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海军1134B型大型反潜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36:23
我是毛舰迷,但我觉得超大毛舰党目前过于侧重苏/俄军舰图片,对其技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有些欠缺。这与以前“二战论坛”BB党(鄙人也是BB党的忠实党棍)对巨舰大炮的研究有不少差距。
现代舰船2008年6B、7B曾刊载罗军的文章:“折翅金鹰—苏联海军“喀拉”级反潜巡洋舰研制始末”,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反复阅读,还扫描成电子文档。现在我把它贴出来,与大家共享。不知这样是否冒犯原作者,还望海涵。我是毛舰迷,但我觉得超大毛舰党目前过于侧重苏/俄军舰图片,对其技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有些欠缺。这与以前“二战论坛”BB党(鄙人也是BB党的忠实党棍)对巨舰大炮的研究有不少差距。
现代舰船2008年6B、7B曾刊载罗军的文章:“折翅金鹰—苏联海军“喀拉”级反潜巡洋舰研制始末”,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反复阅读,还扫描成电子文档。现在我把它贴出来,与大家共享。不知这样是否冒犯原作者,还望海涵。
折翅金鹰—苏联海军“喀拉”级反潜巡洋舰研制始末
原载于:现代舰船2008-06B、07B
原作者:罗军
研制背景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促使美苏两国签定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此时,苏联利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的时机,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这时,美国已经拥有可以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携带这些导弹的战略核潜艇不易被发现和消灭,而苏联此时还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核潜艇部队,苏联海军迫切需要建设强大的反潜部队。1968年,“喀拉”级(1134B型)大型反潜巡洋舰首舰“尼古拉耶夫”号开始动工建造,她曾是苏联海军阵中的“全球巡洋舰”,原本指望可作为对“北极星”弹道导弹的一种回应,至少可以服役到本世纪末,但不幸的是,“尼古拉耶夫”号的命运并不如苏联所期望的那样,她只服役不到20年便退役了。
所有政治军事局势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美苏展开的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为此,“喀拉”级装备的各种海战武备如各种反潜防空武器,与它的前辈“卡辛”级(61型)、“克列斯塔”I级(1134型)、“克列斯塔” II级(1134A型)一样,必须满足从海上实现苏联国土防御的各种需要。
受苏联K-19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影响,自从1961年11月起,美国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开始对挪威海域、甚至对苏联纵深的战略要点进行战略监视。很快,美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活跃起来,活动在太平洋的第七潜艇大队甚至将下属的第15潜艇中队部署在关岛。到60年代中期,美国能够长期游戈在大洋的核潜艇数量超过20艘,这还不包括英法两国加入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战斗巡航,这两国的核潜艇同样携带有瞄准苏联大城市的弹道导弹。
在此局势下,摆在苏联海军面前首要的任务不是防止可能的核攻击和消除潜在的威胁,而是使用核导弹先发制人猛烈攻击美国海军和北约国家的城市,甚至使对方瘫痪,无法进行核反击,这就是“首次打击”原则。在1973年美苏海军的地中海对峙中,以“首次打击”原则出现的黑海舰队成功地实现了与美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势均力敌”。要达到这个战略目的,就必须首先探测到敌方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踪迹,并在“首次打击”中摧毁它们。这意味着反潜问题将上升到苏联海军战略问题的高度,成为海军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建造比1960年开工的“卡辛”级反潜舰(基于防空)更先进的战舰迫在眉睫。
事实上,苏联将反潜任务的重要性早就考虑进了“卡辛”级的设计当中,但当时北约核潜艇重型线导鱼雷可在18千米外发射,而“卡辛”级则缺乏有效的侦测手段,其装备的MGK-31型声呐尽管可探测25~30千米范围内回声,但其有效距离仅为1.5~2.0千米。而且“卡辛”级设计之初都没有考虑配备反潜直升机和反潜鱼雷,RGB-6000的使用范围也只有不到6千米。所以“卡辛”级在与北约核潜艇的较量中基本是“盲目”的,从而被迫采用退让的态势。1990-1995年,“卡辛”级“敏捷”号加装了“竞技手”-2(MG-325)拖曳变深声呐。不过,安装变深声呐因缺少新型反潜武器显得华而不实。拆除2座RBU-1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使原本不足的反潜武器更加势单力孤。这些反常现象部分反映出苏联在推进舰艇现代化方面缺乏整体观念,它只是简单添加近期那些可用的新装备,而没有将战舰作为整个武器系统来全面考虑。这与西方的做法完全相反,反映出苏联的战术和哲学理念,即部分之和大于个体。数艘舰艇一起用变深声呐发现潜艇的概率将会大大高于单个舰艇。
“克列斯塔”I级(1134型)的设计最初被指派给列宁格勒的北方造船厂,但由于海军内部对“克列斯塔”的战术使命突然发生了变化,主任设计师安捷耶夫原先负责的4艘舰“佐祖利亚海军上将”号、“符拉迪沃斯托克”号、“德罗兹德海军中将”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被强制要求重新设计,海军要求将“进步”(P-35)反舰导弹和“波浪”(M-1)防空导弹安装到4舰上。
1964年8月10日,苏联政府接受了建造更强大的反潜舰的提议。围绕追踪与反追踪,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也被政府要求与“克列斯塔”II级(1134A型)同步进行。苏联各大造船厂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设计图纸,这些图纸都是基于对“卡辛”级设计的改进。
1965年1月,建造“克列斯塔”II级反潜巡洋舰的任务下达到北方造船厂。直到1966年,船厂在当时正在焊接主体框架,原本为1134型5号舰的基础上开始了试验升级。5号舰之后再建造的就是“克列斯塔”II级舰了。
1134型第5艘和前4艘外现上有细微的区别,前4艘2座双联装“进步”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是水平布置的,发射时用液压装置升起成倾斜状,而第5艘2座四联装“暴风雪”(RPK-3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是倾斜布置的。另外,第5艘的主桅上用“曙光”(MR-600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取代了“顶帆”(MR-500型)。此外,它更新了声呐,这就是“大力神”-2(MG-332)舰首声呐。除此之外,舰上他装备与前4艘一致。
1134A型首舰“喀琅施塔得”号(生产编号721)干1969年12月29日正式交付北方舰队。最后一艘“尤马谢夫海军上将”号(生产编号730)于1977年9月25日正式交付北方舰队。北方造船厂承建全部10艘“克列斯塔”II级舰,7艘归北方舰队,其余3艘“瓦西里•恰巴耶夫”号、“奥克佳勃尔斯基海军上将”号、“伏罗希洛夫元帅”号加入太平洋舰队。
把32艘大型反潜舰全部交由北方造船厂完成建造,其本身是否具备设计建造能力就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何况海军这个时候又打算在“克列斯塔”II基础上继续升级了。大规模的工程呼唤第二家企业加入到建造“克列斯塔”系列舰中来,这就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厂(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卡辛”级驱逐舰总共建造25艘,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分得20艘的建造任务,其余5艘由北方造船厂负责建造。到70年代末,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完成了18艘“卡辛”级舰的建造任务,此时,它的生产设备得以抽出投入到建造“克列斯塔”系列舰中来,另2艘于80年代完工。
在当时看来,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参与发展“克列斯塔”系列是众望所归的事。新的“克列斯塔”系列完全可以采用一种稳妥有序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集中苏联所有力量搞突击建造。这因为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在应用舰载燃气轮机上积累了丰富的的经验,并在世界上首次将燃气轮机成功地用在了“卡辛”级上。而且就在尼古拉耶夫市,还有一家在苏联地位独特的燃气轮机制造企业,这就是南方燃气轮机厂(也称黎明燃气轮机厂)以及南方燃气轮机厂著名的设计部门——机械设计联盟设计局。
另一方面,海军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忧心仲仲的人认为目前国内工业力量无法为所有正在建造中的舰艇提供足够的燃气轮机,继续采用蒸汽轮机是比较务实的做法。当时的造船工业部长鲍里斯•叶夫斯塔夫维奇•布托马也表示,他不想关闭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中的蒸汽轮机生产线,但幸好基洛夫工厂当时生产任务已达到饱和,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开动蒸汽轮机生产线,指望在新的“克列斯塔”系列上沿用经济的蒸汽轮机的设想暂时被搁置在了一边。现成的一切状况决定了“喀拉”级采用燃气轮机的好运。
“喀拉”级的设计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关键性的设计思路早就在设计师们的思想中展开了。1964年10月,61个公社社员船厂兴致勃勃地开展了“卡辛”II级舰的设计,“卡辛”II级舰集反潜与防空双重任务干一身的战术构想与“喀拉”完全是吻合的,“卡辛”II实际就是“喀拉”的母体,只不过采用了“克列斯塔”的船体而已。高质量反潜与防空的重任首次被赋予苏联战舰,带领“警戒舰”向“大型反潜舰”的飞跃。
设计的发展
苏联海军一开始对“克列斯塔”II级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它在“卡辛”级的基础上整合了反潜和声呐系统,但是防空能力较弱,系统反应速度较慢,特别是体积庞大的蒸汽轮机占用了相当大的舰体空间,因而不能搭载更多的系统设备。所以当“克列斯塔”II还在建造的时候,对它的升级改造就已经开始了。升级计划包括用2座双联装AK-726炮代替AK-725炮,增加2座“黄蜂”-M防空导弹发射装置。采用4台27200马力加速用燃气轮机和2台6800马力巡航用燃气轮机的全燃联合动力方式。
