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日记》(十七):论公职人员收入的体制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58:09


2013年下半年,在中央“大老板”的要求下,我们局职工收入中的“福利部分”被大砍特砍,以至于基层职工的收入急速下跌,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参阅《海盗日记》(十六)。到今年1月初,“降薪运动”达到最高潮,我在月初的第一笔工资居然只有不到700元,连吃肉都成了问题,于是发生了《狗“临时工”被宰了打牙祭》的“惨案”。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降薪运动”似乎正在落下帷幕。先是被停发大半年的“季度奖”又从新开始发放了,然后是这次的“年终奖”不但摆脱了"被砍"的命运,而且数额达到了往年的近3倍,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年的收入基本与去年持平,2013年下半年被砍掉的收入又通过“多发年终奖”的方式补回来了。
这场让各方面都怨气冲天的运动,首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改革的艰难,其过程可用骂声不断来形容,无论是公务员还是非公务员,几乎没有不骂的。其次是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人在政治方面的天真、幼稚与不学无术,其发言的荒诞与想当然,让我嘀笑皆非,让我想起了一本起点小白文《明末演说家》的内容。
在此,我将谈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公职人员收入的体制问题,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公职人员“基本工资”长期不变的“僵化”问题。
很多公务员都曾经发帖大谈自己的“工资”如何如何的低,实事求是的说,他们的言论虽然“片面”,但也是“实话”。以我们单位为例,基层科员的基本工资根据“工龄”的长短大致在1500-2500元/月,扣掉“四金”之后,只剩下600-1500元/月,这也是就是为什么今年1月初我的收入只有不到700元。
造成如此“底薪”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职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长期不变。例如,我们单位基本工资的标准是1994年制定的。实事求是的说,在1994年这个收入不低了,当时魔都郊区的房价只有700元/平方米,1.5元就可以吃上一大碗牛肉拉面,上海市区的下岗工人只有280元的收入,教师的收入只有400元/月,除了宝钢、发电厂等少数垄断大国企的工人,没有哪个工薪阶层的工资是超过我们的。但到了现在,这点收入差不多是上海的“最低工资”。
20年来,上海的房价涨了15-30倍,但我们的基本工资恒久不变,与日常生活中的物价涨幅完全脱离。
而且这种“工资永久不变”的情况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自古以来”一直发生的。在发放粮食与贵金属货币作为工资的中国古代官场,问题不大,实际收入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纸币经常“通货膨胀”的现代,就容易闹笑话,例如90年代初发生过“安徽省副省长的基本工资=上海下岗工人收入”的案例。
所以,这次砍福利后,我们单位的人一度穷的连肉都吃不起也就不奇怪了。

二、公职人员“高福利、高补贴”的问题
面对由于基本工资长期不变引发的“副省长工资=下岗救济金”的荒诞的局面,各级领导的对策是大肆发放各种“奖金”、“津贴”、“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福利来弥补。以至于到了现在,逐渐形成了公职人员“工资很低”,但“高福利”、“高补贴”的局面。例如我们单位的补贴与福利收入通常是“基本工资”的1.5-6倍,平均在2倍左右。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国家不直接提高“基本工资”,而要以容易让人眼红的“补贴+福利”的模式来发工资呢?
原因一是因为调整公职人员“基本工资”是“大事件”,不是中下层领导可以决定的,需要中央高层“集体表决”,效率很慢,不像企业的能够自己决定;二是不符合“群众要求”,体制外的人从不会去细究公职人员收入的实际情况,只想着对方有自己所没有的补贴与福利,并对任何“给公务员涨工资”的事情“深恶痛觉”。
根据我听到的“传言”,其实这次中央“大老板”原本是想让公职人员的工资“光明正大”一些,因此打算砍掉让群众眼红的各类福利、补贴,然后根据“物价”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将公职人员的“基本工资”提高到合理水平。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砍补贴、福利的时候,无人喝彩;而一提到“涨工资”,马上就“骂声一片”。
既然群众不领情,而公职人员也怨声载道,这次改革自然也就走向“流产”——“基本工资”不涨了,原本扣发的各类“补贴”又发了下去,总之基本一切照旧。

