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首发原创申精:冷战初期苏联大型反潜舰研究(原发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4:01


原苏联大型反潜舰(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是苏军远洋舰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军组织远洋作战的重要平台与节点。这些庞然大物,在冷战的背景下以其粗壮彪悍且张扬不羁的外形、功能强大但用途专一的电子设备和武器横行一时。不管是天色阴霾、海色灰暗的北冰洋、北大西洋,还是水域开阔、日光明媚的太平洋,还是峡湾密布,岛礁纵横的地中海,甚至是路途遥远的南太平洋、印度洋,莫不游离活跃着这些红色巨舰。大型反潜舰是冷战中对峙的先锋,也是随时有爆发危险的热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海上力量。研究这种苏联海军所特有的大型反潜舰。可以帮助我们极为有效地了解苏联海上战略和力量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苏联海军的编制、作战体系构成。

背景——尘封的往事

苏联大型反潜舰亦是时代的产物,按照原苏联军队的正常语言模式,它“应当是苏维埃武装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冷战核对峙条件下的必需工具,是远洋核海军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大型反潜舰并非苏联海军创建伊始就拥有的舰种,事实上其发端应追溯至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时苏联海军的处境可谓异常窘迫,命运也堪称多舛。二战前斯大林所支持的,由部长会议和苏联军队所制定的大舰队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法西斯庞大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已然迫近。二战东线是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两个典型陆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苏德两方主要利益均在陆地上,东线主战场理所当然地在陆地上,双方所依仗的主要力量自然也是陆军。红海军首先是没有那么多的任务和目标需要去完成,其强大进攻性的存在价值毫无疑问就没有多少必要性。另一方面苏联大海军建设计划既然已经搁浅,红海军就只能使用大战前所积累起来的装备遂行任务。毫无疑问,这些装备多半简陋破旧,海军所属舰艇吨位有限,多半只适合在近海作战,而且根本没有相应的指挥手段、组织协同体系和保障措施去适应远洋作战的要求。实质上即使红海军有相当规模的远洋作战力量,恐怕也无力冲破由纳粹德国和若干仆从国所控制的重要水道,实质上也没有合适的作战任务去遂行。另外重要的是红海军诸多基地受到严重的威胁与限制,毕竟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在开展不久就逐个陷落了,而诸如摩尔曼斯克和塞瓦斯托波尔等北方、黑海舰队重要基地也长期处于敌方陆上重兵集群的威胁之下(甚至于塞瓦斯托波尔等后来一度被占领)。

由此可见,二战中苏联海军受制于其任务目标和物质装备基础,只能遂行近海作战和辅助牵制等任务的。基于这种事实,大量小型舰艇经常被送往作战一线,而大型舰艇往往不舍得被派往危险的前线,它们躲在后方较为安全坚固的基地中保存着,以求留着给红海军装点门面。在战争初始阶段,海军靠着近海作战力量进行近海水面阻击、反潜、布雷、近海护航(尤其是接应那些北冰洋上千里迢迢过来的载运着“租借法案”物资的盟国商船)和港口警戒等等任务。随着战争形势的逆转及大反攻的全面展开,近岸地区的作战越来越多地要求海军提供足够的支援与辅助。大量小型舰艇此时又需要经常遂行攻势布雷、侦察、对岸火力支援与打击敌方近海作战舰艇的任务。当然,此时大型舰艇仍然呆在安全的后方。综合了几种任务功能的驱逐舰,成为能够被动用遂行任务的最高级别,也是普遍来说吨位最大的舰艇。不管是处在守势中还是在反攻中,集侦察、布雷、反潜、岸轰、反舰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驱逐舰自然而然成为红海军行动舰队的中流砥柱。

这些驱逐舰只能说是大型反潜舰的前身,连雏形都依然未至。二战中苏联受到德国潜艇的威胁并不明显,其基本事实仅仅……遂行侦察任务的德国潜艇所能造成的威胁及其有限,而真正的威胁是挪威海岸上的纳粹轰炸机、潜艇和拦截舰。毫无疑问这些并非红海军力所能及的目标,甚至即使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远洋作战舰艇之后也未必能够压制这些德国作战力量(没有相应的指挥通讯系统、情报侦察系统、远方基地及后勤保障、制空权保障,远洋舰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力)。这样的历史造成了苏联红海军缺乏与敌方各种类型的海上重兵集团大规模对抗的经验。就驱逐舰这个舰种而言,其主要型号的舰只既不具备与敌方潜艇作战的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装备体系。这一点相比美英等西方国家而言是较为明显的,也是会影响之后红海军发展的重要缺陷。

二战的结束并没有带给红海军诸如裁减、缩编之类的现象,反倒是开始了扩军准备的新篇章。随着某位英国绅士口中所称的铁幕的落下,冷战真的开始了。北约华约相继建立,两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的两大阵营开始了全方位的较量与争夺,并将之中的焦点放在了军事力量的准备竞赛上。在苏联红海军的建设方案中,历年指挥员、军士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招录培训都维持在相当高的程度上,而数百架的轰炸机、喷气式歼击机和数百艘大型潜艇的建造计划也几乎比比皆是。这样在二战老装备被大量替换掉的基础上,新型装备就能迅速地构造出了全新的体系。近海防御战略此时虽然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其能力水平大大提高,近海防卫区域迅速扩大,甚至已经充分膨胀到了那些处在对峙前线的北约成员国所占据的重要水道、要点之上。在这个体系里,强大的指挥、通讯和情报网络能够比较充分地掌控控制海区中的战局,海军所属岸基航空兵可以组织起庞大的防空、反舰打击机群,水面舰艇(尤其是驱逐舰和护卫舰)可以前出到制空领域边缘或重点作战方向上遂行各种任务,而潜艇更是可以潜伏到敌方纵深海区遂行侦察、扰乱和破交等任务。这一令我们这些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海军战略和作战体系,可以比较有效保护当年的苏联近海地区,防止敌方远洋作战集群,尤其是二战中大出风头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前出和强攻。

然而这些不过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的情况了。斯大林的去世不仅导致其所支持的世界上最后一系列火炮巡洋舰和战列舰建造计划的终结,也促进了其后继领导人更加热衷于以另一种方式和倾向看待所有问题,这其中也包括武装力量建设的问题。赫鲁晓夫同志确实比较热衷于跟前任划清界限,包括军事问题——这一苏联最高决策层历来极其重视的问题。他(当然也包括苏共中央政治局中相当多的人)也相当有前瞻性地看到了火箭(导弹)核武器在政治上的价值,以及在军事上的价值(请读者注意这个顺序)。在古巴的冒险活动不过是他对火箭核武器价值取向的一个反映之一,其他反映包括撤销陆军司令部,集中下马了一批看似跟火箭核武器没什么直接关系的坦克、前线歼击机和舰艇的项目,以及炮兵主帅涅杰林同志的惨死。矫枉必须过正,但有些时候处理方式和程度过于偏颇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甚至是危机。                              

随着技术的发展,导弹核潜艇的横空出世使得冷战中核力量对峙的规则得到了改变,而针对这种改变冷战中的双方莫不很早就必须加以考量。在50年代中后期导弹核潜艇力量根本没有实现的时候,能够充分预想这种武器威力的双方优秀的头脑们就已经在考虑这种问题了。导弹核潜艇不同于看似快速但毫无隐蔽性可言的轰炸机和岸基洲际弹道导弹,巨大的机群,扎眼的羽状烟尘和高抛弹道足以将突然性压到相当低的程度;而更加麻烦的是机场和发射基地,这些统统是固定不动且难于伪装的面目标。足够大的核动力潜艇装载适量的弹头在大洋游弋潜伏,看起来是相当可靠而有效的攻击方式。诚然,导弹核潜艇是强大的二次核打击力量,足以成为强劲的后手,有效威慑敌方的先发制人。但另一方面,其实在冷战中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隐蔽的、能够持久地在敌方海岸不远处保持战斗勤务巡逻导弹核潜艇更是核胁迫的主要力量!3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岸基洲际弹道导弹和远程核轰炸机)的被动威慑和后发威慑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5到10分钟就可能无征兆地核弹临头的核胁迫!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GIUK水道以西、阿留申群岛以东不远处以及地中海游弋的美军、英军、法军核潜艇都是核胁迫而不是核威慑的先锋,这些疏散到广阔大洋水下的核导弹发射平台是最为可靠的敲诈勒索工具,以至于只有美苏法三国部署(或预定部署)在欧洲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可以在这方面与之其名并肩。当然,核潜艇因为隐蔽性的优势仍然略胜一筹。苏联之前在喀山好不容易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紧接着又面临着投射力量的相对劣势,这个劣势的存在源于远程轰炸机航程不够,继而取决于洲际导弹数量不足,最终决定于导弹核潜艇竞赛的劣势。导弹核潜艇的作用重大,但苏联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竞赛的优势。赫鲁晓夫同志深切了解这一点,为此进行了意义非凡的古巴冒险行动。这一行动最终成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冷战双方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与默契——在中西欧地区以外部署中程弹道核导弹(火箭)是不能被对方容忍的。问题于是立刻回到了起点,而部署己方导弹核潜艇和摧毁敌方导弹核潜艇的任务由此更加重要了。红海军一方面拼命加快强大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尽快考虑构建全新的战略反潜能力。大型反潜舰就是后者重要部分。

决定某一问题的因素绝不仅仅只有一个方面。就大型反潜舰的发展目的而言,获取足够的远洋战略——战役反潜作战能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苏联在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的条件下进行了势力全面扩张。不仅继续稳定和巩固了中西欧的军事对峙,也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海外势力范围进行大规模地渗透。这一被称为“南下”的宏大战略也决定了新时期的苏联军队所应当发展和拥有的新能力。红海军大规模快速发展和走向远洋就是这一战略的客观需要。随着向海外派兵尤其是大规模派出舰队的进程不断加快,大型水面舰艇和远洋核潜艇所构成的远洋作战力量成为必须的工具,而与之配套的指挥、通讯、情报、后勤等等方面的功能强大的体系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苏联此时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强大的海军力量进驻海外沿海军事要冲、海上交通要道,需要强大的舰队(以及海军航空兵、陆战队)有能力进行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集结足够的力量出现在危机和热点海区。这就对红海军军事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水面舰艇而言,大型化和多功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二战中那种设计思想的轻巡洋舰、驱逐舰肯定没有能力再作为舰队的基干力量出现在远离本土基地的海外,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强大航空作战能力的载机巡洋舰、拥有强大导弹作战能力的导弹巡洋舰、大型导弹舰,以及火炮—导弹驱逐舰、大型反潜舰和大型警戒舰。这些威力强大且拥有较之以前更多更全功能的舰艇才有条件构成完整的远洋作战体系。大型反潜舰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舰种,担负较老式驱逐舰更加全面和多样的作战任务。其不仅应当担负最为主要的战略——战役搜潜攻潜任务,配合海底固定声纳和岸基固定翼反潜机有效监控、搜索相关海区,对敌方战略核潜艇进行有效侦测、压制乃至摧毁,也不仅仅再像过去的驱逐舰那样具备近海阻截——防御作战的能力,还应当能够遂行一系列在远洋舰队范畴内应履行的任务。其一是战役——战术反潜任务,应保证己方舰队不受水下威胁,能够在舰队编成和展开海域以内遂行战役——战术反潜作战,以掩护舰队机动、展开动作,保护大型核心舰艇的安全。其二是防空任务,大型反潜舰应有强大的防空能力,其对空侦测、管制能力应尽力达到引导舰载机遂行区域截击作战任务的能力,且能够在水天线上或以外进行低空空情补盲,并应能够在舰队重点方向上前出以有效拦截敌方空袭机群或导弹。另外,作为远洋舰队中的中流砥柱,作为一种较大型的水面舰艇平台,大型反潜舰必须集成一定的通用能力,其较大的空间和基础条件应当能够提供侦察、为远程反舰导弹标定目标诸元、舰队后备辅助指挥等等方面的任务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苏联一系列大型反潜舰的设计是极有针对性的,但不能称作专用舰只,仍然是一种多功能的通用型舰只。

时任苏联海军司令的戈尔什科夫和造船工业部部长……作为相当优秀的下属很好地将技术和战略战术的发展的知识灌输给苏共中央政治局,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解释。良好的个人关系以及灵活的方式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终红海军获得了一系列大型舰艇建造计划的付诸实施的机会,并调整了许多种军舰种类划分以重新整合苏联军用造船部门设计、制造体系。以上所涉及的这些舰艇无一不是当时苏联所急需的,本文的主角——大型反潜舰也在其列。1966年,正在建造中的61型卡辛级、1134基本型,拟进行改造而建成的57A卡宁级和正处设计中的1134A、1134B型舰艇被划归一个当时尚属前卫的名称之下——大型反潜舰(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苏联解体前一共设计了制造了57A卡宁级、61型卡辛级、1134A克列斯塔-2级、1134B卡拉级、1155勇敢级共5级大型反潜舰。在1966年之后的日子里,那些冲锋陷阵、巡弋四方的红海军远洋舰队永远都缺不了这些舰只的参加。这些反潜舰的设计发展的起源和历程均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和继承性,是系统地了解苏联红海军乃至武装力量、军事思想体系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而其服役使用情况更是混杂着各种精彩、惊险、迷惑等等引人入胜的因素。本文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揭开历史厚重的帷幕,去探究和记录那些曾经在深色的大洋上逡巡翱翔的身影。

大型反潜舰的源起—庞大的56型驱逐舰家族

在二战结束的第一个十年里,即1945年-1955年,苏联红海军成功接收了30K、30БИС、41等型号的驱逐舰120余艘。显然,这样的建造速度仍然是战时体制下强大惯性的必然结果。基于决策层对未来形势复杂而悲观的分析预测,苏联(也包括主要对手美国)在二战后仍然时刻保持着高等级战备状态和主战武器高速生产能力,以应付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造船工业部门在这一批驱逐舰的建造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自身的设计、制造能力,从主机到船体,从武器装备到电子设备都做到了全面国产化。造船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已经超过战前。尤其是其中的41型塔林级驱逐舰(实质上就是之后56型驱逐舰雏形),设计上加大排水量和主尺度,舰型不同于之前短艏楼型的30型,而采用了平甲板结构,实验色彩浓厚。41型塔林级的出现表明红海军舰艇已经向大型化和通用化方向迈进,成为了红海军与造船工业界对战后海军作战任务环境的预测成果和舰艇发展上的重要探索。

但是苏联红海军实际上并不满意类似水平的舰只。基于对战后新的战争形式和环境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各个大舰队司令部也基于本舰队辖区特点广泛进行了各种分析),苏联红海军总司与各舰队司令部认为,二战中装备重炮的战列舰、火炮巡洋舰已经行将退出历史舞台,重炮舰只除了执行岸轰、支援等任务其余时间只能呆在港内。大量多用途舰只已经成为战争主角,其中就包括能够在远洋活动的快速多用途驱逐舰。但是30K、30БИС、41等型号的驱逐舰其基本技战术水平仍然停留在战前的30年代末。其主要武器包括对空适用性不佳的主炮,口径过小的机关炮、主要用于反舰作战的重型鱼雷和射程极短的反潜深弹,所装备的雷达、声纳等电子设备过于简陋,以上种种装备性能之简陋,其中有些甚至连二战时期的目标都难以对抗。在类似吨位舰艇上做出的各种小修小改都只能作为初步的和基本的尝试与探索。而当时苏联海军面对的,是许多型号二战后期和战后发展的先进大型常规潜艇,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进入现役的核动力潜艇。二战初期技战术水平的反潜舰艇根本不敷使用。而在当时苏联红海军崭新的体系之下和新型舰队中作战的驱逐舰,也必须是真正强大的、现代化的,必须要有远为坚固的结构,必须要有更加巨大的甲板面积和宽敞的内部空间,必须要求更加优秀的航行能力,总而言之要从总体设计上就能够适应未来战场形势的通用型驱逐舰。这样一来,原定庞大的老式驱逐舰建造计划就此缩减,从41型驱逐舰发展而来的56型科特林级(无畏级)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得以确定,并于1954年开始进入现役。1953年至1958年短短五年时间,56型科特林级全部27艘驱逐舰进入红海军现役。

作为大型反潜舰、大型导弹舰等多种舰型的雏形和前身,56型驱逐舰的开创性意义不言自明。56基本型舰标准排水量2667吨,满载3230吨,总长126.1米,型宽12.7米,最大吃水4.2米。56舰采用高悬平甲板舰型,舰首尖瘦,水线以上舰首甲板向上大幅度跃升且向两舷明显外飘。56型这样的舰型反映出更加平衡航速和适航型两方面因素的设计思想,舰艇获得了较之前型号更加强大的稳定性,更加有效地防止了诸如甲板上浪等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更有利于在高海况下和远洋保持战斗力。在苏联红海军今后大型反潜舰的舰型设计上,这样的思想得到了继续,在40年的时间内成为持之以恒的主流。56型甲板上层建筑分为三段,舰舯部有两座向后倾斜的圆形烟囱和两座瘦高的前缘倾斜三角桁架格子桅杆。桥楼较之前驱逐舰型号上的同类更加粗壮庞大,外设适当的装甲防护,而内部空间更加宽敞,以更加便于安置作战指挥室,并能够在其顶部安装更多更庞大的各型雷达、通讯天线和电子战装置。动力配置为四台KB-76锅炉搭配两台TB-8型汽轮机,总功率72800马力,最高航速38节,经济航速可达17.9节,续航力3860海里/14.7节,自持力10天。人员编制284人,其中军官19人。虽然有资料认为56型舰设计中参考了相当的德国、意大利等国二战驱逐舰的设计,还遗留有许多二战大型驱逐舰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其平台设计应是相当成功的,足以与当时西方各国建造和服役中的驱逐舰型号媲美。

56基本型配置的武器系统包括:两部安装于A炮位和Y炮位的CM-2-1型双联130MM高平两用舰炮(炮瞄雷达为“弹杯”),四部安装于B、X炮位和后桅左右两侧的CM-20-ЗИФ四联装45MM防空速射炮(炮瞄雷达为“鹰声”),两座烟囱后的两部ПTA-53-56五联533MM鱼雷发射管,6部BMB-2型深弹投掷器。其主要侦察情报搜索设备包括前桅顶端“平网”对空对海情报雷达和后桅顶端“细网”对海情报雷达,以及Пегас-2型舰壳声纳。

虽然56型舰作为最新锐的舰艇在50年代投入现役,但苏联红海军仍然认为,56基本型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已经落后于时代,无法在隐蔽对抗越发激烈的冷战中取得优势。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军事装备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发生激变的转折时期,大量全新的技术投入使得军队的结构和战略战术不断发生着大幅度的演变。尤其是对海军而言,核武器、喷气式飞机、导弹和新型电子设备等等装备的出现,已经使得海战形态极为迅速地从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框框里脱离出来,向着核子化、全维度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任何一型舰艇,在建造时就必须极为充分地考虑其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能力与潜力。红海军认为,56型舰在舰体与内部结构等方面,也即在平台设计上已经比较令人满意,且经济性上可以保证,能够大量生产。考虑到其武器和电子系统上的落后,那么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快速改进。  

56型舰艇家族累计建造和发展了科特林级27艘,基尔丁级4艘。科特林级包括56基本型6艘、56ПЛО型12艘、56K型1艘、56A型8艘。在科特林级基础上发展的基尔丁级包括56ЭM型1艘,56M型3艘(日后这四艘舰中的3艘将被改装为56У型)。

其中,56基本型均于1958年之前服役,被编入除黑海之外的三大舰队中。但根据红海军的评估显示,56基本型所搭载的Пегас-2型舰壳声纳和BMB-2型深弹投掷器均为二战标准,性能在当时已算得上低劣了。而56型所使用的ПTA-53-56鱼雷发射管发射的也不过是二战水平的533MM径直航反舰鱼雷,无反潜功能。总的来讲,56型根本无法有效使用这样的武器在20世纪50-60年代配置到苏联中近海作战体系中去遂行反潜任务。红海军迫切需要得到强化反潜能力的56型舰,用以补充到自己庞大的舰队序列中。这样一来,强化反潜能力的56ПЛО型成为装备最多的56亚型舰。红海军为6艘基本型之后建造的56舰增装了2部РВУ-2500龙卷风型16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后期为2部РВУ-6000龙卷风-2型12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及2部2M-3型双联25MM高炮,同时也更换了新型舰壳声纳。其中的反潜火箭又名火箭助飞深弹,用于舰艇近距离反潜防御。由于工作可靠,能够耐受高海况条件;虽然最初阶段发展阶段精度较差,但其火力猛,射速快,备弹多(РВУ-2500和РВУ-6000备弹数分别是128发和216发)。这些贯通3层甲板的重型装备是当时条件下的高自动化装备,能够进行多轮快速大范围覆盖射击,迅速清洗近距离射程内潜艇可能出现海区,充分压制准备或已经进入攻击阵位的敌方潜艇(当然它们的后辈将拥有更加全面的功能)。其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苏联武器装备哲学中简单暴力的特点。由于总体效能较高,一般与重型反潜或两用鱼雷(可配置核装药)配合构成近距离反潜火力体系,是红海军发展的重点特色武器之一。56型舰后期装备的РВУ-6000龙卷风-2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是一种成熟的近距离反潜武器,其发射器管径250毫米,长1.832米,水平射界360°,高低射角50°。火箭弹弹径212毫米,重110千克,战斗部25千克,射程600-4300米。这样的武器系统用于替代过时的深弹投掷器再合适不过了。当然,当时这些装备的变更并非一蹴而就,在60年代初的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改装,而有些56舰迟至70年代初才进行各种改装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舰队反潜能力,同时也为实验新型航空反潜系统,2艘56基本型舰在舰尾火炮拆除后还进行了直升机平台的改装增设工作,用以起降KA-15反潜(搜潜、观通)直升机。

在改进和发展56型舰的计划中,加强防空能力成为改进的方向之一。CM-2-1型双联130MM高平两用舰炮和CM-20-ЗИФ四联装45MM防空速射炮作为56型舰作为主要的防空  武器,其总体设计思想仍然是针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不过是因应技术进步两型火炮发展到可以应付二战末期水平的高速攻击机而已。但介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尤其是北约集团开始在航空母舰上大量配置携带新型鱼雷和航弹的喷气式攻击机,航空打击的作战方式出现了变化。虽然使用的武器仍然是鱼雷和航弹,但强化了威力和引信战斗部配合之后,这些昔日的武器实际效能又有了大幅度提升,且现在它们的投射平台毕竟换成了速度提升巨大的喷气式攻击机。这些喷气式攻击机以双机或四机小编队进入攻击动作后,往往能够在防空炮射界的之外或远端降低高度并维持高速度,以俯冲动作投弹,其投掷武器之前暴露在防空火力面前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当然它们也可以借助越发精密的攻击瞄准仪在一定高度上进行上仰动作投弹(航弹),可以相当程度地规避二战射程水平上的机关炮的火力(此时明显只能依赖高平两用主炮的火力)。这些都使得传统高炮的射程和反应能力捉襟见肘起来。此时苏联红海军的主要舰艇必须大力加强防空能力。因应火箭武器(苏联对于导弹的称谓)的快速发展成熟,又因为防空火箭武器可以大幅扩冲本舰有效防空火力范围(很多时候在敌轻型喷气式攻击机进入攻击动作前就可以进行拦阻射击),同时也可以与高炮构成完整的梯次火力布置结构,因此红海军认为是时候在军舰上普及防空火箭武器了。多用途和试验性的完美结合体56K在1953年7月开工了,之后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成熟的56A型舰,以上两型均被北约称之为“萨姆—科特林级”。

