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药方(出自正规药书,书名,卷数都给出) 第二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1:07
杏仁芥子汤
【来源】《温病指南》卷下。
【组成】杏仁9克白芥子4.5克木通4.5克姜水炒黄连2.4克盐水炒连翘6克栀子4.5克滑石9克芦根4.5克竹叶3克云苓9克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湿温盘结气分,内蒙包络,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者。杏仁芥子汤
【来源】《温病指南》卷下。
【组成】杏仁9克白芥子4.5克木通4.5克姜水炒黄连2.4克盐水炒连翘6克栀子4.5克滑石9克芦根4.5克竹叶3克云苓9克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湿温盘结气分,内蒙包络,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者。
杏仁龙胆草泡散
【来源】《原机启微》卷下。
【组成】龙胆草当归尾黄连滑石(另研,取末)杏仁(去皮、尖)赤芍药各3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白沸汤泡,顿蘸洗眼,冷热任意,不拘时候。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主治】风热上攻,眼目眊矂赤痒。
杏仁萝卜子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组成】杏仁(去皮、尖)萝卜子各15克
【用法】上为末,粥丸服。
【功用】宣肺降气,化痰止嗽。
【主治】气壅痰盛,咳嗽气喘。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景岳全书》卷五十四补。
杏仁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杏仁9克黄芩4.5克连翘4.5克滑石9克桑叶4.5克茯苓块9克白蔻皮2.4克梨皮6克
【用法】用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主治】肺疟,咳嗽频仍,寒从背起,舌白渴饮,伏暑所致。
杏仁宣郁汤
【来源】《暑病证治要略》。
【组成】苦杏仁6克广郁金6克滑石9克黄芩4.5克半夏3克橘红3克栝楼皮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湿,宜气开郁。
【主治】伏暑在上焦,内迫气分,舌白烦渴,心中胀闷,小便短赤。
杏苏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功用】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加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方论】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宜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合用共奏轻宜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杏苏饮1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组成】杏仁(炒,去皮、尖)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桑皮(炒)黄芩甘草(生)麦冬(去心)浙贝母(去心)橘红
【用法】引用生姜,水煎服。
【主治】小儿伤风,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脉浮缓者。
杏苏饮2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八。
【组成】苏叶枳壳(麸炒)桔梗葛根前胡陈皮甘草(生)半夏(姜炒)杏仁(炒,去皮、尖)茯苓
【用法】引用生姜,水煎服。
【主治】痘证初起,风寒客肺而喘,喷嚏频频,鼻流清水。
杏子汤
【来源】《易简方》。
【组成】人参半夏茯苓细辛干姜芍药甘草官桂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杏仁(去皮、尖,锉)5枚,生姜5片,煎至135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功用】温补肺气,化饮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痰饮停积,咳嗽经久不愈。
【加减】如感冒得之,加麻黄等分;如脾胃素实者,加罂粟壳(去筋膜,细锉,以醋淹,炒)等分。
芎附饮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异名】莎芎散(《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川芎60克香附12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茶汤调下。
【主治】衄血。
芎葛汤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七。
【组成】川芎葛根桂枝细辛枳壳人参芍药麻黄防风各15克甘草7.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主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脚弱。
芎归补中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
【组成】艾叶阿胶(炒)川芎五味子(杵,炒)黄耆(炙)当归白术(炒)芍药(炒)人参杜仲(炒)各3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15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中,养血祛瘀。
【主治】气血虚弱,半产漏下。
芎归胶艾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异名】胶艾汤(《金匮要略》卷下)、胶艾四物汤(《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芎藭阿胶甘草各6克艾叶当归各9克芍药12克干地黄18克