三,公职人员收入与多元化的劳动力价格严重脱离的“大锅饭”问题
这个世界的职业都很多种,每种职业都有一个与物价、工作要求、工作难度、劳动力供需状况密切匹配的“工资标准”。例如大量的低水平文职人员工资不高,2000元/月都有很多人抢着做,而某些技术性岗位“月薪过万”都招不到人。很多职业的收入甚至随行就市,工资标准随着供需状态的发展不断变化。例如,保姆与建筑业工人在80-90年代几乎是“下等职业”的代名词,工资很低,但现在随着从业者的日渐稀少,逐渐变成“高收入工种”;也有一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早年相关专业的人才少,工资很高,现在随着相关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烂大街”,渐渐变成低收入工种。
公职人员的岗位也分很多种,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部门也一样需要。但政府部门制定工资标准时,却不是根据“市场经济”来定价,而是以“大锅饭”的模式来定价,举个简单案例就可以说明。
例如,企业里基层文员的收入是2000元/月,船长是5000-10000元/月,差别极大,但在政府机关里,两者的收入相差不大。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类“体制问题”是在一次“事业单位招聘会”上——“图书馆管理员”的招聘摊位前,几百人排成长龙,几乎一眼望不到头,而“地理信息技术”的招聘摊位前,一整天都无人应聘。我问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怎么你们这里没人报名?答曰:“有此等技术的人才在企业里拿着高薪,不愿来我们机关屈就......”
还有一次我应聘某事业单位的“摄像”岗位,负责招聘的人忧心忡忡的提醒我:“我们这里的收入不高,希望你有心理准备......”
因此,我们在公务员招聘中,一方面会见到某些岗位近万人疯狂投简历,另一方面某些岗位无人问津。
我们局里的船舶驾驶、轮机岗位就长期招不满人,因为收入比航运企业几乎低了一半,对收入比较在意的年轻人不大肯来。当然,考虑到工作要求、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好处,我们局里的船舶类岗位也不是完全无人应聘,一些技术等级较低,年龄较大,追求稳定、清闲,像多陪陪家人的船长,还是会来应聘的。例如,我进局里的那一年,跟我一起考进来的还有好几个40多岁的中年人。还有一位前辈,早年贪图企业收入高,辞职去了外企,但这些年他有些后悔了——收入虽然提高了2倍以上,但工作的辛苦程度也提高了2倍,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又想起了我们单位相对轻松的好处了。
这次“降薪运动”,对我们海事系统里技术类人才的士气打击特别大。尤其是降薪幅度达到一半的上海海事局,不仅有人“跑路”,留下来的人也闹起了“罢工”(消极怠工),很多该办的事情能拖就拖。

四、根据“行政级别”定工资的的“官僚主义”问题。
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市场价”定工资,这可能是公务员收入中最难以解决的体制问题。
我们单位里很多人有“船长”职称的员工,但他们的工资却不是根据“船长”的职称来定的,而根据“水手长”、“副水手长”的标准来发放工资。原因是根据“市场价”,“船长”的工资比处长、局长的工资还高,实在让领导没面子,于是就内部“降职称”。一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快退休的老职工为了这个的问题在跟领导谈判,因为退休后很多福利与补贴都没了,要是继续顶着“水手长”的职称拿退休工资,那就实在是亏大了。

