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与苏联海军大型舰载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02:07
苏联海军是冷战期间最强大的海上利量之一,但是由于唯核武论、核潜艇的盛行,其航母的发展一直要严重滞后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航母思想上的不重视是一条主要的原因。到了70年代,苏联才下决心要搞重型航母。之前苏联已经通过莫斯科级和基辅级的建造积累了航母建造设计的宝贵经验。1983年,苏联开始了1143.5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库兹捏佐夫号。库舰的建造计划之所以可以顺利的批准,这要归功于两位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捏佐夫、戈尔什科夫。库兹捏佐夫是苏联海军“远洋海军”的倡导者,而他的继任者戈尔什科夫则提出“均衡海军”的思想,提倡和美国海军争夺远洋霸权。

莫斯科级和基辅级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优秀”的航母,莫斯科级是在当时独裁Z義专制盛行的情况下可怜的争取来的一艘“反潜巡洋舰”。在他之后的基辅级,被西方称为“鸟中的蝙蝠”,因为苏联海军对于基辅级的命名是战术航空巡洋舰,也许这是为了避免《蒙特缕条约》中禁止航母通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条款,但从基辅级上强大的对舰火力来看,称其为巡洋舰并不过分。通过莫斯科级和基辅级航母的过度,苏联也终于下决心建造重型航母。1143.5计划的确定也直接促成了苏联发展大型舰载机的决心。

苏联决心发展重型航母,是出于戈尔什科夫制定的与美国海军争夺海洋霸权而出发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赫鲁晓夫过于偏重核潜艇,因而苏联海军的水面舰艇从数量上落后于美国海军,因此仅仅有几艘可怜的航母不足以改变美国海军航母编队数量上的优势,凭借着基辅级上区区几架雅克38能否为舰队提供护航都是问题(马岛战争已经证明这是痴心妄想),基辅级更多的还是凭借本身搭载的舰舰导弹作战,苏联给基辅级的定位“战术航空巡洋舰”也说明了问题,他们并不指望基辅级能提供诸如舰队防空、有效的反潜作战,舰载机更多是负责“掩护”基辅级去完成对美国航母编队的“致命一击”。

但是这样一支“准航母”编队远远不能达到真正的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重型航母所能完成的使命,由于理念上的滞后,苏联直到解体为止也没有比较全面的重型航母的服役,即使乌里扬诺夫斯克也没有搭载预警机的备案(也许是技术问题)。也许苏33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足够使编队飞行中的某一架苏33充当“小型预警机”的功能,但是大型预警在信息共享、目标分析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苏联主观强调航母本身的防御能力,从库舰搭载的多达192枚48H6就说明苏联海军希望“一舰多用”的目的(也是对于航母编队护航能力的不放心)。如此强大的火力和搭配舰支表明了在单个目标上,苏联海军航母足够的压倒优势。对抗产生需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苏俄航母搭配如此多地对空对舰导弹显得如此“特立独行”。

实际上苏联在70年代就想要发展重型航母,1153计划就是采用弹射起飞的航母计划,但是由于苏联人一直没有解决蒸汽弹射器的技术问题,因此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修改为1143.5计划,使用滑越起飞甲板。80年代,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建造了萨基航空站的“模拟航空母舰起降飞行试验训练综合基地”,字头缩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银针”.随后捏瓦舰船设计局为银针设计了T-1型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该装置长60米,宽30米,升角8.5度,平台末端高度5米。银针上还装有扎切尔什尼科夫型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用于发动机未达到起飞推力之前制动舰载机的试验。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银针还配有三套模拟航母的舰载系统装置:里吉斯特型无线电引导系统、鲁纳3型灯光信号技术设备、格里萨达H型光学助降装置,这三套装置是为了模拟航母起降环境。整个银针装置实际就是后来库兹捏佐夫号上的滑跃甲板的原型,在一系列的舰载机起降实验之后总结经验再次发展出了T-2,T-2长53.5米、宽17.5米、升角改为14度,并安装了新型的阻拦索装置。

银针T-1试验阶段主要承担舰载机起降任务的试验。由试飞员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在1982年7月24日首次在地面起飞制动试验装置模拟器上作了冲出牵拉试验,也就是阻拦索装置的试验。8月21日,米格29的舰载型号试验机由试飞员阿尔法.法斯托维兹驾驶成功从T-1上起飞,苏霍伊设计局的T10-3也不甘落后,8月27日由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完成从起飞制动装置上冲出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上起飞的试验。T10-3起飞重量18.2吨,滑跑距离不到230米,即以232km/h的速度成功起飞。而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为12吨,滑跑距离为250米,起飞速度达到240km/h。这之后T10-3与米格29圆形机载T-1装置上一共进行了27次起飞,其中有17次直接从T-1装置上起飞,其余4次从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起飞。9月9日,著名的“眼镜蛇”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T10-3从T-1装置上以更短的距离滑跃起飞。综合数据得出:T10-3起飞重量18吨、最大22吨时,需要滑跑距离142米,起飞速度178km/h;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最大14.5吨,起飞滑跑距离150米,起飞速度180km/h。这之后陆基型的苏25YTF也进行了36次起飞降落试验。

