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师昌绪:我国合金材料开拓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51:45
<B>师昌绪:我国合金材料开拓者</B><p></p></P>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8日 14:41<p></p></P>
宣传片:五十年前,留美学子归国受阻,他曾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五十年后,他因独享百万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而倍受瞩目。他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科技领域的战略家,敬请关注两院院士——师昌绪。<p></p></P>
主持人:今年6月,我国著名的材料学专家、两院院士师昌绪获得了100万元的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他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师昌绪这一生做了很多大事,比如说,他是合金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同时还是建国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的组织者,从80年代到90年代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84岁高龄的科学大家。  解说:今年九月,在“2004北京国际镁会议”上,我们见到了我国材料学界泰斗、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他是这次会议的名誉主席,是我国最先提出“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有前景”的学者。会上,84岁的师先生一直站着讲完了长达50分钟的学术报告,会议的间歇,他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镁产业的科技成果展览。 <p></p></P>
  在师先生几十年的合金材料研究生涯中,他研制开发了出多种合金钢,但让他难忘的是40年前,在沈阳金属研究所,为军用飞机研制出的涡轮空心叶片。 <p></p></P>
  记者:我听说当时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是压根儿没有想到会做这样一件事。 <p></p></P>
  师昌绪:那个是我们国家想把米格-21(飞机)性能更提高,就是发动机推力要增加,要推力增加 有好多措施,但是,都觉得难度太,来不及。 <p></p></P>
  解说:当时的时间是1964年的秋天。航空研究院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指令,国产军用飞机要提速。那时的军用飞机制造用的是前苏联1959年提供的米格21图纸,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差异,我国研制出的飞机有如“照猫画虎”,速度和承载能力远比不上前苏联的样机,这影响到我国空军实力和国际形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p></p></P>
  师昌绪:有一个人叫荣科,当时是航空部六院的副总工程师,主管工艺的,他就提出来,他说提高推力 必须提高涡轮前的温度,提高涡轮前的温度合金受不了,温度一高了合金就软了。他说就得用空心叶片。在座的人包括设计的人,包括搞材料的人,都认为不可能,中国不可能马上搞空心叶片。 <p></p></P>
  解说:虽然当时已经是建国15年了,但我国的航空业和铸造业都不够发达,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都比较差,生产飞机发动机里的涡轮叶片这样精密的部件,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 <p></p></P>
  师昌绪:荣科说,我打保票,一年多以内我拿出来,如果拿不出来 我在你们这个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我把脑袋掉在你这所里。 <p></p></P>
  记者:他敢这么说? <p></p></P>
  师昌绪:他敢这么说。他拍胸脯了。 <p></p></P>
  记者:他是搞材料的吗? <p></p></P>
  师昌绪:他是搞材料的,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大公无私的人。他说了这个以后,当天晚上九点钟到我家来了。到我家,他说,老师我有个,你看能不能研究研究啊?我说,什么事?他说,做空心叶片。我说,空心叶片什么样的,我也没见过。他说,我见过。<p></p></P>
他说他见过,他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看过美国的空心叶片,铸造空心叶片,他给我画了那么一个草图,他说美国有了,他说你敢接受不敢接受。 <p></p></P>
  记者:他实际上在这个会上是替您打的保票。 <p></p></P>
  师昌绪:实际上他心目中是我,下来之后就找我。 <p></p></P>
  记者:事先没跟您商量他就这么敢说。 <p></p></P>
  师昌绪:这个人纯粹是爱国的心。 <p></p></P>
  记者:他来找您告诉您这个消息之后,您当时认为肯定能拿出来吗? <p></p></P>
