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首发原创申精2冷战中期苏联大型反潜舰研究(原作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29:52


大型反潜舰发展的黄金时代

陈曦


冲向大洋的探索

1973年12月31日,全部20艘配属苏联红海军的61型舰得以完工。虽然经历了56、61型的发展开端,虽然补充了40余艘拥有战后水平的中型反潜舰艇,但苏联红海军对反潜舰艇的发展企盼却仍然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北约的战略导弹潜艇巡逻大队对苏联决策层的压力是非常可观的,初具规模的、拥有战后发展水平的反潜系统仍然不足以应付这种压力。仅是进行这样的战略防御任务,就迫切需要建立更多的能够有效遂行战斗勤务的部队,包括大型反潜舰支队。另外,大量装备的老式30型驱逐舰越来越不适于现代战争条件,尤其是在远洋条件下的使用,应迅速进行更换改装;而为了有效对抗北约海上力量,又需要对原有的舰队进行大规模扩充。基于以上种种原因,56、61型舰只能作为造舰狂潮的开始,而于1966-1977年由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改装成大型反潜舰的8艘卡宁级〔57А〕的入役也是杯水车薪。更多的高威力、多用途、能够长时间使用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必须尽快入役,以填补或进一步加强红海军的总体战力。
在对未来反潜斗争进行的大量预测分析和想定模拟的基础上,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基本确定了60-70年代大型反潜舰发展规划。在拥有大量主要着眼于中近海反潜、防空作战的56、61型舰艇之后,继续补充一部分类似吨位,但更加适合远洋作战且拥有更强大武器、电子系统的中型舰艇。同时为扩大战略反潜区域,将战役反潜——防空阻截线不断前推并最终形成远洋机动舰队,必须拥有大量搭载导弹武器与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大型舰艇。北约大量核潜艇此时集中入役,新型的情报和火力系统使这些机动速度极快且持久能力超强的隐蔽威胁变得更加具有破坏力。不管是战略核潜艇还是攻击核潜艇均具有较以往常规潜艇所不可比拟的巨大作战能力优势,那些只能在中近海针对慢速潜艇作战的传统型驱逐舰根本对付不了这样的威胁。为此新型舰艇必须首先拥有全新的搜潜手段,这包括投放声纳浮标进行侦察和压制的反潜直升机,能够在深海有效探测跟踪高速潜艇的拖曳式变深度声纳,能够快速反应并更有效地综合控制本舰多种反潜火力的舰壳声纳等等。而在反潜火力系统方面,拥有刚刚发展起来的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和直升机这样的远程打击手段是极为必要的。远程系统将能够有效配合重型鱼雷与反潜火箭深弹所构成的近距离反潜作战体系,使得一艘舰艇即能拥有全方位打击、全纵深覆盖的旺盛火力。当然,这些都只是反潜系统,大型反潜舰当然不可能只拥有反潜能力,还必须综合区域防空、反舰、侦察情报、本舰末端防御甚至指挥控制(至少是充当预备指挥所和旗舰)、通讯中继等等功能。基于当时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乃至于整个地球上的军事工业技术水平,以一艘像过去那样3000-4000吨排水量的舰艇根本不可能将这些功能全部实现。而实际上在一个舰队中只建造一种这样的舰艇,对苏联这样规模的军队来说显然也不符合科学的资源分配,更谈不上形成良好技战术组织运用体系。所以,红海军为大型反潜舰应分为轻、重两大系列,齐头并进分别发展。
新方案中的较轻型的型号,作为任务明确、突出反潜性能的中型舰艇编入舰队参加机动和作战任务。此型号将不考虑作为舰艇编队指挥控制中枢这样的功能,所以不需要太复杂的通讯设备,也不用预留作战指挥中心的空间。该舰需要有基本的防空情报能力和视距内对海精确侦察能力,能够前出到水天线附近警戒,并利用本舰携带的点防空导弹射击本方大型舰艇防空盲区中的目标。在反潜作战方面由于舰艇吨位和甲板面积实在有限,所以不需要拥有直升机(直升机部队的主力甚至都不需要由大型反潜舰携带,更多地要由像1123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和1143.1-1143.4型基辅级载机巡洋舰承担携带任务),但要拥有拖曳声纳站和反潜导弹系统,及完备的近程反潜火力体系。拖曳声纳站和近程反潜火力体系将能够保证这种舰艇能够在舰艇编队外围进行反潜机动巡逻,而拥有反潜导弹系统将使舰队指挥所更方便地规划协调全舰队远程反潜火力。最后,此型舰艇标准排水量应限制在3000-3500吨左右。虽然比过去的57、61型大不了多少,但必须转变船体、船型和动力的设计思想,必须拥有强大的远洋适航性和自持能力,必须能够稳定地在较过去针对的高得多的海况条件下使用舰上各种技术装备。
新方案中的重型型号,是各个方面齐全平衡的新型多用途平台。新技术、新设计的完备性压倒一切。基本满足舰队指挥要求的指控中心、通讯体系,大型情报雷达、多种高功率电子侦察、电子对抗设备,区域防空系统、新型单舰防空系统,拖曳式变深度声纳站、备弹充足的反潜导弹系统、近程反潜火力体系、直升机系统必须一应俱全。显然这些新型技术装备全面配属有赖于各自的研发进度,而很快红海军就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但设计思想并不会为此作出变更,假以时日,在各种子系统研发全部完成之时,此型舰艇必将成为红海军主力舰队中的基干力量。该型舰艇必须能够随时预备充当主力舰队的旗舰,且能够无障碍地指挥以支队级编成,独立行动的(数艘)驱逐舰、大型反潜舰和大型警戒舰构成的舰艇编队遂行作战任务;能够在舰艇编队中心区域进行空情掌控、截击机歼击机引导和区域防空(防空火力与电子对抗相结合)等等高端对空任务;有充足的远程搜潜、反潜能力,必须具备长时间携带承担舰队反潜巡逻任务的直升机的能力,以有力支持反潜巡洋舰和载机巡洋舰的直升机大队,使其能够独立编成投入区域搜潜、反潜任务中去;拥有一定反舰能力和相当末端防御能力。这些舰艇必然是功能和重要性仅次于舰队中巡洋舰的水面舰艇,是能力强大全面的侦察—作战综合性多用途平台。
在这一系列技战术规划方案中,新型1135克里瓦克级和1134克列斯塔级的轮廓渐渐浮现了出来。事实证明,这两大系列舰型后来成为了冷战中苏联红海军中流砥柱。它们大量入役的60-70年代,也成为了红海军大型反潜舰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其中标准的“大型反潜舰”1134系列的发展轮廓。   
1134型的发展与苏联海军大型远洋舰艇的发端联系紧密。谈到苏联战后任何大型远洋舰艇型号的发展,都必须要回朔到58型肯达级导弹巡洋舰上。这一级别的舰艇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战后首级别苏联现代巡洋舰,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实在非凡。
58型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后水平的现代水面舰艇。全长142米,舰宽16米,吃水5.1米。尽管只是比“卡宁”级驱逐舰长4米,但由于采用宽型舰体设计,长宽比高达8.875,全舰内部空间较同吨位舰艇扩充非常明显。58型的先进之处还在于它是苏联红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导弹巡洋舰,是专门设计的较大吨位专门为导弹武器适配的作战平台,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导弹武器的使用。58型舰前后甲板两端布置了SA-N-1防空导弹的M-1发射系统,以及梯次布置的AK-726型76.2毫米全自动高平两用舰炮。两者中间则各布置有一个四联装的旋转式导弹发射装置,用于发射SS-N-3远程反舰导弹。巨大的发射装置被设计为可360度旋转,可向舰艇两侧任一扇面齐射8发射程300KM的导弹。对于重型远程导弹而言,能够保证旋转到两侧扇面中的任何一个上进行齐射确实是极为不易的。巨大的导弹成为58型舰最为显著的标志。
由于需要及时方便地协调导弹火力,尤其是远程导弹射击需要的精度要求很高,加之远洋活动的增加使得舰队的海上战役组织和战术编组更加重要,故红海军认为必须要在舰上设立导弹指挥所和作战情报中心。这是苏联红海军首次在5000吨级舰上设立作战指挥所。由于上层建筑的拥挤,加之指挥所介于其重要性需要足够的防护,为此指挥所和情报中心都被布置于甲板以下。另外防空情报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等等大型天线,全都安置于专门设计的巨大塔形桅杆之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舰上密集布置的各型反舰、防空导弹的射击震动。肯达级导弹巡洋舰采用了双锅炉式汽轮机驱动双主轴双推进桨。在汽轮机组构成中,4台KBH95/64型高压锅炉作为蒸汽生成装置,采用自然循环立式水管,燃气单向流动;立式三路双总管蒸汽过热器沿锅炉纵向布置,锅炉所需用的空气直接由顶部巨大的涡轮增压器供入膛内。高压锅炉产生的蒸汽供给了2台TB-12型汽轮机。由于采用了这些新技术使得全机组的总功率高达90000轴马力。也就是说,肯达级动力竟然比高它近万吨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差不了多少。所有以上这些设计思路和细节,基本都被苏联之后的所有型号大型作战舰艇所采用。不管是动力强悍的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还是舰型宽体设计;不管是设立在水线以下的指挥所,还是巨大的塔形桅杆,莫不是之后苏联导弹巡洋舰和大型反潜舰所经常采用的设计。为了走向远洋,为了能够使用充足的重型导弹(火箭)武器,为了拥有舰上指挥所、大型侦察情报设备和电子干扰装置,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费尽心力,使用各种新型技术和设计,使58型舰艇成为了走向大洋的先锋,也使这种舰型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许多型号大型舰只的模板。
当然,58型舰也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虽然苏联之前建造的68型“斯维尔德洛夫”排水量远大于58型,苏联并非没有大型舰艇设计建造经验,但后者毕竟是第一种苏联战后设计的现代化大型海上平台,也是第一种重型远程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适配平台。介于这么多第一次的存在,任何时候初尝螃蟹的滋味并不一定尽如人意。
雄壮的反舰导弹换来的是甲板空间的拥挤不堪,而8发备弹又使艏楼和尾楼的许多空间被进一步大量占用。可怜的艏楼剩余空间只够设立驾驶舱,其下是巨大的容纳4发SS-N-3导弹的备弹仓和推弹再装机构,舰队指挥所和情报中心职能设立于甲板水线以下。而尾楼中也是动力设备紧挨弹仓布置。当然空间拥挤的表现远不止这些,精心设计的动力设备仍然过于庞大,拥有先进技术和超高功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管路复杂、体积巨大和重量高昂的缺陷。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整个舯部甲板以下均被庞大的动力设备所占据。但最关键的一点是58型满载排水量仅5000吨左右,虽然已经使用了宽体设计,但内部和甲板空间仍然显得无法满足巨大的设备要求。舰体各个方面的容积面对设备要求,已经决定了58型舰体不可能拥有太大的升级潜力。另外,人员住宿环境的恶劣也是空间狭窄的必然结果之一。
