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海战役的几点疑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8:06:54
前几天复习八一制片厂的大决战淮海战役。看完后有几点疑问。

1.  中野挺近大别山,是一开始就打算这么做的,还是后来在中原地区呆不下去了,不得不这么做的?
2.  为何放弃重武器,挺近大别山,而不是回头杀回陕甘?
3.  中野在挺近大别山之后是没重武器的,但是为何他们可以参与淮海战役?靠轻武器去和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正面硬杠?或者说参加淮海战役时候,中野哪里来的重武器?从大别山来明显不可能。
4.  挺近大别山之后国民党是否派了主力来进剿?是否的确牵制了国民党的一部分主力,给山东野战军减轻了压力?
5. 如果华北野战军无法牵制住傅作义部,那么傅作义的50万部队南下,会否会让淮海战役翻盘?(国共兵力对比会达到130万对60万,基本解放军就无法采取进攻态势了,攻下的几个节点能否守住也是值得怀疑的。)
6. 杜聿明集团如果放弃邱清泉殿后的一个师,争取到2天的宝贵时间,其30万人是否能够跳出解放军的包围圈,让淮海战役只能半胜?
7. 淮海战役是一开始就准备发动的,还是看到国民党收缩兵力后才下决心打决战的?

三大战役看完,我觉得还是属淮海战役最惊险,变数实在太多,节点也实在太多。兵力调配也实在太复杂。毛泽东说这是一锅夹生饭,的确非常形象。另外电影中,淮海战役的总前委里面是刘邓唱的主角,我总觉得怪怪的,按说中野兵不多,重武器也没有,明显淮海战役是粟裕唱主角才对,毕竟能打败张灵普足够说明东野的战斗力了。为何刘邓反而成了淮海战役的主角了呢?前几天复习八一制片厂的大决战淮海战役。看完后有几点疑问。

1.  中野挺近大别山,是一开始就打算这么做的,还是后来在中原地区呆不下去了,不得不这么做的?
2.  为何放弃重武器,挺近大别山,而不是回头杀回陕甘?
3.  中野在挺近大别山之后是没重武器的,但是为何他们可以参与淮海战役?靠轻武器去和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正面硬杠?或者说参加淮海战役时候,中野哪里来的重武器?从大别山来明显不可能。
4.  挺近大别山之后国民党是否派了主力来进剿?是否的确牵制了国民党的一部分主力,给山东野战军减轻了压力?
5. 如果华北野战军无法牵制住傅作义部,那么傅作义的50万部队南下,会否会让淮海战役翻盘?(国共兵力对比会达到130万对60万,基本解放军就无法采取进攻态势了,攻下的几个节点能否守住也是值得怀疑的。)
6. 杜聿明集团如果放弃邱清泉殿后的一个师,争取到2天的宝贵时间,其30万人是否能够跳出解放军的包围圈,让淮海战役只能半胜?
7. 淮海战役是一开始就准备发动的,还是看到国民党收缩兵力后才下决心打决战的?

三大战役看完,我觉得还是属淮海战役最惊险,变数实在太多,节点也实在太多。兵力调配也实在太复杂。毛泽东说这是一锅夹生饭,的确非常形象。另外电影中,淮海战役的总前委里面是刘邓唱的主角,我总觉得怪怪的,按说中野兵不多,重武器也没有,明显淮海战役是粟裕唱主角才对,毕竟能打败张灵普足够说明东野的战斗力了。为何刘邓反而成了淮海战役的主角了呢?
总前委刘、陈、邓主角,陈当时仍是华东野战军司令。粟是代司令
同撸主,一直喜欢看淮海战役。。。。三大战役里面最精彩的,毛爷爷能下这个决战的决心,确实不容易
国防部作战厅厅长 郭汝瑰是地下党 军政部次长刘斐也是
国军的部署是郭制作的 白崇禧当初答应出任徐州剿总司令后突然变卦就是觉得大战在即 来不及调整了 不想担罪名
另外 后期突围的兵棋推演也是在南京黄浦路地下室里 蒋委员长和刘斐一起推演的

