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44318时评(2015.02.13-NO.7)——歼-10的巴尔干“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57:11


歼-10是我国空军和海航的主战装备,其研制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其与以色列“狮”战斗机的渊源大家比较了解,其实在都南欧的巴尔干半岛,还有曾有一种与歼-10颇有渊源的战斗机,这就是本文的主角,南斯拉夫“Novi Avion”战斗机。
29163077_11.jpg
说起南斯拉夫,很多国人都对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北约空袭给这个当时已成为南联盟的国家所带来的战火灾难记忆犹存,对当地时间1999年5月7日美国以B-2轰炸位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新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的中国驻南大使馆更是刻骨铭心!科索沃战争可谓是压垮这个苦难国家的的最后一根稻草,2003年正式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取消“南斯拉夫”这一名称,从此当年铁托一手打造“的巴尔干小强”彻底成为了历史。
不知道现在的前南人民会如何回忆铁托执政时的南斯拉夫,会不会怀念那旧时的荣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铁托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刻意与苏联保持距离,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国家。但这必然招致苏联的不满,与苏联分裂后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条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工业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来,通过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与东欧的华约国家不同,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显的自由化,西方的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虽然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到1980年代,其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地区经济水平已与邻国奥地利、意大利相近。
独立自主的政策,与西方相对和缓的关系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南斯拉夫国防工业的发展,截至上世纪70、80年代,通过多年的努力南斯拉夫军事工业体系、特别是常规兵器的工业体系基本建设完成,90% 以上的常规兵器可以自主制造,当时从事军工生产的企业大约有 500 家左右,并有大约 30% 左右的产品以不结盟国家为主要销售对象对外出口。这就为南斯拉夫自主研制战斗机奠定了基础,而本文的主角“Novi Avion”正式在此时诞生的。
其实南斯拉夫的航空工业起步很早,且与法国颇有渊源,早在南斯拉夫王国建立之初的20世纪20年代,南斯拉夫就在英法等国帮助下建立本国航空工业,并仿制英法老式双翼机战机。最早投入生产的便是按许可证生产方式生产的由法国设计的Potez25双翼侦察机,其总产量达到240架以上,之后有先后按照许可证生产的方式生产了HanriotH.32陆基型、H.41水机型教练机、Dewoitine全金属战斗机、Gourdou-LeseurreB3战斗-教练机以及布雷盖XIX多用途双翼机等飞机。至20世纪30年代,南斯拉夫在继续按许可证生产国外飞机的同时开始了飞机的自主研制工作,1935年4月,由南斯拉夫设计师西维切夫和伊利奇设计的第一架IK系列战斗机(IK是伊利奇和西雏切夫姓名的首字母组合)试飞成功。这种配备航炮的全金属单海鸥翼战斗机相较之前的老式双翼机各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此后,西维切夫和伊利奇再接再厉,设计出性能更先进的IK-3战斗机,虽然最终由于1941年4月德军的入侵而终止生产,其总产量也只有区区的13架,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IK-3在空战中的表现仍是可圈可点,其性能甚至堪比当时纳粹德国的主力战斗机Bf-109。
14f9360b9760f29c592002e01d4d6ad1.jpg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空军以IK-3为基础进行改进,并装备了其改进型号S-49,该机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南斯拉夫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平。1951 年南斯拉夫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是索科(Soko)公司成立,并成为南斯拉夫最为大也是最主要的飞机生产企业。20世纪50年代的大国空军已经普遍装备喷气式飞机,S-49活塞式战斗机已经明显落后,空军的未来属于喷气式飞机已成为共识。1957年南斯拉夫航空技术研究院从开始研制第一架喷气机,由于缺乏经验,南斯拉夫人比没有好高骛远,选择了研制难度相对较低的轻型教练机,这一点与我国期初研制歼教-1类似。
f853c829aaaba3d16db87a340fa55df7.jpg