“萨姆—科特林级”这个北约称谓实质上易于将人带入误区,56K /56A型舰不光是加强了防空能力的56型舰,关键是因为这两种型号是在56ПЛО型舰的基础上进行的防空加强。在成熟化的56A上,最新型的三坐标防空情报雷达MP-310A(安加拉河-A)出现在倾斜的大型桁架格子前桅上。这种极具苏联特色的防空情报雷达成为了相当长时间内识别苏联大中型舰艇的醒目标志。两个背靠背天线以一定角度错开安装,可以使波束交叉形成V型扫过视距扇面。由于两个天线发出的雷达波角度不同造成截获空中一定高度的目标时间不同,测量截获时间差即可获知目标高度。这种奇异但巧妙的设计思想总是能够体现在许多苏制装备上。而56型粗壮的金字塔后桅上也装配着奇异的神器——大名鼎鼎的4R90 “桔皮群”雷达——一种同时安装了许多个专用天线的复杂的大型火控雷达。“桔皮群”采用了传统的线扫体制,所以机架上安装了两对抛物面天线,一对(一大一小)用于对目标进行方位扫描,而另一对(一大一小)进行垂直扫描,所有雷达天线不对称地各自按照水平和垂直姿态直接固连于机架之上。雷达上两个大一点的天线(H波段)跟踪远距离目标,而小一点的(I波段)在更近的距离内精确跟踪。由于是指令制导,中央的小型圆锥抛物面天线是命令制导信号的发射天线,雷达最初用于截获目标,导弹发射后雷达系统同时跟踪导弹和目标。其制导的双联装M-1防空火箭(导弹)所配置的横摇稳定的发射装置(俄国名“波浪Волна”,北约编号SA-N-1 ,命名“果阿Goa”),连同其庞大的弹库和隐藏在加高甲板舱段下的扬弹装弹机构取代了X、Y炮位上的高炮。SA-N-1导弹为C-125(SA-3)早期型号导弹海改,之所以选择C-125进行改进,主要是因为其在当时是红海军手上对低空目标杀伤能力最强的型号。C-125导弹对中空典型空气动力目标射程15千米,射高范围为80-12000米,最大飞行速度3.5马赫。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由火控雷达上的多个天线分别测定目标诸元、跟踪目标航迹、跟踪导弹航迹,采用无线电指令方式进行制导。系统在实战中需要数分钟热机准备,一部发射架一次装填两发导弹,一般只射击一个目标。而每套系统的雷达本身可以满足对两个目标的火控要求,并最多跟踪六个目标的航迹,总的来看火控与弹药整合度还是不错的。考虑到作为点防空导弹,一套系统拥有32发备弹,其火力持续性非常强大(甚至是过于强大了)。“果阿”的出现使得苏联红海军获得了较为先进的防空技术装备,使得舰队内主要舰艇拥有了防空导弹作战能力。

当然,装备防空导弹只能视作一个防空舰的特征,但56A型并非如此简单,其B炮位两侧的2部РВУ-6000龙卷风-2型12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和改进后的舰壳声纳也属于其标配。56A实际上是苏联红海军所拥有的第一种成熟的多用途舰只,它集成了在当时条件下较为优秀的反潜能力和十分新潮的防空武器、电子设备配置,这些足以使得他能够在中近海作战体系中担负多重任务。而鉴于它相当大的使用弹性和灵活性,在困难重重的且变数极多的远洋行动和作战中,即使没有岸基体系的支持,凭其舰上的完善配置,也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这一点上老式的单一用途驱逐舰完全无法与之相比。显然,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所提出的“建设远洋核海军”的目标,如果实现起来就要有相适应的装备,而这些装备中必须包括像56A这样的舰艇,不仅是其本身,也理所当然地包括其发展型号或后继替代型号。而事实也正是如此,56A型舰与之后的红海军大型反潜舰息息相关,其发展思路完全一脉相承。它相对过去驱逐舰型号远为强大和完善的功能配置是其舰队中流砥柱的主要凭依。从56ПЛО到56A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而本着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们实质上就是大型反潜舰的前身。红海军在发展和使用像56A这样一型舰艇之后萌发出了更为长远的打算,由56A发展演变而来的下一型号的舰艇规划呼之欲出,我们在稍后将详细看到。

如果说56型舰拥有2个发展链条的话,56到56ПЛО型到56K到56A应为第一条。纵观其发展思路,可以看到应是反潜能力和防空能力的逐步加强,到56A时应已成为一种较为功能强大且均衡多样的驱逐舰了。而第二条发展链路,则应当为56型舰反舰能力的重点加强。

原苏联红海军面对的战略任务很复杂,航母特混舰队在远洋可以保证强大的航空打击能力,尤其是拥有强大的反舰火力,这是苏联舰艇加强防空能力实现防空火箭化的主要原因。而面对强大的主力特混舰队,以及欧洲邻国扼守各个出海口、要点的驻屯分舰队,红海军在中近海作战体系下的水面舰艇也需要有强大的反舰能力作为攻击手段,否则完全只能被动挨打。尤其是在本方航空进攻能力架构不完整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真正可靠的火箭武器是威力极强的武器系统,因为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多年以来都没有能够有效拦截反舰导弹的专用武器系统,也缺乏有针对性的电子干扰系统。从那时起,红海军就立志使“反舰火箭齐射突击”成为其所能依仗的重要优势之一,大量火箭武器与平均舰龄更短的舰队、大量潜艇以及岸基航空兵成为苏联海洋火力体系的主要特征。可靠反舰火箭武器如果条件合适,运用得法,能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威力,是新型海战模式下的主要武器。在苏联红海军决心发展56M舰的10余年后,在炮火纷飞的中东,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的命运有效地印证了这一点。

56M及其改型56У被北约命名的“基尔丁”级,其在苏联的舰种划分中被归为大型导弹舰(БРК-Большой ракетный корабль)。其上安装了苏联第一种舰队舰导弹(火箭)П-1(“狗鱼”/“扫帚”式即SS-N-1),其发射装置为CM-59-1型发射架

,主体为一个巨大的旋转舱式结构,前端有金属滑轨架突出。发射架一次可发射一发导弹,其巨大发射装置和储备弹仓占据了X、Y炮位和原后鱼雷管的位置。РВУ-2500小型火箭深弹发射装置作为大中型同类的替代被安置于A炮位之前,而A炮位将130MM炮换成CM-20-ЗИФ速射炮,后期又更换为威力和射程更佳的ЗИФ-75式4*57MM速射炮。两座双联ПTA-53-56M鱼雷发射管安装在前烟囱两侧。显然这一种舰艇是典型的制海型驱逐舰,巨大的反舰导弹成为其主要武器。

但П-1这种最初级的反舰武器存在巨大问题,首先是导弹设计很多方面仿照了德国的V-1导弹,许多技术细节不甚完善;由于电子技术粗陋,本身许多部件、电子元器件不可靠,故障频繁;推进剂有剧毒,不易储存维护;导弹发射装置过于庞大笨重,发射准备时间长,再装弹速度慢且装弹机构和动作均不可靠,稍高些的海况下即难以运作。类似问题在各种开创性武器装备上均有所体现,任何一类武器的初始型号总伴随着相当多的问题以至于在实际使用中性能极不稳定。实质上П-1型反舰导弹经过漫长的研制过程,迟至1958才试射成功。П-1研制的年代是导弹、电子设备全面跃进式发展的50年代,П-1上出现的问题自然得到了相当的重视,随着技术进步很快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实质上,П-15“白蚁”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П-15M在以上П-1导弹的问题方面均有所改善,虽然在推进剂方面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总体效能较П-1为佳。因此,在П-15系列技术定型并能够稳定供应的70年代,红海军掀起了改装П-15的高潮。П-15系列是红海军实际得到的第一种能够可靠反舰导弹。对于红海军来说,在小型舰艇和驱逐舰上普及此种导弹是当务之急。此种导弹也很快成为其中近海作战体系的重要支柱,配合“柚子”系列组成了苏联红海军第一代舰舰导弹打击体系。

为此,1972-1977年,П-15M型(即击沉“埃拉特”的SS-N-2“冥河”)反舰导弹在研制成功后即改装配置在3艘56M上,此即56У型驱逐舰。56У型驱逐舰上,在其他装置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四部导弹发射装置分两侧向后配置于56舰后烟囱两侧,而X、Y炮位拆除原导弹发射装置后换装AK-726双联76MM高平两用全自动舰炮(主桅上配置其“枭鸣”火控雷达)。作为56型火炮—导弹驱逐舰的最后一个子型号,56У型驱逐舰为其发展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56型这一系列由日丹诺夫、共青城及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生产的舰只成为红海军建设远洋海军的发端与基础,也是战后红海军类似规格舰艇设计、制造里程碑式的转折。56型舰是苏联战后相当数量的一批舰艇的发展基础,是大型火炮-导弹驱逐舰、大型导弹舰和本文所论述的大型反潜舰的发展基础与雏形。从这点上说,要研究苏联红海军的以上三类舰艇,都不得不从作为基础的56型舰开始。当然当时条件下还未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一点,但仅仅从56型舰作为基础设计上真正代表战后特点和技战术水平的一型驱逐舰,就已然引起苏联国内外广泛关注。不仅西方对该型驱逐舰做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甚至多年后,在东方邻国的驱逐舰建造计划中,56型舰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其特色和优势被全面地发扬光大,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近海作战利器,乃至于成为走向远洋的基石和起点。



原苏联大型反潜舰(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是苏军远洋舰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军组织远洋作战的重要平台与节点。这些庞然大物,在冷战的背景下以其粗壮彪悍且张扬不羁的外形、功能强大但用途专一的电子设备和武器横行一时。不管是天色阴霾、海色灰暗的北冰洋、北大西洋,还是水域开阔、日光明媚的太平洋,还是峡湾密布,岛礁纵横的地中海,甚至是路途遥远的南太平洋、印度洋,莫不游离活跃着这些红色巨舰。大型反潜舰是冷战中对峙的先锋,也是随时有爆发危险的热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海上力量。研究这种苏联海军所特有的大型反潜舰。可以帮助我们极为有效地了解苏联海上战略和力量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苏联海军的编制、作战体系构成。

背景——尘封的往事

苏联大型反潜舰亦是时代的产物,按照原苏联军队的正常语言模式,它“应当是苏维埃武装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冷战核对峙条件下的必需工具,是远洋核海军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大型反潜舰并非苏联海军创建伊始就拥有的舰种,事实上其发端应追溯至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时苏联海军的处境可谓异常窘迫,命运也堪称多舛。二战前斯大林所支持的,由部长会议和苏联军队所制定的大舰队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法西斯庞大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已然迫近。二战东线是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两个典型陆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苏德两方主要利益均在陆地上,东线主战场理所当然地在陆地上,双方所依仗的主要力量自然也是陆军。红海军首先是没有那么多的任务和目标需要去完成,其强大进攻性的存在价值毫无疑问就没有多少必要性。另一方面苏联大海军建设计划既然已经搁浅,红海军就只能使用大战前所积累起来的装备遂行任务。毫无疑问,这些装备多半简陋破旧,海军所属舰艇吨位有限,多半只适合在近海作战,而且根本没有相应的指挥手段、组织协同体系和保障措施去适应远洋作战的要求。实质上即使红海军有相当规模的远洋作战力量,恐怕也无力冲破由纳粹德国和若干仆从国所控制的重要水道,实质上也没有合适的作战任务去遂行。另外重要的是红海军诸多基地受到严重的威胁与限制,毕竟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在开展不久就逐个陷落了,而诸如摩尔曼斯克和塞瓦斯托波尔等北方、黑海舰队重要基地也长期处于敌方陆上重兵集群的威胁之下(甚至于塞瓦斯托波尔等后来一度被占领)。

由此可见,二战中苏联海军受制于其任务目标和物质装备基础,只能遂行近海作战和辅助牵制等任务的。基于这种事实,大量小型舰艇经常被送往作战一线,而大型舰艇往往不舍得被派往危险的前线,它们躲在后方较为安全坚固的基地中保存着,以求留着给红海军装点门面。在战争初始阶段,海军靠着近海作战力量进行近海水面阻击、反潜、布雷、近海护航(尤其是接应那些北冰洋上千里迢迢过来的载运着“租借法案”物资的盟国商船)和港口警戒等等任务。随着战争形势的逆转及大反攻的全面展开,近岸地区的作战越来越多地要求海军提供足够的支援与辅助。大量小型舰艇此时又需要经常遂行攻势布雷、侦察、对岸火力支援与打击敌方近海作战舰艇的任务。当然,此时大型舰艇仍然呆在安全的后方。综合了几种任务功能的驱逐舰,成为能够被动用遂行任务的最高级别,也是普遍来说吨位最大的舰艇。不管是处在守势中还是在反攻中,集侦察、布雷、反潜、岸轰、反舰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驱逐舰自然而然成为红海军行动舰队的中流砥柱。

这些驱逐舰只能说是大型反潜舰的前身,连雏形都依然未至。二战中苏联受到德国潜艇的威胁并不明显,其基本事实仅仅……遂行侦察任务的德国潜艇所能造成的威胁及其有限,而真正的威胁是挪威海岸上的纳粹轰炸机、潜艇和拦截舰。毫无疑问这些并非红海军力所能及的目标,甚至即使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远洋作战舰艇之后也未必能够压制这些德国作战力量(没有相应的指挥通讯系统、情报侦察系统、远方基地及后勤保障、制空权保障,远洋舰队没有丝毫的战斗力)。这样的历史造成了苏联红海军缺乏与敌方各种类型的海上重兵集团大规模对抗的经验。就驱逐舰这个舰种而言,其主要型号的舰只既不具备与敌方潜艇作战的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装备体系。这一点相比美英等西方国家而言是较为明显的,也是会影响之后红海军发展的重要缺陷。

二战的结束并没有带给红海军诸如裁减、缩编之类的现象,反倒是开始了扩军准备的新篇章。随着某位英国绅士口中所称的铁幕的落下,冷战真的开始了。北约华约相继建立,两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的两大阵营开始了全方位的较量与争夺,并将之中的焦点放在了军事力量的准备竞赛上。在苏联红海军的建设方案中,历年指挥员、军士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招录培训都维持在相当高的程度上,而数百架的轰炸机、喷气式歼击机和数百艘大型潜艇的建造计划也几乎比比皆是。这样在二战老装备被大量替换掉的基础上,新型装备就能迅速地构造出了全新的体系。近海防御战略此时虽然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其能力水平大大提高,近海防卫区域迅速扩大,甚至已经充分膨胀到了那些处在对峙前线的北约成员国所占据的重要水道、要点之上。在这个体系里,强大的指挥、通讯和情报网络能够比较充分地掌控控制海区中的战局,海军所属岸基航空兵可以组织起庞大的防空、反舰打击机群,水面舰艇(尤其是驱逐舰和护卫舰)可以前出到制空领域边缘或重点作战方向上遂行各种任务,而潜艇更是可以潜伏到敌方纵深海区遂行侦察、扰乱和破交等任务。这一令我们这些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海军战略和作战体系,可以比较有效保护当年的苏联近海地区,防止敌方远洋作战集群,尤其是二战中大出风头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前出和强攻。

然而这些不过是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的情况了。斯大林的去世不仅导致其所支持的世界上最后一系列火炮巡洋舰和战列舰建造计划的终结,也促进了其后继领导人更加热衷于以另一种方式和倾向看待所有问题,这其中也包括武装力量建设的问题。赫鲁晓夫同志确实比较热衷于跟前任划清界限,包括军事问题——这一苏联最高决策层历来极其重视的问题。他(当然也包括苏共中央政治局中相当多的人)也相当有前瞻性地看到了火箭(导弹)核武器在政治上的价值,以及在军事上的价值(请读者注意这个顺序)。在古巴的冒险活动不过是他对火箭核武器价值取向的一个反映之一,其他反映包括撤销陆军司令部,集中下马了一批看似跟火箭核武器没什么直接关系的坦克、前线歼击机和舰艇的项目,以及炮兵主帅涅杰林同志的惨死。矫枉必须过正,但有些时候处理方式和程度过于偏颇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甚至是危机。                              

随着技术的发展,导弹核潜艇的横空出世使得冷战中核力量对峙的规则得到了改变,而针对这种改变冷战中的双方莫不很早就必须加以考量。在50年代中后期导弹核潜艇力量根本没有实现的时候,能够充分预想这种武器威力的双方优秀的头脑们就已经在考虑这种问题了。导弹核潜艇不同于看似快速但毫无隐蔽性可言的轰炸机和岸基洲际弹道导弹,巨大的机群,扎眼的羽状烟尘和高抛弹道足以将突然性压到相当低的程度;而更加麻烦的是机场和发射基地,这些统统是固定不动且难于伪装的面目标。足够大的核动力潜艇装载适量的弹头在大洋游弋潜伏,看起来是相当可靠而有效的攻击方式。诚然,导弹核潜艇是强大的二次核打击力量,足以成为强劲的后手,有效威慑敌方的先发制人。但另一方面,其实在冷战中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隐蔽的、能够持久地在敌方海岸不远处保持战斗勤务巡逻导弹核潜艇更是核胁迫的主要力量!3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岸基洲际弹道导弹和远程核轰炸机)的被动威慑和后发威慑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5到10分钟就可能无征兆地核弹临头的核胁迫!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GIUK水道以西、阿留申群岛以东不远处以及地中海游弋的美军、英军、法军核潜艇都是核胁迫而不是核威慑的先锋,这些疏散到广阔大洋水下的核导弹发射平台是最为可靠的敲诈勒索工具,以至于只有美苏法三国部署(或预定部署)在欧洲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可以在这方面与之其名并肩。当然,核潜艇因为隐蔽性的优势仍然略胜一筹。苏联之前在喀山好不容易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紧接着又面临着投射力量的相对劣势,这个劣势的存在源于远程轰炸机航程不够,继而取决于洲际导弹数量不足,最终决定于导弹核潜艇竞赛的劣势。导弹核潜艇的作用重大,但苏联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竞赛的优势。赫鲁晓夫同志深切了解这一点,为此进行了意义非凡的古巴冒险行动。这一行动最终成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冷战双方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与默契——在中西欧地区以外部署中程弹道核导弹(火箭)是不能被对方容忍的。问题于是立刻回到了起点,而部署己方导弹核潜艇和摧毁敌方导弹核潜艇的任务由此更加重要了。红海军一方面拼命加快强大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尽快考虑构建全新的战略反潜能力。大型反潜舰就是后者重要部分。

决定某一问题的因素绝不仅仅只有一个方面。就大型反潜舰的发展目的而言,获取足够的远洋战略——战役反潜作战能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苏联在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的条件下进行了势力全面扩张。不仅继续稳定和巩固了中西欧的军事对峙,也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海外势力范围进行大规模地渗透。这一被称为“南下”的宏大战略也决定了新时期的苏联军队所应当发展和拥有的新能力。红海军大规模快速发展和走向远洋就是这一战略的客观需要。随着向海外派兵尤其是大规模派出舰队的进程不断加快,大型水面舰艇和远洋核潜艇所构成的远洋作战力量成为必须的工具,而与之配套的指挥、通讯、情报、后勤等等方面的功能强大的体系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苏联此时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强大的海军力量进驻海外沿海军事要冲、海上交通要道,需要强大的舰队(以及海军航空兵、陆战队)有能力进行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集结足够的力量出现在危机和热点海区。这就对红海军军事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水面舰艇而言,大型化和多功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二战中那种设计思想的轻巡洋舰、驱逐舰肯定没有能力再作为舰队的基干力量出现在远离本土基地的海外,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强大航空作战能力的载机巡洋舰、拥有强大导弹作战能力的导弹巡洋舰、大型导弹舰,以及火炮—导弹驱逐舰、大型反潜舰和大型警戒舰。这些威力强大且拥有较之以前更多更全功能的舰艇才有条件构成完整的远洋作战体系。大型反潜舰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舰种,担负较老式驱逐舰更加全面和多样的作战任务。其不仅应当担负最为主要的战略——战役搜潜攻潜任务,配合海底固定声纳和岸基固定翼反潜机有效监控、搜索相关海区,对敌方战略核潜艇进行有效侦测、压制乃至摧毁,也不仅仅再像过去的驱逐舰那样具备近海阻截——防御作战的能力,还应当能够遂行一系列在远洋舰队范畴内应履行的任务。其一是战役——战术反潜任务,应保证己方舰队不受水下威胁,能够在舰队编成和展开海域以内遂行战役——战术反潜作战,以掩护舰队机动、展开动作,保护大型核心舰艇的安全。其二是防空任务,大型反潜舰应有强大的防空能力,其对空侦测、管制能力应尽力达到引导舰载机遂行区域截击作战任务的能力,且能够在水天线上或以外进行低空空情补盲,并应能够在舰队重点方向上前出以有效拦截敌方空袭机群或导弹。另外,作为远洋舰队中的中流砥柱,作为一种较大型的水面舰艇平台,大型反潜舰必须集成一定的通用能力,其较大的空间和基础条件应当能够提供侦察、为远程反舰导弹标定目标诸元、舰队后备辅助指挥等等方面的任务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苏联一系列大型反潜舰的设计是极有针对性的,但不能称作专用舰只,仍然是一种多功能的通用型舰只。

时任苏联海军司令的戈尔什科夫和造船工业部部长……作为相当优秀的下属很好地将技术和战略战术的发展的知识灌输给苏共中央政治局,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解释。良好的个人关系以及灵活的方式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终红海军获得了一系列大型舰艇建造计划的付诸实施的机会,并调整了许多种军舰种类划分以重新整合苏联军用造船部门设计、制造体系。以上所涉及的这些舰艇无一不是当时苏联所急需的,本文的主角——大型反潜舰也在其列。1966年,正在建造中的61型卡辛级、1134基本型,拟进行改造而建成的57A卡宁级和正处设计中的1134A、1134B型舰艇被划归一个当时尚属前卫的名称之下——大型反潜舰(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苏联解体前一共设计了制造了57A卡宁级、61型卡辛级、1134A克列斯塔-2级、1134B卡拉级、1155勇敢级共5级大型反潜舰。在1966年之后的日子里,那些冲锋陷阵、巡弋四方的红海军远洋舰队永远都缺不了这些舰只的参加。这些反潜舰的设计发展的起源和历程均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和继承性,是系统地了解苏联红海军乃至武装力量、军事思想体系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而其服役使用情况更是混杂着各种精彩、惊险、迷惑等等引人入胜的因素。本文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揭开历史厚重的帷幕,去探究和记录那些曾经在深色的大洋上逡巡翱翔的身影。

大型反潜舰的源起—庞大的56型驱逐舰家族

在二战结束的第一个十年里,即1945年-1955年,苏联红海军成功接收了30K、30БИС、41等型号的驱逐舰120余艘。显然,这样的建造速度仍然是战时体制下强大惯性的必然结果。基于决策层对未来形势复杂而悲观的分析预测,苏联(也包括主要对手美国)在二战后仍然时刻保持着高等级战备状态和主战武器高速生产能力,以应付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造船工业部门在这一批驱逐舰的建造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自身的设计、制造能力,从主机到船体,从武器装备到电子设备都做到了全面国产化。造船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已经超过战前。尤其是其中的41型塔林级驱逐舰(实质上就是之后56型驱逐舰雏形),设计上加大排水量和主尺度,舰型不同于之前短艏楼型的30型,而采用了平甲板结构,实验色彩浓厚。41型塔林级的出现表明红海军舰艇已经向大型化和通用化方向迈进,成为了红海军与造船工业界对战后海军作战任务环境的预测成果和舰艇发展上的重要探索。