1965年10月25日,苏联当局在第855-3310文件中确认了1134B工程,它是当时反潜与防空先进装备的集合体,其重中之重的使命在于充当“猎杀集团”的中流砥柱,在遥远的大洋追踪和摧毁敌方战略核潜艇。在仔细回顾了“卡辛”级设计经验后,苏联造船工业部和海军在1966年4月确认了新型“反潜防空舰”的战斗使命,在由若干舰艇中队组成的战术集团中起到稳定战术的灵魂作用;负责反潜和防空,确保己方潜艇在大洋巡航并安全返回基地;确保己方舰艇在遭到敌方潜艇、飞机,以及轻型武装攻击时撤退线路的安全。1966年6月11日,造船工业部与海军联合签署了代号为C-13/80C的设计委托合同。合同规定1134B的设计工作由北方设计局负责,主任设计师是安捷耶夫,执行设计师彼尔科夫,海军观察员是萨伏洛诺夫海军中校。他的继任者是扬切夫斯基,到了1971年2月海军观察员一职由尼柯尔斯基海军中校担任。
1134B型舰计划标准排水量6200吨,舰长160米,宽16.8米,吃水5.2米,航速32~33节,全燃联合动力比蒸汽轮机组更紧凑轻便,使舰体空间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可以安放更多的战术设备。1134B几乎就是一艘全新的战舰,全舰各种武备与排水量的比例由1134A的17.8%上升到19.4%,库存运输通道与弹药供应专用通道的面积之和比1134A提高了40%。首舰“尼古拉耶夫”号的建造成本预估为4800万卢布,1134B全系列平均成本预估为4150万卢布,相比1134A全系列平均价格4060万卢布提高得并不多。
1966年9月30日,1134B的细节、战术构想以及工程初步预算报告首次被提交到造船工业部。在海军的提议下,苏联中央科学研究院,造船工业部、船厂三方面联合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1134B各项技术攻关工作。来自中央科学研究院和克雷洛夫海军学院的研究员合作研制了新型“竞技手”-2(MG-325)拖曳变深声呐。这种声呐即使在恶劣复杂的海水环境下,也有能力发现躲在温跃层下的核潜艇,当其发现可疑目标时可将搜索范国缩小在3~4千米之内,并配合舰首“大力神”-2声呐进一步对目标定位。虽然安装“竞技手”-2使船总长增加了2米,排水量增加了100吨,也降低了航速,额外增加了4个操作人员,尽管如此,三方负责人还是同意暂时安装“竞技手”-2,并继续观察它们的表现。
技术人员发现1134A的热导探测仪在对船间距的测量上有角度计算的问题,它会导致真实间距在雷达屏幕上的减少。事实上,这个缺陷常常会让水兵不能有效地进行敌我识别,如果要保持热导探测仪的准确性,舰体上层建筑形成的“墙壁”至少要与甲板保持60º的夹角,这一点后来被吸收到1134B设计中去。进一步发现,当使用1134A的2座诱饵发射器同时发射箔条时会给雷达显示屏幕带来大面积的阴影,技术人员通过把它们移到舰首RBU-6000深弹发射器与B-192发射架之间的地方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1134B现在的配置。
在初始设计过程中,用电安全问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专家们推荐要在轴承支座中采用电荷残留绝缘措施,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容留电能残留物之处,电能残留物通过螺旋桨推进轴的传导性对整个舰体框架产生影响。专家们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在对索非亚型油箱检查的时候,工人们及时安装了轴承支座铺垫从而缓解了电荷残留带来的安全问题。
“喀拉”级的尺寸比“卡辛”级大出许多,工厂现有的船坞无法满足“喀拉”级的建造。鉴于此,厂方代表提出要建造一个5000吨、吊臂工作限度为110米的1134B专用浮船坞的方案,而且技术人员还要在这个船坞内完成安装硕大的“大力神”-2声呐导流罩的任务。不过如果使用现有的浮船坞,可能会使声呐导流罩下水时碰撞损坏。后来厂方提出了一个独出心裁的方法,把浮船坞的底部建造成可开启的钳状,还为导流罩特制了一个脚手架。带着新浮船坞的设计图纸,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向位于尼古拉耶夫的两个中型造船厂-黑海造船厂和海洋造船厂,发出协助建造的请求,而这两个船厂手头忙于过多的军方生产订单,不可能抽出人手。“钳底船坞”的方案只得搁置一边,厂方被迫寻求其他方法。而事实上,即使这两个船厂有足够的时间和人手,实际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完全实施这些方案意味着1134B全长增加2米,排水量增加近350吨,舰员由326人增加到362人,设计师不仅需要安排如此众多的舰员在战斗岗位上顺利地各司其职,还必须确保他们之间的交流顺畅。
北方设计局对大量的数据观察报告不太满意,造船工业部第九局趁机提议降低1134B指挥与情报处理自动化系统原先设计的信息处理、地图分析、指令传送等任务处理能力,仅仅把系统维持在反潜上就可以了。但是设计师们通过反思1134A和1123经验教训,最终还是保留了系统的高级处理能力。
海军要求“大力神”-2舰首声呐在以30~32节航行时,其有效探测范围达到8~10千米,但根据北方设计局的计算,只有降低到26节时才可能达到。海军本来以为在RBU深弹舱和相邻的油库之间不设置防护性围堰,可以提高燃油装载量。但实际上,为了安全考虑北方设计局还是谨慎地将油料的设计装载量减少了45吨,腾出空间来让给防护性围堰,这45吨可以供应“喀拉”级舰航行150海里。接着,海军又提出了给深弹发射器装填PGB-60和PGB-10深弹设计专门的装填吊机,北方设计局则认为像“喀拉”级这样大型舰船的深弹弹药的补给是由辅助舰船完成或者在基地由基地设备完成,专门为装填深弹而设计一种吊机没有必要。
最后,海军确定了400名舰员的额定人数,尽管事前北方设计局的人宣称“喀拉”级舰员将不超过369人,但事实上,随着后来安装新系统装备的过程,实际的舰员人数超过了425人。
工程制图、建造、测试和正式交付首舰总共花了48个月,其中建造阶段历时36个月。尽管该舰设计论证期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最后还是批准通过了此项目。
结构与平面布局
与1134A相比,1134B具有更高的适航性。从体积上,1134B比1134A增加了38%,长度增加了12米,宽度增加了0.6米,优雅而稳重。前部多了一个巨大的球鼻首金属导流罩,内装“大力神”-2声呐,加上天线直径约为2米,锚加上锚机等设备的重量约为4吨。在锚链管出口位置,专门安置了1台MI-110K红外线水痕仪用来监测核潜艇经过水域所产生的温度差。
与1134A一样,RBU-6000深弹发射器放在舰首沿平面中线对称位置,中间由一块特制的多孔防焰板隔开。往舰尾方向看,1134B与1134A的不同之处开始表现出来,它的一对电子诱饵发射器的位置比1134A更接近舰首,安放在双联装“风暴”防空导弹B-192型发射装置的前面。在舰桥驾驶舱的左右两侧,布置有2座“暴风雪”(URPK-3)四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驾驶舱顶部平面中线位置的最前方安放1部“顿河”导航雷达基座和1套“贝加尔”导航系统,驾驶舱顶部中央位置装备1部“雷电”-M火控雷达,用来引导“风暴”防空导弹。AMG型防锈铝合金建造的前桅中段安放1台ARP-50R无线电测向器,前桅顶部是1部“安加拉河”(MR-310A)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雷电”-M火控雷达之后是1台MT-45型水面监视系统的摄像机,前桅基部两侧各1部“顶环”(MR-105)炮瞄雷达用来引导AK-726炮。1134B的前桅比主桅要低一些,这一落差在1134A上恰好相反。
主桅两侧各有4个突出的球形天线罩,这就是“古尔祖夫”-A(MRP-150),北约称为“边球”的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古尔祖夫”-A共有8个球形天线罩。通常情况下,“古尔祖夫”-A系统需要和“钟”系列电子侦察设备配合使用,因此在1134B的主桅附近还装有2座“击钟”(MRP-12型)电子侦察天线,1台“打钟”信号截获接收机,2座“敲钟”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在“古尔祖夫”-A系统中,“敲钟”起定向搜索接收机作用,目标指引由“海湾”侦察设备提供,“海湾”侦察设备是一种“击钟”和“打钟”的组合方式。主桅的顶部则是一部硕大的“曙光”(MR-600)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刻赤”号在80年代后期用“桦树菇”(MR-650)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取代了MR-600。
1134A采用的是当时相当流行的烟囱与桅杆二合一的烟道桅杆设计,但其问题也随之而来,雷达被烟尘熏得漆黑,1134B放弃了1134A的烟道桅设计,主桅与烟囱分离。每舷各2座AK-630速射炮,由“三角旗”(MR-123)火控雷达负责指挥。
与1134A相比,1134B的倾斜式下沉直升机库、起降平台、起降指挥窗是重新设计的产物。起降平台铺设一个格栅式着舰装置,下沉式机库的两侧各有1座RBU-1000深弹发射器,格栅式着舰装置下面就是“竞技手”拖曳变深声呐以及可移动水压回收绞车,回收绞车的旁边是“侧卫”-DU水声异动报警系统及其升降装置,其下是舵机用PEG-8-3型变速箱。
1134B配备的是2部铜制4叶低噪声螺旋桨推进器,船中两侧各装2对固定式减摇鳍。对于安装了2对鳍的舰船来说,后鳍常会受到前鳍严重的水动力干扰,以及船的运动对后鳍的影响,使后鳍的升力下降。为了提高2对鳍系统的减摇效果,一般情况下采用增加前后鳍间距的方法来减小前鳍与后鳍间的相互干扰。但对于满载排水量超过8000吨,航速32节的1134B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适航性,设计师在前后鳍间距之间采用了增加1对UK-134-5型可收放式减摇鳍的方法来补偿后鳍升力下降,从而提高了2对鳍的整体减摇效果。
从长度上看,整个舰体框架被划分为17道防水壁和18个水密隔舱。从高度上看,从下到上整体分为低层、储油层和上层3层甲板。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框架在水中的导磁性,1134B框架基本材料用的是导磁性很弱的MK-40和MK-35型低镍钢。
1134B首次在苏联军舰上实现了冷库自动制冷和程序控温,根据储存对象,系统提供4档温度可供选择,温度区间在-18℃~+2℃之间。舰内日常内需供应也实现了机械化,舰队补给舰通过自动抛射装置将接液体补给管道投向1134B,可以对其连续供油3-4小时。在远离基地的情况下,休闲区也为舰员提供了锻炼身体的设备。
最终,建成后的“喀拉”级首舰“尼古拉耶夫”号标准排水量6670吨,满载排水量8530吨,全长173.4米,最宽处18.5米,最大吃水5.74米。为了降低声场效应,1134B特制了一层与采用悬挂技术与龙骨连接的减震平台,平台由电子振荡控制器控制,可有效减少动力装置对龙骨结构产生的振动效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爆炸产生的震动与噪声。
1134B首次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控制运行声呐站和空气流动产生的各种混杂噪声。推进轴、轴支架与声呐导流罩采用悬挂技术完全与船体主框架隔离,轴支架采用经过电子绝缘处理的低镍钢,而且船体水下部分还刷上了绝缘涂层,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电磁场。
在控制水声及声呐站工作噪声干扰方面则使用低噪声螺旋桨、延长桨轴与船体的距离、轴支架做成“两爪”式,减少与船体的接触面、应急发动机,辅助机械和燃气轮机采用消噪框架结构固定在悬挂平台上,并且使用双层消声阻尼片降噪声,使用一种称之为“玛瑙”的减震吸声涂料有效地吸收了声呐导流罩上的电声源。
1134B普遍在机械的基座部位采用吸声绝缘材料,通风设备全部放在采用隔音技术焊接的钢板隔间内,其通风管道由弹性材料制成,在燃气轮机的排气管道上使用消声器,有利于控制舱内气流噪声级别。