严格来说新机的设计十分保守,平直翼的翼型和布置都很简单,机身也是简单得近乎直线。这样的设计严重影响了飞机的性能,虽然装备了英国罗•罗公司提供的“蝮蛇”2/22-6型涡喷发动机,推力达11.12千牛,但是该机的最大速度仅有812千米/小时。新机最终被命名为“海鸥”,型号为G-2,截至1984年,“海鸥”共生产了248架,除南斯拉夫本国使用外,还曾出口利比亚。在此之后,南斯拉夫航空工业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到1983年,南斯拉夫的军事航空工业已经研制生产了“海鸥”、“隼”、“超海鸥”、“鹰”等一系列飞机。当时南斯拉夫空军所拥有的约400架飞机中,国产飞机占了半数。但南斯拉夫自己生产的飞机基本上都是攻击机、教练机等相对辅助的类型,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还是苏联的米格-21,可见先进超音速战斗机的研发能力仍是前南斯拉夫军事工业的软肋(当时的前南斯拉夫多数军事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辆、轻型飞机、潜艇等已能进行自主制造,惟独超音速战斗机仍需进口)。
索科 G-2 “海鸥”教练攻击机.jpg
索科 G-2 “海鸥”教练攻击机1.jpg
J-22鹰.jpg
u=742331621,529056527&fm=15&gp=0.jpg
在此背景下,为代替老旧的米格-21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正式开始了新式战斗机的研制,本文的主角“Novi Avion”正式粉墨登场。网上关于该机的资料极少,照片更是屈指可数,“Novi Avion”为塞尔维亚语“新机”之意,该机最开始的设计要求主要是为了满足地域狭小而多山的南斯拉夫国土防空需要,兼具对地攻击和侦察使用。该机最早由南斯拉夫独立研制,因缺乏超音速战斗机的研制经验,研制进度较为缓慢,得益于与西方相对和缓的关系,加之与法国在航空领域的历史渊源,后期南斯拉夫与法国达索公司签约,按照双方的协议,南斯拉夫将和法国达索在飞机材料、引擎、雷达以及航空电子设备的研制进行广泛合作。
由于这一时期正式欧美各国研制和装备三代机及其改进型的时期,所以“Novi Avion”在研制之初就被确定为三代战机,在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作为南斯拉夫空军预计于21世纪初的主力战斗机,军方要求该机具备大于1的发动机推重比,最大飞行速度达到1.8马赫,稳定转弯率应该达到 13°~15°/秒,低空低速瞬时转弯直径为 500~600 米。此外还强调超音速和亚音速条件下良好的操纵性能,具备高速度和高突防能力。从指标看,南斯拉夫对“Novi Avion”的定位是标准的三代战斗机。
29163077_23.jpg
早期由南斯拉夫自行研制的“Novi Avion”通过采用双三角翼和近耦全动式前翼布局使得飞机在整个速度包线内具有高效率。同时其类似美国F-16的腹进气方式是这一时期的“Novi Avion”更类似后来歼-10的设计,这一点通过其早期的风动模型和效果图都可以看出。但是相较我国后来研制的歼-10战斗机,其整体的尺寸更小,重量也更轻。
29163077_7.jpg
29163077_8.jpg
在达索公司介入后,该机的设计明显受到达索当时在研的“阵风”战斗机影响,其设计方案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方案采用了和“阵风”相同的三角鸭翼布局,为了适应从双发至单发的设计变化,主翼相对靠前,机身边条沿机翼后缘边界向后延伸,而且垂直尾翼外形也不同。进气道构造也由类似F-16的机腹进气改为“阵风”的两侧进气,使“Novi Avion”整体设计由“小歼-10”变成了“小阵风”。
29163077_9.jpg
“Novi Avion”的座舱布置也受到“阵风”极大的影响,采用一平三下的布局,一个广角抬头显示器(HUD),两个低头彩色多功能显示器配以仪表盘中间一台显示基本战术资料的显示器,为飞行员提供所需大量信息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强度。与阵风相同的左右侧置控制杆设计,令飞行员具备“手不离杆”的同时,配以先进的电传飞行操纵系统,使得“Novi Avion”具备极佳的操控性和敏捷的机动性。
29163077_17.jpg
“Novi Avion”的座舱
阵风座舱1.jpg阵风座舱.jpg
阵风的座舱
得益于当时南斯拉夫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及军方对该机的发动机推重比大于1的要求和对外销市场的考量,“Novi Avion”的发动机备选方案包括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普惠公司的一种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英国的罗罗公司、联邦德国的慕尼黑MTU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开始联合研制)的RB.199,法国斯奈克马公司的M88,以及前苏联 RD-33 发动机。在满足本国军方对“Novi Avion”的性能要求的同时,通过这种不同发动机的配置可以实现该机外销传统美、欧制战机和苏制战机使用国的预定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Novi Avion”备选的发动机方案当中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和涡轮联合公司的RB.199,作为当年欧美的主流中推发动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美“蜜月”期也是我国当时准备以歼-7为基础为巴基斯坦研制的超-7战斗机的发动机备选方案。该机最终发展成了体积与重量都与“Novi Avion”类似的FC-1“枭龙”,而“枭龙”最终选定的发动机也是“Novi Avion”当年备选发动机之一的俄制RD-33的发展型RD-93。
