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首发原创申精:针尖对麦芒——美苏航母冷战发展历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40:23


超大首发 原创

美苏航母冷战发展历程对比

陈曦

1.航空母舰的背景和在两国的发展历史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集航空兵器与水面舰艇特征于一身的强大兵器,实乃制海权和制空权完美结合的产物。自1917年6月英国将一艘巡洋舰改装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暴怒”号以来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兵器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使用和发展历程。从对整合航空力量与海上力量的早期摸索,到一次世界大战水上飞机的实战使用;从二战初期航母奔袭的一鸣惊人,到战争末期特混舰队的君临天下,及至战后两超对于航母截然相反的两大设计、运用体系之间的较量……所有这些无不标志着世人对海上空权日益加强的认识,越发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加完善的思考与实践。航母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已远不仅限于一种兵器,实质是已经成为相关国家海权战略思想的缩影,也是对其海上利益和武装力量特性进行衡量的基准。一个拥有航母的海权大国,不能认识其航母的发展使用历史和特点,是无法对其武装力量的任务目标和特性有一个正确而完整的认识的。

1946-1991年发生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两大实力集团在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全方位的对立对抗。血腥的二战还没结束时,仇恨和猜忌的种子就已经四处撒播,而在战后没几年时间里,全世界人民希望尽享久违的和平与美好空气之时,邪恶之花已然开出。之后50年中,东西方两大阵营无所不尽其能,在所有可能的领域和方面突出自身的优势,压制、遏制对方的力量,拼尽全力希望在现实的和可能的对抗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并最终取得胜利,全然不顾所有人类都生活在随时可能被核子弹药消灭肉体与精神威胁之下的事实。针尖对麦芒的军事对抗作为最直接和最终极的对抗手段,成为了这场贯穿五十年的奇怪战争的焦点。而浩瀚的海洋,同样也是那50年中军事对抗的前线。暴力手段和毁灭性的力量在那个黑白背景的海洋上一点也不能少:没有舰队就不能显示和使用力量(尤其是强大的核打击力量);没有能够占领空间的高机动战机和隐藏在深海中的大型潜艇,就不能在面对敌人时摆脱脆弱和恐惧。此时,已经在二战中充分沐浴了血雨腥风的航母们,必然成为双方舰队中的强力核心。只有航母这种巨大的舰只才能充分结合和发挥舰载机和水面舰艇两种平台的优势,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足够的持久性和破坏力,才能同时兼顾空中、水面和水下几个维度,并随时保持可靠的力量以完成本方任务,应付各种威胁。在两超四十年中惊心动魄的对抗中,双方的航母作为各自的强力武装,扮演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强悍如斯的航母,在二战时的美国海军中就已经成为了镇军利器。由于德国海军实在过于不均衡,总体实力较弱,所以美军航母建功立业的最主要的战场在太平洋。二战之初,美国偏安一隅,作壁上观,尽看列强鹬蚌般相互吞并攻杀。在只供给物资之余,不时盘算着接下来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大战才能取得最大的渔翁之利。不想几千年来都抱着强烈危机感的日本人提前动手,立时将美国人提前拖入大战的泥潭。让“皇军”军令部、海军部和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君都没想到的是,珍珠港事件不仅摧毁了太平洋舰队当时的相当实力,也使美国军人提前认识到了航母作为一种未来兵器的巨大价值。美军指挥官中不乏大舰巨炮主义者,亦不乏裹足不前的保守与教条。但是珍珠港之后,客观上美军十二巨舰非沉即伤,美军除了航母一时无主力舰可用。主观上美军认识和学习到了这样的事实:日军2个航战队6航母空国而来,奔袭数千公里,两个波次183+167架飞机竟然毁杀3巨舰343飞机2403人之余,还差点炸烂了珍珠港战备油库、港口设施和机场设施外加2艘走了一趟巡逻线和八辈子好运的航母……即使以上这些都不够说明问题,塔兰托上空旗鱼的尖啸、俾斯麦首相和威尔士亲王的哀鸣也是之前之后摆在台面上的事实,就看你没有战列舰的太平洋舰队以及顶头上司美国海军司令部如何认识了。如此这般,再抱定非战列舰无以战的信条只能自取灭亡。重整旗鼓之后,珊瑚海、中途岛、所罗门、马里亚纳……美国航母成为唯一的杀手锏,打了沉、沉了造、造了打……舰队航母跟对方死磕之余,还要造出一堆护航航母及800多艘各型驱逐舰支援登陆,反潜护航。而马里亚纳大决战之后美军就可以傲慢而幸灾乐祸地看着对手,在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死抱着战列舰决战的陈旧信条和九段作战的僵化思维)损失掉全部机动舰队和好几个航战队后,又是战列舰疾走,又是大和特攻,神风樱花回天“百花齐放”之后只剩下合津浦的大堆残骸,横须贺船厂里没完成的“改五”工程和几艘残破的被改成“军民接济船”的原联合舰队战舰。如果美军没有航母,不要说去太平洋那边摧毁黑暗的“大东亚共荣圈”,就算是太平洋这边的势力范围也根本守不住。因此,马里亚纳18航母TF-58自然成为了美国海军司令部黑白相框中永不磨灭的经典画面。

之后,这些美制钢铁怪兽们迎来了战后科技大跃进背景下自己的黄金发展期。到大战结束时,美国共建造 16 艘爱塞克斯级和 9 艘“独立”型航空母舰,此外还建造了 53 艘护航航空母舰,船台上还在建中途岛级三艘50000多吨的航母。以至于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几乎苦恼于拥有如此众多的航空母舰,并宣布停止建造新型航空母舰。其拥有的大量战争时期赶制的舰艇,老式的不久就全部退役,并进入军舰公墓、在核试验中作为靶舰或拆毁回炉,而较新的舰艇仍然保留在役。例如二战完美的标准航母埃塞克斯级和更大的中途岛级全部在役。其中埃塞克斯级不仅有10艘参加朝战,9艘参加越战,还有8艘舰龄较短的经过改装后从1960年起作为反潜航母逐艘重新投入现役。其标准排水量33100吨,满载排水量43000吨(“香格里拉”号数据,各舰有所不同)。此级航母专用于进行反潜任务,同时配载了固定翼反潜机(S-2)和直升机(SH-2)。虽然舰体老旧,需要延寿改装等工作,但其大排水量和大载机量带来的是良好的勤务性能和极高的作战性能,即使是履行反潜任务都能得到这种水平的舰只展开作战行动,不管怎么说这应当是任何其他国家类似部队指挥员们所羡慕的。老式航母仍然在战后发挥着余热,迎来自己的第二春。

如果说埃塞克斯乃至于中途岛级航母只是二战的遗产的话,那么战后的弗莱斯特级则是新时代的序幕。朝鲜战争警醒了美国海军,让其在战争末期就撤消了不再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的决定。1952 年 7 月,首批两艘 6 万级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CVA59)和“萨拉托加”号(CVA60)同时动工建造。这种航母里程碑式的设计和技术应用使得航母的发展大大加速。其应用的封闭式机库、封闭式舰首、舷边升降机、蒸汽弹射器和光学助降设备构成了当代大型航母基本特征。福莱斯特级是专门为适应喷气式舰载机而设计的,其所有设备和设计特征都有效地适应了喷气机的使用和维护,其设计建造与服役经验也为之后美军的航母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的燃油贮量比爱塞克斯级多 70%,航空汽油贮量是爱塞克斯级的 3 倍,载弹量比爱塞克斯级多一倍半,最多可搭载飞机70架。如此强悍的作战能力立刻使得美军航母特混舰队打击威力空前提升。为此,美军持续建造这种重型攻击型航母,相继完成该级第三艘“突击者”号和第四艘“独立”号。之后,福莱斯特级的改型小鹰级攻击航空母舰“小鹰”号(CVA63)、“星座”号(CVA64)、“美国”号(CVA66)、“肯尼迪”号(CVA67)(美军经常将其自定为一级)也陆续投入现役。8艘新锐的战后航母加上3艘战争末期的“中途岛级”以及若干艘埃塞克斯级(攻击型)构成了强大的攻击型航空母舰作战序列,而另外8艘埃塞克斯反潜型又可以有效补充各特混舰队反潜能力,充当反潜编队的核心。战后强大的美军航空母舰机动舰队的框架就此基本形成。

随着冷战对抗的不断强化和深入,尤其是苏联红海军不断取得新的建设成果,远洋活动更加频繁,美军更加需要将自身航空母舰机动舰队的质量进行大幅度提升。在逐步更换二战老舰的过程中,美军也开始探索新型技术的作用。“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是另外一个典型的阶段性成果,它预示着冷战中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第二次大规模发展的来临。该舰 1958 年建造,1961 年服役,满载排水量 85,350 吨,拥有 8 台 A2W 型核反应堆为 4 台齿轮传动式汽轮机以及甲板弹射器提供蒸汽,这可以使该舰长时间以 30 节以上航速航行并弹射更加沉重的舰载机。动力的巨大革命使得舰只排水量和作战能力瞬间跃升。当然,企业号由于太过超前,虽然坞修需求降低,但舰员数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成本更是高得惊人,比早它8-9年的“福莱斯特”号贵了整一倍(当时美元通货膨胀率很低)。这些缺陷导致了国会乃至整个政界军界反对声如潮。但其划时代的实验意义已经凸显出来,美军航母从此走上核动力化和满排9-10万吨化的康庄大道。1967 年财政年度中美国海军成功地获准建造“尼米兹”号(CVAN68),满排91,000 吨以上,造价 20 亿美元。如此巨舰迅速使得其他国家的一切作战舰只相形见绌。自此舰开建以来,陆续有其同级共5艘舰在冷战结束前下水,核动力航母的量产和使用使得美国的海上霸权达到巅峰。以至于80年代里根政府推动的“600舰海军”的庞大规划中,包含的15艘航母其中10艘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90000吨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带来的不仅是包含最多11个中队的舰载机联队,不仅是自身惊人的油弹水携带量和恐怖的持续作战能力,也不光是能起降将近30吨的舰载机,更是整个海空作战能力的飞跃。冷战未结束时如此规模和威力的海上力量足以在相当程度上左右战争胜负,而冷战结束后再未有人能够在远洋上折其锋锐,其带来的优势和全球存在毫无疑问是压倒性的和决定性的。这种巨舰的出现理所当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海权的最为辉煌的代表与象征!

实质上以上美国航母辉煌的发展历程只不过是美国海权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之一。美国是典型的海权国,其海权思想甚为积极和成熟。作为马汉的故乡的美国,海权论以及其背后深厚的海洋思想积淀极为深入地影响着整个美国国家战略乃至整个社会。从“门罗主义”思想到“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美国以一个后起海权国家的身份逐渐进入整个资本主义全球殖民体系,而后凭借“新殖民主义”政策和本身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基础,迅速扩大了自身利益范围,广泛地介入全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和资本资源流通体系中去。新殖民主义思想与其相关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与传统的殖民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也有很大继承性。其区别主要在于新殖民主义政策并非如传统般,必须要以占领殖民地国土、维持海上贸易线借以控制世界贸易体系如此直接的手段进行资本和资源的摄取,而是要以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控制国际贸易为切入点,广泛使用金融工具等间接但更高效的手段进行资本积聚,或曰资源掠夺。从本质上看,新殖民主义与传统也有很大的共性,都是必须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为后盾,并在许多时候有效地应用各种实力,其中自然必须包括暴力和战争的手段。海军作为一个根本的暴力战争工具,长期在殖民政策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海军,特别是其属下的决战舰队和机动舰队,不管是由多桅杆木质炮舰、巡洋舰、无畏舰、战列舰还是航空母舰组成,其威力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着从海外殖民地的安全,到对方是否接受开放贸易条件,再到资本和金融工具的使用效力等等所有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海权国家的海军,或者是奉行海外殖民主义的国家的海军,其战略一直是偏向积极进攻,远洋作战,大范围机动和集中使用舰队等特性方向的,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但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海权国家也不例外。美国海军的主力永远不能是依赖陆基基地、支援的庞大体系,而是强力的可以在决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是灵活机动的并能全球到达的机动舰队。只有这样能够集中使用并且远离本土持续机动使用的舰队才能适应新殖民主义海权思想和政策,才能成为其合格的打手和工具。

反观苏联的情况,我们可以就此看出一个典型陆权国家和一个典型海权国家的区别。与美国海军相比,红海军长期以来一直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二战当中,除了反攻塞瓦斯特波尔和进攻芬兰的战役中有所表现外,其他大部分时候均呆在港内。实际上,在对马海战之后,沙俄乃至苏联不仅失去了在远东乃至整个亚洲殖民地的利益存在,也同样失去了作为大洋经营者的资本,甚至巨大的失败也动摇了到其临海地区的陆权保证。沙俄在风雨飘摇中倒台,红色的旗帜经过浴血奋战遍布了整个苏联,但年轻的苏维埃又必须投入到全面工业化的火热进程中,在这之后则是准备和被轴心国拖入二战。在沙俄时期那样规模和威力的海军,在这段时间里既不被需要,也完全无法被重新建设出来。苏联海军,从诞生之日起就只能成为一直近海防御力量,甚至是在将要参与的那些重要战役中,为了保全仅有的家当撑门面,苏联红海军司令部始终严格限制大型舰艇参与战斗。在黑海、波罗的海的进攻作战以及巴伦支海的运输船接应行动中,红海军最活跃的单位都是轻型舰艇和岸基战术飞机,而大型舰艇的出现实在非常难得。即使这样,苏联在二战中仍然损失了一艘战列舰、六艘巡洋舰的大型作战舰艇,已然非常令其领导者心痛,但获得的战果实在寥寥。显然,这一时期的红海军极为有限的远洋作战力量——那些有限的大型舰艇仅能起到象征作用撑撑门面,但再如何象征也无法使红海军摆脱一顶近海防御型海军的帽子。

相对于作战实践上的局限性而言,苏联决策层一直都在努力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尤其是计划增添用于远洋的大型舰艇。斯大林在战前即策划了庞大的海军发展方案。1936年5月27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海军部提交了一个重建海军的庞大方案,请求为海军建造8艘35000吨406毫米主炮А型战列舰(23号计划)和18艘26000吨重巡洋舰(69号计划/喀琅施塔得级)。毫无疑问这得到了最高领袖斯大林的首肯。这些方案被二战的提前到来所打破,但在战后的数年内随即复活。二战结束之后,出于斯大林同志对大舰队的偏好,二战中止的大舰队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当然,计划中的各型舰的设计方案都作了修改,其中的大舰包括24号计划(苏维埃级战列舰)和82号计划(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均是对过去两大型号的修改。但到1953年,随着斯大林的逝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在赫鲁晓夫“大舰无用论”的作祟之下,所有在建的大舰计划全部被中止。24号计划永远停在了纸面上,斯大林格勒级也在所难免。唯一大规模付诸实施的,只是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型火炮巡洋舰(68型бис)。虽然数量不少,但其规格比较当年庞大的造舰计划中的型号相差甚远,而且这型舰也是好不容易才保留下来的,很多人包括海军司令部本身对其能否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作用质疑非常。

但是,不管是以上作战实践还是曾经将要付诸实施的造舰方案,都不涉及航空母舰这个重要舰种。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苏联红海军战后第一个造舰高峰。但即使是这时,苏联决策层也不过下达命令让涅瓦设计局进行了72型和85型轻型航母的设计工作。这样的轻型航母计划搭载30-40架较为先进的活塞螺旋桨飞机以及之后更加先进的喷气式飞机(数量显然不多,尚不及二战中批量生产的埃塞克斯和云龙级)。这些尚在图纸上的巨舰同其他那些巨大的造舰计划一起被上台不久的赫鲁晓夫政府取消,自始至终苏联既未能使之上船台也未能用之哪怕培养出些许人才。及至这时,苏联的远洋海军,与苏联的航母,仍然只是虚无飘渺的梦而已。

航空母舰毕竟是远洋海权的象征和工具,但对于苏联(或沙俄)这样的典型陆权国家,在秉承地域性蚕食体制进行扩张的情况下,没有相当实力和广泛拓展过的利益,航空母舰可行性和必要性均非常有限。苏俄偏重陆权也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面对极其恶劣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比如海域分散、作战方向不集中、出海口被敌方或潜在敌人封锁、不冻港稀少、设施建设困难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苏联(沙俄)海军缺乏集中作战的条件,甚至在本土也缺乏有效保障能力。这种条件下还不如老老实实用陆军作为扩张主力,而不是拼尽全力去建设一支不能集中舰队或者一年中数个月无法出港的远洋海军。所以实际上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的大舰队建设,不管是否包括航空母舰,其意义均十分有限。只要苏俄一日不能突破敌对国家对出海口的封锁,只要其利益还是局限在本土地域及周边,其远洋舰队乃至整个海洋战略既无意义又缺乏可行性。苏俄在海上的失败,如对马海战等,莫不是以上事实的必然结果。如果总体实力不是超出敌方很多,面对典型的海权国或者只是海上战略态势较好的敌对国,苏联很难在海上将其击败,甚至难以进行军事上竞争。但在二战以后,尤其是50-60年代以后苏联在战争结束时在欧洲抢得一个较好的战略态势,控制了不少东欧国家,且经济重建恢复工作进展顺利,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对外扩张的不断加剧,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对抗逐步深入,苏联在自身实力大幅增强、西方经济出现60-70年代萧条的机会开始实践所谓的“南下战略”。这一战略成功地避开了中西欧敏感的战略对峙地带(对应为“西进战略”),强调保证中欧对峙、挟持西欧的前提下向广大第三世界,尤其是欧亚大陆的南方和腹地大规模扩张,其触角伸向了中东等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资源原料产地。与此同时,苏联日益且迅速膨胀的海上武装力量也在努力实践着自身的“温水海军”之梦。取得众多的温水不冻港得以驻扎,能在温带乃至热带广阔的大洋上游弋,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了。苏俄作为一个陆权国家在冷战的背景下迎来了其海权自彼得大帝创立波罗的海舰队以来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苏联远洋舰队的建设和使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苏联海军对此种海上力量有专门的称谓:“远洋核海军”。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和他在部长会议、国防部及至苏共中央政治局里的同好们不断把海军的地位一再提升。这样的海军不仅将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决战的重要力量,也是苏维埃向全世界推行自己意识形态和霸权政策的有力工具;不仅是在苏联周边海域发动进攻与防御作战的主力,也是时刻准备游弋于世界各大洋和各热点水域的最为直接的军事存在。红海军不仅将拥有大量的核动力战舰(主要是潜艇),也将拥有强大的战略、战役核打击能力和核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尤其是与西方主力舰队直接对抗的能力。这支规模巨大的舰队最终将向全球进发,去实现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无上荣光。为此,巨大的造舰计划迅速展开并付诸实施,而海上巨兽航空母舰的设计建造自然也在当中,其装备入役的重要工作被迅速提上了日程。苏联也将拥有以巨大的航空母舰(载机巡洋舰)为核心的远洋大舰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整个苏联领导层统一了思想与决心。在此之前就展开设计的1123型莫斯科级很快完成了建造工作。之后的1143.1基辅级及其改进型号1143.4巴库级重型载机巡洋舰先后在197X年-197X年间下水服役。这些舰艇计划搭载YAK-36或YAK-36M垂直起降歼击机,日后还将换装YAK-38飞机,以及各种用途的直升机。其总载机量可达24架。 1143.1型基辅级是一种有限海权和阻止敌方有效使用海权的思想在冷战背景下的产物,也是苏联首先确保核对峙状态的重要砝码。这一型舰艇基本设计上与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比较类似,但拥有着远超后者的武器攻击能力,因为后者在只不过在前甲板装备了远程(当时标准)防空导弹而已。事实上“基辅级”实战条件下的战术任务与“无敌级”颇有些类似,不过是量级上不同而已,也比后者多了扮演制海中坚力量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像1123和1143这些舰艇的建造都不过是航母设计建造的序曲,作为向大洋迈进的红海军不能只去依靠阻止敌方有效使用海权和单纯组织引导反潜作战这样的思想和战术要求所催生出的舰艇(虽然这些舰艇实质上是冷战苏联手中使用上最为有效和成熟的大型载机舰艇)。在60年代末开始设计的1160型、1153型等等型号才是戈尔什科夫时代的红海军决策层最为希望得到的航母(载机巡洋舰),除此以外还有10200型等排水量更小些的搭载直升机的航母。但由于种种人为原因,包括国防部和工业综合体领导层人事更替、个人偏好和决策制度等等,另外还有苏联工业能力和技术能力上的原因,这样搭载常规起降舰载机的大型全通飞行甲板航母并没有在70年代出现在红海军序列当中。这就意味着红海军仍然要继续使用YAK垂直起降舰载机,其作战性能标准根本达不到像国土防空军截击航空兵或空军前线航空兵手中那些截击机和战斗机。或许红海军并不情愿,但作为火力巡洋舰和航母结合体的1123和1143型载机巡洋舰被继续用来撑起了苏联远洋舰载航空兵打击力量的框架,非全通飞行甲板,拥挤的空间和大量武器装备成为了这些巨舰的典型特征。这些拥有厚重武装的钢铁巨兽实质上成为了苏联红海军远洋舰队的中流砥柱,冷战中后期红色巨熊在海外的任何活动总能隐隐见到它们的身影,而更为先进庞大的它们的后辈们只能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进入80年代,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上第一艘拥有大型全通飞行甲板和常规起降舰载机的1143.5型库兹涅佐夫号(原勃列日涅夫号、第比利斯号)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建造工作。1143系列舰作为原苏联航母发展的最重要部分,至此进入了黄金发展期。1985年12月时名为勃列日涅夫号的库兹涅佐夫号于黑海造船厂下水,凑巧赶在了戈尔巴乔夫政权修改苏联防务学说之前。1988年11月,第二艘同级舰里加号(即后来的瓦良格号)下水,同年核动力载机巡洋舰1143.7型乌里杨诺夫斯克号开工。1143.5型舰,是苏联载机巡洋舰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大型全通式飞行甲板、干净整洁的表面设计、巨大的起降操作空间以及同样巨大且战斗力强悍的常规起降舰载机SU-33、MIG-29K(即使是MIG-29K的体积也比基辅级上的YAK-38大许多)成为了这型舰艇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在苏联红海军的舰艇序列中更是这样。再没有以往的哪艘哪型舰艇有着与之相同的特征了。当时,较大排水量(40000吨以上)和全通式甲板两者兼具的攻击型航母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极少数国家海军拥有的舰艇,而作为传统海权强国的英国于1986年4月将满载排水量 26,200吨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以2500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印度,自此以后只拥有无敌级轻型航母(注意,这个级别的航母在许多特征上跟基辅级是相当类似的)。从这点看来,苏联红海军拥有1143.5型舰的意义凸显,类似舰艇全球也仅美法两国拥有。不管这种舰艇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所装备的同规格和排水量的舰艇有何区别或者局限,这种舰艇作为远洋舰队的核心此时进入了红海军的序列中,真正使得红海军在全球主要海区均拥有远洋作战的实力,而非仅仅是远洋行动的能力,而此种能力完全拥有着者,当时世界上不过美国一国而已。而之后核动力的、排水量和内部空间更加巨大的乌里杨诺夫斯克级,如能进入苏联红海军序列,则能更进一步使苏联红海军拥有更强的远洋攻击作战能力,这种能力是偏重陆海结合的大体系的红海军过去所不能拥有,甚至不敢想象的。类似美国远洋机动舰队那样的海上力量恐怕届时将被用来描述巡弋世界各地的红海军远洋分舰队,这些分舰队将更方便和更凶悍地去显示苏维埃的力量,将自己的意志推广到全球的热点地区去,或更胸有成竹地准备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决战。看着自己手头上沙皇们当年穷奢极欲也不曾拥有过的巨舰舰队,红色巨熊似乎更加坚定了向世界各大海洋进发的脚步!