总之,为了消除噪声与热场,1134B还使用了各种特殊的方式。由于“喀拉”级除工作舱外,居住舱没有安装空气压缩机,舰员因此要使用含有空气的煤气点灯取暖,这便产生了热源。使用煤气冷却器,用喷嘴把海水引入烟道,冷却发动机烟道内的高温。“刻赤”号最初换装的MR-600雷达运转时会产生高温,当时技术人员在主桅内装了许多换风扇及排风口,企图制造局部强烈的空气对流带走高温,但这个方案因为噪声太大而放弃。现在,“刻赤”号主桅内用的是昂贵的制冷系统来解决MR-600雷达产生的高温。除此以外,1134B还使用高压气流排汽消声冷却器对空气压缩机、锅炉蒸汽排汽放空时产生的喷注噪声实行控制。种种尝试都是为了尽可能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安全的临战状态。
动力装置
1134B采用双轴双桨推进,主机为2台M-62正车燃气轮机,每根主机轴套接1台双速减速器,采用对称方式布置在主机舱内,总功率92000马力,每根主机轴再连接2台M-8E补燃燃气轮机,功率为20000马力,倒车功率单轴6000马力;2台主机与各自的减速器放置在中部靠舰首的机房,各配备2台涡轮发电机;舰尾部为2组共4台补燃燃气轮机,配备1台涡轮发电机。主机轴通过1台斜角齿轮减速器与隔音离合器相连。
在1134B的动力机组中,供电由“西蒙风”(M-5)保护系统和“台风”遥控系统这2个涡轮发电机控制系统提供,2个系统合称为“帕米尔”-2系统。“帕米尔”-2系统控制4台与主机联系的GGY-12.5A涡轮发电机和1台与补燃燃气轮机联系的GGY-6M涡轮发电机,总功率5600千瓦,采用“安加拉河”-B自动控制系统。
1134B的发电机组可以提供5600千瓦的电力,电压380伏,频率50赫兹。发电机组采用4+1工作模式,即4台1250千瓦的GGU-12.5A涡轮发电机和1台600千瓦的GGU-6M涡轮发电机,后者专供舰首声呐站使用。
1134B的燃气轮机经过重大改进,是一种可逆转式燃气轮机,不需要附加调速器和可逆减速器等部件就能实现倒车,不论可靠性还是经济性均比可变螺距螺旋桨高。按照北方设计局的结论,1134B的燃气轮机同以往建造的任何燃气轮机相比,性能都是杰出的。在同等燃油储备情况下,1134B以19节每航行1390海里要比1134A的2台蒸汽轮机以同样速度多出30%的续航力。这主要是因为1134B的燃气轮机采用了补燃技术,燃气轮机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烟气通过涡轮发电机组发电,出燃气轮机的烟气进入补燃型余热锅炉,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反过来驱动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制备冷却燃气轮机的冷却水。
根据不同的运行模式,1134B的电子油路控制系统将燃料合理地分配给燃气轮机,这样可以节约不必要的油耗。并把动力机组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机组,分别为其建立悬挂平台,能够最大程度消除水声场效应,这样做也能降低以搜索目标速度航行时,发动机噪声对己方声呐站的干扰,从而提高声呐识别率。1134B还首次安装了BM-600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1134B的燃料储存在双层底结构油库中。分成36个油罐,最大容积2153吨,锅炉给水池容积15吨,在舰尾部有一个为直升机特制的容积为21000升的航空煤油储油罐。此外还有3个容积分别为22.6吨、47.5吨、75.4吨的淡水储存罐。
1134B自动控制系统可确保全舰处于最适宜的管理模式下和无故障操作。主机和各种辅机用油的正常储备是915吨,完全储备1830吨,极端情况下可达2153吨。主机用润滑油储备是10.4吨,淡水储备为144.5吨,锅炉用水储备为14吨。直升机用航空煤油储备为16.8吨。
武器装备
“喀拉”级反潜驱逐舰的导弹装备包括2座双联装“风暴”(M-11)防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黄蜂”-M防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四联装URPK-3型“暴风雪”反潜导弹发射系统。另外,“阿佐夫”号上还装备6座四联装“堡垒”(S-300F)垂发装置。
前后共2座双联装M-11“风暴”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由2部“雷电”-M火控雷达控制,双联装B-192型旋转发射架可实现储弹和自动供弹,备80枚V-611型导弹。“雷电”-M受EGSP-192型电声遥控系统和A-82M水面曲率计算机联合控制,“低点”系统则提供群组稳定的干预机制。
1959年7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第846-382号文件做出了研制“风暴”防空导弹系统的决议,历经10年于1969年正式装备海军。1976年改进型“风暴”-M降低了杀伤范围,提高了杀伤精度,对机动目标自适应跟踪,同年装备海军。1134B有部分舰只更新了“风暴”-M系统,该系统发射V-611M导弹,该型导弹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战斗部为破片式烈性炸药,重120千克,最大速度1200米/秒。射程4~22千米,射高50~15000米。V-611M使用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寻的制导,这种被动光学导引头在前阶段采用低抛物线网格形式扫描寻的。其火控雷达能同时跟踪10000米高度的20个机动目标,对每个目标可以开通2个噪声屏蔽雷达信道,当处于5000米时可打击其中17个目标。
“黄蜂”-M末端防空导弹系统由Zif-122型可收放旋转式发射架、20枚9M33备用弹组成,受4R33火控雷达控制,“低点”-1134A/B系统提供群组稳定的干预机制。“黄蜂”末端防空系统有海陆若干个版本,海版称之为“黄蜂”-M(北约代号SA-N-4“壁虎”)。1960年10月27日,苏联部长会议第1157-487号文件做出了研制“黄蜂”末端防空系统的决议。1973年“黄蜂”正式装备部队,同年装备“喀拉”级巡洋舰和“基辅”级航母。
1134B的反潜装备由“暴风雪”反舰反潜系统(北约代号SS-N-14“石英”)、鱼雷、深水炸弹组成。
“暴风雪”反舰反潜系统由彩虹设计局1968年研制成功,1973年装备海军。“暴风雪”能够在20~400米深度范围内,5000~50000米发射半径内对潜艇构成威胁。由2座四联装KT-M-1134A型发射筒组成,发射角度为18º,与舰首的“风暴”防空导弹共用1部“雷电”-M雷达。它采用85RU型导弹为发射母体,85RU实际是一个火箭助推器,全长7.5米,采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射程55千米,飞行速度0.95马赫,一次可装载1~2枚AT-2型鱼雷或E53-72型鱼雷。若换装反舰导弹,其射程为35千米,战斗部重500千克。85R在“雷电”-M指挥导引下进入目标截击高度,便自动放下鱼雷,鱼雷自动打开降落伞落水,以25节速度在水中搜寻目标,当自动寻的装置锁定目标后,鱼雷便提速到40节高速驶向目标。
1134B装备的是PTA-53型气动鱼雷发射系统,鱼雷射程为6000~8000米。发射单元为2座五联装发射管,可发射SET-53、SET-53M或SET-65型鱼雷,无备用鱼雷。每组PTA-53型系统标准装填是2枚反舰鱼雷和3枚反潜鱼雷,其火控程序名为“海神”-1134B。
反潜武器还包括舰首2座12管RBU-6000深弹投掷器,装144枚RPG-60深弹;舰尾2座6管RBU-1000深弹投掷器,装60枚RPG-10深弹。深弹的火控程序名为“暴风”-1134B,当攻击集群潜艇时,深弹则由“巡逻兵”-1程序指挥。RBU型深弹除攻击潜艇外,还可拦截敌方鱼雷。根据“大力神”-2和“竞技手”声呐提供目标信息,RBU深弹投掷器可以同时攻击5~6艘潜艇,命中率在30%~50%之间。
基本火炮单元是2座双联装76毫米AK-762炮,备弹4800发,可接受D67-1遥控发射器指挥,MR-105“顶环”炮瞄雷达提供目标锁定,火炮群组稳定性的机制干预程序由“低点”系统提供。
AK-630速射炮于1976年1月正式装备海军,专门对付巡航导弹和低空目标,备弹8000发,MR-123“信号旗”雷达为其提供火力控制。
1134B还搭载1架卡-25PL搜救型直升机。卡-25PL必须配备格栅式着舰装置,该装置现在看来是种相当原始的着舰装置。它是一块长11米、宽10米的格栅,格栅上刷有防滑涂层用来固定反潜直升机,周围有一圈护栏,格栅式着舰装置通过系紧装置固定在甲板上。直径分别是4米和7米的2道白色同心圆刷在甲板中央上充当起降准星用。
卡-25PL存放在舰尾防水空调机库内,机库尺寸为12.5×4.8×5.5米。该机库顶面和两扇库门可由水压装置带动的绞盘来开启,因此实际上是一个半埋式机库。机库内一部旋杆式升降电梯负责卡-25PL日常的进出。机库及旋杆式升降电梯的工作模式是:为迎接直升机出机库,库顶和两扇库门先全部打开,然后电梯升降平台将直升机从机库下层升至与主甲板处干同一平面,最后由与拖曳声呐共用的绞盘将直升机连同格栅式着舰装置一起拖至起降区等待起飞。
卡-25PL一次可搭载4枚AT-1航空鱼雷,或吊挂20枚PLAB-250-120空投深弹,或32枚PLAB-50型空投深弹,或240枚PLAB-MK2空投深弹。此外还可搭载5种特种战术外挂组合:l枚AT-1航空鱼雷或4枚PLAB-250-120空投深弹;8枚PLAB-50型空投深弹或120枚PLAB-MK2空投深弹;10枚OMAB-25-12D信号弹或10枚OMAB-25BH信号弹。54个PGB-M1型水下噪声电浮标;15个雷达应答浮标。
卡-25PL装备了苏联产第一部吊放式声呐“神目”(VGS-2),以及拖曳式磁异探测仪和光电探测器,在机头下方的雷达舱内装有搜索雷达,雷达舱直径1.25米。卡-25PL并不具备夜间和全天候反潜作战能力。卡-25PL在舰体横向摇动8º,甲板上方气流速度18米/秒,两侧舷间风力5~8米/秒之内气候和海况下可正常起飞。
卡-25PL本身配备足够的三防措施,包括通用型防水自动闭锁系统,5个过滤通风装置、27个航空过滤吸收器,KDU-4A型放射物监控装置以及6个辐射计和其他一些自动化设备。
雷达及电子战设备
1134B的战斗信息控制系统由“林荫大道”和“坚定”组成。这两个系统都是苏联第一代舰船战斗信息控制系统,作为战舰的大脑其功能有情报搜集、地图信息分析、武器系统评价和战斗发送指令。“林荫大道”是信息自动交换系统。该系统旨在自动处理舰队的信息联络,自动分析反馈信息,为联络友方舰艇提供信息搜集服务,为联合反潜创造统一的数据计算程序。“坚定”系统负责地图信息分析处理和自动输出战斗指令。根据声呐、雷达以及各种红外线装置,包括MI-110K和MI-110R红外热像水痕探测仪,MG-409K型声呐浮标信号接收机等提供的信息对目标定位、分析目标运动轨迹和自动航行。由“贝加尔”S4数据输出系统、MPTS-301E目标指令备份系统、MT-45M电视显示器、“火光”-50-1红外线装置、MBY-2A型技战术分析计算机组成。
在火力攻击上,MPTS-301目标指令备份系统处于联系“曙光”(MR-600)、“安加拉河”(MR-310A)和“雷电”火控雷达的枢纽位置,相当于1134B的神经中枢。其任务是向火控雷达发送目标指令、计算空中目标的高度、生成目标运动轨迹报告。1134B也装备了“山脉”安全使用武器及联动保障系统。
电子侦察设备为1套“海湾”电子侦察系统。“海湾”由2台“打钟”(MRP-11-16M)信号截获机和1台“击钟”(MRP-11-14M)电子侦察设备组成。“海湾”系统旨在为“安加拉河”提供机动目标测向参数。“刻赤”号上装备4套“甜酒桶”(MP-404)电子侦察系统取代“海湾”电子侦察系统。
电子干扰系统包括1台“古尔祖夫”-A(MRP-150)和1台“古尔祖夫”-B(MRP-152)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尼古拉耶夫”号和“奥沙科夫”号除外),“古尔祖夫”系统北约称“边球”系统,有手工和自动操作两种工作方式,可同时干扰2个目标,具有频率掩蔽和阻塞,频率复制的方式,制造舰艇机载搜索雷达与岸基雷达之间的频率干扰,还可通过快速重建频率来干扰巡航导弹的导引雷达。