我国的“枭龙”与“Novi Avion”的渊源还不止于此,“枭龙”的前身超-7的启动研制时间与“Novi Avion”接近。两者的定位也比较接近,同为单发单座多用途轻型战斗机,并都在在研制伊始就考虑对外销售。严格意义上来说,相较于“枭龙”源自米格-21的深度改进而言,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二代机色彩(至少“枭龙”的前身超-7是如此),“Novi Avion”则是全新设计的三代战机,就同时期的设计水平而言,“Novi Avion”要高于“枭龙”,只是后来两者走出了不同的结局,我们暂且不表,稍后再说。谨在此通过对“Novi Avion”与当前在巴基斯坦空军正式服役的“枭龙”的比较,从一个侧面反映“Novi Avion”当年设计的先进性。
QQ截图20150212132835.jpg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两者在尺寸和重量上都十分接近,虽然第一批FC-1 “枭龙”2007年1月才正式交付巴基斯坦空军服役,但是“Novi Avion”在最大平飞速度、航程方面仍然占优,在复合材料运用方面也丝毫不落下风,可见其当年的设计还是相当成功的。
29163077_22.jpg29163077_21.jpg
“Novi Avion”在设计之初也十分重视“隐形”设计,虽然不要求具备完全“隐形”能力,但飞机在设计时计划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并尽可能的降低雷达反射特征。虽然笔者未查到“Novi Avion”计划配装雷达的具体型号,但是该机计划装备高性能多模式雷达和惯性导航/攻击系统,该机较小的体积和机头尺寸还是对雷达的性能有不小的限制。从笔者手头的资料来看,由于达索的介入,“Novi Avion”采用法制雷达的可能性较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看该机的雷达很有可能源自“阵风”的RBE-2无源相控阵雷达或者“幻影”2000的RDI/RDY雷达。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若“Novi Avion”这的采用源自阵风的RBE-2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话,其性能将较装备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标准三代机高出一筹,甚至有潜力与欧洲三雄一较高下。
29163077_10.jpg
“Novi Avion”的武器也是相当法国化的,除安装 1 门 30 毫米机炮外,机身和翼下共有 11 个外挂点,可携带 2 枚法制“马特拉R530近距空空导弹 和 2 枚法制“米卡”中距空空导弹。
按照预期的研制计划,“Novi Avion”战斗机项目预期在 10 年内完成,并在21世纪初开始进入空军服役,以代替老旧的米格-21战斗机。南斯拉夫空军计划采购采购150架该机,并对该机寄予厚望,研究经费预计耗资 1.5 亿至 2 亿美元,甚至可以根据后续需要陆续追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重要程度。
7ef9372cb9838211.jpg三视图.jpg
但是随着铁托的去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继任者无法继续之前的铁腕领导,之前各联邦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各地区贫富分化差距非常严重,与该国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不同,马其顿、科索沃则是当时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更大压力,西方国家采取了外部经济制裁和内部分化瓦解的策略,在西方的不断冲击之下,南斯拉夫被迫接受的多党制制度,致使南斯拉夫彻底走向了分裂。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宣告解体。“Novi Avion”项目的研制工作也随着国家的解体而完全停止。
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惩罚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的武装行动。由于制裁,前南联盟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退步为欧洲最为贫穷国家之一。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整个科索沃战争期间,南斯拉夫空军1987 年从苏联接收的 16 架米格-29 战斗机(包括 14 架米格-29B 和 2 架米格-29UB)作为其仅有的三代战斗机,成为保卫领空的中坚力量。南斯拉夫是东欧最早装备米格-29的国家,其所有的米格-29都被编入第127战斗机中队(127.LAE),也就是“骑士”中队,隶属于第204战斗机团(204.LAP)。但由于超期服役和财政困难导致的维护不良,这些战机的状况都非常糟糕。到 1998 年,该中队的飞行员年飞行时间只有 20 小时,能够立刻投入作战的飞机也只有 5 架。面对北约空军体系化的空袭,南联盟飞行员虽然奋勇,但是无力改变战果。
至战争结束,南联盟官方承认的“骑士”中队的损失4 架米格-29,而北约的资料则显示有 6 架米格-29 在空战中被击落,1 架被击伤,还有 4 架在地面被击毁,包括 1 架双座的米格-29UB。而南空军的战果只有一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的F-15(那架著名的F-117A是被低空火力击落的)。
假如“Novi Avion”项目没有终止,装备“Novi Avion”南联盟空军或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但是历史不允许有假如,即使装备“Novi Avion”也改变不了南斯拉夫衰落解体的历史进程,面对体系化作战的北约空军,仅靠单枪匹马的南斯拉夫空军根本无力回天。