空间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重量分配上的问题更为明显。舰型加宽本就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远洋适航性和舰体稳定性。但巨大的桅杆和沉重的上层建筑使重量分配上的问题迅速扩大,舰体横摇问题十分严重,根本无法拥有像设想中那样的舰体稳定性。另一方面,舰艇艏部干舷较高,但舰尾干弦仍然较低,甲板上浪问题也很严重,无法很好地适应大洋上的风浪。这也是58型巡洋舰在服役10余年后迅速转入黑海和波罗的海舰队序列的原因。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北大西洋和北冰洋,远洋适航性较差的58型舰无法满足在这些海域长期巡航的要求。战役分舰队最初建立起来之时,使用58型舰加上二战初期水平的30型驱逐舰和战后设计建造的56、57、61等一系列舰艇构成了远洋行动的基干部队。但这样的配系仅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很快新型舰艇就进入作战序列并担负起主要勤务职责,而这些舰艇便退出了远洋战役机动舰队的序列。
基于以上原因预想中的导弹巡洋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无法实现。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虽然完全可以理解,但作为经验教训更快地吸收利用之更加时不我待。58型作为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苏俄巡洋舰具有很强的试验、借鉴和范本作用。之后那些红旗舰队序列中的大型反潜舰、反潜巡洋舰、导弹巡洋舰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补充。乃至载机巡洋舰的研发也相当程度上考虑了58型的经验教训。

金雕的诞生

1134型就是58舰的后辈之一。1134型首舰于1965.10.17下水,最终于1967.10.8服役。1134基本型在设计计划中被定为大型导弹舰,后改为大型反潜舰。但由于配套的反潜导弹没有完成研制工作,故该舰很多设定并未非常清晰。1134舰作为广泛吸取58型导弹巡洋舰经验教训的型号,且自身是多种导弹武器的适配平台,故大量采用了新型设计和技术,全面提高全舰的可靠性、耐波性和远洋适航性。该舰体平台专门针对配置导弹和远洋作战勤务两个方面,在原有各种舰体平台(尤其是类似不成熟的58型的舰体)基础上大力提高稳定性、耐波性,保证远洋适航性和各类导弹武器发射的要求。  自1134基本型起,4艘基本型,11艘1134A型以及7艘1134B型大型反潜舰均为以相同舰体舰型平台,略有微调的甲板和上层建筑布置为基础研制发展。此系列舰艇的发展历程显示1134平台的成熟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足以成为精品级别的设计。
1134型主尺度与吨位较58型大幅度增加:其舰长155.5米,型宽17米,吃水达6米,标准排水量6140吨,满载排水量7600吨。该舰动力装置沿用肯达级的配置,仍然是非常笨重的巡洋舰用蒸汽轮机组,但由于可以采用了大尺度的新设计,内部空间仍然较肯达级大了30%左右。显然这在保证武器装备可靠性、全舰稳定性,提高远洋自持力(尤其是人员居住条件和主要物资储备)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提高舰艇升级潜力,之后的一系列发展型号产生的必然基础之一就是该型号大空间带来的巨大的升级、增置设备的潜力。另外,在重要舱室布置更厚的装甲以及在甲板以下布置作战指挥中心也成为沿用的设计,肯达级上的各种试验由此看来意义深远。在舰型及甲板布置上,红海军及北方设计局殚精竭虑,精心设计。作为21艘大吨位大型反潜舰和导弹巡洋舰的发展基础,1134型平台设计可谓经典。全舰设计为巡洋舰舰体,长宽比为9,较传统型驱逐舰为小;艏部呈深V字形,水线以上前倾较大,水下无球鼻首;舰舯部较为宽阔,上布置长艏楼,从前甲板一直延续到舰尾;舰艉部为狭窄圆弧型,仍旧类似二战时期巡洋舰典型形状,这使得直升机起降甲板异常狭小拥挤。1134甲板面积较58型舰也增大许多。前甲板前端布置了2部РВУ-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其后为艏楼第二层甲板,最前端为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后为桥楼,顶部架设防空导弹火控雷达;驾驶室与其它典型舰艇一样设置在桥楼前部顶层,但其凌驾于KT-72导弹发射装置(用以发射П-35/4K44导弹)以上,并用外侧支撑连接舰桥外侧阳台。这种布置方式成为之后不仅是1134也是1155型大型反潜舰重要标志之一。桥楼后方为平阔的过渡段上层建筑(1134B长度明显较前两型增大),之后为鳞次栉比地布满天线的巨大前桅——上部架设一部防空情报雷达,其下前部突出架式结构上布置两部小型天线,而主桅杆两侧用来布置电子侦察与干扰天线——四组八台使用球形天线罩的边球干扰机;前桅杆紧接着就是后桅杆,上部架设另一部防空情报雷达,并与烟囱结合(1134B上进行了分离,并将后桅杆上的天线转移到了前桅杆之前的格栅塔架上)这种桅杆与烟道结合的产物,现在看来古怪的设计竟然在当时世界上属于舰艇设计的一种潮流……之后为一部较矮的架设有防空导弹火控雷达的塔形桅杆;再之后为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和直升机保存、起降一整套设备设施。所有1134型舰均具有类似舰面布置格局与结构,仅仅是舰体不断延长,整体结构上各个型号只进行有限的调整和变化。1134型强烈的相似性与继承性由此可见一斑。
1134基本型不仅开创了数个型号共用一个舰体的新局面,也首次装载了一些强大的子系统。其中尤以“边球”系统与固定搭乘的直升机最为引人注目,其俄国名称为“戈佐夫”(гoрзуф)。
“戈佐夫”电子战系统由一系列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组合而成,其干扰基阵装在球形天线罩内(天线型号为MPП-150与MPП-152),每个球形天线罩内有1个干扰机天线,干扰机天线两侧是1对单脉冲测向跟踪天线。天线罩两两紧靠、分成四组安装于舰艇主桅塔型结构的左右舷侧。这样一来每侧2组共四个天线罩内的天线就可以覆盖全向360度。它可同时干扰2个目标,具有掩蔽、阻塞、定向干扰、频率复制欺骗干扰等诸种形式,不同天线用于发射不同频率干扰信号,整个系统可以包揽对敌方舰艇、飞机和部分岸基情报雷达和火控雷达的干扰。边球系统还能控制PK-2箔条发射器,可向其发送指令并使后者自动工作。发射器内共装有200发TCП-41箔条弹或TCП-47红外箔条组合干扰弹,但装弹为人工操作。所有干扰弹发射器可以对已经投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尤其是导弹武器)实施有效干扰,在当时算是开创性的舰载电子战设备。
“戈佐夫”系统与MП-403 “扎利夫”和“敲钟”(北约合称两者为“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紧密配合使用。边球系统目标指示主要由"扎利夫"(即北约所称的打钟/击钟组合设备)侦察设备提供,包括一台MPП-15-16“击钟”电子侦察机、两台MPП-11-12“打钟”信号截获机。而MPП-13-14“敲钟”侦察机用于辅助侦察、雷达告警和概略定向。“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是边球系统赖以工作与起效的基础,前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重点时敏信号进行即时截获、测向、分析,能够给予“边球”系统完整和快速的无线电信号(尤其是雷达信号)告警、定向、频率分析等等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也可以为“安加拉河”MП-310A主情报雷达系统提供高速目标测向服务,并能够进行全舰无线电静默状态下的被动侦察(测向)工作。
“戈佐夫”系统的天线具有极高的无线电信号增益,具有很高的干扰功率。但同时干扰机可产生非常大的辐射功率,在无防护的条件下对一定距离以内的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所以边球系统安装在庞大的塔式结构桅杆两侧的,该桅杆内不仅内部装有庞大的制冷系统,同时也起到屏蔽干扰机电磁辐射、防止人员受到辐射伤害的作用。
“戈佐夫”系统分别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多次进行更新,更新后的系统增加了频谱分析能力和平面螺旋阵列的相位干涉测向子系统,并采用宽波段瞬时测频接收机与高频超外差接收机结合使用的方法,极为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虚警率。除此之外,还用“甜酒桶”MП-404电子侦察设备取代了与其配套使用的"扎利夫" MП-403电子侦察设备。升级之后的边球系统,不仅拥有了更快的测距、测向、测频速度,还增加了干扰频率捷变雷达的能力,也能通过快速重建频率的方式干扰飞航式导弹的导引雷达。
除了“边球”以及有关系统之外,当我们把视线聚焦到1134的后段时。粗看上去可能并没有什么较1134之前那些小个头前辈更加引人注目的地方,但这里确实有着值得关注之处——在苏联战后舰艇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设施——直升机库。
我们之前的文中讲到,61型大型反潜舰是第一种装备直升机的苏联海军中型舰艇,但直升机并不入舰艇编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长期固定存放,也无法进行基本的维护保障。但是1134的服役改变了这一局面——中型舰艇编制下也能拥有固定配备的旋翼航空器了。毫无疑问,当时的世界上这是一种大趋势。旋翼航空器娇贵的涡轴发动机在跟着直升机进入海军服役之初,非常不适应海上高湿度高盐度的自然环境。根本解决之道就是专门为直升机开辟一个专门的起降平台和封闭的保障设施,那就是机库,当然并不仅仅包含存放直升机的仓库,还有与起降平台向连接的牵引固定设备、起降指挥室(1134型设在机库左侧)和弹药、备件仓储设施。苏联海军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潮”海军之一,当然不会在这种重要方面落后。但是,他们为直升机准备的保障设施显得狭小而局促,这与之前舰艇上出现的大导弹大桅杆之类形成鲜明对比。实质上,这两个方面根本是互为因果的。正是因为舰艇本身已经搭载了大量体积庞大,重量高昂的武器、电子设备,舰艇上层建筑,例如桅杆等等也十分巨大沉重,在重量和体积方面已经很难再给尾部的直升机设施腾出多大的空间了(甚至956舰上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伸缩型直升机库,以及布设在1144导弹巡洋舰尾部甲板之下的三机机库)。狭小的起降、存储、保障环境实质上极大地限制了直升机的使用和保养。苏联工程师为此自然绞尽脑汁,首先被迫限制了直升机数量,仅仅在1155型舰上实现了双直升机存放保障设施,之前吨位同样巨大的1134整个系列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另外为尽量弥补空间缺陷,苏联卡里莫夫设计局设计出了KA-25共轴旋翼直升机。这种航空器短小的尺寸和极为有限占地空间有效地回避了起降、保障空间上的问题。