1134B的电子战手段还有PK-2舰载干扰金属箔条发射系统,该系统包括2座Zif-121诱饵发射器,由“三度音”火控系统控制。Zif-121的外形为小炮塔形式,2根并列向上的炮管用来发射箔条弹。Zif-121的备弹全部采用新罗西斯克应用物理研究院研制的TS系列箔条弹,备弹总数为200发TSP-41型箔条弹,或TSO-47型光电组合箔条弹,或TST-47型红外线箔条弹,均为手工装填。
此外,还有“侧卫”-DU水声异动报警装置,当受到自导鱼雷攻击时起报警作用。其组成包括6台无线电发射机,14台无线电接收机,13台短波收发机,2台超长波发射机。
航海及保障装备
锚与锚链总长350米,加上She-29型起锚机等设备全重约为4吨。起锚机由REG8-3驱动控制器控制。可控制减摇系统由“控制者”-63自控系统控制一对UK-134-5型可收放式减摇鳍组成。自动驾驶仪是“信天翁”-22-11型。
航行控制系统有2套“赛道”-5型电子罗盘系统,1台UKP-MZ型磁罗盘,1台MGL-50M型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1台AP-4-113B/B型自动绘图仪,1台NEKH-5型测深计,1台ARP-50型无线电测向器,1台CI-55型舰载信号显示器、1台KPI-14型舰载脉冲接收显示器、1台KPF-2型舰载相位显示器和和若干舰载风力计。
舰上装备2艘1390型指挥官专用艇,1艘338PK型舰务艇,36艘PSN-10M型充气救生艇(每艘设计乘坐人数10人),1艘YALP-6型6桨快艇。YALP-6型快艇原来放置在舰尾双联装“风暴”防空导弹的B-192发射架旁边,由于发现过载,于是在建造过程中被拆除,同时被拆除的还有舰尾的鱼雷储备舱。
舰上装备的排污装置包括14个NTSV-315/10固定式排水泵,6个ESN-16/П可移动浸没式水泵,4个VEZH-21可移动式舱底泵。另外,舰上还装备8个NTSV-160/80型消防电泵,5套SO-500泡沫灭火系统,2套ZHS喷水灭火装置。弹药储备舱使用专业的“奥涅格河”-15弹药仓火源自动抑制系统来控制高速自动喷水龙头。
“喀拉”级舰舰员编制为425人,包括52名军官、62名士官、311名水手。
高级军官居住在5个单间内,其中2个拥有全套生活设施。其余住在2个双人间和1个4人间内。
军士长们居住在能容纳44人的起居区内,包括2个双人间,4个4人间,2个5人间,1个6人间和1个10人间。军士们则住在18人的起居室空间内。
水手们集中在12个水手起居区内,这12个水手起居区内拥有若干个从15人间到54人间不等的房间,总共320个铺位,水手食堂可同时容纳150人用餐。
另外,舰上还设有手术室、拥有4张帆布床的医务室、一般接治室、消毒室等。还有2个日常值勤医疗站,1个在左右舷之间的水手区通道,另一个在舰首部的水手区。
看上去很美……
首舰建造和验收
早在1967年,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就开始着手“喀拉”级(1134B型)舰的生产准备工作,当时的工程经理是安德烈阿诺夫。1968年3月18日,由61个公社员造船厂承建的1134B型首舰“尼古拉耶夫”号(生产编号S-2001)的建造合同正式签署,合同编号85F1/A/380-68。1968年6月25日,“尼古拉耶夫”号的第一块龙骨正式在2号船台铺设。1969年,船厂意识到为了完成建造任务,需要进行一次比较大的生产结构调整。因为每交付2艘1134B型舰的同时,必须有2艘甚至更多的同型舰正在建造。而且当时厂里还有建造转让波兰的56AE型“正确”号以及修理一系列先前建造的56型、61型舰等任务。
1134B型舰的整个船体采用流行的分段建造法,环缝对接焊技术的应用是其独特之处。船体大量采用半自动焊接并采购诸如SXL-4、MK-40、ST-3、ST-4优质钢材。而且在船体水上部分首次使用XC-510型超稳固漆取代长期使用的XC-527漆。
按常规,8000吨左右的舰船每个分段用55块标准钢板已经足够了,而船厂放弃了常规做法仅使用了30块标准钢板,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0块标准钢板的用量仍然在这一级别船体分段钢材用量限值内。而且技术人员还创造性地采用了2种尺寸的MK-40型钢板来建造分段,分别长1.4米、宽0.6米和长1.6米、宽0.6米,这是技术人员发现的最合理的用材比例。
1969年12月19日是“尼古拉耶夫”号下水的日子。这一天“尼古拉耶夫”号掀起巨大的水墙撞击着印古尔河的左岸缓缓地滑入水中。由于先前考虑到巨大的下水惯性可能会损坏声呐导流罩,下水前干脆就没装声呐导流罩,也没有安装推进器,只是简单刷了一圈吃水线而已。就在“尼古拉耶夫”号下水的同一天,腾空的船坞迅速铺设了2号舰“奥沙科夫”号的龙骨。
出于对首任指挥员人选最好能对1134B型舰的设备、武器装备有全面了解的考虑,1970年,斯塔涅尼琴科海军中校被任命为“尼古拉耶夫”号的首任舰长,他以前也担任过“卡辛”级(61型)“红色高加索“号的舰长。
1970年10月17日到11月21日,“尼古拉耶夫”号的舰体水下部分仍然是刷着红色的防锈漆。由于工厂最初安排的浮船坞不能计算出排水量,舰的首尾被迫承受着舰体重量已达到极值(直到1982年,船厂才获得新的浮船坞)。接下来的工作只能分两步走,首先安装“太阳神”-2声呐导流罩和位于鼻首稍后位置的MG-26水声通信系统的水下天线。此时,舰尾被系留上浮筒保护起来。然后,鼻首伸出浮船坞,舰体下安装龙骨墩支撑,再安装舰尾部分。此时,鼻首也被系留上保护作用的浮筒。第二步,安装螺旋桨推进器。在这段时间内,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忙于此工程,因而“尼古拉耶夫”号没有其他方面的进展。
因为天气原因和时间的限制,“尼古拉耶夫”号的涂装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执行,总共只刷了4层漆而不是合同规定的8层。并且舰体部分很快就完工了,没有森林般的脚手架和数不清的线缆、临时的消防阀门、消防水龙带之类工地应该有的东西,取而代之以象征节日的彩球。种种迹象表明,“尼古拉耶夫”号的舰体即将完工,已刷上了第一个舷号538。
出了浮船坞后,“尼古拉耶夫”号开始进入海军人员进驻的高峰期。根据每天输送军事人员的班车的到达频率来判断,“尼古拉耶夫”号的舰员队伍正在以最快速度组建。
1971年6月29日到10月10日是“尼古拉耶夫”号出厂前的最后阶段。10月2日,前来视察的苏联黑海舰队司令瓦列里•谢尔盖•苏索耶夫上将主持了一个庄严的升旗仪式,首次升起了象征苏联海军的海军旗,第一次在甲板上传来这样的声音,“海军旗和舰首旗预备!保持安静,升旗!”这一天按惯例成了“尼古拉耶夫”号的生日。有意思的是升旗仪式不仅发生在官方验收前,而且也在“尼古拉耶夫”号正式加入黑海舰队之前。
10月11日,带着交付的使命,拖船驱使“尼古拉耶夫”号离开印古拉河下游和布格河南岸的船厂区进入第聂伯河-布格河河口,在这里“尼古拉耶夫”号第一次启动了主机直接驶向塞瓦斯托波尔的交付基地,在那里,“尼古拉耶夫”号还要接受厂方的跟踪验收才能进人最后的官方验收阶段。“尼古拉耶夫”号先是在防波堤处停了一会儿,然后进入12号锚地,这是第70反潜舰大队的驻地,随着11月6日十月革命50周年行游及全国假日的到来,意味着厂方的跟踪验收要加速进行了。因此,“尼古拉耶夫”号在12号锚地并没有呆多久,而是快速补给了必要的试验用品后就再次启航了。
11月1日,“尼古拉耶夫”号来到了赫尔松进行为期2天的测试。测试特别选在了多风浪期间,“尼古拉耶夫”号被指定在排水量7370吨的状况下,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在规定航线内做出规定的机动动作,以此重点检查环境对主机工作状况的影响。此间,人们发现舰尾的“雷电”-M火控雷达基座有过分颤动的现象,技术人员随即采取相应固定措施解决了。通用防水系统检测中,又有更多严重的问题暴露出来,检查人员发现在航行状态下总有激起的海水淌入主机进风口,盐份在燃气轮机上凝固结晶,这当然需要堵漏措施。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进风口空气管道的密封设计存在缺陷。
1971年12月3日,“尼古拉耶夫”号最终完成了厂方的验收,28天内航行了约3893海里。从第二天起,它还要面临最后的官方验收,内容包括主体框架结构试验、武器实弹射击等,计划干12月26日结束。
“风暴”防空系统试射了V-611导弹,试射暴露出B-192发射架的点火时机与V-611进入发射状态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首次发射的预备时间长达50秒,而不是40秒的设计时间。官方验收期间“尼古拉耶夫”号的2套“风暴”防空导弹发射系统一共试射了9次,12月9日3次、12月17日1次、12月18日4次、12月21日1次,靶标是空投的降落伞。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试射都是顺利的,例如在12月17日的试射中,V-611竟没有从B-192发射架上发射出去,技术人员认为那只是个偶然,真实原因并未查出。在18日的测试中发现“雷电”-M火控系统内的一个线圈又出了故障,技术人员紧急处理了它。故障不断出现迫使“尼古拉耶夫”号干脆抛锚重新检查了整个发射系统。再次启程后在第6次试射中,V-611仍不能脱离B-192发射架,再次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后,技术人员终于发现是连接战斗部的一根信号线缆发生了爆裂所致,出事的线缆很快就被更换了,此后“风暴”系统再也没有出现过发射故障。
“黄蜂”-M近程防空导弹一共试射了7次,12月17日2次、12月18日2次、12月21日2次、12月25日1次。
1971年12月4日验收URPK-3型四联装“暴风雪”反潜导弹系统,根据MPSH-301型目标指令备份系统提供的数据,右舷3号发射筒对1艘“格里莎”级反潜舰执行了实弹射击。同日还进行了对水下目标的模拟攻击,但是因为准备仓促,不得以用一艘辅助舰拖动一条报废油船在26千米外的海域做来回平行移动来当靶舰。这招致了验收小组强烈的不满,于是下令从2号舰“奥沙科夫”号开始,1134B型舰的水下目标必须以“灰鲻鱼”(690型)潜艇作靶舰,这是因为“灰鲻鱼”的艇体结构更利于训练用反潜鱼雷从顶部直接命中。
12月6日验收被动电子战设备、TSP-41型箔条弹、Zif-121诱饵发射器和“三度音”诱饵发射控制系统,同一天还对右舷鱼雷发射管进行了SET-65型鱼雷的实弹发射。总体评价较好。
1971年12月16日到31日,“尼古拉耶夫”号在赫尔松进行了以高速航行完成续航力的测试。官方验收数据显示,“尼古拉耶夫”号的最大航速为33节。以18节航行每海里耗油297千克,续航力为6170海里;以33节航行每海里耗油923千克,续航力为1938海里。全速后退为14.7节,前行最低速度为5节。从发出停车指令到战舰完全停止下来,18节航速情况下需要10.5秒、33节航速情况下需要14.8秒、全速后退情况下需要9.5秒、从静止到全速航行到全速后退再到完全停止需耗时122秒。
“尼古拉耶夫”号标准排水量6670吨,满载排水量8530吨,最大排水量为8890吨。舰体总长173.4米,设计水线长161.9米,宽为18.54米,设计水线宽为16.78米。侧舷高度分别为球鼻首部分14.71米,舰体中段10.26米,舰尾8.51米,吃水5.74米。
1971年12月4日到26日,在塞瓦斯托波尔与费奥多西亚之间的海域进行了直升机起降验收试验。卡-25PL在白天和夜间共完成了52架次起降。与此同时天公并不作美,黑海因为过于风平浪静而无法开展适航性验收。直到12月26日,验收小组最后决定将适航性测试放在以恶劣海况而闻名的黑海北部刻赤海峡以南海域来进行。到达指定海域后,“尼古拉耶夫”号沿着指定航线检验了固定式减摇鳍和可收放式减摇鳍的实用效果。结果表明,在18节、24节和30节情况下,正确切换可收放式减摇鳍的角度会有效地获得升力。不过在24节和30节情况下,人们发现飞溅的海水仍然会涌入主机进风口,引起盐份在M-62燃气轮机上凝固结晶。
根据验收结果展开的检修工作始于1971年12月22日,这期间“尼古拉耶夫”号还被拉出去做了适航性验收。检修期间解决了大量问题和不足,首要一点就是在主机进风口处安装防止飞溅水浪涌入的保护设备。副舰长波提卡海军中校还建议添加空调。另外,主机舱也缺乏足够照明等看似简单的问题,竟然在设计图纸上都没有被考虑到。厂方项目负责人记录了需添加设备清单,以便在后续舰上完善它们,这意味着不太可能为“尼古拉耶夫”号加装空调了。再就是人员岗位的变化,例如副舰长今后将兼任机械工程师总监一职。