科索沃战争的失败,使南联盟失去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科索沃以自治省的名义成为了联合国的保护国。虽然从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脱离了南斯拉夫以及塞尔维亚的管辖,并最终宣布独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联邦国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回顾“Novi Avion”的研制历史,不难看出该机的命运与南斯拉夫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和衰落,“Novi Avion”战机也最终没有完成研制,但是仍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随着现代战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要想独立研制现代化战机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其次,坚持独立自主的南斯拉夫逐步发展成了一个富裕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其随后过分的倒向西方,最终在西方的干预下分崩瓦解,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西方化的民主未必是适合每个国家的,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是走向强大的正确道路。
当然“Novi Avion”的研制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对南斯拉夫也不是一无所得,其主要承包商—空军研究院围绕“Novi Avion”项目启动了 52 个研究开发课题,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和制造车间,取得一系列的航空技术、材料与设备成果的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航空专门人才。只是这些人才的命运,随着国家的命运令人堪忧。

歼-10是我国空军和海航的主战装备,其研制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其与以色列“狮”战斗机的渊源大家比较了解,其实在都南欧的巴尔干半岛,还有曾有一种与歼-10颇有渊源的战斗机,这就是本文的主角,南斯拉夫“Novi Avion”战斗机。
29163077_11.jpg
说起南斯拉夫,很多国人都对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北约空袭给这个当时已成为南联盟的国家所带来的战火灾难记忆犹存,对当地时间1999年5月7日美国以B-2轰炸位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新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的中国驻南大使馆更是刻骨铭心!科索沃战争可谓是压垮这个苦难国家的的最后一根稻草,2003年正式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取消“南斯拉夫”这一名称,从此当年铁托一手打造“的巴尔干小强”彻底成为了历史。
不知道现在的前南人民会如何回忆铁托执政时的南斯拉夫,会不会怀念那旧时的荣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铁托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刻意与苏联保持距离,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国家。但这必然招致苏联的不满,与苏联分裂后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条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工业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来,通过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与东欧的华约国家不同,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显的自由化,西方的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虽然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到1980年代,其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地区经济水平已与邻国奥地利、意大利相近。
独立自主的政策,与西方相对和缓的关系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南斯拉夫国防工业的发展,截至上世纪70、80年代,通过多年的努力南斯拉夫军事工业体系、特别是常规兵器的工业体系基本建设完成,90% 以上的常规兵器可以自主制造,当时从事军工生产的企业大约有 500 家左右,并有大约 30% 左右的产品以不结盟国家为主要销售对象对外出口。这就为南斯拉夫自主研制战斗机奠定了基础,而本文的主角“Novi Avion”正式在此时诞生的。
其实南斯拉夫的航空工业起步很早,且与法国颇有渊源,早在南斯拉夫王国建立之初的20世纪20年代,南斯拉夫就在英法等国帮助下建立本国航空工业,并仿制英法老式双翼机战机。最早投入生产的便是按许可证生产方式生产的由法国设计的Potez25双翼侦察机,其总产量达到240架以上,之后有先后按照许可证生产的方式生产了HanriotH.32陆基型、H.41水机型教练机、Dewoitine全金属战斗机、Gourdou-LeseurreB3战斗-教练机以及布雷盖XIX多用途双翼机等飞机。至20世纪30年代,南斯拉夫在继续按许可证生产国外飞机的同时开始了飞机的自主研制工作,1935年4月,由南斯拉夫设计师西维切夫和伊利奇设计的第一架IK系列战斗机(IK是伊利奇和西雏切夫姓名的首字母组合)试飞成功。这种配备航炮的全金属单海鸥翼战斗机相较之前的老式双翼机各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此后,西维切夫和伊利奇再接再厉,设计出性能更先进的IK-3战斗机,虽然最终由于1941年4月德军的入侵而终止生产,其总产量也只有区区的13架,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IK-3在空战中的表现仍是可圈可点,其性能甚至堪比当时纳粹德国的主力战斗机Bf-109。