但是苏联红海军实际上并不满意类似水平的舰只。基于对战后新的战争形式和环境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各个大舰队司令部也基于本舰队辖区特点广泛进行了各种分析),苏联红海军总司与各舰队司令部认为,二战中装备重炮的战列舰、火炮巡洋舰已经行将退出历史舞台,重炮舰只除了执行岸轰、支援等任务其余时间只能呆在港内。大量多用途舰只已经成为战争主角,其中就包括能够在远洋活动的快速多用途驱逐舰。但是30K、30БИС、41等型号的驱逐舰其基本技战术水平仍然停留在战前的30年代末。其主要武器包括对空适用性不佳的主炮,口径过小的机关炮、主要用于反舰作战的重型鱼雷和射程极短的反潜深弹,所装备的雷达、声纳等电子设备过于简陋,以上种种装备性能之简陋,其中有些甚至连二战时期的目标都难以对抗。在类似吨位舰艇上做出的各种小修小改都只能作为初步的和基本的尝试与探索。而当时苏联海军面对的,是许多型号二战后期和战后发展的先进大型常规潜艇,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进入现役的核动力潜艇。二战初期技战术水平的反潜舰艇根本不敷使用。而在当时苏联红海军崭新的体系之下和新型舰队中作战的驱逐舰,也必须是真正强大的、现代化的,必须要有远为坚固的结构,必须要有更加巨大的甲板面积和宽敞的内部空间,必须要求更加优秀的航行能力,总而言之要从总体设计上就能够适应未来战场形势的通用型驱逐舰。这样一来,原定庞大的老式驱逐舰建造计划就此缩减,从41型驱逐舰发展而来的56型科特林级(无畏级)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得以确定,并于1954年开始进入现役。1953年至1958年短短五年时间,56型科特林级全部27艘驱逐舰进入红海军现役。

作为大型反潜舰、大型导弹舰等多种舰型的雏形和前身,56型驱逐舰的开创性意义不言自明。56基本型舰标准排水量2667吨,满载3230吨,总长126.1米,型宽12.7米,最大吃水4.2米。56舰采用高悬平甲板舰型,舰首尖瘦,水线以上舰首甲板向上大幅度跃升且向两舷明显外飘。56型这样的舰型反映出更加平衡航速和适航型两方面因素的设计思想,舰艇获得了较之前型号更加强大的稳定性,更加有效地防止了诸如甲板上浪等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更有利于在高海况下和远洋保持战斗力。在苏联红海军今后大型反潜舰的舰型设计上,这样的思想得到了继续,在40年的时间内成为持之以恒的主流。56型甲板上层建筑分为三段,舰舯部有两座向后倾斜的圆形烟囱和两座瘦高的前缘倾斜三角桁架格子桅杆。桥楼较之前驱逐舰型号上的同类更加粗壮庞大,外设适当的装甲防护,而内部空间更加宽敞,以更加便于安置作战指挥室,并能够在其顶部安装更多更庞大的各型雷达、通讯天线和电子战装置。动力配置为四台KB-76锅炉搭配两台TB-8型汽轮机,总功率72800马力,最高航速38节,经济航速可达17.9节,续航力3860海里/14.7节,自持力10天。人员编制284人,其中军官19人。虽然有资料认为56型舰设计中参考了相当的德国、意大利等国二战驱逐舰的设计,还遗留有许多二战大型驱逐舰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其平台设计应是相当成功的,足以与当时西方各国建造和服役中的驱逐舰型号媲美。

56基本型配置的武器系统包括:两部安装于A炮位和Y炮位的CM-2-1型双联130MM高平两用舰炮(炮瞄雷达为“弹杯”),四部安装于B、X炮位和后桅左右两侧的CM-20-ЗИФ四联装45MM防空速射炮(炮瞄雷达为“鹰声”),两座烟囱后的两部ПTA-53-56五联533MM鱼雷发射管,6部BMB-2型深弹投掷器。其主要侦察情报搜索设备包括前桅顶端“平网”对空对海情报雷达和后桅顶端“细网”对海情报雷达,以及Пегас-2型舰壳声纳。

虽然56型舰作为最新锐的舰艇在50年代投入现役,但苏联红海军仍然认为,56基本型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已经落后于时代,无法在隐蔽对抗越发激烈的冷战中取得优势。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军事装备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发生激变的转折时期,大量全新的技术投入使得军队的结构和战略战术不断发生着大幅度的演变。尤其是对海军而言,核武器、喷气式飞机、导弹和新型电子设备等等装备的出现,已经使得海战形态极为迅速地从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框框里脱离出来,向着核子化、全维度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任何一型舰艇,在建造时就必须极为充分地考虑其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能力与潜力。红海军认为,56型舰在舰体与内部结构等方面,也即在平台设计上已经比较令人满意,且经济性上可以保证,能够大量生产。考虑到其武器和电子系统上的落后,那么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快速改进。  

56型舰艇家族累计建造和发展了科特林级27艘,基尔丁级4艘。科特林级包括56基本型6艘、56ПЛО型12艘、56K型1艘、56A型8艘。在科特林级基础上发展的基尔丁级包括56ЭM型1艘,56M型3艘(日后这四艘舰中的3艘将被改装为56У型)。

其中,56基本型均于1958年之前服役,被编入除黑海之外的三大舰队中。但根据红海军的评估显示,56基本型所搭载的Пегас-2型舰壳声纳和BMB-2型深弹投掷器均为二战标准,性能在当时已算得上低劣了。而56型所使用的ПTA-53-56鱼雷发射管发射的也不过是二战水平的533MM径直航反舰鱼雷,无反潜功能。总的来讲,56型根本无法有效使用这样的武器在20世纪50-60年代配置到苏联中近海作战体系中去遂行反潜任务。红海军迫切需要得到强化反潜能力的56型舰,用以补充到自己庞大的舰队序列中。这样一来,强化反潜能力的56ПЛО型成为装备最多的56亚型舰。红海军为6艘基本型之后建造的56舰增装了2部РВУ-2500龙卷风型16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后期为2部РВУ-6000龙卷风-2型12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及2部2M-3型双联25MM高炮,同时也更换了新型舰壳声纳。其中的反潜火箭又名火箭助飞深弹,用于舰艇近距离反潜防御。由于工作可靠,能够耐受高海况条件;虽然最初阶段发展阶段精度较差,但其火力猛,射速快,备弹多(РВУ-2500和РВУ-6000备弹数分别是128发和216发)。这些贯通3层甲板的重型装备是当时条件下的高自动化装备,能够进行多轮快速大范围覆盖射击,迅速清洗近距离射程内潜艇可能出现海区,充分压制准备或已经进入攻击阵位的敌方潜艇(当然它们的后辈将拥有更加全面的功能)。其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苏联武器装备哲学中简单暴力的特点。由于总体效能较高,一般与重型反潜或两用鱼雷(可配置核装药)配合构成近距离反潜火力体系,是红海军发展的重点特色武器之一。56型舰后期装备的РВУ-6000龙卷风-2型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是一种成熟的近距离反潜武器,其发射器管径250毫米,长1.832米,水平射界360°,高低射角50°。火箭弹弹径212毫米,重110千克,战斗部25千克,射程600-4300米。这样的武器系统用于替代过时的深弹投掷器再合适不过了。当然,当时这些装备的变更并非一蹴而就,在60年代初的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改装,而有些56舰迟至70年代初才进行各种改装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舰队反潜能力,同时也为实验新型航空反潜系统,2艘56基本型舰在舰尾火炮拆除后还进行了直升机平台的改装增设工作,用以起降KA-15反潜(搜潜、观通)直升机。

在改进和发展56型舰的计划中,加强防空能力成为改进的方向之一。CM-2-1型双联130MM高平两用舰炮和CM-20-ЗИФ四联装45MM防空速射炮作为56型舰作为主要的防空  武器,其总体设计思想仍然是针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不过是因应技术进步两型火炮发展到可以应付二战末期水平的高速攻击机而已。但介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尤其是北约集团开始在航空母舰上大量配置携带新型鱼雷和航弹的喷气式攻击机,航空打击的作战方式出现了变化。虽然使用的武器仍然是鱼雷和航弹,但强化了威力和引信战斗部配合之后,这些昔日的武器实际效能又有了大幅度提升,且现在它们的投射平台毕竟换成了速度提升巨大的喷气式攻击机。这些喷气式攻击机以双机或四机小编队进入攻击动作后,往往能够在防空炮射界的之外或远端降低高度并维持高速度,以俯冲动作投弹,其投掷武器之前暴露在防空火力面前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当然它们也可以借助越发精密的攻击瞄准仪在一定高度上进行上仰动作投弹(航弹),可以相当程度地规避二战射程水平上的机关炮的火力(此时明显只能依赖高平两用主炮的火力)。这些都使得传统高炮的射程和反应能力捉襟见肘起来。此时苏联红海军的主要舰艇必须大力加强防空能力。因应火箭武器(苏联对于导弹的称谓)的快速发展成熟,又因为防空火箭武器可以大幅扩冲本舰有效防空火力范围(很多时候在敌轻型喷气式攻击机进入攻击动作前就可以进行拦阻射击),同时也可以与高炮构成完整的梯次火力布置结构,因此红海军认为是时候在军舰上普及防空火箭武器了。多用途和试验性的完美结合体56K在1953年7月开工了,之后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成熟的56A型舰,以上两型均被北约称之为“萨姆—科特林级”。

“萨姆—科特林级”这个北约称谓实质上易于将人带入误区,56K /56A型舰不光是加强了防空能力的56型舰,关键是因为这两种型号是在56ПЛО型舰的基础上进行的防空加强。在成熟化的56A上,最新型的三坐标防空情报雷达MP-310A(安加拉河-A)出现在倾斜的大型桁架格子前桅上。这种极具苏联特色的防空情报雷达成为了相当长时间内识别苏联大中型舰艇的醒目标志。两个背靠背天线以一定角度错开安装,可以使波束交叉形成V型扫过视距扇面。由于两个天线发出的雷达波角度不同造成截获空中一定高度的目标时间不同,测量截获时间差即可获知目标高度。这种奇异但巧妙的设计思想总是能够体现在许多苏制装备上。而56型粗壮的金字塔后桅上也装配着奇异的神器——大名鼎鼎的4R90 “桔皮群”雷达——一种同时安装了许多个专用天线的复杂的大型火控雷达。“桔皮群”采用了传统的线扫体制,所以机架上安装了两对抛物面天线,一对(一大一小)用于对目标进行方位扫描,而另一对(一大一小)进行垂直扫描,所有雷达天线不对称地各自按照水平和垂直姿态直接固连于机架之上。雷达上两个大一点的天线(H波段)跟踪远距离目标,而小一点的(I波段)在更近的距离内精确跟踪。由于是指令制导,中央的小型圆锥抛物面天线是命令制导信号的发射天线,雷达最初用于截获目标,导弹发射后雷达系统同时跟踪导弹和目标。其制导的双联装M-1防空火箭(导弹)所配置的横摇稳定的发射装置(俄国名“波浪Волна”,北约编号SA-N-1 ,命名“果阿Goa”),连同其庞大的弹库和隐藏在加高甲板舱段下的扬弹装弹机构取代了X、Y炮位上的高炮。SA-N-1导弹为C-125(SA-3)早期型号导弹海改,之所以选择C-125进行改进,主要是因为其在当时是红海军手上对低空目标杀伤能力最强的型号。C-125导弹对中空典型空气动力目标射程15千米,射高范围为80-12000米,最大飞行速度3.5马赫。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由火控雷达上的多个天线分别测定目标诸元、跟踪目标航迹、跟踪导弹航迹,采用无线电指令方式进行制导。系统在实战中需要数分钟热机准备,一部发射架一次装填两发导弹,一般只射击一个目标。而每套系统的雷达本身可以满足对两个目标的火控要求,并最多跟踪六个目标的航迹,总的来看火控与弹药整合度还是不错的。考虑到作为点防空导弹,一套系统拥有32发备弹,其火力持续性非常强大(甚至是过于强大了)。“果阿”的出现使得苏联红海军获得了较为先进的防空技术装备,使得舰队内主要舰艇拥有了防空导弹作战能力。

当然,装备防空导弹只能视作一个防空舰的特征,但56A型并非如此简单,其B炮位两侧的2部РВУ-6000龙卷风-2型12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和改进后的舰壳声纳也属于其标配。56A实际上是苏联红海军所拥有的第一种成熟的多用途舰只,它集成了在当时条件下较为优秀的反潜能力和十分新潮的防空武器、电子设备配置,这些足以使得他能够在中近海作战体系中担负多重任务。而鉴于它相当大的使用弹性和灵活性,在困难重重的且变数极多的远洋行动和作战中,即使没有岸基体系的支持,凭其舰上的完善配置,也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这一点上老式的单一用途驱逐舰完全无法与之相比。显然,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所提出的“建设远洋核海军”的目标,如果实现起来就要有相适应的装备,而这些装备中必须包括像56A这样的舰艇,不仅是其本身,也理所当然地包括其发展型号或后继替代型号。而事实也正是如此,56A型舰与之后的红海军大型反潜舰息息相关,其发展思路完全一脉相承。它相对过去驱逐舰型号远为强大和完善的功能配置是其舰队中流砥柱的主要凭依。从56ПЛО到56A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而本着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们实质上就是大型反潜舰的前身。红海军在发展和使用像56A这样一型舰艇之后萌发出了更为长远的打算,由56A发展演变而来的下一型号的舰艇规划呼之欲出,我们在稍后将详细看到。

如果说56型舰拥有2个发展链条的话,56到56ПЛО型到56K到56A应为第一条。纵观其发展思路,可以看到应是反潜能力和防空能力的逐步加强,到56A时应已成为一种较为功能强大且均衡多样的驱逐舰了。而第二条发展链路,则应当为56型舰反舰能力的重点加强。

原苏联红海军面对的战略任务很复杂,航母特混舰队在远洋可以保证强大的航空打击能力,尤其是拥有强大的反舰火力,这是苏联舰艇加强防空能力实现防空火箭化的主要原因。而面对强大的主力特混舰队,以及欧洲邻国扼守各个出海口、要点的驻屯分舰队,红海军在中近海作战体系下的水面舰艇也需要有强大的反舰能力作为攻击手段,否则完全只能被动挨打。尤其是在本方航空进攻能力架构不完整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真正可靠的火箭武器是威力极强的武器系统,因为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多年以来都没有能够有效拦截反舰导弹的专用武器系统,也缺乏有针对性的电子干扰系统。从那时起,红海军就立志使“反舰火箭齐射突击”成为其所能依仗的重要优势之一,大量火箭武器与平均舰龄更短的舰队、大量潜艇以及岸基航空兵成为苏联海洋火力体系的主要特征。可靠反舰火箭武器如果条件合适,运用得法,能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威力,是新型海战模式下的主要武器。在苏联红海军决心发展56M舰的10余年后,在炮火纷飞的中东,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的命运有效地印证了这一点。

56M及其改型56У被北约命名的“基尔丁”级,其在苏联的舰种划分中被归为大型导弹舰(БРК-Большой ракетный корабль)。其上安装了苏联第一种舰队舰导弹(火箭)П-1(“狗鱼”/“扫帚”式即SS-N-1),其发射装置为CM-59-1型发射架

,主体为一个巨大的旋转舱式结构,前端有金属滑轨架突出。发射架一次可发射一发导弹,其巨大发射装置和储备弹仓占据了X、Y炮位和原后鱼雷管的位置。РВУ-2500小型火箭深弹发射装置作为大中型同类的替代被安置于A炮位之前,而A炮位将130MM炮换成CM-20-ЗИФ速射炮,后期又更换为威力和射程更佳的ЗИФ-75式4*57MM速射炮。两座双联ПTA-53-56M鱼雷发射管安装在前烟囱两侧。显然这一种舰艇是典型的制海型驱逐舰,巨大的反舰导弹成为其主要武器。

但П-1这种最初级的反舰武器存在巨大问题,首先是导弹设计很多方面仿照了德国的V-1导弹,许多技术细节不甚完善;由于电子技术粗陋,本身许多部件、电子元器件不可靠,故障频繁;推进剂有剧毒,不易储存维护;导弹发射装置过于庞大笨重,发射准备时间长,再装弹速度慢且装弹机构和动作均不可靠,稍高些的海况下即难以运作。类似问题在各种开创性武器装备上均有所体现,任何一类武器的初始型号总伴随着相当多的问题以至于在实际使用中性能极不稳定。实质上П-1型反舰导弹经过漫长的研制过程,迟至1958才试射成功。П-1研制的年代是导弹、电子设备全面跃进式发展的50年代,П-1上出现的问题自然得到了相当的重视,随着技术进步很快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实质上,П-15“白蚁”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П-15M在以上П-1导弹的问题方面均有所改善,虽然在推进剂方面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总体效能较П-1为佳。因此,在П-15系列技术定型并能够稳定供应的70年代,红海军掀起了改装П-15的高潮。П-15系列是红海军实际得到的第一种能够可靠反舰导弹。对于红海军来说,在小型舰艇和驱逐舰上普及此种导弹是当务之急。此种导弹也很快成为其中近海作战体系的重要支柱,配合“柚子”系列组成了苏联红海军第一代舰舰导弹打击体系。

为此,1972-1977年,П-15M型(即击沉“埃拉特”的SS-N-2“冥河”)反舰导弹在研制成功后即改装配置在3艘56M上,此即56У型驱逐舰。56У型驱逐舰上,在其他装置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四部导弹发射装置分两侧向后配置于56舰后烟囱两侧,而X、Y炮位拆除原导弹发射装置后换装AK-726双联76MM高平两用全自动舰炮(主桅上配置其“枭鸣”火控雷达)。作为56型火炮—导弹驱逐舰的最后一个子型号,56У型驱逐舰为其发展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56型这一系列由日丹诺夫、共青城及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生产的舰只成为红海军建设远洋海军的发端与基础,也是战后红海军类似规格舰艇设计、制造里程碑式的转折。56型舰是苏联战后相当数量的一批舰艇的发展基础,是大型火炮-导弹驱逐舰、大型导弹舰和本文所论述的大型反潜舰的发展基础与雏形。从这点上说,要研究苏联红海军的以上三类舰艇,都不得不从作为基础的56型舰开始。当然当时条件下还未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一点,但仅仅从56型舰作为基础设计上真正代表战后特点和技战术水平的一型驱逐舰,就已然引起苏联国内外广泛关注。不仅西方对该型驱逐舰做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甚至多年后,在东方邻国的驱逐舰建造计划中,56型舰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其特色和优势被全面地发扬光大,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近海作战利器,乃至于成为走向远洋的基石和起点。



大型反潜舰的发端—57A、61型

继56型舰计划完成后,苏联红海军根据对未来军事斗争形势的分析,立即上马了8艘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БРК-Большой ракетный корабль)。苏联红海军此时极力希望加强舰队的进攻能力,企图利用反舰导弹这一新型武器有效抵消北约尤其是美国海军的海上优势。1958年至1961年短短4年时间,全部8艘舰完成建造。

57БИС型舰标准排水量为3500吨,满载排水量4192吨,长138.9米,宽14.84米,吃水4.47米,航速34节,续航力4500海里/18节,舰员编制350人,动力装置为仍为两台蒸汽轮机搭配四台锅炉,功率达到84000匹。57型舰舰型和内部结构仍然基本沿用了56型舰的模式,仍未高舷平甲板舰型。但其在主尺度放大的基础上更改了某些总体舰型设计和甲板布局。其水线以上舰首甲板向上跃升幅度较56型明显更大,且甲板跃升拐点设计在前桅后端,导致整个桥楼外加首部甲板均大幅度向上倾斜,船首与船尾高度差也十分明显,;中后部上层甲板合拢,因此其中后部基本形成连成一体的的封闭舱段。另外,该舰虽然主尺度及排水量明显大过56型,但桥楼却非常窄小,显得有些不协调。总而言之,此舰舰型上特点颇多,与苏联国内外的许多同吨位舰艇均有所不同,倒是很像诸如苏联“格里沙”级那样的较小吨位的近海警戒舰。

57БИС型舰舰型上过于特立独行,但设计的基本目的却非常简单明了,就是П-1型导弹较56M更大的配置平台,作为强大的制海舰艇。П-1型导弹舱式回转发射装置能够在较大发射扇面上发射导弹,但外形十分庞大,而后面的再装填机构也过于复杂。这使得导弹装填速度非常缓慢,56M舰那样只装一套发射装置火力持续性差。且导弹本身过于庞大,56M舰根本无法携带足量的导弹。为此,设计单位直接设计出56M的加大版本——57БИС型大型导弹舰。57БИС装备两座巨大的П-1发射及储存、再装弹系统,虽然整舰排水量较56M上升1000吨,但甲板上的布置仍然十分拥挤。舰艇前后小山一般的回转发射装置加上粗壮突出的钢轨滑道使得这种不太大的舰艇外表十分邪恶。57БИС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其导弹火力较56M型增强一倍(但由于指挥仪的问题仍然只能射击一个目标)。由于舰体加大其远航能力也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由于П-1型反舰导弹先天存在的很多问题,它只能作为过渡装备存在,在它进入部队服役的第10年即开始迅速退出现役。取而代之的П-15系列作为中近海打击利器服役了20年以上,直至我们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强大的3M80马弹伴随着满载排水量8000吨以上的导弹—火炮驱逐舰出现在世人面前。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透过冷战的铁幕与尘埃去看清楚20世纪50-60年代苏联红海军类似舰艇的发展脉络。作为战后第一种性能良好且均衡的平台,56型舰的发展演变的两大成果,最终衍生出了两条红海军舰艇发展系列。没有56型作为实验平台和大洋上历练的磨刀石,就根本没有苏联红海军后来关于海军装备的独到认识与理解,也就没有自己极富特色的装备思想体系。

回顾以上发展脉络我们得以发现:56基本型作为母型实质上仍然是鱼雷—火炮驱逐舰,一个方向是衍生出了带一套П-1的56ЭM/56M型基尔丁级大型导弹舰,它们之后被改造成带П-15的56У基尔丁;在56ЭM/56M的基础上演变成为带两套П-1的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这一类制海舰艇成为当时苏联海军建制序列中的重要攻击平台。而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则是不断提升和整合防空、反潜能力。增强了反潜能力的56ПЛО型反潜科特林是发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是整合反潜能力和防空能力的56K/56A萨姆—科特林。但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本文的主角登场,由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全部舰艇改装后出现的57A卡宁级大型反潜舰,和借着56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61型大型反潜舰。至此,苏联红海军50-60年代这一系列舰艇的发展才告结束。

经过广泛的试验和使用,红海军发现56ЭM/56M和57БИС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抛开导弹本身可靠性的问题不说,导弹的射程仍显太近(实质上П-15有效射程也不远),只能在某些特定的近海海域(如巴伦支海、黑海、波罗的海和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作为攻击武器大量使用,没有机会接近敌方主力特混舰队用这种导弹实施齐射,多半时间将其作为小型舰或艇的装备单独遂行近海任务明显更好(这一问题在马弹出现后才得以解决)。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56、57型舰仍然太小,庞大的弹体和笨重的装弹机构装载在这样小的舰艇上,根本无法实现理想的射速。多舰组织齐射时,各舰同时射出的导弹仅有两发,一个支队打出的反舰弹也不过10发,而此后则是漫长的再装弹时间,显然这样根本无法投射足够的火力。另外,56、57舰没有太多的空间和电源以容纳各种保障设备,尤其是必备的情报和观通设备,毫无疑问这会显著影响本舰武器和电子系统的性能。最后,像57这样的强火力制海舰艇专业性过强,全舰布置的主要设备都围绕反舰这一个目标,没有足够的空间和重量以安置防空或反潜装备,连比较基本的多用途性都满足不了。基于以上考量,苏联红海军之后基本抛弃了大型导弹舰这一舰种,将远洋舰舰导弹进攻力量的发展重点转向了庞大的导弹巡洋舰和载机巡洋舰。射程大,射速快且备弹量极多的导弹型号才是发展重点,而只有足够大的水面舰艇才有能力容载与保障类似武器的使用,且在此前提下还能保有相当的防空和反潜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巡洋舰级别的舰艇,才能真正肩负起苏联红海军建设远洋核海军的重任,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远洋进攻能力。由此看来,红海军在这方面的肯定多少走了弯路,在条件未能成熟时长时间地使用过渡型号遂行任务,但这就是探索发展的必然过程与代价。没有这些中型舰艇,也根本不会有之后的逡巡四海的红色钢铁巨兽。当然红海军很欣慰地看到,56、57这一吨位(或稍大吨位)上的舰艇通过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是能够具备较为均衡的防空和反潜能力的,仅仅从这个角度上讲,调整和变革在所难免。