12月31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终于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接收“尼古拉耶夫”号。尽管因为时间关系最后一天的适航性测试只进行了部分内容,得分并不完全,但“尼古拉耶夫”号最终得分仍取得了7分中的5分。剩下那部分适航性验收内容因为黑海的气候达不到要求,更重要的是黑海舰队缺乏必要的测试设备而被推迟了。这份验收报告应该被认为是最终正式的官方报告。船厂根据这份报告,需要修理改进所有暴露出来的缺点,这样才能在继续建造2号舰的时候从海军获得经费。
委员会在验收报告中再次确认了1134B的设计目标:担负舰队防空与反潜的任务,搜寻、追踪并摧毁大洋深处的战略导弹核潜艇。
从铺设龙骨到委员会在验收报告上签字,1134B型首舰“尼古拉耶夫”号总共建造了3年6个月零6天。
服役历程
1972年2月,“尼古拉耶夫”号进入苏联海军黑海舰队第70反潜舰大队服役。
1973年3月,“尼古拉耶夫”号第一次离开黑海,穿越地中海前往比斯开湾继续未完成的适航性测试。舰尾两侧原先已铸上的军舰名字,此时被盖上了白漆。就在同一天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尼古拉耶夫”号第一次被北约侦察机拍下细节照片。从3月2日开始,来自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和其他北约国家的飞机、舰船也蜂拥而至。
途经地中海时,“尼古拉耶夫”号进行了拖力测试,测试中“尼古拉耶夫”号以13.8节的速度拖动一艘排水量达10000吨的“基洛夫”级“光荣”号巡洋舰,发动机每分钟转数保持在100转左右,这表明“尼古拉耶夫”号已超过了以12.5节完成125转/分的设计目标。
根据计划,“尼古拉耶夫”号将在4月中旬离开大西洋前往意大利亚得里亚海以东海面检验船体结构、机械设备以及所有系统设备在风暴海况下的工作稳定性。此间“尼古拉耶夫”号将在第5特混中队领导下观摩反潜训练。然后它将从黑海舰队“科约达”号油船补给燃油,继续驶向南部海域等待风平浪静的海况。
1973年4月28日,测试由“卡辛”级“机敏”号护航,“尼古拉耶夫”号通过了比斯开湾的适航性测试,显示它能适应风力9级、浪高6米的6级海况。5级海况下,“尼古拉耶夫”号以18节速度航行时,关闭一台主机可减少船体发生共振的次数,打开2台主机提高到24节时,发生共振的次数要明显多于18节的时候。测试还表明,在主燃气轮机关闭和启动之间的切换时差应在3分钟之内完成为宜,而不是使用说明上的4分钟。
从“尼古拉耶夫”号开始测试直到完成返回黑海期间,北约的飞机、舰船始终陪伴左右。很快西方国家的专业媒体充满了对“尼古拉耶夫”号潜在性能的评价,他们根据“尼古拉耶夫”号的武器和电子装备将它划归为“巡洋舰”。
1973年5月,“尼古拉耶夫”号访问了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安纳巴港。7月,舰长更换为布尔科夫斯基海军少校。9月26日到10月1日,作为旗舰在黑海舰队司令瓦列里•谢尔盖•苏索耶夫上将的率领下,与“卡辛”级“快速”号和“锐利”号访问了南斯拉夫斯普利特港。之后,“尼古拉耶夫”号改舷号为521,加入第5特混中队,在阿以战争中为埃及军队输送装备。11月返回黑海舰队。12月底,“尼古拉耶夫”号暂时离开战斗序列再次穿越地中海,前往大西洋汹涌波涛中进行完整的适航性测试。
1974年1月6日,“尼古拉耶夫”号在比斯开湾进行了7级风暴下的航行试验。当航向与风浪成0º角时,强烈的风暴卷起的海水沿着RBU-6000的方向灌入了驾驶舱,频率为3分钟15次,风暴中舰首完全被掩没,视线完全丧失。汹涌的波浪吞噬了舰身长度的2/3,尽管天气相当恶劣,“尼古拉耶夫”号全舰系统运行仍然正常,这次试验一致认为完全是成功的。
1974年6月,“尼古拉耶夫”号访问了叙利亚塔尔图斯港。9月后拉金少校开始担任第3任舰长。
1975年7月,“尼古拉耶夫”号又改舷号为523,穿梭于地中海诸苏联盟友国家间执行使命。期间,一架卡-25PL在执行连续起降飞行任务过程中,突然失去控制坠入海中,机组人员全部丧生,由于坠机高度为2000米且事发于夜间,所以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同年11月到12月,“尼古拉耶夫”号的舷号变成了155,访问了当时还是南斯拉夫的杜布罗夫尼克港。之后一直到1978年,“尼古拉耶夫”返回船厂,这次它将完成一次中等规模的装备现代化升级,把“风暴”防空导弹系统换成升级版的“风暴”-M,缩小了飞行距离却提高了杀伤精度,对机动目标能自适应跟踪。更重要的是,它还把主机换成了2台量产的燃气轮机,更换地点仍然是在当年的那座浮船坞内。
在船厂水面,1134B型3艘舰一字排开,“尼古拉耶夫”号的身边是5号舰“彼得巴沃罗夫斯克”号,它的上层建筑已经完工,6号舰“塔什干”号也在船台上等着下水。更新完毕后“尼古拉耶夫”号的舷号也随之变成了701,这一切都是保密的需要。10月5日,它迎来了第4任舰长库伦科夫海军少校。
1980年,当“尼古拉耶夫”号出现在地中海时,舷号已经刷成了741。
1981年3月,“尼古拉耶夫”号舷号又换成了703。在一次训练护航过程中,由于水手违反安全驾驶原则,“尼古拉耶夫”号费了很大的劲才避免了与T级“新罗西斯克共青团员”号(B-396)相撞。同年4月5日到21日,“尼古拉耶夫”号作为联合舰队的一员对古巴首都哈瓦那进行了官方访问。返回塞瓦斯托波尔的途中,忙里偷闲参与了电影《上尉科利莫夫的信仰》的拍摄。
1982年6月,还在主体骨架检修期内的“尼古拉耶夫”号突然访问了保加利亚的瓦尔纳港。7月,“尼古拉耶夫”号再次访问保加利亚的瓦尔纳港和布尔加斯港。之后立刻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在舰首“风暴”-M防空导弹系统的B-192发射架旁边添加了2门45毫米礼炮。8月25日,它迎来了第5任舰长巴拉洛夫海军少校。10月26日,它的舷号又刷成了700,在“克里瓦克”I级护卫舰“冲动”号的伴航下前往直布罗陀预定海域,与德莫瓦海军中将领导下的太平洋第19特混舰队旗舰“基辅”级“新罗西斯克”号航母、“亚历山大•尼古拉耶夫”号登陆舰会合,前往遥远的远东,以太平洋舰队基地作为最后的母港。
1983年11月12日到20日,“尼古拉耶夫”号访问了安哥拉罗安达港。12月1日到9日,访问了莫桑比克马普托港。1984年2月5日到10日,“尼古拉耶夫”号访问了印度马德拉斯。这段亚非穿梭访问期间,舰上搭载着带着高层使命的苏共15位高官。2月27日,“尼古拉耶夫”号被编入太平洋第10特混舰队175导弹舰大队。6月13日又迎来了第6任舰长依奥诺夫海军中校。10月13日,“尼古拉耶夫”号与“新罗西斯克”号航母、1134A型“瓦西里•恰巴耶夫”号、“维克多”级K-142号和K-535号攻击型核潜艇、“狐步”级B-855艇、“基洛”级B-229艇和B-404艇、卡-27PL、图一142轰炸机一起在鄂霍次克海举行了联合反潜演习。
1985年3月25日到4月17日,“尼古拉耶夫”号带着新舷号535被编入175导弹舰大队的舰艇攻击部队,成员有“新罗西斯克”号航母、姐妹舰“塔什干”号和“塔林”号,同201反潜舰大队的搜索攻击部队,包括1134A型“瓦西里•恰巴耶夫”号、“克里瓦克”I级“冲动”号与“热情”号、保障船队的“弗拉基米尔•科列奇茨基”号和“伊利姆”号油船、“阿巴坎河”号运输船一起,参加了沿日本海、菲律宾海、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北部海域举行的太平洋舰队年度军事演习。3月30日,以“尼古拉耶夫”号为首的舰艇攻击部队以美国两栖登陆舰“塔拉瓦”号为假想敌,成功地实施了导弹联合打击。最后在戈尔什科夫海军总司令的指挥下参加了一场名为“遭遇战突击”的“压轴演出”。
1986年7月11日,第7任舰长海军少校H•A•拉扎罗夫到任。但实际上,拉扎罗夫从未上任,舰长仍然是依奥诺夫海军中校。此后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最终决定了“尼古拉耶夫”号的命运。
1986年7月16日夜,太平洋舰队第10特混舰队穿越宗谷海峡时,“尼古拉耶夫”号意外地与“卡辛”级“严格”号(舷号545)发生了相撞事故。当时,第10特混舰队183反潜舰大队的“塔林”号担任前哨舰,率领“尼古拉耶夫”号,“严格”号和“无畏”级“斯皮里多诺夫海军上将”号以警戒的队形、9节的低速、20链的间距驶回基地。而在阵形的右边,与“斯皮里多诺夫海军上将”号处于平行位置9链的距离上,日本护卫舰“北上”号正以21节的速度追上来想看个究竟。
凌晨3点12分,设在“塔林”号上的指挥部突然向各舰发出了“向右275º集结,提速18节”的指令,这个指令是向日本护卫舰方向的,带有挑衅的意味。此时,附近水面宽度并不宽裕,而且这种方式也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要求:相邻的外国船只突然改变航向需提前以声响和灯光信号告知他船,以及应避免横越他船的前方。更糟糕的是“斯皮里多诺夫海军上将”号上的信号灯在这之前被拆除了,根本不能向尾随的“北上”号发出信号。按常规这种集体转向的速度应是稳定而连续的,后一艘舰需参考前一艘舰的速度来放慢自己的速度,但是当“严格”号发现侧后方的“北上”号之时已经加速右转了。“北上”号浑然不知航向变化,此时两舰距离越来越近,“严格”号的指挥官开始意识到必须赶紧左转避让,但这样做的后果将有可能碰上也正在右转的“尼古拉耶夫”号。
3点16分,当“尼古拉耶夫”号看到眼前一切时,它开始猛地左转,幅度之大几乎倾覆。“北上”号这个时候才发现4艘苏联战舰正在前方集体右转,于是3点16分同时也立刻右转避让。形势严峻已容不得多想,3点18分,“尼古拉耶夫”号主机停车以免撞上前方正在右转的“塔林”号,但是后面的“严格”号已经执行了“左满舵”避让“北上”号,看到“尼古拉耶夫”号近在咫尺,慌乱之中也赶忙停车,不过主机虽然停了下来却不能消除惯性。就这样,“严格”号的舰首向着与“尼古拉耶夫”号舰尾成40º角的方向一头撞了上去。3点19分,第一次撞击部位是在“尼古拉耶夫”号右舷位置,巨大的撞击把“严格”号弹了回去,“严格”号借着惯性再次撞回“尼古拉耶夫”号,激烈的碰撞瞬间一共发生了7次。碰撞给“尼古拉耶夫”号右舷的门廊和通道、URPK-3型四联装“暴风雪”反潜导弹发射筒造成了大的损坏,幸亏水手及时掐断了电源才制止了短路。“严格”号则撞烂了舰首,所幸无人员死亡,尽管两舰最后依靠自己的动力返回了基地,但相当长时间内都无法行动,而如果重新恢复战斗力则需要一笔高昂的开销。事后查明,当时“尼古拉耶夫”号的舰长依奥诺夫海军中校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一名舰长助理在独立指挥机动转向,这种做法违反了“副手在没有指挥官辅导的情况下禁止单独指挥全舰”的操纵制度。
特别事故调查小组的结论是,“183反潜舰大队各舰指挥官,尤其是舰队指挥官集体失职,无纪律,疏忽大意。”全体军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尼古拉耶夫”号舰长依奥诺夫海军中校、“严格”号法捷耶夫海军少校、183反潜舰大队指挥官和参谋长遭到降职处分,国营远方机器厂紧急修理了它,之后“尼古拉耶夫”号再次被赋予了战区间调动的使命。1987年5月到7月,“尼古拉耶夫”号驶往塞瓦斯托波尔,11月返回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大修和升级改造。
工程评价
继“尼古拉耶夫”号之后,1134B型又造了6艘后续舰,它们是“奥沙科夫”号、“刻赤”号、“阿佐夫”号、“彼得巴沃罗夫斯克”号、“塔什干”号和“塔林”号。其中“尼古拉耶夫”号、“彼得巴沃罗夫斯克”号、“塔什干”号和“塔林”号4艘舰服役于太平洋舰队,其余属于黑海舰队。另外,太平洋舰队还有3艘1134A型和2艘1134型1134系列舰。
1134B以规整、严酷的侧面形象在苏联舰队、造船工业、燃气轮机研制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它的前任“卡辛”级(61型)能够被美国人称为“唱歌的护卫舰”的话,那么,“喀拉”级完全配得上“唱歌的巡洋舰”这个美誉。