卡-25是前苏联卡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双桨共轴式舰载直升机,北约绰号“激素”。1961年7月,该机的原型机在前苏联航空节上进行了首次飞行表演。卡-25服役时间长达30年,在此期间其作为舰载直升机唯一家族型号成为红海军所拥有的航空利器。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全新设计的卡-27服役。KA-52家族系列中包括反潜型、电子侦察引导型、通用搜救型及民用货运起重型,总产量为460架。KA-25基本型最大平飞速度209公里/小时,正常巡航速度19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3550米,航程(标准燃油,有余油)400公里、空机重5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500千克。该直升机最大的设计特点是安装有两副共轴反转三片桨叶旋翼(桨叶可自动折叠),采用吊舱加尾梁式的机体。这种结构最大好处就是得以大大缩减整个机体所占空间,尤其是将浆叶折叠后全机长度较同类(相当航程、速度、载荷)西方直升机短的多(卡-25基本型仅9.75米,卡-25K达到9.83米)。相对于其航程、速度、载荷而言可说小巧玲珑的KA-25可以在非常有限的空间以内进行存放、维护作业。共轴反转三片桨叶旋翼、吊舱加尾梁式的机体也赋予了KA-25独树一帜的飞行性能特点,同时拜两台671千瓦(912轴马力)ГТД-3Φ涡轴发动机所赐,KA-25爬升和起重能力较强,强劲的发动机和机翼机身保证了较为突出的垂直面操作能力。但KA-25速度能力总体而言实在较为有限。这种特点极为符合反潜直升机频繁起降、反复盘旋悬停并吊放回收声纳的任务要求。显然,相对于山猫、海豚和黑鹰等等衍生出来的反潜直升机型号,KA-25以及其后辈KA-28是专门针对反潜作战要求而设计出来的专用型号。
在1134基本型舰上,可以选择配置KA-25ПЛО反潜直升机或者KA-25РТ电子侦察、引导直升机。KA-25ПЛО反潜直升机在作战时携有2—3名系统操作员(在这一点上,另一种在军舰上常见的直升机KA-25РТ在执行电子侦察、中继引导任务时与KA-25ПЛО相同),在执行反潜作战时直升机可选择性(并非全部同时)搭载OMAБ-25以及PГБ-ИН声纳浮标、ВГС-2吊放式主动探测声纳( 后期)、拖曳式磁异探测器(后期)。而其水面搜索雷达作为标准配备,安置于极为引人注目的巨大机鼻下方整流罩之中,这一外观特点倒是使KA-25极为类似非洲某种特异的大型鸟类(有着巨大的喉部气囊,用于吸引异性)。以上装备使得KA-25ПЛО既能及时发现处在通气管状态下的常规潜艇,也能及时发现处在潜望镜状态下的核/常规潜艇,还能针对某个海区布设集中的声纳浮标阵以定位敌方各类潜艇目标。在探测装置完善发展的后期阶段,KA-25拥有了能在多海况、多海区遂行全天候全科目反潜作战的能力。KA-25装备武器为AT-1型电动反潜鱼雷和PЛАБ-50/250深弹,后期更添加了火箭助飞深弹武器。这些武器虽然均为轻型型号,但均可在数公里范围内有效打击敌方各类潜艇。由此,KA-25ПЛО作为大型反潜舰上重要的反潜作战力量,可以在各个层级各个舰艇编制下(不管是在大型反潜巡洋舰、载机巡洋舰还是大型反潜舰)的反潜体系中担负重要任务。例如在一个典型的支队(或加强支队)级驱逐舰—大型反潜舰编队中,近区将由各艘反潜舰艇分别负责数十链距离以内各自扇形区域,侧方可能受到威胁的远区可组织1-2艘反潜舰组成搜寻突击群负责进行搜反潜作战,而整个编队的前方和航线后侧一般就应由直升机进行搜潜。对于突然出现的敌方潜艇目标(显然这属于时敏目标,打击和压制所需要的时间窗口极为有限),在当时反潜导弹还没装备的情况下,调用在空的反潜直升机立即进行压制是尤为必要的。在KA-25装备部队后,单纯一个反潜支队的作战效能大幅度提升。根据最初的技术规划,在1134基本型划归导弹巡洋舰之前,这些舰艇连同他们的反潜直升机可以在任何一个驱逐舰/大型反潜舰支队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讲,KA-25的存在使得1134型不啻为如虎添翼。KA-25ПЛО在1134基本型执行反潜任务时携带,而在研制规划中1134被作为一种拥有较过去型号远为强大的反潜舰艇参与到红海军的日常勤务中,虽然说事实上远不是这样。在未来与载机巡洋舰共同行动的勤务规划中,拥有直升机存放、保障、起降一体化设施的1134必定较只有起降(实质上是备降平台)的61型大型反潜舰更有优势,就更不用说那些根本没有直升机设施的老爷驱逐舰了。如果舰队中有更多得反潜舰艇像1134这样配置了固定的反潜直升机,像1124大型反潜巡洋舰和1143.1-1143.4这些载机巡洋舰上的主力直升机大队,统统可以直接地、完整地用于较远距离上的大范围攻势、搜潜反潜勤务,完全彻底地从舰队近距离反潜这样的泥潭中解脱出来。保护机动舰队水下安全的任务完全可以甩给护航舰艇和他们舰艇编制下的直升机去完成,如果一两艘这种舰艇不够,不妨多来几艘,或者干脆增加每艘护航舰艇上的直升机数量,同时增大各舰反潜导弹和声纳系统的作用范围和能力。这正是1134以后苏联各型号大型反潜舰的设计指导思想之一。红海军似乎从1134舰的使用规划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未来舰队作战组织中更多的发展希望。
1134基本型当然也具备自身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相较它的后继型号而言,更多地表现为缺陷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设计上过渡意味十分明显。在上层建筑设计上,1134基本型桥楼的实际体积(排除两端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后)并不比61型更大,这显示红海军当时尚未真正在桥楼中留置足够的空间,该型号桥楼中保留的空间与58型接近,显得相当有限。1134基本型几个主要桅杆也不如其后辈粗壮,布置在上面的多种型号电子设备无论数量质量均无法与后辈相比。1134最大的问题是大量反潜武器和电子系统未能及时到位,其在极短暂的时间作出的设计搭载的不过是4发反舰导弹,所以1134型只是一级过渡性设计,一度成为了设备缺装、进度落后情况的牺牲品。另外在大舰----特别是大型导弹舰和导弹巡洋舰缺乏的70年代,1134型必须担负起远洋水面指挥—侦察—突击平台的重任,反潜倒是成了其次的任务。
    所以综上所述,除了没有携带过多的反潜导弹武器之外,1134基本型使用的主要武器装备仍然沿用了61和58型舰大量同类装备。1134基本型仍然在类似58型舰艇的战术框架内遂行任务。虽然该型舰于1966年被划归大型反潜舰,被扣上大型反潜舰的“帽子”,但实际使用时并非如此。该级别服役之初期,所有在研制中的反潜设备都没有完成研制定型工作——反潜导弹和声纳赶不上舰体下水,而最初的KA-25ПЛО缺乏机载设备和武器,以至于根本不常用。所以1134基本型仍然需要在很多时候担负舰队指挥中心的任务,使用大型情报雷达控制海空区域,引导战机战舰接近主要目标,或者使用新近研制配套的电子侦察设备对敌舰队进行测距测向(当然在最初的几年中,苏联红海军还不打算用这些宝贝疙瘩去担负抵近跟踪任务)。同时该舰仍然是对舰攻击主力舰艇之一,与58型和大量E-1/E-2型飞航导弹潜艇共同组成制海打击体系。射击水天线以内目标时,使用“二项式”1134型火控雷达(58型雷达改进)进行制导;参与对大型舰队进行导弹齐射时,并入远程打击体系之内,利用上级指挥所提供诸元射击。射击过程仍需要6分钟诸元装订、燃料注入准备时间,在半分钟以内利用KT-72发射装置将全部4枚导弹4K34或3M44(80年代改装)导弹打出去。
    虽然说过渡意味实在太浓厚,但由于舰型和各种细节设计渐趋成熟,该型舰艇在远洋执行长时间勤务的能力较之前各型舰艇大幅度增强;另外因为舰艇设计上作了针对性地考虑,其装备的大量导弹武器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在除反潜导弹外其他主要武器装备并无多少变更的情况下,1134型舰主要作战能力有相当程度的增强。例如M-1防空导弹的发射架升级为ЗИФ-102型,备弹也变为64枚;又如РВУ-6000反潜火箭备弹量也被调整为192枚。以上弹药储备量均较肯达级多一倍。苏联红海军当然并不满足于将这样全面加强远洋能力的舰艇,仍然按照过去的战术安置于近海组织舰艇阻截线上。在舰艇服役期内,它们被频繁地派往各个远离苏联本土的海域执行任务,在各个舰艇支队中1134舰都担当了远洋舰队的核心骨干力量。1977年8月,该级舰艇全部4艘被光荣地划归为导弹巡洋舰序列,在意味着荣誉、显赫、舰上官兵待遇提高之外,也带来了更多的远洋勤务与在舰队和体系中的责任,真可谓因祸得福。毕竟,导弹巡洋舰队作为苏联红海军火箭突击部队中位列第三位的力量(前两名为高速导弹轰炸机和飞航导弹潜艇),必须保有足够的数量和充足的战斗力。4艘宝贵的1134如果不打算进行类似57型那样的改进的话(实际上这种整级舰全面地改进实在是过于罕见了),就应当在导弹巡洋舰的序列中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大型反潜舰发展的黄金时代

陈曦


冲向大洋的探索

1973年12月31日,全部20艘配属苏联红海军的61型舰得以完工。虽然经历了56、61型的发展开端,虽然补充了40余艘拥有战后水平的中型反潜舰艇,但苏联红海军对反潜舰艇的发展企盼却仍然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北约的战略导弹潜艇巡逻大队对苏联决策层的压力是非常可观的,初具规模的、拥有战后发展水平的反潜系统仍然不足以应付这种压力。仅是进行这样的战略防御任务,就迫切需要建立更多的能够有效遂行战斗勤务的部队,包括大型反潜舰支队。另外,大量装备的老式30型驱逐舰越来越不适于现代战争条件,尤其是在远洋条件下的使用,应迅速进行更换改装;而为了有效对抗北约海上力量,又需要对原有的舰队进行大规模扩充。基于以上种种原因,56、61型舰只能作为造舰狂潮的开始,而于1966-1977年由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改装成大型反潜舰的8艘卡宁级〔57А〕的入役也是杯水车薪。更多的高威力、多用途、能够长时间使用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必须尽快入役,以填补或进一步加强红海军的总体战力。
