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刀王”项老赛的“百炼钢”与“绕指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50:50


“中国刀王”项老赛的“百炼钢”与“绕指柔”

2011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url]  【

图为,项老赛正在磨刀,准备给记者展示快刀削毛巾。 蒋晨 摄


图为,项老赛向记者展示快刀削毛巾。 蒋晨 摄


[url=http://www.chinanews.com/photo/index.shtml]

  中新网陇川12月16日电(记者 顾一航 保旭)一把铁锤挥出千万身价,边陲坝子走出“中国刀王”。他就是现年49岁的项老赛,被称为中国户撒第一“刀王”。打刀30余年,“百炼钢”似的技术使他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绕指柔”般的经营让他成为边疆寨子里的富裕大户。记者近日慕名前往云南陇川县户撒乡,拜访“刀王”项老赛。

  阿昌族是云南省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以擅长打刀闻名于世。至今,阿昌族打刀已有600年历史,其中又以户撒刀最具盛名,有“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美誉。
  “阿昌族爱佩刀,打刀这门手艺世代相传。”项老赛说。作为阿昌族,项老赛毫无意外地接过家里以打刀为生的衣钵。“按规矩,阿昌的男孩12岁开始学打刀”,他说,“16岁我成为刀匠,开始以卖刀为生。”
  年轻时的项老赛与那时候大多数刀匠一样,都是打些农用刀、工具刀。每逢赶集便拿到集市上卖,当时市价不过几毛或一元。“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打刀也是勉强维持生计。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饱。”
  “有一次赶集时,我看到荷包上绣的龙凤图案,就想能不能用在打刀上”,项老赛说,“之后经过简单设计、一把雕花的刀,卖了16元。”回忆起当时,项老赛仍然很激动。比起传统手法,经过设计、精雕的刀以同样的成本却换来了十几倍的利润。“从那时起,每天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琢磨,下次设计一个什么图案,雕花鸟还是鱼虫。”那一年,项老赛20岁。
  渐渐的,项老赛的刀以别出心裁的设计和纹饰在当地有了名气。“成名之后,买我刀的人越来越多,赚的也多,生活开始好起来。”可是项老赛并没有满足,而是一头扎进户撒刀的改良设计中去。“我不仅钻研户撒刀,也研究了许多世界名刀,欣赏之余也借鉴经验。”后来,户撒刀头刃、龙凤刀、一龙刀、双龙刀、大血槽刀,都出自项老赛之手。
  随着项老赛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到国外参加“刀王”比赛的选手也来找他订制比赛刀,其中最好的名次也就拿了第二名。项老赛认为,这跟他的刀没关系,“关键是没用好,对刀必须有感情,就像我用心打刀一样”。说到兴起时,项老赛拿起他制作的刀中最薄的一把,现场为记者表演起来。只见他将5块毛巾放在刀刃上,用力一甩,5块毛巾瞬间被劈开。
  “成本积累差不多以后,我开了自己的打刀作坊”,项老赛说。扩大生产规模,带领兄弟和儿子、学徒齐上阵。打刀师父6人、帮手20余人,30余人的小作坊,生产的户撒刀还供不应求,项老赛的刀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顾客来自全国各地,外国人也喜欢我的刀。”
  除了自己打刀,项老赛也带学徒:“国家给我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身份,这是一份责任。”项老赛说,“户撒刀的技艺和文化不能失传,我要好好教下去。”开始收徒那一年,项老赛44岁。
  如今,项老赛的户撒刀已名扬海内外,他成立了“项老赛户撒刀专业合作社”,开起了新作坊,还在网上开起了户撒刀网购店。“带动一批喜欢打刀的手艺人,入股成立合作社。分型号、统一规格生产,既能扩大生产规模,也能提高效益。当然,质量一定要保证,我亲自把关。”项老赛的生意经越念越好,“现在年收入有百万了,利润大概50%。”不炫富也不掩饰,他为自己的“刀王”身份颇感自豪。
  采访结束准备离开项老赛家,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慕名到访。因为爱好,这位游客收藏了各国的名刀,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刀,此行他一定要在项老赛这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伴侣”。(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16/3537866.shtml