【用法】上七味,除阿胶外,以水1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溶化,每服200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出血属于血虚者。
【方论】方中阿胶补血滋阴,安胎止血,艾叶温经止血,安胎止痛,共为君药;当归、芍药、地黄、芎藭即后世之四物汤,养血和血,调补冲任,均为臣佐药;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缓急止痛,合阿胶善于止血。诸药配合,以养血止血为主,兼能调经安胎。
芎归六君子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当归芎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橘皮半夏
【用法】上药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主治】妇人形体肥盛,痰滞经络,经水后期,经量涩少,色多淡白。
芎归明目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地黄牛膝甘草杞子天冬甘菊
【用法】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三服。
【主治】营血虚少,眼目羞明酸痛,不能视物。
【加减】外障,加木贼;内障,加珍珠。
芎归人参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广济方》。
【组成】川芎川当归人参阿胶(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15克,加大枣2枚,水煎服。
【主治】胎漏腹痛。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引《胎产救急》补。
芎归首乌饮
【来源】《慈航集》卷下。
【组成】川芎9克当归30克鲜首乌15克(打碎)青皮4.5克草蔻仁3克(研)柴胡1.8克炒枳壳4.5克甘草2.4克
【用法】上药加酒200毫升,河井水煎服。
【主治】孕妇疟疾。
芎归汤1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
【异名】立效散(《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
【组成】川芎当归各1千克
【用法】取川芎、当归各250克,为粗末,放瓦器内加水浓煎,频频温服。余芎、归各750克,切作大块,放香炉内慢火烧,使烟出,用口鼻及病乳熏吸烟气。待一料药熏尽后,看病情如何,若未全愈或略缩减,再如前煎服及烧烟熏吸,若仍未完全复原者,用冷水磨蓖麻子1粒,涂头顶百会穴,片刻后洗去,亦可全愈。
【主治】妇人产后乳悬,两乳忽然伸长,细小如肠,向下垂坠,直过小腹下,痛不可忍,危在须臾;兼治产后恶露不下,腹痛,或下血太多,眩晕不能支持;或妊娠胎动,腹痛下血。
【加减】腹中刺痛,加芍药;口干烦渴,加乌梅、麦门冬;恶寒,加干姜、白芍药;水停心下,微有呕逆,加茯苓、生姜;虚烦不得眠,加人参,竹叶;大便闭涩,加熟地黄、橘皮、杏仁;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腹胁膨胀,加厚朴;血崩不止,加香附子;咳嗽痰多,加紫菀、半夏、生姜;腰痛脚痛,加牛膝;心下疼痛,加延胡索;恶血不下,腰腹重痛,加牡丹皮。按:本方用法中之熏烟法,只适用于乳悬,其他主治证不用;加减法,适用于口服方,熏烟方中不用。
芎归汤2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川芎当归白芷甘草龙胆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散。每用15克,煎汤洗患处。
【主治】阴痒。
芎归丸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三。
【组成】川芎当归神曲(炒)槐花(微炒)黄耆地榆各15克荆芥穗头发(烧存性)木贼阿胶(炒)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主治】痔疮出血。
芎归泻心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五。
【组成】归尾川芎蒲黄丹皮各3克桂心2.1克
【用法】上药水煎,调五灵脂(研末)3克,食后服。
【功用】活血散瘀。
【主治】败血停积,上干于心,胸膈胀闷,烦躁昏乱,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者。
芎归养荣汤
【来源】《赤水玄珠》卷十六。
【组成】当归白芍药熟地黄黄柏知母人参枸杞子麦门冬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吐血、衄血过多,昏厥不知人事。
芎桂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组成】川乌头60克(作片,水浸一宿,切作算子条,更以米泔浸一宿,不洗,晒干,麸炒)川芎45克桂心30克甘草(炙)干姜(炮)各7.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温盐酒调下,一日三次。
【主治】中风四肢疼痛,两足痿弱,行走不便。
芎黄散1
【来源】《卫济宝书》卷下。
【组成】川芎大黄黄芩何首乌各15克当归黄连香白芷各10克
【用法】上为细末,捣烂。用猪蹄汤煎药数沸,去滓,过滤,洗患处。
【功用】化毒排脓,生肌止疼。
【主治】疽疮。
芎黄散2
【来源】《普济方》卷七十七引《卫生家宝》。
【组成】白牵牛(炒)大黄(煨)川芎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临卧用砂糖水调下;睛疼者,用温酒调下。
【主治】血灌瞳仁,目睛疼痛。
芎黄汤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异名】小芎黄汤(《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川芎30克黄芩18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5~20克,用水220毫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三服即止。再用大芎黄汤下之。