毋庸置疑,1134B是苏联海军面向远洋反潜迈出的一大步。它拥有极高的适航性、强大的武备、杰出的独立作战能力、高标准的配套居住环境,这一切创造了舒适而宜人的条件,延长了舰员在气候复杂多变的大洋上作战的时间。同时,“喀拉”级舰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美国人也认为其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建造的最成功的反潜舰。
然而,“喀拉”级舰固有的缺陷是无法根除的。例如它的反舰手段依然十分有限,全燃动力装置设计过于复杂和燃油消耗过多等。大部分情况下,战舰全速航行的概率很小,而且大航程与燃油储备成正比,这种情况最多只会发生在跨战区调动上,不过,即使是战区调动也不常见。
太平洋舰队演习中,暴露出“暴风雪”反潜鱼雷发射系统的设计最大射程与目标指令引导之间存在冲突,这导致火箭助推器和鱼雷并不能完成其最大射程。更要命的缺陷在于,从火箭助推器发射鱼雷到鱼雷在截击海域降落,敌方潜艇雷达都能截获信号并提前采取行动。其实早在与“灰鲻鱼”级(690型)潜艇的较量中,就发现后者总能轻易截获鱼雷落水信号,并释放“西鲱鱼”声响诱饵炸弹误导鱼雷。由于实战中被鱼雷一发直接命中的概率并不大,因此敌方潜艇很可能也会采用这种方法与鱼雷周旋。
“安加拉河”(MR-310A)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和“曙光”(MR-600)分别拥有对空中目标150千米和300千米理论上的探测范围。但通过太平洋舰队演习,暴露出两种雷达能够稳定保持的探测范围只有100千米多,并且都缺乏对多个机动目标的识别与选择能力,这种缺陷大大影响了1134B的反潜与防空能力。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它也很难发现低空目标和巡航导弹,常常等到低空目标临近并将要采取攻击时才会被发现,但此时已无时间自卫了。
最后,对同时代地区冲突的研究表明,大型舰只的防空与反潜需要得到护航舰只的支持,单打独斗的发展思路是不合时宜的,仅靠巡洋舰来承担水面舰艇防空反潜的重任还远远不够,护航舰必须承担起中程和近程防空的责任,同时拥有中程防空火力的护航舰只还要适当补充火力。马岛战争有力说明了这一点,英国海军作为同时代海军的佼佼者在实战中被阿根廷人狠狠上了一课。这场战争连同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引起苏联军界的广泛学习,结果成为发展下一代远程压制型防空反潜武器的推力。
夭折的升级计划
从提高战斗力角度上,设计师周期性地为1134B添加一些新式武器做试验,这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尼古拉耶夫”号的后续舰还在建造时,零星的升级就已经进行了,例如考虑到卡-25PL正日益老化,其航程和性能不再能满足未来反潜任务的需要,因此更先进的卡-27PL替代了卡-25PL,1977年它装备在5号舰“彼得巴沃罗夫斯克”上,同时增加了机库面积和升级了更有效的着舰系统。1980年初,1134B上就反复试验了诸如“匕首”近程防空导弹系统、“玛瑙”反舰导弹之类的新式装备,4号舰“阿佐夫”号就在这个时候换装了3M41火控雷达,用来试验6组四联装“堡垒”(S-300F)垂发装置,为此拆除了原来位置上的1部制导“风暴”-M的“雷电”-M火控雷达,而舰首另一部“雷电”-M则保留不动。“阿佐夫”号也因此成为1134B系列最早一艘有工程代号的试验舰,它被称为1134BF。
大规模的系统升级将大幅增加船体的重量以及拆除部分武器的工作量,更重要是升级的成本和建造一艘新舰不相上下,为此军方迟疑不决。不过,造船工业部决定实施这一升级计划。1986年8月30日,造船工业部把中央科学研究院、克雷洛夫海军学院、北方设计局以及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分部的人招集在一起宣布了这个计划。计划提到造船工业部建议“把执行该方案的手段和对未来升级方案的效果预测纳入后续舰建造做通盘考虑”。与计划一致的是,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将在1990年交付一艘升级过的1134B,并且在未来10年内再交付2艘。它们都将服役于太平洋舰队,任务是为“基辅”级航母提供护航。由于并不是所有的1134B都将升级,军方希望较新的太平洋舰队“彼得巴沃罗夫斯克”号作为升级首选舰,但此间“尼古拉耶夫”号发生了意外的碰撞事故,升级目标因此便转移到“尼古拉耶夫”号上,船厂计划把修理和现代化升级两项任务结合起来做。
现代化升级的首要目标是显著提高1134B型舰反潜与防空的有效性。考虑到经费,这并不意味着一上来就要大幅度拆除更换被淘汰的系统设备,稳妥的办法是通过局部更新的方法探索试验。最终讨论决定在假设1134B技战术任务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展开工程设计。1987年5月31日,海军部和造船工业部确认了这个初步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用“风暴”-N替换“风暴”-M,“黄蜂”-MA2替换“黄蜂”-M,工程预算接近1400万卢布。
“曙光”被证明不能有效识别低空目标,它最终被“桦树菇”(MR-650)三坐标雷达替换。在装备“尼古拉耶夫”号之前,技术人员首先找了3号舰“刻赤”号来做“桦树菇”雷达的试验舰,1987年8月“刻赤”号首先换装了“桦树菇”三坐标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取代了“曙光”。“刻赤”号同时还换装了电子战设备,用1台“古尔祖夫”-B(MRP-152)大功率干扰机替换掉原来的“古尔祖夫”-A(MRP-150)。除了“尼古拉耶夫”号和“奥沙科夫”号,“刻赤”号之后各舰都换装了“古尔祖夫”-B,为了配合“古尔祖夫”-B,“刻赤”号还用4个“甜酒桶”(MP-404)电子侦察天线取代了原来的“海湾”电子侦察设备。又在B-192发射架与驾驶室之间添加了一个“海啸”通信系统天线,并且所有的后续舰都添加了该天线。
下一步还打算把“安加拉河”(MR-310)的操作系统更换成能够对集群机动目标进行选择打击的操作系统,把现有的电子战设备更新为“台阶”-M(MP-401S)电子战系统(即“罩钟”+“座钟”干扰机的综合电子战系统)和“起点”-2(MP-407)电子战系统(即“半帽”电子战系统),用PK-2M诱饵发射系统取代PK-2,并且加装更先进的PK-10诱饵发射系统,还要把“暴风雪”反潜鱼雷发射系统的火箭助推器更换成既能携带反潜鱼雷也能换装反舰弹头的“鱼窝”火箭助推器。
尽管深层次升级计划尚在摸索中,海军已经迫不及待地给了一个新的工程代号—11342和雄伟的设计蓝图,军方要求增加16单元的“天王星”(3K24)反舰导弹系统,用“冲积平原”地图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代替“坚定”系统,“顶板”(MR-760)三坐标雷达替换“安加拉河”(MR-310),反潜直升机升级为卡-27PL,“林荫大道”信息自动交换系统升级为“暴风雪”-5。
事实上,设计师考虑到目前缺乏能够有效攻击地平线以下目标的指令系统,也在怀疑到底有无必要安装“天王星”反舰导弹系统。不过,造船工业部和海军早在1986年12月31日便初步认可了11342的设计蓝图。1987年8月28日下达了研制11342的命令。军方又找好了11342的目标试验舰,就是6号舰“塔什干”号,1988年,当“塔什干”号风尘仆仆从太平洋舰队赶到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接受升级时,却已得知他们将要接受升级的工程代号已经改为11346,而不是11342了。
与此同时便传来了要在“塔什干”号上试验“樵夫”-434(MVU-410)指挥情报处理自动化系统的消息,“樵夫”-434是相当于美军C4ISR系统的舰队神经中枢,直接接受克里拇林官的战术指挥,它是用采取代MVU-902和MVU-203型技战术分析计算机的升级版本,后两者本来是要安装在“尼古拉耶夫”号上的,和“樵夫”-434相比。它们显然过时了。而选样一来,所有工程的预算已经达到4200万卢布了。
军方的大动作还没有结束,接着又传来了“塔什干”号要更换新型声呐“明星”-M1的消息,工程预算已经升至6300万卢布了。从宏观来看,如果要把造船工业部和海军的28条联合提案都考虑进去,这就需要1300万卢布。“尼古拉耶夫”号修船与中度升级的费用高达3200万卢布。包括“尼古拉耶夫”号和“塔什干”号升级为11346在内的前期成本至少在1.08亿卢布左右。
如果一切顺利完全实现设计构想的话,“尼古拉耶夫”号的满载排水量要提升到9000吨,全速达到32节,续航力5648海里,自持力为30天,全部在舰人数超过430人。以前的武器只剩下RBU-6000、2座AK-726和2座AK-630M。被拆除的鱼雷发射管位置将安装2座四联装“天王星”反舰导弹装置,为容纳卡-27机库面积也需要扩大,将通过拆除机库两侧的2座RBU-1000来腾空甲板。新的武器系统能大幅度提高反潜防空综合战力,能有效截击并摧毁亚音速巡航的“鱼叉”导弹。新的雷达和低频声呐站系统融合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战斗控制程序,将有效地提高识别精度。除了这些,升级后的1134B将扮演旗舰的角色,在作战性能上超过同时代的美国海军“斯普鲁恩斯”级和“基德”级驱逐舰。
到1992年初,将“尼古拉耶夫”号升级为11342型的前期工作已完成了工程量的47.2%(从1987年开始,“尼古拉耶夫”号的舷号改为582)。在这之前,技术人员检测了机械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损坏情况,拆除了部分需要被更换的设备,包括鱼雷发射管、RBU-1000深弹发射器、“竞技手”拖曳式声呐、“暴风雪”反舰反潜系统KT-100型发射筒、MR-310A雷达和MR-600雷达,主桅也被完全拆除。为了调整舰尾布局,拖曳式声呐和移动式海水淡化装置也被拆除了,目的是为扩大机库做准备,同时还更换了部分舰体外部钢板。另外,75%的新线缆也已铺设完毕,还修复了部分损坏的管道。船厂就等着为“尼古拉耶夫”号安装“桦树菇”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和新的低噪声螺旋桨等其他设备。
但这一切随着苏联的解体嘎然而止,经费也中断了。不过船厂出于对升级方案之忠诚仍在勉力维持着。“尼古拉耶夫”号仍旧停在浮船坞内,它每天需要各种各样的能量。而海军部和太平洋舰队拖欠高达3.63亿卢布的款项依旧不能兑现,并且这个数字仍在增加。
1992年4月间形势进一步恶化,1992年3月18日,俄罗斯国防部首先以官方态度推出了关于全面缩减 “尼古拉耶夫”号和“塔什干”号升级与修理经费的决议,该决议要求通知所有签署该工程转包合同的企业立刻自行终止生产研制合同。而且紧接着就开始讨论如何解决两舰未来命运的话题。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的意见是将有用的设备拆除并重新再生产,最后转为民用。1993年1月1日,根据海军部和太平洋舰队的决议,两舰的所有军人注销后转至新的岗位,事实上这个工作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
为了挽留“尼古拉耶夫”号,也为了新成立的乌克兰海军考虑,南方设计局试图把它转变为一艘训练舰来使用,之前也曾打算把它建成一座展示船厂成绩的博物馆,因为缺乏经贽不得不放弃。最终决定将其卖给国外客户。
根据官方档案,“尼古拉耶夫”号被注销军籍的日期是1992年10月29日。它拆除武装后被卖给了一家印度公司。当时船厂所有出口都被封闭,拆除工作是在船厂新的浮船坞内进行的,拆除工作结束后,“尼古拉耶夫”号和“塔什干”号被抛弃在印古尔河右岸堤坝内的淤泥中。1994年8月10日,“尼古拉耶夫”号和“塔什干”号被拖往印度拆船。唉,这就是“尼古拉耶夫”号最后的命运。
“尼古拉耶夫”号和“塔什干”如果能完成改装,估计是这样的。
4号舰“阿佐夫”号
1134BF
改装了6座“堡垒”舰空导弹发射器,似乎与80年代初“基洛夫”的相同。
支持下楼主!
PS:难道原作者就是看客老兄?
1134B线图
原帖由 365赌王 于 2009-3-28 20:12 发表
支持下楼主!
PS:难道原作者就是看客老兄?