超大首发 原创

美苏航母冷战发展历程对比

陈曦

1.航空母舰的背景和在两国的发展历史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集航空兵器与水面舰艇特征于一身的强大兵器,实乃制海权和制空权完美结合的产物。自1917年6月英国将一艘巡洋舰改装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舰“暴怒”号以来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兵器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使用和发展历程。从对整合航空力量与海上力量的早期摸索,到一次世界大战水上飞机的实战使用;从二战初期航母奔袭的一鸣惊人,到战争末期特混舰队的君临天下,及至战后两超对于航母截然相反的两大设计、运用体系之间的较量……所有这些无不标志着世人对海上空权日益加强的认识,越发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加完善的思考与实践。航母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已远不仅限于一种兵器,实质是已经成为相关国家海权战略思想的缩影,也是对其海上利益和武装力量特性进行衡量的基准。一个拥有航母的海权大国,不能认识其航母的发展使用历史和特点,是无法对其武装力量的任务目标和特性有一个正确而完整的认识的。

1946-1991年发生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两大实力集团在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全方位的对立对抗。血腥的二战还没结束时,仇恨和猜忌的种子就已经四处撒播,而在战后没几年时间里,全世界人民希望尽享久违的和平与美好空气之时,邪恶之花已然开出。之后50年中,东西方两大阵营无所不尽其能,在所有可能的领域和方面突出自身的优势,压制、遏制对方的力量,拼尽全力希望在现实的和可能的对抗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并最终取得胜利,全然不顾所有人类都生活在随时可能被核子弹药消灭肉体与精神威胁之下的事实。针尖对麦芒的军事对抗作为最直接和最终极的对抗手段,成为了这场贯穿五十年的奇怪战争的焦点。而浩瀚的海洋,同样也是那50年中军事对抗的前线。暴力手段和毁灭性的力量在那个黑白背景的海洋上一点也不能少:没有舰队就不能显示和使用力量(尤其是强大的核打击力量);没有能够占领空间的高机动战机和隐藏在深海中的大型潜艇,就不能在面对敌人时摆脱脆弱和恐惧。此时,已经在二战中充分沐浴了血雨腥风的航母们,必然成为双方舰队中的强力核心。只有航母这种巨大的舰只才能充分结合和发挥舰载机和水面舰艇两种平台的优势,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足够的持久性和破坏力,才能同时兼顾空中、水面和水下几个维度,并随时保持可靠的力量以完成本方任务,应付各种威胁。在两超四十年中惊心动魄的对抗中,双方的航母作为各自的强力武装,扮演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强悍如斯的航母,在二战时的美国海军中就已经成为了镇军利器。由于德国海军实在过于不均衡,总体实力较弱,所以美军航母建功立业的最主要的战场在太平洋。二战之初,美国偏安一隅,作壁上观,尽看列强鹬蚌般相互吞并攻杀。在只供给物资之余,不时盘算着接下来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大战才能取得最大的渔翁之利。不想几千年来都抱着强烈危机感的日本人提前动手,立时将美国人提前拖入大战的泥潭。让“皇军”军令部、海军部和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君都没想到的是,珍珠港事件不仅摧毁了太平洋舰队当时的相当实力,也使美国军人提前认识到了航母作为一种未来兵器的巨大价值。美军指挥官中不乏大舰巨炮主义者,亦不乏裹足不前的保守与教条。但是珍珠港之后,客观上美军十二巨舰非沉即伤,美军除了航母一时无主力舰可用。主观上美军认识和学习到了这样的事实:日军2个航战队6航母空国而来,奔袭数千公里,两个波次183+167架飞机竟然毁杀3巨舰343飞机2403人之余,还差点炸烂了珍珠港战备油库、港口设施和机场设施外加2艘走了一趟巡逻线和八辈子好运的航母……即使以上这些都不够说明问题,塔兰托上空旗鱼的尖啸、俾斯麦首相和威尔士亲王的哀鸣也是之前之后摆在台面上的事实,就看你没有战列舰的太平洋舰队以及顶头上司美国海军司令部如何认识了。如此这般,再抱定非战列舰无以战的信条只能自取灭亡。重整旗鼓之后,珊瑚海、中途岛、所罗门、马里亚纳……美国航母成为唯一的杀手锏,打了沉、沉了造、造了打……舰队航母跟对方死磕之余,还要造出一堆护航航母及800多艘各型驱逐舰支援登陆,反潜护航。而马里亚纳大决战之后美军就可以傲慢而幸灾乐祸地看着对手,在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死抱着战列舰决战的陈旧信条和九段作战的僵化思维)损失掉全部机动舰队和好几个航战队后,又是战列舰疾走,又是大和特攻,神风樱花回天“百花齐放”之后只剩下合津浦的大堆残骸,横须贺船厂里没完成的“改五”工程和几艘残破的被改成“军民接济船”的原联合舰队战舰。如果美军没有航母,不要说去太平洋那边摧毁黑暗的“大东亚共荣圈”,就算是太平洋这边的势力范围也根本守不住。因此,马里亚纳18航母TF-58自然成为了美国海军司令部黑白相框中永不磨灭的经典画面。

之后,这些美制钢铁怪兽们迎来了战后科技大跃进背景下自己的黄金发展期。到大战结束时,美国共建造 16 艘爱塞克斯级和 9 艘“独立”型航空母舰,此外还建造了 53 艘护航航空母舰,船台上还在建中途岛级三艘50000多吨的航母。以至于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几乎苦恼于拥有如此众多的航空母舰,并宣布停止建造新型航空母舰。其拥有的大量战争时期赶制的舰艇,老式的不久就全部退役,并进入军舰公墓、在核试验中作为靶舰或拆毁回炉,而较新的舰艇仍然保留在役。例如二战完美的标准航母埃塞克斯级和更大的中途岛级全部在役。其中埃塞克斯级不仅有10艘参加朝战,9艘参加越战,还有8艘舰龄较短的经过改装后从1960年起作为反潜航母逐艘重新投入现役。其标准排水量33100吨,满载排水量43000吨(“香格里拉”号数据,各舰有所不同)。此级航母专用于进行反潜任务,同时配载了固定翼反潜机(S-2)和直升机(SH-2)。虽然舰体老旧,需要延寿改装等工作,但其大排水量和大载机量带来的是良好的勤务性能和极高的作战性能,即使是履行反潜任务都能得到这种水平的舰只展开作战行动,不管怎么说这应当是任何其他国家类似部队指挥员们所羡慕的。老式航母仍然在战后发挥着余热,迎来自己的第二春。

如果说埃塞克斯乃至于中途岛级航母只是二战的遗产的话,那么战后的弗莱斯特级则是新时代的序幕。朝鲜战争警醒了美国海军,让其在战争末期就撤消了不再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的决定。1952 年 7 月,首批两艘 6 万级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CVA59)和“萨拉托加”号(CVA60)同时动工建造。这种航母里程碑式的设计和技术应用使得航母的发展大大加速。其应用的封闭式机库、封闭式舰首、舷边升降机、蒸汽弹射器和光学助降设备构成了当代大型航母基本特征。福莱斯特级是专门为适应喷气式舰载机而设计的,其所有设备和设计特征都有效地适应了喷气机的使用和维护,其设计建造与服役经验也为之后美军的航母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的燃油贮量比爱塞克斯级多 70%,航空汽油贮量是爱塞克斯级的 3 倍,载弹量比爱塞克斯级多一倍半,最多可搭载飞机70架。如此强悍的作战能力立刻使得美军航母特混舰队打击威力空前提升。为此,美军持续建造这种重型攻击型航母,相继完成该级第三艘“突击者”号和第四艘“独立”号。之后,福莱斯特级的改型小鹰级攻击航空母舰“小鹰”号(CVA63)、“星座”号(CVA64)、“美国”号(CVA66)、“肯尼迪”号(CVA67)(美军经常将其自定为一级)也陆续投入现役。8艘新锐的战后航母加上3艘战争末期的“中途岛级”以及若干艘埃塞克斯级(攻击型)构成了强大的攻击型航空母舰作战序列,而另外8艘埃塞克斯反潜型又可以有效补充各特混舰队反潜能力,充当反潜编队的核心。战后强大的美军航空母舰机动舰队的框架就此基本形成。

随着冷战对抗的不断强化和深入,尤其是苏联红海军不断取得新的建设成果,远洋活动更加频繁,美军更加需要将自身航空母舰机动舰队的质量进行大幅度提升。在逐步更换二战老舰的过程中,美军也开始探索新型技术的作用。“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是另外一个典型的阶段性成果,它预示着冷战中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第二次大规模发展的来临。该舰 1958 年建造,1961 年服役,满载排水量 85,350 吨,拥有 8 台 A2W 型核反应堆为 4 台齿轮传动式汽轮机以及甲板弹射器提供蒸汽,这可以使该舰长时间以 30 节以上航速航行并弹射更加沉重的舰载机。动力的巨大革命使得舰只排水量和作战能力瞬间跃升。当然,企业号由于太过超前,虽然坞修需求降低,但舰员数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成本更是高得惊人,比早它8-9年的“福莱斯特”号贵了整一倍(当时美元通货膨胀率很低)。这些缺陷导致了国会乃至整个政界军界反对声如潮。但其划时代的实验意义已经凸显出来,美军航母从此走上核动力化和满排9-10万吨化的康庄大道。1967 年财政年度中美国海军成功地获准建造“尼米兹”号(CVAN68),满排91,000 吨以上,造价 20 亿美元。如此巨舰迅速使得其他国家的一切作战舰只相形见绌。自此舰开建以来,陆续有其同级共5艘舰在冷战结束前下水,核动力航母的量产和使用使得美国的海上霸权达到巅峰。以至于80年代里根政府推动的“600舰海军”的庞大规划中,包含的15艘航母其中10艘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90000吨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带来的不仅是包含最多11个中队的舰载机联队,不仅是自身惊人的油弹水携带量和恐怖的持续作战能力,也不光是能起降将近30吨的舰载机,更是整个海空作战能力的飞跃。冷战未结束时如此规模和威力的海上力量足以在相当程度上左右战争胜负,而冷战结束后再未有人能够在远洋上折其锋锐,其带来的优势和全球存在毫无疑问是压倒性的和决定性的。这种巨舰的出现理所当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海权的最为辉煌的代表与象征!

实质上以上美国航母辉煌的发展历程只不过是美国海权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之一。美国是典型的海权国,其海权思想甚为积极和成熟。作为马汉的故乡的美国,海权论以及其背后深厚的海洋思想积淀极为深入地影响着整个美国国家战略乃至整个社会。从“门罗主义”思想到“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美国以一个后起海权国家的身份逐渐进入整个资本主义全球殖民体系,而后凭借“新殖民主义”政策和本身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基础,迅速扩大了自身利益范围,广泛地介入全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和资本资源流通体系中去。新殖民主义思想与其相关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与传统的殖民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也有很大继承性。其区别主要在于新殖民主义政策并非如传统般,必须要以占领殖民地国土、维持海上贸易线借以控制世界贸易体系如此直接的手段进行资本和资源的摄取,而是要以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控制国际贸易为切入点,广泛使用金融工具等间接但更高效的手段进行资本积聚,或曰资源掠夺。从本质上看,新殖民主义与传统也有很大的共性,都是必须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为后盾,并在许多时候有效地应用各种实力,其中自然必须包括暴力和战争的手段。海军作为一个根本的暴力战争工具,长期在殖民政策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海军,特别是其属下的决战舰队和机动舰队,不管是由多桅杆木质炮舰、巡洋舰、无畏舰、战列舰还是航空母舰组成,其威力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着从海外殖民地的安全,到对方是否接受开放贸易条件,再到资本和金融工具的使用效力等等所有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海权国家的海军,或者是奉行海外殖民主义的国家的海军,其战略一直是偏向积极进攻,远洋作战,大范围机动和集中使用舰队等特性方向的,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但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海权国家也不例外。美国海军的主力永远不能是依赖陆基基地、支援的庞大体系,而是强力的可以在决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是灵活机动的并能全球到达的机动舰队。只有这样能够集中使用并且远离本土持续机动使用的舰队才能适应新殖民主义海权思想和政策,才能成为其合格的打手和工具。

反观苏联的情况,我们可以就此看出一个典型陆权国家和一个典型海权国家的区别。与美国海军相比,红海军长期以来一直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二战当中,除了反攻塞瓦斯特波尔和进攻芬兰的战役中有所表现外,其他大部分时候均呆在港内。实际上,在对马海战之后,沙俄乃至苏联不仅失去了在远东乃至整个亚洲殖民地的利益存在,也同样失去了作为大洋经营者的资本,甚至巨大的失败也动摇了到其临海地区的陆权保证。沙俄在风雨飘摇中倒台,红色的旗帜经过浴血奋战遍布了整个苏联,但年轻的苏维埃又必须投入到全面工业化的火热进程中,在这之后则是准备和被轴心国拖入二战。在沙俄时期那样规模和威力的海军,在这段时间里既不被需要,也完全无法被重新建设出来。苏联海军,从诞生之日起就只能成为一直近海防御力量,甚至是在将要参与的那些重要战役中,为了保全仅有的家当撑门面,苏联红海军司令部始终严格限制大型舰艇参与战斗。在黑海、波罗的海的进攻作战以及巴伦支海的运输船接应行动中,红海军最活跃的单位都是轻型舰艇和岸基战术飞机,而大型舰艇的出现实在非常难得。即使这样,苏联在二战中仍然损失了一艘战列舰、六艘巡洋舰的大型作战舰艇,已然非常令其领导者心痛,但获得的战果实在寥寥。显然,这一时期的红海军极为有限的远洋作战力量——那些有限的大型舰艇仅能起到象征作用撑撑门面,但再如何象征也无法使红海军摆脱一顶近海防御型海军的帽子。

相对于作战实践上的局限性而言,苏联决策层一直都在努力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尤其是计划增添用于远洋的大型舰艇。斯大林在战前即策划了庞大的海军发展方案。1936年5月27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海军部提交了一个重建海军的庞大方案,请求为海军建造8艘35000吨406毫米主炮А型战列舰(23号计划)和18艘26000吨重巡洋舰(69号计划/喀琅施塔得级)。毫无疑问这得到了最高领袖斯大林的首肯。这些方案被二战的提前到来所打破,但在战后的数年内随即复活。二战结束之后,出于斯大林同志对大舰队的偏好,二战中止的大舰队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当然,计划中的各型舰的设计方案都作了修改,其中的大舰包括24号计划(苏维埃级战列舰)和82号计划(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均是对过去两大型号的修改。但到1953年,随着斯大林的逝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在赫鲁晓夫“大舰无用论”的作祟之下,所有在建的大舰计划全部被中止。24号计划永远停在了纸面上,斯大林格勒级也在所难免。唯一大规模付诸实施的,只是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型火炮巡洋舰(68型бис)。虽然数量不少,但其规格比较当年庞大的造舰计划中的型号相差甚远,而且这型舰也是好不容易才保留下来的,很多人包括海军司令部本身对其能否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作用质疑非常。

但是,不管是以上作战实践还是曾经将要付诸实施的造舰方案,都不涉及航空母舰这个重要舰种。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苏联红海军战后第一个造舰高峰。但即使是这时,苏联决策层也不过下达命令让涅瓦设计局进行了72型和85型轻型航母的设计工作。这样的轻型航母计划搭载30-40架较为先进的活塞螺旋桨飞机以及之后更加先进的喷气式飞机(数量显然不多,尚不及二战中批量生产的埃塞克斯和云龙级)。这些尚在图纸上的巨舰同其他那些巨大的造舰计划一起被上台不久的赫鲁晓夫政府取消,自始至终苏联既未能使之上船台也未能用之哪怕培养出些许人才。及至这时,苏联的远洋海军,与苏联的航母,仍然只是虚无飘渺的梦而已。

航空母舰毕竟是远洋海权的象征和工具,但对于苏联(或沙俄)这样的典型陆权国家,在秉承地域性蚕食体制进行扩张的情况下,没有相当实力和广泛拓展过的利益,航空母舰可行性和必要性均非常有限。苏俄偏重陆权也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面对极其恶劣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比如海域分散、作战方向不集中、出海口被敌方或潜在敌人封锁、不冻港稀少、设施建设困难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苏联(沙俄)海军缺乏集中作战的条件,甚至在本土也缺乏有效保障能力。这种条件下还不如老老实实用陆军作为扩张主力,而不是拼尽全力去建设一支不能集中舰队或者一年中数个月无法出港的远洋海军。所以实际上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的大舰队建设,不管是否包括航空母舰,其意义均十分有限。只要苏俄一日不能突破敌对国家对出海口的封锁,只要其利益还是局限在本土地域及周边,其远洋舰队乃至整个海洋战略既无意义又缺乏可行性。苏俄在海上的失败,如对马海战等,莫不是以上事实的必然结果。如果总体实力不是超出敌方很多,面对典型的海权国或者只是海上战略态势较好的敌对国,苏联很难在海上将其击败,甚至难以进行军事上竞争。但在二战以后,尤其是50-60年代以后苏联在战争结束时在欧洲抢得一个较好的战略态势,控制了不少东欧国家,且经济重建恢复工作进展顺利,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对外扩张的不断加剧,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对抗逐步深入,苏联在自身实力大幅增强、西方经济出现60-70年代萧条的机会开始实践所谓的“南下战略”。这一战略成功地避开了中西欧敏感的战略对峙地带(对应为“西进战略”),强调保证中欧对峙、挟持西欧的前提下向广大第三世界,尤其是欧亚大陆的南方和腹地大规模扩张,其触角伸向了中东等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资源原料产地。与此同时,苏联日益且迅速膨胀的海上武装力量也在努力实践着自身的“温水海军”之梦。取得众多的温水不冻港得以驻扎,能在温带乃至热带广阔的大洋上游弋,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了。苏俄作为一个陆权国家在冷战的背景下迎来了其海权自彼得大帝创立波罗的海舰队以来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苏联远洋舰队的建设和使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苏联海军对此种海上力量有专门的称谓:“远洋核海军”。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和他在部长会议、国防部及至苏共中央政治局里的同好们不断把海军的地位一再提升。这样的海军不仅将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决战的重要力量,也是苏维埃向全世界推行自己意识形态和霸权政策的有力工具;不仅是在苏联周边海域发动进攻与防御作战的主力,也是时刻准备游弋于世界各大洋和各热点水域的最为直接的军事存在。红海军不仅将拥有大量的核动力战舰(主要是潜艇),也将拥有强大的战略、战役核打击能力和核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尤其是与西方主力舰队直接对抗的能力。这支规模巨大的舰队最终将向全球进发,去实现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无上荣光。为此,巨大的造舰计划迅速展开并付诸实施,而海上巨兽航空母舰的设计建造自然也在当中,其装备入役的重要工作被迅速提上了日程。苏联也将拥有以巨大的航空母舰(载机巡洋舰)为核心的远洋大舰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整个苏联领导层统一了思想与决心。在此之前就展开设计的1123型莫斯科级很快完成了建造工作。之后的1143.1基辅级及其改进型号1143.4巴库级重型载机巡洋舰先后在197X年-197X年间下水服役。这些舰艇计划搭载YAK-36或YAK-36M垂直起降歼击机,日后还将换装YAK-38飞机,以及各种用途的直升机。其总载机量可达24架。 1143.1型基辅级是一种有限海权和阻止敌方有效使用海权的思想在冷战背景下的产物,也是苏联首先确保核对峙状态的重要砝码。这一型舰艇基本设计上与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比较类似,但拥有着远超后者的武器攻击能力,因为后者在只不过在前甲板装备了远程(当时标准)防空导弹而已。事实上“基辅级”实战条件下的战术任务与“无敌级”颇有些类似,不过是量级上不同而已,也比后者多了扮演制海中坚力量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像1123和1143这些舰艇的建造都不过是航母设计建造的序曲,作为向大洋迈进的红海军不能只去依靠阻止敌方有效使用海权和单纯组织引导反潜作战这样的思想和战术要求所催生出的舰艇(虽然这些舰艇实质上是冷战苏联手中使用上最为有效和成熟的大型载机舰艇)。在60年代末开始设计的1160型、1153型等等型号才是戈尔什科夫时代的红海军决策层最为希望得到的航母(载机巡洋舰),除此以外还有10200型等排水量更小些的搭载直升机的航母。但由于种种人为原因,包括国防部和工业综合体领导层人事更替、个人偏好和决策制度等等,另外还有苏联工业能力和技术能力上的原因,这样搭载常规起降舰载机的大型全通飞行甲板航母并没有在70年代出现在红海军序列当中。这就意味着红海军仍然要继续使用YAK垂直起降舰载机,其作战性能标准根本达不到像国土防空军截击航空兵或空军前线航空兵手中那些截击机和战斗机。或许红海军并不情愿,但作为火力巡洋舰和航母结合体的1123和1143型载机巡洋舰被继续用来撑起了苏联远洋舰载航空兵打击力量的框架,非全通飞行甲板,拥挤的空间和大量武器装备成为了这些巨舰的典型特征。这些拥有厚重武装的钢铁巨兽实质上成为了苏联红海军远洋舰队的中流砥柱,冷战中后期红色巨熊在海外的任何活动总能隐隐见到它们的身影,而更为先进庞大的它们的后辈们只能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进入80年代,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上第一艘拥有大型全通飞行甲板和常规起降舰载机的1143.5型库兹涅佐夫号(原勃列日涅夫号、第比利斯号)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建造工作。1143系列舰作为原苏联航母发展的最重要部分,至此进入了黄金发展期。1985年12月时名为勃列日涅夫号的库兹涅佐夫号于黑海造船厂下水,凑巧赶在了戈尔巴乔夫政权修改苏联防务学说之前。1988年11月,第二艘同级舰里加号(即后来的瓦良格号)下水,同年核动力载机巡洋舰1143.7型乌里杨诺夫斯克号开工。1143.5型舰,是苏联载机巡洋舰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大型全通式飞行甲板、干净整洁的表面设计、巨大的起降操作空间以及同样巨大且战斗力强悍的常规起降舰载机SU-33、MIG-29K(即使是MIG-29K的体积也比基辅级上的YAK-38大许多)成为了这型舰艇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在苏联红海军的舰艇序列中更是这样。再没有以往的哪艘哪型舰艇有着与之相同的特征了。当时,较大排水量(40000吨以上)和全通式甲板两者兼具的攻击型航母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极少数国家海军拥有的舰艇,而作为传统海权强国的英国于1986年4月将满载排水量 26,200吨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以2500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印度,自此以后只拥有无敌级轻型航母(注意,这个级别的航母在许多特征上跟基辅级是相当类似的)。从这点看来,苏联红海军拥有1143.5型舰的意义凸显,类似舰艇全球也仅美法两国拥有。不管这种舰艇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所装备的同规格和排水量的舰艇有何区别或者局限,这种舰艇作为远洋舰队的核心此时进入了红海军的序列中,真正使得红海军在全球主要海区均拥有远洋作战的实力,而非仅仅是远洋行动的能力,而此种能力完全拥有着者,当时世界上不过美国一国而已。而之后核动力的、排水量和内部空间更加巨大的乌里杨诺夫斯克级,如能进入苏联红海军序列,则能更进一步使苏联红海军拥有更强的远洋攻击作战能力,这种能力是偏重陆海结合的大体系的红海军过去所不能拥有,甚至不敢想象的。类似美国远洋机动舰队那样的海上力量恐怕届时将被用来描述巡弋世界各地的红海军远洋分舰队,这些分舰队将更方便和更凶悍地去显示苏维埃的力量,将自己的意志推广到全球的热点地区去,或更胸有成竹地准备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决战。看着自己手头上沙皇们当年穷奢极欲也不曾拥有过的巨舰舰队,红色巨熊似乎更加坚定了向世界各大海洋进发的脚步!