五、机关与公职人员的“兼职”问题。
我之前发表《公职人员因嫌工资太低而辞职正在变为现实》一文的时候,对公职人员冷嘲热讽甚至破口大骂的回帖不少。
有的人根本不是把公务员当“公仆”看,而是当“奴隶”看。因为“仆人”也是需要发工资的(而且新时代的“仆人”/保姆的工资还不低,到了“300元/天+包吃住”的市场价),而他居然想出了“10个包子/天”的待遇,当年美国的白人奴隶主对待黑奴都没那么差。
还有的人甚至连“奴隶”的待遇都不舍得给公务员,提出让公务员免费服务8小时,然后再通过“兼职8小时”的方式赚“10个包子”养活自己,完全是把公务员当成了言情小说中“倒贴”的“圣母”,而他则心安理得的当起了“孽待圣母”的“软饭王”。如果他说这些只是为了“发泄”与“说笑”,我想说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因为如果公务员可以“兼职”的话,他们反而可能感到开心。
其实中国的公职人员一直都有“兼职养活自己”的光荣传统。
在中国古代,官员“兼职”当地主、商人,胥吏“兼职”从事通风报信、“打通关节”等有偿服务并经营放高利贷与黄赌毒活动,军队兼职种地。除了底层军户与个别清廉正直的官吏,其他公职人员都在“通过兼职养活自己”的道路上过得很滋润。因此当年的官员不嫌朝廷给的俸禄低,胥吏可以不要朝廷发工资,军队在和平时期可以不要军饷。
到了1980-1998年,中国军队与中国公务员更是将“兼职”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单位目前掌握的资产,大部分都是90年代的时候在当时某位敢向海关“开战”抢房子的局长大人的领导下赚出来的。
如果这次上面的“大老板”能够在“人民的呼声”中再度放宽公职人员兼职的限制,我相信很多公职人员都会很高兴,起码我的同事们可以利用单位的资产“兼职”搞搞游艇旅游、别墅度假、农家乐等副业。
但是,公务员“兼职养活自己”真的像某些人想象得那么好吗?只怕到时候又要骂“不务正业”、“与民争利”、“不平等竞争”之类的话了。


2013年下半年,在中央“大老板”的要求下,我们局职工收入中的“福利部分”被大砍特砍,以至于基层职工的收入急速下跌,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参阅《海盗日记》(十六)。到今年1月初,“降薪运动”达到最高潮,我在月初的第一笔工资居然只有不到700元,连吃肉都成了问题,于是发生了《狗“临时工”被宰了打牙祭》的“惨案”。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降薪运动”似乎正在落下帷幕。先是被停发大半年的“季度奖”又从新开始发放了,然后是这次的“年终奖”不但摆脱了"被砍"的命运,而且数额达到了往年的近3倍,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年的收入基本与去年持平,2013年下半年被砍掉的收入又通过“多发年终奖”的方式补回来了。
这场让各方面都怨气冲天的运动,首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改革的艰难,其过程可用骂声不断来形容,无论是公务员还是非公务员,几乎没有不骂的。其次是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人在政治方面的天真、幼稚与不学无术,其发言的荒诞与想当然,让我嘀笑皆非,让我想起了一本起点小白文《明末演说家》的内容。
在此,我将谈一下我所了解到的公职人员收入的体制问题,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公职人员“基本工资”长期不变的“僵化”问题。
很多公务员都曾经发帖大谈自己的“工资”如何如何的低,实事求是的说,他们的言论虽然“片面”,但也是“实话”。以我们单位为例,基层科员的基本工资根据“工龄”的长短大致在1500-2500元/月,扣掉“四金”之后,只剩下600-1500元/月,这也是就是为什么今年1月初我的收入只有不到700元。
造成如此“底薪”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职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长期不变。例如,我们单位基本工资的标准是1994年制定的。实事求是的说,在1994年这个收入不低了,当时魔都郊区的房价只有700元/平方米,1.5元就可以吃上一大碗牛肉拉面,上海市区的下岗工人只有280元的收入,教师的收入只有400元/月,除了宝钢、发电厂等少数垄断大国企的工人,没有哪个工薪阶层的工资是超过我们的。但到了现在,这点收入差不多是上海的“最低工资”。
20年来,上海的房价涨了15-30倍,但我们的基本工资恒久不变,与日常生活中的物价涨幅完全脱离。
而且这种“工资永久不变”的情况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自古以来”一直发生的。在发放粮食与贵金属货币作为工资的中国古代官场,问题不大,实际收入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纸币经常“通货膨胀”的现代,就容易闹笑话,例如90年代初发生过“安徽省副省长的基本工资=上海下岗工人收入”的案例。
所以,这次砍福利后,我们单位的人一度穷的连肉都吃不起也就不奇怪了。