从56型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为了解决单舰战斗力上的各种问题,红海军一步步在既有平台上不断改进,将各种新的功能加诸于舰艇之上,使之成为全新的作战平台。实质上这种问题导向性的观念和螺旋型发展模式是所有装备建设发展工作中的核心与关键。但在57型舰上,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为了满足整个海军(乃至于武装力量)的战略战术需要,必须对舰队的舰种构成作大规模转变。

上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核战略态势在前面已经进行过描述了。仅就苏联红海军而言,其建设方向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战略反潜任务和相应的战役—战术反潜任务被提到一个新高度上。但纵观整个苏联红海军舰队序列,除老旧的驱逐舰和岸基反潜机之外,再没有什么专用的有效反潜平台了。军事斗争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军事工业部门短时间内拿出足够多的新型专用反潜平台。于是,大量新计划和方案被制订实施,而原订计划许多均需要进行修改。大型反潜舰(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就此伴随着对潜战略预警系统、大型岸基反潜机、新型警戒舰、猎潜艇和高速静音核潜艇等等一揽子发展项目,一同登上军事斗争的历史舞台。

1969-1971年,全部57БИС集中改装成了8艘57A大型反潜舰(但是57A显然不是第一种大型反潜舰,仅是舰体下水时间早而已)。这样对整级全部舰艇进行彻底功能改装的例子,在苏联红海军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红海军司令部认为П-1导弹的配套平台实在没有价值。而若改装反潜舰艇,则57型舰由于下水晚舰龄短,技术状态最好最适宜。57A若能够快速加入舰队,则能迅速提高整个舰队反潜作战能力,弥补大型反潜舰艇的空缺。毕竟当时全新的大吨位大型反潜舰极为缺乏,当务之急是迅速增加中等吨位大型反潜舰的数量。

57A大型反潜舰标准排水量3700t,满载排水量4500吨,长度吃水较57БИС略有增长,由于动力装置未有大的变化,最大航速下降到32节。其总体舰型、内部结构较57БИС均未有太大变化,只是上层建筑和各种设备略有调整。前甲板占据A、B炮位的“狗鱼”导弹存储、再装、发射机构全部拆除,换成成阶梯状布置的两座ЗИФ-75型57MM四联装速射炮和一座РВУ-6000龙卷风-2型12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分别置于三层甲板上)。后甲板反舰导弹相关装置则换成直升机平台和果阿导弹配套的M-1发射装置。中段甲板上依次放置两部五联装ПTA-53-56M鱼雷发射管、两座РВУ-6000和四座AK-230双37MM近防炮。这样一来57A的总体防空、反潜火力十分旺盛。三座РВУ-6000加两座ПTA-53-56M相互配合,可以在15KM以内的近距离形成强大的反潜火力打击、压制体系。而两座ЗИФ-75加四座AK-230则为本舰的近距离、末端防空体系,本舰的空中安全有了相当的保证。其中AK-230是针对低空喷气动力目标而设计的速射炮,2部AK-230的防空效能明显较1部庞大的ЗИФ-75为强。但AK-230技术状态尚不稳定,且ЗИФ-75射程较远,如将57A布置在敌方重点来袭方向上即可充分发挥ЗИФ-75的作用。而又由于配置了防空导弹,57A又能够在典型舰队队形(支队规模)内大多数阵位上承担其舰队防空的任务(当时舰艇防空队形仍然较稠密,舰舰之间距离较小,果阿导弹射界已经可以覆盖舰队主要防空区域)。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57A的性能,设计制造单位全力加强了整舰电子系统。前桅为MR-310型“安加拉河A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北约绰号“头网C型”,由57БИС上的MR-300改进而成),后桅为4R90“弯刀”(北约绰号“桔皮群”)制导雷达,后桅杆平台上有两座MR-104猞猁型(北约绰号“歪鼓”)火控雷达,用于制导AK-230近防炮。另有2部“伏尔加河”型对海搜索雷达(57БИС是海神-M)和2部MРП-11-14型被动侦察雷达(57БИС是后帆-4A)。57A使用的是全新的MГ-332舰壳声纳,有较57БИС上的ГC-572更好的搜索和目标诸元判定能力。在电子设备上,57A不仅更换了新型武器的火控系统,还获得了全面升级了的情报雷达、无线电侦察系统和声纳站。总而言之,57A通过放弃了有限的反舰作战能力,不仅获得了强大的战役—战术反潜和舰队、近距离防空作战能力,也大大强化了侦察和情报能力,已经有足够的条件作为非常有效的舰队外围哨舰、水天线补盲单位和可靠的侦察情报平台。这些能力与反潜和防空作战能力相得益彰,更加适合像57A这个吨位的舰艇所应当承担的任务。

由于利用了成熟的舰体和现成的各种设备,57A的8艘舰在3年时间内改装完毕后迅速充实到舰队当中。与当时红海军的预期相同,57A进入舰队后与61型大型反潜舰共同构成了侦察、反潜、防空群,在当时苏联红海军合格大舰稀少的情况下担当了重任,成为了各种军事行动的中流砥柱。

当然,57A并非第一种大型反潜舰,它不过是红海军为大型反潜舰的空白投注补缺的一部分力量,只是舰体下水时间略早而已。第一种大型反潜舰是有机结合了革命性和特异性的61型大型反潜舰。

1960年12月31日,在黑海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61型卡辛级第一艘“乌克兰共青团员号”下水了。但是当时这艘舰艇和数艘姊妹舰仍然挂着CKP的名字前缀,即Сторожевые корабли——警戒舰。在卡辛级的初始设计理念中,并不具备巡洋舰那样的大型舰艇综合作战能力,不是舰队决战的决定性武器;同时没有配备专用的反舰导弹,也不具备专门的对海突击作战能力。那么在导弹化和进攻型作战舰队中,在面对强大的北约军舰集团的时候,卡辛级的任务就只能是像防空和反潜这样的战术防御性任务,用以配置在外围进行警戒和进行各种辅助性工作。苏联的军事战略历来强调进攻,卡辛级的任务理念当然决定了其只能成为警戒舰这样非主力作战舰艇。这种设计理念当然契合原先苏联红海军关于警戒舰的定义,事实上,卡辛级在服役之后也确实在履行这些任务。

但是问题并非如此一成不变。西方集团强大的战略核潜艇的成规模服役已经极为深切地刺激到苏联最高领导集团的神经。冷战中决定性的军事对峙首先取决于核力量,而非常规力量。能够进行战略进攻的集群和单位自然应该得到重视,而能够可靠遂行战略防御任务的集群和单位自然也不可忽视。就反潜作战而言,其二战条件下的意义自然是保卫主力舰队和大舰,以及保持本方交通线,防止潜艇偷袭与破交。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战略核潜艇的出现,反潜已经成为了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战略防御任务。一种有能力消灭和压制战略核潜艇的舰艇,理应得到类似防空军截击机那样的重视。同时这种舰艇能够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潜艇突破岛链封锁,向大洋展开,这已经属于保障己方战略进攻力量的必备条件了。从这个角度讲,像61型这样的舰艇就必须得到与其职责相应的对待。可以说61型舰的服役赶上了好时候。1966年红海军司令部颁布的一揽子训令、大纲和条令,将在建造中的61型舰与设计计划中的1134A等舰型单独划归“大型反潜舰”这一舰种,CKP变成了БПК。相关编制序列、战术、训练等等方面均作了对应修改和完善。单独归类、修改制度和大上新舰等等事实反映出许多趋势与问题,反映了相应战术思想的调整与变革。大型反潜舰上服役的官兵应该感到庆幸,海军领导机关乃至国家明显更加重视自己的舰艇了。

61型大型反潜舰基本型标准排水量3400吨,满载排水量4390吨,全舰长度144米,型宽15.8米,吃水4.6米。61型采用与56、57型舰采用相似的舰型,是在其舰型和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是瘦长型舰体,有利于高速运动,但在远洋上稳定性不佳;同样是高舷平甲板、舰首尖瘦,首甲板自桥楼起向上平缓跃升(与56型相似,没有57型那么夸张)。61型舰甲板以上桅杆高大,但建筑低矮。第二层甲板首尾完全连为一体,显示出极高的封闭性和一体性。这样的设计规划可以显著降低暴露在核化尘埃中的风险,明显是核战争想定条件下的考量。

61型具有巨大的开创性和革命性特点,这些最为主要的是表现在其动力设备上。61型是采用全燃联合动力的第一种苏联军舰,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类似的中型战斗舰只。其动力配置为两组M-3型燃气轮机机组,包括了4台M-8E型燃气轮机,单台功率18000马力,全舰总功率达到72000马力。以上机组用于配合双轴双桨传动、驱动装置。61型最高航速35.5节,经济航速18节,续航力3500海里/18节,或3000海里/23节。海上最大自持力10天,人员编制266人(军官22人)。

表面上看,最高航速和续航能力在单纯几个指标上看不出什么优势,燃气轮机也并不只是改换燃烧航空煤油这么简单。61型配备燃气轮机,实质上是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在实践中反复研究后,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

燃气轮机的主要优势首先体现在启动性能上。启动速度是极为必要的能力。红海军当时大中型舰艇集群战前准备时间动辄高达几昼夜,大中型舰升火起锚时间普遍很长。而且当时像61型这样的中型舰艇不仅是远洋主力舰队的成员,其主要功用仍然是作为中近海作战体系中的基础组分,所以61型舰需要保持较高的任务出勤能力。61型采用燃气轮机后,启动速度较之前使用蒸汽轮机的同吨位舰艇快了一倍左右。这样,启动速度快的61型舰显而易见拥有更短的准备时间和更快的反应速度,出勤能力自然提高。使61型舰能够更加迅速地完成战前准备并立刻向目标海区机动,以高速度完成作战部署和展开动作。这一方面上,61型较那些安装管路复杂、热机缓慢的蒸汽轮机的前辈们来说是好太多了。

燃气轮机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变速能力强大。61型所使用的变速机构和传动机构并非足够先进,设计上还不能相互完美配合。但只是使用燃气轮机已经使其具备明显优于以往型号的海上变速能力,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优势。61型舰是大型反潜舰,其承担的反潜作战任务本身就要求强大的变速能力,因为反潜战对射击阵位的要求本身就极高。在探测到伏击中的潜艇将要对本方舰队不利时,需要在较近距离上锁定跟踪潜艇,并加速进入射击阵位进行压制和驱赶。这种刺刀见红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否则敌方潜艇在占据鱼雷射击阵位后,往往能够顺利对本舰队噪声最大的大型舰艇发动鱼雷攻击。在舰队机动防御和持续跟踪搜潜动作中,也需要反潜舰艇频繁变速,在快慢车交替运作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舰载设备探测和警戒潜艇。另外考虑到61舰拥有的是重型鱼雷和反潜火箭相结合的近距离反潜火力体系,这更加需要强大的占位能力。只有快速进入阵位才能充分有效地协调和发扬近距离火力。

以上是61型大型反潜舰舰型结构和动力设计的基本情况。除了新颖的动力和未脱离56/57型轮廓的舰型结构,我们还应该从武器、电子设备的情况上深入认识一下61型几个设计特点之间的联系,以及61型舰的主要作战任务与设计思想。军舰是高度集成化的平台,动力、武器、电子设备与军舰基本舰型、结构设计必须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达到原设计中需要的总体标准。单个组成部分性能再高,如果对达到军舰总体效能的目标有妨碍,则必须进行修正;非主要部分设计再好,如果妨碍了主要功能的提高,也应继续进行改进。61型舰相比它的前任们更加深刻地验证了以上理论。其武器设备和电子设备与舰型、动力设计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一型主要履行中近海区域作战任务,兼顾部分远洋作战任务的中型反潜防空舰艇的特征。

61型大型反潜舰是各个方面均十分完善的,以近海作战为主兼顾远洋能力的3000-4000吨级舰艇。其中首先表现出的是武器和火控系统的完备上。

61型舰配套了两套果阿导弹系统,两套M-1型发射装置分别置于B、X型炮位,而两部4P90“桔子皮群”分别安置于桥楼和后桅上。单独配置的炮位和高大桅杆上的两套分离的系统,有效保证了火控、火力系统的视界射界,使得该舰拥有强于56A、57A通常情况下一倍以上的火力能力,这是61型相比前两种型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完善(虽然61型出现时间较57A还早)。果阿防空导弹系统使用的M-1导弹对中空大中型目标有效作战斜距可达4-15公里,其性能可基本遂行近距离点防空任务,而拥有2个独立火控、火力通道的两套系统可保证拦截扇面内两个方向上的目标(或小型目标群,也可协同拦截一个目标或小型目标群)。如果是由有经验的指挥员和较为合适的指挥系统进行威胁判定和火力组织协调的情况下,还能够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更为灵活且有序地使用这些防空武器,从而即可将防空作战能力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在距离本舰10多公里的距离上,两套果阿系统相当于两个不断进行机动的苏联空军、防空军地空导弹营(或陆军地空导弹连),可建立较为强大的防空火力打击能力。 显然只有一套系统的56A、57A不具备这种作战实力与潜力。这样拥有大备弹量和两套防空导弹系统的61型舰不需要很多艘,就足以在近海区域和远洋舰队建立战役——战术防空阻截线,且能够保证长时期的防空拦截作战。同时,强大的防空能力也使得61舰参加远洋舰队时,在敌方航空突击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能够让舰队司令员有效控制行动舰队的舰只数量,保证一个支队级别的行动舰队即能拥有稳定可靠的防空力量。后者的重要意义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除防空导弹以外,61型舰还在首尾A和Y号炮位装备AK-726双联装76MM主炮(火控雷达为MP-105“枭声”,分别设置于艏楼前方和后桅后方独立台架上),也拥有较强防空能力。苏联红海军许多指战员认为,76MM主炮的大量装备和130MM主炮在新舰上的绝迹是对海军进行赫鲁晓夫式改革的结果。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红海军的装备条令上反映出类似的观点:在核战争条件下主要的突击武器是火箭(导弹)而不是传统的大口径火炮。显然,以偏向防空作战而对面作战能力贫弱的76MM炮作为主炮的考虑多少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与不在F-4战斗机上装备航炮如出一辙。当然令那些红海军指战员欣慰的是,80年代的956型舰重新填补了装备新130MM火炮—导弹驱逐舰的空白。

61型舰在艏楼两侧安装了2部РВУ-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PГБ-60弹96发;后桅杆两侧安装2部六联装РВУ-1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PГБ-10弹24发;在中桅和后桅之间安装ПТА-53-61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在以上本舰装设的反潜作战装备中,六联装РВУ-1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是首次大规模装舰。实质上它并不适于在远洋上攻击大型潜艇,其战斗部、射程、备弹量和齐射能力不足以有效对付高速机动的核潜艇和其较为厚重的装甲(除非碰巧击中舵面或螺旋桨)。但PГБ-10火箭深弹可以较为有效地对付鱼雷。尽管其精度和战斗部威力小不足以十分有效地对鱼雷进行硬杀伤,但由于当时的声自导鱼雷导引系统性能有较为严重的缺陷,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佳;小型深弹只要发射及时,可以在水下制造出足够的噪声气泡幕,从而有效防御鱼雷打击。从这些可以看出,61型反潜武器配系十分完备,不仅拥有与56、57型舰类似的反潜攻击性武器,还拥有相当的对潜防御武器,可以比较有效地保证自身安全。如能有效结合机动规避和以反潜深弹制造的声学障碍,可以躲过当时水平的声自导鱼雷攻击。这样一来,61型舰明显可以更为稳定地在高威胁度海区执行长时间的反潜勤务。

61型舰与以往驱逐舰和警戒舰最大的标志性区别之一是舰尾的直升机平台。这的确是一个开创性的设计,小巧的反潜直升机KA-25ПЛО可以停放在上面。但是由于没有机库,KA-25ПЛО根本不能长时间停放于舰艇上,所以也就不能划归本舰建制。通常的做法是,跟随载机巡洋舰和大型反潜巡洋舰(莫斯科级)执行勤务时,61型舰作为直升机备降平台。莫斯科级在操作区以外的场地可同时起降直升机数量为4架,但其机库中却可容纳直升机14架。如果有直升机备降平台将会显著改善直升机部队执行勤务的能力,有效保证其巡逻、出击的勤务可持续性。只有当61型舰在距离基地不远的近海执行勤务时,有时可将KA-25ПЛО临时安置于舰上,当然这样的安置方法显然会影响到直升机的可靠性。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苏联红海军发现,甲板上的直升机会受到强劲风浪的影响而难以固定,高盐度和潮湿的环境也会显著地影响直升机电子设备和机械器件的可靠性。当时的61型舰已经达到设计的极限,其飞行甲板就已经十分狭小,实在更没有多余的甲板面积和内部空间用于安置机库。客观地说,设置直升机起降平台是苏联红海军尝试的第一步,通过这种尝试苏联红海军最终也认识到划归本舰编制,能够让舰艇指挥员直接指挥的直升机所拥有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在舰上设立直升机机库和起降指挥控制所是非常必要的。

61型舰只配置了近距离反潜作战装备,其探测性能也有限,61舰在反潜作战中必须有效应用自身速度和灵活性进行频繁占位和机动动作。但是作战编队中拥有远程武器和较好的探测设备的舰艇增加了之后,直升机就必须尽可能分散地固定配置在各舰之上,使得每一个反潜舰艇均能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作战能力的平台。这样,一个没有大舰(巡洋舰)的驱逐舰或大型反潜舰混合编队(支队)也能拥有大幅度拓展其反潜作战范围。直升机如果要固定配置于舰艇上,需要起降平台、机库、弹药存储仓、维护固定设备和部分备件。只有尽可能大的舰艇,才能有足够内部容积和重量空间携带以上设备和器材。更加完备的功能,更加强大的作战能力是苏联红海军所一直追寻的,性能的提高和针对既有型号问题的解决是永不停息的一贯过程。由此可见,61型之后,体积和排水量迅速增加的大型反潜舰的出现从各种方面而言均已成为必然。

61型众多的电子情报设备也是该型号完善能力的重要部分。其前桅和中桅顶端安置两部探测距离为120KM,采用单面椭圆形格栅结构天线的MP-300“安加拉河”远程对空搜索雷达。这样的配置一为适应高强度核条件下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配置两部雷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遭受硬杀伤和电磁脉冲攻击的情况下的防空情报能力。其二因安加拉河雷达属红海军所使用的早期型号远程情报雷达,其功能和可靠性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如要保证持续空情监视和防空搜索(不管是在本方近海还是远洋机动舰队中),均需要功能完备的情报雷达系统遂行任务。两部一摸一样的防空雷达可以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部队的战备任务。这种过渡性配置很快就进行了相应改变,传说中使用“背靠背式”双面天线的MP-310“安加拉河A”对空搜索雷达在技术成熟后配置于前桅,而后桅则将MP-300更换为MP-500“三角帆Κеливер”(北约命名为“大网”)大型远程情报防空雷达。前者较MP-300基本型号大幅度提高了可靠性,精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后者采用大型椭圆抛物面天线,对高空大型空气动力目标截获距离高达350公里,不仅可以起到战术预警和防空监视的作用,更可以遂行战略—战役防空预警任务,协助国土防空军和空军对高空大型目标实施监控。这些巨大二众多的雷达天线将整个61型舰上层建筑堆得满满当当,两部防空情报雷达、两部防空导弹火控雷达和两部炮瞄雷达琳琅满目地挤在塔形桥楼之上、三个桅杆顶端和两个较低矮的柱形平台上。在之后的改装升级中,61型安装了4座16管箔条弹发射装置(61M型)、2个拖曳鱼雷诱饵、2部“罩钟”、2部“座钟”(“镇静”号)和2部“警犬”(“敏捷”号)等等电子和声学对抗设备。可以说,61型舰首开苏联舰艇雷达天线林立的外观特点之先河,自此以后那些甲板漆成红色的苏联大中型舰只莫不桅杆林立,天线如丛,各种整流罩铺满上层建筑表面。这既反映出苏制电子设备结构粗大,性能单一之缺陷,也体现了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极为重视舰只电子情报、干扰能力,每每尽全力整合和协调每艘战舰电子系统的良苦用心。

61型舰实际改型远较56型舰为少,除改良作战舰61M/61MП型号之外,其余均为临时抽调来的武器试验舰(61Э型9M38M防空导弹匹配舰和01090型3M24反舰导弹匹配舰)。61实际作战型大改较少,与其20艘较多数量比较起来看,该型号作战效能较为稳定可靠,在其服役期间确实稳定发挥了应有作用。

61基本型中的6艘被改进为61M/61MП型。改进参照了56У型舰的经验,将П-15M“白蚁”型反舰导弹向后配置于烟囱和X炮位防空导弹两侧,防空导弹换成M-1“波浪П”型(北约编号SA-N-1A),导弹火控系统和弹体经过改进,加电热机时间缩短,部件稳定工作能力提高。后桅两侧加装AK-630型6联近防炮,并加装MP-123火控雷达。MГ-335“铂金Платина”拖曳式变深度声纳是本次改进最大的亮点,其声纳室位于舰艇尾部,其上仍然为加高的直升机起降甲板。声纳室中设有拖曳收放控制机构,其收集水文、信号信息直接反馈给设在舰艇甲板以下的作战控制室。拖曳式变深度声纳是进行深水反潜的重要装备之一,将声纳站直接拖放于同等或接近潜艇活动的深度将有效避免水声跃变层和海底汇聚噪声。在平均深度较大的大洋上,如要进行战略——战役反潜搜索,尤其是针对敌方潜深大、航速快的核潜艇进行搜索,就必须配置在各个主要深度工作的声纳站,即必须有效利用固定声纳阵列、水面舰艇和航空投放声纳,及潜艇和拖曳声纳进行联合搜潜,以庞大而全面的反潜声学侦察体系去对抗机动隐蔽的核潜艇。另外,遂行作战任务的机动舰艇编队将会面临严重的潜艇威胁,因此有必要在舰艇编队外围配置携带有变深度声纳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进行机动警戒和防御,可靠保证核心舰艇的安全。61M型舰艇是苏联红海军同等级舰艇中首种配置变深度拖曳声纳的舰艇,改进后的61M舰不仅具备了一定得反舰能力和更强的末端防空能力,更是由此极为有效地增强了其本职工作——反潜能力。

61型大型反潜舰作为最初系列苏联大型反潜舰成熟之作,其能够担当近海阻断防御和跟随远洋舰队出航的多种任务。61型拥有完备的情报、防空能力,拥有起降直升机的基本设施、配置更为齐全的反潜武器和侦察搜索系统,拥有苏联海军历史上中型舰艇中最强的机动占位能力。这些均来源于其当时条件下优秀的设计和精良的配置,勤务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数量高达20艘(15艘在乌克兰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建造,另5艘在列宁格勒日丹洛夫船厂建造)的61型自服役始很快就成为继56型之后的舰队基干力量,无论是近海游弋的中小型舰艇集群还是远洋机动的大中型舰艇均能见其身影。苏联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中61型大规模形成作战能力之时,适逢冷战关键时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苏攻美守的大背景下,在苏联海军不断走向海外南下温水海洋之时,有61型这样新锐的舰艇不断加盟,其远洋核海军之梦仿佛不再遥远!