]2.美苏两国冷战期间海军战略对比

航空母舰作为美军二战后期至现在一直以来的海上力量核心,其地位在此期间任何时候都未被动摇过。不管是核潜艇还是武库舰,面对曾在二战中大出风头左右战争胜负的航空母舰,均无法动摇其舰队核心和支柱地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航空母舰,美军航母是参加实战行动数量最为众多的舰艇和单位。战后历次大战小战,威慑干涉介入行动和大规模联合演习都能见到航空母舰的身影。仅仅美军航母的使用经验一项上,就是战后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航空母舰系统是极为复杂的,兼具两个维度和无数作战使用环节的武器系统。仅仅母舰(如美军的尼米兹级)上就需要2000多名成员共同有效协作,舰载机的起降、准备、维护保养,甲板工作的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的使用,舰上舰队指挥部的运作加上保证航母本身各种设备运行和航行等等工作,无不是需要进行长期的各种条件下的演练和实践才能逐渐达到较为理想状态的。拥有适合要求的航空母舰和能够熟练和高效地使用航空母舰这种兵器,既是美国海军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战略得以实现的基本工手段。

冷战初期,美军航母的作用本与二战时期无异。但与苏联长期为敌促成美军拥有了一整套新型海洋战略和海军的任务目标体系,且随着冷战对抗逐渐走向深入和广泛,这套战略和目标体系也在不断运动和发展。航母的作战任务和使用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从原则上说,美国海军将可能的全面战争设想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实施威慑和向战争过渡阶段。此阶段必须利用海军的机动和态势上的优势,尽全力向前沿开进和展开,压迫敌方作战力量,伺机先发制人。第二阶段是掌握主动权作战阶段。此阶段须有效抗击华约展开在前沿的海上重兵集团,通过积极的反潜、反舰、防空、两栖、对陆突击和水雷战消灭之,夺取重点海区制海制空权并有效配合地面作战。在此阶段掌握战争主动,迫使敌方由攻方转为守方。第三阶段是将战场推向敌方阶段。此阶段将进行集中力量的由海到陆的突击,集中航母编队所能使用的所有力量突击敌方沿海浅近纵深地区,使用两栖力量收复失地并在敌方领土开辟战线,大力打击位于敌方近海或重点控制区中的海基战略打击力量。

此种设想当然只针对苏联为首的华约海上力量,也仅有这种力量才是美国海军真正一个量级上的对手,当然设想本身随着时间的进行也不断出现变化发展。冷战初期苏联海上力量较弱的时期,美国海军更加讲求第一阶段上的作战要求,即直接在前沿展开并向敌方纵深进行突击(尤其是大规模核化突击)。航母编队作为最为基本的舰队编组形式,航母舰载机作为最为主要的突击力量,在这种任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航母舰载机大数量机群将协同战略核潜艇、战略空军轰炸机大机群对苏联沿海和纵深进行大规模空中突击,其目标既包括指挥中心、军港(尤其是在苏联形成海上核力量后的核潜艇基地)、机场、战备仓库、屯兵地域等等纯军事目标,也包括民用码头、民用仓储设施、人口聚集区、交通线枢纽、大型工业区等民用目标。由于当时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问题的存在,这种全面战争条件下的联合突击也必须是核、化、常规武器并用的空中打击行动。先发制人的海上行动将从数个方向展开,在巴伦支海将由西向东方向实行,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勘察加半岛以东将由东向西方向实行,在东地中海将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实行。以上打击行动主要由航母编队和航母编队所掩护展开的战略核潜艇力量(鉴于当时导弹射程不够的原因,以及尽量缩短敌方预警反应可用时间的企图)进行。在冷战中后期,由于双方总体力量上的改变,特别是苏联陆海空作战力量大幅度提升,先发制人方面的要求因为可行性上的问题被大幅度减弱。随着双方对峙态势上的改变,航母编队为主导的北约海上力量将更多地用于封锁和支援作战。津轻、对马、博斯普鲁斯、达达尼、波罗的海和北海间诸海峡和GIUK联合水道作为封锁作战中必须确保的一系列目标,除了预置海空基地、情报基地、大量陆基航空兵和轻型舰艇予以防御之外,其后方广阔水域也必须展开包括航母编队和核潜艇部队的重兵集群予以守护。防止苏联红海军突破主要海域和通道进行集中,特别是防止苏联潜艇突破反潜圈是这些水道峡口防御的关键。而对陆支援任务也对航空母舰编队提出极高的要求,毕竟舰载机力量比较适合进行类似任务。战时欧陆决战将空前激烈,双方经过核化突击后陆地、空中力量状况和战场态势过于复杂,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海上必须保持强大的航空打击支援力量以随时对陆地目标实行战场遮断和近距离支援任务,同时也要及时补充北约空军在遭到损失后出现的防御真空。

战后美军主要着眼点很长一段时间都只集中于和苏联的决战上,但朝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状况。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朝战不仅使美军认识到地区有限战争诱发全面战争的可能型,也使其认识到一个超级武装力量不是掌握了与同量级对手决战的方法就能理所当然地应付所有形式的危机的。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充分应用了海基、岛上情报、引导系统和航空母舰舰载机,使得对方使用了大量舰载机仅能保证几个重点交通要道上的制空权,而无法全面展开航空兵防空体系,有效配合了战略空军的“空中绞杀战”。不带敌方有色眼镜地看待这个问题的化,航空母舰的存在以及相应的制海权优势导致的由海向陆战争模式的形成,是朝鲜战场态势中美军最大的优势之一。鉴于朝鲜战场的经验及与苏联军备竞赛的需要,本已决定逐步改装消化二战老舰的美国海军重新捡起量产重型航母的念头,并开始逐步分析经验,总结教训,积极准备未来的干涉介入行动和对中小国家进行的地区常规战争。实质上这一领域也是后来美军相对于苏军占有优势的一面。美国的国家战略要求海军必须具备类似能力,新殖民主义政策有效实行必须依赖于海外舰队等暴力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所维持的巨大的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航空母舰在这些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威慑和战争行动中大出风头,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航母本身外加不多的舰艇和保障支援体系就能构成独立的打击体系,这种体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远超当时地球上其他种类的海上力量模式。美国航母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美国海外出兵的计划和行动中,历次经典的战争、战役中军少不了它们的影子,如越南战争。10余艘航母被派往越南外海执行各种任务,仅埃塞克斯级就有9艘先后参加越战。在北部湾海区,美国常年维持2-3艘攻击型航母分别编组形成的特混大队,各单航母编队间距30-50海里,呈“一”字形或“品”字形展开。海军舰载机广泛参加了越战中历次大规模轰炸行动,并长期被编组派往陆地战场执行支援任务。

比较而言说说苏联红海军的情况。严格意义上说苏联红海军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定义为航空母舰的舰种入役。即使解体时尚处建造中的乌里杨诺夫斯克正式称谓也并非称作“航母”,而仍然延续“大型载机巡洋舰”(ТАКР-Тяжелые авианесущие крейсера)。苏联红海军对舰艇分类有自成体系的一套分类方式。舰种称谓非常复杂,主要有“载机巡洋舰、导弹巡洋舰、(火炮)巡洋舰、导弹—火炮驱逐舰、大型反潜舰、大型导弹舰、警戒舰、小型反潜舰、小型导弹舰”等一整套称谓。各种看似根本用来表示用途和特性的称谓实质上也表示军舰等级。如著名的1135型“克里瓦克”级,在“警戒”号叛逃事件之前,该级别舰艇在舰级上为“大型反潜舰” ”(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事件之后统一降为“警戒舰” (СКР-Сторожевые корабли)。另一方面而言,同样是这种舰艇,克格勃所属边防部队使用的“克里瓦克”改型在功用上与“大型反潜舰”字面意义根本无关,但仍然沿用这一称谓和级别。这些称谓上的特殊性有深厚的历史原因和军队习惯原因,其中混杂着苏联红海军舰种多样化、大型化和专业化的各种变化发展因素,本处篇幅有限就不细究了。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1123、1143、1143.5、1143.7这些在西方国家乃至其他国家被视作轻型直升机航母、中型航母、重型航母的多个舰种,在苏联红海军序列中的称谓均为大型载机巡洋舰”(ТАКР-Тяжелые авианесущие крейсера,有时又被译为大型航空巡洋舰)。这是一个苏联与其他国家在航母称谓和外在表述上的区别。

这种外表上的称谓名号区别并不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也根本不是偶然出现的特例。实际上这种区别反映了苏联红海军“航母”与其他国家许多根本性的区别。首要的作战任务和实际用途上的区别,这两种区别直接决定了航母设计、制造、具体使用情况、武器装备、载机特性等等方面的具体区别。而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则是苏联红海军独特的作战任务与特点。红海军作为冷战中实力排行第二位的海上力量,其作战能力构成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有着极大的特异性。

苏联红海军这种特异性是苏联国家战略所决定的。苏联作为一个陆权超级大国,为确保自身地位的稳固与以及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其军事力量必须紧密围绕此目标进行建设与使用。针对这一核心目标,苏联必须拥有基本与美国(实质是北约)相当的战略打击能力,尤其是战略核打击能力,此为立国之根本。另一方面苏联必须在欧洲大陆拥有占较大优势的陆上作战力量,这支力量必须强到保证在可能的大规模欧陆作战中苏联军事力量处于进攻的地位上,并有相当的胜面。这种胜面的存在不仅能够成为有效控制苏东集团的工具,也可以实际上将西欧多国置为人质。法国退出北约,欧洲左派运动的兴起及西德国内对美国“灵活反应”核战略出台所爆发的质疑和抗议等等大事小情均根源于苏联的力量与影响,尤其是其武装力量的效能与潜在威力。这一点是其保证经互会体系及苏东华约集团的根本,也是其相较竞争对手最大的一个优势,毕竟苏东集团可以在欧洲大陆集中相对更多的力量,在地理上占据较大优势。另外其他战略方向在平时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军事存在,以拓展和扩大苏联的影响与利益,消除和遏制危机与负面影响,并尽力破坏和削弱敌方在当地的影响和利益;在战时这些战略方向上的力量必须至少能够防御住美国及其盟国的进攻行动,伺机扩张。

苏联红海军作为苏联武装力量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任务也必须围绕上述苏联国家与武装力量的主要目标订立和进行。首先,红海军必须提供与保证足够的海上核打击能力,并能够有效打击对方的海上战略核能力。在战略核潜艇的弹道导弹射程上无法满足在苏联近海打击美洲大陆的需要之情况下,核潜艇必须前出到大西洋某个适当海区以进入适当的发射阵位,这些海区当然远离苏联本土和近海。这就需要红海军主力舰队拥有掩护核潜艇向大洋展开的必要实力。这种实力必须保证可以牵制北约相当的力量,阻止其集中力量进行反潜作战,另外对于敌方重点防御区域和海上重兵集团的展开也必须进行干扰,阻止其顺利进行集结或展开防御。而当许多苏联战略核潜艇装备了射程较大的弹道导弹之后,原红海军就可以在距离苏联本土较近的海区建立足够的攻势防御体系,即形成某些文献上描述的“壁垒区域”,以掩护核潜艇的发射阵位。另外,苏联海军直接对手是北约尤其是美英法三国海军,这三国海军集中了北约海上的战略打击能力。苏联红海军必须在有关海区寻猎摧毁敌方战略核潜艇,或对其进行必要压制,以有效地削弱敌方战略打击力量(同时包括首次打击力量与二次打击力量)保证一定的防御纵深从而提供较多的预警时间,缓解敌方战略核压力。也就是说,在几个重点海区,苏联红海军必须具备强大的海上战略打击体系和战略反潜体系。

另一方面而言,红海军需要有效支援陆地战场,并阻止破坏北约力量的集结与增援活动。在华约集团进行陆上全面进攻的同时,红海军作为华约海上力量的核心部分,必须尽力支援陆上重兵集团的集结和推进。另外,北约海上力量也将尽全力直接支援北约集团陆上防御作战,并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从而将北美大陆上的增援力量尽快调至欧洲大陆。这样一来,红海军至少应有效牵制北约海上力量,在相关海区应保证尽快进入并集结形成防御和牵制力量,阻止北约海上力量直接支援陆地战场。另外应对北约海上交通线构成压力,以迟滞北约集团尤其是美加等国主力部队对欧陆战场的增援。以上需要红海军必须有能力对北约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小型海上武装力量和海陆防御体系实施压倒性和毁灭性的打击,必须有能力突破由北约欧洲成员国主要负责的水道、峡口进入大洋集结。之后必须有能力防御和迟滞北约主力远洋舰队的集结与对陆支援,尤其是需要对付大量航母集群。所以,这就需要红海军具备强大的近海区域进攻作战能力,以及大规模远洋攻势防御作战能力。也就是说,在波罗的海、黑海、挪威海和日本海等海区,红海军必须拥有强大的近海进攻作战能力,即拥有包括航空兵、中小型水面舰艇、常规潜艇和快速两栖运输舰只等等构成的近岸作战体系,能够遂行对海作战、空中中短程突击作战、两栖登陆作战、水雷战。而在远海,则需要强大的远洋立体式战略、战役反舰体系和战术反潜体系。

最后,红海军因应苏联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和平时期以及危机发生时必须能够在某些地区形成足够的前沿存在。在地中海、印度洋、北大西洋等海域均有大量苏联舰只活动,时常进行各种干涉、勤务活动和军事演习。和平时期此种活动是现实力量,扩大影响的最佳手段之一。如在挪威海、日本海、西地中海,苏联红海军远洋舰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均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活动和大量规模演习。另一方面危机时期前沿地区活动的舰队可以或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冲突,以影响或改变目标地区的局势走向,扩展自身影响,保卫在当地利益,同时削弱当地敌方优势、利益与潜力。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东地中海对峙事件,这在本文作者上篇文章中有相关介绍舰队作为比较直观和红海军在远洋的活动能力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这些苏联国家战略问题的需要。在红海军的序列中,远洋活动和介入危机的往往都是那些充作急先锋的某某分舰队,如地中海分舰队和印度洋分舰队等。无论何时,在那些远离苏联领土活动的舰队永远都是世界政治军事舞台上广受关注的焦点。苏联毕竟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海外基地群,庞大的海外基地群不仅是军事意义上的,也是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存在。没有常年累月的投入和历史机遇,不可能随意建立其成规模的屯驻、支援、保障体系。这样一来,红海军这些长期在海外活动的舰队,所得到的辅助和支援力量就非常有限,必须具备强大的自持能力和规模有限但种类齐全,能力完备的多用途舰只、单位构成。



]2.美苏两国冷战期间海军战略对比

航空母舰作为美军二战后期至现在一直以来的海上力量核心,其地位在此期间任何时候都未被动摇过。不管是核潜艇还是武库舰,面对曾在二战中大出风头左右战争胜负的航空母舰,均无法动摇其舰队核心和支柱地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航空母舰,美军航母是参加实战行动数量最为众多的舰艇和单位。战后历次大战小战,威慑干涉介入行动和大规模联合演习都能见到航空母舰的身影。仅仅美军航母的使用经验一项上,就是战后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航空母舰系统是极为复杂的,兼具两个维度和无数作战使用环节的武器系统。仅仅母舰(如美军的尼米兹级)上就需要2000多名成员共同有效协作,舰载机的起降、准备、维护保养,甲板工作的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的使用,舰上舰队指挥部的运作加上保证航母本身各种设备运行和航行等等工作,无不是需要进行长期的各种条件下的演练和实践才能逐渐达到较为理想状态的。拥有适合要求的航空母舰和能够熟练和高效地使用航空母舰这种兵器,既是美国海军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战略得以实现的基本工手段。

冷战初期,美军航母的作用本与二战时期无异。但与苏联长期为敌促成美军拥有了一整套新型海洋战略和海军的任务目标体系,且随着冷战对抗逐渐走向深入和广泛,这套战略和目标体系也在不断运动和发展。航母的作战任务和使用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从原则上说,美国海军将可能的全面战争设想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实施威慑和向战争过渡阶段。此阶段必须利用海军的机动和态势上的优势,尽全力向前沿开进和展开,压迫敌方作战力量,伺机先发制人。第二阶段是掌握主动权作战阶段。此阶段须有效抗击华约展开在前沿的海上重兵集团,通过积极的反潜、反舰、防空、两栖、对陆突击和水雷战消灭之,夺取重点海区制海制空权并有效配合地面作战。在此阶段掌握战争主动,迫使敌方由攻方转为守方。第三阶段是将战场推向敌方阶段。此阶段将进行集中力量的由海到陆的突击,集中航母编队所能使用的所有力量突击敌方沿海浅近纵深地区,使用两栖力量收复失地并在敌方领土开辟战线,大力打击位于敌方近海或重点控制区中的海基战略打击力量。

此种设想当然只针对苏联为首的华约海上力量,也仅有这种力量才是美国海军真正一个量级上的对手,当然设想本身随着时间的进行也不断出现变化发展。冷战初期苏联海上力量较弱的时期,美国海军更加讲求第一阶段上的作战要求,即直接在前沿展开并向敌方纵深进行突击(尤其是大规模核化突击)。航母编队作为最为基本的舰队编组形式,航母舰载机作为最为主要的突击力量,在这种任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航母舰载机大数量机群将协同战略核潜艇、战略空军轰炸机大机群对苏联沿海和纵深进行大规模空中突击,其目标既包括指挥中心、军港(尤其是在苏联形成海上核力量后的核潜艇基地)、机场、战备仓库、屯兵地域等等纯军事目标,也包括民用码头、民用仓储设施、人口聚集区、交通线枢纽、大型工业区等民用目标。由于当时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问题的存在,这种全面战争条件下的联合突击也必须是核、化、常规武器并用的空中打击行动。先发制人的海上行动将从数个方向展开,在巴伦支海将由西向东方向实行,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勘察加半岛以东将由东向西方向实行,在东地中海将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实行。以上打击行动主要由航母编队和航母编队所掩护展开的战略核潜艇力量(鉴于当时导弹射程不够的原因,以及尽量缩短敌方预警反应可用时间的企图)进行。在冷战中后期,由于双方总体力量上的改变,特别是苏联陆海空作战力量大幅度提升,先发制人方面的要求因为可行性上的问题被大幅度减弱。随着双方对峙态势上的改变,航母编队为主导的北约海上力量将更多地用于封锁和支援作战。津轻、对马、博斯普鲁斯、达达尼、波罗的海和北海间诸海峡和GIUK联合水道作为封锁作战中必须确保的一系列目标,除了预置海空基地、情报基地、大量陆基航空兵和轻型舰艇予以防御之外,其后方广阔水域也必须展开包括航母编队和核潜艇部队的重兵集群予以守护。防止苏联红海军突破主要海域和通道进行集中,特别是防止苏联潜艇突破反潜圈是这些水道峡口防御的关键。而对陆支援任务也对航空母舰编队提出极高的要求,毕竟舰载机力量比较适合进行类似任务。战时欧陆决战将空前激烈,双方经过核化突击后陆地、空中力量状况和战场态势过于复杂,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海上必须保持强大的航空打击支援力量以随时对陆地目标实行战场遮断和近距离支援任务,同时也要及时补充北约空军在遭到损失后出现的防御真空。

