预算,由是,继任者的问题也将全面明朗化,也由此孕育著改善中日关系的契机。从3月到9月,是中日关系的关键期。
在新首相的人选方面,风头比较劲的是福田康夫和安倍晋三。福田在外交方面被普遍认爲比较稳健,不如小泉偏激,也不赞成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张对亚洲也要有足够的重视。而如果安倍晋三当选,则将成爲第一位在战后出生的日本「新生代」首相。「新生代」虽不如老右翼那么顽固,但是在历史问题上也没什么负担,自然在对外关系上比较强硬。安倍正是因爲在朝鲜人质问题上的强硬表态才在日本政坛露出锋芒。围绕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占一半。而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读卖新闻》在内的一些保守派的报纸,最近也开始批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所以说,2006年是中日关系最值得关注的一年。
做好中日僵化常态化的准备
张锡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日关系正处于深谷,这僵局在2006年持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日本在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则问题上还没有调整,那么2006年中日关系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所以,中国对日政策也要早做准备。
首先,中日关系目前之僵局,短时间内难有好转,甚至会持续十年、八年,有必要做好相应准备,避免政治僵局的常态化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全局,应尽可能将其影响限制在政治层面。
虽然有观点认爲,政治僵局必然影响到经贸关系。而且,日本事实上也在调整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提出「中国+1」,即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也要开发其它国家的市场。但是中日贸易总量还在增加,同时,有统计表明,中日之间的人员交流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第二,中国不必急于修复中日关系,冷处理它一段时间,让双方都考虑清楚。
中日关系僵局,主要责任在日本,要修复中日关系,当然日本应采取主动。所以,一方面,如果日本做出了旨在改善修复两国关系的举动,中国当然要积极回应,否则会在日本民衆那里失分;而另一方面,如果日本没有主动示好,那么中国也没有必要采取主动,否则就有损中国的外交形象。
第三,中国应把外交注意力集中到中美、中欧、中俄、中印等关系上,尤其要著力发展中美关系,因爲中美关系对中日关系十分重要。
日本依靠美国,以美国爲后盾;而美国利用中日矛盾,也乐把日本当作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所以,只要能处理好中美关系,与美国加强在地区与全球事务上的合作,增加互信,那么日本这颗棋子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中美战略关系发展到一定水平,很可能出现第二次「越顶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没有事先知会日本,被日本称爲「越顶外交」)。美国在外交中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他能越顶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到时候,我们再去处理中日关系,就会好办很多。
中俄联手共建多边安全机制
关贵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2006的中俄关系最热闹。
在这个中国的「俄罗斯年」中,两国的文化交流将全方位展开。2006年,中俄关系的高潮将反映在人和人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目的,就在于让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有更深厚的信任基础和文化认知基础。
中俄能源合作,在2006年或许没有那么出彩,但应会更加实在。今年夏天将要开工的中俄石油管道,尽管路线远一点,但中国毕竟还是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
有人认爲俄罗斯的承诺不能太当真,但是这一次可信度较大。前几年,中俄石油管道专案诸多变化,主要是因爲其内部有关利益各方未达成共识。有强力色彩的半国有企业不希望这个巨大的蛋糕被私人企业控制,他们要主导中俄能源合作。他们和俄罗斯政府利益一致,同时又热衷中国的石油消费市场,因此,当俄罗斯内部关系理顺之后,中俄能源合作会顺畅地进入落实阶段。
2006年,能源价格影响中俄关系的可能性比较低。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既不像俄罗斯卖给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那么低,也没有高到俄罗斯卖给其它欧洲国家的价格,总体来说,适中的价格反映了两国的实际需求,産生纠纷的可能性不大。
在中亚地区,中俄合作的方式很多。在军事安全领域,在中亚建立一个共同的多边安全机制,对中俄都可以接受。
热闹的中俄交往之下,尽管仍有一些俄罗斯学者在怀念1950年代中苏的亲密友谊,而且对于中国的进一步强大,俄罗斯也或多或少有忧虑,但是现在的两国关系是历史上最平等的时候。