  师昌绪:我说美国人能拿出来,我们就能拿出来。 <p></p></P>
  记者:心里也很有底了吗?当时? <p></p></P>
  师昌绪:没底。一点底都没有。 <p></p></P>
  记者:但是既然荣科已经给您打了包票了,您好得打包票。 <p></p></P>
  师昌绪:我说你别着急,于是就成立的三结合小组,就是金属所设计、设计单位,叶片要设计的,然后再加上生产厂。当时做这个空心叶片最主要的,怎么叫它变成空心啊?这个下芯子这个问题,我们试了六七种材料,都有问题,要不就弯了,弯了以后它就露出来的,要不就断了,断了也做不成,大概用了一个多月,说这怎么办,试了六七种方案都不行。 <p></p></P>
  解说:按当时的设备条件,即使涡轮空心叶片的型芯材料确定了,那么试制最少也得一年的时间,师昌绪和课题组的人心里都明白,型芯材料的试验期越长,留给试制的时间就越短。情急之中,一本杂志给了他启发。 <p></p></P>
  师昌绪:最后我们在一个杂志上,看到美国就卖各种规格的,小规格的,就是一个毫米直径的石英管,一个毫米到几个毫米的石英管,后来我就判断,这个东西就是做空心叶片的。 <p></p></P>
  记者:当时您看到他那个广告的时候,您怎么能够判断说一定就是做这个的? <p></p></P>
  师昌绪:因为它这个干别的没什么用啊,它有各种规格啊。至少我受这个启发80%是这个,因此就判定它是这个。 <p></p></P>
  解说:找到型芯材料后,师昌绪带领课题组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做出了第一片铸造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使我国成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 <p></p></P>
  师昌绪:当时只有美国有,英国没有,苏联也没有,那么于是乎把这个空心叶片,我们做出来以后 再下厂,又解决生产里头的问题,整个都解决了。 <p></p></P>
  解说:1967年,我国采用涡轮空心叶片研制出的歼-7战斗机,高空飞行时速超过前苏联样机10%以上。这一成果后来在军用飞机发动机上被普遍采用,并且一直延用到上世纪90年代,为我国航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p></p></P>
  师昌绪于1920年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农村的一个大家庭,父亲是个秀才,以教书为生。他的叔伯兄弟一共有12人,他是老七。11岁时,“九一八事变”,他和他的哥哥们一起,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 1934年,高小毕业后,他上了保定第二师范,准备将来当一名教师。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师昌绪和全家一起逃离了家乡。 <p></p></P>
  师昌绪:当时都是已经怕给日本人欺负,逃难到保定的南边,我们在保定的北边, 到了一个亲戚家我一个婶婶家,后来机关枪越来越近,就感觉到应该是能够走的就应该走。 <p></p></P>
  记者:这一大家子人走得太慢了。 <p></p></P>
  师昌绪:而且你一大家子到河南以后没法生活呀 <p></p></P>
  记者:当时定下来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人不走? <p></p></P>
  师昌绪:就是能被抓壮丁的青壮年,我当时17岁,我是最年小的一个,走的里头最小的一个。别的弟弟们都没走。当时晚上大家好像生死离别一样的。所以走了的也是哭声很大 <p></p></P>
  解说:从这次和家人分开以后,师昌绪一直没有和家人见面,直至8年后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走上了工作岗位,才给家里写了信说他已完成了学业,还给家里寄了钱。 <p></p></P>
  记者:现在有时候看一些过去逃难的照片,我没想到这个照片里头可能还会有您,那也很危险呢! <p></p></P>
  师昌绪:是危险,没说嘛,上头有一个乌鸦在飞就觉得飞机来了。惊弓之鸟。 <p></p></P>
  记者:当时逃难的路上一定是非常艰苦? <p></p></P>
  师昌绪:很艰苦,因为当时正好下过大雨,很大的雨,所以在这路上都是泥泞,这里头还有一段呢。沙河桥叫日本给炸了一个大空,有那么一个窄板,胆小根本不敢过,所以有的女的就说 谁能把我背过去我嫁给谁,都出现这个现象了,那底下是大水呀,那年水特大 沙河桥现在是干的了。过去就走到石家庄,到石家庄那时候就有火车了。坐到那个闷罐车的顶上,一直走到郑州。那个时候差点没死,为什么没死呢,因为坐在那个顶上,火车站有一个挡板,就是限高板,那个东西如果要是一弄就刮下来了,快近了,最后我那个哥哥,我是老七,我那个六哥就把我摁下来了。 <p></p></P>
  记者:你没看到。 <p></p></P>
  师昌绪:没看到,那时候大家如果是,现在也没了。 <p></p></P>
  记者:今天我们听这个故事应该说都是一些历史故事,但是在您当时那都是切肤之痛的事。 <p></p></P>
  师昌绪:对,当时大家都感觉到中国被日本人欺负得不得了,所以我想 我整个这个历程都是使我激起我这个爱国的心,所以我对于爱国讲,是永远没有衰退的时候。 <p></p></P>
  解说:这一段时间,电视里播出的电视剧《红旗谱》,师先生是每晚必看,这个电视剧里的革命故事当年就发生保定第二师范学校,那是他的母校,在逃难以前,他在那里学了三年师范,受了很多进步思想的影响,所以,当年他逃难到了河南以后,不久就改变了想当教师的想法,认为自己应该走实业救国的路。于是,就放弃了师范的学业。1940年,他步行千里、翻山越岭到了陕南,入了大学先修班,半年后考取了西北工学院的冶金系。 <p></p></P>