战后美军主要着眼点很长一段时间都只集中于和苏联的决战上,但朝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状况。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朝战不仅使美军认识到地区有限战争诱发全面战争的可能型,也使其认识到一个超级武装力量不是掌握了与同量级对手决战的方法就能理所当然地应付所有形式的危机的。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充分应用了海基、岛上情报、引导系统和航空母舰舰载机,使得对方使用了大量舰载机仅能保证几个重点交通要道上的制空权,而无法全面展开航空兵防空体系,有效配合了战略空军的“空中绞杀战”。不带敌方有色眼镜地看待这个问题的化,航空母舰的存在以及相应的制海权优势导致的由海向陆战争模式的形成,是朝鲜战场态势中美军最大的优势之一。鉴于朝鲜战场的经验及与苏联军备竞赛的需要,本已决定逐步改装消化二战老舰的美国海军重新捡起量产重型航母的念头,并开始逐步分析经验,总结教训,积极准备未来的干涉介入行动和对中小国家进行的地区常规战争。实质上这一领域也是后来美军相对于苏军占有优势的一面。美国的国家战略要求海军必须具备类似能力,新殖民主义政策有效实行必须依赖于海外舰队等暴力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所维持的巨大的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航空母舰在这些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威慑和战争行动中大出风头,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航母本身外加不多的舰艇和保障支援体系就能构成独立的打击体系,这种体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远超当时地球上其他种类的海上力量模式。美国航母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美国海外出兵的计划和行动中,历次经典的战争、战役中军少不了它们的影子,如越南战争。10余艘航母被派往越南外海执行各种任务,仅埃塞克斯级就有9艘先后参加越战。在北部湾海区,美国常年维持2-3艘攻击型航母分别编组形成的特混大队,各单航母编队间距30-50海里,呈“一”字形或“品”字形展开。海军舰载机广泛参加了越战中历次大规模轰炸行动,并长期被编组派往陆地战场执行支援任务。

比较而言说说苏联红海军的情况。严格意义上说苏联红海军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定义为航空母舰的舰种入役。即使解体时尚处建造中的乌里杨诺夫斯克正式称谓也并非称作“航母”,而仍然延续“大型载机巡洋舰”(ТАКР-Тяжелые авианесущие крейсера)。苏联红海军对舰艇分类有自成体系的一套分类方式。舰种称谓非常复杂,主要有“载机巡洋舰、导弹巡洋舰、(火炮)巡洋舰、导弹—火炮驱逐舰、大型反潜舰、大型导弹舰、警戒舰、小型反潜舰、小型导弹舰”等一整套称谓。各种看似根本用来表示用途和特性的称谓实质上也表示军舰等级。如著名的1135型“克里瓦克”级,在“警戒”号叛逃事件之前,该级别舰艇在舰级上为“大型反潜舰” ”(БПК-Большой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рабль)。,事件之后统一降为“警戒舰” (СКР-Сторожевые корабли)。另一方面而言,同样是这种舰艇,克格勃所属边防部队使用的“克里瓦克”改型在功用上与“大型反潜舰”字面意义根本无关,但仍然沿用这一称谓和级别。这些称谓上的特殊性有深厚的历史原因和军队习惯原因,其中混杂着苏联红海军舰种多样化、大型化和专业化的各种变化发展因素,本处篇幅有限就不细究了。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1123、1143、1143.5、1143.7这些在西方国家乃至其他国家被视作轻型直升机航母、中型航母、重型航母的多个舰种,在苏联红海军序列中的称谓均为大型载机巡洋舰”(ТАКР-Тяжелые авианесущие крейсера,有时又被译为大型航空巡洋舰)。这是一个苏联与其他国家在航母称谓和外在表述上的区别。

这种外表上的称谓名号区别并不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也根本不是偶然出现的特例。实际上这种区别反映了苏联红海军“航母”与其他国家许多根本性的区别。首要的作战任务和实际用途上的区别,这两种区别直接决定了航母设计、制造、具体使用情况、武器装备、载机特性等等方面的具体区别。而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则是苏联红海军独特的作战任务与特点。红海军作为冷战中实力排行第二位的海上力量,其作战能力构成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有着极大的特异性。

苏联红海军这种特异性是苏联国家战略所决定的。苏联作为一个陆权超级大国,为确保自身地位的稳固与以及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其军事力量必须紧密围绕此目标进行建设与使用。针对这一核心目标,苏联必须拥有基本与美国(实质是北约)相当的战略打击能力,尤其是战略核打击能力,此为立国之根本。另一方面苏联必须在欧洲大陆拥有占较大优势的陆上作战力量,这支力量必须强到保证在可能的大规模欧陆作战中苏联军事力量处于进攻的地位上,并有相当的胜面。这种胜面的存在不仅能够成为有效控制苏东集团的工具,也可以实际上将西欧多国置为人质。法国退出北约,欧洲左派运动的兴起及西德国内对美国“灵活反应”核战略出台所爆发的质疑和抗议等等大事小情均根源于苏联的力量与影响,尤其是其武装力量的效能与潜在威力。这一点是其保证经互会体系及苏东华约集团的根本,也是其相较竞争对手最大的一个优势,毕竟苏东集团可以在欧洲大陆集中相对更多的力量,在地理上占据较大优势。另外其他战略方向在平时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军事存在,以拓展和扩大苏联的影响与利益,消除和遏制危机与负面影响,并尽力破坏和削弱敌方在当地的影响和利益;在战时这些战略方向上的力量必须至少能够防御住美国及其盟国的进攻行动,伺机扩张。

苏联红海军作为苏联武装力量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任务也必须围绕上述苏联国家与武装力量的主要目标订立和进行。首先,红海军必须提供与保证足够的海上核打击能力,并能够有效打击对方的海上战略核能力。在战略核潜艇的弹道导弹射程上无法满足在苏联近海打击美洲大陆的需要之情况下,核潜艇必须前出到大西洋某个适当海区以进入适当的发射阵位,这些海区当然远离苏联本土和近海。这就需要红海军主力舰队拥有掩护核潜艇向大洋展开的必要实力。这种实力必须保证可以牵制北约相当的力量,阻止其集中力量进行反潜作战,另外对于敌方重点防御区域和海上重兵集团的展开也必须进行干扰,阻止其顺利进行集结或展开防御。而当许多苏联战略核潜艇装备了射程较大的弹道导弹之后,原红海军就可以在距离苏联本土较近的海区建立足够的攻势防御体系,即形成某些文献上描述的“壁垒区域”,以掩护核潜艇的发射阵位。另外,苏联海军直接对手是北约尤其是美英法三国海军,这三国海军集中了北约海上的战略打击能力。苏联红海军必须在有关海区寻猎摧毁敌方战略核潜艇,或对其进行必要压制,以有效地削弱敌方战略打击力量(同时包括首次打击力量与二次打击力量)保证一定的防御纵深从而提供较多的预警时间,缓解敌方战略核压力。也就是说,在几个重点海区,苏联红海军必须具备强大的海上战略打击体系和战略反潜体系。

另一方面而言,红海军需要有效支援陆地战场,并阻止破坏北约力量的集结与增援活动。在华约集团进行陆上全面进攻的同时,红海军作为华约海上力量的核心部分,必须尽力支援陆上重兵集团的集结和推进。另外,北约海上力量也将尽全力直接支援北约集团陆上防御作战,并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从而将北美大陆上的增援力量尽快调至欧洲大陆。这样一来,红海军至少应有效牵制北约海上力量,在相关海区应保证尽快进入并集结形成防御和牵制力量,阻止北约海上力量直接支援陆地战场。另外应对北约海上交通线构成压力,以迟滞北约集团尤其是美加等国主力部队对欧陆战场的增援。以上需要红海军必须有能力对北约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小型海上武装力量和海陆防御体系实施压倒性和毁灭性的打击,必须有能力突破由北约欧洲成员国主要负责的水道、峡口进入大洋集结。之后必须有能力防御和迟滞北约主力远洋舰队的集结与对陆支援,尤其是需要对付大量航母集群。所以,这就需要红海军具备强大的近海区域进攻作战能力,以及大规模远洋攻势防御作战能力。也就是说,在波罗的海、黑海、挪威海和日本海等海区,红海军必须拥有强大的近海进攻作战能力,即拥有包括航空兵、中小型水面舰艇、常规潜艇和快速两栖运输舰只等等构成的近岸作战体系,能够遂行对海作战、空中中短程突击作战、两栖登陆作战、水雷战。而在远海,则需要强大的远洋立体式战略、战役反舰体系和战术反潜体系。

最后,红海军因应苏联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和平时期以及危机发生时必须能够在某些地区形成足够的前沿存在。在地中海、印度洋、北大西洋等海域均有大量苏联舰只活动,时常进行各种干涉、勤务活动和军事演习。和平时期此种活动是现实力量,扩大影响的最佳手段之一。如在挪威海、日本海、西地中海,苏联红海军远洋舰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均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活动和大量规模演习。另一方面危机时期前沿地区活动的舰队可以或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冲突,以影响或改变目标地区的局势走向,扩展自身影响,保卫在当地利益,同时削弱当地敌方优势、利益与潜力。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东地中海对峙事件,这在本文作者上篇文章中有相关介绍舰队作为比较直观和红海军在远洋的活动能力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这些苏联国家战略问题的需要。在红海军的序列中,远洋活动和介入危机的往往都是那些充作急先锋的某某分舰队,如地中海分舰队和印度洋分舰队等。无论何时,在那些远离苏联领土活动的舰队永远都是世界政治军事舞台上广受关注的焦点。苏联毕竟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海外基地群,庞大的海外基地群不仅是军事意义上的,也是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存在。没有常年累月的投入和历史机遇,不可能随意建立其成规模的屯驻、支援、保障体系。这样一来,红海军这些长期在海外活动的舰队,所得到的辅助和支援力量就非常有限,必须具备强大的自持能力和规模有限但种类齐全,能力完备的多用途舰只、单位构成。



3.双方遂行战略、战术反潜作战的能力比较

美军航母编队反潜作战模式随其主要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配置变化而变化发展。1960年埃塞克斯级中“埃塞克斯”号被改装为战后第一艘中性反潜航空母舰,反潜航母编队正式进入现役并展开战备巡逻任务。这样满载排水量超过40000吨的老式航空母舰经过现代化改装,尤其是加装大量电子设备和斜角飞行甲板后(仍然保留了液压弹射器),有条件搭载2个专用固定翼反潜机中队和2个反潜直升机中队(数量上相当于苏军大队编制)。这样一来整艘舰可动员数十架反潜航空兵飞行器遂行反潜任务。共有8艘埃塞克斯级经过现代化改装成为反潜航空母舰,分别为“埃塞克斯”号、“黄蜂”号、“奇沙治”号、“张伯伦湖”号、“木宁顿”号、“约克城”号、“伦道夫”号和“大黄蜂”号。这在实际建成的24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中仅占三分之一,但对于遂行专门的反潜任务而言,在冷战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在没有其他舰艇能够比它们更为有效的了。实质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的各类战斗舰艇近900艘,多数都已超过20年以上的舰龄,美国海军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舰队更新和现代化改装计划”,着力使战争时期疯狂量产的大量舰艇能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拥有用武之地。随着“埃塞克斯级”航母的改装,美国海军得以组建真正符合战后标准的专用反潜航母作战编队,或将攻击型航母和这些较强大的反潜航母混合编组遂行作战任务。反潜航母作战编队将在苏联海军潜艇最有可能展开的海域遂行搜潜、攻潜任务。编队一般配属反潜能力较强的改装“艾伦-萨姆纳”、“基林”级反潜驱逐舰以及其他多种型号改装的巡洋舰。编队作战时主要针对红海军战略核潜艇,其搜索区域大且由于编队中均是专门对潜作战单位,其效率较高,可有效压制和摧毁相关海区暴露的战略核潜艇。冷战中双方都极为重视战略反潜能力,而美军以能够携带两倍于基辅级载机量的埃塞克斯级在攻击航母的保护下进行战略反潜活动,毫无疑问效率远为强大。

20世纪70年代,美军针对军事技术变革状况及自身国情军情的变化,主要是考虑到舰队运行维护经济性和战斗编组指挥灵活性,在其航母编组上进行了另一次大规模调整。在美军决定广泛裁撤老旧的二战舰艇的同时,由于攻击型航空母舰排水量进一步增大,且美军已经开始航母核动力化的进程,攻击型航空母舰因其发展潜力、内部空间及自持力上的优势更多地作为发展重点,开始被改造为多用途航空母舰。这一类别的航母集合了之前反潜航母和攻击型航母的作战能力和优势,能够遂行多种任务,节约舰只总数和指挥、协同和维持上的成本,能大力促进所谓的精兵简政工作。在反潜作战方面,多用途航空母舰所载舰载机联队辖固定翼反潜机中队和反潜直升机中队各一个。前者包括10架反潜机,后者包括8架反潜直升机(冷战之后因任务要求大幅度降低均有所缩减)。反潜机能够在离舰队100-200海里距离上进行较长时间反潜巡逻,而直升机最远可在50海里之外进行航空反潜。多用途航母很长时间内都与埃塞克斯级反潜航母并用,共同构成舰队反潜作战的核心力量。因为两者都同时搭载了反潜机中队和反潜直升机中队,其战略反潜能力较强。苏联核潜艇尤其是战略核潜艇战时将着力自东北向东南通过GIUK水道进入大西洋,或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进入北海,以此向大洋展开并占据良好的导弹发射阵位。美国航母编队将作为机动力量在上述海区展开后不断巡弋以阻止苏联核潜艇突破水道,这一行动将得到海洋监视卫星、海上固定监视系统(如“索萨斯”系统)和盟国岸基反潜集群的支援。

美航母编队遂行战术反潜任务时,反潜防御体系按照相应受威胁方向及区域进行构建。内层防御区域近区由水面舰艇负责舰首20-50链距离扇形区域,各护航舰艇成环形配置在航空母舰周围;1-2架直升机负责航线上距离舰尾40-60链的范围。内层舰艇(包括部署在舰尾方向的直升机)应主要使用主动声纳(舰壳或吊放声纳)进行目标搜寻和判断,以便能够获取逼近潜艇的目标诸元,并随时准备使用反潜武器进行攻击。远区由1-2个舰艇搜寻突击群在75-150链范围内负责航线左右正侧方,使用被动方式工作的声纳(尤其是拖曳阵列声纳和变深度拖曳声纳),以监测可能出现的正在加速进入鱼雷、导弹发射阵位的敌方潜艇。另有直升机专门配置于外侧进行警戒。这种防御配系中舰机(直升机)联合搜潜反潜纵深可达40海里。另外,S-2和陆基航空站支援的P-3负责最大200海里半径的外层防御区域。10架S-2组成的反潜机大队一般担负外层巡逻任务,但将其(一个或几个)集中使用时,如有可靠的对潜警戒搜索平台作预警、指示支援,可对航母编队200海里内某个重点海区实行航空区域搜潜攻潜作战。在这一海区游弋或待机的敌方潜艇很有可能被压制或摧毁。最后,在航空母舰面对的主要威胁方向还部署了核潜艇。核潜艇均部署于外层防御区域,远离本方水面舰艇。这样的好处是不受本方大量水面舰艇螺旋桨空泡噪声的干扰(水面舰艇均使用双桨驱动,噪声更高),并能进行灵活性比较大的机动。在重点威胁方向上,美军规定其核潜艇能够探测到的任何水中目标均被视作敌方潜艇。为有效掩护后方进行“之”字形机动的航母编队(其速度一般只有10节左右),核潜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机动优势来覆盖重点方向上尽可能大的海区面积。美军航母编队进行战术反潜任务时其编队纵深大,火力与预警层次多。面对苏联具备强大机动能力的核潜艇群,美军航母一般均会进行加强配属,以内圈舰只强化防御,强调充分的声学及火力压制,以防止敌方潜艇使用高机动能力突入防御圈;以外圈机、舰、潜强化机动和主动对潜打击,以尽力先行摧毁隐蔽的或准备加速进入鱼雷导弹发射阵位的敌方核潜艇,并对重点海域先行进行反复的航空搜潜反潜行动。冷战后期,航母编队主要舰只更换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佩里级护卫舰和洛杉矶级潜艇,反潜舰载机更换为S-3B和SH-60型,新型作战数据链也进入服役状态,航母编队的反潜作战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增强。

相比较而言,原苏联海军中在役的载机巡洋舰,作为其海军装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必然要紧密围绕整个海军的任务目标,围绕满足各种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需要,开展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等工作,从1123型莫斯科级,到1143型基辅级,再到1143.5库兹涅佐夫级及至1143.7型乌里杨诺夫斯克级莫不是如此。相比它们的美国、英国、法国的同行们而言,它们往往需要在本来就不同的体系中扮演更加个性角色。

首先为了满足战略反潜和护潜体系的要求,原苏联载机巡洋舰必须拥有强大的反潜能力,具体来说包括搜潜、攻潜及指挥协调反潜体系的能力。反潜能力上的要求一直居于首位。

以往苏联反潜体系非常不健全,近岸范围内主要可依靠大量常规潜艇、小型反潜舰、岸基反潜直升机和海底固定声纳站。外海主要依靠大型反潜舰、大型潜艇、固定翼岸基反潜机(包括IL-38、TU-142和别-6、别-10等)和少量海底固定声纳站。近岸反潜体系往往无法在战略反潜任务中发挥效力,而拥有比较完善体系的远海海域在载机巡洋舰服役之前并不多,所以远海海域的反潜任务在50-60年代对红海军而言一直是相当困难的。载有北极星导弹的美国拉斐特级战略核潜艇完全有能力在东地中海、挪威海、日本海及西北太平洋这些距离苏联腹地比较近但还不算是近岸范围以内的海域,准备好在15分钟以内,于25-30米处航速2.5节状态下发射核弹道导弹打击苏联领土上的重要战略目标。苏联红海军在这些海域没有完整和足够的体系以遂行战略反潜任务。岸基航空反潜受制于基地,虽然有航程巨大的TU-142等型号可以在相对较远的海域遂行反潜巡逻任务,但在这些海域保证反潜即时性和有效性是非常困难的。在距离基地较远的海域保持一定数量的此种反潜机长时间反潜巡逻,毫无疑问会产生非常大的消耗。而遂行应召反潜任务时,类似的航程巨大但速度缓慢的反潜机往往不能及时飞到那些远离基地的海域(即使是TU-142这样由轰炸机发展而来的战略反潜机对其作战半径远端海区内的任务也经常力不从心)。且因为对方可能存在的防空力量,这些笨重的反潜机甚至都较难保证自身安全。另外,大型反潜舰和大型潜艇这些可在前沿长期存在的力量是当时苏联红海军战略反潜体系的另一支柱。但当时苏联水面舰艇编队中的大型反潜舰水平并不高,在载机巡洋舰服役前的50-60年代,苏联仅拥有56Э型基尔丁级、57—БИС型卡宁级、61型卡辛级。这些舰只当时装备的声学探测和对抗装置性能普遍比较有限,声学装置的规格和升级潜力受到这些舰只内部空间的极大限制。苏联电子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和特点一直饱受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体积、功率以及所需安装空间和电源供应一直居高不下,且往往会保持备份。对于反潜任务而言,太小的舰只无法保证拥有强大的探测和声学对抗能力。1134A喀列斯塔级是巡洋舰级的大型反潜舰,但其数量太少,当时情况下不能投入到每个需要的编队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当时大型反潜舰建制内均仅保有一架反潜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空间、配置均十分有限)。一个其中包含4-6艘大型反潜舰的大中型水面舰艇规模编队,所能派出的绝对不超过4-6架反潜直升机(仅能合并编成为反潜直升机中队,一般仅有巡洋舰级大型反潜舰同时拥有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考虑到轮换更替过程,此类编队舰机联合搜潜攻潜能力较差,一个编队的反潜直升机不过能够保证编队展开后一个重点方向上航空反潜作战(实质主要是补充水面舰艇声纳盲区和加强重点方向),也根本不具备独立的航空区域反潜的能力。