在T-1试验阶段,一共有三种主要的舰载机型参予了航母起降的实验:苏33的原型机T10-3、米格29K、苏25YTF(俄语怎么打?)。1983年1月14日库舰正式开始建造。7月12日到10月期间,包括T10-3、米格29K都已进行了174次模拟阻拦索起降实验,其中81次准确勾住阻拦索。飞机必须要控制在纵向5米,5度的位移。试验达到着舰准确度可控制在航线与中心线偏差角5度以内,着舰点距离纵向偏差5米。试验结果表明阻拦锁能承受飞机重11-26吨,着降速度180-240km/h,纵向过载4.5G以内着舰的载荷。

第一阶段的实验更多的带有论证性质,主要为了论证重型战斗机能否从滑跃甲板上起飞。事实证明是可行的,但是舰载机的起飞滑跃距离较长,显然不能适应即将建造的库舰。因此捏瓦舰船设计局与黑海造船厂改进了T-1装置,改进后的装置被称为T-2。重新设计得T-2长度改为53.5米,宽17.5米,高5.6米,滑跃升角增至14度,并设计成采用三次方程曲线的弧型。这套装置也有配套的BC-2型飞机起降地面阻拦钢索模拟试验装置。T-2布置在萨基航空场站的一条跑道上,降落阻拦试验不成功飞机依然可以从跑道制动、停机。这套装置还用红色油漆在跑道上标示出航母后甲板的轮廓,并且在这套装置的左侧(飞行员视角)安装有降落指挥室、光学助降装置。整个跑道连同T-2装置都是模拟航母的甲板布置,显然技术论证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至此整个航母滑跃起飞甲板的设计已经定型,库舰的滑跃起飞甲板设计有首部流线型罩,滑跃斜角为14度,首端宽24米,始点距首端约60米,共设计有两条起飞线,呈三角型设计,滑跃起飞的左侧舰载机按照约17度的斜角滑跃。靠近航母岛右侧的那条起飞线长度约100米,主要用来起飞非满挂载的米格29k与苏25YTF,左侧从舰中部起飞滑跑距离约180米,主要用来起飞全挂载的米格29k与苏33。着舰区的斜角为7度,长约205米,宽29米,一共有4条阻拦索。并且第二道阻拦索中间有一个约9米直径的白色圆圈,这是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得出的安全着舰区域。舰载机的卓见速度为240km/h,阻拦减速约5g,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多次在T-2的验证上得出的。

相比较米格29k原型机,苏霍伊设计局的T10-3优势明显,它拥有更短的起飞距离,更大的航程。之前尚没有将陆基飞机改装成舰载机的先例。因此它必须要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为了保证T10-3能从航母顺利起飞,就要保证它拥有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因此AJI-31K发动机诞生,其推力达到13300千克力,这就能保证它可以从航母200米的前甲板起飞时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同时众所周知的苏33的前水平翼是世界首创,而他相比陆基型的亲戚苏27加装了双段小尾翼,用以起到降落时减速的作用。另外为了保证降落的安全性,苏33的尾梁要比苏27的低矮,这是为了方便尾勾能准确安全的钩住阻拦索。至于苏33的空中加油任务则是由另一架安装有悬挂式油箱装置的苏33来完成。苏霍伊设计局在1985年正式开始了苏27k(即后来的苏33)的研制。第一批苏27k的样机适用部分量产的苏27完成的改装。首先为了适应舰载,前起落架被加固,机尾梁降低高度以便于安装尾勾,加大襟翼面积,采用飞行员折叠式座椅,加配空中加油装置。