【主治】破伤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自汗不止。
芎菊散
【来源】《百一选方》卷九。
【组成】薄荷60克菊花甘草川芎各30克防风21克白芷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茶少许,沸汤点服;如伤风,用酒调服。
【主治】眼目暴赤。(红眼)
芎麻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组成】川芎天麻
【用法】水煎,送服青州白丸子。
【主治】头痛眩晕,泛恶欲吐,头重欲倒。
芎皮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组成】川芎60克青皮3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煎细茶、菊花汤调服。外以枯矾末、鸡子清调敷;肿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黄捣膏贴太阳穴,其肿自消。
【主治】偷针眼破后,邪风内入,头面浮肿,目赤涩痛者。
芎朴丸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组成】芎藭厚朴(姜汁炙)各30克白术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1丸,三岁以下半丸,米汤送服。
【主治】小儿疳积,形体消瘦,泄泻白水,腹部膨胀。
芎羌汤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异名】旋复花汤(《证治准绳·女科》卷二)。
【组成】川芎30克当归22.5克(洗,去芦,薄切,焙干称)羌活(洗,去芦)旋复花细辛(华阴者佳,去叶)蔓荆子(拣)石膏(生)藁本(去苗,洗净)荆芥穗半夏曲(炒)防风(去叉、股)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晒,焙干)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妇人血虚,风邪上扰,头痛眩晕。
芎藭补中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
【异名】芎归补中汤(《万病回春》卷六)、芎归补血汤(《妇科玉尺》卷三)。
【组成】干姜(炮)阿胶(锉,蛤粉炒)芎藭五味子各30克黄耆(去芦,蜜水炙)当归(去芦,酒浸)白术赤芍药各30克木香(不见火)人参杜仲(去皮,锉,炒)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
【主治】妇人半产、早产。
芎藭汤1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异名】立效散(《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下)、一奇散(《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二奇散(《普济方》卷三五五)。
【组成】当归芎藭各15克
【用法】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服。
【主治】产后出血、伤胎漏血、崩漏出血、金疮出血、拔牙出血等血出不止,心中悬虚,胸闷眩晕,头重目暗,耳聋耳鸣,举头欲倒。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补。
芎藭汤1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异名】立效散(《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下)、一奇散(《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二奇散(《普济方》卷三五五)。
【组成】当归芎藭各15克
【用法】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服。
【主治】产后出血、伤胎漏血、崩漏出血、金疮出血、拔牙出血等血出不止,心中悬虚,胸闷眩晕,头重目暗,耳聋耳鸣,举头欲倒。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补。
芎藭汤3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广济方》。
【组成】芎藭15克当归15克独活20克细辛白芷各20克
【用法】上药切碎,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含漱,每日三至五次,至愈为止。
【主治】风齿,牙齿疼痛肿胀,口臭。(牙疼牙痛)
芎藭汤4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异名】桂芎汤(《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组成】芎藭大黄(生)桂(去粗皮)菴稆子朴消各30克荷叶10片(烧灰)
【用法】上六味,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妇人月经不调以及跌扑损折属瘀血内结者。
芎术除眩汤
【来源】《易简方》。
【组成】川芎白术生附子各等分官桂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
【主治】寒湿上犯,头重眩晕。
芎术汤1
【来源】《博济方》卷三。
【组成】川芎半夏白术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不计时候。
【主治】湿邪上犯,眩晕呕逆,头重不食。
芎术汤2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组成】川芎15克白术15克附子(生,去皮、脐)15克甘草桂心各7.5克
【用法】上药为散。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空腹服。
【主治】伤湿头痛,头重眩晕,不思饮食。
芎术香苏散
【来源】《卫生宝鉴·补遗》。
【组成】川芎香附紫苏各120克甘草30克(炙)苍术陈皮各6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鼻塞声重。