(附61型舰名:

乌克兰共青团号、灵敏号、模范号、天赋号、火力号、乖巧号、镇静号、光荣号、大胆号、伶俐号、整齐号、守护号、红色高加索号、坚决号、严峻号、敏捷号、红色克里木号、才能号、迅速号)



大型反潜舰的发端—57A、61型

继56型舰计划完成后,苏联红海军根据对未来军事斗争形势的分析,立即上马了8艘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БРК-Большой ракетный корабль)。苏联红海军此时极力希望加强舰队的进攻能力,企图利用反舰导弹这一新型武器有效抵消北约尤其是美国海军的海上优势。1958年至1961年短短4年时间,全部8艘舰完成建造。

57БИС型舰标准排水量为3500吨,满载排水量4192吨,长138.9米,宽14.84米,吃水4.47米,航速34节,续航力4500海里/18节,舰员编制350人,动力装置为仍为两台蒸汽轮机搭配四台锅炉,功率达到84000匹。57型舰舰型和内部结构仍然基本沿用了56型舰的模式,仍未高舷平甲板舰型。但其在主尺度放大的基础上更改了某些总体舰型设计和甲板布局。其水线以上舰首甲板向上跃升幅度较56型明显更大,且甲板跃升拐点设计在前桅后端,导致整个桥楼外加首部甲板均大幅度向上倾斜,船首与船尾高度差也十分明显,;中后部上层甲板合拢,因此其中后部基本形成连成一体的的封闭舱段。另外,该舰虽然主尺度及排水量明显大过56型,但桥楼却非常窄小,显得有些不协调。总而言之,此舰舰型上特点颇多,与苏联国内外的许多同吨位舰艇均有所不同,倒是很像诸如苏联“格里沙”级那样的较小吨位的近海警戒舰。

57БИС型舰舰型上过于特立独行,但设计的基本目的却非常简单明了,就是П-1型导弹较56M更大的配置平台,作为强大的制海舰艇。П-1型导弹舱式回转发射装置能够在较大发射扇面上发射导弹,但外形十分庞大,而后面的再装填机构也过于复杂。这使得导弹装填速度非常缓慢,56M舰那样只装一套发射装置火力持续性差。且导弹本身过于庞大,56M舰根本无法携带足量的导弹。为此,设计单位直接设计出56M的加大版本——57БИС型大型导弹舰。57БИС装备两座巨大的П-1发射及储存、再装弹系统,虽然整舰排水量较56M上升1000吨,但甲板上的布置仍然十分拥挤。舰艇前后小山一般的回转发射装置加上粗壮突出的钢轨滑道使得这种不太大的舰艇外表十分邪恶。57БИС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其导弹火力较56M型增强一倍(但由于指挥仪的问题仍然只能射击一个目标)。由于舰体加大其远航能力也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由于П-1型反舰导弹先天存在的很多问题,它只能作为过渡装备存在,在它进入部队服役的第10年即开始迅速退出现役。取而代之的П-15系列作为中近海打击利器服役了20年以上,直至我们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强大的3M80马弹伴随着满载排水量8000吨以上的导弹—火炮驱逐舰出现在世人面前。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透过冷战的铁幕与尘埃去看清楚20世纪50-60年代苏联红海军类似舰艇的发展脉络。作为战后第一种性能良好且均衡的平台,56型舰的发展演变的两大成果,最终衍生出了两条红海军舰艇发展系列。没有56型作为实验平台和大洋上历练的磨刀石,就根本没有苏联红海军后来关于海军装备的独到认识与理解,也就没有自己极富特色的装备思想体系。

回顾以上发展脉络我们得以发现:56基本型作为母型实质上仍然是鱼雷—火炮驱逐舰,一个方向是衍生出了带一套П-1的56ЭM/56M型基尔丁级大型导弹舰,它们之后被改造成带П-15的56У基尔丁;在56ЭM/56M的基础上演变成为带两套П-1的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这一类制海舰艇成为当时苏联海军建制序列中的重要攻击平台。而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则是不断提升和整合防空、反潜能力。增强了反潜能力的56ПЛО型反潜科特林是发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是整合反潜能力和防空能力的56K/56A萨姆—科特林。但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本文的主角登场,由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全部舰艇改装后出现的57A卡宁级大型反潜舰,和借着56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61型大型反潜舰。至此,苏联红海军50-60年代这一系列舰艇的发展才告结束。

经过广泛的试验和使用,红海军发现56ЭM/56M和57БИС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抛开导弹本身可靠性的问题不说,导弹的射程仍显太近(实质上П-15有效射程也不远),只能在某些特定的近海海域(如巴伦支海、黑海、波罗的海和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作为攻击武器大量使用,没有机会接近敌方主力特混舰队用这种导弹实施齐射,多半时间将其作为小型舰或艇的装备单独遂行近海任务明显更好(这一问题在马弹出现后才得以解决)。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56、57型舰仍然太小,庞大的弹体和笨重的装弹机构装载在这样小的舰艇上,根本无法实现理想的射速。多舰组织齐射时,各舰同时射出的导弹仅有两发,一个支队打出的反舰弹也不过10发,而此后则是漫长的再装弹时间,显然这样根本无法投射足够的火力。另外,56、57舰没有太多的空间和电源以容纳各种保障设备,尤其是必备的情报和观通设备,毫无疑问这会显著影响本舰武器和电子系统的性能。最后,像57这样的强火力制海舰艇专业性过强,全舰布置的主要设备都围绕反舰这一个目标,没有足够的空间和重量以安置防空或反潜装备,连比较基本的多用途性都满足不了。基于以上考量,苏联红海军之后基本抛弃了大型导弹舰这一舰种,将远洋舰舰导弹进攻力量的发展重点转向了庞大的导弹巡洋舰和载机巡洋舰。射程大,射速快且备弹量极多的导弹型号才是发展重点,而只有足够大的水面舰艇才有能力容载与保障类似武器的使用,且在此前提下还能保有相当的防空和反潜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巡洋舰级别的舰艇,才能真正肩负起苏联红海军建设远洋核海军的重任,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远洋进攻能力。由此看来,红海军在这方面的肯定多少走了弯路,在条件未能成熟时长时间地使用过渡型号遂行任务,但这就是探索发展的必然过程与代价。没有这些中型舰艇,也根本不会有之后的逡巡四海的红色钢铁巨兽。当然红海军很欣慰地看到,56、57这一吨位(或稍大吨位)上的舰艇通过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是能够具备较为均衡的防空和反潜能力的,仅仅从这个角度上讲,调整和变革在所难免。

从56型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为了解决单舰战斗力上的各种问题,红海军一步步在既有平台上不断改进,将各种新的功能加诸于舰艇之上,使之成为全新的作战平台。实质上这种问题导向性的观念和螺旋型发展模式是所有装备建设发展工作中的核心与关键。但在57型舰上,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为了满足整个海军(乃至于武装力量)的战略战术需要,必须对舰队的舰种构成作大规模转变。

上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核战略态势在前面已经进行过描述了。仅就苏联红海军而言,其建设方向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战略反潜任务和相应的战役—战术反潜任务被提到一个新高度上。但纵观整个苏联红海军舰队序列,除老旧的驱逐舰和岸基反潜机之外,再没有什么专用的有效反潜平台了。军事斗争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军事工业部门短时间内拿出足够多的新型专用反潜平台。于是,大量新计划和方案被制订实施,而原订计划许多均需要进行修改。大型反潜舰(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就此伴随着对潜战略预警系统、大型岸基反潜机、新型警戒舰、猎潜艇和高速静音核潜艇等等一揽子发展项目,一同登上军事斗争的历史舞台。

1969-1971年,全部57БИС集中改装成了8艘57A大型反潜舰(但是57A显然不是第一种大型反潜舰,仅是舰体下水时间早而已)。这样对整级全部舰艇进行彻底功能改装的例子,在苏联红海军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红海军司令部认为П-1导弹的配套平台实在没有价值。而若改装反潜舰艇,则57型舰由于下水晚舰龄短,技术状态最好最适宜。57A若能够快速加入舰队,则能迅速提高整个舰队反潜作战能力,弥补大型反潜舰艇的空缺。毕竟当时全新的大吨位大型反潜舰极为缺乏,当务之急是迅速增加中等吨位大型反潜舰的数量。

57A大型反潜舰标准排水量3700t,满载排水量4500吨,长度吃水较57БИС略有增长,由于动力装置未有大的变化,最大航速下降到32节。其总体舰型、内部结构较57БИС均未有太大变化,只是上层建筑和各种设备略有调整。前甲板占据A、B炮位的“狗鱼”导弹存储、再装、发射机构全部拆除,换成成阶梯状布置的两座ЗИФ-75型57MM四联装速射炮和一座РВУ-6000龙卷风-2型12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分别置于三层甲板上)。后甲板反舰导弹相关装置则换成直升机平台和果阿导弹配套的M-1发射装置。中段甲板上依次放置两部五联装ПTA-53-56M鱼雷发射管、两座РВУ-6000和四座AK-230双37MM近防炮。这样一来57A的总体防空、反潜火力十分旺盛。三座РВУ-6000加两座ПTA-53-56M相互配合,可以在15KM以内的近距离形成强大的反潜火力打击、压制体系。而两座ЗИФ-75加四座AK-230则为本舰的近距离、末端防空体系,本舰的空中安全有了相当的保证。其中AK-230是针对低空喷气动力目标而设计的速射炮,2部AK-230的防空效能明显较1部庞大的ЗИФ-75为强。但AK-230技术状态尚不稳定,且ЗИФ-75射程较远,如将57A布置在敌方重点来袭方向上即可充分发挥ЗИФ-75的作用。而又由于配置了防空导弹,57A又能够在典型舰队队形(支队规模)内大多数阵位上承担其舰队防空的任务(当时舰艇防空队形仍然较稠密,舰舰之间距离较小,果阿导弹射界已经可以覆盖舰队主要防空区域)。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57A的性能,设计制造单位全力加强了整舰电子系统。前桅为MR-310型“安加拉河A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北约绰号“头网C型”,由57БИС上的MR-300改进而成),后桅为4R90“弯刀”(北约绰号“桔皮群”)制导雷达,后桅杆平台上有两座MR-104猞猁型(北约绰号“歪鼓”)火控雷达,用于制导AK-230近防炮。另有2部“伏尔加河”型对海搜索雷达(57БИС是海神-M)和2部MРП-11-14型被动侦察雷达(57БИС是后帆-4A)。57A使用的是全新的MГ-332舰壳声纳,有较57БИС上的ГC-572更好的搜索和目标诸元判定能力。在电子设备上,57A不仅更换了新型武器的火控系统,还获得了全面升级了的情报雷达、无线电侦察系统和声纳站。总而言之,57A通过放弃了有限的反舰作战能力,不仅获得了强大的战役—战术反潜和舰队、近距离防空作战能力,也大大强化了侦察和情报能力,已经有足够的条件作为非常有效的舰队外围哨舰、水天线补盲单位和可靠的侦察情报平台。这些能力与反潜和防空作战能力相得益彰,更加适合像57A这个吨位的舰艇所应当承担的任务。

由于利用了成熟的舰体和现成的各种设备,57A的8艘舰在3年时间内改装完毕后迅速充实到舰队当中。与当时红海军的预期相同,57A进入舰队后与61型大型反潜舰共同构成了侦察、反潜、防空群,在当时苏联红海军合格大舰稀少的情况下担当了重任,成为了各种军事行动的中流砥柱。

当然,57A并非第一种大型反潜舰,它不过是红海军为大型反潜舰的空白投注补缺的一部分力量,只是舰体下水时间略早而已。第一种大型反潜舰是有机结合了革命性和特异性的61型大型反潜舰。

1960年12月31日,在黑海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61型卡辛级第一艘“乌克兰共青团员号”下水了。但是当时这艘舰艇和数艘姊妹舰仍然挂着CKP的名字前缀,即Сторожевые корабли——警戒舰。在卡辛级的初始设计理念中,并不具备巡洋舰那样的大型舰艇综合作战能力,不是舰队决战的决定性武器;同时没有配备专用的反舰导弹,也不具备专门的对海突击作战能力。那么在导弹化和进攻型作战舰队中,在面对强大的北约军舰集团的时候,卡辛级的任务就只能是像防空和反潜这样的战术防御性任务,用以配置在外围进行警戒和进行各种辅助性工作。苏联的军事战略历来强调进攻,卡辛级的任务理念当然决定了其只能成为警戒舰这样非主力作战舰艇。这种设计理念当然契合原先苏联红海军关于警戒舰的定义,事实上,卡辛级在服役之后也确实在履行这些任务。

但是问题并非如此一成不变。西方集团强大的战略核潜艇的成规模服役已经极为深切地刺激到苏联最高领导集团的神经。冷战中决定性的军事对峙首先取决于核力量,而非常规力量。能够进行战略进攻的集群和单位自然应该得到重视,而能够可靠遂行战略防御任务的集群和单位自然也不可忽视。就反潜作战而言,其二战条件下的意义自然是保卫主力舰队和大舰,以及保持本方交通线,防止潜艇偷袭与破交。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战略核潜艇的出现,反潜已经成为了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战略防御任务。一种有能力消灭和压制战略核潜艇的舰艇,理应得到类似防空军截击机那样的重视。同时这种舰艇能够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潜艇突破岛链封锁,向大洋展开,这已经属于保障己方战略进攻力量的必备条件了。从这个角度讲,像61型这样的舰艇就必须得到与其职责相应的对待。可以说61型舰的服役赶上了好时候。1966年红海军司令部颁布的一揽子训令、大纲和条令,将在建造中的61型舰与设计计划中的1134A等舰型单独划归“大型反潜舰”这一舰种,CKP变成了БПК。相关编制序列、战术、训练等等方面均作了对应修改和完善。单独归类、修改制度和大上新舰等等事实反映出许多趋势与问题,反映了相应战术思想的调整与变革。大型反潜舰上服役的官兵应该感到庆幸,海军领导机关乃至国家明显更加重视自己的舰艇了。

61型大型反潜舰基本型标准排水量3400吨,满载排水量4390吨,全舰长度144米,型宽15.8米,吃水4.6米。61型采用与56、57型舰采用相似的舰型,是在其舰型和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是瘦长型舰体,有利于高速运动,但在远洋上稳定性不佳;同样是高舷平甲板、舰首尖瘦,首甲板自桥楼起向上平缓跃升(与56型相似,没有57型那么夸张)。61型舰甲板以上桅杆高大,但建筑低矮。第二层甲板首尾完全连为一体,显示出极高的封闭性和一体性。这样的设计规划可以显著降低暴露在核化尘埃中的风险,明显是核战争想定条件下的考量。

61型具有巨大的开创性和革命性特点,这些最为主要的是表现在其动力设备上。61型是采用全燃联合动力的第一种苏联军舰,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类似的中型战斗舰只。其动力配置为两组M-3型燃气轮机机组,包括了4台M-8E型燃气轮机,单台功率18000马力,全舰总功率达到72000马力。以上机组用于配合双轴双桨传动、驱动装置。61型最高航速35.5节,经济航速18节,续航力3500海里/18节,或3000海里/23节。海上最大自持力10天,人员编制266人(军官22人)。

表面上看,最高航速和续航能力在单纯几个指标上看不出什么优势,燃气轮机也并不只是改换燃烧航空煤油这么简单。61型配备燃气轮机,实质上是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在实践中反复研究后,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

燃气轮机的主要优势首先体现在启动性能上。启动速度是极为必要的能力。红海军当时大中型舰艇集群战前准备时间动辄高达几昼夜,大中型舰升火起锚时间普遍很长。而且当时像61型这样的中型舰艇不仅是远洋主力舰队的成员,其主要功用仍然是作为中近海作战体系中的基础组分,所以61型舰需要保持较高的任务出勤能力。61型采用燃气轮机后,启动速度较之前使用蒸汽轮机的同吨位舰艇快了一倍左右。这样,启动速度快的61型舰显而易见拥有更短的准备时间和更快的反应速度,出勤能力自然提高。使61型舰能够更加迅速地完成战前准备并立刻向目标海区机动,以高速度完成作战部署和展开动作。这一方面上,61型较那些安装管路复杂、热机缓慢的蒸汽轮机的前辈们来说是好太多了。

燃气轮机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变速能力强大。61型所使用的变速机构和传动机构并非足够先进,设计上还不能相互完美配合。但只是使用燃气轮机已经使其具备明显优于以往型号的海上变速能力,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优势。61型舰是大型反潜舰,其承担的反潜作战任务本身就要求强大的变速能力,因为反潜战对射击阵位的要求本身就极高。在探测到伏击中的潜艇将要对本方舰队不利时,需要在较近距离上锁定跟踪潜艇,并加速进入射击阵位进行压制和驱赶。这种刺刀见红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否则敌方潜艇在占据鱼雷射击阵位后,往往能够顺利对本舰队噪声最大的大型舰艇发动鱼雷攻击。在舰队机动防御和持续跟踪搜潜动作中,也需要反潜舰艇频繁变速,在快慢车交替运作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舰载设备探测和警戒潜艇。另外考虑到61舰拥有的是重型鱼雷和反潜火箭相结合的近距离反潜火力体系,这更加需要强大的占位能力。只有快速进入阵位才能充分有效地协调和发扬近距离火力。

以上是61型大型反潜舰舰型结构和动力设计的基本情况。除了新颖的动力和未脱离56/57型轮廓的舰型结构,我们还应该从武器、电子设备的情况上深入认识一下61型几个设计特点之间的联系,以及61型舰的主要作战任务与设计思想。军舰是高度集成化的平台,动力、武器、电子设备与军舰基本舰型、结构设计必须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达到原设计中需要的总体标准。单个组成部分性能再高,如果对达到军舰总体效能的目标有妨碍,则必须进行修正;非主要部分设计再好,如果妨碍了主要功能的提高,也应继续进行改进。61型舰相比它的前任们更加深刻地验证了以上理论。其武器设备和电子设备与舰型、动力设计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一型主要履行中近海区域作战任务,兼顾部分远洋作战任务的中型反潜防空舰艇的特征。

61型大型反潜舰是各个方面均十分完善的,以近海作战为主兼顾远洋能力的3000-4000吨级舰艇。其中首先表现出的是武器和火控系统的完备上。

61型舰配套了两套果阿导弹系统,两套M-1型发射装置分别置于B、X型炮位,而两部4P90“桔子皮群”分别安置于桥楼和后桅上。单独配置的炮位和高大桅杆上的两套分离的系统,有效保证了火控、火力系统的视界射界,使得该舰拥有强于56A、57A通常情况下一倍以上的火力能力,这是61型相比前两种型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完善(虽然61型出现时间较57A还早)。果阿防空导弹系统使用的M-1导弹对中空大中型目标有效作战斜距可达4-15公里,其性能可基本遂行近距离点防空任务,而拥有2个独立火控、火力通道的两套系统可保证拦截扇面内两个方向上的目标(或小型目标群,也可协同拦截一个目标或小型目标群)。如果是由有经验的指挥员和较为合适的指挥系统进行威胁判定和火力组织协调的情况下,还能够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更为灵活且有序地使用这些防空武器,从而即可将防空作战能力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在距离本舰10多公里的距离上,两套果阿系统相当于两个不断进行机动的苏联空军、防空军地空导弹营(或陆军地空导弹连),可建立较为强大的防空火力打击能力。 显然只有一套系统的56A、57A不具备这种作战实力与潜力。这样拥有大备弹量和两套防空导弹系统的61型舰不需要很多艘,就足以在近海区域和远洋舰队建立战役——战术防空阻截线,且能够保证长时期的防空拦截作战。同时,强大的防空能力也使得61舰参加远洋舰队时,在敌方航空突击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能够让舰队司令员有效控制行动舰队的舰只数量,保证一个支队级别的行动舰队即能拥有稳定可靠的防空力量。后者的重要意义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除防空导弹以外,61型舰还在首尾A和Y号炮位装备AK-726双联装76MM主炮(火控雷达为MP-105“枭声”,分别设置于艏楼前方和后桅后方独立台架上),也拥有较强防空能力。苏联红海军许多指战员认为,76MM主炮的大量装备和130MM主炮在新舰上的绝迹是对海军进行赫鲁晓夫式改革的结果。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红海军的装备条令上反映出类似的观点:在核战争条件下主要的突击武器是火箭(导弹)而不是传统的大口径火炮。显然,以偏向防空作战而对面作战能力贫弱的76MM炮作为主炮的考虑多少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与不在F-4战斗机上装备航炮如出一辙。当然令那些红海军指战员欣慰的是,80年代的956型舰重新填补了装备新130MM火炮—导弹驱逐舰的空白。

61型舰在艏楼两侧安装了2部РВУ-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PГБ-60弹96发;后桅杆两侧安装2部六联装РВУ-1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PГБ-10弹24发;在中桅和后桅之间安装ПТА-53-61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在以上本舰装设的反潜作战装备中,六联装РВУ-1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是首次大规模装舰。实质上它并不适于在远洋上攻击大型潜艇,其战斗部、射程、备弹量和齐射能力不足以有效对付高速机动的核潜艇和其较为厚重的装甲(除非碰巧击中舵面或螺旋桨)。但PГБ-10火箭深弹可以较为有效地对付鱼雷。尽管其精度和战斗部威力小不足以十分有效地对鱼雷进行硬杀伤,但由于当时的声自导鱼雷导引系统性能有较为严重的缺陷,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佳;小型深弹只要发射及时,可以在水下制造出足够的噪声气泡幕,从而有效防御鱼雷打击。从这些可以看出,61型反潜武器配系十分完备,不仅拥有与56、57型舰类似的反潜攻击性武器,还拥有相当的对潜防御武器,可以比较有效地保证自身安全。如能有效结合机动规避和以反潜深弹制造的声学障碍,可以躲过当时水平的声自导鱼雷攻击。这样一来,61型舰明显可以更为稳定地在高威胁度海区执行长时间的反潜勤务。

61型舰与以往驱逐舰和警戒舰最大的标志性区别之一是舰尾的直升机平台。这的确是一个开创性的设计,小巧的反潜直升机KA-25ПЛО可以停放在上面。但是由于没有机库,KA-25ПЛО根本不能长时间停放于舰艇上,所以也就不能划归本舰建制。通常的做法是,跟随载机巡洋舰和大型反潜巡洋舰(莫斯科级)执行勤务时,61型舰作为直升机备降平台。莫斯科级在操作区以外的场地可同时起降直升机数量为4架,但其机库中却可容纳直升机14架。如果有直升机备降平台将会显著改善直升机部队执行勤务的能力,有效保证其巡逻、出击的勤务可持续性。只有当61型舰在距离基地不远的近海执行勤务时,有时可将KA-25ПЛО临时安置于舰上,当然这样的安置方法显然会影响到直升机的可靠性。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苏联红海军发现,甲板上的直升机会受到强劲风浪的影响而难以固定,高盐度和潮湿的环境也会显著地影响直升机电子设备和机械器件的可靠性。当时的61型舰已经达到设计的极限,其飞行甲板就已经十分狭小,实在更没有多余的甲板面积和内部空间用于安置机库。客观地说,设置直升机起降平台是苏联红海军尝试的第一步,通过这种尝试苏联红海军最终也认识到划归本舰编制,能够让舰艇指挥员直接指挥的直升机所拥有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在舰上设立直升机机库和起降指挥控制所是非常必要的。