载机巡洋舰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解决的方式方法和当时的美式航母就有较大差别。载机巡洋舰首先是拥有着规格功率更大的电子设备(包括雷达、声纳和电子对抗装置)和更加旺盛火力的大型作战舰艇。莫斯科级及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均拥有功率更大,性能更好的“马颚”(Horse Jaw)主动搜索攻击用中/低频舰体声纳和“马尾”(Horse Tail)变深拖曳声纳可以有效弥补舰队中反潜舰声学搜索和对抗缺陷,这些当时较先进的声纳仅仅配备了巡洋舰级的大型反潜舰,而驱逐舰级的几乎没有装备(61型仅装备“马尾” 变深拖曳声纳)。此外载机巡洋舰还拥有反应速度极快的SUW-N-1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以双臂发射器发射)及RBU-1200 十二管反潜火箭(火箭助飞深弹,两部),类似武器将能使舰艇拥有更加强大的反潜艇—反鱼雷作战能力。而且,类似武器备弹量都十分巨大,如反潜射程30千米,可搭载2万吨当量核弹头的SUW-N-1(SS-N-14)反潜导弹,基辅号航母共搭载有24枚,三倍于1134A/B以及后来的1155型勇敢级。其旺盛和持久的火力足以满足长时间高强度对潜打击的需要,这是一般的大型反潜舰无法比拟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载机巡洋舰上部署舰载机尤其是反潜直升机中队。仅10000多吨莫斯科级就能搭载14架直升机(不算其他舰上直升机,仅此舰上搭载反潜直升机已经可以编成为直升机大队),并能保证4架直升机同时起降。这立刻使原先整个典型水面舰艇编队搭载直升机至少增加两倍。反潜直升机大队的加入既能满足长时间高强度轮班巡逻的需要,又可以在重点方向和海区一次提供成规模反潜直升机遂行区域反潜。原苏联海军战术条令规定,反潜直升机进行侦察搜索时,如为舰机联合搜潜则应较多地使用吊放式声纳,此种声纳为主动工作模式,可以相对较多地弥补水面舰艇某些搜潜盲区;如为重点区域反潜,则应不断投放声纳浮标以配合水面舰艇编队或单独以航空反潜力量与敌方保持水声接触,进行持续性搜潜攻潜行动。有时也应视情况投放封闭形状的声纳浮标阵以封锁潜艇进攻或逃逸航路,阻止其进入发射阵位或逃逸(注意,这在过去的红海军舰队作战行动中是较难完成的)。这些作战活动已经可以以反潜直升机大队为主甚至独立进行了。声纳浮标主要以被动工作方式搜索潜艇声纹,在潜艇航路上投放的声纳浮标可以有效侦测其航迹和航行状态,这是其有效搜潜攻潜的保障。面对北约拥有强攻击力的核潜艇,采用这些战术方法可以更加快捷安全地消灭敌方潜艇,而不使本方水面舰艇编队过度靠近敌方潜艇面对太多的潜射武器威胁。同时直升机集群使用明显可以使水声对抗设备的搭载平台更加多样灵活。核潜艇有相当好的速度性能,如果北约核潜艇加速逃逸,有直升机这样的高速单位也可以在一定距离以内保证持续跟踪和打击。这在以压制和消灭敌方核潜艇为主要任务的战略反潜战中是较常出现的情景。70年代中后期,原苏联红海军第五分舰队在中、东部地中海有效地实践了这一战术理论与想定。反潜舰艇编队进入亚平宁半岛以东的墨西拿海峡和第勒尼安等海域,非常靠近作为北约成员的意大利领海。在这些地方它们不断跟踪美军巡航中的导弹核潜艇,并逼近进行监视。同时大量直升机能够以较快速度搜索重点海域,并先行超越舰艇编队成规模出动,布放角状无线电声纳浮标屏障,诱使美军潜艇进入这样的埋伏圈。红海军以此类行动进一步压迫地中海北约水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潜艇部队)退向西方,压缩其巡航区域,扰乱其勤务周期。毫无疑问,没有作为反潜体系指挥、协调核心以及反潜直升机大队搭载平台的1123、1143型载机巡洋舰,这样的作战只能是空谈。苏联红海军经过广泛实践,越发尝到了类似作战方式的甜头,使用直升机队进行独立航空区域反潜成为及其受重视的高效作战方式。在1143.1-1143.4之后,红海军得到的1143.5级载机巡洋舰有能力部署多达24架反潜直升机,这样强大的直升机反潜力量将能够使一个红海军单航母编队对数十公里外的2个重要海区分别使用1个舰载直升机大队进行区域航空反潜,并且直升机大队还将得到航程较大的SU-33歼击机中队的防空保护。类似单航母编队由此即可稳定地发挥出至少两倍于当年意大利沿海舰艇编队的反潜作战能力。假使苏联红海军后来能够有效使用1143.5、1143.6两艘战舰,其水面舰艇编队所拥有的反潜作战能力无疑又能上升一个新台阶。不管两舰到底是被用于担当突破舰队的核心还是战略反潜舰队的核心,其战略——战役反潜能力都是其效能组成中相当引人注目的地方。



3.双方遂行战略、战术反潜作战的能力比较

美军航母编队反潜作战模式随其主要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配置变化而变化发展。1960年埃塞克斯级中“埃塞克斯”号被改装为战后第一艘中性反潜航空母舰,反潜航母编队正式进入现役并展开战备巡逻任务。这样满载排水量超过40000吨的老式航空母舰经过现代化改装,尤其是加装大量电子设备和斜角飞行甲板后(仍然保留了液压弹射器),有条件搭载2个专用固定翼反潜机中队和2个反潜直升机中队(数量上相当于苏军大队编制)。这样一来整艘舰可动员数十架反潜航空兵飞行器遂行反潜任务。共有8艘埃塞克斯级经过现代化改装成为反潜航空母舰,分别为“埃塞克斯”号、“黄蜂”号、“奇沙治”号、“张伯伦湖”号、“木宁顿”号、“约克城”号、“伦道夫”号和“大黄蜂”号。这在实际建成的24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中仅占三分之一,但对于遂行专门的反潜任务而言,在冷战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在没有其他舰艇能够比它们更为有效的了。实质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的各类战斗舰艇近900艘,多数都已超过20年以上的舰龄,美国海军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舰队更新和现代化改装计划”,着力使战争时期疯狂量产的大量舰艇能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拥有用武之地。随着“埃塞克斯级”航母的改装,美国海军得以组建真正符合战后标准的专用反潜航母作战编队,或将攻击型航母和这些较强大的反潜航母混合编组遂行作战任务。反潜航母作战编队将在苏联海军潜艇最有可能展开的海域遂行搜潜、攻潜任务。编队一般配属反潜能力较强的改装“艾伦-萨姆纳”、“基林”级反潜驱逐舰以及其他多种型号改装的巡洋舰。编队作战时主要针对红海军战略核潜艇,其搜索区域大且由于编队中均是专门对潜作战单位,其效率较高,可有效压制和摧毁相关海区暴露的战略核潜艇。冷战中双方都极为重视战略反潜能力,而美军以能够携带两倍于基辅级载机量的埃塞克斯级在攻击航母的保护下进行战略反潜活动,毫无疑问效率远为强大。

20世纪70年代,美军针对军事技术变革状况及自身国情军情的变化,主要是考虑到舰队运行维护经济性和战斗编组指挥灵活性,在其航母编组上进行了另一次大规模调整。在美军决定广泛裁撤老旧的二战舰艇的同时,由于攻击型航空母舰排水量进一步增大,且美军已经开始航母核动力化的进程,攻击型航空母舰因其发展潜力、内部空间及自持力上的优势更多地作为发展重点,开始被改造为多用途航空母舰。这一类别的航母集合了之前反潜航母和攻击型航母的作战能力和优势,能够遂行多种任务,节约舰只总数和指挥、协同和维持上的成本,能大力促进所谓的精兵简政工作。在反潜作战方面,多用途航空母舰所载舰载机联队辖固定翼反潜机中队和反潜直升机中队各一个。前者包括10架反潜机,后者包括8架反潜直升机(冷战之后因任务要求大幅度降低均有所缩减)。反潜机能够在离舰队100-200海里距离上进行较长时间反潜巡逻,而直升机最远可在50海里之外进行航空反潜。多用途航母很长时间内都与埃塞克斯级反潜航母并用,共同构成舰队反潜作战的核心力量。因为两者都同时搭载了反潜机中队和反潜直升机中队,其战略反潜能力较强。苏联核潜艇尤其是战略核潜艇战时将着力自东北向东南通过GIUK水道进入大西洋,或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进入北海,以此向大洋展开并占据良好的导弹发射阵位。美国航母编队将作为机动力量在上述海区展开后不断巡弋以阻止苏联核潜艇突破水道,这一行动将得到海洋监视卫星、海上固定监视系统(如“索萨斯”系统)和盟国岸基反潜集群的支援。

美航母编队遂行战术反潜任务时,反潜防御体系按照相应受威胁方向及区域进行构建。内层防御区域近区由水面舰艇负责舰首20-50链距离扇形区域,各护航舰艇成环形配置在航空母舰周围;1-2架直升机负责航线上距离舰尾40-60链的范围。内层舰艇(包括部署在舰尾方向的直升机)应主要使用主动声纳(舰壳或吊放声纳)进行目标搜寻和判断,以便能够获取逼近潜艇的目标诸元,并随时准备使用反潜武器进行攻击。远区由1-2个舰艇搜寻突击群在75-150链范围内负责航线左右正侧方,使用被动方式工作的声纳(尤其是拖曳阵列声纳和变深度拖曳声纳),以监测可能出现的正在加速进入鱼雷、导弹发射阵位的敌方潜艇。另有直升机专门配置于外侧进行警戒。这种防御配系中舰机(直升机)联合搜潜反潜纵深可达40海里。另外,S-2和陆基航空站支援的P-3负责最大200海里半径的外层防御区域。10架S-2组成的反潜机大队一般担负外层巡逻任务,但将其(一个或几个)集中使用时,如有可靠的对潜警戒搜索平台作预警、指示支援,可对航母编队200海里内某个重点海区实行航空区域搜潜攻潜作战。在这一海区游弋或待机的敌方潜艇很有可能被压制或摧毁。最后,在航空母舰面对的主要威胁方向还部署了核潜艇。核潜艇均部署于外层防御区域,远离本方水面舰艇。这样的好处是不受本方大量水面舰艇螺旋桨空泡噪声的干扰(水面舰艇均使用双桨驱动,噪声更高),并能进行灵活性比较大的机动。在重点威胁方向上,美军规定其核潜艇能够探测到的任何水中目标均被视作敌方潜艇。为有效掩护后方进行“之”字形机动的航母编队(其速度一般只有10节左右),核潜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机动优势来覆盖重点方向上尽可能大的海区面积。美军航母编队进行战术反潜任务时其编队纵深大,火力与预警层次多。面对苏联具备强大机动能力的核潜艇群,美军航母一般均会进行加强配属,以内圈舰只强化防御,强调充分的声学及火力压制,以防止敌方潜艇使用高机动能力突入防御圈;以外圈机、舰、潜强化机动和主动对潜打击,以尽力先行摧毁隐蔽的或准备加速进入鱼雷导弹发射阵位的敌方核潜艇,并对重点海域先行进行反复的航空搜潜反潜行动。冷战后期,航母编队主要舰只更换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佩里级护卫舰和洛杉矶级潜艇,反潜舰载机更换为S-3B和SH-60型,新型作战数据链也进入服役状态,航母编队的反潜作战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增强。

相比较而言,原苏联海军中在役的载机巡洋舰,作为其海军装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必然要紧密围绕整个海军的任务目标,围绕满足各种战略、战役和战术上的需要,开展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等工作,从1123型莫斯科级,到1143型基辅级,再到1143.5库兹涅佐夫级及至1143.7型乌里杨诺夫斯克级莫不是如此。相比它们的美国、英国、法国的同行们而言,它们往往需要在本来就不同的体系中扮演更加个性角色。

首先为了满足战略反潜和护潜体系的要求,原苏联载机巡洋舰必须拥有强大的反潜能力,具体来说包括搜潜、攻潜及指挥协调反潜体系的能力。反潜能力上的要求一直居于首位。

以往苏联反潜体系非常不健全,近岸范围内主要可依靠大量常规潜艇、小型反潜舰、岸基反潜直升机和海底固定声纳站。外海主要依靠大型反潜舰、大型潜艇、固定翼岸基反潜机(包括IL-38、TU-142和别-6、别-10等)和少量海底固定声纳站。近岸反潜体系往往无法在战略反潜任务中发挥效力,而拥有比较完善体系的远海海域在载机巡洋舰服役之前并不多,所以远海海域的反潜任务在50-60年代对红海军而言一直是相当困难的。载有北极星导弹的美国拉斐特级战略核潜艇完全有能力在东地中海、挪威海、日本海及西北太平洋这些距离苏联腹地比较近但还不算是近岸范围以内的海域,准备好在15分钟以内,于25-30米处航速2.5节状态下发射核弹道导弹打击苏联领土上的重要战略目标。苏联红海军在这些海域没有完整和足够的体系以遂行战略反潜任务。岸基航空反潜受制于基地,虽然有航程巨大的TU-142等型号可以在相对较远的海域遂行反潜巡逻任务,但在这些海域保证反潜即时性和有效性是非常困难的。在距离基地较远的海域保持一定数量的此种反潜机长时间反潜巡逻,毫无疑问会产生非常大的消耗。而遂行应召反潜任务时,类似的航程巨大但速度缓慢的反潜机往往不能及时飞到那些远离基地的海域(即使是TU-142这样由轰炸机发展而来的战略反潜机对其作战半径远端海区内的任务也经常力不从心)。且因为对方可能存在的防空力量,这些笨重的反潜机甚至都较难保证自身安全。另外,大型反潜舰和大型潜艇这些可在前沿长期存在的力量是当时苏联红海军战略反潜体系的另一支柱。但当时苏联水面舰艇编队中的大型反潜舰水平并不高,在载机巡洋舰服役前的50-60年代,苏联仅拥有56Э型基尔丁级、57—БИС型卡宁级、61型卡辛级。这些舰只当时装备的声学探测和对抗装置性能普遍比较有限,声学装置的规格和升级潜力受到这些舰只内部空间的极大限制。苏联电子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和特点一直饱受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体积、功率以及所需安装空间和电源供应一直居高不下,且往往会保持备份。对于反潜任务而言,太小的舰只无法保证拥有强大的探测和声学对抗能力。1134A喀列斯塔级是巡洋舰级的大型反潜舰,但其数量太少,当时情况下不能投入到每个需要的编队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当时大型反潜舰建制内均仅保有一架反潜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空间、配置均十分有限)。一个其中包含4-6艘大型反潜舰的大中型水面舰艇规模编队,所能派出的绝对不超过4-6架反潜直升机(仅能合并编成为反潜直升机中队,一般仅有巡洋舰级大型反潜舰同时拥有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考虑到轮换更替过程,此类编队舰机联合搜潜攻潜能力较差,一个编队的反潜直升机不过能够保证编队展开后一个重点方向上航空反潜作战(实质主要是补充水面舰艇声纳盲区和加强重点方向),也根本不具备独立的航空区域反潜的能力。

载机巡洋舰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解决的方式方法和当时的美式航母就有较大差别。载机巡洋舰首先是拥有着规格功率更大的电子设备(包括雷达、声纳和电子对抗装置)和更加旺盛火力的大型作战舰艇。莫斯科级及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均拥有功率更大,性能更好的“马颚”(Horse Jaw)主动搜索攻击用中/低频舰体声纳和“马尾”(Horse Tail)变深拖曳声纳可以有效弥补舰队中反潜舰声学搜索和对抗缺陷,这些当时较先进的声纳仅仅配备了巡洋舰级的大型反潜舰,而驱逐舰级的几乎没有装备(61型仅装备“马尾” 变深拖曳声纳)。此外载机巡洋舰还拥有反应速度极快的SUW-N-1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以双臂发射器发射)及RBU-1200 十二管反潜火箭(火箭助飞深弹,两部),类似武器将能使舰艇拥有更加强大的反潜艇—反鱼雷作战能力。而且,类似武器备弹量都十分巨大,如反潜射程30千米,可搭载2万吨当量核弹头的SUW-N-1(SS-N-14)反潜导弹,基辅号航母共搭载有24枚,三倍于1134A/B以及后来的1155型勇敢级。其旺盛和持久的火力足以满足长时间高强度对潜打击的需要,这是一般的大型反潜舰无法比拟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载机巡洋舰上部署舰载机尤其是反潜直升机中队。仅10000多吨莫斯科级就能搭载14架直升机(不算其他舰上直升机,仅此舰上搭载反潜直升机已经可以编成为直升机大队),并能保证4架直升机同时起降。这立刻使原先整个典型水面舰艇编队搭载直升机至少增加两倍。反潜直升机大队的加入既能满足长时间高强度轮班巡逻的需要,又可以在重点方向和海区一次提供成规模反潜直升机遂行区域反潜。原苏联海军战术条令规定,反潜直升机进行侦察搜索时,如为舰机联合搜潜则应较多地使用吊放式声纳,此种声纳为主动工作模式,可以相对较多地弥补水面舰艇某些搜潜盲区;如为重点区域反潜,则应不断投放声纳浮标以配合水面舰艇编队或单独以航空反潜力量与敌方保持水声接触,进行持续性搜潜攻潜行动。有时也应视情况投放封闭形状的声纳浮标阵以封锁潜艇进攻或逃逸航路,阻止其进入发射阵位或逃逸(注意,这在过去的红海军舰队作战行动中是较难完成的)。这些作战活动已经可以以反潜直升机大队为主甚至独立进行了。声纳浮标主要以被动工作方式搜索潜艇声纹,在潜艇航路上投放的声纳浮标可以有效侦测其航迹和航行状态,这是其有效搜潜攻潜的保障。面对北约拥有强攻击力的核潜艇,采用这些战术方法可以更加快捷安全地消灭敌方潜艇,而不使本方水面舰艇编队过度靠近敌方潜艇面对太多的潜射武器威胁。同时直升机集群使用明显可以使水声对抗设备的搭载平台更加多样灵活。核潜艇有相当好的速度性能,如果北约核潜艇加速逃逸,有直升机这样的高速单位也可以在一定距离以内保证持续跟踪和打击。这在以压制和消灭敌方核潜艇为主要任务的战略反潜战中是较常出现的情景。70年代中后期,原苏联红海军第五分舰队在中、东部地中海有效地实践了这一战术理论与想定。反潜舰艇编队进入亚平宁半岛以东的墨西拿海峡和第勒尼安等海域,非常靠近作为北约成员的意大利领海。在这些地方它们不断跟踪美军巡航中的导弹核潜艇,并逼近进行监视。同时大量直升机能够以较快速度搜索重点海域,并先行超越舰艇编队成规模出动,布放角状无线电声纳浮标屏障,诱使美军潜艇进入这样的埋伏圈。红海军以此类行动进一步压迫地中海北约水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潜艇部队)退向西方,压缩其巡航区域,扰乱其勤务周期。毫无疑问,没有作为反潜体系指挥、协调核心以及反潜直升机大队搭载平台的1123、1143型载机巡洋舰,这样的作战只能是空谈。苏联红海军经过广泛实践,越发尝到了类似作战方式的甜头,使用直升机队进行独立航空区域反潜成为及其受重视的高效作战方式。在1143.1-1143.4之后,红海军得到的1143.5级载机巡洋舰有能力部署多达24架反潜直升机,这样强大的直升机反潜力量将能够使一个红海军单航母编队对数十公里外的2个重要海区分别使用1个舰载直升机大队进行区域航空反潜,并且直升机大队还将得到航程较大的SU-33歼击机中队的防空保护。类似单航母编队由此即可稳定地发挥出至少两倍于当年意大利沿海舰艇编队的反潜作战能力。假使苏联红海军后来能够有效使用1143.5、1143.6两艘战舰,其水面舰艇编队所拥有的反潜作战能力无疑又能上升一个新台阶。不管两舰到底是被用于担当突破舰队的核心还是战略反潜舰队的核心,其战略——战役反潜能力都是其效能组成中相当引人注目的地方。



4.双方遂行空面进攻作战能力比较

相比而言美海军历来强调主力舰队决战,强调依靠灵活机动的特混舰队而不是依赖岸基基地的庞大体系进行攻击作战。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因此作为美军最为主要的制海权获取和对陆突击手段,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对面攻击作战能力。冷战中两超所拥有的任何重要体系平台,不管在战略、战役、战术哪个层面上均十分主要重视核子打击能力,航空母舰毫无疑问也拥有强大的核打击能力。美军航母编队可对苏联纵深800-1500公里实施战略核打击。单航母编队一般载有144枚MK-57、61、43、28等小口径核弹药(航弹),其中50-60%的核弹药装载于专用弹药运输舰上。所有核弹药中,75%用于对陆打击,25%用于对海打击。在预想中的东西方阵营决战过程中,航母编队进行的首轮核打击将使用80%攻击机,其中10-12架搭载核弹药进行集中核突击,而平时则保持4架攻击机随时准备使用核弹药。而当战斧巡航导弹进入现役之后,打击纵深和打击强度均得到大幅度加强。仅仅单航母编队战时条件下有能力携带数百发战斧导弹,其中最多数十发将配置核弹头(但一般情况下会较少)。首轮打击可以预计可以在敌方防御体系甚至是敌方反击力量活动范围之外进行。美军航母编队在全面战争预案中(尤其是50-60年代的战争预案),将在挪威海至巴伦支海、阿留申群岛至勘察加半岛至鄂霍次克海、东地中海至黑海这几个重要战略方向上对苏联沿海以及纵深实施大规模核突击。

美军自二战以来发展了A-3、A-4、A-5、A-6、A-7等等型号的舰载攻击机,不仅配备了以上所述型号的核弹头,还配备了数量十分庞大的常规弹药用以打击陆上和海上目标。E二战中美国海军常年以来迷信俯冲轰炸机的威力(例如大名鼎鼎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当然其使用效果也确实较好),不管是轰炸机指挥协同、飞行员训练等等诸多方面皆是围绕这种战术进行。但实质上此种战术的成功原因在于日本当时缺乏对空情报、火控雷达(电探),没有相应的雷达引导高炮和战斗机拦截低空目标的能力,高炮配置数量有限和质量较差等等方面(100MM高入役太晚,且弹药仍无VT信管)。50-60年代很长时间内航母舰载机仍然延续此类别作战方式,主要使用普通航弹进行凌空轰炸作战。当时这样的作战模式已经演变为舰载机突入目标上空或附近,以俯冲、上仰、水平等方式投弹轰炸(因应战术舰载机已装备了较多的轰炸瞄准设备,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舰载攻击机的速度提升巨大,50年代最大中低空航速已达到500-700公里/小时,60年代已达到1000公里/小时以上。因喷气式飞机的普及其突击速度大幅度加快,空中编队巡航时间大大降低,突防速度和效率大增。但实质上这种方式的核心与二战时期没有太大分别。由于要抵近攻击,面对同样较二战时期远为先进且火力强大高效的敌军防空系统(如越南战争时期SA-2和雷达引导高射炮组成的陆基防空系统),还是存在单位作战威力相对较低、潜在损失较高的缺陷。美军的思路是利用航空侦察、攻击手段的机动能力和通视条件上的优势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并有效利用规模机群进行集中的快速低空突击。这其实也是一种饱和攻击的思路。但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防空导弹武器(特别是能够有效对付低空目标的防空导弹的出现)以及指挥仪引导的高炮武器大规模普及,美军舰载机必须得到进一步性能方面的提升才能有效应对海上和陆上防御体系的威胁(尤其是苏军远洋舰队的发展导致的红海军舰艇大型化、年轻化、导弹化,美军面对的敌方海上力量制海防空能力大大加强)。50年代末开始,美军开始在航母舰载机上配置各种型号各种用途的战术导弹,以应对越来越强大的导弹化、电子化的陆空结合防空力量。其中典型型号包括AGM-12“小斗犬、AGM—45A/B百舌鸟(Shrike)、反辐射导弹、AGM-53A秃鹰(Condor)、AGM—64A空地导弹大黄蜂(Hornet)、AGM—65空地导弹幼畜(Maverick)、AGM-84鱼叉(Harpoon/SLAM)、AGM—88哈姆(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等各种导弹武器以及宝石路系列精确制导炸弹武器,其作战实力有相当大的提升。舰载机开始获得在敌方近距离防空体系甚至整个防空体系射界之外投射弹药的能力。面对各种单纯的面防空系统时,由于导弹武器的普及,大量舰载机构成的打击机群得以不受多少限制使用大量导弹武器进行多轮集中突击。类似作战方式将使落后的防空系统保护的目标群被逐步消耗掉,即使这些防空系统能够拦截弹药本身,类似打击方式也将会使防空系统饱和,并最终产生极大的破坏能力(虽然这一系统的威力直至80年代中期才基本形成)。冷战中后期面对苏联红海军时,美军航母尤其拥有强大的进攻作战能力和压制能力。如航母为消灭一由1-2艘大型反潜舰和2-3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艇突击群,派出攻击机分队或中队(6-12架携带导弹武器的飞机)即可,打击持续时间约为60-70分钟。面对敌方主力舰队,航母编队如遂行专门制海反舰任务一般均需配属3艘攻击型航母协同做战,首波次可派出5个中队以上携带导弹武器的舰载机投射150枚以上反舰导弹(另有护航支援保障兵力若干)。这些反舰导弹数量太多,如成规模集中突防难以防御,且其威力较强。如AGM-88鱼叉导弹,仅1发即可使苏联小型导弹、反潜舰失去战斗力,2发使5000吨以下警戒舰、驱逐舰丧失战斗力,3发可保证5000-10000吨级大型反潜舰和巡洋舰丧失战斗力,4发使莫斯科级、基辅级和基洛夫级丧失战斗力。