二、公职人员“高福利、高补贴”的问题
面对由于基本工资长期不变引发的“副省长工资=下岗救济金”的荒诞的局面,各级领导的对策是大肆发放各种“奖金”、“津贴”、“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福利来弥补。以至于到了现在,逐渐形成了公职人员“工资很低”,但“高福利”、“高补贴”的局面。例如我们单位的补贴与福利收入通常是“基本工资”的1.5-6倍,平均在2倍左右。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国家不直接提高“基本工资”,而要以容易让人眼红的“补贴+福利”的模式来发工资呢?
原因一是因为调整公职人员“基本工资”是“大事件”,不是中下层领导可以决定的,需要中央高层“集体表决”,效率很慢,不像企业的能够自己决定;二是不符合“群众要求”,体制外的人从不会去细究公职人员收入的实际情况,只想着对方有自己所没有的补贴与福利,并对任何“给公务员涨工资”的事情“深恶痛觉”。
根据我听到的“传言”,其实这次中央“大老板”原本是想让公职人员的工资“光明正大”一些,因此打算砍掉让群众眼红的各类福利、补贴,然后根据“物价”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将公职人员的“基本工资”提高到合理水平。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砍补贴、福利的时候,无人喝彩;而一提到“涨工资”,马上就“骂声一片”。
既然群众不领情,而公职人员也怨声载道,这次改革自然也就走向“流产”——“基本工资”不涨了,原本扣发的各类“补贴”又发了下去,总之基本一切照旧。

三,公职人员收入与多元化的劳动力价格严重脱离的“大锅饭”问题
这个世界的职业都很多种,每种职业都有一个与物价、工作要求、工作难度、劳动力供需状况密切匹配的“工资标准”。例如大量的低水平文职人员工资不高,2000元/月都有很多人抢着做,而某些技术性岗位“月薪过万”都招不到人。很多职业的收入甚至随行就市,工资标准随着供需状态的发展不断变化。例如,保姆与建筑业工人在80-90年代几乎是“下等职业”的代名词,工资很低,但现在随着从业者的日渐稀少,逐渐变成“高收入工种”;也有一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早年相关专业的人才少,工资很高,现在随着相关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烂大街”,渐渐变成低收入工种。
公职人员的岗位也分很多种,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部门也一样需要。但政府部门制定工资标准时,却不是根据“市场经济”来定价,而是以“大锅饭”的模式来定价,举个简单案例就可以说明。
例如,企业里基层文员的收入是2000元/月,船长是5000-10000元/月,差别极大,但在政府机关里,两者的收入相差不大。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类“体制问题”是在一次“事业单位招聘会”上——“图书馆管理员”的招聘摊位前,几百人排成长龙,几乎一眼望不到头,而“地理信息技术”的招聘摊位前,一整天都无人应聘。我问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怎么你们这里没人报名?答曰:“有此等技术的人才在企业里拿着高薪,不愿来我们机关屈就......”
还有一次我应聘某事业单位的“摄像”岗位,负责招聘的人忧心忡忡的提醒我:“我们这里的收入不高,希望你有心理准备......”
因此,我们在公务员招聘中,一方面会见到某些岗位近万人疯狂投简历,另一方面某些岗位无人问津。
我们局里的船舶驾驶、轮机岗位就长期招不满人,因为收入比航运企业几乎低了一半,对收入比较在意的年轻人不大肯来。当然,考虑到工作要求、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好处,我们局里的船舶类岗位也不是完全无人应聘,一些技术等级较低,年龄较大,追求稳定、清闲,像多陪陪家人的船长,还是会来应聘的。例如,我进局里的那一年,跟我一起考进来的还有好几个40多岁的中年人。还有一位前辈,早年贪图企业收入高,辞职去了外企,但这些年他有些后悔了——收入虽然提高了2倍以上,但工作的辛苦程度也提高了2倍,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又想起了我们单位相对轻松的好处了。
这次“降薪运动”,对我们海事系统里技术类人才的士气打击特别大。尤其是降薪幅度达到一半的上海海事局,不仅有人“跑路”,留下来的人也闹起了“罢工”(消极怠工),很多该办的事情能拖就拖。