14f9360b9760f29c592002e01d4d6ad1.jpg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空军以IK-3为基础进行改进,并装备了其改进型号S-49,该机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南斯拉夫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平。1951 年南斯拉夫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是索科(Soko)公司成立,并成为南斯拉夫最为大也是最主要的飞机生产企业。20世纪50年代的大国空军已经普遍装备喷气式飞机,S-49活塞式战斗机已经明显落后,空军的未来属于喷气式飞机已成为共识。1957年南斯拉夫航空技术研究院从开始研制第一架喷气机,由于缺乏经验,南斯拉夫人比没有好高骛远,选择了研制难度相对较低的轻型教练机,这一点与我国期初研制歼教-1类似。
f853c829aaaba3d16db87a340fa55df7.jpg
严格来说新机的设计十分保守,平直翼的翼型和布置都很简单,机身也是简单得近乎直线。这样的设计严重影响了飞机的性能,虽然装备了英国罗•罗公司提供的“蝮蛇”2/22-6型涡喷发动机,推力达11.12千牛,但是该机的最大速度仅有812千米/小时。新机最终被命名为“海鸥”,型号为G-2,截至1984年,“海鸥”共生产了248架,除南斯拉夫本国使用外,还曾出口利比亚。在此之后,南斯拉夫航空工业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到1983年,南斯拉夫的军事航空工业已经研制生产了“海鸥”、“隼”、“超海鸥”、“鹰”等一系列飞机。当时南斯拉夫空军所拥有的约400架飞机中,国产飞机占了半数。但南斯拉夫自己生产的飞机基本上都是攻击机、教练机等相对辅助的类型,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还是苏联的米格-21,可见先进超音速战斗机的研发能力仍是前南斯拉夫军事工业的软肋(当时的前南斯拉夫多数军事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辆、轻型飞机、潜艇等已能进行自主制造,惟独超音速战斗机仍需进口)。
索科 G-2 “海鸥”教练攻击机.jpg
索科 G-2 “海鸥”教练攻击机1.jpg
J-22鹰.jpg
u=742331621,529056527&fm=15&gp=0.jpg
在此背景下,为代替老旧的米格-21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正式开始了新式战斗机的研制,本文的主角“Novi Avion”正式粉墨登场。网上关于该机的资料极少,照片更是屈指可数,“Novi Avion”为塞尔维亚语“新机”之意,该机最开始的设计要求主要是为了满足地域狭小而多山的南斯拉夫国土防空需要,兼具对地攻击和侦察使用。该机最早由南斯拉夫独立研制,因缺乏超音速战斗机的研制经验,研制进度较为缓慢,得益于与西方相对和缓的关系,加之与法国在航空领域的历史渊源,后期南斯拉夫与法国达索公司签约,按照双方的协议,南斯拉夫将和法国达索在飞机材料、引擎、雷达以及航空电子设备的研制进行广泛合作。
由于这一时期正式欧美各国研制和装备三代机及其改进型的时期,所以“Novi Avion”在研制之初就被确定为三代战机,在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作为南斯拉夫空军预计于21世纪初的主力战斗机,军方要求该机具备大于1的发动机推重比,最大飞行速度达到1.8马赫,稳定转弯率应该达到 13°~15°/秒,低空低速瞬时转弯直径为 500~600 米。此外还强调超音速和亚音速条件下良好的操纵性能,具备高速度和高突防能力。从指标看,南斯拉夫对“Novi Avion”的定位是标准的三代战斗机。
29163077_23.jpg
早期由南斯拉夫自行研制的“Novi Avion”通过采用双三角翼和近耦全动式前翼布局使得飞机在整个速度包线内具有高效率。同时其类似美国F-16的腹进气方式是这一时期的“Novi Avion”更类似后来歼-10的设计,这一点通过其早期的风动模型和效果图都可以看出。但是相较我国后来研制的歼-10战斗机,其整体的尺寸更小,重量也更轻。
29163077_7.jpg
29163077_8.jpg
在达索公司介入后,该机的设计明显受到达索当时在研的“阵风”战斗机影响,其设计方案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方案采用了和“阵风”相同的三角鸭翼布局,为了适应从双发至单发的设计变化,主翼相对靠前,机身边条沿机翼后缘边界向后延伸,而且垂直尾翼外形也不同。进气道构造也由类似F-16的机腹进气改为“阵风”的两侧进气,使“Novi Avion”整体设计由“小歼-10”变成了“小阵风”。
29163077_9.jpg
“Novi Avion”的座舱布置也受到“阵风”极大的影响,采用一平三下的布局,一个广角抬头显示器(HUD),两个低头彩色多功能显示器配以仪表盘中间一台显示基本战术资料的显示器,为飞行员提供所需大量信息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强度。与阵风相同的左右侧置控制杆设计,令飞行员具备“手不离杆”的同时,配以先进的电传飞行操纵系统,使得“Novi Avion”具备极佳的操控性和敏捷的机动性。
29163077_17.jpg
“Novi Avion”的座舱
阵风座舱1.jpg阵风座舱.jpg
阵风的座舱