为进一步加强舰载机群攻击能力,美国海军又进行了多次对战机型号和编制上的专门性改革。美军越来越重视能在某一个任务上集中使用大量舰载机的能力,过去舰载机联队机型专用型过强,任务类别条块分割的状况迫切需要被打破。为此美军进行了大量尝试。例如装备的A-7海盗式轻型攻击机,由于其与F-8战斗机拥有几乎一样的结构和适用零配件,这使得攻击机群勤务状况得以大幅度改善,可说是走出了第一步。另外,其装备的F-4战斗机,拥有庞大的数量和均衡的性能,特别是在拥有强大的空战能力之余还拥有长航时、大载弹量和较好的地空性能,以上性能的存在使F-4战斗机能够被用于空面攻击任务。越战期间F-4曾经被广泛用于空地攻击,在空中打击和近距离支援等等任务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可以说,60年代末和70年代广泛地、高强度地使用这种战斗机让美军尝到了许多甜头,战斗机联队集中多用途战斗机于攻击任务上的能力越发受到重视。80年代初,随着F/A-18战斗机的服役使得这种期望真正成为实际。比之庞大笨重且专用型极强的F-14,F/A-18虽然小而轻,航程和机上空间都有限,但机动性能更好,尤其是拥有较好的格斗空战能力,且有不落下风的弹载能力和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当然在对陆作战中也经得起损失)。美军自此能够在联队建制下集中所有A-6和F-18联队进行对地进攻作战,攻击能力大增。虽然这种机型的出现乃至于这种装备发展思路,也使得舰载机联队同时能够抽出更多航空单位用于对空作战,但由于进攻才是决定性的作战活动,且美军重型航空母舰的主要作战方式已然决定了进攻作战的重要性,F-18在空面进攻作战所起到的作用是最为主要的。冷战以后美国海军“由海向陆”战略转变不过是冷战中这种装备思想的遗产,而F/A-18C/D乃至于F/A-18E/F的持续改进和装备也是70-80年代制定的既有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为了在进攻作战中掌握电子优势,航母舰载机往往还装备了大量电子侦察和对抗系统。这其中包含基本的无线电电子侦察和无线电电子抑制手段,即掩蔽阻塞干扰系统、偶极子反射器自动投放系统、红外探测装置、一次性干扰发射机、机载红外干扰装置、辐射预警接受器(被动雷达)和无线电测向等等装置。无线电技术侦察飞机和无线电电子干扰飞机另外还装备瞄准欺骗干扰发射机、机载火控系统干扰机、雷达信号分析器和导弹系统发射预警接收器。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末装备的EA-6B徘徊者干扰机。机上装备了八部用来制造密集雷达噪声干扰、模拟干扰和破坏火控系统的装置(包括吊舱)。由于机载电子战系统功率均十分有限,一般并不适用于进行大规模阻塞式干扰。除了进行无线电信号侦察活动外,这些电子战飞机主要只用来对敌方机群实施通讯和雷达信号干扰,或对面目标尤其是情报、火控雷达(如岸上雷达站、舰艇雷达)实施欺骗干扰。美军成规模的机群中所包含的EA-6B或单独出动的EA-6B双机或四机编队均是按照以上方式使用。既可以单独用来压制敌地面海面雷达,又可用以直接掩护舰载航空兵作战。这种机动灵活的电子战平台拥有极高的作战效能。计划配备数量是各航母4-6架,组成一个电子对抗中队。可以说,美航母编队当时就拥有体系完整严密,规模巨大质量较高的航空电子战力量。

苏制载机巡洋舰为核心的主力舰艇编队,普遍缺乏对岸攻击能力,仅能利用有限的火炮、舰载飞机遂行对地支援等任务。这一任务确实也不是苏联远洋主力舰队主要任务。此种舰艇编队中的载机巡洋舰,在反舰制海体系中担负着重要但相对美制航母比较有限的作用。纵观苏制载机巡洋舰发展历程,1123型莫斯科级单舰作战能力上极为偏重反潜、防空两方面,所装备的大量武器、电子设备主要功能集中于搜潜、攻潜、舰队防空和单舰防空上。虽然SA-N-3防空导弹也具备极为有限的反舰能力,但相对于专用重型反舰导弹而言能力杀伤力与射程差距极大。之后出现的1143型基辅级及1143.5型库兹涅佐夫级则是强大的苏联远洋战略战役反舰体系的核心平台(之一)与重要节点。当然,这种地位和美国航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虽然美国60、70年代时的反潜航母基本不担负反舰任务,但其重型攻击性航母却不然。这种舰只担负了最为主要的中远程反舰打击(当然整个编队远程对地、对空、反潜等任务亦然),也是反舰打击体系指挥、协调中枢核心。前面说过,美国海军最为主要的攻击能力的来源在于航母特混舰队,而舰队的主要攻击作战能力又来源于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群,在于其规模编队在进攻作战中的出动能力。由此可想而知苏联载机巡洋舰与美军航母的地位上的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还是双方海上打击体系的任务和构成上的区别。美军的体系前面前已述及,那所谓的苏联远洋战略战役反舰体系又是怎样的结构呢?

苏联远洋战役战术反舰体系主要构成包括战略指挥体系中的战役指挥协同系统(其核心为岸上指挥所),舰队与航空兵战术指挥系统,ΜΚΡЦ型海洋宇宙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用于预警任务,包括无线电侧向定位侦察站、海洋监视卫星、各种伪装和专用远洋侦察船等平台)、精确侦察引导体系(用于获取目标诸元并引导平台与导弹进行攻击,同时包括海洋监视卫星星座、大中型水面舰艇、TU-95RT、TU-142、IL-38乃至直升机等航空侦察引导平台)、各种反舰导弹发射平台(主要包括TU-16、TU-95、TU-22、TU-22M等导弹轰炸机、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及各型号飞航导弹潜艇和部分攻击潜艇)以及各种导弹本身。苏俄素来重视此种巨大的战略战役反舰系统的作用。如果不能以这样一种系统有效对抗北约海上重兵集群,尤其是不能够压制或消灭敌方作为体系核心的航空母舰的话,其庞大的陆上进攻集群必将遭到敌方海上力量自海上而来的打击。此种打击将有可能摧毁本方相当数量的部队,扰乱战役组织、布势。另外,在强大的航母特混舰队护卫下的水下战略打击力量和海上交通线将不受任何干扰地发挥作用。自然这不是苏联人希望看到的。在一定水域范围内组织其巨大的协同反舰作战体系是及其必要的,此类体系将主要在战役层面发挥作用,并最终深刻影响到战略层面的结果。

在这个巨大的体系中,指挥、通讯和协调体系是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以此为大脑与神经中枢,连接作为感知器官的预警系统与精确侦察引导系统,再连接作为躯干四肢的作战平台。仅就载机巡洋舰本身而言,其本身既是水面舰队的旗舰与指挥中枢,是前端精确侦察引导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导弹发射平台,本身更具有强大的战术防空和战术反潜等作战能力,这些均可以有效辅助和保障反舰能力的充分发挥。载机巡洋舰因为其较大的排水量,往往拥有巨大的内部空间,既足够满足舰队指挥所的设置要求,又能够在其上布设大量指挥通讯天线与处理系统。在苏联远洋海空力量迅速发展的50年代中后期,红海军设计制造了类似于58型导弹巡洋舰的一类舰只。红海军希望此类舰只同时具有强大的防空、反舰、反潜能力并可以作为旗舰,所以在此类舰只上设置了舰队指挥所和旗舰设备。但实际效果可谓非常糟糕。因为此类舰只的设计制造时尚处红海军大型导弹舰艇发展的不成熟发展阶段,本身大量在当时属最新型的,但体积巨大的武器装备和直接支援作战的电子设备已经占据了相当的空间(58型导弹舰竟然同时拥有8发存储于发射装置中重型反舰导弹SS-N-3和8发存储于上层建筑中的备弹)。加上舰型和内部空间设计上的问题,再在此类舰只上布设旗舰设备和指挥所毫无疑问十分局促。这种设计导致该级及类似舰只内部空间极为拥挤,人员住宿条件等方面极为糟糕。另外巨大的重量导致全舰重心分配上的困难,这直接导致了装甲、内部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上的巨大问题。如此多的问题导致58型导弹舰作战可靠性较低,服役仅4艘的情况下即使决策层判断其继续建造价值不大。实质上红海军当时的结论是还不如继续使用改进过的68型巡洋舰作为旗舰。这种经验教训导致苏联红海军在选择旗舰的问题上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教训积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红海军基本上均选用万吨排水量以上、空间充足、可靠性高和适航性好的舰只作为专用旗舰。载机巡洋舰满载排水量均在万吨以上,内部空间巨大,装甲保护强度高且稳性良好,完全是当时作为旗舰的最优选。载机巡洋舰在装备大量武器装备和必备电子设备之后,在布设旗舰指挥所之后对其作战稳定性和可靠性没有明显影响。重量体积较大的舰队指挥系统在设计中就被装备到载机巡洋舰上,可谓珠联璧合。当然这一点这些载机巡洋舰跟它们的美国同行是类似的。拥有巨大排水量的核心舰只,总是成为宽敞舒适的指挥所和军官会议室设立时的首选场所。而高大宽阔的上层建筑也更容易布设结构庞大、种类繁多的通讯天线和数据链路系统。

众所周知,载机巡洋舰在设计上与美国及其他国家航母最大的差别在于空间利用。载机巡洋舰之所以仍然被称作为“巡洋舰”,利用大量空间安设相当数量和重量的武器装备与相应电子设备这一点是主要原因之一。强大的武装和上层建筑中鳞次栉比的雷达、照射天线已经成为了苏俄大中型水面舰艇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一点连苏俄载机巡洋舰也不例外。1123级甲板前半部分布满了防空导弹和反潜导弹、火箭,以及相应的大量目标搜索、照射雷达。而之后的1143.1至1143.4四艘舰只前甲板装设了种类更多的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除了防空反潜武器外,还包括了8部SS-N-12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备弹16枚(1143.4巴库号装备了12部发射装置,备弹数量达到惊人的24枚)。即使是使用全通式大甲板的1143.5、1143.6型载机巡洋舰也在滑道之间布设了8部SS-N-19远程反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不仅如此,所有可能用于远程反舰导弹目标获取、诸元装订、中继制导的相应通讯、数据链设备在载机巡洋舰上一应俱全。可见40000多吨的载机巡洋舰同时综合了旗舰设施,指挥通讯设备、舰载机系统,以及不次于10000吨以上大型导弹巡洋舰或飞航导弹核潜艇(例如1143.1基辅级导弹数同1164型SLAVA光荣级,1143.4巴库导弹数同949型奥斯卡O级飞航导弹核潜艇)的反舰武器系统。如此众多的武器搭载确实也是苏联红海军反舰体系的客观需要。美军航母舰载机作战能力较强,数量众多,而英法冷战时也用有一批大型全通甲板航母,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用有自己的轻型航母。由此可见北约航母编队舰载机出动数量和后备数量十分庞大,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其仅靠大机群集中突击,波次齐射即可发挥出巨大的反舰威力。为了有效对抗敌方特混舰队,作为突击主力的反舰导弹数量及其发射平台必须上规模,以此保证突击规模、强度与持续时间。而舰载机在红海军中本来就只担负侦察、防御和辅助任务,自然没有必要保持太多的数量,配置时就只能秉承够用即可的原则。以这种武器配置形式设计成的舰艇,编组后形成的编队反舰作战能力自然十分强劲。在可能的东西方阵营全面决战中,这些舰艇均能够在核常条件下有效扮演舰队核心和主力战舰双重角色,在巴伦支海、挪威海、GIUK水道附近、东部和中部地中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引领水面舰艇集群投入相关作战,尤其是各种前出作战。在这些距离苏联本土较远的海区与主要敌手进行海空体系决战时,载机巡洋舰作为重要的体系节点也将发挥关键作用。

5.双方远洋舰队支持能力和对空作战能力对比

对空作战能力是美军航母重要作战能力之一。但美军重型航空母舰编队不管是在冷战中还是在现在都倾向于攻势作战,对空作战方面也讲求先发制人,其作战方式主要为攻势对空作战。在这种作战行动中,敌方航空力量的基地和载具是最为优先的目标,在敌方航空兵未起飞时就应尽力进行航空打击(当然此时摧毁的不仅仅是敌方航空作战能力)。这种作战方式体现在大洋上制海权的保证,以及对敌方(不管是决战时面对的苏联还是干涉行动中面对的小国)重要陆地目标的突击需要。显然,美军航母编队对比其他国家(包括苏联)在对空作战方面主要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和保持强大的舰载战斗机群。为此航空母舰所携带的舰载机攻击机达到总数40-50%,而其携带的专用战斗机数量仅在15-30%之间。航母遂行进攻作战行动时,舰载战斗机将能担负夺取战区制空权、簇拥护航(伴随护航)等任务。

      美军历来重视舰载战斗机的发展,其开发的F-8、F-18C/D这类中轻型战斗机、战斗攻击机都拥有较强的机动和格斗能力,而F-4、F-14、F-18E/F等中重型战斗机、战斗攻击机都拥有其所处时代最为完善的火控、航电和电子对抗系统以及最强大的武备配置。这些机型均具有比较均衡的空中作战能力,这种均衡的能力往往适合对付敌方各种类型特性的航空兵平台。不管敌方歼击机和截击机拥有怎样的机动特性、火控能力还是弹药类型,美军舰载机群中配属的战斗机都能够在空战中找到相应的应付方法并予以压制。这种均衡的空战能力的对美军夺取战区制空权和遂行联合空中战役等等行动非常有利。越南的战例可以充分说明问题。在越战中,美军航母对越南南北方区域都进行了大量打击和火力支援等作战,其舰载航空兵战斗机群广泛参加了此类活动,期间与越方米格战斗机进行了大量空战。以F-4为主的战斗机群面对越方MIG-17、MIG-19、MIG-21等多种型号歼击机时,最终均能通过战术摸索和大量高强度训练找到应对之法。以F-4为代表的美军战斗机未必拥有各高度和速度条件下的机动能力优势,也未必总能在空战开始时占到态势上的优势。但由于其拥有均衡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各个速度高度条件下均不错的机动能力,虽然部分不比苏制歼击机优异,但有总体上的优势,加上良好的火控系统与武器系统。在训练和维护方面做好后,最终空战结果却现实美军拥有较好的交换比,(越南靠地面防空系统往往能够消耗更多美军飞机,而不是依靠空战本身消耗,空战更多用来打乱美方对地攻击行动)美军战斗机部队基本夺取和维持了战区制空权,这一结果有效地保证了美军空中力量的主动权,完成了既定任务。另外,美军装备的各型战斗机在执行专门护航任务时也都拥有各自优势,尤其是那些中重型战斗机。无论执行簇拥(伴随)护航还是攻势防空任务,其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和良好的航电系统能够保证其在敌方空域进行长久活动,而优良的火控系统和大载弹量更是可以赋予其稳定而持续的火力能力,以不断粉碎敌方航空兵对己方轰炸机和攻击机群进行的冲击。这一点也在朝鲜、越南等中等强度战争中多有表现。另外,由于预警机的入役和换装,美军对空进攻作战模式也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在越南等地的空战告诉美国人,在敌对国家纵深进行空战往往不具备想象中的优势甚至是均势。敌方依靠陆基雷达和指挥仪引导截击机或歼击机,经常能够实现情报感知态势上的优势。美国海军因此于50年代末装备E-1B预警机,之后更新了经典的E-2预警机。这些搭载大型圆盘状雷达的中型运输机可以从航母上顺利起降,随时保证对己方战斗机的空情保障和作战引导,也可以代替舰队防空指挥中心的部分功能,履行空中指挥所的职责。

而美军所要进行的对空防御作战,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美军航母编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使之不受太严重的损失而得以长久地支援陆地作战。对中小国家进行的干涉战争中对空防御问题几乎不被考虑,这些国家的海空力量难以威胁美军特混舰队。但全面决战中的情况将完全不同。欧陆作战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将是持续时间数星期的大规模高强度作战,很有可能会在核化条件下进行。由于苏联航空反舰力量的强大存在,美军航母编队作为能在大洋和海外作战的主要机动力量,作为欧陆作战的重要支援力量,必须具有强大的防空能力确保其自身安全。

美军航母编队战时对空防御布势一般比较固定,严格按照分层防御的原则进行单位配置。预警机作为外层警戒的核心,一般被抽调1-2架部署于距离母舰280-370公里处预判重点威胁方向上进行巡逻,高度7500-9000米(最佳巡航高度),时速500公里/小时,滞空最大时间6小时;其雷达探测能力为飞机周围480千米半径,近490万立方千米的空间;对敌方典型高空轰炸机目标发现距离700公里以上,战斗机(中重型,无隐身能力)目标400公里以上,对舰船300公里以上,低空飞航式导弹200公里以上;可自动发现2000空中目标,同时跟踪其中600个以上,引导40架飞机投入作战。(以上数值为E-2预警机,考虑E-1B时均需降低)当然,以上数值全部为理论值,实战中当然会受到作战态势、敌方单位佯动、牵制和电子干扰,以及气象条件等影响。以引导能力为例,实战条件下预警机可以满足对敌方单一重型空舰导弹(无附加机动能力)和直线突防的轰炸机引导需要,但区域内如有高机动目标(如战斗机目标)进入,即可使其跟踪目标数量和引导己方单位总量大幅度降低,难度提升。E-1和E-2上最多只能抽调出2-3名引导员,一般只能保证在高强度作战条件下对有限空域的目标实施引导拦截。如面对苏联大规模高速轰炸机群突防,则需要多配置预警机,并尽量缩小单一预警机的负责区域。显然,预警机在使用上也需要注意轮换和后备安排。高强度作战海区执勤的航母编队多采用2-3航母配置,一般也就在重点方向上配置预警机维持巡逻,甲板上还需要保持预警机待命。作为实施拦截防空作战的单位,战斗机群也需要保证相应的数量和质量。一般保持一个双机编队协助每架预警机遂行空中巡逻(CAP)任务,另有2架左右飞机呈单、双机编队在其他方向进行巡逻。主力机群甲板起飞作战半径则在300-400公里左右,控制以航母为中心,直径约900公里海域。平时状况下始终保持甲板待命机群(一般为分队级),以随时支援预警巡逻机群。其余舰载机除处于维护和修理状态外,应处于一定准备状态。战斗机在防空作战中起着基干作用,经典者如携带AIM-54的F-14,担负着拦截大量苏联高速导弹轰炸机的重任。

美军航母编队遂行防空作战时,内层防御主要由航母本身及护航舰艇担负。美军二战后导弹巡洋舰序列包括CAG1波士顿号、CAG2堪培拉号,从CLG3到CLG8,CG10奥尔巴尼号、CG11芝加哥号、CG12哥伦布号,莱希(CG16)级,贝尔纳普(CG26)级,提康德罗加(CG47)级;以及核动力巡洋舰包括长滩(CGN9)级,特拉克斯顿(CGN35)级,加利福尼亚(CGN36)级,弗吉尼亚(CGN38)级。以上舰艇加上驱逐舰和远洋护卫舰均拥有较强防空实力。这些护航舰艇在防空作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时美国海军通常将参战舰艇按区域编为数个联合作战编队(其中包括航母编队),其合成编队指挥官制定一名巡洋舰、驱逐舰大队司令担任防空作战指挥官,统一指挥联合作战编队整体防空作战与空中交通管制,其指挥所设置于巡洋舰上。而下辖的航母编队中,一般也由防空巡洋舰指挥本舰队防空作战。另外,在重点方向上,一般也要在距离航母40海里处配属一艘巡洋舰或防空能力较强的驱逐舰作为前哨防空警戒,包括进行舰队远端低空补盲探测。在体系探测到敌方进攻波次发出预警时,各舰使用本舰配属火控雷达和防空导弹遂行抗击作战。经典者如拥有宙斯盾系统的提康德罗加(CG47)级巡洋舰,火力、火控通道多,抗饱和攻击能力极强,可对敌方轰炸机和大型导弹有较高的拦截成功率。