  师昌绪:枪炮都是材料做的 你要想强就得要好钢。 <p></p></P>
  记者:就想到我们要造武器。 <p></p></P>
  师昌绪:我们要造武器重工业要发展,那么因此就是实业救国自然是,那时候所根本也无所谓高技术,什么计算机根本没有? <p></p></P>
  记者:那时候您选专业的一个标准就是实业救国,就是能不能对国家有利,没有太多地考虑到说跟我个人将来的发展。 <p></p></P>
  师昌绪:根本没考虑。 <p></p></P>
  解说:1945年,师昌绪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后,去了当时国民政府下属的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当年8月日本投降,这一消息让全国人民振奋,为了尽快恢复敌占区钢厂的生产,师昌绪作为技术人员又去接收福建的钢厂,因为说不好闵南话,不久,他就申请到北方工作。1947年,他去了鞍山钢铁公司。一心想要为祖国炼出好钢的师昌绪,没能工作多久,就赶上鞍山解放了。 <p></p></P>
  记者:在四川綦江,应该说地方并不是很好。 <p></p></P>
  师昌绪:也无所谓,根本也没有想到什么哪儿能够找媳妇什么的,根本没考虑这个。我1947年到的鞍山,1948年就解放了,实际上不到一年在鞍山待,当时在鞍山的情况就是,拼命地想恢复生产,实际上也恢复了一点生产。 <p></p></P>
  记者:你在48年还当过共产党的俘虏。 <p></p></P>
 师昌绪:1948年2月份,解放军打了新立以后 就要打鞍山,当时鞍山包围起来了,包围以后呢当时我们钢铁大亨 主要都在鞍山。所以当时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孙越奇,当时是就觉得必须要把这些人救出来,如果不救出来将来就很难将交代,所以他就想在鞍山修飞机场,坐飞机出来,刚修好了共产党“嘣嘣”一下子,又换个地方再修,刚又修好了又“嘣嘣”。 <p></p></P>
  记者:您就说当时国民党在鞍山那儿修飞机场,当时想把鞍钢的这些重要的技术人员接出来。共产党不让他走。修好一个炸一个。 <p></p></P>
  师昌绪:后来打紧了,解放军快攻到鞍山市里了,于是乎我们这些人都集中在厂子里头。我是集中在炼铁厂,后来突然间就打进来了,机关枪也来了,甚至于把这个煤气管都打了个大窟窿,简直熏得够呛,熏得刺鼻子,后来几个解放军就来了,端着个刺刀,大家站出来,大家于是乎都站起来。都这么的。 <p></p></P>
  记者:正而八经地举手投降。 <p></p></P>
  师昌绪:啊,举手投降了,厂长以上都圈在一个宾馆里,不让他们出来,说你们不能出去,出去危险。但是我们就在,我是助理工程师,是个小萝卜头,所以还没有被看起来,就放在一个电影院里头。他们是关起来的有站岗的,不许他们出来,我们是自由的。但是,当时很少有解放军,基本上没有了,刚才讲他都去又去打营口去了,后来也许有国民党在煽动,反正现在弄不清楚,就是说共产党不会再搞鞍山炼钢了,赶紧回去逃到关内去继续发挥炼钢的作用,所以“腾腾腾腾”,一百公里两天又逃到沈阳。</P><B>师昌绪:我国合金材料开拓者</B><p></p></P>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8日 14:41<p></p></P>
宣传片:五十年前,留美学子归国受阻,他曾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五十年后,他因独享百万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而倍受瞩目。他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科技领域的战略家,敬请关注两院院士——师昌绪。<p></p></P>
主持人:今年6月,我国著名的材料学专家、两院院士师昌绪获得了100万元的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他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师昌绪这一生做了很多大事,比如说,他是合金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同时还是建国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的组织者,从80年代到90年代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84岁高龄的科学大家。  解说:今年九月,在“2004北京国际镁会议”上,我们见到了我国材料学界泰斗、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他是这次会议的名誉主席,是我国最先提出“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有前景”的学者。会上,84岁的师先生一直站着讲完了长达50分钟的学术报告,会议的间歇,他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镁产业的科技成果展览。 <p></p></P>
  在师先生几十年的合金材料研究生涯中,他研制开发了出多种合金钢,但让他难忘的是40年前,在沈阳金属研究所,为军用飞机研制出的涡轮空心叶片。 <p></p></P>
  记者:我听说当时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是压根儿没有想到会做这样一件事。 <p></p></P>