中俄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王郦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的中国外交以两国元首新年互致贺电拉开了序幕。贺电中,胡锦涛主席再次提到中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可预见的是,2006年的中俄关系会进一步深化拓展到民间、经贸领域,从而使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在能源合作方面,普京总统1月8日宣布:中俄石油管道的最后方案将在今年4月敲定,夏季开工。普京的表态,说明中俄石油管道在大的方向上就已经定案。
至于最近沸沸扬扬的俄乌天然气价格争端,类似的问题在中俄之间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价格谈判本质上是商业问题而不是政治性问题,商业性问题最终都是能达成一致的。另一方面,俄乌分歧的暴露,也促使中俄在相关谈判中,把价格敲得更实、更科学、更精确一些。
2005年,中俄成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它表明双方互信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其标志著中俄军事交流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其实,不举行军事演习才说明出了问题,才不正常。
在2005年的基础上,中俄军事合作也必然会有进一步的后续行动。继2005年两国成功举行联合军演之后,2006年中俄联合军演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俄罗斯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今年军演在俄境内举行,具体规模和武器层级也较去年会有一定程度提升。
经贸、技术的合作是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合作的成效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出来,但是对两国关系的意义无疑更加深远。中国在哈尔滨、沈阳、烟台、衢州等地都建立了中俄科技园区,引进俄罗斯的科技专案,并在中国孵化出新産品。莫斯科、圣彼得堡也有类似园区。2006年,中俄贸易投资促进会也将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在前两次会议推介中国投资者到俄罗斯发展的基础上,今年的会议会将注意力放到引进俄罗斯投资上来。
「最好的时期」描述了中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走到了一个新阶段,而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没有止境。2006年的中俄关系,毫无疑问,将在2005年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化解中欧矛盾需加强前瞻性
戴秉然(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前主任)
2003年,中欧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总理温家宝也用「成熟、稳定与健康」作爲中欧关系发展的目标。2006年,这种趋势有望继续保持,但肯定还会有问题存在。
去年,中欧在经贸方面的最大问题是纺织品配额和纺织品出港,虽然达成了一个临时性的解决办法,但估计今年仍会出现摩擦。不过,一个好的趋势是:过去,在经贸领域因爲政治因素而对中国让步被视爲一个「政策优惠」,而现在随著中国国力的增强,趋向于一种更平等关系。于是,贸易摩擦本身也就趋于正常,关键在于怎么处理,能够在WTO框架与双方的妥协机制下达成协议。
意识形态方面问题,在今年的中欧关系中,可能会有所反弹。与之相关的军售等问题,因此将会很难有突破。这里面还有美国因素——伊拉克战争以后,欧美关系陷入低谷,欧盟估计不会因爲军售问题而进一步搞僵与美国的关系。另外,就是欧盟扩大后,利益更加分化,以前是15个国家一致同意,现在则要20个,操作方面也会更加困难。
所以,从中国的策略来说,如果中国盯得太紧的话,人家还会怀疑中国有所企图。但如果采取冷处理,不在乎这些东西,不与欧洲在人权问题上争论,避免其对中国提出更高要求,反而可能对我们更有利,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而欧盟扩大以后,从某种意义上给了中国更大的空间,中国可以借此机会争取更多的贸易及技术上的合作。最近的伽利略计划,正是中国与欧盟在技术産业方面的合作。双方在技术方面的交流与之后的産业合作,对我国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中国出口几十箱的衣服,换来一个先进芯片的技术,这种合作对中国是相当有利的。2006年,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这方面的发展。
现在中欧及东欧不少国家也加入了欧盟,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也转化爲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如果中国可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沟通,达成良好关系,那对中欧关系将来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中国可以更好地展开与这些国家的合作,爲以后的发展铺路。
另外,中国也应注意産业规范方面的要求,比如卫生条款、环保条款等。像出口商品里面农药残留、卫生标准等,这些都是绿色贸易的问题,他们都是非常注重的。这方面,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前瞻意识,尽快完善。
2006,夯实中欧关系的基础
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2006年的中欧关系,我们很难看到前几年那样大踏步的发展。但大踏步前进时难免基础较虚,而2006年的中欧外交,我们要做的恰恰就是夯实基础。
中欧关系中,有两个重要议题:对华军售解禁、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两个问题,在2006年解决的可能性都不大。