在对未来反潜斗争进行的大量预测分析和想定模拟的基础上,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基本确定了60-70年代大型反潜舰发展规划。在拥有大量主要着眼于中近海反潜、防空作战的56、61型舰艇之后,继续补充一部分类似吨位,但更加适合远洋作战且拥有更强大武器、电子系统的中型舰艇。同时为扩大战略反潜区域,将战役反潜——防空阻截线不断前推并最终形成远洋机动舰队,必须拥有大量搭载导弹武器与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大型舰艇。北约大量核潜艇此时集中入役,新型的情报和火力系统使这些机动速度极快且持久能力超强的隐蔽威胁变得更加具有破坏力。不管是战略核潜艇还是攻击核潜艇均具有较以往常规潜艇所不可比拟的巨大作战能力优势,那些只能在中近海针对慢速潜艇作战的传统型驱逐舰根本对付不了这样的威胁。为此新型舰艇必须首先拥有全新的搜潜手段,这包括投放声纳浮标进行侦察和压制的反潜直升机,能够在深海有效探测跟踪高速潜艇的拖曳式变深度声纳,能够快速反应并更有效地综合控制本舰多种反潜火力的舰壳声纳等等。而在反潜火力系统方面,拥有刚刚发展起来的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和直升机这样的远程打击手段是极为必要的。远程系统将能够有效配合重型鱼雷与反潜火箭深弹所构成的近距离反潜作战体系,使得一艘舰艇即能拥有全方位打击、全纵深覆盖的旺盛火力。当然,这些都只是反潜系统,大型反潜舰当然不可能只拥有反潜能力,还必须综合区域防空、反舰、侦察情报、本舰末端防御甚至指挥控制(至少是充当预备指挥所和旗舰)、通讯中继等等功能。基于当时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乃至于整个地球上的军事工业技术水平,以一艘像过去那样3000-4000吨排水量的舰艇根本不可能将这些功能全部实现。而实际上在一个舰队中只建造一种这样的舰艇,对苏联这样规模的军队来说显然也不符合科学的资源分配,更谈不上形成良好技战术组织运用体系。所以,红海军为大型反潜舰应分为轻、重两大系列,齐头并进分别发展。
新方案中的较轻型的型号,作为任务明确、突出反潜性能的中型舰艇编入舰队参加机动和作战任务。此型号将不考虑作为舰艇编队指挥控制中枢这样的功能,所以不需要太复杂的通讯设备,也不用预留作战指挥中心的空间。该舰需要有基本的防空情报能力和视距内对海精确侦察能力,能够前出到水天线附近警戒,并利用本舰携带的点防空导弹射击本方大型舰艇防空盲区中的目标。在反潜作战方面由于舰艇吨位和甲板面积实在有限,所以不需要拥有直升机(直升机部队的主力甚至都不需要由大型反潜舰携带,更多地要由像1123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和1143.1-1143.4型基辅级载机巡洋舰承担携带任务),但要拥有拖曳声纳站和反潜导弹系统,及完备的近程反潜火力体系。拖曳声纳站和近程反潜火力体系将能够保证这种舰艇能够在舰艇编队外围进行反潜机动巡逻,而拥有反潜导弹系统将使舰队指挥所更方便地规划协调全舰队远程反潜火力。最后,此型舰艇标准排水量应限制在3000-3500吨左右。虽然比过去的57、61型大不了多少,但必须转变船体、船型和动力的设计思想,必须拥有强大的远洋适航性和自持能力,必须能够稳定地在较过去针对的高得多的海况条件下使用舰上各种技术装备。
新方案中的重型型号,是各个方面齐全平衡的新型多用途平台。新技术、新设计的完备性压倒一切。基本满足舰队指挥要求的指控中心、通讯体系,大型情报雷达、多种高功率电子侦察、电子对抗设备,区域防空系统、新型单舰防空系统,拖曳式变深度声纳站、备弹充足的反潜导弹系统、近程反潜火力体系、直升机系统必须一应俱全。显然这些新型技术装备全面配属有赖于各自的研发进度,而很快红海军就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但设计思想并不会为此作出变更,假以时日,在各种子系统研发全部完成之时,此型舰艇必将成为红海军主力舰队中的基干力量。该型舰艇必须能够随时预备充当主力舰队的旗舰,且能够无障碍地指挥以支队级编成,独立行动的(数艘)驱逐舰、大型反潜舰和大型警戒舰构成的舰艇编队遂行作战任务;能够在舰艇编队中心区域进行空情掌控、截击机歼击机引导和区域防空(防空火力与电子对抗相结合)等等高端对空任务;有充足的远程搜潜、反潜能力,必须具备长时间携带承担舰队反潜巡逻任务的直升机的能力,以有力支持反潜巡洋舰和载机巡洋舰的直升机大队,使其能够独立编成投入区域搜潜、反潜任务中去;拥有一定反舰能力和相当末端防御能力。这些舰艇必然是功能和重要性仅次于舰队中巡洋舰的水面舰艇,是能力强大全面的侦察—作战综合性多用途平台。
在这一系列技战术规划方案中,新型1135克里瓦克级和1134克列斯塔级的轮廓渐渐浮现了出来。事实证明,这两大系列舰型后来成为了冷战中苏联红海军中流砥柱。它们大量入役的60-70年代,也成为了红海军大型反潜舰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其中标准的“大型反潜舰”1134系列的发展轮廓。   
1134型的发展与苏联海军大型远洋舰艇的发端联系紧密。谈到苏联战后任何大型远洋舰艇型号的发展,都必须要回朔到58型肯达级导弹巡洋舰上。这一级别的舰艇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战后首级别苏联现代巡洋舰,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实在非凡。
58型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后水平的现代水面舰艇。全长142米,舰宽16米,吃水5.1米。尽管只是比“卡宁”级驱逐舰长4米,但由于采用宽型舰体设计,长宽比高达8.875,全舰内部空间较同吨位舰艇扩充非常明显。58型的先进之处还在于它是苏联红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导弹巡洋舰,是专门设计的较大吨位专门为导弹武器适配的作战平台,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导弹武器的使用。58型舰前后甲板两端布置了SA-N-1防空导弹的M-1发射系统,以及梯次布置的AK-726型76.2毫米全自动高平两用舰炮。两者中间则各布置有一个四联装的旋转式导弹发射装置,用于发射SS-N-3远程反舰导弹。巨大的发射装置被设计为可360度旋转,可向舰艇两侧任一扇面齐射8发射程300KM的导弹。对于重型远程导弹而言,能够保证旋转到两侧扇面中的任何一个上进行齐射确实是极为不易的。巨大的导弹成为58型舰最为显著的标志。
由于需要及时方便地协调导弹火力,尤其是远程导弹射击需要的精度要求很高,加之远洋活动的增加使得舰队的海上战役组织和战术编组更加重要,故红海军认为必须要在舰上设立导弹指挥所和作战情报中心。这是苏联红海军首次在5000吨级舰上设立作战指挥所。由于上层建筑的拥挤,加之指挥所介于其重要性需要足够的防护,为此指挥所和情报中心都被布置于甲板以下。另外防空情报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等等大型天线,全都安置于专门设计的巨大塔形桅杆之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舰上密集布置的各型反舰、防空导弹的射击震动。肯达级导弹巡洋舰采用了双锅炉式汽轮机驱动双主轴双推进桨。在汽轮机组构成中,4台KBH95/64型高压锅炉作为蒸汽生成装置,采用自然循环立式水管,燃气单向流动;立式三路双总管蒸汽过热器沿锅炉纵向布置,锅炉所需用的空气直接由顶部巨大的涡轮增压器供入膛内。高压锅炉产生的蒸汽供给了2台TB-12型汽轮机。由于采用了这些新技术使得全机组的总功率高达90000轴马力。也就是说,肯达级动力竟然比高它近万吨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差不了多少。所有以上这些设计思路和细节,基本都被苏联之后的所有型号大型作战舰艇所采用。不管是动力强悍的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还是舰型宽体设计;不管是设立在水线以下的指挥所,还是巨大的塔形桅杆,莫不是之后苏联导弹巡洋舰和大型反潜舰所经常采用的设计。为了走向远洋,为了能够使用充足的重型导弹(火箭)武器,为了拥有舰上指挥所、大型侦察情报设备和电子干扰装置,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费尽心力,使用各种新型技术和设计,使58型舰艇成为了走向大洋的先锋,也使这种舰型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许多型号大型舰只的模板。
当然,58型舰也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虽然苏联之前建造的68型“斯维尔德洛夫”排水量远大于58型,苏联并非没有大型舰艇设计建造经验,但后者毕竟是第一种苏联战后设计的现代化大型海上平台,也是第一种重型远程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适配平台。介于这么多第一次的存在,任何时候初尝螃蟹的滋味并不一定尽如人意。
雄壮的反舰导弹换来的是甲板空间的拥挤不堪,而8发备弹又使艏楼和尾楼的许多空间被进一步大量占用。可怜的艏楼剩余空间只够设立驾驶舱,其下是巨大的容纳4发SS-N-3导弹的备弹仓和推弹再装机构,舰队指挥所和情报中心职能设立于甲板水线以下。而尾楼中也是动力设备紧挨弹仓布置。当然空间拥挤的表现远不止这些,精心设计的动力设备仍然过于庞大,拥有先进技术和超高功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管路复杂、体积巨大和重量高昂的缺陷。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整个舯部甲板以下均被庞大的动力设备所占据。但最关键的一点是58型满载排水量仅5000吨左右,虽然已经使用了宽体设计,但内部和甲板空间仍然显得无法满足巨大的设备要求。舰体各个方面的容积面对设备要求,已经决定了58型舰体不可能拥有太大的升级潜力。另外,人员住宿环境的恶劣也是空间狭窄的必然结果之一。
空间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重量分配上的问题更为明显。舰型加宽本就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远洋适航性和舰体稳定性。但巨大的桅杆和沉重的上层建筑使重量分配上的问题迅速扩大,舰体横摇问题十分严重,根本无法拥有像设想中那样的舰体稳定性。另一方面,舰艇艏部干舷较高,但舰尾干弦仍然较低,甲板上浪问题也很严重,无法很好地适应大洋上的风浪。这也是58型巡洋舰在服役10余年后迅速转入黑海和波罗的海舰队序列的原因。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北大西洋和北冰洋,远洋适航性较差的58型舰无法满足在这些海域长期巡航的要求。战役分舰队最初建立起来之时,使用58型舰加上二战初期水平的30型驱逐舰和战后设计建造的56、57、61等一系列舰艇构成了远洋行动的基干部队。但这样的配系仅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很快新型舰艇就进入作战序列并担负起主要勤务职责,而这些舰艇便退出了远洋战役机动舰队的序列。
基于以上原因预想中的导弹巡洋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无法实现。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虽然完全可以理解,但作为经验教训更快地吸收利用之更加时不我待。58型作为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苏俄巡洋舰具有很强的试验、借鉴和范本作用。之后那些红旗舰队序列中的大型反潜舰、反潜巡洋舰、导弹巡洋舰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补充。乃至载机巡洋舰的研发也相当程度上考虑了58型的经验教训。