  师昌绪:那个是我们国家想把米格-21(飞机)性能更提高,就是发动机推力要增加,要推力增加 有好多措施,但是,都觉得难度太,来不及。 <p></p></P>
  解说:当时的时间是1964年的秋天。航空研究院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指令,国产军用飞机要提速。那时的军用飞机制造用的是前苏联1959年提供的米格21图纸,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差异,我国研制出的飞机有如“照猫画虎”,速度和承载能力远比不上前苏联的样机,这影响到我国空军实力和国际形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p></p></P>
  师昌绪:有一个人叫荣科,当时是航空部六院的副总工程师,主管工艺的,他就提出来,他说提高推力 必须提高涡轮前的温度,提高涡轮前的温度合金受不了,温度一高了合金就软了。他说就得用空心叶片。在座的人包括设计的人,包括搞材料的人,都认为不可能,中国不可能马上搞空心叶片。 <p></p></P>
  解说:虽然当时已经是建国15年了,但我国的航空业和铸造业都不够发达,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都比较差,生产飞机发动机里的涡轮叶片这样精密的部件,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 <p></p></P>
  师昌绪:荣科说,我打保票,一年多以内我拿出来,如果拿不出来 我在你们这个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我把脑袋掉在你这所里。 <p></p></P>
  记者:他敢这么说? <p></p></P>
  师昌绪:他敢这么说。他拍胸脯了。 <p></p></P>
  记者:他是搞材料的吗? <p></p></P>
  师昌绪:他是搞材料的,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大公无私的人。他说了这个以后,当天晚上九点钟到我家来了。到我家,他说,老师我有个,你看能不能研究研究啊?我说,什么事?他说,做空心叶片。我说,空心叶片什么样的,我也没见过。他说,我见过。<p></p></P>
他说他见过,他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看过美国的空心叶片,铸造空心叶片,他给我画了那么一个草图,他说美国有了,他说你敢接受不敢接受。 <p></p></P>
  记者:他实际上在这个会上是替您打的保票。 <p></p></P>
  师昌绪:实际上他心目中是我,下来之后就找我。 <p></p></P>
  记者:事先没跟您商量他就这么敢说。 <p></p></P>
  师昌绪:这个人纯粹是爱国的心。 <p></p></P>
  记者:他来找您告诉您这个消息之后,您当时认为肯定能拿出来吗? <p></p></P>
  师昌绪:我说美国人能拿出来,我们就能拿出来。 <p></p></P>
  记者:心里也很有底了吗?当时? <p></p></P>
  师昌绪:没底。一点底都没有。 <p></p></P>
  记者:但是既然荣科已经给您打了包票了,您好得打包票。 <p></p></P>
  师昌绪:我说你别着急,于是就成立的三结合小组,就是金属所设计、设计单位,叶片要设计的,然后再加上生产厂。当时做这个空心叶片最主要的,怎么叫它变成空心啊?这个下芯子这个问题,我们试了六七种材料,都有问题,要不就弯了,弯了以后它就露出来的,要不就断了,断了也做不成,大概用了一个多月,说这怎么办,试了六七种方案都不行。 <p></p></P>
  解说:按当时的设备条件,即使涡轮空心叶片的型芯材料确定了,那么试制最少也得一年的时间,师昌绪和课题组的人心里都明白,型芯材料的试验期越长,留给试制的时间就越短。情急之中,一本杂志给了他启发。 <p></p></P>
  师昌绪:最后我们在一个杂志上,看到美国就卖各种规格的,小规格的,就是一个毫米直径的石英管,一个毫米到几个毫米的石英管,后来我就判断,这个东西就是做空心叶片的。 <p></p></P>
  记者:当时您看到他那个广告的时候,您怎么能够判断说一定就是做这个的? <p></p></P>
  师昌绪:因为它这个干别的没什么用啊,它有各种规格啊。至少我受这个启发80%是这个,因此就判定它是这个。 <p></p></P>
  解说:找到型芯材料后,师昌绪带领课题组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做出了第一片铸造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使我国成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 <p></p></P>
  师昌绪:当时只有美国有,英国没有,苏联也没有,那么于是乎把这个空心叶片,我们做出来以后 再下厂,又解决生产里头的问题,整个都解决了。 <p></p></P>
  解说:1967年,我国采用涡轮空心叶片研制出的歼-7战斗机,高空飞行时速超过前苏联样机10%以上。这一成果后来在军用飞机发动机上被普遍采用,并且一直延用到上世纪90年代,为我国航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p></p></P>
  师昌绪于1920年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农村的一个大家庭,父亲是个秀才,以教书为生。他的叔伯兄弟一共有12人,他是老七。11岁时,“九一八事变”,他和他的哥哥们一起,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 1934年,高小毕业后,他上了保定第二师范,准备将来当一名教师。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师昌绪和全家一起逃离了家乡。 <p></p></P>