61型舰只配置了近距离反潜作战装备,其探测性能也有限,61舰在反潜作战中必须有效应用自身速度和灵活性进行频繁占位和机动动作。但是作战编队中拥有远程武器和较好的探测设备的舰艇增加了之后,直升机就必须尽可能分散地固定配置在各舰之上,使得每一个反潜舰艇均能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作战能力的平台。这样,一个没有大舰(巡洋舰)的驱逐舰或大型反潜舰混合编队(支队)也能拥有大幅度拓展其反潜作战范围。直升机如果要固定配置于舰艇上,需要起降平台、机库、弹药存储仓、维护固定设备和部分备件。只有尽可能大的舰艇,才能有足够内部容积和重量空间携带以上设备和器材。更加完备的功能,更加强大的作战能力是苏联红海军所一直追寻的,性能的提高和针对既有型号问题的解决是永不停息的一贯过程。由此可见,61型之后,体积和排水量迅速增加的大型反潜舰的出现从各种方面而言均已成为必然。

61型众多的电子情报设备也是该型号完善能力的重要部分。其前桅和中桅顶端安置两部探测距离为120KM,采用单面椭圆形格栅结构天线的MP-300“安加拉河”远程对空搜索雷达。这样的配置一为适应高强度核条件下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配置两部雷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遭受硬杀伤和电磁脉冲攻击的情况下的防空情报能力。其二因安加拉河雷达属红海军所使用的早期型号远程情报雷达,其功能和可靠性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如要保证持续空情监视和防空搜索(不管是在本方近海还是远洋机动舰队中),均需要功能完备的情报雷达系统遂行任务。两部一摸一样的防空雷达可以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部队的战备任务。这种过渡性配置很快就进行了相应改变,传说中使用“背靠背式”双面天线的MP-310“安加拉河A”对空搜索雷达在技术成熟后配置于前桅,而后桅则将MP-300更换为MP-500“三角帆Κеливер”(北约命名为“大网”)大型远程情报防空雷达。前者较MP-300基本型号大幅度提高了可靠性,精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后者采用大型椭圆抛物面天线,对高空大型空气动力目标截获距离高达350公里,不仅可以起到战术预警和防空监视的作用,更可以遂行战略—战役防空预警任务,协助国土防空军和空军对高空大型目标实施监控。这些巨大二众多的雷达天线将整个61型舰上层建筑堆得满满当当,两部防空情报雷达、两部防空导弹火控雷达和两部炮瞄雷达琳琅满目地挤在塔形桥楼之上、三个桅杆顶端和两个较低矮的柱形平台上。在之后的改装升级中,61型安装了4座16管箔条弹发射装置(61M型)、2个拖曳鱼雷诱饵、2部“罩钟”、2部“座钟”(“镇静”号)和2部“警犬”(“敏捷”号)等等电子和声学对抗设备。可以说,61型舰首开苏联舰艇雷达天线林立的外观特点之先河,自此以后那些甲板漆成红色的苏联大中型舰只莫不桅杆林立,天线如丛,各种整流罩铺满上层建筑表面。这既反映出苏制电子设备结构粗大,性能单一之缺陷,也体现了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极为重视舰只电子情报、干扰能力,每每尽全力整合和协调每艘战舰电子系统的良苦用心。

61型舰实际改型远较56型舰为少,除改良作战舰61M/61MП型号之外,其余均为临时抽调来的武器试验舰(61Э型9M38M防空导弹匹配舰和01090型3M24反舰导弹匹配舰)。61实际作战型大改较少,与其20艘较多数量比较起来看,该型号作战效能较为稳定可靠,在其服役期间确实稳定发挥了应有作用。

61基本型中的6艘被改进为61M/61MП型。改进参照了56У型舰的经验,将П-15M“白蚁”型反舰导弹向后配置于烟囱和X炮位防空导弹两侧,防空导弹换成M-1“波浪П”型(北约编号SA-N-1A),导弹火控系统和弹体经过改进,加电热机时间缩短,部件稳定工作能力提高。后桅两侧加装AK-630型6联近防炮,并加装MP-123火控雷达。MГ-335“铂金Платина”拖曳式变深度声纳是本次改进最大的亮点,其声纳室位于舰艇尾部,其上仍然为加高的直升机起降甲板。声纳室中设有拖曳收放控制机构,其收集水文、信号信息直接反馈给设在舰艇甲板以下的作战控制室。拖曳式变深度声纳是进行深水反潜的重要装备之一,将声纳站直接拖放于同等或接近潜艇活动的深度将有效避免水声跃变层和海底汇聚噪声。在平均深度较大的大洋上,如要进行战略——战役反潜搜索,尤其是针对敌方潜深大、航速快的核潜艇进行搜索,就必须配置在各个主要深度工作的声纳站,即必须有效利用固定声纳阵列、水面舰艇和航空投放声纳,及潜艇和拖曳声纳进行联合搜潜,以庞大而全面的反潜声学侦察体系去对抗机动隐蔽的核潜艇。另外,遂行作战任务的机动舰艇编队将会面临严重的潜艇威胁,因此有必要在舰艇编队外围配置携带有变深度声纳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进行机动警戒和防御,可靠保证核心舰艇的安全。61M型舰艇是苏联红海军同等级舰艇中首种配置变深度拖曳声纳的舰艇,改进后的61M舰不仅具备了一定得反舰能力和更强的末端防空能力,更是由此极为有效地增强了其本职工作——反潜能力。

61型大型反潜舰作为最初系列苏联大型反潜舰成熟之作,其能够担当近海阻断防御和跟随远洋舰队出航的多种任务。61型拥有完备的情报、防空能力,拥有起降直升机的基本设施、配置更为齐全的反潜武器和侦察搜索系统,拥有苏联海军历史上中型舰艇中最强的机动占位能力。这些均来源于其当时条件下优秀的设计和精良的配置,勤务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数量高达20艘(15艘在乌克兰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建造,另5艘在列宁格勒日丹洛夫船厂建造)的61型自服役始很快就成为继56型之后的舰队基干力量,无论是近海游弋的中小型舰艇集群还是远洋机动的大中型舰艇均能见其身影。苏联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中61型大规模形成作战能力之时,适逢冷战关键时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苏攻美守的大背景下,在苏联海军不断走向海外南下温水海洋之时,有61型这样新锐的舰艇不断加盟,其远洋核海军之梦仿佛不再遥远!

(附61型舰名:

乌克兰共青团号、灵敏号、模范号、天赋号、火力号、乖巧号、镇静号、光荣号、大胆号、伶俐号、整齐号、守护号、红色高加索号、坚决号、严峻号、敏捷号、红色克里木号、才能号、迅速号)

大型反潜舰的发端—57A、61型

继56型舰计划完成后,苏联红海军根据对未来军事斗争形势的分析,立即上马了8艘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БРК-Большой ракетный корабль)。苏联红海军此时极力希望加强舰队的进攻能力,企图利用反舰导弹这一新型武器有效抵消北约尤其是美国海军的海上优势。1958年至1961年短短4年时间,全部8艘舰完成建造。
57БИС型舰标准排水量为3500吨,满载排水量4192吨,长138.9米,宽14.84米,吃水4.47米,航速34节,续航力4500海里/18节,舰员编制350人,动力装置为仍为两台蒸汽轮机搭配四台锅炉,功率达到84000匹。57型舰舰型和内部结构仍然基本沿用了56型舰的模式,仍未高舷平甲板舰型。但其在主尺度放大的基础上更改了某些总体舰型设计和甲板布局。其水线以上舰首甲板向上跃升幅度较56型明显更大,且甲板跃升拐点设计在前桅后端,导致整个桥楼外加首部甲板均大幅度向上倾斜,船首与船尾高度差也十分明显,;中后部上层甲板合拢,因此其中后部基本形成连成一体的的封闭舱段。另外,该舰虽然主尺度及排水量明显大过56型,但桥楼却非常窄小,显得有些不协调。总而言之,此舰舰型上特点颇多,与苏联国内外的许多同吨位舰艇均有所不同,倒是很像诸如苏联“格里沙”级那样的较小吨位的近海警戒舰。
57БИС型舰舰型上过于特立独行,但设计的基本目的却非常简单明了,就是П-1型导弹较56M更大的配置平台,作为强大的制海舰艇。П-1型导弹舱式回转发射装置能够在较大发射扇面上发射导弹,但外形十分庞大,而后面的再装填机构也过于复杂。这使得导弹装填速度非常缓慢,56M舰那样只装一套发射装置火力持续性差。且导弹本身过于庞大,56M舰根本无法携带足量的导弹。为此,设计单位直接设计出56M的加大版本——57БИС型大型导弹舰。57БИС装备两座巨大的П-1发射及储存、再装弹系统,虽然整舰排水量较56M上升1000吨,但甲板上的布置仍然十分拥挤。舰艇前后小山一般的回转发射装置加上粗壮突出的钢轨滑道使得这种不太大的舰艇外表十分邪恶。57БИС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其导弹火力较56M型增强一倍(但由于指挥仪的问题仍然只能射击一个目标)。由于舰体加大其远航能力也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由于П-1型反舰导弹先天存在的很多问题,它只能作为过渡装备存在,在它进入部队服役的第10年即开始迅速退出现役。取而代之的П-15系列作为中近海打击利器服役了20年以上,直至我们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强大的3M80马弹伴随着满载排水量8000吨以上的导弹—火炮驱逐舰出现在世人面前。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透过冷战的铁幕与尘埃去看清楚20世纪50-60年代苏联红海军类似舰艇的发展脉络。作为战后第一种性能良好且均衡的平台,56型舰的发展演变的两大成果,最终衍生出了两条红海军舰艇发展系列。没有56型作为实验平台和大洋上历练的磨刀石,就根本没有苏联红海军后来关于海军装备的独到认识与理解,也就没有自己极富特色的装备思想体系。
回顾以上发展脉络我们得以发现:56基本型作为母型实质上仍然是鱼雷—火炮驱逐舰,一个方向是衍生出了带一套П-1的56ЭM/56M型基尔丁级大型导弹舰,它们之后被改造成带П-15的56У基尔丁;在56ЭM/56M的基础上演变成为带两套П-1的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大型导弹舰。这一类制海舰艇成为当时苏联海军建制序列中的重要攻击平台。而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则是不断提升和整合防空、反潜能力。增强了反潜能力的56ПЛО型反潜科特林是发端,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是整合反潜能力和防空能力的56K/56A萨姆—科特林。但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本文的主角登场,由57БИС型克鲁普尼级全部舰艇改装后出现的57A卡宁级大型反潜舰,和借着56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61型大型反潜舰。至此,苏联红海军50-60年代这一系列舰艇的发展才告结束。
经过广泛的试验和使用,红海军发现56ЭM/56M和57БИС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抛开导弹本身可靠性的问题不说,导弹的射程仍显太近(实质上П-15有效射程也不远),只能在某些特定的近海海域(如巴伦支海、黑海、波罗的海和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作为攻击武器大量使用,没有机会接近敌方主力特混舰队用这种导弹实施齐射,多半时间将其作为小型舰或艇的装备单独遂行近海任务明显更好(这一问题在马弹出现后才得以解决)。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56、57型舰仍然太小,庞大的弹体和笨重的装弹机构装载在这样小的舰艇上,根本无法实现理想的射速。多舰组织齐射时,各舰同时射出的导弹仅有两发,一个支队打出的反舰弹也不过10发,而此后则是漫长的再装弹时间,显然这样根本无法投射足够的火力。另外,56、57舰没有太多的空间和电源以容纳各种保障设备,尤其是必备的情报和观通设备,毫无疑问这会显著影响本舰武器和电子系统的性能。最后,像57这样的强火力制海舰艇专业性过强,全舰布置的主要设备都围绕反舰这一个目标,没有足够的空间和重量以安置防空或反潜装备,连比较基本的多用途性都满足不了。基于以上考量,苏联红海军之后基本抛弃了大型导弹舰这一舰种,将远洋舰舰导弹进攻力量的发展重点转向了庞大的导弹巡洋舰和载机巡洋舰。射程大,射速快且备弹量极多的导弹型号才是发展重点,而只有足够大的水面舰艇才有能力容载与保障类似武器的使用,且在此前提下还能保有相当的防空和反潜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巡洋舰级别的舰艇,才能真正肩负起苏联红海军建设远洋核海军的重任,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远洋进攻能力。由此看来,红海军在这方面的肯定多少走了弯路,在条件未能成熟时长时间地使用过渡型号遂行任务,但这就是探索发展的必然过程与代价。没有这些中型舰艇,也根本不会有之后的逡巡四海的红色钢铁巨兽。当然红海军很欣慰地看到,56、57这一吨位(或稍大吨位)上的舰艇通过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是能够具备较为均衡的防空和反潜能力的,仅仅从这个角度上讲,调整和变革在所难免。
从56型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为了解决单舰战斗力上的各种问题,红海军一步步在既有平台上不断改进,将各种新的功能加诸于舰艇之上,使之成为全新的作战平台。实质上这种问题导向性的观念和螺旋型发展模式是所有装备建设发展工作中的核心与关键。但在57型舰上,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为了满足整个海军(乃至于武装力量)的战略战术需要,必须对舰队的舰种构成作大规模转变。
上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核战略态势在前面已经进行过描述了。仅就苏联红海军而言,其建设方向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战略反潜任务和相应的战役—战术反潜任务被提到一个新高度上。但纵观整个苏联红海军舰队序列,除老旧的驱逐舰和岸基反潜机之外,再没有什么专用的有效反潜平台了。军事斗争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军事工业部门短时间内拿出足够多的新型专用反潜平台。于是,大量新计划和方案被制订实施,而原订计划许多均需要进行修改。大型反潜舰(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就此伴随着对潜战略预警系统、大型岸基反潜机、新型警戒舰、猎潜艇和高速静音核潜艇等等一揽子发展项目,一同登上军事斗争的历史舞台。
1969-1971年,全部57БИС集中改装成了8艘57A大型反潜舰(但是57A显然不是第一种大型反潜舰,仅是舰体下水时间早而已)。这样对整级全部舰艇进行彻底功能改装的例子,在苏联红海军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红海军司令部认为П-1导弹的配套平台实在没有价值。而若改装反潜舰艇,则57型舰由于下水晚舰龄短,技术状态最好最适宜。57A若能够快速加入舰队,则能迅速提高整个舰队反潜作战能力,弥补大型反潜舰艇的空缺。毕竟当时全新的大吨位大型反潜舰极为缺乏,当务之急是迅速增加中等吨位大型反潜舰的数量。
57A大型反潜舰标准排水量3700t,满载排水量4500吨,长度吃水较57БИС略有增长,由于动力装置未有大的变化,最大航速下降到32节。其总体舰型、内部结构较57БИС均未有太大变化,只是上层建筑和各种设备略有调整。前甲板占据A、B炮位的“狗鱼”导弹存储、再装、发射机构全部拆除,换成成阶梯状布置的两座ЗИФ-75型57MM四联装速射炮和一座РВУ-6000龙卷风-2型12联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分别置于三层甲板上)。后甲板反舰导弹相关装置则换成直升机平台和果阿导弹配套的M-1发射装置。中段甲板上依次放置两部五联装ПTA-53-56M鱼雷发射管、两座РВУ-6000和四座AK-230双37MM近防炮。这样一来57A的总体防空、反潜火力十分旺盛。三座РВУ-6000加两座ПTA-53-56M相互配合,可以在15KM以内的近距离形成强大的反潜火力打击、压制体系。而两座ЗИФ-75加四座AK-230则为本舰的近距离、末端防空体系,本舰的空中安全有了相当的保证。其中AK-230是针对低空喷气动力目标而设计的速射炮,2部AK-230的防空效能明显较1部庞大的ЗИФ-75为强。但AK-230技术状态尚不稳定,且ЗИФ-75射程较远,如将57A布置在敌方重点来袭方向上即可充分发挥ЗИФ-75的作用。而又由于配置了防空导弹,57A又能够在典型舰队队形(支队规模)内大多数阵位上承担其舰队防空的任务(当时舰艇防空队形仍然较稠密,舰舰之间距离较小,果阿导弹射界已经可以覆盖舰队主要防空区域)。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57A的性能,设计制造单位全力加强了整舰电子系统。前桅为MR-310型“安加拉河A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北约绰号“头网C型”,由57БИС上的MR-300改进而成),后桅为4R90“弯刀”(北约绰号“桔皮群”)制导雷达,后桅杆平台上有两座MR-104猞猁型(北约绰号“歪鼓”)火控雷达,用于制导AK-230近防炮。另有2部“伏尔加河”型对海搜索雷达(57БИС是海神-M)和2部MРП-11-14型被动侦察雷达(57БИС是后帆-4A)。57A使用的是全新的MГ-332舰壳声纳,有较57БИС上的ГC-572更好的搜索和目标诸元判定能力。在电子设备上,57A不仅更换了新型武器的火控系统,还获得了全面升级了的情报雷达、无线电侦察系统和声纳站。总而言之,57A通过放弃了有限的反舰作战能力,不仅获得了强大的战役—战术反潜和舰队、近距离防空作战能力,也大大强化了侦察和情报能力,已经有足够的条件作为非常有效的舰队外围哨舰、水天线补盲单位和可靠的侦察情报平台。这些能力与反潜和防空作战能力相得益彰,更加适合像57A这个吨位的舰艇所应当承担的任务。
由于利用了成熟的舰体和现成的各种设备,57A的8艘舰在3年时间内改装完毕后迅速充实到舰队当中。与当时红海军的预期相同,57A进入舰队后与61型大型反潜舰共同构成了侦察、反潜、防空群,在当时苏联红海军合格大舰稀少的情况下担当了重任,成为了各种军事行动的中流砥柱。
当然,57A并非第一种大型反潜舰,它不过是红海军为大型反潜舰的空白投注补缺的一部分力量,只是舰体下水时间略早而已。第一种大型反潜舰是有机结合了革命性和特异性的61型大型反潜舰。