第一架交付的苏27k型号为T10-25号。随即该机被送到萨基航空基地的T-1装置进行舰载机性能与结构的论证试验。1984年8月30日,“眼镜蛇”普加乔夫驾驶T10-25号机成功地BC-2装置上降落。9月25日,T10-25号机完成在T-2装置上的起飞。普加乔夫和沙道夫尼克一共在2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160个起落/擦地/起飞的飞行试验。其中44次为自动降落方式(在鲁纳-3装置的引导下,类似于美国海军的菲捏尔),16次从T-2装置上起飞,9次在BC-2装置上挂住2号阻拦索成功降落。不过意外也总会发生,11月11日沙道尼克夫驾驶的T10-25号原型机因为操纵液压系统故障而被迫跳伞逃生。这也是整个苏33开发过程中仅有的两起事故的其中一起。另一起事故相对神秘,1987年1月20日装备了可调节式前鸭翼的T10-24号机在弹射试验中失事,试飞员普奇科夫成功弹射逃生。

这里有必要提到苏联的另一艘未完成的核动力航母 -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如果不是苏联的解体,也许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会成功装备蒸汽弹射器,萨科航空基地也许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T10-24的失事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苏联始终未能装备蒸汽弹射器大型航母就是事实,这一关键技术现在也仅仅有美国熟练掌握,即使法国的蒸气弹射器也“历经坎坷”。同年3月份,双座型号的试验机T10y-2接连成功完成了尾勾阻拦索降落、夜间空中加油、夜间降落等实验,总共完成了12次试飞,相对顺利。

1987年是苏33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份开始苏霍伊设计局基本定型T10-24机型,莫斯科飞机工厂正式生产出了一架装有可调节式前鸭翼、带伸缩式前支架的前起落架、新型受油装置、尾勾和新型电子系统的T10k-1原型机,并于8月17日由普加乔夫完成试飞,紧接着在12月22日带可折叠翼的T10k-2号原型机试飞。设在萨科航空基地的“银针”开始铺设模拟库舰上的滑跃起飞制动装置、阻拦索装置、光学助降装置。从1988年的8月25日开始两架原型机一共进行了300多架次的试飞,包括模拟擦地/起飞的试验和机载电子设备在航母电磁环境下的实验。

1989年9月,库兹捏佐夫号正式在黑海试航,11月1日,由普加乔夫驾驶的T10k-2成功降落在库舰上,至此T10k-2被正式命名为苏33。从1990年开始,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制.造的首批定型苏33共有7架,其中六架连同原有的T10k-2号机都在基洛夫空军机场和萨基航空基地进行最后的试飞阶段,为最后关键的国家鉴定作准备。同时此时的试飞也变成了对飞行员的训练,“银针”充当了试验舰的角色。

1991年3月,国家测试开始,整个测试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所有当时的苏33全都被集中在一起进行测试,同时不少被选拔出来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也进行交叉训练。唯一不和谐的是当年7月11日,编号T10k-8的苏33发生了一起事故,试飞员阿巴基泽跳伞逃生。9月20日,普加乔夫驾驶T10k-4号机完成全自动降落。到了11月,首批两位编队飞行员诞生 - 阿巴基泽、雅科夫列夫。随后由于苏联解体,除T10k-7留在萨基航空基地之外,其余全部转到莫斯科航空设计中心的机场,整个国家鉴定工作直到1994年才算完全结束。至此,长达16年的苏33之路终于完成,“银针”系统功不可没,随着整个舰载机的发展“银针”也在不断的完善技术改造。抛开因为政治因素耽误的时间,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苏33的研制周期大约在10年左右。

米高扬设计局推出的米格29舰载原型机一直参与“银针”的试验准备工作,整个米格29k的开发过程是随着苏27k同步进行的,因为苏联海军航空兵的需要,因此米高扬设计局对于米格29k的定位显然要高出陆基型米格29。为了适应能在滑跃甲板起飞的要求。米格29k作了许多重大的改进,比如机体大部分采样“01420”号铝-锂合金,并且采用锐边机翼。看米格29k的设计,许多方面都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比如为了解决前起落架降落时机壁额外吸气的问题,米格29k在前起落架机壁内侧凿了12个孔以解决问题。从1984年到1991年对于米格29k的验证始终没有停止,苏联国防部也通过了米格29k的国家验证,建议批量生产并装备苏联海军航空兵。同样和苏33一样命运多舛的米格29k则没有苏33那么幸运,在自己国家备受冷眼的米格29k不得不“转嫁”到他国,这款世界上惟一的双发轻型舰载机就是这样退出了其研制国苏/俄的军事装备序幕。