四、根据“行政级别”定工资的的“官僚主义”问题。
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市场价”定工资,这可能是公务员收入中最难以解决的体制问题。
我们单位里很多人有“船长”职称的员工,但他们的工资却不是根据“船长”的职称来定的,而根据“水手长”、“副水手长”的标准来发放工资。原因是根据“市场价”,“船长”的工资比处长、局长的工资还高,实在让领导没面子,于是就内部“降职称”。一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快退休的老职工为了这个的问题在跟领导谈判,因为退休后很多福利与补贴都没了,要是继续顶着“水手长”的职称拿退休工资,那就实在是亏大了。

五、机关与公职人员的“兼职”问题。
我之前发表《公职人员因嫌工资太低而辞职正在变为现实》一文的时候,对公职人员冷嘲热讽甚至破口大骂的回帖不少。
有的人根本不是把公务员当“公仆”看,而是当“奴隶”看。因为“仆人”也是需要发工资的(而且新时代的“仆人”/保姆的工资还不低,到了“300元/天+包吃住”的市场价),而他居然想出了“10个包子/天”的待遇,当年美国的白人奴隶主对待黑奴都没那么差。
还有的人甚至连“奴隶”的待遇都不舍得给公务员,提出让公务员免费服务8小时,然后再通过“兼职8小时”的方式赚“10个包子”养活自己,完全是把公务员当成了言情小说中“倒贴”的“圣母”,而他则心安理得的当起了“孽待圣母”的“软饭王”。如果他说这些只是为了“发泄”与“说笑”,我想说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因为如果公务员可以“兼职”的话,他们反而可能感到开心。
其实中国的公职人员一直都有“兼职养活自己”的光荣传统。
在中国古代,官员“兼职”当地主、商人,胥吏“兼职”从事通风报信、“打通关节”等有偿服务并经营放高利贷与黄赌毒活动,军队兼职种地。除了底层军户与个别清廉正直的官吏,其他公职人员都在“通过兼职养活自己”的道路上过得很滋润。因此当年的官员不嫌朝廷给的俸禄低,胥吏可以不要朝廷发工资,军队在和平时期可以不要军饷。
到了1980-1998年,中国军队与中国公务员更是将“兼职”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单位目前掌握的资产,大部分都是90年代的时候在当时某位敢向海关“开战”抢房子的局长大人的领导下赚出来的。
如果这次上面的“大老板”能够在“人民的呼声”中再度放宽公职人员兼职的限制,我相信很多公职人员都会很高兴,起码我的同事们可以利用单位的资产“兼职”搞搞游艇旅游、别墅度假、农家乐等副业。
但是,公务员“兼职养活自己”真的像某些人想象得那么好吗?只怕到时候又要骂“不务正业”、“与民争利”、“不平等竞争”之类的话了。
很好的帖子,分析深刻!大老板组织的这次“降薪运动”对我基本没影响,运动到现在我也就少了大约RMB500元罢了,因为拿的是“阳光工资”,没有各种福利和补贴!倒是以前因为年前一般不出去吃饭的习惯得罪了不少人,今年有好借口了,呵呵!
面对这一轮“治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好经被念走叫了,倒是过年期间少喝了不少酒是真心拥护的。
写的很深刻

技术岗位和文职岗位必须划开,搞一刀切不行的
有点儿像当年老蒋的新生活运动
搞“改革”的人都是纸上谈兵。
一,涨工资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民要骂.中国的事情就是,人民宁可接受灰色收入,也不能接受明面上的高工资.
二,兼职?美国市长兼职打工,那是人民公仆,廉洁.中国市长兼职打工,那是以权谋私.
三,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当代中国的问题,在于13亿人中的至少一半"戾气"太重,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大家一起抱团走向死亡
比起基层公务员福利待遇,还有两项更大的浪费.一个是机构臃肿导致的行政经费滥用;另一个是副部级以上高级干部的特权待遇.这两项,习碰都不敢碰.
很多改革,可能只有靠暴发内战来解决了
收入严重受影响 表示已经打算走路的人 路过
三公经费都是领导花的,不收拾领导,收拾小兵给屁民做作样子。
这种文章应该发人民日报,看看之前媒体都是些什么论调。不过最近似乎稍微理智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