金雕的诞生

1134型就是58舰的后辈之一。1134型首舰于1965.10.17下水,最终于1967.10.8服役。1134基本型在设计计划中被定为大型导弹舰,后改为大型反潜舰。但由于配套的反潜导弹没有完成研制工作,故该舰很多设定并未非常清晰。1134舰作为广泛吸取58型导弹巡洋舰经验教训的型号,且自身是多种导弹武器的适配平台,故大量采用了新型设计和技术,全面提高全舰的可靠性、耐波性和远洋适航性。该舰体平台专门针对配置导弹和远洋作战勤务两个方面,在原有各种舰体平台(尤其是类似不成熟的58型的舰体)基础上大力提高稳定性、耐波性,保证远洋适航性和各类导弹武器发射的要求。  自1134基本型起,4艘基本型,11艘1134A型以及7艘1134B型大型反潜舰均为以相同舰体舰型平台,略有微调的甲板和上层建筑布置为基础研制发展。此系列舰艇的发展历程显示1134平台的成熟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足以成为精品级别的设计。
1134型主尺度与吨位较58型大幅度增加:其舰长155.5米,型宽17米,吃水达6米,标准排水量6140吨,满载排水量7600吨。该舰动力装置沿用肯达级的配置,仍然是非常笨重的巡洋舰用蒸汽轮机组,但由于可以采用了大尺度的新设计,内部空间仍然较肯达级大了30%左右。显然这在保证武器装备可靠性、全舰稳定性,提高远洋自持力(尤其是人员居住条件和主要物资储备)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提高舰艇升级潜力,之后的一系列发展型号产生的必然基础之一就是该型号大空间带来的巨大的升级、增置设备的潜力。另外,在重要舱室布置更厚的装甲以及在甲板以下布置作战指挥中心也成为沿用的设计,肯达级上的各种试验由此看来意义深远。在舰型及甲板布置上,红海军及北方设计局殚精竭虑,精心设计。作为21艘大吨位大型反潜舰和导弹巡洋舰的发展基础,1134型平台设计可谓经典。全舰设计为巡洋舰舰体,长宽比为9,较传统型驱逐舰为小;艏部呈深V字形,水线以上前倾较大,水下无球鼻首;舰舯部较为宽阔,上布置长艏楼,从前甲板一直延续到舰尾;舰艉部为狭窄圆弧型,仍旧类似二战时期巡洋舰典型形状,这使得直升机起降甲板异常狭小拥挤。1134甲板面积较58型舰也增大许多。前甲板前端布置了2部РВУ-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其后为艏楼第二层甲板,最前端为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后为桥楼,顶部架设防空导弹火控雷达;驾驶室与其它典型舰艇一样设置在桥楼前部顶层,但其凌驾于KT-72导弹发射装置(用以发射П-35/4K44导弹)以上,并用外侧支撑连接舰桥外侧阳台。这种布置方式成为之后不仅是1134也是1155型大型反潜舰重要标志之一。桥楼后方为平阔的过渡段上层建筑(1134B长度明显较前两型增大),之后为鳞次栉比地布满天线的巨大前桅——上部架设一部防空情报雷达,其下前部突出架式结构上布置两部小型天线,而主桅杆两侧用来布置电子侦察与干扰天线——四组八台使用球形天线罩的边球干扰机;前桅杆紧接着就是后桅杆,上部架设另一部防空情报雷达,并与烟囱结合(1134B上进行了分离,并将后桅杆上的天线转移到了前桅杆之前的格栅塔架上)这种桅杆与烟道结合的产物,现在看来古怪的设计竟然在当时世界上属于舰艇设计的一种潮流……之后为一部较矮的架设有防空导弹火控雷达的塔形桅杆;再之后为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和直升机保存、起降一整套设备设施。所有1134型舰均具有类似舰面布置格局与结构,仅仅是舰体不断延长,整体结构上各个型号只进行有限的调整和变化。1134型强烈的相似性与继承性由此可见一斑。
1134基本型不仅开创了数个型号共用一个舰体的新局面,也首次装载了一些强大的子系统。其中尤以“边球”系统与固定搭乘的直升机最为引人注目,其俄国名称为“戈佐夫”(гoрзуф)。
“戈佐夫”电子战系统由一系列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组合而成,其干扰基阵装在球形天线罩内(天线型号为MPП-150与MPП-152),每个球形天线罩内有1个干扰机天线,干扰机天线两侧是1对单脉冲测向跟踪天线。天线罩两两紧靠、分成四组安装于舰艇主桅塔型结构的左右舷侧。这样一来每侧2组共四个天线罩内的天线就可以覆盖全向360度。它可同时干扰2个目标,具有掩蔽、阻塞、定向干扰、频率复制欺骗干扰等诸种形式,不同天线用于发射不同频率干扰信号,整个系统可以包揽对敌方舰艇、飞机和部分岸基情报雷达和火控雷达的干扰。边球系统还能控制PK-2箔条发射器,可向其发送指令并使后者自动工作。发射器内共装有200发TCП-41箔条弹或TCП-47红外箔条组合干扰弹,但装弹为人工操作。所有干扰弹发射器可以对已经投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尤其是导弹武器)实施有效干扰,在当时算是开创性的舰载电子战设备。
“戈佐夫”系统与MП-403 “扎利夫”和“敲钟”(北约合称两者为“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紧密配合使用。边球系统目标指示主要由"扎利夫"(即北约所称的打钟/击钟组合设备)侦察设备提供,包括一台MPП-15-16“击钟”电子侦察机、两台MPП-11-12“打钟”信号截获机。而MPП-13-14“敲钟”侦察机用于辅助侦察、雷达告警和概略定向。“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是边球系统赖以工作与起效的基础,前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重点时敏信号进行即时截获、测向、分析,能够给予“边球”系统完整和快速的无线电信号(尤其是雷达信号)告警、定向、频率分析等等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也可以为“安加拉河”MП-310A主情报雷达系统提供高速目标测向服务,并能够进行全舰无线电静默状态下的被动侦察(测向)工作。
“戈佐夫”系统的天线具有极高的无线电信号增益,具有很高的干扰功率。但同时干扰机可产生非常大的辐射功率,在无防护的条件下对一定距离以内的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所以边球系统安装在庞大的塔式结构桅杆两侧的,该桅杆内不仅内部装有庞大的制冷系统,同时也起到屏蔽干扰机电磁辐射、防止人员受到辐射伤害的作用。
“戈佐夫”系统分别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多次进行更新,更新后的系统增加了频谱分析能力和平面螺旋阵列的相位干涉测向子系统,并采用宽波段瞬时测频接收机与高频超外差接收机结合使用的方法,极为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虚警率。除此之外,还用“甜酒桶”MП-404电子侦察设备取代了与其配套使用的"扎利夫" MП-403电子侦察设备。升级之后的边球系统,不仅拥有了更快的测距、测向、测频速度,还增加了干扰频率捷变雷达的能力,也能通过快速重建频率的方式干扰飞航式导弹的导引雷达。
除了“边球”以及有关系统之外,当我们把视线聚焦到1134的后段时。粗看上去可能并没有什么较1134之前那些小个头前辈更加引人注目的地方,但这里确实有着值得关注之处——在苏联战后舰艇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设施——直升机库。
我们之前的文中讲到,61型大型反潜舰是第一种装备直升机的苏联海军中型舰艇,但直升机并不入舰艇编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长期固定存放,也无法进行基本的维护保障。但是1134的服役改变了这一局面——中型舰艇编制下也能拥有固定配备的旋翼航空器了。毫无疑问,当时的世界上这是一种大趋势。旋翼航空器娇贵的涡轴发动机在跟着直升机进入海军服役之初,非常不适应海上高湿度高盐度的自然环境。根本解决之道就是专门为直升机开辟一个专门的起降平台和封闭的保障设施,那就是机库,当然并不仅仅包含存放直升机的仓库,还有与起降平台向连接的牵引固定设备、起降指挥室(1134型设在机库左侧)和弹药、备件仓储设施。苏联海军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潮”海军之一,当然不会在这种重要方面落后。但是,他们为直升机准备的保障设施显得狭小而局促,这与之前舰艇上出现的大导弹大桅杆之类形成鲜明对比。实质上,这两个方面根本是互为因果的。正是因为舰艇本身已经搭载了大量体积庞大,重量高昂的武器、电子设备,舰艇上层建筑,例如桅杆等等也十分巨大沉重,在重量和体积方面已经很难再给尾部的直升机设施腾出多大的空间了(甚至956舰上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伸缩型直升机库,以及布设在1144导弹巡洋舰尾部甲板之下的三机机库)。狭小的起降、存储、保障环境实质上极大地限制了直升机的使用和保养。苏联工程师为此自然绞尽脑汁,首先被迫限制了直升机数量,仅仅在1155型舰上实现了双直升机存放保障设施,之前吨位同样巨大的1134整个系列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另外为尽量弥补空间缺陷,苏联卡里莫夫设计局设计出了KA-25共轴旋翼直升机。这种航空器短小的尺寸和极为有限占地空间有效地回避了起降、保障空间上的问题。
卡-25是前苏联卡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双桨共轴式舰载直升机,北约绰号“激素”。1961年7月,该机的原型机在前苏联航空节上进行了首次飞行表演。卡-25服役时间长达30年,在此期间其作为舰载直升机唯一家族型号成为红海军所拥有的航空利器。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全新设计的卡-27服役。KA-52家族系列中包括反潜型、电子侦察引导型、通用搜救型及民用货运起重型,总产量为460架。KA-25基本型最大平飞速度209公里/小时,正常巡航速度19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3550米,航程(标准燃油,有余油)400公里、空机重5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500千克。该直升机最大的设计特点是安装有两副共轴反转三片桨叶旋翼(桨叶可自动折叠),采用吊舱加尾梁式的机体。这种结构最大好处就是得以大大缩减整个机体所占空间,尤其是将浆叶折叠后全机长度较同类(相当航程、速度、载荷)西方直升机短的多(卡-25基本型仅9.75米,卡-25K达到9.83米)。相对于其航程、速度、载荷而言可说小巧玲珑的KA-25可以在非常有限的空间以内进行存放、维护作业。共轴反转三片桨叶旋翼、吊舱加尾梁式的机体也赋予了KA-25独树一帜的飞行性能特点,同时拜两台671千瓦(912轴马力)ГТД-3Φ涡轴发动机所赐,KA-25爬升和起重能力较强,强劲的发动机和机翼机身保证了较为突出的垂直面操作能力。但KA-25速度能力总体而言实在较为有限。这种特点极为符合反潜直升机频繁起降、反复盘旋悬停并吊放回收声纳的任务要求。显然,相对于山猫、海豚和黑鹰等等衍生出来的反潜直升机型号,KA-25以及其后辈KA-28是专门针对反潜作战要求而设计出来的专用型号。