在为“米格机”失去俄罗斯天空主宰权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尽要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苏33如此成功?苏33的原型机T10-3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前后时间联系得十分的紧密,正是因为苏联武器设计人员严格的遵循科学规律,采用初样机-试验机-原型机-定型机-量产机这一严谨的步骤,才能使的苏33可以顺利地登上航母。同时,“银针”系统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模拟航母起降试验装置,苏联才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原型机的试飞,不断的改进T10-3,从T10-3确定加装前鸭翼再到T10-24进行滑跃起飞试验,总共也只用去了4个月的时间。“银针”系统与苏33的成功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苏联航空的传奇,更多的还是思考他们所留下的宝贵经验。苏联从没有任何建造大型舰载机和大型航母的经验,在10多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航母设计论证、舰载机设计论证,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同时苏联完成的陆基飞机改装舰载机也相当的成功,两种优秀的陆基飞机以他们兄弟 -- Mig29k & Su33的形式出现在苏联海军航母的甲板上。

对于同时发展T10-3与米格29k,这是出于前苏联航母的战术考虑的,而非传统的两家竞争(虽然后来的确演变成两家竞争)。苏联海军的航母从莫斯科-基辅一路演变过来,始终摆脱不了专用战斗机的思路。米格29k的前身米格29在苏联前线航空兵当中的定位就是专门负责截击对方战斗/轰炸机,为前线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夺取前线制空权,而T10-3的前身苏27则是多功能歼击机,他更多地充当了国土防空的责任,因此它拥有大的航程,载油系数达到0.34。而米格29由于定位的问题始终就是一款轻型战斗机,相比较苏霍伊同门缺陷不言而喻,他的舰载改进型米格29k在进行舰载起飞实验的时候需要的滑跃起飞距离要大于苏27,因此在满挂载的情况下他仅能使用库舰的左舷起飞线,而苏33的最大挂载起飞重量要远远高于米格29k,这无情的粉碎了米格29k企图发展成多功能战机的梦想。显然苏联海军也是难以取舍,他们希望拥有一种专用的舰载战斗机,如同美国海军的专用舰载机一样,因此米格29k被判了死缓,始终没有被下马。而苏33由于要承担过多的任务,包括空中预警、加油、对舰攻击、制空,显然他不能承担如此多的任务。也许苏联海军同时试验米格29k与T10-3是希望将来有两个不同的舰载机种类可以轮换,依据不同的任务来更换不同的飞机。为将来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积攒宝贵的舰载机使用经验。可以预见,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将可能拥有蒸汽弹射器,因此苏33与米格29k皆能以全负荷挂载起飞,这样苏联海军航母将拥有类似于美国海军F/A-18/F14的组合。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单一机种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是现在)专用机种有它相当的优势。何况是前苏联的海军战略提倡的就是克制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足够数量的米格29k足以抵抗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在80年代末期,苏联军方已经显示出对于苏霍伊的偏爱,但是我们也无从知道苏联对于米格29k与苏33到底是如何取舍。因此只能客观推断。

苏33与米格29k同一天上舰或许也说明了当时苏联海军的态度。米格29k的实际性能并不比雅克38与雅克141强出多少,即使想要同时使用库舰上的两条起飞线,靠近岛一侧的右舷起飞线上的米格29k不能满挂载起飞,这实在是严重的制约了库舰舰载机的实力。“短脚鸭”米格29k由于自身的航程问题自然不太可能拥有太多的滞空时间,而苏33恰好弥补了他航程问题和有限的对舰打击能力的空缺。研究库舰的舰载机搭配系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它只能说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一个试验摸索阶段,也许到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更成熟的舰载机搭配系统会出现。米格29k与苏33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长项,它们之间正如他们的陆基兄弟一样是互相弥补的关系。跨出从陆地到海洋的这一步,米格29k与苏33都将面临来自美国海军庞大舰载机体系的挑战。这批不落的红星的传奇能否从陆地延续到海上?时间也许会证明一切。

我本人始终对米格机怀有浓烈的崇敬情节,对于米格29k如此的结束其在苏/俄海军的使命的确感到惋惜。但是事实不容许感性,米格29k已经不太适应俄罗斯海军的发展,被抛弃的米格29k只能远嫁印度,开始一段他新的使命。同样的,苏33在库兹捏佐夫号上保存的那仅有的24架舰载机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每年几次可怜的例行飞行任务如同作秀一般。苏33是否也要向米格29k一样远嫁异国?即使远嫁异国能否开花结果?在雄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苏33成为了惟一现役的重型舰载机,他要面对大黄蜂们、阵风们、F35B们的强势挑战,苏联海军的航母梦想已经破灭,留给世界的只有不落的苏/俄红星,能否像他们的前辈一样震惊世界令列强刮目相看,这也许是苏霍伊/米高扬永远追求的目标。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们又能见到那雄霸天空的“眼镜蛇”们高高扬起不落的红星!苏联海军是冷战期间最强大的海上利量之一,但是由于唯核武论、核潜艇的盛行,其航母的发展一直要严重滞后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航母思想上的不重视是一条主要的原因。到了70年代,苏联才下决心要搞重型航母。之前苏联已经通过莫斯科级和基辅级的建造积累了航母建造设计的宝贵经验。1983年,苏联开始了1143.5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库兹捏佐夫号。库舰的建造计划之所以可以顺利的批准,这要归功于两位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捏佐夫、戈尔什科夫。库兹捏佐夫是苏联海军“远洋海军”的倡导者,而他的继任者戈尔什科夫则提出“均衡海军”的思想,提倡和美国海军争夺远洋霸权。