蒋介石吃亏就吃亏在 用人不疑 上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手段
很多网贴还有电影电视里谈过,
1、电影里有过,常申凯重点进攻陕西和山东,中部出现了空档。
2、电影里演过,行军时为加快速度,自己炸了重武器。
3、有军网谈过,东北的军工厂能生产炮弹部分重武器,老乡的推车支援了解放军。
4、不清楚
5、电影里演过,傅作义一直想去绥远,他的心头肉35军被抓住了。
6、电影大决战里有,杜垏明集团带了几万城市资产阶级和各类商人及社会上层,被包围是必然的,且粟将军7个纵队从各个方向扑上来全力合围。
7、请看电影大决战第二集《淮海战役》

合围黄百韬和黄维后基本大局已定。从各方面的信息看,主角是刘、邓、陈、粟,请看电影《淮海战役》里刻意展现的黑白照片就明白了。

总的说来,建议楼主好好看看老电影。在那个还不是娱乐为王的8、90年代,大陆的历史正片还是比较认真的。


楼主淮海战役根本不是什么国军八十万,解放军至少有三倍数量优势。国军八十万是建立在满编基础上,淮海战场国军战争后期残兵败将拼凑起来的。
国军根本没有满编,充其量只有五十到六十万人。

楼主淮海战役根本不是什么国军八十万,解放军至少有三倍数量优势。国军八十万是建立在满编基础上,淮海战场国军战争后期残兵败将拼凑起来的。
国军根本没有满编,充其量只有五十到六十万人。
粟总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中野毕竟当时实力不济,但仅靠华野也完不成淮海。
推荐撸主看看另外一部片子,《决战之后》,被俘的gmd高级将领们,在tg的监狱里面,曾经推演过淮海战役。这一仗,是gmd最不服气的战役
1、挺进大别山是非常早就有的战略构想。 1946年夏天刚开战的时候毛就提出了刘邓出击大别山的想法。当然,那个时候主要是希望以进攻求得重新停战。后来认为在内线歼敌更有利,同时逼和希望也不大,放弃这个方案。 1947年3月已经确定,刘邓反攻的目标,第一步出鲁西南,第二步跃进大别山。但因为6月30日渡黄河后在鲁西南作战大胜,刘邓本打算在此会合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继续作战求得更多歼敌,但因为陕北局势严峻,挺进大别山提前到8月7日开始。
原力的觉醒 发表于 2016-2-23 09:33
很多网贴还有电影电视里谈过,
1、电影里有过,常申凯重点进攻陕西和山东,中部出现了空档。
2、电影里演 ...
挺近大别山是主动的,但是其实际作用应该并不大,否则中共后来的宣传不会显得有些苍白,会有大量详尽的数据、事例来充实

如果不是因为老邓是政委,挺进大别山在中共党史军史中可能就是一句话带过


2、挺进大别山时,对沿途情况的困难估计不足,在过黄泛区和沙河时被迫主动破坏和掩埋了部分重武器和物资。如果事先对困难估计充分的话,把榴弹炮团这些单位留下给华野外线兵团的话,是可以保全的。 另外,“回头杀回陕甘”是什么误解?刘邓由晋冀鲁豫的豫北出击,渡河后到了鲁西南,都与陕甘没有直接关系。论距离,到陕北超过千里了。

2、挺进大别山时,对沿途情况的困难估计不足,在过黄泛区和沙河时被迫主动破坏和掩埋了部分重武器和物资。如果事先对困难估计充分的话,把榴弹炮团这些单位留下给华野外线兵团的话,是可以保全的。 另外,“回头杀回陕甘”是什么误解?刘邓由晋冀鲁豫的豫北出击,渡河后到了鲁西南,都与陕甘没有直接关系。论距离,到陕北超过千里了。
原力的觉醒 发表于 2016-2-23 09:33
很多网贴还有电影电视里谈过,
1、电影里有过,常申凯重点进攻陕西和山东,中部出现了空档。
2、电影里演 ...
1. 既然中原地区出现了空档,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挺进大别山是不得已,而不是预先计划的?本来的计划是在中原地区站住脚跟?
2. 炸了重武器是为了过黄泛区,如果中野想打回陕甘,就没必要炸毁重武器。那么问题是既然在中原站不住,为何非要挺近大别山放弃重武器,而不是打回陕甘?
3. 老乡的推车支援解放军,但是支援的主要是炮弹和食物,被服之类的吧?没听说过让老乡送火炮的。另外北满和中原地区实在太远,如果军工产品从南满获得,考虑到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不久,我不认为东北的军工产品可以补给到中野,何况中间还要跨越傅作义部控制的地区,这基本不可能。
5. 我说的是假设没拖住,让傅作义部南下。当然我们知道事实是傅作义被拖住了。
6. 看来杜聿明想做刘皇叔啊,呵呵。但是具体到这场战役,放弃邱清泉的一个师,争取2天,能否脱离包围?并且杜聿明并非要死保这2万多人,事有不逮,明显放弃这2万多人是没什么心理压力的,明显比放弃邱清泉的一个主力师要容易得多。
7. 不好意思,就是看过这片子,才来提的问题。