在1134基本型舰上,可以选择配置KA-25ПЛО反潜直升机或者KA-25РТ电子侦察、引导直升机。KA-25ПЛО反潜直升机在作战时携有2—3名系统操作员(在这一点上,另一种在军舰上常见的直升机KA-25РТ在执行电子侦察、中继引导任务时与KA-25ПЛО相同),在执行反潜作战时直升机可选择性(并非全部同时)搭载OMAБ-25以及PГБ-ИН声纳浮标、ВГС-2吊放式主动探测声纳( 后期)、拖曳式磁异探测器(后期)。而其水面搜索雷达作为标准配备,安置于极为引人注目的巨大机鼻下方整流罩之中,这一外观特点倒是使KA-25极为类似非洲某种特异的大型鸟类(有着巨大的喉部气囊,用于吸引异性)。以上装备使得KA-25ПЛО既能及时发现处在通气管状态下的常规潜艇,也能及时发现处在潜望镜状态下的核/常规潜艇,还能针对某个海区布设集中的声纳浮标阵以定位敌方各类潜艇目标。在探测装置完善发展的后期阶段,KA-25拥有了能在多海况、多海区遂行全天候全科目反潜作战的能力。KA-25装备武器为AT-1型电动反潜鱼雷和PЛАБ-50/250深弹,后期更添加了火箭助飞深弹武器。这些武器虽然均为轻型型号,但均可在数公里范围内有效打击敌方各类潜艇。由此,KA-25ПЛО作为大型反潜舰上重要的反潜作战力量,可以在各个层级各个舰艇编制下(不管是在大型反潜巡洋舰、载机巡洋舰还是大型反潜舰)的反潜体系中担负重要任务。例如在一个典型的支队(或加强支队)级驱逐舰—大型反潜舰编队中,近区将由各艘反潜舰艇分别负责数十链距离以内各自扇形区域,侧方可能受到威胁的远区可组织1-2艘反潜舰组成搜寻突击群负责进行搜反潜作战,而整个编队的前方和航线后侧一般就应由直升机进行搜潜。对于突然出现的敌方潜艇目标(显然这属于时敏目标,打击和压制所需要的时间窗口极为有限),在当时反潜导弹还没装备的情况下,调用在空的反潜直升机立即进行压制是尤为必要的。在KA-25装备部队后,单纯一个反潜支队的作战效能大幅度提升。根据最初的技术规划,在1134基本型划归导弹巡洋舰之前,这些舰艇连同他们的反潜直升机可以在任何一个驱逐舰/大型反潜舰支队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讲,KA-25的存在使得1134型不啻为如虎添翼。KA-25ПЛО在1134基本型执行反潜任务时携带,而在研制规划中1134被作为一种拥有较过去型号远为强大的反潜舰艇参与到红海军的日常勤务中,虽然说事实上远不是这样。在未来与载机巡洋舰共同行动的勤务规划中,拥有直升机存放、保障、起降一体化设施的1134必定较只有起降(实质上是备降平台)的61型大型反潜舰更有优势,就更不用说那些根本没有直升机设施的老爷驱逐舰了。如果舰队中有更多得反潜舰艇像1134这样配置了固定的反潜直升机,像1124大型反潜巡洋舰和1143.1-1143.4这些载机巡洋舰上的主力直升机大队,统统可以直接地、完整地用于较远距离上的大范围攻势、搜潜反潜勤务,完全彻底地从舰队近距离反潜这样的泥潭中解脱出来。保护机动舰队水下安全的任务完全可以甩给护航舰艇和他们舰艇编制下的直升机去完成,如果一两艘这种舰艇不够,不妨多来几艘,或者干脆增加每艘护航舰艇上的直升机数量,同时增大各舰反潜导弹和声纳系统的作用范围和能力。这正是1134以后苏联各型号大型反潜舰的设计指导思想之一。红海军似乎从1134舰的使用规划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未来舰队作战组织中更多的发展希望。
1134基本型当然也具备自身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相较它的后继型号而言,更多地表现为缺陷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设计上过渡意味十分明显。在上层建筑设计上,1134基本型桥楼的实际体积(排除两端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后)并不比61型更大,这显示红海军当时尚未真正在桥楼中留置足够的空间,该型号桥楼中保留的空间与58型接近,显得相当有限。1134基本型几个主要桅杆也不如其后辈粗壮,布置在上面的多种型号电子设备无论数量质量均无法与后辈相比。1134最大的问题是大量反潜武器和电子系统未能及时到位,其在极短暂的时间作出的设计搭载的不过是4发反舰导弹,所以1134型只是一级过渡性设计,一度成为了设备缺装、进度落后情况的牺牲品。另外在大舰----特别是大型导弹舰和导弹巡洋舰缺乏的70年代,1134型必须担负起远洋水面指挥—侦察—突击平台的重任,反潜倒是成了其次的任务。
    所以综上所述,除了没有携带过多的反潜导弹武器之外,1134基本型使用的主要武器装备仍然沿用了61和58型舰大量同类装备。1134基本型仍然在类似58型舰艇的战术框架内遂行任务。虽然该型舰于1966年被划归大型反潜舰,被扣上大型反潜舰的“帽子”,但实际使用时并非如此。该级别服役之初期,所有在研制中的反潜设备都没有完成研制定型工作——反潜导弹和声纳赶不上舰体下水,而最初的KA-25ПЛО缺乏机载设备和武器,以至于根本不常用。所以1134基本型仍然需要在很多时候担负舰队指挥中心的任务,使用大型情报雷达控制海空区域,引导战机战舰接近主要目标,或者使用新近研制配套的电子侦察设备对敌舰队进行测距测向(当然在最初的几年中,苏联红海军还不打算用这些宝贝疙瘩去担负抵近跟踪任务)。同时该舰仍然是对舰攻击主力舰艇之一,与58型和大量E-1/E-2型飞航导弹潜艇共同组成制海打击体系。射击水天线以内目标时,使用“二项式”1134型火控雷达(58型雷达改进)进行制导;参与对大型舰队进行导弹齐射时,并入远程打击体系之内,利用上级指挥所提供诸元射击。射击过程仍需要6分钟诸元装订、燃料注入准备时间,在半分钟以内利用KT-72发射装置将全部4枚导弹4K34或3M44(80年代改装)导弹打出去。
    虽然说过渡意味实在太浓厚,但由于舰型和各种细节设计渐趋成熟,该型舰艇在远洋执行长时间勤务的能力较之前各型舰艇大幅度增强;另外因为舰艇设计上作了针对性地考虑,其装备的大量导弹武器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在除反潜导弹外其他主要武器装备并无多少变更的情况下,1134型舰主要作战能力有相当程度的增强。例如M-1防空导弹的发射架升级为ЗИФ-102型,备弹也变为64枚;又如РВУ-6000反潜火箭备弹量也被调整为192枚。以上弹药储备量均较肯达级多一倍。苏联红海军当然并不满足于将这样全面加强远洋能力的舰艇,仍然按照过去的战术安置于近海组织舰艇阻截线上。在舰艇服役期内,它们被频繁地派往各个远离苏联本土的海域执行任务,在各个舰艇支队中1134舰都担当了远洋舰队的核心骨干力量。1977年8月,该级舰艇全部4艘被光荣地划归为导弹巡洋舰序列,在意味着荣誉、显赫、舰上官兵待遇提高之外,也带来了更多的远洋勤务与在舰队和体系中的责任,真可谓因祸得福。毕竟,导弹巡洋舰队作为苏联红海军火箭突击部队中位列第三位的力量(前两名为高速导弹轰炸机和飞航导弹潜艇),必须保有足够的数量和充足的战斗力。4艘宝贵的1134如果不打算进行类似57型那样的改进的话(实际上这种整级舰全面地改进实在是过于罕见了),就应当在导弹巡洋舰的序列中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成熟的中流砥柱——1134A
原本准备建造多达12艘的1134型在建造4艘后停止建造。北约导弹潜艇产生的巨大压力并不会因为苏联各个造船厂加班加点而减缓,造船计划必须适应军方战略的调整,而军方的战略计划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局的决心。防止导弹潜艇的核讹诈已经成为了苏联国家目标的一部分,红海军的反潜作战部队已经成为了与国土防空军拦截能力同等重要的战略防御力量——摧毁敌方导弹潜艇,拦截敌方战略轰炸机,在保证己方不受敌方机动核打击力量威胁的方面没有任何本质不同。多达11艘新型远洋舰艇的建造计划不久即列入日程。因为所有新型电子设备、武器设备均准备完毕,在1134这个非常成熟可靠的舰体上统一装设,形成全新的多用途平台——1134A大型反潜舰。来自政治局的意志认为只有这些舰艇才具备最高建造优先权,这样的意志认为在同等排水量的舰艇里,毫无疑问能在远洋拦截或压制敌方导弹潜艇的平台才是苏联当时最需要的。“海上金雕”真正的辉煌开始显现。
由于子系统进度问题,1134基本型毫无疑问是无法第一时间发挥出作为反潜舰艇作用的,虽然最初建造和服役之时它的确是这样冠名的。这些子系统包括УПРK-3反潜导弹系统,MГ-332(TИTAH-2即泰坦-2型)舰壳声纳,以及真正开始在舰队序列中参与勤务的KA-25ПЛО反潜直升机。这些子系统没有赶上1134基本型的服役进度,但是却成为1134A型的得手利器。
УПРK-3 (MЕTЕЛБ/暴风雪,西方代号SS-N-14型)反潜导弹系统。此型号以及之后的4型、5型系统成为1134A/B和1155一系列大型反潜舰标配武器系统。УПРK-3反潜导弹系统采用了KT-100型四联装发射装置,最初的弹药使用85Р型,仅能反潜。85Р导弹为悬吊式双体气动外形,上为动力体下为鱼雷弹头。导弹飞行高度在600-800米之间,鱼雷弹头在定高度脱离动力体利用降落伞入水。到达设定深度后,鱼雷自动开启发动机开始作25节的螺旋运动,并开启声纳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鱼雷加速到40节进行突击。在雷电-M火控雷达的指引下,反潜导弹射程可达到55公里,而其杀伤近界为5公里。85Р型一般使用全重达1吨,战斗部重500公斤的AT-2У常规鱼雷弹头和AT-2УM核鱼雷弹头,两者都是由OKБ-400研究所在给反潜巡逻机开发的AT-2鱼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舰艇真正执行战斗勤务的过程中,一般AT-2УM核鱼雷弹头在舰上会有2枚的储备,以随时准备对敌方多潜艇编队以及重要目标实施打击。
MГ-332(TИTAH-2即泰坦-2型)舰壳声纳相比较MГ-312(TИTAH-1即泰坦-1型)舰壳声纳,功率大幅度加大,且使用了更好的集成控制伺服和数据处理系统,其显著改变包括在采用大量真空管的同时也开始使用半导体器件。MГ-332对典型目标探测/跟踪距离为20-30公里,小于反潜导弹的典型射程,因此在能够充分发挥导弹效能之前,舰艇仍需要综合使用核鱼雷、反潜火箭弹并利用特定战术实施对潜作战,尤其是压制驱潜作战。当然,KA-25ПЛО反潜直升机作为参与反潜作战的新锐力量,也必须加强到1134A反潜作战任务之中。良好的舰机协同取代了之前单纯的舰艇反潜动作,显然前者能够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
上述设备的装载使得1134A真正成为了一型拥有强大反潜能力的远洋舰艇。而且,这种新时期的反潜作战能力是过去反潜舰艇所不具备的,1134A型搭载的直升机和反潜导弹的广泛运用促成了新战术的运用。