莫斯科级和基辅级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优秀”的航母,莫斯科级是在当时独裁Z義专制盛行的情况下可怜的争取来的一艘“反潜巡洋舰”。在他之后的基辅级,被西方称为“鸟中的蝙蝠”,因为苏联海军对于基辅级的命名是战术航空巡洋舰,也许这是为了避免《蒙特缕条约》中禁止航母通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条款,但从基辅级上强大的对舰火力来看,称其为巡洋舰并不过分。通过莫斯科级和基辅级航母的过度,苏联也终于下决心建造重型航母。1143.5计划的确定也直接促成了苏联发展大型舰载机的决心。

苏联决心发展重型航母,是出于戈尔什科夫制定的与美国海军争夺海洋霸权而出发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赫鲁晓夫过于偏重核潜艇,因而苏联海军的水面舰艇从数量上落后于美国海军,因此仅仅有几艘可怜的航母不足以改变美国海军航母编队数量上的优势,凭借着基辅级上区区几架雅克38能否为舰队提供护航都是问题(马岛战争已经证明这是痴心妄想),基辅级更多的还是凭借本身搭载的舰舰导弹作战,苏联给基辅级的定位“战术航空巡洋舰”也说明了问题,他们并不指望基辅级能提供诸如舰队防空、有效的反潜作战,舰载机更多是负责“掩护”基辅级去完成对美国航母编队的“致命一击”。

但是这样一支“准航母”编队远远不能达到真正的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重型航母所能完成的使命,由于理念上的滞后,苏联直到解体为止也没有比较全面的重型航母的服役,即使乌里扬诺夫斯克也没有搭载预警机的备案(也许是技术问题)。也许苏33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足够使编队飞行中的某一架苏33充当“小型预警机”的功能,但是大型预警在信息共享、目标分析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苏联主观强调航母本身的防御能力,从库舰搭载的多达192枚48H6就说明苏联海军希望“一舰多用”的目的(也是对于航母编队护航能力的不放心)。如此强大的火力和搭配舰支表明了在单个目标上,苏联海军航母足够的压倒优势。对抗产生需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苏俄航母搭配如此多地对空对舰导弹显得如此“特立独行”。

实际上苏联在70年代就想要发展重型航母,1153计划就是采用弹射起飞的航母计划,但是由于苏联人一直没有解决蒸汽弹射器的技术问题,因此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修改为1143.5计划,使用滑越起飞甲板。80年代,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建造了萨基航空站的“模拟航空母舰起降飞行试验训练综合基地”,字头缩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银针”.随后捏瓦舰船设计局为银针设计了T-1型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该装置长60米,宽30米,升角8.5度,平台末端高度5米。银针上还装有扎切尔什尼科夫型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用于发动机未达到起飞推力之前制动舰载机的试验。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银针还配有三套模拟航母的舰载系统装置:里吉斯特型无线电引导系统、鲁纳3型灯光信号技术设备、格里萨达H型光学助降装置,这三套装置是为了模拟航母起降环境。整个银针装置实际就是后来库兹捏佐夫号上的滑跃甲板的原型,在一系列的舰载机起降实验之后总结经验再次发展出了T-2,T-2长53.5米、宽17.5米、升角改为14度,并安装了新型的阻拦索装置。

银针T-1试验阶段主要承担舰载机起降任务的试验。由试飞员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在1982年7月24日首次在地面起飞制动试验装置模拟器上作了冲出牵拉试验,也就是阻拦索装置的试验。8月21日,米格29的舰载型号试验机由试飞员阿尔法.法斯托维兹驾驶成功从T-1上起飞,苏霍伊设计局的T10-3也不甘落后,8月27日由沙道夫尼克驾驶的T10-3完成从起飞制动装置上冲出滑跃起飞甲板模拟试验平台装置上起飞的试验。T10-3起飞重量18.2吨,滑跑距离不到230米,即以232km/h的速度成功起飞。而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为12吨,滑跑距离为250米,起飞速度达到240km/h。这之后T10-3与米格29圆形机载T-1装置上一共进行了27次起飞,其中有17次直接从T-1装置上起飞,其余4次从起飞制动装置模拟器起飞。9月9日,著名的“眼镜蛇”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T10-3从T-1装置上以更短的距离滑跃起飞。综合数据得出:T10-3起飞重量18吨、最大22吨时,需要滑跑距离142米,起飞速度178km/h;米格29k原型机起飞重量最大14.5吨,起飞滑跑距离150米,起飞速度180km/h。这之后陆基型的苏25YTF也进行了36次起飞降落试验。