“中国刀王”项老赛的“百炼钢”与“绕指柔”

2011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url]  【

图为,项老赛正在磨刀,准备给记者展示快刀削毛巾。 蒋晨 摄


图为,项老赛向记者展示快刀削毛巾。 蒋晨 摄


[url=http://www.chinanews.com/photo/index.shtml]
  中新网陇川12月16日电(记者 顾一航 保旭)一把铁锤挥出千万身价,边陲坝子走出“中国刀王”。他就是现年49岁的项老赛,被称为中国户撒第一“刀王”。打刀30余年,“百炼钢”似的技术使他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绕指柔”般的经营让他成为边疆寨子里的富裕大户。记者近日慕名前往云南陇川县户撒乡,拜访“刀王”项老赛。

  阿昌族是云南省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以擅长打刀闻名于世。至今,阿昌族打刀已有600年历史,其中又以户撒刀最具盛名,有“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美誉。
  “阿昌族爱佩刀,打刀这门手艺世代相传。”项老赛说。作为阿昌族,项老赛毫无意外地接过家里以打刀为生的衣钵。“按规矩,阿昌的男孩12岁开始学打刀”,他说,“16岁我成为刀匠,开始以卖刀为生。”
  年轻时的项老赛与那时候大多数刀匠一样,都是打些农用刀、工具刀。每逢赶集便拿到集市上卖,当时市价不过几毛或一元。“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打刀也是勉强维持生计。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饱。”
  “有一次赶集时,我看到荷包上绣的龙凤图案,就想能不能用在打刀上”,项老赛说,“之后经过简单设计、一把雕花的刀,卖了16元。”回忆起当时,项老赛仍然很激动。比起传统手法,经过设计、精雕的刀以同样的成本却换来了十几倍的利润。“从那时起,每天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琢磨,下次设计一个什么图案,雕花鸟还是鱼虫。”那一年,项老赛20岁。
  渐渐的,项老赛的刀以别出心裁的设计和纹饰在当地有了名气。“成名之后,买我刀的人越来越多,赚的也多,生活开始好起来。”可是项老赛并没有满足,而是一头扎进户撒刀的改良设计中去。“我不仅钻研户撒刀,也研究了许多世界名刀,欣赏之余也借鉴经验。”后来,户撒刀头刃、龙凤刀、一龙刀、双龙刀、大血槽刀,都出自项老赛之手。
  随着项老赛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到国外参加“刀王”比赛的选手也来找他订制比赛刀,其中最好的名次也就拿了第二名。项老赛认为,这跟他的刀没关系,“关键是没用好,对刀必须有感情,就像我用心打刀一样”。说到兴起时,项老赛拿起他制作的刀中最薄的一把,现场为记者表演起来。只见他将5块毛巾放在刀刃上,用力一甩,5块毛巾瞬间被劈开。
  “成本积累差不多以后,我开了自己的打刀作坊”,项老赛说。扩大生产规模,带领兄弟和儿子、学徒齐上阵。打刀师父6人、帮手20余人,30余人的小作坊,生产的户撒刀还供不应求,项老赛的刀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顾客来自全国各地,外国人也喜欢我的刀。”
  除了自己打刀,项老赛也带学徒:“国家给我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身份,这是一份责任。”项老赛说,“户撒刀的技艺和文化不能失传,我要好好教下去。”开始收徒那一年,项老赛44岁。
  如今,项老赛的户撒刀已名扬海内外,他成立了“项老赛户撒刀专业合作社”,开起了新作坊,还在网上开起了户撒刀网购店。“带动一批喜欢打刀的手艺人,入股成立合作社。分型号、统一规格生产,既能扩大生产规模,也能提高效益。当然,质量一定要保证,我亲自把关。”项老赛的生意经越念越好,“现在年收入有百万了,利润大概50%。”不炫富也不掩饰,他为自己的“刀王”身份颇感自豪。
  采访结束准备离开项老赛家,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慕名到访。因为爱好,这位游客收藏了各国的名刀,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刀,此行他一定要在项老赛这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完美伴侣”。(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16/35378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