就算歼灭黄伯韬和黄维兵团,放掉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的战略目标只能说达成一半。本身淮海战役就是为了渡江战役减轻压力,尽量歼敌于江北的。

一个很明显的常识就是谁的拳头大,谁说话算数。 当时的中野实力肯定是不如山东野战军的。就算粟是副职,至少陈毅要说得上话。东野必然是歼敌主力,而中野只能配合。但是就这部片子来说,明显是刘邓唱了主角,我个人以为违反了常识。

建议别人前,还是先看看别人怎么提的问题,以及提问题的原因。不要一副老资格的样子,很让人反感。
Nikki暖暖 发表于 2016-2-23 09:37
楼主淮海战役根本不是什么国军八十万,解放军至少有三倍数量优势。国军八十万是建立在满编基础上,淮海战场 ...
国军不满编有什么证据么?
19420968 发表于 2016-2-23 09:42
推荐撸主看看另外一部片子,《决战之后》,被俘的gmd高级将领们,在tg的监狱里面,曾经推演过淮海战役。这 ...
从另一个视角看淮海战役是应该的。有机会去看看。
3、中野缺乏重武器主要指1、2、3、6纵丢掉了榴弹炮,但陈谢的4、9纵没有这个问题。 另外,山炮、迫击炮都还在,淮海战役期间炮弹和炸药的补给也充足,打黄维12万人,消耗各种炮弹12万发。攻坚能力虽然下降,但和“没有攻坚能力”还差得远。
淮海啊。。。。。。黄维把一个机动能力,装备,士气,人员,都是上好的野战兵团给莫名其妙的送了,这书呆子。。。。后来还研究什么永动机,就知道是个大号的中二逗逼了。。。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6-2-23 10:40
1、挺进大别山是非常早就有的战略构想。 1946年夏天刚开战的时候毛就提出了刘邓出击大别山的想法。当然,那 ...
有一个违反逻辑的问题。

既然是事先有规划,那么中野要通过黄泛区是必然的,那么不能携带重武器也是必然的。那么就算10来万人插入了大别山,没有重武器如何牵制国军的主力?(杂牌咱就不说了,也没什么战斗力。)何况大别山也不是交通要道,人口也不够多,资源也不多,刘邓似乎第一年的冬天是很难熬的。一个没资源,没重武器的部队,如何牵制敌人的重兵集团?

所以我个人认为挺近大别山并非事先规划好的,而是临时决定的。我的疑问在于为何不打回陕甘,而是坚持南下呢?
wangxiaohrbeu1 发表于 2016-2-23 09:29
国防部作战厅厅长 郭汝瑰是地下党 军政部次长刘斐也是
国军的部署是郭制作的 白崇禧当初答应出任徐州剿总 ...
最有意思的是:郭、刘两人互不知底,还互相指认对方是共党,把一滩浑水又搅了个底朝天。。。
SayUSayMe 发表于 2016-2-23 10:45
挺近大别山是主动的,但是其实际作用应该并不大,否则中共后来的宣传不会显得有些苍白,会有大量详尽的数 ...
也不能说没啥用。淮海战役,刘邓大军恰好从西面压过来,这相当于事先的闲子发挥了作用。