在T-1试验阶段,一共有三种主要的舰载机型参予了航母起降的实验:苏33的原型机T10-3、米格29K、苏25YTF(俄语怎么打?)。1983年1月14日库舰正式开始建造。7月12日到10月期间,包括T10-3、米格29K都已进行了174次模拟阻拦索起降实验,其中81次准确勾住阻拦索。飞机必须要控制在纵向5米,5度的位移。试验达到着舰准确度可控制在航线与中心线偏差角5度以内,着舰点距离纵向偏差5米。试验结果表明阻拦锁能承受飞机重11-26吨,着降速度180-240km/h,纵向过载4.5G以内着舰的载荷。

第一阶段的实验更多的带有论证性质,主要为了论证重型战斗机能否从滑跃甲板上起飞。事实证明是可行的,但是舰载机的起飞滑跃距离较长,显然不能适应即将建造的库舰。因此捏瓦舰船设计局与黑海造船厂改进了T-1装置,改进后的装置被称为T-2。重新设计得T-2长度改为53.5米,宽17.5米,高5.6米,滑跃升角增至14度,并设计成采用三次方程曲线的弧型。这套装置也有配套的BC-2型飞机起降地面阻拦钢索模拟试验装置。T-2布置在萨基航空场站的一条跑道上,降落阻拦试验不成功飞机依然可以从跑道制动、停机。这套装置还用红色油漆在跑道上标示出航母后甲板的轮廓,并且在这套装置的左侧(飞行员视角)安装有降落指挥室、光学助降装置。整个跑道连同T-2装置都是模拟航母的甲板布置,显然技术论证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至此整个航母滑跃起飞甲板的设计已经定型,库舰的滑跃起飞甲板设计有首部流线型罩,滑跃斜角为14度,首端宽24米,始点距首端约60米,共设计有两条起飞线,呈三角型设计,滑跃起飞的左侧舰载机按照约17度的斜角滑跃。靠近航母岛右侧的那条起飞线长度约100米,主要用来起飞非满挂载的米格29k与苏25YTF,左侧从舰中部起飞滑跑距离约180米,主要用来起飞全挂载的米格29k与苏33。着舰区的斜角为7度,长约205米,宽29米,一共有4条阻拦索。并且第二道阻拦索中间有一个约9米直径的白色圆圈,这是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得出的安全着舰区域。舰载机的卓见速度为240km/h,阻拦减速约5g,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多次在T-2的验证上得出的。

相比较米格29k原型机,苏霍伊设计局的T10-3优势明显,它拥有更短的起飞距离,更大的航程。之前尚没有将陆基飞机改装成舰载机的先例。因此它必须要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为了保证T10-3能从航母顺利起飞,就要保证它拥有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因此AJI-31K发动机诞生,其推力达到13300千克力,这就能保证它可以从航母200米的前甲板起飞时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同时众所周知的苏33的前水平翼是世界首创,而他相比陆基型的亲戚苏27加装了双段小尾翼,用以起到降落时减速的作用。另外为了保证降落的安全性,苏33的尾梁要比苏27的低矮,这是为了方便尾勾能准确安全的钩住阻拦索。至于苏33的空中加油任务则是由另一架安装有悬挂式油箱装置的苏33来完成。苏霍伊设计局在1985年正式开始了苏27k(即后来的苏33)的研制。第一批苏27k的样机适用部分量产的苏27完成的改装。首先为了适应舰载,前起落架被加固,机尾梁降低高度以便于安装尾勾,加大襟翼面积,采用飞行员折叠式座椅,加配空中加油装置。