一方面,美国在对华军售问题上向欧洲清楚地表明了反对态度。而2006年上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奥地利,是坚定的亲美派,下半年的轮值主席芬兰,以人权方面的理由,也反对解禁。
在经济方面,中国现在已是欧洲的头号反倾销调查目标。虽然中欧在经贸领域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但中国商品对欧洲经济的冲击很大,要欧洲在这点上松口很困难,即便是法国、德国等与中国关系亲密的国家也颇多顾忌。
2006年影响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主要国家的新生代领导人的上台。德国选举已经完成,法国尽管2007年初才开始选举,但是争夺今年就已经展开,英国首相今年也将交权。新生代领导人对中欧关系的看法已现端倪:默克尔虽然强调中德关系以及欧洲的主体性,但是会加强和美国的协调。默克尔和其前任不同的是,其前任爲了抵消美国的力量而在中美之间倾向于中国,而目前欧洲的这一批新生代领导人恐怕要倾向于美国一些。这是他们所谓的「新大西洋主义」。
中国在中欧关系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应该是两点:高科技的合作,以及全球合作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欧洲已经成爲了我们最大的高科技来源地。伽利略计划就是其中的成果,另外在能源、环保、机械制造等方面,我们从欧洲得到了。
《南方周末》12日报道2006年中国外交前瞻
2006-1-12


【大公网讯】2005年的中国外交,克服了区域政治上的重重困难,在和平崛起的呼声中稳步前进。
2006年,和平发展的中国在外交上依然面对很多悬疑:对日关系僵局能否打破,中俄合作能否深化,欧洲对华军售禁令能否解除,中美关系能否保持积极稳定的发展态势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南方周末特约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相关领域的国际问题专家展开讨论,爲您系统分析2006年中国外交的前景和走势。
同时,本报还将陆续推出中国外交(下)、世界局势前瞻等报道,敬请关注。
中美正在成爲「连体婴儿
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2005年,中美啓动了战略对话,两国元首多次直接对话,两国高层互动频繁。
2005年9月,佐立克就美国对华政策发表重要演讲,用「利益相关者」一词来描述中美关系,反映出布什政府中国观的新变化。在美国看来,过去美国政府一直力图将中国拉入国际体系,而今中国已经成爲国际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已变得利害相关。既然享受了现有国际体系的好处,那么美国期望中国维护并完善此一体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说,美国实际上承认了,中国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者、接触者变成有重大利害的「准成员」的事实。
2006年,中美关系会继续进步。中美相互依赖的广度、深度史无前例。在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中美需要协调;在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中美有广大的合作空间;在经贸领域,仅中国手中的25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就非同小可。可以说,中美两国,正在成爲一对「连体婴儿」。
而这样两个大国,这样紧密的联系,没有摩擦才是不正常的事情。2006年,知识産权、纺织品问题仍然会成爲中美经贸关系的突出一环。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要避免贸易摩擦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
在人权、宗教等方面,美国也会继续加大对中国的压力。
在地区问题上,美国会担心,一个崛起的中国是不是要把美国从东亚排斥出去。对此,中国也许应该多做解释工作。和平发展的中国,也必须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东亚峰会应该成爲中美利益交融、相互合作的平台。
2005年,台海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其在战略上的挑战性丝毫没有削弱。
中日关系也在2005年第一次成爲了中美首脑会晤所触及的话题。2006年中美首脑峰会的情形会不会依然如此,那就要看日本的态度了。美日相互需要,但日本更会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日本对邻国的行爲过于出格,就可能冲击到美国的战略期望,使美国处于一种两难境地,甚至卷入一场美国并不心甘情愿被卷入的中日纠纷与争执,正如美国自己说的:「(美国)不是所有问题的最好仲裁者。」中美日相互都有重大利害关系,这需要三方政治家适时表现自己的政治勇气,培育一种良性的大国互动。
中美关系最大变量:汇率问题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05年,中美双方努力寻找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中美关系的焦点出现位移:台湾问题第一次没有成爲中美高层会晤中的重点,而中美间巨额贸易赤字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産权保护问题等等成爲了中美两国最关心的内容。