  师昌绪:当时都是已经怕给日本人欺负,逃难到保定的南边,我们在保定的北边, 到了一个亲戚家我一个婶婶家,后来机关枪越来越近,就感觉到应该是能够走的就应该走。 <p></p></P>
  记者:这一大家子人走得太慢了。 <p></p></P>
  师昌绪:而且你一大家子到河南以后没法生活呀 <p></p></P>
  记者:当时定下来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人不走? <p></p></P>
  师昌绪:就是能被抓壮丁的青壮年,我当时17岁,我是最年小的一个,走的里头最小的一个。别的弟弟们都没走。当时晚上大家好像生死离别一样的。所以走了的也是哭声很大 <p></p></P>
  解说:从这次和家人分开以后,师昌绪一直没有和家人见面,直至8年后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走上了工作岗位,才给家里写了信说他已完成了学业,还给家里寄了钱。 <p></p></P>
  记者:现在有时候看一些过去逃难的照片,我没想到这个照片里头可能还会有您,那也很危险呢! <p></p></P>
  师昌绪:是危险,没说嘛,上头有一个乌鸦在飞就觉得飞机来了。惊弓之鸟。 <p></p></P>
  记者:当时逃难的路上一定是非常艰苦? <p></p></P>
  师昌绪:很艰苦,因为当时正好下过大雨,很大的雨,所以在这路上都是泥泞,这里头还有一段呢。沙河桥叫日本给炸了一个大空,有那么一个窄板,胆小根本不敢过,所以有的女的就说 谁能把我背过去我嫁给谁,都出现这个现象了,那底下是大水呀,那年水特大 沙河桥现在是干的了。过去就走到石家庄,到石家庄那时候就有火车了。坐到那个闷罐车的顶上,一直走到郑州。那个时候差点没死,为什么没死呢,因为坐在那个顶上,火车站有一个挡板,就是限高板,那个东西如果要是一弄就刮下来了,快近了,最后我那个哥哥,我是老七,我那个六哥就把我摁下来了。 <p></p></P>
  记者:你没看到。 <p></p></P>
  师昌绪:没看到,那时候大家如果是,现在也没了。 <p></p></P>
  记者:今天我们听这个故事应该说都是一些历史故事,但是在您当时那都是切肤之痛的事。 <p></p></P>
  师昌绪:对,当时大家都感觉到中国被日本人欺负得不得了,所以我想 我整个这个历程都是使我激起我这个爱国的心,所以我对于爱国讲,是永远没有衰退的时候。 <p></p></P>
  解说:这一段时间,电视里播出的电视剧《红旗谱》,师先生是每晚必看,这个电视剧里的革命故事当年就发生保定第二师范学校,那是他的母校,在逃难以前,他在那里学了三年师范,受了很多进步思想的影响,所以,当年他逃难到了河南以后,不久就改变了想当教师的想法,认为自己应该走实业救国的路。于是,就放弃了师范的学业。1940年,他步行千里、翻山越岭到了陕南,入了大学先修班,半年后考取了西北工学院的冶金系。 <p></p></P>
  师昌绪:枪炮都是材料做的 你要想强就得要好钢。 <p></p></P>
  记者:就想到我们要造武器。 <p></p></P>
  师昌绪:我们要造武器重工业要发展,那么因此就是实业救国自然是,那时候所根本也无所谓高技术,什么计算机根本没有? <p></p></P>
  记者:那时候您选专业的一个标准就是实业救国,就是能不能对国家有利,没有太多地考虑到说跟我个人将来的发展。 <p></p></P>
  师昌绪:根本没考虑。 <p></p></P>
  解说:1945年,师昌绪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后,去了当时国民政府下属的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当年8月日本投降,这一消息让全国人民振奋,为了尽快恢复敌占区钢厂的生产,师昌绪作为技术人员又去接收福建的钢厂,因为说不好闵南话,不久,他就申请到北方工作。1947年,他去了鞍山钢铁公司。一心想要为祖国炼出好钢的师昌绪,没能工作多久,就赶上鞍山解放了。 <p></p></P>
  记者:在四川綦江,应该说地方并不是很好。 <p></p></P>
  师昌绪:也无所谓,根本也没有想到什么哪儿能够找媳妇什么的,根本没考虑这个。我1947年到的鞍山,1948年就解放了,实际上不到一年在鞍山待,当时在鞍山的情况就是,拼命地想恢复生产,实际上也恢复了一点生产。 <p></p></P>
  记者:你在48年还当过共产党的俘虏。 <p></p></P>
 师昌绪:1948年2月份,解放军打了新立以后 就要打鞍山,当时鞍山包围起来了,包围以后呢当时我们钢铁大亨 主要都在鞍山。所以当时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孙越奇,当时是就觉得必须要把这些人救出来,如果不救出来将来就很难将交代,所以他就想在鞍山修飞机场,坐飞机出来,刚修好了共产党“嘣嘣”一下子,又换个地方再修,刚又修好了又“嘣嘣”。 <p></p></P>
  记者:您就说当时国民党在鞍山那儿修飞机场,当时想把鞍钢的这些重要的技术人员接出来。共产党不让他走。修好一个炸一个。 <p></p></P>
  师昌绪:后来打紧了,解放军快攻到鞍山市里了,于是乎我们这些人都集中在厂子里头。我是集中在炼铁厂,后来突然间就打进来了,机关枪也来了,甚至于把这个煤气管都打了个大窟窿,简直熏得够呛,熏得刺鼻子,后来几个解放军就来了,端着个刺刀,大家站出来,大家于是乎都站起来。都这么的。 <p></p></P>
  记者:正而八经地举手投降。 <p></p></P>