以往苏联红海军毕竟缺乏远洋大型舰艇,也缺乏航空反潜手段,这些造成整个舰队协同动作灵活性差,且由于反潜体系是平面的,造成整体效率很低。设有固定的埋入式机库,在舰编制内固定编有反潜直升机的1134A型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这样的局面。在传统的支队级大型舰、驱逐舰、警戒舰编队中,1-2艘1134A在编队执行反潜任务时能够在编队核心位置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1134A能够放出随舰直升机,在离舰艇较远位置上投放声纳浮标,或在已发现声学目标接触的可疑点上吊放声纳进行探测。编队外围布置小一些的舰艇,如传统的56型和机动能力很强的61型舰艇,可以很好地与中央的1134A进行配合,反潜编队一般为“一”字形或“V”字形。不管直升机还是外围舰艇锁定典型目标,1134A均可以立即使用反潜导弹进行压制,就算潜艇迫近也可利用反潜火箭或重型反潜鱼雷实施打击。这样的编队可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在红海军控制海域边缘进行效率极高的战略——战役反潜勤务,以切实消除北约战略核潜艇逼近苏联海域发射导弹的可能,或拦截敌方攻击核潜艇等水下单位以阻止其接近本方战略导弹潜艇和飞航导弹潜艇。
1134A型的服役,也正赶上1123莫斯科级大型反潜巡洋舰等等强大的海空体系节点能够发挥效用的时候。实力迅速膨胀的红海军也在酝酿着必须的战略转型,这决定了1134A必须跟随主力舰队进行长时间脱离近海优势区的远洋机动作战,这样的勤务可能在地中海,可能在北大西洋,也能在印度洋和南中国海。为此,面对复杂和陌生的环境,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潜艇阻截线,1134A也必须担负防御性战术反潜的重任,必须在远洋上保护舰队尤其是其中大型舰艇的水下安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一个标准的远洋机动编队的核心是1-2艘重要的大舰,如58型、1134基本型(重要的执行突击任务的导弹巡洋舰)或1124型(大型反潜巡洋舰);编队同时也要包括少数1134A型,较多56、57БИC、61和某些警戒舰,作为掩护和辅助兵力。这样的编队组成一个战役或常备分舰队的水上突击部分,其反潜能力还是不俗的。编成内的1134A型,可在舰艇集群成箱型编队进行高速机动时配置于舰队外侧,利用先进舰壳声纳阻断两侧潜艇可能进入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1134A随舰直升机将对侧翼和后方重点威胁区域实施机动探测(此时还需要舰队中的1124派出2-3架直升机在整个舰队前方开路),而其55公里射程的反潜导弹可以迅速且有效地压制相当大的海区,甚至可以打到舰队另一侧外围。在掩护水下重点威胁方向时,1134A也可利用反潜导弹和直升机,掩护数艘56ПЛО、56A或者61型这些杂鱼舰进行机动反潜占位动作,以综合使用多种反潜武器,在绵密的声学接触条件下实施近距离对潜打击。
当然,仅仅反潜需求不值得第53中央设计局煞费苦心地研制标准排水量5660吨,满载排水量高达7600吨的大型反潜舰1134A,虽然它的确叫作“大型反潜舰”。实际上,针对这个舰种的多功能化尝试一直在继续,而在战术体系中大型反潜舰的主要功能一直不只是反潜。防空能力(包括区域防空情报能力和舰队防空能力)就是其中重要方面之一,按比较传统的理论,大型反潜舰主要将在远洋机动编队、控制区巡航编队中担负防空任务,另外还将在后者以内担负引导截击机作战的作用。
1959年7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第846-382文件作出了研制新型防空导弹M-11(烈风—ШТОРМ)的决议。OKБ-10研究所作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防空导弹系统最为重要的研究所之一承接了这一任务,最初导弹是为1126型“防空巡洋舰”配套研制的。两年之后1126工程下马,“防空巡洋舰”的最初尝试也被中断,所有防空任务被均摊到导弹巡洋舰、反潜巡洋舰、大型舰和驱逐舰上。所以,M-11型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得以继续,以补充及至替代颇有应急意味的M-1型防空导弹。值得一提的是,在68型巡洋舰上试验的SA-N-2系统的失败下马也是该型号得以“用得其所”的重要原因。该型导弹首先被用于1967年建成的1123莫斯科级大型反潜巡洋舰上,于1969年通过国家验收定型,之后逐渐在其他舰艇上加装改装,俨然成为标准的中程全天候全空域防空武器系统。
1134A型使用的M-1发射装置为Б-187A。导弹在弹仓内为6枚弹鼓存放,每套系统备弹为24枚,略少于1134基本形上的M-1系统。导弹型号为B-611型,弹头为尖细,弹体为极其粗壮的圆柱体外形,四个巨大主弹翼一直延伸到弹体中后部;长度6米,弹重540公斤,战斗部重量达到120公斤;导弹使用单级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对典型中空大型非机动目标有效射程55公里,射高15000米。
1134A在桥楼和后桅上各装备一部4Р60型“雷电—ГРOM”火控雷达(北约代号“前灯”),同时用于引导M-1和反潜导弹。该雷达在功能上取代了之前极度妖魔的“橘皮群”,甚至连安装位置都一样。“雷电—ГРOM”使用5部天线,中间一部小的蝶形天线用于进行敌我识别,并与导弹进行通信;两组圆盘网格天线一大一小分置两侧,大下小上;大者直径3.8米,用于跟踪目标,小者直径1.8米,用于跟踪导弹。雷达对典型中空大型和小型目标作用距离达到140公里/72公里。
1976年M-11进行了系统优化设计,导弹的低空飞行性能也得到改进。改进结果是导弹系统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同时可以对机动目标进行自适应跟踪;导弹射击/杀伤近界和低界放宽,精度提高。升级后型号为ШТОРМ-M型。80年代,设计局针对军方提出的防御反舰导弹要求,再次推出了ШТОРМ-N型,对系统跟踪射击低空小目标的能力进行了大幅度提升。
M-11型ШТОРМ导弹使得1134A舰拥有超过过去所有舰艇的火力能力,两个火力通道和4个独立火控通道为舰艇对抗全空域多目标来袭威胁的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防空导弹的换代只是加强舰队和自身防空能力的一部分努力,提高对空情报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强大的对空情报能力是高强度的防空火力的必备前提,也是后者存在的主要意义之一。1134A诞生的年代,在苏联中近海控制区内仍然需要强大的空情保障和引导调度平台,用以保证防空军的截击机顺利进行拦截作业;而与此同时,远洋机动舰队的空情保障要求也日益凸显,新型的大型舰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为此,1134A拥有了巨大的空情保障利器——MР-600 (BOCXOД/曙光,也称为日升/上升/日出等等等等,北约称为顶帆)大型远程三坐标雷达。为了这个雷达的装设,原MP-310被减少为一部(且被改进为MP-310A,此时这种雷达基本只用于为本舰队防空作战提供信息),且被设置于被改进的倾斜/独立式烟囱顶部(区别于1134基本型的与主桅连为一体且垂直舰体的烟囱)。区别于以往的防空情报雷达,MР-600的支撑柱相对于其本体非常纤细,且总体较长。以上措施多是为了电磁兼容性方面的考虑——让庞大的MР-600拉开与别的主要电子设备的距离,以便能够多获得一点空间,如此才能保证所有设备能够比较正常地工作。雷达天线宽达8米,高10米,为栅格抛物面结构,天线主轴线与垂直面夹角20度。天线正面中间有支撑金属框体和波束发射机构,后部有平衡叶片。该雷达发射功率十分巨大,使用叠层波束提供目标的三维数据,工作频率1000-2000兆赫兹,在主动工作方式下对7200米高度以上的大型目标作用距离555公里,对低空突防的攻击机作用距离达到50公里。在空防信息获取方面,MР-600可以与烟囱上的MP-310A密切配合,后者对7200米以上目标作用距离可达200公里,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两种雷达可以在威胁程度不一的海域进行值班轮换,可以构成绵密的对空预警、监视体系,并使得1134A所提供的空情保障能够覆盖所有时间窗口。由于MР-600对中高空目标监视、跟踪距离很远,1134A可以在控制区和舰队防御海区以内对更大的空域实施监控,7600吨的满载排水量、4台总功率90000马力蒸汽轮机、4700海里/18节或者2400海里/31节的续航力使得1134A的监控能力得以持续足够长的时间,这些显然都是引导防空军和舰载航空兵截击机的有利条件。1134A上经过加强的对空情报和防空引导能力,可以迫使进入控制区和舰队周边范围的北约空中打击机群进行相应战术调整。这些调整包括提前解散巡航大编队分散转入攻击动作,或进行专门的机动和佯动,或布置较多力量用于对1134A舰电子、火力压制(北约必须使用专用的防空压制平台携带反辐射武器和专门的欺骗性电子干扰装置先行压制1134A)。这些调整和安排显而易见地增加其进攻作战成本,也加大了北约组织在苏联海空防区纵深活动的难度,以及对主力机动舰队打击的难度。当然,MР-600的存在意义实质上还不只这些,后文中会进一步阐释。
在1969-1977年的8年间,列宁格勒第190造船厂,也就是传说中的日丹诺夫造船厂完成了10艘这样的舰艇。按西方的标准讲,苏联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导弹巡洋舰就是1134A,但本文依然要按照苏联自身的标准进行研读,而且毕竟日后登峰造极的1155型,虽然被西方划归驱逐舰,但不管是排水量还是战斗力均出超1134A甚多,数量也多不少。显然按照西方的分类方法根本无法掌握苏联红海军的编制装备特点。另外在外形上,曙光、雷电、戈佐夫、头网等等雷达、电子战天线的存在使得1134A桥楼、烟囱、前后桅杆上过于鳞次栉比了。但在20世纪70-80年代,这种顶着满头天线的大型反潜舰以其特殊的外形和当时条件下强大的战斗力横行四方,除了巡洋舰,1134A是毫无疑问最为重要的水面舰艇(之一),如果不考虑短命而不太成气候的大型导弹舰,那这种“最为重要”就不存在“之一”了。

空前强大的金雕——卡拉
政治局和部长会议的精神是所有军事装备发展的决定者。大型反潜舰也不例外。1134A原20艘建造的计划很快又被修改成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数量。鉴于世界和苏联军事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红海军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实也就是永无止境战术需求),新型舰艇的建造很快被提上日程。苏联军政高层以及红海军对1134平台还是相当满意的,但鉴于首长们对大型反潜舰的作战能力要素又有了更多新要求,继续加大加长这个平台并继续扩充子系统非常必要。
早在1965年10月,苏联部长会议在855-3310文件中将1134B工程予以确认,后经过北方设计局的设计努力,次年9月工程细节和预算报表被提交造船工业部。1967年,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着手进行1134B工程准备。1969年12月19日,以造船厂所在城市命名的“尼古拉耶夫号”作为1134B首舰下水。经过3年半的舾装、准备和验收,该舰终于于1972年2月编入黑海舰队第70反潜舰支队服役。同年11月又转到第11反潜舰支队。介于地中海常备第五分舰队急需强有力的大中型舰艇,该舰以及之后的3艘1134B舰均在黑海舰队一直服役至80年代。