这个变化意义深远,美国已经意识到来自中国的经贸问题将是长期性的,中国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对美国同样也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今天,中美两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世界经济的增长已经离不开两个最大的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是除欧盟外,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已经超过墨西哥,成爲了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巨额财政赤字面前,美国经济在2005年依然增长强劲,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中美之间越来越具有结构性互补关系的经贸往来。
去年中美有很密切的内阁级的往来。如此频繁的对话不是说明中美关系如何亲密,只能说明中美关系如何重要。2006年,中美对话将继续维持这种高层级、高频率的发展方向。
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将展开他第一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这次会谈能不能确立双方关系新的内涵,值得关注。
今年陈水扁的「元旦讲话」充满挑衅。针对他提出的「06修宪」,中美双方如何进一步巩固共识,进一步积极管理台湾海峡有可能出现的新举动,这同样是今年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看点。
而如果说2006年的中美关系存在什么变量,最大的变量就在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参议院指责中国政府涉嫌「操控人民币汇率」,通过了要求人民币升值27.5%的法案。美国政府也一再将人民币汇率问题视爲其主要的对华政策关注。但中美在此问题上的交锋不会失控,因爲美国人知道中国有自己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内在需求,不会屈从于美国的政治压力。
经贸关系上继续磨合,战略问题上加强对话。中美关系冲突也好,合作也好,不仅事关两个国家自身的战略和利益选择,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今天整个国际关系「单极」的权力结构特征。然而,全球化、经济的相互依存、核武器的技术特点以及彼此作爲开放社会而发展起来的紧密交流等因素已经改变了传统大国战略冲突的历史轨迹,而使中美双方可以在一个相互兼容的环境中,寻找和实现各自的利益。
2006,中日关系「关键年」
胡继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2006年是中日关系的关键一年。近5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5度参拜靖国神社,成爲中日间最重要的指标性事件。而今年日本将选出新首相,新首相是谁,对参拜是什么态度,日本国内舆论走向如何,这些因素将对2006年以及今后几年中日关系的走向産生重大影响。
由于日本国内保守势力主导政局的情况短期内难有改变;而中国在中日关系的原则问题上也无路可退,可以预见,2006年的中日关系将继续冷淡。事实上,只要日本在参拜问题上不改变态度,包括双方政府首脑会晤在内,重大的中日关系的调整都没有可能。
政治上的持续冷淡以及未来走向的不确定,已经影响到中日经贸关系。2003年中日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排名第一,2004年降到了第三,而2005年日本很有可能要再降一位。日本政府也一直希望和中国签订投资协定,但在现在的局面下,这类政府间的合作也停了下来。2006年,「政冷」对经济的影响恐怕还会加大。
而中日关系中的另一个敏感点,东海问题,却有可能成爲今年中日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如果,中日东海问题第三轮磋商所达成的「共同开发」共识能够落实,那对于中日关系的解冻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日关系的核心是日本的态度。不过,9月之前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很小。自民党党首选举将在9月举行,今年3月日本国会也将通过年度预算,由是,继任者的问题也将全面明朗化,也由此孕育著改善中日关系的契机。从3月到9月,是中日关系的关键期。
在新首相的人选方面,风头比较劲的是福田康夫和安倍晋三。福田在外交方面被普遍认爲比较稳健,不如小泉偏激,也不赞成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张对亚洲也要有足够的重视。而如果安倍晋三当选,则将成爲第一位在战后出生的日本「新生代」首相。「新生代」虽不如老右翼那么顽固,但是在历史问题上也没什么负担,自然在对外关系上比较强硬。安倍正是因爲在朝鲜人质问题上的强硬表态才在日本政坛露出锋芒。围绕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占一半。而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读卖新闻》在内的一些保守派的报纸,最近也开始批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所以说,2006年是中日关系最值得关注的一年。
做好中日僵化常态化的准备
张锡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日关系正处于深谷,这僵局在2006年持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日本在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则问题上还没有调整,那么2006年中日关系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所以,中国对日政策也要早做准备。