1960年12月31日,在黑海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61型卡辛级第一艘“乌克兰共青团员号”下水了。但是当时这艘舰艇和数艘姊妹舰仍然挂着CKP的名字前缀,即Сторожевые корабли——警戒舰。在卡辛级的初始设计理念中,并不具备巡洋舰那样的大型舰艇综合作战能力,不是舰队决战的决定性武器;同时没有配备专用的反舰导弹,也不具备专门的对海突击作战能力。那么在导弹化和进攻型作战舰队中,在面对强大的北约军舰集团的时候,卡辛级的任务就只能是像防空和反潜这样的战术防御性任务,用以配置在外围进行警戒和进行各种辅助性工作。苏联的军事战略历来强调进攻,卡辛级的任务理念当然决定了其只能成为警戒舰这样非主力作战舰艇。这种设计理念当然契合原先苏联红海军关于警戒舰的定义,事实上,卡辛级在服役之后也确实在履行这些任务。
但是问题并非如此一成不变。西方集团强大的战略核潜艇的成规模服役已经极为深切地刺激到苏联最高领导集团的神经。冷战中决定性的军事对峙首先取决于核力量,而非常规力量。能够进行战略进攻的集群和单位自然应该得到重视,而能够可靠遂行战略防御任务的集群和单位自然也不可忽视。就反潜作战而言,其二战条件下的意义自然是保卫主力舰队和大舰,以及保持本方交通线,防止潜艇偷袭与破交。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战略核潜艇的出现,反潜已经成为了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战略防御任务。一种有能力消灭和压制战略核潜艇的舰艇,理应得到类似防空军截击机那样的重视。同时这种舰艇能够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潜艇突破岛链封锁,向大洋展开,这已经属于保障己方战略进攻力量的必备条件了。从这个角度讲,像61型这样的舰艇就必须得到与其职责相应的对待。可以说61型舰的服役赶上了好时候。1966年红海军司令部颁布的一揽子训令、大纲和条令,将在建造中的61型舰与设计计划中的1134A等舰型单独划归“大型反潜舰”这一舰种,CKP变成了БПК。相关编制序列、战术、训练等等方面均作了对应修改和完善。单独归类、修改制度和大上新舰等等事实反映出许多趋势与问题,反映了相应战术思想的调整与变革。大型反潜舰上服役的官兵应该感到庆幸,海军领导机关乃至国家明显更加重视自己的舰艇了。
61型大型反潜舰基本型标准排水量3400吨,满载排水量4390吨,全舰长度144米,型宽15.8米,吃水4.6米。61型采用与56、57型舰采用相似的舰型,是在其舰型和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是瘦长型舰体,有利于高速运动,但在远洋上稳定性不佳;同样是高舷平甲板、舰首尖瘦,首甲板自桥楼起向上平缓跃升(与56型相似,没有57型那么夸张)。61型舰甲板以上桅杆高大,但建筑低矮。第二层甲板首尾完全连为一体,显示出极高的封闭性和一体性。这样的设计规划可以显著降低暴露在核化尘埃中的风险,明显是核战争想定条件下的考量。
61型具有巨大的开创性和革命性特点,这些最为主要的是表现在其动力设备上。61型是采用全燃联合动力的第一种苏联军舰,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类似的中型战斗舰只。其动力配置为两组M-3型燃气轮机机组,包括了4台M-8E型燃气轮机,单台功率18000马力,全舰总功率达到72000马力。以上机组用于配合双轴双桨传动、驱动装置。61型最高航速35.5节,经济航速18节,续航力3500海里/18节,或3000海里/23节。海上最大自持力10天,人员编制266人(军官22人)。
表面上看,最高航速和续航能力在单纯几个指标上看不出什么优势,燃气轮机也并不只是改换燃烧航空煤油这么简单。61型配备燃气轮机,实质上是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在实践中反复研究后,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
燃气轮机的主要优势首先体现在启动性能上。启动速度是极为必要的能力。红海军当时大中型舰艇集群战前准备时间动辄高达几昼夜,大中型舰升火起锚时间普遍很长。而且当时像61型这样的中型舰艇不仅是远洋主力舰队的成员,其主要功用仍然是作为中近海作战体系中的基础组分,所以61型舰需要保持较高的任务出勤能力。61型采用燃气轮机后,启动速度较之前使用蒸汽轮机的同吨位舰艇快了一倍左右。这样,启动速度快的61型舰显而易见拥有更短的准备时间和更快的反应速度,出勤能力自然提高。使61型舰能够更加迅速地完成战前准备并立刻向目标海区机动,以高速度完成作战部署和展开动作。这一方面上,61型较那些安装管路复杂、热机缓慢的蒸汽轮机的前辈们来说是好太多了。
燃气轮机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变速能力强大。61型所使用的变速机构和传动机构并非足够先进,设计上还不能相互完美配合。但只是使用燃气轮机已经使其具备明显优于以往型号的海上变速能力,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优势。61型舰是大型反潜舰,其承担的反潜作战任务本身就要求强大的变速能力,因为反潜战对射击阵位的要求本身就极高。在探测到伏击中的潜艇将要对本方舰队不利时,需要在较近距离上锁定跟踪潜艇,并加速进入射击阵位进行压制和驱赶。这种刺刀见红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否则敌方潜艇在占据鱼雷射击阵位后,往往能够顺利对本舰队噪声最大的大型舰艇发动鱼雷攻击。在舰队机动防御和持续跟踪搜潜动作中,也需要反潜舰艇频繁变速,在快慢车交替运作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舰载设备探测和警戒潜艇。另外考虑到61舰拥有的是重型鱼雷和反潜火箭相结合的近距离反潜火力体系,这更加需要强大的占位能力。只有快速进入阵位才能充分有效地协调和发扬近距离火力。
以上是61型大型反潜舰舰型结构和动力设计的基本情况。除了新颖的动力和未脱离56/57型轮廓的舰型结构,我们还应该从武器、电子设备的情况上深入认识一下61型几个设计特点之间的联系,以及61型舰的主要作战任务与设计思想。军舰是高度集成化的平台,动力、武器、电子设备与军舰基本舰型、结构设计必须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达到原设计中需要的总体标准。单个组成部分性能再高,如果对达到军舰总体效能的目标有妨碍,则必须进行修正;非主要部分设计再好,如果妨碍了主要功能的提高,也应继续进行改进。61型舰相比它的前任们更加深刻地验证了以上理论。其武器设备和电子设备与舰型、动力设计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一型主要履行中近海区域作战任务,兼顾部分远洋作战任务的中型反潜防空舰艇的特征。
61型大型反潜舰是各个方面均十分完善的,以近海作战为主兼顾远洋能力的3000-4000吨级舰艇。其中首先表现出的是武器和火控系统的完备上。
61型舰配套了两套果阿导弹系统,两套M-1型发射装置分别置于B、X型炮位,而两部4P90“桔子皮群”分别安置于桥楼和后桅上。单独配置的炮位和高大桅杆上的两套分离的系统,有效保证了火控、火力系统的视界射界,使得该舰拥有强于56A、57A通常情况下一倍以上的火力能力,这是61型相比前两种型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完善(虽然61型出现时间较57A还早)。果阿防空导弹系统使用的M-1导弹对中空大中型目标有效作战斜距可达4-15公里,其性能可基本遂行近距离点防空任务,而拥有2个独立火控、火力通道的两套系统可保证拦截扇面内两个方向上的目标(或小型目标群,也可协同拦截一个目标或小型目标群)。如果是由有经验的指挥员和较为合适的指挥系统进行威胁判定和火力组织协调的情况下,还能够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更为灵活且有序地使用这些防空武器,从而即可将防空作战能力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在距离本舰10多公里的距离上,两套果阿系统相当于两个不断进行机动的苏联空军、防空军地空导弹营(或陆军地空导弹连),可建立较为强大的防空火力打击能力。 显然只有一套系统的56A、57A不具备这种作战实力与潜力。这样拥有大备弹量和两套防空导弹系统的61型舰不需要很多艘,就足以在近海区域和远洋舰队建立战役——战术防空阻截线,且能够保证长时期的防空拦截作战。同时,强大的防空能力也使得61舰参加远洋舰队时,在敌方航空突击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能够让舰队司令员有效控制行动舰队的舰只数量,保证一个支队级别的行动舰队即能拥有稳定可靠的防空力量。后者的重要意义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除防空导弹以外,61型舰还在首尾A和Y号炮位装备AK-726双联装76MM主炮(火控雷达为MP-105“枭声”,分别设置于艏楼前方和后桅后方独立台架上),也拥有较强防空能力。苏联红海军许多指战员认为,76MM主炮的大量装备和130MM主炮在新舰上的绝迹是对海军进行赫鲁晓夫式改革的结果。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红海军的装备条令上反映出类似的观点:在核战争条件下主要的突击武器是火箭(导弹)而不是传统的大口径火炮。显然,以偏向防空作战而对面作战能力贫弱的76MM炮作为主炮的考虑多少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与不在F-4战斗机上装备航炮如出一辙。当然令那些红海军指战员欣慰的是,80年代的956型舰重新填补了装备新130MM火炮—导弹驱逐舰的空白。
61型舰在艏楼两侧安装了2部РВУ-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PГБ-60弹96发;后桅杆两侧安装2部六联装РВУ-1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备PГБ-10弹24发;在中桅和后桅之间安装ПТА-53-61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在以上本舰装设的反潜作战装备中,六联装РВУ-1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是首次大规模装舰。实质上它并不适于在远洋上攻击大型潜艇,其战斗部、射程、备弹量和齐射能力不足以有效对付高速机动的核潜艇和其较为厚重的装甲(除非碰巧击中舵面或螺旋桨)。但PГБ-10火箭深弹可以较为有效地对付鱼雷。尽管其精度和战斗部威力小不足以十分有效地对鱼雷进行硬杀伤,但由于当时的声自导鱼雷导引系统性能有较为严重的缺陷,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佳;小型深弹只要发射及时,可以在水下制造出足够的噪声气泡幕,从而有效防御鱼雷打击。从这些可以看出,61型反潜武器配系十分完备,不仅拥有与56、57型舰类似的反潜攻击性武器,还拥有相当的对潜防御武器,可以比较有效地保证自身安全。如能有效结合机动规避和以反潜深弹制造的声学障碍,可以躲过当时水平的声自导鱼雷攻击。这样一来,61型舰明显可以更为稳定地在高威胁度海区执行长时间的反潜勤务。
61型舰与以往驱逐舰和警戒舰最大的标志性区别之一是舰尾的直升机平台。这的确是一个开创性的设计,小巧的反潜直升机KA-25ПЛО可以停放在上面。但是由于没有机库,KA-25ПЛО根本不能长时间停放于舰艇上,所以也就不能划归本舰建制。通常的做法是,跟随载机巡洋舰和大型反潜巡洋舰(莫斯科级)执行勤务时,61型舰作为直升机备降平台。莫斯科级在操作区以外的场地可同时起降直升机数量为4架,但其机库中却可容纳直升机14架。如果有直升机备降平台将会显著改善直升机部队执行勤务的能力,有效保证其巡逻、出击的勤务可持续性。只有当61型舰在距离基地不远的近海执行勤务时,有时可将KA-25ПЛО临时安置于舰上,当然这样的安置方法显然会影响到直升机的可靠性。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苏联红海军发现,甲板上的直升机会受到强劲风浪的影响而难以固定,高盐度和潮湿的环境也会显著地影响直升机电子设备和机械器件的可靠性。当时的61型舰已经达到设计的极限,其飞行甲板就已经十分狭小,实在更没有多余的甲板面积和内部空间用于安置机库。客观地说,设置直升机起降平台是苏联红海军尝试的第一步,通过这种尝试苏联红海军最终也认识到划归本舰编制,能够让舰艇指挥员直接指挥的直升机所拥有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在舰上设立直升机机库和起降指挥控制所是非常必要的。
61型舰只配置了近距离反潜作战装备,其探测性能也有限,61舰在反潜作战中必须有效应用自身速度和灵活性进行频繁占位和机动动作。但是作战编队中拥有远程武器和较好的探测设备的舰艇增加了之后,直升机就必须尽可能分散地固定配置在各舰之上,使得每一个反潜舰艇均能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作战能力的平台。这样,一个没有大舰(巡洋舰)的驱逐舰或大型反潜舰混合编队(支队)也能拥有大幅度拓展其反潜作战范围。直升机如果要固定配置于舰艇上,需要起降平台、机库、弹药存储仓、维护固定设备和部分备件。只有尽可能大的舰艇,才能有足够内部容积和重量空间携带以上设备和器材。更加完备的功能,更加强大的作战能力是苏联红海军所一直追寻的,性能的提高和针对既有型号问题的解决是永不停息的一贯过程。由此可见,61型之后,体积和排水量迅速增加的大型反潜舰的出现从各种方面而言均已成为必然。
61型众多的电子情报设备也是该型号完善能力的重要部分。其前桅和中桅顶端安置两部探测距离为120KM,采用单面椭圆形格栅结构天线的MP-300“安加拉河”远程对空搜索雷达。这样的配置一为适应高强度核条件下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配置两部雷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遭受硬杀伤和电磁脉冲攻击的情况下的防空情报能力。其二因安加拉河雷达属红海军所使用的早期型号远程情报雷达,其功能和可靠性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如要保证持续空情监视和防空搜索(不管是在本方近海还是远洋机动舰队中),均需要功能完备的情报雷达系统遂行任务。两部一摸一样的防空雷达可以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部队的战备任务。这种过渡性配置很快就进行了相应改变,传说中使用“背靠背式”双面天线的MP-310“安加拉河A”对空搜索雷达在技术成熟后配置于前桅,而后桅则将MP-300更换为MP-500“三角帆Κеливер”(北约命名为“大网”)大型远程情报防空雷达。前者较MP-300基本型号大幅度提高了可靠性,精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后者采用大型椭圆抛物面天线,对高空大型空气动力目标截获距离高达350公里,不仅可以起到战术预警和防空监视的作用,更可以遂行战略—战役防空预警任务,协助国土防空军和空军对高空大型目标实施监控。这些巨大二众多的雷达天线将整个61型舰上层建筑堆得满满当当,两部防空情报雷达、两部防空导弹火控雷达和两部炮瞄雷达琳琅满目地挤在塔形桥楼之上、三个桅杆顶端和两个较低矮的柱形平台上。在之后的改装升级中,61型安装了4座16管箔条弹发射装置(61M型)、2个拖曳鱼雷诱饵、2部“罩钟”、2部“座钟”(“镇静”号)和2部“警犬”(“敏捷”号)等等电子和声学对抗设备。可以说,61型舰首开苏联舰艇雷达天线林立的外观特点之先河,自此以后那些甲板漆成红色的苏联大中型舰只莫不桅杆林立,天线如丛,各种整流罩铺满上层建筑表面。这既反映出苏制电子设备结构粗大,性能单一之缺陷,也体现了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门极为重视舰只电子情报、干扰能力,每每尽全力整合和协调每艘战舰电子系统的良苦用心。
61型舰实际改型远较56型舰为少,除改良作战舰61M/61MП型号之外,其余均为临时抽调来的武器试验舰(61Э型9M38M防空导弹匹配舰和01090型3M24反舰导弹匹配舰)。61实际作战型大改较少,与其20艘较多数量比较起来看,该型号作战效能较为稳定可靠,在其服役期间确实稳定发挥了应有作用。
61基本型中的6艘被改进为61M/61MП型。改进参照了56У型舰的经验,将П-15M“白蚁”型反舰导弹向后配置于烟囱和X炮位防空导弹两侧,防空导弹换成M-1“波浪П”型(北约编号SA-N-1A),导弹火控系统和弹体经过改进,加电热机时间缩短,部件稳定工作能力提高。后桅两侧加装AK-630型6联近防炮,并加装MP-123火控雷达。MГ-335“铂金Платина”拖曳式变深度声纳是本次改进最大的亮点,其声纳室位于舰艇尾部,其上仍然为加高的直升机起降甲板。声纳室中设有拖曳收放控制机构,其收集水文、信号信息直接反馈给设在舰艇甲板以下的作战控制室。拖曳式变深度声纳是进行深水反潜的重要装备之一,将声纳站直接拖放于同等或接近潜艇活动的深度将有效避免水声跃变层和海底汇聚噪声。在平均深度较大的大洋上,如要进行战略——战役反潜搜索,尤其是针对敌方潜深大、航速快的核潜艇进行搜索,就必须配置在各个主要深度工作的声纳站,即必须有效利用固定声纳阵列、水面舰艇和航空投放声纳,及潜艇和拖曳声纳进行联合搜潜,以庞大而全面的反潜声学侦察体系去对抗机动隐蔽的核潜艇。另外,遂行作战任务的机动舰艇编队将会面临严重的潜艇威胁,因此有必要在舰艇编队外围配置携带有变深度声纳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进行机动警戒和防御,可靠保证核心舰艇的安全。61M型舰艇是苏联红海军同等级舰艇中首种配置变深度拖曳声纳的舰艇,改进后的61M舰不仅具备了一定得反舰能力和更强的末端防空能力,更是由此极为有效地增强了其本职工作——反潜能力。
61型大型反潜舰作为最初系列苏联大型反潜舰成熟之作,其能够担当近海阻断防御和跟随远洋舰队出航的多种任务。61型拥有完备的情报、防空能力,拥有起降直升机的基本设施、配置更为齐全的反潜武器和侦察搜索系统,拥有苏联海军历史上中型舰艇中最强的机动占位能力。这些均来源于其当时条件下优秀的设计和精良的配置,勤务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数量高达20艘(15艘在乌克兰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建造,另5艘在列宁格勒日丹洛夫船厂建造)的61型自服役始很快就成为继56型之后的舰队基干力量,无论是近海游弋的中小型舰艇集群还是远洋机动的大中型舰艇均能见其身影。苏联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中61型大规模形成作战能力之时,适逢冷战关键时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苏攻美守的大背景下,在苏联海军不断走向海外南下温水海洋之时,有61型这样新锐的舰艇不断加盟,其远洋核海军之梦仿佛不再遥远!