我只是不明白中野在淮海战役之前是如何获得重武器的。光凭轻武器,我是无法相信中野可以扛得住国军的主力精锐部队的。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6-2-23 11:04
3、中野缺乏重武器主要指1、2、3、6纵丢掉了榴弹炮,但陈谢的4、9纵没有这个问题。 另外,山炮、迫击炮都还 ...
嗯,原来如此,这说得通。
4、跃进大别山的刘邓的13个旅吸引了敌方的33个旅。K军在整个南线(从陕北到山东)共160多个旅,三军南下后牵制了90多个旅。其中刘邓背得最多,且K军只能集中部队围攻刘邓,另两路在建立根据地期间没有遇到严重的进攻。 对于山东,刘邓在鲁西南7月份就拖走了近20个旅。后来K军对山东半岛的“九月攻势”也因为抽调兵力到东北和大别山而停止了。
中野只有四纵有几门山炮,其他纵队只有迫击炮和飞雷炮。
围住黄维兵团后第二天,黄维准备突围,以中野当时的火力是顶不住的,可惜廖运周叛变.
之后华东野战军7纵,13纵和特种兵纵队就赶来了。


跃进大别山是战略问题。
在老蒋的重点攻势下,解放军虽然打了几场胜战,但是总体仍属被动。
尤其是战场长期在解放区,对解放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破坏性影响很大,使得解放区经济生产活动趋于下滑,在长期对峙中对中共不利。

而把战场引到国统区,利于缓解解放区压力,同时调动敌军,在机动中创造战机。
在一些资料中有提到,中央甚至有让刘邓分散突破到江南江西一带的计划,将整个战线南移。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邓主力不去西北的原因。仅派遣陈赓兵团前往西北方向支援是为了缓解西北野战军压力。
在挺近大别山过程中,国军败多胜少,双方可机动兵力优势互换,刘邓建议中央打几场大战(华东、中原都打上几场)来彻底打垮国军的攻势。
后面就有了淮海战役,因为那时候解放军的机动兵力已经明显超过国军,进行大决战有利于解放战争早日结束。

跃进大别山是战略问题。
在老蒋的重点攻势下,解放军虽然打了几场胜战,但是总体仍属被动。
尤其是战场长期在解放区,对解放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破坏性影响很大,使得解放区经济生产活动趋于下滑,在长期对峙中对中共不利。

而把战场引到国统区,利于缓解解放区压力,同时调动敌军,在机动中创造战机。
在一些资料中有提到,中央甚至有让刘邓分散突破到江南江西一带的计划,将整个战线南移。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邓主力不去西北的原因。仅派遣陈赓兵团前往西北方向支援是为了缓解西北野战军压力。
在挺近大别山过程中,国军败多胜少,双方可机动兵力优势互换,刘邓建议中央打几场大战(华东、中原都打上几场)来彻底打垮国军的攻势。
后面就有了淮海战役,因为那时候解放军的机动兵力已经明显超过国军,进行大决战有利于解放战争早日结束。
wumappl 发表于 2016-2-23 11:15
也不能说没啥用。淮海战役,刘邓大军恰好从西面压过来,这相当于事先的闲子发挥了作用。

我只是不明白 ...
大别山里一钻,果军重武器也发挥不出来啊

Paprika 发表于 2016-2-23 11:04
淮海啊。。。。。。黄维把一个机动能力,装备,士气,人员,都是上好的野战兵团给莫名其妙的送了,这书呆子 ...


送?明显不是送的。从战略上来说,黄维兵团向徐州靠拢,抱团取火,集中兵力,不算大错。按照杜聿明说的,这算中策。包围之后,黄维兵团也不是那么容易啃的。按照陈毅的话,就是一口一口咬下来的,和送完全是两回事。

其实按照杜聿明的思路,集中优势兵力先歼灭实力较弱的中野,或击溃,然后掉回头支援黄伯韬是完全有可能赌赢的。虽然最后也有可能送掉黄伯韬兵团。不过事实是,就算抱团取暖,邱清泉也没办法救黄伯韬。只是有中野在旁边虎视眈眈,杜也不敢派更多的救援部队就是了。

至于研究永动机,明显是抗拒思想改造,他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估计他自己也知道永动机是不可能研发成功的。
Paprika 发表于 2016-2-23 11:04
淮海啊。。。。。。黄维把一个机动能力,装备,士气,人员,都是上好的野战兵团给莫名其妙的送了,这书呆子 ...