得益于当时南斯拉夫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及军方对该机的发动机推重比大于1的要求和对外销市场的考量,“Novi Avion”的发动机备选方案包括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普惠公司的一种发动机,涡轮联合公司(英国的罗罗公司、联邦德国的慕尼黑MTU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开始联合研制)的RB.199,法国斯奈克马公司的M88,以及前苏联 RD-33 发动机。在满足本国军方对“Novi Avion”的性能要求的同时,通过这种不同发动机的配置可以实现该机外销传统美、欧制战机和苏制战机使用国的预定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Novi Avion”备选的发动机方案当中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和涡轮联合公司的RB.199,作为当年欧美的主流中推发动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美“蜜月”期也是我国当时准备以歼-7为基础为巴基斯坦研制的超-7战斗机的发动机备选方案。该机最终发展成了体积与重量都与“Novi Avion”类似的FC-1“枭龙”,而“枭龙”最终选定的发动机也是“Novi Avion”当年备选发动机之一的俄制RD-33的发展型RD-93。
我国的“枭龙”与“Novi Avion”的渊源还不止于此,“枭龙”的前身超-7的启动研制时间与“Novi Avion”接近。两者的定位也比较接近,同为单发单座多用途轻型战斗机,并都在在研制伊始就考虑对外销售。严格意义上来说,相较于“枭龙”源自米格-21的深度改进而言,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二代机色彩(至少“枭龙”的前身超-7是如此),“Novi Avion”则是全新设计的三代战机,就同时期的设计水平而言,“Novi Avion”要高于“枭龙”,只是后来两者走出了不同的结局,我们暂且不表,稍后再说。谨在此通过对“Novi Avion”与当前在巴基斯坦空军正式服役的“枭龙”的比较,从一个侧面反映“Novi Avion”当年设计的先进性。
QQ截图20150212132835.jpg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两者在尺寸和重量上都十分接近,虽然第一批FC-1 “枭龙”2007年1月才正式交付巴基斯坦空军服役,但是“Novi Avion”在最大平飞速度、航程方面仍然占优,在复合材料运用方面也丝毫不落下风,可见其当年的设计还是相当成功的。
29163077_22.jpg29163077_21.jpg
“Novi Avion”在设计之初也十分重视“隐形”设计,虽然不要求具备完全“隐形”能力,但飞机在设计时计划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并尽可能的降低雷达反射特征。虽然笔者未查到“Novi Avion”计划配装雷达的具体型号,但是该机计划装备高性能多模式雷达和惯性导航/攻击系统,该机较小的体积和机头尺寸还是对雷达的性能有不小的限制。从笔者手头的资料来看,由于达索的介入,“Novi Avion”采用法制雷达的可能性较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看该机的雷达很有可能源自“阵风”的RBE-2无源相控阵雷达或者“幻影”2000的RDI/RDY雷达。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若“Novi Avion”这的采用源自阵风的RBE-2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话,其性能将较装备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标准三代机高出一筹,甚至有潜力与欧洲三雄一较高下。
29163077_10.jpg
“Novi Avion”的武器也是相当法国化的,除安装 1 门 30 毫米机炮外,机身和翼下共有 11 个外挂点,可携带 2 枚法制“马特拉R530近距空空导弹 和 2 枚法制“米卡”中距空空导弹。
按照预期的研制计划,“Novi Avion”战斗机项目预期在 10 年内完成,并在21世纪初开始进入空军服役,以代替老旧的米格-21战斗机。南斯拉夫空军计划采购采购150架该机,并对该机寄予厚望,研究经费预计耗资 1.5 亿至 2 亿美元,甚至可以根据后续需要陆续追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重要程度。
7ef9372cb9838211.jpg三视图.jpg
但是随着铁托的去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继任者无法继续之前的铁腕领导,之前各联邦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各地区贫富分化差距非常严重,与该国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不同,马其顿、科索沃则是当时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更大压力,西方国家采取了外部经济制裁和内部分化瓦解的策略,在西方的不断冲击之下,南斯拉夫被迫接受的多党制制度,致使南斯拉夫彻底走向了分裂。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宣告解体。“Novi Avion”项目的研制工作也随着国家的解体而完全停止。
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惩罚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的武装行动。由于制裁,前南联盟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退步为欧洲最为贫穷国家之一。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整个科索沃战争期间,南斯拉夫空军1987 年从苏联接收的 16 架米格-29 战斗机(包括 14 架米格-29B 和 2 架米格-29UB)作为其仅有的三代战斗机,成为保卫领空的中坚力量。南斯拉夫是东欧最早装备米格-29的国家,其所有的米格-29都被编入第127战斗机中队(127.LAE),也就是“骑士”中队,隶属于第204战斗机团(204.LAP)。但由于超期服役和财政困难导致的维护不良,这些战机的状况都非常糟糕。到 1998 年,该中队的飞行员年飞行时间只有 20 小时,能够立刻投入作战的飞机也只有 5 架。面对北约空军体系化的空袭,南联盟飞行员虽然奋勇,但是无力改变战果。