首先,中日关系目前之僵局,短时间内难有好转,甚至会持续十年、八年,有必要做好相应准备,避免政治僵局的常态化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全局,应尽可能将其影响限制在政治层面。
虽然有观点认爲,政治僵局必然影响到经贸关系。而且,日本事实上也在调整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提出「中国+1」,即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也要开发其它国家的市场。但是中日贸易总量还在增加,同时,有统计表明,中日之间的人员交流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第二,中国不必急于修复中日关系,冷处理它一段时间,让双方都考虑清楚。
中日关系僵局,主要责任在日本,要修复中日关系,当然日本应采取主动。所以,一方面,如果日本做出了旨在改善修复两国关系的举动,中国当然要积极回应,否则会在日本民衆那里失分;而另一方面,如果日本没有主动示好,那么中国也没有必要采取主动,否则就有损中国的外交形象。
第三,中国应把外交注意力集中到中美、中欧、中俄、中印等关系上,尤其要著力发展中美关系,因爲中美关系对中日关系十分重要。
日本依靠美国,以美国爲后盾;而美国利用中日矛盾,也乐把日本当作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所以,只要能处理好中美关系,与美国加强在地区与全球事务上的合作,增加互信,那么日本这颗棋子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中美战略关系发展到一定水平,很可能出现第二次「越顶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没有事先知会日本,被日本称爲「越顶外交」)。美国在外交中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他能越顶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到时候,我们再去处理中日关系,就会好办很多。
中俄联手共建多边安全机制
关贵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2006的中俄关系最热闹。
在这个中国的「俄罗斯年」中,两国的文化交流将全方位展开。2006年,中俄关系的高潮将反映在人和人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目的,就在于让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有更深厚的信任基础和文化认知基础。
中俄能源合作,在2006年或许没有那么出彩,但应会更加实在。今年夏天将要开工的中俄石油管道,尽管路线远一点,但中国毕竟还是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
有人认爲俄罗斯的承诺不能太当真,但是这一次可信度较大。前几年,中俄石油管道专案诸多变化,主要是因爲其内部有关利益各方未达成共识。有强力色彩的半国有企业不希望这个巨大的蛋糕被私人企业控制,他们要主导中俄能源合作。他们和俄罗斯政府利益一致,同时又热衷中国的石油消费市场,因此,当俄罗斯内部关系理顺之后,中俄能源合作会顺畅地进入落实阶段。
2006年,能源价格影响中俄关系的可能性比较低。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既不像俄罗斯卖给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那么低,也没有高到俄罗斯卖给其它欧洲国家的价格,总体来说,适中的价格反映了两国的实际需求,産生纠纷的可能性不大。
在中亚地区,中俄合作的方式很多。在军事安全领域,在中亚建立一个共同的多边安全机制,对中俄都可以接受。
热闹的中俄交往之下,尽管仍有一些俄罗斯学者在怀念1950年代中苏的亲密友谊,而且对于中国的进一步强大,俄罗斯也或多或少有忧虑,但是现在的两国关系是历史上最平等的时候。
中俄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王郦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的中国外交以两国元首新年互致贺电拉开了序幕。贺电中,胡锦涛主席再次提到中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可预见的是,2006年的中俄关系会进一步深化拓展到民间、经贸领域,从而使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在能源合作方面,普京总统1月8日宣布:中俄石油管道的最后方案将在今年4月敲定,夏季开工。普京的表态,说明中俄石油管道在大的方向上就已经定案。
至于最近沸沸扬扬的俄乌天然气价格争端,类似的问题在中俄之间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价格谈判本质上是商业问题而不是政治性问题,商业性问题最终都是能达成一致的。另一方面,俄乌分歧的暴露,也促使中俄在相关谈判中,把价格敲得更实、更科学、更精确一些。
2005年,中俄成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它表明双方互信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其标志著中俄军事交流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其实,不举行军事演习才说明出了问题,才不正常。
在2005年的基础上,中俄军事合作也必然会有进一步的后续行动。继2005年两国成功举行联合军演之后,2006年中俄联合军演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俄罗斯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今年军演在俄境内举行,具体规模和武器层级也较去年会有一定程度提升。