第一架交付的苏27k型号为T10-25号。随即该机被送到萨基航空基地的T-1装置进行舰载机性能与结构的论证试验。1984年8月30日,“眼镜蛇”普加乔夫驾驶T10-25号机成功地BC-2装置上降落。9月25日,T10-25号机完成在T-2装置上的起飞。普加乔夫和沙道夫尼克一共在2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160个起落/擦地/起飞的飞行试验。其中44次为自动降落方式(在鲁纳-3装置的引导下,类似于美国海军的菲捏尔),16次从T-2装置上起飞,9次在BC-2装置上挂住2号阻拦索成功降落。不过意外也总会发生,11月11日沙道尼克夫驾驶的T10-25号原型机因为操纵液压系统故障而被迫跳伞逃生。这也是整个苏33开发过程中仅有的两起事故的其中一起。另一起事故相对神秘,1987年1月20日装备了可调节式前鸭翼的T10-24号机在弹射试验中失事,试飞员普奇科夫成功弹射逃生。

这里有必要提到苏联的另一艘未完成的核动力航母 -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如果不是苏联的解体,也许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会成功装备蒸汽弹射器,萨科航空基地也许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T10-24的失事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苏联始终未能装备蒸汽弹射器大型航母就是事实,这一关键技术现在也仅仅有美国熟练掌握,即使法国的蒸气弹射器也“历经坎坷”。同年3月份,双座型号的试验机T10y-2接连成功完成了尾勾阻拦索降落、夜间空中加油、夜间降落等实验,总共完成了12次试飞,相对顺利。

1987年是苏33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份开始苏霍伊设计局基本定型T10-24机型,莫斯科飞机工厂正式生产出了一架装有可调节式前鸭翼、带伸缩式前支架的前起落架、新型受油装置、尾勾和新型电子系统的T10k-1原型机,并于8月17日由普加乔夫完成试飞,紧接着在12月22日带可折叠翼的T10k-2号原型机试飞。设在萨科航空基地的“银针”开始铺设模拟库舰上的滑跃起飞制动装置、阻拦索装置、光学助降装置。从1988年的8月25日开始两架原型机一共进行了300多架次的试飞,包括模拟擦地/起飞的试验和机载电子设备在航母电磁环境下的实验。

1989年9月,库兹捏佐夫号正式在黑海试航,11月1日,由普加乔夫驾驶的T10k-2成功降落在库舰上,至此T10k-2被正式命名为苏33。从1990年开始,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制.造的首批定型苏33共有7架,其中六架连同原有的T10k-2号机都在基洛夫空军机场和萨基航空基地进行最后的试飞阶段,为最后关键的国家鉴定作准备。同时此时的试飞也变成了对飞行员的训练,“银针”充当了试验舰的角色。

1991年3月,国家测试开始,整个测试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所有当时的苏33全都被集中在一起进行测试,同时不少被选拔出来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也进行交叉训练。唯一不和谐的是当年7月11日,编号T10k-8的苏33发生了一起事故,试飞员阿巴基泽跳伞逃生。9月20日,普加乔夫驾驶T10k-4号机完成全自动降落。到了11月,首批两位编队飞行员诞生 - 阿巴基泽、雅科夫列夫。随后由于苏联解体,除T10k-7留在萨基航空基地之外,其余全部转到莫斯科航空设计中心的机场,整个国家鉴定工作直到1994年才算完全结束。至此,长达16年的苏33之路终于完成,“银针”系统功不可没,随着整个舰载机的发展“银针”也在不断的完善技术改造。抛开因为政治因素耽误的时间,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苏33的研制周期大约在10年左右。

米高扬设计局推出的米格29舰载原型机一直参与“银针”的试验准备工作,整个米格29k的开发过程是随着苏27k同步进行的,因为苏联海军航空兵的需要,因此米高扬设计局对于米格29k的定位显然要高出陆基型米格29。为了适应能在滑跃甲板起飞的要求。米格29k作了许多重大的改进,比如机体大部分采样“01420”号铝-锂合金,并且采用锐边机翼。看米格29k的设计,许多方面都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比如为了解决前起落架降落时机壁额外吸气的问题,米格29k在前起落架机壁内侧凿了12个孔以解决问题。从1984年到1991年对于米格29k的验证始终没有停止,苏联国防部也通过了米格29k的国家验证,建议批量生产并装备苏联海军航空兵。同样和苏33一样命运多舛的米格29k则没有苏33那么幸运,在自己国家备受冷眼的米格29k不得不“转嫁”到他国,这款世界上惟一的双发轻型舰载机就是这样退出了其研制国苏/俄的军事装备序幕。