(附61型舰名:
乌克兰共青团号、灵敏号、模范号、天赋号、火力号、乖巧号、镇静号、光荣号、大胆号、伶俐号、整齐号、守护号、红色高加索号、坚决号、严峻号、敏捷号、红色克里木号、才能号、迅速号)
发展脉络的意义与主要舰型实际使用情况


为什么一种武器装备必须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进、升级、替换,就是因为后来的型号必须去解决既有型号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要尽力弥补既有型号的最为主要的缺陷,要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既有战场环境下的战术要求。而且所有这些努力,都要紧密围绕作战使用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际和恶劣情况,要围绕既有的、可靠的战略战术进行。否则,任何在纸面指标上或者外观上的改进都没有意义的。像56ПЛО——56A——(57A)——61——61M这一系列作战舰艇作为舰队序列中的组成部分,其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中近海遂行防御任务(这些所谓的近海在苏联来看包括巴伦支海、波罗的海、黑海、日本海、鄂霍茨克海等等)。这是为我们中国人所最为熟悉的一种战术使用方式,因为我们的海军现在还在履行着这样的任务。这些舰艇是从30型和56基本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任务许多时候还不会脱离前辈的范畴。在近海作战体系中,这些舰艇不会远离基地(所以很多国家使用“基地”作为一个编制级别非常合适。因为任务不过如此。基地不仅作为指挥机关和后勤中心,同样也是防御海域的地理中心位置,以之作为海区防御的地理划分依据再合适不过了),而在这个范围内无论进行指挥引导还是火力支援还是后勤保障都十分方便。岸上的指挥所将尽可能担负起所有与舰艇本身有关联的指挥引导任务。无线电加密机(岸舰电台)会将所有有效命令及时传递到舰上,而此时舰艇与编队的机动阵位首先决定于岸上指挥所的决心和战役布势。当然岸上指挥所进行的是区域防御指挥,所有作战行动和舰队任务其目的首先都是为了有效防御该海区。当然,分配给岸上指挥所的并非只有大型反潜舰或驱逐舰,还包括大量航空兵飞行器、其他中小型舰艇、常规潜艇(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空、潜、快”)。这些单位连同大型反潜舰及类似功能驱逐舰将整合为一套庞大的中近海防御体系,对抗北约的海上力量发动的战略——战役——战术进攻。
反潜舰总需要对应它的称谓,必须真正具备较为强大的反潜能力才能达到设计目的。毕竟,战略反潜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是大型反潜舰诞生的原因和原动力。最初,在距离海岸更远些的海域实施战略反潜,有效压制敌方战略核潜艇是大型反潜舰能够存在的依据,否则没有必要专门设置这个舰种。
舰艇配置武器将很清晰地反映出舰艇的主要任务和设计原则。最初这些驱逐舰和大型反潜舰使用的主要是反潜火箭弹。不久之后开始使用反潜自导鱼雷。对比那些在二战中必须抢射击阵位抢到敌方潜艇脑袋顶上的驱逐舰,冷战中进步巨大的反潜舰艇着实幸运得多。反潜火箭暴力的射速,巨大的杀伤范围(相对于投放式深弹)和充足的备弹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极为有效的,而与之配合的是不次于二战驱逐舰的舰艇机动速度——这正是56ПЛО、56A、57A、61、61M这一系列舰艇的设计初衷。反潜火箭构成了比较完善的近距离反潜打击体系,加上舰艇本身的二战般的高航速,以及表现远较二战良好的舰壳声纳,事情几乎就变得完美了。这之后采用燃气轮机等等不过是锦上添花的措施,舰只得以利用更加快捷的机动和威力巨大、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武器系统攻击一艘或多艘潜艇。此时,数个由2-3艘反潜舰艇组成的编队配合别-6型固定翼反潜巡逻机,在战时就足以遮断类似黑海那样的封闭海区的水下空间,当然在更为狭长的波罗的海投入任务的类似编队和舰只的数量就能够更少了。不仅北约的战略核潜艇根本不可能进入紧邻苏联领海线的封闭海区,当时条件下同样噪音巨大的攻击核潜艇也不敢随意以身犯险,只能由欧洲的海上力量中抽调常规潜艇前往苏联近海实施侦察。由于在苏联航空力量和自身导弹武器掩护下的大型反潜舰不时前出反潜,北约潜艇部队无法在苏联近海布置成规模的潜艇警戒线和连亘的巡逻区域,即使噪声小且适合浅海作战的常规潜艇也无法构成足够规模。苏联大型反潜舰不仅是有效压制北约战略导弹潜艇的有效手段,也成了有效抑制北约海上兵力前出的重要措施之一。考虑到北约水面舰艇本来就无法靠近其己方航空兵作战能力不占优势的苏联近海,苏联红海军通过配置合理合适的舰艇力量,得以将双方海上对峙线推进至北约前沿国家近海和峡口海湾要点处。
大型反潜舰及类似功能驱逐舰在这样的体系中担负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防空。
二战血淋淋的经验教训告诉世人,现代战争首先是防空战争,各主要军事大国战略空军、战术空军和海军航空力量的表现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建立向大洋延伸的空中防御地幅,迫切需要将整个防空阻截线向外拓展,已尽力扩大防空纵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近海以一些中型舰艇组成不大的舰艇编队,携带大型雷达站以建立足够的观通条件。这样能够极大地补充和拓展岸上雷达站体系的效能与范围。这一重要任务虽然看起来与“反潜舰”或“驱逐舰”的称谓不相干,但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在60年代,红海军的空中安全并非是由海军航空兵来保障的,确切的说当时红海军的航空兵的序列中根本没有编制歼击机,赫鲁晓夫作为领导人已经犯下各种在军队发展和装备建设上的错误,除去“核万能论”、撤销陆军司令部、叫停大量大型水面舰艇和歼击机项目外,还从红海军序列中撤除了歼击航空兵的编制。任何拦截空中目标的任务都需要隶属于国土防空军中的截击机部队直接进行,而舰队和航弹—鱼雷攻击机的空中安全都要由隶属国土防空军的截击航空兵负责,毫无疑问这是非常不可靠的。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是:红海军的许多兵种在发展之初就与国土防空的任务紧密相关,此种与国土防空军单位密切协同的习惯已经深深植根于红海军的部队建设和装备发展的思路之中。国土防空军的主要任务目标是敌方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其次是那些携带可以影响战役和战斗态势的武器的攻击机和轰炸机。在这种情况下,前出观通的驱逐舰或大型反潜舰编队作为对空侦察节点,首先提供的就是对这些飞机的侦察、监视结果,其次才是汇报敌方空中力量的情况以保证编队自己的安全。大型反潜舰和驱逐舰粗大的桅杆上连续不断升级中的中远程对空监视雷达是这一点的明证。当然,在拥有了更高水平的岸舰、舰空加密电台后,舰艇编队许多时候可以利用加密电报和口头报文更为快捷地直接引导防空军的截击机拦截敌方空中进攻力量,不仅大大加强了战略防御能力,对快速引导截击机拦截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的飞行器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红海军的舰艇编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舰艇更加接近完全意义上的“防空观察引导站”角色。此种角色及至之后恢复海军歼击航空兵的编制之后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苏联的军事工业技术水平在冷战时期是极高的。军事科研工业综合体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有能力向武装力量提供可用的防空导弹武器,这些武器也是保卫空中安全的重要工具。红海军也不例外地接收了防空导弹,56A、57A、61、61M都装备了防空导弹,无非多少的问题(反观我国海军的发展努力,由于技术水平和预算上的差距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队作战能力的差距,装备相同水平的HQ-61的舰艇无论出现时间还是数量均无可与红海军当年相比,防空装备长期以来以高炮和简单的电子干扰设备组成)。这些装备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舰队防空作战的模式。原先大量装备的30型、56基本型均只能使用高射炮进行防空作战,在进行中近海防御作战时,没有能力去组成太大规模的舰艇编队。因此,组成防空拦截线节点就越发成为舰艇的重要任务形式,因为组织这种任务形式一个编队也用不了很多舰艇。编队队形也不出长僚舰或倒V字编队等寥寥几种。4*45或4*57炮均不具备太远的射程,而更重要的是,更不具备太大的射高。因此即使编队很大,除了作为观通节点尽可能多利用对空警戒雷达,也没有能力进行其他的对空作战、作用模式了(尤其是无法靠本舰拦截那些处在巡航状态下飞向岸上目标的敌方攻击机群)甚至面对喷气式攻击机时还很难保证自身安全。防空导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在长僚舰编队中编列一艘携带防空导弹的驱逐舰、大型反潜舰,或在倒V字形后部顶角上配置一艘防空导弹舰艇,均能显著改善防空作战局面。M-1导弹10多公里的射程和上万米的射高远非中口径高炮可及,可以有效威胁到巡航状态下的敌方攻击机(射击区刚好能够包括普通喷气式飞机的巡航高度,不论他们原本准备攻击什么目标)。此时敌方攻击机不管原拟定完成什么任务,都必须提前改变巡航状态、压低高度,这样一来便容易进入舰艇高炮射击杀伤区。高炮的2倍甚至4倍的数量和更大倍数的备弹量可以有效地建立在中低空近距离绵密的防空火力网。在重点威胁方向上适当前置的高炮驱逐舰,能够有效地在防空导弹的配合下保护舰队或者目标掩护区域的外围,可有效攻击那些已经被防空导弹逼入低空的敌方攻击机。这样导弹与高炮相得益彰的配合,使舰艇编队的防空效能有了巨大的改观,而西方的攻击机被迫大幅度更新其突防和投弹进入动作、编队方式与战术,来适应东方的新型防空系统。当然,在热机时间更短、射程更长的防空导弹,和效能更强的炮控雷达、高炮指挥仪普及之后,这一小型编队防空体系的效能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弹炮防空系统整合效果更加明显。使用鱼雷(火箭助飞)、航弹乃至火箭弹的敌方喷气式飞机会发现拥有这种火力的编队会变得如刺猬般难以下手。
大型反潜舰首要能力虽然还是反潜,其发展初期所拥有的反潜能力是二战近距离机动占位战术的发展与提高,但它的多功能化却并非只是对过去战术模式的简单发展。虽然最初的设计大型反潜舰时,苏联红海军只将它看作驱逐舰的衍生进化舰种,但其大批入役之时,红海军拥有的现代化大中型舰艇数量毕竟还非常有限,大型反潜舰作为舰队基干力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遂行多种形式的任务。现代化的驱逐舰和大型反潜舰不仅必须能够压制敌方潜艇活动,很多时候还需作为舰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更加重要的情报、引导、协同的任务,这其中不仅包括参与防空情报和火力配系,还包括对海侦察——监视。大型反潜舰经常配合导弹突击舰艇,配置在后者的周围遂行战术反潜——防空防御任务,或有时独立舰艇编队进行佯动和牵制。但更重要的是苏联红海军极为重视利用各种现代化舰艇遂行侦察——情况报知任务。此种类任务需求在大型反潜舰刚刚出现的时候,并非来自远洋舰艇机动编队,而仍然是来自近海作战体系。苏联50-60年代近海作战体系中包含了比重较高的岸基雷达观通体系。在较高的山峰上设立的对海监视雷达和无线电监听——定位站(当时的定位技术还不十分可靠)可以紧密跟踪舰队和敌方部队的行踪,以便及时报送指挥所信息。由于预想战场距离基地和海岸线较近,一定海拔高度上的雷达站,其视场可以覆盖相当部分的作战海区。但是与防空情报网一样,固定的侦测系统构成的侦察网络总有欠缺疏漏,在各种雷达盲区里迫切需要一定数量的移动侦测站进行补充,并适时前推整个侦测区域的边缘线。反观机动侦察力量的情况,首先当时并非每个责任海区都具备强大的航空侦察——引导体系,这时就需要水面舰艇担当侦察、监视和引导任务。红海军60年代开始拥有成规模的、实际形成战斗力的导弹突击舰艇,包括部分68改进型巡洋舰、58导弹巡洋舰、56M驱逐舰、57БИС大型导弹舰。导弹突击舰艇本身拥有较为完备侦测能力的无非56、57、58、68这些大中型舰只,但如果只用这些水面平台(本身出勤率也未必高)遂行侦察任务,许多时候必将面对过于广阔的责任海区望海兴叹。因此大型反潜舰和驱逐舰必须随时补充进来作为对海警戒雷达站。于是在四大舰队责任海区里执行战时巡逻勤务的大型反潜舰和驱逐舰,除了要进行对空、对潜的侦察、打击之外,还必须进行对舰侦察警戒任务,并利用其当时还并不完善的通讯设备及时向岸上指挥所报送相关信息。由于这种任务仍旧是在近海作战的范畴之内,对舰侦察警戒仍旧可以和建立对空警戒阻滞线和对潜防御有机地结合起来,几方面互不耽误,倒是非常地相辅相成。而岸上指挥所将因此拥有更为全面的情报信息以制订计划与决心。由于专用于近海作战的,同时性能也是十分变态的小型导弹舰都还没有成规模出现,大型反潜舰必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担负这种必要任务。
56ПЛО——56A——(57A)——61——61M这一庞大型号系列,其发展起来的主要任务最初确实立足于近海作战,但是之后的实际使用中并非完全如此。在面临北约重兵集群的海域,最初确实需要立足于防御作战。在这些海域必须谨防北约海空突击,还有更为严重的大规模登陆作战。至少这些舰艇应能够驱赶那些过于逼近沿岸的敌方潜艇。但之后,随着双方战略对峙态势的显著变化,尤其是苏联国力的快速上升和战略力量的增强,包含大型反潜舰的突击舰队成为了反封锁作战的基本保证。苏方的陆上突击力量迫切需要海上力量的协同,这需要苏联红海军进入到原先并不要求达到的海域执行作战任务。除了拥有打击敌方导弹潜艇这样的战略防御任务以外,苏联红海军还需要担负起战略打击的任务,其已经成为了战略力量的一部分。红海军下属的战略导弹潜艇部队,已经拥有了像629、658、667这样的常规和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但这些潜艇搭载的早期海基战略导弹射程普遍偏近,无法在红海军沿岸防御地幅范围内打击美国本土的目标。强大的海空联合突击力量必须掩护这些潜艇向大洋展开,只有进入大洋后才能保证这些潜艇能够有较大把握进入导弹发射阵位。北约舰队在某些海域部署的海上重兵集群外加岸上守备力量成为了强大的封锁拦阻力量,在这种条件下了,打破封锁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任务形式,只有有效掩护潜艇部队向大洋展开,苏联红海军才最终有条件实行对敌方的战略打击。        
为了压制北约潜艇部队的水下活动,同时掩护主要的核潜艇群向大洋展开,甚至于实施类似“南下战略”的“全球到达、前线存在”的机动巡逻任务,根据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的训令,建立了黑海舰队第5战役分舰队(地中海分舰队,建立于1967年)、北方舰队第7战役分舰队(大西洋分舰队,建立于1968年1月18日)和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第10战役分舰队(印度洋分舰队,建立于1968年1月18日)。这些战役分舰队将有针对性地在地中海中东部、东北大西洋(包括挪威海和北海)、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等重要海域执行作战勤务。在这些战役分舰队建立之时,苏联红海军的编制体系也因此作出了较大的调整。新编制下大舰队作为海上战略—战役兵团,一般均下属战役分舰队、潜艇分舰队、海军航空兵兵团(均为集团军级)作为主要机动作战力量,下属各区舰队作为主要驻垒海区防御力量。分舰队作为海上战役—战术兵团,下辖舰艇总队(师级),总队辖支队(旅团级),支队辖大队(营级)。显然,由数艘大型反潜舰构成的反潜舰支队(大型反潜舰旅),以及由数个反潜舰支队构成的反潜舰总队(大型反潜舰师)是战役分舰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远离苏联本土的海域遂行的作战勤务中,大型反潜舰(驱逐舰)当时就在舰队编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水面舰艇部队的中流砥柱。56ПЛО——56A——(57A)——61——61M这一型号系列虽然在设计时依然主要立足于中近海作战,但在实际使用中仍跟随分舰队承担了大量远洋作战、巡航行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蓬勃发展起来的小型反潜舰和警戒舰将更多地担负原本需要它们担负的中近海作战任务,这使得56、57、61型舰艇更多地被派往海外进行的各种军事行动中。
这一系列行动最早的开始地点之一是挪威海,我们可以以之作为苏联红海军逐渐走向远洋的一个缩影。挪威海地处欧洲大陆西北方向,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舍得兰群岛、法罗群岛和冰岛之间。其水域面积约一百四十万平方千米,均深一千七百米左右。由于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海区,其冬季并不封冻,是世界大渔场之一。长期以来,苏联对这一海区垂涎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派遣大量侦察和水文调查船只徘徊于该海域,长期的测绘和情报刺探活动已经为北方舰队在该地区遂行作战勤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1963年以后,苏联舰队每年在挪威海举行2-3次规模不等的演习,而至1966年后,苏联开始在冰岛—法罗群岛附近水域举行大规模演习。至大西洋分舰队成立的1968年,苏联愈发加强了在挪威海的活动。在该年10月,刚刚成立的分舰队就集结了50余艘各型舰只在挪威海展开,遂行大规模海上演习。此次演习就是苏联红海军在此海域第一次大规模力量展示。而在1970年苏联大洋—70大规模演习中,红旗北方舰队在挪威海展开了堪称重头戏的演习,科目包括在挪威北部地区展开的三栖登陆作战。在1975年苏联海军全球大演习中,北方舰队汇同北上的波罗的海舰队部分兵力,在挪威海展开超大规模海上演习……
红海军仅仅在60年代(70年代初)就在挪威海进行了如此繁密的演习和活动,这当然是有其特定战略—战役目的的。而56、61系列舰艇则是其中构成舰队和完成作战任务的主力军。
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反潜作战。美国在1959年下水了“乔治•华盛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舰艇共有5艘,都编入到驻扎于苏格兰的霍利湾第14潜艇中队。该中队长期以来在北大西洋方面进行战略巡逻勤务。其中“乔治•华盛顿”号早在1960年年底到1961年年初就进行了第一次长达66天10小时的战略巡逻任务。此次巡逻任务是在GIUK水道附近进行的,携带着16枚“北极星”A1导弹(射程2200公里)。此后不久,强大的美军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群开始不断把巡逻区域东移。挪威海由于深度较大,且1963年以前苏联海军作战力量较少出现,所以成为美军导弹潜艇群最为理想的导弹发射阵位。“伊桑•艾伦”级(携带射程2700公里的北极星A2导弹)和拉斐特级(携带射程2700公里的北极星A2导弹或射程4500公里的北极星A3导弹)进入美军现役后,苏联更加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潜艇在挪威海发射的导弹飞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其落点将覆盖苏联西部大部分地区(北极星A3覆盖范围显然更大)。这些导弹对政治、经济、人口中心的威胁十分巨大,且没有多少预警时间——若统帅部、大本营遭到这种近距离核突击,存在未能下达反击指令即失去指挥能力的重大危险。为此,必须组织大量专门的作战力量对付集中于挪威海的导弹潜艇集群。
为此,编制于第七战役分舰队属下大型反潜舰/驱逐舰总队下的56、61各型号舰艇必须担负起驱逐、压制和消灭挪威海北约导弹潜艇的任务。在60年代的绝大多数时候,挪威海总能保持有一个支队规模的56、61型舰集群,汇同其他作战舰艇和海洋调查、侦察船只摸索北约导弹潜艇的活动规律,跟踪和掌握其巡逻周期、路线。战时,分舰队编制下的56、61型舰只虽然担当的是综合性任务,但反潜任务的重要性依然最高。毕竟在挪威海没有过多的其他反潜力量予以支援:有相当部分的潜艇可以进行反潜作战,但60年代时主要是常规艇,必须提前出动展开,通过数天的慢速航渡到达预定布置的警戒线和巡逻分区,而且由于该地区北约海上力量强大,难以保证跟潜艇部队的及时通讯联络,难以协同作战。而指望岸基反潜机就更加困难了——红海军60年代初装备了别-6和伊尔-38两种反潜机,前者装备了巴库型对潜搜索—瞄准系统,但航程较短,只适用于近海作战,在低空慢速飞行的状态下无法飞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半岛顶端绕行也只能维持在半岛与斯匹茨贝尔根群岛之间海区(即巴伦支海和挪威海交界处)的反潜巡逻区域。后者机体空间和载重均较大,装备了金雕型对潜搜索—瞄准系统,航程6700公里,滞空时间12小时,可以保证到达冰岛附近海域进行反潜作战的要求。但考虑到其数量实在有限,且没有办法为其提供空中护航,加之其自身防护能力过于有限,实际上仍然无法保证航空反潜力量的有效性。所以,分舰队只能将最为主要机动反潜职能交给用途最全面、自持力最高的水面舰艇,即专门设计的56、61型舰。虽然这两种舰艇并非完全针对打击核潜艇的目标进行设计制造,但考虑到当时核潜艇的作战稳定性,以及别无他选的客观情况,使用该两型舰艇别无选择。在苏联红海军像这样大幅度延展了作战勤务区域之后,56、61型舰艇的数量也成了问题,所以57型舰集中改进成57A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8艘57A进入现役并广泛参与了在类似挪威海这样的海区所进行的大规模对潜侦察、作战演习行动。当然,此时更加先进且庞大的大型反潜舰也一同加入到舰队的序列中了。
其次,大量在挪威海的舰艇集群的活动和演习是为了积极准备掩护导弹潜艇部队展开。前面的叙述中已经提到,当时苏联战略潜艇主要为G级629型、H级658型、Y级667型,其中629型还是常规潜艇。三型舰携带的导弹射程区区1000余海里,如此需要通过GIUK水道向大洋展开,从科拉半岛基地到达发射位置需要全速航行八十小时以上,而要保持一定安静度低噪音慢速航行则时间则需一星期以上。也就是说类似的潜艇部队必须至少提前一周离港向大洋展开。据美军观察,苏军为尽力适应这一战略战术要求,在60年代末即建立远海导弹潜艇战备巡逻机制(实质上广为人知的K-19事件即发生在1961年,当时已经开始了远洋展开导弹潜艇的探索与实验)。但由于苏联海军还不具备很强的远洋作战能力,这样的机制首先带来的是并不鲜见的事故和脱离沿岸体系造成的大量困难,以上使得在大西洋深处重点水道中巡逻的潜艇只能保持3艘左右的规模。 由此可知要想对美核威慑谈何容易。因此,由海军其它兵力掩护以上型号导弹潜艇向大洋前方展开甚为必要。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作为当时苏联拿得出手的最为可靠的前沿力量,成为了完成掩护任务的中流砥柱。毕竟只有水面舰艇部队才有可能在远离本土的遥远海区展开各种类型的作战勤务。在北约反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GIUK水道,其以东就是挪威海。如能在挪威海集中足够的兵力部队,就能有效地分散北约海上力量的作战力量和注意力,让导弹潜艇通过GIUK水道潜入大西洋深处,毕竟大西洋深处海区甚为广阔,在那里北约缺乏固定的声纳监听设施和岸基反潜力量,只能依赖大量的机动作战力量碰运气。只要苏联潜艇通过GIUK水道,作战成功的把握就能大大增加。另外,苏联在1972年开始装备少量发射SS-N-8导弹的D级667Б弹道导弹核潜艇,其导弹4200海里的射程可保证从挪威海发射可打击美国东海岸。667潜艇为了避开敌方反潜力量的监控平时只在巴伦支海活动,战时才进入位于挪威海的导弹发射阵位。显然,战时控制挪威海也是保证此类潜艇可靠投射核火力的重要条件。第七战役分舰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掩护和配合导弹潜艇展开并进入核导弹发射阵位,向美国本土投射核弹药。60-70年代分舰队大量训练、演习、巡逻机动勤务中相当多的科目和行动均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作为机动舰队中的基干力量,56ПЛО——56A——(57A)——61——61M这一型号的驱逐舰和大型反潜舰单独构成驱逐舰/大型反潜舰支队,或与巡洋舰、攻击潜艇等其他舰种混合编成突击群进入挪威海。数量较多、功能全面且作战稳定性较高的驱逐舰和大型反潜舰是舰队中最为可靠的主力部队,其高水准情报、防空、反潜功能能够有效地和良好的作战持续性可以保证在挪威海这样远离本土的海区执行相当长时间的任务,而在核条件下的大规模战争中,在挪威海上也仅能依靠类似舰艇构成的分舰队突击舰艇群。
最后,海上制海作战需要分舰队驱逐舰/大型反潜舰的大力协助。这种作战要求决定了驱逐舰/大型反潜舰所拥有的情报、引导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的重要性。据最后一任苏联红海军第一副司令马特维耶维奇(时任第七战役分舰队170驱逐舰支队指挥官)回忆,他所带领的支队在分舰队成立之后长期活动于挪威海。170驱逐舰支队最初辖56型驱逐舰5艘,其中包括性能较为全面的56A型。支队除了要进行对潜作战外,必须在维持和巩固飞航导弹潜艇、舰艇部队作战能力和稳定性方面分担很大责任。
苏联当时已经建成了航空兵导弹突击体系与潜舰导弹突击体系。当时最为先进的675型核潜艇配备有8发П-6型反舰导弹,此种潜艇到1967年已下水29艘,相当多部署于北方舰队。但不光是潜艇部分发射准备和实际发射过程需要在水面上进行,相应的侦察预警、目标指示、诸元装订、中继制导等等环节也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可靠之处。侦察预警一般情况下需要综合使用无线电侦察设施、专用高速侦察飞机和船只等等,但在实际情况下往往还是派遣伪装成民用的特种飞机和船只专门跟踪敌方大型舰只(如航空母舰)比较方便。此类做法多快好省,可以略去诸如临时目标识别和确认方面的麻烦,其典型例子之一就是大神器——用于特种工作的拖网渔船。至于目标指示、诸元获取与装订以及导弹中继制导方面的工作,则需要利用60年代刚刚在北方舰队建立的Tу-95РЦ航空侦察—目标指示团。但这也只是最初理论上的考虑而已,实际上保持一个驱逐舰支队前置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情况下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在目标指示时,专门的跟踪单位可以直接向岸上指挥所报告航母群方位,由指挥所转送给驱逐舰支队去找寻目标,或者可以让始终保持与敌方水面舰艇群进行电磁接触的Tу-95РЦ直接导引驱逐舰支队贴近目标。当然在和平时期,驱逐舰支队一些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充当跟踪者的角色可以由它们向指挥所报送位置。而可保证导弹射击的诸元需要得到Tу-95РЦ与驱逐舰支队共同确认,之后导弹舰艇可以采用间接瞄准法,瞄准作为标定物的驱逐舰所在方位实施射击,由驱逐舰和飞机共同将导弹引导到距离目标很近的范围以内,以便导弹自导雷达开机后能够使航母群出现在雷达瞄准视场以内。针对移动目标的远程导弹,其目标标定、指示与中继过程本来就复杂,考虑到苏联装备的是50-60年代水平的电子技术与设备,能进行此种作战模式相当不易,而保证可靠性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多指示和导引的平台,包括在水面和空中几个维度里活动的各种平台。苏联在之后П-500、П-900、П-1000等导弹的研发以及整个远程对舰打击体系的改造升级过程中不断解决着自60年代装备П-6之后暴露的各种问题。但在60年代,这些问题的存在明显极大地影响了苏联红海军的作战能力。就此,红海军司令部认为,当时刚刚建成的第七战役分舰队需要属下驱逐舰支队作出大量的努力才能保证其打击体系能力的基本稳定。驱逐舰支队必须承担最初作战条令和舰艇武器设计书中考虑并不多的这一方面。
第170驱逐舰支队最初演练这一职能是在北方-68大规模合成演习中进行的。除了与伊尔-38进行了首次远海海空联合反潜演习(实际跟踪了美国导弹核潜艇)之外,最为主要的科目与行动就是演练跟踪美军航母战斗群,但此次并非实际的美军舰艇,虚拟美舰由苏军自己的一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扮演。演习过程证明计划的有效性,Tу-95РЦ直接引导170驱逐舰支队接近“航母群”,经过一天的跟踪后支队给后方已经进入预定射击阵位675潜艇总队(包括4-6艘飞航导弹核潜艇和护航攻击核潜艇)报送目标诸元,由潜艇和支队共同完成了导弹射击过程。演习最终被判定圆满成功。当然战时情况恐怕会复杂得多——航母舰队庞大的海空单位数量、强盛的战力和较远的攻击距离总是非常现实的威胁,加上面向挪威海的挪威本土海空基地又可以部署大量额外的海空作战部队用以支援,缺乏空中掩护的驱逐舰支队会非常脆弱。这就需要北方舰队其他水面舰艇和潜艇支队的支援,以及核武器的大量运用——不仅参与齐射的675潜艇总队将至少配置三分之一的核装药弹头导弹,战略火箭军和空军也将对挪威本土进行先期核突击,以压制其境内海空军基地。也就是说,苏联红海军在当时压根就不打算让其驱逐舰支队去挪威海参加使用核武器的战争。由此也可以从这个侧面印证冷战的本质——想象中短暂的和平只是对核武器热战的准备,但是两超不间断的恐怖核战备创造了持久和平。
在挪威海的活动不过是驱逐舰和大型反潜舰持续遂行勤务的一个例子而已。 之后的若干年内,尤其是57A和61各型号服役后,三大战役分舰队开始不间断地活动于北海、北大西洋、东地中海、日本海、西北太平洋、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等等海域。目的也不仅仅限于针对美国以及其同盟国家的大战准备,还包括了对南方国家的武力威慑以及在热点地区的前沿存在。当然,56、57、61三个舰型作为驱逐舰和初期型号的大型反潜舰,本身还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升级安装新型号武器设备、电子系统以及在距离本土遥远的海域遂行作战勤务等等方面,由于平台本身的限制,无法很好地满足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同时更好地解决在实践既定战术条令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迫切需要建造全新型号的舰艇。于是能够适应大型导弹使用,且能够在远洋保持持续作战能力的大型反潜舰呼之欲出了。







很不错的文章,原文也看过,不过这个在网上看的好累 文字太多了!
dxx328 发表于 2011-12-20 19:06
很不错的文章,原文也看过,不过这个在网上看的好累 文字太多了!
感谢,凑合看吧


后面内容出来了,但是发重了,请谅解麻烦网管删一下

后面内容出来了,但是发重了,请谅解麻烦网管删一下
想起我鳖,反潜是最大短板了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0 19:11
感谢,凑合看吧
码这么多字,辛苦。
JSTCVW09CD 发表于 2011-12-20 19:58
码这么多字,辛苦。
三篇10万字啊…………不过也值了
JSTCVW09CD 发表于 2011-12-20 19:58
码这么多字,辛苦。
仁兄何时出书啊
文中有一个低级错误:
“燃气轮机也并不只是改换燃烧航空煤油这么简单”燃气轮机不用烧航空煤油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0 20:00
仁兄何时出书啊


本菜是爱好,没事凑热闹的。 哪里能出书。



乃积累一下相关文稿,可以出书了。 三篇就10万多字了,  厉害.......:handshake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0 20:00
仁兄何时出书啊


本菜是爱好,没事凑热闹的。 哪里能出书。



乃积累一下相关文稿,可以出书了。 三篇就10万多字了,  厉害.......:handshake
其实一共有5篇,还有2个其他的{:soso_e127:}

感谢关注
太长了,改天有时间拜读
等配图{:soso_e141:}
好帖比顶
不知为何航母有人看这个没人看,大型反潜舰不就是别的国家的“大驱”么
MKPK HI一下
顶技术贴,当年反潜舰在红海军里只是为核鱼服务的角色,谁曾想现在反而是俄罗斯海军里出勤率最高的舰种。
顶技术贴,当年反潜舰在红海军里只是为核鱼服务的角色,谁曾想现在反而是俄罗斯海军里出勤率最高的舰种。
其实一直以来都是红海军的高出勤率舰艇。至于为核潜艇服务是当然的,红海军水面舰都是一样。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1 17:51
其实一直以来都是红海军的高出勤率舰艇。至于为核潜艇服务是当然的,红海军水面舰都是一样。


恩,没形容好,最风光、战备状态最好的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1 17:51
其实一直以来都是红海军的高出勤率舰艇。至于为核潜艇服务是当然的,红海军水面舰都是一样。


恩,没形容好,最风光、战备状态最好的
进来学习了
建议楼猪配上相关图片,图文并茂才有吸引力
本人撰写一系列文章,最终目标是摆脱传统军文的各种限制。军舰设计成这个样子,又被改进,又被部署在某个舰队某个基地,都是为了任务和战术战法需要,而任务是由战略战役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些又是由冷战的宏观背景所决定的。由小见大,由大处又见小,一个军舰光写点上面有什么武器装备,搞了个什么结构,不知其所以然,委实意义过于有限。现在的军刊,今天介绍个兵器,明天拍个飞机,设计制造方面弄得热闹异常,实则完全不求甚解,绝口不提为何如此,与军事二字约行越远,反是距离工业制造越去越近,个人觉得味如嚼蜡且本末倒置。我写文从不为装备而写装备,更不可能只写装备,否则也不用专门去研究苏联的老事物,弄点宙斯盾无人机多好?
好文,不过毛熊最后还是选择了以航空反潜力量为核心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2 23:53
本人撰写一系列文章,最终目标是摆脱传统军文的各种限制。军舰设计成这个样子,又被改进,又被部署在某个舰 ...
强烈的支持,希望能更多的拜读你的作品
码这么多字,辛苦了
核潜上浮,支持你
码这么多字,辛苦了
核潜上浮,支持你
谢谢,码字虽然辛苦,但也快乐。
强烈的支持,希望能更多的拜读你的作品
谢谢,以后会继续写作。
好文,不过毛熊最后还是选择了以航空反潜力量为核心
航空反潜和反潜舰艇都很重要,各自有其优势。红海军近岸海区是水上飞机配合岸基直升机配合小型反潜舰(早期为猎潜艇),警戒舰和反潜鱼雷潜艇,后期出了海底固定声呐基阵(巴伦支海)。远洋为两种岸基反潜机配合直升机和远洋反潜水面舰艇,以及反潜鱼雷核潜艇实施联合反潜。体系才是关键,任何手段只是构成部分。至于各种手段何为主何为辅要看任务要求和战场态势。
拜读
支持专业文;
建议排版、配图。
看完了,写得挺好
配上图就更完美了
看完了,写得很好
我靠,好长啊!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3 17:45
航空反潜和反潜舰艇都很重要,各自有其优势。红海军近岸海区是水上飞机配合岸基直升机配合小型反潜舰(早 ...
那个冷战末期的反潜舰呢,为什么不一起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