至战争结束,南联盟官方承认的“骑士”中队的损失4 架米格-29,而北约的资料则显示有 6 架米格-29 在空战中被击落,1 架被击伤,还有 4 架在地面被击毁,包括 1 架双座的米格-29UB。而南空军的战果只有一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的F-15(那架著名的F-117A是被低空火力击落的)。
假如“Novi Avion”项目没有终止,装备“Novi Avion”南联盟空军或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但是历史不允许有假如,即使装备“Novi Avion”也改变不了南斯拉夫衰落解体的历史进程,面对体系化作战的北约空军,仅靠单枪匹马的南斯拉夫空军根本无力回天。
科索沃战争的失败,使南联盟失去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科索沃以自治省的名义成为了联合国的保护国。虽然从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脱离了南斯拉夫以及塞尔维亚的管辖,并最终宣布独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联邦国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回顾“Novi Avion”的研制历史,不难看出该机的命运与南斯拉夫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和衰落,“Novi Avion”战机也最终没有完成研制,但是仍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随着现代战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要想独立研制现代化战机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其次,坚持独立自主的南斯拉夫逐步发展成了一个富裕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其随后过分的倒向西方,最终在西方的干预下分崩瓦解,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西方化的民主未必是适合每个国家的,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是走向强大的正确道路。
当然“Novi Avion”的研制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对南斯拉夫也不是一无所得,其主要承包商—空军研究院围绕“Novi Avion”项目启动了 52 个研究开发课题,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和制造车间,取得一系列的航空技术、材料与设备成果的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航空专门人才。只是这些人才的命运,随着国家的命运令人堪忧。
有国才有家
前南斯拉夫最多人口也就2000多万怎么可能实现武器国产化?
想到了中国一古话,一表三千里,诚不我欺。
zhaisheng 发表于 2015-2-13 11:28
前南斯拉夫最多人口也就2000多万怎么可能实现武器国产化?
瑞典人口才900多万,也能“国产”鹰狮

以色列人口更少

只要不追求“纯国产”,小国国产基本武器和部分技术装备是可以做到的
战斗力不好搞啊!能够独立生产喷气式战斗力的国家还真不多!
应该叫迷你阵风更贴切,naas有专门介绍的文章。
前南在军工自主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钦佩的,可惜内乱毁了一切······
枭龙航程2000多,这个“新飞机”航程3000多。。。拿转场比内油航程。。
单发版阵风
好像和歼-10很相似呀,看来歼-10的原型机,除了以色列的狮还有南斯拉夫的这型机,这种现象是自然研究的结果还是互相借鉴的结果。
南斯拉夫的IAR-93"鹰"式,对我们的飞豹也有所帮助。
单发的小阵风
航程3000+......
真是醉了,贬低小龙不带这样的。
不过看起来小龙设计还是不错的,没用啥复材,空重重的也还不多。
日耳曼欧洲始终压制斯拉夫欧洲。
好像和歼-10很相似呀,看来歼-10的原型机,除了以色列的狮还有南斯拉夫的这型机,这种现象是自然研究的结果 ...
原型机可不是这么喊的,专业点,拜托
没有国家 什么都没有了 估计现在连餐刀都造不了了
还有很多消失在历史中的,这个是其中之一。
不一样的爱国者 发表于 2015-2-13 11:21
有国才有家
很同意,南斯拉夫的故事太悲剧了
zhaisheng 发表于 2015-2-13 11:28
前南斯拉夫最多人口也就2000多万怎么可能实现武器国产化?
前南斯拉夫在70-80年代,装备的90%武器能够自给自足。从飞机、坦克、步枪到潜艇,不要小看他们
2B_or_not_2B 发表于 2015-2-13 11:35
瑞典人口才900多万,也能“国产”鹰狮

以色列人口更少
瑞典也是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在武器研制方面比较独立自主的国家。送“龙”到“雷”,再到“鹰狮”可谓一脉相承,自成一派。陆军的S型坦克,海军的“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和“哥特兰”也都是很有特色的装备。
shuoyuehun 发表于 2015-2-13 12:08
战斗力不好搞啊!能够独立生产喷气式战斗力的国家还真不多!