  师昌绪:啊,举手投降了,厂长以上都圈在一个宾馆里,不让他们出来,说你们不能出去,出去危险。但是我们就在,我是助理工程师,是个小萝卜头,所以还没有被看起来,就放在一个电影院里头。他们是关起来的有站岗的,不许他们出来,我们是自由的。但是,当时很少有解放军,基本上没有了,刚才讲他都去又去打营口去了,后来也许有国民党在煽动,反正现在弄不清楚,就是说共产党不会再搞鞍山炼钢了,赶紧回去逃到关内去继续发挥炼钢的作用,所以“腾腾腾腾”,一百公里两天又逃到沈阳。</P>
  解说:到沈阳后不久,师昌绪又去了北平,当时正是内战时期,在北平他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决定,先出国深造,等国家安定了再回来。1948年8月,他匆匆地离开了这块战乱的国土去了美国。 <p></p></P>  在美国学习期间,年轻的师昌绪就显示出他的科研才华。他在密苏里矿冶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利用真空中蒸汽压原理,改进了传统金银的提取方法,提高了提取纯度。在欧特丹大学,他的博士研究课题是铟锑砷三元合金相图,这个研究结果为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p></p></P>  就在师昌绪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朝鲜战争爆发了。1951年,美国政府下令,所有在美国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还没收入了他们的护照。 <p></p></P>  师昌绪:实际上我一直都想念完了就回来,不然到国外干什么去了,也不是说去享受去了,我从来没有享受这个概念,总觉得要救中国这是第一,所以念完了就想回来。当时我是曾经为了回国给印度写信,巴西写信瑞典写信,我想通过第三国回到国内。但是我们那时候已经不行了,你只要想离开美国他们就认为你想回到Red China(红色中国),当时就是有的要求回国很坚决的有个别的至少我知道有两三个人,就被抓了去,抓了去他说你没有护照,非法居留,说护照你拿走了,我不管你谁拿走了,你现在没护照,所以就整个就给你拘留了。当然拘留了以后同学们再花钱保什么的,没说吗,他就给保出来,尽管这样 我们觉得这个回国是太难了。 <p></p></P>  解说:无奈之下,师昌绪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找了份工作,他研究的课题内容是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后来在他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美国制造出了300M超高强度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韧性和冲击值不够的问题。但是师昌绪并不在意工作成绩,当时他只是一门心思的想回国,所以,他到处收集关于新中国的消息,找同学商量回国的事。 <p></p></P>  师昌绪:白天上班,努力工作,晚上特别是周末,就是晚上去到图书馆去看书,看中国的杂志,中国的报纸,因为麻省理工和哈佛很近,哈佛有一个亚洲图书馆,所有的不管是台湾的,是大陆的都有,就看中国的消息。 <p></p></P>  记者:大家是不也经常交流这方面的信息? <p></p></P>  师昌绪:交流啊,当时周末不是到纽约,就是到费城。 <p></p></P>  记者:你们看到中国的那些报道和消息的时候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p></p></P>  师昌绪:凡是中国报道的都认为是正确的,只要描写中国好我们都认为是正确的,说中国坏的都是说瞎话。 <p></p></P>  记者:当时你们的判断也因为回国心切,所以一切好的都是好的,但只要有人说中国不好 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p></p></P>  师昌绪:你比方说我到现在还有一个事情,他说,这还是《纽约日报》登的,说中国干净到什么程度呢,有了脏东西不知道往哪儿扔,是外国人的经验,他说看见一个苍蝇一群人赶着打,原来我们也就同意这个看法,实际上真正回到北京也不是那么回事。 <p></p></P>  解说:1953年夏天,师昌绪他们以组织夏令营的名义,把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共同商量争取回国的对策。他们决定,把他们被扣留的事公开,并且和国内取得联系,得到国内的支持。确定了这两点,师昌绪他们就在波士顿的住所开始行动了。 <p></p></P>师昌绪:我们在的地方叫做波士顿,那个市里头叫玛布瑞街457号我到现在来记得。 <p></p></P>  记者:这是你们当时的活动据点? <p></p></P>  师昌绪:我们活动据点,我们三个人,这三个人后来都回来了 现在一个在搞原子弹,一个是在石化,已经去世了,再一个就是我,我们这三个人在这儿是一个大本营,实际上是。 <p></p></P>  记者:当时你这个机构有没有一个名称啊? <p></p></P>  师昌绪:没有没有,地下的,我们打电话都是在电话亭里去打,为了公开这个宣传,所以我们买了一个滚筒油印机,那时候滚筒油印机在国内还是挺先进的,写了上千封信,可能有两千封信,都是比较大的信,一个信是给艾森豪威尔写我们为什么要回国。当然我们写的是,主要说我们是家在中国,我们中国人是讲孝道的,有的说我们好多人还都没结婚。 <p></p></P>  记者:你们这也是用比较策略的方式。 <p></p></P>  师昌绪:策略的方式,不是抗议,就是用一个感动他的这么一种口吻。 <p></p></P>  记者:用今天的话讲这也是人权,用人权来打动他。 <p></p></P>  师昌绪:这是一个,第二个给联合国写了封信。就是说明美国是无理拘留我们。 <p></p></P>  记者:当时这信是您来执笔的吗? <p></p></P>  师昌绪:执笔的是梁晓天,印刷什么都是我干的,粗活是我干的,管印刷,后来把信送出去是我干的。 <p></p></P>  解说:从1953年夏天到1954年春天他一直没有停止呼吁,不停地散发公开信。终于有一天,他们的事见报了。 <p></p></P>  师昌绪:给联合国有两千封信,两大皮箱啊。非要送到各地方去怎么发啊,不能在波士顿发,因为波士顿就我们五个人是最积极。一看就是波士顿的。 <p></p></P>  记者:一发就知道是你们五个干的了。 <p></p></P>  师昌绪:所以有那么一天我就是坐着火车,拿着两大皮箱就上火车了。 <p></p></P>  记者:两个皮箱里面全是信? <p></p></P>  师昌绪:全是信。没任何事,然后来了一个老头,列车员,他说你想回中国呀,那就是回Red China。 <p></p></P>  记者:他知道您是要回中国吗? <p></p></P>  师昌绪:没说嘛,我也紧张啊。他怎么知道啊。我们本来是到纽约去发,纽约他都不知道是谁了。原来那一天就在基督教箴言报,那是一个很有名的报纸,基督教箴言报头版大照片,有我的照片。 <p></p></P>  记者:什么内容呢? <p></p></P>  师昌绪:就是访问我们为什么回国?所以那个列车员就看到我就对号入座,把我看成是我要回国  所以我当时是很紧张的。 <p></p></P>  记者:那当时这个人问您这个问题,目的是什么? <p></p></P>  师昌绪:他奇怪我,我们美国不好? <p></p></P>  记者:那您是怎么给他解释的? <p></p></P>  师昌绪:我就很坦然的,我说要回国,我的父亲母亲都在中国,我说中国人是讲孝道的。 <p></p></P>  记者:那这美国人怎么表示呢,他表示理解吗? <p></p></P>  师昌绪:那个列车员就没往下问了。 <p></p></P>  解说:那张报纸让他虚惊一场,但他们的呼吁渐渐得到了一些人的理解,后来,他们通过印度大使馆把说明他们被扣留的信转交给中国政府。 <p></p></P>  师昌绪: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就提出来无理扣留中国学生。 <p></p></P>  记者:国内有呼应了。 <p></p></P>  师昌绪:国内呼应了就是给美国提出来了,咱们中国有十几个航空员给俘虏了,大概是迫降,在东北迫降,他就要求要换,交换。 <p></p></P>  记者:美国人提出来拿我们俘虏,他的十几个飞行员来换中国的学生。 <p></p></P>  师昌绪:记者来采访,当时我们也是差不多天天有记者来采访。 <p></p></P>  解说:日内瓦国际会议历时3个月,美国企图通过谈判用扣留的中国留学生交换他们的11个空军俘虏,我国政府没有让步,坚持认为学生是无理扣留。 <p></p></P>  师昌绪:在这个情况下美国记者歪曲了。当时美国希望我们同意交换,就是说我们这些留学生同意交换,但是我们反对交换。 <p></p></P>  记者:你们为什么要反对呢,这样交换的话,你们就可以顺利回去了。 <p></p></P>  师昌绪:我们是留学生,你理应放我们,他们是俘虏,我们不是对等地交换。 <p></p></P>  记者:假如那样的话,咱们的留学生会感觉到我们成为人质一样。 <p></p></P>  师昌绪:是啊,但是这个记者登报都可以看到,说我们同意交换,造声势,天天广播。 <p></p></P>  记者:实际上也是造一种声势来强迫你们同意交换,让你们回去,然后把他们的飞行员换回来。 <p></p></P>  师昌绪:我们当时是对中国坚持正义,实际上是,我们不能给俘虏同等对待? <p></p></P>  解说: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师昌绪他们一直没有妥协。后来在华沙的两国大使级会谈中美国让步,同意分期放回我国留学生。 <p></p></P>  记者:您当时工作的同事,老师,包括您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应该说很不错的,条件也很好。 <p></p></P>  师昌绪:当时我是工作非常出色的一个。我那个老师叫科恩,是个美国人,恐怕从金属学讲是第一大家,他从报纸上看到,他说你为什么要回国啊,你是不是嫌工资少了,地位低了。我说我也不是工资少,也不是地位低,我说我是中国人,我在你们美国像我这样的多得很,我说在中国我们是很少的 需要的。 <p></p></P>  解说:1955年4月,师昌绪得到了可以回国的通知,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师昌绪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积极争取回国的事,在十几年后竟然成了一条罪状,让他饱受折磨。同年6月,师昌绪拿到了回国的船票,原想回家以后在父母跟前好好尽尽孝心,可是就在师昌绪登船离开美国的那一天,他老母亲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p></p></P>  解说:回国后,师昌绪服从分配去了沈阳金属研究所。当时这个单位是他可以选择的三个对口专业的单位当中生活条件最差的一个。 <p></p></P>  记者:当您回到国内以后,发现可能当时的状况并不像你们想像的各方面条件那么好,这个时候会不会有些失落? <p></p></P>  师昌绪:我在美国我就说,回去吃窝头我都愿意,而且我是一个绝对服从分配,回国以后在留学生招待所待了一个多月,学习国内的情况,然后让我填志愿到哪儿,服从分配这几个字,我根本没说,愿意到哪 放我到哪儿我到哪儿。 <p></p></P>  解说:回国后不久,35岁的师昌绪经人介绍在北京与学物理的郭蕴宜相识,婚后一起去了沈阳金属研究所。