我只知道原作者是:罗军
但我不认识他。
他在论坛吗?
“阿佐夫”号
1134BF
改装了6座“堡垒”舰空导弹发射器,似乎与80年代初“基洛夫”的相同。
老大:本菜鸟窃以为翻译成“亚佐夫”更合适。。。
我也不清楚。但用到“金鹰”二字的。嘿嘿。。。
另,看客老兄经常来这里。也是党内同志:handshake :victory:
1134B结构图
由图可见,1134B的加速机舱就在烟囱下方(图中40处),应是舰的中后部。
罗军原文:“舰尾部为2组共4台补燃燃气轮机”
这显然与结构图有些出入。我认为应以结构图为准。

图中36是巡航机舱
卡拉级被划作导弹巡洋舰了~~
好文,LZ辛苦~~!
]]
1134B的机库。
古怪啊!
苏联人的设计总是有些另类!
这个可能与毛子的设计思想有关,鉴于对横稳的考虑(另,那金字塔型桅杆本已很高大了),所以严格控制机库高度.
好图好文
原帖由 三老四严 于 2009-3-28 19:43 发表
我是毛舰迷,但我觉得超大毛舰党目前过于侧重苏/俄军舰图片,对其技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有些欠缺。这与以前“二战论坛”BB党(鄙人也是BB党的忠实党棍)对巨舰大炮的研究有不少差距。
现代舰船2008年6B、7B曾刊载罗军 ...