与美国同行一样,载机巡洋舰强大的自持能力、旺盛的本舰火力和无与伦比的载机作战能力(在红海军内)是舰队进行远洋活动的根本保障。随着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发出的“建设远洋核海军,向大洋前进”的号令,苏联红海军舰队开始全面加强远洋活动。相比60年代末之前,60-80 年代的红海军远洋舰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远离苏联本土的海域。如60年代末大规模进入地中海,70年代大规模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1979年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海峡的苏联舰只总数为283艘,通过津轻、宗谷和对马海峡的舰只平均为320艘,均较10年前翻数翻。在这些海域苏联进行了大量实战演习和侦察、试探、对峙和跟踪任务。如1973年10月-11月在东地中海大规模对峙行动,1975年进行“海洋75”全球机动作战演习,1976年6月在荷兰外海进行的大规模侦察试探活动与联合演习,1979年4月在葡萄牙外海进行的大规模反潜攻击演习,1980年7月波罗地海东南大规模联合演习,1981年进行的“西方81”超大规模演习,1985年5月底到7月初北方舰队“阿波鲁特”大规模潜艇演习等等。在那些演习和任务进行中,苏联海军不仅有效地完成前沿力量显示,对敌方海空力量作战能力详细侦察试探等任务,也试探了敌对国家政治、军事力量的反应能力,更加深了对远洋作战和自身全球活动、作战能力的认识和了解。但相对美国拥有的大量条件优良的海外基地,苏联的海外基地数量少得多,且多集中在10-20年内通过各种条约租赁或以各种援助换取使用的第三世界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由于原所有国经济军事发展水平上的限制,多半需要扩建扩充,只有极少部分是长期营建或由过去殖民者进行精心设计经营的。也就是说,苏联红海军所能利用的海外基地,不光数量少,而且其支援辅助能力十分有限。远洋(甚至洲际)活动的舰队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持力,以及全面的作战能力。苏军认为,在缺乏本方物资保障基地、陆基侦察测向基地、陆基航空兵作战力量支援的海区,舰队本身毫无疑问是极其脆弱的,而以上情况在实战中极易发生。这一点跟以舰队作为海军作战能力基干并拥有大量海外辅助支援基地的美国是完全不同的。为了充分发挥海军力量的作用,为了有效影响远离苏联国土的世界热点地区,必须作两手准备。一方面加强海外军事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加强海上力量的作战独立性。一个多少类似美国与其他国家的,集合强大空中、水面、水下三维立体作战能力的独立舰队集群才能在缺乏支援的远海进行活动,才能在深海大洋上有效面对各种威胁以遂行各种任务。载机巡洋舰自然是这项发展趋势的最佳突破口。舰载机拥有强力的侦察、反潜、有限制空能力,这使得载机巡洋舰拥有的侦察、火力范围和攻防纵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使其有效集成了远超过去单一舰只更为众多的功能。不管苏军内部如何认识载机巡洋舰乃至于西方的航空母舰,积极发展此类舰只并将其加强到远洋舰队(尤其是那些分舰队)中去作为核心这一点绝对是大势所趋。只有载机巡洋舰才能对整个舰队的作战能力带来这样的提高,并在结构上迅速健全整个体系。事实上1123、1143.1-1143.46艘巨舰参加以上所述几乎全部大规模演习和各种任务。作为自身战力最强主力舰之一以及全舰队核心,这些巨舰在演习、任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载机巡洋舰同样也是舰队防空作战的中坚和核心。对比美国而言,苏联红海军所受到的对方空中威胁更为严重。虽然红海军并不打算在全面战争时期使其舰队过分前出,但平时及中小规模冲突爆发时,红海军舰队尤其是那些远洋分舰队必须做好脱离本方陆基航空兵独立进行防空作战的准备。究其舰载机作战能力而言,相对于它们的美国同行而言,如此众多的体积空间、重量空间和甲板面积被用于安置反舰与其他武器以及相应电子设备,舰载机搭载能力首先必然受到巨大影响。当然尽管这也是苏联红海军的本意,但航空兵配属太少总归是个严重缺陷。1143.1-1143.4型以40000余吨的排水量,仅能配属24架舰载机。考虑到执行反潜任务必须配属足够的反潜直升机,YAK-36M或YAK-38的数量就着实有限了。如配备直升机一个大队8-12架,则垂直起降歼击机仅12架左右。相对而言,排水量不高于1143的美国海军改进而来的二战航母埃塞克斯级反潜航母,其搭载能力可含4个中队(同苏联大队)舰载机,此种航母还是战后使用的最小的美国主力航母。从这种比较中可以看出,载机巡洋舰的载机能力的确十分有限,所部署的载机群限于大队规模,如此规模的机队即使全部出动也仅能遂行单一主要任务(如舰队防空或反潜)和辅助支援任务。而对地和制海等典型进攻性任务即使只看舰载机规模也实在较难以完成。另外,由于过多空间被占用,舰载机储备、停放空间均十分有限,空间的局促会导致有关于舰载机的各种操作效率降低,尤其是舰载机起降和挂载维护等关键操作。所以基辅级航空作战能力实质非常有限。1143.5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是对比同时期的“尼米兹”巨型航母而言还是有很大差距。

载机巡洋舰舰队防空作战时,同样要依托航空力量与舰艇力量进行广泛协同。YAK-36M或YAK-38舰载歼击机类似美军战斗机实施防空巡逻任务,但受限于自身体积和载油量,距离往往只有后者一半左右。与美军不同的是,舰队防空指挥中心一般就设在载机巡洋舰上,而不似乎在护航巡洋舰或大型反潜舰上。防空指挥和管制中心利用舰队指挥系统统一协调舰队水面舰艇和航空兵遂行防空任务,但航空兵也能得到外围携带大型对空雷达舰艇的引导保障。这种编队内配属着较美军航母编队更多的护航水面舰艇和潜艇。在主要受威胁方向上往往部署多艘(而不是一艘,且一般拥有远程防空导弹)舰艇用于防空警戒,并及时引导舰载机进行拦截任务。苏联红海军甚至经常使用浮出水面的核潜艇在重点方向上打开雷达担负水天线下低空补盲警戒任务,这应当是看重潜艇拥有速潜规避打击的能力。当发现敌方航空攻击编队时,首先由前置部署的舰艇在最大距离上发射防空导弹以扰乱敌方攻击队形,压制敌方防止迅速进入攻击阵位,同时召唤巡逻歼击机和待机歼击机出动。歼击机以双机队形战斗疏开,间隔1500-2500米高度差500-1500米背向太阳接敌。虽然苏联舰载机比较其空军前线航空兵的机型普遍机动能力较低、航程有限,但一般机动动作均能完成,尤其是着重配合空空导弹武器的机动均能完成。如YAK-36M和YAK-38这样早期的舰载机,一样能够完成典型的二对六拦截战术中的双机侧翼跃升拦截、双机钳形交叉夹击拦截动作,也能挖成二对一夹击和二对二拖后动作,亦能完成单击yo-yo动作等典型拦截——空战战术动作。而之后的YAK-41、MIG-29K和SU-33也不在话下。加上舰载机能够得到与前线航空兵类似的低空引导系统的指挥引导,所以作战性能基本可以满足舰队防空的要求。战时配合陆基航空兵,可以对抗敌方3航母编队大机群空袭。而在平时和地区冲突中冲锋在前的分舰队,在得到载机巡洋舰加入的情况,亦能使用舰载机配合舰队统一防空指挥引导系统,多层次情报火控、防空导弹火力体系有效防范规模不太大的空袭。

6.结尾

冷战40余年,美苏恐怖的全面对峙对抗客观上大大加速了军事科技与战略战术的发展,其中不断发展进化的航母既是双方的打手工具,又是必然的促进成果,是工业时代暴力需求下的产物。双方各具特色的军事体系和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制造出了完全不同的钢铁奇迹,堪称武器发展史上针尖对麦芒式的经典。但在功用和影响上它们都是相同的,其地位堪称中流之砥柱、武装之核心。航空母舰亦如大洋上恐怖巨兽,引领大队虎狼逡巡海外,放飞成群雕鸮席卷六合。所到之处,无论天涯海角,微末之国无可与之抗衡,孱弱之军无可与之争锋!战则摧枯拉朽,不战亦常能屈人之兵。是故,回首冷战,放眼当今,无航母,不称远洋!无航母,不称大海军!



4.双方遂行空面进攻作战能力比较

相比而言美海军历来强调主力舰队决战,强调依靠灵活机动的特混舰队而不是依赖岸基基地的庞大体系进行攻击作战。航空母舰特混编队因此作为美军最为主要的制海权获取和对陆突击手段,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对面攻击作战能力。冷战中两超所拥有的任何重要体系平台,不管在战略、战役、战术哪个层面上均十分主要重视核子打击能力,航空母舰毫无疑问也拥有强大的核打击能力。美军航母编队可对苏联纵深800-1500公里实施战略核打击。单航母编队一般载有144枚MK-57、61、43、28等小口径核弹药(航弹),其中50-60%的核弹药装载于专用弹药运输舰上。所有核弹药中,75%用于对陆打击,25%用于对海打击。在预想中的东西方阵营决战过程中,航母编队进行的首轮核打击将使用80%攻击机,其中10-12架搭载核弹药进行集中核突击,而平时则保持4架攻击机随时准备使用核弹药。而当战斧巡航导弹进入现役之后,打击纵深和打击强度均得到大幅度加强。仅仅单航母编队战时条件下有能力携带数百发战斧导弹,其中最多数十发将配置核弹头(但一般情况下会较少)。首轮打击可以预计可以在敌方防御体系甚至是敌方反击力量活动范围之外进行。美军航母编队在全面战争预案中(尤其是50-60年代的战争预案),将在挪威海至巴伦支海、阿留申群岛至勘察加半岛至鄂霍次克海、东地中海至黑海这几个重要战略方向上对苏联沿海以及纵深实施大规模核突击。

美军自二战以来发展了A-3、A-4、A-5、A-6、A-7等等型号的舰载攻击机,不仅配备了以上所述型号的核弹头,还配备了数量十分庞大的常规弹药用以打击陆上和海上目标。E二战中美国海军常年以来迷信俯冲轰炸机的威力(例如大名鼎鼎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当然其使用效果也确实较好),不管是轰炸机指挥协同、飞行员训练等等诸多方面皆是围绕这种战术进行。但实质上此种战术的成功原因在于日本当时缺乏对空情报、火控雷达(电探),没有相应的雷达引导高炮和战斗机拦截低空目标的能力,高炮配置数量有限和质量较差等等方面(100MM高入役太晚,且弹药仍无VT信管)。50-60年代很长时间内航母舰载机仍然延续此类别作战方式,主要使用普通航弹进行凌空轰炸作战。当时这样的作战模式已经演变为舰载机突入目标上空或附近,以俯冲、上仰、水平等方式投弹轰炸(因应战术舰载机已装备了较多的轰炸瞄准设备,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舰载攻击机的速度提升巨大,50年代最大中低空航速已达到500-700公里/小时,60年代已达到1000公里/小时以上。因喷气式飞机的普及其突击速度大幅度加快,空中编队巡航时间大大降低,突防速度和效率大增。但实质上这种方式的核心与二战时期没有太大分别。由于要抵近攻击,面对同样较二战时期远为先进且火力强大高效的敌军防空系统(如越南战争时期SA-2和雷达引导高射炮组成的陆基防空系统),还是存在单位作战威力相对较低、潜在损失较高的缺陷。美军的思路是利用航空侦察、攻击手段的机动能力和通视条件上的优势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并有效利用规模机群进行集中的快速低空突击。这其实也是一种饱和攻击的思路。但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防空导弹武器(特别是能够有效对付低空目标的防空导弹的出现)以及指挥仪引导的高炮武器大规模普及,美军舰载机必须得到进一步性能方面的提升才能有效应对海上和陆上防御体系的威胁(尤其是苏军远洋舰队的发展导致的红海军舰艇大型化、年轻化、导弹化,美军面对的敌方海上力量制海防空能力大大加强)。50年代末开始,美军开始在航母舰载机上配置各种型号各种用途的战术导弹,以应对越来越强大的导弹化、电子化的陆空结合防空力量。其中典型型号包括AGM-12“小斗犬、AGM—45A/B百舌鸟(Shrike)、反辐射导弹、AGM-53A秃鹰(Condor)、AGM—64A空地导弹大黄蜂(Hornet)、AGM—65空地导弹幼畜(Maverick)、AGM-84鱼叉(Harpoon/SLAM)、AGM—88哈姆(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等各种导弹武器以及宝石路系列精确制导炸弹武器,其作战实力有相当大的提升。舰载机开始获得在敌方近距离防空体系甚至整个防空体系射界之外投射弹药的能力。面对各种单纯的面防空系统时,由于导弹武器的普及,大量舰载机构成的打击机群得以不受多少限制使用大量导弹武器进行多轮集中突击。类似作战方式将使落后的防空系统保护的目标群被逐步消耗掉,即使这些防空系统能够拦截弹药本身,类似打击方式也将会使防空系统饱和,并最终产生极大的破坏能力(虽然这一系统的威力直至80年代中期才基本形成)。冷战中后期面对苏联红海军时,美军航母尤其拥有强大的进攻作战能力和压制能力。如航母为消灭一由1-2艘大型反潜舰和2-3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艇突击群,派出攻击机分队或中队(6-12架携带导弹武器的飞机)即可,打击持续时间约为60-70分钟。面对敌方主力舰队,航母编队如遂行专门制海反舰任务一般均需配属3艘攻击型航母协同做战,首波次可派出5个中队以上携带导弹武器的舰载机投射150枚以上反舰导弹(另有护航支援保障兵力若干)。这些反舰导弹数量太多,如成规模集中突防难以防御,且其威力较强。如AGM-88鱼叉导弹,仅1发即可使苏联小型导弹、反潜舰失去战斗力,2发使5000吨以下警戒舰、驱逐舰丧失战斗力,3发可保证5000-10000吨级大型反潜舰和巡洋舰丧失战斗力,4发使莫斯科级、基辅级和基洛夫级丧失战斗力。

为进一步加强舰载机群攻击能力,美国海军又进行了多次对战机型号和编制上的专门性改革。美军越来越重视能在某一个任务上集中使用大量舰载机的能力,过去舰载机联队机型专用型过强,任务类别条块分割的状况迫切需要被打破。为此美军进行了大量尝试。例如装备的A-7海盗式轻型攻击机,由于其与F-8战斗机拥有几乎一样的结构和适用零配件,这使得攻击机群勤务状况得以大幅度改善,可说是走出了第一步。另外,其装备的F-4战斗机,拥有庞大的数量和均衡的性能,特别是在拥有强大的空战能力之余还拥有长航时、大载弹量和较好的地空性能,以上性能的存在使F-4战斗机能够被用于空面攻击任务。越战期间F-4曾经被广泛用于空地攻击,在空中打击和近距离支援等等任务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可以说,60年代末和70年代广泛地、高强度地使用这种战斗机让美军尝到了许多甜头,战斗机联队集中多用途战斗机于攻击任务上的能力越发受到重视。80年代初,随着F/A-18战斗机的服役使得这种期望真正成为实际。比之庞大笨重且专用型极强的F-14,F/A-18虽然小而轻,航程和机上空间都有限,但机动性能更好,尤其是拥有较好的格斗空战能力,且有不落下风的弹载能力和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当然在对陆作战中也经得起损失)。美军自此能够在联队建制下集中所有A-6和F-18联队进行对地进攻作战,攻击能力大增。虽然这种机型的出现乃至于这种装备发展思路,也使得舰载机联队同时能够抽出更多航空单位用于对空作战,但由于进攻才是决定性的作战活动,且美军重型航空母舰的主要作战方式已然决定了进攻作战的重要性,F-18在空面进攻作战所起到的作用是最为主要的。冷战以后美国海军“由海向陆”战略转变不过是冷战中这种装备思想的遗产,而F/A-18C/D乃至于F/A-18E/F的持续改进和装备也是70-80年代制定的既有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为了在进攻作战中掌握电子优势,航母舰载机往往还装备了大量电子侦察和对抗系统。这其中包含基本的无线电电子侦察和无线电电子抑制手段,即掩蔽阻塞干扰系统、偶极子反射器自动投放系统、红外探测装置、一次性干扰发射机、机载红外干扰装置、辐射预警接受器(被动雷达)和无线电测向等等装置。无线电技术侦察飞机和无线电电子干扰飞机另外还装备瞄准欺骗干扰发射机、机载火控系统干扰机、雷达信号分析器和导弹系统发射预警接收器。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末装备的EA-6B徘徊者干扰机。机上装备了八部用来制造密集雷达噪声干扰、模拟干扰和破坏火控系统的装置(包括吊舱)。由于机载电子战系统功率均十分有限,一般并不适用于进行大规模阻塞式干扰。除了进行无线电信号侦察活动外,这些电子战飞机主要只用来对敌方机群实施通讯和雷达信号干扰,或对面目标尤其是情报、火控雷达(如岸上雷达站、舰艇雷达)实施欺骗干扰。美军成规模的机群中所包含的EA-6B或单独出动的EA-6B双机或四机编队均是按照以上方式使用。既可以单独用来压制敌地面海面雷达,又可用以直接掩护舰载航空兵作战。这种机动灵活的电子战平台拥有极高的作战效能。计划配备数量是各航母4-6架,组成一个电子对抗中队。可以说,美航母编队当时就拥有体系完整严密,规模巨大质量较高的航空电子战力量。

苏制载机巡洋舰为核心的主力舰艇编队,普遍缺乏对岸攻击能力,仅能利用有限的火炮、舰载飞机遂行对地支援等任务。这一任务确实也不是苏联远洋主力舰队主要任务。此种舰艇编队中的载机巡洋舰,在反舰制海体系中担负着重要但相对美制航母比较有限的作用。纵观苏制载机巡洋舰发展历程,1123型莫斯科级单舰作战能力上极为偏重反潜、防空两方面,所装备的大量武器、电子设备主要功能集中于搜潜、攻潜、舰队防空和单舰防空上。虽然SA-N-3防空导弹也具备极为有限的反舰能力,但相对于专用重型反舰导弹而言能力杀伤力与射程差距极大。之后出现的1143型基辅级及1143.5型库兹涅佐夫级则是强大的苏联远洋战略战役反舰体系的核心平台(之一)与重要节点。当然,这种地位和美国航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虽然美国60、70年代时的反潜航母基本不担负反舰任务,但其重型攻击性航母却不然。这种舰只担负了最为主要的中远程反舰打击(当然整个编队远程对地、对空、反潜等任务亦然),也是反舰打击体系指挥、协调中枢核心。前面说过,美国海军最为主要的攻击能力的来源在于航母特混舰队,而舰队的主要攻击作战能力又来源于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群,在于其规模编队在进攻作战中的出动能力。由此可想而知苏联载机巡洋舰与美军航母的地位上的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还是双方海上打击体系的任务和构成上的区别。美军的体系前面前已述及,那所谓的苏联远洋战略战役反舰体系又是怎样的结构呢?

苏联远洋战役战术反舰体系主要构成包括战略指挥体系中的战役指挥协同系统(其核心为岸上指挥所),舰队与航空兵战术指挥系统,ΜΚΡЦ型海洋宇宙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用于预警任务,包括无线电侧向定位侦察站、海洋监视卫星、各种伪装和专用远洋侦察船等平台)、精确侦察引导体系(用于获取目标诸元并引导平台与导弹进行攻击,同时包括海洋监视卫星星座、大中型水面舰艇、TU-95RT、TU-142、IL-38乃至直升机等航空侦察引导平台)、各种反舰导弹发射平台(主要包括TU-16、TU-95、TU-22、TU-22M等导弹轰炸机、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及各型号飞航导弹潜艇和部分攻击潜艇)以及各种导弹本身。苏俄素来重视此种巨大的战略战役反舰系统的作用。如果不能以这样一种系统有效对抗北约海上重兵集群,尤其是不能够压制或消灭敌方作为体系核心的航空母舰的话,其庞大的陆上进攻集群必将遭到敌方海上力量自海上而来的打击。此种打击将有可能摧毁本方相当数量的部队,扰乱战役组织、布势。另外,在强大的航母特混舰队护卫下的水下战略打击力量和海上交通线将不受任何干扰地发挥作用。自然这不是苏联人希望看到的。在一定水域范围内组织其巨大的协同反舰作战体系是及其必要的,此类体系将主要在战役层面发挥作用,并最终深刻影响到战略层面的结果。

在这个巨大的体系中,指挥、通讯和协调体系是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以此为大脑与神经中枢,连接作为感知器官的预警系统与精确侦察引导系统,再连接作为躯干四肢的作战平台。仅就载机巡洋舰本身而言,其本身既是水面舰队的旗舰与指挥中枢,是前端精确侦察引导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导弹发射平台,本身更具有强大的战术防空和战术反潜等作战能力,这些均可以有效辅助和保障反舰能力的充分发挥。载机巡洋舰因为其较大的排水量,往往拥有巨大的内部空间,既足够满足舰队指挥所的设置要求,又能够在其上布设大量指挥通讯天线与处理系统。在苏联远洋海空力量迅速发展的50年代中后期,红海军设计制造了类似于58型导弹巡洋舰的一类舰只。红海军希望此类舰只同时具有强大的防空、反舰、反潜能力并可以作为旗舰,所以在此类舰只上设置了舰队指挥所和旗舰设备。但实际效果可谓非常糟糕。因为此类舰只的设计制造时尚处红海军大型导弹舰艇发展的不成熟发展阶段,本身大量在当时属最新型的,但体积巨大的武器装备和直接支援作战的电子设备已经占据了相当的空间(58型导弹舰竟然同时拥有8发存储于发射装置中重型反舰导弹SS-N-3和8发存储于上层建筑中的备弹)。加上舰型和内部空间设计上的问题,再在此类舰只上布设旗舰设备和指挥所毫无疑问十分局促。这种设计导致该级及类似舰只内部空间极为拥挤,人员住宿条件等方面极为糟糕。另外巨大的重量导致全舰重心分配上的困难,这直接导致了装甲、内部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上的巨大问题。如此多的问题导致58型导弹舰作战可靠性较低,服役仅4艘的情况下即使决策层判断其继续建造价值不大。实质上红海军当时的结论是还不如继续使用改进过的68型巡洋舰作为旗舰。这种经验教训导致苏联红海军在选择旗舰的问题上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教训积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红海军基本上均选用万吨排水量以上、空间充足、可靠性高和适航性好的舰只作为专用旗舰。载机巡洋舰满载排水量均在万吨以上,内部空间巨大,装甲保护强度高且稳性良好,完全是当时作为旗舰的最优选。载机巡洋舰在装备大量武器装备和必备电子设备之后,在布设旗舰指挥所之后对其作战稳定性和可靠性没有明显影响。重量体积较大的舰队指挥系统在设计中就被装备到载机巡洋舰上,可谓珠联璧合。当然这一点这些载机巡洋舰跟它们的美国同行是类似的。拥有巨大排水量的核心舰只,总是成为宽敞舒适的指挥所和军官会议室设立时的首选场所。而高大宽阔的上层建筑也更容易布设结构庞大、种类繁多的通讯天线和数据链路系统。