送?明显不是送的。从战略上来说,黄维兵团向徐州靠拢,抱团取火,集中兵力,不算大错。按照杜聿明说的,这算中策。包围之后,黄维兵团也不是那么容易啃的。按照陈毅的话,就是一口一口咬下来的,和送完全是两回事。

其实按照杜聿明的思路,集中优势兵力先歼灭实力较弱的中野,或击溃,然后掉回头支援黄伯韬是完全有可能赌赢的。虽然最后也有可能送掉黄伯韬兵团。不过事实是,就算抱团取暖,邱清泉也没办法救黄伯韬。只是有中野在旁边虎视眈眈,杜也不敢派更多的救援部队就是了。

至于研究永动机,明显是抗拒思想改造,他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估计他自己也知道永动机是不可能研发成功的。
5、傅走海路南下也就是逃而已,加入淮海战场是来不及的。转运、休整都要时间,何况傅自己也不愿意。 走陆路毫无可能,1946、47年K军也从来未曾夺取德州打通津浦路,或者夺取邯郸打通平汉路。1948年底全面防御阶段反而可以拿下这两处,还要夺回济南或郑州?想想都不会觉得有机会的。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6-2-23 11:23
5、傅走海路南下也就是逃而已,加入淮海战场是来不及的。转运、休整都要时间,何况傅自己也不愿意。 走陆路 ...
时间上完全来得及,当时东北野战军根本没进关,已经是辽沈战役的末期,而淮海战役尚未正式开打,傅作义部是完全有时间南下的,可能通过黄泛区会迟滞一段时间。

傅作义如果参加淮海决战,部队未必要到达淮海主战场,只要能够到达山东即可,威胁山东野战军的腹背,那么山东野战军必然不能全力进攻徐州集团。黄伯韬就算被围,解放军也围得不踏实。而失去山东野战军的全力支持,光靠中野是无论如何吃不下徐州的重兵集团的。不被击溃就算好了。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6-2-23 11:23
5、傅走海路南下也就是逃而已,加入淮海战场是来不及的。转运、休整都要时间,何况傅自己也不愿意。 走陆路 ...
补充下你的观点。
傅作义南下只会使得东北和华北连成一线。
淮海战役未必会在当时打起来,而国军将会面临五大野战军的集合。
以国军的战斗力,将在任何一个战略方向上被解放军彻底吊打(实质就是演变成渡江战役及后续战役)
6、杜集团断尾求生毫无机会。华野追击是平行追击抢头,在12月3日,南路追击的9纵已经实现超越,4日已经和北路追击部队会师实现合围。杜集团就算断尾,也不应蒋的命令在4日转向向南,最多逃掉少数部队,主力必然就歼。 关键是两个:行军能力实在相差太多了;整个逃跑路线都在1947年重建的豫皖苏解放区内。

SayUSayMe 发表于 2016-2-23 11:19
大别山里一钻,果军重武器也发挥不出来啊


国军的税源,人力资源都基本和大别山无关。这些资源提供给共产党也不够。

那么大的一个突出部,十来万人,如果是有计划的,要么你要控制一个交通节点,要么你要控制一个资源补给区,最差你要起到牵制敌人主力的作用。如果什么都没有,只是在大别山埋下十来万人的轻装部队,意义何在呢?

我不认为老毛那么早就可以预料到淮海决战的,毕竟老毛也不是未仆先知的神仙。另外当时的形式,解放军也没有充足的资源布下如此大规模的闲子。毛泽东应该是舍不得的。
SayUSayMe 发表于 2016-2-23 11:19
大别山里一钻,果军重武器也发挥不出来啊


国军的税源,人力资源都基本和大别山无关。这些资源提供给共产党也不够。

那么大的一个突出部,十来万人,如果是有计划的,要么你要控制一个交通节点,要么你要控制一个资源补给区,最差你要起到牵制敌人主力的作用。如果什么都没有,只是在大别山埋下十来万人的轻装部队,意义何在呢?