在为“米格机”失去俄罗斯天空主宰权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尽要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苏33如此成功?苏33的原型机T10-3从理论验证到装备部队,前后时间联系得十分的紧密,正是因为苏联武器设计人员严格的遵循科学规律,采用初样机-试验机-原型机-定型机-量产机这一严谨的步骤,才能使的苏33可以顺利地登上航母。同时,“银针”系统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模拟航母起降试验装置,苏联才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原型机的试飞,不断的改进T10-3,从T10-3确定加装前鸭翼再到T10-24进行滑跃起飞试验,总共也只用去了4个月的时间。“银针”系统与苏33的成功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苏联航空的传奇,更多的还是思考他们所留下的宝贵经验。苏联从没有任何建造大型舰载机和大型航母的经验,在10多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航母设计论证、舰载机设计论证,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同时苏联完成的陆基飞机改装舰载机也相当的成功,两种优秀的陆基飞机以他们兄弟 -- Mig29k & Su33的形式出现在苏联海军航母的甲板上。

对于同时发展T10-3与米格29k,这是出于前苏联航母的战术考虑的,而非传统的两家竞争(虽然后来的确演变成两家竞争)。苏联海军的航母从莫斯科-基辅一路演变过来,始终摆脱不了专用战斗机的思路。米格29k的前身米格29在苏联前线航空兵当中的定位就是专门负责截击对方战斗/轰炸机,为前线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夺取前线制空权,而T10-3的前身苏27则是多功能歼击机,他更多地充当了国土防空的责任,因此它拥有大的航程,载油系数达到0.34。而米格29由于定位的问题始终就是一款轻型战斗机,相比较苏霍伊同门缺陷不言而喻,他的舰载改进型米格29k在进行舰载起飞实验的时候需要的滑跃起飞距离要大于苏27,因此在满挂载的情况下他仅能使用库舰的左舷起飞线,而苏33的最大挂载起飞重量要远远高于米格29k,这无情的粉碎了米格29k企图发展成多功能战机的梦想。显然苏联海军也是难以取舍,他们希望拥有一种专用的舰载战斗机,如同美国海军的专用舰载机一样,因此米格29k被判了死缓,始终没有被下马。而苏33由于要承担过多的任务,包括空中预警、加油、对舰攻击、制空,显然他不能承担如此多的任务。也许苏联海军同时试验米格29k与T10-3是希望将来有两个不同的舰载机种类可以轮换,依据不同的任务来更换不同的飞机。为将来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积攒宝贵的舰载机使用经验。可以预见,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将可能拥有蒸汽弹射器,因此苏33与米格29k皆能以全负荷挂载起飞,这样苏联海军航母将拥有类似于美国海军F/A-18/F14的组合。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单一机种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是现在)专用机种有它相当的优势。何况是前苏联的海军战略提倡的就是克制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足够数量的米格29k足以抵抗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在80年代末期,苏联军方已经显示出对于苏霍伊的偏爱,但是我们也无从知道苏联对于米格29k与苏33到底是如何取舍。因此只能客观推断。

苏33与米格29k同一天上舰或许也说明了当时苏联海军的态度。米格29k的实际性能并不比雅克38与雅克141强出多少,即使想要同时使用库舰上的两条起飞线,靠近岛一侧的右舷起飞线上的米格29k不能满挂载起飞,这实在是严重的制约了库舰舰载机的实力。“短脚鸭”米格29k由于自身的航程问题自然不太可能拥有太多的滞空时间,而苏33恰好弥补了他航程问题和有限的对舰打击能力的空缺。研究库舰的舰载机搭配系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它只能说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一个试验摸索阶段,也许到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更成熟的舰载机搭配系统会出现。米格29k与苏33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长项,它们之间正如他们的陆基兄弟一样是互相弥补的关系。跨出从陆地到海洋的这一步,米格29k与苏33都将面临来自美国海军庞大舰载机体系的挑战。这批不落的红星的传奇能否从陆地延续到海上?时间也许会证明一切。

我本人始终对米格机怀有浓烈的崇敬情节,对于米格29k如此的结束其在苏/俄海军的使命的确感到惋惜。但是事实不容许感性,米格29k已经不太适应俄罗斯海军的发展,被抛弃的米格29k只能远嫁印度,开始一段他新的使命。同样的,苏33在库兹捏佐夫号上保存的那仅有的24架舰载机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每年几次可怜的例行飞行任务如同作秀一般。苏33是否也要向米格29k一样远嫁异国?即使远嫁异国能否开花结果?在雄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苏33成为了惟一现役的重型舰载机,他要面对大黄蜂们、阵风们、F35B们的强势挑战,苏联海军的航母梦想已经破灭,留给世界的只有不落的苏/俄红星,能否像他们的前辈一样震惊世界令列强刮目相看,这也许是苏霍伊/米高扬永远追求的目标。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们又能见到那雄霸天空的“眼镜蛇”们高高扬起不落的红星!
喜欢这类技术性的帖子,学习了
进来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