众所周知,载机巡洋舰在设计上与美国及其他国家航母最大的差别在于空间利用。载机巡洋舰之所以仍然被称作为“巡洋舰”,利用大量空间安设相当数量和重量的武器装备与相应电子设备这一点是主要原因之一。强大的武装和上层建筑中鳞次栉比的雷达、照射天线已经成为了苏俄大中型水面舰艇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一点连苏俄载机巡洋舰也不例外。1123级甲板前半部分布满了防空导弹和反潜导弹、火箭,以及相应的大量目标搜索、照射雷达。而之后的1143.1至1143.4四艘舰只前甲板装设了种类更多的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除了防空反潜武器外,还包括了8部SS-N-12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备弹16枚(1143.4巴库号装备了12部发射装置,备弹数量达到惊人的24枚)。即使是使用全通式大甲板的1143.5、1143.6型载机巡洋舰也在滑道之间布设了8部SS-N-19远程反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不仅如此,所有可能用于远程反舰导弹目标获取、诸元装订、中继制导的相应通讯、数据链设备在载机巡洋舰上一应俱全。可见40000多吨的载机巡洋舰同时综合了旗舰设施,指挥通讯设备、舰载机系统,以及不次于10000吨以上大型导弹巡洋舰或飞航导弹核潜艇(例如1143.1基辅级导弹数同1164型SLAVA光荣级,1143.4巴库导弹数同949型奥斯卡O级飞航导弹核潜艇)的反舰武器系统。如此众多的武器搭载确实也是苏联红海军反舰体系的客观需要。美军航母舰载机作战能力较强,数量众多,而英法冷战时也用有一批大型全通甲板航母,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用有自己的轻型航母。由此可见北约航母编队舰载机出动数量和后备数量十分庞大,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其仅靠大机群集中突击,波次齐射即可发挥出巨大的反舰威力。为了有效对抗敌方特混舰队,作为突击主力的反舰导弹数量及其发射平台必须上规模,以此保证突击规模、强度与持续时间。而舰载机在红海军中本来就只担负侦察、防御和辅助任务,自然没有必要保持太多的数量,配置时就只能秉承够用即可的原则。以这种武器配置形式设计成的舰艇,编组后形成的编队反舰作战能力自然十分强劲。在可能的东西方阵营全面决战中,这些舰艇均能够在核常条件下有效扮演舰队核心和主力战舰双重角色,在巴伦支海、挪威海、GIUK水道附近、东部和中部地中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引领水面舰艇集群投入相关作战,尤其是各种前出作战。在这些距离苏联本土较远的海区与主要敌手进行海空体系决战时,载机巡洋舰作为重要的体系节点也将发挥关键作用。

5.双方远洋舰队支持能力和对空作战能力对比

对空作战能力是美军航母重要作战能力之一。但美军重型航空母舰编队不管是在冷战中还是在现在都倾向于攻势作战,对空作战方面也讲求先发制人,其作战方式主要为攻势对空作战。在这种作战行动中,敌方航空力量的基地和载具是最为优先的目标,在敌方航空兵未起飞时就应尽力进行航空打击(当然此时摧毁的不仅仅是敌方航空作战能力)。这种作战方式体现在大洋上制海权的保证,以及对敌方(不管是决战时面对的苏联还是干涉行动中面对的小国)重要陆地目标的突击需要。显然,美军航母编队对比其他国家(包括苏联)在对空作战方面主要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和保持强大的舰载战斗机群。为此航空母舰所携带的舰载机攻击机达到总数40-50%,而其携带的专用战斗机数量仅在15-30%之间。航母遂行进攻作战行动时,舰载战斗机将能担负夺取战区制空权、簇拥护航(伴随护航)等任务。

      美军历来重视舰载战斗机的发展,其开发的F-8、F-18C/D这类中轻型战斗机、战斗攻击机都拥有较强的机动和格斗能力,而F-4、F-14、F-18E/F等中重型战斗机、战斗攻击机都拥有其所处时代最为完善的火控、航电和电子对抗系统以及最强大的武备配置。这些机型均具有比较均衡的空中作战能力,这种均衡的能力往往适合对付敌方各种类型特性的航空兵平台。不管敌方歼击机和截击机拥有怎样的机动特性、火控能力还是弹药类型,美军舰载机群中配属的战斗机都能够在空战中找到相应的应付方法并予以压制。这种均衡的空战能力的对美军夺取战区制空权和遂行联合空中战役等等行动非常有利。越南的战例可以充分说明问题。在越战中,美军航母对越南南北方区域都进行了大量打击和火力支援等作战,其舰载航空兵战斗机群广泛参加了此类活动,期间与越方米格战斗机进行了大量空战。以F-4为主的战斗机群面对越方MIG-17、MIG-19、MIG-21等多种型号歼击机时,最终均能通过战术摸索和大量高强度训练找到应对之法。以F-4为代表的美军战斗机未必拥有各高度和速度条件下的机动能力优势,也未必总能在空战开始时占到态势上的优势。但由于其拥有均衡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各个速度高度条件下均不错的机动能力,虽然部分不比苏制歼击机优异,但有总体上的优势,加上良好的火控系统与武器系统。在训练和维护方面做好后,最终空战结果却现实美军拥有较好的交换比,(越南靠地面防空系统往往能够消耗更多美军飞机,而不是依靠空战本身消耗,空战更多用来打乱美方对地攻击行动)美军战斗机部队基本夺取和维持了战区制空权,这一结果有效地保证了美军空中力量的主动权,完成了既定任务。另外,美军装备的各型战斗机在执行专门护航任务时也都拥有各自优势,尤其是那些中重型战斗机。无论执行簇拥(伴随)护航还是攻势防空任务,其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和良好的航电系统能够保证其在敌方空域进行长久活动,而优良的火控系统和大载弹量更是可以赋予其稳定而持续的火力能力,以不断粉碎敌方航空兵对己方轰炸机和攻击机群进行的冲击。这一点也在朝鲜、越南等中等强度战争中多有表现。另外,由于预警机的入役和换装,美军对空进攻作战模式也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在越南等地的空战告诉美国人,在敌对国家纵深进行空战往往不具备想象中的优势甚至是均势。敌方依靠陆基雷达和指挥仪引导截击机或歼击机,经常能够实现情报感知态势上的优势。美国海军因此于50年代末装备E-1B预警机,之后更新了经典的E-2预警机。这些搭载大型圆盘状雷达的中型运输机可以从航母上顺利起降,随时保证对己方战斗机的空情保障和作战引导,也可以代替舰队防空指挥中心的部分功能,履行空中指挥所的职责。

而美军所要进行的对空防御作战,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美军航母编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使之不受太严重的损失而得以长久地支援陆地作战。对中小国家进行的干涉战争中对空防御问题几乎不被考虑,这些国家的海空力量难以威胁美军特混舰队。但全面决战中的情况将完全不同。欧陆作战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将是持续时间数星期的大规模高强度作战,很有可能会在核化条件下进行。由于苏联航空反舰力量的强大存在,美军航母编队作为能在大洋和海外作战的主要机动力量,作为欧陆作战的重要支援力量,必须具有强大的防空能力确保其自身安全。

美军航母编队战时对空防御布势一般比较固定,严格按照分层防御的原则进行单位配置。预警机作为外层警戒的核心,一般被抽调1-2架部署于距离母舰280-370公里处预判重点威胁方向上进行巡逻,高度7500-9000米(最佳巡航高度),时速500公里/小时,滞空最大时间6小时;其雷达探测能力为飞机周围480千米半径,近490万立方千米的空间;对敌方典型高空轰炸机目标发现距离700公里以上,战斗机(中重型,无隐身能力)目标400公里以上,对舰船300公里以上,低空飞航式导弹200公里以上;可自动发现2000空中目标,同时跟踪其中600个以上,引导40架飞机投入作战。(以上数值为E-2预警机,考虑E-1B时均需降低)当然,以上数值全部为理论值,实战中当然会受到作战态势、敌方单位佯动、牵制和电子干扰,以及气象条件等影响。以引导能力为例,实战条件下预警机可以满足对敌方单一重型空舰导弹(无附加机动能力)和直线突防的轰炸机引导需要,但区域内如有高机动目标(如战斗机目标)进入,即可使其跟踪目标数量和引导己方单位总量大幅度降低,难度提升。E-1和E-2上最多只能抽调出2-3名引导员,一般只能保证在高强度作战条件下对有限空域的目标实施引导拦截。如面对苏联大规模高速轰炸机群突防,则需要多配置预警机,并尽量缩小单一预警机的负责区域。显然,预警机在使用上也需要注意轮换和后备安排。高强度作战海区执勤的航母编队多采用2-3航母配置,一般也就在重点方向上配置预警机维持巡逻,甲板上还需要保持预警机待命。作为实施拦截防空作战的单位,战斗机群也需要保证相应的数量和质量。一般保持一个双机编队协助每架预警机遂行空中巡逻(CAP)任务,另有2架左右飞机呈单、双机编队在其他方向进行巡逻。主力机群甲板起飞作战半径则在300-400公里左右,控制以航母为中心,直径约900公里海域。平时状况下始终保持甲板待命机群(一般为分队级),以随时支援预警巡逻机群。其余舰载机除处于维护和修理状态外,应处于一定准备状态。战斗机在防空作战中起着基干作用,经典者如携带AIM-54的F-14,担负着拦截大量苏联高速导弹轰炸机的重任。

美军航母编队遂行防空作战时,内层防御主要由航母本身及护航舰艇担负。美军二战后导弹巡洋舰序列包括CAG1波士顿号、CAG2堪培拉号,从CLG3到CLG8,CG10奥尔巴尼号、CG11芝加哥号、CG12哥伦布号,莱希(CG16)级,贝尔纳普(CG26)级,提康德罗加(CG47)级;以及核动力巡洋舰包括长滩(CGN9)级,特拉克斯顿(CGN35)级,加利福尼亚(CGN36)级,弗吉尼亚(CGN38)级。以上舰艇加上驱逐舰和远洋护卫舰均拥有较强防空实力。这些护航舰艇在防空作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时美国海军通常将参战舰艇按区域编为数个联合作战编队(其中包括航母编队),其合成编队指挥官制定一名巡洋舰、驱逐舰大队司令担任防空作战指挥官,统一指挥联合作战编队整体防空作战与空中交通管制,其指挥所设置于巡洋舰上。而下辖的航母编队中,一般也由防空巡洋舰指挥本舰队防空作战。另外,在重点方向上,一般也要在距离航母40海里处配属一艘巡洋舰或防空能力较强的驱逐舰作为前哨防空警戒,包括进行舰队远端低空补盲探测。在体系探测到敌方进攻波次发出预警时,各舰使用本舰配属火控雷达和防空导弹遂行抗击作战。经典者如拥有宙斯盾系统的提康德罗加(CG47)级巡洋舰,火力、火控通道多,抗饱和攻击能力极强,可对敌方轰炸机和大型导弹有较高的拦截成功率。

与美国同行一样,载机巡洋舰强大的自持能力、旺盛的本舰火力和无与伦比的载机作战能力(在红海军内)是舰队进行远洋活动的根本保障。随着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发出的“建设远洋核海军,向大洋前进”的号令,苏联红海军舰队开始全面加强远洋活动。相比60年代末之前,60-80 年代的红海军远洋舰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远离苏联本土的海域。如60年代末大规模进入地中海,70年代大规模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1979年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海峡的苏联舰只总数为283艘,通过津轻、宗谷和对马海峡的舰只平均为320艘,均较10年前翻数翻。在这些海域苏联进行了大量实战演习和侦察、试探、对峙和跟踪任务。如1973年10月-11月在东地中海大规模对峙行动,1975年进行“海洋75”全球机动作战演习,1976年6月在荷兰外海进行的大规模侦察试探活动与联合演习,1979年4月在葡萄牙外海进行的大规模反潜攻击演习,1980年7月波罗地海东南大规模联合演习,1981年进行的“西方81”超大规模演习,1985年5月底到7月初北方舰队“阿波鲁特”大规模潜艇演习等等。在那些演习和任务进行中,苏联海军不仅有效地完成前沿力量显示,对敌方海空力量作战能力详细侦察试探等任务,也试探了敌对国家政治、军事力量的反应能力,更加深了对远洋作战和自身全球活动、作战能力的认识和了解。但相对美国拥有的大量条件优良的海外基地,苏联的海外基地数量少得多,且多集中在10-20年内通过各种条约租赁或以各种援助换取使用的第三世界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由于原所有国经济军事发展水平上的限制,多半需要扩建扩充,只有极少部分是长期营建或由过去殖民者进行精心设计经营的。也就是说,苏联红海军所能利用的海外基地,不光数量少,而且其支援辅助能力十分有限。远洋(甚至洲际)活动的舰队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持力,以及全面的作战能力。苏军认为,在缺乏本方物资保障基地、陆基侦察测向基地、陆基航空兵作战力量支援的海区,舰队本身毫无疑问是极其脆弱的,而以上情况在实战中极易发生。这一点跟以舰队作为海军作战能力基干并拥有大量海外辅助支援基地的美国是完全不同的。为了充分发挥海军力量的作用,为了有效影响远离苏联国土的世界热点地区,必须作两手准备。一方面加强海外军事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加强海上力量的作战独立性。一个多少类似美国与其他国家的,集合强大空中、水面、水下三维立体作战能力的独立舰队集群才能在缺乏支援的远海进行活动,才能在深海大洋上有效面对各种威胁以遂行各种任务。载机巡洋舰自然是这项发展趋势的最佳突破口。舰载机拥有强力的侦察、反潜、有限制空能力,这使得载机巡洋舰拥有的侦察、火力范围和攻防纵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使其有效集成了远超过去单一舰只更为众多的功能。不管苏军内部如何认识载机巡洋舰乃至于西方的航空母舰,积极发展此类舰只并将其加强到远洋舰队(尤其是那些分舰队)中去作为核心这一点绝对是大势所趋。只有载机巡洋舰才能对整个舰队的作战能力带来这样的提高,并在结构上迅速健全整个体系。事实上1123、1143.1-1143.46艘巨舰参加以上所述几乎全部大规模演习和各种任务。作为自身战力最强主力舰之一以及全舰队核心,这些巨舰在演习、任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载机巡洋舰同样也是舰队防空作战的中坚和核心。对比美国而言,苏联红海军所受到的对方空中威胁更为严重。虽然红海军并不打算在全面战争时期使其舰队过分前出,但平时及中小规模冲突爆发时,红海军舰队尤其是那些远洋分舰队必须做好脱离本方陆基航空兵独立进行防空作战的准备。究其舰载机作战能力而言,相对于它们的美国同行而言,如此众多的体积空间、重量空间和甲板面积被用于安置反舰与其他武器以及相应电子设备,舰载机搭载能力首先必然受到巨大影响。当然尽管这也是苏联红海军的本意,但航空兵配属太少总归是个严重缺陷。1143.1-1143.4型以40000余吨的排水量,仅能配属24架舰载机。考虑到执行反潜任务必须配属足够的反潜直升机,YAK-36M或YAK-38的数量就着实有限了。如配备直升机一个大队8-12架,则垂直起降歼击机仅12架左右。相对而言,排水量不高于1143的美国海军改进而来的二战航母埃塞克斯级反潜航母,其搭载能力可含4个中队(同苏联大队)舰载机,此种航母还是战后使用的最小的美国主力航母。从这种比较中可以看出,载机巡洋舰的载机能力的确十分有限,所部署的载机群限于大队规模,如此规模的机队即使全部出动也仅能遂行单一主要任务(如舰队防空或反潜)和辅助支援任务。而对地和制海等典型进攻性任务即使只看舰载机规模也实在较难以完成。另外,由于过多空间被占用,舰载机储备、停放空间均十分有限,空间的局促会导致有关于舰载机的各种操作效率降低,尤其是舰载机起降和挂载维护等关键操作。所以基辅级航空作战能力实质非常有限。1143.5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是对比同时期的“尼米兹”巨型航母而言还是有很大差距。

载机巡洋舰舰队防空作战时,同样要依托航空力量与舰艇力量进行广泛协同。YAK-36M或YAK-38舰载歼击机类似美军战斗机实施防空巡逻任务,但受限于自身体积和载油量,距离往往只有后者一半左右。与美军不同的是,舰队防空指挥中心一般就设在载机巡洋舰上,而不似乎在护航巡洋舰或大型反潜舰上。防空指挥和管制中心利用舰队指挥系统统一协调舰队水面舰艇和航空兵遂行防空任务,但航空兵也能得到外围携带大型对空雷达舰艇的引导保障。这种编队内配属着较美军航母编队更多的护航水面舰艇和潜艇。在主要受威胁方向上往往部署多艘(而不是一艘,且一般拥有远程防空导弹)舰艇用于防空警戒,并及时引导舰载机进行拦截任务。苏联红海军甚至经常使用浮出水面的核潜艇在重点方向上打开雷达担负水天线下低空补盲警戒任务,这应当是看重潜艇拥有速潜规避打击的能力。当发现敌方航空攻击编队时,首先由前置部署的舰艇在最大距离上发射防空导弹以扰乱敌方攻击队形,压制敌方防止迅速进入攻击阵位,同时召唤巡逻歼击机和待机歼击机出动。歼击机以双机队形战斗疏开,间隔1500-2500米高度差500-1500米背向太阳接敌。虽然苏联舰载机比较其空军前线航空兵的机型普遍机动能力较低、航程有限,但一般机动动作均能完成,尤其是着重配合空空导弹武器的机动均能完成。如YAK-36M和YAK-38这样早期的舰载机,一样能够完成典型的二对六拦截战术中的双机侧翼跃升拦截、双机钳形交叉夹击拦截动作,也能挖成二对一夹击和二对二拖后动作,亦能完成单击yo-yo动作等典型拦截——空战战术动作。而之后的YAK-41、MIG-29K和SU-33也不在话下。加上舰载机能够得到与前线航空兵类似的低空引导系统的指挥引导,所以作战性能基本可以满足舰队防空的要求。战时配合陆基航空兵,可以对抗敌方3航母编队大机群空袭。而在平时和地区冲突中冲锋在前的分舰队,在得到载机巡洋舰加入的情况,亦能使用舰载机配合舰队统一防空指挥引导系统,多层次情报火控、防空导弹火力体系有效防范规模不太大的空袭。

6.结尾

冷战40余年,美苏恐怖的全面对峙对抗客观上大大加速了军事科技与战略战术的发展,其中不断发展进化的航母既是双方的打手工具,又是必然的促进成果,是工业时代暴力需求下的产物。双方各具特色的军事体系和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制造出了完全不同的钢铁奇迹,堪称武器发展史上针尖对麦芒式的经典。但在功用和影响上它们都是相同的,其地位堪称中流之砥柱、武装之核心。航空母舰亦如大洋上恐怖巨兽,引领大队虎狼逡巡海外,放飞成群雕鸮席卷六合。所到之处,无论天涯海角,微末之国无可与之抗衡,孱弱之军无可与之争锋!战则摧枯拉朽,不战亦常能屈人之兵。是故,回首冷战,放眼当今,无航母,不称远洋!无航母,不称大海军!

顶之,不过楼主啊,反潜舰3啥时候出啊
顶之,不过楼主啊,反潜舰3啥时候出啊
已经出了,过段时间贴出来吧
有配图吗?LZ这样写,简直让人没法读了
SHOCKWAVE8332 发表于 2011-12-20 22:31
已经出了,过段时间贴出来吧
静待佳文
好文,马克一下,慢慢看
好长,须慢慢研读
先顶后拜读
哇塞精华贴啊!前排拜读!苏联的赫鲁晓夫。。。
「亦能完成单击yo-yo动作等典型拦截——空战战术动作。而之后的YAK-41、MIG-29K」错别字 「单击」应为「单机」吧?
「亦能完成单击yo-yo动作等典型拦截——空战战术动作。而之后的YAK-41、MIG-29K」错别字 「单击」应为「单机 ...
是的。谢谢
好长,谢谢分享。不过配点图就更好了
精品文章,学术性很强!作者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收之膜拜!
能不能排一下版
企业号之后美国又造了小鹰,并没有直接上尼米兹,这一点被作者忽略了
很好的造势文章
先拜后读
能配图就更好了,眼睛看着好累
美苏航母针尖对麦芒?苏联的航母啥时候被抬到到过和美国同一级别了?
毛子的航母思路很有问题
好整的几块。。。晕
谢谢楼主。

很完善的分析。
学习学习
文章不错,排版太差,看的眼睛里都是圈圈
美苏航母针尖对麦芒?苏联的航母啥时候被抬到到过和美国同一级别了?
只是在冷战背景下互有对抗,另外比较一下两种船的设计思路而已。其实苏联根本没有航母,1143系列都是巡洋舰,本来红海军自己的条令战法中也是当作巡洋舰来用的,本文也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至于级别问题,四五万吨的船跟十万吨的船当然不是一个级别。
文章不错,排版太差,看的眼睛里都是圈圈
排版问题我尽力解决吧
谢谢大家支持
先顶后拜读
企业号之后美国又造了小鹰,并没有直接上尼米兹,这一点被作者忽略了
这个问题我在文章里确有提到,不过是分成核常动力两类来写的。毕竟企业号为尼米兹做了大量关键技术和战术准备,归在一起写比较清楚。而小鹰级我跟前面的福莱斯特级放一块了.显然她们更有技战术上的继承性。
文章很好,但是行距太小,页面太宽,有点眼晕
毛子的航母思路很有问题
这个……有没有问题首先要看他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马克!


- 发送自我的 Nexus One 大板凳应用


好文!先马克再拜读
排版能否调整下?看的费劲啊

好文!先马克再拜读
排版能否调整下?看的费劲啊
好长啊
苏联在航母方面没有什么亮点。
lxc036 发表于 2011-12-21 15:13
好文!先马克再拜读
排版能否调整下?看的费劲啊
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