我不认为老毛那么早就可以预料到淮海决战的,毕竟老毛也不是未仆先知的神仙。另外当时的形式,解放军也没有充足的资源布下如此大规模的闲子。毛泽东应该是舍不得的。
待到荼蘼花事了 发表于 2016-2-23 11:28
补充下你的观点。
傅作义南下只会使得东北和华北连成一线。
淮海战役未必会在当时打起来,而国军将会面 ...
嗯,你说的有道理。就是剩下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会合并成一个渡江战役。在这个方向上,国民党可以投入至少200万人的兵力,并且几大主力大部分都在。当然共军也能连城一片。但是面对200万人以上精锐部队把守的长江防线能否突破,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至少渡江战役要大大延迟。

事实上,蒋介石要求傅作义南下,我觉得他是做好了放弃华北的准备的。准备在淮海干一仗,或者留到长江赌一把大的。
送?明显不是送的。从战略上来说,黄维兵团向徐州靠拢,抱团取火,集中兵力,不算大错。按照杜聿明说的 ...
用中野换黄兵团思路是对的,可惜天命不在党国,至于共谍作用就只能呵呵了,整个淮海按共谍的计划,国军绝对是损失最小的。
Nikki暖暖 发表于 2016-2-23 09:37
楼主淮海战役根本不是什么国军八十万,解放军至少有三倍数量优势。国军八十万是建立在满编基础上,淮海战场 ...
国民党在淮海战役投入的五大主力中的2个

其他邱清泉和杜聿明所率领的部队,没超编就不错了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6-2-23 11:31
6、杜集团断尾求生毫无机会。华野追击是平行追击抢头,在12月3日,南路追击的9纵已经实现超越,4日已经和北 ...
呢,我觉得后者是关键,整个逃跑区在重建的解放区内,所以其行进路线对于解放军是单向透明。


7、淮海战役是济南战役结束之前就由粟裕提出的,但那个还不到决战的级别。 在战役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双方的部署改变已使战役规模不断扩大到了南线最大战役的地步,但TG仍未下决战的决心。到战役开始后的第3天也就是11月9日,中央才在粟裕建议下把决心放大为全歼徐州主力,从此淮海战役才成为南线总决战。

7、淮海战役是济南战役结束之前就由粟裕提出的,但那个还不到决战的级别。 在战役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双方的部署改变已使战役规模不断扩大到了南线最大战役的地步,但TG仍未下决战的决心。到战役开始后的第3天也就是11月9日,中央才在粟裕建议下把决心放大为全歼徐州主力,从此淮海战役才成为南线总决战。
Nikki暖暖 发表于 2016-2-23 09:37
楼主淮海战役根本不是什么国军八十万,解放军至少有三倍数量优势。国军八十万是建立在满编基础上,淮海战场 ...
解放军哪里来的三倍优势?
henry_hoov 发表于 2016-2-23 11:11
最有意思的是:郭、刘两人互不知底,还互相指认对方是共党,把一滩浑水又搅了个底朝天。。。
有个段子 军统高层开会 主持会议的领导很严肃的说 我们当中隐藏了一个国民党特务
rottenweed 发表于 2016-2-23 11:17
4、跃进大别山的刘邓的13个旅吸引了敌方的33个旅。K军在整个南线(从陕北到山东)共160多个旅,三军南下后 ...
我觉得要看拖走的是什么性质的部队。是杂牌还是国军主力。杂牌没什么战斗力的,地方团练的性质。

如果能牵制了国军主力,为何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在围攻山东呢?张灵甫不就是被干掉了么?

wumappl 发表于 2016-2-23 11:36
嗯,你说的有道理。就是剩下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会合并成一个渡江战役。在这个方向上,国民党可以投入至 ...


解放军未必要从扬子江渡江,可以从四川或者湖北一代渡江。
推演下:
解放军将占领西南、华中、华南,而国军最多反攻到山东、河南的黄河以南
接下去,国军无法从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等老根据地征税,江南又无法负担起那么多的财政,崩溃的更快。
个人觉得,以老蒋的作风,到时会强烈要求美国介入。
wumappl 发表于 2016-2-23 11:36
嗯,你说的有道理。就是剩下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会合并成一个渡江战役。在这个方向上,国民党可以投入至 ...


解放军未必要从扬子江渡江,可以从四川或者湖北一代渡江。
推演下:
解放军将占领西南、华中、华南,而国军最多反攻到山东、河南的黄河以南
接下去,国军无法从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等老根据地征税,江南又无法负担起那么多的财政,崩溃的更快。
个人觉得,以老蒋的作风,到时会强烈要求美国介入。
跃进大别山,也是无奈之举。原来的解放区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部队了。
淮海战役中,那几个起义的将领,也是有很大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阵前起义,很多仗也是不好打的。
最后这个局面,是所有结局中,对中共最有利的,也算是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