呵呵,码字不容易啊,老大们先要马扁到银子,然后嘛,才能...;P

“尼古拉耶夫”号如果完成现代化改装,会被赋予11342的型号。
“尼古拉耶夫”,1134B 型.jpg

兄弟把《舰载武器》上的周录阳的毛舰系列文章扫描下来吧[:a2:] [:a15:] :handshake
]]
原帖由 365赌王 于 2009-3-28 21:02 发表
这个可能与毛子的设计思想有关,鉴于对横稳的考虑(另,那金字塔型桅杆本已很高大了),所以严格控制机库高度.

更可能是因为卡-25古怪的共轴双旋翼设计,太高了。
原帖由 小小不言 于 2009-3-28 21:07 发表

呵呵,码字不容易啊,老大们先要马扁到银子,然后嘛,才能...;P

“尼古拉耶夫”号如果完成现代化改装,会被赋予11342的型号。
969011

兄弟把《舰载武器》上的周录阳的毛舰系列文章扫描下来吧[:a2:] [:a15: ...


可问题是,现在各公开刊物上,详细准确介苏/俄舰艇的文章的不多啊!
我逛书摊,见到有苏/俄舰艇文章的军刊总要翻翻,多数文章都大失所望。
象罗军、周录阳以及《国际展望》以前章大师的苏/俄舰艇文章,少之又少啊!
罗军原文有:
1959年7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第846-382号文件做出了研制“风暴”防空导弹系统的决议,历经10年于1969年正式装备海军。1976年改进型“风暴”-M降低了杀伤范围,提高了杀伤精度,对机动目标自适应跟踪,同年装备海军。
我认为:“风暴”-M扩大(而不是降低)了杀伤范围
应该是笔误。

另外,本文介绍:1134B的“风暴”防空导弹采用双联装B-192型旋转发射架
前面结构图也是如此注解。
但搜搜网上,也有很多报道1134B的“风暴”采用B-187A发射器。
不知哪种说法更准确一些,也许是同一种发射器的不同命名吧。

下面是导弹和发射器的图片
手头一些西方对毛舰的研究其实也不怎么透彻,无奈不懂毛文,着实头痛的[:a1:]

MS塞瓦斯托波尔废弃那条是奥沙科夫吧,应该没下文了[:a5:]

img_63_20828_5.jpg
发贴辛苦!!!
非常详细!  我感觉目前前苏舰的资料还是太少,  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毛舰看着太乱
国际展望的征服系列1有介绍啊。
原帖由 我心飞扬1234 于 2009-3-29 11:16 发表
毛舰看着太乱


但人家实在!红海军,乌拉!!!!:lol
:handshake 好资料。:D
:D 707,果然是“红海军”的典范。
早知道楼主要贴全文,偶就不买鸟。
谈一点个人看法;
大型导弹发射器布置在舰桥两侧上甲板上,是苏/俄大型舰艇的特色做法(我认为也可以说是通病)。1134(克列斯塔I)、1134A(克列斯塔II)、1155(勇敢)、956(现代)、1164(光荣)等舰,都采用此种布置方式。
如此巨大的导弹发射器,说实话,还真找不到舰上其它位置来布置。
不过这样一来,导弹发射排焰防护可是不小的问题。
更令人担心的是,大型导弹发射器布置的位置,正是来袭反舰导弹最可能命中的位置。
一旦该处中弹引发本舰大型导弹殉爆,又很可能连带炸毁指挥控制中心,导致全舰彻底丧失战斗能力甚至沉没。

另外,1134系列战舰都在后部两舷各布置一座5联鱼雷发射器,通常是6枚SET-65反潜鱼雷和4枚53-65氧气反舰鱼雷。
我觉得:氧气鱼雷是危险的,裸露在外面,战时一旦中弹,那这四枚鱼雷可就要惹大祸了。
苏联/俄罗斯一直声称;只要使用得当,氧气鱼雷是安全的。可是他们也曾经声称,过氧化氢鱼雷也是安全的,但还是发生了库尔斯克的悲剧。
据了解,60年代初,苏联生产53-56氧气鱼雷时,配套氧气厂曾发生重大事故,导致该鱼雷停产。
原帖由 三老四严 于 2009-3-30 16:53 发表
谈一点个人看法;
大型导弹发射器布置在舰桥两侧上甲板上,是苏/俄大型舰艇的特色做法(我认为也可以说是通病)。1134(克列斯塔I)、1134A(克列斯塔II)、1155(勇敢)、956(现代)、1164(光荣)等舰,都采用此 ...

大哥你这样船头怕鬼、船尾怕贼的,干脆别为它们担心了,做BKC不好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