上世纪50年代末期,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但我们冶金生产水平和合金材料的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师昌绪同事们一起在精矿烧结、平炉冶炼和钢中杂物鉴定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对我国钢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多项科研课题填补了金属材料研究的空白。由于攻关项目的基地在抚顺。为了照顾怀孕的妻子,师昌绪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 <p></p></P>  师昌绪:1961年春节前后吧,东北那个时候比现在冷多了,我那个夫人怀着孩子。所以我就不放心,不放心我就得每天早晨赶第一班公共汽车,是无轨电车到南站,然后座闷罐车到抚顺,大概坐一个半钟头吧,那时车走得慢,那个闷罐车是什么,现在也很少了,就那么一个铁罐,里头又没座,就站着,晚上也是那边完工了,然后坐这个闷罐车再回来。然后再坐公共汽车差不多到家都十点多了。 <p></p></P>  记者:每天都这么来回跑。 <p></p></P>  师昌绪:每天都这么来回跑。所以能有一两个月吧,就是尿血,当时就是肾盂肾炎。 <p></p></P>  记者:劳累过度。 <p></p></P>  师昌绪:劳累过度,腰都直不起来,还尿血,就这我都没住过院。 <p></p></P>  记者:还坚持干? <p></p></P>  师昌绪:还坚持干。 <p></p></P>  记者:当时回来的那批留学生当中,因为不适应这样的条件,国内这样艰苦的条件,不适应这么大的反差的也有人回去。您当时没有一点动摇吗? <p></p></P>  师昌绪:没动摇,因为我目的就是有吃苦的这么一个思想准备?但是没想到这么个苦法。 <p></p></P>  记者:其实要说吃苦,这段时间还不是最苦的时候。 <p></p></P>  师昌绪:是。 <p></p></P>  记者:最苦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p></p></P>  师昌绪:是文化大革命。 <p></p></P>  记者:文革的时候。那时候苦到什么程度? <p></p></P>  师昌绪:那时候就说我是反党集团,中央有个三家村,金属所就出了一个四家村,实际上骨子里头认为我是美国特务。 <p></p></P>  记者:认为你是美国特务。美国特务回国也够吃苦的当时? <p></p></P>  师昌绪:是啊,而且说得非常清楚,说人家请都请不回来,你为什么回来? <p></p></P>  记者:当时您说得清楚吗? <p></p></P>  师昌绪:他说你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必有所图,你图什么?我说我都是个爱国主义,我说我没有什么可图,他说你在国外那么积极争取回国都是伪装。 <p></p></P>  记者:那时候您是不是感觉很委屈? <p></p></P>  师昌绪:委屈得不得了。 <p></p></P>  记者:委屈得不得了 <p></p></P>  师昌绪:那当然 那时候还真是有点动摇,我说怎么会弄成这样呢? <p></p></P>  记者:有点动摇。 <p></p></P>  师昌绪:屁股打烂了,什么叫皮开肉绽,就是短裤上沾肉,我还是有点信心,中国不会这样了,如果这样中国就完蛋了。 <p></p></P>  解说:在群专组被关了10个月以后,师昌绪被派到一个中专培训班教课,但他还是尽心尽力地工作,半年时间写了70多万字的讲义,讲课内容十分丰富。 <p></p></P>  师昌绪:到林彪“九·一三”以后 真正才把我解放,我上头做了一个报告,底下掌声十分钟,就是大家同情我。 <p></p></P>  记者:那时候大家彻底认定您根本不是什么美国特务? <p></p></P>  师昌绪:所以也叫我下厂了,高温合金有什么问题,我也我解决了 <p></p></P>  解说:十分钟的掌声,抹去了师昌绪心里在浩劫中留下的阴影,他一如既往,继续研制推广他的合金钢。1984年以后,师昌绪调离沈阳到中国科学院任科学技术部当主任,两年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p></p></P>  1998年针对我国材料学科分支多、基础研究薄弱、影响相关领域的发展等问题,他提出将材料学科列入中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使材料学科在成了继农业、信息、环境等五个领域之后的第六个国家重点支持领域。 <p></p></P>  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20年,他高瞻远瞩,为材料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在镁资源的开发利用、碳纤维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都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 <p></p></P>  主持人:应该说,师昌绪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与奉献经历的典型代表,他们出生于动荡之中 在战乱当中成长,对他们来说,祖国就意味着一切,他们会因为祖国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未来,他们也会为了祖国的需要来贡献自己的一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们从不动摇。 <p></p></P> <p></p></P>
<P></P><P>图</P>
这个人好厉害!老一辈人就是严谨!强烈支持!
厉害啊 民族菁英啊
景仰
[em05]又是一位泰斗级的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