经贸、技术的合作是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合作的成效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出来,但是对两国关系的意义无疑更加深远。中国在哈尔滨、沈阳、烟台、衢州等地都建立了中俄科技园区,引进俄罗斯的科技专案,并在中国孵化出新産品。莫斯科、圣彼得堡也有类似园区。2006年,中俄贸易投资促进会也将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在前两次会议推介中国投资者到俄罗斯发展的基础上,今年的会议会将注意力放到引进俄罗斯投资上来。
「最好的时期」描述了中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走到了一个新阶段,而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没有止境。2006年的中俄关系,毫无疑问,将在2005年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化解中欧矛盾需加强前瞻性
戴秉然(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前主任)
2003年,中欧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总理温家宝也用「成熟、稳定与健康」作爲中欧关系发展的目标。2006年,这种趋势有望继续保持,但肯定还会有问题存在。
去年,中欧在经贸方面的最大问题是纺织品配额和纺织品出港,虽然达成了一个临时性的解决办法,但估计今年仍会出现摩擦。不过,一个好的趋势是:过去,在经贸领域因爲政治因素而对中国让步被视爲一个「政策优惠」,而现在随著中国国力的增强,趋向于一种更平等关系。于是,贸易摩擦本身也就趋于正常,关键在于怎么处理,能够在WTO框架与双方的妥协机制下达成协议。
意识形态方面问题,在今年的中欧关系中,可能会有所反弹。与之相关的军售等问题,因此将会很难有突破。这里面还有美国因素——伊拉克战争以后,欧美关系陷入低谷,欧盟估计不会因爲军售问题而进一步搞僵与美国的关系。另外,就是欧盟扩大后,利益更加分化,以前是15个国家一致同意,现在则要20个,操作方面也会更加困难。
所以,从中国的策略来说,如果中国盯得太紧的话,人家还会怀疑中国有所企图。但如果采取冷处理,不在乎这些东西,不与欧洲在人权问题上争论,避免其对中国提出更高要求,反而可能对我们更有利,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而欧盟扩大以后,从某种意义上给了中国更大的空间,中国可以借此机会争取更多的贸易及技术上的合作。最近的伽利略计划,正是中国与欧盟在技术産业方面的合作。双方在技术方面的交流与之后的産业合作,对我国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中国出口几十箱的衣服,换来一个先进芯片的技术,这种合作对中国是相当有利的。2006年,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这方面的发展。
现在中欧及东欧不少国家也加入了欧盟,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也转化爲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如果中国可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沟通,达成良好关系,那对中欧关系将来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中国可以更好地展开与这些国家的合作,爲以后的发展铺路。
另外,中国也应注意産业规范方面的要求,比如卫生条款、环保条款等。像出口商品里面农药残留、卫生标准等,这些都是绿色贸易的问题,他们都是非常注重的。这方面,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前瞻意识,尽快完善。
2006,夯实中欧关系的基础
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2006年的中欧关系,我们很难看到前几年那样大踏步的发展。但大踏步前进时难免基础较虚,而2006年的中欧外交,我们要做的恰恰就是夯实基础。
中欧关系中,有两个重要议题:对华军售解禁、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两个问题,在2006年解决的可能性都不大。
一方面,美国在对华军售问题上向欧洲清楚地表明了反对态度。而2006年上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奥地利,是坚定的亲美派,下半年的轮值主席芬兰,以人权方面的理由,也反对解禁。
在经济方面,中国现在已是欧洲的头号反倾销调查目标。虽然中欧在经贸领域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但中国商品对欧洲经济的冲击很大,要欧洲在这点上松口很困难,即便是法国、德国等与中国关系亲密的国家也颇多顾忌。
2006年影响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主要国家的新生代领导人的上台。德国选举已经完成,法国尽管2007年初才开始选举,但是争夺今年就已经展开,英国首相今年也将交权。新生代领导人对中欧关系的看法已现端倪:默克尔虽然强调中德关系以及欧洲的主体性,但是会加强和美国的协调。默克尔和其前任不同的是,其前任爲了抵消美国的力量而在中美之间倾向于中国,而目前欧洲的这一批新生代领导人恐怕要倾向于美国一些。这是他们所谓的「新大西洋主义」。
中国在中欧关系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应该是两点:高科技的合作,以及全球合作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欧洲已经成爲了我们最大的高科技来源地。伽利略计划就是其中的成果,另外在能源、环保、机械制造等方面,我们从欧洲得到了。
《南方周末》12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