确实如此,战斗机现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研制费用也一路飙升,研制门槛也在相应提高。能够完全自研的国家屈指可数,即便是英、德、意等老牌工业国家在“狂风”、“台风”的研制上也都走的联合研制。
caster5 发表于 2015-2-13 12:47
应该叫迷你阵风更贴切,naas有专门介绍的文章。
后期达索公司介入之后,其方案确实更像单发版的阵风,或是你说的迷你阵风,但是在初始时期,其方案更接近于歼-10
yudeshen 发表于 2015-2-13 13:12
前南在军工自主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钦佩的,可惜内乱毁了一切······
确实如此,实在是可惜。目前看乌克兰也要走上这条不归路了
woodydy 发表于 2015-2-13 13:19
枭龙航程2000多,这个“新飞机”航程3000多。。。拿转场比内油航程。。
枭龙航程数据来自度娘,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Mackintosh 发表于 2015-2-13 13:19
单发版阵风
可惜随着南斯拉夫解体,该机的研制终止了,不然也算是个很有特色的战斗机。不过该机核心技术全掌握在法国人手里,即便研制成功装备南空军,在科索沃战争时也会被人“卡脖子”,所以核心技术独立自主还是很关键的。
shcj 发表于 2015-2-13 13:28
好像和歼-10很相似呀,看来歼-10的原型机,除了以色列的狮还有南斯拉夫的这型机,这种现象是自然研究的结果 ...
飞机的设计主要受研制国的工业基础、作战用途、装备体系、资金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歼-10、“Novi Avion”、“狮”三种飞机飞机都比较强调机动性和跨音速性能,从这一点看三者可谓殊途同归。从三种飞机的研制时间看,三者都是80年代开始研制的,三代机气动设计理念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70年代的能量机动→80年代的瞬时机动→90年代的过失速机动(超机动)。瞬时机动理论诞生了台风、阵风、鹰狮等欧洲3代、3.5代战斗机,这三种飞机的研制时间也在这期间,三种飞机不约而同的采用鸭式布局,也就不足为奇了。歼-10和“Novi Avion”研制伊始都是作为本国空军主力装备研制的,都以对空截击作战作为首要任务,兼具对地攻击能力;而“狮”在研制时,以色列空军计划以其替代A-4攻击机,其首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第二位任务是截击防空,另外还计划发展教练型。故三者虽都是鸭式布局,但是由于任务和在本国空军体系中的定位不同,“狮”采用了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和更大的前翼;歼-10放弃了“狮”的水平尾翼,而采用大三角翼加鸭翼布局(翼展比后者长一米多,翼面积增加15~18%)。但同时,歼-10保留了“狮”采用的活动翼面技术:外翼前缘为机动襟翼,固定内翼在全动鸭翼的配合下产生绝佳的气动性能;“Novi Avion”后期则受阵风影响较大,采用达索最为拿手的三角翼,配合近耦合前翼(主动整合式前翼),以及先天不稳定气动布局,以达到高机动性,又同时保持飞行隐定。
基本不说话 发表于 2015-2-13 17:03
南斯拉夫的IAR-93"鹰"式,对我们的飞豹也有所帮助。
还真有所不知,愿闻其详
bjskyhorse 发表于 2015-2-13 17:22
单发的小阵风
后期达索介入之后,确实受阵风影响很大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5-2-13 19:07
航程3000+......
真是醉了,贬低小龙不带这样的。
不过看起来小龙设计还是不错的,没用啥复材,空重重的 ...
枭龙的数据来自度娘,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最终的枭龙研制完成的时间要比“Novi Avion”晚了十几年,这里只是借枭龙来反衬“Novi Avion”的设计指标还是不错的,没有贬低谁或者捧谁。
内置猫 发表于 2015-2-13 19:35
日耳曼欧洲始终压制斯拉夫欧洲。
这个要说起来可就话长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老是被雷 发表于 2015-2-13 20:48
没有国家 什么都没有了 估计现在连餐刀都造不了了
挺好的国家,就这么分崩离析了
皓月繁星 发表于 2015-2-13 21:11
还有很多消失在历史中的,这个是其中之一。
原因各不相同吧,“Novi Avion”确实和其国家命运一样,比较可惜。
铁托还在的时候南斯拉夫就开始走下坡了。不在之后更糟糕而已。
dfxd 发表于 2015-2-13 22:08
铁托还在的时候南斯拉夫就开始走下坡了。不在之后更糟糕而已。
南斯拉夫的发展中有很多问题没有有效解决,比如民族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等,其逐步走向衰败,至最终解体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南斯拉夫还搞过一种和强五很像的战斗机
很好的文章啊,似乎以前看过
战机研发就是深深受制于国家命运的,像乌克兰南斯拉夫国家一旦分崩离析,再好的军工业也拯救不了了
运去英雄不自由啊
leo44318 发表于 2015-2-13 22:02
枭龙的数据来自度娘,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最终的枭龙研制完成的时间要比“Novi Avion”晚了十几 ...
枭龙电传和静不稳定都有,为什么不算正三代?
leo44318 发表于 2015-2-13 21:31
枭龙航程数据来自度娘,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好歹也内油比内油,或者转场比转场吧
什么时候小阵风又和J10扯到一起了?找亲戚也不是这样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