1134B作为1134型的第三代衍生舰型,毫无疑问是全系列中舰体尺寸最大,排水量最大者。其标准排水量达到667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8520吨,最大排水量8890吨;舰体总长173.4米,型宽18.54米,吃水5.74米,涉及水线长161.9米。尺寸大幅度增加的同时,1134B动力系统也得到了脱胎换骨般的演进。其强大而紧凑的动力配置为2套燃-燃联合动力(COGAG)M-5(M-5И)型发动机组。每套发动机组包括2台总功率40000马力(M-5И为45000马力)的M-8主燃气轮机、和1台总功率6000马力(M-5И为9000马力)M-62巡航燃气轮机,其最高航速因此达到32节,经济航速18节。当然,燃气轮机首要的好处在于强大的变速能力,这方面1134B甚至明显好于比自身排水量更小的1134A或者基本型。另一方面,由于配备了专门的巡航发动机,1134B终于拥有了可靠的续航力,续航力达到7100海里/18节或者3000海里/30节。该指标远高于同样使用燃气轮机的61型舰。这意味着卡拉舰可以在更宽松的限制下实现频繁的变速,可以更为经常地进行战术机动(虽然拥有了反潜导弹,但变速能力可使其能够担负所有种类的反潜作战任务)。另外,紧凑的动力设备(在空间和重量上莫不如此)也为更多的舰载设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其燃油搭载量虽然达到1820-1830吨,但全动力设备重量比重仅仅13.7%。显然红海军希望尽可能让这艘近9000吨的舰艇获得更多的功能。现在,甚至可以说,1134B几乎是一级全新的舰艇级别了。
1134B舰体与上层建筑沿用1134系列模式,不过在规模上进行了明显的扩大。舰首两层甲板主体构型不变,但之后的桥楼变化较大,长度和体积均有大幅度增长。舰桥内部和甲板下指挥  中心空间为此都得到显著增大。桥楼后部有一个凸起的设备舱,上部安装包括MP-310A和部分通讯天线共架的小型桅杆。命运多舛的MP-310A终于不用在烟气繁重的烟囱桅杆上受罪了。桥楼后方插入了一个过渡分段以扩充内部空间,其后为构型独立的主桅,其上安装了全套电子对抗设备和巨大的MР-600 曙光雷达。主桅后方的舰体与1134A基本相同。可以看出,在红海军的技战术指标的限制下,北方设计局尽了最大努力以加大1134B内部空间和甲板面积,以容纳更多的武器和电子设备。另外,1134B吸取了之前各种型号的经验教训,对舰体构型上做了许多调整以保证全舰甲板整洁,设备布置紧凑有序,一改1134A巅峰状态中的满头天线导弹架招摇过市的情况。无怪乎北约海空军在1973年尼古拉耶夫号首航蜂拥围观后,一致鉴定1134B卡拉级为苏联制造的线条最为刚劲有力,外观轮廓最为大方美观的舰艇,并立即将“巡洋舰”的帽子扣在了该舰头上。
被寄予厚望的1134B舰同样也被安装上了尽可能全面多样的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作为反潜作战舰艇,1134B除了继承1134A反潜导弹、重型反潜鱼雷和反潜火箭弹全面的反潜武器配系之外,还在使用MГ-332T(TИTAH-2T即泰坦-2T型)舰壳声纳之余,加装了革命性的MГ-325(织女星/ВИГА,西方称为马尾辫/MARE TAIL)变深度拖曳式声纳(vds)。该声纳通过控制拖缆长度调节声纳拖体入水深度,可以克服相当部分的水声跃变层,可直接在北约潜艇活动的水温层上工作,克服各种不同的声速层和密度层。该声纳也可以有效远离舰艇自身的噪声源,在更佳的噪声背景上进行工作,以获得更优异的处理效果。该声纳为中频,兼有主、被动工作模式,可用于中、近距探测潜艇中噪音,并可使用主动方式定位目标。在较浅的水域,使用MГ-325可以覆盖大部分潜艇深度。而在水深较大,暖流暗流汹涌的北大西洋之类的海域,该声纳需要配合舰首声纳进行远程预警探测(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效果并不理想),自身也可以作为舰艇攻击声纳进行测距测向。显然MГ-325声纳使得1134B拥有了更加完善的声探测手段。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声纳站的性能,北方设计局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控制声纳站安装位置附近的噪声来源。如推进轴和支架以及声纳导流罩均使用悬挂手段与船体连接,且导流罩涂覆了防磁防噪涂层,主机、应急发动机和辅助机构均固连于整体式悬挂平台上,并加装阻尼垫片。以上手段都是第一次出现在苏联设计的舰艇上,当然这些开创性的设计很快就普及到了之后所有苏联红海军主要舰艇型号上。另外,在担负和平时期勤务时,追踪核潜艇并不只靠声纳站,也需要如МИ-110К(Р)红外线水痕仪器、磁探仪和放射性物质探测仪,而后面这几种设备很多时候反倒起着主要作用。在地中海东、中部地区,挪威海、日本海等地盛行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想要稳定地追踪北约核潜艇并非易事,需要各种手段寻获锁定其蛛丝马迹。1134B仗着空间宽敞排水量大,装设了较以往苏联舰艇远为全面的探潜搜潜设备,服役之后很快就证明了自身的主力地位。
同样作为重要的防空舰艇,1134B配备了全面性甚至远胜其反潜装备的防空情报、火控和火力装备,尤其是拥有可用于所有任务模式的防空火力系统。M-11防空导弹当然是必备的主要防空装备,1134B配备Б-192发射装置两部,备В-611弹80发。导弹控制系统为ЕГСП-192,火控计算机为A-82M。在后数艘下水的卡拉级上装备了改进型M-11防空系统,该系统在改进火控系统之余(使得10000米以下跟踪目标最大值为20个,且可稳定跟踪机动目标),还使用了В-611M型导弹。该弹药加强了对低空和机动目标杀伤能力,且射界较老型号加大,显然这是红海军开始针对70年代入役的多种反舰导弹准备的对抗措施之一。但是对这些小型低空目标的防御仅靠一种导弹是无法实现的(即使是今天也无法作到),因此红海军同时准备了4K33(黄蜂)型导弹系统,北约编号SA-N-4”壁虎”。该导弹系统为全天候近程低空防空导弹系统,是陆军SA-8(系统名9K33、发射装置9P35M2)转嫁改型后的结果。系统使用的导弹为9M33型,弹长3.2米,直径0.21米,翼展0.64米;导弹共40发,导弹射程14.8公里,射高40到6000米。导弹发射装置ЗИФ-122被安置于塔形主桅两侧,类似电影《星球大战》中太空飞船上出现的伸缩型双臂导弹发射装置,在非作战状态下可以收缩入弹药库,各个弹药库共保存有20发弹药,2部导弹发射装置面向舰艇两侧方向共可进行20次拦截(2发导弹拦截一个典型目标)。由于是近程导弹,系统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其制导雷达位于导弹后舱段台阶下,代号4P33(气枪群/Pop Group);与传统的苏联防空导弹制导雷达一样,包括监视雷达(孔径2米抛物面天线)、跟踪雷达(2.4米圆抛物面天线)和指令装置(1.4米圆盘抛物面天线)。众所周知的是,该导弹陆上姊妹型号为师级防空导弹(与SA-6配合使用),其拦截主要目标为低空攻击机、直升机,掩护师主力部队展开进攻作战。在海军中使用的4K33系统设计初衷仍然是针对低空突防的作战飞机的,而非更快更小的反舰导弹。也就是说,该系统的加入的确使得北约飞机使用传统的非导弹类武器(10公里之内如航空炸弹和火箭助飞鱼雷等等)发动打击的可能性基本丧失了,但面对北约已经开始进入现役的反舰导弹还是有些捉襟见肘,故而从装备起,该系统的弹药、制导体制和处理部分都在不断升级改进中。如之后配备的9M33M型导弹的4K33M、4K33MA2系统,无论是导弹本身还是火控系统都重点改进提升了对小型目标的跟踪打击能力。毫无疑问,在1973年装备的4K33系统是全新的低空近距离防空系统,该系统一问世马上就装备上了1134B和宝贝疙瘩一般的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当然如果谁认为这两型导弹就成就了完整强大的防空体系就大错特错了,AK-630和AK-726火炮系统也是1134B所依仗的重要防空利器。前者对于我们中国军事爱好者来说不能说家喻户晓也得算是耳熟能详了,这样一个70年代诞生的神器即使当时对反舰导弹拦截能力并不高,也不能否认其开创性意义,更不能低估其反复升级改进后的潜力。反正在70年代下水的1134B上整4部AK-630也应相当给力了。至于AK-762火炮系统,初听上去的确陌生,但作为AK-176系统的前辈,作为中国军事爱好者也应当立刻作恍然大悟状。该系统在Д67-1遥控指挥装置指挥下,由МР-105炮瞄雷达制导,备弹4800发,具备当时世界上同口径火炮中突出的射速。作为对海军进行赫鲁晓夫式改革的必然结果之一(赫氏完全彻底的核战理论完全屏蔽了海上近距离对峙、支援登陆、防身补枪等等活动的可能),该系统防空有余,反舰不足。红海军在欢欣鼓舞于大型反潜舰十分强悍的防空能力之余,仍然在盘算着装备拥有130炮的新舰早日接替老56,当然这跟大型反潜舰没什么关系啦,笔者只能另文描述。
不完整版,以后的内容还有用,自己沙发
竟然没人顶,不知道是否是以为发重了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0 20:51
竟然没人顶,不知道是否是以为发重了
力顶
不知为何同时发的航母那么多人看这个没人看,这些大型反潜舰不就是别国的“大驱”么
大驱和航母都有了才齐全嘛
这个的慢慢地看。
好文章要慢慢品味,先顶一下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1 13:01
不知为何同时发的航母那么多人看这个没人看,这些大型反潜舰不就是别国的“大驱”么
文章很好 不过可能是大家对苏联的反潜舰热情不高吧
顶一下楼主~~
竟然没人顶,不知道是否是以为发重了
这种文章很过瘾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1 13:02
大驱和航母都有了才齐全嘛
没有板砖、巧克力、吨位不过5位数的大驱木有吸引力
文章很好 不过可能是大家对苏联的反潜舰热情不高吧
顶一下楼主~~
是啊,大家都喜欢新东西。不过要是以史为鉴,以后的新东西在掌握一定信息之后,都可以自己预料评估出来了。
没有板砖、巧克力、吨位不过5位数的大驱木有吸引力
呵呵。当时这些可也是风光一时啊,有防空导弹的船就了不得了,广大发现中国家很长时间只是以火炮鱼雷作为自己海军堪用的武器。
孤独的1155.1型舰……东西是好东西,可惜独木难成林。
来支持下~~
手机马克
来支持下~~
本人撰写一系列文章,最终目标是摆脱传统军文的各种限制。军舰设计成这个样子,又被改进,又被部署在某个舰队某个基地,都是为了任务和战术战法需要,而任务是由战略战役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些又是由冷战的宏观背景所决定的。由小见大,由大处又见小,一个军舰光写点上面有什么武器装备,搞了个什么结构,不知其所以然,委实意义过于有限。现在的军刊,今天介绍个兵器,明天拍个飞机,设计制造方面弄得热闹异常,实则完全不求甚解,绝口不提为何如此,与军事二字约行越远,反是距离工业制造越去越近,个人觉得味如嚼蜡且本末倒置。我写文从不为装备而写装备,更不可能只写装备,否则也不用专门去研究苏联的老事物,弄点宙斯盾无人机多好?
呵呵,楼主有读到见解。顶起。
好文得慢慢看哈。
喜欢这样结合冷战时期苏联红海军发展背景和战术想定写装备的文章,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